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1a 页
研经室一集卷六
  考工记车制图解上
 作车以行陆圣人之事也至周人上舆一器而工
 聚者车为多考工记注解释尚疏唐以后学者又
 专守传注罕贯经文元以考工之事今之二三君
 子既宣之矣于车工之事犹阙焉因玩辞步算率
 冯陋识订證牙围捎薮轮绠车耳阴軓辀深任木
 衡轭等十馀事作轮解弟一舆解弟二辀解弟三
 革解弟四金解弟五推求车度次弟解弟六解所
 未明图以显之作轮图弟一舆图弟二辀图弟三
卷六 第 1b 页
  轮解弟一
察车自轮始所以运车谓之轮
 车者轮舆辀之总名故老子曰致数车无车车虽
 有轮舆辀之分而其用莫先于轮故考工记曰凡
 察车之道必自载于地者始也是故察车自轮始
 说文解字曰有辐曰轮无辐曰辁是轮又为牙辐
 毂之总名矣考工记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乘
 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今就
 兵车乘车为解
轮网谓之牙
卷六 第 2a 页
 考工记曰牙也者以为固抱也司农云牙读如跛
 者讶跛者之讶盖辋非一木其曲须揉(易说卦坎/为矫揉为)
(弓轮急就/篇有輮字)或合五而成规或合六而成规(经无/明文)
 合抱之处必有牡齿以相交固为其象牙故谓之
 牙说文曰牙牡齿象上下相错之形于车牙牙字
 则加木作枒解曰车辋会也盖枒本车辋会合处
 之名本义也因而车辋通谓之枒此馀义也(考工/记曰)
(察其菑蚤不齵说文作龋齿蠹也此益可證名牙/之义又春秋左氏传曰辅车相依杜预曰车牙车)
(也车牙与辅车/互发其义也)若夫牙宽牙厚之度则有记文可
 求记曰六分其轮崇以其一为之牙围是牙围一
卷六 第 2b 页
 尺一寸所谓牙围者乃辋牙周匝之大圜围凡物
 圜者乃谓之围牙围一尺一寸即牙大圜面宽一
 尺一寸也(牙宽同轮崇椁漆内/之例就其身平度之)记又曰参分其牙
 围而漆其二是漆其近辐之二分宽七寸三分三
 釐三豪(古命分法当云参分寸之一今概用分秒/法寸下设分釐豪三位以析之庶比量明)
(晰可以闭/门而造)不漆其近地之一分宽三寸六分六釐
 六豪也此记文本自明确无疑义再由椁其漆内
 等度推之亦无不合又车人大车轮崇三柯六分
 轮崇一为牙围亦如此法可以互證自郑康成氏
 误注牙围及漆牙之度即为言车制者首加一蔽
卷六 第 3a 页
 注曰不漆其践地者也漆者七寸参分寸之一不
 漆者三寸参分寸之二令牙厚一寸参分寸之二
 则内外面不漆者各一寸也绎郑氏此义盖以牙
 围一尺一寸为牙内外二面及建辐一边践地一
 边共四面之围然上下牙边之厚及内外牙面之
 宽虽同在此一尺一寸之中而宽厚之数尚无由
 定乃令牙厚一寸六分六釐六豪两边得三寸三
 分三釐三豪馀七寸六分六釐六豪内外两面分
 之以为牙宽之数是牙宽三寸八分六釐六豪也
 复以践地之边厚及牙面近地之一寸不漆是不
卷六 第 3b 页
 漆者三寸六分六釐六豪为一尺一寸之参分之
 一也馀参分之二为建辐边厚及近辐之牙面漆
 也由今论之此说不合者有五考工记凡言围皆
 指圜者言之所谓牙围实指轮辋大圜而言平度
 之得数不必定即其身而规之也使必即其身而
 规之则牙内外面及上下边实长方形不得曰围
 其不合一也轮人以牙在轮外践地而行必须坚
 固故使之宽一尺一寸乃不匡敝若以记文牙围
 一面之一尺一寸为两面两边之数则牙宽秪三
 寸许太柞无此理其不合二也小车绠参分寸之
卷六 第 4a 页
 二是牙厚二寸记有互文(详绠解/条下)今乃令牙厚一
 寸六分六釐六豪是以意命之也岂知记于牙宽
 已明言之牙厚则存于绠数之中不啻明言之宁
 待后人以意命之曰令牙厚几许乎且牙厚一寸
 许毋乃太薄其不合三也不漆践地一寸椁其漆
 内得六尺四寸中诎之三尺二寸为毂长毂太长
 应门不能容(详推求车度次/弟解轴长条下)其不合四也车人言
 大车毂径一尺五寸合两辐长四尺五寸两牙围
 三尺共九尺为轮崇与轮人相證其制益明若以
 一尺一寸为牙四面之数则车人所谓六分其轮
卷六 第 4b 页
 崇一为牙围又将何说其不合五也
大车之牙谓之渠
 考工记车人曰渠三柯者三郑司农注云渠谓车
 輮所谓牙尚书大传曰散宜生之江淮之浦取大
 贝大如大车之渠郑氏注曰渠车辋也是渠即牙
 也
 又案车人大车虽以柯起度制实相同今释其文
 并附轮图于后以资牙围绠数之互證也车人曰
 柯长三尺又曰轮崇三柯(九/尺)又曰六分其轮崇以
 其一为之牙围(牙宽一尺五寸/两牙共三尺)又曰毂长半柯(一/尺)
卷六 第 5a 页
(五/寸)其围一柯有半(四尺五寸径/一尺五寸)又曰辐长一柯有
 半(四尺五寸两辐长也/每辐二尺二寸五分)又曰其博三寸厚三之一
(一/寸)又曰绠寸又曰渠三柯者三(轮牙外周二丈七/尺也大车制觕故)
(毂径轮周并用径一围三/之法不似辀人皆密率也)
毂者辐所凑也毂中空谓之薮
 考工记曰椁其漆内而中诎之以为毂长椁者横
 充物内而度之之名也(椁与光广二声同转书尧/典光被四表汉书王莽传)
(及后汉书冯异传并读为横被四表尔雅桄充也/桄即与横同义光黄声相近也光转声为广广从)
(黄得声亦即有横义故尔雅曰缁广充幅方言曰/幅广为充此即横充而度物之义光广声再转即)
(为廓方言曰张小使大谓之廓淮南子曰下揆三/泉上寻九天横廓六合并同斯义廓与扩声亦相)
卷六 第 5b 页
(近孟子曰知皆扩而充之矣赵岐注曰扩廓也然/则考工记椁其漆内之椁即与光广一声之转知)
(其为横充物内/而度之之名矣)今案六尺有六寸之轮除去牙上
 下两面不漆之三寸六分六釐六豪椁之得五尺
 八寸六分六釐六豪又中诎之即为毂长是毂长
 二尺九寸三分三釐三豪此兵车之毂至长者也
 故司马法曰成方十里出长毂一乘诗小戎曰文
 茵畅毂毛传曰畅毂长毂也记又曰以其长为之
 围是毂长即毂围也淮南子曰郢人有买栋者求
 大三围之木而人予车毂跪而度之巨虽可而长
 不足考仪礼注中人㧖围九寸三围二尺七寸今
卷六 第 6a 页
 毂巨围二尺九寸三分三釐三豪故曰可也若其
 毂中空处所以贯轴者则名曰薮薮说文作橾解
 曰车毂中空也急就篇作䡦薮橾䡦声之转也薮
 为中空之物故量亦名之仪礼聘礼记十六斗曰
 薮是也观记曰量其薮以黍是毂薮虽不必定如
 十六斗之多而要为物中空受物者之名可知先
 后郑氏亦并以薮为毂中空但司农读薮为蜂薮
 之薮康成氏训为众辐所趋皆指毂外建辐之凿
 为言非毂中空之谓矣记又曰以其围之阞捎其
 薮郑康成氏注训阞为参分之一此以围阞为薮
卷六 第 6b 页
 围误以薮为毂中空处实大穿小穿之通名大穿
 曰贤小穿曰轵其围度则记所谓五分毂长去一
 以为贤去三以为轵者也是贤轵之围即薮围安
 得别出薮围大于轵而小于贤乎且阞从阜力声
 说文解为地理若易系辞之扐王制之仂并当训
 馀未尝有参分之一之训也使果参分之一为薮
 围记何不曰参分毂围以其一为薮围而必变其
 文曰以其围之阞捎其薮乎元案阞当依说文作
 朸木理也今从阜作阞字相假借理阞一声之转
 物皆有理木亦宜然轮人曰稹理而坚疏理而柔
卷六 第 7a 页
 此车工之木必须顺理之明證记曰以其围之阞
 捎其薮者此言顺毂木中直理除去毂中心木而
 为薮非言其围也(郑康成氏注捎除也捎有除去/之义史记龟策列传捎菟丝而)
(去之是也元案捎其薮者乃抽拔去毂木中心以/为薮也轮人捎薮匠人梢沟上林赋捎凤皇甘泉)
(赋梢夔魖捎梢同义尔雅释木曰梢梢棹方言曰/擢拔也文选注引苍颉篇曰擢抽也捎薮之捎当)
(训为/擢也)何以明之匠人为沟洫凡沟逆地阞(地理/也)
 之不行水属不理孙谓之不行梢沟三十里而广
 倍此文正与轮人文一例匠人言为沟必顺地理
 除去其土而为之犹轮人言为薮必顺木理除去
 其木而为之也考工记出一人之手其文既已相
卷六 第 7b 页
 同其说安可以互异且细绎经文其曰以其长为
 之围此由直理而言及横理也曰以其围之阞捎
 其薮此又由横理而言及直理也曰五分其毂之
 长去一以为贤去三以为轵此又由直理而言及
 横理也展转相因益知古人修辞之妙若下文明
 言贤轵之围而先又别出薮围古人断不若是谬
 戾惟后人误解其义故于文体训诂度数三者皆
 不合也
繇辐以内为大穿繇辐以外为小穿大穿贤小穿轵
 穿者轴所贯也大穿者在辐内近舆之薮名小穿
卷六 第 8a 页
 者在辐外近辖之薮名大穿围大小穿围小盖辐
 内之轴任重故不可杀使其穿大而毂弱辐外之
 轴任轻可以杀使其穿小而毂强且杀轴亦所以
 限毂使不致内侵也记曰五分其毂之长去一以
 为贤去三以为轵(贤大穿金釭轵小/穿金釭详见金解)是贤围当二
 尺三寸三分零七豪也此毂太薄穿太大无此理
 故郑康成氏曰大穿甚大似误矣大穿实五分毂
 长去二也反覆此说实为可据盖五分去二其围
 一尺七寸六分也此围不过大毂厚亦不易破矣
(轴围一尺三寸二分小于贤围/数不相当者其中为锏厚也)其讹去二为去一
卷六 第 8b 页
 者盖记文偶有缺笔耳理无可疑故从郑说但郑
 氏知一为二之误矣而既以阞围为薮围因又有
 贤轵之围毋乃岐错因迁就为金厚一寸之说盖
 非岂知贤轵之金不满穿中剡薮两末以容金厚
 而金釭之围与大小穿之围同径其中相平乎
 又案小穿之轵即周礼大驭祭两轵之轵不嫌与
 舆内之轵同名戴君东原考工记图据司农大驭
 注曰故书轵为𨊻谓考工记轵字当依此改为𨊻
 字为其与舆内之轵溷淆元案轵名有二在舆在
 毂本殊大驭之轵故书作𨊻杜子春云𨊻当为轵
卷六 第 9a 页
 已正其误似未可以故书一𨊻字略为新奇而遽
 改周礼(大驭祭/两轵)考工记(记曰轵崇三尺有三/寸又日去三以为轵)三处
 之明文也若以为与舆内之轵溷淆试思轮辐名
 轑盖弓亦名轑辐有菑蚤盖弓亦有菑蚤车彻名
 轨轊头亦名轨车轖木名軨车辖亦名軨皆是一
 名两处无虑溷淆也综贯诸义似以作轵为安
轮轑谓之辐
 考工记曰辐也者以为直指也右者一轮三十辐
 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淮南泰族训曰轮不运而
 三十辐各以其力大戴礼保傅篇曰三十辐以象
卷六 第 9b 页
 月说并与考工记同(记曰轮辐三十以象日月日/月三十日合朔迁一舍轮周)
(三十辐在地/迁一巂似之)
辐入毂谓之菑入牙谓之蚤
 何以谓之菑蚤也菑蚤皆指名也公羊传曰(文十/四年)
 如以指则接菑也四接菑即骈指也礼仪巾柶鬊
 蚤蚤即爪也古人命物多就人身体名之也(如牙/股骰)
(胡颈踵輹/等皆是)菑又谓之弱者菑藏不见有似蒲在水
 中之弱故郑氏曰今人谓蒲本在水中者为弱也
 辐广当与牙广同(见绠/解下)若其厚则六分六釐六豪
 何以明之大车辐博三寸厚三之一是小车之辐
卷六 第 10a 页
博二寸厚当参分寸之二矣三十辐共厚一尺九
寸九分九釐九豪周遭建于毂围其两辐之閒不
 宽不柞也若入毂之菑自当更薄而菑末又当削
 锐之盖以三十辐共趋薮心若菑厚而丰末毂心
 不坚而凿亦相通故淮南说山训曰毂强必以弱
 辐两强不能相服又说林训曰辐之入毂各值其
 凿不得相通荀子引诗曰毂既破碎乃大其辐此
 皆强有馀而固不足也
辐近毂谓之股近牙谓之骹
 说文曰股髀也骹胫也考工记曰参分其股围去
卷六 第 10b 页
 一以为骹围司农云言股以喻其丰言骹以喻其
 细记又曰参分辐长而杀其一盖人股本丰自膝
 以下则向内削而细今辐形正似之也参分辐长
 股不杀者二分骹杀者一分也但所杀之围祇参
 分辐博杀其向外之一分非周围杀之也此在外
 所杀参分之一即绠也所以杀之为溓泥也
辐骹不满牙曰绠
 考工记曰视其绠欲其蚤之正也又曰六尺有六
 寸之轮绠参分寸之二谓之轮之固郑康成氏注
 此谓绠为出于辐股凿之数也又每计彻广必加
卷六 第 11a 页
 绠数贾公彦凿孔外侵之说误不足辩近江君慎
 修目验今时不杀之辐绎郑义以为牙上之凿不
 偏但辐用偏蚤入正凿向内则辐乃外出参分寸
 之二所以计彻广必加绠数元案郑氏此说非是
 记曰绠参分寸之二谓之轮之固者其意以为绠
 参分寸之二则牙厚二寸轮乃固少薄即不固矣
 牙厚二寸试三分分之每分得六分六釐六豪内
 一分与辐蚤曲剡处相齐中一分为蚤凿外一分
 当辐骹杀处是曰绠也绠宽六分六釐六豪也辐
 所杀之骹既与牙边不相当似乎牙向外出其实
卷六 第 11b 页
 合股之不杀者视之正与牙平并不外出也且所
 以必杀为绠者不过为溓泥之故(记曰参分其辐/之长而杀其一)
(则虽有深泥/亦弗之溓也)并无别事谬巧而戴君东原又绎郑
 氏轮箅不掉之义以为轮不绠必左右仡摇绠则
 重势注于内无倾掉之患此益非记者之本意大
 凡毂长穿轴相得者则安毂短而穿轴内宽者则
 掉若令牙厚出轮外绝无关于掉不掉也再案大
 车小车皆辐广同牙厚绠数居牙厚参分之一何
 以明之车人曰辐博三寸此则大车牙厚三寸可
 知又曰绠寸则绠居牙厚参分之一可知今轮人
卷六 第 12a 页
惟举绠数不言牙厚以有车人之例可互见也且
以此制人人皆知可以省文初不料后人如是误
 解之也故不细绎车人牙绠之义及轮人辐骹外
 杀之制则轮绠之说不明而牙厚亦无从起度矣
(郑司农读绠为关东言饼之饼谓轮箅也盖汉人/呼绠如箅故郑司农假借箅字以定其声若说文)
(甑箅之义迥/不相涉也)
车彻谓之轨
 古者经涂九轨轨广八尺匠人以为度轨自为彻
 迹之名说文曰轨车彻也从车九声盖乘车兵车
 田车等崇卑虽不同而两轮则同广八尺不如此
卷六 第 12b 页
 出门不合彻故礼记中庸曰今天下车同轨是也
 孟子曰城门之轨庄子曰车彻中有鲋鱼焉亦并
 指车迹轨宽八尺比舆两旁各宽七寸者轮必少
 远于輢且以为輢外设扃建兵地也辐内大穿之
 毂长九寸一分一釐一豪除去在外七寸馀二寸
 许藏入舆底郑氏以辐内二寸半辐广三寸半绠
 参分寸之二凑足其数非也(小穿毂厚二寸八分/若竑其辐广以为之)
(弱弱长三寸有是事乎又两/轊头亦名轨详见轴解条下)
 又案轮人为盖其部斗枚凿宇曲句股旧说皆不
 误故不为盖立图解
卷六 第 13a 页
卷六 第 14a 页
卷六 第 15a 页
卷六 第 16a 页
卷六 第 17a 页
卷六 第 18a 页
  舆解弟二
车上受物曰舆
 说文曰舆车底也续汉书舆服志曰上古圣人观
 转蓬为轮行不可载因物生智后为之舆故舆后
 于轮舆者轸輢轵轛之总名专谓较式内为舆者
 非考工记曰舆人为车轮崇车广衡长参如一是
 舆广六尺六寸也又曰参分车广去一以为隧是
 隧深四尺四寸也谓之隧者康成氏以为深如隧
 宇也(车广横而两轮纵故广轮为横纵之名仪礼/士丧礼记掘坎广尺轮二尺周礼大司徒周)
(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礼/记檀弓广轮掩坎皆此义也)
卷六 第 18b 页
舆下四面材谓之轸轸谓之收
 舆下四面木材为轸是说戴侗六书故首正之其
 说曰轸舆下四面木匡合成舆者也考工记曰轸
 之方也以象地也(元案大戴礼/保傅篇说同)又曰六尺有六寸
 之轮轵崇三尺有三寸加轸与轐焉四尺也又曰
 轮人为盖弓四尺谓之庇轸又曰五分其轸间以
 其一为之轴围按轸乃四面木独以为舆后横木
 者非也使轸独为舆后横木则不得言方以象地
 且轸之两旁木加于轴故曰加轸与轐为四尺若
 舆后横木安能加轐轴之上乎且庇轸庇舆庇轵
卷六 第 19a 页
 皆指左右两旁而言非指舆后明矣况记言五分
 其轸间以其一为之轴围若独为舆后横木则不
 得言间矣康成于轸围既谓舆后横木于加轸与
 轐则又通谓之舆未免自变其说盖由不察任正
 衡任之名以任正为舆下三面材持车正者故独
 以轸为舆后横木也戴氏此说极确实发汉唐以
 来之蒙蔽元又案史记天官书曰轸为车主风索
 隐引宋均说轸四星居中又有二星为左右辖车
 之象也此亦四面为轸之明證轸木最大舆底木
 板两輢板皆赖轸相收以为固而輢较轵亦将就
卷六 第 19b 页
 轸为凿以树之也盖轸所以收众材者故又谓之
 收诗秦风小戎俴收传曰俴收浅轸也(中庸振河/海而不泄)
(注振收也轸/振音义同)晏子春秋曰栈轸之车而牝马即小
 戎义也(又案车后横木日任正自汉以后/冒轸之名二物溷淆详辩辀解)
舆前衡木谓之式左右板谓之輢
 释名曰轼式也所伏以式敬者也考工记曰三分
 其隧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又曰以其广之半
 为之式崇是式长与舆广等崇于轸三尺三寸其
 两旁居輢板上则须揉治而诎之一在前即式深
 二在后则輢深也说文曰輢车旁也毛诗作猗盖
卷六 第 20a 页
 舆左右木板通谓之輢(式下板/亦名輢)参分輢隧一在前
 二在后后高出于前式二尺二寸(记曰以车隧之/半为较崇是也)
 輢通高五尺五寸也
輢上反出谓之辄輢立木达辄谓之较
 言车制者皆以为直輢由不解车之有耳也说文
 曰䡈(即较/字)车輢上曲钩也(钩今本讹作铜文选西/京赋七启注两引并作)
(钩)又曰辄车两輢也从车耴声又曰耴耳下垂也
 象形春秋传曰秦公子耴者其耳下垂故以为名
 又曰䡊车耳反出也合此四者可知车耳之反出
 矣盖车輢板通高五尺五寸其下三尺三寸直立
卷六 第 20b 页
 轸上轸上之轮崇三尺三寸与直輢前式同高若
 过此三尺三寸之上则渐向外曲势反出乎轮之
 上象耳之耴故谓之辄以其反出又谓之䡊至其
 直立轸上上曲如两角之木则谓之较重出式上
 故名重较崔豹古今注曰车较重耳也在车舆上
 重起如两角然(角较/通借)此固谓车耳重出式上如两
 角之觭势也重耳即垂耴之义秦公子名耴卫公
 子名辄晋公子名重耳鲁叔孙名辄字子张郑公
 孙辄字子耳皆此义也诗曰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重较即重耳之义以喻武公之开张宽广也记舆
卷六 第 21a 页
 人曰栈车欲弇饰车欲侈侈即两耳侈张古制可
 寻若此辄所以必反出者应劭汉书注曰车耳反
 出屏翳尘泥盖轮在輢外车驱疾则尘随而上有
 辄屏之则尘不及人又考建兵之扄在輢外五兵
 本可直建因有辄所以迤建记曰戈秘六尺有六
 寸既建而迤崇于轸四尺则迤而适出于车耳之
 外矣故曰辄为车耳较为两车耳立木也大约古
 人重较惟卿大夫之车有之至汉犹然礼士乘栈
 车栈车者木立轸上不曲如栈也若大夫墨车卿
 夏缦以上则并名轩有车耳(说文轩曲辀轓车/左传鹤有乘轩者)
卷六 第 21b 页
 代法物以别等衰端在乎此岂容鹘突毛传以重
 较为卿士之车此实当时礼制戴君东原讥其傅
 会者非也(钱氏坫车制考日辄上缩谓之较此似/犹沿旧说至所引汉官仪曰孝景帝六)
(年令千石六百石朱轓轓即䡊太元积首君子积/善至于车耳测曰至于轓也此皆可为䡊字加證)
(元又案蕃与藩同乃车前后之有蔽者如尔雅之/竹前籞诗之簟茀是也此字与车耳之轓迥别俗)
(书多误今太元轓字实当作轓俗本有误作蕃者/又案汉仙人唐公房碑鼠齧䡊车被具轓犹作䡊)
车轖谓之軨轛横軨也轵直軨也
 说文曰轖车籍交错也軨车轖间横木司马相如
 说軨或从 盖輢内轖木纵横相结如軨也(軨如/窗𣠄)
(左传阳虎载葱灵以逃贾逵/注日葱灵衣车也有葱有灵)軨所以固輢亦交于
卷六 第 22a 页
 较楚辞九辩曰倚结軨兮长太息涕潺湲兮下沾
 轼扬雄甘泉赋曰据軨轩而周流兮皆谓此也(又/轊)
(末亦名軨/详辀解)盖軨为轵轛之总名轵枝也如枝相交
 也轛者对也对于人也轛横交于轵故说文曰轛
 车横軨也轛为横軨轵直軨可知
舆下钩轴者为轐轐谓之輹輹谓之伏兔
 轐在舆底而衔于轴上其居轴上之高当与辀圜
 径同至其两旁则作半规形与轴相合而更有二
 长足少锲其轴而夹钩之使轴不转钩轴后又有
 革以固之(见革/解)舆底有轐则不致与轴说离矣易
卷六 第 22b 页
 曰舆说腹(俗讹/作辐)虞翻曰腹或作輹卢氏曰輹车之
 钩心夹轴之物是輹即轐也或谓之伏兔者以伏
 于轴上似之也又谓之屐象屐之形
当式下围辀者曰軓
 軓之为物盖在舆之前轸下正中略如伏兔为半
 规形以围辀身辀与舆之力在后轸则有任正以
 持之在前轸则有軓以衔之故左右转戾不致败
 折(汉制舆底有繀车索方言亦名毕/名綦古车制成器坚固无须乎此)軓从车凡声
 与范范字通借易系辞曰范围天地而不过礼运
 曰范金合土法言曰模不模范不范通俗文曰规
卷六 第 23a 页
 模曰范广韵曰范模也绎此诸义自是半规而可
 模范物使不过者之名軓在前轸下所以范围辀
 身使不过也故记曰环灂自伏兔不至軓七寸考
 伏兔至轸一尺四寸许环灂七寸居其半馀七寸
 始至轸軓当与轸宽等三寸许与环灂尚离三寸
 许故曰不至軓此由内而数至外也记又曰軓中
 有灂谓之国辀案軓在舆前人目及见若环灂则
 在舆底目不及见故须察之此由外以观其内也
 合此二者其地确不可易如此记又曰軓前十尺
 而策半之此正为辀身起度试略移其处亦即不
卷六 第 23b 页
 合此经文之可参考而知者至传说家若郑司农
 杜子春许叔重并曰軓车式前也其意谓軓当式
 前下耳非式上之前别有軓也特以训辞少晦軓
 之为物亦将与任正之木同归湮失而车不可行
 矣又周礼夏官大驭祭两轵祭轨杜子春云轨当
 为軓少仪祭左右轨范注范与軓声同軓之物小
 而必祭之者因辀身不掉全恃乎此与轵共为关
 要故孔颖达曰祭之为其神助已不使倾危也使
 浑称軓为车式前并无其物则将祭于式上乎抑
 舆下乎抑辀上乎斯不然矣
卷六 第 24a 页
又案记者于车工之木中乎度数有定法者必详
 言之若輹軓及輢板舆底横木阴板轭等工人皆
 可以意为之惟取坚固故不言其制非无其物也
所以掩軓谓之阴
 阴者舆前式下板也诗小戎曰阴靷鋈续毛传曰
阴掩軓也笺曰掩軓在式前垂辀上释名亦曰阴
荫也横侧车前所以荫笭也盖舆前后皆空又前
轸下有軓以衔辀身此阴板掩乎辀前空虚下垂
 至辀上并軓亦掩之使不见故阴即名掩軓且为
舆前容饰也或直命掩軓为軓者误矣
卷六 第 24b 页
卷六 第 24b 页
卷六 第 1a 页
研经室二集卷六
  山东分巡兖沂曹济道唐公神道碑铭
扬州郡城垂三百年之旧家以宦绩著者唐氏其一
唐先世由泰州迁高邮复迁江都八世讳虞明进士
虞生明献明献生之日之天之天官灵山县知县生
诗诗为之日后诗生六子绍祖继祖皆官翰林绥祖
由举人知县历官江西湖北巡抚两湖总督绥祖生
扆衡秉衡扆衡历官至迤西道生侍陛秉衡早卒总
督公命侍陛为之后即兖沂曹济道芝田公也公字
赞宸又号悔庵幼读书补
卷六 第 1b 页
恩荫生随总督公任习奏牍文案屡试未第乾隆二
十六年荫生引
见以通判用二十九年发南河三十年题署山盱通
判三十二年实授通判事署宿虹同知三十六年调
里河同知复调铜沛同知暂署外河同知三十七年
仍以铜沛管外河事四十年以在工屡著劳绩举卓
异四十二年升湖北郧阳府知府四十五年丁本生
母刘恭人忧四十七年服阕将入都时河南青龙冈
屡筑屡圮阿文成公特奏公精明强干熟悉河务请
旨发河工途次得
卷六 第 2a 页
旨径赴河南四十八年以河归故道擢授开归陈许
道四十九年丁母孔恭人忧五十一年奉
旨署河南河北道五十五年丁本生父忧五十七年
补山东运河道秋调兖沂曹济道五十九年以失察
前曹县民殴毙饥民案降级调用遂以病归不复出
嘉庆九年十一月朔日卒于里第年七十有二公生
名门读书通治理服官数十年有功于河淮者为多
洪泽湖五坝龙门水志旧以上游正阳报水志长落
尺寸为准乾隆二十九年公官山眙通判湖暴涨而
正阳未报长且亦有正阳报长而湖不涨者大府委
卷六 第 2b 页
公勘之公遍历各县归呈图说曰淮出桐柏千里至
正阳所并之水已多正阳长落固可为志但正阳以
下颍肥洱洛天芡诸水杂注之乃至怀远县又下则
有涡淝澥东西南濠月明湖诸水注之乃至临淮县
又下则有沱浍潼漴四水注之迄于盱眙县所并诸
水颍涡尤大若正阳以上水未长而颍涡诸水骤长
湖必涨正阳不知也正阳报长而颍涡诸水不长淮
至正阳下且将倒盈诸水之科而后进迨归湖十仅
二三是以湖不与正阳相应也宜增设怀远临淮两
志椿与正阳相證乃不偾事大府用其言请以行故
卷六 第 3a 页
今怀临两志桩之设自公始公赴豫工时阿文成公
与河督议改河之策决计于公公曰今全河下注非
土埽所能当欲逆挽归正道难矣今但于南岸上游
百里外开引河则不与急流争其全势易掣以逸代
劳此上计也文成公始定计开兰阳引河至商邱归
正河以公总其事功以成得
旨嘉奖擢开归道公管南岸工时新引河堤初成溜
逼甚险乃复请于仪封十六堡增开引河曰史村归
旧河达大河夏水发果分为二派一由新引河一绕
仪封旧城之南达所增引河又于毛家寨请增筑月
卷六 第 3b 页
堤千馀丈睢汎七堡建挑水坝溜势乃畅下无溃决
自公管南岸驻工防守迎溜决几者二十馀处皆急
护无患五十三年官河北道时屡奏安澜公测河势
知将有变乃请于铜瓦厢工大堤后增筑撑堤二百
四十丈河督兰公第锡以为岁修有定𣢾抢险在临
时今非时无故忽兴大工难之公固请乃行次年夏
铜瓦工内塌决不移踵调任河督李公奉翰初视河
曰柰何公曰若待其塌透必大决决则全河顿徙今
当于堤之下口新筑撑堤内掘数丈使水回溜而入
入必淤淤则大堤撑堤合为一是河直注之力已杀
卷六 第 4a 页
而堤可保河督从之堤合而险平河督曰君之所以
出奇制胜者在前此之预筑堤也公前官铜沛时亦
决下游使水回溜停淤两堤合一是公善用放淤平
险之策也又宿虹之夏家马路黄运交偪公亲捍其
险里河水浅将漫堤公住舟中效黄河清水龙法疏
河底之淤堤乃安徐州城外增筑石工石矶嘴增烂
石工城乃无患卫河水弱漕艘不利公请掘地千二
百馀丈引沁挟济以助卫河其他画策弭患者不可
悉数公尝论治河之道曰河行挟沙治法宜激之使
怒而直以畅其势曲以杀其威无废工而不可偪无
卷六 第 4b 页
争土而不可让守此岸则虑彼岸治上游则防下游
皆名言也公官宿虹时立捕蝗法率官弁桉乡搜扑
蝻尽而民不扰于其去也民争送者万人守郧惩钞
关胥吏苛索之弊严申禁令凡空船皆不征人载但
稽其人舟载税百钱舟大者一再倍为限商旅便而
税亦无缺观察河北时修书院延师课士增膏火赀
辑三郡志书其他诸善政不具书书其治淮河事之
大者公元配吴氏 封恭人子二长莹戊午科举人
侧室刘氏出次鋆侧室姚氏出十一年六月十四日
葬于城西卜家墩新茔元与公弟仁埴为同年举人
卷六 第 5a 页
又与公子莹为同学生莹请为碑铭既葬而莹卒十
二年秋乃践诺为铭其辞曰
浩浩洪河汤汤淮水履之测之知水之理洒之鬟之
曲彼直此民田民居河淮之东决则为害治则为功
受其益者孰知唐公公若不归将总河政惜未竟展
居里而病清白之家终焉无竞郁郁新阡公所自卜
若斧若房拱兹宰木勒碑刻铭拜者来读
赐按察使衔河南开归陈许兵备道柘田唐君墓志
  铭
君讳仁埴字凝厚号柘田先世由常州迁泰州复迁
卷六 第 5b 页
高邮再迁江都曾祖诗康熙甲戌进士累赠太常寺
卿湖北巡抚崇祀乡贤祖绥祖康熙丁酉举人由河
南封邱县知县累迁至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父扆
衡由通判历升云南迤西道生子三长仕谨官潮州
盐运司运同次侍陛由恩荫生官河南开归陈许道
彰卫怀道山东运河道兖沂曹道君其季也君生而
英敏过人诵书善记善属文事亲孝家庭有矩度随
任迤西各郡读书之暇讲求吏治幕中诸老宿佥曰
此名家千里驹殆有宿根乎乾隆庚子丁内艰甲辰
高宗纯皇帝南巡君以国子生献册
卷六 第 6a 页
召试列二等赏䌽鞋荷包寻中丙午科举人丁未成
进士 殿试二甲授浙江嵊县知县嵊故僻地君捐
俸葺书院增膏火讲明礼教修节孝祠以彰风化仁
声洋溢治行称最调任仁和为省会首邑君审案定
谳士庶之畏怀者一如在嵊时有唐青天之称寻丁
外艰服阕入都 简发江西补乐安县调丰城县丰
城滨大江多水患君修堤以资捍卫岁甲寅以失察
事落职家居数年庚申就教职选全椒教谕俄值江
南高家堰及山盱五坝役工起遂以通判投效南河
出力加同知衔乙丑安东县陈家浦工起君以熟谙
卷六 第 6b 页
修防留工遣用工竣授通判戊辰署商虞通判时桑
家堤马家坊险工屡出君昼夜筑护得无决踰年实
授寻署怀庆府黄沁同知沁水瀑涨武陟埝几破刷
君率兵夫驰救得无决加知府衔壬申实授黄沁同
知十月调开封下北河同知复保兰阳十五堡之险
护河北道印务擢署开归陈许道戚友有以君之伯
兄曾任此官为言者君谓今昔情形不同河工全在
应变非若地方事有一定准绳也是年下南厅之黑
冈工甚危君昼夜防堵于烈日寒雨中屡枵腹不得
食险始定洎睢州决大工兴举君总稽出入往来两
卷六 第 7a 页
坝积半年之久眠食几废合龙后蒙
恩赐按察使衔而君力亦既瘁矣丙子署河南按察
使君素有痰症至是感冒加剧遂请解职丁丑蒙
谕旨回籍调养归江都是年长子铸捧檄至豫君诫
之曰吾家世受
国恩祖孙父子皆蒙禄养今年力衰未能报汝其勉
之且汝曾祖任封邱时上邀
世宗宪皇帝特达之知超显秩汝初膺民社适亦兹
邑当秉承遗绪毋坠家声观君之言可以为世家教
子弟之法君生于乾隆十七年五月二十日卯时卒
卷六 第 7b 页
于嘉庆二十五年四月十二日子时年六十有九元
配宋
诰赠淑人继配李
诰封淑人侧室钱君生四子长铸河南通许县知县
次镛国学生早卒次锜国学生次钟候选知县女子
子二长适同里试用县丞秦峄次适绍兴候选盐场
大使陶德华孙二女孙三君与余同年举于乡余抚
河南时奏君权臬事且访舆论知商虞兰阳武陟黑
冈之不决者君之力为多嗟乎洪河浩瀚障之极难
其决也下伤民生上劳
卷六 第 8a 页
国计余过睢州见决堤迹心伤之然则于将决未决
时能屡保之勿决者其力巨矣君之可传者在乎此
余知君故为铭曰
君之兄弟皆治河渠功留保障法密鬟疏君于豫岸
捍之无虞非君之力大梁其鱼曲突焦头相较何如
德荫后嗣封树待诸
  江西铜鼓营同知刘(台斗)
刘君名台斗字建临星槎其号也先世繇苏州迁宝
应曾祖讳中从康熙戊子举人石埭县教谕祖家升
康熙甲午副榜父世谟贡生靖江县训导兄台拱字
卷六 第 8b 页
端临为世名儒君少而敏悟由本县学生中乾隆丙
午科举人嘉庆己未会试成进士官工部营缮司主
事君传经学于其父兄尤究心于水利凡治河得失
漕输利弊无不洞知其源流通籍后持服家居讲求
尤确服阕两江总督铁公河帅徐公奏留南河协塞
减坝工竣得功奉
旨以同知用会黄河南溢入射阳湖众议有欲因其
势改建新河由射阳入海者君作黄河南趋议千馀
言駮之上之总督曰今岁黄河漫溢自陈家铺迤下
漫口数百丈正河涸成平陆大溜由射阳湖一带入
卷六 第 9a 页
海将有南趋之势盖地势北高南下若顺其就下之
性则舍旧图新似亦因势利导之机也然窃见新河
有难成者五有不可不虑者四夫现在之漫口数百
丈之口也而口门以下愈远愈阔至四五十里六七
十里不等河面太阔无以束水水宽则流缓流缓则
沙渟此难成者一也现行溜势奔腾四注数十里之
地或东或西十数日之间忽深忽浅河无一定之形
溜无一定之势此难成者二也且漫口向南而大溜
先向西南转趋东北若因之成河则是折一大湾迎
溜必生险工对湾仍致淤阻下壅上溃未见其畅流
卷六 第 9b 页
归海此难成者三也且改新河必须筑一南堤又须
于清黄交界之处中间隔一横堤乃数十里中汪洋
一片人力既无可施取土更无所出此难成者四也
凡言湖者皆潴水之区非行水之道也若射阳湖有
出水之口则滔滔下注久当涸出五坝之水不当停
积中泓矣谓之为湖其形必如盂如釜外仰内凹故
水满则隘水平则停盖盈科而溢出海滩非畅流而
直趋海口也现在河流南注势似湍激者以濒湖一
带地势较河身为低河面较地势又低故此时似畅
究之湖外之海滩仍反高仰非如海口得建瓴之势
卷六 第 10a 页
也河将入海必束之使高于海面故能敌逆上之海
潮以冲𥤮入海若今之射阳湖口则河流之趋湖虽
由高入低而由湖趋海之路反由低入高以低就高
数年之后必淤阻此难成者五也更有不可不虑者
夫五坝减下之水减入下河者也往时五坝一开虽
无黄流之阻尚且淹漫数县之地停蓄数月之久必
须闭坝而后就涸未有坝未闭而先行涸出者若分
射阳湖以为黄水之道则清水去路为黄水所夺减
坝之水全积下河不能容纳此可虑者一也运河闸
洞之水亦归入下河者也一为黄流所阻去路日高
卷六 第 10b 页
水无所归以内地为壑此可虑者二也淮南之盐场
东南财赋之薮也沿海场垣濒于盐阜今若逼近黄
流淡水内侵产盐必少清水内壅场垣必淹此可虑
者三也至于黄河本有南趋之势阜宁地势高于盐
城盐城地势高于兴化愈南则愈低今若导之使南
再有漫溢则就下之势必入兴盐一入兴盐则不能
入海而南入于江是河与江合江淮河汉四渎合流
是古今一大变迁也杞人之忧又不止淮扬二郡之
生灵东南一带之财赋矣于是南新河之议弗果行
君又上书曰山盱五坝减出之水归入下河者以高
卷六 第 11a 页
邮各坝为口以坝下引河为喉以兴盐各路湖荡为
腹以串场河各闸为尾闾以范堤外各港口为归墟
必须节节疏通使水不中渟层层关锁使水不旁溢
方能引水归海而保护田庐数年来各邑受淹之故
以坝下引河浅窄而两岸十馀里外即无堤形是以
减下之水不能下注先已旁流此高邮受灾之缘由
也坝水注之兴盐渟蓄湖荡湖荡虽能受水而不能
消水旁无堤防下无去路盈科而进者仍复泛溢四
出在湖荡之上者误以湖荡为归墟在湖荡之下者
止知曲防壑邻幸游波之不及而壅极必溃虽少缓
卷六 第 11b 页
须臾亦复同归于尽此兴盐各邑被水之缘由也场
河浅故上游之水不能骤泄海口高故场河之水不
能骤出加以坝面宽而闸面窄来源多而去路少犹
以斗米注升欲其畅流不得矣此范堤内外被水之
缘由也诚使坝下之引河加掘宽深坚筑堤防引归
湖荡则高邮之田可保矣湖荡之旁圈筑围圩约拦
水势仍留去路导入场河总使水有下注之路而无
旁溢之门则兴盐一带之田可保矣再于场河挑深
酌添范堤闸座并挑通闸外港口则范堤内外之民
灶可无虞矣惟是场河以外形如釜边场河以内形
卷六 第 12a 页
如釜底以釜底泄入釜边必须台高水面方成建瓴
若以挑河之土坚筑两岸之堤则地势虽内低外仰
而水面仍内高外下也如此则有沟有防表里相应
诚一劳永逸之计也总督韪其言而未能行丁卯简
发江西以同知补用试吴城吴城民多板屋而居值
火灾燔烧千馀家君至为设火龙六坊各一梯冲钩
鋋及贮水之器各数百坊立役夫二十人以时习其
激跃转输之事官给以食均勤惰为赏罚又多掘井
以备绠缶立教万算役夫以外民有担水一石与算
一官给以价以是吴城不复火巡抚金公下其法于
卷六 第 12b 页
通省今仿行之在任二年善政最著补瑞州铜鼓营
同知实缺以病乞归吴城民持镜一奁水一盂拜于
舟前曰象我公之明且清也送者数千人率相泣别
去癸酉补原官奉檄总运事遂以劳顿卒卒之前日
谓家人曰吾死无他恨惟吾兄未祀乡贤以此耿耿
尔吾兄者端临君也君未第时即勇于为义尝与邑
令孙君源潮创建画川书院脩节孝祠戚烈妇祠治
宋泾河引漕河水入城以溉民田治城北之刘家潭
筑堤以捍水患在官时则平歙人兄弟二商之讼表
前明土人叶景恩死难之烈归新建主簿某停滞之
卷六 第 13a 页
丧它如拯漂溺置义冢立质剂禁游手具载于君之
家谱及事略弗具书君有功于河书其河议之有裨
时用者所著有下河水利说一卷
论曰君駮新河改道之说深切著明后之人欲知射
阳海口情形者曷览之君下河筑堤之议本于靳文
襄之书文襄建此议为吾乡乔侍读等所阻然靳公
规画工程丈尺经费具载于君水利说中昔阻其如
此者今欲求其如此而不得矣
赠承德郎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例晋朝议大夫钱
  君暨配屠恭人墓志铭
卷六 第 13b 页
君讳汝鼎字东原嘉兴县人明太常寺□□讳□□
与其季父及弟并以甲第起家为浙西望族曾祖赠
光禄大夫讳□□祖赠光禄大夫讳纶光父廪贡生
候选训导讳峰前刑部尚书谥文端之次弟也君生
四岁而孤母任安人以节孝著年十岁能作径尺大
书读经史成诵前礼部侍郎讳载者君从子也君师
之尽受其学乾隆元年以文端荫入监读书并遵例
纳州同衔为太学官生缘目疾几失明绝意进取钱
氏旧置义田岁入赡族规条繁密子姓日众文端以
君德性仁孝才堪治剧以赒给之事委之君体祖宗
卷六 第 14a 页
设法之意任文端委托之重夙夜经营不辞劳瘁支
分派衍度田桉口三党欢如宗族称孝嗜作书始为
蝇头小楷以目疾改学欧柳法帖常侍文端坐论波
磔钩趯之法文端称之晚年书益工缣素流传得者
宝之卒于乾隆三十一年 月日年 十有 配屠
氏同县前进士枣强县知县讳应麟女幼好诗礼枣
强爱之名之曰文事姑暨祖姑陈太夫人体无形声
重帏悦豫君理义田时实左右之尝典质簪珥以济
赒给所不足君之殁也家计日落至鬻屋僦居庑舍
幼子孤孙茕茕相依恭人课诗书纺绩自给后以孙
卷六 第 14b 页
贵禄养渐充而裙布絺絮不改其素久侍南楼稔知
先世事每聚族姓谈祖宗忠孝之德邻媪村妇过从
必接席与语乾隆六十年历春秋七十有八终于里
第君以孙楷官加级赠承德郎翰林院庶吉士今例
得推赠朝议大夫君配封太安人例晋恭人子三长
浚增生候选县丞赠庶吉士丙戌冬应试在京闻讣
奔归哀毁咯血卒于途次妇程恭人仰事姑俯教子
孝慈苦节亦如屠恭人次淇增生次涵国子监生女
六皆适士族孙六长楷即浚子己酉会试弟一殿试
二甲第一由庶吉士历户部员外郎军机处行走次
卷六 第 15a 页
模次棫生员次朴次梧次柏生员女三俱幼嘉庆元
年 月葬君及恭人于县南曹王庙原祔于父阡先
是君痛幼失怙慎选窆地偶泊舟城南新字圩塘梦
神人引至高阜指其颠有如虎踞者曰此非吉壤乎
翼日卜遂定并诫子曰吾不逮事父异日必葬我墓
侧即今君与屠恭人合葬地元与楷同登进士第又
同官翰林交最笃今视学其乡以状来乞铭乃为铭

懿哉钱氏世德高门诵芬咏烈清流远源奕奕光禄
隐德弥敦赁庑相舂共启后昆生大司寇以孝承
卷六 第 15b 页
恩惟东原君光禄之孙君生少孤蚤被慈教故有节
者必酬以孝重慈致欢含饴每笑师少宗伯荫任
国校雒下腾声词场名噪于戏婴疾几丧厥明煇韬
玉气采匿珠光友于为政任党恤乡竭劳尽哀以持
后丧寿山协梦用志厥祥穆祔于昭遗训聿长于赫
恭人康僖云嗣纯固敦厚温和淑懿视疴于寝省膳
于馈恭人之孝与公兼致度田赡族修睦重义恭人
之贤佐公为治家德在俭世学维经教子及孙皆底
于成文冠天下笔珥枢庭
帝锡纶言以褒先型马鬣吉封虎踞佳城下车再拜
卷六 第 16a 页
敬勒阡铭
诰封刑部山东司员外郎郑君墓志铭
君讳鉴元字允明号澄江又号馀圃先世以盐筴自
歙迁仪徵迁江宁迁扬州皆占籍焉祖廙父为翰皆
赠中议大夫君好书史读孝经注疏恒不释卷性节
俭虽处丰厚泊如也居恒以诚训其子弟于孝义之
事恒乐为之修京师扬州会馆独捐数千金又修歙
县洪桥郑氏宗祠上律寺远祖海公宗祠置香火田
建祖父江宁宗祠三置祭田由县立案于府又尝脩
族谱举亲族中婚葬之不克举者建亲乐堂于扬州
卷六 第 16b 页
宅后子姓以时奉祭祀嗟乎席丰厚者无足重重乎
孝义也不以其财助乡里有益于人之善事不以其
诚为睦姻任恤之正事卒之不丰不厚求一事铭墓
者不可得所谓孝义者安在若先生者其殆庶矣先
生总司鹾事十馀年
诰授通议大夫候选道乾隆五十五年入京祝
万寿加一级
召预千叟宴
赐御制诗及粟帛又以输军饷一万两以上议叙加
五级
卷六 第 17a 页
覃恩诰封中宪大夫刑部山东司员外郎生于康熙
五十三年二月十日卒于嘉庆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子二长涵附贡生候选州同知次宗汝刑部山东司
员外郎孙三兆玉候选州同知兆珏乙卯举人候补
内阁中书涵出兆理大理寺丞宗汝出曾孙六烜炤
炘煦熙焜卜于嘉庆十年三月二十八日与其配吴
恭人合葬于江宁之南乡琵琶井因伐石而系以铭

黄山钟山广陵秣陵郑公之乡人以德兴孝祀以虔
善义力胜富而好礼昔贤所称革薄积厚人所罕能
卷六 第 17b 页
用绥眉寿耄年以登子孙绳绳施于重曾埏道既安
惟灵所凭藏此贞石风暖春塍
  童处士墓表
君讳孝源字甬川先世义乌明季迁鄞祖某州判父
某国子生有孝行励学与妣孙孺人相继卒君才六
岁居丧如成人以祖母陈命依季父居季父严以君
力学不事生产出之外舍有地数弓乃益发书读之
从师游遂通小学史汉旁及百氏既壮舅陈明经廉
知孝友妻以女复以舅为师然不事举业尝曰吾先
人以隐居著书不求宦达今有书有田复奚志哉由
卷六 第 18a 页
是入则横经出则负耒岁以其入赒亲党之贫乏者
有劵至四百缗悉烧之复力疾修远宗墓庐虽困踣
不顾也戊午槐以优行弟一贡太学明年考取
武英殿校录秋顺天乡试中式闻至君已疾顾孺人
曰吾殆不起异日当勖儿以黜浮崇实勿替祖父之
训也疾竟卒年六十七子一槐女四表曰
古独行农而士带挂经室悬耜存姻睦绝怙侈老能
教长可纪式彝训生才子铭既藏表足视崇善良告
惇史
  江都淩君(士骜)
卷六 第 18b 页
淩士骜字禹臣其先世江南泰州人明海楼佥都御
史之后也海楼讳儒明嘉靖癸丑陈谨榜进士有直
声言事遭廷杖时论韪之事详明史著海楼集士骜
祖襄康熙乙卯科武举人官古琅所千总父鸾国子
生工诗文屡试不第授生徒于郡城因家焉士骜遂
为江都人幼孤贫身亲劳苦手足胼胝以力养母妻
张氏亦纺绩以佐之家稍成立母病侍汤药衣不解
带者数月母卒丧葬尽哀礼有同产兄八人皆悌敬
备至生养死殡悉资助之而自奉则甚约故人皆以
孝弟称之士骜读书识字仅记姓名性和易无急言
卷六 第 19a 页
遽色里闬有争者辄以微词解之争者敛手退曰长
者言不可违夫以布衣居乡里未有势利加于人而
人胥听之非其生平性行积诚以动人何人折服之
深也士骜自悔幼失学遂教其子读书嘉庆十一年
卒年八十有四仲子曙博览工文词治经传不为俗
学从父教也
  翰林院编修彭远峰墓志铭
编修讳蕴辉字璞斋又字远峰江苏长洲人彭氏为
苏州之望定求官翰林修撰其孙启丰亦由修撰历
官兵部尚书世所称祖孙皆会元状元者也启丰生
卷六 第 19b 页
绍咸贡生绍咸生希洛乾隆丁未进士官御史力行
善事岁饥辄平粜捐赀缮育婴堂殁祀乡贤希洛生
蕴辉五十日而其母陶恭人殁蕴辉幼颖悟十岁从
父宦京师稍长工诗文嘉庆三年顺天乡试中式南
元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初娶兵部尚书吴
江金士松孙女继娶南河总督平湖吴璥女七年归
苏州八年在清江十年入京师任馆职是时淮南屡
被水灾编修与徐侍御寅亮等在京师捐募白金属
友人至淮南村墟活饿者甚众冬十月奔父丧致哀
毁十三年服阕入京充 国史馆 文颖馆协修夏
卷六 第 20a 页
六月
上试翰林八人于 南书房编修列第五
赏纱鞋
皇帝五旬万寿献文册蒙
奖赏纸笔是年得咯血疾冬十二月九日竟以是疾
卒年三十有二是可哀也编修仪度玉立性仁厚端
谨有志概接三党以诚家世积善济贫恤婺戒杀放
生敦勉不怠文笔清丽读史慕古人方当树声词苑
世济忠美乃忽夭折而死子凝福甫四龄亦殇妻吴
孺人讳怀珍性善慈恸夫及子亦相继卒或疑作善
卷六 第 20b 页
而不获报其善有未至耶非也论语曰死生有命又
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仁而夭愈于不仁而寿者且仁
者非责报于天而始积善也不然颜子何不得天命
哉扬州阮元为编修己未座师哀其亡也于其葬纪
以铭曰
震泽之滨秀钟儒人彭氏才子质敏性仁金莲烛古
玉笋班新何图览揆而命不辰影速于隙霜陨于春
营兹净域封以香尘善行可纪写于贞珉山光藏璞
葆尔清神
  臧拜经别传
卷六 第 21a 页
拜经姓臧名庸字西成又字拜经本名镛堂武进县
人父继宏业贾康熙间有与阎百诗同时老儒玉林
先生名琳者拜经之高祖也乾隆五十四年馀姚卢
学士(文弨)主常州书院拜经往受经学抱玉林先生
所著经义杂记质于学士学士惊异之于挍经典释
文中多引其说五十八年在苏州从嘉定钱少詹(大)
(昕)青浦王侍郎(昶)金坛段县令(玉裁)讲学术钱公王
公荐拜经于湖广总督毕公(沅)授其孙兰庆经嘉庆
元年归丁父艰二年元督浙江学政延拜经至西湖
助辑经籍纂诂三年纂诂成拜经至广东南海县挍
卷六 第 21b 页
刊于板而臧氏经义杂记诸书亦以是时刊成之五
年元巡抚浙江新辟诂经精舍于西湖复延拜经至
精舍补订纂诂挍勘注疏七年归常州九年入京应
顺天甲子乡试王伯申侍讲(引之)桂香东侍讲(芳)
引重之桂侍讲命其弟桂菖从之学秋试房考吴美
存编修(其彦)荐其文主司抑之十一年南归过扬州
伊墨卿太守(秉绶)延修广陵图经十二年复应元招
至杭州读书于北关署中十四年归里病十五年复
应顺天庚午乡试不中式吴编修延之修中州文献
书十六年复病七月卒于吴氏馆年四十有五拜经
卷六 第 22a 页
沈默敦重天性孝友遵父命续其高祖将绝之学脩
身著书并见于世可不谓孝乎其弟礼堂孝子也以
毁瘠卒拜经哀之乞朱文正公诸名儒之诗文以表
章之可不谓友乎其为学根据经传剖析精微德清
许周生兵部(宗彦)谓其好学深造如皇侃熊安生当
求之唐以上也所著之书拟经义杂记为拜经日记
八卷高邮王怀祖先生(念孙)亟称之用笔圈识其精
确不磨者十之六七其叙孟子年谱辨齐宣王湣王
之讹闽县陈恭甫编修(寿祺)叹为绝识又著拜经堂
文集四卷月令杂说一卷乐记二十三篇注一卷孝
卷六 第 22b 页
经考异一卷臧氏文献考六卷又其生平考辑古义
甚勤故辑古之书甚多子夏易传一卷以子夏传为
汉韩婴所撰非卜子夏惟采释文正义集解古易音
训大衍议五家不取宋以后说诗考异四卷大旨如
王伯厚但逐条必自考辑绝不依循王本韩诗遗说
二卷订讹一卷顾千里(广圻)以为辑韩诗者众矣此
为最精卢植礼记解诂一卷尔雅古注三卷说文旧
音考三卷蔡邕月令章句二卷王肃礼记注一卷圣
證论一卷帝王世纪一卷尸子一卷贾唐国语注二
卷挍郑康成易注二卷萧该汉书音义二卷皆详过
卷六 第 23a 页
于人元初因宝应刘端临(台拱)获交拜经十年之间
于我乎馆者为多卒之后元写其所著书为副本以
原本还其家叙玉林先生入儒林传中而以拜经附
焉顾儒林为
国史文体宜简乃复述所未尽者为别传以告后之
学人且致其哀恤云尔
  杭州府西海防同知路君墓志铭
君讳錞字鸣于汉阳县人父遵王伯兄钊历任南阳
尉氏知县君幼佐兄理吏事习政治捐纳盐场大使
分发浙江历青村场许村场擢诸暨县知县调平湖
卷六 第 23b 页
县大计卓荐擢杭州府西海防同知君明敏和正所
治之县皆有益于民未尝妄刑一人宰诸暨伸十馀
年未发之冤人情快之平湖水乡故多盗贼君能弭
之每课书院皆捐廉以资膏火海塘钜工修防诚实
予再莅浙方将倚君治大郡之事而君以嘉庆十四
年正月乙酉卒生于乾隆十三年十二月某日得年
六十有二妻吴宜人先卒子文泽戊辰进士分发福
建即用知县将以某年月日归葬君于某地之原乞
铭其墓余以君廉静笃实善治民从余治浙事者八
年矣殁之日吏民皆惜之曰好官如路公何遽死岂
卷六 第 24a 页
余私言哉遂铭之曰
悃愊无华安静吏月计有馀民乃治不缘饰以媚世
不逸惰而废事安得如君置有位君德有馀荫后嗣
归葬汉南视铭字
诰封奉直大夫奉贤陈君墓表
陈君讳遇清号碻庵先世出颍川宋平章事秦国公
某之后十三世祯明河南参政有治河功十二世询
官祭酒谥文庄事具明史居华亭之南桥今奉贤地
曾祖荩明季杜门讲学祖祖寿父基贡生基三子君
其长也君生俶傥善读书年二十一补华亭学生国
卷六 第 24b 页
子监生以父老归家口益众与两弟析居慕薛包之
风筑室于旧居东南以奉亲亲病噎君访医进汤液
惟谨不解带者经年父母相继卒君哀毁骨立营窀
穸靡不诚悫族之人秀异者造就之其有贫乏殡葬
不给有急难者佽助之生平未尝谒公庭丙子邑大
祲君倡赈粥十里为一厂厂有绅士而君为之纲所
居奉贤为分邑无学宫县令廉君高谊咨于君首捐
千缗事遂集居家教子弟以法延名师礼意俱备丁
酉季子廷庆授桃源训导令肄书构屋数楹如诸生
是年廷庆中式癸卯长子廷溥中式己酉廷庆以员
卷六 第 25a 页
外郎充山左副主试君教以恪矢公慎俾得人为报
称明年廷庆典郡
天语垂问父母兄弟廷庆对臣有父母年俱六十八
岁兄廷溥癸卯举人
上曰尔既有兄养亲正可廉慎供职报效国家廷庆
叩头谢七月廷庆迎养至辰州君谕以勤补拙以俭
养廉数年之间大吏以廷庆为能者君有以训率之
也甲寅夏患症滞七月十六日卒年七十有二君性
严峻而仁孝于族尤加意祖茔祠宇岁必葺之又其
修梁浚渠饭饿衣冻槥殣之事不可殚举虎溪书院
卷六 第 25b 页
添设讲堂廨舍聚奎楼以及脩脯膏火其大焉者也
尤精鉴藏书画晚绘耕读图一时如沈宗伯德潜王
光禄鸣盛多为题咏其隐居之志殆有素焉以子贵
例赠朝议大夫妻顾氏
诰封恭人恭人为同邑南陵县训导绂之女性端恪
幼不苟言笑动合礼法母陈授内则列女传涉口成
诵父以为女职治酒浆习织纴而已因不复读年二
十一归于碻庵君事舅姑尽妇道能先意承志佐碻
庵君读书敦行暇事女红自碻庵君倡赈粥立学宫
家事悉以委恭人恭人整齐严肃纤曲周到为二子
卷六 第 26a 页
延师必酒肉丰洁漏三四下犹篝灯课读也先是族
有无后者议以廷溥继之已而易他人其家将以赀
之半贻廷溥恭人以义却之戊戌父南陵君卒碻庵
君归自京经其丧恭人致其哀廷庆之授教官也恭
人训之曰当正身率行仕学兼勉勿谓冷曹不足为
也自后遇
恩眷必勖焉丙辰廷溥举孝廉方正戒之曰此特科
毋以虚声贻诮廷溥因力辞不赴恭人素敦六行其
赒恤亲党一如碻庵君尝以君遗命捐义田五百馀
亩修祠墓葬地及赡同祖五世之人米布以暨母妻
卷六 第 26b 页
两党均有教养之资尝有九丧未葬者特卑重资以
济之丁卯十一月以疾卒于家年八十有五先是碻
庵君卒葬于拓林之鱼塘湾光字圩至是袝焉礼也
非躬行孝义德符梁孟曷克有此宜乎子孙食报之
未有艾也子三廷溥举人候选大理寺丞加一级改
授内阁中书廷棫殇廷庆由拔贡成进士庶吉士改
广西司主事迁员外郎己酉山东副考官湖南辰州
府知府署辰永沅靖兵备道女二长适贡生张鸿图
次适候选按察司经历夏必达孙三泰熊廪生泰蛟
泰彪曾孙二光裕光璇
卷六 第 27a 页
  武康徐母周孺人传
予督浙学三年于湖州府贡优行生一人曰徐熊飞
熊飞少孤寒力学事母孝文笔斐然越三年予抚浙
聘熊飞为平湖书院院长熊飞母死泣以行略闻为
传之曰徐母姓周氏武康人生而明慧四岁孝经成
诵随诸兄入塾读书春秋左氏传资治通鉴皆能览
之年十九归武康徐氏时熊飞父乔寓上柏卖药授
生徒甚贫熊飞年十四父卒无以为敛母鬻破屋治
丧葬借邻人草屋携子女居之口授熊飞经使为童
子师已则昼夜贴锡织箬以易食贴锡者磨锡为纸
卷六 第 27b 页
便制冥镪织箬者资山商裹茶笋皆业苦而值微者
也母冬寒手龟坼镕松脂补之气蒸蒸从冻坼出夏
蚊蜹集肤亦弗少辍徐母之母家亦衰就养于徐母
晨易米一升煮为糜淅其成粒者奉母馀以豆屑野
菜糅杂与子女分食之岁饥行赈母不就赈曰吾能
饿死忍蒙袂辑屦向里正乞活耶熊飞既长为学生
员馆于平湖归辄索其箧见与人论学书则喜否则
诃责不少容或为谋迁居平湖母曰先人墟墓皆在
此山中可不邱首邪熊飞名日重授经多束脩母乃
赎周氏老屋之半为居奉徐周两姓木主命子侄岁
卷六 第 28a 页
时祭之知平湖县事李赓芸赠熊飞以金母喜曰此
廉吏金当为吾置棺嘉庆六年十一月初九壬午母
卒讳称英
论曰母以旧族耐勤苦支两姓衰寒之祚教子学成
可谓贤矣不然贴锡织箬薄业也茅屋豆粥贫媪也
死则死耳学士大夫乌得馨其事而称之欧阳公母
以荻画地贫者学也故备述母勤苦之事知熊飞所
椎心饮泣而欲著表于世者正在此也
  朱母高太孺人传
嘉庆元年予奉
卷六 第 28b 页
命视学两浙以经学诗古文试士于平湖得朱生为
弼根柢深厚不为俗学亟赏拔之又三年来抚浙招
生课予弟及子是秋生领乡荐明年应礼部试南归
前一月其大母高太孺人婴疾卒于家生以冢孙承
重列状来请为传因得书其略按状太孺人姓高氏
系出渤海曾祖士奇受
仁庙特达之知世所称江村詹事是也祖舆以编修
供奉
内廷父岱候补州同知母樊氏实生太孺人七岁从
女师授毛诗左传国语战国策列女传辄通大义遇
卷六 第 29a 页
贞烈节孝事尤乐道不厌父性严峻好洁能先意承
志不辞劳瘁以是绝爱怜之年二十归朱药房先生
先生讳英为桐乡令族绩学敦气谊事二亲以孝闻
兄弟八人仲兄荃官翰林叔兄浚谷主政兵部家声
方振而太孺人躬习勤苦不假婢媪手随诸娣姒问
安视膳无失时无倦容病侍汤药夜不交睫焚香吁
天请以身代舅姑先后殁哀毁不欲生遂得痰嗽疾
终其身不复瘳会药房先生以荃之狱胥靡入蜀羁
三十七年太孺人以纺绩所入课子读书学成名立
既补弟子员即遣入蜀省视先是浚谷兵部无子病
卷六 第 29b 页
中欲以弟之子为后并驰书蜀中亦许之矣太孺人
初以独子难之及兵部殁慨然曰吾夫安知不即归
此时姑从其言第他日吾重有望于吾子今若骤富
必废学无已以所遗财与诸子姓分之庶可继也其
持大体类如此乾隆乙巳药房先生蒙
特恩释归明年抵里门白头相对诸孙林立里䣊传
为美谈且谓先生入蜀后所以再新门庭者皆太孺
人力也又四年而先生殁太孺人又后先生十三年
而殁享寿八十岁子一鸿猷桐乡邑庠生兼承兵部
宗祧孙五为弼庚申举人为干为均为霖为燮均霖
卷六 第 30a 页
皆诸生为兵部后
论曰晋书称韦逞母宋氏与夫在徒中推鹿车背负
父所授书讽诵不辍昼则樵采夜则教逞逞后仕为
太常母年八十视听无阙犹设讲堂隔绛纱幔授经
号宣文君今朱母以青年丁家难夫妇暌离在数千
里外历三十馀年而复合中閒门户榰柱以一弱女
子任之教子教孙胥成立噫嘻何其难也视韦逞母
盖迹异而心同者与抑闻药房先生就逮蜀中非其
罪也徒以兄故慷慨赴义耳世以是多之易曰恒其
德贞若朱母者又能成夫子之德者矣
卷六 第 30b 页
  净因道人传
净因道人者余老友甘泉秋平黄居士文旸妻也父
张坚甘泉公道桥北湖儒者母徐氏北湖坦庵先生
曾孙女道人幼读书习诗礼知孝义兼工绘事夜观
恒星皆能指而名之年二十五归于黄事舅姑以孝
闻戚党咸呼之曰赵五娘用琵琶记故事也其孝可
知居士雄于文为里中老宿屡不第家贫以馆谷自
给道人常典簪珥以为炊或以画易米与居士相倡
和或赌记书籍策数典故以为乐舅姑殁写偕隐图
以寄意乾隆岁丙午饥甚居士有贫友来投者道人
卷六 第 31a 页
解衣衣其妻而自忍冻分米为糜以食之吴梅村祭
酒之孙贫饿于竹西路居士割宅居之其子女失母
道人抚之至成立长官慕道人名求见其诗者闭门
谢曰本不识字也曲阜衍圣公尚幼余荐居士往为
之师道人与居士以六十自寿诗相倡和山左盛传
之居士长余二十七岁余童时即见居士道人于埽
垢山房岁癸亥邀二老来西湖扁舟涉江登虎阜汎
莺脰湖皆有诗余于署中开别馆居之每二老出游
竹舆小舫秋衫白发萧洒于湖光山色间余内子孔
亦以诗与道人相倡和岁乙丑归扬州画埽垢山房
卷六 第 31b 页
联吟图以寄意名士多题者岁丁卯居士客于外其
弟暨长子妇死道人经其丧劳且哀季冬居士归道
人以微病卒仆媪邻妇来相撞而哭感其仁贤血满
地不知谁喀者道人卒年六十有七所著绿秋书屋
诗集五卷子二金宝銮其家讳称因
论曰程子引诗诚不以富亦祇以异以證虽饿而民
称也有以哉道人之贤孝且艺且贫异矣非然者吾
乌得而称之
  鲍姑辞叙
鲍姑为元祖考之长女与元考同为江祖妣所生适
卷六 第 32a 页
江都鲍公云书事舅姑甚孝鲍公狭俞妇于外舍俞
妇者某县尹之妾乘其尹死挟赀而逃者也以故舅
姑不许之入室俄尹之子讼鲍公鲍公畏罪挟妇入
京师舅姑渐老病家亦渐贫家事赖于姑姑致力为
养者二十馀年鲍公廑以医自给于京师久之入太
医院为八品吏目俞妇生子永观乾隆五十年始迎
姑入京师俄鲍公卒姑归扬州鲍无居室于是元考
迎姊居于家及元官内外舟辙所至皆奉姑无少离
永观跛一足病疡卒生三子皆性落拓不能有所业
姑是以不能不终于阮道光二年正月十日卒于广
卷六 第 32b 页
东节署年九十有二柩归扬州姑性仁厚知礼尽孝
其生平大节在力奉舅姑生养死葬三党所共称也
先是俞妇巳与鲍公同葬姑常命曰我死当别葬于
北乡故元不为墓文姑九十岁时有撰鲍姑辞为寿
者引列女传宋鲍苏妻女宗为比鲍苏仕卫有外妻
女宗在宋养姑贞一不去宋公表其闾曰女宗刘向
列之为传以今拟古事极相类且同鲍姓爰为叙以
志之
  女婿张熙女安合葬墓碣
余之女子子安孔夫人所生余得一古镜有孔静二
卷六 第 33a 页
字遂字之曰孔静幼明敏未尝习针黹师钱塘严厚
民读书师奉新刘蒙谷学画其诗受教于父母者为
多颇能析理摹景年十三许聘江都张熙熙字子兴
又字定江翰林给事中馨之曾孙
赐三品衔钧之子于是厚民又馆于张氏与武康徐
雪庐迭教熙熙性沈静和厚不妄言笑诗亦有法十
五六岁时得肝风疾时疾时巳嘉庆二十五年春熙
年十八其父命随其师严来粤东赘余署中且读书
受余教虽新婚而内外有两书室各读书赋诗不少
辍熙以岭南草木物产考之古籍颇著于篇又自以
卷六 第 33b 页
端溪巨石雕为砚山曰临潼秋色给事本籍临潼乾
隆甲子陜西解元也十二月熙肝风病发甚剧道光
元年正月十二日卒是时安年二十初有娠哭几死
家人以岭路远劝缓归江都保娠冀得遗腹子安乃
节哀慎疾夏秋身甚健然尝指其腹私语其保母曰
我望伊是子我故保伊性命将来伊真是子乃保我
性命是以家人恒防之孟秋月死霸既产乃女也犹
语家人曰女亦佳胜于并女无之者不哭泣然色甚
变心郁志烈内热外发气若蒸八月二日猝然死家
人疑其吞金检其金无所失盖其久蓄死志以死为
卷六 第 34a 页
愿故产后不慎疾若惟恐其疾不急而死不速者余
虽哭之恸而心许之曰礼也人孰无死娠未辩男女
而死绝夫之后非礼也笃夫妇之情靡笄悬磬横残
其亲之遗体非礼也舅姑老不留身以事之非礼也
今产女病而死熙不患无继子舅姑未衰尚有妯娌
三是则合乎礼不逾乎情而同至命矣安尝于所居
粉壁前登几画梅纵横盈丈幼随母嫂分梅花百咏
得五言律十馀首又广梅花百咏再成百题独作一
百首为一卷诗中为其师点改者十之二又有百梅
唫馆诗一卷熙有宜之室诗文遗稿二卷熙五品顶
卷六 第 34b 页
带安宜人于其合葬也命常生书刻于石
卷六 第 35a 页
卷六 第 1a 页
研经室续集卷六 文选楼诗存第十三
 甲申 男福注
  省城诗社之诗有刻本见猎心喜拟作二首红
   梅驿探梅十三元韵
消息梅花又几番半关驿路认开元
圣朝丹荔无飞骑此地红林有旧根十月早浓鋗岭
色一枝遥寄夕阳痕九龄祭使曾停顿无复鸮音萃
墓门
   羊城镫市九青韵
海鳌云凤巧珑玲归德门前列彩屏市火蛮賨馀物
卷六 第 1b 页
力丰年羊穗复仙灵(前年火灾洋市甚损/今年复盛年谷亦丰)月能彻夜
春先满人似探花马未停见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
有万镫青(时状元林召棠探/花罗文俊皆归里)
  西斋
   督署西南隅有老屋五楹时虞其倾然稍支
   之择其中二间埽除之尚可坐也于是名之
   曰西斋斋之北植四柳树又墙北墙东皆有
   老榕横荫数丈百馀年物也斋南地广七丈
   轮八丈右有二楮树相倚而生而交相让所
   谓让木者非欤让木南筑砖台高三尺方丈
卷六 第 2a 页
   许花晨月夕颇可坐台南一亩地尽种菊台
   之东南又筑一台高二尺方二丈此台与树
   远无翳更得月矣旧墙相围不加粉饰自有
   萝薜缠之墙之内以竹为篱使露葵扁豆牵
   牛子施之台东北之隙地多紫薇桂荔槿蕉
   之属斋西廊外又有地二亩许结一小亭亭
   南有小井周植弱柳十数株柳下皆为田以
   种杂蔬早韭晚菘紫茄赤苋之属颇供剪摘
   偶于暇时过此课花看月煮茶烹蔬颇清静
   矣惟不能酒耳
卷六 第 2b 页
古人洛园诗花竹秀而野惟野乃有情繁丽胡为者
西斋本老屋支拄此颓厦薜荔上缘墙榕楮低遮瓦
垦治数亩田所妙在聊且端溪七研山名向星岩假
(福以端溪大研石七出立为小山题曰小七星岩并/识曰此七石皆自端溪研洞外来洞外之石为研则)
(粗立为列岩以肖端州之星/岩令老研工刻于第七石)蔬学老圃锄篱似村农
社色宜秋菊淡香可茉莉冶公馀看灌园井汲畦水
泻行厨有真味采摘供菜把我本不能酒一饭却杯
斝我不解丝竹花木亦陶写埽径暑气清门静设行
马石壸注甘泉新茶注苦槚(有茶坑研石福凿为茶/壶茶本作荼尔疋曰荼)
(苦/槚)观槿朝曰升折葵夕露下晚来待明月镫烛凉欲
卷六 第 3a 页
灺虽非杜曲閒差比平泉雅乐志讵在多安寄足潇

  唐荔园
红尘笑罢宴红云二百馀载荔子繁十国祗知汉花
坞晚唐谁忆咸通园咸通岭南郑节度风流曾见诗
人言(文苑英华曹松南海陪郑司空游荔园诗云荔/支时节出旌斿南国名园尽兴游乱结罗纹照)
(襟袖别含琼露爽咽喉叶中新火欺寒食树上丹/砂胜锦州他日为霖不将去也须图画取风流)
松陪游老文笔丹砂湿湿霞轩轩前此英词接扶荔
曲江一赋传开元(张曲江集/有荔支赋)荔香曲破妃子去贡骑
不复驰中原后此年年荔支熟那堪屈指巢与温(黄/巢)
卷六 第 3b 页
(朱/温)桑田有改荔林在隐岩得地皆唐恩茉莉不强牡
丹胜(清异录南汉每见北人盛誇岭强之强世宗遣/使入岭馆接者遗以菋莉文其名曰小南强后)
(鋹面缚到洛阳见牡丹大骇/有缙绅谓之曰此名大北胜)昌华废苑成荒村方今
承平岭海盛夷賨十倍唐昆崙(旧唐书林邑传林邑/国在交州南千馀里)
(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崙玉海王方庆/都督广州广州南海旧有昆崙舶市外区珠琲秋豪)
(无所/索)贡献屏绝尤物贱百蛮共仰
朝廷尊节使公馀但缓带荔湾一任开园垣士民竞
赴半塘社(广东荔支社以食多者为胜胜则/称荔支状头少则罚饮酒数大白)家家画
舫倾芳樽燕脂林外立白鹄芙蓉塘底飞文鸳所惜
游谈但南汉何曾买夏唐园论(苏东坡荔支诗/云买夏欲论园)刘家
卷六 第 4a 页
暂窃杖与叶岂知本是仙李根曹诗岿然见文苑古
园不泯因诗存喜从新构得陈迹社诗千首题园门
(近日民间诗社有唐/荔园诗累至千馀首)诗人精魄自千古一亭便可乾
与坤更向梦徵追老杜试擘重碧轻红痕(杜工部宴/戎州杨使)
(君东楼诗云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支今/南海邱氏荔园即唐荔园也有擘荔亭)
   唐荔园记 男福
 广州城西荔支湾旧谓刘汉昌华苑福谓不然盖
 植荔非十馀年不实实矣非数十年不繁伪刘僭
 窃䶮乃大侈计䶮至鋹仅廿年耳而红云宴巳特
 闻则荔林非始于刘可知矣文苑英华有唐曹松
卷六 第 4b 页
 南海陪郑司空游荔园诗云叶中新火欺寒食树
 上丹砂胜锦州所谓南国名园巳具红云之胜概
 然则昌华红云即因荔园故址为之耳曹松者唐
 诗纪事以为舒州人字梦徵学贾浪仙为诗天复
 初年七十馀始及第松游广州作诗当在天复之
 前咸通之间距鋹宴八十馀年矣唐末郑氏镇广
 州者一为从谠一为愚从谠节度岭南在咸通末
 年愚镇岭南两次在从谠前后两郑皆拜平章其
 年与松皆相合然从谠荥阳人愚即岭南人松诗
 有他日为霖不将去之句则司空为从谠无疑又
卷六 第 5a 页
 考唐书表传从谠节度岭南在咸通十三四年至
 广明元年节度河东始加检校司空松诗题司空
 者文人诗藁从后改写亦往往有之愚固未尝检
 校司空也夫以唐咸通诗人唫宴之地岂不甚可
 传乃独使刘汉首称之何可哉近年荔支湾中有
 南海邱氏所构竹亭瓦屋为游人擘荔之所外护
 短墙题曰虬珠圃福惜唐迹之不彰也因更名之
 曰唐荔园盖以文人所游乐有古迹迹之最古者
 当溯而著之矣
  种沙摩竹于西斋(大人自注沙摩竹根蟠节大/翠绿可爱一年生三番笋节)
卷六 第 5b 页
(上复生小笋种者断竹留节横埋于地活即生/笋三年后高二三丈盖大而易生之竹也太平)
(衔览引岭表录异名沙摩/竹今土人则称为马尾竹)
沙摩大竹如玉碧一夜雨雷抽一尺猫头(桂海虞衡/志猫头竹)
(质性类筋竹陈师道诗秋/盘堆鸭脚春味荐猫头)初破土花肥箨龙顿碍风
林窄久看老节成拱把那复高枝许扳摘年来种竹
瘦可憎得此苍筤一当百我昔小隐深篁中道是人
家非我宅此斋忽挺十百竿青士绿卿(竹名/也)左右席
一碗淡黄茶正凉五月轻红荔初擘若教穑事报平
安聊可筠心近泉石他年傥有山公来定识林间曾
阮籍
卷六 第 6a 页
  题小琅嬛画付福儿(乾隆五十七年孙渊如年/伯为家大人题篆扁曰小)
(琅嬛仙馆家大人刻诗略时删去小/字今转以有小字之馆名并画赐福)
金碧霞城护洞天竟名此地小琅嬛我家经室但迂
叟何处石楼成列仙旧榜偶因朋友赠新名预兆子
孙传謏闻祗似伊家记不愿儿曹说茂先
  修广州城及城北五层楼工成
山如海上驾金鳌跋浪腾云势太豪霸气欲销千里
远神楼须压五层高古人颇尽经营力来者何辞匠
作劳
圣代年逾周代久此城永不有陀嚣(楼明初建云/以厌霸气者)
卷六 第 6b 页
卷六 第 6b 页
   杭州南屏壑庵有僧庐在竹林最深处诗僧
   小颠居之余昔在杭尝游其间小颠能诗傲
   物与一时名流相接余题其室扁曰七代诗
   僧精舍盖小颠以上居此者皆诗僧至小颠
   七代矣或曰诗传七代而无名今余名以七
   代岂以后将失诗传耶余为之怃然余去杭
   后小颠没其弟子啸溪复能诗不失其传啸
   溪昔来粤为罗浮之游甲申又至并以诗一
   卷相示余因题其诗卷啸溪以后永传诗弟
   子则余诗为公案而诗镫二字亦成故实矣
卷六 第 7a 页
漫将衣钵说南能七代诗传百代僧钟后月前明不
断南屏深处一诗镫
 乙酉
  正月二十日学海堂茶隐(癸未春大人兼摄抚/篆尝于生辰避客抚)
(署东园竹林中有竹林茶隐诗甲申冬辟堂于/粤秀山以课士取拾遗记何邵公学海之意以)
(名其堂今乙酉生辰/又来避客煮茶于此)
又向山堂自煮茶木棉花(堂外大人植木/棉花十馀本)下见桃花
(堂中诸生植/桃花百馀株)地偏心远聊为隐海阔天空不受遮儒
士有林真古茂文人同苑最清华六班千片新芽绿
可是春前白傅家(白香山茶诗云绿芽干片火前春/温庭筠采茶录乐天有六班茶大)
卷六 第 7b 页
(人生辰与香山/同日故末句云)
  三水县行台书院新成停舟登三十六江楼(楼/为)
(道光四年正月建大人名之曰三十六江楼并/撰记略云广东三水县江上行台建自前明嘉)
(靖间彼时两广总督驻梧州而肇庆广州亦皆/有行署三水行台在肄江之北岸魁冈塔之南)
(浮石之西为广州肇庆往来适中之地此地据/西北两大江会合之处距海非远山水沇雄地)
(气灵秀门上有楼可以远览爰名其楼曰三十/六江楼盖谓北江所汇者九浈江始兴江墨江)
(锦江翁江麻江潖江政宾江苍江也西江所汇/者二十七北盘江南盘江龙塘江思览江牂柯)
(江柳江漓江郁江浔江西洋江洛青江驮蒙江/黄龙江橘江荔江藤江绣江横槎江邕江秋风)
(江贺江新江白马江金城江/绿瓮江蕉花江武阳江也)
滔滔三十六江流齐到行台古渡头学海回澜动浮
卷六 第 8a 页
(三水县志县东偏在肄江相传石中旧/有宝鸭随水浮沈后为外国贡客凿去)魁冈(三水/县志)
(在城东南形如圆珠旧名/龟冈后改魁冈建塔其上)佳气起高楼久无羽檄催
传箭为采风诗暂泊舟手把新书(时学海堂/集甫刻成)授多士
风帆送我又端州
  乙酉春宿端州阅江楼四夜
端州四度阅兵来(大人戊寅十月巡阅肇庆督标/兵越庚辰癸未乙酉凡四阅)
日春光晴后开著眼无非好山水高眠难得此楼台
窗前岚气凉如雨枕底江声隐似雷回忆昔游何处
胜祗曾一榻卧天台(庚申大人有宿天/台上方广寺诗)
  乙酉春夏间屡登粤秀山憩坐学海堂因题
卷六 第 8b 页
夙好在诗书高情属云岫峨峨粤台心尽启南海秀
层岩三叠成(学海堂在山中层启秀山/房为上层至山亭又在上)古木百年茂
(此岩谷间本有老树数百株绿榕红棉之属/交柯接叶堂成诸生等又栽杂花数百株)堂开古
木中木让乃肯构(就其山麓稍平之地为堂堂向/东南芟木数株乃让出堂基)
前独宏敞山海得奇觏(坐堂中远见百里山水重复/上云下海三塔参差风帆叶)
(叶随潮从/狮子洋来)堂后倚碧岑清樾密云覆翳荟与繁柯夹
荫堂左右海月出黄昏新凉满晴昼山水湛清华动
静验乐寿炳焉有文章壮丽复沈厚山房在翠微精
舍颇不陋到此林更深轩户殊气候最高结笠亭望
远又明透随山为缭垣万绿围一囿堂房易于新树
卷六 第 9a 页
石难此旧何由新耳目还以古籍授
  赋得中秋上𢏛月(得中字书院课士作)
酉月平秋色生明月正中二三分渐满八九夜当空
桂魄犹藏半银河恰在东房心刚掩映箕斗欲朦胧
纵未全开镜真如巳挂弓王𢏛边门角银箭漏敲铜
珠海宵潮减羊城瑞采融寿星甫极近祝嘏万方同
  西斋有欹廊将倾彻而新之且安茶灶
支起欹廊得五楹破廧修好著茶铛却从朴略粗疏
处聊寄消遥澹定情柳径不因邀客步菊田还为种
花耕依稀耆旧乡祠外枨触秋怀是弟兄(大人自注/慕陈兄议)
卷六 第 9b 页
(拓小圃于北湖耆旧祠西未成而/卒福案慕陈伯讳嗣琳今年夏卒)
  西斋茶廊坐雨
西斋静似野人家小坐常宜散晚衙廊接五楹排杂
树窗开两面见秋花风须飒飒凉才透雨纵潇潇听
不哗好使樵青烧石䂪嫩黄閒试六安茶(大人喜啜/六安州茶)
  游花田翠林园
茉莉开初歇秋田菊又黄林巢生翡翠池渡野鸳鸯
埋玉香成土栽花土亦香何须问园主自看碧筼筜
  泊舟峡山寺登飞泉亭回憩玉带堂晚饭
朝京还过此病足已三年稍得秋风健重来峡寺前
卷六 第 10a 页
扶筇登截壁跂石听飞泉一饭惟閒坐何庸肉食礼
  老蚌珠光研研石中有石纹圆晕数层莫知造
  物之理镌诗代铭
千年老蚌化为石中有珠光晕圆白南海方诸生古
魄弄霏更向淮南夕太极圈成点周易研中物理烦
君格
  余屡过罗浮山下皆未入山诚以地方供帐俗
  习牢不可破减从径行殊为无谓弓刀小队更
  非所宜乙酉冬阅兵惠潮六过此山亦惟遥看
  山色而巳
卷六 第 10b 页
六次罗浮山下过不曾去问铁桥津祗因俗吏能留
我未免名山屡笑人胡蝶聊同故园梦梅花岂向达
官春转因天界三峰远离合烟云更有神
  惠潮海边四咏
   薯畦
花蔓满寒畦甘瓜地中结(俗名/地瓜)穰穰抵晚粳绵绵胜
生瓞(秋冬之薯/收抵晚稻)
   盐𡏺
漉沙铺万池搆白何皎洁冬海暖如春聊以当南雪
(粤盐由晒而成其/灰池俗名为𡏺)
卷六 第 11a 页
   蔗林
高蔗若芦林霜谱甘且白海外多棉花有无正相易
(两粤不种棉花棉花皆自西洋来而/蔗田糖霜出海者甚多交易相等)
   榕村
村村有大榕一榕荫数亩爱此村中人冬温夏无暑
(岭南多暑春秋皆热多借其/阴即冬日偶寒亦足禦风)
  乙酉仲冬望日阅碣石镇水陆兵全海肃清夜
  看海月
我看月圆几百回何曾看月海上来也曾两度涉沧
海月黑水深云不开碣石南边无石处再欲南行行
卷六 第 11b 页
不去楼船直跋岸根来马足惊溅浪花驻东海苍茫
月巳高西海朦胧日初暮此时冬半暖如秋碧海青
天汗漫游万里绝无山碍目三更况有月当头当头
月照山头碣海光如镜潮如雪今夜天空水亦澄昔
年气恶常侵月风伯曾令交阯平水仙终在温州灭
漫言清晏不扬波一万犀军还荷戈月当盈处常愁
缺如此沧洲傲若何
  过丰湖书院
行过丰湖上如游隐士乡桥通钓鱼艇山抱渎书堂
竹影皆依水蕉阴亦满墙几人来寓此足以散清狂
卷六 第 12a 页
(连次主讲/皆致仕者)
  过寒婆径
泉石清凉云雾深非风非雨气萧森世人春梦知多
少须向寒婆径里唫
  揭阳策骑
海潮吐雾山含烟近山远山青气连日色欲出犹未
出扁舟巳渡揭溪前溪前沙路缘山脚竹外山桃破
红萼衰翁久不据唫鞍一鞭聊抵閒行药(大人自注/余自昆崙)
(关策骑后/今数年矣)
  题严厚民(杰)书福楼图
卷六 第 12b 页
   厚民湛深经籍校勘精详因昔人云书不饱
   蠹鱼不经俗子误改书之福也因以名楼
古书有古义后人每未详俗子作聪明何妄下雌黄
少见多所怪以不狂为狂石经在开成据宋巳改唐
(今石经愿车马衣轻裘轻字等/处皆后人妄添幸碑迹可见)孰知据明监更改金
陀坊(大人自注乾隆间奉/敕摹刻岳板五经/甚/盛典也余校石经时见其误字反与明监)
(本同大疑之及访之始知原摹不误/后为/武英殿校刻之人所倒改也)严子精校雠馆
我日最长校经校文选十目始一行(大人自注世人/每矜一目十行)
(之才余哂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人有读书福书福人亦康书
楼画为册树石杂缥缃北齐勘书图今复见钱塘厚
卷六 第 13a 页
民比古人遵明其可方(勘书图始于北齐遵/明谓齐儒徐遵明)
卷六 第 13b 页
卷六 第 1a 页
研经室四集诗卷六 琅嬛仙馆诗略
 癸亥
  癸亥正月二十日四十生日避客往海塘用
  白香山四十岁白发诗韵
春风四十度与我年相期驻心一回想意绪纷如
丝 慈母久远养长怀雏燕悲(元十岁时/母尝/点白香山燕诗示)
(刘叟等篇/口授成诵)严君七旬健以年喜可知人生四十
岁前后关壮衰我发虽未白寝食非往时生日同
白公恐比白公羸(白香山正月二十/日生见文公集)百事役我心
所劳非四肢学荒政亦拙时时惧支离宦较白公
卷六 第 1b 页
早乐天较公迟我复不能禅尘俗日追随何以却
老病与公商所治
  澹凝精舍即事
雪消青草出晴沙淡绿梅枝满著花石上寒泉冒
深浅风前春色试清华一峰巳染苔痕湿半镜还
分树影斜难得小斋閒坐久夕阳时候启窗纱
  吴蜀师砖(八砖吟馆同人/分咏八砖之一)
   吾乡平山堂下浚河得古砖文二日蜀师
   其体在篆隶间久载于张燕昌金石契中
   未知为何代物近年在吴中屡见蜀师古
卷六 第 2a 页
   砖兼有吴永安三年及晋太康三年七月
   廿日蜀师作者然则蜀师为吴中作砖之
   氏可知按扬州当三国时多为魏据惟吴
   五凤二年孙峻城广陵而功未就见于吴
   志本传此年纪与永安永康相近然则此
   砖为孙峻所作广陵城甓无疑矣
吾乡江淮间昆冈为地轴井韩列雉堞如泥塞函
谷汉末之故城当是濞所筑孙峻图寿春将作曾
亲督遗此一尺砖薶在平山麓有文曰蜀师匠者
或师蜀永安及太康蜀师吴所属广陵魏久据不
卷六 第 2b 页
领孙氏牧惟五凤二年钦(文/钦)为峻所蹙城城虽未
成一篑巳多覆残甓今尚存吴志朗可读孙峻竖
子耳杀恪(诸葛/恪)何其酷恪所不能城峻也安能续
扬城无降将婴守每多戮哀此古瓴甋屡受石与
(汪容甫广陵对云广陵一城历十有八/姓二千馀年而亡城降子不出于其间)摩挲蜀
师交千年叹何速晋城久巳芜废池更乔木(宋姜/夔词)
(云自边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按刘宋及赵宋南渡时扬州)
(荒芜为/尤甚)吾乡少古碑得此汉砖足五凤当延熙称
汉遵纲目(朱子纲目吴五凤二年/为汉后主延熙十八年)仙馆列八砖照
以雁镫烛刻烛或联吟诗成受迫促清暇想李程
卷六 第 3a 页
日光照如玉
  与诸友分赋商周十三酒器为 堂上寿得
  商父丁角(商父丁角有/饕餮山雷文甚致/内铭三十二字日庚申王在东门)
(夕王格宰椃从锡贝五朋用作父丁尊彝/十六月惟王乙祀角又五外铭三字日庚)
(丙册案十六月者董逌谓商君自始即位/月通数之例也且商器之铭月每在前而)
(祀在/后也)
吾乡有酒器十三银凿落今吾积吉金其数亦相
若就中文多者厥有父丁角饕餮突狰狞山雷运
盘礴银花漫青白金衣发斑驳三足自鼎鼎双角
何岳岳无柱亦无流求形异于爵其容当四升今
卷六 第 3b 页
量三爵弱郑说角即觥苍兕露掎捔内铭卅一字
东门王夕格庚申宰椃从尊彝锡贝作其末纪五
数特角肖手握东门居青阳重屋梴松桷宰椃名
无徵商书本阙略赖此铸篆文胜于左邱削大赉
富五朋金锡付炉错父丁为王臣铭词殊敬恪伊
巫暨甘傅世系谁可度外铭庚丙册亦难推月朔
纪月至十六斯乃子氏学欧阳疑未明董逌识颇
卓先月后乙祀殷礼考凿凿万物孰最寿吉金至
坚确况此四千年传之自殷亳举以奉 亲娱春
酒周尊酌诸友饮且咏绝丽复沈博宝用蕲永年
卷六 第 4a 页
眉寿长绾绰仲春日丙辰
锡玉适连珏拟待述职旋纪
恩铭诸镈(二十日蒙/恩赏/白玉寿字如意一枝)
  为朱椒堂(为弼)题朱氏月潭八景图册
黄鸟何睍睆杨柳何依依未若紫阳山鹡鸰鸣且
(柳堤/鸣莺)
松石交清苍晴岚浮暖翠虚亭寂无人此中有古
(松石/晴岚)
苔矶新绿湿隔溪烟雨暗垂钓本忘机清川向人
(钓台/烟雨)
卷六 第 4b 页
一夜风雨声䀨耳何纵横晓来看飞瀑石上春雷
(石门/瀑涨)
月出东南隅澄潭影先得疏林风定后浮作淡黄
(澄潭/印月)
莫买鹅溪绢画作堂前屏请看南山色㬪如螺髻
(南屏/叠翠)
晚山绿沈沈平林烟漠漠间杀寺门秋一杵残钟
(西山/晚烟)
空山多雨雪尚有千年树诗人慕月潭敝庐在何
(玉峰/积雪)
卷六 第 5a 页
  自题珠湖射鸭图小象
射鸭复射鸭鸭向菰芦飞菰芦何苍苍秋树何依
依扁舟泛珠湖西风吹我衣湖波清且远日暮澹
忘归昔日俗情少今时尘迹违但读孟郊诗竹弓
无是非
  澹凝精舍即事
难得从容爱景光今朝初觉暮春长石边蕉叶帘
前绿窗外花枝镜里香鸟压藤稍低著水鱼跳池
影上摇墙新茶一碗人清暇不管西山下夕阳
  绿阴课诂经精舍拟作
卷六 第 5b 页
几番春雨乱红披重到园林一月迟凉意转生亭
午后清光多在嫩晴时轻寒轻暖人初静如水如
云鸟不知待过黄梅好时节新蝉嘶破影参差
  澹凝精舍初夏
图书簿领共签厨树木蒙茸六七株栀子花开风
气暖芭蕉叶大雨声粗石中溜似天台瀑阶下池
如雁宕湖多少洞天游不得此间便是小方壶
  那东甫同年由广东奉
使过浙赋赠
使君旌节驻杭州民说公孙尚黑头铃阁竟如同
卷六 第 6a 页
馆住弓韬间为入吴收山中办贼蛮烟净湖上联
吟春水柔四十年华五离合(予与东甫/同四十岁)几多欢喜
几多愁
  飞霜镜引
   真子飞霜镜径今尺五寸七分体圆外作
   八瓣菱花形背白如水银左方四竹三笋
   一人披衣坐狨置琴于膝前有几几置短
   剑二炉一又一物不可辨右方一凤立于
   石二树正圆如帚形下方为池池中一莲
   叶叶上一龟龟值镜之中虚其足下即为
卷六 第 6b 页
   镜之背钮也上方有山云衔半月形月中
   有顾兔形云下作田格格中四正字曰真
   子飞霜真子者鼓琴之人飞霜其操名也
   予审此为晋镜何以知之以书画之体知
   之也书非篆隶晋以后体也画树直立圆
   形如帚画月内加兔此晋人法也予曾见
   唐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树形与此同且
   画太阳升朝霞句日中有阳乌实同此形
   矣真子飞霜于书无所考见予以意推之
   或即晋戴逵耶晋书逵本传云逵能鼓琴
卷六 第 7a 页
   工书画其馀巧艺靡不毕综师事术士范
   宣于豫章宋书戴仲若传云汉始有佛像
   形制未工戴逵特善其事据此二史则善
   鼓琴善画善铸铜师术士逵一人实兼综
   之则真子将母即逵也钱博士坫云古人
   制器原欲以流传后世使其人不作此镜
   则湮没无闻矣故好事好名之徒今亦不
   如古据博士此言真子若非戴逵微此镜
   则真子无传矣为逵镜可宝非逵镜九可
   宝也
卷六 第 7b 页
五更晓月霜天高匣中宝镜悲六朝镜如霜月月
如镜人间天上常相遭镜中何所有真子坐弹琴
琴中何所有必是变徵清商音竹笋出林莲出池
真子坐当春夏时一弹天地有秋气莲叶惨淡游
神龟再弹长空转寒月凤皇夜叫双梧枝三弹四
弹清霜飞素娥青女颦蛾眉菱花内有古人面凛
然冷逼谁敢窥剡溪高人戴安道作画范铜尽工
巧或是王门破琴后幽涷三商真大好又疑真子
原无名以镜写神琴写情霜华落指看不见惟见
镜台秋月明秋月复秋月千年磨不缺负局听琴
卷六 第 8a 页
声琴声久消绝琴声绝兮真子归剑沈秋水兮镜
满春晖挂高堂兮曜日悬池馆兮照衣春蚕珥丝
七弦湿新篁解箨桐叶肥繁星彻夜早霞暖何处
寒霜背月飞
  壬戌孟夏由灵隐徒步过韬光庵直上北高
  峰顶癸亥夏日又至韬光留题韬光观海画
  卷中
潮声不到北高峰惟见楼头海日红健足直淩山
色外诗情浑付竹光中胸前泉石千层起眼底江
湖一望通欲学乐天游两寺那堪吟眺总悤悤
卷六 第 8b 页
  夏日过云栖
入山三五里修径夹松篁满地绿云滑隔林红日
凉客来惟饮水僧老但焚香莫向城中去炎歊日
正长
  西院平台落成
平台石磴路三盘到此方知眼界宽百尺梧桐扶
碧柱四围云岫倚红栏隔江风雨连潮听入夜星
河带月看本欲乘风便归去琼楼高处况无寒
  虎邱后山小憩
虎邱开北户平野意苍然远水千村稻斜阳万树
卷六 第 9a 页
蝉风回残暑外人在暮山前三度来游憩流光巳
八年
  沂州道中
残暑恋河北浮歊殊未收农心愁晚旱客梦怯长
邮密雨漫天落凉泉满地流风云真快意一气接
新秋
百里兰陵路秋风生袷衣晓凉虫语响新雨豆花
肥脉脉堕黄月频频绕翠徵遥知秦蜀外到处静
朝晖
  晓过敖阳
卷六 第 9b 页
残月淡无色自向西岭斜东山郁苍翠绚以朱明
霞佳哉嶅山峰松柏纷如麻单椒冒秀泽百丈青
莲花鲁讳废不得千载停征车孰可比秋色岱阴
双鹊华
  羊流坫
去岳尚百里群山巳壮哉白云出梁甫青气隐徂
徕日暮吟何在南州碑亦摧古人尘辙外几辈叱
车来
  自新泰至泰安仆马巳惫而日始午更乘山
  舆登岱夜宿 孔子庙晓观日出作
卷六 第 10a 页
蒙山居鲁东其高巳无量孰知泰山麓远在蒙顶
上蒙阴二百里岳起地势仰行行过徂徕岩岩入
高望仲秋日当午将登气先壮险岭戒回马悬崖
记御帐盘道多旋折群峰无定向飞泉涣其声天
风与之荡绝壁松倒垂雕鹗不及掠何由湿苍翠
白云日相养石磴十八重直立无可傍前踵接后
顶志敛畴敢放及其登天门万里詄荡荡半点梁
父烟一线汶河涨平野若沧海众山起青浪落日
云霞昏翻腾变千状拂拭旧题名暮拜 孔子象
小梦日轮转午夜天鸡唱日观开扶桑元气浴滉
卷六 第 10b 页
瀁色铸黄金天岳影摇清旷阳乌宇跃出晁采忽
飞飏双眸倏尔明一啸划然鬯气从平旦复心与
天机长嗟此封禅基土壤古不让七十二代君何
年路始创持此问古人夷吾亦惆怅
  癸丑七月赴山东夜宿新城县南万柳月明
  蝉声彻夜今复以癸亥七月入都过此以一
  绝纪之
曾是新城借榻眠深林凉月夜鸣蝉十年四度匆
匆过又是秋风退暑天
  出古北口
卷六 第 11a 页
卢龙古塞晓霜飞千里阴山铁作围城窟水寒宜
饮马关门风紧乍添衣到来几树初黄叶此去无
山不翠微为语白檀沙上雁江南依旧稻粱肥
上亲获鹿于山庄得
赐割鲜
神武调鎗准山庄鹿柴前近臣新
赐食畺吏亦
颁鲜识味思茸客延龄借角仙拟供 堂上膳
恩意压华筵
  过普陀宗乘须弥福寿二庙
卷六 第 11b 页
武列多秋水东流石梃峰都纲如小邑大藏尽高
墉丹壑方千尺香台叠七重石门双白象金屋九
黄龙楼曲层层起栏回面面逢铁旗轻似羽铜铎
响于钟藩部膜为拜诸天玉作容晚来边月满孤
塔出青松
  万树园
赐宴时蒙古王公及回部越南贡使皆列坐参赞
  侯德楞泰亦凯旋纪
恩一首
滦山秋霁
卷六 第 12a 页
御筵开上将初衔饮至杯东走名驹大宛到北飞
驯雉越裳来鱼龙戏毕诸藩拜薇芭诗成二雅材
何幸使臣归述职得叨
恩命共趋陪
  中秋日山庄
恩赐曲宴用唐王建诗韵
宫槐月上动昏鸦
赐宴归来烛巳花今夜真如天上住琼楼西畔一
仙家
 过青石梁用陈云伯顾郑乡(廷纶)倡和诗韵
卷六 第 12b 页
盘龙身蜿蜒飞凤翼腷膊山势虽雄奇非人终寂
寞庚庚青石梁迹阻心惊愕畴能驱轮毂上与石
相搏汉晋久恢张金元亦礌硌疑是乌桓开或为
慕容凿山脉向东走象纬测外博盘旋登领脊攀
援上肩膊碍马删枯槎滑足塞清汋客嗟行路难
人减游山乐及其升高梁泼眼顿挥霍南山与北
山万壑低于脚白云参错之一一起垠堮山光翠
太浓天色青转薄仙灵定来往虎豹敢腾攫是时
秋八月西风寒始作塞雁向阳飞蕃马思北跃去
来挈吟侣骧首倚寥廓吴山吾管领四载住城郭
卷六 第 13a 页
春游嫌驺从夜景阻筦钥纵有得句时但向梅花
索顾陈诗并好山林复台阁披图想塞垣心旌共
悬度快哉度此梁心胸屡开拓语险山失奇笔锐
石将削我
朝合中外威德连北幕四十九藩臣奔走惧少却
逾兹兴桓岭振以尼山铎三秋驻
翠䍐万象呈溪壑
辇道仰郁盘马埒远连络金根
天子车阴羽王会鹤高山作康之周雅歌桓酌
御气通虹梁岂复有虎落所以轮蹄铁日与石火
卷六 第 13b 页
烁今年秋气早霜月巳弦魄回思癸丑秋十年事
犹昨天外多剑峰依然砺青锷诗人复归来得句
定各各行吟涉滦水如嵩绕伊洛梁上云漫漫梁
下波漠漠
  入古北口
策马初回紫塞间斜阳闲煞万重山晚来小雨西
风急人与秋云共入关
  古北口月夜
边月照长城苍凉万古情西风入遥夜秋色更分
明客路无多日乡心何易生江南如有梦香露桂
卷六 第 14a 页
花清
  秋柳
卢龙塞内古渔阳秋柳萧萧一万行边马归来犹
恋影晓乌啼后渐飞霜还思历下西风里又过琅
琊大路旁况是淮南悲落叶隋堤千树接雷塘
  题钱裴山同年 使车纪胜图
西南山川天下奇山灵望客来图之儒臣足底无
远道不行万里空吟诗吾友钱君富经术吴山越
水开须眉文章一出冠天下奉
诏偏走西南陲西陲何所有蜀道一千里人盘空
卷六 第 14b 页
外行栈从天上起剑阁天彭横白云巫峡瞿塘泻
秋水此时使者珥笔来短衣匹马秦关开题诗一
夜过井络蚕丛祠外银河回蜀才乐得献其秀巴
猿不敢鸣其哀南陲夫如何衡云连粤桂潇湘吊
二妃苍梧拜虞帝荔浦藤江到处佳玉笋瑶篸列
无际使者到此诗更新放笔直欲无古人三江五
岭入卷轴蛮花猺草扶车轮以诗教士在温厚孤
寒八百皆回春或云官似渔洋叟入蜀年同三十
九天将灵境付诗笔一百馀年入君手我云杜陆
诗则同桂海虞衡彼未有长安八月藤花馆钱君
卷六 第 15a 页
示我双图卷固知君不以诗重边事关心应不浅
西川残寇正加兵交趾庸臣系将殄聚米为山过
陇西铸铜成柱来崇善癸亥入都喜见君太平气
象皆欣欣越裳入贡册藩服两川奏凯侯将军君
久执笔在枢密词头烂漫腾高文
帝曰汝楷文且勤
敕之宰相书其勋我来展图题句出都去但见西
南万里无烟云
  马秋药光禄用曹唐游仙七律体拟为古人
  赠荅诗一卷属于归途玩之效拟三首
卷六 第 15b 页
  武林渔人误入桃花源赠隐者
桃花流水趁溪鱼误入秦源见隐居与我谈如新
读史谅君藏有未焚书津边沮溺非依楚海外神
仙不遇徐若问相逢是何客太元年代武陵渔
  桃花源隐者赠别渔人
桃源深处为逃秦问荅何缘得主宾嬴氏帝应三
十世桃花红近一千春沧桑我尚悲黔首鸡黍君
休告外人洞口春风最惆怅再来争得不迷津
  渔人重寻桃花源不得
万壑千岩路巳差更于何处觅田家白云采采藏
卷六 第 16a 页
流水红雨纷纷涨落花一宿山村疑梦幻扁舟天
地感年华永初以后谁相似处士门前五柳斜
  珠湖草堂因洪湖汎滥屡在水中癸亥入
觐过扬州尚无水患小住一夕分题八首
将军旧游地草堂成小筑甓社走明珠三面绕林
屋开窗弄夕霏光晖生草木(珠湖/草堂)
陂塘三十六曾说古扬州一角黄子湖最向东北
流虚亭人不到五月凉如秋(三十六/陂亭)
高楼临柴门六尺南窗小廿里甘泉山隔湖出林
表远峰更江南雨馀青了了(湖光山/色楼)
卷六 第 16b 页
曲渠如碧环循行六百步晚来撤板桥不接村前
路中多径尺鱼鲁望有渔具(渔/渠)
一壑复一邱自谓或过之偶闻黄鸟声瞿然生远
思升高何所赋三复绵蛮诗(黄鸟/隅)
芳沼射堂西绿树繁阴接叠石作坡陀采莲不用
楫昨夜梦灵龟游上青莲叶(龟莲/沼)
采菱复采菱乃在湖之湄春水生菱叶秋风摘菱
丝芙蓉渺何所隔水露筋祠(菱/麋)
扁舟竹枝弓小篷打双桨南湖与北湖随风任来
往落日归草堂悠然洽清赏(射鸭/船)
卷六 第 17a 页
  夜宿 母墓
夜月满雷塘邱陇积缟素衰草咽残蛩泫然湿寒
露时有微风来摇动长松树哀哉远游子归来泣
母墓四年持使节皆在杭州驻广厦席厚旃明镫
杂香炷岂知檐外月照此荒阡路乃知仕宦久不
及童与孺草庐四更泠幸得两宿住或有叹息声
忾然一来顾夜气将为霜乌啼天巳曙伤心黯无
言又拜墓门去
 癸亥九月十九日与诸故友相聚于平山堂
  为展重阳诗会即以赠别
卷六 第 17b 页
不到虹桥漫四年归来松菊尚依然家山乍见翻
疑梦故友相逢尽似仙旧雨一番文字饮重阳两
度暮秋天芙蓉楼句何珍重吴楚连江又放船
  九月廿一日舟至瓜步康山主人江表叔文
  叔(鸿)送余至江上乃同为金焦之游是日秋
  雾晓敛澄江无浪遂登金山步玉带桥憩水
  月庵观坡公玉带时风从东南来三折帆至
 焦山丹徒县尹万君(承纪)亦拿舟登山偏游
 林径过危栈观陆务观题名历松寥阁海云
 堂诸精舍观周南仲鼎瘗鹤铭残字及余所
卷六 第 18a 页
  置汉定陶鼎山有僧巨超号借庵工诗以新
  诗一卷相示过午登舟北固诸山苍然屏立
  高帆纵横上下无际两岸秋芦作花数十里
  明若积雪风力催舟飒然巳至京口矣为赋
  二律简康山主人兼寄借庵万令尹
扬州箫管卧听回瓜步红船雾里催渡口有人共
帆楫江心何地起楼台桥痕挂水夜潮落塔影横
空秋日开解识坡公留带意百年能得几回来
布帆收向午潮中松阁云堂曲栈通终古碧螺浮
海气满山黄叶受江风巳看宝意生双鼎更喜诗
卷六 第 18b 页
情属巨公手把一编归北固芦花如雪夕阳红
  重题秋江载菊图卷
霜满蒲帆风满窗金焦山色碧双双今年添得诗
中画我与黄花同渡江
莫嫌秋淡魏公家载入江南瘦影斜花自无言人
自淡肯教心事不如花
  题桃花春浪渡江图
两岸桃花百里红一江春浪受东风武林溪窄渔
舟小未必能如此画中
  冬至前澹凝精舍閒坐
卷六 第 19a 页
滦水初归百事并今朝稍觉案尘轻日光当户玻
璃暖霜气入池沙石清晚桂数枝依瘦菊春兰一
朵伴香橙(时盆中晚桂复开数枝春兰亦开一朵/菊根稚蕊尚有作花者同在冬至之时)
(友人多/赏之)閒来一诵长杨赋金碧离宫忆镐京
  甬江夜泊
风雨暮潇潇荒江正起潮远帆连海气短烛接寒
宵人静怯闻角衣轻欲试貂遥怜荷戈者孤岛夜
萧寥
  题陈默斋参军(广凝)摊书图
安澜园外暮潮平数遍藏书又论兵我与将军同
卷六 第 19b 页
意气半为将种半书生
万丈长塘海势危四年与我共支持如今投笔闽
中去铁弩三千却付谁
交南战舰虽摧破尚有孙恩号水仙(谓闽盗/蔡牵)我欲
劝君更横海摊书万卷上楼船
  种园葵烹食之
自种园葵烹鸭脚几番剪摘更葱茏智能卫足开
三径心本倾阳耐一冬古鼎乍调春雨滑雕戈閒
刈绿烟浓不因考古宁尝此欲问黟山辨谷农(谓/程)
(易田/徵君)
卷六 第 20a 页
  冬至日澹凝精舍分咏得测晷(时以简平三/辰浑盖等仪)
(测冬至/日影)
日行极南陆短景缩昏晓黄道廿四度最远离赤
道往者必将返经纬争分秒我有铜象仪泰西之
所造浑圜与平圜规运穷苍昊微阳射影筒一点
明且皎简平记三拔浑盖演之藻化浑以为平敛
大寄之小一尺铜箫中极目望天表何须针指南
所向无不了日轮距天顶今日最渺渺斜升复旁
降半酉亦半卯甲子交下元日向北来绕初昏测
恒星亦颇见参昴仪背具方矩望影兼直倒高远
卷六 第 20b 页
此可求不必学海岛窥器惊其奇掩卷叹兹巧叠
鼓夜沈沈垂镫春杳杳窗外寒月出梅影落冰沼
明朝试来看一线旭光早
  腊月十九日拜苏公祠
西湖腊后待春还寂寂祠堂竹石间澹荡闲情如
远水峥嵘残岁似寒山几枝柔橹摇清响百树梅
花破冷悭记取坡公此生日一年好景最相关
  立春日
恩赐福字来浙恭纪
内殿近簪豪东南秉节旄
卷六 第 21a 页
卷六 第 22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