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研经室一集卷二
 拟
 国史儒林传序
昔周公制礼太宰九两系邦国三曰师四曰儒复于
司徒本俗联以师儒师以德行教民儒以六艺教民
分合同异周初巳然矣数百年后周礼在鲁儒术为
盛孔子以王法作述道与艺合兼备师儒颜曾所传
以道兼艺游夏之徒以艺兼道定哀之间儒术极醇
无少差缪者此也荀卿著论儒术已乖然六经传说
各有师授秦弃儒籍入汉复兴虽黄老刑名犹复淆
卷二 第 1b 页
杂迨孝武尽黜百家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矣
东汉以后学徒数万章句渐疏高名善士半入党流
迄乎魏晋儒风盖已衰矣司马班范皆以儒林立传
叙述经师家法授受秩然虽于周礼师教未尽克兼
然名儒大臣匡时植教祖述经说文饰章疏皆与儒
林传相出入是以朝秉纲常士敦名节拯衰销逆多
历年所则周鲁儒学之效也两晋𢆯学盛兴儒道衰
弱南北割据传授渐殊北魏萧梁义疏甚密北学守
旧而疑新南学喜新而得伪至隋唐五经正义成而
儒者鲜以专家古学相授受焉宋初名臣皆敦道谊
卷二 第 2a 页
濂洛以后遂启紫阳阐发心性分析道理孔孟学行
不明著于天下哉宋史以道学儒林分为二传不知
此即周礼师儒之异后人创分而闇合周道也元明
之间守先启后在于金华洎乎河东姚江门户分岐
递兴递灭然终不出朱陆而已终明之世学案百出
而经训家法寂然无闻揆之周礼有师无儒空疏甚
矣然其间台阁风厉持正扶危学士名流知能激发
虽多私议或伤国体然其正道实拯世心是故两汉
名教得儒经之功宋明讲学得师道之益皆于周孔
之道得其分合未可偏讥而互诮也我
卷二 第 2b 页

列圣道德纯备包涵前古崇宋学之性道而以汉儒
经义实之
圣学所指海内向风
御纂诸经兼收历代之说 四库馆开风气益精博

国初讲学如孙奇逢李容等沿前明王薛之派陆陇
其王懋竑等始专守朱子辨伪得真高愈应撝谦等
坚苦自持不愧实践阎若璩胡渭等卓然不惑求是
辨诬惠栋戴震等精发古义诂释圣言近时孔广森
卷二 第 3a 页
之于公羊春秋张惠言之于孟虞易说亦专家孤学
也且我
朝诸儒好古敏求各造其域不立门户不相党伐束
身践行闇然自脩呜呼周鲁师儒之道我
皇上继
列圣而昌明之可谓兼古昔所不能兼者矣综而论
之圣人之道譬若宫墙文字训诂其门径也门径苟
误跬步皆岐安能升堂入室乎学人求道太高卑视
章句譬犹天际之翔出于丰屋之上高则高矣户奥
之间未实窥也或者但求名物不论圣道又若终年
卷二 第 3b 页
寝馈于门庑之间无复知有堂室矣是故正衣尊视
恶难从易但立宗旨即居大名此一蔽也精校博考
经义确然虽不踰闲德便出入此又一蔽也臣等备
员史职综辑儒传未敢区分门径惟期记述学行自
顺治至嘉庆之初得百数十人仿明史载孔氏于儒
林之例别为孔氏传以存史记孔子世家之意至若
陆陇其等
国史已入大臣传兹不载焉
(福谨案家大人撰儒林正传附传共百数十人/持汉学宋学之平群书采集甚博全是裁缀集)
(句而成不自加撰一字因馆中修史例必有据/儒林无案据故百馀年来人不能措手家大人)
卷二 第 4a 页
(谓群书即案据也故/史馆赖以进/呈闻家大人出京后馆中无所增改惟有所删原稿)
(抄存家笥不应入集人无出见然二集中/有蒋士铨传一篇集句之式观之可想也)
  太极乾坤说
天地所共之极舍北极别无所谓极也尔雅曰北极
谓之北辰易系辞曰易有太极虞翻注曰太极太一
也郑康成注乾凿度曰太一者北辰之神名郑说虽
为太一行九宫之法然太极即太一太一即北辰北
辰即北极则固古说也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
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则八卦本于四时四
时本于天地天地本于太极孔子之言节节明显而
卷二 第 4b 页
后儒舍其实以求其虚何也实者何天地之实象也
虞书曰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此即浑天以北极定
天地之仪与周髀相通天圆地亦圆见于大戴记曾
子天圆篇亦孔子言也天地共以北极为枢天之所
转即地之所系其为极心之中同也非太极不生两
仪两仪谓天地地圆居中而不坠天旋包之而有常
两仪生四象四象谓四时天具黄赤道与地圆相游
行以成四时春夏秋冬即东南西北也四象生八卦
则因四方以定八卦之位说卦传帝出乎震以下皆
其位也然则乾坤为天地宜居正南北矣曷由乾居
卷二 第 5a 页
西北坤居西南也曰此正太极即北极之实象也地
体正圆中国界赤道而居北极斜倚乎其北南极入
地不能见以浑圆之体论之则但于赤道纬线之内
外北极高低有分别耳至于两极经线如瓜之直痕
则处处皆可谓当极之中本无偏也然洪荒既辟及
于中古中国之地以黄河横亘为起止若执洛阳为
地之中谓其所北之天正当北极则应以洛阳南北
地面一线之经为最高之地脊其水当分东者向东
流西者向西流矣曷由河与洛皆由西而来复东流
也观于河洛之由西而东则中国之地东与海近古
卷二 第 5b 页
圣人以为大势偏乎东矣故河源之西水分东西流
处方许以为当北极经线之中为地之脊古圣人居
中国而考其仪象则乾居西北坤居西南职此之故
坤卦之坤古文作川川顺也此象大地流形由西而
东顺之至也否则以洛当北极经线则由洛而西皆
不顺矣此太极乾坤之实象也且洛虽居中国之中
然四时之大中则在西南坤所以位西南也且乾尊
坤卑乾既在西北则坤必居西南以应之说卦此节
定八卦方位于西北正北东北正东东南正南皆明
言方位惟于坤兑不明言西南正西者古圣人若谓
卷二 第 6a 页
中国地势偏于东河洛以西不尽其地若非以乾当
北极倚于西北下临西南之坤以定地脊置坎艮震
巽离五卦于偏东则太极之实象不显故曰北极即
太极也说文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此即古圣人置
北极乾兑之西北于虚无不用之精义故造此奇字
专施于易伹无者以天之西北为无非以太极为无
也王弼以无注太极虚而不实乃老庄之学故李业
兴以太极为有而斥无极为𢆯学也(见魏书/儒林传)魏书游
雅曰(见陈/喜传)易讼卦天与水违行自葱岭以西水皆西
流推此而言易之所及自葱岭以东耳游雅此言闇
卷二 第 6b 页
合河洛之旨足发天水之义陈奇之駮强辞也
  仪礼石经校勘记序
乾隆五十六年冬十一月
起居注日讲官 文渊阁直阁事 南书房翰林
国史馆纂修詹事府詹事(臣)阮元奉
诏充石经校勘官臣元校得仪礼十七篇(臣)谨桉仪
礼汉石经仅有残字难校全经自郑康成作注参用
今古文后至隋末陆德明始作释文校其同异今释
文本又多为唐宋人所乱唐开成石经所校未尽精
审且多朱梁补刻及明人补字之讹宋张淳校刻浙
卷二 第 7a 页
本去取复据臆见臣今总汉石经残字陆德明释文
唐石经杜佑通典朱熹经传通解李如圭集释张淳
识误杨复图敖继公集说明监本
钦定义疏 武英殿注疏诸本以及
内廷天禄琳琅所收诸宋元本曲阜孔氏宋本综而
核之经文字体择善而从录成四卷用付经馆以待
总裁加勘时五十七年六月十三日(臣)元敬识
(福谨案石经仪礼挍勘记一卷此其序也在浙/定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时此记皆采载彼本矣)
  仪礼丧服大功章传注舛误考
仪礼丧服大功章经曰女子子嫁者未嫁者为世父
卷二 第 7b 页
母叔父母姑姊妹自此以下子夏传及郑康成注皆
为唐以前人写校舛误贾疏不能辨正遗误至今矣
何以言之郑注云旧读合大夫之妾为君之庶子女
子子嫁者未嫁者言大夫之妾为此三人之服也按
此三十二字乃郑所引旧读之文固已至于下言为
世父母叔父母姑姊妹者谓妾自服其私亲也二十
一字今列为传文者实亦郑氏所引旧读之文与上
注三十二字相连同为注文而下与此不辞云云相
连皆为郑氏注文此三节注文皆当属于传文与女
君同之下则文词一气相生豪无疑义矣郑引旧读
卷二 第 8a 页
曰言大夫之妾云云又曰为世父母云云下言即对
上言字而成文皆指旧读也郑引旧读而破之曰此
不辞盖郑破旧说而欲颠倒传文也自写者误分注
为两截窜旧读三十二字于传曰之前而又误郑注
下言二十一字为传文遂为学者大疑向使二十一
字为传文则旧读甚是郑若破之是破传非破旧读
矣郑不言传误而但言旧读误是传必不与旧读合
矣盖郑意谓传何以大功也妾为君之党服得与女
君同十六字乃前经大夫之妾为君之庶子下之传
文而误烂在女子子节传文之下(谓嫁者其嫁于大/夫者也未嫁者成)
卷二 第 8b 页
(人而未嫁/者也两句)唐以前人写校粗浅因烂下之文遽疑下
言二十一字为传文有烂而升之为传耳今依旧读
则少其字为不辞(郑谓经文世父母上/若依旧读当有其字)依郑读则颠
倒传文未嫁逆降又招駮议然不必论此是非但须
论郑注元本传注如何分别耳至于旧新二说之是
非与此无涉也元向挍注疏有见于此又合以金辅
之说乾隆五十八年奉
诏挍勘仪礼石经欲删下言至亲也二十一字改传
归注而未敢遽定驰书问之刘君端临刘君以为然
乃毅然删之载其义八仪礼石经挍勘记中元旋奉
卷二 第 9a 页
命出督山东学政刻石经者覆挍之不敢删复刻二
十一字传文于碑中继而程君易田复挍丧服谓此
二十一字为传文不从郑说近时学者又从程说夫
程君不从郑氏文烂逆降可也若不知此二十一字
非传文则其舛误终不可明矣元于十三经挍勘记
中既复列正之而别为此篇考而著之夫古籍易误
难明幸有明之者而又屡为他说所夺是可慨也学
者平心静审之当知所从矣嘉庆十五年夏六月
  刻七经孟子考文并补遗序
四库全书新收日本人山井鼎所撰七经孟子考文
卷二 第 9b 页
并物观补遗共二百卷元在京师仅见写本及奉
使浙江见扬州江氏随月读书楼所藏乃日本元板
菭纸印本携至杭州校阅群经颇多同异山井鼎所
称宋本往往与汉晋古籍及释文别本岳珂诸本合
所称古本及足利本以校诸本竟为唐以前别行之
本物茂卿序所称唐以前王段吉备诸氏所赍来古
博士之书诚非妄语故经文之存于今者唐开成石
经陆元朗释文孔冲远正义三本为最古此本经虽
不全然可备唐本之遗即如周易文言传可与几也
古本足利本几上有言字与李鼎祚集解及孔疏合
卷二 第 10a 页
疏中共论二字正释言字也尚书尧典敬授人时古
本足利本作民时此唐以前未避讳之验而洪范无
偏无陂陂仍作颇亦在未经诏改以前召诰锡周公
曰拜手稽首曰下有 字 乃篆文 字之讹比介
于我有周御事介作 为迩字古文所由误为介
字皆与传疏所解相合此汉晋以来仅存古字也毛
诗殷其雷古本足利本二章作莫敢或遑息三章作
莫敢或遑处此承首章加息处二字为韵极合而浅
人于二章删或字三章删敢字以成四言古人之文
不若是纤巧矣又椒聊两远条且古本皆作远脩今
卷二 第 10b 页
案两条固非两脩亦误盖首章为脩次章为条脩条
皆古韵也古毛传离经单行首章传曰脩长也次章
传曰言声(古声馨二字/音义可通假)之远闻也若两章脩条无别
毛不应次远闻一训于匊笃二训之后故脩之为长
一训已明条为条鬯义须再训诗人就椒之在升在
匊者言其香之远闻非谓树之枝条远扬也(前汉书/礼乐志)
(日声气远条此即汉人袭用诗次章语意周礼春官/鬯人后郑注鬯芬香条鬯于上下也即毛公训远条)
(之意又案椒聊二字旧训为语助谬矣毛传云椒聊/椒也也字上必脱梂字郑笺云一梂之实意实承传)
(而述言之缘传巳专训不必再为聊救也之训矣尔/疋云椒榝丑莍莍即救也又日朻者聊朻亦即救也)
(诗之兕觥其觓斛每作觓纠求通也是尔疋此句专/为唐风而释毛郑皆知而郭璞未详陆玑妄为语助)
卷二 第 11a 页
(之说然则斯义自魏/晋以后皆昧之矣)礼记檀弓宫中无相以为沽也
古本足利本相下有君子二字乃成文司徒旅归四
布作司徒敬子使旅归四方布案正义中屡言敬子
犹是皇侃熊安生旧语设经中无此则疏岂空言丧
服小记齐衰恶笄以终丧笄下有带字乃与注疏合
杂记其介在其东南北面西上西于门古本叠西上
二字案此古本西上西于门五字乃郑氏注文古本
已误为经浅人以文不类经复删叠字经注相淆久
矣春秋经文公十五年齐人侵我西鄙足利本齐上
有秋字昭公元年公子比出奔晋公上有楚字义并
卷二 第 11b 页
长左氏传哀公十一年公孙务人孙作叔与檀弓合
务禺乃异同孙字直误耳二十六年乃睦于子矣卫
师侵外州矣字下多杜注民睦二字传文无卫字案
此义长盖越师非卫师也论语异同多出皇侃义疏
洵为六朝真本孟子赵岐章指亦胜俗本邵武伪疏
惟孝经多据伪孔安国本为无足取(伪孔序自称逮/从伏生论古文)
(尚书而史记称安国早卒计安国当生于文帝末年/卒于武帝太初以前安能逮事伏生而尚书伪孔序)
(又称及见巫蛊王氏/后案辨之孝经亦伪)凡以上经文略为举證皆非唐
石经以下所有诚古本也传注释文正义三者所校
更为繁细助语多寡偏旁增减或不足为重然精核
卷二 第 12a 页
可采者亦复不少至于书大诰肆哉尔庶邦君古本
足利本皆作肆告似亦可从然汉书翟方进传王莽
拟大诰此节正作肆哉则作告乃形近之讹若斯之
类宜审辨焉山井鼎等惟能详纪同异未敢决择是
非皆为才力所限然积勤三年成疾几死有功圣经
亦可嘉矣我
国家文教振兴远迈千载
七阁所储书籍甲于汉唐海外轶书亦加甄录此书
其一也元督学两浙偶于清暑之暇命工写刋小板
以便舟车印成卷帙谂于同志用校经疏可供采择
卷二 第 12b 页
至于去非从是仍在吾徒耳日本序文凡例皆依
文澜阁写本刋列卷首书中字句尽依元板有明知
其讹者亦仍之别为订讹数行于每卷之后示不诬
也助元校字者为吴县友人江镠仁和廪生赵魏钱
塘廪生陈文述
  曾子十篇注释序
元谨案百世学者皆取法孔子矣然去孔子渐远者
其言亦渐异子思孟子近孔子而言不异犹非亲受
业于孔子者也然则七十子亲受业于孔子其言之
无异于孔子而独存者惟曾子十篇乎曾子修身慎
卷二 第 13a 页
行忠实不欺而大端本乎孝孔子以曾子为能通孝
道故授之业作孝经今读事父母以上四篇实与孝
经相表里焉患之小者豪发必谨节之大者死生不
夺穷极礼经之变直通天律之本莫非传习圣业与
年并进而非敢恃机悟也且其学与颜闵游夏诸贤
同习所传于孔子者亦绝无所谓独得道统之事也
窃以曾子所学较后儒为博而其行较后儒为庸颜
子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曰庸德之行庸言之
谨然则鲁哀公年閒齐鲁学术可以槩见后世学者
当知所取法矣元不敏于曾子之学身体力行未能
卷二 第 13b 页
万一惟孰复曾子之书以为当与论语同不宜与记
书杂录并行爰顺考十篇之文注而释之以就正有
道窃谓从事孔子之学者当自曾子始又案汉志载
曾子十八篇此先秦古书为第一本隋志据阮孝绪
七录称曾子二卷连目录三卷为六朝以前旧本或
十八篇或十篇无明文此第二本新旧唐书皆作二
卷较隋志亡目录一卷其篇数亦不可考为第三本
晁氏公武据唐本十篇文盖与大戴记同有题绍述
本者绍述即樊宗师字此昭德所据唐本为第四本
昭德之从父詹事公病其文字回舛以家藏曾子与
卷二 第 14a 页
温公所藏大戴礼参校是正并卢辨注此宋人以单
行曾子及大戴合校本为第五本杨氏简即十篇之
文而注之此宋人新注为第六本今第一篇为立事
而高氏王氏所见首篇皆作修身与今书不同此第
七本崇文总目通志略文献通考山堂考索宋史艺
文志等书皆载曾子二卷盖同为一书此第八本周
逖曾子音训十篇此第九本以上九本惜皆失传无
从参校今之所据惟大戴记中十篇耳其自汪晫以
下九家杂采他书割裂原文而为之今附录于后不
足数也近时为大戴之学者有仁和卢召弓学士文
卷二 第 14b 页
弨校卢雅雨运司见曾刻本有休宁戴东原吉士震
校刻 武英殿聚珍板本有曲阜孔撝约检讨广森
补注本有高邮王怀祖给事念孙江都汪容甫拔贡
中在朱竹君学使筠署中同校本有归安丁小雅教
授杰本元今所注曾子仍据北周卢仆射之书博考
群书正其文字参以诸家之说择善而从如有不同
即下己意称名以别之至于文字异同及训义所本
皆释之以明从违之意又尝博访友人商榷疑义说
之善者择而载之时嘉庆三年叙录于浙江使院
  孝经解
卷二 第 15a 页
孝经纬曰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此八字实
为至圣之微言实有传授非纬书家所能撰托盖春
秋以帝王大法治之于已事之后孝经以帝王大道
顺之于未事之前皆所以维持君臣安辑家邦者也
君臣之道立上下之分定于是乎聚天下之士庶人
而属之君卿大夫聚天下之君卿大夫而属之天子
上下相安君臣不乱则世无祸患民无伤危矣即如
百乘之家不敢上僭千乘千乘之国不敢上僭万乘
则天下永安矣且千乘之国不降为百乘百乘之家
不降为庶人则天下更永安矣论语曰其为人也孝
卷二 第 15b 页
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
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此章即孝经之义也不孝则不仁不仁则犯上
作乱无父无君天下乱兆民危矣春秋所以诛乱臣
贼子者即此义也孟子曰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巳
矣上下交征利千乘之国百乘之家皆弑其君不夺
不厌此首章亦即孝经之义孔孟正传在此战国以
后纵横兼并秦祚不永由于不仁不仁本于不孝故
至于此也贾谊知秦之不施仁义而不知秦之本于
不知孝经之道也
卷二 第 16a 页
孝经二字标题乃孔子所自名故孔子曰吾行在孝
(太平御览六百十卷引又/蓻文类聚二十六卷引)史记孔子以曾子为能
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汉书艺文志曰夫孝天之
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据此诸古
籍知经之一字始于此书自此之后五经六经七经
九经十三经之名皆出于此释道之名其书曰经亦
始袭取于此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故大戴记曾子
大孝曰民之本教曰孝此即孔子授曾子之实据譬
如舜之峻德本于孝自亲九族至变黎民其教之所
卷二 第 16b 页
生皆由于孝周公郊祀宗祀亦然
孝经卿大夫之孝以保守其家之宗庙祭祀为孝知
此为孝则不敢作乱则不敢不忠不仁不义不慈齐
之庆氏鲁之臧氏皆叛于孝经者也儒者之道未有
不以祖父庙祀为首务者也曾子无庙祀而启其手
足亦此道也
  论语解
学而时习之者学兼诵之行之凡礼乐文艺之繁伦
常之纪道德之要载在先王之书者皆当讲习之贯
习之尔雅曰贯习也转注之习亦贯也时习之习即
卷二 第 17a 页
一贯之贯贯主行事习亦行事故时习者时诵之时
行之也尔雅又曰贯事也圣人之道未有不于行事
见而但于言语见者也故孔子告曾子曰吾道一以
贯之一贯者壹是皆行之也又告子贡曰汝以予为
多学而识之者与予一以贯之此义与告曾子同言
圣道壹是贯行非徒学而识之两章对挍其义益显
此章乃孔子教人之语实即孔子生平学行之始末
也故学必兼诵之行之其义乃全马融注专以习为
诵习失之矣朋自远来者如孔子道兼师儒周礼司
徒师以德行教民儒以六艺教民各国学者皆来为
卷二 第 17b 页
弟子从学也盖学而时习未有不朋来者圣人之道
不见用于世所恃以传于天下后世者朋也人不知
者世之天子诸侯皆不知孔子而道不行也不愠者
不患无位也学在孔子位在天命天命既无位则世
人必不知矣此何愠之有乎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
者此也后世学者于学尚未能时习而妄欲见知于
时见用于世或且患得患失苟患失之无所不至君
子小人之别在乎此矣易曰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
闷中庸曰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即此道也此章三节
皆孔子一生事实为史记孔子世家全篇之总论故
卷二 第 18a 页
弟子论撰之时以此冠之二十篇之首也二十篇之
终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与此始终相应也
有子论为人孝弟者论语孔子称子此外惟有子曾
子颜子称子是明明有异诸贤矣弟子以有子之言
似夫子而欲师之惟曾子不可强其馀皆服之矣故
论语次章即列有子之语在曾子之前此章之言盖
兼乎孝经春秋之义也此即似夫子之言也孔子之
道在于孝经孝经取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最重
之一事顺其道而布之天下封建以固君臣以严守
其发肤保其祭祀永无奔亡弑夺之祸即有子所云
卷二 第 18b 页
孝弟之人不犯上不作乱也使天下庶人士大夫卿
诸侯人人皆不敢犯上作乱则天下永治也惟其不
孝不弟不能如孝经之顺道而逆行之是以子弑父
臣弑君亡绝奔走不保宗庙社稷是以孔子作春秋
明王道制叛乱明褒贬春秋论之于已事之后孝经
明之于未事之先其间所以相通之故则有子此章
实通彻本原之论也其列之于首篇之次章固所宜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者本立而道生一句乃古逸
诗句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
卷二 第 19a 页
本与此一节四句乃孔子语也刘向说苑建本篇曰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
始不盛者终必衰诗云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本立而
道生虽汉人引论语往往皆以为孔子之言但刘向
明以此上二句为孔子之言尚是汉人传论语之旧
说而又以为有子言者所以似夫子也刘向在西汉
挍秘书见传记百家古说甚多是以建本篇又引孔
子曰立体有义矣而孝为本观此益可知论语此二
句为孔子语也又后汉书延笃传曰夫仁人之有孝
犹四体之有心腹枝叶之有根本也圣人知之故曰
卷二 第 19b 页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君子务本本立
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观此延笃以此节
十九字与孝经十四字同引为孔子之言其为两汉
人旧说皆以为孔子之言矣延笃后汉人博通经传
宽仁恤民其论仁孝也语质而义明足为论语此章
注解不似后人求之太深而反失圣人本意故东汉
人经说最为平正纯实今录之后汉书延笃传曰笃
以病归教授家巷时人或疑仁孝前后之證笃乃论
之曰观夫仁孝之辩纷然异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据
可谓笃论矣夫人二致同源总率百行非复铢两轻
卷二 第 20a 页
重必定前后之数也而如欲分其大较体而名之则
孝在事亲仁施品物施物则功济于时事亲则德归
于已于己则事寡济时则功多推此以言仁则远矣
然物有出微而著事有由隐而章近取诸身则耳有
听受之用目有察见之明足有致远之劳手有饰卫
之功功虽显外本之者心也远取诸物则草木之生
始于萌芽终于弥蔓枝叶扶疏荣华纷缛末虽繁蔚
致之者根也夫仁人之有孝犹四体之有心腹枝叶
之有根本也圣人知之故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
也人之行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
卷二 第 20b 页
人之本与然体大难备物性好偏故所施不同事少
两兼者也如必对其优劣则仁以枝叶扶疏为大孝
以心体本根为先可无讼也或谓先孝后仁非仲尼
序回参之意盖以为仁孝同质而生纯体之者则互
以为称虞舜颜回是也若偏而体之则各有其目公
刘曾参是也夫曾闵以孝弟为至德管仲以九合为
仁功未有论德不先回参考功不大夷吾以此而言
各从其称者也元案东汉人论孝论仁平实如此故
元所撰论语论仁论于管仲之仁尤与之合
  论语一贯说
卷二 第 21a 页
圣贤之言不但深远者非训诂不明即浅近者亦非
训诂不明也就圣贤之言而训之或有误焉圣贤之
道亦误矣说在论语之一贯论语贯字凡三见曾子
之一贯也子贡之一贯也闵子之言仍旧贯也此三
贯字其训不应有异元按贯行也事也(尔雅贯事也/广雅贯行也)
(诗硕鼠三岁贯女周礼职方使同贯利论语先进仍/旧贯传注皆训为事汉书谷永传云以次贯行后汉)
(光武十五王传云奉/承贯行皆行事之义)三者皆当训为行事也孔子呼
曾子告之曰吾道一以贯之此言孔子之道皆于行
事见之非徒以文学为教也一与壹同(一与壹通经/史中并训为)
(专又并训为皆后汉冯绲传淮南说山训管子心术/篇皆训一为专大戴卫将军荀子劝学臣道后汉书)
卷二 第 21b 页
(顺帝纪皆训一为皆荀子大略左昭廿六年榖梁僖/九年礼记表记大学皆训壹为专至于一壹二字通)
(用之处经史中/不可胜举矣)壹以贯之犹言壹是皆以行事为教
也弟子不知所行为何道故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
而已矣此即中庸所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已而不
愿亦勿施千人君子之道四某未能一庸德庸言言
行相顾之道也此即大戴曾子本孝篇所谓忠为孝
之本卫将军文子篇孔子所云曾子中夫孝弟信忠
四德之道也此皆圣贤极中极庸极实之道亦即天
下古今极大极难之道也若云贤者因圣人一呼之
下即一且豁然贯通焉此似禅家顿宗冬寒见桶底
卷二 第 22a 页
脱大悟之旨而非圣贤行事之道也何者曾子若因
一贯而得道统之传子贡之一贯又何说乎不知子
贡之一贯亦当训为行事子告子贡曰汝以予为多
学而识之者欤子贡曰然非欤子曰予一以贯之此
夫子恐子贡但以多学而识学圣人而不于行事学
圣人也夫子于曾子则直告之于子贡则略加问难
而出之卒之告子贡曰予一以贯之亦谓壹是皆以
行事为教也亦即忠恕之道也闵子曰仍旧贯如之
何此亦言仍旧行事不必改作也故以行事训贯则
圣贤之道归于儒以通彻训贯则圣贤之道近于禅
卷二 第 22b 页
矣鄙见如此未知尚有误否敢以质之学古而不持
成见之君子
  大学格物说
礼记大学篇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此二句
虽从身心意知而来实为天下国家之事天下国家
以立政行事为主大学从身心说到意知已极心思
之用矣恐学者终求之于心学而不验之行事也故
终显之曰致知在格物物者事也格者至也事者家
国天下之事即止于五伦之至善明德新民皆事也
格有至义即有止意履而至止于其地圣贤实践之
卷二 第 23a 页
道也凡经传所云格于上下不格奸格于艺祖神之
格思孝友时格暴风来格及古钟鼎文格于太庙格
于太室之类皆训为至盖假为本字格字同音相借
也小尔雅广诂曰格止也知止即知物所当格也至
善之至知止之止皆与格义一也譬如射然升阶登
堂履物而后射也仪礼乡射礼曰物长如笴郑注云
物谓射时所立处也谓之物者物犹事也礼记仲尼
燕居郑注事之谓立置于位也释名释言语曰事倳
也倳立也盖物字本从勿勿者说文州里所建旗趣
民事故称勿勿周礼乡大夫五物询众庶物即与事
卷二 第 23b 页
同义而堂上射者所立之位亦名物者古人即通会
此意以命名也大戴礼虞戴德曰规鹄竖物履物以
射其心端色容正大射仪曰左足履物皆此义也故
曰格物者至止于事物之谓也凡家国天下五伦之
事无不当以身亲至其处而履之以止于至善也格
物与止至善知止止于仁敬等事皆是一义非有二
解也必变其文曰格物者以格字兼包至止以物字
兼包诸事圣贤之道无非实践孔子曰吾道一以贯
之贯者行事也即与格物同道也曾子著书今存十
篇首篇即名立事立事即格物也先儒论格物者多
卷二 第 24a 页
矣乃多以虚义参之似非圣人立言之本意元之论
格物非敢异也亦实事求是而已又案此篇本无阙
失自大学之道至先致其知皆言知止知者心知之
非身行之也直到在格物三字方著实在行事矣既
著实行事复顺推其效自知至以至身修乃是实行
所知实行所止之效格物二字不待在格物句始见
篇首先云物有本末然则离本末言物字不可也篇
中本末凡五见一则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也二则其
本乱而末治者否也三则此谓知本也四则大畏民
志此谓知本也五则德本财末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卷二 第 24b 页
也凡此五处本末皆不能与物字相离为说然则物
者即身家国天下之事即五伦之事即诚正之事即
德财之事事即物也事有终始即物有本末重言以
申之也先后者兼本末终始言也若以格物为心灵
穷理则犹是致知际内之言非修身际内之事也要
之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即物有本末之本物有本末
之物即格物之物不可离不可岐也(大学集注格亦/训至物亦训事)
(惟云穷至事物之理至外增穷字事外增理字加一/转折变为穷理二字遂与实践迥别又案黄宗羲文)
(定载与万充宗论格物充宗用大射仪物字之义黄/君举先儒瞿汝稷元立亦主此说但元今说与彼不)
(同)卷二终
卷二 第 25a 页
卷二 第 1a 页
研经室三集卷二
  文言说
古人无笔砚纸墨之便往往铸金刻石始传久远其
著之简策者亦有漆书刀削之劳非如今人下笔千
言言事甚易也许氏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左传
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此何也古人以简策传事者
少以口舌传事者多以目治事者少以口耳治事者
多故同为一言转相告语必有愆误(说文言从口/从辛辛愆也)
必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记诵无能增
改且无方言俗语杂于其间始能达意始能行远此
卷二 第 1b 页
孔子于易所以著文言之篇也古人歌诗箴铭谚语
凡有韵之文皆此道也尔雅释训主于训蒙子子孙
孙以下用韵者三十二条亦此道也孔子于乾坤之
言自名曰文此千古文章之祖也为文章者不务协
音以成韵修词以达远使人易诵易记而惟以单行
之语纵横恣肆动辄千言万字不知此乃古人所谓
直言之言论难之语非言之有文者也非孔子之所
谓文也文言数百字几于句句用韵孔子于此发明
乾坤之蕴诠释四德之名几费修词之意冀达意外
之言(说文曰词意内言外也盖词亦言也非文也文/言曰修辞立其诚说文曰修饰也词之饰者乃)
卷二 第 2a 页
(得为文不得/以词即文也)要使远近易诵古今易传公卿学士皆
能记诵以通天地万物以警国家身心不但多用韵
抑且多用偶即如乐行忧违偶也长人合礼偶也和
义干事偶也庸言庸行偶也闲邪善世偶也进德修
业偶也知至知终偶也上位下位偶也同声同气偶
也水湿火燥偶也云龙风虎偶也本天本地偶也无
位无民偶也勿用在田偶也潜藏文明偶也道革位
德偶也偕极天则偶也隐见行成偶也学聚问辨偶
也宽居仁行偶也合德合明合序合吉凶偶也先天
后天偶也存亡得丧偶也馀庆馀殃偶也直内方外
卷二 第 2b 页
偶也通理居体偶也凡偶皆文也于物两色相偶而
交错之乃得名曰文文即象其形也(考工记曰青与/白谓之文赤与)
(白谓之章说文曰/文错画也象交文)然则千古之文莫大于孔子之言
易孔子以用韵比偶之法错综其言而自名曰文何
后人之必欲反孔子之道而自命曰文且尊之曰古

  数说
古人简策繁重以口耳相传者多以目相传者少是
以有韵有文之言行之始远不第此也且以数记言
使百官万民易诵易记洪范周官尤其最著者也论
卷二 第 3a 页
语二十篇名之曰语即所谓论难曰语语非文矣然
语虽非文而以数记言者如一言三省三友三乐三
戒三畏三愆三疾三变四教绝四四恶五美六言六
蔽九思之类则亦皆口授耳受心记之古法也秦汉
间伏生尚书公羊春秋传经说经尚复全以口授数
传之后始著竹帛复何疑于简策之少记诵之多哉
古人简策在国有之私家巳少何况民间是以一师
有竹帛而百弟子口传之非如今人印本经书家家
可备也
  名说
卷二 第 3b 页
古人于天地万物皆有以名之故说文曰名自命也
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然则古
人命名之义任口耳者多任目者少更可见矣名也
者所以从目所不及者而以口耳传之者也易六十
四卦诗三百篇书百篇苟非有名何以记诵名著而
数生焉数交而文见焉古人铭词有韵有文而名之
曰铭铭者名也即此义也(释名曰铭名也礼记/祭统曰铭者自名也)
  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
昭明所选名之曰文盖必文而后选也非文则不选
也经也子也史也皆不可专名之为文也故昭明文
卷二 第 4a 页
选序后三段特明其不选之故必沈思翰藻始名之
为文始以入选也或曰昭明必以沈思翰藻为文于
古有徵乎曰事当求其始凡以言语著之简策不必
以文为本者皆经也子也史也言必有文专名之曰
文者自孔子易文言始传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故
古人言贵有文孔子文言实为万世文章之祖此篇
奇偶相生音韵相和如青白之成文如咸韶之合节
非清言质说者比也非振笔纵书者比也非佶屈涩
语者比也是故昭明以为经也子也史也非可专名
之为文也专名为文必沈思翰藻而后可也自齐梁
卷二 第 4b 页
以后溺于声律彦和雕龙渐开四六之体至唐而四
六更卑然文体不可谓之不卑而文统不得谓之不
正自唐宋韩苏诸大家以奇偶相生之文为八代之
衰而矫之于是昭明所不选者反皆为诸家所取故
其所著者非经即子非子即史求其合于昭明序所
谓文者鲜矣合于班孟坚两都赋序所谓文章者更
鲜矣其不合之处盖分于奇偶之间经子史多奇而
少偶故唐宋八家不尚偶文选多偶而少奇故昭明
不尚奇如必以比偶非文之古者而卑之则孔子自
名其言曰文者一篇之中偶句凡四十有八韵语凡
卷二 第 5a 页
三十有五岂可以为非文之正体而卑之乎况班孟
坚两都赋序及诸汉文其体皆奇偶相生者乎两都
赋序白麟神雀二比言语公卿二比即开明人八比
之先路明人号唐宋八家为古文者为其别于四书
文也为其别于骈偶文也然四书文之体皆以比偶
成文(明史选举志曰四子书命题代/古人语气体用排偶谓之八股)不比不行是明
人终日在偶中而不自觉也且洪武永乐时四书文
甚短两比四句即宋四六之流派宏治正德以后气
机始畅篇幅始长笔近八家便于摹取是以茅坤等
知其后而昧于前也是四书排偶之文真乃上接唐
卷二 第 5b 页
宋四六为一脉为文之正统也然则今人所作之古
文当名之为何曰凡说经讲学皆经派也传志记事
皆史派也立意为宗皆子派也惟沈思翰藻乃可名
之为文也非文者尚不可名为文况名之曰古文乎
或问曰子之所言偏执巳见谬托古籍此篇书后自
居何等曰言之无文子派杂家而巳
  与友人论古文书
读足下之文精微峻洁具有渊源甚善甚善顾蒙来
问谨陈陋识焉元谓古人于籀史奇字始称古文至
于属辞成篇则曰文章故班孟坚曰武宣之世崇礼
卷二 第 6a 页
官考文章又曰雍容揄扬著于后嗣大汉之文章炳
焉与三代同风是故两汉文章著于班范体制和正
气息渊雅不为激音不为客气若云后代之文有能
盛于两汉者虽愚者亦知其不能矣近代古文名家
徒为科名时艺之累于古人之文有益时艺者始竞
趋之元尝取以置之两汉书中诵之拟之淄渑不能
同其味宫徵不能壹其声体气各殊弗可强已若谓
前人拙朴不及后人反覆思之亦未敢以为然也夫
势穷者必变情弊者务新文家矫厉每求相胜其间
转变实在昌黎昌黎之文矫文选之流弊而已昭明
卷二 第 6b 页
选序体例甚明后人读之苦不加意选序之法于经
子史三家不加甄录为其以立意纪事为本非沈思
翰藻之比也今之为古文者以彼所弃为我所取立
意之外惟有纪事是乃子史正流终与文章有别千
年坠绪无人敢言偶一论之闻者掩耳非聪颖特达
深思好问如足下者元未尝少为指画也呜呼修涂
具在源委远分古人可作谁与归欤惟足下审之
  双岐秀麦图跋
昔嘉庆九年余抚浙嘉兴秋稻大熟有一茎九穗者
梁山舟侍讲诸乡官皆有诗画纪之二十年余抚江
卷二 第 7a 页
西麦大熟多双岐者奉新刘丈蒙谷为画此图此二
事属官皆请奏献余皆以
圣天子方崇实政不尚瑞符却之姑记其事于图耳
  江乡筹运图跋
嘉庆十八年春余督四千馀船运粟四百万石于江
淮间因作此图入夏以后过邳州入山东一路饥民
数万汹汹相聚似有奸徒煽于其间余乃阳分其民
为纤夫帮若干夫船若干夫使运丁食以粗粝实阴
散其势以安之也夏秋之间秋田渐熟饥民归于田
九月漕船南归会山东河南直隶邪教作乱将梗运
卷二 第 7b 页
道漕标兵远不济急余乃令船出壮丁五名副壮丁
三名授以兵械齐以号令令五帮前后连环互相保
护而行此时各运丁家口及京中官商家口在运河
者甚多皆恃此保护首尾相顾整肃过济宁南下焉
济宁东昌等处城门昼闭官民乘城固守尽撤浮桥
渡船而邪徒犹时时渡河而东中夜惊吪赖壮丁响
应一呼而集者千馀人是以不致败乱凡夏初不惯
为纤夫之饥民咸令入纤者至此则凡不合纤步纤
声者不令一人入纤以防乱也二十年冬雪窗清暇
偶展图卷回忆两年前事犹警于心因识卷未以示
卷二 第 8a 页
皃辈
  粮船量米捷法说
漕运总督管八省之粮应过淮盘算者共五千船船
十馀舱舱载米数十石至百馀石不相等以尺量舱
之宽长深而得米数漕之书吏旧法名曰三乘四因
书吏持珠盘据营将所报尺寸而算之曰某船多米
几何某船少米几何求其所以多所以少之故总漕
返躬自问未尽明也漕务有尺以备造船勾水诸事
之用旧以此尺宽一丈长一尺深二寸五分合漕斛
米一石故量者先须得船舱宽长深三者丈尺寸分
卷二 第 8b 页
之数而再乘之再四因之为石斗升合之数是以珠
算甚繁而总漕不耐之矣漕运全书内亦但载总漕
亲率善算之人细核一语其如何算法亦未言也今
余以部颁铁斛较准一石米立为六面相同之立方
形即命其一面之宽长为一尺是以平方之一面分
十条为十尺每尺一升也又分一条为十寸每寸一
合连十合为一条得一升排十条为一面平方一层
得一斗再叠平方一尺一斗者十层即得立方形为
一石此理易明人所共晓也即用此尺以量船舱得
其宽长二数初乘之得丈尺寸分之数再以初乘之
卷二 第 9a 页
数与深者之数乘之得丈尺寸分之数是此再乘所
得之丈尺寸分之数即米之石斗升合之数故较旧
法捷省一半简便易晓也且珠盘指拨随手变灭不
足以为案据今用铺地锦乘法画界填数但用纸笔
不用珠盘则笔笔具存勿能改变且吾儒习书数终
以笔墨为便与珠盘性不相近也兹载立方尺形于
后并绘铺地锦法以明其理(铺地锦法载方/中通度数衍内)静玩半
时即可通晓若总漕有实知其多实知其少之据则
营卫军吏皆不敢欺矣且即令吏人习用珠盘者算
之而总漕用此笔算抽察之亦无不可假如吏人珠
卷二 第 9b 页
卷二 第 9b 页
卷二 第 9b 页
卷二 第 9b 页
卷二 第 9b 页
  影桥记
浙江学使者驻于杭署在吴山螺峰之下宅西有园
园有池池中定香亭与岸相距由石桥三折乃达余
名之曰影桥盖众影所聚也池中风漪涣然是有池
影亭倒映于池是有亭影亭与桥皆红阑是有阑影
岸边豆蔓牵牛子离离然是有篱影其树则有女贞
枇杷桐柳榆谷其花则有梅桂桃荷木芙蓉其草则
有竹兰女萝是皆有影每当晓日散采夕月浮黄轻
云在天繁星落水霞围古垣雪糁幽石而影皆在桥
鱼跃于下鸟度于上蝶乘风于亭午萤弄光于清夜
卷二 第 10a 页
而影亦在桥至若把卷晞发挈㯼携镫度桥而来者
其影无尽皆可以人之影系之故余以影名桥为众
影所聚也而桥之自有影于池也不与焉
  再到亭碑阴记
余于乾隆六十年自山左学政移任浙江至则使院
多颓败大堂梁柱久为虫蚀嘉庆元年余鸠工易而
新之冬市中火延及鼓楼门廨复葺之二年夏二堂
西听忽倾复葺之题其东小室曰澹凝精舍共费白
金将二千两宅内多老桂共十株补种梅桂桃柳百
馀株遭冻僵者强半西园荷池浚之花盛开岁至千
卷二 第 10b 页
枝池上石桥余以为众影所聚名之曰影桥撰文为
记池中小亭旧无名余用放翁诗意名曰定香命诸
生撰赋青田端木国瑚赋独出冠时池东有屋三楹
旧名再到亭余校刻书籍碑版皆在此有碑仆瓦砾
中余立之亭下刋数语于碑阴以记近年之事若夫
内外居屋多破漏愿后来者继葺之也
  定香亭笔谈序
余督学浙江时随笔疏记近事名曰定香亭笔谈残
篇破纸未经校定戊午冬任满还京钱唐陈生云伯
偕余入都手写一帙置行箧中已未冬云伯从余抚
卷二 第 11a 页
浙旋南孝丰施孝廉应心复转写去付之梓人其中
漏略尚多爰出旧稿属吴澹川陈曼生钱金粟陈云
伯诸君重订正之诸君以其中诗文不妨详载遂连
篇附录于名条之后余不能违诸君之意因订而刋
之并识其缘起如此
  杭州灵隐书藏记
周官诸府掌官契以治藏史记老子为周守藏室之
史藏书曰藏古矣古人韵缓不烦改字收藏之与藏
室无二音也汉以后曰观曰阁曰库而不名藏隋唐
释典大备乃有开元释藏之目释道之名藏盖亦摭
卷二 第 11b 页
儒家之古名也明侯官曹学佺谓释道有藏儒何独
无欲聚书鼎立其意甚善而数典未详嘉庆十四年
杭州刻朱文正公翁覃溪先生法时帆先生诸集将
成覃溪先生寓书于紫阳院长石琢堂状元曰复初
斋集刻成为我置一部于灵隐仲春十九日元与顾
星桥陈桂堂两院长暨琢堂状元郭频伽何梦华上
舍刘春桥顾简塘赵晋斋文学同过灵隐食蔬笋语
及藏复初斋集事诸君子复申其议曰史迁之书藏
之名山副在京师白少傅分藏其集于东林诸寺孙
洙得古文苑于佛龛皆因宽閒远僻之地可传久也
卷二 第 12a 页
今复初斋一集尚未成箱箧盍使凡愿以其所著所
刋所写所藏之书藏灵隐者皆裒之其为藏也大矣
元曰诺乃于大悲佛阁后造木厨以唐人鹫岭郁
峣诗字编为号选云林寺玉峰偶然二僧簿录管钥
之别订条例使可永守复刻一铜章遍印其书而大
书其阁扁曰灵隐书藏盖缘始于复初诸集而成诸
君子立藏之议也遂记之
(条例/一送书入藏者寺僧转给一收到字票)
(一书不分部惟以次第分号收满鹫字号厨再收/岭字号厨)
(一印钤书面暨书首叶每本皆然/一每书或写书脑或挂绵纸签以便查检)
卷二 第 12b 页
(一守藏僧二人由盐运司月给香镫银六两其送/书来者或给以钱则积之以为修书增厨之用)
(不给勿索/一书既入藏不许复出纵有翻阅之人但在阁中)
(毋出阁门寺僧有鬻借霉乱者外人有携窃涂/损者皆究之)
(一印内及簿内部字之上分经史子集填注之疑/者缺之)
(一唐人诗内复对天二字将来编为后对后天二/字)
(一字藏僧如出缺由方丈秉公举明静谨细知文/字之僧充补之)
  焦山书藏记
嘉庆十四年元在杭州立书藏于灵隐寺且为之记
盖谓汉以后藏书之地曰观曰阁而不名藏藏者本
于周礼宰夫所治史记老子所守至于开元释藏乃
卷二 第 13a 页
释家取儒家所未用之字以示异也又因史迁之书
藏之名山白少傅藏集于东林诸寺孙洙得古文苑
于佛龛閒僻之地能传久远故仿之也继欲再置焦
山书藏未克成十八年春元转漕于杨子江口焦山
诗僧借庵(巨超)翠屏洲诗人王君柳村(豫)来瓜洲舟
次论诗之暇及藏书事遂议于焦山亦立书藏以瘗
鹤铭相此胎禽等七十四字编号属借庵簿录管钥
之复刻铜章书楼扁订条例一如灵隐观察丁公百
(淮)为治此藏事而蒇之此藏立则凡愿以其所著
所刋所写所藏之书藏此藏者皆裒之且即以元昔
卷二 第 13b 页
所捐置焦山之宋元镇江二志为相字第一二号以
志缘起千百年后当与灵隐并存矣
(条例/一送书入藏者寺僧转给一收到字票)
(一书不分部惟以次第分号收满相字号厨再收/此字号厨)
(一印钤书面暨书首叶每本皆然/一每书或写书脑或挂绵纸签以便查检)
(一守藏僧二人照灵隐书藏例由盐运司月给香/灯银十两其送书来者或给以钱则积之以为修)
(书增厨之用不给勿索/一书既入藏不许复出纵有翻阅之人照天一阁)
(之例但在楼中毋出楼门烟镫毋许近楼寺僧有/鬻借霉乱者外人有携窃涂损者皆究之)
(一印内及簿内部字之上分经史子集填注之疑/者阙之)
(一守藏僧如出缺由方丈秉公举明静谨细知文/字之僧充补之)
卷二 第 14a 页
(一编号以相此胎禽华表留唯髣髴事亦微厥土/惟宁后荡洪流前固重爽垲势掩亭爰集真侣作)
(铭三十五字为三十五厨如满则再加岁得于化/朱方天其未遂吾翔也乃裹以元黄之币藏乎山)
(下仙家石旌篆不朽词曰徵君丹杨/外尉江阴宰四十二字为四十二厨)
  江西校刻宋本十三经注疏书后
右十三经注疏共四百十六卷谨案五代会要后唐
长兴三年始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板经书之刻木
板实始于此逮两宋刻本浸多有宋十行本注疏者
即南宋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所载建本附释音注
疏也其书刻于宋南渡之后由元入明递有修补至
明正德中其板犹存是以十行本为诸本最古之册
卷二 第 14b 页
此后有闽板乃明嘉靖中用十行本重刻者有明监
板乃明万历中用闽本重刻者有汲古阁毛氏板乃
明崇祯中用明监本重刻者辗转翻刻讹谬百出明
监板巳燬今各省书坊通行者惟有汲古阁毛本此
本漫漶不可识读近人修补更多讹舛元家所藏十
行宋本有十一经虽无仪礼尔雅但有苏州北宋所
刻之单疏板本为贾公彦邢炳之原书此二经更在
十行本之前元旧作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虽不专主
十行本单疏本而大端实在此二本嘉庆二十年元
至江西武宁卢氏宣旬读余校勘记而有慕于宋本
卷二 第 15a 页
南昌给事中黄氏中杰亦苦毛板之朽因以元所藏
十一经至南昌学堂重刻之且借校苏州黄氏丕烈
所藏单疏二经重刻之近盐巡道胡氏稷亦从吴中
购得十一经其中有可补元藏本中所残缺者于是
宋本注疏可以复行于世岂独江西学中所私哉刻
书者最患以臆见改古书今重刻宋板凡有明知宋
板之误字亦不使轻改但加圈于误字之旁而别据
校勘记择其说附载于每卷之末俾后之学者不疑
于古籍之不可据慎之至也其经文注文有与明本
不同恐后人习读明本而反臆疑宋本之误故卢氏
卷二 第 15b 页
亦引校勘记载于卷后慎之至也窃谓士人读书当
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
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
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至于注疏诸义亦有是有
非我
朝经学最盛诸儒论之甚详是又在好学深思实事
求是之士由注疏而推求寻览之也二十一年秋刻
板初成藏其板于南昌学使士林书坊皆可就而印
之学中因书成请序于元元谓圣贤之经如日月经
天江河行地安敢以小言冠兹卷首惟记刻书始末
卷二 第 16a 页
 于目录之后复敬录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各提要于各注疏之前
 俾束身修行之士知我
 大清儒学远轶前代由此潜心敦品博学笃行以求
 古圣贤经传之本源不为虚浮孤陋两途所误云尔
(福谨案此书尚未刻校完竣家大人即奉/命移抚河南校书之人不能如家大人在江西时细)
(心其中错字甚多有监本毛本不错而今反错/者要在善读书人参观而得益矣校勘记去取)
(亦不尽善故家大人颇/不以此刻本为善也)
   江西改建贡院号舍碑记
 江西贡院在东湖之东舍屋卑狭士之试者檐触其
卷二 第 16b 页
首雨淋其膝屋覆石片漏者居半舍中长巷地惟涂
泥每遇秋雨旋泞陷足舍尾厕屋雨泛日炙其臭甚
远东湖纳一城之污而群资为饮且潦盛之年其水
浸入闱西场舍者深辄及咫号舍总数第如额而已
敬遇
国恩广额加录遗才猝增芦席棚号千馀座夜不得
卧雨不能盖一人嘻出千人坐惊凡此皆多士所苦
也嘉庆乙亥元抚江西江西绅士愿修改之于是扩
买院东墙外地基展地增舍若干号东西场旧屋咸
彻之改建高宽且深者复掘东湖淤土增培舍基舍
卷二 第 17a 页
高而湖浚盖两得之舍屋之椽尽覆以瓦舍巷接石
为路舍尾改造厕室以穴远流其秽于屋之外加凿
瓮井三十有二以供汲饮闱内纵横甬道皆易其石
棘墙外东南西三面之路亦培湖土高之且加石焉
自今伊始庶几多士得居爽垲专心于文恬坐卧而
远疾疠此其所乐也是工也用白金数万为省内外
绅士所输而在省绅士实鸠之非众义之积曷克举
事非有所倡有所勤曷克蒇事经始于二十年十月
越二十一年七月成元与学使者王少宰(鼎)暨僚属
绅士乐观而共落之四顾焕然气象聿新不其袆欤
卷二 第 17b 页
今而后文学道谊科名之盛当更有翊乎
圣运者爰诺绅士之请记其事之本末且备书鸠工
捐金名氏而被之于碑
  改建广东乡试闱舍碑记
各行省乡试号舍初创即定其尺寸纵有所修无能
改作士子虽受促无如何予为士坐江南顺天号舍
皆宽舒抚浙及江右见其舍皆湫隘曾修改之道光
元年予兼办广东巡抚监临事见号舍更湫隘盖因
粤东试闱本在粤秀山应元宫前 国初用闱地封
藩至康熙甲子乃改闱于老城东南隅地本不宽经
卷二 第 18a 页
营者度非文人不知士子苦以致宇舍太小烈日涷
雨殊难耐之予步周舍前后命匠人持尺通量之若
北段拆去巡屋尚有二丈七尺地南段使官厅迁于
南可展出九丈三尺地甬道东西使东舍展向西西
舍展向东可各得一丈八尺地撤闱后问之在籍翰
林编修刘公彬华庶常谢公兰生书院监院吴兰修
李清华等佥谓士子苦此久矣若提倡更张之其事
尚易集予思浙及江右皆曾修改试闱今粤闱何不
可办乃率官属倡捐俸银于是省会绅商继捐之广
属暨外郡绅士又继捐之捐虽未集而绅士议鸠工
卷二 第 18b 页
者先拆旧舍界画其地以示事在必行经始于元年
冬十二月二年六月成稍增旧舍之数共七千六百
二间计旧舍后墙至前号舍之后墙六尺四寸者今
展深为八尺六寸旧舍中有瓦处南北三尺四寸者
今展深为四尺六寸旧舍左右墙宽三尺一寸者今
展宽为三尺四寸旧舍瓦檐至地高五尺四寸者今
加高为六尺五寸旧写坐两层板上长下短夜不能
并而卧今使板同其长可安卧檐之外长巷旧多泥
涂雨水浸人今皆铺以石理其沟高低有准无积水
溓泥之患浚旧井开新井共二十四井号尾之厕臭
卷二 第 19a 页
延于内今为高厕欹槽流其秽于墙之外凡砖瓦木
石灰土之工皆坚厚又旧围墙加修高坚以严关防
旧誊录所地甚小今以对读所并入誊录所增建对
读所于隙地中大门外土地旧有沟雨潦陷足今亦
甃以砖石是役也共用银四万几百有奇司工者榜
其工用之数使共见之以示不诬工将蒇请撰文刻
石记其事爰书其大略如此至于乡官士商之议事
者捐银者司工者当再立一碑备列而书刻之道光
二年夏六月
  修隋炀帝陵记
卷二 第 19b 页
炀帝被弑后殡于流珠堂堂在宫中应是今扬州宋
宝佑废城子城内继葬于吴公台下台在雷塘之南
贞观中以帝礼改葬于雷塘之北所谓雷塘数亩田
也嘉靖维扬志图于雷塘之北画一墓碑碑刻隋炀
帝陵四字距今非久不应迷失乃问之城中人绝无
知者嘉庆十二年元住墓庐偶遇北村老农问以故
址老农言陵今故在土人名为皇墓墩由此正北行
三里耳乃从之行至陵下陵地约剩四五亩多丛葬
者陵土高七八尺周回二三亩许老农言土下有隧
道铁门西北向童时掘土尚及见之予乃坐陵下呼
卷二 第 20a 页
村民担土来委土一石者与一钱不数日积土八千
石植松百五十株而陵乃岿然复告之太守伊君墨
卿以隶书碑刊而树之
  曲江亭记
出扬州钞关东南行二十四里为佛感洲(或名翠/屏洲)
故扬子江心所谓广陵之涛当在此矣枚乘七发状
广陵之涛数百言或以今扬州无大涛执钱塘江潮
以当之误矣伏读
高宗纯皇帝广陵涛辨足以證千古之疑而黜朱彝
尊等之论且彝尊惟以山阴县有广陵王庙为据不
卷二 第 20b 页
知宋之诸王封广陵者三人今山阴之庙安知非南
渡苗裔所侨建岂徙江都于山阴耶江海之变为桑
田者多矣瓜洲上下扬尘之地皆古大江既不能定
江涛之必不变为桑田又安能定汉之涛不在此为
大观也佛感洲中有红桥外通江潮万柳荫翳不见
曦影春桃夏竹映带于茅屋钓矶之閒秋冬木叶脱
金焦两山并立林表予访王布衣(豫)于洲中红桥之
南乃画其宅西地数亩而建亭于竹树之閒名曲江
者尊
高庙之说思有以敬明此义而志此古迹也嘉庆十
卷二 第 21a 页
二年冬记
  元大德雷塘龙王庙碑记
余家墓庐在雷塘之北其村名龙王庙顾求其庙无
有也问之老农曰庐前石坊之西王氏墓乃庙故基
明代王氏以庙基为墓迁其碑于庐东土神小庙后
余乃重辑土神庙出其碑洗而拓之碑正书篆额乃
元大德五年辛丑昭毅大将军扬州路总管府达鲁
花赤兼管内劝农事孛兰奚等重修宋龙王庙之碑
也雷塘在唐宋为巨浸以其立都雍豫江淮转运当
入泗汴潴水济漕故也元用海运而塘水尚存明漕
卷二 第 21b 页
于燕不恃塘水仇鸾等乃泄水开阡陌矣元读碑有
感于灵迹数百年究不可没乃以墓庐三楹立座设
龙王象庶使村民岁时有所祷祀以济旱暵立其碑
于庭之南而记其略于碑阴呜呼王氏者明大宦毁
庙为墓颠矣余四世祖武德将军以明末葬于村之
东北曾祖祖考三世祔葬焉今余获神碑而复神祀
礼也碑载龙有降雨之灵宋封昭佑王元代混一区
宇合淮东宣慰司隶于扬命中书(剥九/字)行司事抚治
全淮公元勋世家硕德重望式副(下剥十/一字)己亥庚子
祷雨皆应八月庙落成殿六楹门六楹环堵三十五
卷二 第 22a 页
丈中塑像旁绘雨部象扬州路儒学教授马允中撰
文并书辛丑四月立碑同官者正议大夫扬州路总
管兼管内劝农事移刺庆坚奉政大夫治中马居仁
奉政大夫同知口口推官马萧判官刘知事刘经历
张提控林监工许其列衔孛兰奚居右之首行移刺
庆坚等以次左之盖用元国书右行法也官制与元
史皆合惟孛兰奚以中书行司事官扬州于史无徵
元史列传卷十八卷二十卷二十二名孛兰奚者凡
三人考其官迹年代似皆不合移刺庆坚等亦皆不
见于史盖此孛兰奚为史所失载之人也
卷二 第 22b 页
  重修旌忠庙记
扬州旧城旌忠庙祀宋统制魏公俊王公方康熙閒
盐政曹楝亭(寅)修之朱检讨撰碑文载在曝书亭集
余谒庙庙毁甚象亦坏碎求检讨碑不可得岂当时
未刻石耶嘉庆十二年秋予鸠工重修之立其象设
其主与知古好义者同祭而落之
  重修郝太仆祠记
江都郝太仆明末守房山死流寇之难恤谥甚备载
在明史及表忠录者详矣祠在莲花桥南法海寺旁
呜呼平山十里笙歌画舫四时不绝其来祠下拜而
卷二 第 23a 页
吊者鲜矣丁卯秋余重葺之敬志数言以待后人继
葺之也
  秋雨庵埋骸碑记
礼记有掩骼埋胔之文宋漏泽园本于汉河平四年
之诏岂惟释氏骨塔云尔乎扬州西门外长邙三里
枯冢累累骨多暴露城中路死者亦殣于此顾瘗之
浅多为犬所掘鸦所啄是可戚也嘉庆丙寅余首捐
钱属秋雨庵僧构屋三楹拾男女之骨别而藏之及
其满屋乃瘗之陈君景贤捐庵侧园地数亩为义冢
僧人更筑长墙围之以限犬迹于是城中好善者各
卷二 第 23b 页
出钱助僧成其工僧曰无以纪之是湮人之善亦不
足示己之无私也请仿汉石题名书钱之例刻于石
具明白矣丁卯秋记
  记任昭才
任昭才鄞人善泅海余抚浙治水师时募用之昭才
入海底能数时之久行数十里之远尝言海水十馀
丈以上有浪撼人再下则水不动湛然而明冬日甚
温海底之沙平净无淤亦无他异浙海有珊瑚但不
若南海之坚在海底视之甚鲜采之出水则嫩萎无
色鱼不一类过泅者之旁不相骇而去惟大鱼能吞
卷二 第 24a 页
人当避之大鱼之来其呼吸动及数里之水水动知
有大鱼来矣宜急避之余所获安南大铜炮重二千
馀斤甚精壮甚爱重之兵船载炮尝遭飓沈于温州
三盘海底深二十丈不可起余命昭才往图之昭才
用八船分为二番一番四船空其中一番四船满载
碎石自引八巨绳入海底系沈船之四隅以四绳末
系四石船为一番系既定乃掇其石入第二番之空
船是石船变为空船浮起者数尺矣复以二番四绳
之末系二番之石船系既定复掇石入第一番空船
是浮起者又数尺矣如此数十番数日之久船与炮
卷二 第 24b 页
毕升于水面矣余命昭才入水师食兵饷擢为武弁
以病卒于官
  记蝴蝶炮子
嘉庆五年余破安南夷寇于浙江台州之松门获其
军器其炮重数千斤者甚多其铜炮子圆径四五寸
又有蝴蝶炮子战时得之其子以两半圆空铜壳合
为圆毬之形两壳之中以铜索二尺连缀不离蟠其
索纳入两壳而合之镕铅灌之铅凝而毬坚矣以毬
入炮炮发毬出铅镕壳开索连之飞舞而去凡遇战
船高樯帆索无不破断者矣余仿其式造之甚良姑
卷二 第 25a 页
记之以广武备之异闻
  蝶梦园记
辛未壬申间余在京师赁屋于西城阜成门内之上
冈有通沟自北而南至冈折而东冈临沟上门多古
槐屋后小园不足十亩而亭馆花木之盛在城中为
佳境矣松柏桑榆槐柳棠梨桃杏枣柰丁香荼蘼藤
萝之属交柯接荫玲峰石井嵚崎其间有一轩二亭
一台花晨月夕不知门外有缁尘也余旧藏董思翁
自书诗扇有名园蝶梦散绮看花之句常悬轩壁雅
与园合辛未秋有异蝶来园中识者知为太常仙蝶
卷二 第 25b 页
继而复见之于瓜尔佳氏园中客有呼之入匣奉归
余园者及至园启之则空匣也壬申春蝶复见于余
园画者祝曰苟近我我当图之蝶落其袖审视良久
得其形色乃从容鼓翅而去园故无名也于是始以
思翁诗及蝶意名之秋半余奉
使出都是园又属他人回忆芳丛真如梦矣癸酉春
吴门杨氏补帆为画园图即以思翁诗翰装冠卷首
以记春明游迹焉
  武昌节署东箭亭记
园亭池馆古人恒为之然徵歌行炙之侈无谓也矫
卷二 第 26a 页
之者或不窥园且彻屋伐木其过不及也亦相去非
远予每驻一地必锄草莳花木以寄消摇之情武昌
节署东南有圃久废不易治乃择东北隅十亩之地
筑土垣以界之用废圃门材立为东箭亭曰东者所
以别于署西马射之堂也亭之外植梅柳桃桂及杂
竹树又移废圃之石叠为小山暇日或较步射于此
且书卷案牍杂陈于竹窗花槛之间摘蔬瀹茗泊如
也勿以华靡损其性性损者折勿以枯啬矫其情情
矫者偏譬如射者立乎中道而巳
  置湖南九溪卫祠田记
卷二 第 26b 页
先祖琢庵公以武进士侍卫乾隆初年出任湖南九
溪营游击值逆苗侵扰城步绥宁公随镇筸镇总兵
刘策名剿苗身先士卒十战皆胜苗穴平馀苗八百
户乞降于公公力保于总制张广泗皆得不死又以
九溪北山归军民为樵牧葬地军民感德甚深于公
升任后建祠堂于九溪卫城岁时祭祀历久不衰嘉
庆初元寄赀为修葺计湖南按察使秦瀛复率属加
修为阮公祠记刻于石二十二年元奉
命来制全楚秋九月阅兵至湖南东路衡永各营方
拟回至西路来拜祠前而在衡山奉移制两广之
卷二 第 27a 页
 命速由永州入粤未得到祠瞻拜于心惄然爰复留
 白金二百属沣州牧慈利县令买田若干亩留于祠
 中以增修祭之用刻石记之
卷二 第 27b 页
卷二 第 1a 页
研经室二集卷二
  雷塘阮氏墓图记
雷塘在扬州宋宝祐废城之北汉谓之雷波亦谓之
雷陂六朝后称雷塘有上中下三塘之分中塘最大
长亘东南形如连阜筑其缺处可潴水千亩今惟田
中一涧宽数丈出其巽方缺处而巳雷塘水源从西
北甘泉山来行十馀里入秦九女涧又十馀里入上
雷塘中雷塘又五六里入下东塘由槐子河入运河
别有炀帝沟水出上雷塘之后由中塘之北而东至
辰方交于中雷塘之水其迤南之巽方即元 祖昭
卷二 第 1b 页
勇将军墓所向也元 考光禄公墓在 祖墓之昭
为子午兼壬丙向刻立阡表阡中灰隔深八尺围四
丈墓铭在灰隔中墓中不藏寸金片玉今以弟八世
光禄公墓起算由墓向西北为酉辛閒线长一丈五
尺为 叔祖恺闻公墓由墓向西北为酉辛閒线长
四丈为 祖昭勇将军墓为坤申閒线十六丈为
高祖妣蒋太淑人墓为 曾祖光禄大夫宗尹公暨
曾祖妣周太夫人墓为 叔曾祖发庵公之配秦太
安人墓为亥线十八丈为 庶祖妣吉夫人墓二十
一丈为 二伯父庶吉士方训公暨配江安人墓为
卷二 第 2a 页
四伯父长殇端四公墓为寅线六丈五尺为四世
祖武德将军尊光公墓为辰巽閒线十九丈五尺乃
至神道碑下为坤线一百二十丈乃至墓道石坊及
墓庐阮公楼下为辰线二百三十四丈为雷塘出水
之巽方炀帝沟今俗名杨家涧在炀帝墓南一里许
此雷塘阮氏墓之大略也别为图以明之呜呼佳城
何常惟德是依耳 祖父以德居此子孙不以积善
行德永保之是不孝矣书此刻于神道碑阴子姓读
者其敬凛之
卷二 第 2b 页
卷二 第 2b 页
卷二 第 2b 页
  北湖公道桥阮氏墓图记
扬州府西北三十里之大仪镇地势甚高其脉自其
西南横山来至大仪特起复东北行二十里至黄子
湖漘为九龙冈即今公道桥镇也(本名僧度桥/官名僧道桥)桥镇
距府城四十五里出府城北门北行过上雷塘桥方
家巷雨膏桥(一名火/烧桥)避风庵渡湖始达于桥镇镇居
民千馀家有关帝司徒诸庙明未予三世祖奉轩公
四世祖妣厉太恭人挈四子避高杰兵乱自城逃止
于此因聚族居之去镇西南二里许有小桥曰陈家
桥大仪以南甘泉山以北之水东汇于荒湖北流经
卷二 第 3a 页
桥南绕镇而东而北为黄子湖矣陈家桥之北百步
内之平冈即予三世祖四世祖妣高祖孚循公墓所
在也予妻江夫人旧殡雷塘嘉庆二年奉光禄公命
卜葬于四世祖妣墓之西北向西兼南以予视之其
所谓乐哉瑕邱者乎阮氏宗祠及楼则在镇市之南
面临湖水西望墓田近在目前也因记雷塘墓遂并
图记之
卷二 第 3b 页
卷二 第 3b 页
卷二 第 3b 页
卷二 第 3b 页
(今甘泉县官册地名曰公道桥而旧时之写者/呼者则或曰僧道侨僧度桥孙大桥以余论之)
(以僧度桥为近是此地乾隆乙巳大旱水涸湖/底多古石当是宋时物宋时桥梁等工每用度)
(僧牒银为之苏州度侩桥即其遗制此桥不及/苏州之高但其用度侩牒银造之谅亦相同特)
(无碑记可考耳附记于此)
  雷塘阡表
嘉庆十年冬十有二月乙酉葬我 显考湘圃府君
于扬州城北中雷塘 祖墓之侧 显妣林太夫人
先以乾隆四十六年卒葬于此遂祔焉既乞铭刻纳
墓中越既祥子元乃表于墓曰我 府君于雍正十
二年二月二十六日生于 祖考琢庵府君湖北官
卷二 第 4a 页
署三岁随之湖南七岁 祖考有征苗之捷受降止
杀全活甚多凯旋之日旌旗蔽山 府君忆及恒言
之 祖考复任广东命 府君归奉大母 周太夫
人于扬州 府君年二十六娶 显妣林夫人明年
丁 祖考丧暨 周太夫人丧致哀毁礼无不举
显妣主阃内不令释道与丧事曰非礼也 府君年
三十一生元时家益中落 府君耿介守贫暮行蹴
地得金数镒坐待[𤫽]者问而归之以奉 大母且遭
丧未就试及是补国学生读书治左氏春秋为古文
辞生长行閒耐骑马善射熟复司马公资治通鉴于
卷二 第 4b 页
成败治乱战阵谋略多辨论举以教元尝教元射曰
此儒者事亦吾家学也 显妣生于雍正十三年二
月四日考讳廷和癸酉江都县举人官福建大田县
知县 显妣通书史明古今大谊逮事 祖姑尽孝
养举止必衷于礼法于归次年丁重丧乃减食指遣
仆妇自剪指爪亲浣濯元七八岁口吃读孟子孟施
舍守气章不上口塾师莫能为力 显妣曰尔姑从
我缓缓读已而乃成诵复手写白居易诸诗授元读
之教以四声属对之法元于是能作诗及为成童于
亲师取友谨言慎行之道诲尤切 府君壮岁游楚
卷二 第 5a 页
中乾隆五十六年元官詹事在 南书房行走就养
京师元官山东学政浙江学政浙江巡抚皆迎养嘉
庆五年夏安南伪总兵盗船及闽盗凤尾等船勾结
数千人窥浙之松门元会水陆兵于台州禦击之
府君在杭州冒暑视铸大炮工济军前之用时时寄
示机宜元得所受六月廿二日大风雨盗船荡覆元
乘风击之获其馀盗及安南伪总兵伪爵侯 府君
教也杭州创建普济堂冬赈粥贡院士子万舍皆甃
石版若兹事亦 府君教也 府君教元练兵省刑
毋讳灾嘉庆五年六年金华诸暨等县灾九年十年
卷二 第 5b 页
浙西灾 府君教元请振恤以体
皇上爱民之心前后凡蒙
恩赈二百数十万口 府君自出俸银一万四千两
以助赈曰此我数年来俭积之廉俸今用以救饥民
得用之之道矣我阮氏聚族于府城北四十里之公
道桥族姓繁未有 祖祠 府君独出俸钱建祠置
祭田合族春秋祀焉祠侧设塾延师教子弟使之读
书知学又于府城文选楼后街建阮氏家庙遵
大清会典一品官制庙五间两庑三门以少牢祀高
曾祖祢四室及东西祔曰受
卷二 第 6a 页
封赠于朝为正一品犹若庶人祭于寝可乎兹所立
庙为古礼亦
国制也 府君性正直刚毅仁厚忠诚生平不为欺
人之语不为刻覈之事与 显妣相敬如宾 显妣
治家事不动声色皆就理故 府君出游无内顾忧
族戚中有学识者闻 显妣论事理叹曰真女中丈
夫且世之丈夫犹不及也 显妣性嗜图籍亦爱山
林蚤岁从父之官福建揽西湖严濑仙霞岭诸胜常
常言之乾隆辛丑八月二日以暑疾卒于扬州 府
君于嘉庆十年闰六月十五日以湿热之疾卒于杭
卷二 第 6b 页
州巡抚署中以元官
封儒林郎翰林院庶吉士累
封资政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加一级荣禄大
夫户部左侍郎加一级光禄大夫户部左侍郎加三
级 显妣初
赠安人累
赠夫人一品夫人呜呼吾 显考蒙 祖考清白之
业秉孝慈之德兼文武之材韬光积善以贻于元之
身且 考妣惟生元一人抚之育之教之勖之凡元
之学有所进识有所明少备
卷二 第 7a 页
国家任使者皆数十年义方之训劬劳罔极之恩也
兹以合葬刻石于阡以表我 二亲之德爰出家牒
乞翰林前辈奉贤陈先生廷庆书石并填讳书先世
男元表
湘圃公讳承信字得中 曾祖讳枢良
赠昭勇将军 配蒋淑人
赠淑人 祖讳时衡
封奉政大夫
赠昭勇将军累
赠荣禄大夫光禄大夫户部左侍郎 配周太夫人
卷二 第 7b 页
封宜人太淑人
赠夫人一品夫人 父讳玉堂康熙乙未进士三等
侍卫
赏戴花翎湖北抚标湖南九溪河南卫辉参将广东
钦州游击议叙头等军功
诰授昭勇将军累
赠资政大夫荣禄大夫光禄大夫户部左侍郎 配
汪夫人继 配江夫人
赠封淑人累
赠夫人一品夫人 湘圃公江夫人出 湘圃公生
卷二 第 8a 页
子一孙四曰常生曰福曰祜曰孔厚
         奉贤陈廷庆书石填讳
  雷塘阮公楼石刻象记
扬州城北中雷塘即隋之大雷汉书所谓雷波也其
地势自甘泉山来两水夹地而行数十里会于塘之
东南元
四世祖武德将军尊光公明天启閒实始葬于此
六世祖曾祖考光禄赠君宗尹公
七世祖考昭勇将军琢庵公
八世考光禄封君湘圃公皆以昭穆附葬焉墓西南
卷二 第 8b 页
半里许有墓庐庐北有楼三楹高二丈许东望松楸
碑石皆在目前每当霜草风木寒雪夜月噭然以号
曷可言巳楼中绘四世象刻于石焦君循书扁质言
之曰阮公楼庶几
先世灵神栖降于此顾视子孙丙舍无恙罔所恫也
爰记此命子常生书石之后俾子姓世守葺新之九
世孙元敬记十世孙常生福祜孔厚侍
  扬州阮氏家庙碑
嘉庆九年岁星次甲子元抚浙五年矣 父呼元于
庭语元曰元汝知古礼乎知今制乎孝经谓守其宗
卷二 第 9a 页
庙为卿大夫之孝礼君子营官室宗庙为先居室为
后故古卿大夫士皆有庙以祭其先祖此古礼也我
大清会典载品官皆有家庙一二三品官庙五间两
室阶五级两庑三门以朝服少牢俎豆铏爵祀高曾
祖祢四世祧者以昭穆藏于夹室此今制也我 显
考琢庵府君以武功贵雍正十三年受
恩赠封 祖 父皆昭勇将军 妣皆淑人吾教汝
学汝贵嘉庆四年受
恩赠封 曾祖 祖父皆光禄大夫 妣皆一品夫
人今吾家惟北湖公道桥有族祠在城无家庙非礼
卷二 第 9b 页
制也卿大夫受禄于朝
恩及先世至正一品崇矣乃犹若庶人祭于寝可乎
今年
帝考岳牧之绩
帝曰汝元有守有为清俭持躬敕部臣加一级汝奉
职无微劳
恩至重褒至荣曷克称此顾俭于躬勿俭于乃 先
祖其遵会典立阮氏家庙吾将敬奉祀事元拜受命
曰唯乃卜地于扬州府旧城文选楼北兴仁街鸠工
庀材越九月庙成奉 高 曾 祖 祢四室木主
卷二 第 10a 页
及祔位主入庙祭田祭器祭服咸备以成礼制以致
孝敬树碑于外东阶与文选泉东西相直铭曰
阮氏偃姓肇受商周晋宋之閒著望陈留唐宋乃南
临江分流元末江右武功以显明徙豪杰江淮运转
大河阮氏族姓乃衍明季徭频脱籍于扬崇祯之终
迁于北乡我
朝选材甲科腾骧匪曰甲科实有隐德历世仁厚节
俭正直内备宿卫在
帝之侧出将楚兵南征有苗十战皆捷受降于郊碑
题缓带家藏佩刀
卷二 第 10b 页
帝锡四世阶如孙秩作庙扬州得祀四室非敢后也
有待今日 祖德荫后后嗣奉 先隆厥栋梁洁我
豆笾子子孙孙保之万年万年永保作善降祥报
国之恩衍家之庆文武孝慈世系繁昌
  扬州隋文选楼记
扬州旧城文选楼文楼巷考古者以为即曹宪故宅
嘉清图志所称文选巷者也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于
扬州载文选楼注引旧图经云文选巷即其处也炀
帝尝幸焉元案新旧唐书曹宪江都人仕隋为秘书
学士聚徒教授凡数百人公卿多从之游于小学尤
卷二 第 11a 页
邃自汉杜林卫宏以后古文亡绝至宪复兴炀帝令
与诸儒撰桂苑珠丛规正文字又注博雅贞观中以
宏文馆学士召不至即家拜朝散大夫卒年百五岁
宪始以梁昭明文选授诸生而同郡魏模公孙罗江
都李善相继传授于是其学大兴罗官沛王府参军
事无锡丞模武后时为左拾遗模子景倩官度支郎
及曹君门人句容处士许淹皆世传其学善见子邕
传又李邕传云江都人父善有雅行淹贯古今不能
属辞人号书簏官太子内府录事参军显庆中累擢
崇贤馆直学士转兰台郎兼沛王侍读为文选注敷
卷二 第 11b 页
析渊洽表上之赐赉颇渥除潞王记室参军为泾城
令坐与贺兰敏之善流姚州遇赦还居汴郑閒讲授
诸生四远至传其业号文选学善又尝命子邕北海
太守赠秘书监补益文选注与善书并行又艺文志
载曹宪尔雅音义二卷博雅十卷文字指归四卷桂
苑珠丛一百卷李善注文选六十卷文选辨惑十卷
公孙罗注文选六十卷又音义十卷曹宪文选音义
几卷元谓古人古文小学与词赋同源共流汉之相
如子云无不深通古文雅训至隋时曹宪在江淮閒
其道大明马扬之学传于文选故曹宪既精雅训又
卷二 第 12a 页
精选学传于一郡公孙罗等皆有选注至李善集其
成然则曹魏公孙之注半存李善注中矣宪于贞观
中年百五岁度生于梁大同时尔时扬州称杨一益
二最殷盛文选巷当是曹氏故居即今旧城旌忠寺
文选楼西北之街也今楼中但奉昭明栗主元以为
昭明不在扬州扬州选楼因曹氏得名当祀曹宪主
以魏模公孙罗李善魏景倩李邕许淹配之唐书于
李善称江夏人而李邕传则曰江都人盖江夏乃李
氏郡望唐韵载李氏有江夏望大唐新语亦称江夏
李善李白诗亦称江夏李邕是善邕实江都人为曹
卷二 第 12b 页
魏诸君同郡也唐人属文尚精选学五代后乃废弃
之昭明选例以沈思翰藻为主经史子三者皆所不
选唐宋古文以经史子三者为本然则韩昌黎诸人
之所取乃昭明之所不选其例已明著于文选序者
也桂苑珠丛久亡佚閒见引于他书其书谅有部居
为小学训诂之渊海故隋唐閒人注书引据便而博
元幼时即为文选学既而为经籍纂诂二百十二卷
犹此志也此元曩日之所考也嘉庆九年元既奉
先大夫命遵
国制立阮氏家庙庙在文选楼文选巷之閒庙西馀
卷二 第 13a 页
地 先大夫谕构西塾以为子姓斋宿饮馂之所元
因请为楼五楹题曰隋文选楼楼之上奉曹君及魏
君公孙君李君许君七栗主楼之下为西塾经营方
始 先大夫恸捐馆舍元于十年冬哀敬肯构之越
既祥书此以示子孙俾知 先大夫存古迹祀乡贤
展庙祀之盛心也元谨记
  扬州文楼巷墨庄考
扬州文楼巷墨庄者宋刘斁武贤滁三世之所居也
刘式者李唐新喻人生五子其第四子立德立德生
斁斁生武贤武贤生滁滁生靖之清之式字叔度开
卷二 第 13b 页
宝中随李氏入宋官工部员外郎判三司磨勘司赠
太保礼部尚书妻陈夫人既寡以遗书教诸子曰先
大夫秉行清洁有书数千卷以遗后是墨庄也安事
亩陇诸子怠于学者则为之不食由是诸子皆以学
为郎官孙廿五人世称墨庄夫人此宋初墨庄之在
江西者也立德官秘书监赠太尉斁官太中大夫历
守淮扬池睦温始迁居于扬州文楼巷武贤官承议
郎知盱眙县生滁于全椒滁字全因两监潭州南岳
庙以通直郎致仕武贤没妻李氏当建炎时识扬州
将乱与滁避地江西故兵戈不能害之滁妻赵氏贤
卷二 第 14a 页
而文夫妇手写经以课子靖之子和官赣州教授清
之子澄判鄂州与朱子罗愿相友善滁请徐兢吴说
各以所善篆楷书墨庄字此墨庄之在北宋及南宋
初而罗愿鄂州集所谓太中以来居扬州文楼巷者
也外此则集贤公是先生敞舍人公非先生攽皆立
德仲兄之子居抚之金溪其八世孙与吴草庐虞道
园相友善滁为武贤第四子其第三子沂亦奉母命
由扬州避地豫章之新吴沂生萧罗愿代陈皋为萧
传岳鄂王绍兴六年曾为新喻刘氏写墨庄二字此
墨庄之在南宋江西者也海陵胡安定先生载陈墨
卷二 第 14b 页
庄夫人事入贤惠录此在扬州之事也朱子墨庄五
咏一曰墨庄二曰冽轩三曰静春堂四曰玩易斋五
曰君子亭明杨廉和朱子五咏诗序曰刘氏静春与
集贤舍人各自为派盖静春堂为刘斁专派斁与敞
攽为从兄弟故其孙曾清之等皆以静春自称金溪
公是先生等派不袭静春之名然则静春等堂轩五
名亦皆宜在扬州矣元居扬州文楼巷文选楼侧时
方纂扬州图经检旧志但知有文楼巷不知巷有墨
庄事乃旁考宋史朱子罗鄂州刘公是吴草庐虞道
园等集及江西地志朱高安墨庄石刻跋而述之如
卷二 第 15a 页
此夫刘氏自南唐入宋以至元明代有闻人皆读书
为义理之学所交游者则有欧阳永叔曾子固胡安
定朱子罗鄂州吴草庐虞道园诸人故其家世言行
官阶多见于诸集以忠厚大其族以文学启其后而
又世有贤母教子亢宗墨之为物贯金石而不朽庄
云乎哉
  扬州北湖小志序
元但通籍仪徵而已实扬州郡城北湖人也元家在
北湖九龙冈族姊夫焦里堂孝廉家在黄珏桥相隔
一湖幼同学往来湖中者屡矣嘉庆丙寅丁卯间奉
卷二 第 15b 页
讳家居亦常至北湖孝廉出北湖小志稿示余余读
而韪之孝廉学识精博著作等身此书数卷足觇史
才夫以北湖周回百里中水地古迹忠孝节义文学
武事悉载于是是地出灵秀特藉孝廉之笔以传斯
地之事也使各郡县数十里中皆有一人载笔以志
其事则郡县之志不劳而成矣亟索其稿刊于板以
贻乡人观览以待长官采摘焉
  淮安大河阮氏世系记
予族自明季由淮迁扬皆始祖讳岩所产也岁壬申
予奉
卷二 第 16a 页
命总督淮扬驻淮安府从阮唐山少司寇(葵生)家取
其山阳族谱考之因记其略曰始祖讳武德字再二
世为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人居十九都时称枣儿村
阮家元末以武功显明鼎定徙豪杰实江南遂隶鹰
扬卫既改大河卫墓在今涧河南岸三里塘之南洪
武十六年武德产敬敬妻孙氏产嵩正统十三年嵩
妻马氏产连成化十一年连妻瞿氏产鉴鉴号月窗
老人始读书为诸生正德元年鉴妻陈氏产淳淳多
隐德练乡兵备倭以所储粟饷军妻袁氏妾方氏嘉
靖十二年淳生嘉林嘉林字仲立号凤居嘉靖辛酉
卷二 第 16b 页
举人隆庆戊辰会试副榜第一官湖广益阳县知县
举天下第一清官行取御史年七十二葬七里塘之
原嘉林妻裴氏产世勋为淮安族所自出嘉靖三十
五年裴氏产世美为次子世美妻卢氏生子三大福
泰福仝福万历天启间徭役繁兴民不堪命卫所之
中官尽栏牛吏同冠虎遂携家南徙脱卫籍此山阳
族谱之大略也余家扬州旧谱讳岩公于明万历中
由淮安迁扬州似相合矣惟是讳字不合惄焉伤心
安敢于世系所从来傅会臆断之耶然淮安大河阮
氏之世系实不可不知故书此阙疑以示后人
卷二 第 17a 页
 再淮阮氏皆裴孺人出淮谱旧记云裴孺人赣榆
 县人光禄卿裴公天祐之女隆庆初元凤居公偕
 计入都至山东某县负襆被宿逆旅中少顷遇褐
 父颁白者叩公名氏色甚骇略询家世姻族急索
 制举艺观之遂奔去公亦不置意比夜则市中人
 语喧豗车马驰骤声聒耳不能眠第闻曰新巡方
 至矣厥明公将戒途有骑而至者持刺邀公去方
 谁何间已挟之而骋及堂皇则畴昔所遇者盛服
 拱立以俟延就宾馆极燕衎之盛居数日郡邑有
 司频烦将命而至议馆甥焉盖裴公以绣衣巡按
卷二 第 17b 页
 山东偶宿神庙中梦观天榜其第一人为阮某裴
 时有爱女及笄择婿无当意者得是梦辄心动微
 行时潜物色之忽于逆旅得公以为天作之合也
 公承命殊不自得再三辞不获命遂于行台结缡
 焉明岁战南宫已在魁选主者以策语触时忌改
 置副榜第一旋注铨籍授官非公所乐也裴孺人
 归后舅姑安其养益阳惠政亦多裨助吾宗生齿
 不繁至凤居公始昌越数十年小宗又复衰落今
 之聚族于淮奉蘋藻而衍箕裘者皆裴孺人所出
 也呜呼神庑一梦岂偶然哉孺人卒于万历庚子
卷二 第 18a 页
 年年五十三封孺人
  林清泉公传
公讳廷岳字询四号清泉姓林氏晋悯帝时黄门侍
郎颖从元帝渡江入闽四十六世显当明天启因倭
变迁江南凤阳之桐城镇复迁扬州府甘泉县陈家
集自显至公复九世公为得斋公之季子梅溪公之
弟公天性淳正忠厚笃于孝弟里闾戚党皆称敬之
得斋公年六十有四病公吁于天以身代刲臂肉秘
以入药病遂愈后二十年得斋公再病再刲之病亟
不能食药而卒今臂瘢累累然奉母王太夫人亦竭
卷二 第 18b 页
力致寿九十公以梅溪公服官遂不求仕以养亲为
巳职梅溪公清宦有贷尚有未偿者公或代偿之集
诸子及梅溪公诸孙焚其书劵曰吾受伯兄教昔代
偿者今忍言乎诸从孙皆拜泣各出钱以奉甘旨公
受之曰使尔等心安亦一道也公幼笃学治周易著
诗古文词精于医尤善治目赖不失明者千百人为
闽越齐鲁之游以山水自娱善鼓琴善弈习鎗槊性
嗜茶于屋内壁閒置茶灶泉必自瀹薪必自爇具各
种茗叶壶盏烹而奉客有玉川之风公生平无恶念
无俗情无不可对人之事卒于嘉庆八年十二月四
卷二 第 19a 页
日年八十一太学生
敕封承德郎子三长苏门公衍圣公府辟佐府事乃
为其掾次稼门禹门孙念曾曾孙缵祖
论曰县举孝廉方正一人嘉庆元年
恩诏也大吏以名不易称难其选而靳之夫大吏之
有封荫亦
恩诏也未闻有以祖德不立子不才而辞者何独于
民之贤者而靳之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
有贤士若公者或所谓孝廉方正者乎元梅溪公外
孙也知公深无虚词无溢美也
卷二 第 19b 页
  节孝林母传
节孝高梦辉之女年十九归扬州甘泉梅溪林公为
侧室林公元外祖父也以举人选授大田县知县外
曾大父母年老畏远涉留外大母俞夫人奉养公莅
大田无以襄内政乃以节孝随节孝综理诸内事能
代公劳公洁已爱民官斋萧然无兼味节孝曲体公
意俭以律身勤以率众邑人翕然称之越三年外曾
大父病终于家公性至孝哀甚毁疾遂不起时嫡出
四子皆在扬州节孝甫生庶子名闽恸不欲生亲党
之在闽者以扶榇抚孤劝乃强食粥及扶榇杭海由
卷二 第 20a 页
乍浦抵家元外大母俞夫人亦前卒一岁之中遭三
丧外曾大母日在涕泪中节孝茹哀侍奉能得老人
心戚族叹美以为难元舅氏四人年皆长名闽者又
夭折节孝伤之大舅氏以次子跂曾为闽后所以慰
节孝也诸舅氏皆馆于外复相继卒所遗孤皆幼节
孝偕诸嫡子妇操作教诸孙力学书声与纺声恒相
和如是者十馀年诸孙乃屹然有成立者嘉庆七年
族党共列其行请于
朝得旌表节孝建坊于门嘉庆十九年卒年七十有
七元母林太夫人感庶母之孝节也事之甚恭且礼
卷二 第 20b 页
法性情若契而合元幼随先妣住外家婴病节孝助
先妣抚元者备至故知其行为传焉
  李晴山乔书酉二先生合传
李先生讳道南字景山号晴山先世由丹徒迁江都
富于赀父敬修光禄寺典簿和而介疏于持筹好施
与家遂贫母早卒无子先生与兄雷皆侧室胡氏出
先生既孤胡太孺人以女红抚之读或劝理旧业太
孺人曰吾将以贫励子学不愿使从富家子游先生
既补儒学生员以学行高于时所居草屋数间冬衣
葛行者夜分犹闻读书声学使者重之有寒气逼人
卷二 第 21a 页
之叹学官吴锐李安溪高弟子尝偕客过其庐讲学
逾时太孺人解敝衣穴屋后席壁属邻媪质钱市盘
飧享之遇断炊辄贳市饼以为食先生属文必以微
言发经义耻为华靡常曰文以励行若视为科第之
阶末矣故试屡不中式贫益甚然虽馁卧不妄受一
钱乾隆已卯省试以第八人贡于礼部辛卯会试中
式第二榜初发总裁同考官知先生名愿早见且招
致之先生不往既
殿试
赐同进士出身始谒座师是以名益重总裁庄方耕
卷二 第 21b 页
阁学士以柬独招先生往论学术相契愈深谓先生
曰子之学问人品予知之矣顾甚贫何以归予将命
同人赆子先生固辞既而车马至先生馆舍致赆者
甚众先生知其意概谢之阁学士闻而叹曰介至此
乎先生例选知县不赴选设教乡里生徒数百人虽
宿儒皆执贽受业尝主泰州通州淮安书院讲席先
生颖敏过人而操行刚正以古名儒自励对策剀切
详尽事母孝事兄悌所著有四书集说十二卷太孺
人将卒执先生手曰还是读书先生以是语名其堂
太孺人针黹数十年遗断针盈箧先生每抚之泣海
卷二 第 22a 页
内通人名士为咏其事先生录为断针吟一卷兄雷
亦善属文既没先生辑兄文及先生文为同怀寸草
录四卷乾隆五十二年卒于家年七十有六子二本
善元善
乔先生讳椿龄字书酉甘泉人性颖悟勤学通诸经
义涉猎百家子史尤深于易揲蓍屡有验善属文以
汉魏为法补儒学生员试辄高等而未尝食廪饩省
试亦不中式先生性刚直廉介跬步必以礼交游皆
择正士友有过相规无隐一时倜傥之士见先生皆
深自敛抑居陋室甚贫枕席皆书苟非义虽周之不
卷二 第 22b 页
受体羸多病不婚娶元幼受业于先生乾隆癸丑元
督学山东迎先生冬十一月相见于曲阜衡量孔颜
曾孟四氏子弟之文谒
至圣林庙观礼器先生欣然踌躇若满志焉明年春
至登州道病返至青州卒于试院年四十三野有古
木元伐之为先生棺归葬扬州
论曰吾年九岁从乔先生学年十七从李先生学两
先生为吾乡特立独行之儒而吾皆师之吾所幸也
两先生绩学砥行深自韬隐而元窃高位厚禄过于
师吾所愧也呜呼吾幼年见许于两先生使先生今
卷二 第 23a 页
尚在许吾耶抑责吾耶是以每念先生深自省也
  胡西棽先生墓志铭
先生姓胡讳曰廷森字衡之号西棽先世唐宣歙节
度使常侍学之后十五世当元时祖大中籍饶州官
休宁遂迁焉高祖学龙迁江都父涛龄国学生先生
身长体腴事父孝年逾三十犹引过受杖侍母疾雪
夜长跽呼天疾为痊幼读书试未第乃以文学佐大
吏幕府之奏章通达治体所缮奏皆称
旨两江总督萨公载等交聘延致之先生兼精刑律
年五十无子或曰掌刑者艰于嗣先生曰吾儒生欲
卷二 第 23b 页
活人无尺寸权正欲佐人于刑中求嗣也故其治刑
也以仁辅义有合于欧公求生不得之旨所全实多
卒举丈夫子遂杜门却聘谢外交与里中秦序堂沈
既堂诸先生为湖山游杖履吟咏有香山之风元初
任巡抚时先生至杭为擘画一切元以政事切问之
悉其情逾月兵刑漕赋事略定先生曰可矣乃返扬
州嘉庆元年
恩诏县举孝廉方正一人里中搢绅皆以先生应举
具牍达之官矣而史胥慭之先生曰搢绅勿与史胥
言言则不廉不正矣以是卒未达大府嘉庆八年先
卷二 第 24a 页
生卒于家年八十有五先生工诗善于言情其佳处
极似放翁著西棽诗草一卷授职州吏目配李安人
子德生职州同知侧室刘安人出冬十一月葬扬州
西门外老人桥之右元幼时以韵语受知于先生先
生授元以文选之学导元从李晴山先生游先生于
元外祖林公为执友公子妇林氏元母之侄也元入
觐返过扬州哭先生乃为铭曰
先生之行在孝与慈先生之学在书与诗先生之才
经济匡时韬晦恬退世莫之知知之深者非元伊谁
丸丸宰木冈道具宜爰伐乐石载此铭词
卷二 第 24b 页
  刘端临先生墓表
刘先生讳台拱字端临其先世由江南苏州迁扬州
宝应六世祖永澄万历辛丑进士与高忠宪顾端文
刘忠端诸公讲学东林曾祖中从康熙戊子举人石
埭县教谕祖家升甲午副贡父世谟贡生靖江县训
导靖江君五子先生居长先生幼不好戏六岁母朱
安人殁哀毁如成人既而事继母钟安人亦尽孝入
家塾终日端坐未尝离席独处一室亦必以正九岁
作颜子赞十岁心慕理学尝于其居设宋五子位朝
夕礼之出入里闬目不旁睐时有小朱子之目年十
卷二 第 25a 页
五从同里王君雒师学及见王子中朱止泉两先生
书遂笃志程朱之学十六补县学生二十一中式举
人试礼部大兴朱文正公时以翰林分校得先生经
义用古注识为积学之士亟呈荐已中式矣以次艺
偶疵被放文正惜之终其身是时
朝廷开四库馆海内方闻缀学之士云集先生所交
游自大兴朱学士筠歙程编修晋芳外休宁戴庶常
震馀姚邵学士晋涵同郡任御史大椿王给事念孙
并为昆弟交稽经考古旦夕讲论先生齿最少每发
一议诸老先生莫不折服先生之学自天文律吕六
卷二 第 25b 页
书九数声韵等事靡不贯洽诸经中于三礼尤精研
之不为虚词穿凿故能发先儒所未发当世儒者撰
书多采其说乾隆五十年授丹徒县训导先生勤于
职月必考课其教以敦行立品为先而能以身示之
尝谓校官不常接士子则术业无由闻知故诸生以
时进见者必以廉耻气节为敦勉暇则诵习古训亲
为讲画境内饥大吏以账事委先生先生嘅然曰校
官无事可自效于国此我职也乃亲历穷巷俾胥吏
无侵刻一邑感之生平无嗜好唯聚书数万卷及金
石文字而已齑盐淡泊晏如也先生慎于接物尤廉
卷二 第 26a 页
于取交游如段茂堂王怀祖汪容甫诸先生尤莫逆
朱学士曰刘君大贤也岂独学问过人邵学士曰予
游京师交友中渊通静远造次必儒者端临一人而
已汪容甫曰吾心折刘君者刘君欲吾养德性而无
骋乎血气此吾所以服也靖江君疾先生辞官归日
侍汤药昼夜不倦及靖江君钟安人相继卒先生水
浆不入口出就外寝蔬食五年之久青浦王侍郎昶
以为有曾闵之孝岁时祭祀斋戒哭泣戚戚者数日
居家教诸弟虽严然怡怡和悦人皆叹羡之宗族有
少孤不能读书及困苦不能自振者皆赒给之先生
卷二 第 26b 页
德盛礼恭人有所长必诱掖之使进若有短则绝口
不言但劝勉之使自愧悔终身无疾言遽色故其为
校官也上官待以殊礼至于顽夫骄子对之无不抑
然自下体素羸叠遭大故益衰弱嘉庆十年五月廿
二日以疾卒距生于乾隆十六年闰五月初二日年
五十有五娶山阳曹氏无子妾夏氏生子二源岷源
嶓源岷早卒女三长适余长子常生二品荫生次字
溧阳史氏殇幼许字同邑增贡生朱联奎子仕禄所
著文集及论语骈枝荀子补注汉学拾遗仪礼补注
经传小记惟稿多零落廑辑成七卷淮南子定本诸
卷二 第 27a 页
书亦未卒业先生葬于宝应某某之原同乡儒者皆
欲列事实请祀乡贤祠元与先生友学最深且为姻
家乃纪其学行揭于阡
  浙儒许君积卿传
许君名宗彦字积卿又字周生浙江德清人明史儒
林传许孚远之后曾祖镇康熙壬辰翰林院编修江
西南昌府知府祖家驹乾隆丁卯举人西安学教谕
父祖京已丑进士内阁中书广东布政使母胡氏君
生有异质九岁能读经史善属文时中书君主刘文
正公家文正公见君甚器之青浦王公昶爱其才作
卷二 第 27b 页
积卿字说载春融堂集君十岁即不从师经史文章
皆自习之乾隆丙午举于乡嘉庆已未成进士授兵
部车驾司主事是科得人最盛朱文正公曰经学则
有张惠言等小学则有王引之等词章则有吴鼒等
兼之者宗彦乎君性孝友偶以礼部试离亲左右即
泣不忍别随父任先意承志曲尽孝力事兄事女兄
皆悌爱肫摰虽性情和平神理澄淡然见者皆肃然
敬之尝训诸子曰读书人第一须使此心光明正大
澄清如止水无丝毫苟且私曲不可对人处故名所
居曰鉴止水斋君自入兵部后两月即以亲老引病
卷二 第 28a 页
归丁母忧复丁父忧既免丧犹栾栾然恶衣疏食恬
淡无宦情遂不复仕居杭州杜门以读书为事君于
学无所不通探赜索隐识力卓然发千年儒者所未
发是为通儒所著有鉴止水斋文集十二卷诗八卷
集多说经之文其学说能持汉宋儒者之平其辞曰
学者何子曰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又曰十室之邑必
有忠信如吾者焉不如吾之好学也子路言何必读
书然后为学是圣门本以读书为学雅言诗书执礼
学之事也所以学者何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
知之者次也又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
卷二 第 28b 页
者也又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
次也是则学也者所以求之也知者何子曰不知命
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
也又自言五十而知天命始于知言知礼终于知天
命知之事也所谓下学而上达者诗书执礼则下学
也知天命则上达也后之儒者研穷心性而忽略庸
近是知有上达而不知由于下学必且虚无惝恍而
无所归考證训诂名物不务高远是知有下学不知
有上达其究琐屑散乱无所统纪圣贤之学不若是
矣夫诗以治性情治性情者明德之学也书以达政
卷二 第 29a 页
事达政事者新民之学也礼以范视听言动克已复
礼者止至善之学也礼者止也思无邪则心正矣允
执其中则天下平矣动容周旋中礼则盛德之至矣
然则大学之道亦岂有外于诗书执礼欤始乎为士
终乎为圣人此学所以为大也其周庙祧考世室考
叙能发韦元成刘歆郑康成王肃所未能明其辞曰
唐虞庙制书缺有间夏五殷六纬书未可据周礼虽
残缺遗说犹存五庙二祧略可考见五者一祖四亲
服止五庙亦止五先王制礼有节仁孝无穷于亲尽
之祖限于礼不得不毁而又不忍遽毁故五庙外建
卷二 第 29b 页
二祧使亲尽者迁焉行享尝之礼由迁而毁去事有
渐而仁人孝子之心亦庶乎可已故五庙礼之正二
祧仁之至此周人宗庙之大法也若夫圣人御世功
德广远天下后世蒙其德泽则必有崇祀以为大报
故有祖宗之祭周公营洛建明堂大合诸侯祀于太
室所以显明文武之功德于天下此周人祖宗之钜
典也义则亲亲与尊尊各殊地则庙祧与明堂又别
自汉承秦后因陋就简礼之大者未暇讲明迭毁之
议元帝时乃发其端而合祖宗于宗庙之中则在当
世无知其非者上自诏书下至臣僚建议皆以祖宗
卷二 第 30a 页
为不毁之庙夫周人以后稷为太祖而复祖文王者
后稷宗庙之祖文王明堂之祖故不嫌二祖汉以高
帝为太祖孝文孝武为世宗则止一祖将以高帝准
周稷则祖宗之典仍有宗而无祖合并之误显矣论
者乃据汉制以揣周制祖宗之礼不明庙祧之数亦
辗转不合后人不求致误之由但以五庙七庙依文
发难夫五庙二祧礼有正文不容增减王制曾子问
通称七庙非必遂具异义执此相攻是知二五而不
知十也五七之数既歧并牵合庙祧为一夫祧为迁
庙必非与寝庙同制若祧犹是庙何为别立此名循
卷二 第 30b 页
其通称忘其殊义亲亲之杀追远之意胥失之矣至
乃列世室于昭穆忘其为明堂之名藏迁主于二祧
非太庙合祭之旨循诵旧说私心未安辄伸管穴为
五庙二祧考以明周人宗庙之法为文武世室考以
明周人祖宗之典凡旧说之不合者颇致辩焉其他
如日行诸解办王寅旭戴震之误礼论治论诸篇稽
古證今通达政体文虽不多然皆独具神识未经人
道有补于圣贤经义者始著于篇异乎俗儒之连篇
累牍卑庸无裨于世者君以嘉庆二十三年十二月
二十二日卒于杭州年五十有一妻梁氏子六兆奎
卷二 第 31a 页
延寀延泽延敬延凯延㲄女子子三延锦适元之子
福元与君丙午同举于乡巳未会试元副朱文正公
为君座主又以子女为姻家学术行谊相契最深故
为传焉
  安徽巡抚裴山钱公传
公姓钱讳楷浙江嘉兴人生少器宇凝重伯曾祖文
端公见之曰子其为我宗之范乎遂字宗范后又字
裴山先世本何氏始祖贵四于明初坐事戍黔属其
子裕于钱翁遂从其姓四传至薇嘉靖朝官礼科给
事中以星变陈言请斥方士削职后 赠太常寺
卷二 第 31b 页
卿事载明史又四传至 赠光禄大夫纶光为公
高祖子长即文端公次峰廪贡生候选训导为公曾
祖以居父丧哀毁卒 旌表节孝任太夫人抚八
岁孤子汝鼎以文端公荫监生需次州同知为公祖
生子浚为公考亦以居父丧哀毁卒是时公八岁妣
程太夫人上事姑下育孤贫不继薪米质钗珥尽乃
鬻屋赁庑以居亲授公读大风雪夜纺声书声申旦
相答也三世皆以公贵 赠资政大夫公幼秉母
教勤学不倦年十二补县学生乾隆四十二年选贡
入成均充 四库馆誊录四十五年应 召试列
卷二 第 32a 页
二等四十八年癸卯顺天乡试举人 四库书成议
叙知县不谒选五十四年已酉 恩科礼部会试第
一 殿试二甲进士第一选庶吉士习 国书明年
散馆改主事军机处行走补户部福建司公性本明
敏锐志精勤入直常早散直常迟承 旨撰拟
无不曲当军机大臣所传述者以故军机多倚重之
六十年乙卯充会试同考官京察一等 记名
升江南司员外郎祖妣屠太夫人卒以承重忧归服
除供职嘉庆三年戊午充四川乡试正考官得士廖
宗骕等秋 命提督广西学政泗城镇安二府
卷二 第 32b 页
极边例令赴南宁就提学试远者行二千馀里士劳
而费重公奏请岁科连考以惠贫士得 旨允
行粤士便之五年升礼部祠祭司郎中仍留学政任
任满复 命仍直军机逾二年调刑部安徽司
郎中截取繁缺知府引 见 记名
 赏四品顶戴九年京察一等 记名以四五
品京堂用十一年补太常寺少卿十二年升光禄寺
卿 命偕侍郎吴公璥按事河南十三年又
  命偕侍郎文公孚按事山西公遇事镇静而决
狱尤不敢忽不轻用刑囚或不输实跪之庭连日夜
卷二 第 33a 页
危坐鞫之卒得其情历数省皆然是年闰五月授河
南布政使 陛辞 上谕以宽严相济勤慎办
事勿效近时习尚因 询家世公备对陈叙母
教伏地感泣 上为动容曰此贤母也于是太
夫人时称 优谕以励公焉既到官每昧爽起
谒巡抚白事还接见属吏退坐小室治文书𥿄窗布
帘无器玩之设食惟一殽虽一𥿄一薪不取给州县
官核各州县亏欠银九十馀万两量为限制令分季
解司官民无扰累兼护河南巡抚署河东河道总督
河南食河东盐者三十二州县自嘉庆十一年山西
卷二 第 33b 页
盐归地丁者复归商运限试三年至限满而河南盐
价日增山西巡抚初公彭龄以河东盐价随时低昂
请无庸定价公奏河南民苦盐价之增特待三年满
限减价食贱今若不定价恐奸商藉词增长讦讼滋
纷请 敕令山西抚臣按乾隆间旧价酌定限
制违者罪之庶于不定之中仍示裁抑之意十四年
十二月擢广西巡抚十五年二月抵任广西多客民
依山为寮诱土民为盗事发遁去土民独罹重法公
谓弭盗莫善于保甲乃酌行旧章令客户一体编列
设巡船哨卡严密侦察委官给以资斧易服至各要
卷二 第 34a 页
险访缉悬重赏为劝于是获逸盗甚众弊群吏先操
守后才能顾尝谓人才难得应劾者不少恕而时存
爱惜造就之意其才识未充者随事教勖若师弟子
然重刻陈文恭公从政遗规以为僚属法凡所设施
必陈奏 上嘉勉焉十二月调湖北巡抚十六
年二月抵任会 上巡幸五台公请 陛见
至山西 命阅士子所献诗赋册扈 跸
还至正定 召对十六次 赐赉无算四
月还武昌有 旨来京以侍郎用寻 谕
兼程来京供职补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时
卷二 第 34b 页
南阳盗王胯子等所过劫掠襄阳毗连南阳公饬地
方文武豫防之总督马公慧裕奏请少留巡抚张公
映汉至湖北公乃交印公在任两月途中奏湖北利
弊四事曰漕米之运荆州满营兵食者宜就近地拨
定沿江洲地宜悉立契坍卸报豁以杜争端提督署
宜移驻襄阳府淮盐价昂川盐潞盐价皆贱宜减淮
盐价以杜私贩奉 旨命湖广总督等议奏行
至孝感奉 旨署河南巡抚并 谕严捕
王胯子等王胯子者山东人与裕州民常幅等乘饥
掠人银米党七十馀人已获五十二人而山东亦获
卷二 第 35a 页
王胯子解河南公讯治据实奏奉 上谕钱楷
奏恩长于南阳匪徒一案前后具奏情节与原报不
甚相符办理亦觉过当等语所见非是钱楷著调补
工部左侍郎仍交部察议旋 命巡抚安徽兼
提督衔例戴花翎离汴之日百姓老幼遮道送公谕
以循分安业有泣下者八月抵安庆时砀山李家楼
河决宿州当其冲灵璧界宿亦被灾泗州当下游涨
不能泄患尤甚公乘小舟行巨浸中以察水势携饼
饵饲灾民支席为庐凡二千馀所俾民栖止先给一
月之食前署河南巡抚时于孟津诸县灾饬各属吏
卷二 第 35b 页
勘明灾户数后具奏得即发帑兹亦如之奉
旨发银凡四十馀万两公复率僚属捐养廉为倡绅
士继之或平粜或赈粥司事者无剋减冒漏诸弊所
奏正赈加赈日期及分别被灾轻重蠲缓钱粮皆荷
   允行 上复以黄河漫口应如何设法
疏导俾顺流入湖为询公复奏宿州灵璧泗州境内
惟濉河为减黄总路然不能容全河之水李家楼夺
溜至七八分横流四溢高出平地旧河虽深通亦无
益其入湖处未尝不顺恐洪湖尚不能容今漫口未
筑水势未减各境旧河皆在釜底固无从疏导且亦
卷二 第 36a 页
穷于寻探 批答韪之明年春决口合积水渐
退民得安宅如公所云歙县人张良璧采生毙婴女
多人守令前鞫未明御史入告 命公鞫之良
璧年七十馀恃无證阳聋瞆不服公昼夜亲讯几二
十日太夫人命祷于城隍神翌日情尽吐无隐若有
使之者蒙城人张万仓子以父死非罪入京诉冤
  上命公鞫之原谳张山杜魁等为盗山叔父万
仓以拒捕死山魁等皆获服为盗赃證备具赃止袍
一裘一布二疋而裘故非实公委曲于典裘劵册内
察得其情与證则皆平民或尝为窃者实非盗立释
卷二 第 36b 页
之其平反活人多类此安徽颍亳寿凤等处俗悍多
讼莠民传邪教习拳勇以胁众若无为斋龙华会显
圣义和拳等公悉禽治每决囚终日不乐食为之减
视学广西病疡后体稍劳辄作使山西在途背生痈
气益耗历官数省釐治烦剧心力日衰已复得胃疾
渐以不起嘉庆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卒于官舍年五
十三遗疏八 上谕安徽巡抚钱楷前在军机
章京上行走多年供职勤慎自简任封圻历更数省
办理地方公务均能安静妥协兹因病溘逝伊本系
孤子孀母程氏年逾七旬其嗣子仅止十岁深为可
卷二 第 37a 页
悯著加恩照巡抚例赏给恤典该部察例具奏所有
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钦此寻复 谕祭
  特赐全葬银公奋自孤苦力学敦行每念
 殊眷不恤劳瘁儤直机密笔不辍书退直读史赋
诗不自暇逸莅外职益勤案牍每吉旦焚香告天愿
赐丰岁若将降咎于民者愿降咎于某身祈晴祈雨
雪皆应所至有秋生平无疾言据色跬步不失矩矱
款曲喻人不欲立崖岸意或不同但陈巳见不轻斥
人非行不效益自克服官二十馀年不亲家事家事
则程太夫人自治之曰不使儿分心误 国事也事
卷二 第 37b 页
程太夫人至孝迎养官署慕若孺子所著有绿天书
舍诗草六卷善书兼工篆隶又能绘事盖公五世祖
鹤庵公瑞徵善画松石而高祖妣陈太夫人南楼老
人工写生兼善山水故公画有家法恭绘 御
制诗意及五台山图写文殊师利所说经以进皆蒙
   𧇖赏配陶夫人侧室吴氏梁氏皆无子以同
祖弟棫之子承志为后女一德容梁氏出公卒后太
夫人命字元之子祜太夫人卒于公卒后四年元与
公未第时即相友善复以同榜成进士登堂拜母知
母教及宦迹甚详于公殁后属姻家故为传焉
卷二 第 38a 页
卷二 第 39a 页
卷二 第 1a 页
研经室四集卷二
  重修高密郑公祠碑
元尝博综遗经仰述往哲行藏契乎孔颜微言绍乎
游夏则汉大司农高密郑公其人矣公当炎祚陵夷
清流沈锢泊然抱道邃情坟典却谢车服隐德弥修
所学易书诗礼春秋论语孝经笺注百馀万言石渠
会议无以逮其详贯扶风教授不足拟其旨趋又尝
比核算数甄极毖纬两京学术用集大成天下师法
久而弥笃固不以齐鲁域焉今
皇帝惇崇儒术表章经学
卷二 第 1b 页
纂定三礼义疏多采郑说是以海内学人翕然依向
言性天道无敢骋其虚悟礼度书文靡不通其原本
庶几孔壁简策得以训言儒生耳目未伤瞽瞆被公
之教斯为至矣公墓祠在高密县西北潍水东岸四
牡结辔于郑公之乡高车并轨于通德之门是北海
太守孔文举所开建也元以视学涖止斯土展省祠
墓圯垝实甚宰木不捍于樵采惊沙坐见其飞积赵
商汉碑未传于著录承节摹碣埋蚀于泥土遂乃倡
搢绅之夙愿鸠木石之工材始于乾隆五十九年冬
十月至六十年秋八月成掘沙百尺门防易以东向
卷二 第 2a 页
植树四垣飨堂翼其南荣听事启楹则长吏斋祀所
止息也茅庐栖畎则贤裔耕读便蠲除也复将擢彼
秀异用请于
朝以奉登俎世世勿绝庶使大儒之祀不致忽诸之
叹治经之士无歉仰止之怀居斯乡者绩学砥行感
愤而起不益伟与爰树乐石表德刊铭其辞曰
秦燄灭经汉学證圣于铄郑公礼堂写定网括众典
束修懿行学徒知归异说反正子雍多毁仲翔善诤
日月岂踰藐彼敏政砺阜之旁潍流汤汤草衔有带
沙走无囊林薄新雉荫彼塈墙庙貌聿崇祀事孔明
卷二 第 2b 页
长白之岭别启黉堂粤惟兹土司农之乡
  重脩会稽 大禹陵庙碑
粤昔五德代兴纪号天中二典递禅立都西北惟
神禹之陟降皆在江水治水之终始皆在会稽何者
履已西夷生薏苡于石纽江之原也忧民东教封葛
桐于会计江之委也若夫黄帝中经所载宛委覆釜
所藏登临梦发金简玉瑑出焉洒沈澹灾底定者千
八百国其始通水之理实在会稽至于会诸侯诏群
神诛后至者而大计其功黧踽已甚绞缄犹薄迄于
今参耕之亩宛然非古之上垄欤然则月逾庚子年
卷二 第 3a 页
加申酉亦终乎此矣或谓九州修贡山川成书会稽
主名不箸于册然三江分派以浙水为南支万里岷
流指山阴为归宿古今迁异俗儒骇之是知胼胝劳
迹必登茅山之巅成旅中兴实存大越之祀也吴越
春秋谓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春秋祠禹墓于会稽
汉书地理志会稽山有禹井禹祠是故陵之有庙其
来已古我朝
列圣相承缵旧绩以平水土东南江海间几劳太仆
之驾焉今嘉庆岁星次庚申
圣天子孝祀配天望辩维谨乃修阶坛勤丹雘用承
卷二 第 3b 页
祀事巡抚阮元来拜庙下以考其成岩壑盘郁江海
深阻维兹庙貌巍然镇之蠲精玉帛如来百神之朝
驰慕风云或降二龙之驾郁郁乎苍水探穴于其初
元圭填德于其既固 夏后氏神圣之所发藏亦吾
圣天子之所以稽古帝报功德也爰作颂诗铭诸乐
石其辞曰
浙为南江地临越绝青泥藏书白云出穴陵者葬陵
迹留樏橇农不变徒树不改列厥有原庙肇祀少康
山川风雨日月阴阳阶扶窆石栋抗梅梁聿新世室
载启元堂昴星孕珠峹山辑玉黻冕天容龙蛇古屋
卷二 第 4a 页
伯益奉经庚辰侍輂封并苍梧庙同岳麓 龙飞五
载障淮塞河钱塘楗石海无惊波新庙奕奕南镇峨
峨神功
圣德今古若何马祠遗法鸟田修祀鬺享金鼎符探
玉笥渐海讫声登山刻字被碑以文载之赑𠫍
  重修扬州会馆碑铭
京师宣武门外扬州会馆始建于乾隆初年汪君从
晋出白金四千金君门诏益金而成之者也其事详
于旧碑六十年来颓坏日甚虽屡有修葺而莫能新
之和会堂联星堂地势甚卑邻水来侵夏不能居墙
卷二 第 4b 页
圯柱倾公车䍐至嘉庆元年郑君宗彝官吏部郎请
于其叔郑君鉴元得白金四千鲍君志道张君绪增
黄君楫又各出白金一千乃合赀重修之和会堂联
星堂暨东西箱筑基增高三尺许治其井匽水有所
归第三四两院以次修立复建阁于联星堂之东以
祀神位焉先是屡欲修而未成今嘉庆四年岁次已
未乃集事读旧碑乃知创修者前已未岁也殆亦有
数存其閒乎工既成乃刊石纪名兼载图事俾后之
人知今义举之盛必将有踵而行者使旧基无废新
构益增也勒以铭曰
卷二 第 5a 页
江淮合域牛斗垂躔灵秀隩区人文出焉𢒰𢒰人文
济济甲第魏阙联班春明并骑斯馆肇修已未之春
轮奂并美桑梓同邻堂开和会门接宣武公车之来
于时处处岁深垣圯莫芋莫凝瓦尘积草庭潦生萍
又六十年岁周已未惟我乡人兴废举坠乃构其堂
乃高其基庖湢井厩具无不宜嘉树可誉甘棠勿拜
藤垂紫绶药翻金带礼神之阁峙于其东文昌下照
其光熊熊孟夏之朔星珠联瑞鸠工庇材适当其会
维我广陵运会日昌元甲天下解领江乡(是科文武/解元会元)
(探花皆/出扬州)作此铭词以刊乐石后有继者永永无极
卷二 第 5b 页
  兰亭秋禊诗序
在昔典午中移启江东之云岫琅邪南徙持吴会之
风流山林之秘竞呈觞咏之情咸盛虽悟老易之旨
犹切彭殇之悲岂非神州不复易兴陆沈之叹中年
已往莫释哀乐之怀钟情既深发笔斯畅是以林表
孤亭结山阴之幽契定武片石传永和之逸轨矣元
以嘉庆二年八月上已按部于越嘉宾在坐簿领既
彻游情共驰再扬曲水之波展脩秋禊之礼浴沂溯
典本无间于春风采兰赋诗实有异于溱水是时清
风未戒白云午晴幽谷屡转重山争峻发崇岩之桂
卷二 第 6a 页
气起秀麓之松岚回溪接步𬗟陈迹于古人爽籁入
怀属高情于天表夫倦心既往者抚韶景而亦悲撰
志咏归者临萧节而弥适况今
朝野殷阗敬修名教吾辈游历皆在壮年白驹未絷
动空谷之雕轮旅雁群飞集江湖之素羽振翰无采
虽愧元长之才侍晏承
恩曾效广微之对良会已洽清吟纷来内录宾客戚
党之诗外纳僚属生徒所咏凡有作者皆著于篇
  谢苏潭咏史诗序
在昔咏史之作肇于仲宣太冲然皆综览兴衰论列
卷二 第 6b 页
流品五言成制风已古矣自宣远矢音于留国延年
托咏于秋胡篇什所陈乃有专属三良致哀五君兴
感异情同调分合又殊有唐一代咏史七言惟周昙
孙元晏积数十百首然皆断句䍐见律篇未有上下
一千六百四载胪叙五百二十六人扬清风以作诵
激浊流而成讽如苏潭先生之以律咏史者也先生
擢颖词垣囊笔史局
讲幄内直方岳西分政简益清才优多暇嘉庆二年
移治两浙以诗示元元出按婺栝南极永嘉山水方
滋芳草未歇每手兹编情赏逾美观其错综纪传点
卷二 第 7a 页
窜赞评镕俪事于炉锤饰高情以斧藻闻见殚洽故
所用者宏衡量均平故其论可定古今成败灿然毕
睹君子于此得经世之大端焉若夫负声振采并拟
唐贤子美之慷慨沈雄玉溪之缜密工丽发鼓吹于
唐音抉瀛奎之律髓七言能事咸备于斯又其取材
富博正史之外杂篇小说凡数百家昭明之选学在
楼温公之草藁盈屋安得李善胡三省之徒为此五
百章疏證之哉
  四六丛话序
昔考工有言青与白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良以言
卷二 第 7b 页
必齐偕事归镂绘天经错以地纬阴偶继以阳奇故
虞廷采色臣邻施其璪火文王寿考诗人美其追琢
以质杂文尚曰彬彬以文被质乃称𢒰𢒰文之与质
从可分矣懿夫人文大著肇始六经典坟邱索无非
体要之辞礼乐诗书悉著立诚之训商瞿观象于文
言邱明振藻于简策莫不训辞尔雅音韵相谐至于
命成润色礼举多文仰止尼山益知宗旨使其文章
正体质实无华是犬羊虎豹反追棘子之谈黼黻青
黄见斥庄生之论矣周末诸子奋兴百家并骛老庄
传清净之旨孟荀析善恶之端商韩刑名吕刘杂体
卷二 第 8a 页
若斯之类派别子家所谓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
本者也至于纵横极于战国春秋纪于楚汉马班创
体陈范希踪是为史家重于序事所谓传之简牍而
事异篇章者也夫以子若彼以史若此方之篇翰实
有不同是惟楚国多才灵均特起赋继孙卿之后词
开宋玉之先隐耀深华惊采绝艳故圣经贤传六艺
于此分途文苑词林万世咸归围范矣贾生枚叔并
辔汉初相如子云联镳西蜀中兴以后文雅尤多孟
坚季长之伦平子敬通之辈综两京文赋诸家莫不
洞穴经史钻研六书耀采腾文骈音丽字故雕虫绣
卷二 第 8b 页
帨拟经者虽改修涂月露风云变本者妄执笑柄也
建安七子才调辈兴二祖陈王亦储盛藻握径寸之
灵珠享千金于荆玉至于三张二陆太冲景纯之徒
派虽弱于当涂音尚闻夫正始焉文通希范并具才
思彦升休文肇开声韵轻重之和拟诸金石短长之
节杂以咸韶盖时会使然故元音尽泄也孝穆振采
于江南子山迁声于河北昭明勒选六代范此规模
彦和著书千古传兹科律迄于陈隋极伤靡敝天监
大业之閒亦斯文升降之会哉唐初四杰并驾一时
式江薛之靡音追庾徐之健笔若夫燕许之宏裁常
卷二 第 9a 页
杨之巨制会昌一品之集元白长庆之编莫不并掞
龙文联登凤阁至于宣公翰苑之集笃挚曲畅国事
赖之又加一等矣义山飞卿以繁缛相高柯古昭谏
以新博领异骈俪之文斯称极致赵宋初造鼎臣大
年犹沿唐旧欧苏王宋始脱恒蹊以气行则机杼大
变驱成语则光景一新然而衣辞锦绣布帛伤其无
华工谢雕几簴业呈其朴凿南渡以还浮溪首倡野
处西山亦称名集渭南北海并号高文虽新格别成
而古意寖失元之袁揭冕弁一世则又扬南宋馀波
非复三唐雅调也载稽往古统论斯文日月以对待
卷二 第 9b 页
曜采草木以错比成华玉十榖而皆双锦百两而名
匹明堂斧藻视画缋以成文阶戺笙镛听铿鋐而应
节自周以来体格有殊文章无异若夫昌黎肇作皇
李从风欧阳自兴苏王继轨体既变而异今文乃尊
而称古综其议论之作并升荀孟之堂核其叙事之
辞独步马班之室拙目妄讥其纰缪俭腹徒袭为空
疏此沿子史之正流循经传以分轨也考夫魏文典
论士衡赋文挚虞析其流别任昉溯其原起莫不谨
严体制评骘才华岂知古调已遥矫枉或过莫守彦
和之论易为真氏之宗矣我师乌程孙司马职参书
卷二 第 10a 页
凤心擅雕龙综览万篇博稽千古文人之能事已揽
其全才士之用心深窥其秘王铚选话惟纪两宋谢
伋谈麈略有万言虽创体裁未臻美备况夫学如沧
海必沿委以讨原词比邓林在揣本而达末百家之
杂编别集尽得遗珠
七阁之秘笈奇书更吹藜火凡此评文之语勒成讲
艺之书四骈六俪观其会通七曜五云考其沈博而
且体分十八已括萧刘序首二篇特标骚选比青丽
白卿云增绣黼之辉刻羽流商天籁遏笙簧之响使
非胸罗万卷安能具此襟期即令下笔千言未许臻
卷二 第 10b 页
兹酝酿也元才圉陋质心好丽文幸得师承侧闻绪
论妄执丹管而西行愿附骥尾而千里固知卢王出
于今时流江河而不废子云生于后世悬日月而不
刊者矣
(福谨案司马孙公乃太平府同知/名梅乌程进士丙午科房师也)
  叶氏庐墓诗文卷序
乾隆岁庚戌元与叶云素先生(继/雯)相识于京师盖同
出朱文正王文端二公门下也先生学术深厚贯通
古今至性过人笃于实践执亲之丧疏食庐墓其事
见于汪稼门制府尺牍中嘉庆岁辛未先生子东卿
卷二 第 11a 页
以尺牍诗文卷属序之元尝读礼记曰墟墓之间未
施哀于民而民哀每叹斯言以为肫挚况亲丧斩然
邱陇未乾者乎墟墓之间情境非一礼记所谓哀者
风声月色雪地霜天实为砭骨刺心直发天性也夕
阳欲暝樵牧归散麻衣不温孑然独立松柏翳其寒
色桑榆收其晚景少焉风入林表声如远涛悲从中
来未有不潸焉出涕者矣或若生魄之月低至下舂
树影杂乱露气泫湿徙倚俯仰四无人声时有伏兔
窜出浅草或冀此时得闻太息及其终不可见夜已
乡曙噭然以号曷可言己又若夜雪初晓积素满山
卷二 第 11b 页
独来墓门埽数尺地布藁而坐微风振于木末飞霙
落于怀袖寒晨霜重策杖草径皑皑满履时撄棘刺
寒节有黯然之色栾人有怵然之心一身若朽百念
尽灰先人邙邱敝庐丙舍若将终焉可也且夫熙攘
之迹驰驱之劳人世所不能无也苟为流俗所染境
致乎炙热纷华之地情靡于从风回忆家山阡墓间
风霜雪月情境若此未有不澹然惨然自发其天性
者也以此言哀哀何如之呜呼彭殇虽达非齐蔂梩
之物闇庐可恬奚参蒲褐之坐用我儒修敷此礼说
二氏之诱知不溺矣
卷二 第 12a 页
  历山铭
乾隆六十年龙集单阏七月庚戌朔
起居注日讲官 文渊阁直阁事詹事府詹事提督
山东学政仪徵阮元游登历山勒铭乐石其词曰
登彼翠微堂基戴石岱麓分阴妫田启陌雷雨坐生
峰峦竞碧楼驾三重崖悬百尺绕墙虹落穿阁云飞
碑头六代松要十围岑苔籍屐天花满衣磴随客意
岚成佛辉下涌泉源清交水木湖平镜揩城回带曲
野气沈村林烟隐屋两岫同秋千塍共绿平原似海
晓日开天燕齐道直蓬莱影圆山栖寿佛台降飞仙
卷二 第 12b 页
后之来者亦百千年
  注曾子研铭
中四德通六艺省言行谨身世测天员穷礼制圣所
传贤勿替
  落日馀霞研铭
己未秋日借邸于京师衍圣公
赐第退直后少得清暇因铭研云
落日就暝馀霞在天蝉吟高树鱼唼凉泉蕉花垂露
竹叶含烟羊镫纨扇几席清妍
  白圭诗馆研铭
卷二 第 13a 页
白圭之玷犹可磨斯言之玷不可讹(诗不可为也为/读若平秩南讹)
(之讹讹/化也)立行有玷更若何
  水师正威大铜炮铭
赤堇之质黄金之色渎神脩贡自交趾国长赢两寻
规圆绳直嘉庆五年天风荡贼敚而祓焉全其本德
归正服逆允宣厥𥋏驾海奔雷万钧声力值发无虚
当坚必克守我浙东制彼遐域元戎宝之视兹铭刻
  官斋精舍铭
构兹精舍三筵之地铭于坐隅所以自治无欲乃澹
先明厥志毋躁乃静道远勉致坐而共图行省之事
卷二 第 13b 页
以此保民以此计吏虚已集益委怀分寄贤者守坚
能者耐勚曰恕与忠曰仁与义不计其功务正其谊
勿近于名勿放于利放利民伤近名政伪勿安于陋
勿舞其智舞智必穷安陋多蔽勿懦而随勿激而肆
懆勿迫蹙宽勿废坠廉勿矫俗居勿求备土狭齿繁
情漓用匮惟其太平更难抚字否毋讳疾泰毋侈瑞
令烦愈扰事盬不致阙当速补过戒终遂平情持准
难说使器中不逾情庸不立异心镇常安神清多识
制行实难矢口则易凡兹恒言学焉未至静思自箴
靖共尔位
卷二 第 14a 页
  宝和钟铭
(臣)元受
两朝恩侍从禁近备官司徒惟
帝五年岁在已未
命臣抚浙臣辞
帝手诏曰卿宜力任仔肩为朕宣猷赞化臣拜受
命抚浙三年海烽未彻风雨未和作器能铭臣何有
焉惟
帝八年春二月丁酉初吉越二十六日壬戌臣 父
年七十受禄于
卷二 第 14b 页
帝封光禄大夫敢作宝和钟以应中春荚钟之律以
蕲眉寿绾绰多福以对扬
天子丕显休命阮氏子子孙孙其永宝用之
  刻漏钟铭

帝八年春二月丁酉初吉越二十有六日壬戌臣
父年七十受禄于
帝封光禄大夫用作刻漏和钟以应中春荚钟之律
将命铜史金徒运其甲子司其商刻而自击之喤喤
雍雍以蕲眉寿于无畺以对扬
卷二 第 15a 页
天子丕显休命阮氏子子孙孙其永宝用之
  警钟铭
时至则鸣锵然而警叫旦戒晨虽梦亦醒士稚鸡声
彦国圆枕趋
朝涖政视此乃寝
  古和钟铭
惟嘉庆八年秋八月浙江巡抚(臣)阮元觐
帝于栾
帝锡宴三锡玉如意一荷囊四刀一衣一袭暨鹿胾
荔支之属臣元敢拜𩒨首用对扬
卷二 第 15b 页
天子丕显休命九月戊午臣归浙纪
帝恩命刊铭古和钟永宝用之
  扬州隋文选楼铭
扬州隋文选楼巷多见于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等书
隋曹宪以文选学开之唐李善等以注选继之非昭
明太子读书处也罗愿鄂州集所谓文选巷刘氏墨
庄亦其地也予之宅为选巷旧址嘉庆十年冬遵
先大夫遗志于家庙西建隋文选楼楼下为庙之西
塾楼上祀隋秘书监曹宪以唐沛王府参军公孙罗
左拾遗魏模模子度支郎景倩崇贤馆直学士李善
卷二 第 16a 页
善子北海太守邕句容处士许淹配之嘉庆十二年
服除乃为铭曰
文选楼巷久著于扬曹氏创隋李氏居唐祥符以后
厥有墨庄阮氏居之庙祀江乡建隋选楼用别于梁
栋充书袟窗散芸香刻铭片石树我山廧
  南宋尤本文选卷首画象铭
萧选曹注学传扬州贞观之后是有选楼贵池宋本
刊板始尤海内罕觏数帙仅留雷塘庵主楼居䢴沟
锦缄展校髹椟晒收绘象卷首一笠横秋
  西琅阿侍御摹坡公笠屐图赞
卷二 第 16b 页
彼何人斯既笠且屐偶然类君谁主谁客昌雨团团
冲泥策策棕隔凉云山留游迹孰柱其冠孰文其舄
惟此笠屐于道大适傥曰东坡未异肥瘠我屐欲蜡
与此同癖细雨斜风苍苔白石
  方维祺太守以我观我图赞
大学修身颜子克已观我之道本为儒理易观我生
无咎即吉岂无进退道不敢失
  桂林隐山铭(并序)
余生辰在正月廿日近十馀年所驻之地每于是日
效顾宁人谢客独往山寺嘉庆廿四年余岁五十有
卷二 第 17a 页
六驻于桂林是日策数骑避客于城西唐李渤所辟
之隐山登降周回串行六洞煮茗读碑竟日始返窃
以为此一日之隐也爰作铭辞刻于北洞
士高能隐山静乃寿浚之主名辟此奇秀一山尽空
六洞互透不凿自通虽探莫究穴无雨来岩如天覆
虚腹开潭垂乳滴溜寒澈镜奁响传壶漏引月入峡
吸云穿窦磴曲风抟泉清石漱仰壁藤垂摩碑苔绣
莲忆古香桂疑秋瘦招隐岩前朝阳洞右凉堂北开
高亭东构独出春城清游晴昼晓岚入怀夕阳满袖
一日小隐千年古岫何人能复西湖之旧(隐山唐在/西湖中央)
卷二 第 17b 页
(有荷有舟境地/更奇今为田矣)
  宋砚铭
古人之砚古之式用以研经发守墨凡事求是必以
实如石坚重效于 国
  端溪璞石砚铭
荆山之璞以为良璧曷若不凿之守其黑于石
  粤溪茶坑天然大砚铭
粤溪之石泐于往古苔斑绣岑松皮溜雨磨为巨砚
以镇书府书以铭之雷塘庵主
  茶坑砚山铭
卷二 第 18a 页
端溪片玉松烟所浴石壁留红天池泻绿涩浪低生
纤云横束画意诗情大痴一幅
  端溪老岩研山铭
端溪一卷因其自然以为砚山古藓斓斑
  西斋铭
西斋老囿似野人家无多篱落少著桑麻砚惟墨守
天有绿遮端岩列翠让木分桠(斋前有二/木相让)井泉本爽
阶水勿斜(南雄有/斜阶水)榻横蒲席窗护葛纱鹦母啄稻鹿
女踏花离枝摘荔引蔓绵瓜长匏扁豆素馨紫茄围
樊观槿欹廊煮茶涤烦习静存朴黜华学为圃者忘
卷二 第 18b 页
在官衙
  乾隆癸丑仲冬上丁祭曲阜
 孔庙文
于戏 孔子传道
帝躬用治斯世斯道乃隆尧舜贤远文轨大同
帝敬 孔子礼备仪崇
幸鲁释奠讲学
临雍教被瀛漠岂惟域中元奉
帝命视学于东津逮洙泗仰止 圣宫凛承时祭癸
丑仲冬瞻俎习礼循墙慕恭宗庙既入百官景从坛
卷二 第 19a 页
杏化雨庭桧古风簴鸣金石壁振丝桐两楹之间三
献既终辙无叹凤室拜蹲龙神志虽肃精诚讵充
圣道如天敢希格通惟 圣之裔子孙其逢(逢大也/洪范断)
(句与从/同为韵)惟 圣之乡多士质忠以元谫陋秉铎何功
圣人佑之启秀发蒙斯文在兹天下所宗
帝方吁俊 圣惟达聪
  祭天目山神文
天目两山作镇杭湖出云降雨汇于具区惟吴淞口
入海尾闾洞天福地
神明所都雷兴电掣龙起云敷开晦霁阴风为驱除
卷二 第 19b 页
宜晴而晴野无沮洳宜雨而雨暵者立苏
神功圣德佑民非虚近年数郡水旱堪虞田未丰穫
潦浸田庐长吏省愆政刑有渝未能感召致鲜嘉符
今致洁蠲民隐上疏香醴入山牲帛载途拜求
灵佑惠此越吴蚕桑倍收麦稻大馀功佑
圣世恩及农夫疆吏祈报谨竭其愚
卷二 第 1a 页
研经室外集卷二
  支遁集二卷提要
晋释支遁撰遁字道林姓关氏陈留人或云河东林
虑人太原王濛甚重之案隋书经籍志云支遁集八
卷注云梁十三卷唐书艺文志则作十卷宋志不著
录读书敏求记及述古堂书目作二卷知缺佚多矣
是编依毛扆汲古阁旧钞本过录上卷诗凡十八首
下卷书铭及赞凡十五首钱遵王跋称支公养马爱
其神骏胸中未必无事在皎然云山阴诗友喧四座
佳句纵横不废禅云云晋代沙门多墨名而儒行若
卷二 第 1b 页
支遁尤矫然不群宜其以词翰著也
  五行大义五卷提要
隋萧吉撰吉字文休梁武帝兄江陵陷遂归于周为
仪同及隋受禅进上仪同炀帝嗣位拜太府少卿加
位开府事迹具隋书艺术传是编日本人用活字板
摆印前有自序称博采经纬搜穷简牒略谈大义凡
二十四段别而分之合四十段二十四者节数之气
总四十者五行之成数云云考隋书经籍志唐书艺
文志均未著录本传述吉所著书亦无是册然史称
吉博学多闻精阴阳算术今观其书文义质朴徵引
卷二 第 2a 页
谶纬诸籍有条不紊且多佚亡之秘笈尤非隋唐以
后所能伪为也
  群书治要五十卷提要
唐魏徵等奉敕撰徵字元成魏州曲城人官至太子
太师谥文贞事迹具唐书本传案宋王溥唐会要云
贞观五年九月二十七日秘书监魏徵撰群书治要
上之又云太宗欲览前王得失爰自六经讫于诸子
上始五帝下尽晋年书成诸王各赐一本又唐书萧
德言传云太宗诏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经
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帝爱其书博而要曰
卷二 第 2b 页
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德言赉赐尤渥然
则书实成于德言之手故唐书于魏徵虞世南褚亮
传皆不及也是编卷帙与唐志合宋史艺文志即不
著录知其佚久矣此本乃日本人摆印前有魏徵序
惟阙第四第十三第二十三卷今观所载专主治要
不事修辞凡有关乎政术存乎劝戒者莫不汇而辑
之即所采各书并属初唐善策与近刋多有不同如
晋书二卷尚为未修晋书以前十八家中之旧本又
桓谭新论崔实政要论仲长统昌言袁准正书蒋济
万机论桓范政要论近多不传亦藉此以存其梗概
卷二 第 3a 页
洵初唐古籍也
  文馆词林四卷提要
唐许敬宗等奉敕撰敬宗字延族杭州新城人官至
太子少师咸亨初以特进致仕事迹具唐书奸臣传
案宋王溥唐会要云显庆三年十月二日许敬宗修
文馆词林一千卷上之与唐书艺文志总集类卷帙
合志又云崔元炜注文馆词林策二十卷又杂传类
载文馆词林文人传一百卷宋史艺文志载文馆词
林诗一卷崇文总目载文馆词林弹事四卷皆全书
中之一类是编亦仅存六百六十二及六十四六十
卷二 第 3b 页
八九十五四卷皆汉魏以来之诏令日本人用活字
版摆印者会要又云垂拱二年二月十四日新罗王
金政明遗使请唐礼并杂文章令所司写吉凶要礼
并于文馆词林内采其词涉规戒者勒成五十卷赐
之是当时颁赐属国之本原非足册此虽断简残篇
而诏令则皆甚古且全书之体例亦可得其一斑矣
  臣轨二卷提要
唐武则天撰唐书艺文志及崇文总目郑樵通志艺
文略所载卷帙并同宋史不著录案唐会要云长寿
二年三月则天自制臣轨两卷令贡举人习业停老
卷二 第 4a 页
子又云中宗神龙二年二月二日赦文天下停习臣
轨依前习老子书分国体至忠守道公正匡谏诚实
慎密廉洁良将利人凡十章是编著录久佚此册日
本人用活字板摆印卷末题垂拱二年撰乃日本人
妄增也
  乐书要录三卷提要
唐武则天撰是编唐书艺文志著录十卷宋志即未
见阙佚久矣此日本人用活字版摆印仅存第五第
六第七三卷其中所引古籍如月令章句五经通义
三礼义宗信都芳删注乐书苏夔乐志皆世所罕觏
卷二 第 4b 页
未尝不藉是以存其崖略至所列旋宫之法十二相
生之图尤足以备参考则天尚有紫宸礼要十卷当
时与此并行今亦未见其书矣
  膳夫经一卷提要
唐杨煜撰煜官巢县令是书成于大中十年详西楼
跋唐书宋史艺文志并作膳夫经手录四卷通志艺
文略同王尧臣崇文总目亦作四卷手录则作手论
为转写之讹此从旧钞本依样过录书仅六叶似后
人捃拾成编惟所载茶品甚详分所产之地别优劣
之殊足与茶录茶经资考證也
卷二 第 5a 页
  岑嘉州集八卷提要
唐岑参撰参南阳人为文本曾孙天宝三载赵岳榜
第二人及第累官右补阙起居郎出为虢州长史及
嘉州刺史杜鸿渐表荐安西幕府拜职方郎中兼侍
御史事迹详唐才子传案岑诗律健整非晚唐纤碎
可比方回云学杜诗当先观工部集中所称咏敬叹
及交游倡酬者其称咏敬叹则如苏武李陵陶潜诸
人其交游倡酬则如李白高适岑参之类杜确序亦
称岑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莫不讽
诵吟习焉其卷帙之数唐书艺文志及崇文总目通
卷二 第 5b 页
考经籍考通志艺文略焦竑经籍志并云十卷文渊
阁书目则云四册阙是编与杜确序合然如瀛奎律
髓所载同崔十三侍御灌口夜宿报恩寺作为此本
所佚疑非唐人旧册矣
  列子注八卷提要
唐卢重元撰重元范阳人官司勋郎中为思道元孙
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列子注本甚希伏读
四库全书总目云老庄二子作注者不下百家列子
今尚仅存注本之行于世者张湛殷敬慎以外惟林
希逸口义及江遹解而已是编唐宋艺文志皆未著
卷二 第 6a 页
录郑樵通志焦竑经籍志始见其目此则从道藏中
和光散人高守元冲虚至德真经四解之内录出发
刋依张湛注分卷足以羽翼湛注即所徵引各籍亦
多与古本相同惟杨朱一篇注佚其半惜无别本可
补耳
  谗书五卷提要
唐罗隐撰隐有两同书
四库全书巳著录晁公武读书志所载卷帙与此同
陈振孙书录解题云求之未获盖佚巳久矣长编依
旧抄本影写方回跋称隐在京师举进士留七载不
卷二 第 6b 页
第咸通八年丁亥著谗书皆愤闷不平之言不遇于
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今观是编益信回言
之不虚然隐既仕吴越能请举兵讨梁劝伐无道侃
侃大义又岂仅以文士见称哉
  中兴两朝圣政六十四卷提要
此书不知编集人姓名起建炎元年讫淳熙十五年
书内标题谓之增入名儒讲义皇宋中兴两朝圣政
其所采中兴龟鉴大事记等书各低一格附后所谓
增入讲义是也其书编年纪事体例一仿资治通鉴
为之卷端有分类事目列十五门兴复一任相二君
卷二 第 7a 页
道三治道四皇亲五官职六人才七礼乐八儒学九
民政十兵事十一财用十二技术道释十三边事十
四灾祥十五每门各有子目共三百条案书录解题
典故类有高宗孝宗圣政编要二十卷陈振孙云高
宗圣政五十卷孝宗圣政五十卷乾道淳熙中皆有
御制序此二帙书坊钞节以便举子应用之储者也
据振孙所述知此即汇合两书而冠以中兴两朝之
名者所有御制序亦不复存盖亦书坊所刻故有增
入讲义非进御之原本也此书流传绝少今借宋刻
本影钞自三十卷至四十五卷惜已阙佚无从访补
卷二 第 7b 页

  建炎笔录三卷提要
宋赵鼎撰鼎字元镇闻喜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官
至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安置潮州事迹详宋
史本传是编藏书家目录未见此从旧钞本过录所
记自宋高宗建炎三年正月车驾在维扬起讫于绍
兴七年十二月十二朝辞上殿本末粲然盖鼎耳目
所亲见闻自确宋南渡杂史中之最有典据者也
  宝祐四年会天历一卷提要
宋荆执礼撰执礼字里未详是编藏书家未见著录
卷二 第 8a 页
此从曝书亭旧钞依样影写卷首有宝祐三年十月
中书省劄子末载造算各衔自荆执礼杨旂相师尧
而下凡六人案宋史律历志称南渡以后继作历者
凡八曰统元乾道淳熙会元统天开禧会天成天是
也又云今其遗法具在方册惟会天之法不全此则
谭玉等依会天历推算故朱彝尊云由丙辰一岁推
之历家可忖测而知其故已
  辨诬笔录一卷提要
宋赵鼎撰鼎有建炎笔录巳钞录是编前有自序称
学术迂僻与众背驰所上前后数千章其间岂无传
卷二 第 8b 页
播失实风闻文饰之误不得不辨其他细故无足深
较云云所辨张邦昌僭窃干王时雍权京畿提刑有
新奉玉音之语即史所称桧恶其逼巳徙知泉州又
讽谢祖信论鼎尝受邦昌为命辨盗用都督府钱十
七万即史所称桧忌鼎复用讽王次翁论其乾没都
督府钱十七万谪官居兴化军辨资善堂汲引亲党
即史所称封瑗为建国公就学资善堂荐范仲为翊
善朱震为赞读朝论谓二人极天下之选盖定国本
莫先于教徽钦以前未见史册并足以资考證虽篇
帙寥寥亦读宋史者所不能废也
卷二 第 9a 页
  南岳总胜集三卷提要
宋道士陈田夫撰田夫字耕叟居南岳九真洞老圃
庵是编从明人影宋本依样过录首卷列总图一分
图五及五峰灵迹又洞天福地以至历代帝王为类
二十有七中卷叙寺观及所产珍禽杂药异花灵草
灵禽异兽纤悉毕载下卷叙唐宋异人高僧末附以
隐逸之士徵引博而叙述简深有体要前有隆兴甲
申拙叟序称耕叟居南岳往来七十二峰间三十馀
年访求前古异人高僧灵踪秘迹考其事而纪之云
云案宋史地志传者颇希此则较唐李冲昭南岳小
卷二 第 9b 页
录更为详备尤足以證文渊阁书目作南岳集三册
乃转写脱误耳
  自号录一卷提要
宋徐光溥撰光溥钱塘人是编依钱遵王所藏元孙
道明钞本过录有淳祐丁未谭闻友序凡宋时墨客
骚人以及名公钜卿之号汇为一书自处士以及村
庄分类三十有六附杂类于卷末事涉琐屑然亦有
资考镜也
  衢本郡斋读书志二十卷提要
宋晁公武撰姚应绩编应绩公武门人此书在宋时
卷二 第 10a 页
已两本并行淳祐庚戌鄱阳黎安朝守袁州所刻谓
之袁本
四库全书已著录是编淳祐已酉南充游钧知衢州
时所刻其所收书较之袁本几倍之马端临作经籍
考全据是册如京房易传宋太祖实录太宗实录建
康实录之类悉与之合其文亦多至数倍伏读
四库全书提要云衢本不可复见此从旧钞依样影
写经凡十类史凡十三类子凡十八类集凡四类次
序有法足为考核之资
  友会谈丛三卷提要
卷二 第 10b 页
宋上官融撰融华阳人其字未详陈振孙云不知何
人案书中称其父尝宰建之浦城县是编前有天圣
五年自序卷帙与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焦竑经
籍志并同观文献通考所载则作一卷疑转写之讹
但序称记在人耳目者六十事此则仅及其半非有
缺佚或六为三之误字核其所纪皆宋代故事多言
报应示劝戒纤悉胪载间伤猥杂然如纪吕端出使
高丽与宋史端本传合纪太平兴国三年以定陶地
建为广济军与宋史地理志亦同要非绝无依据者
可比也
卷二 第 11a 页
  孔丛子注七卷提要
旧本题曰孔鲋撰宋宋咸注咸字贯之建阳人天圣
二年进士仕至都官郎中详何乔远闽书是编依宋
巾箱本影钞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
录解题卷帙相合以世所传三传之本校之夐然不
同如小尔雅广言俗刻作俘罚也此作浮罚也礼记
投壶若是者浮正义所引可据也咸注亦典核简洁
卷首载自序并进书表王伯厚玉海称咸上所注扬
子孔丛子赐三品服今所注扬子更不可得矣
  孙子十家注十三卷提要
卷二 第 11b 页
宋吉天保撰保字里未详孙子一卷
四库全书巳著录伏读
四库全书总目云此书注本极夥如隋书经籍志唐
书艺文志马端临经籍考所载诸家然至今传者寥
寥应武举者所诵习惟坊刻讲章鄙俚浅陋无一可
取故今但存其本文著之于录是编依华阴道藏本
录出十家者魏武一梁孟氏二唐李筌三杜牧四陈
皞五贾林六宋梅尧臣七王哲八何延锡九张预十
也十家之内多出杜佑乃佑作通典时引孙子而训
释之非为孙子作注也案自魏武后注者莫先于孟
卷二 第 12a 页
氏隋志可考而晁公武则误以为唐人道藏原本题
曰集注明人所刋又作注解此作十家注依宋志改
末附孙子遗说乃郑友贤所撰也
  千金宝要十七卷提要
唐孙思邈原本宋郭思采录刻石案旧唐书思邈本
传止载千金方三十卷叶梦得避暑录话称其作千
金方时巳百馀岁后三十年又作千金翼方郡斋读
书志书录解题并载两书云各三十卷今俗閒传本
千金翼方九十三卷两书淆溷不复可别不知何人
所定也郭思刻石在宋宣和间其所依据当是思邈
卷二 第 12b 页
原本刻石在华州公署明正统景泰间又重刻石本
又有木刻本至隆庆时耀州真人祠复有石刻案酉
阳杂俎谓昆明池龙宫有仙方三十首思邈以疗龙
疾得之乃著千金方三十卷每卷置一仙方信为方
书中之最可宝贵者书中称痘疮为小儿丹毒即元
人奇效良方所谓痘疹也或谓此疾出自近代者殆
不可从今从石本录副以备唐人方书之厓略云
  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提要
唐释元应撰释智升开元释教录称元应以贞观之
末捃拾藏经为之音义注释训解援引群籍證据卓
卷二 第 13a 页
明云云案齐沙门释道惠为 经音义宋高僧传
云唐释慧琳为大藏音义一百卷二书今皆不传是
编唐书艺文志著录名众经音义此从释藏本刋印
其中所引群籍如郑康成尚书注论语注三家诗贾
逵服虔春秋传注李巡孙炎尔雅注以及仓颉三仓
葛洪字苑字林声类服虔通俗文说文音隐多不传
之秘册元应通晓儒术著书该博惟昧汉人之通转
假借泥后代之等韵是其所短也
  古清凉传二卷广清凉传三卷绩清凉传二卷
  提要
卷二 第 13b 页
唐释慧祥撰古清凉传宋释延一撰广清凉传续清
凉传宋张商英朱并所撰广续二编藏书家多未著
录惟古清凉传见宋史艺文志凡方域名胜及高僧
灵迹莫不详载延一收捃故实推广祥传更记寺名
胜迹以及灵异药物其中多涉及儒家且有六朝人
文如晋释支遁文殊像赞序又殷晋安郤济川赞并
世所希见而遁序尤足补本集之所佚若王勃释迦
如来成道记释迦佛赋今四杰集文苑英华俱无之
是编或以为金大定时寺中藏板末附补陀传峨嵋
赞乃元人所集明释又从而附缀之也
卷二 第 14a 页
  道德真经补四卷提要
唐陆希声撰案希声吴郡人景融四世孙唐书本传
称其善属文通春秋易老子论著甚多此书见于唐
书艺文志卷帙相符赵希弁读书附志陈振孙书录
解题皆不著录凡储藏家亦皆无之唯见于道藏必
字号明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称其以事理元会通
变机宜探至精之赜可谓神解其称许如此今考此
书发明老氏之旨条达曲鬯视宋人之援老入佛者
大不侔矣唐人遗书传世日少今从道藏校录卷帙
完善洵可宝也
卷二 第 14b 页
  泰轩易传六卷提要
宋李中正撰中正字伯谦清源人案宋史艺文志不
著录诸家书目亦未载其名是编日本人用活字板
摆印凡言易者非泥阴阳即拘象数此则专明人事
于起伏消长之机随事示戒非空谈者可及惜系辞
以下本阙卷首乾卦九三以上及卷二之观卦亦阙
然宏纲巨指尚可推寻如解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
云不利作一读而君子则无往而不贞也于益卦六
二云或益之十朋之龟龟弗克违天助之也天人两
助而能永贞以尽臣节录存其说以备读易者之参
卷二 第 15a 页
考焉
  春秋集传十九卷提要
宋张洽撰洽有春秋集注及纲领
四库全书巳著录洽为朱子门人宋史载道学传伏

四库全书总目云集注遗本仅存而所谓集传则佚
之久矣是编元本二十六卷元延祐中李教授万敌
刻于临江路学洽曾孙庭坚挍正者卷首有宋端平
二年缴省投进状经义考载庭坚后序云副使臧公
移文本路总府下学刋刻集传沿革二书集传虽成
卷二 第 15b 页
而章卷倒乱文字差讹迨癸丑江南诸道行御史台
行移各路春秋用张主一传延祐庚寅诏兴科目而
远方士友购求者众李广文补刋集传始为全书云
惜此本缺卷十八至卷二十又卷二十三至二十六
共七卷然全书崖略尚可推寻如云鲁公朝聘之礼
不行于王室及论众仲言乐之失当以刘氏之说为
宗论圣人书初之旨当以公羊程氏之说为正云文
公不会伯主以取晋怒云诸侯不得越境亲迎辨谷
梁言恒事之非能集众家所长讨论归于至当固春
秋家所不废也
卷二 第 16a 页
  九经疑难四卷提要
宋张文伯撰文伯字正夫樵阳人时代未详朱彝尊
经义考列之钱承志之后疑宋末人是编千顷堂书
目经义考并作十卷此从澹生堂钞本依样过录仅
总序及易诗书二经馀皆阙佚自序云尝取五经三
礼与夫论孟究其大概凡平日得于先儒之议论者
寸长片善靡有不录又云开卷一览九经大旨瞭然
胸中矣虽其书专为场屋而设然唐宋诸儒说经之
文捃拾不少可以广见博闻足资考订也
  尔雅新义二十卷提要
卷二 第 16b 页
宋陆佃撰佃有埤雅二十卷
四库全书巳著录伏读
四库全书总目云尔雅新义仅散见于永乐大典中
文句讹阙亦不能排纂成帙案朱彝尊经义考则云
未见陈振孙书录解题云顷在城南传写凡十八卷
其曾孙子遹刻于严州者为二十卷是编从宋刻依
样影抄凡二十卷殆即子遹之所刻欤陆宰为其父
作埤雅序云注尔雅毕更修此书易名埤雅言为尔
雅之辅然二书体例绝然不同此则不若埤雅之贯
穿诸书旁通曲證也而自序以为虽使郭璞拥彗清
卷二 第 17a 页
道跂望尘躅可也陈振孙云以愚观之大率不出王
氏之学至句逗亦多不同如释木朴枹者谓榇采薪
佃则以谓字绝句注云谓之而后知释虫螼蚓蜸蚕
佃则以蚕字连下莫貈为句注云蚕老而后眠不知
经典释文读蚕为他典切又莫貈螳螂蛑佃则连下
文虰字为句虽本之方言然刑炳已引说文辨其失
指惟所据经文乃当时至善之本如释言支拄也则
作榰柱也皇华也则作华皇也释天四时和谓之玉
烛则作四气和河鼓谓之牵牛则作何鼓释邱堂途
梧邱则作当途释水河水清且澜漪则作灡漪释草
卷二 第 17b 页
萍蓱则作苹蓱莩麻母则作荸麻母萧荻则作萧萩
卷旆草则作卷施草檴橐含则作欋橐含释木座接
虑李则作痤接虑李释鸟杨鸟白鷢则作鸉白鷢鸟
鹊丑则作乌鹊丑并足以资考订亦读经者之所不
废也
  集篆古文韵海五卷提要
宋杜从古撰从古字唐稽里居未详陶宗仪云从古
官至礼部郎自序称朝请郎尚书职方员外郎盖指
其作书时而言是编藏书家未见著录此依旧钞影
摹从古以郭忠恕汗简夏竦古文四声韵二书阙佚
卷二 第 18a 页
未备更广搜博采以成之序云比集韵则不足较韵
略则有馀视竦所集则增数十倍矣案书史会要云
宣和中从古与米友仁徐竞同为书学博士高宗称
先皇帝喜书设学养士独得杜唐稽一人今观其书
所誉良不虚也
  太常因革礼一百卷提要
宋欧阳修等奉敕撰案宋自太祖始命儒臣约唐之
旧为开宝通礼至仁宗初年礼官王皞复论次太宗
真宗两朝已行之事名曰礼阁新编止于天禧五年
其后贾昌朝等复加编定名曰太常新礼止于庆历
卷二 第 18b 页
三年嘉祐中修奉敕重定此书至治平中上之于朝
英宗赐名太常因革礼见于修之自序如此然书后
有淳熙十五年李璧跋以为此老苏先生奉诏所修
考欧公为老泉墓志云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
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
令姚辟同修典礼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则此书虽
为修所上其体裁出于苏洵居多书中分总例二十
八卷吉礼三十三卷嘉礼九卷军礼三卷凶礼三卷
废礼一卷新礼二十一卷庙议十二卷总例内子目
二十八吉礼子目三十七嘉礼子目十七军礼子目
卷二 第 19a 页
六凶礼子目二十五废礼子目九新礼子目三十七
庙议子目二十六计共百卷八门一百八十五目郡
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不载此书储藏家亦绝无
著录者兹从旧钞本影写失去五十一至六十七凡
十七卷书中亦多阙文无从访补其书所采择者自
开宝通礼礼阁新编太常新礼三书之外复有会要
实录礼院仪注礼院例册封禅记明堂记庆历祀仪
等书至为赅备盖治平之际正宋室最盛之时而又
出于名臣名儒之所订定汴京四朝典礼粲然具备
足以资考镜者固不少矣
卷二 第 19b 页
卷二 第 19b 页
卷二 第 1a 页
研经室续二集
  黄河海口日远运口日高图说
黄河挟泥沙入海一岁之中泥沙多不可量此泥沙
积垫于海口愈积愈多愈垫愈远拦门沙亦愈推愈
远盖必然之势也乾隆初年之海口非康熙初年之
海口矣嘉庆初年之海口非乾隆初年之海口矣盖
远数百里矣今又三十馀年而清黄交会通漕之处
则未尺寸移故地也然则运口昔日清高于黄今常
黄高于清者岂非海口日远之故乎夫以愈久愈远
之海口行陜州以东之黄水自中州至徐淮二府逐
卷二 第 1b 页
里逐步无不日加日高低者填之使
平坳者填之使仰此亦必然之势也
而湖水之堰则不能再加高此亦一
定之势也如此而欲数千里平行
之黄水独在徐淮一带独自刷
使深而且低再仰而出于海口
窃忧其难矣譬如楼梯斜下十
三层梯脚占地一丈(如乾隆/初海口)
(如戊/癸)其第十层离地高三尺
(如运/口乙)今于梯脚接添三层为
卷二 第 2a 页
十六层使梯势不陡必多
占二尺馀地矣(如今海口/如庚癸)
是其第十层离地者必
加高尺许矣(如今运/口丁)
也梯脚占地远也远
之一字今言河者皆
未言及私心揣测
聊为图以观之
道光七年记
卷二 第 2b 页
  陜州以东河流合勾股𢏛说
凡水行于山石不平之地随地形为高低也若黄河
出陜州之后由陜州以至海口数千里之远数百年
之久必平无高低如𢏛之直矣何也地势本平而沙
填又久也故自河南至淮南海口则日垫日远河身
必日加日高低者填之使平坳者填之使仰如𢏛之
直如准之平矣加以屡次决口屡次挑为引河少有
丈尺之高坳者亦无不平矣此合乎勾股𢏛矣右图
癸庚股也甲癸勾也甲壬𢏛也股与𢏛同此日加日
长而独欲使丁之𢏛屈曲低落如丙乙之旧使乙水
卷二 第 3a 页
仰出于庚此断断不能之势也此理易明人所共晓
尺幅之间此理此数数千里之远亦同此理同此数
也盖测天测地未有勾股直而𢏛曲者亦未有大股
已加长改位而𢏛不加长改位者(如戊改庚/乙改丁)
  拟儒林传稿凡例
一史汉始记儒林宋史别出道学其实讲经者岂可
不立品行讲学者岂可不治经史强为分别殊为褊

国朝脩明史混而一之总名儒林诚为盛轨故今理
学各家与经学并重一并同列不必分歧致有轩轻
卷二 第 3b 页
一各儒以
国初为始若明人而贰仕于
国朝及行止有可议者皆不得列入

国朝百馀年来
圣化所涵学人辈出天下之大山林之僻学者万千
今仅列百数十人虽示谨严恐有挂漏如同馆诸友
所见者不妨酌补
一次序以顾栋高为始者因
高宗纯皇帝谕办儒林传奉为缘起也此外则以年
卷二 第 4a 页
分相次
一凡各儒传语皆采之载籍接续成文双注各句之
下以记来历不敢杜撰一字且必其学行兼优方登
此传是以多所袖许以见我
朝文治之盛至于著述醇疵互见者亦直加贬辞此
外私家状述涉于私誉者谨遵馆例一字不录至于
各句双注将来进呈
御览时应否删去候总裁核定
一唐曹宪在隋曾为秘书学士唐贞观中以宏文馆
学士召不至即家拜朝政大夫入唐书儒林传元金
卷二 第 4b 页
履祥当宋末襄樊兵急履祥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
燕蓟莫能用元德祐初起为史馆编校辞弗就入元
史儒林传
钦定续通志儒林传熊禾宋咸淳进士宁武州司户
参军入元不仕胡三省宋宝祐进士入元不仕马端
临宋丞相廷鸾子荫丞仕郎宋亡入元不仕皆蒙
钦定列入元代儒林传今查湖南王夫之前明举人
在桂王时曾为行人司行人浙江黄宗羲前明布衣
鲁王时曾授左佥都御史明亡入我
朝皆未仕著书以老所著之书皆蒙收入
卷二 第 5a 页
四库列为
国朝之书
四库全书提要内多褒其书以为精核今列于儒林
传中而据实书其在明事迹者据列代史传及
钦定续通志例也

国朝脩明史儒林传末列孔颜曾孟传者用史记孔
子世家例也曾孟程朱后人有名而多著述者未得
其人应俟加访
一满洲蒙古汉军凡有学行者太约皆已登二品以
卷二 第 5b 页
上其官职未显者甚少然亦必有其人此传巳专属
编修陈公传经采访撰集矣俟为补入
一传中事迹年月恐有舛错文理序述不免差谬仍
乞馆中诸友详加校对始为定稿元匆匆交出实未
及细审不可特也
   壬申八月漕运总督阮元交出前在翰林院
   侍讲任内撰稿
  集传录存
毛奇龄字大可又字初晴萧山人康熙十八年以廪
监生
卷二 第 6a 页
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四库书提要/词林典故)充明
史纂修官以葬亲假归得痹疾遂不复出(萧山/志)奇龄
少颖悟明季避兵其县之南山筑土室读书其中(盛/唐)
(西河先/生传)已著毛诗续传三十八卷既以避雠流寓江
淮间失其稿乃就所记忆著国风省篇诗札毛诗写
官记复在江西参议道施闰章处与湖广杨洪才说
诗作白鹭洲主客说诗一卷明嘉靖中鄞人丰坊伪
造子贡诗传申培诗说行世奇龄作诗传诗说驳议
五卷引證诸书多所紏正(四库书提要盛传/西河经集凡例)暨在史
馆著古今通韵十二卷进
卷二 第 6b 页

圣祖仁皇帝善之
诏付史馆(盛传李天馥/西河集序)归田后僦居杭州著仲氏易
一曰著一卦凡六十四日而书成托于其兄锡龄之
绪言故曰仲氏又著推易始末四卷春秋占筮书三
卷易小帖五卷易韵四卷河图洛书原舛篇一卷太
极图说遗议一卷其言易发明荀虞干侯诸家旁通
卦卦变卦综之法是后儒者多研究汉学不敢以空
言说经实自奇龄始而辨正图书排击异学尤有功
于经义(提/要)先是奇龄官翰林时康熙乙丑会试为同
卷二 第 7a 页
考官分阅春秋房卷心非胡传之偏有意撰述(盛/传)
是乃就经文起义著春秋毛氏传三十六卷春秋简
书刋误二卷春秋属辞比事记四卷条例明晰考据
亦多精核(提/要)又欲全著礼经以衰病不能乃次第著
昏丧祭礼宗法庙制及郊社禘祫明堂学校诸问荅
多发先儒所未及(盛传经/集凡例)至于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亦多所考證而大学證文及孝经问皆援据古本力
传后儒改经之非持论甚正(提/要)奇龄之学淹贯群书
(提/要)所自负者在经学数称东汉人行谊谓足见人真
性情(绍兴/府志)惟好为驳辨以求胜凡他人所巳言者必
卷二 第 7b 页
力反其词如古文尚书自宋吴棫后多疑其伪及阎
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證奇龄则力辨以为真遂作古
文尚书冤词又删旧所作尚书广听录为五卷以求
胜于若璩而周礼仪礼奇龄则又以为战国之书至
所作经问其中所排斥者如钱丙蔡氏之类多隐其
名而指名攻驳者惟顾炎武阎若璩胡渭三人以三
人皆博学重望足以攻击而馀子则不足齿录其傲
睨如此(提/要)故不得为醇儒(沈德潜别/裁集小传)奇龄素晓音律
其家有明宁邸所传唐乐笛色谱在史馆时据以作
竟山乐录四卷及在籍闻
卷二 第 8a 页
圣祖仁皇帝论乐谕群臣以径一围三隔八相生之
法因推阐考證撰
圣谕乐本解说二卷
皇言定声录八卷康熙三十八年
圣祖南巡奇龄迎
驾于嘉兴乃以乐本解说二卷进 呈蒙
谕奖劳
圣祖三巡至浙奇龄复谒
行在
赐御书一幅是时奇龄巳归萧山故居越数年卒于
卷二 第 8b 页
家年九十有四无子以兄子远宗嗣(盛传萧/山志)遗命勿
辑文集没后其门人蒋枢编辑分经集文集二部经
集自仲氏易以下凡五十种文集合诗赋序记及他
杂著凡二百三十四卷 四库全书收奇龄所著书
目多至四十馀部奇龄弟子陆邦烈盛唐王锡章大
来邵廷寀等著录者甚众李塨最知名廷寀𡏏自有
(见本集及/四库书提要)邦烈字又超平湖人尝取奇龄经说
所载诸论裒为圣门释非录五卷谓圣门口语未可
尽非也(四库/书提要)
沈国模字求如馀姚诸生以明道为已任入刘宗周
卷二 第 9a 页
證入社会讲归而辟姚江书院与同里曾宗圣史孝
咸讲良知之学顺治十三年卒年八十二初山阴祁
彪佳与国模善彪佳以御史按江东一日杖杀巨憝
数人会国模至欣然以告国模曰亦闻曾子哀矜勿
喜乎彪佳后尝语人曰吾每虑囚必念求如孝咸字
子虚继国模主姚江书院醇洁之士多归之顺治十
六年卒年七十八沈史殁书院辍讲十年县人韩孔
当继之孔当为国模弟子馀姚学人又有邵曾可者
师事孝咸为学专提致知(思复堂集居易/斋集绍兴府志)又有劳史
者字麟书躬耕养亲夜则披卷庄诵慨然发愤以道
卷二 第 9b 页
自任举动纤悉必依于礼钱塘桑调元馀姚汪鉴皆
史门人调元雍正十年进士工部主事讲学畅师说
刻馀山遗书史所著也调元所自著有论语说躬行
实践录鉴有孝行人呼为汪孝子(韬甫文集/四库/提要二林居集)
谈泰字阶平江宁举人官南汇县训导泰博览勤学
精于天算得梅氏算学之传所著考證经史之书曰
观书杂识二十卷其算术之书有测量周径正误周
髀经算四极南北游法增补武城朔闰谱召诰月日
谱岁次月建异同辨春秋岁次考三统术推一岁食
限数交食一月终数推汉高九年六月晦孝文十一
卷二 第 10a 页
月晦孝文元年至七年大小馀孝文二年五年天正
冬至灵帝光和元年大小馀四分术谱刘宋武帝五
年天正冬至又著三统术谱冬至权度纪略天官书
节次斗分辨分野辨操缦卮言正误圆壶周径积实
祖冲之釜法辨釜内方非十尺辨丧服传溢说五服
绖带数等书又著古算书细草十馀事(江藩谈阶平/遗书叙录)
桂馥字未谷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云南永平
县知县卒于官馥与历城周永年同置籍书园以资
来学并祠汉经师于其中取许慎说文与诸经之义
相疏證为说文义證五十卷又著札朴十卷晚学集
卷二 第 10b 页
三卷(印心堂/文集)
钱澄之字饮光原名秉镫桐城人(提/要)与嘉兴魏学渠
交最深(嘉兴/府志)又尝问易于黄道周其撰田间易学十
二卷初从京房邵康节入故言数颇详盖黄道周之
馀绪也后乃兼求义理大旨以朱子为宗(易学/提要)又撰
田间诗学十二卷谓诗与尚书春秋相表里必考之
三礼以详其制作徵诸三传以审其本末稽之五雅
以核其名物博之竹书纪年皇王大纪以辨其时代
之异同与情事之疑信即今舆记以考古之图经而
参以平生所亲历其书以小序首句为主所采诸儒
卷二 第 11a 页
论说自注疏集传以外凡二十家持论精核于名物
训诂山川地理言之尤详(诗学/提要)澄之同县方中通字
位伯明检讨以智之次子著数度衍二十四卷附录
一卷其书有数原律衍几何约珠算笔算筹算尺算
诸法复条列古九章名目引
御制数理精蕴推阐其义其几何约及珠算等大抵
裒辑诸家之长而增损润色勒为一编(数度衍/提要)又撰
物理小识十二卷(提/要)以智博极群书撰通雅五十二
卷皆考證名物象数训诂音声穷源溯委词必有徵
明之中叶以博洽著者称杨慎而陈耀文起与之争
卷二 第 11b 页
然慎有伪说以售欺耀文好蔓引以求胜次则焦竑
亦喜考證而习与李贽游动辄牵缀佛书伤于芜杂
惟以智崛起崇祯初考据精核迥出其上风气既开
国朝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扫悬
揣之空谈(通雅/提要)中通承其家学(数度衍/提要)故为博识(小/识)
(提/要)又撰浮山文集(本/集)中通弟中履亦撰古今释疑十
八卷虽不及通雅精核然学有渊源故不弇陋(释疑/提要)
朱鹤龄字长孺又字愚庵吴江人前明诸生(四库书/目尚书)
(埤传/提要)尝笺注杜甫李商隐诗故所作韵语颇出入二
(四库愚庵入/集提要)
卷二 第 12a 页
国朝屏居著述(王光承愚/庵集序)与顾炎武友炎武以本原
之学相勖始湛思覃力于经注疏及儒先理学(愚庵/集与)
(吴汉/搓书)鹤龄著愚庵诗文集书元裕之集后云裕之于
元既足践其土口茹其毛即无反詈之理乃今之讪
诋不少避者若欲掩其失身之事以诳国人非徒悖
也其愚亦甚其言盖指
国初居心反覆之辈可谓知大义矣(四库愚庵/小集提要)鹤龄
所著经义有尚书埤传禹贡长笺读左日钞诗经通
义尚书斟酌于汉学宋学之间长笺作于胡渭锥指
之前不及渭书而旁引曲證亦多创获读左瑕瑜并
卷二 第 12b 页
陈不及顾炎武惠栋之密诗经参停于今古之间于
国朝惟用陈启源说陈启源实与之参正焉陈启源
字长发鹤龄同县人著毛诗稽古编为唐以前专门
之学(四库/提要)
臧庸字拜经初名镛堂沈默(拜经日记/许宗彦序)朴厚学术精
审著拜经日记十二卷(拜经日记/王念孙序)拜经堂文集四卷
又尝辑月令杂说一卷孝经考异一卷乐记二十三
篇注一卷又辑子夏易传一卷诗考异四卷韩诗遗
说三卷订讹一卷卢植礼记解诂一卷尔雅古注三
卷说文旧音考三卷蔡邕明堂月令章句二卷王肃
卷二 第 13a 页
礼记注一卷圣證论一卷帝王世纪一卷尸子一卷
贾唐国语注一卷萧该汉书音义二卷校郑康成易
注二卷(见遗/书)皆有补于经(王念/孙序)其辑子夏易传辨此
传为汉韩婴所作非卜子夏(见遗/书)庸弟礼堂以孝闻
大学士朱圭称之早卒(朱圭知足/斋文集)著说文引经考二

阎循观字怀庭少孤其学奉程朱为宗省身克己刻
苦自立而谆谆致戒于近名于河津之派为近乾隆
三十四年进士吏部考功司主事著困勉斋私记西
涧文集及尚书春秋说(四库提要阎集韩梦/周墓志又二林居集)时潍县
卷二 第 13b 页
刘以贵梁鸿翥胶州法坤宏安邱张贞益都李文藻
潍县韩梦周皆以学行闻韩梦周字公复乾隆丁丑
进士知来安县刻意濂洛关闽诸儒之书著理堂文

汪绂江永同县老儒一名烜字双池尝贫困江西景
德镇画碗佣焉绂博极儒经而以宋五子之学为归
因陆陇其著有读礼志疑乃作参读礼志疑二卷虽
考礼未深然亦多得经意可与陇其书并存绂又著
礼学逢源儒先晤语周易诠义礼记章句(四库提要/及汪氏遗)
(书)尚书诠义诗经诠义四库诠义春秋集传乐经律
卷二 第 14a 页
吕通解(朱筠集/墓表)金榜字檠斋歙县人乾隆三十七年
一甲一名进士翰林院修撰(词林/典故)养疴读书不复出
卒于家榜师事江永治礼宗郑康成采获旧闻摭秘
逸要著礼笺十卷五十八年刺取其大者数十事为
三卷寄朱圭圭序之以为词精义覈(见本/书)榜虽最尊
康成之学然于郑义所未衷者必纠举之(姚鼐/序)于郑
氏家法不敢诬也(见本/书)
王鸣盛字凤喈嘉定人乾隆十九年一甲二名进士
授编修累官内阁学士光禄寺卿鸣盛少与惠栋钱
大昕讲经义训诂必以汉儒为宗所撰尚书后案三
卷二 第 14b 页
十卷专宗郑康成注郑注亡逸者采马融王肃注补
之孔传虽伪其训诂非尽虚造者间亦取焉(潜研堂/文集)
又撰十七史商榷一百卷蛾术编一百卷西庄诗文
集二十四卷(见本/书)
丁杰字升衢归安人乾隆四十六年进士官宁波府
府学教授肆力经史旁及六书音韵算数长于校雠
于胡渭禹贡锥指摘误甚多开四库馆朱筠戴震皆
延之佐校杰所著有周易郑注后定大戴礼记绎小
酉山房文集(许宗彦丁杰传陈/鳣丁杰墓志铭)
任大椿字幼植又字子田江苏兴化人祖陈晋乾隆
卷二 第 15a 页
四年进士以通经闻(章学诚文史通义/施朝干一勺集)著易象大意
(四库/提要)大椿少工文词既乃专究经史传注乾隆三十
四年二甲一名进士授礼部主事(府志一/勺集)三十八年
修四库全书充纂修官礼经裒辑为多提要多出其
(一勺集弁/服释例序)五十四年以郎中授陜西道监察御史
卒年五十二大椿贫尽色养读书守道义(文史通义/一勺集)
素不欲以空言讲学服官行已无愧古人(汪廷/珍序)所学
淹通于礼尤长名物(文史/通义)著弁服释例八卷深衣释
例三卷释缯一卷吴越备史注三十卷小学钩沈二
十卷字林考逸八卷诗集六卷(一勺/集)大椿初欲荟萃
卷二 第 15b 页
全经久之知其浩博难罄因思即类以求一类既贯
乃更求他类所著深衣释缯诸篇皆博综群籍衷以
已意或视为尔雅广疏实礼经别记之意学者能推
其意广所未尽以类穷之可以会经之全矣(文史/通义)
江北学者李惇刘台拱汪中皆继起(汪中/述学)李惇字孝
臣高邮人乾隆四十五年进士笃内行治诸经于诗
春秋尤深晚通天算(府志/述学)刘台拱字端临宝应人丹
徒县训导幼见王懋竑朱泽沄之书始研程朱之学
以道自绳书数音韵天文律吕名物理义理莫不穷
考冥搜事亲以孝养遭二丧蔬食四年著论语补注
卷二 第 16a 页
汉学拾遗荀子补注经传小记及杂文共编为遗书
四卷三礼诗书并有纂著未成书而卒(见刘氏遗书/又朱彬行状)
汪中字容甫江都拔贡生好古博学长于经谊(王昶/春融)
(堂/集)于诗古文书翰无所不工著周官徵文左氏春秋
释疑皆依据经證箴砭俗学(孙星衍/汪中传)馀见述学内外
(府/志)
孔广森字众仲又字巽轩孔子六十八代孙袭封衍
圣公传铎之孙户部主事继汾之子(孔氏大/宗支谱)乾隆三
十六年进士官翰林院检讨年少入官翩翩华胄一
时争与之交然性恬淡耽著述裹足不与要人通谒
卷二 第 16b 页
告养归不复出及居大母与父丧竟以哀卒(仪郑堂/文序)
时乾隆五十一年年三十有五(孔氐大/宗支谱)广森聪颖特
达经史小学沈览妙解所学在公羊春秋(仪郑堂/文叙录)
陆德明云魏晋以来公羊久成绝学广森沈深解剥
著春秋公羊传通义十一卷于胡母子都董仲舒何
劭公条例师法不坠(公羊通/义条记)其自序曰昔我夫子有
帝王之德无帝王之位又不得为帝王之辅佐乃思
以其治天下之大法损益六代礼乐文质之经制发
为文章以垂后世而见夫周纲解弛鲁道陆迟攻战
相寻彝伦或熄以为虽有继周王者犹不能以三皇
卷二 第 17a 页
之象刑二帝之干羽议可坐而化也必将因衰世之
宜定新国之典宽于劝贤而峻于治不肖庶几风俗
可渐更仁义可渐明政教可渐兴乌乎托之托之春
秋春秋之为书也上通天道中用王法而下理人情
不奉天道王法不正不合人情王法不行天道者一
曰时二曰月三曰日王法者一曰讥二曰贬三曰绝
人情者一曰尊二曰亲三曰贤此三科九旨既布而
壹裁以内外之异例远近之异辞错综酌剂相须成
体凡传春秋者三家粤惟公羊氏有是说焉汉初求
六经于烬火之馀时则有胡母子都董仲舒皆治公
卷二 第 17b 页
羊春秋以其学鸣于朝廷立于校官董生授弟子嬴
公嬴公授眭孟孟授东海严彭祖鲁国颜安乐各专
门教授由是公羊分为严颜之学方东汉时帝者号
称以经术治天下而博士弟子因端献谀妄言西狩
获麟是庶姓刘季之瑞圣人应符为汉制作黜周王
鲁以春秋当新王云云之说皆绝不见本传重自诬
其师以召二家之纠摘矣然而孟子有言春秋天子
之事也经有变周之文从殷之质非天子之因革耶
甸服之君三等蕃卫之君七等大夫不世小国大夫
不以名氏通非天子之爵禄耶上抑𣏌下存宋褒滕
卷二 第 18a 页
嶭邾娄仪父贱谷邓而贵盛郜非天子之黜陟耶内
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四裔殆所谓天下之本
在国国之本在家者非耶愚以为公羊家学独有合
于孟子乃若对齐宣王言小事大则纪季之所以为
善对滕文公言效死勿去则莱侯之所以为正其论
异姓之卿则曹羁之所以为贤论贵戚之卿又实本
于不言剽立以恶衎之义且论语责辄以让国而公
羊许石曼姑围戚今以曼姑拟皋陶则与瞽瞍杀人
之对正若符契故孟子最善言春秋岂徒见税亩伯
于阳两传文句之偶合哉晋唐以来公羊谷梁皆成
卷二 第 18b 页
绝绪唯左氏不绝于讲诵啖赵横兴宋儒踵煽加以
凿空悬拟直出于三传之外者浅识之士动为所夺
其訾毁三传率摭拾本例而肤引例不可通者以致
其诘董生不云乎易无达占诗无达诂春秋无达例
夫唯有例而又有不囿于例者乃足起事同辞异之
端以互发其蕴记曰属辞比事春秋之教也此之谓
也十二公之篇二百四十二年之纪文成数万赴问
数千应问数百操其要归不越乎同辞异辞二途而
巳矣当其无嫌则郑忽之正陈佗莒展之贱曹羁宋
万宋督之为大夫未尝不同号祭伯奔而曰来祭公
卷二 第 19a 页
使而曰来介葛卢朝而曰来齐仲孙外之而曰来未
尝不同辞入者为篡天王入于成周乃非篡出者为
有外天王出居于郑乃非外此无他正名天王灼然
不嫌也夫人妇姜夫人氏夫人孙于齐则辞有异楚
屈完来盟于师齐侯使国佐如师则辞有异卫侯言
归以成叔武之意曹伯言归以顺喜时之志而或加
复或不加复则同辞之中犹有异此言负刍出恶已
见于伯讨成公出恶未有所见也若是之属有不胜
偻指述者诸灭同姓莫名独卫侯燬名诸葬称公独
蔡桓侯不称公诸来称使独武氏子毛伯不称使一
卷二 第 19b 页
难而乃异一救而言次之先后异一人之名而曼何
之有无异一年之内而纠与子纠异凡皆片言荣辱
笔削所系不可不比观不可不深察春秋有当略而
详当详而略详之甚者莫如录伯姬略之甚者莫如
郑祭仲之事祭仲权一时之计纾宗社之患君子取
之亦与其进不与其退之意焉尔若左传所载忽之
弑亹仪之立仲循循无能匡救苟并存其迹将不可
为训故断至昭公复正厉公居栎取足伸仲之权而
止此春秋重义不重事之效也董生曰正朝夕者视
北辰正嫌疑者视圣人圣人以祭仲易君季子杀母
卷二 第 20a 页
兄皆处乎嫌疑之閒特殊异二子于众人之中而贵
而字之而不名尚犹有援左氏之事以驳公羊行权
之义者盍思仲之称字正逆知天下后世必有呶呶
议仲者乃大著其善也孔子之修春秋也至于上下
内外之无别天道人事之反常史之所书或文同事
异事同文异者则皆假日月以明其变决其疑大抵
以日为详则以不日为略以月为详则以不月为略
其以不日为恒则以日为变以日为恒则以不日为
变甚则以不月为异其以月为恒则以不月为变以
不月为恒则以月为变甚则以日为异将使学者属
卷二 第 20b 页
辞比事以求之其等衰势分甚严善恶浅深奇变极
乱皆以日月见之如示诸掌善哉自唐迄今知此者
唯赵汸一人哉推举其概及齐平及郑平均平也而
一信一否月不月之判也郯伯姬来归𣏌叔姬来归
均出也而一有罪一无罪月不月之判也城楚邱之
不嫌于内邑以其月也晋人执季孙行父何以别于
齐人执单伯以其月也晋人入曹何以别于宋公入
曹以其日也武宫亦立炀宫亦立而知季孙意如之
为之者以其不日也诸侯相执例时始见于宋人执
滕子婴齐则恶而月之公如例时襄昭如楚则危而
卷二 第 21a 页
月之会例时终桓公之篇悉危而月之可得谓无意
乎常辞偏战日诈战不日独至于殽诈战而亦日读
其经曰辛巳晋人及姜戎败秦于殽癸巳葬晋文公
皆殡之罪日之而益见复归未有言日者独卫献公
日读其经曰辛卯卫宁喜弑其君剽甲午卫侯衎复
归于卫谖弑之迹亦日之而益见春秋虽鲁史旧名
圣人因而不革必有新意焉春者阳中万物以生秋
者阴中万物以成善以春赏恶以秋刑故以是名其
经丙戌之再也疑于衍而非衍夏五或无月十有二
月或无冬疑于脱而非脱春以统王王以统月月以
卷二 第 21b 页
统日春秋所甚重甚谨者莫若此世俗之说曰讥贬
当各就其事而传说有先事贬者有终身贬者得无
乖论语不逆亿之训且疾恶已甚乎是未知春秋之
用讥贬当事而施者小过恶耳至其未事而先贬既
事而终绝则必蹈名教之宏罪犯今古之极憝有虽
孝子慈孙百世不可改者中人之情固有始善终咎
先后易辙惟若公子翚之媚桓弑隐公子招之胁君
乱国充其恶可以至于此极则平日处心积思出谋
发虑久已不范于礼义先师言春秋天子之行事也
向使夫子与翚招并时立朝必不待其弑君乱国蚤
卷二 第 22a 页
已放流之 殛之又何不逆亿之有以诛不待教之
恶人而且使之出师而且使之会诸侯之大夫是则
陈鲁之君无知人之明以自召其祸也故贬招于漷
贬翚于伐郑伐宋以戒后世之为人君者若曰有臣
如此则不可以长三军而使四方岂唯决二公子之
辜而已翚公子也而弗谓公子招弟也虽弗谓弟存
公子焉若曰疏者不良当绝其位亲者不良但不当
任之亦勿可失其贵此深中之深微中之微也俗儒
不知春秋病于不能探深窥微翚在所传闻之世讼
言贬之遂在所闻之世唯一贬于其卒逮所见之世
卷二 第 22b 页
隐如疑不得贬矣然而辞不属不明事不比不章昭
公之篇一曰隐如至自晋一曰叔孙舍至自晋同事
而氏不氏异氏者贤不氏者恶亦因得见端焉且遂
卒而贬犹夫终身贬也春秋之义人道莫重乎终始
用致夫人弗正其始则终身不免为篡成风之含赗
会葬王弗称天则终身不正其为小君其于追命桓
公亦然故翚招贬之于始仲遂贬之于终皆言乎罪
大恶极足以贯其没世者也讥贬绝不槩施每就人
情所易惑者而显示之法人莫知大夫不敌君而后
以楚人书人莫知卿不得忧诸侯而后以晋人宋人
卷二 第 23a 页
书溴梁以降大夫交政未尝贬也却缺之徙义公子
侧之偃革宜若有善焉转发其专平专废置之罪而
以人书不宁惟是又因是以知士丐公子结专其所
可专得免于贬虽于名氏之外未有加焉固已荣矣
郑襄公背华附楚贱之曰郑伐许与吴伐郯狄伐晋
文无以异至其子衰绖兴戎则正言之曰郑伯伐许
以为不待贬绝尔第未若狄之之显也故襄公书葬
悼公不书葬其葬犹之突也其不葬也犹前之接后
之睔而蔡之肸也传曰春秋不待贬绝而罪恶见者
不贬绝以见罪恶也贬绝然后罪恶见者贬绝以见
卷二 第 23b 页
罪恶也又曰春秋见者不复见皆读此经之要法也
楚子虔哆哆然自以为讨贼而取绝于春秋何则般
之弑父已见虔之诱讨难知也名虔矣般可以无诛
乎则又见诸绝世子有绝有矣蔡之臣子可释憾于
楚乎则又见诸葬蔡灵公以为庐伸其复雠之志凡
义无常唯时所当方君义属固则般也贼及君义属
般则虔也雠此其比在刺筑馆讥犹绎王姬可以无
逆不可以逆而外之遂不宜为大夫既为大夫即不
得薄其恩礼生杀不相悖天以成其施刑赏不偏废
王以成其化非春秋孰能则之拨乱之术讥与贬绝
卷二 第 24a 页
备矣而又曰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恶如可
讳何以瘅恶闻之有虞氏贵德夏后氏贵爵殷周贵
亲春秋监四代之令模建百王之通轨尊尊亲亲而
贤其贤尊者有过是不敢讥亲者有过是不可讥贤
者有过是不忍讥爰变其文而为之讳讳犹讥也传
以讳与雠狩为讥重是也所谓父子相隐直在其中
岂曲佞饰过之云乎无骇贬去氏故入极不嫌非灭
承徐人伐吴氏则灭顶不嫌非齐书戍郑虎牢于下
乃可以成不系郑书孟子卒于后昭公取夫人乃可
以不书其讳文而存实有如此者于纪侯大去见诸
卷二 第 24b 页
侯以国为体于入曹见同姓灭之当救于公孙会见
司寇有八议之辟于防于暨于处父见君臣无相为
盟之法其假讳而立义有如此者世争则示之以让
世诈则示之以信是以美召陵高浤霍而于让国公
子三致意焉卫子之讳杀也捷之讳宋也三亡国之
讳亡也其缘贤者之心而隐恶有如此者将因其所
讳达之于所不讳则会稷成乱以严君臣之分乾时
伐败以隆父子之恩子般忍日以正世及之坊然乃
知祖之逮闻所以为始为将推而远之而后得尽其
辞又炳炳彰彰如此尝病左氏规随拟议续经三年
卷二 第 25a 页
顾云齐陈恒执其君寘于舒州夫凡伯以天子之使
讳不言执况可加之其君乎斥言成叛抑非围棘取
运内邑不听之例也故曰左氏之事详公羊之义长
春秋重义不重事斯公羊传尤不可废方今左氏旧
学湮于征南谷梁本义汨于武子唯此传相沿以汉
司空掾任城何休解诂列在注疏汉儒授受之指藉
可考见其馀公羊墨守谷梁废疾左氏膏盲春秋汉
议文谥例之等尚数十篇惜无存者解诂体大思精
词义奥衍亦时有承讹率臆未能醇会传意三世之
限误以所闻始文所见始昭遂强殊鼻我于快而季
卷二 第 25b 页
姬季友公孙慈之日卒皆不得其解外大夫奔例时
诸侯出奔无罪时有罪月内大夫出无罪月有罪日
功过之别内外之差宜然也何邵公自设例与经诡
戾而公孙敖之日归父之不日两费词焉叔术妻嫂
传所不信邵公反张大之目为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亦犹溥本未与辄拒父隽不疑诡引以断卫太子之
狱致令不晓者为传诟病此其不通之一端也七十
子没而微言绝三传作而大义暌春秋之不幸耳幸
其犹有相通者而三家之师必故各异之使其愈久
而愈歧何氏屡蹈斯失若盟于包来下不肯援谷梁
卷二 第 26a 页
以释传叛者五人不取證左传而凿造谏不以礼之
说又其不通之一端也今将袪此二惑归于大通辄
因原注存其精粹删其支离破其拘窒增其隐漏冀
备一家之言依旧帙次为十一卷窃名曰通义胡母
生董生既皆此经先师虽义出传表卓然可信董生
绪言犹存繁露而解诘自序以为略依胡母生条例
故亦未敢轻易也昔韩文公遗殷侍御书云近世公
羊学几绝何氏注外不见他书圣经贤传屏而不省
要妙之义无自而寻非先生好之乐之味于众人之
所不味务张而明之其孰能勤勤拳拳若此之至固
卷二 第 26b 页
鄙心之所最急者如遂蒙开释章分句断其心晓然
直使序所注挂名经端自托不腐其又奚辞盖自唐
巨儒惜此传之坠绝而望人之讲明也如是今殷侑
之注已复不存更以穴知孔见期推测于千百祀之
后安得有道如昌黎者而就正其失也钻仰既竭不
知所裁(公羊/通义)广森又著大戴礼记补注十四卷诗声
类十三卷礼记卮言六卷经学卮言六卷少广正负
术内外篇六卷又喜属文著仪郑堂骈丽文三卷江
都汪中读之叹为绝手(仪郑堂/文序)
张惠言字皋文武进人少孤贫年十四即为童子师
卷二 第 27a 页
嘉庆四年进士改庶吉士充
实录馆纂修六年散馆授编修七年卒年四十二(大/云)
(山房/文集)所著有周易虞氏义九卷虞氏消息二卷昔惠
栋作周易述大旨遵虞翻补以郑荀诸儒学者以未
能专一少之(虞氏易/义序)汉人之易孟费诸家各有师承
势不能合惠言传虞氏易即传汉孟氏易矣孤经绝
学也(定香亭/笔谈)惠言虞氏易序曰自汉成帝时刘向校
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皆祖田何杨叔丁将军大义
略同惟京氏为异而孟喜受易家阴阳其说易本于
气而后以人事明之八卦六十四象四正七十二候
卷二 第 27b 页
变通消息诸儒祖述之莫能具当汉之季年扶风马
融作易传授郑康成作易注而荆州牧刘表会稽太
守王朗颖川荀爽南阳宋忠皆以易名家各有所述
唯翻传孟氏学既作易注奏上之献帝翻之言易以
阴阳消息六爻发挥旁通升降上下归于乾元用九
而天下治依物取类贯穿比附始若琐碎及其沈深
解剥离根散叶畅茂条理遂于大道后儒罕能通之
自魏王弼以虚空之言解易唐立之学官而汉世诸
儒之说微独资州李鼎祚作周易集解颇采古易家
言而翻注为多其后古书尽亡而宋道士陈抟以意
卷二 第 28a 页
造为龙图其徒刘牧以为易之河图洛书也河南邵
雍又为先天后天之图宋之说易者翕然宗之以至
于今牢不可拔而易阴阳之大义盖尽晦矣
大清有天下元和微士惠栋始考古义孟京荀郑虞
氏作易汉学又自为解释曰周易述然掇拾于亡废
之后左右采获十无二三其所述大氐宗祢虞氏而
未能尽通则旁徵他说以合之盖从唐五代宋元明
朽坏散乱千有馀年区区修补收拾欲一旦而其道
复明斯固难也翻之学既世又具见马郑荀宋氏书
考其是否故其义为精又古书亡而汉魏师说可见
卷二 第 28b 页
者十馀家然唯郑荀虞三家略有梗概可指说而虞
又较备然则求七十子之微言田何杨叔丁将军之
所传者舍虞氏之注其何所自焉故求其条贯明其
统例释其疑滞信其亡阙为虞氏义九卷又表其大
旨为消息二卷庶以探𦣱索隐存一家之学其所未
寤俟有道正焉耳(见本/序)惠言又撰虞氏易礼易事易
候易言周易郑荀义易义别录易图条辨仪礼图说
文谐声谱茗柯文集共数十卷惠言修学立行敦礼
自守人皆称敬之(见仪礼/图序)乡会两试皆出朱圭门未
尝以所能自异默然随群弟子进退而已圭潜察得
卷二 第 29a 页
之则大嘉故屡进达之而惠言亦龂龂相诤不敢隐
惠言少为辞赋尝拟司马相如扬雄之文及壮为文
又效韩愈欧阳修善篆书尝奉
命诣盛京篆
列圣加尊号玉宝(人云山/房集)其学要归六经而尤深易
礼弟子从受易礼者以十数(仪礼/图序)
孔兴燮字起吕至圣六十六世孙也世居曲阜年十
三嗣其父衍植封为衍圣公
世祖章皇帝顺治元年
允山东抚臣方大猷之请
卷二 第 29b 页
饬官崇祀复衍圣公及诸恩例衍植因乘传入觐
上遣官迎劳于邸第给饩廪甚厚
陛见班列阁臣上
赐茶及宴
恩礼有加仍
命以太子太传袭封衍圣公二年
赐三台银印四年冬十二月辛巳卒
遣官祭凡九
谕工部给资营冢五年子兴燮袭爵兴燮少凝重端
立临事刚果有器识日以恪守先祀为心阙里经明
卷二 第 30a 页
季之乱庙廷圯坏礼乐残缺凡衍植所未经修复者
胥新作之七年晋太子少保八年晋太子太保
赐清汉文三叠银印九年十七年
世祖两临辟雍皆应
召率族人陪祀
赐赉优渥康熙六年冬十一月甲子卒
遣官赐祭葬如例子毓圻字钟在袭封年甫十一初
入觐
召对瀛台进退仪度悉如成人八年夏四月
圣祖仁皇帝临幸太学如例陪祀礼成
卷二 第 30b 页
昭圣太皇太后召见宫中
赐坐垂问家世
命宫人授茶及克食出内臣送至宫门外传
懿旨谕从官善辅导之尝预朝参退
上命由御道行其荷
宠眷之隆如此十四年晋太子少师二十三年
圣祖东巡还过曲阜释奠如孔林毓圻因以扩林地
置守卫请
特命赐地十一顷有奇除租赋设百户一员秩视卫
守备二十八年疏请重修圣庙
卷二 第 31a 页
上特旨允行并
赐毓圻诗书礼乐匾额四十年
赐毓圻长子传铎二品服五十二年
召第五子传钲入监读书六十一年
赐荫一子五品官雍正元年
册封孔子以上五代皆为王爵建立崇圣祠诣京师

恩旋卧病卒于京第
谕遣内大臣奠茶酒三品以上汉官会吊及榇归
特命皇子亲王率内大臣侍卫再奠茶酒行人司司
卷二 第 31b 页
正护送驰全驿归葬谥恭悫
世宗宪皇帝圣制碑文曰朕惟国家礼重尊师必显
庸夫后裔谊隆眷旧宜诞沛乎殊荣稽彝典以易名
树丰碑以示恤所以广皇仁彰圣教也尔孔毓圻族
高东鲁系本素王秉性朴诚荷天家之雨露持身谦
谨奉阙里之烝尝勤职守于五十馀年承统绪于六
十七世朕诞膺宝祚笃念前徽晋五代之王封昭千
秋之祀典尔感恩入谢忽遘沈疴奄逝据闻良深轸
恻既厚饰终之礼复加论定之名素履允符曰恭曰
悫于戏溯泗水之渊源天章永焕望凫山之峻峙云
卷二 第 32a 页
碣常新爰示宠施垂于无斁不亦休哉复
命葬日立碑日加祭各一次皆异数也毓圻以弱龄
承籍先泽志殷报称故自少至老敦率礼义倡明教
学以风俗人心为巳任工擘窠书兼通绘事著恭纪
圣祖幸鲁盛典四十卷兰堂遗藁二卷子传铎袭传
铎字振路性恭谨和厚喜读书工文词究心濂洛关
闽之学熟于三礼庙堂器物悉加釐订又精律吕书
尝谓审律在得中声雍正二年
世宗宪皇帝幸太学释奠例陪祀以足疾艰拜跪
特命次子继溥代行礼是年六月癸巳孔庙灾引罪
卷二 第 32b 页
疏入
上遣官慰问寻
命大臣督工兴建并
允增乐器库值房诸处
赐传铎钦承圣绪扁额七年颁
世祖圣制人臣儆心录
圣祖圣制文集诗经春秋传说汇纂周易折中性理
精义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古今图书集成历代
纪事年表四朝诗全唐诗律历渊源音韵阐微万言
广训及
卷二 第 33a 页
圣制朋党论周易本义义例启蒙附论日讲四书易
经书经解义性理大全渊鉴古文康熙字典渊鉴类
函绎史佩文韵府凡二十七种俾藏阙里九年以病
传爵于长孙广棨十三年夏四月传铎卒
赐祭葬如例著三传合纂十二卷礼记摛藻一卷恭

世宗修庙盛典五十卷读古偶志一卷安怀堂文集
二卷申椒诗集二卷绘心集二卷盟鸥草一卷古文
源二卷长子继濩字体和年二十三卒以子广棨赠
衍圣公广棨字京立好经术娴礼仪雍正九年袭封
卷二 第 33b 页
明年以林工告蒇率族人入谢蒙
论曰至圣先师后裔当存圣贤之心行圣贤之事一
切秉礼守义以骄奢为戒且尔年尚少尤宜勤学读
书敦品励行不但尔一人凡尔同族之人皆当共相
劝戒共相砥砺为端人正士尔等果能遵朕训谕学
问日进品行纯谨不坠家声即所以报国矣广棨顿
首谢出
赐予甚优仍依故事宴于礼部归益励志于学颜其
所居堂曰念典示弗敢怠也乾隆三年
高宗纯皇帝临雍如例入京上言元圣后裔东野氏
卷二 第 34a 页
既蒙列于五经博士而周公实先师之所诵法其后
人不得与观礼之列殊所未安请一体陪祀得
旨允行时初行耕耤礼成进恭纪
亲耕耤田颂
视学大礼庆成赋各一首四年秋祝
釐入京
特命侍仲秋经筵班听讲明年秋再预因奏请著为

从之六年奏列曲阜知县孔毓琚不职状毓琚亦讦
以数事勘有异辞
卷二 第 34b 页
诏原勿问而毓琚抵罪如议八年春正月辛酉卒
赐恤典如例著敏求斋文集八卷诗集四卷外集一
卷子昭焕袭昭焕字显文乾隆十三年
上幸鲁释奠酬酒孔林并
赐圣制诗以荣之又
赐圣制乐善堂全集日知荟说唐宋文醇十三经廿
二史明年
颁清汉篆文一品三台印十五年
赐圣书孔子庙碑文墨宝后屡因
南巡幸鲁皆不次叠
卷二 第 35a 页
赐墨宝图籍不胜纪四十一年平定金川
遣官告林颁赏诣京谢
恩荷
宠以郊劳礼
特命携子入紫光阁宴
恩遇之盛前古未有也四十七年上疏乞休秋八月
卒子宪培袭宪培字养元四十九年
驾幸阙里
温旨慰谕训诲读书
赐圣制诗释奠礼成
卷二 第 35b 页
赏赉有加明年
幸太学
颁赐厚渥五十五年
幸鲁还届
八旬圣寿先后
赏赐倍渥五十八年冬十一月卒无嗣遗疏以弟宪
增子庆镕为嗣袭封如初(阙里/志)
孔继涵字体生毓圻之孙乾隆三十六年进士户部
云南司主事笃于内行(墓志/铭)与戴震交于天文地志
经学字义无不博综(墓志/铭)著有考工车度记补林氏
卷二 第 36a 页
考工记解句股粟米法释数同度记及水经释地红
榈书屋诗文集(墓志/铭)
颜光猷光敏光敩并复圣颜子六十七世孙光猷字
秩宗康熙十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刑部郎中河东
道盐运使著易经说义光敏字逊甫康熙六年进士
吏部考工司郎中明律历句股之数著未信编家诫
乐圃旧雨堂诗集南行日记光敩字学山康熙二十
七年进士翰林院检讨提督浙江学政光敩庄重苦
志读书好沈思清操训士士感之(颜氏族谱龙湾户/李克敬曲阜三颜)
(公/传)
卷二 第 36b 页
(常生案/家大人昔撰儒林传一百数十人乃集各书而)
(成将成时即出京总督漕运后史馆中据此为/底稿略删数篇其不删之人于篇句中亦有所)
(删然不删者皆已定为儒林传传为史馆文即/不得刑入私集至于已删者即非史文不妨削)
(去儒林之名而收入私集故今检稿集录为一/篇收入研经室续集又案汉书传经皆著传经)
(各氏如易有施孟春秋有严颜是也汉易荀氏/虞氏之学唐以来鲜有传授至惠氏始治之及)
(张氏惠言始专治虞氏而大明之汉春秋公羊/氏唐以来亦鲜其传至孔氏广森始专治而大)
(明之故录其序语/为表章绝学计也)
  重建肇庆总督行台并续题名碑记
两广总督若明韩雍王守仁皆驻兵广西梧州而广
东肇庆广州皆有行台嘉靖四十三年总督吴桂芳
卷二 第 37a 页
因东事重于西事始移驻肇庆以行台为署握各营
劲兵为兼顾之计诚据形胜也我
大清乾隆十一年总督策楞始常驻广州以广州之
行台为督署肇庆之署为行台台中久无居人堂室
朽坏数十年来更全倾圯元来此皆瓦砾场惟石狮
碑础仅存矣近年广东全海肃清内地安丰广西边
徼亦皆缓靖元屡以简阅东西官兵往来肇庆止宿
于阅江楼上念此间为两省扼要地总督署虽移而
兵不可移各营将尚皆有署乃总督于城中无一椽
非政体道光五年于旧基重建行台惟立门屏两重
卷二 第 37b 页
堂室两重取可以校武暂驻而已无多构也复于堂
西开马射之埒阶上设步射之序阶下可练小队东
南建帅字旗修复城南炮台庶几体制得宜而往来
均便且重兵所在当务其本也堂前题名碑自乾隆
九年后未续刻爰书列之以续前而开后焉阮元记
 那苏图(满洲镶黄旗人由闽/浙总督乾隆九年任)策楞(满洲镶黄旗人/由广东巡抚太)
(子少傅乾/隆十年任)硕色(满洲正黄旗人由河南/巡抚乾隆十三年任)陈大受(湖/南)
(祁阳人进士由吏部尚书/太子太保乾隆十五年任)阿里衮(满洲镶黄旗人/由两湖总督乾)
(隆十七/年任)班第(蒙古镶黄旗人由两江/总督乾隆十八年任)杨应琚(奉天/正白)
(旗人荫生由山东巡/抚乾隆十九年任)陈宏谋(广西临桂人进士由/江苏巡抚乾隆二十)
卷二 第 38a 页
(三年/任)李侍尧(汉军正蓝旗人荫生由广/州将军乾隆二十四年任)苏昌(满洲/正蓝)
(旗人监生由两湖总督太/子太保乾隆二十六年任)李侍尧(由两湖总督太/子太保内大臣)
(乾隆二十/九年再任)杨廷璋(汉军镶黄旗人监生由工/部尚书乾隆三十年任)李侍
 尧(由武英殿大学士昭信伯/乾隆三十二年服满回任)杨景素(江苏江都人/监生由山东)
(巡抚乾隆四/十二年任)桂林(满洲镶蓝旗人廪贡由四/川提督乾隆四十三年任)觉罗
 巴延三(满洲正红旗人生员由山/西巡抚乾隆四十五年任)舒常(满洲正白/旗人由两)
(湖总督乾隆/四十九年任)富勒浑(满洲正蓝旗人由闽浙/总督乾隆五十年任)孙士
 毅(浙江仁和人进士由广东/巡抚乾隆五十一年任)福安康(满洲镶黄旗/人由/御前)
(大臣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闽浙总督乾隆五十四年任)长麟(满洲正蓝旗人/进士由浙江巡)
(抚乾隆五/十八年任)朱圭(顺天大兴人戌辰进士由/广东巡抚乾隆六十年任)觉罗吉
卷二 第 38b 页
 庆(满洲正白旗人由浙/江巡抚嘉庆元年任)倭什布(满洲正白旗人由/山东巡抚嘉庆入)
(年/任)那彦成(满洲正白旗人已酉进士/由陜甘总督嘉庆十年任)吴熊光(江苏/昭文)
(人休宁籍举人由直/隶总督嘉庆十年任)百龄(内务府正黄旗汉军壬/辰进士由山东巡抚嘉)
(庆十四/年任)松筠(蒙古正蓝旗人由两江/总督嘉庆十六年任)蒋攸铦(汉军/镶蓝)
(旗人甲辰进士由浙江/巡抚嘉庆十七年任)阮元(江苏仪徵人已酉进/士由太子少保两湖)
(总督嘉庆二/十二年任)
  英清峡凿路造桥记
广东英德清远两县峡江为各省通行之要路自宋
嘉祐六年转运使荣諲始开峡山栈道明嘉靖四年
府判符锡曾修十五年兵备道吴宪复加修治
卷二 第 39a 页
国朝康熙初元平南王重修历今百有馀岁芜圯极
矣行旅负纤之人陟倾厓缒危栈援竹木厉水石莫
不履险而畏其陨也道光五年元议修通之乃于阅
兵韶州时往来亲督勘丈于三百七十馀里之中分
为南中北三段南段自清远县白庙起至英德县细
庙角止元率盐运司翟公(名锦/观)督盐商治之中段自
英德县大庙峡起至新旺汛止上驷院卿督理粤海
关达公(名达/三)率洋商治之北段自英德箭径山起至
弹子矶止广东巡抚成公(名成/格)率南韶连道衍公(名/衍)
(庆)治之凡平治道路二万四千四百馀丈修造桥梁
卷二 第 39b 页
一百四十五处凿厓石叠栈级伐竹木六年秋工始
毕用银四万九千两有奇每年冬查勘修补一次以
为例时元将往滇池书此以记其岁月工段待后人
视此程式耳
例赠儒林郎候选州同知兰汀林公墓表
公讳䦘字苑西号兰汀江都人赠荣禄大夫浙江巡
抚乾隆癸酉举人闽大田令梅溪公第五子也梅溪
公父讳文琏为高邮大学士王文通公之孙婿兰汀
公继配亦文通公之元孙女也公幼秉祖父诗礼之
教敦孝弟之行补江都学生屡试高等补廪膳贡成
卷二 第 40a 页
均善属文尤长骈体亦善行楷书与兄霏崖公并以
诗翰名于时年五十有四卒诗载淮海英灵集江苏
诗徵元配吴安人早岁卒继配王安人有大家礼范
以勤俭相夫生子悦曾怡曾悦曾有痼疾怡曾幼得
母教读书能文补江都学生复祖父之业孝养节母
援例受州同知职故公例赠儒林郎配例赠安人王
安人寿七十族戚共称觞为祝遽以疾终道光五年
冬卜合葬于扬州西山添丁桥北左之原阮元为公
外甥怡曾属元表墓公生于乾隆己未年卒于壬子
年吴安人生于乾隆辛酉年卒于甲午年王安人生
卷二 第 40b 页
于乾隆丙子年卒于道光乙酉年怡曾生子荣庆华
庆富庆
  平乐府重建
 至圣庙碑记
平乐府治背山面川峰峦秀发宋元学宫在城外明
迁城外凤凰山麓
国朝顺治康熙再修建百馀年多就倾朽道光二年
知府唐鉴倡议重建知县常煜佐之于是各邑绅士
奋兴从事钜工乃集改旧正殿为大成门而升建正
殿于后山高处是以基廓而地爽轮奂崇焉大成殿
卷二 第 41a 页
崇三丈七尺有五寸广六丈轮四丈五尺台广三丈
九尺轮三丈六尺两庑崇丈八尺左名宦祠右乡贤
祠改旧尊经阁为崇圣祠左尊经阁右昭文阁以旧
启圣祠为明伦堂泮池门壁皆彻新之道光三年工
既成九月壬午奉 圣贤主入庙元适以简阅官兵
来西省丙戌至平乐官士以修庙事告元入庙拜瞻
敬且喜焉夫修建
至圣庙乃官吏绅士职谊当为之事无所为誉惟是

天子承平敷政四海乂安两广叠出三元会元状元
卷二 第 41b 页
科名鼎盛元之至此官称士民之安仁而好义士民
爱戴长官惜其去也留之思之自元发兵搜山贼之
后各邑民能以保甲自联安静无警连岁农田丰熟
是可慰矣今而后文官廉明以养民武官治兵以卫
民士读经史敦孝弟修天爵而人爵从之凡事皆当
质诸庙中 圣贤而不悖以明其道岂以新庙翼翼
而计其功哉官士请记其事爰书付绅士汪呈玉关
士馨李直等勒于石
  南昌府同知璧堂徐君传
君姓徐名联奎字璧堂号讷斋浙江山阴人先世由
卷二 第 42a 页
奉化迁郡城遂入籍祖禹谟父宗元博涉经史有文
学以盐大使借补县丞罢官归授生徒以自给君少
力学督学于文襄公拔第一人入学试辄高等督学
雷公鋐窦公光鼐皆赏拔之食廪饩举优行中乾隆
乙酉科举人丙戌科进士引
见以知县即用授江西东乡县知县巡抚吴公绍诗
知君名即拟调南昌县君以资浅辞岁馀终以人品
端方才猷练达奏调之乾隆三十六年擢南昌府吴
城镇同知四十一年丁母陈忧四十三年服阅江西
巡抚奏取督办堤工四十五年补景德镇同知大计
卷二 第 42b 页
卓异保荐四十八年调南昌府同知四十九年以俸
深部推升湖北郧阳府知府俄因事连累落职君为
同僚分谤绝口不辩恬然归田不再仕矣君少孤得
母教坚苦力学文律深细无所不到入学后乃出佐
司道府幕以其资供孝养是以吏治明于未官时及
官首县同知凡省中重案多委君审之大吏章奏亦
每就君属其稿故君以一同知历署吉安瑞州建昌
南康南安袁州各府事而署抚州九江府者再盖君
之德与才有为列郡守所远不及者乃甫升一守即
不复仕命也君虽精于吏事而不轻定谳秉烛披牍
卷二 第 43a 页
夜分无倦所至书大堂楹曰眼前皆赤子头上是青
天其听讼皆以平心易气及人所不经意处得之东
乡民甲与乙争山对簿呈契君曰伪耳焉有雍正年
书劵而预避乾隆年
御名者永丰生员甲诬乙侵其地擅毁乙屋久不理
君诘其据甲以族谱家塾八景图说为證君曰图内
有大江环左小江绕右之语大小江亦尔家所有乎
且滕王阁诗序有衡阳之浦若藉辞管地则湖南为
江西所属矣星子民斧荒山柴村人谓其窃墓树殴
之民以斧伤村人手县令以罪人殴所捕人折伤拟
卷二 第 43b 页
绞君验契量地地浮二亩有奇斧柴者官地也减其
罪庐陵民捕兽置窝弓毙行人县令谓巳如例设望
竿及抹眉索免其罪君询民望竿何物抹眉索何状
民无以应盖县胥教之也论以罪临川民李某寓宜
昌时方捕逃兵李某官以其姓同执之拟斩李某诉
原籍实临川父母故惟伯父存湖北移江西其伯父
畏累称无侄君迹得其父母墓碑名氏合移覆得免
死兴安生员之子娶妇嗔丐者强索食殴毙之辞未
定生员死于狱子告县令枉其父曰丐死在前月某
日娶妇在后月某日君检旧时宪书后月日不吉前
卷二 第 44a 页
月日吉出书示之诈乃破上犹民妇曾某氏夫久出
见河有腐尸遂控素有仇之廖某毙其夫狱久不定
君取死者遗物历检之于荷包中得典票字曰中姓
物知死者姓钟写典票者皆省种为中也南昌民有
杀人于家者家止夫妇恃无證坚不承君步至其家
搜得男子履四二大二小讯有甥同居拘其甥鞫之
悉得其杀人状乐安民甲与乙斗甲迎面倒拉乙发
辫乙挤甲肾死屡伏屡反君鞫之伏如前然料其必
再反验乙发脱其半诘曰脱发安在乙曰狱中薙发
者梳取矣诘薙发人及禁卒语相符遂不复反其他
卷二 第 44b 页
摘奸发伏尽心无冤者多类此君服官廿馀载所至
兴利除弊治莠安良修举普济育婴诸堂泽及枯骨
去官之日百姓每奔走哭送官南昌时圩堤圯于水
君躬劝富尸修筑有漳湖者皆贫农君捐俸为倡市
贾从输得钱两月工竣万亩赖之学宫圯苦建费逾
万君倡修上官难之君具牍请曰所虞捐工之弊有
三官侵吏扰董事不实也今某尚堪自问亦颇见谅
于士民吏胥不涉手董事选得人必无害令下士民
乐输工成焉君素廉俭居官如寒士官俸外不名一
钱罢官后无以自给尚以章奏幕应聘如秦晋豫皆
卷二 第 45a 页
至焉元任浙江巡抚初致之幕友不合意次年访知
君在山阴乃礼聘君君亦概然许相助凡治漕治灾
赈治仓库治海盗多得君之益且是时元年方三十
七君年已七十馀每从君问旧事论世务多闻老成
阅历之言元去浙后巡抚清公(安泰)蒋公(攸铦)亦皆
延致之君年六十后始举二子曰之瓒曰寅皆生员
道光二年卒于家年九十有三
诰授奉政大夫乾隆五十五年
万寿恩赏复原阶所著有筠心堂诗古文兰亭志
熙朝飏言录畅风轩随录宦箧偶存西江政略关中
卷二 第 45b 页
纪要中州陵墓录晋阳陵墓录各若干卷
  高邮孝臣李君传
李君讳惇字成裕又字孝臣先世苏州人迁扬州高
邮州祖父皆以州文学力行善事司普济育婴堂尽
其力施药救病节衣食为之君幼读书颖异七岁即
知解经肓神童之目十二岁孤既长博极群书尤邃
经传与同里贾君稻孙王君怀祖同力于学兴化顾
君文子任君子田宝应刘君端临江都汪君容甫歙
程君易田皆学术研摩极一时之盛君以品行为立
身定命之本事母孝侍疾居丧皆尽礼貌质直寡言
卷二 第 46a 页
惟讲学则尽其辨乾隆丁酉试拔贡学使谢金圃侍
郎属意焉及试期不来诘之则前一日贾君稻孙卒
于泰州试馆君营棺敛事竟不赴试学使叹曰李生
以博学名而敦行复乃尔诚今之古人也已亥中式
举人庚子会试中式第二学使彭芸楣侍郎聘主暨
阳书院励诸生以经学乾隆五十年年五十一以疾
卒子培紫培碧培黄降服培青君所著书有群经识
小左传通释古文尚书论毛诗三条辨浑天图说读
史碎金诸书而识小八卷考诸经古义二百二十馀
事事事精确不磨发前人所未发元已刻入
卷二 第 46b 页
皇清经解
  碧鸡台记
云贵总督驻滇池之上节院宽敞东有宜园古木时
花为城中胜境登东北山台已见金马诸山松岚叠
翠矣而滇池北渚及碧鸡诸山皆在西南不能见也
昔署西南有高楼登之可以望西南楼久圮道光六
年余初到滇子福构木台以复其境今四年矣木渐
朽遂彻之而迁其台于署西北隅废圃澹泉西南七
丈许台以七千土墼叠成之纵横上下皆一丈三尺
工朴用省成之甚易台腹以梯旋而上台上又立四
卷二 第 47a 页
壁为八尺之瓦屋宽其西南窗使全揽碧鸡玉案诸
山之胜远眺滇池近挹华浦碧鸡关戍如在几案太
华诸寺隐现于华山之麓朝霞暮霭风云变幻殷雷
快雪湅雨皓月皆可于台上收之舟帆往来耕犊出
入春稼秋穫星回火节亦皆可于台上遇之台成招
幕中宾客落之议所以为台之名昔李赞皇帅蜀建
筹边楼而边垒一新然其时滇境非其所有土番内
侵维州偶降复陷众戮岂若我
大清德威外薄凡韦忠武李赞皇所焦思竭力远阻
近逼之地今皆宴然为郡县西南外夷如𬗟甸南掌
卷二 第 47b 页
交阯皆奉表入贡攸服奔走余以衰老腐儒奉
使持节坐镇之而不必有所更张设施惟以崇
国德威休养民生为事所以政简身閒得与宾客登
台兴复不浅也又安用侈其名而矜之乎则名之曰
碧鸡台可已
卷二 第 48a 页
卷二 第 1a 页
研经室诗四集卷二 琅嬛仙馆诗略
 乙卯
  喜晤焦里堂(循)姊丈于东昌寄怀里中诸友
光岳楼前见里堂执襟一一问江乡十年旧雨兼
新雨几处青杨间白杨(用南史/何萧事)元白州邻曾共卜
庾周肥瘦各胜常累君同作风尘客敢咏冰心寄
洛阳
  自禹登山白云峰东三里至佛峪
兹山何岧峣神禹之所登东行入虚谷泉石媚清
澄侧径临深溪马足犹兢兢午嶂屯春阳阴厓积
卷二 第 1b 页
素冰石无附土树壁有缘隙藤云护岩上佛泉养
厨中僧何当看秋瀑濩落山三层巨流曳绅带细
溜垂纼绳灵台出其上众势归冯凌我情亦遐举
振翮随花鹰
  历城白云峰西北至锦屏岩憩寿圣院
灵湫住天龙谈禅辟初地但见元丰碑破屋巳古
意绕阶漱清泠压檐积苍翠泉急石丸转云过松
花坠前峰不可梯高鸟慑其翅谁为造孤塔中使
金仙睡后峰如太华巨灵擘为二谁为驾飞梁镌
彼摩崖字古人具精力耻作寻常事否则慭如僧
卷二 第 2a 页
碌碌老荒寺
  寿圣院西南石壁上有龙洞出入里许
神龙抉壁入破壁复飞去龙去壁已穿介然用成
路当门立大佛乍见心疑怖石泐面如削曾向梦
中遇(前夕梦石人无/面今所见同)过此入深隧秉爝遂暗度俯
行尻益高相呼不相顾一隙忽生明目开夜向曙
不知出何山奇险更难步手中得葛萝足下生松
树蜿蜒攫爪痕是我题名处
  由龙洞岩下西过三龙潭十里至黑峪而返
三龙潭峡口如防复如堂千丈屹相对古色交青
卷二 第 2b 页
黄其下狭数尺乱石驱群羊短衣双不借眼底无
康庄路穷径仍达地畅崖复当水消尚存迹日午
巳韬光阴森料山鬼苍莽防奔狼有客独结庐无
乃非人乡十里暮始返华岫月微茫城关明爝火
春漏听三商
  复至佛峪
涧草回新绿岩松发古春泉销三月雪佛现六朝
身马足熟知路僧寮閒可邻谁知城里客常作入
山人
  寒食日长山县道中雨
卷二 第 3a 页
风雨近清明萧萧过驿程烟横林影断青远麦田
平行部三春事思卿十载情雷塘今日路知复是
阴晴
  过临淄县齐侯墓
毕竟仍存土一抔邱明晏子两春秋可怜上古无
书籍何处青山葬爽鸠
  题江宁孙莲水(韶)汉上旧游诗后
扁舟无那汉皋回诗向樊川刻意裁交甫何期珠
佩解牧之曾见紫云来恐因极乐能消福如此多
情祗为才欲洗胸中愁万斛试翻春海到蓬莱
卷二 第 3b 页
  海棠
星娥海上晓妆时洗尽铅华世不知今日清明花
下坐满天灵雨落胭脂
  木笔
一树临风四照开白云晴日丽蓬莱欲知花顶春
多少更与仙人上玉台
  莱州蜉蝣岛
山根走入海出海更成山一碧揩铜镜孤青拥钿
鬟潮生春蛰起月黑夜珠还谁复能齐物蜉蝣天
地间
卷二 第 4a 页
  题海滨独立图
山根入海海连天著我临崖思渺然同是苍茫千
古意不知生后与生前
  登蓬莱阁
下见沧溟上绛霄城头一阁独超超天能包括鲸
波静日有光华蜃气销岛外帆移千里目坐中人
壮午时潮曾游山海东经内郦注江河总寂寥
  过华不注山
两年山下记行踪秀泽单椒磴百重南渡济流初
起岳北离岱麓独成峰三周人与车声远九月秋
卷二 第 4b 页
如画色浓不是明湖开晓镜鄂跗谁照碧芙蓉
  小沧浪亭雅集和马秋药前辈(履泰)
北渚离尘鞅明湖浸翠微濠梁宜客性山水愿人
归乐趣庄逢惠吟情孟与韦孤亭复虚榭徙倚意
无违
每有论文暇游怀相与偕豪华非绛帐踪迹共青
鞋软草平侵路圆荷半帖阶随时齐物理生也亦
无涯
  五日濯缨桥小集迟马秋药前辈小疾不至
  以诗来即和原韵
卷二 第 5a 页
泺泉涌地出城里流汗漫吾家散衙处汩汩穿葭
薍此境虽荒率颇受冷士盻鱼依桥影聚鹤应人
声唤迟客独不来坐久风荷乱小疾居泺源诗情
隔湖岸今日当薰浴未有䌽丝绊求炙及鹗羹好
音在芹泮我有铜艾虎持同梁镜看(是日出梁太/平元年五月)
(丙午日镜并元延祐元/年铜艾虎镇𥿄为玩)诸生各成诗愿就君改判
我有石菖蒲连络根不断凿凿见清水蓬莱白石
弹节物无好句坡公应知叹落日池上饮赖有颜
与段(谓颜运生/段赤亭)展读所得碑石墨光灿灿
  小沧浪亭
卷二 第 5b 页
独泛沧浪平底船轩窗面面叶田田风光谁许平
分得人与池心四照莲(池中碧莲一枝四/心分出因以名之)
小艇穿池不碍花种花人住艇为家教收荷叶三
霄露供我瓷瓯午后茶
笔床书箧向池摊池上荷花高过栏支起乌篷遮
午日一双银蒜压青竿
北渚红桥结笠亭蕉衫纨扇此消停夕阳若为人
间立留照湖山半角青
蝉歇残声绿树间霞痕山影共阑删微风吹动金
波色月在东南箕斗间
卷二 第 6a 页
我向沧浪独立时五更露气到清池城头落月轻
黄色多少鸳鸯睡不知
  柬孙渊如同年时初任兖沂曹道尚未至山
  东
济南亭馆傍湖开湖上秋风且漫催万朵荷花五
名士一时齐望使君来(五人谓马秋药桂未谷/武虚谷颜衡斋朱朗斋)
  池中碧莲一枝四花共蒂花各三心因名曰
  四照莲诸客观者皆有诗
一枝折向水晶盘十二莲心共一攒尽有花光酬
坐客不妨樽酒合围看
卷二 第 6b 页
  题何梦华(元锡)林外得碑图
孔林墙外夕阳明永寿碑酬访古情我后何君来
曲阜手摩残字得熹平(癸丑冬元至曲阜适黄小/松之访碑人以见汉隶残)
(石来告元亟命掘舁至试院/手剔其文乃熹平二年石也)
  独游佛峪
山深易觉秋一雨众秋足西风吹凉云萧然出空
谷寒花隐荒蔓疏叶下林木久坐依盘陀泉石交
耳目虽未携琴樽情赏转幽独
  为新城王文简公书立墓道碑
先生墓道在山阿两载輶轩伏轼过司(仄/声)李吾乡
卷二 第 7a 页
推大雅皋陶从古善赓歌翰林风月谁能似齐鲁
声华近若何多恐此碑容易泐未如诗卷不消磨
  渡河
水色开眉宇缁尘拂箭𫀆西风新雁起落日大河
高断岸立千尺归帆轻一毛安能用舟楫全代马
蹄劳
  展 母墓
严霜陨寸草饕风撼长树哀哉我 慈亲竟向此
间住 慈亲昔爱我一日欲百顾欲及我之冠欲
毕我之娶教我读古书教我练世务哀哉皆未及
卷二 第 7b 页
竟忍舍我去五年守里门幸得依坟墓十年为
帝臣未踏雷塘路年年寒食节悲酸向谁语今年

命归
许祭叨异数蹀躞北郊外一蹙欲十步哀哉我
慈亲长年竟此处绕陇乱叫号迷惑竟无据直欲
抉土开呼 母应而寤回寤终不能白日黯巳暮
简书矢靡盬料此难久驻更悲去家后寒暑尚三
度北林多雨雪西风吹雾露夕阳散樵牧夜月窜
狐免而我居官斋锦稻杂然御斯志期无忝安敢
卷二 第 8a 页
计温饫惟有劳
国事聊以酬悲慕
  敬题
御赐恽寿平模元人万竿烟雨图
雨山云欲流奔泉出其麓沙石馀青苍润气满林

御园依玉泉龙箨森如束每因扈
跸游得以豁尘目癸丑衔
使命济泺溅行毂城西习游处箖箊盖泉屋乙卯
冬至浙小住西湖曲三里五里中尽是筼筜谷置
卷二 第 8b 页
(臣)于此中
天意不令俗慨然思有斐何以瞻淇澳雪馀冰署
清石渠画共读分题得此君烟雨冱尺幅洒然襟
带清穆若须眉绿人间与
天上领取(臣)皆足
  敬题
御赐恽寿平模黄鹤山樵松崖翠壁图
南田逸趣胜卢敖自写闲身上小舠壁卧断溪飞
翠影松含清吹落轻涛纶竿旧狎烟波老翰墨今

卷二 第 9a 页
秘阁高(臣)愧不如柯敬仲漫叨
恩赐奖微劳
 丙辰
  嘉庆元年正月人日射鹄子于浙江学署之
  西园即事联句
虚庭开春首(西/胡/廷森)修竹挂日脚朋戠盍素心(子/白)
(张若/采)耦进践清约扬觯酒已具(庾泉林/道源)射鹄兴可
托鹄鼓音微转(中之程赞和射鹄二/字今北音读如时鼓)时射韵非错
对棚借梅列(定甫/江安)量步破苔薄西十北十符(里堂/焦循)
左个右个作护骲籍之茅(伯元/阮元)当箭悬以幕加楅
卷二 第 9b 页
委髯奴(西/棽)设侯用文鞟尺壁肉倍好(子/白)大泉轮满
郭五花叠阵圆(庾/泉)两仪换丸跃是纬各成天(中/之)
望不留魄红点嵌星星(定/甫)白垩围皭皭囫囵杂元
(里/堂)纷披范青艧支者竹象爻(伯/元)縆之秝为索敦
弓我既张(西/棽)鸣镝匠复削志传尔雅名(子/白)脐射道
成恶浑沌破七窍(庾/泉)相攘出六凿讲谱法深稳(中/之)
(时/湘圃封君年/六十三射法最精细)编须人矍铄(胡西棽先生年/七十八须长虑)
(弦拂编/辫乃射)佽决看谁先(定/甫)袒衣云盍各燥湿拟重轻
(里/堂)阴晴变今昨恃力挽取强(伯/元)敢远立反却心摹
飞卫神(西/棽)笑胜投壶乐竽将一一吹(子/白)渊遂深深
卷二 第 10a 页
拓是謞者叱者(庾/泉)亦翩若矫若吻厉惊饥鹰(中/之)
飞听匪莺旁人不及瞬(定/甫)喝者或曰著叩鸣善于
(里/堂)响应真如诺投石散水晕(伯/元)掷弹碎花萼俨
丝贯于针(西/棽)若锁投以钥其衷将直取(子/白)他心竟
能度虚中窥毂䡦(庾/泉)无极存匡廓或挈贰叠双(中/之)
或连参断缴或四鍭井仪(定/甫)或五两综落或触植
颠堕(里/堂)或维纲绾绰扬或隼出尘(伯/元)抑或蛇赴壑
止或陷区臾(西/棽)斜或拂校格拙每成独笑(子/白)巧翻
致众愕既彻待获旌(庾/泉)乃饮无算爵功力相箴规
(中/之)得失互嘲谑虽艺近乎道(定/甫)此礼其犹醵当风
卷二 第 10b 页
醒薄酲(里/堂)临池度曲彴馀情看洗马(伯/元)画者更盘
(西棽/时/封/君作洗马图)
  题胡雒君(虔)环山小隐图
环山学人爱著书经术密矣生计疏慨然载书出
山去江湖一舸涂五车乌乎有山不能居无山欲
买愿更虚君不见山中老农不识字一生溷迹樵
与渔
  秦小岘观察(瀛)招游西湖晚谒表忠观适钱
  裴山同年(楷)过访未值有诗见投报以一律
天使浮云自往还春晴喜借一舟閒共舒中禁镫
卷二 第 11a 页
前目来看西湖雨后山(元与小岘裴山在中禁/时五鼓即橐笔相见)
辈冠裳烟水上君家祠宇竹松间好将千首新题
句都就诗人仔细删(新得诸生表忠观/落成诗千馀首)
  渡钱塘江呈同舟诸友
虎跑泉头列骑回六和塔下布帆催才当春日江
心暖知有风潮海上来隔岸峰峦青巳到同舟宾
客兴初开古人纵爱山阴道不抵诸公酷爱才
  梁湖道中
屈曲梁湖水舟行乱过桥山深皆有路浪静不通
潮暮色浮松顶清香动麦苗谢公吟赏处踪迹祗
卷二 第 11b 页
渔樵
  过谢氏东山
云水东山春放船谢公裙屐忆当年苍生寄托伤
温浩青史功名冠石元扪虱有人知唳鹤围棋无
暇笑投鞭始凝残墅今何处惟听风泉似管弦
  上虞县
曲水平穿岸长林绿压垣石桥多似路山县小于
园白舫依官渡红梯倚戍墩剧怜溪谷里考绩尚
称繁
  恭进
卷二 第 12a 页
授受礼成文册得
旨云措词典雅尚为得体
赐蟒袍一件荷包二对恭纪
枢密传
优诏(微臣)
宠褒双荷联
赐袋九蟒绣宫袍
德似日难绘
恩如天更高趋庭虽戏采恋
阙欲簪豪
卷二 第 12b 页
  会稽山谒 大禹陵
会稽巨镇东南雄宛委峦嶂摩青空文命之陵据
吕墨朝衣九拜扬春风典谟有字迁有纪岂假弱
笔陈丰功惟思禹德在于俭无间再叹世折衷山
川主名遍天下此山不载禹贡中扬州域广渐海
表刋定未纪夷与戎东教躬劳遂道死参耕垄亩
封葛桐陵者葬陵泽葬泽苍梧之野将毋同岂如
后人诡且侈沙邱还至咸阳宫子元诞妄太白陋
乱引汲竹疑重瞳夏家天下子亦圣曷为薄葬于
越东试以吾言问二子无稽之说将立穷我拜既
卷二 第 13a 页
毕题窆石白云满穴春阳红帝之瑞应气郁郁神
所出入光熊熊重黎受命地天绝惟有陵镇犹相

  女桑
婀娜春风里柔桑巳拂稊曾经纤手种刚与一肩
齐绿影初胜剪青园未上梯闲闲在何处犹隔小
墙西
  晓雨后登吴山
足下峰齐列云中日未生万家残梦歇五月晓寒
轻草木宣山气江湖纳雨声若非登眺远空自卧
卷二 第 13b 页
严城
  五月二十一日晓登吴山有晴意复泛舟入
  西湖遂大霁
破晓登吴山来风力尚微扁舟入西湖泠然吹我
衣西北双峰高雨气犹霏霏东南倚山郭隐隐明
朝晖飒然长风至与波相因依初日忽潋滟败云
自翻飞柔橹划清朗照见山四围江湖卑湿气廓
然空所归归来日未午园林地渐晞抚我壁上琴
燥气生金徽
  即事
卷二 第 14a 页
虚亭风气接清池销夏情怀懒正宜一沜芙蓉三
径竹两箱金石半床诗修书最乐刋成后望雨翻
惊响到时更待晚晴看洗马蕉林蝙蝠拂檐迟
  七夕
碧霄云净露华清灵匹迎凉渡巳成河络渐从西
角转月弓将近半弦明农桑本是人间事儿女犹
关天上情茆屋夜深珠户晓一般秋影看纵横
  修暴书亭成题之
久与垞南订旧盟江湖踪迹发星星六旬归筑三
间屋万卷修成一部经绣鸭滩头秋芋熟落帆步
卷二 第 14b 页
外古槐青笛渔早死双孙老谁暴遗书向此亭
  题钱可庐明经(大昭)蕉窗注雅图
钱君磊磊古丈夫治经亦复笺虫鱼解字九千分
部居字字剖出光明珠更肆精力及其馀稚让广
雅释且疏唐宋以后此学粗有如蹊径生榛芜吴
氏枣板犹模糊坐令文字多龃龉钱君一一为杷
梳旁达众说通经郛此学吾见王石臞与君同归
而殊途蕉窗在屋西北隅是即钱君之可庐临风
把卷吾爱吾辗然一笑何轩渠画师吮笔为写图
绿天曾与钱君俱玲石一卷蕉三株中有须鬓苍
卷二 第 15a 页
而腴蕉之为物雅所无稚让所学在汉书列传尝
解马相如埤苍传至曹江都选学欲问曹公徒(江/都)
(曹宪有广雅音李/善得曹宪之传)试注子虚之巴苴(芭蕉始见于/上林赋列子)
(蕉鹿之蕉读为樵即/说文之蕉非芭蕉也)
  桂蕊
丛桂将花又一年淮南同是早凉天小山露白人
初隐群木秋高月未圆浓意半生含雨后清阴都
在试香前谁来金粟林中坐不到闻时是妙禅
  题董文敏摹赵文敏鹊华秋色图
   鹊华秋色图赵吴兴为周草窗所作也草
卷二 第 15b 页
    窗本济南历城人所居在鹊华两山之间
    其祖时迁居吴兴弁山之阳故自号弁阳
    老人同时张句曲雨亦为此图鸥波图元
    曾见之句曲图不可见惟见其题句于自
    书诗册鸥波图旧为董思翁所藏思翁摹
    之不止一本元今所藏乃思翁癸卯年所
    摹带水长林浮烟远岫草窗松雪风韵双
    清吴兴山水本以清远移人然济南据岱
    岳之北七十二泉随地涌出汇为明湖澄
    鲜渟澈万荷竞发流出城北溁洄于华不
卷二 第 16a 页
   注前每当秋林初晴横云断麓正如此图
   画中矣元两年历下复到吴兴思翁此帧
   常悬行馆单椒秀泽尚爱此山看不足也
思翁本是江南客老与吴兴斗风格一卷分从旧
墨林自染青山上生帛历下青山有鹊华山前原
是草窗家吴兴清远家何处碧浪秋蘋自作花道
人同住鸥波里为画齐州好山水秋色山光尺幅
中西风乡思千馀里我曾两载按齐州湖里荷花
水上楼七十二泉流不尽青烟两点鹊华秋鹊华
山色真奇绝画意诗情不能说螺黛浓描京兆眉
卷二 第 16b 页
剑锋碧削昆吾铁白云如带截林铺云外单椒翠
影孤若愁难到双峰下试看华亭此幅图华亭妙
笔朝朝见壁上双峰压吴练我今携画到吴兴惟
有秋山大如弁何事老人居弁阳莼鲈想亦感香
光鸦叉展看何时足又上城南古道场
  金井梧桐歌
老凤夜啄青琅玗露华飞湿金井阑美人倚瑟愁
不弹碧纱如水生夜寒夜寒缺月下金井玉绳斜
绕银床冷井波无声涩修绠秋风摇动梧桐影馆
娃酒醒扶头归促管繁筝烛十围郤下绣帘遮不
卷二 第 17a 页
住栖鸦惊向隔林飞
  湖州怀吴园茨太守
碧浪湖中书画船道场清远著吟鞭爱看山色经
千遍为采蘋花住七年郡志颇详名宦事乡人新
录旧诗篇口碑毕竟江关在费凤双趺共渺然(墨/妙)
(亭费凤二碑久佚/其字见隶韵中)
  丙辰重九邀同孔幼髯丈(广林)陈古华前辈
(廷庆)徐惕庵农部(大榕)何梦华上舍(元锡)
  无轩广文(倬)登灵隐石笋峰和古华九言诗
  韵
卷二 第 17b 页
城中风雨骚屑不我容相约来登湖上之高峰江
山湖海向我共磊落安能苦吟寒菊花蒙茸前辈
豪兴较我更十倍先使研中硬语除纤秾近来尘
疴不药而自愈惟觉高秋爽气来相逢忆昔策马
秋过华不注徐君与我健足皆无筇直穿百丈石
壁龙洞出岩下馀客瑟缩不敢从又曾登岱题字
摩崖下篮舆出入动与云霞冲其时正值九月上
弦后足底罗列万朵青芙蓉即今石笋峰前树奇
绝焉比对松岩外之长松诸君有未游者有游者
终当继此禽向双高踪归舟狂兴入诗亦入酒西
卷二 第 18a 页
山峰影竞落深杯浓回看白云横断共登处高楼
百尺合卧陈元龙
  陈古华太守同为桐江之游至严州而返投
  诗赠别赋此为报
钱塘江上秋潮生送我直到桐庐城七里泷中秋
水落留我卸帆泷口泊列戟危樯二十枝夜深灯
火惊溪壑过船宾客衔深杯水云昏黑诗情颓天
明梦醒入泷口两山直夹蓬窗来面山阻水绝无
路多恐前舟误行去山回水折路忽通舵楼巳失
才行处吁嗟此水何时通松云石壁开鸿濛客星
卷二 第 18b 页
敛曜卧不起坐令列宿全其功出泷尽行七十里
赖有清风半帆耳两行翡翠敞疏岩十顷玻璃湛
平水此时秋气压生纸谢沈刻意荆关喜辰州太
守尤清狂出门两月诗满囊三泖鲈鱼不下箸野
船偏买纤鳞尝野船虽好不可住别我吴淞江上
去明日乘风我上滩百里帆分睡初寤他年记取
分帆处严州城外桐溪渡
  和陈古华前辈(廷庆)桐庐道中韵
桐江水色与云同两岸青山接碧空山逐江流无
断续云分山势各西东风帆二百里真速日影未
卷二 第 19a 页
申时更红况是群贤共秋色半归画里半诗中
  新安江东过严州建德城外入七里泷即水
  经注所言渐江是也别有谷水出衢州西安
  至兰溪县金华诸水又自南来会之东至建
  德与新安江合流入泷水经注所误以渐江
  谷水为浙江者也余两驻严州以一律纪之
几番鼓楫下严州秋雨春风满驿楼江合双流争
入峡山盘千叠竟通舟天教清气归吴越地走灵
躔出女牛独有客星来大泽高台终古一羊裘
  印泥
卷二 第 19b 页
玻璃窗暖书盈榻晶盘玉碗花瓷合刀圭轻拨印
泥开一勺芳脂浸红蜡秦家玉钮汉金龟五色泥
封天上词湿抺红沙翻缪篆未知佳制刱何时宋
人抺印犹调水谁鍊丹膏落缣纸银绶三年艾吐
绵箭锋九转朱飞紫云笈真沙苏合油销凝暑日
又经秋珊瑚枝共明珠碎琥珀花同桂屑投象牙
缕字轻铜刻花乳灯光斗新式谱上朱文榻两京
乌丝阑压燕支色读画钤诗露宝光卷中磊落扇
头香若无研北花南趣肘后纶金空自黄
  春夜江上闻角联句
卷二 第 20a 页
一江花月换边愁(此铅山蒋修隅知廉句也/春夜偶谈及此共补成之)顿觉
苍茫满客舟(林道源/庾泉)南国春情多在梦古人心事
重防秋(云/台)诗中我巳惊吹鬓(庾/泉)城上谁能独倚楼
半夜潮生风猎猎(蒋徵蔚/蒋山)壮怀销尽为清游(庾/泉)
卷二 第 20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