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研经室一集卷一
  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说
庖牺氏未有文字始画八卦然非画其卦而已必有
意立乎卦之始必有言传乎画之继其意若指此或
连或断之画以为此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也其言遂
以音传之曰此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也坎则传为腭
音之言巽则传为唇音之言而坎巽等字尚未造也
至黄帝时始有文字后人始指八卦之字而读之以
寄其音合之以成其书而庖牺八卦命名之意传乎
其中矣故六书出于八卦而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
卷一 第 1b 页
注假借皆出于易舍易卦无以生六书非六书无以
传庖牺之意与言故传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者此
也书乃六书之书传曰易之为书也亦谓籀篆之著
简策非如今纸印之书也易传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此即许叔重所谓
庖牺氏作易八卦以垂宪象神农结绳庶业其繁饰
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以乂以察也书契
取于夬是必先有夬卦而后有夬意先有夬意而后
有夬言先有夬言而后有夬书先有夬书而后有夬
辞也以此推之后世之言语文字皆出八卦益明矣
卷一 第 2a 页
  释易彖音
周易彖之为音今俗皆读团之去声与古音有异古
音当读若弛音近于才亦与蠡字音近故系辞传曰
彖者材也此乃古音训相兼是彖音必与才音同部
材字之才与彖字皆在段氏古音弟一部由之咍止
海志代转而为十五部脂微齐皆灰又转为十六部
之支佳纸蟹寘卦陌麦昔锡若读今音通贯切如刘
瓛之训断则在十四部与材字迥不同部孔子何以
材字训之哉且此非徒孔子之言也毛诗亦有之矣
广雅说文玉篇亦皆證之矣按说文彖彖二字之注
卷一 第 2b 页
后人乱之今本彖豕走也当云彖豕走捝也读若弛
后之浅人疑弛字之音与彖不合故仍系彖字下竟
妄以豕走捝也四字系彖字之下而又删去捝字玉
篇引说文彖豕走捝也(案今本玉篇误捝为悦说文/捝解捝也捝古之脱字广雅)
(训彖为捝可證玉篇悦之误脱走之脱当从/手肉日脱之之脱当从肉实皆以兑为音意)此从古
本说文而来广雅释言曰彖捝也与说文玉篇正合
捝字从兑兑与彖声相近故彖彖二字因错失互淆
凡从二字偏旁得声之字皆淆矣然则彖彖二字分
别在多寡一画之间彖之音当若何曰此字乃通贯
切豕也音近缘凡缘篆瑑等字皆从之有缘饰隆起
卷一 第 3a 页
之意彖字音近材近蠡凡蠡喙㥟褖字从之有劙刻
分解之意诗大雅绵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矣
维其喙矣兑彖駾喙同部皆十五部之入声均由弟
一部之才声转入弛施地等字从也得声也古读若
沱为弟十七部之歌戈段氏云也声在十七部然考
地字周秦人亦入于十六部如庄子接舆歌祸重如
地莫之知避以此推之则凡从也声之字皆与支佳
同部矣仪礼丧大记褖衣郑注云字或作税即杂记
之税衣褖衣当从彖与兑同部也若从彖声读通贯
切则在十四部韵不合矣由诗之兑彖相韵观之更
卷一 第 3b 页
可见广雅玉篇捝字之古惟其捝为彖训更可證兑
駾喙同部相韵之迹之据断不与通贯切之字相涉
由此知通贯切本彖字之音今互相误也此乃诗大
雅及孔子之音一线廑存岂可依刘瓛训断之误音
耶又按段君懋堂说文注疑及㥟蠡二字当从彖此
灼见十五十四部之不能通合而未知今说文之读
若弛为豕走捝下之音所以馀字尚轇轕不已而误
以诗绵之喙为合韵也彖彖形近秦汉间篆隶已不
分矣所以说文豕部云今世字误以豕为彘以彘为
豕何以明之为啄琢从豕蠡从彘皆取其声以是明
卷一 第 4a 页
之此许氏说自汉以后又误写莫之是正今正之当
云今世字误以豕为豖以彖为彖何以明之为啄琢
从豖蠡从彖皆取其声以是明之此秦汉间彖彖久
讹之證也此彖喙等字汉以后并讹其音之證也今
人读从兑之脱字俗音已讹入十四部此彖音亦相
牵而讹之證也
  释易彖意
彖之为音既据系辞大雅定之矣然则其意究如何
孔子材也之训究如何曰此但当以彖字为最先之
字但言其音而意即在其中即如蠡字加䖵与不加
卷一 第 4b 页
䖵无异也方言曰蠡分也蠡尚训为分则彖字本训
为分可知也豕捝即分也此即孔子之所以训彖为
材也材即财成天地之道之财亦即三才之才以天
地人三分分之也今人但知写化而裁之之裁方谓
用刀裁物而不知古人音意相同字多假借材即裁
也财亦裁也否则货财之财安可曰财成天地邪孔
子所训之材言用此彖辞说卦象而分之也且说从
兑兑与彖同意兑者最先之字说者后造之字即谓
彖为说之假借亦可明乎此则爻者效也之意于此
更明矣是故学者以彖者材也求孔子之意不能明
卷一 第 5a 页
以蠡者裁也求之则明矣若执迂守浅古音古意终
不明矣
  释心
汉刘熙释名曰心纤也言纤微无物不贯也此训最
合本义盖纤细而锐者皆可名曰心但言心而其鑯
锐纤细之意见矣说文心部次于思部思部次于囟
部系部 字即从囟得声得意今人俗书尖字古作
鑯鑯与纤同意易说卦云坎其于木也为坚多心虞
翻云坚多心者枣棘之属桉枣棘之属初生未有不
先见尖刺者尖刺即心也说文束字即今刺字解曰
卷一 第 5b 页
木芒也故重束为枣并棘为棘皆归束部皆有尖心
之木也易坎卦上六寘于丛棘困卦六三据于蒺藜
惟坎为心而于木多心故为丛棘蒺藜之象丛棘蒺
藜但皆言其鑯锐而已诗凯风吹彼棘心棘心夭夭
皆言枣棘初生有尖刺故名曰心非谓其木皮外裹
赤心在内也心果在内风安得吹之且易曰坚多心
礼记曰松柏有心皆谓心为尖刺故可曰多心有心
否则除枣棘松柏皆无心之木耶枣棘松柏较之他
木之内心又岂独多耶尔雅曰樕朴心诗疏引孙炎
注云朴樕一名心此亦即棘心有刺之木礼记如竹
卷一 第 6a 页
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凡松柏枝叶初生之
年皆有尖刺至弟二年则刺落而成叶此言松柏坚
木初生必由心而来犹竹箭之由筠而来也筠字不
见于说文当即是笋字笋或为笋旬尹匀皆相通故
礼记孚尹旁达郑注读孚尹为浮筠此与松柏有心
同例后人不知筠为笋字之通借遂与心字并误解

  释鲜
鲜义属于鱼而古音与斯近遂相通藉顾氏亭林惠
氏定宇已发之矣(如诗瓠叶云有兔斯首笺云斯白/也今俗语斯白之字作鲜齐鲁之)
卷一 第 6b 页
(閒声近斯尔疋释诂日鲜善也释文本或作/沈旋/日古斯字说文/字读若斯左传于恖于思贾逵日)
(头白/皃)元谓鲜斯通藉之迹求诸经传多有可稽释者
少误便成舛谊今试释之有以斯本语词藉声近之
鲜为用者则有尚书无佚曰文王怀保小民惠鲜鳏
寡鲜即斯字言文王惠斯鳏寡即祖甲保惠于庶民
不敢侮鳏寡之义是也伪孔训鲜为少失之(汉石经/汉书谷)
(永传并作怀保小人惠于鳏寡盖作小民惠鲜者孔/安国之真古文马郑所注伪孔所袭用者也作小人)
(惠于者汉初诸儒以说经之字易其/本字如史记之以训诂代经文也)又立政曰知恤
鲜哉诗蓼莪曰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鲜皆当训
斯字立政之斯指王左右蓼莪之斯如论语斯民也
卷一 第 7a 页
之例而伪孔传训鲜为少毛传训鲜为寡并失之有
以鲜鱼名为本谊而藉声近之斯为用者诗閟宫曰
奚斯所作春秋左传奚斯为公子鱼字孟子庾公之
斯左传襄十四年作庾公𢀩字子鱼𢀩乃斯声近之
误斯乃鲜字假藉也(有以语词之斯藉声同之恖为/用者诗汉广日不可休恖是也)
有以训离析之斯(尔疋释言斯离也说/文斯析也析破木也)藉声近之鲜
为用者尔疋释山曰小山别大山鲜言小山之别离
于大山者名以鲜鲜即斯释言曰 也(仪礼乡饮酒/礼乡射礼𡘋)
(有两壶斯禁之文郑注斯禁为禁之切地无足者即/棜禁异名此于古无明验弟由礼器天子诸侯之尊)
(废禁大夫士棜禁推之训斯为尽以合其谊耳元案/此斯亦当训/言房户之间两尊用两禁相𡘋而略)
卷一 第 7b 页
(相/南向如人/立然元酒在西醴在东也礼记王/藻日大夫侧尊用棜士侧尊用禁棜禁虽有大夫士)
(之别然彼为侧尊言之侧尊者特尊无偶非两尊同/设可比故分别言之若宾主共尊同饮则虽卿大夫)
(亦不用棜专用禁谊取戒禁若祭祀之事谊取饫神/则虽士亦兼用棜谊取厌饫故礼器日天子诸侯之)
(尊废禁大夫士棜禁秪分二等明棜禁为士大夫公/共之物可临事取谊相通为用者也一證之特牲馈)
(食礼特牲馈食本士礼当专用禁矣而经云壶棜禁/馔于东序南顺覆两壶焉郑注禁言棜者祭尚厌饫)
(得与大夫同器不为神戒是也言棜禁者两壶一棜/一禁不比斯禁为两禁相/也再證之于少牢馈食)
(礼日尊两甒于房户之閒同棜皆有幂甒有元酒此/礼言两甒共一棜故不言禁亦不言斯棜不比斯禁)
(为两禁相/也三證之于士冠礼侧尊一甒醴此礼/不言禁者醴宾无禁戒也又日若不醴则醮用酒尊)
(于房户之閒两甒有禁元酒在西此用禁有禁戒也/此禁字直承两甒明是两禁故徒言禁省言斯且易)
(斯为有字以别于醴宾之无禁也四證之于士昏礼/侧尊甒不言禁者宾唯啐醴不必禁戒也合观诸谊)
卷一 第 8a 页
(然则斯禁之词与侧尊相类/明当训/非棜之别名也)有以鲜斯音通而又通
于音谊相近之析字者尚书禹贡析支大戴记五帝
德作鲜支后汉书西羌传作赐支(赐唐韵斯义切/即析之转声)
也有以献为本字藉音近之鲜为用者礼记月令天
子鲜羔开冰郑注云鲜当为献是也至于鲜之训善
训少及斯之转通于须西等音更不可枚举矣
  释磬
说文磬乐石也象悬虡之形殳击之籀文省为殸古
文作硁从巠元案殸之为字声象形殳指事从石乃
后人所加其形象石之虚悬物虚悬未有不空者故
卷一 第 8b 页
磬又训空从缶为罄器中空也尔疋释诂罄空尽也
说文 空也从空巠声引诗瓶之 矣證之然则凡
物县空之义皆从此殸字之声出矣左传曰室如县
(国语作/县磬)正此义也文王世子曰公族其有死罪则
磬于甸人(郑注县缢/杀之曰磬)磬者经死之即虚县之义然则
文王世子磬字乃虚县之义非实字与左传国语不
同若读为钟磬实字则下于甸人于字为不词矣国
语申生雉经(雉字与周官封人纼字音转相假借纼/绳也左传都城百雉亦以绳为度之名)
(与城之以板为度名/同板度纵雉度横也)经与磬同声同义特殸巠二字
异形耳犹古文殸作硁瓶之磬矣又作 也尔疋释
卷一 第 9a 页
虫蚬缢女缢女所以名蚬者蚬与殸声相转相假(诗/伣)
(天之妹韩诗作磬天诗杕杜/睘睘之假为煢煢是其类也)缢女县于树所以名蚬
蚬声如殸也说文声字所以从殸得音者殸有耳闻
之义闻属于耳古人鼻之所得目之所得皆可借声
闻以概之故诗大明曰伣天之妹说文伣弟二训曰
一曰闻见此训最确与毛传合毛传直训曰伣磬也
盖当时韩诗作磬训为闻见人人习知不必多言若
郑笺以如训伣即说文譬谕也之弟一训此自是汉
以来相沿之别解郑氏用之以别毛义然不如毛义
远矣诗人言伣天之妹者称后妃为天妹以神之文
卷一 第 9b 页
王实有见闻其为天妹者故定祥亲迎也礼娶妻先
聘说文聘访也从耳甹声甹与殸同(义见/下)然则伣天
之妹伣与聘义又相近矣目得者可概以声闻鼻得
者亦可概以声闻故说文曰馨香之远闻者从香殸
声殸古文磬又曰𠷓声也从只甹声读如馨案诗椒
聊次章远条且毛传曰言声之远闻也声字与馨字
音义相近汉人每相假借故汉衡方碑亦借声为馨
(海盐吴东发云衡方碑云克长克君不虞不阳维/明维允耀此声香声乃馨之假借字上文既云有)
(日有声则此/义不应重矣)逸周书谥法解不生其国曰声昔人解
此多误案此乃生于母家不在本国如虚悬然其义
卷一 第 10a 页
犹在殸字声乃假借耳犹史记所言赘婿之义鲁婴
齐谥声伯声伯之母不聘穆姜不以为姒生声伯而
出之嫁于齐(左成十/一年传)然则声伯必是随母生长于外
所以卒谥曰声又齐侯娶鲁颜懿姬无子其侄鬷声
姬生光(杜注云颜鬷/皆二姬母姓)姬之谥声必亦育于母鬷姓家
之故故以母姓为名而谥曰声(左襄十/九年传)与婴齐声伯
同例而隐公母谥声僖公夫人声姜齐灵公母声孟
子皆同此例矣诗叔于田抑罄控忌毛传曰骋马曰
罄元谓罄即骋之音近假借字盖甹殸同韵说文所
以读𠷓若馨也若离骋而别求其训则误矣(尔雅甹/夆掣曳)
卷一 第 10b 页
(也此专训诗小毖今诗作茾蜂者异同字茾蜂甹夆/无所不可但为双声耳其义在音不在字也故毛郑)
(皆据尔雅无新说甹夆与诗叔于田罄控同义殸与/甹音义每相通茾蜂者如执辔者掣曳马也后人因)
(螫字而求其义于蜂蜜之蜂则郢书燕说/矣茾与抨伻同音亦使义也聘亦使也)凡此毛传
未发之义證之古皆合故毛氏经训可并尔疋也
  释盖
尔雅释言盖割裂也郭璞注未详今学者皆以盖割
同声假借引郑康成礼记缁衣注明之则郭所未详
者明矣元更谓害曷盍末未古音皆相近每加偏旁
互相假借若以为正字则失之书吕刑曰鳏寡无盖
盖即害字之借言尧时鳏寡无害也伪传云使鳏寡
卷一 第 11a 页
得所无有掩盖失之矣害字与割音义最近诗生民
曰无菑无害释名曰害割也书尧典洪水方割大诰
天降割之类皆害字之借也害字与盖字亦近尔雅
释文盖舍人本作害尚书君奭割申劝王之德郑氏
缁衣注曰割之言盖是也盍与曷同音故孟子时日
害丧害即曷吕览葛天氏即盖天氏也盍与末未亦
最近故春秋襄二十七年公羊传盟曰昧雉彼视何
休学昧割也邵公之意若曰有渝盟者视此割雉也
孟子谋盖都君此兼掩井焚廪而言之盖亦当训为
害也若专以谋盖为盖井而不兼焚廪则下文咸我
卷一 第 11b 页
绩咸字无所著矣
  释且
说文训且为荐字属象形(段若膺大令日仪礼郑注/公羊何注皆云且字如伯)
(某仲某某是且字某以荐伯仲也古文尚书黎民俎/饥郑易俎为阻盖尚书本作且故今文家作祖古文)
(家作阻此皆/训荐之义)元按诸古谊且古祖字也古文祖皆且
字商文戊祖丁𢍜作 祖又𢍜作 孟祖辛彝作
祖乙爵作 祖已爵作 祖丁觚作 瞿祖丁卣作
(此文与今/且字近矣)周齐侯钟作 作 皆祖之古文小篆
始左示作祖故说文示部祖始庙也今音祖则古切
且千也切不知古音古谊正相同也礼记檀弓曾子
卷一 第 12a 页
曰夫祖者且也且胡为其不可以反宿也(郑注且未/定之辞)
可以證矣又按且始也且既与祖同字同音则其谊
亦同尔雅释诂祖始也凡言祖皆有始谊(如祖训始/庙祖祭为)
(柩始行史记食货志引书日黎民祖饥又/诗四月维夏六月徂暑郑笺云徂犹始也)言且亦即
有始谊经传中言既某且某者皆言终如此始又如
(既训终/且训始)王怀祖给事谓元曰诗言终风且㬥终和
且平终温且惠终皆当训既言既风且暴也(郑笺训/终风为)
(终日风此望文生谊尔雅遍释诗中风/名独无终风且终和终温又将何说)元为之加證
曰终即既既终也且始也诗郑风溱洧女曰观乎士
曰既且且往观乎既且即终始之谊且读为平声与
卷一 第 12b 页
乎乎字为韵且往观乎之且即蒙上既且为言愈见
修辞之善汉张迁碑爰既且于君文例可与此相證
(顾宁人以既且为暨字之分疑/是碑为重刻摹勒之误非也)又按且粗也姑也
且训为始始有草创之谊即为粗略之谊说文粗疏
也粗从且得声得谊且又与盬通借皆不攻致之谊
诗唐风王事靡盬毛传盬不攻致也(孔疏引蛊字为/證谊乖远不相)
(涉)汉书息夫躬传曰器用盬恶邓展注盬不坚牢也
(即不/攻致)吕览诬徒篇从师苦高诱注苦读如盬会之盬
苦不精致也方言曰盬且也郭璞未详合经史子数
谊方言之训可识矣又沽音同盬仪礼丧服传云冠
卷一 第 13a 页
者沽功也郑注沽犹粗也又既夕注沽今文作古又
周礼司兵注曰功沽上下沽即粗恶与盬同可见汉
末犹为𢛢语粗略即为聊且之谊故且为姑且之且
(广雅嫴/且也)其寔姑即且同音假借字诗周南我姑酌彼
金罍毛传姑且也(说文夃秦以市买多得为夃诗我/夃酌彼金罍段若膺大令曰说文)
(引诗我夃酌彼金罍夃本应作姑此许引诗说假/借古文以夃为姑也如𡚽人姓也洪范以𡚽为好)
亦且之假借字(论语沽之哉沽/即夃字假借)礼记檀弓杜桥之母
之丧宫中无相以为沽也郑注沽犹略也是沽即粗
略之谊与盬姑同谊寔皆且之假借也(庄子与物且/者此谓苟且)
(汉书宣帝纪莫/有苟且之意同)广雅聊苟且也亦其谊也又案且字
卷一 第 13b 页
加口为咀春秋左传僖二十八年晋侯㝱楚子伏已
而盬其脑盬与咀同谓咀啑其脑故方言曰盬且也
此益明矣(服虔注盬啑也杜注沿之正义云未见正/训此未明古谊也左传吾且柔之矣脑能)
(柔物故考工记曰/近于𠜶而休于气)且与姑同音故姑亦有咀谊孟子
滕文公蝇蜹姑嘬之姑与方言盬同即咀也(赵岐姑/字无解)
(朱子训语助固非至以为蝼蛄则古无分蝼/蛄二字单名为蛄者此未明古谊之失也)谓蝇与
蜹同咀嘬之也又案且有包含大多之意故说文咀
训为含味苴麻子包多子者(礼记丧服小记苴杖竹/也此言以苴麻缠杖如)
(殳然郑说非诗鸱鸮予所蓄祖祖读为苴毛诗作祖/韩诗作租释文不误今本毛误为祖祖租无定其为)
(苴之假借益明苴即陆玑所谓紩巢之/麻与下捋荼荼字二物相配非虚字)礼记苞苴此
卷一 第 14a 页
谊亦近也物粗恶未有不大者故㕜记注盬为大盐
说文训驵为壮马(尔雅奘驵也释文引/孙樊本作将且也)又案小雅夜
如何其夜未央毛传央且也释文七也反(今讹作旦/也又夏小)
(正傅崧卿本十二月陨麋角传曰盖阳气且/睹也且睹即始睹也馀本皆讹为旦睹矣)由且谊
推之经传中谊有可识矣(说文咀祖柤䏣珇殂组苴/袓虘俎伹岨诅租怚锄豠)
(沮姐粗坥狙罝/雎驵疽阻抯徂徂㡹助/䢸三十五字皆从且得声皆有谊可寻)又案且为
发声与将同诗将翱将翔将安将乐是也将恐将惧
郑笺将且也又案且为语馀声诗乃见狂且毛传且
辞也椒聊且(尔雅朻者聊即释椒聊陆玑以/聊为语助辞岂不与且字相复)之类谊
同此又案且声转此诗载芟匪且有且毛传且此也
卷一 第 14b 页
是也
  释黻
黻与黼同为画缋之形考工记白与黑谓之黼黑与
青谓之黻黼象斧形明矣说黻者曰两已相背戾(尔/雅)
(孙注左桓二年/传注书益稷传)而自古画象则作形明两弓相背
戾非两已相背戾也两弓相背义取于物与斧同类
两已之已何物耶然则各传注所言两已者岂非两
弓相沿之误与汉书韦贤传师古注曰绂画为
古弗字也(今俗本汉书文/选皆讹为亚)师古此语必有师传非
师古所创经传中𢐀佛弗义每相通字或相假音亦
卷一 第 15a 页
相转说文𢐀解曰辅也重也辅者以辅戾弓之不正
者即考工记弓人之茭郑注所谓弓檠者重者二弓
也说文弗字收于 部解曰弗挢也考工记弓人曰
挢干挢角从 从 从韦省案弗字明是从弓之字
若从韦则不知所省无以下笔必有后人删改之误
弗字从 从 从弓 者明是两弓相背左右手
相戾之义此会意之旨也特 分背不若乂字相
交耳然则弗即字为两弓相背戾之證师古之说
有由来矣
  释邮表畷
卷一 第 15b 页
将欲于平坦之地分其间界行列远近使人可以准
视望止行步无尺寸之差而不可逾焉则必立一木
于地且垂缀他物于木上以显明其标志矣此邮表
畷之权舆也则试言邮说文邮境上行书舍也(汉书/各纪)
(传邮亭/注皆同)邮从邑从垂垂远边也垂从土从𠂹𠂹草木
华叶垂象形也盖古者边垂疆界其始必正其四至
焉四至之边必立木为表𠂹缀物于上以准远近之
望而分疆界焉此垂之所以从𠂹邮之所以从垂也
垂之远近者必分程途里数故郑康成注周礼掌节
云若今邮行有程矣说文邮字乃以垂邑二字会成
卷一 第 16a 页
一意其声则生之于斿故与斿流旒通借古字义随
音生斿邮是也诗长发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礼
记郊特牲曰飨农及邮表畷禽兽郑康成注邮表畷
谓田畯所以督约百姓于井间之处也引齐鲁韩三
家诗作为下国畷邮三家诗乃本字古字也按球玉
磬也以其直悬求然而名之(莍梂皆/同音义)裘古文但作求
加衣为裘犹 之加衣于毛也立一木为标志缀毛
物于上即球也诗之球即裘同音假借字也故以裘
为标志即以 为标志也则试言表表者裘衣也柱
也标也志也准也明也(说文表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为表裘皮衣也)
卷一 第 16b 页
(象形古文省衣作求荀子儒效后汉盖勋马援传注/表标也吕览慎小注表柱也礼记檀弓内则注表明)
(也周礼大司马为表注表所以识正行列也荀子大/略注表标志也后汉书刘祐传注表标准也管子君)
(臣上注表谓以木为标有所告示也汉书淮南厉王/传注表者树木为之若柱形也吕览不屈云或操表)
(掇以善睎望/注表掇仪度)旗之旒冕之旒皆以物相联缀为名诗
长发之球是乃表裘之裘长发之缀旒是言受地于
天子为诸侯之封疆树立联缀之裘以定四界也春
秋襄十六年公羊传君若赘旒然言臣专政君不与
国事但若委裘于朝宁之上而已故汉书贾谊传曰
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此言遗腹之主甚幼不
能立朝但委缀裘衣于朝而天下不乱即公羊赘旒
卷一 第 17a 页
之义也赘与缀音近义相假庄子大宗师云彼以生
为附赘县疣亦取此义也(史记滑稽传淳于髡齐之/赘婿索隐如人赘疣馀剩)
(物也诗大雅具赘/卒荒传赘属也)是郊特牲之表义即邮义也则试
言畷说文叕篆作 缀联也又缀合著也畷两陌间
道也按缀为以物系属于物之义叕缀畷辍义皆通
(檀弓下国语齐语注皆日缀连也缀又训止见乐记/注故辍亦训止见吕览期贤求人注说文辍车小缺)
(复合众车连行缺而复合连义也即止义也缀兆之/缀连也亦即止也尚书立政缀衣亦掌连缀衣服之)
(官/也)赘则同音假借之字祋字亦音义相近故诗候人
荷戈与祋说文祋殳也或说城郭市里高悬羊皮有
不当入而欲入者暂下以惊牛马曰祋此乃以木缀
卷一 第 17b 页
裘之明證汉时尚有此制故田陌之间相联之处以
木为表分其界限则可名曰表以表系皮则可名曰
缀因之两陌间之道路亦即别制加田于叕之字名
之曰畷此亦字随音生实一义也扬州古铜盘铭曰
用大蔽散邑乃即散用田竟竟自瀗洮以南至于大
沽一表以降二表又曰表于单道表于原道表于周
道以东表于耔东疆右还表于竟竟导以南表于却
莱导以西至于𨾊莫竟竟井邑田云云观此可见古
人以表立田地疆界之事(周礼虞人莱所田之野为/表百步则一为三表又五)
(十步为一表又日及表乃止此/可见古人阅军以表为界之事)又舞者行列所止亦
卷一 第 18a 页
立木缀物为标名曰缀礼记乐记曰缀兆郑注缀谓
酂舞者之位也又曰其舞行缀远其舞行缀短观此
可见古人凡分行列远近长短者皆以表缀为用然
则郊特牲所谓邮表畷者邮乃为井田上道里可以
传书之舍也表乃井田间分界之木也(左传襄二十/五年传表淳)
(卤贾逵注云淳卤之地九夫为表国语周语单/襄公云周制有之日列树以表道韦注表识也)畷乃
田两陌之间道也凡此皆古人飨祭之处也而邮表
畷之古义皆以立木缀毛裘之物垂之分间界行列
远近使人可准视望止行步而命名者也
  释颂
卷一 第 18b 页
诗分风雅颂颂之训为美盛德者馀义也颂之训为
形容者本义也且颂字即容字也(颂正字容假借字/诗谱颂之言容释)
(名颂容也并以假借字释正字说文容训盛与颂字/义别后人专以颂为歌功颂德字而颂之本义失矣)
故说文颂皃也从页公声籀文作 是容即颂汉书
儒林传鲁徐生善为颂即善为容也(说文皃下云颂/仪也与此颂字)
(为转注籀文者周宣王太史所作颂即容貌字者史/记乐书云物之颂也汉书儒林传云颂礼甚严又云)
(孝文时徐生以颂为礼官大/夫师古注并云颂读日容)容养羕一声之转古籍
每多通借今世俗传之㨾字始于唐韵即容字转声
所借之羕字不知何时再加扌旁以别之而后人遂
绝不知从颂容羕转变而来岂知所谓商颂周颂鲁
卷一 第 19a 页
颂者若曰商之㨾子周之㨾子鲁之㨾子而已无深
义也何以三颂有㨾而风雅无㨾也风雅但弦歌笙
閒宾主及歌者皆不必因此而为舞容(凡乐县并在/堂下惟琴瑟)
(随工而得升笙则倚于堂大射仪云簜在建鼓之閒/礼记礼器云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弦歌閒)
(以笙者如诸侯燕群臣及聘问之臣升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閒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
(南山有台笙由仪大夫士乡饮酒礼亦如之并无所/为舞容他如周礼左传国语所载亦但曰歌曰咏歌)
(左传季札观乐惟使工为之歌国语叔孙穆/子对晋侯云伶箫咏歌而亦绝不及舞容)惟三颂
各章皆是舞容故称为颂若元以后戏曲歌者舞者
与乐器全动作也风雅则但若南宋人之歌词弹词
而已不必鼓舞以应铿锵之节也(颂之舞容礼记文/王世子适东序释)
卷一 第 19b 页
(奠于先老登歌清庙下管象舞大武注云象周武王/伐纣之乐也以管播其声又为之舞明堂位以禘礼)
(祀周公于太庙升歌清庙下管象祭统夫大尝禘升/歌清庙下而管象仲尼燕居升歌清庙示德也下而)
(管象示事也诗序维清奏象舞也笺云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武王制焉又云武奏大武也笺云大武)
(周公作乐所为舞也乐记钟鼓管磬羽籥干戚乐之/器也屈申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又云执其干戚)
(习其俯仰屈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犹之戏曲执持文武之器手)
(舞足蹈而口歌/之以应节奏也)仲尼燕居子曰大飨有四焉下管象
武夏籥序兴象武武舞用干戚也夏籥文舞用羽籥
(文舞武舞礼记内则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注谓先学勺后学象文武之次大夏乐之文)
(武备者也勺即周颂酌象即周颂序云维清奏象舞/也大夏则夏禹之乐也文王世子春夏学干戈秋冬)
(学羽籥注云干戈万舞象舞也羽籥籥舞象文也乐/记云干戚羽旄谓之乐注云干盾也戚斧也武舞所)
卷一 第 20a 页
(执羽翟羽也旄旄牛尾也文舞所执郊特牲诸侯之/宫县而祭以白牡击玉磬朱干设锡冕而舞大武明)
(堂位禘礼祀周公于太庙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公羊宣八年传夏六月壬午犹绎万入)
(去籥万者何干舞也籥者何籥舞也左传襄二十九/年传季札请观周乐见舞象箾南籥见舞大武见舞)
(韶濩见舞大夏见舞韶箾周所存六代之乐若大司/乐所云云门大卷大咸大㲈大夏大濩大武皆颂也)
(鲁得其四韶箾夏濩/等舞季札俱及见之)所谓夏者即九夏之义说文夏
从攴从页从臼臼两手攴两足与颂字义同周曰颂
古曰夏而已故九夏皆有钟鼓等器以为容节(诗时/迈肆)
(于时夏传云夏大也笺云陈其功夏而歌之乐歌大/者称夏礼记夏籥序兴正义云夏籥谓大夏文舞之)
(乐以象武次序更递而兴郑氏康成注钟师以九夏/为乐之大歌说文夏训中国之人也从夏即古文首)
(字头为容貌之首古颂皃字故从页夏字于六书属/象形礼日夏诗日颂二而一者也九夏者钟师所谓)
卷一 第 20b 页
(玉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祴夏骜夏也杜/子春云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
(夏四方宾客来奏纳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齐/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祴夏公出入奏骜夏)
(凡奏夏并以钟鼓为行步之节金奏之例/皆在升歌前如宾入门升堂后金奏即阕)九夏即在
颂中明乎人身手足头皃之义而古人名诗为夏为
颂之义显矣(清庙之什凡十篇古登歌用清庙尚馀/其九吕叔玉云肆夏繁遏渠皆周颂也)
(肆夏时迈也繁遏执竞也渠思文也其馀六夏盖即/维天之命等篇为近之矣郑氏康成以九夏皆诗篇)
(名颂之/族类也)乐记宾牟贾问荅全是舞颂即颂即容之实
(乐记言大武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著/往复乱以饰归奋疾而不拔极幽而不隐又孔子)
(荅宾牟贾云夫乐者象成者也揔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大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
(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皆)
卷一 第 21a 页
(舞颂之实證按左氏宣十二年传楚庄王日武王克/商又作武其首章日耆定尔功其三日铺时绎思我)
(徂维求定其六日绥万邦屡丰年然则赉桓二章皆/属于大武犹之关雎实兼葛覃卷耳鹊巢兼采蘩采)
(蘋/也)周礼大司乐凡曰奏皆金也曰歌皆人声也曰舞
皆颂也夏也人身之动容也(大司乐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
(奏大蔟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㲈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
(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夏舞者谓鼓舞以应铿锵之)
(节/也)武舞曰万舞者万厉也蹈厉武舞也(公羊宣八年/传云万者何)
(干舞也史记乐书正义云厉谓颜色勃然如战色乐/记注云蹈厉所以象威武时而公羊注以为武王以)
(万人服天下故民以万名其篇/此汉人望文生义其实非也)豳诗有颂者此必有
舞容在后(籥章国祭蜡则吹豳颂桉豳为周之旧商/周皆夏殷之旧邦宋有商颂周亦有豳颂)
卷一 第 21b 页
(既谓之颂宜/有舞容在焉)礼君子趋行宾出入尸出入皆奏夏夏
即人容以金奏为之节也(周礼乐师教乐仪行以肆/夏趋以采荠礼记玉藻古)
(之君子趋以采齐行以肆夏仪礼燕礼宾及庭奏肆/夏宾醉奏陔大射仪公升即席奏肆夏宾醉奏陔公)
(入骜乡饮酒礼宾出奏陔礼记礼器大飨之宾其出/也肆夏而送之郊特牲宾入大门而奏肆夏又云大)
(夫之奏肆夏也由赵文子始也仲尼燕居两君相见/入门而县兴升堂而乐阕县兴即金奏也又云金作)
(示情也国语鲁语叔孙穆子不拜肆夏日先乐金奏/肆夏繁遏渠天子所以飨元侯也非使臣之所敢闻)
(也大司乐王出入则令奏王夏尸出入则令奏肆夏/牲出入则令奏昭夏凡奏夏皆击金以为节钟师掌)
(金奏以钟鼓奏九夏镈师凡/祭祀鼓其金奏之乐是也)周礼钟师于二南之诗
亦称奏者彼以弓矢为舞容故有金奏非舞不称奏
(钟师凡射王奏驺虞诸侯奏狸首卿大夫奏采蘋/士奏采蘩大司乐及射令奏驺虞诏诸侯以弓矢)
卷一 第 22a 页
(舞据此知狸首采蘋/采蘩皆以弓矢舞)钟磬分笙钟笙磬颂钟颂磬者
笙在东方专应风雅之歌颂在西方专应夏颂之舞
(乐县之位小胥正之大射仪乐人宿县于阼阶东/笙磬西面其南笙钟其南镈燕礼镈之南又有鼓)
(其南应鼙皆南陈笙为东方以应风雅诗鼓钟云笙/磬同音以雅以南谓诸侯大夫燕时但歌雅与二南)
(左氏襄十一年传郑人赂晋侯以歌钟二肆其云歌/钟必是应风雅之钟然则即笙钟也或者笙钟笙磬)
(器声比颂钟颂磬为小以此为分别欤或以笙为所/吹之笙不知所吹之笙则在两阶建鼓之閒与此绝)
(不相同西阶之西颂磬东面其南钟其南镈其南朔/鼙其南鼓皆南陈颂为西方以应颂舞仪礼燕礼聘)
(礼以及少牢馈食有司彻所载宾尸入门升堂莫不/由西出入凡宾尸出入皆金奏金奏必歌颂以应屈)
(申俯仰行步之节也尚书笙镛以閒孔郑古文皆作/笙庸庸即大射仪之颂古文颂或为庸大司乐疏引)
(书郑注云东方之乐谓之笙笙生也东方生长之方/故名乐为笙也西方之乐谓之庸庸功也西方物孰)
卷一 第 22b 页
(有成功亦谓之颂颂亦是颂其成也伪/孔解庸为大镛便昧于笙颂之义矣)此乃古人未
发之义因释之如此
  释矢
义从音生也字从音义造也试开口直发其声曰施
(尸为同音夷侇匜移为音近字/孟子孟施舍赵岐注施发声)重读之曰矢(屎为同/音雉薙)
(豸为音/近字)施矢之音皆有自此直施而去之彼之义古
人造从㫃从也(也即/同匜)之施字即从音义而生者也说
文施旗皃(齐栾施郑丰施鲁巫马施皆字子旗齐/弦施字子多多音义如西故移从多)
有自此斜平而去之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庚子/日施兮索隐施犹西斜也)
义为施舍(易乾卦云行雨施称物平施左传昭五年/刘炫注施者舍也舍为施之重音施之训)
卷一 第 23a 页
(展训陈训布训行训舒训设训弛训移皆平直施去/之义也诗葛覃施于中谷兔罝施于中林頍弁施于)
(松柏旱麓施于条枚礼记乐记施于孙子孔子閒居/施及四海中庸施及蛮貊皆重读之其实轻重皆同)
(音义/也)尸与施同音故礼记在床曰尸人死平陈也左
(宣十/六年)荆尸而举尸陈也即俗阵字也尔雅曰矢雉
尸陈也平夷弟易也矢弛也弛易也皆此音此义也
尸或为侇侇从夷与尸音义皆相近(周礼凌人大丧/供侇槃冰注侇)
(之言尸也国语晋语秦人杀冀芮而施之注陈尸日/施礼记丧大记奉尸夷于堂诗草虫我心则夷桑柔)
(乱生不夷左氏成十六年传塞井夷灶又十七年传/一朝而尸三卿皆平义也诗洞酌岂弟君子岂弟易)
(直也弟易音义近也匜为注水器左氏僖廿三年传/怀嬴奉匜既而挥之水从匜出平挥而去故名其器)
(日匜池之从/也亦同此义)矢为弓弩之矢象形字而义生于音凡
卷一 第 23b 页
人引弓发矢未有不平引延陈而去止于彼者(尔雅/矢雉)
(引延/陈也)此义即此音也左传(隐五/年)公矢鱼于棠诗矢于
牧野无矢我陵以矢其音矢诗不多矢皆训陈又人
之所遗曰矢亦取施舍而去之义故史记廉颇蔺相
如传曰三遗矢矣庄子知北游曰道在屎溺(屎同/矢)
(定三/年)阍曰夷射姑旋焉旋当为施施者谓便溺也
便溺有施舍之义旋乃字形之讹也雉野鸡也其飞
形平直而去每如矢矣故古人名鸟之音与矢相近
且造一从隹从矢之字曰雉也雉与豸纼同音每相
假借雉有度量之义凡物自此止彼平引延陈而度
卷一 第 24a 页
之约略如矢雉之去曰雉以绳则曰纼左传(隐元/年)
城过百雉杜预说雉长三丈许慎五经异义韩诗说
雉长四丈何休公羊学雉二百尺说虽不同大约皆
用长绳平引度物之名左传(襄二十/五年)度山林鸠薮泽
鸠与度对言鸠乃雉字之讹雉即度也度以绳尺为
度数也左传(昭十/七年)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
(平/也)民者也工正命官所以名雉者雉有度义亦有平
义也(周礼薙氏书或作夷郑康成读如剃小皃头之/剃书或作夷释文薙或作雉然则薙剃夷雉亦)
(平而去/之之义)周礼封人封其四疆造都邑之封域者亦如
之凡祭祀置其纼司农注纼著牛鼻绳所以牵牛者
卷一 第 24b 页
今时谓之雉与古者名同杜子春云纼当以豸为声
据此知封人掌有绳纼遇城邑则量百雉之纼遇祭
祀则供牛鼻之绳五雉之为工正也义与此同国语
(晋语/二)申生雉经乃以绳纼自经雉乃纼之假借字而
或以为如雉鸟之经自古未见有雉鸟自经于树者
此不明古义之失也纼从豸得声左传(宣十/七年)范武子
引诗曰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余
将老使却子逞其志庶有豸乎释文豸本又作雉(今/讹)
(为鸠与雉薮泽/之雉讹为鸠同)左传(襄十/六年)又云范宣子曰丐在此敢
使鲁无鸠乎此鸠字亦是雉字之讹与庶有豸乎词
卷一 第 25a 页
气正同豸者止也(即阻止/之义)平也解也(解豸名兽/乃双声字)此雉
亦当训止也平也正所以荅圻父无所止居鸿雁哀
鸣劬劳之义与范武子引诗巧言乱庶遄沮遄已义
同也营子曰(地/员)夫管仲之匡天下也其施七尺注施
者大尺之名其长七尺然则施雉之音皆有长引法
度之义水音近矢说文水准也水之流也平引而去
义与矢雉相同准为法则法字古文从水从廌凡言
廌者皆有直义有平义法从水者水至平从廌者为
平为直皆指事从去者两人相违之閒以水廌平直
之为会意廌犹纼绳之直也说文廌部法字乃以神
卷一 第 25b 页
羊触不直为解此由汉时沿楚制为解豸冠令触不
直著之国典之故许氏不能不据以为解其实商周
以上制字未必定主此义(说文法字似宜收去部未/可会意说廌为解豸触不)
(直而去之也盖水廌皆平止义故今文廌字可省若/如神羊之说今文省一廌字则所馀去字会何意耶)
明乎此可知古人造字字出乎音义而义皆本乎音

  释顺
有古人不甚称说之字而后人标而论之者有古人
最称说之恒言要义而后人置之不讲者孔子生春
秋时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其称至德要道之于天下
卷一 第 26a 页
也不曰治天下不曰平天下但曰顺天下顺之时义
大矣哉何后人置之不讲也孝经顺字凡十见(开宗/明义)
(章以顺天下士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三才章/以顺天下圣治章以顺则逆广要道章教民礼顺广)
(至德章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广扬名章顺/可移于长感应章长幼顺事君章将顺其美)顺与
逆相反孝经之所以推孝弟以治天下者顺而已矣
故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
怨又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
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又曰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又曰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
其大者乎是以卿大夫士本孝弟忠敬以立身处世
卷一 第 26b 页
故能保其禄位守其宗庙反是则犯上作乱身亡祀
绝春秋之权所以制天下者顺逆閒耳鲁臧齐庆皆
逆者也此非但孔子之恒言也列国贤卿大夫莫不
以顺逆二字为至德要道是以春秋三传国语之称
顺字者最多皆孔子孝经之义也(左氏隐三年传且/夫贱妨贵少陵长)
(远閒亲新閒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
(速祸也又五年传顺少长僖八年传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不及也且又不顺杜预云立庶不顺礼又卅)
(三年传文不犯顺武不违敌文二年传礼无不顺祀/国之大事也而逆之可谓礼乎又六年传事长则顺)
(又十五年传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宣四年传以顺则/公子坚长又十二年传典从礼顺成十六年传礼以)
(顺时襄三年传云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又十年传大/夫诸司门子弗顺将诛之又十七年传大臣不顺国)
卷一 第 27a 页
(之耻也又廿三年传作不顺而施不恕也又廿五年/传其辞顺犯顺不祥昭元年传夫夫妇妇所谓顺也)
(又十一年传蔡小而不顺又十九年传子产憎其为/人也且以为不顺又廿六年传奖顺天法又廿八年)
(传慈和遍服日顺杜预云唯顺故天下遍服哀二年/传二三子顺天明从君命又六年传从君之命顺也)
(公羊定八年传从祀者何顺祀也文公逆祀定公顺/祀谷梁庄六年传朔入逆则顺出矣国语周语上非)
(礼不顺又云敬王命顺之道也周语中以顺及天下/又云奉义顺则谓之礼周语下方不顺时晋语一敬)
(顺所安为孝晋语二在因民而顺之晋语四顺以训/之晋语六其辞顺晋语七帅众以顺为武晋语八顺)
(其宪则晋语九顺德以学子又行之以/顺越语下顺天地之常又必顺天道)不第此也易
之坤为顺也易之称顺者最多亦孔子孝经春秋之
义也(易坤乃顺承天又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需/顺以听也比下顺从也泰内健而外顺大有顺)
(天休命豫顺以动豫临说而顺萃顺天命也升巽而/顺革顺乎天而应乎人又顺以从君也渐顺相保也)
卷一 第 27b 页
(系辞上天之所助者顺也说卦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又日将以顺性命之理又日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诗之称顺者最多亦孔子孝经春秋之义也(诗女日/鸡鸣知)
(子之顺之皇矣克顺克比又顺帝之则下武应侯/顺德公刘既顺乃宣抑顺德之行桑柔惟彼不顺)
之称顺者最多亦孔子孝经春秋之义也(周礼地官/师氏顺行)
(以事师长仪礼士冠礼弃尔幼志顺尔成德礼记檀/弓上颓乎其顺也檀弓下节哀顺变也王制宗庙有)
(不顺者为不孝月令顺彼远方郑康成云顺犹服也/又曰必顺其时礼运顺人情之大窦又云仁者顺之)
(体也礼器礼时为大顺次之又云有顺而讨也又云/有顺而摭也又云故作大事必顺天时郊特牲年不)
(顺成大传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名日轻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名日重乐记正声感人而顺)
(气应之又云和顺积中又云天地顺而四时当又云/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又云乐在族长乡里之)
(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祭义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又云所以示顺也祭统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
卷一 第 28a 页
(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言内尽于已而外顺于道也忠臣以事)
(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唯贤者能备)
(能备然后能祭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
(而已矣不求其为此孝子之心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又云夫)
(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
(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是故)
(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于上则不以使下/所恶于下则不以事上非诸人行诸已非教之道也)
(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日祭者教之本也已又日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身)
(比焉顺也明示后世教也中庸父母其顺矣乎表记/义而顺又云君命顺则臣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有逆)
(命冠义顺辞令昏礼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大戴礼主言上顺齿则下益悌又云立)
卷一 第 28b 页
(之以义行之以顺哀公问五义言既顺之曾子立孝/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训其弟)
(者又云未有长而顺下可知者弟弟之谓也五帝德/以顺天地之纪又云顺天之义又云莫不从顺盛德)
(天道不顺生于明堂千乘以顺天道诰志以/顺四时小辨士学顺卢注云学顺成之道)圣人治
天下万世不别立法术但以天下人情顺逆叙而行
之而已(尔雅叙/顺也)故孔子但曰至德要道以顺天下也
顺字为圣经最要之字曷可不标而论之也
  释达
达之为义圣贤道德之始古人最重之且恒言之而
后人略之元按达也者士大夫智类通明所行事功
及于家国之谓也(法言问神篇昔仲尼潜心于文王/矣达之吕览诬徒篇况乎达师与)
卷一 第 29a 页
(道术之言乎成公十五年传前志有之日圣达节孔/氏正义以为圣人达于天命则达即道德之始之證)
礼记(学/记)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故
左传(昭公/七年)孟僖子曰吾闻将有达者曰孔某圣人之
后也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
必有达人今将在孔某乎此时孔子年三十五岁矣
(杜预集解僖子卒时孔子年三十五此杜氏用服虔/注见于襄公三十一年疏而本传正义云当言三十)
(四而云五盖相传误/耳此孔氏别有所据)世未称圣但称达(说文圣通也/白虎通圣者)
(通也道也荀子臣道篇是圣臣也杨倞注圣者无所/不通之谓是圣之训通同也又广雅释诂达通也仪)
(礼士昏礼下达郑注达通达也说文达字下不训通/而于通字下注日达也故昭公十三年传晋楚之从)
(不闻达者可谓无人史记楚世家引作不闻通者可/谓无人是达可训通通又训达皆与圣义相近又礼)
卷一 第 29b 页
(记乡饮酒义产万物者圣也郑注圣之言生也是圣/又得训生诗生民先生如达毛传达生也是达与圣)
(亦同训盖毛公用转注谓有生圣之美义无不通康/成恐后人以先生为生不成辞故又从达字本义笺)
(之日达小羊盖小羊生而能行亦有性成之义与圣/字意正相辅总之达即圣之次圣是已成之达达是)
(未成之圣犹之皇公之同训为君赉予之同训为赐/特有浅深之殊耳故庄子天运日圣者达于情而遂)
(于命也左传文公十八年传齐圣广渊杜预集解圣/者通也博达众务庶事尽通也礼记乐记作者之谓)
(圣贾公彦疏圣者通达物理则圣贤道德之始无不/由达而臻者圣人之名尚矣古之所谓达人即今之)
(所谓通人名异/而训可互證也)达之为义春秋时甚重之达之为义
学者亦多问之论语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
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礼记礼器君子之人达故皇/侃义疏以为达者闻之实)
卷一 第 30a 页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
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大戴礼弟子问于曾子曰夫士
何如则可以为达矣曾子曰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
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说文达行不相遇也引/诗日挑兮达兮毛传挑)
(达往来相见之貌则达本有行义不相遇者犹/言不相遌也吕览慎人篇达于道之谓达是也)又曰
君子进则能达岂贵其能达哉贵其有功也绎孔曾
此言知所谓达者乃士大夫学问明通思虑不争言
色质直循行于家国之閒无险阻之处也(礼记知仁/勇三者天)
(下之达德也列子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故说文曰达行不相遇也遇
卷一 第 30b 页
遌也故论语子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夫仁者已
欲达而达人(王肃作家语袭其语曰以达而能达人/者欲穷不可得也与穷字对举便非)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此达之说也左传(宣公/四年)
曰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也(谷梁僖公三年传达/心而懦此造语之异)
论语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孟子曰君子之志
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此不达之说也后儒持明体达
用之论而达专属用非孔曾本义也(张鉴/注)
  释门
凡事物有间可进进而靡已者其音皆读若门或转
若免若每若敏若孟而其义皆同其字则展转相假
卷一 第 31a 页
或假之于同部之叠韵或假之于同纽之双声试论
之凡物中有间隙可进者莫首于门矣古人特造二
户象形之字而未显其声音其声音为何则与虋同
也虋从衅得音衅门同部也因而衅又隶变为亹为
亹为璺皆非说文所有之字而实皆汉以前隶古字
(唐贞观等慈寺塔记铭既有衅社/字又有/字皆/古体之遗也)周礼太卜注璺玉
之坼也方言亦云器破而未离谓之璺释文注亹本
作璺是璺与亹同音义也玉中破未有不赤者故衅
为以血涂物之间隙音转为盟盟誓者亦涂血也(水/经)
(注孟津即盟津谷梁/传盟津亦即孟津)其音亦同也由是推之尔雅虋
卷一 第 31b 页
为赤苗(诗作/更可证/每门音转之迹)说文璊为赤玉𣯣为赤毳庄
子樠为门液(人间世以为/门户则液樠)皆此音此义也(衅又读为/兴去声转)
(为隙转为瑕皆物破有间隙色赤之义说文瑕字次/于璊字者连类而及之也又尔雅虋冬注门冬一名)
(满/冬)若夫进而靡已之义之音则为勉(说文勉从免声/经籍亦或以免)
(为/勉)勉转音为每亹亹文王当读若每每文王亹字或
作亹(文亦/音)再转为敏(汉书以闵/勉为敏勉)为黾双其声则为黾
勉收其声则为蠠没(尔雅蠠/没勉也)又为密勿(毛诗黾勉同/心文选注引)
(韩诗作密勿同心扬雄剧秦美/新云舋闻汗漫舋亦声之转)没乃门之入声密乃
敏之入声又尔雅孟勉也(猛字从孟者以此尔雅/兽曰衅亦猛进之气也)
书洛诰曰汝乃是不蘉蘉字讹俗无以下笔钱辛楣
卷一 第 32a 页
少詹事以为㝱字形近之讹是也梦与孟亦同也诗
凫鹥在亹(后汉书马援传注亹者水流夹山间两岸/深若门也诗笺亹之言门也其有间而进)
(之义更/显矣)凫鹥亹字与文王之亹亹及易系辞礼器之
亹亹皆为一字特今人读为二音耳亹亹文王即勉
勉我王勉亹同也进无巳也河水浼浼浼浼即勉勉
之义水之进靡已也敏勉犹之勉勉也(敏之从每犹/之从𢊆也)
推之勿勿犹亹亹也孟又转为懋为劢为勖书懋哉
懋哉即勉哉勉哉劢与迈同音又懋之转也勖者说
文冂(音/密)字之后次以𠔼(音/卯)次以冃(音/冒)次以冒此皆一
声之转尚书勖哉夫子之勖其音当读与目同(今人/读若)
卷一 第 32b 页
(旭者汉以后音之变犹/读亹若尾不为每也)冒从目目亦声说文冒冢(冢/即)
(同/蒙)而前也冢与门同故荀子之蜂门孟子为逢蒙勖
之从力从冒冒为声而义即寓焉勖哉即懋哉也(玳/瑁)
(当读如毒/目叠韵也)又方言侔莫强也侔莫即黾勉之转音方
言之侔莫即论语之文莫(文莫二字为句与听讼吾/犹人也听讼二字为句同)
刘端临曰文莫吾犹人也犹曰黾勉吾犹人也后人
不解孔子之语读文为句误矣是故训诂不明则圣
贤之语必误语尚误遑言其理乎又案卯字乃门字
开两户故篆为卯也卯门一声之转观于此更见古
人声音文字之精义矣
卷一 第 33a 页
  释释训
礼记王制曰言伪而坚行伪而辨学非而博顺非而
泽此节郑氏注似以第四句难得其解而略之按顺
乃训之假借字泽乃释之假借字言其所训说者似
是而非强释之以惑人也顺是而泽者尔雅释训之
道也如此为解乃与学非而博同类相近语有伦次
大戴记小辨篇曰士学顺辨言以遂志此顺字亦训
字之假借后人昧之致失其解史记孝武纪振兵泽
旅徐广云古释字作泽此亦泽释相假之据也
  释相
卷一 第 33b 页
自周秦以来凡宰辅之臣皆名曰相相之取名必是
佐助之义(诗相维辟公论语/则将焉用彼相矣)乃说文相在目部本义
为省视为以目观木(易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曷尝有佐助之义
此必是假借之字其本字为何曰襄字也古人韵缓
平仄皆可同义是以辅相之相亦可平声赞襄之襄
亦可去声后人昧此故不知襄相音同可假借矣说
文衣部襄字云汉令解衣而耕谓之襄凡耕者必有
耦故但言耕而即有佐助之义即所谓相人偶之偶
(仪礼大射仪聘礼公食大夫礼礼/记中庸论语注皆有相人偶之义)非佐助不成耦
耕故事之相佐助者皆曰襄如尚书虞书思日赞赞
卷一 第 34a 页
襄哉其最古者也赞有佐助之义凡周礼赞王赞命
赞工皆是也赞赞为叠字凡叠字皆形容之字以赞
赞形容襄字犹浩浩滔天以浩浩形容滔字荡荡怀
山襄陵以荡荡形容怀字襄字也自虞书以后襄字
不常写多假同音之相字写为宰相之相是以相有
佐助之训辅赞之义顾名而不知其义矣至于襄之
训因训除相之训道训勴皆从人偶耕辟赞助而引
申之者也襄有因训(谥法因事/有功日襄)则相亦必训因凡二
人二事之有因者必以相字连缀之如相成相佐相
偶之类是也其实相皆借字本义皆在解衣而耕之
卷一 第 34b 页
襄字也说文恐后人不解襄字收入衣部之故故引
汉令以明之而佐助之义即在其中且说文衣为覆
二人本有偶并之义故不再为训也襄又训除乃说
文引申之义非第一义也襄又训驾诗大东两服上
襄此两马并驾之义即两人并耕之义以襄驾之训
例之知襄字之义重并耕而不重解衣矣诗棫朴金
玉其相相亦襄之假借字言金玉两并为追琢之章
也传训相为质似望章字而始生其义非本义也至
于襄相假借之见于经籍者文选上林赋消摇乎襄
羊西京赋相羊乎五柞之宫汉书外戚传惟幼眇之
卷一 第 35a 页
相羊诗出车猃狁于襄释文本或作攘礼记祭法相
近于坎坛郑注相近当为攘祈皆其迹也又诗曰诞
后稷之穑有相之道此相道即襄道襄道者耦耕也
攘草也故下直接曰茀厥丰草也
卷一 第 35b 页
卷一 第 1a 页
研经室三集卷一
  南北书派论
元谓书法迁变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盖由
隶字变为正书行草其转移皆在汉末魏晋之间而
正书行草之分为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
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也南派由钟繇卫瓘及
王羲之献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钟繇
卫瓘索靖及崔悦卢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
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南派不显于隋至贞观
始大显然欧褚诸贤本出北派洎唐永徽以后直至
卷一 第 1b 页
开成碑版石经尚沿北派馀风焉南派乃江左风流
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减笔至不可识而篆隶遗法东
晋己多改变无论宋齐矣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
拙陋长于碑榜而蔡邕韦诞邯郸淳卫觊张芝杜度
篆隶八分草书遗法至隋末唐初(贞观永徽/金石可考)犹有存
者两派判若江河南北世族不相通习至唐初太宗
独善王羲之书虞世南最为亲近始令王氏一家兼
掩南北矣然此时王派虽显缣楮无多世间所习犹
为北派赵宋阁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愈
微矣元二十年来留心南北碑石證以正史其间踪
卷一 第 2a 页
迹流派朗然可见近年魏齐周隋旧碑新出甚多但
下真迹一等更可摩辨而得之窃谓隶字至汉末如
元所藏汉华岳庙碑四明本物亢之也等字全启真
书门径急就章草实开行草先路旧称(宣和/书谱)王导初
师钟卫携宣示表过江此可见书派南迁之迹晋宋
之间世重献之之书右军之体反不见贵齐梁以后
始为大行(南史刘休传羊欣重王子敬正隶书世共/宗之右军之体反不见重及休始好右军)
(法因此/大行)梁亡之后袐阁二王之书初人北朝颜之推
始得而袐之(颜氏家训云梁氏秘阁散逸以来吾见/二王真草家中尝得十卷方知陶隐居)
(阮交州萧祭酒诸书莫不得羲之之/体由此论观之可见南北实不相袭)加以真伪淆杂
卷一 第 2b 页
当时己称难辨(陶隐居答武帝启云羲之从先郡告/灵不仕以后略不复自书有代书一)
(人世不能别见其缓异呼为末年书子敬/年十七八全放此人书故遂与之相似)僧智永为
羲之七世孙与虞世南同郡世南幼年学书于智永
(见世南/本传)由陈入隋官卑不迁书亦不显尔时隋善书
者为房彦谦丁道护诸人皆习北派书法方严遒劲
不类世南世南入唐高年宿德祖述右军太宗书法
亦出羲之故赏虞派购羲之真行二百九十纸为八
十卷命魏徵虞世南褚遂良定真伪(见唐书/艺文志)夫以两
晋君臣忠贤林立而晋书御撰之传乃特在羲之其
笃好可知矣慕羲献者惟尊南派故窦暨述书赋自
卷一 第 3a 页
周至唐二百七人之中列晋宋齐梁陈一百四十五
(周一人秦一人汉二人魏五人吴二人晋六十三/人宋二十五人齐十五人梁二十一人陈二十一)
(人唐四/十五人)于北齐秖列一人其风流派别可想见矣羲
献诸迹皆为南朝秘藏北朝世族岂得摩习兰亭一
纸唐初始出欧褚奉敕临此帖时已在中年以往书
法既成后矣欧阳询书法方正劲挺实是北派试观
今魏齐碑中格法劲正者即其派所从出(详见/跋中)唐书
称询始习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尝见
索靖所书碑宿三日乃去夫唐书称初学羲之者从
帝所好权词也悦索靖碑者体归北派微词也盖钟
卷一 第 3b 页
卫二家为南北所同托始至于索靖则惟北派祖之
枝干之分实自此始褚遂良虽起吴越其书法遒劲
乃本褚亮与欧阳询同习隋派实不出于二王(唐书/本传)
(云父友欧阳/询甚重之)诸书碑石杂以隶笔今有存者可覆按
(详见/跋中)褚临兰亭改动王法不可强同虞世南死太
宗叹无人可与论书魏徵荐遂良曰遂良下笔遒劲
甚得王逸少体此乃徵知遂良忠直可任大事荐其
人非荐其书其实褚法本为北派与世南不同此后
李邕苏灵芝等亦皆北派故与魏齐诸碑相似也(详/见)
(跋/中)唐时南派字迹但寄缣楮北派字迹多寄碑版碑
卷一 第 4a 页
版人人共见缣楮䍐能遍习至宋人阁潭诸帖刻石
盛行而中原碑碣任其薶蚀遂与隋唐相反宋帖展
转摩勒不可究诘汉帝秦臣之迹并由虚造钟王郤
谢岂能如今所存北朝诸碑皆是书丹原石哉宋以
后学者昧于书有南北两派之分而以唐初书家举
而尽属羲献岂知欧褚生长齐隋近接魏周中原文
物具有渊原不可合而一之也北朝族望质朴不尚
风流拘守旧法䍐肯通变惟是遭时离乱体格猥拙
然其笔法劲正遒秀往往画右出锋犹如汉隶其书
碑志不署书者之名即此一端亦守汉法惟破体太
卷一 第 4b 页
多宜为颜之推江式等所纠正其书家著名见于北
史魏齐周书水经注金石略诸书者不下八十馀人
(赵崔悦卢谌魏崔潜崔宏卢偃卢邈崔浩崔简崔衡/崔光崔高客崔亮张黎谷浑沈含馨卢鲁元黎广江)
(强江式江顺和屈恒高遵卢伯源崔挺游明根刘芳/刘懋郭祚沈法会李思穆柳僧习夏侯道迁庾道王)
(世弼王由蒋少游李苗曹世表裴敬宪沈嵩窦遵柳/楷孙伯礼刘仁之宇文忠之沈馥北齐杜弼李铉张)
(景仁樊逊姚元标韩毅袁买奴李超李绘赵彦深崔/季舒萧慨源楷贾德冑颜之推姚淑王思诚释道常)
(北周冀俊赵文深黎景熙沈遐泉元礼萧撝薛温薛/慎柳宏裴汉杨素虞世基虞绰卢昌衡赵仲将刘顗)
(房彦谦阎毗窦庆窦琎/隋丁道护庞夐侯孝直)此中如魏崔悦崔潜崔宏卢
谌卢偃卢邈皆世传钟卫索靖之法(见崔/浩传)齐姚元标
亦得崔法(崔浩传云武平中姚元标以工书知名见/潜书以为过于浩也颜氏家训云北朝丧)
卷一 第 5a 页
(乱之馀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惟/有姚元标工于楷隶留心小学后生师之者众齐末)
(秘书缮写贤于往日多矣武平造/象药方记书法极佳或元标笔欤)周冀俊赵文渊皆
为名家岂书法远不及南朝哉我
朝乾隆嘉庆间元所见所藏北朝石碑不下七八十
种其尤佳者如刁遵墓志司马绍墓志高植墓志贾
使君碑高贞碑高湛墓志孔庙乾明碑郑道昭碑武
平道兴造象药方记建德天保诸造象记启法寺龙
藏寺诸碑直是欧褚师法所由来岂皆拙书哉南朝
诸书家载史传者如萧子云王僧虔等皆明言沿习
钟王(萧传云子云自言善效元常逸少而微/变字体王传云宋文帝谓其迹逾子敬)实成南
卷一 第 5b 页
派至北朝诸书家凡见于北朝正史隋书本传者但
云世习钟卫索靖工书善草隶工行草长于碑榜诸
语而己绝无一语及于师法羲献正史具在可按而
知此实北派所分非敢臆为区别譬如两姓世系谱
学秩然乃强使革其祖姓为后他族可欤(北朝诸史/云魏初重)
(崔卢之书自非朝廷文诰四方书檄初不妄染故世/无遗文尤善草隶崔悦与范阳卢谌齐名谌法钟繇)
(悦法卫瓘而俱习索靖之草皆尽其妙谌传子偃偃/传子邈悦传子潜潜传子宏世不替业又谷浑善隶)
(书黎广从司徒崔浩学楷篆世传其法高遵颇有笔/札卢伯源习钟繇法刘懋善草隶沈法会能隶书李)
(思穆工隶庾道工草隶王由善草隶裴敬宪工隶草/窦遵善隶篆刘仁之工真草张景仁工草隶姚元标)
(工书知名韩毅以工书显萧慨善草隶源楷善草隶/刘逖工草书冀俊善隶书泉元礼颇闲草隶萧撝善)
卷一 第 6a 页
(草隶薛慎善草书柳宏工草隶虞世基善草隶虞绰/工草隶卢昌衡工草行书房彦谦善草隶阎毗草隶)
(尤善窦庆工草隶杨素工草隶窦琎工草隶凡此各/正史本传无一语及于师法二王者此外书断书史)
(书势笔阵图等书/之言皆未足深据)其间惟梁王裒本属南派裒入北
周贵游翕然学裒书赵文渊亦改习裒书然竟无成
至于碑榜王裒亦推先文渊可见南北判然两不相
涉述书赋注称唐高祖书师王裒得其妙故有梁朝
风格据此可见南派入北惟有王裒高祖近在关中
及习其书太宗更笃好之遂居南派渊源所在具可
考己南北朝经学本有质实轻浮之别南北朝史家
亦每以夷虏互相诟詈书派攸分何独不然宋元明
卷一 第 6b 页
书家多为阁帖所囿且若褉序之外更无书法岂不
陋哉元笔札最劣见道已迟惟从金石正史得观两
派分合别为碑跋一卷以便稽览所望颖敏之士振
拔流俗究心北派守欧褚之旧规寻魏齐之坠业庶
几汉魏古法不为俗书所掩不亦袆欤
  北碑南帖论
古石刻纪帝王功德或为卿士铭德位以佐史学是
以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秦石刻曰金石
刻明白是也前后汉隶碑盛兴书家辈出东汉山川
庙墓无不刋石勒铭最有矩法降及西晋北朝中原
卷一 第 7a 页
汉碑林立学者慕之转相摩习唐人修晋书南北史
传于名家书法或曰善𨽻书或曰善隶草或曰善正
书善楷书善行草而皆以善隶书为尊当年风尚若
曰不善隶是不成书家矣故唐太宗心折王羲之尤
在兰亭叙等帖而御撰羲之传惟曰善隶书为古今
之冠而已绝无一语及于正书行草盖太宗亦不能
不沿史家书法以为品题晋书具在可以覆案而羲
之隶书世间未见也隶字书丹于石最难北魏周齐
隋唐变隶为真渐失其本而其书碑也必有波磔杂
以隶意古人遗法犹多存者重隶故也隋唐人碑画
卷一 第 7b 页
末出锋犹存隶体者指不胜屈褚遂良唐初人宜多
正书乃今所存褚迹则𨽻体为多间习南朝体书圣
教序即嫌飘逸盖登善深知古法非隶书不足以被
丰碑而凿贞石也宫殿之榜亦宜篆隶是以北朝书
家史传称之每曰长于碑榜今榜不可见而瓦当碑
头及天发神谶碑可以类推晋室南渡以宣示表诸
迹为江东书法之祖然衣带所携者帖也帖者始于
卷帛之署书(见说/文)后世凡一缣半纸珍藏墨迹皆归
之帖今阁帖如钟王郤谢诸书皆帖也非碑也且以
南朝敕禁刻碑之事是以碑碣绝少(见昭明/文选)惟帖星
卷一 第 8a 页
尚字全变为真行草书无复𨽻古遗意即以焦山瘗
鹤铭与莱州郑道昭山门字相挍体似相近然妍态
多而古法少矣阁帖晋人尺牍非释文不识苟非世
族相习成风当时启事彼此何以能识东晋民间墓
砖多出陶匠之手而字迹尚与篆隶相近与兰亭迥
殊非持风流者所能变也王献之特精行楷不习篆
𨽻谢安欲献之书太极殿榜而献之斥韦仲将事以
拒之此自藏其短也夫魏之君臣失礼者在橙悬仲
将耳若使殿榜未悬陈之广厦细旃之上敕文臣大
书之何不中礼之有岂君上殿廷不及竹扇笼鹅耶
卷一 第 8b 页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本是南朝王派故其所书碑碣
不多若欧褚则全从隶法而来磨崖巨石照耀区夏
询得蔡邕索靖之传矣北朝碑字破体太多特因字
杂分隶兵戈之间无人讲习遂致六书混淆乡壁虚
造然江东俗字亦复不少二王帖如稧婿体 等字
非破体耶唐初破体未尽如虞欧碑中笑荆(虞庙/堂碑)
(欧虞恭/公碑)(欧皇甫/君碑)等字非破体耶唐太宗幼习王帖
于碑版本非所长是以御书晋祠铭(贞观二十年/今在太原府)
意纵横自如以帖意施之巨碑者自此等始此后李
邕碑版名重一时然所书云麾诸碑虽字法半出北
卷一 第 9a 页
朝而以行书书碑终非古法故开元间修孔子庙诸
碑为李邕撰文者邕必请张庭圭以八分书书之邕
亦谓非隶不足以敬碑也唐之殷氏(仲/容)颜氏(真/卿)并以
碑版隶楷世传家学王行满韩择木徐浩柳公权等
亦各名家皆由沿习北法始能自立是故短笺长卷
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
其胜宋蔡襄能得北法元赵孟頫楷书摹拟李邕明
董其昌楷书托迹欧阳盖端书正画之时非此则笔
力无立卓之地自然入于北派也要之汉唐碑版之
法盛而钟鼎文字微宋元钟鼎之学兴而字帖之风
卷一 第 9b 页
盛若其商榷古今步趋流派拟议金石名家复起其
谁与归
  颜鲁公争坐位帖跋
唐人书法多出于隋隋人书法多出于北魏北齐不
观魏齐碑石不见欧褚之所从来自宋人阁帖盛行
世不知有北朝书法矣即如鲁公楷法亦从欧褚北
派而来其源皆出于北朝而非南朝二王派也争坐
位稿如镕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
为念夫不复以姿媚为念者其品乃高所以此帖为
行书之极致试观北魏张猛龙碑后有行书数行可
卷一 第 10a 页
识鲁公书法所由来矣兰亭一帖固为千古风流此
后美质日增惟求妍妙甚至如鲁公此等书亦欲强
入南派昧所从来是使李固搔头魏徵妩媚殊无学
识矣
  王右军兰亭诗序帖二跋
王右军兰亭修禊诗序书于东晋永和九年原本已
入昭陵当时见者已罕其元本本无钩刻存世者今
定武龙神诸本皆欧阳率更褚河南临拓本耳夫临
拓之与元本必不能尽同者也观于欧褚之不能互
相同即知欧褚之必不能全同于右军矣真定武本
卷一 第 10b 页
余惟见商邱陈氏所藏一卷馀皆一翻再三翻之本
真定武本虽欧阳学右军之书终有欧阳笔法在内
犹神龙本之有河南笔法也执定武而以为右军书
法必全如是未足深据也昭陵原本谁见之耶况此
外颍上张金界奴骞异僧押缝等百数十本不同耶
领字或从山崇字或作 更大不同耶要之右军书
之存于今者皆展转钩摹非止一次怀仁所集淳化
所摹皆未免以后人笔法羼入右军法内矣然其圆
润妍浑不多圭角则大致皆同与北朝带隶体之正
字原碑但下真迹一等者不同也世人震于右军之
卷一 第 11a 页
名囿于兰亭之说而不考其始末是岂知晋唐流派
乎兰亭帖之所以佳者欧本则与度化寺碑笔法相
近褚本则与褚书圣教序笔法相近皆以大业北法
为骨江左南法为皮刚柔得宜健妍合度故为致佳
若原本全是右军之法则不知更何景象矣
永和八年秋殷浩北伐无功再举进屯泗口羲之移
浩书曰区区江左力争武功非所当作莫若退保长
江引咎责躬与民更始以救倒悬若犹以前事为未
工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浩不能从遂
有九年秋七月之败兰亭叙作于浩屯泗口之后败
卷一 第 11b 页
走谯城之前其忧国之心含于文字之内非徒悲陈
迹也
  摹刻天发神谶碑跋
三国吴天发神谶碑旧在江宁嘉庆十年燬于火人
间拓本皆可宝贵元家有旧拓本合之繁昌鲍氏旧
拓本共得二百二十一字十四年春属长洲吴国宝
模刻以昭绝学按此碑张勃吴录以为皇象所书张
怀瓘书断以为官至侍中八分亚于蔡邕梁书南史
皇侃传并云青州刺史惜吴志不为立传此碑始末
见于王司寇金石萃编等书其字体乃合篆隶而取
卷一 第 12a 页
方折之势疑即八分书也八分书起于隶字之后而
其笔法篆多于隶是中郎所造以存古法惜人不能
学之也北朝碑额往往有酷似此者魏齐诸碑出于
汉魏三国隋唐以后欧褚诸体实魏齐诸碑之苗裔
而神谶之体亦开其先学者䍐究其原流矣皇象字
休明广陵人因刻石置之北湖家塾泰华双碑之后
以存古乡贤之矩矱焉
  复程竹盦编修(邦宪)
秋初接奉还云知夏间奉答一函已经入览藉知林
居清适怡志文翰为慰索书楹帖随后奉寄来函书
卷一 第 12b 页
法益进笃志欧褚喜与鄙见相合窃谓书法自唐以
前多是北朝旧法其新法南派多分别于贞观永徽
之间隋龙藏寺碑乃丁道护等家法欧褚所从来至
今可见者也欧之皇甫碑醴泉铭乃其本色也化度
寺碑乃其参用永兴南法者也虞之夫子庙堂碑非
尽虞之本色乃亦参用率更北法者也是以庙堂原
石颇有与化度原石相近之处今二摹本全入圆熟
与阁帖枣木模棱者同矣贞观以后御书碑如晋祠
纪功颂升仙太子之类皆是王羲之真传与集王圣
教同行一辙即如石淙诗中方劲之笔皆系北派迥
卷一 第 13a 页
不相涉终唐之世民间劣俗砖石今存旧迹无不与
北齐周隋相似无似阁帖者无似羲献者盖民间实
未能沿习南派也王著摹勒阁帖全将唐人双钩响
拓之本画一改为浑圆模棱之形北法从此更衰矣
阁帖中标题一行曰晋某官某人书皆王著之笔何
以王郤谢庾诸贤与王著之笔无不相近可见著之
改变多不足据矣昭陵禊序谁见原本今所传两本
一则率更之定武一则登善之神龙实皆欧褚自以
己法参入王法之内观于两本之不相同即知两本
之必不同于茧本矣若全是原本恐尚未必如定武
卷一 第 13b 页
动人此语无人敢道也大约欧褚北法从隶而来其
最可见者为乙字捺脚飞出内圆外方全是隶法无
论一字画末出锋矣若江左王法乙字则多钩转作
乙此其分别之迹此外南远于隶北沿于隶之处踪
迹甚多若不持成见以求之皆朗然可见幸今北石
尚多存者再过数百年更无人见矣行书如颜氏争
座位等石皆是北派幸未为后人尽改圆熟流入妍
妙一路至于乐毅黄庭道德等帖世称为逸少真迹
者其来处皆不可究诘有识者所不应道也董文敏
骨力得力于欧张文敏得力于颜皆以北派工夫为
卷一 第 14a 页
骨所以能卓然自立乃二公一生不知南北之分矢
口惟二王是尊岂所谓可使由之不使知之隐然为
隋唐人所笼罩耶生笔札极劣议论武断属在至契
敢以奉商何如
  晋永和泰元砖字拓本跋
此砖新出于湖州古冢中近在兰亭前后十数年此
种字体乃东晋时民间通用之体墓人为圹匠人写
坯尚皆如此可见尔时民间尚有篆隶遗意何尝似
羲献之体所以唐初人皆名世俗通行之字为隶书
也羲献之体乃世族风流譬之麈尾如意惟王谢子
卷一 第 14b 页
卷一 第 14b 页
卷一 第 14b 页
卷一 第 14b 页
卷一 第 14b 页
卷一 第 1a 页
研经室二集卷一
皇上八旬万寿宗经徵寿说
(臣)闻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孔孟之说帝王稽古同天圣德备焉钦惟乾隆五十
五年
皇上八旬万寿万万寿(臣)仰思
盛德大业非三代以下史册所可拟万一惟宗诸经
传以徵
圣寿或管窥而得其词焉(臣)谨案尚书洪范九五福
一曰寿寿者福之初诂福者德所致也恭读
卷一 第 1b 页
五福颂以为寿富诸事皆受于天惟好德修于人五
皇极曰予攸好德女则锡之福皆五福主德之證至

圣人之德即福之基
圣人之所以寿也
帝王之寿必本于
天书曰天寿平格孔安国传曰言天寿有平至之君
礼记中庸谓大德必得其寿徵诸诗曰保右命之自
天申之我
皇上昭事惟敬书曰敇天之命惟时惟几恭绎
卷一 第 2a 页
读召诰篇一言以蔽之曰曷其奈何弗敬以諴民为
祈天之本以敬德为諴民之本其理益明焉大戴礼
曰戒慎必恭恭则寿又引丹书曰敬胜怠者吉亦其
义也
皇上躬亲
郊坛大祀极致精虔其在周礼曰大司乐冬日至地
上圜丘夏日至泽中方丘祭法燔柴于太坛祭天也
瘗埋于泰折祭地也又以正月上辛
祈谷孟夏
常雩者公羊春秋曰郊用正月上辛月令天子乃以
卷一 第 2b 页
元日祈谷于上帝左氏春秋曰龙见而雩月令大雩
帝用盛乐是也
社稷坛加玉者祈农事也周礼小宗伯掌建国之神
位右社稷春秋外传曰玉足以庇荫嘉谷
朝日
夕月诸中祀兹复
躬亲一周及于

渎咸
命使祭告礼记祭义曰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
卷一 第 3a 页
内周礼大宗伯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
司命风师雨师公羊春秋曰祭大山河海山川有能
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
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是也


庙祭器者周礼司尊彝掌六尊六彝之位礼记郊特
牲曰鼎俎奇而笾豆偶法古制也我


卷一 第 3b 页
圣相承重熙累洽百有馀年
皇上寅承丕基无事不敬法
列祖诗曰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国家创业东土缔造维勤
皇上编开国方略以阐
功德书曰惟先王建邦启土公刘克笃前烈至于太
王肇基王迹
书萨尔浒战事者仁者无敌受
命伊始书曰壹戎衣天下大定
卷一 第 4a 页
谕立卧碑述
太宗训守冠服骑射者遵
成宪也诗曰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又曰率
由旧章
作纪
恩堂前后记
敬诵
实录者逮事
圣祖不忘
恩教也皇矣之诗述文王逮事大王大王受天命及
卷一 第 4b 页
王季文王其诗曰维此王季帝度其心又曰克顺克
比比于文王
四巡
盛京
亲制诗赋以彰
谟烈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又
曰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祐
皇上上绳
祖武下诒孙谋
五代一堂古今未见复致
卷一 第 5a 页
玉牒十一世之庆尔雅曰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
孙曾孙之子为元孙元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
昆孙昆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
皇上明俊德以亲九族
恩泽深厚礼记大传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诗
序曰行苇忠厚也
皇上勤于庶政
睿思所周事立必豫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书曰一日二日万几
御书无逸篇揭为座铭(臣)伏读
卷一 第 5b 页
经筵御论君子所其无逸训所为处与召诰王敬作
所相发明
圣人之言经训所折衷也
法宫
行在皆秉烛待章左氏春秋曰夙兴夜寐朝夕临政
视事移晷传餐向午书曰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
食内外奏章皆
丹毫亲批日数十事周礼内史凡四方之事书内史
读之
皇上犹无须内史之读也内外臣工日有
卷一 第 6a 页
召对下至一命亦无遗焉周礼小臣掌三公及孤卿
之复逆大仆掌诸侯之复逆宰夫叙群吏之治以待
诸臣之复万民之逆是也法
祖六巡江浙观民察吏不自暇逸岱岳五台豫河皆
亲驻跸易曰省方观民设教孟子曰天子适诸侯曰
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礼记礼器曰因名山升中于
天诗般序曰巡狩而祀四岳河海也天下庶狱事必
亲览兹复
恩诏减等王制曰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
变故君子尽心焉易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卷一 第 6b 页
耕耤之礼必
躬亲者礼记月令天子乃择元辰躬耕帝籍春秋外
传曰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食为民
天民为国本
皇上爱民重农民数谷数要会时
闻周礼小司寇大比登民数自生齿以上登于天府
礼记王制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周礼天府若祭天
之司民司禄而献民数谷数则受而藏之至于
祈谢雨泽驿
询天下雨旸收穫每沾足丰稔必
卷一 第 7a 页
诗以志喜尔雅曰四时和谓之玉烛甘雨时降万物
以嘉谓之醴泉谷梁春秋曰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又
曰闵雨者有志乎民者也喜雨者有志乎民者也正
赋漕运岁千万计
皇上临御以来免赋者三免漕者再兹复
恩蠲天下正供(臣)谨案周礼小司徒乡师遂人遂师
遂大夫皆有辨其施舍之事郑康成读施为弛盖周
时什一虽轻皆无普免之事岂若我
皇上蠲贷至二千万万乎(臣)伏读
经筵御论有孚惠我德以九五君位惠即我德当置
卷一 第 7b 页
惠心于勿问
圣谟洋洋所以损上益下有孚元吉而说无疆也偏
隅偶歉
恩加蠲赈截漕平粜以剂盈虚恤民也周礼司稼以
年之上下出敛法均万民之食而赒其急平其兴河
防者民生所关
皇上命浚陶庄六塘伊家诸河清黄交汇志水宣泄
海塘建石重堤保障书曰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
距川考工记曰以防止水礼记月令曰完堤防春秋
外传曰陂障九泽民閒五世同堂二百馀家寿逾百
卷一 第 8a 页
龄同居十世皆
寿世人瑞也尔雅曰子子孙孙引无极也礼记曲礼
曰百年曰期颐孝经曰示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命重举千叟宴者皇建有极敛福以锡庶民也礼记
王制曰凡三王养老皆引年周礼伊耆氏其王之齿
杖尔雅曰黄发齯齿鲐背寿也
皇上典学高深
文德淳懋每岁必
御经筵宣讲书曰念终始兴于学抑戒之诗曰抑抑
威仪维德之隅
卷一 第 8b 页
临雍讲学
释奠
幸鲁崇儒重道也礼记王制曰天子曰辟廱诗曰于
论鼓钟于乐辟廱文王世子曰天子视学大昕鼓徵
乃命有司行事兴秩节祭先师先圣焉
御制三老五更说證以左氏孟子其义乃明
重排石鼓文者存周法物用光我
文治
武功也诗车攻序曰宣王复古也吉日序曰美宣

卷一 第 9a 页
御制诗五万馀篇
文千馀篇尚书帝庸作歌易伏羲画卦文王作卦辞
大戴礼曰武王作机鉴楹带十七铭庶足拟焉
御书宝绘咸臻极诣论语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

亲定祭祀朝飨乐章及诗经乐谱其在周礼大司乐
大吕应钟小吕夹钟皆歌以祀享诗鹿鸣以燕群臣
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其义也镈钟
特磬列于大乐
御制笙诗依义补辞其在尔雅曰大磬谓之毊大钟
卷一 第 9b 页
谓之镛仪礼乡饮酒燕礼诸仪皆笙南陔华黍白华
由庚诸篇即其义也河源淮济泾渭诸水
考厥源委其在尔雅曰河出昆崙虚书曰导淮自桐
柏导沇水东流为济诗曰泾以渭浊即其义也
诏收天下遗书分为四库储以七阁其在周礼外史
掌三皇五帝之书郑注所谓三坟五典也
皇上辟门吁俊正科之外六开
恩榜再举
制科书洪范曰俊民用章诗卷阿序曰言求贤用吉
士也
卷一 第 10a 页
皇上神武迈伦尝发廿矢中十九周礼射人王以六
耦射三侯三获三容也每岁秋
行围木兰蒙古进宴所以诘武绥远也谷梁春秋曰
因蒐狩以习用武事礼之大者也诗时迈曰薄言震
之莫不震㬪
皇上奋武开疆勘㬥柔远荡伊犁平回部收金川定
台湾为亘古未有之功业书序称汤伐三朡成王践
奄皆不足比数左氏春秋以禁㬥戢兵保大定功安
民和众丰财为七德惟
皇上武功备焉至于先征而后归服者谓之归降回
卷一 第 10b 页
部缅甸是也书曰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
旬有苗格也不加征而自来归者谓之归顺土尔扈
特拔达山安集延痕都斯坦布鲁特哈萨克巴勒布
是也书序曰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巢远国自来
也迩者安南王阮光平八
觐祝
釐则我
皇上推亡固存承
天时行之道大戴礼曰重华南抚交阯中庸曰栽者
培之倾者覆之海外远国若高丽暹罗琉球南掌皆
卷一 第 11a 页
入贡
寿宇不可缕计尔雅曰距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北
戴斗极为空桐东至日所出为太平西至日所入为
大蒙大戴礼曰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是也
是惟我
皇上大圣大仁允文允武用是承
天纯佑盛德日新
登八衍范
念用庶徵向用五福(臣)仰见庶徵之应本于
五事
卷一 第 11b 页
寅恭对越为寿之基此貌之恭作肃也
惠泽优渥是可徵曰肃时雨若矣
王言作则臣下禀令此言之从作乂也
当阳用命是可徵曰乂时旸若矣
克知灼见照察几先此视之明作哲也
德化如春是可徵曰哲时燠若矣
达聪兼听发虑出谋此听之聪作谋也
凝成万物是可徵曰谋时寒若矣
精一执中广渊齐圣此思之睿作圣也
从欲风动是可徵曰圣时风若矣
卷一 第 12a 页
皇上临御五十五年庆
寿八旬由是推之万万年为
万万旬易策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
五十有五经卦皆八因而重之爻在其中二篇之策
万有一千五百二十自然之数也又
万寿年干在庚尔雅曰太岁在庚曰上章庚犹坚强
也章明也月躔在酉酉为寿星之次尔雅曰寿星角
亢也是生成推衍皆与苞符象曜相应故曰
圣人之寿皆本于
天锡羡延洪惟亿万年天保之诗臣下归美崇尊颂
卷一 第 12b 页
福禄也曰诒尔多福曰受天百禄曰万寿无疆猗欤
盛哉
圣寿之徵诸经者盖远迈皇王哉翰林编修(臣)阮元
恭纪
御试拟刘向请封甘延寿陈汤疏并陈今日同不同
臣向疏郅支单于兼并外国日益强大数辱汉使者
在廷诸臣未有为陛下画一策者都护延寿副校尉
汤远戍西域特发符节勒师旅直逼康居破其重城
馘名王斩阏支氏请县首藁街夷邸以威远服是沈
谋重虑制胜万里师徒不劳兵矢未折功莫伟焉而
卷一 第 13a 页
议者徒以汤矫制不论其功反欲文致之是臣所未
喻也夫将在外有可以振国威制敌命者专之可也
今延寿汤不避死难为国雪耻而竟无尺寸之封其
何以劝帅兵绝域者昔李广利之于大宛旷日持久
靡敝师旅仅获数马功不敌罪孝武犹且侯之今郅
支之功当十倍于大宛竟使致身之臣未得封爵且
不免吏议臣窃惜之宜请释其矫制之罪赏其克敌
之功加以高爵惟陛下察之此刘向之疏意也(臣)
见我
皇上奋武开疆平定西域拓地二万馀里凡汉唐以
卷一 第 13b 页
来羁縻未服之地尽入版图开屯置驿中外一家岂
如郅支呼韩叛服靡常杀辱汉使哉此其不同一也

皇上自用武以来出力大臣无不加赏高爵或有微
罪断不使掩其大功下至末弁微劳亦无遗焉绝未
有若延寿等之有功而不封者此其不同二也我
皇上运筹九重之上决胜万里之外领兵大臣莫不
仰禀
圣谟指授机宜有战必克閒有偶违
庙算者即不能速藏丰功又孰能于
卷一 第 14a 页
睿虑所未及之处自出奇谋徼幸立功者耶此其不
同者三也
诰授昭勇将军广东钦州营游击
诰赠资政大夫晋光禄大夫尸部侍郎王考琢庵太
  府君行状 年家子胡长龄填讳
太府君讳玉堂字履庭号琢庵始祖讳岩当明神宗
时由江南淮安山阳迁扬州江都明末迁居城北四
十里湖中公道桥二世祖讳国祥
例赠明威将军高祖讳文广任榆林卫正兵千户曾
祖讳秉谦以孙讳匡衡公官
卷一 第 14b 页
貤赠武德将军祖讳枢良
晋赠昭勇将军父讳时衡
诰封奉政大夫
晋赠昭勇将军凡五世皆有隐德至 太府君生而
倜傥有志概长身健臂行止伟岸与中人立顶仅及
胸少能挽强驰射矢无虚发尤喜读书为古文词诗
歌援笔立就康熙五十年辛卯占籍仪徵乡试中式
武举人主试者为江苏巡抚仪封张清恪公伯行会
劾奏本科文乡试交通关节事总督反奏解巡抚职
迁之扬州馆舍 太府君于是佩刀挟矢护左右同
卷一 第 15a 页
寝食数月及奉
旨昭雪复巡抚职清恪公极感 太府君之义而
太府君读书励行一生清介所以深得清恪公教者
亦多在此时矣五十四年乙未武会试中式 殿试
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分镶蓝旗教习五十六年五十七年
圣祖仁皇帝驾幸热河两次随扈五十八年
授蓝翎侍卫雍正元年二月蒙
世宗宪皇帝赏鞋三疋三月送
圣祖仁皇帝梓宫赏银四十两八月送
卷一 第 15b 页
太皇太后梓宫加一级本年癸卯科 殿试武进士
诏举技勇马箭步箭皆称
旨赏鞋三疋银五十两十二月十三日奉
旨授三等侍卫赏戴花翎三年五月十八日引
见外放湖北抚标中军游击兵部给都司签书管湖
北抚标中军游击兼管左营事及涖任兼署右营驭
士严整有律五年八月遭父丧遵例在任奉讳服除
十年三月部议改设抚标中军游击员缺为参将经
大将军岳钟琪以军前才能之员拣补仍留军前效
力 太府君署理参将印务十月军政卓异十一年
卷一 第 16a 页
六月引
见奉
旨准其卓异交部照例升用钦此四月以都司衔升
衔调补广东提标后营游击时巡抚德龄奏请以升
衔仍留湖北署抚标中军印务奉
旨著照该抚所请行钦此雍正十三年十一月恭逢
恩诏加一级乾隆元年正月兼署右营游击三月中
军参将到任交印卸事旋署兴国营参将七月改署
苗疆九溪营游击二年奉
旨谕督抚各据所知之人秉公保举湖广总督史贻
卷一 第 16b 页
直保举阮某才守兼优奏
准纪录一次注册五年五月湖南城步绥宁两县山
内苗民数万人盘踞山谷接辰州数百里杀伤官兵
肆出劫掠道路不通奉檄领九溪澧州洞庭常德共
四协营官兵随镇筸镇总兵刘策名夤夜掩剿兵驻
三界溪苗悉精锐屯山口因即相度地势侦探贼情
六月六日进攻薄贼寨 太府君身先士卒远施鎗
炮近接刀矢毙贼甚多贼大溃遂乘胜奋杀焚烧山
寨夺获粮草器械三界溪为贼门户贼屯此为最勍
自官兵大捷后贼退保各寨其势遂分提督军门杜
卷一 第 17a 页
凯报捷奉
朱批这所奏欣悦览之将士奋勇争先甚为可嘉俟
事竣之日从优议叙钦此闰六月初四日攻八树寨
克之追杀数里巢穴焚燬殆尽七月二十二日攻长
安盐井口客寨飞毛坪龙家溪竹林各寨皆次弟克
之此五寨地势险隘林箐深密 太府君步行率士
卒冒矢石败其伏兵鼓锐力战遂于一日中连克之
贼势已大溃因驻兵搜捕山箐逸伏焚燬茅蓬发获
粮米甚多是时
上虑兵权未一
卷一 第 17b 页
命贵州总督张广泗来湖南总制全军甫到城步即
察知谋勇最著赉鞋二联劳奖极力南山大箐屯贼
正多屡攻未克张公令督各营兵进剿贼积木石断
山路兵不能入 太府君日率兵佯攻正道探知閒
道夜率健卒五百攀藤越岭而入误坠坑伤膝流血
满足以布缚膝进益力夜半及正道彻开木石是时
贼数千人已觉来拒鸟鎗绳火纷如乱萤 太府君
命兵负嵎偃伏藤牌护前贼至鎗齐发我兵寂不动
贼易之久乃鸣一大炮鼓兵直下如建瓴贼众败散
而正道兵无木石阻亦大进合剿杀获甚多及晓搜
卷一 第 18a 页
获龙裤刀欓刀标枪等器械及粮草无算及搜得前
被贼杀之巡检官印一颗贼馀党共八百户退据南
岭粮尽不支閒出数十人近营跪哭乞降 太府君
察其诚为请于张公张公云设贼诈汝当此咎耶
太府君以死任之次日率贼众近大营跪乞降张公
云发三炮不畔去乃真降耳即对众发三大炮毙数
十人馀众股栗莫敢转侧盖感 太府君拯护之恩
故忍死无负如此张公于是始受降是时各山贼寨
亦并破老幼退保入横坡八月二十二日奉令领各
营官兵相机督剿张公又令游击区明李登华带兵
卷一 第 18b 页
随 太府君进剿横坡山梁险隘正路不能攻九月
二十八日率官兵由左路奋登夺杀前进遂入寨中
鎗炮齐发贼精锐殆尽遂大败焚燬居室一空生擒
男妇子女二千馀人贼寨尽平十月初三初四日复
亲督各营官兵于横坡各山箐四面搜捕生擒男妇
子女千馀人又搜获窟室男妇数百人刀杖银帛无
算皆亲解赴张公所张公欲尽诛其生口 太府君
再四諌阻不从不得巳乃请曰壮夫能执兵抗师者
当杀之其妇女及男子十六岁以下者必宜赦免张
公始如所请 太府君出营分别男女年岁苗人环
卷一 第 19a 页
跪哭声震山谷先择壮年有须者斩之其馀全活薙
发给以口粮张公雅知贤能不深求仍奖励有逾诸
将 太府君奉令所剿之贼寨前后十馀战皆谋勇
并著兵无少挫功为诸将最攻战少暇即赋诗校射
以为乐各寨平后彻兵回九溪营总督班第具题奉
旨分别等次交部议叙十一年兵部议叙头等军功
加衔一等随带军功纪录二次八月为苗彊事宜保
举十三年推升河南卫辉营参将九月涖任 太府
君之在九溪也训练勤而兵无虚额赏重而罚严故
湖南劲旅以九溪为最城绥之役有兄弟皆为兵因
卷一 第 19b 页
母老例汰一人兄弟争出母亦请二人皆从而自役
于署中其有勇知方如此及至卫辉营务废坏已极
兵贫而惰弓矢朽折不可用 太府君涖事限期操
练兵本市中无赖子素不习武诧步伐为怪事十四
年十月相率辞粮罢去大吏以操兵过严举劾奉
旨交部议处部议革职回籍家无一亩田萧然僦居
郡城而湖山寄兴诗酒颇自娱也十六年
圣驾南巡跪迎于高明寺甫奏名
上在舟中问曰可是鄂容安所参者谨对曰是旋奉
旨以都司录用以微臣姓名
卷一 第 20a 页
圣心不忘于数年之后由此见
皇上爱惜人材神虑周密纤细不遗 太府君每言
之未尝不感
恩泣下也十七年四月补放广东罗定协都司二十
一年升广东钦州营游击 太府君之往岭南也以
卑湿故未奉母周太淑人之任及至钦州多受嶂气
病足梦寐中语多念慈闱屡欲告养归周太淑人谕
止之未果于二十四年十月十六日卒于任所兵民
哭之失声 太府君性刚介接奉各督抚尊卑尽礼
之外言语辞色无少附屈于僚属事多为保全不以
卷一 第 20b 页
告人受者久而知感所至凡盐榷一切陋习皆裁泰
怀金者不敢造门 太府君未第时家素裕备宿卫
后将十年田舍鬻尽及外迁愈廉介自矢家无一日
储不计也九溪城有北山周数十里兵民皆仰给此
山有明季指挥豪姓之子孙讼言山本指挥旧地总
督委官勘审将为所夺矣公慨然入省申辨过洞庭
湖舟覆赖商船救得出至省力言地即豪姓地亦明
代事且绝数万家之葬窆樵苏刍牧而以资豪姓为
利薮大不便总督即违前议从 太府君议九溪兵
民大感悦偶骑而出见木石委积询知将谋建生祠
卷一 第 21a 页
太府君立斥彻之兵民不得已家祀一主书长生等
字乾隆四十三四年閒元父客汉上遇九溪老兵为
言 太府君去后此祠旋立岁时祝之不衰所著有
珠湖草堂诗集三卷琢庵词一卷箭谱一卷阵法二
卷 太府君生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初五日距卒得
年六十有五康熙六十一年
覃恩授阶奉政大夫乾隆元年
覃恩授阶昭勇将军卒后榇归自钦州入城治丧乾
隆二十五年葬于扬州府城北中雷塘以元配汪淑
人继配江淑人合祔嘉庆元年以孙元官
卷一 第 21b 页
诰赠资政大夫嘉庆四年赠光禄大夫汪宜人赠淑
人一品夫人候选州同知讳浩公女生于康熙三十
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卒于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十一
日江宜人封淑人一品夫人歙县
诰赠资政大夫讳承瑞公女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四
月八日卒于乾隆二十一年九月四日子四长为元
伯父承德汪太夫人出娶李氏次伯父承义以元官
貤赠儒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娶江氏貤封孺人次伯
父承仁未娶卒并庶祖妣吉孺人出又次即元父承
信江太夫人出
卷一 第 22a 页
卷一 第 23a 页
诰授光禄大夫次亨元次伯父承义子曾孙一人常
生元之子二品荫生按吾阮氏世以武起家自元之
生独弱习驰射力辄不支父固怜之命改就经业暇
时为元述 太府君平苗之捷曰是役也奇绩闻当
世然妣江太夫人寝食不安者十阅月故予弛骑射
不事今命汝读书成江太夫人志也比元入翰林充
国史馆纂修官检阅长编 太府君官阶战绩稍具
其略乾隆乙卯嘉庆已未间复以趋庭之训比次追
述用纪梗概托立言之君子图不朽焉孙元谨状
(此乃嘉庆五年所撰二十五年/晋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右都御史两广总督)
卷一 第 23b 页
(次曾孙福谨识)
诰封光禄大夫户部左侍郎显考湘圃府君显妣一
  品夫人林夫人行状
呜呼痛哉不孝罪衅至重奉职无状于嘉庆十年闰
六月十五日酉时 府君考终于浙江抚署正寝由
四百里驰驿奏
闻即于十五日交代巡抚暨南北关关防七月初二
日奉柩登舟候
旨初三日由四百里驿奉
上谕阮元现丁父忧所遗浙江巡抚员缺著清安泰
卷一 第 24a 页
调补钦此不孝即于是日解维归里入城治丧不孝
伏念 府君仁厚孝慈懿行直节彰著人耳目无待
不孝阐扬而后显然不孝负慝深重腼然苫块之閒
仰呼高天此恸何极若不亟以状呈当代公卿史职
通儒文人以乞表章则罪戾滋重矣 府君讳承信
字得中号湘圃雍正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生于
太府君琢庵公湖北抚标中营参将官署乾隆元年
府君年三岁随 太府君移任湖南澧州之九溪营
乾隆五年时 太府君有征苗之捷戮逆受降多所
全活 府君年七岁每言凯旋之日迎 太府君于
卷一 第 24b 页
十里外遥见旗纛甲骑飞扬迤逦过山而来光景犹
能记忆十一年 太府君以 母周太夫人春秋高
不宜居溪山深湿地命世父健斋公偕 府君奉
周太夫人归扬州谕以毋出游毋就试俾壹意侍奉
周太夫人 府君事祖母尽孝日定省问寝膳跬步
不少离十三年祖母 江太夫人卒于扬州 府君
柴毁骨立致疾经年十四年 太府君自河南卫辉
营参将罢归扬州二十一年复任广东钦州营游击
时 府君年二十三仍侍 周太夫人居扬州二十
二年 周太夫人命 府君赴广东见 太府君计
卷一 第 25a 页
家事二十四年 府君年二十六 太府君谕令归
娶且曰吾亦即欲告归耳 府君乃归娶先妣 林
夫人于扬州是年冬 太府君以疾终于钦州明年
春 府君闻讣恸不欲生亟欲戴星奔时 周太夫
人悲甚伯父健斋公曰吾必当赴粤扶柩归若弟亦
往孰安祖母 府君乃留扬州是年五月 周太夫
人以寿终秋 太府君柩归 府君遭重丧哀恸擗
踊与伯父竭力尽心附身附棺无少悔二十九年甲
申 府君年三十一正月二十日生不孝元于西门
白瓦巷旧第之南宅即今所建之海岱庵也自后十
卷一 第 25b 页
馀年 府君皆在扬州 府君幼读书治左氏春秋
为古文辞生长行閒娴习骑射每较射挽强洞坚善
射者皆谢不及喜乘马善相马法驰千里不以为劳
以侍养未与试及是年逾三十决意不求仕进补国
子生闭户守贫家无儋石储澹如也尝暮行蹴得囊
金数镒坐其地至夜半果有返而求者立付之教不
孝读书训诲谆切 府君熟于司马公资治通鉴于
成败治乱战阵谋略辄纵横辨论随方指授期不孝
以有成不孝侍立倾听警心壹志实从此始尝以欧
阳文忠纵囚论苏文忠代张方平谏用兵书等篇口
卷一 第 26a 页
讲指画次第授不孝曰读书当明体达用徒钻时艺
无益也又尝教不孝射曰射须沈其气气不沈志不
能正体不能直杜诗云顾视清高气深稳乃射之秘
诀家虽贫为不孝择师敬礼备至不孝就小试时
府君亲挈行不孝幼弱试毕出 府君一手障丛人
一手挈不孝出阈外四十四年 府君年四十六从
舅氏江橙里先生客汉阳 先妣林太夫人检治家
事并督不孝诵读慈以兼严四十六年秋八月 先
妣以疾终 府君自汉阳扁舟冒风波十日达扬州
伤悼甚挚葬毕客游宣城贫民有除夕不戒于火者
卷一 第 26b 页
数十家 府君往视之罄所蓄资给之使结舍四十
八年 府君年五十季冬命元娶妇江氏四十九年
不孝入学补附生五十年不孝补廪生五十一年
府君复从舅氏江橙里先生客汉阳秋不孝江南乡
试中式举人会试未第 府君命留京师五十四年
府君年五十六归自汉阳不孝中式进士改翰林院
庶吉士五十五年恭遇
万寿覃恩 府君得
敕封儒林郎翰林院庶吉士是年不孝散馆一等第
一名授编修五十六年不孝乞归省掌院大学士阿
卷一 第 27a 页
文成公不允所请二月恭遇
大考阅卷大臣置元文一等第二名
高宗纯皇帝亲览嘉奖曰此卷诗文皆佳擢置一等
第一名补少詹事
命在南书房行走五月 府君挈不孝妇江氏至京
师是日不孝自
御园回城得羽扇香葛之
赐迎奉膝前 府君被
恩感遇喜动颜色元尝
召对及迎养事
卷一 第 27b 页
纯皇帝问曰汝父多少年纪元对曰臣父年五十八
纯皇帝曰年纪甚小时
圣寿八十馀故云然归为 府君敬述之感甚欢甚
呜呼恸哉此不孝在京迎养之始如在目前而 府
君今竟弃不孝而长逝也耶十月 府君由京师归
扬州不孝升掌詹事五十七年冬不孝妇江氏卒于
京邸幼女荃亦殇五十八年春 府君年六十复至
京师五月出京师复归扬州六月不孝蒙
简放山东学政十一月试沂州府毕 府君方自南
来不孝出迎沂州南门之外琅邪古道八驺安缓不
卷一 第 28a 页
孝先马入城呜呼恸哉此不孝山东迎养之事如在
目前而 府君今竟弃不孝而长逝也耶六十年不
孝蒙
恩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调任浙江学政不孝奉
府君由扬州至杭州 府君念不孝妇江氏无子以
族孙常生为元子明年入国学补六品荫生嘉庆元
年 府君年六十三恭遇
覃恩加一级
诰封资政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嘉庆元年
府君为不孝聘妇于曲阜孔氏五月于归杭州嘉庆
卷一 第 28b 页
三年八月不孝升兵部右侍郎转礼部右侍郎九月
不孝任满奉 府君入京师嘉庆四年正月
高宗纯皇帝龙驭上宾 府君跪哭甚恸勖元在礼
部敬襄
大礼
皇上亲政伊始
命元仍在南书房行走旋补
经筵讲官调补户部左侍郎兼署礼部兵部侍郎总
裁会试
恩遇稠㬪 府君语不孝曰汝受知
卷一 第 29a 页
先皇复受
今上重恩如此矢勤矢慎庶可报效万一不孝谨识
严命凡
内廷禁近之事加意慎密各部筹兵饷算军需奏
宗庙
山陵诸事日不暇给未申时始退直 府君必曰尔
少息毋侍我前也四月
覃恩 府君得
诰封荣禄大夫户部左侍郎加一级冬十月不孝奉
署理浙江巡抚之
卷一 第 29b 页
命 府君瞿然谓封疆重任惧不孝不能胜辜负
圣恩元于
召对时叩头固辞
上不允乃就道是年秋
高宗纯皇帝诸大礼成元以兼礼部奉
特恩加随带二级 府君受
诰封光禄大夫
制曰华胄清资佑启必原于严父令仪硕望蕃昌聿
振于名门爰涣国恩用彰家训尔阮承信乃经筵讲
官户部左侍郎加三级今授浙江巡抚阮元之父操
卷一 第 30a 页
修醇粹启迪勤劬儒席传珍琢就圭璋之器良材肯
构蔚为台阁之英门祚方新宠章荐被兹以覃恩封
尔为光禄大夫户部左侍郎加三级锡之诰命于戏
承家有子聿昭孝治之风被命自天用作义方之训
式承茂奖勉副休光五年 府君年六十七正月元
奉实受浙江巡抚之
命 府君至浙江不孝率两军擐甲奉舆于武林门
外慈颜怡悦士民具瞻呜呼恸哉此不孝复在浙迎
养之事更在目前而 府君今竟弃不孝而长逝也
耶是时闽浙海盗有凤尾箬横水澳蔡牵四帮各五
卷一 第 30b 页
六十船安南夷盗三十馀船船高炮大为患尤剧肆
劫商船掳略子女不孝奏置巨舰大炮增兵设防宁
台温分设船厂檄道府董之杭州铸炮局则中军参
将等主其事 府君曰冒暑赴炮局督促速成俾济
军前之用且随时寄示不孝指画机宜不孝在台州
得有所禀受六月二十二日盗在台州松门时三镇
总兵皆到将进击之是夜海上大风雨安南凤尾盗
船荡覆数千人不孝檄水陆各路兵赴海山获数百
人追剿馀盗并获伪安南大统兵进禄侯伦贵利自
夷匪入浙五六年至是败衄始不敢复入浙海 府
卷一 第 31a 页
君先忧后喜曰 神风助顺乃
天子威灵非尔及将士力也故不孝报摺敬陈风雨
破贼事
皇上有诚感神祐之谕此后水澳箬横两帮亦叠被
浙师剿灭惟蔡牵今尚窜于闽浙閒冬 府君聚同
族谋曰我阮氏明季自淮安迁扬州聚族于城北之
公道桥甲科世衍世系日繁今无祭祠非礼也乃独
捐俸购地建阮氏宗祠于公道桥镇之南购田为祭
产俾族姓春秋祀焉更延名师在祠侧设塾教族中
子弟之能读书者又于 太府君雷塘墓侧建墓庐
卷一 第 31b 页
十馀楹每展墓止宿深寓哀慕八年二月为 府君
七十寿辰不孝称觞上寿时
恩赐寿字玉如意适至不孝铸镈钟以蕲眉寿歙程
易畴孝廉考之中二月夹钟之律以为奇应不孝又
与诸友选商周十三吉金酒器酌酒上寿各赋诗一
篇门下士陈寿祺吴鼒姚文田鲍桂星查揆顾廷纶
等以诗文介寿者甚多名篇钜制传诵一时 府君
感诸君子之欢心顾而乐之九年春二月不孝复集
诸友别选商周十三酒器赋诗为寿 府君呼元语
曰筑园池美居室吾不为也孝经谓守其宗庙为卿
卷一 第 32a 页
大夫之孝礼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居室为后故
卿大夫士皆有庙以祭其先祖此古礼也我
大清会典载品官皆有家庙一品庙五閒两室阶五
级两庑三门以朝服少牢俎豆铏爵祀高曾祖祢四
世祧者藏夹室此今制也今吾家惟公道桥有族祠
在城无家庙非礼制也卿大夫受禄于

恩及先世至正一品乃犹若庶人祭于寝可乎今年
京察
谕旨谓汝有守有为清俭持躬汝奉职无微劳何能
卷一 第 32b 页
当此顾俭于躬勿俭于 先祖其遵会典立阮氏家
庙吾将敬奉祀事元受命卜地于扬州府旧城文选
楼北兴仁街即随曹宪文选巷故址鸠工庀材秋庙
成祭服祭器咸备 府君喜遂素志将择日归扬州
奉 栗主入庙矣八月二十六日 府君晨兴将就
盥盘忽头眩目昏弃水倾仆不孝时祭吴山神祠亟
归省知左股外之筋络有阻不便行步即延吴下各
良医内外调治入冬渐愈犹不良于行 府君自五
十岁后患湿热之疾六十以后加重肤肌时作癣瘢
或侵脾胃则食减神疲然尚能骑马至是湿病与左
卷一 第 33a 页
股筋络为痼閒形痛楚今年入春犹未愈 府君念
家庙既成必欲亲奉 栗主入庙兼以夏初往可避
杭州黴湿且吴下名医不能弃其恒业久客杭州拟
于途次就之乃挈孙辈及家属奉 庙主自杭登舟
道出姑苏僦屋暂居为就医计本意实在奉 庙主
至扬州也夏至后服药无大效不孝请 府君勿往
扬州归杭州 府君凄然泪下曰吾竟不能奉 神
主入庙耶大暑时天气畅晴服蔘术复少差医者犹
谓脉甚健可待秋凉归杭州继复 腹浮肿夜眠不
安 府君始决计归杭州矣不孝遣长子常生代奉
卷一 第 33b 页
栗主由苏归扬入庙不孝在嘉兴查灾赈迎于平望
拜见舟中悲喜交集 府君神明不衰历问海洋盗
船浙西赈济川米平粜诸事皆尽委曲犹以不克亲
奉 庙主归扬州为憾迨抵署以病久气虚蔘桂不
能见功又忽腹泻不可止闰六月十五日不能食饮
气息渐微以酉时遽尔弃养春秋七十有二呜呼恸
哉不孝侍奉无状且以未谙医理调治失宜负罪深
重百身莫赎今而后长为失怙人矣终天抱恸尚何
言耶 府君性正直刚毅心事光明复忠厚仁慈生
平不为欺人之语不为刻覈之事凡年家子门下士
卷一 第 34a 页
见者蔼然如坐春风中每于戚䣊故友无不加意惠
爱礼曰孝友睦姻任恤 府君实当之无愧此桑梓
之公论也且智识明决每论人料事纤悉不爽早年
往来楚粤江湖间帆背惊风篷窗夜雨与榜人舟子
共之性喜游览尝侵晓登庐山徘徊移日京师之凉
水河飞放泊山东之泰岱大明湖鹊华佛峪龙洞灵
岩浙江之桐庐九里洲半山西湖灵隐龙井诸山寺
莫不棹舟策骑减仆从探幽胜留连忘返或为图画
属诸友门下士题咏之不孝视学政时每教曰取士
当先器识取文亦当无所不收若以一隅之见为去
卷一 第 34b 页
取必有弃材矣及不孝为巡抚 府君于兵刑之事
时切于怀每盗艘往来兵船追获必一一记之闽盗
黄葵等全帮投降放出难民 府君深喜曰此活数
百人胜于炮火中擒获者远矣每秋谳及审重囚时
府君每于屏后坐听冀得其情有所平反不孝兼司
杭州关榷 府君曰吾早岁涉历江湖深恶关吏苛
横尔可使行旅受困耶宽以惠商严以御下治榷之
道也有司关人入署者 府君诘之对曰惟闻司关
人斥行旅行旅不敢忤者今乃行旅斥司关人司关
人不敢忤之矣 府君笑而颔之曰可矣武林门普
卷一 第 35a 页
济堂不孝所创建严冬赈粥 府君亲视颁粥归而
喜曰吾见老稚贫民可以卒岁即小人亦有聊赖矣
府君治家事性俭约嘉庆六年诸暨县水灾 府君
出银四千两助赈九年浙西水灾复出银一万两助
赈曰此吾为汝俭省廉俸而积之者今用以账饥民
得用之之道矣不孝整饬育婴堂收养弃孩较前倍
增禁金华府溺女赏喜银籍存之贡院号舍素泥泞
全甃石版亦皆 府君教也 府君惟不孝一子未
冠失母 府君严慈交至鞠育训诲迄于成人爱子
之心无所不至 府君蒙 太府君清白之业秉孝
卷一 第 35b 页
慈之德具文武之材韬光积善以贻于不孝之身不
孝备位卿贰 府君每勖以矢清矢忠勤职业毋失
祖志今年夏初浙西复灾犹训不孝亟请赈恤以仰

皇上子惠元元之意嘉兴归途见领赈者舟载而归
络绎不绝心乃喜不孝德薄材短获从君子之后罔
致失坠皆 府君所以策励而董教之者不少疏也
禄养未久遽遘惨酷不可以为子不可以为人又何
以偷生视息为哉呜呼恸哉吾阮氏系出陈留南宋
以后迁江西之清江县元未以武功显明初徙豪杰
卷一 第 36a 页
实江南乃居于淮安府明神宗时小槐公讳岩自淮
迁扬为迁扬始祖崇祯时迁居城北四十里公道桥
二世祖讳国祥例
赠明威将军官榆林卫正兵千户三世祖讳文广四
世祖为 府君之高祖讳秉谦以孙匡衡公官貤
赠武德将军高祖妣厉恭人貤
封恭人节著扬州府志曾祖讳枢良
赠昭勇将军曾祖妣蒋淑人
诰赠淑人祖讳时衡
封奉政大夫晋
卷一 第 36b 页
赠昭勇将军累
赠荣禄大夫光禄大夫祖妣周夫人
诰封宜人晋
封太淑人
赠一品夫人父讳王堂号琢庵迁居扬州府城仪徵
县籍康熙乙未科武进士三等侍卫
赏戴花翎历官参将
诰授昭勇将军议叙头等军功
赠资政大夫累
赠荣禄大夫光禄大夫事见元所撰行状琢庵公元
卷一 第 37a 页
配汪淑人
赠一品夫人候选州同知江都浩公女继配江淑人
赠一品夫人歙县
诰赠资政大夫承瑞公女侧室吉氏以元官貤
赠夫人 府君兄弟四人长伯父讳承德汪太夫人
以侄为已子次伯父讳承义早卒以元官貤
赠儒林郎翰林院庶吉士 府君以族侄亨为之后
娶于松江王氏生子禄次伯父讳承仁为长殇并侧
室吉夫人出次 府君江太夫人出 府君配先妣
林夫人
卷一 第 37b 页
敕赠安人
诰赠夫人一品夫人不孝元林夫人出娶江氏歙县
候选州同知振箕公女即 祖妣之孙侄也继娶孔
氏曲阜衍圣公昭焕公孙女
诰封衍圣公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宪增公女不孝
四子长子常生聘宝应刘氏原任丹徒县教谕台拱
公女次子福妾谢氏出先是 府君于五十二岁时
纳侧室张氏及福生抚育于襁褓中甚慈爱不孝命
福事之为慈祖母如祖母次子祜妾刘氏出次子孔
厚孔氏出女一亦孔氏出不孝素有记册复举大略
卷一 第 38a 页
命子弟执笔为状伏冀当代公卿史职通儒文人锡
之传志诔词藉以不朽不孝世世子孙感且不朽
先妣林太夫人系出闽之莆田明天启中避倭迁江
南凤阳复迁扬州甘泉县西山陈家集祖得斋公讳
文连积学有德望于乡里不仕父梅溪公讳廷和乾
隆癸酉举人福建大田县知县以不孝官
貤赠荣禄大夫户部侍郎 先妣通书史明古今大
谊閒为韵语辄焚不存稿年二十五于归于府城西
门旧第逮事祖姑克尽孝养举止言论必以礼法戚
党有识者咸嗟敬焉丁 太府君弃世 祖姑周太
卷一 第 38b 页
夫人亦继弃世 先妣操持阃内礼无不举独不令
释道治忏醮或曰 太夫人不受一卷经耶 先妣
曰吾阮氏林氏皆儒家无庸此 太府君清宦归无
产可析且食指多 先妣曰不及早汰冗食者后此
更不支矣乃裁减仆婢若干人自取剪刀剪指爪亲
浣濯为诸人先 府君同产妹许于贾及嫁 先妣
力治奁具曰当无减于 先姑江太夫人在日也乾
隆岁甲申不孝元生 先妣自乳之五岁教识字六
岁就外傅不孝口吃读孟子孟施舍守气等章期期
不能上口从塾归自愤泣 先妣置低几于檐前教
卷一 第 39a 页
不孝曰尔坐母急遽尔枯从我口缓缓读之一夕得
其理乃背诵如流水尝以外曾祖所选王维孟浩然
高适岑参四家诗付不孝读之 先妣又手写白居
易燕诗示刘叟等篇授读之并教以四声属对之法
故不孝八九岁即能作诗非塾师教也不孝十五六
岁与考试渐有交游每从外归 先妣必反覆诘问
今日见何人言何事不孝具以对 先妣曰某之言
益者也某之言损者也尔某言是也某言非也是以
不孝虽有交游无损友铅山蒋心馀编修奉其太夫
人居扬州安定书院太夫人与 先妣常过从 先
卷一 第 39b 页
妣语不孝曰读书做官当为翰林若蒋太夫人教子
乃可矣不孝谨识之未敢忘不孝年十七 府君客
汉阳 先妣曰尔学识日加益当求名师之更能扩
充尔学识者遂访于外祖梅溪公之执友胡西棽先
生先生言进士李晴山先生可从游 先妣趣命执
贽焉 府君性正直待人不逆诈 先妣每问外事
测情伪如目见婉致言说 府君获益亦多治家事
不动声色 府君或量计家事曰如何 先妣必曰
无虑此巳办矣以故 府君无内顾忧西棽先生深
于学问佐大府幕阅历老矣每闻 先妣辨论事理
卷一 第 40a 页
叹曰真女中丈夫且世之丈夫亦不及也 先妣性
嗜图籍亦爱山林早岁从外祖之官福建曾揽西湖
严濑仙霞岭诸胜历黯淡滩之险尤喜西湖南屏山
园幽静常常言之故不孝在杭州九年不忍履小有
天园之山径乾隆辛丑不孝同学友天津张赐凝善
画 先妣曰曷为吾绘石室藏书图赐凝升堂拜母
申纸舐笔并绘不孝侍读于侧七月 先妣以徙宅
劳苦猝中重暑以八月初二日遽弃世呜呼恸哉
先妣生于雍正十三年二月初四日得年廑四十有
七葬于扬州城北中雷塘 祖墓之侧乾隆五十五
卷一 第 40b 页

敕赠安人嘉庆元年晋
赠夫人嘉庆四年四月晋
赠一品夫人九月
覃恩累
赠一品夫人
制曰推恩溯本爰赐庆于亲闱禀训入官并归功于
母教式颁渥典用播嘉声尔林氏乃经筵讲官户部
左侍郎加三级今授浙江巡抚阮元之母顺以承夫
勤于课子宅能三徙夙成俎豆之容织就七襄早振
卷一 第 41a 页
文章之绪徽音久著宠命宜加兹以覃恩赠尔为一
品夫人于戏鸿章㬪布尚伸慈孝之思闿泽长流弥
笃令共之谊广宣休问远树芳仪 先妣四奉
恩纶未受一日之禄养呜呼恸哉 先妣弃不孝而
逝者二十四年于兹矣不孝尚未以生平懿行告诸
当世不孝罪也顾 府君每言及 先妣辄泪下不
孝亦不敢频言及之今 府君亦永逝矣而今而后
不孝长为失父母之人矣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
之德昊天罔极斯之谓矣不孝遗恨终天惧湮 母
德用是追忆生平粗陈梗槩呈之
卷一 第 41b 页
立言君子冀并传焉
赐进士及第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门下晚生王引
之填讳
(案古者子不自状其亲状者自元郝文忠始/国朝之制大臣卒后)
(国史馆行文取其家状于其子孙故不能尽拘古制/也)
(又案此乃嘉庆十年所撰二十五年/晋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右都御史两广总督)
(次孙福谨识)
诰赠昭勇将军高祖孚循太府君行述
高祖孚循公之丧叔高祖讳枢忠者为之行述刋本
廑有存者元求得之删节之为述曰
卷一 第 42a 页
公讳枢良字孚循祖讳文广明神宗时官榆林卫正
兵千户父讳秉谦母厉氏生子四伯枢敬叔枢忠季
枢恭公其仲也公幼孤崇祯末年兵乱厉太恭人率
四子避兵于北湖之公道桥因家焉公随伯兄治田
宅致富事节母以孝闻敬兄友弟闾党称之读书过
目辄识大意性恬退不乐仕进督叔弟习武成武进
士伯兄殁公总家事不析产不异㸑以俭治家以丰
蓄德一丝半粟不为已私坦白之怀无惭衾影抚兄
弟子如已子凡兄弟之子孙女子子等婚嫁皆自经
画之兄弟间情性甚笃出必刻期入必握手数十年
卷一 第 42b 页
如一日门内外无间言公好施予尝置义冢数十亩
以济贫者镇南石桥长数里久圯民病涉公欲新之
而力不给乃造舟以济往来乡人贫病者施以粥食
衣药殁为之棺每歉岁行之益力公为人和平乐易
与世无忤其持已也廉谨不肆其接人也无长幼贵
贱咸以诚色温气和蔼然如春风下至奴仆亦不加
以疾言遽色故知与不知人皆称为长者一朝投合
此肺腑也十年重见此面目也乡人事有未平皆就
公决公从容出一言莫不释然邑行乡饮酒礼众皆
举公为大宾公避不之应殁之日乡人多为之泣下
卷一 第 43a 页
者公生于明天启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卒于康熙四
十二年五月十二日以孙官赠昭勇将军娶蒋氏赠
淑人子二长讳时衡字宗尹次藻衡宗尹公元曾祖
也忠厚仁谨好善乐施一秉父教无少异孚循公兄
弟四房未分㸑而家事一秉于孚循公公殁宗尹公
从兄弟九房家事亦皆秉于公公亦无一丝一粟之
私兄弟娣姒无间言公殁乃析产公教子成进士以
子官
诰封奉政大夫
诰赠昭勇将军侍卫参将以曾孙官
卷一 第 43b 页
诰赠光禄大夫户部侍郎娶周氏
诰封淑人
诰赠一品夫人公生于康熙七年九月初五日卒于
雍正五年八月二十一日子二长讳玉堂元祖也次
锦堂其先世世族诸语详元所撰厉太恭人传暨祖
昭勇将军行状 门下士乌程张鉴填讳
  四世祖妣厉太恭人传
恭人姓厉氏江都人吾阮氏自淮安迁扬州三世祖
讳文广当明万历时官榆林卫正兵千户罢官归居
郡城今旧城阮千户巷是也生四世祖讳秉谦娶恭
卷一 第 44a 页
人生四子伯枢敬仲即元高祖讳枢良叔枢忠季枢
恭皆幼四世祖早卒恭人守其节上孝于翁下慈于
子崇祯末黄得功驻仪徵高杰驻扬州城外两镇搆
兵之后城危民惧恭人请于翁曰兵事如此诸子皆
幼不可居宜早避之乃怀白金五十两随翁挈四子
出北门四十里止于北湖之僧道桥居焉路遇乱兵
身卫翁子面被刀伤卒逃免三世祖卒后
国朝收扬州恭人以勤俭治家教四子成立治田宅
致富枢忠中康熙庚戌科武进士得
诰赠为太恭人枢忠子匡衡武德将军及元祖昭勇
卷一 第 44b 页
将军亦皆以武进士起家孙曾中式武举人者六人
太恭人生于明神宗三十三年卒于康熙六年节行
载扬州府志栗主祀江都县节孝祠家藏遗像鼻左
刀痕尚红色夫事衰翁以礼孝也抚幼子有成慈也
守贞三十年节也知变避兵保其宗今北湖阮氏成
大族智也汉刘向传古列女有贤明智节之目若太
恭人者比于诸传无愧也
卷一 第 45a 页
卷一 第 1a 页
研经室四集卷一
御试拟张衡天象赋(以奉三无以齐七政为韵/大考翰詹一等第一名)
惟圆象之昭回建北极以环拱拟磨旋以西行俨笠
冒而中拥阳乘健以为刚气斡机而非重分五宫以
各正围列宿而高耸既承天以时行亦后天而时奉
昔虞廷之治象命羲和以互参仰璿玑以分测廓四
仪而内涵惟周髀与宣夜合浑天而为三溯洛下之
善制亦鲜于之极谙地平准而天枢倚黄道中而赤
道南惟中陆之相距廿四度以相含割浑圆为象限
分弧角于舆堪归隶首之实算斥邹衍之虚谈原夫
卷一 第 1b 页
日周天步月丽天衢日一度而若退月十三度而愈
纡分十二以合朔乃会躔以同符冬起牵牛之次夏
极东井之区秋遇寿星之位春在降娄之隅惟九行
之出入亦四道之殊途考日至之圭景尺五寸而不
逾分高卑于远迩测里差之各殊月令迟于小正夏
时合于唐虞验中星之递徙又知岁差之不可无至
若别五星于五天错经纬于日晷金一年而周天丑
未终而寅戌始水周天以同金并络终而降娄起岁
周年以十二为众星之纲纪四仲则三宿已迁孟季
则二宿非迩火二年而一周入太微而分紫土周岁
卷一 第 2a 页
以廿八将弥月而度乃徙旋七政以同天能左右之
曰以列宿廿八正自重黎指以招摇正以摄提惟角
亢之七宿升苍龙而上跻正天门与衡柱有角首之
杓携虚女殷乎北位为子丑之端倪鹑火殷乎南纪
当三台而光齐胃昴毕之七宿合首尾于参奎占伐
旗与沟渎象白虎于其西分野占星斗耀惟七机青
枢冀分其区魁雍衡荆异其术四辅连乎理枢阴德
近乎太乙内阶映文昌之宫卫尉对丞弼之秩帝座
御而华盖高阁道启而勾陈出王良却而造父驰柱
史明而开阳吉斜汉络乎天半夏案户而光实其隶
卷一 第 2b 页
垣外而居南极者亦缕数之不能悉事天以敬治象
以正三光宣精四时为柄圆而动者施其德高且明
者布其令奉三无私者惟君建五有极者惟圣屏灵
曜于纬书撰灵宪以互證是以黄帝制峜以推策有
虞抚衡而齐政惟有道者万年协清宁而衍庆
御试一目罗赋(以题为韵散/馆一等一名)
罗因鸟而始张鸟以目而罔逸罗惟取其周遮目非
贵于专壹椓之初听夫丁丁举焉乃观其乙乙多为
之备得之在少而不在多密为之防获之在疏而不
在密然而偏于少则绵绵未成惑于疏则恢恢反失
卷一 第 3a 页
观离忘作罟之方掌礼昧张弧之术岂织千丝之网
以一统千如祝一面之罗解三留一原夫为罻为罿
曰羉曰䍡或成掩毕之箕或作翻车之轴雉何事而
离罦鸿何为而渐陆理密文连丝交花簇隙漏相承
玲珑互复本一纬而一经乃或衡而或缩兔有蹄兮
不忘茧为纶而非独至于纲举目张网开鸟覆逸翮
莫翔修翎已蹙故结罗者必有四维而得鸟者惟凭
一目此亦如百囊鱼罟非九罭皆罥鲜鳞七属犀函
惟一札或当金镞也若乃经连极寡绳结无多非连
置之组织异数罟之搓挲人惟一孔之智制非四寸
卷一 第 3b 页
之过空成方而彷佛缳为椭其若何若两縜虚设于
纲侯莫加采鹄若单纬初施于机轴未掷金梭结比
绳枢竟一棂之徒具张如縆瑟何一弦之可歌盖集
目成罗惟一罗乃收众目而分罗得目非一目可抵
全罗是以空为结网之求缪作临渊之慕岂虚张而
冀其自投抑徒设而思其偶遇编一丝以为罩欲求
翡翠之毛鍊寸铁以成罘愿挂珊瑚之树正恐鱼缘
木上未识其难鸟萃蘋中䍐知其误我
皇上道挈乾纲网开贤路
纶綍宣而人仰玑衡条理密而世钦法度广搜罗于
卷一 第 4a 页
四海未尝或有遗材析节目于
万几安得纪其成数张鸟罗以有待岂同文子之书
加一目以何为无取正平之赋
  拟潘安仁射雉赋
挟良弧以游骋兮从文翰之原禽睇飞翚于高陇兮
听鷕鸣于平林思逐羽而捷获兮娴雄技以愉心伊
兹禽之英丽备采藻于修翎秉离象而耀烂应玑衡
之星精赋鹞鷩之殊厧审鷮鳪之异声性专栖以骄
处雄护界其必争尔乃秋草乍衰枯桑竞落惊沙暮
飞晨霜犹薄凛寒色于坰野燎宿莽于既穫始奔群
卷一 第 4b 页
以迅窜势将集而更跃禀肃气以耿介励狡力而虚
蹻画地开场度阡分壤盘马独出奋臂右攘始詟
而求穴继蹶冲而直上关渊萧以拟脰弦激括而成
响顿惊盼以值锋坠锦毛于十丈若乃黄泉潜沸微
阳肇回山明积雪地伏鸣雷感震声而始雊勾采颈
以群来交斑臆之离褷振绣翼之陪鳃紫间满操黄
肩巧控机商偏正手权轻重意决一发叠双必中重
翮同摧两膺并洞及其熙熙春阳陶陶孟夏麦垂机
以迎秋泉度圳而微泻恐宴囮之失禽瞻晨星而夙
驾登崇邱以周览揆悬刀以调翰虽咿喔之骤应犹
卷一 第 5a 页
猜狷而盘桓曳黼绘于衮背峙赪赫之赤冠步疏趾
而彳亍舒藻翼之斓斑顾影耸角惊声睐视敛翮善
藏捽首未起禾颖骇动尚露脩尾俯青畴而低瞰彀
铦镝以下拟乍仰臆而戛鸣已决眦而裂觜若夫大
夫既娶未闻笑言如皋亲御轻驰鹤轩巨黍鸣兮飞
镞雉子获兮摧斑藉一矢以尝巧解三年之锢颜又
若琅琊旧族近徙茂陵春田设翳晓垄分堋筠箱驯
翼茅障隐矰举巾诱媒发音清激挟两纷至或雗或
翟群调狎而扰娴复怒妒而跳趯悍屏息以励觟窥
宝鐕而命的至如南皮轻骑江表贵游轮舆微动纮
卷一 第 5b 页
盖平流矫白羽以振笴准翠颅以点眸终撤翳而从
谏又何论夫焚裘懿彼名翚雄桀见戕岳岳避株纷
纷采囊纵入秦而化石虑归楚而误皇孰若折干破
樊啄饮坛场所以嗅季氏之供具叹时哉于山梁
  炙輠赋(以炙輠中膏其流无/尽为韵翰林馆课)
爰有稷下辨才齐中赘客转异为同变黑成白迈谈
天之驺过雕龙之奭味非大道膏腴倾出群言沥液
周回无轖妙于转圆气𦦨可凌甚于亲炙粤有物焉
命之曰輠击坚无伤形圆非椭滑膏内盛坚金外里
史言贯毂汰辀不在丁凝诗咏载脂接轴何伤轗轲
卷一 第 6a 页
守以缓火乃渗漉而徐流持近洪炉亦淋漓而竞堕
若夫便给极捷滑稽无穷苟有谈而必剧亦无辨之
不雄何尝艾艾期期语燥唇吻之际试听幡幡截截
慧流齿牙之中𥤮梯絜楹无辞或滞涕唾流沫有说
皆融譬之炙輠匪欲屯膏快流转于輨牵实沃泽以
淳熬如兰缸初焚暗斟镫炷似香醪既盝小滴银槽
谈折子成驷难及舌论殊庄叟轮反为尻其始也批
却导款其继也分理析肌挈瓶之智不尽耻罍之罄
何时非瓒里黄流难吟瑟彼异壶中冰洁莫赋温其
脂韦之行可通岂如不食之鼎天倪之言日出乃同
卷一 第 6b 页
无当之卮方其过稷门坐徂邱折宾客抗诸侯垣车
悉纳井辖初投火守輠而炎炎既炽脂得火而涎涎
始流出之愈多如饮二斗而赐馀沥挥之不竭若操
一盂而得满篝所以世惊非马人用虚车以非为是
强有为无守口如瓶言何相反炙手可热事究何如
杖亦足以关轮智嗤武叔黍何须乎量薮拙笑轮舆
然而金遭口铄不穷者必穷釜共舌焦无尽者终尽
虽为齐人所传实为吾儒所哂宣王之世辨客联镳
战国以还俳优接轸棘轴豨膏为滑也忌子之遇合
堪羞方枘圜凿能入乎孟氏之高风不陨
卷一 第 7a 页
  蔷薇赋
舣余舟于汉皋兮策余马于荆山当季春之佳令兮
敷众芳于林峦有蔷薇之嘉卉兮施修条于树端纷
朴樕而荫翳兮亦丛灌而交攒或孤植于石罅或隐
被于柴关或偃日而如盖或围圃而作樊谢人力之
培植远樵斧而不删茁琼蕊而葳蕤缀白华之檀栾
香芬烈以盈路散春风而未残欲折枝以相贻箴刺
手而莫攀虽奇馨之袭人羌服媚而靡艰绝樛木之
求思如汉女之贞閒鄙无臭于棠梨斥淹冶于牡丹
色皓皓其白雪骄阳春而不寒疑碎剖其卞璞琢玉
卷一 第 7b 页
英而为鞶抑神女之弄珠结百琲之珊珊昔筚路之
初启岂斯木之尽刋何灵均之多颂惟纫佩于芷兰
斯楚骚之所遗爰摛词而永叹
  赤壁赋
丁丑之春余从邺下移节武昌复以简兵之行溯襄
郧彝陵操舟师下荆州乘风东归过所谓赤壁者慨
然叹曰余所经之地古皆篡窃于曹公维彼乱世实
生奸雄揽兹陈迹不知感慨之何从也斯壁也抗洞
庭之北据监利之东众山凝碧绝壁留红春江晓开
残月落弓戈船偃旗军堠静烽天下治平舟楫尽通
卷一 第 8a 页
东吴西蜀往来憧憧溯建安之挟令出南郡以兴戎
攘江陵之军实秣北马于渚宫舍彼精骑泛此艨艟
波涛之性不习樯橹之用未工斯不待吴廷斫案已
先决其无功况夫公瑾用智孔明效忠公覆赞助载
荻蒙冲进夏口以西拒当乌林而砺锋凭沙羡以自
守射连舰而进攻破江天之寒色纵一炬以横空起
鸣雷于万鼓扇巽女于残冬付舳舻于嘻出化猿鹤
与沙虫几于林乌焚巢台雀坠铜折鼎一足当涂路
穷笑江波而回指乃仅免于华容余固曰非赤壁而
亦败矧天假以东风余今出荆门回郢中顺江水以
卷一 第 8b 页
安流乘长风之沨沨揔盂甄而挍武修堤防而劭农
拟苏子于黄州乃情地之不同毋徒伤于古人之故
垒惟穆然于江上之青峰
赐御笔热河考墨刻卷恭谢摺子(乾隆)
钦惟我
皇上学海探源地符开远
德诚法
祖那居驻滦水之阳
功在信
天拓地极昆山以外道元之标锤石未如登齐老之
卷一 第 9a 页
峰茅沟之会汤泉似仅见蒲昌之海昔
著考而濡流已判今
加识而河曲愈明(臣)伏思濡水久讹河源弥远舜禹
之世略在西荒汉唐以来陷于绝国惟我
皇上削平四部落休养卅馀年金河百道何异
山庄武列之川禹贡一篇未似
御制河源之考盖能通二万里未通之地故得决四
千年未决之疑且以汉使之行久羁西域明修之志
徒首南音持节者未必身亲操笔者徒知耳食岂如
今一介之使径达真源九译之言胥归
卷一 第 9b 页
聪听此又因
武德之无远弗届故拓地而及天池
文学之无所不精故审音而刋元史纪略既修以后
宇内虽有专书热河作考在前卷中必须
题识贞珉继勒初分笔彩于华笺翠帙频颁更仰
恩光于墨宝所有(臣)感激微忱谨缮摺恭谢
天恩伏乞
睿鉴谨

赐御笔笔误识过墨刻卷恭谢摺子(乾隆)
卷一 第 10a 页
钦惟我
皇上典考唐虞道积今古
万几咸理事皆
亲御丹豪半字偶殊
文乃特镌翠墨昔知过以
著论
圣人之言已满堂兹识过以
摛辞周武之铭仍在笔(臣)窃思天行至健有过度之
馀差地辟无疆见殊途之归辙见为误实为无误之
验识为过岂有或过之时况乎考道德于百王时以
卷一 第 10b 页
积而成古聚典谟于千古事因积乃可稽稽之训同
见尧典康成之注积之为义详荀卿劝学之篇因异
而转以见同是二而还知为一辞文旨远知
圣论之无不包容气盛理明读
奎章而弥深悦服所有(臣)感激微忱合缮摺恭谢
天恩伏乞
睿鉴谨

恩授经筵讲官恭谢摺子(以下皆/嘉庆)
本月初四日翰林院以
卷一 第 11a 页
经筵讲官缺请
旨奉御笔圈出(臣)阮元窃(臣)业荒书府学愧经畬慕
汉宋之儒先景行未至求师承于传注家法鲜通自
问幼年本蓬户桑枢之子敢萦梦想为
经帷讲幄之臣兹奉
恩纶得叨清秩荣幸之下感悚交并钦惟
皇上本孝为经阐开宗于东鲁体仁出治补衍义于
西山
圜雍举称制之文
东殿崇说书之礼以(臣)浅陋岂赞
卷一 第 11b 页
高深(臣)惟有勉励儒修益勤经业翻书虎观敬陈抑
戒之威仪珥笔螭坳愿识迩英之义理所有(臣)感激
微忱谨缮摺恭谢
天恩伏乞
睿鉴谨

赐御制邪教说墨刻摺子
(臣)接奉
恩赏
御制邪教说墨刻一分随恭设香案叩头祇领伏读
卷一 第 12a 页
之下仰见我
皇上体天地以立心统智愚而在宥欲迪民以正道

特贲夫
宸章惟此
至诚恻怛之怀见于
剀切申明之际苟不盗兵皆为赤子若徒佞佛何咎
白莲督兵者知叛道之必歼牧民者知正教之当植
所消弭者何限所保全者寔多行见
武偃西川烽消南楚官知廉法民习敦庞荷
卷一 第 12b 页
重熙累洽之休服田畴而食旧德凛
保泰持盈之训端趋向以迓
新恩举太平亿兆之众
生成而教育之靡不在
圣明指示中矣(臣)曷胜钦服欣感之至谨缮摺恭谢
天恩伏乞
皇上睿鉴谨

京察议叙恭谢摺子
(臣)接阅邸抄恭遇
卷一 第 13a 页
京察大典钦奉
上谕浙江巡抚阮元有守有为清俭持躬着交部议
叙钦此(臣)随恭设香案望
阙叩头谢
恩讫伏念(臣)学浅才庸备邀
恩遇更蒙
简卑重寄封疆任事以来心长力绌不克于吏治民
生有所补裨以仰报
天恩万分之一抚衷循省惭极汗流兹以
考绩届期荷蒙
卷一 第 13b 页
天语褒嘉
予以甄叙实属(臣)梦想所不到闻
命之下荣感既切悚惕弥增嗣后惟有恪遵
圣训清俭永持守为交勉倍殚心力益凛冰渊以期
仰副
皇上鼓励裁成之至意于万一为此恭摺具
奏叩谢
天恩伏乞
皇上睿鉴谨

卷一 第 14a 页
赐御书福字恭谢摺子
本年正月十六日赍摺差弁回浙奉到
御赐福字并
批谕云亲书福字赐卿愿两浙士民同沾厚福钦此
(臣)当即出郊跪迎至署望
阙叩头祇领讫伏念(臣)一介寒微仰蒙
圣主殊眷
简任封圻在浙年馀每思造福于士民而材性浅薄
时怀愧勉兹荷
宸章亲洒
卷一 第 14b 页
温谕下颁(臣)奉到之辰正值盼雨之候未几六花献
瑞遍积春田远近士民莫不欢忻忭舞用知
至诚动念立能感召
天庥(臣)感激之馀倍深敬凛惟有永遵
圣训坚守初心整饬官方培养元气务俾士安弦诵
民庆盈凝以期仰答
皇上高厚鸿慈于万一为此恭摺叩谢
天恩伏乞
皇上睿鉴谨

卷一 第 15a 页
(福谨案是摺乃嘉庆六年是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家大人又奉)
(御赐福字一幅福以是日生于节署故/赐卿敬识/命名福字)
(天语戴/国恩也)
  奉
敕进经籍纂诂摺子
奏为恭
进经籍纂诂仰祈
圣鉴事(臣)于七月初十日面奉
谕旨
(臣)将所撰经籍纂诂呈
卷一 第 15b 页
(臣)谨装潢成册恭呈
御览钦维我
皇上道蕴符珍光垂图册
辰居念典论绎群经
乙夜观书咏成全史兼
圣作与明述焕乎文章维
稽古曰同天式于诂训
精一执中之学诚协言诠
经天纬地为文允符德业固已甄陶神海并括典谟
犹复
卷一 第 16a 页
询及刍荛不遗葑菲式仰
圣衷之冲穆巍荡难名益徵
帝学之高深涓埃莫赞(臣)见同窥管识等扣槃曾簪
朵殿之毫夙被
洪钧之铸前以督学之日撰兹纂诂之编育才首在
通经奉
圣人之至教博古务求载籍诵前哲之雅言依韵类
文统长言短言而并录即字审义合本训转训而俱
收爰集多士以分程乃勒十函为一部屡经校勘尚
有舛讹亦事补苴不无挂漏是以梨镌甫就仅留为
卷一 第 16b 页
家塾之藏虽复葵向维殷未敢作
帝庭之献遒蒙
召对猥荷
垂询
谕令进呈
几馀赐览(臣)跪聆之下感悚交并谨奉绨函敬呈
黼座五经之文为道本秉
睿裁而期惠于艺林六籍之义以诂通举下学而幸
归于
天鉴(臣)谨缮摺并书十套进呈伏祈
卷一 第 17a 页
皇上睿鉴谨

赐御制养心殿记墨刻恭谢摺子
(臣)标提塘赍捧到
恩赏
御制养心殿记墨刻一分(臣)当即出郊跪迎至署恭
设香案望
阙叩头谢
恩祇领讫钦惟我
皇上道统传心
卷一 第 17b 页
圣功养正
法宫建极会皇极之大中
温室修和涵太和之元气固己
九重敬德四表同仁矣乃犹瞻云栋而念
先谟见羹墙而衍心法本尧舜禹汤诸圣而得所养
阐中正仁和四字而
单厥心
御朵殿以正紫微
撰记文而颁翠墨(臣)惟中者所以定不偏不倚之规
正者所以示无反无侧之准惟本仁以出治则克己
卷一 第 18a 页
复礼而天下归惟致和以化民斯保泰调元而
天命永
奎章在殿久以
列圣之心为心
天藻摛文即以一心之养为养善之至矣无能名焉
(臣)更有进者是惟
皇上心同道同备中正仁和之德因之心正笔正成
中正仁和之文昔韩柳雄辞犹有心于排奡欧苏健
笔亦肆力于揣摩今读
记文六百言铭词十六韵蕴广大精微之志宣和平
卷一 第 18b 页
雅正之音不使气而气自醇不矜才而才愈大盖上
本乎群经正史乃下轶乎诸子百家(臣)学切观摩识

巍焕共瞻
睿制正文体即正心源众拱
辰居养一心以养四海所有(臣)钦服欣感下忱谨缮
摺叩谢
天恩伏乞
皇上𧇖鉴谨

卷一 第 19a 页
赐御制原教三篇墨刻恭谢摺子
(臣)赍摺差弁回淮捧到
恩赏
御制原教等篇墨刻二册又三卷到(臣)当即出郊跪
迎至署恭设香案望
阙叩头谢
恩祇领恭诵钦惟我
皇上仁符
昊眷诚格
天心当
卷一 第 19b 页
禁垣窃发之时雷雨显彰夫助顺逮勍旅徂征之日
欃枪净扫夫馀氛固已畿辅奠安寰区闻喜矣兹辑
九月以来
训谕之旨申警之文汇勒贞珉普颁翠帙(臣)钦承
恩赐敬绎
纶言原正教以黜邪则经正民兴之道也行实政以
教忠则知人安民之德也有尧舜咨儆之思而尽心
竭力仰答
天恩之
训著有禹汤修省之德而遇变罪已酌减庆典之
卷一 第 20a 页
诏颁至于澄叙官方修明武备戒贪墨以厚民业警
丛脞以亮天工不惜丁凝反覆以求详固由疾痛颠
连之在抱(臣)惟汉唐以后类多变端或失驭于强藩
或寄权于重镇或饥徭之太甚或边衅之多开揆其
致事之由究因失德之故今借卦教而造逆本非失
业无所赖之民宇
禁地以肆邪出乎人情不及料之外
圣心之慈祥恺恻本共白于臣民
圣德之正大光明亦无惭于史册
皇上乃以返躬之诚为昭事之本哀无罪则推原于
卷一 第 20b 页
教化之未至训有位则引咎于人政之未宜苟有心
知能无感泣虽至顽钝亦当奋兴(臣)敢不涤虑澡神
竭谋致力尽当为之职事戒积习之因循冀荅
高深稍宽尸素所有(臣)凛遵感悚下忱谨缮摺具
奏叩谢
天恩伏乞
皇上睿鉴谨

赐御书福字恭谢摺子(戊寅)
(臣)赍摺差弁回粤捧到
卷一 第 21a 页
恩赏
御书福字鹿肉麃肉山鸡一分并奉
朱批书福锡卿以迓春喜钦此当即恭设香案望
阙叩头祇领讫伏念(臣)渥邀
厚植忝任连圻
鳌陛瞻
颜忆趋承于隔岁羊城移节愧报称于
高天值兹改岁之初倍切玩时之警乃荷
奎章亲御
温谕特颁既
卷一 第 21b 页
普锡以春禧复
宠分夫珍馔敛时敷锡
圣主以福(臣)者福民宣
化承流(微臣)敢不以迓
恩者迓喜(臣)惟有勤思绥靖推
洪福于两粤东西敬体
柔怀布
天福于重洋内外冀佐
盛隆之治稍宽尸素之讥所有感激欣幸下忱理合
恭摺具
卷一 第 22a 页
 奏叩谢
 天恩伏乞
 皇上睿鉴谨
 奏
卷一 第 22b 页
卷一 第 1a 页
研经室外集卷一
  礼记要义三十三卷提要
宋魏了翁撰宋史本传称其有要义百卷据艺文志
实二百六十三卷订定精密先儒所不及方回跋了
翁所撰周易集义云前丁酉岁以权工部侍郎忤时
相谪靖州取诸经注疏摘为要义宋史艺文志分载
其书而读书附志读书后志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皆
不著录明时已无全本内阁所藏据张萱所述已阙
毛诗周礼其馀七经按其册数太少知亦残阙之本

卷一 第 1b 页
四库全书所采有周易尚书仪礼春秋四经周易乃
天一阁旧钞本已蒙
高宗纯皇帝亲洒宸翰昭垂卷首嘉惠艺林洵奇遇
也其自周易仪礼外率非足本此书明聚乐堂艺文
目有之经义考云未见此本从宋刻影钞存者三十
一卷曲礼上下雨篇亦以遗佚为憾然较诸春秋之
所存者固已胜之案虞集九经要义序云取诸经注
疏正义之文据事列类而录之与方回之言合而张
萱则谓考究九经中义理制度今案其书删节注疏
存其简当去其烦穴每段之前各有标目以便读者
卷一 第 2a 页
之省览了翁初无已说萱之所言盖未尝详核也诸
经注疏自宋递传至今脱文讹字不可胜举了翁所
据犹宋时善本足资纠订而礼记孔疏文繁义富未
易得其厓略了翁删汰过半颇为精允可以为研经
者之津逮书中第五卷王制篇分上下实三十四卷

  九国志十二卷提要
宋路振撰案宋史本传振字子发永州祁阳人淳化
中登甲科真宗时知制诰尝采五代僭伪吴南唐吴
越前后蜀东南汉闽楚九国君臣行事作世家列传
卷一 第 2b 页
未成而卒王应麟云书凡四十九卷其孙纶增入荆
南高氏于治平中上之诏付史馆实十国也书录解
题则云末二卷为北楚张唐英补撰合五十一卷文
献通考宋史艺文志总题为路振九国志五十一卷
俱不及纶盖纶虽经增辑而当时所传播者则唐英
所补也此书世久失传惟曲阜孔氏尚有旧钞残帙
用以重录得列传百三十六篇编为十二卷而世家
之文已不复见卷帙丛残阙佚过半然藉此以裨五
代史之漏略已不少矣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提要
卷一 第 3a 页
宋杨仲良撰案李焘取北宋九朝事实仿司马光长
编之体编年述事为续资治通鉴长编成书一百五
十卷卷帙最为繁重仲良乃别为分门编类以成此
书每类之中仍以编年纪事太祖七卷太宗七卷真
宗十四卷仁宗二十四卷英宗四卷神宗三十四卷
哲宗二十六卷徽宗二十八卷钦宗六卷共一百五
十卷各有事目目中复有子目汴京百七十年礼乐
兵刑之沿革制度政令之举废粲然具备可以案目
寻求李焘而后陈均之前烦简得中洵可并传而今
所传长编足本徽钦两朝皆已阙失藉此得以考见
卷一 第 3b 页
崖略尤可贵也仲良之名不见于书中卷端有宝祐
丁巳庐陵欧阳守道序亦不言著书人姓名而陈均
九朝编年引用书目中有之云长编纪事本末杨公
仲良故知此事出仲良手然其书不见于宋史艺文
志而赵希弁陈振孙马端临诸家亦皆不著录近代
藏书家惟季振宜徐乾学两家有之徐目云阙一百
十四卷至一百十九卷今此旧钞本亦阙此六卷又
阙六七两卷而五八两卷亦非完帙较乾学藏本盖
又多阙佚矣据守道序此书实祐元年刻于庐陵郡
斋贡士徐琥重为校刻则宝祐五年也
卷一 第 4a 页
  四书笺义纂要十二卷纪遗一卷提要
宋赵德撰德乃宋之宗室博学工文宋亡遂隐居南
昌之东湖因号铁峰是书载朱彝尊经义考此从元
泰定间刋本影写宋时儒者阐发四书之功为多赵
氏此书一遵朱子凡章句集注所载一事一言必详
考其本源而各笺义于其下笺义之后继以附录附
录之后继以注疏纂要宋淳熙已酉以前学者确遵
旧注自是以后几不知注疏为何物矣此册载朱子
论孟序云汉魏诸儒正音读通训诂考制度辨名物
其功博矣德亦以四书之学必先观注疏而后知朱
卷一 第 4b 页
子发明之精因作纂要其所论说本末兼赅使章句
集注之义豁然无遗较之杜氏之旁通熊氏之标题
有过之无不及也曾翰称其二十年之功力汇笺成
帙李粲称其由是而知朱子之说由是而通圣人之
道洵不诬矣
  汉官仪三卷提要
宋刘攽撰晁公武郡斋读书后志以为刘敞所撰非
也宋史艺文志亦沿其误此书有攽自跋谓幼年时
所为仲原父为之序至为亳州守因复增损之此可
以證读书志之误案宋史刘攽传攽自京东转运使
卷一 第 5a 页
出知兖亳二州守亳时年逾六十而自言嬉戏不异
昔时攽与兄敞皆熟精汉书此虽适情之作而西京
职官之制度大备可以资读汉书者之参考以之较
司马光七国象戏似为胜之宜公武称其书为雅驯
其法先置盆入金以家口钱非刘氏不得王为宗正
及尚公主以象一姓汉为土德之运其数五五五二
十五故率二十五掷乃一终局有免贴例有纳贴例
有得盆例有杂例而迁资降资赐爵比视之道备也
末附亡是公翰林主人二传又案辽史国语解堂印
博采之名此书亦有之则知堂印不独为辽人语矣
卷一 第 5b 页
此从影宋钞本缮写书后有一行云绍兴九年三月
临安府雕印知为南宋初刻本也
  嘉定镇江志二十二卷提要
宋卢宪撰宋史艺文志有熊克镇江志十卷而无宪
此书书录解题云镇江志三十卷教授天台卢宪子
章撰文献通考亦著录之此书中称宪者四条称卢
宪者一条故知是宪之书书中所载事迹惟史弥坚
最详赵善湘次之考弥坚以嘉定六年九月守镇江
八年九月请祠善湘以嘉定十四年十二月守镇江
十七年召还宝庆二年再任案元至顺镇江志学校
卷一 第 6a 页
门载教官卢宪嘉定癸酉谒庙事癸酉为嘉定六年
正弥坚守郡之日书堂成于此时也此书不见于近
代藏书家著录所存卷数与书录解题不同中间脱
文错简往往而是案其目录似于体例间有未协盖
由原本巳多讹脱经后人重为编次小有牴牾固所
不免然宋人地志之存于今者十不得一而镇江自
六朝以后递为重地南渡以前之遗文坠典如唐孙
处元图经祥符图经润州集类京口集之类世无传
本藉此以存厓略零圭碎璧尤可宝惜今从旧钞本
校正缮写之
卷一 第 6b 页
  至顺镇江志二十一卷提要
此书不著撰人姓名案镇江自东晋以来屹为重地
志乘之书在宋乾道间有熊克所撰者十卷见于宋
史艺文志嘉定间卢宪所撰者三十卷见于书录解
题今乾道志久巳失传嘉定志尚有传钞之本巳出
后人掇拾此书体例大致取法于嘉定志而纪载详
备较为过之大约宋志主于徵文此则重于考献宋
志旁稽典籍务覈异同此则备录故事多详兴废镇
江在宋为边防之地故其志岐守形势网罗古今在
元为财赋之区故此书物产土贡胪陈名状其用意
卷一 第 7a 页
各有所在不得而同也至于郡守参佐宋志近徵唐
代此则远溯六朝乡贤寓公宋志旁搜隋氏以前此
则详于两宋及元互为补苴不可偏废然此书自明
以来藏书家绝无著录之者洵为罕觏之秘笈此旧
钞本编次失当文字多舛今重加校定缮写俾考京
口故实者得以取资也以之抗行袁桷之志四明殆
无愧焉
  续世说十二卷提要
宋孔平仲撰取宋齐梁陈隋唐五代事迹依刘义庆
世说之目而分隶之成书十二卷见于宋史本传及
卷一 第 7b 页
艺文志小说家类卷帙相同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皆
录其书而近代储藏家罕有著录者王士祯居易录
曾道及此书云已失传则士祯亦不得见此书也此
书平仲无自序有绍兴戊寅长沙秦果序序言平仲
书成未刋从义郎李敏得善本于前靖守王长孺相
与镂版王亲受于孔知其不缪丁丑之春雒阳王濯
来守沅之明年李氏以其书版来售即加是正镵刻
以补其不足云云后有沅州公使库总计纸版数目
并印造纸墨裱褙工食钱数目后又有右迪功郎司
法兼监使库翁灌右从事郎军事判官闵敦仁右迪
卷一 第 8a 页
功郎州学教授胡抟左朝奉郎通判军州事秦果左
朝散大夫知军州事王濯五人题名皆沅州官也此
从宋沅州刻本传写者卷帙完整无阙特书中部次
错杂有两条合为一条者抑且时代先后往往倒置
盖校勘之时不免有私为窜改之弊必非平仲元本
之误也
  严氏明理论三卷后集一卷提要
宋严器之撰取寒證分为五十门详为之论又取仲
景一百二十方之中择其世人所常用者二十方各
系之以论别为后集一卷其说类多精诣可为读仲
卷一 第 8b 页
景书者之津笩读书志读书附志书录解题文献通
考皆无其书诸家著录惟见于读书敏求记案钱曾
云此书尾断烂序作于开禧改元称成公当乙亥丙
子岁其年九十馀则必生于嘉祐治平之间成公不
知谁何盖北宋时人也曾之言如此今此书首尾完
好无断烂处而失去开禧中之序盖曾所藏本非宋
刻也案宋史艺文志医家类有严器之伤寒明理论
四卷书名卷数若合符节此本从宋版影钞虽不著
撰人姓名其为器之之书当无可疑成公与器之之
名厥义相配殆即器之之表德也
卷一 第 9a 页
  陆士衡文集十卷提要
晋陆机撰案隋书经籍志载机集十四卷又云梁四
十七卷录一卷亡唐书艺文志云十五卷较隋志反
赢一卷殆传写之误郡斋读书志书录解题文献通
考宋史艺文志皆云十卷则即此本也宋庆元庚申
奉议郎知华亭县事信安徐民瞻曾合刻二陆文集
取张华之语目之曰晋二俊文集此即影钞民瞻之
本与
七阁所收陆士龙集相合计赋二十五篇为四卷诗
五十八篇为二卷乐府十首百年歌十首为一卷演
卷一 第 9b 页
连珠一首七徵一首为一卷颂箴赞笺表文诔哀辞
共十五篇为一卷议论碑五首为一卷共一百七十
四首案晁公武云机所著文章凡三百馀篇今存诗
赋论议笺表碑诔一百七十馀首厥数正同则民瞻
所刻即公武之本也公武又云以晋书文选较正外
馀多舛误今案卷末周处碑中有韩信背水之军一
段乃以他文杂厕文义不相属公武所指殆谓此类
其它文句讹脱未容枚数然北宋时已如此而机集
之传于今者亦莫古于此本矣
  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五卷提要
卷一 第 10a 页
宋谢枋得撰案章泉者赵蕃字昌父涧泉者韩淲字
仲止皆江西上饶人为清江刘子羽之门弟子当时
名人魁儒如叶适汤汉皆推重之此书五卷自韦应
物至吕洞宾共五十四人计诗一百单一首皆七言
绝句也而李白杜甫韩愈元稹之流皆不在选惟刘
禹锡选至十四首为最多其于诸家皆寥寥盖其体
例出于唐人故与极元集之类相似枋得之注能得
唐诗言外之旨可以为读唐诗者之津筏卷端有枋
得自序序为建安王道可而发此书世罕传本惟钱
曾也是园书目有之而不载于敏求记枋得之书传
卷一 第 10b 页
世甚少宋史本传艺文志皆不载书以人重不仅以
罕觏为珍也
  续复古编四卷提要
元曹本撰本字子学大名人尝为都昌丞后出外佐
信州幕与太仆危素相友善素撰三皇飨礼乐章本
为之书诏藏秘阁本好古篆年十七八时辄喜作石
鼓峄山篆师籀斯而主说文故下笔深稳圆动平生
志事功而不究其用是书著录家绝不收采盖补宋
吴兴张有复古编而作张氏之书旧分类为六一曰
联绵二曰形声相类三曰声相类四曰形相类五曰
卷一 第 11a 页
笔迹小异六曰上正下讹本因其类而加二焉曰字
同音异曰音同字异自序云题曰续复古编非敢增
多以为功亦以发隐君之志备拾遗耳姑存箧笥尚
俟博雅君子正是之是稿也四卷一十三类六千四
十九字起于至顺三年秋八月成于至正十二年闰
三月盖其一生精力所萃历十九年之久而后成亦
可谓勤矣此从吴江潘耒家所藏旧钞过录前有危
素宇文公谅杨翮蒋景武及杨桓诸人之序惟尚缺
上正下讹一类无从补掇为可惜也
  四书待问二十二卷提要
卷一 第 11b 页
元萧镒撰镒字南金临江人是书因当时取士以经
疑为试艺之首历采宋元诸儒如朱晦庵张南轩一
十三家之说而折衷之亦閒取时文之不倍师说者
设为问答之义书前有邵陵冷掾季存所为荟蕞述
及续抄两序称其于甲寅宾兴之初尝贡于乡既而
以漏字黜则此为其发科决策之作大旨以新安朱
子之说为主而以已意贯串之于四子书意颇多发
明近时目录家所载甚少惟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中
有萧镒四书待问二十二卷泰定甲子序即是此本
兹就元时刻本影钞前有四书互义后分列论语大
卷一 第 12a 页
学中庸孟子凡五百四十问七百一十七则书中各
条之下有注荟蕞者即镒自作有注自修者则为龙
江欧阳蒙所作镒序所谓比客建城与友人欧阳养
正读书之次随时采集因成是编即其人也
  道德真经集解八卷提要
唐岷山道士张君相撰君相事迹不可考此书旧本
皆题为吴徵士顾欢述考顾欢齐时人隋书经籍志
载老子义纲一卷老子义疏一卷又唐书艺文志有
道德经义疏四卷义疏治纲一卷不特书名卷数均
与此不合不应齐时人而先引及陶隐居成元英诸
卷一 第 12b 页
人惟晁公武读书志王应麟王海有岷山道士张君
相三十家道德经集解一河上公二严遵三王弼四
何晏五郭象六钟会七孙登八羊祜九罗什十卢裕
十一刘仁会十二顾欢十三陶宏景十四松灵仙十
五裴处恩十六杜弼十七节解十八张凭十九张嗣
二十臧元静二十一大孟二十二小孟二十三窦略
二十四宋文明二十五褚糅二十六刘进喜二十七
蔡子晃二十八成元英二十九车惠弼公武又言书
称三十而列名止二十九盖君相自为一家言并数
之尔今以其言考之颇与是书合则为君相所集无
卷一 第 13a 页
疑至书中兼有引唐元宗御疏则又为后人所羼入
而所称陈曰荣曰者殆杜光庭所云任真子陈荣也
兹从道藏本录出与天一阁所藏相同究系唐人所
纂六朝人遗说赖以不坠著录家往往失之为可惜
也君相不知何时人晁氏以为成元英为皇朝道士
则天宝以后之人案杜光庭道德经广圣义序引著
述人名有岷山道士张君相集解在元宗御疏之前
则不在天宝后矣且晁氏之言书中亦不见未知何

  聱隅子二卷提要
卷一 第 13b 页
宋黄晞撰晞字景微蜀人尝聚书数千卷学者多从
之游案赵希弁读书附志晞好读书著聱隅歔欷琐
微论石介为直讲闻其名使诸生如古礼执羔雁束
帛就里中聘之以补学职固辞不就故欧阳文忠为
徂徕先生诗有羔雁聘黄晞晞惊定邻家之句嘉祐
中韩魏公为枢密使荐之以为太学助教而朱子近
思录中亦尝称之为聱隅黄先生洵乎儒者之流也
书录解题尝载此书至宋史艺文志杂家类又有歔
欷子一卷亦疑即此本此从宋刻本影钞
国初时曾收藏于泰州季振宜昆山徐乾学两家书
卷一 第 14a 页
目书凡十篇曰生学曰进身曰扬名曰虎豹曰仁者
曰文成曰战克曰大中曰道德曰三王每篇冠以小
序卷首又有自序述十篇相承之旨晞之文学在宋
初能见重于名臣大儒其辞受不苟殆有足称者故
书中言论不诡于正体裁文句皆规抚杨雄法言王
应麟玉海直著为儒家似可无愧也
  嘉量算经三卷提要
明朱载堉撰载堉郑恭王厚焥世子所著乐律全书
及圣寿万年书等已著录其律吕精义内有据㮚氏
为量内方尺而圜其外之文谓圜径即方斜命黄钟
卷一 第 14b 页
正律为尺而用句股法相求此书盖即其意而推衍
之其所异者正论则主纵黍算经则主横黍其实亦
互相发明也首载算经答问上卷先著图说次乃推
明周径容积相求之理中卷由开方以及十二律通
长面幕容积周径下卷则因旋宫而兼识琴调大旨
谓声生于器而以度定量以量定权必参相得而后
黄钟之律可求数学之妙出于天地自然非由人力
所能杜撰也载堉学问已详于乐律全书提要之内
此则成于庚戌在载堉二十三年进律书之后成书
较晚足与前书相辅而行兹本卷数与明史艺文志
卷一 第 15a 页
及千顷堂书目所载相同犹是原本其设术皆得诸
心解固非空言无徵者所能及也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二十二卷提要
宋刘克庄撰克庄有后村集五十卷及诗话十四卷
四库全书已著录兹其所选唐宋时贤之诗题曰后
村先生编集者著其别号也是书为向来著录家所
未见惟
国朝两淮盐课御史曹寅曾刻入楝亭丛书中前后
亦无序跋案后村大全集内有唐五七言绝句选及
本朝五七言绝句选中兴五七言绝句选三序或锓
卷一 第 15b 页
版于泉于建阳于临安则克庄在宋时固有选诗之
目此则疑当时辗转传刻致失其缘起耳书分时令
节候气候昼夜百花竹林天文地理宫室器用音乐
禽兽昆虫人品十四门每门附以子目大致如赵孟
奎分类唐诗歌所选亦极雅正多世所脍炙之什惟
中多错谬如杜甫王维赵嘏诸人传诵七律往往截
去半首改作绝句甚至名姓不符然考郭茂倩选古
乐府如风劲角弓鸣一律截其上四句题为戎浑莫
以今时宠一绝加作八句题为簇拍相府莲则古人
多有此例不足以掩其瑜也
卷一 第 16a 页
  梅花喜神谱二卷提要
宋宋伯仁撰伯仁字器之湖州人所著有西塍集一

四库全书巳著录此书宋史艺文志及诸家书目皆
不载惟钱曾述古堂书目中有之写梅花百图上卷
分五类一蓓蕾四枝二小蕊十六枝三大蕊八枝四
欲开八枝五大开十四枝下卷分三类一烂漫十八
枝二欲谢十六枝三就实六枝每图各缀五言绝句
曰喜神者殆写生之意考伯仁于嘉熙中曾为盐运
司属官故末首云商鼎催羹其平日多与高九万孙
卷一 第 16b 页
季蕃倡和自号雪岩耕田夫所吟亦见于陈起江湖
小集千顷堂书目并载其烟波图一卷盖江湖派中
人也兹从宋板影钞前有伯仁自序后有向士璧叶
绍翁序跋书初刻于嘉熙戊戌此其景定辛酉金华
双桂堂重刻之本也
  晁具茨集十五卷提要
宋晁冲之撰冲之字叔用钜野人即侍郎公武之父
考晁氏于咸平景德中为天下甲门一时群从之盛
多在党中其富贵亦莫与伦比故著述之多如詹事
以道之景迂集朝请之道之崇福集进士伯宇之封
卷一 第 17a 页
邱集吏部无咎之鸡助集皆与冲之为同辈冲之以
文庄为曾大父以文元公为高祖是以其学具有渊
源然公武作读书志载喻汝砺序言叔用栖志林涧
旷远之中遇事写物形于兴属渊雅疏亮则其不溺
于声色之场可知今景迂鸡助两集
七阁已著录而此集流传甚少卷首有喻序正与读
书志合得古今体诗共一百六十七首刘后村曰喻
汝砺所作序笔力浩大与叔用之诗相称余读叔用
诗见其意度宏阔气力宽馀一洗诗人穷饿酸辛之
态其律诗云不拟伊优陪殿下相随于蔿过楼前追
卷一 第 17b 页
书承平之事未有悲哀警策于此句者晁氏家世显
贵而叔用不肯陪伊优之列甘随于蔿之后可谓贤
矣他作皆激烈慷慨南渡放翁可以继之克庄所称
挹如此此诗今具载集中题作次二十一兄季此韵
则为原编无疑视北山律式后附冲之之诗仅数首
则是为足宝矣其注不知何人所作引书内有一统
志及韵会韵府等书当为明时人
  详注周美成片玉集十卷
宋周邦彦所撰片玉词二卷
四库全书已著录此宋陈元龙注释本元龙字少章
卷一 第 18a 页
庐陵人是书分春夏秋冬四景及单题杂赋诸体为
十卷元龙以美成词借字用意言言俱有来历乃广
为考證详加笺注焉
  琴操二卷提要
汉蔡邕撰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事载后汉书列传案
唐史艺文志有桓谭琴操二卷无蔡邕琴操然桓谭
传云谭好音律善鼓琴著书号曰新论琴道一篇未
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今文选注引琴道甚多俱与
此不合则非谭书可知又隋唐两志有孔衍琴操一
卷宋史志作三卷崇文总目曰晋广陵相孔衍撰述
卷一 第 18b 页
诗曲之所从总五十九章书录解题曰止一卷不著
氏名中兴书目云晋广陵守孔衍以琴调周诗五篇
古操引共五十篇述所以命题之意今周诗篇同而
操引财二十一篇似非全书也与此颇相近兹从徵
士惠栋手钞本过录上卷诗歌五曲一十二操九引
下卷杂歌二十一章今文选长笛赋李善注引琴操
曰伏羲作琴以修身理性反天真也又演连珠归田
赋注引蔡邕琴操曰伏羲氏作琴弦有五者象五行
也俱与此同则在唐世已然其为旧题无疑虽中引
事实閒有如周公奔于鲁之类未免似沈约之注竹
卷一 第 19a 页
书然越裳操见于大周乐正思亲操见于古今乐录
其遗闻佚事均足与经史相證非后世所能拟托也
  诗传注疏三卷提要
宋谢枋得撰枋得著有㬪山文集
四库全书巳著录是书宋史艺文志不载朱彝尊经
义考则云巳佚惟元人解经如刘瑾诗传通释朱公
迁诗经疏义胡一桂附录纂疏徐与乔初学解体中
互相徵引而陆元辅云叠山诗传发明透畅其书为
当时所重兹本通计三百零一则分上中下三卷似
系后人编辑而成已非原书卷帙考枋得生丁板荡
卷一 第 19b 页
故其说诗见志每多小雅忧伤哀怨之思然据理解
经亦绝非横发议论若胡安国之春秋传可比今书
中如无衣之与子同仇隐然见高宗南渡之事如皇
父之不遗一老辄复刺似道误国之事至于蓼莪四
章尤详明恺切然则礼之所谓温柔敦厚与论语之
所称兴观群怨者于枋得实无愧焉
  尚书要义三卷提要
宋魏了翁撰了翁尚书要义宋史艺文志本二十卷
其十七卷
四库全书巳著录此即其中所佚之三卷考了翁在
卷一 第 20a 页
靖州时著九经要义凡二百六十三卷近惟周易要
义十卷仪礼要义五十卷尚为全书其馀如春秋左
传要义三十一卷内缺二十九卷尚书要义十七卷
内缺三卷盖自明张萱重编内阁书目时载九经要
义止存七种仪礼七册礼记三册周易二册尚书一
册春秋二册论语二册孟子二册巳率非全本今论
语孟子尚未见著录而礼记已得三十三卷较明人
所见卷帙已不啻倍之矣此本从旧钞传录第七卷
自甘誓至允征八卷自汤誓至咸有一德九卷自盘
庚至微子与
卷一 第 20b 页
七阁中原载山阴祁彪佳家所藏本悉合洵足以补
从前之缺佚且所据疏本乃宋时善册如卷七弟九
则乌焉解羽之焉弟十二则器用既具之用弟十三
则故政由羿耳之故卷九弟七则之或称商或称殷
弟十二则夏惟作祫不作时祭之时弟十九则故绝
其恶类之恶并足补明以来刋本之脱如卷八弟十
则上故更致社稷之致弟十一则从谓逐讨之逐弟
十六则故用元牡之用卷九弟三则亳殷在河内之
内治皆作乱之治从河南亳地迁于洹水之南弟十
三则延之使前而教告之之教弟廿六则且云我徒
卷一 第 21a 页
也之且亦足订明以来刻本之误不特其书采摘注
疏中精要可为读经之助而了翁诸经要义从此珠
联璧合亦佳事也
  左氏摘奇十二卷提要
宋胡元质撰元质字长文吴郡人官给事中考宋史
艺文志于史部下载西汉字类五卷注胡元质撰而
于经部春秋类下载左氏摘奇十二卷则注不知作
者此疑当日或传刻者失之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
题中载此稍为详悉其姓氏爵里实与今本相合此
本从吴中藏书家影宋钞录卷后有元质自记一条
卷一 第 21b 页
云左氏摘奇皆手所约锓木于当涂道院与同志者
共之乾道癸巳元日书当系原刋所识书中摘录经
传一二字必兼采杜预集解其谨严处视林钺汉隽
苏易简文选双字类要为胜宋史志入之经类似不
为过至文献通考竟列于类书之中犹未尽此书之
要也
  回溪史韵二十三卷提要
宋钱讽撰讽字正初本钱塘人为吴越王之裔后卜
居于嘉禾之回溪故自号回溪其书为近时著录家
所罕见惟宋赵希弁读书附志以为依唐韵分四声
卷一 第 22a 页
以十七史之句注于下而陈振孙书录解题亦云其
附韵类事颇便检阅盖宋人免园册类摘双字编四
声以便寻检而回溪独采成语多至三四句未尝割
裂原文洵著书之良法也秀水朱彝尊跋此云予尝
见宋时锓本于京师仅存七册嫌其残缺未之录也
归田后始大悔之从琴川毛氏长洲何氏访其所藏
合之才十七卷亟写而存之笥天下之宝离者会有
合时安知后来所求不适少此十七卷耶兹从影宋
本传录卷首祇存庆元五年四月既望郡人郑侨一
序而读书志所云钱文子序已无从复得据明成祖
卷一 第 22b 页
实录纂永乐大典时谕解缙等称尝观韵府回溪二
书事虽有统而采摘不广纪载太略尔等其如朕意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备辑为一书无厌
浩繁则此在明时曾入秘府今书平韵自一东至四
江七之至十一模共五卷上声一董至三十六养共
八卷去声十四泰至五十九鉴共六卷入声十二昔
至三十四乏共四卷通计二十三卷较彝尊见时已
多五卷安知后日不更有多于此者是可以宝也
  梅花百咏一卷提要
元韦圭撰圭字德圭山阴人案
卷一 第 23a 页
四库全书所收梅花百咏乃元冯子振释明本倡和
之诗德圭此作始以李仲山之命成咏梅二十六首
继又摭拾见闻更成百首复以梅花未入楚词作补
骚一章以附于后又尝自署其读书处曰梅雪窝盖
其平生有嗜梅之癖矣首有杨维祯手书序文此从
元刻摹写者
  通元真经注十二卷提要
文子二卷
四库全书已著录此注唐徐灵府撰灵府号默希子
钱塘人为元宗时徵士隐修衡岳注文子书上进遂
卷一 第 23b 页
封通元真人名其书为通元真经见杜道坚通元真
经赞义及全唐诗传又西天目志载灵府由天目趋
天台憩云二十馀年作言志诗辞武宗之徵著元鉴
五卷及三洞要略则灵府又尝作天台道士矣案唐
书艺文志有注文子十二卷徐灵府著而崇文总目
又云文子十一卷徐灵府注阙则徐注在宋时传习
巳少
四库全书总目云自北魏以来有李迟徐灵府朱元
三家注惟灵府注仅存亦大半阙佚兹从明道藏本
过录题曰默希子注者据晁公武读书志王应麟玉
卷一 第 24a 页
海皆云墨希子即徐灵府自号墨与默通也今观是
注清灵婉约而文子正文亦尚是旧时之本其自序
云默希以元和四载投迹衡峰之表考室华盖之前
迨经八稔夙敦朴素之风窃味希微之旨则是书当
成于居衡岳之时据钱曾读书敏求记曰子汇云吴
中旧刻仅十馀叶近得默希子本始睹其全不知何
故不照原书翻刻又尽削灵府之注殊所不解此是
太原祝氏依宋板摹写者亦希有之本也是明时尚
有仿宋刊本今则舍此无从考核矣
  古逸民先生集三卷提要
卷一 第 24b 页
宋汪炎昶撰炎昶字懋远婺源人幼有奇志于书无
所不读钩深探赜洞极渊奥其学原本六经得程朱
性理之要宋末尝从太学生孙嵩元游遂不仕自号
古逸民学者称为古逸先生得年七十有八其门人
东山赵汸为之状而金华宋濂为之铭皆极力推重
此本诗一卷文一卷附录一卷为近时藏书家所罕
觏惟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有之作五卷盖与赵汸所
作行状相合此则系后人所编辑非当时原本然诗
文简净古穆具有法度非明人叫嚣者所及元代文
章遒上实源于此则犹有宋季学者之风也
卷一 第 25a 页
  汉文鉴二十一卷提要
宋陈鉴编按鉴建安人自称石壁野人乃南宋遗民
此书不载宋史艺文志惟见明人百川书志及千顷
堂书目前有端平甲午鉴自序其文皆采自史传不
无删节之病然就西京文纂录其要可以为读史之
助与前次所录东汉文鉴同为宋时巾箱本合之成
全璧云
  蘋洲渔笛谱二卷提要
宋周密撰密著有癸辛杂识
四库全书已著录是书乃其所作诗馀秀水朱彝尊
卷一 第 25b 页
撰词综以为草窗词一名蘋洲渔笛谱今考草窗词
比斯谱实增多数阕则知笛谱是其当日原定草窗
词或后人掇拾所成特以此为蓝本耳是书从长塘
鲍氏知不足斋旧钞传写前有吴文英题词后附徵
招酹月二阕并王橚识尾据琴川毛扆旧跋云西湖
十景词向缺末二首偶阅钱塘志中载此亟命皃钞
补之然其脱略仍无从搜辑也
  两京新记一卷提要
唐韦述撰原本五卷见宋史艺文志及程大昌雍录
明郎瑛七修类稿亦尝及之朱彝尊书熙宁长安志
卷一 第 26a 页
后云东西京记世无全书则彝尊所见已非完本矣
此一卷在原书为第三卷所载坊寺宅观园祠于东
西南北比次颇详日本人采在佚存丛书中唐人著
述现存者少兹遵
四库全书采录莫休符桂林风土记之例为录存之
  洞霄诗集十四卷提要
宋道士孟宗宝撰宗宝字集虚尝筑室于苕溪之上
曰集虚书院为诗文咸有法度炼元养素居九锁山
中三年积书至数千卷与邓牧相友善牧为洞霄宫
图志曾载其人考今道藏中大涤洞天记有至元三
卷一 第 26b 页
年吴全节序云道士孟集虚出所编洞霄图记山川
之奇秀岩洞之深杳宫宇之沿革人物之挺特昔耳
目之未及者今一览无遗是编行乎世集虚于兹山
之功亦懋矣大涤洞天记者即今洞霄图志也记本
邓牧著而序以为孟宗宝者疑当日两书本合行耳
是本明有高以谟刋近亦不可得见此从旧钞过录
中有残缺处宗宝后跋云宋绍定閒住山冲妙龚先
生与道士王思明裒类大涤留题刻版行世迄今大
德壬寅且三十年废勿举名胜入山咸谓阙典宗宝
以介石沈公命取旧集洎家藏诗与本山叶君牧心
卷一 第 27a 页
邓君暇日讨论删定唐宋贤及今名公题咏命工重
刻与好事者共之则其用力亦勤矣书中所载篇什
至元时元贞大德之间而于王思明则载入宋本山
高道类因仿
四库全书伯牙琴之例归诸宋人焉
  燕喜词一卷提要
宋曹冠撰冠字宗臣号双溪居士东阳人见县志此
本有淳熙丁未长乐陈 及钓台詹效之二序文云
检正曹公台省旧人来游宣幕太守大监詹公叹赏
其文刋诸宣城学宫复以所著乐府析为别集名曰
卷一 第 27b 页
燕喜今从毛氏汲古阁旧藏本录出
  醉翁谈录五卷提要
宋金盈之撰案盈之家世汴京南渡后官从政郎衡
州录事参军此书载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第一卷名
公佳制载宋以来名卿大夫诗文各体第二卷荣贵
要览略述唐宋中恩荣遗制第三四卷则为京城风
俗记备载宋室全盛时汴京风物繁华之盛凡所见
闻案月搜记如四时风俗好尚无不毕载第五卷琐
闼记闻载唐时遗事为多书中所载诗文杂事虽属
琐碎然博闻洽见足资谈助可与梦华梦梁等录并
卷一 第 28a 页
传也
  重修琴川志十五卷提要
元卢镇撰镇字子安淮南人至正间以领兵副元帅
兼常熟州知州事按琴州常熟别名齐以南沙为常
熟县升县为州始于元元贞二年明洪武三年复改
为县旧志创始于宋庆元间县令孙应时至淳祐辛
丑鲍廉更加饰焉旁搜博采列为十门而书乃详其
后时久人殊卷帙散佚百馀年间未有取而续之者
元至正时镇宰是地乃属耆老顾德昭等搜求孙鲍
旧本复参考异同重付诸梓凡所未载并附卷末书
卷一 第 28b 页
中云晋案者惜佚其姓疑德昭名也其于城池之形
势山水之崇深与夫兵赋之多寡文献之昭垂罔不
记载详明了无馀蕴是可与施宿嘉泰会稽志梁克
家淳熙三山志抗衡非明人全用巳说者可比镇后
序所云其续志则始于有元今阙佚巳久无从补录
是册从汲古阁毛子晋旧校本影写著录家惟见于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亦不详其姓氏崇祯间邑人龚
立本跋此书云邑中邵兵部麟武得于兴福寺仅半
部后归许文学韬美韬美复于南都书肆购其所佚
之半始成全帙则此书在前明已称难得今复二百
卷一 第 29a 页
馀年宜倍珍惜也
  南华真经注疏三十五卷提要
唐成元英撰元英字子实陜州人隐居东海贞观五
年召至京师永徽中流郁州书成道士王元庆遣文
学贾鼎就授大义嵩高山人李利涉为序考唐书无
元英传其见于艺文志者如此诸家著录卷帙多寡
不同唐志十二卷书录解题三十卷郡斋读书志文
献通考皆三十三卷宋史艺文志十卷读书敏求记
二十卷今依明道藏本抄录为卷三十五据敏求记
钱曾所藏为前明南京解元唐寅家北宋椠本盖当
卷一 第 29b 页
时单行之书不与道藏本同也唐人著书传世日少
此唐初之书至今首尾完具尤为罕得疏之所本为
郭象注象注扫除旧解标新领异大半空言无所徵
实不免负王弼注易之累元英此疏则称意而谈清
言曲畅至序文云庄子字子休生宋国睢阳蒙县师
长桑公子受号南华仙人殆出真诰之类殊可以广
异闻元英于贞观中加号西华法师见于读书志
  华阳陶居集二卷提要之隐
梁陶宏景撰宏景有真诰
四库全书已著录此其生平杂文及与武帝往复论
卷一 第 30a 页
书之刘据集中寻山志云先生去世后久无人编录
文集至陈武帝贞明二年敕令侍中尚书令江总始
撰文集先生以梁大同二年解驾至是五十二载矣
文章颇多散落云云然考隋书经籍志梁隐居先生
陶宏景集三十卷又内集十五卷至宋人作唐书艺
文志仅载陶宏景集三十卷则疑其所作内集已佚
自是以后传述愈微晁公武陈振孙皆未著录是本
从明道藏本录出卷首载昭台弟子傅霄编集大洞
弟子陈桷挍勘盖亦道家者流惟集前有江总序一
首似尚存其旧馀则存什之一二而已若夫残膏剩
卷一 第 30b 页
馥实足以沾溉后人盖宏景在道家亦号学者其著
述与抱朴抗衡所谓列仙之儒也
  三术撮要一卷提要
不著撰人名氏案陈振孙书录解题云三术掇要一
卷无名氏又一本名择日撮要术大略皆同建安徐
清叟真翁云其尊人尚书公应龙所辑不欲著名疑
即此书此从影宋版钞录亦无刋刻年月惟中引周
谓弹冠心用及沈括梦溪笔谈当是南宋閒人手笔
盖阴阳家言为术士所秘六壬遁甲古法除太白阴
经武经总要之外载者寥寥无几宋以前百忌万年
卷一 第 31a 页
具注集圣广圣诸书非此并无从举其名目故虽五
行选择家所用而司天监据以铺注颁朔者实不越
此亦足资考镜也
  萧冰厓诗集三卷提要
宋萧立之撰立之宁都人字斯立一名立等号冰厓
登方逢辰榜进士仕至通守归隐后自放于诗大旨
宗江西派宋诗纪事尝采其诗此三卷仅有五七言
古体五七律及七绝乃其九世从孙敏所访求而得
者其原跋称向有诗集二十六卷然则立之诗佚者
多矣此集虽仅存什一但明罗伦序称其纳交吴氏
卷一 第 31b 页
草庐见知谢氏叠山是诗以人重一鳞片羽亦可珍
贵云
  徐文清公家传一卷提要
宋朱元龙叶由庚龚应之等同撰按文清名侨字崇
甫婺之义乌人宋史有传此则侨门人等所撰至侨
九世孙彰刋以行世与宋史相勘大段相合唯谓侨
于绍定二年理宗新政思得宿望以新大化中外延
颈以俟登用者惟侨与真德秀魏了翁三人考宋史
理宗本纪不载侨名未免蹈家乘溢美之习然本纪
言端平二年甲寅诏议胡瑗孙明复邵雍欧阳修周
卷一 第 32a 页
敦颐司马光苏轼张载程颢程颐等十人从祀孔子
庙庭升孔伋十哲据家传则侨与李埴实主其议又
本纪言是年三月诏进士陈文蔚著尚书解并补迪
功郎据家传则侨实以考亭门人荐其曾著传可为
传心建极之要并言其人宜置直讲所述事迹甚详
可补宋史之缺此传诸家书目皆未著录传后所附
毅斋诗集别录一卷亦流传绝少钱塘厉鹗著宋诗
纪事于侨小传下仅言有集而不能举其名所选毅
斋即事一首今存集中而注云濂洛风雅则亦未曾
亲见是集转从选本录出耳
卷一 第 32b 页
  铁崖赋稿二卷提要
元杨维祯撰按
四库全书录维祯丽则遗音四卷计赋三十二首此
则未刻稿也赋凡四十八篇书为洪武三十一年海
虞朱燧子新氏手录文瑞楼书目有铁崖赋一卷即
此本也
  日湖渔唱一卷提要
宋陈允平撰允平字君衡鄞县人德祐时授沿海制
置司参议官祥兴元年允平与苏刘义书期九月以
兵船下庆元当内应为怨家所讦同官袁洪解之得
卷一 第 33a 页
释事见袁清容集其诗词与吴文英翁元龙齐名张
玉田尝论其所作平正千顷堂书目载日湖渔唱二
卷此作一卷或为后人所并欤
  重编海琼白玉蟾文集六卷续集二卷提要
宋葛长庚撰按长庚字白叟福之闽清人七岁能诗
赋父亡母嫁弃家游海上号海琼子至雷州继白氏
后改姓白名玉蟾传以为仙去所著诗文集凡四十
卷具详事实中此本乃明正统间南极遐龄老人𦡱
仙重编前有宋端平时推官潘枋原序及嘉熙元年
耜所书事实一篇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是集𦡱仙
卷一 第 33b 页
序中述及玉蟾有上清玉隆武夷三集内未入者皆
收之今重新校正定为八卷附绿一册及霞侣奉酬
之元简仍缀诸卷末而寿诸梓以永其传焉𦡱仙乃
明太祖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之号博古好学凡群
书有秘本莫不刋布著述之富一时无有及者
  说文解字补义十二卷提要
元包希鲁撰按希鲁字鲁伯进贤人江西通志称其
颖异尝授今古文尚书于吴草庐动履端严为后进
楷法其教人先德行后文艺士习为之一新所著有
四书凡例易九卦衍义诗小序辨说文解字补义及
卷一 第 34a 页
原教说儒等篇此书从至正刋本影写钱大昕元艺
文志载之书中体例悉依徐锴韵谱间于补注补音
之后增加补义云云者皆希鲁作也其议论多宋学
然于古人制字审音之法时出新意补前人所未及
似亦小学中可存之书
卷一 第 34b 页
卷一 第 1a 页
研经室续一集
  尧典四时东作南伪西成朔易解
尧典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宅南交平
秩南讹(郑康成/本作伪)敬致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
成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按此经文春十四字夏
九字秋十三字冬十字有互文见义者有变文见义
者有省文者不必定相齐比经文于夏秋著宅南宅
西之字春冬不言宅东宅北秋则西字两见春则东
字一见夏则南字两见冬无北字而两著朔字夏言
交言致冬言朔言易三时皆言平秩而冬独言平在
卷一 第 1b 页
元谓在朔易三字主合朔而即包日食言也东作南
为西成皆言测日缠发敛主中气而言也作为也伪
同为作为皆造也言造历法也成者言作为既成也
(今尚书作南讹乃东晋人所改汉尚书作南为或作/南伪伪与为同故汉书王莽传作南伪史记索隐本)
(作南为今本史记作南讹者后人因晋本作讹而迁/就改之也南伪者创为此历法于南方也钱辛楣宫)
(詹云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又曰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
(者谓之伪是伪即为字也元谓此姑勿论荀子言性/之是非但以伪字而论是伪即尔雅作造为也之为)
(而非诈伪之伪讹误之讹明矣周礼冯相氏郑注平/秩南讹宋本作南伪此尤汉时作伪之据也盖说文)
(为训母猴象形初义也后人即假借为作造之为而/或加亻旁成伪字此第二义也又训为诈伪之伪此)
(第三义也后人祗知伪为诈伪之伪而不知其本是/作为之为故不得不妄改伪字为讹为讹矣说文有)
卷一 第 2a 页
(讹字讹乃/俗造也)平秩者谓日缠分节气而次弟出于东次
弟交于南次弟入于西羲和设仪器测量逐日刻记
辩豑之也辩豑之义见于史记尔雅说文矣(平辩也/见史记)
(又见尔雅秩本作豑次弟也说文礼部豑爵之次弟/也虞书日平秩东作据此知尚书古文豑与秩同有)
(次弟之义大戴记孔子言历有顺逆顺逆即南北朝/言盈缩之法亦即今西洋言高卑之法二分二至渐)
(为次弟一月有一月之盈缩次弟一节有一节之高/卑次弟一日肓一日之交易次弟所以日辩秩也辩)
(秩之法最古矣又案平秩史记作便程盖秩之失声/与程之呈声近也诗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迭韩)
(诗作臷臷字不见于说文玉篇说文袛有/字韩诗/当是𢧜字也说文大部之𢧜与秩迭程声相近故诗)
(巧言秩秩大猷说文作𢧜𢧜大猷也诗胡迭而微亦/言次弟更相食也微者日月食之名故诗十月之交)
(日彼月而微此日而微微谓光隐匿国语越语日月/微者注谓微者亏损薄食是其义也据此秩迭程)
卷一 第 2b 页
(相通之音义知东作西成南为亦复兼测日/月之食不但朔易之专主测合朔日月食矣)非谓春
耕秋穫也如东作西成南伪但言农事则觇星务农
愚夫妇人皆能之何用羲和远出乎农事别有稷官
岂羲和之职乎亦岂羲仲但教春耕而不观秋穫和
仲但司秋穫而不课春耕乎且朔之极北不生五谷
所谓朔易者又何农穫可盖藏乎(汉书王莽传以东/作南伪西成等事)
(为农事赵岐注孟子齐东野人引书东作为农事是/农事之文始于王莽非始晋孔传又案尚书大传虽)
(列尧典之东西南北然但言其方位而已未尝言作/成二字是农事也朔易二字伏传史记皆作伏物物)
(乃朔字/篆相近之讹伏当如五星/伏逆参则伏之伏伏朔者月伏于朔也)何以明平在
朔易之为主合朔言日食也朔者月死尽而未初生
卷一 第 3a 页
与日但同经度相屰而不同纬度则为合朔若同经
度而又同纬度日月人目三者相直则必日食日为
月食以臣迕君之象屰莫甚焉(屰本逆字后世逆字/行而屰字废见说文)
(逆迕也/遇也)此朔字造字从屰之初意(若解字当云朔从/月以屰屰亦声月)
(逆食日之日也许氏说月一日始苏此后义也月至/三日始生明若朔日同在纬度即使子时台朔亥时)
(亦祗相离十二度断不能苏生明也又案古人既造/从屰从月之朔字即造从亡月壬之望字专言日与)
(月相对望也望者月亡即言月食也日为地隔月不/得光肓亡象焉月食未有不在望者且望从壬凡壬)
(廷皆有对直之义故尔雅日/庭直也此与朔义相/并至于人之望人乃因日月相望之初义而生为第)
(二义望望二字皆可假借为用不必定分望字为人/之望人曲取出亡在外望其还之义说文所解非初)
(义也盖唐虞以前造历时本有定朔定气原非平朔/平气因日月食定在初一月半而特造朔望二字即)
卷一 第 3b 页
(以为初一月半之定名夏商后羲和失职食不定在/朔望故周汉之间解字者不敢以食义专属于朔望)
(而别生始苏出亡之义矣且后世历法不密以致前/后失朔尚造朓朒两字古人于日有食之不宜有有)
(字尚以月得义又何疑于朔望之不专造两字为日/月食之初义哉但言察朔于北而不言察望于南者)
(朔定而望/亦定也)盖合朔时刻虽不定何方而尧命和叔专
司合朔者则在北方故书曰宅朔方尔雅曰朔北方
也北固以朔名其方者也经不曰北易而曰朔易明
是特著此字从日月起义而以四方为后起之义也
朔之曰易亦以日月相易起义也(说文引秘书说日/月为易似即古尚)
(书说专指朔易之易非周易之易人目在下日在月/上见其交易也故日月相并为明月在日下为易)
日月食非朔望不定朔望亦非日月食不定东西南
卷一 第 4a 页
北里差时差交会高下亦非日月食不能同定于一
日之间故唐一行曰日月合度谓之朔无所取之取
之蚀也此三言直接尧舜以上历法盖非蚀即非朔
不朔即不蚀因蚀造字因蚀定名仓颉之学与羲和
同也(春秋日食不在朔无论矣自汉至隋二百九十/三食而非朔者入十三唐五代一百一十食而)
(非朔者三自一行以后始有定准盖仓颉之时日食/必朔定朔定气其法本密故用日月食之义特造朔)
(望二字设尧舜时日食不能定于朔尧舜岂不对此/朔望二字而有愧哉盖夏以后羲和失职至汉皆疏)
(隋唐至宋元又渐密以至/于今最密如尧舜之时)不曰平秩曰平在者尔雅
曰在察也此在即在璿玑玉衡之在义比平秩尤专
重也是此四段共四十六字皆言天象实测造历之
卷一 第 4b 页
法亦即用日月食四方一齐辩验之法(交食之验有/食分深浅有)
(加时早晚有起复方位此非四方极/远设官同时并测不能相较而准验)万世天算皆始
于此也(唐开元元至元我/朝康熙皆分地实测之/最远而准者岂唐虞之日月星辰远近交会)
(不及/于此)东南西由日缠发敛辩秩之而得中气之盈由
中气以挍朔数而作之为之成之也朔则由合朔之
数辩在之而得朔数之虚以挍中气且得日月食相
交易之数也故下文即并四方测算既定者而命之
曰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
成岁也(绎此句则知尧时本是定朔定气以无中气/之月置闰非如春秋时归馀于终及秦汉皆)
(用平朔平气否则朔字望字何敢必以日月食之义/造之闰月所置何以不日定岁终而日定四时也是)
卷一 第 5a 页
(故尧时有定朔定气原难臆知而由造朔望二字/及以闰月定四时句绎之则古密周疏断断然也)
礼冯相氏掌十二月十二辰二十八星辩其序事以
会天位郑康成引尚书东作南伪西成朔易以为序
事会位之注此郑氏书注未以东作南伪西成朔易
属农事也何也冯相氏所序之事断非农事是元说
似与郑氏意合也保章氏掌日月之变动即日月食
也所与尚书不同者历法在周为因故不过辩其序
事志其变动而已若羲和则是创造历法之祖故曰
作为成朔也嵎夷旸谷昧谷幽都自是地名南交则
其初本非地名所谓南交者亦以夏之日行交出于
卷一 第 5b 页
赤道之极北二十三度半确为中国极南致止之处
因此起名义也(交阯北极出地十八度夏至/日午表无北影阯同止同趾)其始虽
非以地名起义然后人因此即定为地名交阯日南
交州皆沿其义而名之也盖曰夏至之日交极北止
于此南地也犹朔字但因上古专司日月合朔在北
而虞夏时即名北为朔方也(禹贡日/朔南暨)黄赤二道随节
气以成交距月与日会皆有交道(日月食由/于有二交)而今特
著南交者盖专言夏至日永之黄赤道交以定极南
致止之位也平秩南为者言辩次南方之日缠及日
月之交而造历法也敬致者即周礼冬夏致日孟子
卷一 第 6a 页
可坐而致之致此言测夏至之日表景至短北来止
此也冬则与此相反而相比可省文矣虞夏书备言
置闰浑天(即璿/玑)七政中星诸法不应于定朔日食之
法竟不一言及之不知古圣人以日月食为灾异恐
惧修省然其食也本有一定之缠度虽有一定之缠
度而天象示变之时亦适与人事相应圣人知之而
不详言之惟包其事于秩在之中而以朔易二字寓
其法故唐虞羲和之道于后世之法无所不包若天
算不密食不在朔而以为异或知食有一定而不惧
天象之变皆非也诗曰十月之交(此交亦言/日月交距)朔日辛
卷一 第 6b 页
卯日有食之(日有食之四字自是唐虞以前恒语有/字从月说文日日有食之不宜有也此)
(自是唐虞以来相传之故训不然尧典内有字何以/造从月哉造字之后直至周诗始见日有食之之句)
(而孔子春秋内凡日有食之皆用古法书之也不第/此也凡造字皆有初义其字见于何代则其义即起)
(于此代之前朔望有三字固显然义起于唐虞之前/矣又如暨字亦见于虞夏书矣说文日暨日颇见也)
(既小食也然则此暨字从既亦专为日食而造言日/为月食偏见不全也从旦者即今卯时带食半见也)
(有字暨字皆日月食造字之初义也有鳏在下汝羲/暨和乃假借字用之也然则许叔重解朔望二字曷)
(以曲为始苏廷臣之说耶曰周汉以日食为变异汉/时尤因此多所省諌故叔重反收朓朒二字与尚书)
(五行传合而不能言朔有定也又霸为月霸霸与魄/同月全魄乃晦汉书律历志日死魄朔也凡由晦而)
(朔即为改革之象霸从革得音且得义故易曰天地/革而四时成周易六十四卦独以治历明时属之革)
(者岂非以尧舜治历定四时日月食皆以朔易月霸/为本欤易日革已日乃孚窃谓已者改也改从已得)
卷一 第 7a 页
(音得义革者改也此已日乃孚之已犹通借为戊巳/之已故六二日已日乃革之而九四则直著之日有)
(孚改命矣改命即汤武革命也改从已更从丙革/改更皆一声之转故孟子日日月之食及其更也)
诗也可以明虞书交朔之义矣此解乃元多年蓄念
未著于书甲申岁贴此经试学海堂多士无见及此
者乙酉岁白露节雨足秋凉始笔之为篇
  释闰
周礼太史闰月诏王居门终月礼记玉藻闰月则阖
门左扉立于其中案此门皆明堂之门也虞夏以来
之古礼也然此惟月朔行朔礼时暂居之暂立之以
终一月之政事耳若竟谓常居之常立之以终一月
卷一 第 7b 页
无论郊外明堂非王者常居之地即城内路寝亦断
无居门终月之事未可以辞害义也(即居青阳左个/总章右个等皆)
(谓暂居行朔礼也明堂分东西南北十二堂个当于/何月后置闰王即当以其方之门居之立之明堂之)
(法与历法相关也周礼惟言闰月王居门中而/不言十二月所居者已括于颁告朔一句之中)郑氏
注此曰于文(句)王在门谓之闰许氏说文收闰字于
王部曰馀分之月五岁再闰也告朔之礼天子居宗
(即明/堂)闰月居门中从王在门中周礼闰月王居门
中终月也案此许郑之说皆是尧舜以前之古说元
著明堂论由周明堂月令溯至黄帝神农或疑明堂
月令乃秦吕氏之说即使周有此制而尧舜以前未
卷一 第 8a 页
必即有十二堂个之制非也礼逸篇王居明堂礼郑
氏康成以为殷礼引之以注月令可见王居堂个门
皆上古之制且管子尸子吕览淮南子等书或不可
据尚书虞书亦不可据乎虞书曰以闰月定四时闰
字始见于此此明明是王居门中之字会意确无可
疑若唐虞以前不以无中气之月置闰又无明堂王
居门中之制曷为仓颉已造此王居门中之字乎故
唐虞以前明堂堂个之制不可考而可据闰之一字
以定之况虞书所谓宾于四门辟四门者舍明堂更
以何门当之是故虞夏书内字字皆可考据即一闰
卷一 第 8b 页
字而古历法明堂之制皆明矣(余著尧典东作南伪/西成朔易考已言及)
(尧舜时本有定朔定气以无中气之月置闰矣以此/證之更合矣余著明堂论已言郊外明堂与城内路)
(寝有别矣以此證之更合矣黄帝之时岂不知或主/节气或主月朔二者皆可以授民时乎黄帝尧舜则)
(主十二月朔为岁以无中气之月置闰成岁者彼时/羲仲羲叔和仲三家必有建议欲以节气为岁不主)
(朔闰者尧则考古法而合气与朔以定之及合羲和/四家之法而断之晓谕之以为但主辨秩节气为岁)
(不置闰不便于授民时也必须主平在朔易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朔定于月闰定于朔始明白使民共见)
(也今时大小西洋法皆主节气为岁而不置闰月唐/时九执历巳如此今广东澳门夷人皆以冬至第七)
(日为元旦行贺礼昔宣城梅氏谓和仲宅/西之法畴人子弟流入西夷亶其然矣)
  明堂图说
明堂异名同实及上古中古之分元于已未岁以前
卷一 第 9a 页
已著论明之矣岁庚寅学海堂经解刻成复取近代
诸家之说而验其图皆未能确也依月令当有八个
而考工记惟有五室断不相合戴氏乃除太室而以
四室置之外四隅即名之为个而共互之谓明堂之
左个即青阳之右个总章之右个即𢆯堂之左个其
说过巧窃有未安且即如其说而四隅丈尺犹于经
文有不能相合之处元乃别为图移四室于堂背四
隅重屋之下而以四堂之后八角接之如此则与经
文丈尺合室为室个为个不相假借且于上圆下方
重屋之制亦合即匠人据此筑基构木而造之亦必
卷一 第 9b 页
能成之非𥿄上空谈也爰更分析为十说并图以明

 考工记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
 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此经文明白可据
 当从此以起度数东西九筵者八丈一尺也(周尺/约当)
(今尺六寸强八丈一尺六/折算当今四丈八尺六寸)南北七筵者六丈三尺
 也(当今尺三丈/七尺八寸)此明堂南一堂之丈尺经不言东
 西北三堂者丈尺相同举南可概三方也城内庙
 寝亦袭此名曰明堂然惟向南一面耳而郊外明
 堂则四面四堂若云五室全在此南面一堂九七
卷一 第 10a 页
 筵之中而无三堂则行诸大礼断不能容断无是
 事也南堂定而三堂亦定矣举一反三也
 今定为收四室于堂背四隅重屋之下而以四堂
 之后八角相接之何所据乎此于经文无显据惟
 使堂成为堂庙成为庙个成为个室成为室在四
 方则可成王居之礼在中央则可成祼禋之礼亦
 可成重屋之制耳(五室主五行似当置室于堂之/正中然正中则为太庙四太庙)
(之后共以中央太室为室而四隅四室郑氏注谓/木室东北火室东南金室西南水室西北者古说)
(如此故西堂名总章赤与白谓之章白金与/赤火合不与水合故金室在西南馀室类此)
(钟鼎文每有作此形者古钟鼎铭每日/王格太室此形即四堂背五室之形也)
卷一 第 10b 页
 每室四户两夹囱乃考工记世室四旁两夹窗白
 盛之文成伯玙礼记外传衍之为每室四达一室
 八窗之说大戴衍为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之
 说即东京赋之八达九房之说此盖因汉明堂而
 误五室为九室与考工不合也孔氏(广森)礼学卮
 言读考工世室四旁两夹为句窗白盛为句此为
 特识四旁者四堂之旁也两夹者左右个也此个
 与五室不相涉也元更谓窗者凡四面不明之处
 皆加窗至于当用几十窗不能臆断白盛者盛义
 如城如防此言四面皆用墙如城如防而白之且
卷一 第 11a 页
 多用窗也释名曰城者盛也尔雅曰山如防者盛
 是其义也
 五室之制奈何按四方之堂宽皆九筵此四堂之
 背四角相接是明堂之北距𢆯堂之南青阳之西
 距总章之东皆九筵也以此方九筵之地为太室
 及四室每室止用二筵丈尺恰可相容凡言室者
 皆庙屋内划出之名非建五小屋于露处之地可
 名为室也然则奈何曰此五室皆当在重屋圆盖
 之下若于太室四角立四大柱或再倚四堂之背
 木室之西之南火室之西之北金室之东之北水
卷一 第 11b 页
 室之东之南立八大柱如图中○者即柱础处楚
 辞天问淮南子皆有八柱之说则可上载圆屋并
 遮五室矣
 重屋上圆下方之制奈何按重屋见于考工记上
 圆下方见于大戴记皆是古制此中央九筵之地
 假使立大柱出乎四堂背之上而加以圆盖之屋
 则是上圆之重屋矣圆盖须比九筵为大乃不霤
 雨水于五室也九筵方径当今尺四丈八尺六寸
 约须径今尺六丈有馀之圆盖方能盖之至于圆
 屋之下方屋(即四堂/之背)之上必可虚之以吸日景而
卷一 第 12a 页
 纳光也其每一方屋皆有四阿前阿水外霤后阿
 水内霤(内流在堂背与室之间必有沟/水出四角此最古最大之中霤)而圆盖之
 霤又流于四方堂屋之上也此乃大概为说耳假
 使匠人为之即可合丈尺而成之(堂崇一筵加以/堂之楝宇重屋)
(圆盖之高约须通高今尺六丈有馀/四堂纵横方今尺二十丈四尺六寸)至于立柱立
 墙梁栋楹𢈧户窗诸制古匠不传难臆撰然逸周
 书之四阿复格重亢重即内阶旅楹堤唐山墙等
 制甚详知古时匠氏必有构造之法今虽不可考
 但使今匠为之必有暗合古法者何也大段不错
 小处不妨以意匠定之也(即如逸周书有旅楹之/制考五室重屋四堂八)
卷一 第 12b 页
(个非多楹不能成之旅者众也陈也众楹陈列于/四方内外也诗殷武旅楹有闲袭其名也又逸周)
(书有堤唐山墙之制今定白盛为墙者释名城盛/也尔雅山如防者盛注曰堤防檀弓郑注曰防形)
(旁杀平上而长是也明堂之墙如何筑造经虽无/明文然由此可知四堂之背周围有墙四堂左右)
(亦皆有墙如防如城特有窗户四达通明通路耳/明堂位达乡乡即窗也唐与䧜同广雅释宫日䧜)
(堤防也逸周书有内阶之制今考九阶皆在四外/若由堂入室平行则无阶矣曷为有内阶也意明)
(堂亦如觐礼坛制有三成也或者堂一成由太庙/入至四室之地为二成由四室之地入至太室为)
(三成是以公玉带明堂图内有昆仑之名尔雅曰/三成为昆仑邱是也逸周书有复格之制说文格)
(木长貌复格者其五室重屋八柱四柱之长者两/层相复乎逸周书有重亢之制亢与抗同高举抗)
(拒也意为重屋中有两重横木在各柱之间者高/举抗拒乎逸周书有重郎之制郎与廊同或堂与)
(室有两重廊乎又大戴礼盛德篇明堂又有蒿宫/之名云周德蒿荗大以为宫柱学者哂其诞是也)
卷一 第 13a 页
(但蒿柱诚诞而蒿宫之名则有自来周礼载师以/宅田土田贾田任近郊之地故书郊或为蒿杜子)
(春云蒿读为郊是蒿地即郊地也曰蒿地者犹莱/田也明堂曰蒿宫者犹之日郊宫也宫宜在城内)
(今在郊故曰郊宫郊宫即蒿宫也乃求其解而不/得造为蒿可为柱之说此皆秦时迂腐博士之所)
(为无怪拾遗记更衍为十丈神蓬之说矣然/若因此哂蒿宫二字之名亦诞则又非矣)
 程氏(瑶田)释宫小记述中霤云古初有宫室时不
 过为廇然之物以覆于上当如车盖或如今之蒙
 古包如无柄伞即古栋宇之遗象古者明堂圜其
 上以法天上栋下宇之初殆亦圆其上者欤此说
 明堂上圜下方之象最合然则太室重屋者最古
 最大之中霤之制也(清庙者太室也若为圆屋出/于四堂之上则盖茅轻稳礼)
卷一 第 13b 页
(亦宜之四堂/用瓦为宜矣)
 个之义奈何案个与介同古经子中每通用初学
 记引月令个即作介个介相同即是一堂两旁夹
 室之义也考工记梓人为侯侯有上两个下两个
 亦皆具旁夹之形即庙寝之东西厢东西夹也左
 传昭公四年使置馈于个而退是非明堂尚可袭
 名称个何况明堂乎
 戴氏(震)曰四正之堂皆曰太庙四正之室共一太
 室故曰太庙太室此说则甚合其图之所以丈尺
 不合者何也按其图直以明堂之东西九筵分为
卷一 第 14a 页
 三以其中为明堂太庙以东为明堂左个即青阳
 右个以西为明堂右个即总章左个四面皆如此
 如此则与经文室二筵三字不合矣何也以明堂
 三分之一当一室则明堂左室应宽三筵深七筵
 无论与室二筵宽深之数显然不合且是长方之
 形若以明堂为主则此室向南者宽三筵向西者
 宽七筵若以青阳为主则此室向东者宽三筵向
 南者宽七筵何所适从乎且中央容太室之地丈
 尺亦同不能定矣
 汪氏(中)述学之图谓明堂秪一面向南之堂无东
卷一 第 14b 页
 西北三面之堂以月令为诞妄不经非也(闰月王/居门中)
(见于周礼岂十二月反不著王所居礼逸篇有王/居明堂礼之名此篇必在汉书志明堂阴阳三十)
(三篇之内今皆亡矣吕氏大戴所采/古礼必本于此馀详余释闰篇中)若然者则无
 论九筵七筵尚不抵今大府之大堂岂成钜制试
 思九阶当如何安置且其图分九筵为五而平列
 五堂以五室居五堂之后乃经文室二筵五室当
 有十筵室比堂多一筵断不能合也
 王平日所居听政之路寝曰明堂者此地之制准
 郊外明堂四方之一袭其名也郊外明堂即月令
 之明堂有四堂八个重屋五室非城内庙寝也洛
卷一 第 15a 页
 诰周公之明堂即此制也近代汪氏(中)述学金氏
(榜)礼笺皆以觐礼后半段觐诸侯之地秪有门坛
 无屋遂谓明堂屋为妄非也洛邑周公之明堂非
 坛乃屋也孝经宗祀明堂之宗从宀无论矣(禋古/文亦)
(加/宀)周书曰王入太室裸使无屋室王安所入觐礼
 后段为门为坛祀方明者此乃王巡狩不定何地
 盟会诸侯之觐礼也(即东巡岱宗之明堂亦必有/屋若无屋而惟有坛齐王何)
(由欲毁之自古惟/闻明堂未闻明坛)况考工记匠人所记之明堂确
 为王都郊外之明堂未可以城内庙寝当之无论
 逸周书明言明堂四阿左氏传言清庙茅屋显有
卷一 第 15b 页
 屋室皆在郊外不能指为城内庙寝即考工明言
 明堂度九尺之筵室二筵矣复曰室中度以几堂
 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矣明此度几之室与度筵
 之室不同几为城中路寝之室筵为郊外明堂之
 室也仪礼觐礼自篇首至于飨礼乃归此前段乃
 诸侯觐天子于王都之正礼常礼也且归则归矣
 曷又祀方明乎其后段自诸侯觐于天子为宫坛
 朝日祀方明以下别为一事乃天子出巡方岳及
 不定何地盟会诸侯之觐礼也是以秪立门坛全
 无堂室成王盟岐阳置茅蕝晋侯觐践土作王宫
卷一 第 16a 页
 皆其事也(国语晋语日成王盟诸侯于岐阳置茅/蕝设望表说文引作致茅蕝表坐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盟于践土朝于王所晋侯作王宫/于践土出入三觐此等觐礼当用觐礼后段门坛)
(之礼后段之礼为/此等事而设也)方明之事惟有此等觐礼行之
 朝日之后反祀方明义主盟誓有如此日月山川
 也否则堂堂王都巍巍明堂及至大祀之时秪凭
 四尺之方明木乎然则此门坛者茅蕝之意也又
 郑氏觐礼注后段谓四时朝觐受之于庙此后段
 门坛谓时会殷同也此亦有误城内之庙或一二
 国诸侯来觐则于此行前段之礼若时会殷同应
 在近郊者则于明堂行之即周公明堂位之礼也
卷一 第 16b 页
 此礼无方明若会盟于远地及巡方岳不定何地
 始用后段门坛方明之礼必非王在京城近郊之
 礼也(后段言拜日于东门外者此门/乃坛之东门非京师之东门也)
卷一 第 17a 页
卷一 第 18a 页
卷一 第 19a 页
卷一 第 20a 页
卷一 第 21a 页
  孝经郊祀宗祀说
孝经圣治章之大义有二端一则孔子以孝祀属周
公其人专谓洛邑不属成王也一则宗祀之宗见于
召诰洛诰多士也乃读者忽之不察并清庙维清小
毖亦不得其解矣盖周初灭纣之后武王归镐夷齐
既死殷士未服者多战要囚之未能和睦无怨不独
武庚之叛也此时镐京尚未以后稷配天以文王配
上帝也各国诸侯亦未全往镐京侯服于周故曰武
王末受命也末无也况成王又幼有家难哉于是周
公监东国之五年与召公相谋就洛营建新邑洪大
卷一 第 21b 页
诰治用陟配天之殷礼祀天与上帝以后稷文王配
之后稷文王为人心所服庶几各诸侯及商子孙殷
士皆来和会为臣助祭多逊始可定为绍上帝受天
定命也若使武王成王在镐郊祀宗祀而诸侯殷士
不全来臣服助祭即不能定为易姓受天命也但成
王此时不敢来洛基命定命于是三月召公先来洛
下宅十馀日攻位即成惟位而已各功工未成也三
月望后周公来达观所营之位知殷民肯来攻位遂
及此时洪大诰治勤于见士即用二牛于郊以后稷
配天且祭社矣召诰之用牲于郊即孝经之郊祀配
卷一 第 22a 页
天也于是始为周基受天命矣计自二月至夏皆功
于新洛邑明堂各工然明堂功虽将成尚未及配天
基命之后行宗祀之礼于是周公伻告成王成王命
周公行宗礼洛诰之宗礼即孝经宗祀文王于明堂
之礼也周公宗祀当在季秋幸而四海诸侯殷士皆
来助祭矣十二月各工各礼迄用有成上下无怨人
心大定为周祯福而无后患成王始来洛邑相宅记
功宗之礼即命以功宗作元祀矣成王于是时复冬
祭文王武王但二骍不祀上帝又入明堂太室祼王
宾亦咸格使人共见无疑仍即归镐命周公后于洛
卷一 第 22b 页
守其地保其民是成王但烝祭文武而未祀天于郊
祀上帝于明堂也此孔子所以举配天专属之周公
其人孔子若谓虽以武王灭商之大武末能受命臣
我多逊惟周公以孝祀文王配天始能定命臣我宗
多逊也此孝经至德要道上下无怨四海来祭之大
义也此义久蓄于心未笔于书因福补疏孝经于此
事引證繁复囿于旧说不彻经义是以说此教之至
于各经可推明此说者命福引證之
尚书洛诰曰四方迪乱未定于宗礼亦未克敉公功
迪将其后
卷一 第 23a 页
多方曰尔乃迪屡不静我惟时其教告之我惟时其
战要囚之至于再至于三
洛诰曰亦识其有不享
 福案此诸侯尚未尽服殷士民亦屡叛民未和睦
 上下有怨未行配天之礼之事也家大人曰王氏
 引之读四方迪乱未定句于宗礼亦未克敉句公
 功迪将其后句孙氏星衍尚书疏及之而经义述
 闻不存此条者自因说文引书亦未克敉公功为
 句未敢破之也但宗礼即宗祀汉人未发此义故
 许读师传如此其实王读是也此处弟一未字指
卷一 第 23b 页
 四方乱定弟二未字指克敉宗礼明是两事故以
 亦字夹于其间公功迪将其后即克敉宗礼也汉
 读未可墨守也若以公功属上则于宗礼外又有
 公功似非经意矣
召诰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
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
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
寅位成
 福案此召公先来成位庶殷肯来攻位伏生尚书
 大传周公营洛以观天下之心于是四方诸侯率
卷一 第 24a 页
 其群党各攻位于其庭周公曰示之以力役且犹
 至况导之以礼乐乎然后敢作礼乐即其事也
召诏曰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
营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乃社于
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诗思文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
 福案此乃周公来祭天以后稷配天之事也牛二
 天与后稷二牲也
洛诰曰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东
土其基作民明辟
卷一 第 24b 页
 福案此成王因诸侯殷士民反侧未定初不敢来
 洛之事也及天基命者乘此配天礼成之时基受
 天命也定命者行宗礼定受天命也
洛诰曰今王即命曰记功宗以功作元祀惟命曰汝
受命笃弼丕视工载乃汝其悉自教工王若曰惇宗
将礼称秩元祀
 福案此成王命周公行宗祀之礼之事也曰功宗
 曰惇宗将礼曰臣我宗多逊曰于宗礼亦未克敉
 凡此宗字皆明堂之宗祀也读者皆不察之功者
 明堂宗祀工之大者诗肃肃谢功申伯之功皆言
卷一 第 25a 页
 大工也用众急事曰攻庶民攻之攻位洛汭是也
 工力盛大曰功谢功申功功宗功作元祀是也
诗清庙曰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

维清曰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

小毖曰予其惩而毖后患又曰未堪家多难
我将曰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型文
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
康诰曰周公初基作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
卷一 第 25b 页
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周周公咸勤
多士曰比事臣我宗多逊王曰告尔殷多士今朕作
大邑于兹洛予惟四方罔攸宾亦惟尔多士攸服奔
走臣我多逊
召诰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
诗大雅文王共七章五十六句
礼记明堂位全篇
 福案此皆周公在洛明堂行宗礼诸侯殷士皆来
 助祭以定天命即孝经所谓四海之内各以其职
 来祭也大约此时惟周公申明天之命文王之德
卷一 第 26a 页
 反覆以夏殷之事诰治之诸侯殷士始肯服之始
 能成此大礼诗所谓肇禋迄用有成者即克敉宗
 礼词气宛然可见也否则诸侯殷士叛服未定宗
 祀几乎不能有成周家更多难无祯矣绎诗书各
 句情事可见故孔子切指周公其人再绎诗文王
 七章则全是在镐而追言作洛祭文王于明堂配
 天之事其情更见矣清庙之多士即尚书之多士
 我将之将即惇宗将礼之将肇禋即肇称殷礼初
 基也清庙即明堂维清即清庙也多士曰臣我多
 逊又曰臣我宗多逊明明多一宗字必非閒字孔
卷一 第 26b 页
 传训宗礼为尊礼殊空也
君奭曰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
洛诰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
 福案此可见配天之礼本于殷礼洛邑新祀实殷
礼也又家大人云诗颂之肇禋及此肇称之肇皆
当即与兆同兆者坛之营域即洛郊攻营之位不
当专训为始犹诗访落之落即洛诰之洛加草为
落从洛起义义不专于始也周礼小宗伯曰兆五
帝于四郊诗生民曰以归肇祀笺谓肇者郊之神
位于郊祀天诗又曰后稷肇祀笺亦云郊祀笺盖
卷一 第 27a 页
 以礼记表记作后稷兆祀为据也书肇称殷礼亦
 言在洛郊为兆位举行殷礼此时周公未行周礼
故但曰牛二盖二牛皆白礼记明堂位诗鲁颂白
 牡即皆守殷礼之遗也洛诰末曰文王骍牛一武
 王骍牛一前郊不言骍是白牡明矣
礼记中庸曰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
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武王周公其达孝矣
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召诰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受天永命
 福案据此可见镐京武王未率四海行配天配上
卷一 第 27b 页
 帝之祀与孝经相合不然何以孔子必曰则周公
 其人学者习读伪武成而不计当年受命之难也
 尚书大诰序曰周公相成王将黜殷微子之命序
 曰成王既黜殷命是殷命之黜在成王周公之时
 殷命未黜周未能言受天永命也
礼记月令曰季秋大享帝
 福案此当是周公初祀明堂之月也
多方曰今尔奔走臣我监五祀
洛诰曰公功迪将其后监我士师工
 福案周书奔走臣我凡三见此监字亦非閒字家
卷一 第 28a 页
 大人云文王世子称周公居摄尚书无摄字而有
 监字监即监国之义后儒于此略不省之不知成
 王命周公监东国洛见于洛诰即多方之臣我监
 五祀也监五祀即周公居摄之五年也臣我监即
 臣我周公也郑康成书注戊午蔀五十五年甲申
 为周公居摄五年作召诰刘歆三统历谓作召诰
 在居摄七年此不知尚书监五祀经文中本有明
 文郑氏康成深明历算定为五年推算召诰各日
 月悉合然亦未知监五祀即居摄五年此汉以来
 未发之义也
卷一 第 28b 页
洛诰曰承保乃文祖受命民
洛诰曰乃单文祖德
 福案此两文祖即虞书受终于文祖之文祖后人
 解为文王祖德失之矣盖周之明堂即唐虞之文
 祖史记尧本纪集解引郑康成书注曰文祖者五
 府之大名犹周之明堂即此义也盖居摄五年作
 洛诰时尚未立明堂之名犹沿古文祖之名至六
 七年制礼之后始有明堂之名也孙观察星衍云
 周书尝麦解维四年孟夏王初祈祷于宗庙乃尝
 麦于大祖合之淮南主术训有神农以时尝谷祀
卷一 第 29a 页
 于明堂之说则知史所云大祖即明堂也又曲礼
疏引孝经说云后稷为天地之主文王为五帝之
 宗此亦郊祀宗祀之古义也
洛诰曰孺子来相宅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岁文王骍
牛一武王骍牛一王命作册逸祝册惟告周公其后
王宾杀禋咸格王入太室祼王曰公子小子其退即
辟于周命公后王曰公定予往已王命周公后作册
逸诰在十有二月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福案此成王冬始来洛之證此时明堂已成行冬
 烝祭礼祭毕仍归镐命周公后保洛也以上證明
卷一 第 29b 页
 家大人说孝经之郊祀即召诰之用牲于郊孝经
 之宗祀即洛诰之宗礼功宗也
  宗礼馀说
余既为孝经宗祀即尚书宗礼之说矣馀意未尽兹
复著之曰宗之为字也乃屋下祭天帝故从宀从示
仓颉造字之始指事会意巳定矣所谓宗尊也特其
声义耳虞书曰至于岱宗岱当绝句宗绝句柴绝句
此唐虞以前泰山下本亦有明堂明堂祭礼本名曰
宗之始也虞书曰肆类于上帝即郊也禋于六宗即
宗礼也宗礼以配帝配五帝故曰六非宗礼外别有
卷一 第 30a 页
六宗也若以至于岱宗为句则至于南岳曷不曰如
岱宗礼而祗曰如岱礼明宗字单读也月令曰祈年
天宗周书世俘解曰宪告天宗此天宗皆指明堂宗
乃实字若空训为尊则天尊为不辞矣宗祭必燔柴
故又特造柴字燔柴必有烟烟从火堙声籀文 从
宀 古文此皆与禋字同义故禋以柴烟为初义絜
精为后义也故禋之籀文又作 矣周公在洛所以
拟唐虞文祖造成宗祀之屋以严父配天帝也明堂
宀内祀五帝即以文王配五帝五帝即上帝上帝即
天帝同一燔柴而宗祀天与后稷配天异者郊无宀
卷一 第 30b 页
宗有宀此为分别也周公初成明堂祗以文王配天
而不及武王至五年冬成王始来洛烝祭岁禋祀文
武用两骍入明堂太室裸而不祀天帝此又其分别
也武王杀纣不如汤放桀未尽善也故义士殷民多
方多士不服末能受命此不必为武王讳周公摄政
若不来洛践阼亲行宗礼以收天下之心则天下必
不保为文武成王之天下此不必为周公讳惟周公
毅然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且克敉宗礼之
后始名宗曰明堂(福案周公营洛邑时一则日乃单/文祖德再则日承保乃文祖受命)
(民一则日宗礼再则日功宗不似孝经直曰宗祀文/王于明堂者此年周公尚未敢作礼乐未敢改立明)
卷一 第 31a 页
(堂之名不得不称古名于诸侯多士之前后人因不/知此即明堂而忽略宗字也考工记曰周人明堂此)
(周公归政/后之名也)制礼作乐归政成王退就臣位此所以为
孔子所心悦诚服者也岂新莽所能假托万一哉盖
周公乃文王之子义士殷民心服后稷又心服文王
服文王即服周公是以臣我监五祀攸服奔走臣我
宗多逊故周公探其心之所素服者而收其心多方
多士之心既收然后归政于成王然后义士殷民亦
不再反覆矣否则周公不践阼于洛不敉宗礼多方
多士义士殷民曰杀我天子者武王也成王武王幼
子也能西东南北无思不服哉迂儒既讳周公之践
卷一 第 31b 页
阼复饰武王以受命进退无据皆非也
  大雅文王诗解
余已谓大雅文王之诗皆周公宗祀明堂以后之事
令福载入孝经疏矣惟说诗之义未显传笺亦有误
解兹复解示之曰文王在上乃宗祀明堂指文王在
天上故曰于昭于天非言初为西伯在民上时也(传/笺)
(皆/非)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言周之建邦虽旧迨宗祀明
堂基命定命之后天命又新非言新于文王在时也
(传笺/皆非)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此言文王在明堂陟则天
上降则庭止也至于在帝左右更是明言宗配上帝
卷一 第 32a 页
之事岂有文王生前而谓其陟降在帝左右者乎(传/笺)
(说/非)此周公所以示成王及周士殷士之诗也亹亹文
王令闻不已者亦言文王令闻至宗祀时犹不已非
生前也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者言文王穆穆陟降
祭者敬其庭止也周士与文王孙子能同百世故文
王在天亦宁也不但多周士而又有殷士裸将于京
此指宗祀明堂臣多逊之后又至镐京助祭也王之
荩臣此王指成王荩臣兼周士殷士言之也殷之未
丧师克配上帝此言明堂本是殷礼殷本宗祀先王
配上帝惟因丧师故今周文王在明堂配上帝也仪
卷一 第 32b 页
型文王万邦作孚言宗礼克敉惟以文王之德为仪
刑万邦始心服万邦心服始可谓之新受天命也且
上天之载虽无声无臭之可寻然在帝左右之文王
其仪刑万方作孚则赫赫在上故曰于昭于天首尾
相应也此文王之诗七章大义必合孝经尚书明堂
宗礼之义观之始大明白也(此诗不及武王一字伐/商之事别以大明之诗)
(述之其/旨微矣)
  咸秩无文解
书洛诰曰周公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
又曰称秩元祀咸秩无文此两言无文者谓无诗也
卷一 第 33a 页
古人称诗之入乐者曰文故子夏诗大序曰声成文
谓之音又曰主文而谲谏郑康成曰声谓宫商角徵
羽也声成文者宫商上下相应主文主与乐之宫商
相应也孟子曰不以文害辞赵岐曰文诗之文章然
则周公祀明堂之时但秩序祀礼仍用殷礼而乐则
殷乐诗不可用周乐诗又未敢遽作故曰咸秩无文
也周颂及文王之什等诗皆周公祀明堂归政后在
镐京所作也
  释佞
虞夏书无佞字祗有壬字任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
卷一 第 33b 页
壬而难任人是也故尔雅曰允任壬佞也(此佞字当/训材巧)
至商周之间始有仁佞二字佞从仁更在仁字之后
此二字皆非仓颉所造(虞夏商书三颂易卦爻辞皆/无仁字仁字始见于周礼大)
(司徒六德知/仁圣义中和)故佞与仁相近尚不甚相反周之初尚
有用仁字以寄佞义者不似周末甚多分别也(论语/雍也)
(仁而不佞可见仁佞尚欲相兼不知其仁始言佞异/于仁鲜矣仁非绝无仁犹之孔壬异于不孔之壬也)
说文佞巧谄高材也从女仁声(春秋襄三十年天王/杀其弟左氏作佞夫)
(公羊作年夫国语晋语佞之见佞果丧其田/皆仁声之證也段氏谓小徐从仁声是也)巧是一
义材又一义柔谄又一义禦口给又一义属文时当
用何义则可以何义释之书金縢曰予仁若考者言
卷一 第 34a 页
予旦之巧若文王也巧义即佞也佞从仁得声而义
随之故仁可为佞借也古者事鬼神当用佞金縢之
以佞为美借仁代佞者因事鬼神也故论语孔子谓
祝鮀之佞治宗庙即金縢仁巧多材多艺能事鬼神
之义也所以金縢借仁代佞可省女字也金縢曰乃
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史记以王发代元孙二字训
若为如此言武王不如周公也上文曰予仁若考此
考字当指文王若亦当训为如言周公如文王也此
五句文势相同一正一反紧相对属不应下若字训
为如上若字训为顺也不应不若旦有所指之人若
卷一 第 34b 页
考无所指之人也训上若为顺则与下不若旦戾异
矣史记鲁世家明明以旦巧二字代予仁二字此巧
字即训金縢仁字仁读为佞佞即巧也非可以金縢
考字越仁若二字代巧字也巧与考本可假借但此
处考字实指文王非巧字之假借江氏声尚书集注
以巧字抵考字而训之又知经中仁若二字无著遂
谓仁若二字为衍非也后世佞字全弃高材仁巧之
美义而尽用口谄口给之恶义遂不敢如史记以巧
佞属之周公矣且古人每谦言不佞者皆谦不高材
不仁巧也(左传成十三年寡人不佞成十六年诸臣/不佞昭二十年臣不佞国语鲁语寡君不)
卷一 第 35a 页
(佞晋语吾不/佞皆训才)若佞全是恶岂古人皆以喜口谄口给
之小人待人而自居于不口谄不口给之君子乎是
故解文字者当以虞夏商周初周末分别观之(虞夏/时尚)
(无仁字何有佞字惟有壬字任字耳其言壬任者乃/巧言令色之人自谓能堪当重事而绩终不成其恶)
(在力不能任而以巧言令色妄任之遍考群经壬字/任字无恶训孟子尚以为伊尹之圣矣孔壬者甚自)
(负任也而难任人者不轻易用自任之人也尔雅之/允任壬佞也此佞字尚是周初高材之义非恶义使)
(允为恶则惇德允元又将何说乃汉人说尚书者一/概以周末之佞义释虞夏周初之壬任字恐非也又)
(孙氏星衍古今文注疏云此两不字当读为丕皆/语词事鬼神者谓生而主其祀事非谓死而事之)
  释来
来者麦也象形自当以麦为本义来至假借为后义
卷一 第 35b 页
也说文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也二麦一夆象其芒束
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凡来之属皆从来诗
曰贻我来麰据此来为瑞麦则麦为常麦义在前而
来为瑞麦义在后矣然麦从夊其字由来孳乳而生
之来文也麦字也仓颉造字来先麦后不得云周始
有此瑞麦也况虞书曰凤皇来仪已有来字是来字
明为仓颉所造唐虞以前有此文即有此物天所来
者当始于黄帝之时而后稷武王时又来耳二麦一
夆实为不常有之瑞麦嘉庆初年嘉兴曾出此麦传
示至苏州钱辛楣先生见之作文记之以解二麦一
卷一 第 36a 页
夆之象矣
  左传引康诰解
康诰曰封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
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
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
弟惟吊兹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
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左传僖公三十三
年臼季曰康诰曰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
相及也昭公二十年苑何忌曰在康诰曰父子兄弟
罪不相及案以上经传三条义似相反周公康诰之
卷一 第 36b 页
语甚严有刑无赦之文而臼季苑何忌之语甚宽有
不相及之文自孔颖达以下皆未得其解窃谓康诰
之意谓父虽不慈而子则孝子虽不孝而父则慈弟
虽不恭而兄则友兄虽不友而弟则恭如此则可偏
罪之不相及若兹父子兄弟交相大乱则应用文王
法刑无赦玩兄亦不念亦字则交乱之意可见左传
之语乃古人括康诰之大义而说经也左传中引诗
书而为说者甚多或疑左传为康诰逸文非也康诰
整齐必无逸文即有逸文亦不至语甚相反且不相
及也文辞亦不类周书周书内岂有相也二字乎又
卷一 第 37a 页
王充潜夫论曰尧圣父也而丹凶傲舜圣子也而叟
顽恶鲧殛而禹兴管蔡为戮周公祐王故书称父子
兄弟不相及也后汉书肃宗本纪诏曰书云父不慈
子不祗兄不友弟不恭不相及也郑志赵商问康诰
之说门内尚宽此皆汉人用左传说康诰之义非专
引康诰文也
  释训下篇
余于释训篇言顺训二字常相通借又于诗得义同
字变之例后人不知每每两解失古人本义如昔所
举褒姒灭之进退维谷之类是也癸未冬适雷州偶
卷一 第 37b 页
于肩舆中忆抑诗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
四国顺之知此亦义同字变也四国顺之即是四国
训之与上四方其训之无异诗人变其字为顺以书
之也抑诗无竞二句乃引烈文无竞二句旧文而證
之也若曰烈文常谓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矣果有
觉德行必四国训之也顺即训也训即顺也此诗反
覆于训行之义其九章曰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
之行此顺字亦是训字之通变与四国顺之相同(左/传)
(哀二十六年诗四方其训之唐石经岳/本俱作顺盖左氏本作顺顺训无异也)夫曰告之话
言此明是我以言训之也训之即诲谆谆用为教也
卷一 第 38a 页
顺德之行之德行即有觉德行之德行也(诗申伯之/德柔惠且)
(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揉即上柔字上柔为刚柔之/柔下揉为揉之即左传吾且柔之之柔加手变字也)
(周人以诗说诗自抑始诗之训诂传自孔子故有物/必有则始诗之考證自孟子由此观之虽周亦助始)
又礼记坊记君陈曰女乃顺之于外顺亦训之假借
字宋人以为谀顺且咎成王失言此不知伪古文及
假借也
  释敬
古圣人造一字必有一字之本义本义最精确无弊
敬字从苟从攴苟篆文作苟(音/亟)非苟(音/狗)也苟即敬也
加攴以明击㩽之义也警从敬得声得义故释名曰
卷一 第 38b 页
敬警也恒自肃警也此训最先最确盖敬者言终日
常自肃警不敢怠逸放纵也故周书谥法解曰夙夜
警戒曰敬虞翻易逸象曰乾为敬易曰君子终日乾
乾夕惕若厉书曰节性惟日其迈日迈者日乾乾也
周书以无逸名篇国语敬姜论劳逸之义为千古至
言孔子叹之此敬姜之所以为敬也欲知敬字之古
训本义试思敬姜之论即明矣非端坐静观主一之
谓也故以肃警无逸为敬凡服官之人读书之士所
当终身奉之者也至于孟子论性有曰四肢之于安
佚也性也年老之人久劳于事养神之人不勤于学
卷一 第 39a 页
皆乐于安佚或知安佚不可为训也于是有立静之
一字以为宗旨者非也惟闻孔子閒居未闻孔子静
坐惟闻孔子曲肱而枕孟子隐几而卧未闻孔孟瞑
目而坐惟闻礼君子欠伸侍坐者出未闻君子瞑坐
侍者久立盖静者敬之反也年衰养神者每便于静
乃讳其所私便而反借静字以立高名则计之两得
者也虽然年老之人必不能如强壮者终日肃劳矣
或推古人养老之义少安之可乎然孟子曰四肢之
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终当以苟攴
节之也此节性之一端也
卷一 第 39b 页
  云南黑水图考
禹贡黑水有二一在雍州一在梁州名同而地异(甘/肃)
(黑水相隔远/阻断不能通)盖黑水亦晦黑之义(非色/黑)海晦也故四
海之称皆荒远晦黑之义禹贡之黑水亦皆荒远晦
黑之水之通名也禹贡曰华阳黑水惟梁州此以东
北华山西南黑水定梁州之域此句经文显朗可据
故梁州之域必远包滇池黑水以南始合经文若以
今泸水当之则梁州祗有四川不包云南矣(淮海扬/州一海)
(字远包闽越犹此黑/水二字远包云南也)且泸水即金沙江即江水之上
游导江虽自岷山岷山以上禹时未曾别名黑水犹
卷一 第 40a 页
之导河自积石积石以上未闻不名河而别有名也
故华阳黑水惟梁州之黑水即是导黑水入南海之
黑水此水近在滇池之南梁州之域可见矣禹贡曰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此经文三句朗如日星
求入南海之水于滇之南今有三焉南盘江由粤西
至粤东入海礼社江由交阯入海澜沧江由南掌入
海此三大水既入南海安得不谓之黑水而反以不
入南海之泸当之乎吾固曰求导水之黑水不可得
当于入南海之水求之求三危不可得(雍州三危与/导水三危亦)
(名同/地异)当于入南海之水上游求之求华阳黑水之黑
卷一 第 40b 页
水不可得即于经文入南海之黑水合之然则今滇
南入南海三水上游之间(广南开化临安普/洱顺宁永昌六府)非所谓
三危欤考梁州黑水者自汉以后言人人殊予惟以
经文定经文馀不必辨矣又滇省城东北十馀里有
黑龙潭潭上有龙王庙(唐梅在庙/东坡上)此潭庙甚古莫知
其始汉书地理志滇池县有黑水祠余谓今滇池上
之黑龙潭庙非即古华阳黑水之黑水祠欤或者潭
东唐梅宋柏之间今之三清道宫即汉祠故址而潭
北龙王庙即神祠所迁降者欤滇池与南盘江礼社
江切近百里前汉有黑水祠礼亦宜之
卷一 第 41a 页
卷一 第 42a 页
  中庸说
中庸为子思所作自天命之谓性至父母其顺矣乎
似中庸篇之大义已止于此自鬼神之为德已下似
别成一篇与中庸无涉此乃子思专言祖德配天俟
百世之圣人虽孔子生前不得位不敢损益三王制
作礼乐而至诚为学治天下之道能使百世天下人
皆齐明盛服承祭孔子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孔子
之神洋洋乎与尧舜文武之配天相同此子思之微
词也此应别有篇名但子思明哲保身不敢明著篇
名而接存于中庸篇之后以授于传经之弟子门人
卷一 第 42b 页
耳康成郑氏注祖述尧舜四句以为孝经春秋二经
之事浅人诧之不知此必子思微词传礼之门人述
之郑氏尚得之于古礼说耳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
也此说当传之子思(汉志中庸说/当与郑说同)
卷一 第 43a 页
卷一 第 1a 页
研经室四集诗卷一 琅嬛仙馆诗略
 已酉
  雨后过瀛台
淡虹残雨压飞埃
清籞霏微霁色开青鸟拂云归阆苑白鱼吹浪过
蓬莱神仙此日应同驻车马何人不暂回半向金
鳌桥上望水南犹自转轻雷
  家吾山少司寇(葵生)属题裴园编修(学浩)
  湖草堂图
云堞依春浦长淮泻古渠辋川王氏宅笠泽陆家
卷一 第 1b 页
庐公本金闺彦文探玉署储量才原有尺衔
命屡登车彭泽歌归去天台赋遂初湖波通一勺
书卷富三馀赏雨宜茅屋看花奉板舆小山多桂
树秋水足鲈鱼烟柳才藏塔风蒲不碍渔过桥开
菡萏绕舍种箖箊陆屋东西住陶楼上下居燕泥
春户敞萤火夜窗虚秘笈人争借遗经我自疏山
东皆法郑河北尽师徐词赋传司马春秋学仲舒
名犹传蓺苑地不改经畬讵意洪河决旋教别墅
淤居人忧浥湿之子叹沮洳旧列门生籍来麾使
者旟瓣香心暗记荒草手亲锄葑沼疏鬟水兰堂
卷一 第 2a 页
曳佩琚文翁新讲室尉氏古门闾丙岁初经此申
年昔降予窃唫学使赋及拜侍郎裾地剩三篙水
家馀万轴书竹林能免俗把臂意何如
  庶常馆听寒柝
空街夜冷欲三更阁阁何人相竞鸣静掩萧斋闻
断续梦回虚枕数分明催残月影低无色敲碎霜
华落有声明日早朝清漏急车中听到紫微城
 庚戌
  崇效寺法源寺看花晚集杨荔裳(揆)舍人斋
  中
卷一 第 2b 页
匆匆春事月巳三看花几度来城南城南韦杜曲
复曲按记两处寻伽蓝入门嘉树生众绿柳绵榆
荚桑可蚕粥鱼茶板寂无响珠宫琳宇深潭潭杂
花围殿作香界一瓣不著飞龙龛丁香细乳结琐
碎棠棣弱干垂馦馣何如三丈海棠树千枝万蕊
相交参前度看花值红雨小苞湿透胭脂含今朝
秾极色反淡铅华烂漫春尤酣祗林奇卉我未识
毋乃此是优钵昙惜难十日花下卧不及蜂蝶时
时探夕阳门外散金影归来小巷同停骖元规有
尘拂扇落但以啸咏生清谈我虽不解酒中味一
卷一 第 3a 页
杯目饮知其甘春镫垂烬街鼓叠欲去不去情犹
眈相约更待鼠姑放借閒再访枯禅庵
皇上万寿恭进宗经徵寿说文册
恩赐大鞋恭纪一首
敬脩符典赞皇唐采段承
恩出尚方岂有高词绘
天日猥蒙华衮被文章丝纶晓奉金门
诏经纬亲归
玉尺量共拜瀛台
銮辂下拂衣巳染御炉香
卷一 第 3b 页
 辛亥
御试赋得眼镜(得他字五言入韵/大考一等一名)
引镜能明眼玻璃试拭磨佳名传叆叇雅制出欧
罗窥户穿双月临池湛一波连环圆可解合璧薄
相磋玉鉴呈豪颖晶盘辨指螺风中尘可障花下
雾非讹眸瞭宁须此瞳重不恃他
圣人原未御目力
寿徵多
  二月 大考纪
恩一首
卷一 第 4a 页
乞假方期省故园(上年冬请假旋里省/亲掌/院阿公以/大考将近不允)
期亲擢冠词垣(元卷本第二/上亲擢置一等第一)曾将一册邀
宸赏(上年冬/上阅元所进宗经/徵寿说文册蒙/特赐衣鞋)更幸连篇

御论(元/大考诗疏中字句/上一览记之举以奖论)备尹
青宫堂有范(向来/大考编检升任学士巳为/最优元蒙/恩更擢少詹事)
班西殿室皆温(蒙/勤殿/恩旨在/懋/南书房行走)微臣何以
殚心力始荅
生成旷代恩
  同沈云椒少宰(初)南书房散直
卷一 第 4b 页
紫垣散直半斜阳残暑迎秋尚未凉待得上车风
气透东华门外晚荷香
赐貂裘恭纪
垂问衣貂未颁裘到从官
恩真同顾复(臣)本最清寒著雪趋金殿含香下玉
栏归来面 慈父持共采衣看
 壬子
  初秋同孙渊如(星衍)言皋云(朝标)同年游万
  泉寺凉水河后数日招同沈云椒少宰那东
  甫(彦成)同年再游
卷一 第 5a 页
凤城南去凤泉头寻得招提一再游潦后苔萍留
野岸雨馀禾黍壮平畴三叉小径依村转九曲清
溪抱寺流两日不来风色老最宜秋亦不禁秋
蓼花芦叶自纵横车马何曾此处行重到游踪皆
一辙数人心迹总双清濯缨临水歌相和拄笏看
山眼倍明我本忘情学机事灌园许听桔槔声
三月垂杨六月荷半年惜未此经过门前高树西
风早桥外野塘秋意多远色萧森归别业诗心淡
定对头陀谁知九陌黄尘外自有清凉十里河
望里清光有所思湖山非敢忆莼丝诗人会处须
卷一 第 5b 页
乘暇游子归时未有期野性消磨天趣少吟怀荒
落夕阳知晚来倚马茶亭外一段高情读断碑
  牛栏山
小山径数里灵迹连牛栏轮蹄历磊砢顽石圆如
磐杂树夹崖口木叶声初乾迤逦入山腹宛转拓
地宽人烟成小市气聚无风寒出山揽山势卑扈
且堕峦一线白狼河入塞清流湍冲沙走东麓崖
澳相钩盘顺流望潞河北漕趋白檀夕阳自今古
驻马为盘桓
  密云县迎
卷一 第 6a 页

重邑据形势厗 接白檀山分通塞远水急刷沙
寒辇道依红树舟梁护碧栏
天颜初日霁共喜
圣躬安
 癸丑
  泉宗庙扈

维皇濩德泽甘雨湛郊原晓晴云尚渍夏首绿初
繁东勾柳成谷西雉稻名村泉响蛤犹吠露凉蝉
卷一 第 6b 页
未喧宫槐交翠盖堤草藉
龙轩青畴契
宸赏黄屋瞻崇尊敷筵坐临水
赐食共衔
恩清醴度双阙于此镜心源
御园道中
云淡星争出风微月有波五更残雨歇四野嫩凉
多湿气归林薄清香发黍禾行行天欲曙休问夜
如何
  芭蕉
卷一 第 7a 页
闲心寥落依草木手种芭蕉数叶长读画略同抽
卷轴煮茶聊与门旗枪帘栊微隔绿逾净风雨不
来心亦凉何况昨宵听浙沥小窗藤枕复匡床
  滦阳道中
初阳照千峰向背分晦显云霞忽建标岚碧色巳
浅山村起炊烟轻风任舒卷沙泉声自清露草光
犹泫策马循回溪崖谷迷宛转举首望日轮东西
始可辨
  月夜过赵北口
燕南残暑淡星河为避秋炎月夜过露草清香虫
卷一 第 7b 页
语细水杨疏影马蹄多三更蟹舍明帘火十里虹
桥压镜波岂有公孙能避世太行西去隔滹沱
  兖州道中
平田泉水自成渠村口秋林日影疏著我肩舆安
稳过半看黄叶半看书
  发落卷
积案盈箱又几千此中容易损华年明珠有泪抛
何处黄叶无声落可怜冷傍青毡犹剩墨照残红
烛巳销烟那堪多少飘零意为尔临风一惘然
  曲阜城东
卷一 第 8a 页
库门东去意苍茫泗水西流向夕阳陵上白云留
少皞地中黄土认空桑策书字在郊麟死钟鼓声
销海鸟藏过客未谈三古事莫教先赋鲁灵光(鲁/库)
(门以大庭氏库/得名他国无之)
 甲寅
  莱州试院晓寒
渤澥阳和尚未回晓闻昕鼓发轻雷山风入院旆
初动潮气满城关未开昨夜清樽思北海何人博
议似东莱此时颇让江南客官阁春深落古梅
  寒亭
卷一 第 8b 页
五千年下读遗经潍水桥东马暂停海右无如此
间古斟寻亭北有寒亭
  登州杂诗十首
㡉腄分图远莱牟凿境通山高饶怪石海阔有长
风卤地鱼盐薄沙田黍稷丰我来千里外小住一
城东
锁院浃旬久惊寒衣转加地东天早曙春远树迟
花夜雨逢三月云涛落万家成连渺何处寒水满
平沙
三面瀛洲水舟行绕岸回风波休转漕斥堠必登
卷一 第 9a 页
台渔户编船住番夷纳赆来去年英吉利受吏过
蓬莱
城阙通帆舶沧涛压女墙旌旗风里壮鼓角地中
藏秋汛丹崖险春耕竹岛长晚潮人散后飞鸟上
楼航
桑田言本幻日主祀无名人到之罘岛鸡鸣不夜
城秦碑湮旧迹汉使失回程当日求仙处皆从蜃
市行(凡史记载秦汉求仙之处今皆/有蜃市盖方士所藉以惑人者)
冠山森杰阁吐气接洪濛晓户宜宾日低檐可避
(谓避/风亭)捲环连碧玉磨镜出青铜何处携东海坡
卷一 第 9b 页
公一袖中
南洋趋楚越北岸接辽关小贾轻航海馀丁出垦
山人家挂綄羽时节望刀镮略有唐风俭惟留岁
晚閒
山川饶毓秀风土亦能寒春女皆稠发乡民爱素
冠比居千户静近市一街宽见说民稀讼清閒是
长官
俗朴难挑达衣衿相与青何人同献赋有士始横
经古叹才难得今求地有灵当年施与宋风雅总
飘零
卷一 第 10a 页
人歇新耕后閒情在小村雨烟送归路花柳发春
园石壁支茅屋蔬田结枳樊转惭行客过车马一
时喧
  登州听海涛声
海雨湿土春初晴海云自北趋南行风来渤澥暮
转急吹落万派惊涛声初疑驱车来远道轮雷欲
动迟而轻后如闭阁伏虚枕檐前涷雨千条倾或
是汝南马旋磨否则试院煎茶鎗相视不语共欹
听出户仰首巡南荣天空昼静日将落颇有卤气
来山城城头雉列屋鳞次其中直作波浪鸣丹崖
卷一 第 10b 页
田戍近三里长流回洑闻纵横日行北陆海底暖
潜阳蒸起龙蛟鲸欢声腾沸岛屿振夕汐淘汰沙
石清洋洋一洗耳底净心体虚豁无凡情人生不
俗即仙骨岂有大药真长生更待夏仲望岱岳远
收青色归双睛耳目至此叹观止或令聋瞆开聪

  过黄县
风软平田不动尘柳梯麦甲总宜人行过百里东
莱路来看黄腄雨后春
  题秦二世琅邪台石刻
卷一 第 11a 页
我求秦石刻若秦之求仙求仙不可得石刻终难
湮岱石经火燬峄石徒再镌之罘堕入海海水潘
为渊夐哉琅邪台椎筑何殷填黔首三万户金石
三千年石高丈五尺怪铁鍊精坚剥落尽三面小
篆留西偏披萝复剔藓拓𥿄鸣槌毡我来读诏颂
载籍合马迁臣斯臣去疾樛德名并传笔力入石
理玉柱劲且圆点画说偏旁益知叔重贤所惜颂
与诗变化随云烟伧父磨粗沙俗字镌长天馀此
十三行斯亹诚可怜特立石鼓后屹峙五凤先海
风吹不倒流徙悲斤权苏公颇好事模刻城台前
卷一 第 11b 页
亦惟八十字文𣢾本未全每见宋元碣残暴如废
砖乃以嬴氏物存者犹岿然岂有鬼神护而免列
缺鞭诚因麻石性(余所见秦及西汉/碑皆麻粗石故久)岁月无磨研
得此足以豪神发忘食眠更思寄同好南北翁孙
(谓覃溪阁学渊如/比部辛楣宫詹)
  泰山碧霞元君庙
元君唐代宅帝女巽宫封向背分齐鲁高明冠岱
宗万山阶下小双曜殿前逢斗柄回霄极霞标建
日舂铜瓴栖翡翠藻井倒芙蓉恍惚堂生树精诚
牗见松临轩增地厚卷幔发天容帔接星文动裳
卷一 第 12a 页
垂水绣秾洪河衣带阔沧海镜花镕挽洗盆疑华
开关阙并嵩玉华留宋玺篆迹失秦峰木德原宜
谷神功尽在农枣梨香税歇镫火夜梯重缒锁登
先早循墙走独恭翠微寒气积赤缀午光浓试拜
生云石应飞降雨龙私怀雩馈志敢接向禽踪明
日云亭路难闻上界钟
  瓶中碧莲
带得明湖水气清窗前两日碧云横粉衣零落青
房小研水帘风一段情
  雨后泛舟登汇波楼
卷一 第 12b 页
急雨才过水上楼门前齐解木兰舟垂杨小屋菰
蒲岸不听凉蝉已觉秋
湖里荷花百顷田湿香如雾绿如天会须尽剪青
芦叶顿放花光到客船
就树营巢湖上家罾鱼小彴水三叉南丰祠下无
人到篱落閒开木槿花
鹊华清翠近城多十里泉田足稻荷楼外斜阳秋
色早更从何处觅鸥波
  山左学署八咏
落日城头晚东风泉上春湖光复山色齐向倚栏
卷一 第 13a 页
(四照/楼)
落落桥上人泠泠桥下水顾影独整冠清歌怀孺
(濯缨/桥)
鸟浴阑花外鱼跳窗影中沧江卧米叟画舫记欧
(小石/帆亭)
十丈赤珊瑚红泉入镜湖辋川图画里惟解种茱
(海棠/沜)
岱云一片白风雨雕玲珑落地化为玉朗朗对裴
(玉玲/珑)
台迥烟波阔檐虚夕照閒寒钟静无语霜气满秋
卷一 第 13b 页
(钟/楼)
西轩石如菌松杉得甘露恐有仙人来采与东坡
(石/芝)
吉金与乐石齐鲁甲天下积之一室中證释手亲
(积古/斋)
  小沧浪亭在铁公祠旁与学署近隔一湖其
  后轩元题为水木明瑟用水经注语也夏秋
  间每泛舟过之茶灶书床流连竟日较之春
  秋行迹颇分劳逸
小港西轩外扁舟北渚涯百弓开柳岸六柱泛芦
卷一 第 14a 页
𥱼独往常无约高情或有侪李公休皂盖杜子屡
青鞋桥彴围栽苇亭门窄缚柴轩窗商启闭几席
合安排煮茗然双鼎摊书占一斋写碑金石录题
字水松牌槛曲看盘鹤墙阴认篆蜗旧诗犹在竹
午梦间依槐起对山鬟拥閒临天镜揩岚光遥接
案波影上平阶岩屋小于匣池鱼细似钗濠梁多
古意泉石湛秋怀拄笏西风爽搴帘夕照佳新凉
流玉宇暮色动银淮月露收园钥轮蹄忆箭靫江
湖浪游迹襟抱未全乖
  明铁太保祠
卷一 第 14b 页
易谒金陵庙难撄历下锋兵戈驱石佛风雨挫真
龙死愿先平保功甘让盛庸明湖旧祠外秋水荐
芙蓉
  秋日同徐太守(大榕)至龙洞遂游佛峪还至
  龙洞穿洞出小憩寿圣院拓元丰顺应侯碑
锦屏岩下扣禅关林汲泉头看水还得路却随支
遁马迎人都是范宽山碑阳带墨摹官敕洞里然
灯照佛颜既欲狂游须尽兴城中难得一朝閒
  沜上海棠秋日作花
春深行部失花期不见残红下历陂叶底西风阑
卷一 第 15a 页
外雨泥人犹放两三枝
  灵岩山
山谷通灵气伽蓝出世情辟支孤塔影贞锡古泉
声松问何年种碑题过客名怃然念尘迹翠壁白
云横
  同人登岱至对松山日暮而返
未及上翠微暂揽松山胜嵌岩置修除缘壁起盘
磴拂衣千仞上阑危不可凭峰高多夕阴天半风
初劲坐我万松间苍翠互相竞白云横不流中有
新寒凝林壑媚幽姿泉石动清听巳忘世人情羡
卷一 第 15b 页
彼飞鸟性
  登峄山
络绎群山势兹山定一尊(元谓蒙峄二山皆以占/象得名尚书所谓曰蒙)
(曰绎也尔雅曰属/者绎说文作圛)排天云作嶂入地石连根鲁柝
邾相近秦碑魏不存(秦碑为北魏主所仆杜少/陵云孤障秦碑在者误也)
今游揽处不必到书门(峄山秦刻石/处名书门)
  邹县谒 孟庙晚宿孟博士第中
霸王代谢百年间夫子风尘又辙环若使灵台开
晋国岂能秦石上邹山遗书赖有邠卿校古庙惟
馀博士閒今夜断机堂外住主人镫火照松关
卷一 第 16a 页
  早行
戒道鸡声歇炊烟起孤村寒林无恋叶随鸟下平
原平原多枯草繁霜被其根鸟来无所食还向空
巢翻村中有老农晓起抱诸孙传闻达官过策杖
倚蓬门屋西积草廪屋东延朝暾布衣木棉厚颜
色有馀温悬知尔室中尚有升斗存
卷一 第 16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