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述学
            江都汪中撰
释曟曑二文
东方七宿最明大者莫如心西方七宿最明大者莫如曑故古人多用之以纪
时令夏小正五月初昏大火中八月辰则伏诗七月流火春秋传凡土功火见
而致用火中寒暑乃退火出而毕赋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
月火伏而后蛰者毕火犹西流国语火朝觌矣火见而清风戒寒火之初见期
于司里此以心为纪者也夏小正二月初昏曑中三月曑则伏五月曑则见八
月曑中则旦诗惟曑与昴三星在天(毛传/义)此以曑为纪也于文曑从晶大火为
大曟曟亦从晶并象二星之形而星即从之故知曟曑之用该乎列宿矣
释阙
天子诸侯宫城皆四周辟其南为门城至此而阙故谓之阙春秋僖公二十一
年传郑伯享王于阙西辟太傅礼保傅篇过阙则下是也亦谓之阙门谷梁桓
卷一 第 1b 页
公三年传诸母不出阙门史记巍世家臣在阙门之外是也库门在外路门在
内居二门之中亦谓之中阙扁鹊仓公传出见扁鹊于中阙是也其异名鲁周
公世家炀公筑茅(徐广日一作/弟一作夷)阙门秦本纪孝公筑冀阙战国策摩燕乌集阙
是也阙巍然而高故谓之巍阙庄子天下篇心居乎巍阙之下是也正月之吉
县治象教象政象刑象之法于此故谓之象巍周官冢宰大司徒大司马大司
寇职文春秋哀公三年传立于象巍之外是也使万民观象故谓之观礼运出
游于观之上尔雅释宫观谓之阙是也观有台故谓之观台春秋僖公五年传
遂登观台以望是也即门为台故谓之台门礼器天子诸侯台门是也亦谓之
门台春秋定公三年传邾子在门台是也观有左右故谓之两观春秋定公二
年传两观灾是也(说文阙门观也/缺也古者城阙其南方谓之/从缺省/中按/古文阙从史得声/象门阙及两观相形许氏存)
(其文而失其义公羊定公十二年传何休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轩城者阙南面以受过也又因误解/义生此谬说)在宫之南故谓之
南门顾命逆子钊于南门之外盛德记揖朝出其南门是也亦谓之大门司仪
车迎拜辱出大门公食大夫礼宾朝服即位于大门外曲礼车驰而驺至于大
卷一 第 2a 页
门是也亦谓之宫门𨵽人职丧纪之事跸宫门是也亦谓之公门曲礼大夫士
下公门乡党入公门是也亦谓之中门与中阙同义𨵽人职掌守王宫之中门
之禁是也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惟城度
以雉故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城之度以雉由宫
城始故宫城之门谓之雉门春秋定公二年传雉门灾明堂位雉门天子应门
是也十有六者异名而同实
释三九上
一奇二偶一二不可以为数二乘一则为三故三者数之成也积而至十则复
归于一十不可以为数故九者数之终也于是先王之制礼凡一二之所不能
尽者则以三为之节三加三推之属是也三之所不能尽者则以九为之节九
章九命之属是也此制度之实数也因而生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
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
也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何以知其然也易近利市三倍诗如贾三倍论
卷一 第 2b 页
语焉往而不三黜春秋传三折肱为良医(楚辞作/九折肱)此不必限以三也论语季文
子三思而后行雌雉三嗅而作孟子书陈仲子食李三咽此不可知其为三也
论语子文三仕三巳史记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三战三走田忌三战三胜范
蠡三致千金此不必其果为三也故知三者虚数也楚辞虽九死其犹未悔此
不能有九也诗九十其仪史记若九牛之亡一毛又肠一日而九回此不必限
以九也孙子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此不可以言九也
故知九者虚数也推之十百千万固亦如此故学古者通其语言则不胶其文
字矣
释三九中
古之名物制度不与今同也古之语不与今同也故古之事不可尽知也若其
辞则又有二焉曰曲曰形容何以知其然也曲礼岁凶年榖不登膳不祭肺礼
食杀牲则祭先周人以肺不祭肺则不杀也(郑/义)然不云不杀而云不祭肺坊记
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古者杀牲食其肉坐其皮不坐犬羊是不无故杀之(郑/义)
卷一 第 3a 页
然不云不无故杀之而云不坐犬羊春秋传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鹤无乐
乎轩好鹤者不求其行远谓以卿之秩宠之以卿之禄食之也故曰鹤实有禄
位然不云视卿而云乘轩论语孔子见冕者虽狎必以貌冕非常服当其行礼
夫人而以貌也惟卿有元冕云冕者斥其人也谓上大夫也然不云上大夫而
云冕者此辞之曲者也礼器杂记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掩豆豚实于俎不
实于豆豆径尺并豚两肩无容不掩此言乎其俭也(本郑/义)乐记武王克商未及
下车而封黄帝尧舜之后大封必于庙因祭策命不可于车上行之此言乎以
是为先务也诗嵩高维岳峻极于天此言乎其高也(本刘/协义)此辞之形容者也周
人尚文君子之于言不径而致也是以有曲焉辞不过其意则不鬯是以有形
容焉名物制度可考也语可通也至于二者非好学深思莫知其意焉故学古
者知其意则不疑其语言矣
释三九下
孔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三年者言其
卷一 第 3b 页
久也何以不改也为其为道也若其非道虽朝没而夕改可也何以知其然也
昔者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彝伦攸斁天乃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
兴彝伦攸叙天乃畀禹洪范九畴蔡叔启商惎閒王室其子蔡仲改行帅德周
公以为卿士见诸王而命之以蔡此改乎其父者也不宁惟是虞舜侧微父顽
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祗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曾子
曰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此父在而改于其子者也是非以
不改为孝也然则何以不改也为其为道也三年云者虽终其身可也自斯义
不明而后章㥫高拱之邪说出矣
明堂通释
明堂有六一宗周二东都三路寝四方岳之下五太学六鲁大庙逸周书明堂
篇周公相武王以伐纣夷定天下既克纣六年而武王崩成王嗣幼弱未能践
天子之位周公摄政君天下弭乱六年而天下大治乃会方国诸侯于宗周大
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之位负斧扆南面立公卿士侍于左右三公之位中
卷一 第 4a 页
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位西阶之西东面北
上诸子之位门内之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内之西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
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
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四塞九采之国世告至者应门之外北面东
上此宗周明堂之位也明堂明诸侯之尊卑也故周公建焉而明诸侯于明堂
之位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万国各致其方贿七年致政于成王周公
既行斯礼太史遂记其事以为礼书今在觐礼曰诸侯觐于天子为宫方三百
步四门坛十有二寻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设六色东方
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𢆯下黄设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
东方圭上介皆奉其君之旂置于宫尚左公侯伯子男皆就其旂而立四传摈
天子乘龙载大旂象日月升龙降龙出拜日于东门之外反祀方明礼日于南
门外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礼山川邱陵于西门外于时有位于朝者各以其
职与执事焉周官载之以为一代之典其在司仪者曰将合诸侯则令为坛三
卷一 第 4b 页
成宫旁一门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及其摈之各
以其等公于上等侯伯于中等子男于下等其将币亦如之其礼亦如之其在
掌次者曰朝日祀五帝则张大次小次设重帟重案合诸侯亦如之其在掌舍
者曰掌王之会同之舍为坛壝宫棘门其在大宗伯者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
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
方以𢆯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皆谓是礼所谓君作故也周公既
朝诸侯遂率之以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而作诗曰我将我享惟羊惟牛惟
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享之我其夙夜畏天之
威于时保之国史为之序曰我将祀文王于明堂也古者天子即位朝诸侯礼
百神具有其事故尧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璿机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
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颁瑞于群
后伊训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祀于先王诞资有牧方明(二文与觐礼/正合知明堂)
(为古/礼)周公监于前代而举此至大之礼因是而制为会同以发四方之禁施天下
卷一 第 5a 页
之政习礼者传释其文以为朝事义而鲁之儒者又因周书之旧而增饰之为
明堂位篇以表周公之功然有虞氏郊尧夏后氏郊鲧商人郊冥代为一帝周
公以后稷肇封有斄思文之德克配彼天而文王受命称王为周太祖祭之宗
庙以鬼享之不足以称其德于是协之于义制为明堂配帝之礼然后尊亲之
道备焉故孔子曰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
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斯之谓矣祀方明以礼天地四方之神故尚书大传曰六宗天地四方也万物
非天不覆非地不载非春不生非夏不长非秋不收非冬不藏皆有功于民故
尊而祀之六宗之祀与文王同地故曰宗祀四海九州之君咸在国中不足以
容之故为坛于郊淳于登以为三里之外七里之内是也堂有二名有宫室之
堂有坛壝之堂说文㙶从土高省金縢为三坛同墠马融注坛上堂楚辞南房
小坛观绝霤只王逸注坛犹堂也故为坛于郊得称曰堂大傅礼四代篇天子
盛服朝日于东堂日不可礼于堂亦谓东郊之坛也以其无屋故不曰当楣当
卷一 第 5b 页
序端当东西荣而曰阼阶之东西阶之西以其为坛壝宫故有四门有中阶不
与寝庙同制其曰应门亦棘门也天子岁即其地以祀五帝周官大宗伯兆五
帝于四郊五帝与上帝为通语故大宗伯国有大故则旅上帝注上帝五帝也
王制天子将出类于上帝注谓五帝之帝所祭于南郊者五帝分祭于四郊而
以南郊为尊故孟夏大雩季秋大享皆在南郊降及秦汉之畤异名同制犹封
土为之(说文畤天地五/帝所基址祭地)天子又月即其地听朔玉藻天子𢆯端而听朔于南门之外
(注端当/作冕)南门者国门也其外则明堂古者礼行于庙礼莫大于王事故天子适诸
侯必舍其祖庙诸侯听朔必于大庙天子诸侯皆受国于祖周之祖为文王而
明堂则文王配帝之所视大庙尤重故天子听朔不于庙于明堂以明文王受
命于天始改正朔以颁邦国后世莫敢外焉故春秋书春王正月左氏增成其
义曰春王周正月而公羊为之说曰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是七十子所传之大
义不可诬矣此宗周之明堂其地在郊其制为坛三百步其深四尺旁各一门
为周公摄政六年大朝诸侯宗祀文王以配上帝之所逸周书作雒篇周公将
卷一 第 6a 页
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
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乃设邱兆于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后稷乃位五宫
大庙宗宫考宫路寝明堂咸有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复格藻棁设移旅楹
惷常画内阶𢆯阶堤唐山廧应门库台𢆯阃此东都之明堂也匠人载其制曰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古之室
皆分堂之后为之有堂无室则曰榭未有置室于堂之中央及四隅者凡室二
筵此言乎南北之修也以九筵之地界为五室室得一筵有十分筵之八可知
故不言广中为大室东为东房西为西房又东为东夹又西为西夹夹室之南
谓之东堂西堂五宫皆同此制宗周之大庙路寝亦如之其别于他宫室者四
阿反坫之属及夹室东西堂耳故见于洛诰者曰大室见于顾命者曰牖閒曰
西序曰东序曰西夹曰西房曰东房曰东堂曰西堂此有周君臣丧祭所亲历
之地当日大史载事之明文后之君子舍是将何徵哉东都之明堂亦谓之清
庙故大戴记盛德篇或以为明堂者文王庙也又云明堂以茅盖屋而春秋传
卷一 第 6b 页
云清庙茅屋蔡邕明堂论引檀弓王齐禘于清庙明堂古周礼孝经说以明堂
为文王庙皆其證也周书洛诰正言作洛事而曰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岁周公
曰今王即命曰记功宗以功作元祀按司勋之职凡有功者祭于大烝故孔悝
鼎铭勤大命施于烝彝鼎然则洛诰所言正功臣从享大庙之礼而周书大匡
篇云勇知害上则不登于明堂(据篇首此篇之作右武王十三祀其时未有明堂/盖古有明堂之称故素问云黄帝坐明堂之上)晋狼瞫引以
为未获死所之證明乎清庙之与明堂为一地也周公既祀文王于明堂又营
清庙于东都以其同为祀文王之地故亦曰明堂周公于东都之祀文王作诗
曰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
无射于人斯国史为之序曰清庙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朝诸侯率以祀文
王焉凡特立庙皆异其名故姜嫄曰閟宫文王曰清庙以其礼为先王所未有
故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古之为政于天下者莫重乎率诸侯以
祀其先祖故逸周书世俘篇惟四月既旁生霸粤六日庚戌武王燎于周庙翼
日辛亥祀于天位粤五日乙卯乃以庶国祀馘于周庙(汉书律历志亦引此注以为今文/尚书非也乐记祀乎明堂而民知)
卷一 第 7a 页
(孝即指此事日明/堂者后人之通语)是为武王克商有天下之事宗周明堂之位是为周公摄政致太
平之事洛邑之祀是为成王即政营东都以朝诸侯之事三者国之大经也天
神不可措之庙故宗周之明堂坛而不屋庙不可享于野故洛邑之明堂在国
中尸子君治篇明堂在左谓之东宫是其地也古者为宫室都邑皆取法乎天
心三星在赤道南中曰明堂宗周明堂所象也明堂三星在大微宫西南角外
东都明堂所象也经始于周公致政之后故曰朕复子明辟曰周公诞保文武
受命惟七年天子之路寝谓之明堂者玉藻朝君日出而视之退适路寝听政
月朔既视朔于明堂以其一月之政听之路寝是以得称明堂逸礼王居明堂
是也与东都之明堂同制是以得称明堂盛德篇说明堂此天子之路寝也不
齐不居其室是也周官大史闰月则诏王居门终月谓路寝之门也不于朝于
门所以见其为馀月也谓之曰居是听政之通名非寝宿之恒处也方岳之下
冇明堂者孟子梁惠王篇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孟子曰夫明堂者
王者之堂也史记封禅书泰山东北址古时有明堂处其制会盟则为坛文在
卷一 第 7b 页
司仪掌舍王所居则为宫春秋传王巡虢守虢公为王宫于玤晋侯为王宫于
践土犹存其礼荀子彊国篇为之筑明堂于塞外而朝诸侯亦斯意也辟雍之
堂谓之明堂者蔡邕明堂论引礼记大学志礼士大夫学于圣人善人祭于明
堂其无位者祭于大学魏文侯孝经传曰大学者中学明堂之位也礼记昭穆
(诗灵台正义/引作政穆)大学明堂之东序也盛德篇明堂其外水环之曰辟雍封禅书天
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泮宫白虎通礼三老于明堂以教诸侯孝也礼五更于
大学以教诸侯弟也此则起于周衰礼废名实相淆学者各记所闻遂成异义
然既有其名不可没也鲁大庙为明堂者小戴记明堂位大庙天子明堂山节
藻棁复庙重檐刮楹达乡反坫出尊崇坫康圭疏屏天子之庙饰也成王以周
公为有勋劳于天下命鲁公世世祀以天子之礼乐故周公之庙其制得如明
堂记曰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升歌清庙蔡邕以为取周清庙之歌歌于鲁
大庙明鲁之大庙犹周之清庙是也即经典之正文以考六者之制皆事辞明
白可据而后百家之异说可得而辨矣考工匠人职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
卷一 第 8a 页
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
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此之制度郑贾俱望文解义粗明其端
其详要不可得闻何者三代相因递有损益夏殷权量既不能知宫室之制更
无他文可證学非尼父时异东周其于文献无微之事阙疑焉可也周之五室
盖创始于夏后四阿反坫重亢重郎或写仿于有殷其他则未尝相袭故郑注
云此三者或举玉寝或举明堂互言之以明其同制贾云谓当代王者其制同
非谓三代制同也其言覈矣盛德篇采集礼说其有瑕瑜不掩之忠其云一室
而有四户八窗三十六户七十二牖则因世室之制而误其云上圆下方则因
重屋之制而误而白虎通蔡邕明堂论并沿其说谬学流传固与昆仑之图蒿
宫之柱同其闳大矣吕氏春秋十二纪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左个仲春之月
天子居青阳大庙季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右个孟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左个仲
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大庙季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右个中央土天子居大庙大
室孟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左个仲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大庙季秋之月天子居
卷一 第 8b 页
总章右个孟冬之月天子居𢆯堂左个仲冬之月天子居𢆯堂大庙季冬之月
天子居𢆯堂右个按吕不韦传称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
论十二纪二十馀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今观其书儒墨刑名兼收
并蓄实为后世类书之祖此十二纪又见于淮南时则训而其文加详今不知
撰自何人以中星考之乃在周末之世本周书时训之旧兼逸礼明堂之篇参
以新意用垂典章其中先王之制岂无一二赖以传者而明堂制度最诞妄不
经深可忿疾易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离故巍舒南面卫彪
徯知其必有大咎而孔子之美仲弓亦曰可使南面今以天子之居而四时易
位在于三夏则皆北面而朝其臣其谬一也礼文虽阙然五门三朝六寝犹犁
然可考今月令之明堂未知建于何所以为在郊则无王者终岁野处之礼以
为在宫中则无地容之郑氏虽傅之大寝然按以周官诸职之文实无一合其
谬二也诸室周回其状如井若不上置冲梯下开隧道则更无出入之门其谬
三也神依于庙人居于寝各有攸处是以不相杂糅今四正之室皆曰大庙以
卷一 第 9a 页
时王听政之地冒始祖世祭之宫虽汉高之祠黑帝周宣之居天台犹不至此
其谬四也以青阳总章𢆯堂三名与明堂相配然则总为十二室明堂止居其
三何以得专斯名其谬五也其他与周制违异者不可枚举以于明堂无涉故
不具论夷考其文实为大一下行九宫之学故盛德篇之二九四七五三六一
八即其制作之义汉世谓之明堂阴阳见于艺文志及巍相传建武以后著为
王礼司马彪所编礼仪志具载其文自马融入之礼记郑康成为之作注后世
遂尊为经而莫之敢议矣巍书贾思伯传载其言曰月令亦无九室之文原其
制置不乖五室其青阳右个即明堂左个明堂右个即总章左个总章右个即
𢆯堂左个𢆯堂右个即青阳左个如此则室犹是五而布政十二此说傅会五
室举四正而遗四隅宋人祖之遂为考工月令之调人曾不知吕氏本为假设
之词而自古固未有此制也玉藻正义引郑志说五室之制曰水木用事交于
东北木火用事交于东南火土用事交于中央金火用事交于西南金水用事
交于西北周人明堂五室帝一室今就其说求之七筵之堂大室中踞其二南
卷一 第 9b 页
北所馀各得二筵有半在于大庙则无以为朝聘飨食之所在于路寝则无以
为听政合族之地以其与顾命斯干觐礼不合从为之辞而辞则遁矣又神祇
无庙享之礼牵合五帝五室之文猥云每帝一室求之礼意尤有所违夫风雨
小祀犹在于坛亡国之社始弇其上何有天帝大神而陟降于二筵之室以郑
氏之学其于天神地祇人鬼之别岂犹有未了于心者而忽有斯言可谓千虑
之失后之俗儒自谓绍承绝学而巧为之说曰为坛而祭故谓之天祭于屋下
而以神祇事之故谓之帝君子于此将哀矜之不暇而又何尤焉议礼之家古
称聚讼较其甚者无若明堂礼曰毋剿说毋雷同必则古昔称先王孔子曰盖
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窃
取其义以作是篇
明堂五室二图
明堂位图
吕氏春秋明堂图
卷一 第 10a 页
卷一 第 11a 页
卷一 第 12a 页
卷一 第 13a 页
卷一 第 14a 页
卷一 第 15a 页
释媒氏文
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会读
若司会其训计也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道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
媒氏令男三十而取女二十而嫁所谓礼言其极亦不是过者也霜降逆女冰
泮杀止至于中春则过时矣凡男女自成名以上媒氏皆书其年月日名焉于
是时计之则其年与其人之数皆可知也其有三十不取二十不嫁虽有奔者
不禁焉非教民淫也所以著之令以耻其民使及时嫁子取妇也王居明堂礼
孟冬之月命农毕积聚系收牛马月令仲冬之月农有不收藏积聚者马牛畜
兽有放佚者取之不诘非教民盗也所以著之令以惧其民使及时收敛也非
徒耻之抑又罚之故曰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令者媒氏令男子三十而取
女子二十而嫁之令也若其有故虽不用令可也内则所谓有故二十三而嫁
是也国语句践令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句
践罪之周官耻之罚之其意一也周之兴也周南之化桃夭美之召南之化摽
卷一 第 15b 页
有梅美之其衰也晋失其政绸缪刺之陈失其政东门之杨刺之昏姻之道可
以观政焉先王之所重也媒氏又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会之者计之也
鳏寡有不能自存者以告于上以门关之财养之
为人后者为其曾祖父母祖父母服考
为人后者为其本宗之服经惟载父母昆弟昆弟从父昆弟之长殇姊妹之适
人者而曾祖父母祖父母无文以记于兄弟降一等推之而知其不可行也此
曾祖父母祖父母虽不为之后犹是正尊小功兄弟之服不可以服其祖齐衰
三月降则无服准之经意其服本服无疑也持重于大宗服不二斩故降其父
母期亲无数并服何嫌曾祖上杀益无嫌矣女子子适人者为其父母期为曾
祖父母祖父母并不降传曰不敢降其祖也斯其例与
妇人无主荅问
问曰凡祭妇人无主于礼有徵乎荅曰谨按春秋公羊文公二年传虞主用桑
檀弓虞而立尸士虞礼记男男尸女女尸虞卒哭祔练祥禫皆男女别尸别尸
卷一 第 16a 页
则别主虞卒哭祔妇人既有主矣公羊传练主用栗注期年练祭埋虞主于两
阶之閒易用栗祥禫之祭妇人犹有尸而于练不为作主斯不然也埋其虞主
而不作练主斯又不然也自练至毁庙惟一主然则妇人有主明矣祔礼之见
于杂记丧服小记者妇祔于祖姑妾祔于妾祖姑公子公孙之为士大夫者其
妻袝于诸祖姑亡则皆中一以上而祔妾无妾祖姑者易牲而祔于女君祖姑
有三人则祔于亲者始来仕无庙者夫卒而祔于其妻其妻为大夫而卒而后
其夫不为大夫而祔于其妻则不易牲妻卒而后夫为大夫而祔于其妻则以
大夫牲苟所祔者无主于庙则后之虞主于何而祔妇虽与夫同庙亦有分祭
之礼故杂记男子祔于王父则配女子祔于王母则不配若妇人无主王母何
以得专其祭谷梁传文公二年正义麋信(叙录字南山东海/人魏乐平太守)引卫次仲(次当/作敬)云宗庙
主皆用栗右主八寸左主七寸广厚三寸祭讫纳于西壁埳中去地一尺六寸
右主谓父左主谓母是可据也问曰吉祭妇人何以无尸也荅曰谨按少牢馈
食礼筮尸之命曰孝孙某来日丁亥用荐岁事于皇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以
卷一 第 16b 页
某之某为尸尚飨是妇人与夫共筮一尸非无尸也吉祭虽止男尸尸既孙行
其体于祖父母则一斯不必更象以孙妇矣郑注司几筵云虽合葬及同时在
殡皆异几体实不同祭于庙中同几精气合是其义也中又论之妇人之尸必
使异姓不使贱者若并筮二尸其为夫妇不可必知交错室中于事为亵在于
禘祫尤不可行故援爵谥从夫之义不立女尸至于主则无嫌也其有异宫若
周祭姜嫄鲁祭仲子亦必有尸矣
 方苞侍郎家庙不为妇人作主以为礼也中谨据礼正之如此
女子许嫁而婿死从死及守志议
女子之嫁其礼有三亲迎也同牢也见舅姑也若夫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
固六礼与然是礼所由行也非礼所由成也何以知其然也曾子问曰昏礼既
纳币有吉日女之父母死则如之何孔子曰婿使人吊如婿之父母死则女之
家亦使人吊父丧称父母丧称母父母不在则称伯父世母婿巳葬婿之伯父
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丧不得嗣为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许诺而不敢
卷一 第 17a 页
嫁礼也婿免丧女之父母使人请婿弗取而后嫁之礼也女之父母死婿亦如
之由是观之请期之后其可以改嫁者凡四焉而皆谓之礼然则纳采问名纳
吉纳徵请期是礼之所由行也非礼之所由成也故曾子问曰取女有吉日而
女死如之何孔子曰婿齐衰而吊既葬而除之夫死亦如之曾子问曰亲迎女
在涂而婿之父母死如之何孔子曰女改服布深衣缟总以趋丧女在涂而女
之父母死则女反于是郑氏增成其义曰未有期三年之恩也明乎亲迎而后
可以丧其舅姑亲迎而后可以出降之服服其父母也先王制礼以是为不可
过也故女子许嫁而婿死从而死之与适婿之家事其父母为之立后而不嫁
者非礼也夫妇之礼人道之始也子得而妻之则父母得而妇之故昏之明日
乃见于舅姑父得而妻之则子得而母之故继母如母不为子之妻者是不为
舅姑之妇也不为父之妻者是不为子之母也故许嫁而婿死适婿之家事其
父母为之立后而不嫁者非礼也礼女未庙见而死不迁于祖不祔于皇姑婿
不杖不菲不次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今也生不同室而死则同穴存
卷一 第 17b 页
为贞女没称先妣其非礼孰甚焉妇人内夫家外父母家父母生我者也夫成
我者也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妇人不二斩故为夫斩则为父母期未有夫妇
之恩而重为之服以降其父母于婿为无因于父母为不孝失礼之中又失礼
焉女之嫁者为人后者并以出降为父母期若使非我大宗而强为之后是所
谓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也何以异于是先 恶人之以死伤生也故为之丧
礼以节之其有不胜丧而死者礼之 不许也其有以死为殉者尤礼之所不
许也虽然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恩不可解于心过而为之死君子犹哀
之苟未尝以身事之而以身殉之则不仁矣女事夫犹臣事君也仇牧苟息君
亡与亡忠之盛也其君苟正命而终于寝虽近臣犹不必死也若使岩穴之士
未执贽为臣号呼而自杀则亦不得谓之忠臣也何以异于是哉刘台拱曰归
太仆曰女子未有以身许人之道也女未嫁而为其夫死且不改适是六礼不
备婿不亲迎比之于奔其言婉而笃矣中以为未尽也事苟非礼虽有父母之
命夫家之礼犹不得遂也是故女子欲之父母若婿之父母得而止之父母若
卷一 第 18a 页
婿之父母欲之邦之有司乡之士君子得而止之周公监于二代而制为是礼
孔子述之意周公孔子不可非乎则其礼不可过也故曰过犹不及
 昏姻之礼成于亲迎后世不知乃重受聘以中所见钱塘袁庶吉士之妹幼
 许嫁于高秀水郑赞善之婢幼许嫁于郭既而二子皆不肖流荡转徙更十
 馀年婿及女之父母咸愿改图而二女执志不移袁嫁数年备受箠楚后竟
 卖之其兄讼诸官而迎以归遂终于家郑之婢为郭所窘服毒而死传曰好
 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若二女者可谓愚矣本不知礼而自谓守礼以陨其生
 良可哀也传曰一与之齐终身不二不谓一受其聘终身不二也又曰烈女
 不事二夫不谓不聘二夫也归太仆曰女子在室惟其父母为许聘于人而
 己无与焉纯乎女道而巳善夫
卷一 第 1a 页
述学别录
讲学释义
讲习也习肄也肄讲也国语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春秋传大雩讲于梁氏又
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肄射御角
力是也古之为教也以四术书则读之诗乐同物诵之歌之弦之舞之揖让周
旋是以行礼故其习之也恒与人共之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所谓君子
以朋友讲习也传曰宵雅肄三又曰臣以为肄业及之皆谓此也学人习之其
师则从而告之记曰小学正学干大胥赞之籥师学戈籥师丞赞之春诵夏弦
大师诏之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曰学曰赞曰诏必皆
有言故于文讲从言其行礼也或谓之相或谓之傅一也孔子适宋与弟子习
礼大树下鲁诸儒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皆讲学也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故
孔子忧学之不讲后世群居终日高谈性命而谓之讲学吾未之前闻也
释夫子
卷一 第 1b 页
古者孤卿大夫皆称子子者五等之爵也周官典命公之孤四命以皮帛视小
国之君大行人大国之孤其礼视小国之君春秋传列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小
国之君则子男也子男同等不可以并称故著子去男从其尊者王朝则刘子
单子是也列国则高子国子是也王朝生称子没配谥称公列国生称子没配
谥亦称子此其别也称子而不成词则曰夫子夫者人所指名也其见春秋传
者曰夫固谓君曰夫岂不知服云夫谓斗伯比曰夫石犹生我服云夫谓孟孙
曰夫不恶女乎服杜并云夫谓太子曰夫独无姻族乎杜云夫谓晋曰夫亦愈
知治矣杜云夫谓尹何曰女夫也必亡杜云夫谓华亥是也以夫配子所谓取
足以成词尔凡为大夫自适以下皆称之曰夫子孟献子穆伯之孙穆伯之二
子亲为其诸父而曰夫子崔成崔彊称其父亦曰夫子故知为大夫者例称夫
子不以亲别也孔子为鲁司寇其门人称之曰子曰夫子后人沿袭以为师长
之通称而莫有原其始者(左氏春秋昭七年孟僖子召其大夫曰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疏云身为大夫乃称夫)
(子此时仲尼未仕不得称为夫子以未仕之时为仕后之/语是邱明意尊之而失事实益知唯卿大夫得称夫子也)
卷一 第 2a 页
释厉字义
戴君云卫风深则厉说文作砅云履石渡水也尔雅则曰以衣涉水由带以上
为厉此尔雅之失当从说文中按说文砅或作濿厉乃濿之省文(下亦云徒/行厉水也)
二文正通非尔雅之失履石渡水为厉以衣涉水由带以上亦为厉一文二义
未可偏废诗有狐在彼淇厉楚词石濑兮浅浅濑与砅同此履石渡水之厉列
子说符篇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乎河梁而观焉有县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
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将厉之此以衣涉水之厉诗都人士垂带
而厉传厉带之垂者方言带之垂者谓之厉礼大带垂三尺涉水则垂者先濡
此又因由带以上之厉转相训而生是名也深则厉之义以尔雅为长
释郢
孟子文王卒于毕郢赵氏注止云毕郢地名伪疏则云郢楚都在南郡此固邈
不相涉按周书史记解毕程氏以亡吕氏春秋具备篇云武王常穷于毕裎矣
高诱注毕裎毕丰裎之为丰亦无其据周书云王季宅程又曰文王在程作程
卷一 第 2b 页
寤程典召南谱正义云程亦在岐南是周地之小别皇甫谧云文王徙宅于程
丰在京兆鄠县东丰水之西文王自程徙此皇矣诗云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
渭之将正义以为即程邑然则郢裎程止一地形声小异耳
六国独燕无后争义
顾处士以秦灭六国独燕无后谓燕弃其宗枝中谓六国燕弱且僻至易王始
见于史所载国事多略公侯卿大夫亦罕今其见者曰市被曰骑劫曰栗腹曰
卿秦曰将渠曰鞠武皆将相大臣无以定其非同姓也秦灭六国世家于韩曰
虏王安于赵曰颜聚亡去以王迁降又破嘉遂灭赵于魏曰虏王假遂灭魏于
楚曰虏楚王负刍于燕曰虏燕王喜卒灭燕于齐曰秦兵入临淄王建遂降迁
于共而淮南子言迁流于房陵列女传言秦杀假诛群公子灭其族货殖传言
虏卓氏信陵君传言屠大梁货殖传言迁宛孔氏秦之威虐所及世家不具也
以秦之切齿于燕既并天下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渐离变名姓为人庸既
以善击筑得赦则王喜太子丹岂有种乎高帝纪云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隐王
卷一 第 3a 页
陈涉魏安釐齐湣王赵悼襄皆绝张耳陈馀传云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
稷绝人后世据此则六国值暴秦之世并国灭无后未可咎燕宗之不振也且
六国之立特豪杰假其名号以收人心非必为本枝计也韩广将兵徇燕地燕
故人贵人豪杰谓韩广曰楚巳立王赵又立王燕虽小亦万乘之国也愿将军
立为燕王是时楚立陈胜赵立武臣燕之立韩广亦何异哉处士博学详说中
所服膺而斯言则不核故为争之
五诸侯释名
史记项羽本纪汉王部五诸侯兵东伐楚(汉书/同)五诸侯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
申阳魏王豹韩王信也汉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
韩王昌不从使韩信击破之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
豹将兵从此其国土其位号其兵皆具故数之也章邯方受围于废丘司马邛
巳为汉所虏则应邵有雍与殷如淳徐广无韩有殷韦昭无河南有殷者皆非
也张耳跳身归命何士卒之足言留侯多方误楚岂可为据师古之说荒矣
卷一 第 3b 页
荅钱少詹事问
 问陈书本纪太建五年左卫将军樊毅克广陵楚子城六年广陵金城降十
 二年周广陵义主曹药率众入附以上三条所云广陵今之江都乎抑后魏
 侨置之广陵乎
承问陈书宣帝太建五年六年十二年所云广陵皆在今扬州府治之北四里
汉之广陵国随之江阳县也陈承梁乱淮南州郡或陷或存广陵则为南兖州
如故也太建五年则樊毅乃从吴明彻北伐当时兵路由江入淮由淮入泗六
年则新克寿阳江北兵力正盛楚子城金城盖军戍之别垒为齐人所据者故
樊毅传云攻广陵楚子城拔之击走齐军是也若曹药之附乃当太建十一年
淮南尽亡之后其时亦得其一队之人而未尝得其地本纪云南北兖晋三州
及盱台山阳阳平马头秦历阳沛北谯南梁等九郡民并自拔向建邺亦此类
也是时周于广陵置吴州总管为重镇矣义主南史作义军主于辞义为完陈
齐周交兵南极建康北极吕梁西极寿阳而止若魏侨置之广陵乃分东豫州
卷一 第 4a 页
置据随志东豫州在汝南新息县陈之兵力所不至且魏兴和中所置至此或
并或废不可知且又人户不满二千无缘别有城戍也
荅人问
 问郊用牲而易传曰圣人亨以享上帝岂亦有体荐折俎欤
荅周语禘郊之事则有全烝郑注内饔实鼎曰脀烝脀古今字耳礼器郊特牲
郊血大飨腥三献爓一献孰注血腥爓孰远近备古今也尊者先远差降而下
至小祀孰而已中谓天子祭宗庙及郊并血腥爓孰具群小祀及大夫士祭其
先荐孰而已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韦昭训烝为升是也云禘郊皆血腥则未
尽也既云全烝则牲体不解可知记称函牛之鼎盖为是用与(郊有燔燎正祭/止有特牲熊氏)
(皇氏以为分/牲体而用之)
唐元宗鹡鸰颂跋尾
唐元宗行书今存于世者惟金仙公主碑及石台孝经后之批荅手书并丰劲
气象伟如望之心慑所谓五十年太平天子者犹令人想见其盛此书笔致翩
卷一 第 4b 页
翩可云具体行閒时有米法或疑为元章所摹然元章善于仿古往往乱真果
出其手亦可谓买王得羊矣据集古录称王沂公旧有刻本今不可见此卷较
戏鸿堂所刻豪发无异故知是其底本思翁精鉴自当先得我心也
徐季海书朱巨川告身跋尾
宣和书谱收唐人告身凡三十有六今其存者惟此本耳自洪武中尚书开济
刊定文书颁行新格唐宋以来旧式后人遂无由得知此本戏鸿堂快雪堂二
刻均删去官阶但存署名意在从简不若停云馆所刻颜书朱巨川告身之为
得体也其敕由中书而门下而尚书当日三省职掌如是(侍中中书令罕正授/者中兴后勋臣方镇)
(率多为加官虽不判省事犹列其官崔/祐甫传载朱泚郭子仪事亦其例也)尚书省诸官自署其名而中书门下二
省皆令史所书者告身为尚书吏部之事故于中书门下二省但录其文若今
之钞白也尚书但有左丞者以左丞总吏户礼三部也署名不署姓者六人曰
鸿渐绾庆涣亚者杜鸿渐杨绾裴遵庆蒋涣杜亚也鸿渐绾遵庆亚及元载皆
有传蒋涣见崔元炜传于时遵庆年且九十可谓衣冠盛事曰察延昌者宰相
卷一 第 5a 页
世系表有王察李延昌皆值是时未知即其人否郗昂有乐府古今题解三卷
见艺文志此告旧传为徐季海书季海是时自庐州召入复为中书舍人中书
舍人职地尊严书告本非其职或本人自以情求之则有之矣其笔势沈雄具
有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之状固知非季海不能也
 此跋为毕尚书作
云麾将军碑跋尾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所书历官皆与史合史盖采碑以为传也思训尝为江都
令李北海乃其县民其曰侄吏部尚书兼中书令集贤院学士修国史者林甫
也林甫为思训弟扬州参军思诲之子开元二十二年五月林甫以黄门侍郎
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此则资浅望轻所谓以它官兼摄其名不正者
也至二十四年十一月进兼中书令则巳为真宰相而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
不复称之矣此则开元时之令式也其为吏部尚书则为二十七年四月事是
时北海年六十有三此碑之立当在其后矣又八年而林甫搆杜有邻狱北海
卷一 第 5b 页
遂以枉死文字之缘不足以庇其身林甫之贼虐盖可畏哉
云麾碑书法出于大令变本加厉益为劲险其于用笔之法可谓发泄无馀矣
米元章赵子昂董元宰各以书雄一代其实皆从此碑得法故是碑实法书之
津逮也
怀素草书千字文跋尾
怀素自题云贞元十五年年六十三当以开元二十五年生至贞元中已为尊
宿郎官石书记在二十九年则人书俱老自叙帖所谓恨不与张颠长史同时
是也
右军草书正如德骥驰骋之气固而存之虔礼之讥子敬元章之议张旭正病
其放尔此卷沈郁权奇生气勃勃而求以右军之法不失豪釐无复怒张之习
可谓草法中兴书家之圣在于唐代惟书谱足以相抗往者安氏得书谱真迹
刻以行世世谓之千金帖此本可与之争席矣
王澍给事尝谓右军以后惟智永草书千文孙过庭书谱足称继武可谓知言
卷一 第 6a 页
然余惜其未见此本也三家之学右军各不相谋譬如九方皋之相马得其精
而忘其粗得其内而遗其外是所谓深造自得者然外此亦罕嗣音矣颜鲁公
扬少师草书意外雄奇于右军要为别派尔
日对此书莫名其美忆唐太宗论右军书云烟霏雾结状若断而恒联凤翥鸾
翔势如奇而反正可谓善于形容者矣请为素师诵之
 此跋为毕尚书作
高府君墓志跋尾
高力士太冯盎曾孙为延福养子延福无他才能以力士之故生与其宠没扬
其名盖有天幸焉谁非人子苟欲保世亢宗尚念之哉汪中赠谦之学书并题
孙季良见新唐书文苑传延福又有神道碑张燕公撰见文苑英华九百三十
一卷志云开元十年卒年六十三碑作十二年年六十四未知孰是碑及唐书
宦者传皆云名延福盖以字行也
定武石刻修禊叙铭
卷一 第 6b 页
嗟余薄祜居贱且贫晚获此宝期没吾身存莫之敚亡或以殉哀而听之实为
仁人
定武修禊叙箧铭
云门在梁昭陵以玉鲛龙守之舟行不覆
扬州营游击白公颂(并序)
古之政典自军将至于伍长皆取备于六乡之吏平日则治其夫家井牧饮射
读法之事有故则授之兵而掌其徵令于事无不当为故恩信在人周知闾阎
之疾苦而所至有功兵农分而文武异其用武臣虽存心利物而势有所不得
为故功盖天下而不足以得民心夫事不越职而道济于生人此公之所以不
可及也公以侍卫历官扬州营游击以恤以练士气既作政肃人驯罔或群饮
哗于市者凡利民之事若迫于身宣德达情政无回隐追胥纠暴人告其心他
吏或耽逸非度畏公清直辄逡巡敛迹虽臧谷妇子莫不尸而祝之洒然如出
一口而公之德政尤在救火城市穷乡阳燄一发则匹马如风万人辟易而至
卷一 第 7a 页
腾踔火中燎及须眉指挥水龙应手而灭是以自公至而火不为菑夫兵犹火
也先王以火政昭显天地之光明化腥臊而救时疾其利庶矣燎原之势不可
向迩于是乎以生人之道杀人兵者凶器圣人作之以威不轨于是乎以杀人
之道生人周以司爟隶夏官而掌行火之政令天生五材而并用之盖以兵火
为官联而公能举其职者也比之攻城野战剿民命以为名者其功为大诗曰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岂非仁人之利哉蛰居发策每揽古贤人治绩和风甘雨
成物乐生恨不生及其时讴咏其行事况在下风敢忘休烈公白氏名云上河
内人颂曰
猿臂颀颀渥丹其颜骏马锦衣赫如神人吮创分甘即之也温嘻嘻出出灼我
头额朱旂四麾烟销煤息荧惑风师呜喑却立原土不焦万瓦犹赤系鼓刲羊
酺醵有怿作此好歌以纪文石
师君赞
日料盐谷千人以活既安既集归乎井溢(村名师/姓所居)凡百君子视此淳德水毁木
卷一 第 7b 页
饥岁无我阨
褊箴
峭厉峻急不集其福汎爱容容游心自得弓张必弛以养其性在丑孰尊惟学
之竞华岳倚天其麓则平陂泽流恶不疾以清与为其高宁为其大廓如浑如
庶无灾祸
朱先生学政记叙
乾隆三十六年先生以翰林院侍读学士提督安徽学政以十一月甲子到官
既岁考遍科考及安庆甫卒事用造册误左迁去在官凡二年先生敦厚有大
度笃念故旧然廉正无所苟自其少时巳负盛名既回翔翰林二十年为通人
学士所归宿故所至常务扶树道教以人材经术名义为急于婺原得故岁贡
生江永故处士汪烜上其书于
朝且祀诸紫阳山合食于朱子于亳得陈烈女于阜阳得张烈女于和州得薛
孝子为立碑冢上率有司以特牲祭其冢皆身不接其人其事不领于学官而
卷一 第 8a 页
激扬慨慕若恐不及旌门配祀潜德用光百世之下闻其事者感焉岂所谓树
之风声者与信乎大贤之德长也先生教不一术其要以通经习小学为大端
凡所甄引咸著于录尝慨史文阙略蒐所部金石遗文得三百馀通别为安徽
金石志三卷拾遗刊谬俾古事昭晰于真文忠公讲学丹阳及元张羽奉事不
屈事尤覈先生既被议
天子仍置诸翰林领四库书局诸生乐先生之教而惜其去重念古者行人之
职固以万民之礼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顺为一书反命于王以周知天下之
政因属中次其事迹兼仿赵商郑志之例釐为四卷俾后之教者有所取法先
生于人多所爱故居官常过于厚彊其所不足而慎终如始则先生优为之矣
旃蒙敦牂寎月谨叙
龙潭募建避风馆疏
江东之渡秦汉以上在江乘自齐浣开伊娄河乃下趋于京口而龙潭当其中
为唐升州下蜀戍地往来者多取径焉地属句容治为句容城北行七十里至
卷一 第 8b 页
此入河又东北行二十里至龙趵州始出大江又北行二十里至青山为仪徵
地又东行十里至新河江路自此止又东行十里至仪徵城其江北上岸下船
皆新河其江南上岸下船皆龙潭新河居民旅店相鳞次风不利则就宿焉故
行者无所苦龙潭既去江远包以回沙复屿蓬苇蒲柳相参错故风水之信尝
不得而悉及船达江口其地荒野无人迹而船率露版无篷不可以栖宿或雨
雪日暮加之皇迫故颠风怒涛必犯险而渡焉当其时中流而灭没在望也号
呼冤痛之声相闻也而势不能以中止举不訾之躯明知其畏途也而蹈之至
于并命鱼腹一瞑而万世不视是可哀也若其颠连惊悸病惑失志遂为弃人
者又时时有之而财物之亡失则不足道巳今度龙趵洲之南高邛之地夏水
所不至者造草屋三閒中祀江神召僧之强干愿悫者主之仿京口之制榜曰
避风馆官为条教不可使胥役与其事凡南来之船遇风则止其下就宿者人
三钱归之僧饮食听之贫者量减其数风止乃行于船钱勿有增损以龙潭埠
户领之如故且天险既夷行者日多维舟人亦无不利焉此地旧为江船所停
卷一 第 9a 页
泊又句容漕船每岁经此交兑百物市易之利久而自滋若使居人稠聚更建
汛地北对青山营为江南屏蔽守望相助盗贼盐枭并得资其防缉至龙潭差
役既繁船多敝漏尚将召募红船二以备不虞今其力不能遽集也建屋之费
约银二十两馆始建恐四方行旅不能知僧无所得食酌与薪米银十二两共
应用银三十二两凡诸乐善之人幸相与成之呜呼人生实难况非死所井有
人焉君子可逝是故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易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
容保民无疆其所以使天下之民无一夫不被其泽者盖以是矣
与刘端临书
汪中再拜敬致端临足下曩者中与次卿为深友次卿没而中不复有出境之
交以为疾病死亡之际不能自必于一见适以负疚于朋友故不如其巳虽然
中自里闬生长以至宦学四方道路之中所与朝夕游处者何可胜计而心许
者无过三数人至于抗志希古尚友其人如及其时而与之进退揖让又何必
于吾身亲见之而后为乐哉故中与端临闻名而思既见而相许不数日而遽
卷一 第 9b 页
别离索之感常为愔结于心然念他山攻错之义诚使学业行谊表见于后世
而人得知其相观而善之美则百年易尽而天地无穷今日之交乃非偶然离
散之故又不足言也中见族兄观鲁道足下涵养宁静之言以为深中吾病相
对咨嗟累日观鲁曰君往者不受人言而今心折刘君者有说与中曰往者人
之立言其始欲摧我以求胜其卒归乎毁方以媚于世是适足以发吾之激昂
耳刘君欲吾养其德性而无骋乎血气此吾所以服也足下天资清粹穆然有
道之人学问之事吾何閒然惟是居官莅事必求其实用毋使文法俗吏得以
妄訾儒者至于犯颜敢谏仗节死义则必常持斯志以成吾浩然之气此小心
慎密之久恒足以有为也自惟生平风义不当为世俗可市之言遂尔快意累
累又朋友相字礼也故欲与端临行之天寒伏惟勉食自爱心慰远人临书惘
然中再拜
与端临书
正月二十一日汪中顿首谨致端临大兄足下去年十月中得四月见寄一书
卷一 第 10a 页
知留京教学以待决科于足下谋生之计甚得即会试不可必或上馆得一教
职亦足为养亲地贫不可长忍也正岁再得书知有是正文字数条惜未及指
示一二中于经文亦有是正数处幸足下教之尧典光被四表伪孔传训光为
充戴君云光当作横本与下句为对举中按郑君治古文尚书诗噫嘻笺云噫
嘻乎能成周公之功其德已著至矣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也周颂诗谱引此
亦作光字噫嘻正义引注云言尧德光耀及四海之外此郑注也其非横字明
矣汉书宣帝纪甘露二年陛下圣德充塞天地光被四表然则光又不可以充
训也古音横黄同声黄从光古光字则又不必易光为横也多方云天惟五年
须暇之子孙于义不了周颂武正义引书云天惟五年须暇汤之子孙有一汤
字其义方足文苑英华七百五十二卷朱敬则北齐文宣论则云须夏汤之子
孙又以暇为夏义亦得通此异文不可不知也执金吾武荣碑亦世载德杨震
碑亦世继明绥民校尉熊君碑亦世载德李翕西狭颂(今在/成县)亦世赖福中常侍
樊安碑亦世载德樊毅修华岳庙碑亦世克昌先生郭辅碑休矣亦世(并见/隶释)
卷一 第 10b 页
世即奕世也然则大雅之不显亦世乃丕显奕世耳顾处士巳释不为丕其奕
世则中所得也月令注有娠释文音身又音震然则诗大任有身载震载夙左
氏传方震大叔身震并与娠同也礼记壹戎衣康诰及左传宣六年所引皆云
殪戎殷殷衣郑注巳言之壹即殪之误也凡此诸条甚多惜不得一一为足下
言之去年交歙程举人瑶田洪中书榜二君与金殿撰于戴君之学皆可云具
体又长夏客江宁与钱少詹事相处日夕谈论甚契惜不能为足下详说之程
君今在丰润时来都中客歙县会馆其人有体有用不可不内交之李成裕客
彭侍郎幕中王怀祖竟无出山之志二人俱衰病侵寻日多郁抑李君相见时
每以足下笃信宋人为恨君子之学如蜕然幡然迁之未审比来进德修业亦
尝发寤于心否所谕鸠集文字中亦素有此志然中之志乃在述学一书文艺
又其末也道远会稀相思何巳诸惟珍玉不尽拳拳汪中顿首
上竹君先生书
八月二十三日门人汪中顿首奉书先生门下七月初剑潭至曾肃一书奉上
卷一 第 11a 页
嗣得诚斋先生书知入夏病疟甚惫因欲往歙省之计可谒先生于黄山适以
秋热侵人老母旧疾举发是以不果来南望怅怅心靡所届在昔树人之计敬
仲期以百年容善之臣秦穆思其有利眼前碌碌诸公非先生尚谁与任之哉
是故责望愈深而引之愈力负累愈众而处之愈豪爱憎毁誉之端遇之而平
恢奇慢易之习投之而融乞假沾被之情竭之而满然则先生盖亦乐乎此而
不反也斯其所以大与中汨于习俗碌碌无成于古人为学之方至今岁始窥
其门户任重道远莫能自致群疑众难就正末由其汲汲无欢可知也里中人
事数月来颇为衰减光伯叩城竟以冻死楚望谈经终日未饭恐为其续柰何
方公有事上之敬有下士之礼在公之门者程检讨及中皆其部民而中尤有
赖焉被先生之荫无巳也呜呼人生而有群于是有交相为用之势势迫而事
起于是有作而致之之情以此知人生之难也寻珊竹公墓诗一卷呈上中久
不亲丹椠数年不复作诗观之辄为失笑李朝阳者尝于程检讨座上见之其
视中藐焉盖杜温夫其人也剑潭日常郁郁中与之燕语以为非寿者之徵今
卷一 第 11b 页
不知何如矣有书敢乞致之伏惟起居万福汪中顿首
上朱侍郎书
十二月十五日汪中叩头谨上夫子门下七月中纪纲北上奉到手书及犀角
华荚联舟器一件中母于七月朔弃养凡在远道俱未告哀故未敢赴于左右
中方居苫块准之于礼非丧事不言故不获敬问起居今葬虽未举而时日淹
迟巳当三虞卒哭之后意人事其可通乎母氏食贫守志于衰宗有再造之功
中撰墓铭一篇表述先德鬻子之闵鲜民之哀具载于篇少暇当录一本呈上
故兹不详及其石之首大书七字曰汪氏母劳苦之碑惟夫没从子之义凯风
寒泉之思章于来世庶几不朽敢乞夫子衔名题之资于清德以发幽光夫子
其哀而许之乎巡抚毕侍郎今岁买书画七百馀两参术之费丧葬之资咸取
给焉诚可感也向蒙夫子为中致书是以及之中叩头
再有请者秀水郑赞善一代名德且与先师学士有渊源之旧身后有子三人
皆贫不自立然清门世学文行修饬其第三子师亮经年卧疾若存若亡第七
卷一 第 12a 页
子师靖寄食亳州仅能糊口第八子师愈才调最美比于赞善可云具体而微
又善星命以之入世雅俗共赏向依金粮储粮储用财有坤道之吝啬今又卒
官郑君益无所托表康成之里字任昉之孤不于夫子其谁望之且其人国子
监生未有考校之事荐以一馆无嫌也夫子岂有意乎中与郑君久不相见时
念之故敢陈乞幸垂意焉
与巡抚毕侍郎书
汪中顿首谨覆书年伯弇山先生阁下得手教及与盐政全公书窃以为阁下
之德量古人未之有也何者古之人虽好士必见其人而后好之而阁下乃施
之于其所不相识之人推是心也天下之士其有一人不被公之泽者哉比公
移节河南岁事不登荒政具举饥而不害维古有之若大旱用作霖雨又云百
姓望君如岁于公见之矣昔子产治郑西门豹治邺汲黯治淮阳黄霸治颍川
虞诩治朝歌张全义治洛阳并以良绩光于史策公既兼其地又兼其政邦家
之光民之父母斯则中之所企注者耳中少日问学实私淑诸顾宁人处士故
卷一 第 12b 页
尝推六经之旨以合于世用及为考古之学惟实事求是不尚墨守所为文恒
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不专一体重蒙君子赏誉辄欲尽写所作以奉清娱值
夏暑侵人重以病目日月推迁竟无成绪夷门之报不在片言半词先生览其
遗事亦可量中之心矣中向者于周秦古籍多所校正于墨子巳有成书诚不
及先生所刊之精确不敢自匿所短谨录序目奉上又有后叙篇在季仇书中
伏乞教之射阳石门画像东汉时物其石今在中家谨以打本二奉上东京梦
华录何焯学士所校亦奉左右先生行部之日按籍而稽当用发深慨耳
与剑潭书
正月二十四日中白足下以孤子为母氏所成就克有闻于世凡其相习者与
之言则必及其母凡其有文者则必求为之述其母记曰君子之所谓孝也者
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可谓孝也巳其子之谓欤虽然子之所望于人
者不过状婺室之艰贞叙生我之劳瘁当世号为女宗国史怀其旧俗如是而
止矣窃以为虚文无济未足以充子之志也以中所见大抵为寡妇者必寿其
卷一 第 13a 页
子苟成也则家必昌虽贫也必孝此天道之可知者然当始孤之日蒙稚无知
其亲血气坚壮疾疢不作而饥寒愁痛斲削万端使不得一日遂其性洎其子
成人授室门户再造之日方思从容颐养以娱暮年而精力奄亡然槁木蔘
苓梁肉无补于既敝之身是忧患之日则其亲既当之而以伤其生安乐之日
则妻子仆妾皆得与享之而亲转不能坚其命岂非生人之至痛哉是虽日用
三牲之养曾不若及其壮而日一再食之为美也孟子曰鳏寡孤独天下之穷
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此四者然吾观先王之世耆老孤子则司门
遗人得以委积财物养之惟寡妇无闻(馀夫授田见周官遂人及孟子閒民无/常职转移执事见大宰及诗载芟疏蘧)
(篨戚施侏儒矇瞍聋聩官师之所材见晋语皆不及寡妇无逸谓文王惠鲜鳏/寡约言之耳王制云皆有常饩与孟子同不知何王之制魏书食货志太和九)
(年行均田法寡妇守制者虽免课亦/授妇田列史此外所见当更考之)故大田多稼至于遗秉滞穗始得取之以
为利而夫死妻稚子幼无大功之亲于是有同居不同居继父之服岂非人道
之穷虽圣人亦不能事为之制欤议曰凡州县察其寡妇之无依者(必良家/谨愿者)
屋一区为百閒閒各户使居之命之曰贞苦堂外为门有守门者门左为塾凡
卷一 第 13b 页
其兄弟亲戚之男子来省者待于其所以其名族召之则出见之非是不得入
妇有姑若子女三人者月给米一石钱二百终岁绵六斤布五匹其多少以是
为差任以女工丝枲之事而酬其直门右为库有主藏者非六十以上不得充
主门者亦如之择乡大夫之敦笃有智者总其事出入嬴缩之节官吏不得问
(今苏州冬日赈粥/即此法人甚赖之)门外为社有师一人凡孤子五岁至十岁者学焉命之曰
孤儿社三年视其材分志趣而分授以四民之业然而必通孝经解字体至十
六度能自食其力以次减其廪至二十则举而迁之于外其贤者能者既老则
使掌其堂之事各修其业以教社之子弟其富且贵者十分其赀而三入之堂
讫于其身凡民杂犯自杖以下视其轻重而要之使入其财于堂远乡若有屋
不入堂者听之廪之如在堂者此其大略也其它损益之惟其人(此事所忧者/财不足耳经)
(费之所出不可豫定惟不宜置田以田有水旱之虞且须关白布政司也多一/监临察核之法即生一吏胥耗蠹之弊驯至案牍滋而实意亡矣荀子曰有治)
(人无治法/吾子志之)是故哀苦蕉萃之状日聚而相习则夜哭之感不生而从一以终者
众矣少蓄其力则老而不衰而孝子得以终其养矣幼有所长而督之以恒业
卷一 第 14a 页
则夫人思自奋而材智出矣 国家法纪明备百度具举若养济院育婴堂漏
泽园盖皆养生送死恤老慈幼以周万民艰阨也惟兹堂之设而风化以厉人
材以起又非徒哀其煢独而巳往乾隆丙子桂林陈公巡抚江苏属年饥命节
妇之贫者亲族共周恤之以全其操诚大臣之言矣然是时吾母子方流离乞
食而三族之富人无问者无亦文告之感人者浅欤吾子志之它日得志或行
之一府一县使四方以为法或告于
上而颁之天下以为令典使经世大法诗书所载三代圣王之所不及而今日
行之后世考其良法善政而曰自汪某之为其母始惟其母之贤以至于是则
所以贻之令名者岂有既哉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记曰博施备物可谓不
匮矣夫是之谓大孝是谓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吾子勉之中怀斯痛剧于常
人自以放废之身有母且不能养天地一罪人耳郁郁之心敢以望之足下凡
孤子之得行其志者并以告焉使当世不独有能为是言者则幸矣中白
与朱武曹书
卷一 第 14b 页
汪中再拜武曹足下曾子有言往而不返者年也中往与成裕足下相见序其
岁相次以九年惟足下无家室人事之累年壮而身逸则其为学也易矣有远
见之识有淳笃之性有力学之志有父兄朋友之益是天以儒者之业责武曹
也不可以不勉传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荀卿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
不舍金石可镂盛年不再日力可惜愿足下之循序而持久尔中尝有志于用
世而耻为无用之学故于古今制度沿革民生利病之事皆博问而切究之以
待一日之遇下至百工小道学一术以自托平日则自食其力而可以养其廉
耻即有饥馑流散之患亦足以卫其生何苦耗心劳力饰虚词以求悦世人哉
此吾藐然常有独学之忧而愿与足下勉焉者也凡端临书所巳及者不复言
足下可取视之前期相见未知何日窃在下风以俟嘉誉中再拜
繁昌县学宫后碑系(代繁昌县知县叶一彪作)
泽宫五迁卜兹其吉年百而踣高宇为垤作其秩祀唯哲是率民顺如流决湍
倏忽我来自南既筑既营作则弗见乃逮其成贞石巍巍言树之坊直道缭垣
卷一 第 15a 页
周以棂星四阿重屋闳我享堂日光丽宇丹碧浮采高标隐空霞驳云靡椒壁
朱尘曲奥潭潭昼入居阴在暑不炎松柏蒙翳有来鹤群清风舒陂璧水沄沄
金峨虎负翠削当门东西房户其下维庑先师国故明神攸处济济生徒比舍
如鳞鼓箧升堂曳裾纡绅雒诵琅琅朱丝应节凉飙宵发清扬四彻国不立学
民曷以教凡此成劳用俾世效匪惟成之又润色之终事告备我其力之物嬗
而敝孰绳其迹敢昭告于后人视此不忒
浙江始祀先蚕之神碑文(并序)
凡物生天地之閒其功可被于万民其精气著为列象则必有聪明睿知之人
竭其心思变通以尽其利而后世奉以为神社稷五祀是其官也生民之业惟
食与衣祈报由弭田事为多先啬司啬岁不乏享公桑所礼则维天驷意农祥
昏觌适当蚕月取于同物比于龙见而雩而嫘祖之祀无闻周官放散是有遗
典不然礼贵反本功无不报老妇贪人犹歆其祭况神黄帝之妃西陵氏之女
方雷所出姬姓是宗淳化昆虫垂衣裳而天下治弼成内政其功如是岂有周
卷一 第 15b 页
人修阴礼而没其先妣者哉汉决以谶菀窳寓氏名实不经魏祀轩辕加牢无
配秩宗不修其职学士莫考其文礼失则昏其来远矣宋氏南迁保聚江湖吴
越之郊蔚为桑土蚕之丰歉利恒倍于穑事乾隆五十有九年三月寒雨荐至
蚕比不登
皇帝从浙江巡抚侍郎臣某之请立庙于杭州城东艮山门之右以奉先蚕人
神同嗜屋而不坛嘉荐孔时无俟奉种于是自有熊以降绵越干纪始定为
天子命祀领以祠官神灵受职大报冠带衣被天下之功创制显庸于斯为至
其年十月臣中游学是土欣见嘉会用敢珥笔以美形容其辞曰
咨古生民衣皮蓁蓁不田不渔或裸其身有物蠕蠕莫知其利天牖哲人曲为
之制禦我寒威亦昭行礼以蔽以章遂修人纪凡在能言自别攸始外薄四荒
咸遵厥轨蔽前有知犹象以韠矧矣制器阙焉不食礼亡祭法诗失乐章民志
靡依神用弗康百世以俟惟
圣有作赫赫明 命神具来格岁秩其常灵宇式启百职骏奔有牷有醴慎制
卷一 第 16a 页
国典三古所逸刊石海隅以为民极
巴予藉别传
予藉故富家生而通敏眉目疏秀身纤而晰少好刻印务穷其学旁及钟鼎款
识秦汉石刻遂工隶书劲险飞动有建宁延熹遗意又益蒐古书画器用及琢
研造墨究极精美罗列左右入室粲然其父弗善也颜其居曰可惜子藉不能
改又善交游自通人名德胜流畸士下至工师乐伎偏材曲艺之美莫不一见
洒然如旧相识周旋款密久而不衰或欺绐攫夺予藉悯悯不之校他日遇之
则又如故予藉好棋及驰马度曲遇名山胜地佳时令节可喜可愕之事未尝
不身在其閒竟数十年由是大亡其财且日病晚为人作书自给数年卖其碑
刻尚三干金然其爱之弥甚节啬衣食时复买之乾隆五十八年夏游江都卒
予藉虽贫以死然其声名流溢士大夫閒其遗迹所在有之惜在治生不在好
古也是故埏埴以为器方圆具矣而天机不存焉巧工引手冥合自然览之者
终日不能穷其趣然而不可施之以绳墨知此者可与语予藉矣余与予藉同
卷一 第 16b 页
岁而交深一别五年相距数千里余笃疾再生而予藉适至所欲与谈谐者何
尽而竟不及一见而死岂余与予藉朋友之缘固止于是与悲夫予藉名慰祖
歙之渔梁人卒年五十
叶天赐母汪氏家传
母汪氏歙之某村人年二十有一适同县处士叶君鼎熙未三月处士适兴化
遘疾卒有遗腹孤逾八月而生始生母悲且喜曰天赐也遂以名其子家宿贫
数遭艰窭母奉养老姑抚前妻女具有恩礼教其子严而有法日夜望其成立
子幼每循墙立母辄以爪刻其尺寸视儿加长则喜始就傅随从父望龄于繁
昌既长而归母子骤不相识儿入门母见儿却立儿呼曰母安在母曰在此矣
曰儿某也遂相抱持哭室中人皆哭天赐客四方力致甘旨于母取妇生子家
以再立乾隆二十二年有司以母节行闻于 朝凡妇人年未三十而寡更三
十年得旌其闾先是母有姑王氏居嫠室四十馀年以夫亡时年逾三十不得
应旌典母曰礼子虽齐圣不先父食先姑苦节吾所逮事而吾顾以年受旌是
卷一 第 17a 页
卷一 第 18a 页
驰百二十里绝溪河七十馀道未至寨二三里而止贼急乘险下木石而凯军
去寨远不可得伤俄而铳数响四山鸟鎗火炮齐发尘燄涨天守备温如琦率
兵自山后入其寨贼仓卒反走前后夹击大破之贼多烧杀及投崖死堑谷皆
平获贼首数百人纵其馀数千人为民寨遂墟中军狗补寨寨目吴老罗至泸
溪劫人取质凯尽中左前右四营兵剿之久之未发沿途诸生苗数十寨阴为
老罗耳目度官军即发非十日不至而凯潜率师五百别由乌巢河糯糖山用
两日入其寨俘老罗归既数日大路诸寨苗乃觉皆駴怖称天兵明年剿卡洞
寨苗吴老卡吴老𢧵营既立凯便衣从十骑出营觇贼遇贼数千人至于是凯
去营五十里矣乃麾其骑曰吾众寡不敌若止贼且不测即退是自败也遂据
险接战会日暮救至收其兵而止凯曰贼度我方困必不复往兵法所谓攻其
不备可一鼓擒也因急击虏之迁参将署辰州副将桑植土司某保靖土司彭
御彬淫虐不法总督福敏请改设流官
世宗命凯兼桑植副将以便宜摘印凯撽辰州协守备王肃文九溪协守备钮
卷一 第 18b 页
正己由九溪至桑植由桑植至保靖彭御彬闻之尽撤其众守桑植而凯率镇
筸右营参将王进昌永顺土司彭肇槐由北河至保靖获彭御彬并其党送长
沙桑植由是遂溃彭肇槐亦因凯请以永顺归内地并其地为永顺府永顺保
靖龙山桑植县凯更为永顺副将明年迁镇筸镇总兵湖北美容土司田旻如
横恶不道结忠建等十九土司侵慈利石门县抗 命不出对质 敕凯讨之
凯度旻如兵精而众不附急则死斗缓则可不战而下乃整兵压其地驰使谕
其下曰旻如重敛淫刑苦役以逞其欲慈父孝子忍死而莫之抗者岂其力不
足以制一土官哉尊
天子之命吏畏 国法也
皇上不忍百姓无罪将去其疾而旻如保险跳梁抗拒
王命是作贼也百年无事食其土之有以长子孙民皆
王臣受 国恩厚矣党恶不义逆 命不祥且焉用养害以自戚也夫内脱其
苛虐而外享忠顺之名孰与助寇仇以陷大戮乎未几其下果缚旻如出旻如
卷一 第 19a 页
畏罪缢死遂定其地不戮一人以其地为鹤峰州长乐县忠建等十九土司亦
请归土官印以其地为施南府施恩宣恩来凤威丰利川建始县贵州台拱丹
江红苗乱接壤镇筸凯控扼险阻首尾援击贼以穷蹙大兵乘之得就戡定当
是时镇兵尽出所在红苗啸聚谋乘虚窃发城中人汹汹凯急募兵数百人日
夜四出巡徼所至变其旗帜衣服以次践更群苗疑募兵大集惮不敢发人心
以安
天子数下书褒美赏赐甚渥
今上即位迁湖广提督凯由守备两任游击三任副将一任总兵至提督历二
十年终始不出湖广凡破寨三改土司二十有三辟府二州一县十有一夷夏
詟服威信大著苗民终其身不复乱总督史贻直以事劾其失职凯上疏自辨
且不即受代由是革职乾隆十六年
天子南巡至高邮召见凯 命仍以总兵用从 幸杭州授河南河北镇总兵
会泽州水涨注丹沁河决河内武陟二县凯督兵塞之具以事 闻其后归仁
卷一 第 19b 页
利济二渠又决坏怀庆护城堤十馀丈而薪尽不属凯出布帛数万裹土下卒
塞之后数日巡抚鄂容安至劾其干预民事且以密旨示人遂再革职二十五
年与贺
皇太后万寿 命降二等给衔卒年八十二凯执丧尽礼喜接士大夫兄谦为
天津镇总兵縻饷数千金凯倾其资偿之子二甲宽甲更名文渊成进士
论曰土司自唐宋以来因乱抚定其地假其兵力遂羁縻之固非神明之后有
功德于民如古诸侯封建也后世恃险与富虐害生民 天讨既加如出水火
与夫将帅之臣假边事以要功者异矣遭时承平
天子神武奉国威灵竭其智勇所向成功而凯说礼乐而敦诗书有古名将风
然刚烈而不能下人卒以不振云
书周义仆事
宝应潘恺仆周大从恺往田舍有佃暴死潘氏之族诬恺杀之引仆为證知县
吴之珽讯仆考掠累日仆力陈其冤遂以夹折其胫血溢口鼻而死濒死犹胡
卷一 第 20a 页
咙言佃实病既绝而目不瞑闻者哀之知县巳致仆死而惧妄云仆承遂易其
辞以上狱不决者五年其后巡抚刘公参验仆辞而疑之谳之得其实为罢知
县官而抵族人罪于是狱遂白恺为仆置冢子孙世祀之勿绝汪某曰吾观于
今之仆而知吏职之不修与士大夫不得保其门族者焉吏一命以上其贪没
亡检者率自其仆成之其用事者威福或过其主不幸而蹉败则尽以其罪委
之主或多发其阴私承望风旨搆成其事以冀免于刑败车相望而后不之戒
也见小利而好近娱冒于大险以覆其宗哀哉吾故于义仆事而乐书非以为
一人事也或委质事君汎然如路人之相值明知其可忧而姑倖其不及己阿
谀苟禄以恣睢于一时者亦何心哉
大清故翰林院检讨程君墓表(并序)
君讳元基仪徵人由举人官元和训导成进士改庶吉士入翰林授检讨忧归
一岁卒仪徵商税三曰河饷常镇通道主之曰梁头知县主之皆征于舟曰落
地税课司主之征于市征于市者不征于舟征于舟者不征于市既久乃交征
卷一 第 20b 页
之以厚其入三税岁额实不及万主者扰之民力以困而淮南盐运江西湖广
者岁百三十万引至则荆湖鱼米竹木𥿄布之饶率附其舟以下苦仪徵税重
乃东输之镇江舟不时至则盐屯而曰耗百货不至则民生瘠君既家居与盐
筴诸商议使每岁代输其税既盐纲无所滞而民食其利则皆许诺将告于当
事者而君遽卒君尝集其乡人以修学宫又与其乡人为救火具甚周故没而
人哀之 国初以来品官居乡恒为民患其后上之人痛以法绳之其势始戢
虽然乡士大夫习知其地之利病又通于官府之事而龌龊自封一委诸不习
之吏以示守法民事所以滋不举也古者封国分以故家世族使之镇抚其土
而与为存亡若君者其犹几此哉始君在元和亦能其官君之葬有某之文以
铭其幽故其族系年寿子女皆不具而揭其大者以为之表系曰
猗嗟程君勇于为人如于其身百世有闻尚保兹坟宜尔子孙
大清故贡生汪君墓志铭(并序)
国初以来学士陋有明之习潜心大业通于六艺者数家故于儒学为盛迨乾
卷一 第 21a 页
隆初纪老师略尽而处士江慎修崛起于婺源休宁戴东原继之经籍之道复
明始此两人自奋于末流常为乡俗所怪又孤介少所合而地僻陋无从得书
是时歙西溪汪君独礼而致诸其家饮食供具惟所欲又斥千金置书益招好
学之士日夜诵习讲贯其中久者十数年近者七八年四五年业成散去其后
江君没大兴朱学士来视学遂尽取其书上于 朝又使配食于朱子戴君游
 京师当世推为儒宗后数岁
天子修四库之书 徵领局事是时天下之士益彬彬然向于学矣盖自二人
始也抑左右而成之者君信有力焉而君不幸死矣然君亦以是自力于学所
著文二百馀篇咸清畅有法著楚词音义三卷又治毛诗义编未成以乾隆三
十八年十二月卒年四十七明年某月葬于县之某原君讳梧凤字在湘曾祖
某祖某父某其先与中同出唐越国公后子四煇灼炘照灼好学世其家铭曰
有哕其鸣天下文明其道大光西溪潏潏实为丹穴我铭载之表君幽域
大清故国子监生顾君墓志铭(并序)
卷一 第 21b 页
君名春生世为江都人祖某父某君渊静好书羸秀多病而善交人中与君游
时年十有四故中之友惟君与朱筼最久乾隆三十六年春中在府城会其子
周岁中与筼往造焉当其时君父母巳传家事皆强健善饭君有一子二女内
足于财辟所居树竹木置书策琴瑟与四方之士相乐而是日天气清晬列坐
多异材耇德及暮而宾主皆醉饱尽其意中退与筼叹其不复此也及中客当
涂閒一岁再至则君方居父丧而子女皆夭病益深毛发时畏寒洒淅悽然虑
其不久及今而过之则君之丧巳在殡立孙财二岁衰而呱呱不能具拜礼而
君之母累然抚诸哀次呜呼以君一人之身不数岁而死生荣落若是其难知
也况其在百年哉人孰无死惟君死而生人之事至是而泯然皆尽尤可悲也
中以平生之谊将为之铭以致其哀而状不可得友人宜兴储润书以为言乃
草此以付其家而其生之年与葬之日月与其地及它不审者则俟异日详焉
铭曰
昔康以硕维子之乐而予是托倏陵以夷维予之悲而子不知萧萧墓草子宫
卷一 第 22a 页
所考万世是保
袁玉符妻刘氏墓志铭(并序)
袁玉符既丧其妻以状请铭于中曰吾妇太学生某某其祖也处士某某其父
也妇以乾隆三十六年某月没得年三十有某岁归袁氏者十有某年上孝其
姑尊中宜其夫下慈其子姓内敏而外柔能力以俭始归生数子不育恐吾父
母老而不克抱孙遂请于姑而饰侍者以为簉洎与妾并举子二子皆疾妇日
夜抚抱其妾子加笃今吾子褒长矣而妇遽殁呜呼其可哀也吾将以某月日
葬某兆敢请铭中也闻诸公父文伯之母曰好外男死之好内女死之孝行衰
故其言易私玉符执父之丧哀过而至于瘠痛其父之嗜肉而誓诸终身不以
食玉符笃于父子之恩其不牵于私爱以诬其妻必矣是其言可信于法宜铭
铭曰
升堂煢煢姑老而若或侍也入室营营儿寒而若或视也夫子之羸家事无与
治也我铭以章之哀同穴志也
卷一 第 22b 页
大清故奉直大夫掌江西道监察御史江君墓志铭(并序)
君讳德量字量殊江都人曾祖澄祖世栋并不仕父恂拔贡生终徽州府知府
以才略称于时君生有异禀徽州故好金石之文多所搜辑君幼即世其学徽
州顾而曰吾有此子即此物之在江氏得更多数十年矣君始壮以进士高第
授编修踰六年为顺天乡试同考官以父忧归服阕迁江西道监察御史转掌
道御史君性浑融与人交不见圭角久近无所忤然素履简靖未尝求请于人
不妄取予公馀键户以文籍自娱以是负清望庶官中一监顺天试久之丁母
忧解官君临事敏绝人有所咨立口立断洞见始终后虽百变莫能外越幼从
徽州在官熟知吏治居朝多识旧闻博通掌故而深湛谨密未始以才气加人
既以久资当出为道府益究心世务刑狱河渠漕运灾振损益古今之宜分端
讲习以备施用久于其道者咸拱手谢不及乾隆五十有八年君将补官北行
感疾十月辛丑殁年四十有二呜呼以君器识干涉清涂而天年夙陨嘉猷猛
志湮郁无传门户遽衰妻孥漂泊有识者所为悼生才之难而为世用惜也君
卷一 第 23a 页
取张氏道州知州元和某女子会女二长适徐某次字吴
 谨案是篇先君临终前一夕作初盐政某礼致先君校勘
 文宗阁四库书既毕复延往杭州校勘
 文澜阁四库书先君于乾隆五十九年十月游杭州寓梁氏葛岭园十一月
 十九日二鼓撰此志未及终篇阁笔就卧疾作自谓中脏亟呼仆买石菖蒲
 不可得至二十日子时弃养此篇遂为绝笔勿勿十七年孤露馀生屏营若
 失每一展读刺心泣血哀何可言嘉庆十五年十月孤喜孙泣识
大清 诰授通议大夫山东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原品致仕 恩加一级沈
 公行状
 曾祖怀英明仁和县学生员
 祖兆乾 皇国子监生累赠通议大夫山东按察使司按察使
 考元沧 皇敕授文林郎文昌县知县累赠通议大夫山东按察使司按察
 使
卷一 第 23b 页
浙江杭州府仁和县忠清里沈廷芳年七十一状
公字椒园本徐姓世为仁和人自公考出嗣于舅氏沈遂承沈姓沈故吴兴望
族明岁贡生首旸始迁仁和于公为六世祖康熙五十年八月公生于海宁之
园华里幼端悫有志操尝书其坐曰守道守身为忠为孝又尝读明杨忠悯公
继盛传激昂慨慕思其为人外祖查少詹事升叹曰是奇童也即异日立朝其
风节自此见矣少长益潜心正业博综群典学以大殖弱冠游 京师声誉籍
甚钜人耆德接待若恐不及安溪李侍郎清植长洲惠学士士奇太仓张詹事
鹏翀桐城方侍郎苞于时并申师友之契雍正十一年丁文昌公忧归明年故
大学士高文定公时总督南河闻公名驰书币致诸幕府文定公素习有宋诸
儒之学好宾接士大夫于公尤有加礼尝谓公曰君年方少而博闻笃行遂至
于是不图今世乃见古人既服阕再至 京师补一统志馆校录先是
世宗宪皇帝诏举博学宏词公入都既晚蛰居却轨未尝诣人求举乾隆元年
故左都御史杨恪勤公汝榖时以兵部右侍郎祭告南岳还朝
卷一 第 24a 页
上命续举所知遂以公名及其学行对十月 御试保和殿名在二等选翰林
院庶吉士明年授编修入直 武英殿同修 起居注总理宗人府各学三年
充一统志纂修官兼校勘明史明年 殿试充收掌试卷官公尝集前世君臣
善败之迹为类各十有六名曰鉴古录以备法戒是年冬表进 赐段四匹书
交 懋勤殿六年补山东道监察御史公精敏绝人谙悉旧典朝章国故官方
民隐口陈手画本末如流通于当世之事而务出于忠厚
上承
世宗励精之后益思勤恤民生周知疾苦采纳直言慨然思古阳城马周之选
于时西林鄂文端公高安朱文端公海宁陈文勤公兴县孙文定公江阴杨文
定公后先继长朝列用忠清公正弼成至治而公以卑官后进与相应和凡所
陈秦尤在于奉宣 德意成乐物生七年以淮安凤阳徐泗诸府州连遭水祲
请于常振之外尽发常平诸仓存谷遍为振恤并加振直隶山东浙江甘肃之
被灾者又以 国家设关徵税盖以抑逐末之民且使国用所出不专取给于
卷一 第 24b 页
农亩而巳然米豆者百姓所仰食正使逐地流行乃以收通工易事之利况登
场之日既徵其地丁漕粮以充正供则关税宜在可免奉 旨允行户部议以
米豆既免正税请将载米豆之船加税船料公复奏言米豆之税免而载米豆
之船料增是犹二五之与一十也 朝廷如天之仁所争岂在此请并米豆之
船料除之奉 旨交九卿议行焉其后公外转有司遂复请税米豆如故时盖
自许墅关监督始其年秋
上幸奉天公奏言边地风气早寒七八月閒巳如冬令且山川纡阻跋涉疲劳
 乘舆远驻塞垣蒐简军实惟冀于阅武之馀勿事驰骋田猎敬慎起居以迓
釐福又因直省米价加昂有 旨停邻省采买公奏采买以充积贮既楚弓楚
得且有成数可稽惟海洋物产富饶珠犀羽象之美掌握兼金而洲屿沙石盘
互斥卤硗确谷生不蕃不得不资之内地商人没于重利往往冒禁兴贩近口
之地民閒仓廪为之空珍异日至民食日少是弃有用以博无用也且使无赖
之藏海岛者得食以植其党为患方大事下部议申禁又言自古建立都邑既
卷一 第 25a 页
设支辅又必广树藩篱汉唐都关中而朔方河西常列重兵其巳事也兹闻三
听独石诸边盗风少炽 特遣大臣督缉分察疆理伏考老哈河喀喇河屯兴
州河及鄂尔多斯诸处为大宁开平兴和东胜旧地今则八旗察哈尔礼部太
仆寺考牧之区外接诸藩内偪独石口此皆膏衍上地水土甘美请就其中置
屯牧务一所遣大臣为总理择司员分领其事度今在 京满洲閒散之丁不
下数万诚徙以屯田塞下予之籽种耕畜分地种牧暇则练习击刺骑射之法
缮完城堡修饬军器数载之后屹然成重镇据长城外险为 京师后蔽兼可
西护山西东援辽蓟所谓有备无患者也有 旨交议政王大臣议奏卒格不
行时东南连岁米贵公以采买既停仓储尚寡请将乾隆九年江苏安徽浙江
江西湖北湖南六省漕米截留数万石视州县大小仓庾多寡虚实以次抵补
为平粜振济之用户部议驳旋奉 特旨施行
上将幸木兰会久雨水潦汜溢公言 车驾所及一事不欲以累民而有司多
取人木[竺-二+稗]治道乞以谒
卷一 第 25b 页
陵礼成加赉所过地被 旨申饬部议革职
上命降二级调用十年奉 旨仍以御史用补江南道监察御史奉 命巡视
山东漕粮十一年请建祠祀宋臣谢枋得于悯忠寺又以长生店涿州积水泥
泞行旅苦之请 敕行修治并请加振直隶被水穷民俱报允十二年充顺天
乡试同考官再 命巡视山东漕粮公以山东比岁告饥虽屡截漕加振恐民
气未舒奏于南漕抵山东时更截留六十万石又奉 命随大学士高文定公
查办山东振务公分理兖沂曹东昌泰安五府城市穷乡莫不亲履条理精密
吏不能欺五月阅青苗七月勘水灾故事山东巡漕御史率于六月回道至是
于九月始复 命云公为御史前后六年凡有属草辄闭閤斋戒如对明神忧
勤忠爱之心发于颜色溢于毫楮其言体事达情曲折尽意公貌清古秀削身
裁及中人与人言喣喣然若不能尽及当事执持廉直自将虽贲育无以过故
尚书彭维新复官工部右侍郎公奏劾罢之尤为人所称道所上四十馀摺举
其要者著于篇其未发科钞者世固莫得而知也转分巡山东登莱青道布政
卷一 第 26a 页
使司参议旧时为吏者饮食百货之用取诸市予贾恒十之五谓之官贾宾客
仆役或因为奸利公至勒石为约悉革其弊管内当积荒之后人士流离公率
其属醵养廉数千两招集逃亡给本钱使复其业数年户口充实所垦田皆大
孰置漏泽园募人收掩四境遗骼小清河自新城孝妇河以东经高苑入青州
境屈曲三百馀里至寿光入海河道淤狭夏秋山水暴发高苑博兴乐平诸县
田庐累经漂没公相水势浚马车渎口以上某千某百丈相地势增筑堤堰水
属理孙民以无恐莱州老儒高凤起法坤厚毛贽并晦名乐道不涉世流公径
造其庐待以宾师之礼相与蒐访旧闻考订学业由是人知所矜式暇日以一
骑入村落巡行稼穑问民所苦即田閒集父老子弟而教语之或以村酒果饵
进欣然食之至尽既久公所乘白马人皆识之见策白马度陌者则喜相告曰
使君至矣故老言先时陈恪勤公鹏年在江宁陆清献公陇其在嘉定固皆如
是 国朝百馀年来得公凡三人而巳迁河南按察使祥符民有淫人之妇而
杀其夫者既乃以语妇妇告其夫之妹使讼之官有司引律因奸致死本夫妇
卷一 第 26b 页
虽不知情亦绞公曰本不与谋又狱由妇首是无死法巡抚及幕客皆执不可
公披旧牍历三夜得成案援以定谳妇竟减等鹿邑民甲杀人而贿乙诬服公
察而直其罪其它平反阅实类此十九年十二月入觐
上以查太淑人年九十 特赐御书曰壶范遐龄明年春乞终养归其秋太淑
人卒公素不喜佛老说至是居丧遂屏浮屠法不用并废七七之奠服阕补山
东按察使公谓愚民畏法其犯罪或出于不知乃举律文之日习而易犯者陈
列罪名以为条教它所奏变通法令数事俱见施行时巡抚方操勤吏职公雍
容儒者见为迂缓又尝发民治道公故寝其事由是滋不说适公奏请祀故尚
书汤文正公斌于孔子庙庑又论孟子庙配飨事二十七年
上南巡至山东以公年老 命以原品致仕公起诸生至大官谏行言听膏泽
下于民于公不可为不遇然缘公体 国之忠与其忧民立事之心盖尝抱无
穷之蕴而惜乎公则衰矣公之归生儒耆老数千人南送四十里至崮山驿不
去皆曰使君前者去率不数岁复来今当以何时至耶使君寿考无极它时幸
卷一 第 27a 页
得相见公下舆慰之曰荷父老意甚厚其归善教训子弟力田孝弟为良民奉
上法度何必使者长在此耶使者亦愿父老自今岁有康年无生灾害与使者
共食此福皆列拜流涕日暮乃散公在官食不过一肉三族之待以养者数十
家既归贫不能自赡复以课读为业累为鳌峰端溪乐仪敬敷四书院山长尝
谓其门人汪中曰吾通籍三十年有宅一[𨴻]莱田二顷故既老而终岁教学于
外汝以吾为得巳耶中对曰古者七十而致仕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以教于
其乡盖与司徒乐正之官相为用血气不足以任职事而道德则可以为师然
则师者所以息老也是故君子生而有益于人者不使其身一日无用于天下
公颔之公为教善因人之材使人各尽其长然后授之以其事故多所成就笃
念故交于通门子弟及名臣节士后尤加重自初宦迄于老率如是三十年
上南巡赐公纻丝表里三十五年与祝
皇上寿赐段四匹公子世炜自云南主试归
上召见瀛台从容问公年齿精力于是知
卷一 第 27b 页
上之恩顾深矣三十六年与祝
皇太后寿 恩加一级明年二月甲申考终于 京师之椿树三条胡衕公子
礼部主事世炜之邸公两兄俱有学行与公少共艰苦后并偃蹇不遇公奉事
之无不至从子世燕官武陟典史公生死顾恤之如子有孤蚤殇为立嗣守纯
伯兄无子先以仲子世炯为之后世炯死无子复以孙守诚嗣之治办方定而
公遂没公学诗于海宁查编修慎行及编修弟侍读嗣瑮学文于方侍郎并冲
融醇懿称其德量有理学渊源十卷续经义考四十卷鉴古录十六卷文章指
南四卷隐拙斋诗集四十卷文集二十卷盥蒙杂著四卷其十三经注疏正字
八十一卷则嘉善浦镗同校公由庶吉士授编修两官监察御史出为山东登莱
青道参议河南山东按察使 诰授通议大夫致仕加一级娶汪氏 诰封淑
人令德庄俭白首无违子世炜庶吉士改礼部主客司主事明达负气得公之
节世炯世炆并先卒孙守正守诚守纯守端公官在三品不得请谥于考功谨
具历官事迹上翰林院国史馆论撰伏惟鉴察乾隆四十年正月某日门人江
卷一 第 28a 页
都县附学生员汪中谨状
经旧苑吊马守真文(并序)
岁在单阏客居江宁城南出入经回光寺其左有废圃焉寒流清泚秋菘满田
室庐皆尽惟古柏半生风烟掩抑怪石数峰支离草际明南苑妓马守真故居
也秦淮水逝迹往名留其色艺风情故老遗闻多能道者余尝览其画迹丛兰
修竹文弱不胜秀气灵襟纷披楮墨之外未尝不爱赏其才怅吾生之不及见
也夫托身乐籍少长风尘人生实难岂可责之以死婉娈倚门之笑绸缪鼓瑟
之娱谅非得巳在昔婕好悼伤文姬悲愤矧玆薄命抑又下焉嗟乎天生此才
在于女子百年千里犹不可期柰何钟美如斯而摧辱之至于斯极哉余单家
孤子寸田尺宅无以治生老弱之命县于十指一从操翰数更府主俯仰异趣
哀乐由人如黄祖之腹中在本初之弦上静言身世与斯人其何异祇以荣期
二乐幸而为男差无床箦之辱耳江上之歌怜以同病秋风鸣鸟闻者生哀事
有伤心不嫌非偶乃为词曰
卷一 第 28b 页
嗟佳人之信嫭兮挺妍姿之绰约羌既被此冶容兮又工颦与善谑攘皓腕以
杼思兮乍含豪以绵邈寄幽怨于子墨兮想蕙心之盘薄惟女生而从人兮固
各安乎室家何斯人之高秀兮乃荡堕于女闾奉君子之光仪兮誓偕老以没
身何坐席之未温兮又改服而事人顾七尺其不自由兮倏风荡而波沦纷啼
笑其感人兮孰知其不出于余心哆乐舞之婆娑兮固非微躯之可任哀吾生
之鄙贱兮又何矜乎才艺也予夺其不可冯兮吾又安知夫夫意也人固有不
偶兮将异世同其狼籍遇秋气之恻怆兮抚灵踪而太息谅时命其不可为兮
独申哀而竟夕
汪纯甫哀词
君讳介寿字纯甫与中同出越国公自君以上迁钱唐凡三世故君籍钱唐为
诸生某甲官浙江以君管其书记始中依代州冯兵备于鄞兵备迁台湾中不
能度海以与某甲僚也属中于某甲既成言矣他日中造某甲则辞以事不得
见于是兵备去巳远而中留与归则皆无所得食怅然其生之穷也当是时武
卷一 第 29a 页
进蒋御史客于甲所告中曰甲之友汪纯甫数以足下才艺学业矜语于某甲
谓其身羁贫可念且兵备之交不可弃是中固生而未尝识君亦未有文字之
涉朋旧之游扬也其后中两过君之居拜君之父于堂下君皆不在中归而以
书贻之曰淮海鄙生早孤失学不自意为君子所采誉此身犹在要当立名成
业以报知己托生本支俱及壮年相去七百馀里必有见期庶几相视莫逆为
子桑温伯之遇君荅书辞旨多同今检不得閒二岁中数访君行迹最后得人
问之则君死矣吾安知夫终吾身之遂不识君也悲夫往观李习之所赋梁补
阙常太息悲伤其事虽然习之以所业求知己则其誉之也有因其身既亲于
补阙之门则亦有师友讲习之乐足以自慰然且感其知而悲其后之不可再
若斯也君施德于其所不相习之人而终不得一见而死则中之悲且感宜何
如哉
卷一 第 29b 页
    先君写定述学内篇目录一释晨曑二文二释阙三释三九上中下
    四明堂通释五媒氏释疑六为人后者为其曾祖父母祖父母服考
    七妇人无主荅问八释冕服之用九玎文正十释童十一释连山十
    二女子子许嫁婿死从死及守志议十三左氏春秋释疑十四居丧
    释服解义十五古玉释名十六周公居东證十七墨子叙后叙十八
    贾谊新书叙十九石鼓文證廿广陵曲江證廿一江都县榜驳义廿
    二汉雁足镫铭释文廿三江淹墓考廿四故岷洮道冯君妻三李氏
    不合葬议多有与述学刻本不合者释冕服之用江都县榜驳义汉
    雁足镫铭释文江淹墓考故岷洮道冯君妻三李氏不合葬议五篇
    刻本所未录又先君有手写文稿目录一狐父之盗颂二吊黄祖文
    三荀卿子徵文四大学平义五越三仁驳董仲舒义(未作)六驳齐论
    义(未作)七江都县榜驳义八汉雁足镫铭释文九孙枝生墓铭十脩
    禊叙跋尾十一先考灵表十二先妣灵表十三毕尚书母祠铭十四
卷一 第 30a 页
    吕氏春秋序十五铁牛铭十六涡水堤铭十七释印十八江淹墓辨
    十九释冕服之用廿自序廿一哀盐船文廿二洪君妻蒋氏墓铭廿
    三瞽瞍说廿四嫔于虞解廿五王基碑跋尾廿六老子考异廿七宋
    书宗室世系表序廿八郑赞善铭(未作)廿九泰伯庙铭三十越国公
    庙铭(未作)今合前五篇去复重及未作者为补遗一卷其目录所不
    载有为刘先生端临所录喜孙所搜辑者仿蔡邕外文例为别录一
    卷附焉孤喜孙识
卷一 第 30b 页
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
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弟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
进仪徵盐船阸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
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郑赞善虎文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
冯按察廷丞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与家大人
及李进士成裕刘教谕台拱共讨论之其后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
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
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荅述杨
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
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
石嘉定钱州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
卷一 第 31a 页
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
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
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性质
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馀力而遇一行
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
劳不辞烦辱居丧哀戚过人其于知友故旧没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
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
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厉以为可读父
书则又有知已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嘉庆二十
年岁在乙亥六月庚申高邮王引之谨状
祭文
 卢文弨
维年月日同学友卢文弨孙志祖张燕昌梁玉绳等谨以清酌之奠致祭于拔
卷一 第 31b 页
萃汪君容夫之灵曰吁嗟汪君无怛而化骤闻恶耗举皆惊诧日者相招促坐
谈笑曾未浃旬销声埋照君实不狂而众曰狂皮里春秋泾渭分明彼妄男子
号召群愚如膻集蚁如矢丛蛆世奉尊奢君实唾弃海内正人备载简记师门
风义不忘久久(沈椒园郑诚/斋两先生)披榛拜墓遗金恤后同道为朋端临(刘台/拱)怀祖(王/念)
(孙)秋史(江德/量)先徂金兰谁补四库在胸为行秘书大放厥辞佩玉琼琚文章何
师西京邺下汴都临安未始嚅炙不恕古人指瑕蹈隙何况今人焉免勒帛众
畏其口誓欲杀之终老田间得与祸辞名园高枕山茶双植竹阁柏堂风流允
嗣不死扬州而死杭州禅智山光终焉首邱吾侪结契无论旧新闻名相思握
手情亲臭味本同胶投漆中来幸天假去何悤悤一去不返仪观在目樽酒具
陈皋某来复闻君佳儿崭然头角庶几他年父书能读魂无不之䢴江之湄执
绋相送涕下涟洏呜呼哀哉尚飨
卷一 第 32a 页
卷一 第 33a 页
述学 外篇一
             江都汪中撰
京口建浮桥议
尔雅天子造舟郭璞谓比船为桥即今之浮桥也川之大者若河渭洛皆有浮
桥其建于大江者汉建安二十五年夏侯尚为浮桥以攻南郡唐乾宁四年朱
友恭为浮桥于樊港以攻武昌宋开宝二年曹彬为浮桥于采石以攻江南元
至元九年伯颜为浮桥于石箄以攻宋前史具载之今京口之渡自瓜州至金
山一里三分自金山至箄湾半之于江津为最狭若南北造浮桥二道交会于
金山行旅往来如在枕上此百世之利也昔杜预请建浮桥于河阳议者咸以
为古无此事预卒成之至唐犹赖其利近世李敏达公于鄞县甬江造浮桥至
今称便有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道固然尔
广陵
乾隆五十二年正月中谒大兴朱侍郎于钱塘侍郎谓中曰余先世籍萧山本
卷一 第 33b 页
会稽地今适奉使于此尝览朱育濮阳兴语憙其该洽度后之人不能也吾
子咨于故实而多识前言往行亦可以广陵之事谂余乎曰中幼而失怙未
更父兄之训长游四方又有昏瞀之疾故书雅记十不窥一何足以酬明问抑
闻不知而言不知知而不言不忠二者中之所不敢出也昔者黄帝迎日推筴
分天以为十有二次南斗牵牛是为星纪七政会焉布算者于是乎托始而后
岁月日时咸得其序扬州之域是其分野自汉以来或治历阳或治寿春或治
建业而广陵卒专其名其占应之昆仑之山寔维西极河出其北江出其南自
丽江至于高阙其距八千里万折而东夹广陵以入于海而䢴沟贯之江河于
是乎合焉于辰为维首于水为归墟故广陵者天地之所以成始而成终也窃
尝求之人事稽其善败之迹比于矇诵其庶几乎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当陈
王首事而死楚地之众未有所属其有矫命项氏引兵渡江以争天下遂战钜
鹿西屠咸阳则召平首建大谋以报秦仇也汉室倾危董卓于纪百城拊心莫
敢先发其有区区郡吏无爵于朝而义感邦君结盟讨罪升坛慷慨必死为期
卷一 第 34a 页
则臧洪说张超起兵纠合牧守以诛贼臣也祖约苏峻称兵犯阙幼主幽厄京
师涂炭其有固守孤垒大誓三军力遏贼冲以保东土西师乘之遂殄狂寇则
郗鉴董率义旅犄角上游以匡晋室也桓元负雄豪之名藉累世之资挟荆州
之众乘晋道中衰本末俱弱易姓受命人无异心其有手枭逆徒协谋京口既
克建康偏师独进凶族尽夷乘舆反正祀晋配天不失旧物则刘毅举州兵以
平桓氏光复大业也侯景反噬二宫在难诸镇不务徇君父之急而日寻干戈
甚者望风请命委身贼手其有居围城之中无谋人军师之责而唱义勤王有
死无二则祖皓来嶷袭斩董绍先驰檄讨景为梁忠臣也武氏淫虐人伦道尽
临朝称制唐祚将倾其有控引江淮奉辞讨贼功虽不成其所披泄亦足伸大
义于天下则徐敬业举兵匡复杀身亡宗以酬国恩也且夫武氏之立绩实赞
之敬业既心在王室又以盖前人之愆忠孝存焉侍郎曰敬业不直趋洛阳而
觑金陵王气固忠臣与中曰兵者凶器当唐全盛之时武氏积威所劫海内莫
不听命敬业举乌合之众起而与之抗故欲扫定江表厚集其力先为不可胜
卷一 第 34b 页
以侍敌之可胜发谋之始义形于色握兵日浅未有不臣之迹安可逆料其心
而备责之哉春秋贤反经礼母测未至推斯义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侍郎曰
善愿卒闻之曰艺祖擢自行閒典兵宿卫受周厚恩幸主少国疑倒戈自立其
有前代懿亲不乐身事二姓缮兵守竟城孤援绝举族徇之则李重进以淮南
拒命握节而死下见世宗也宋氏积衰元兵南伐势若摧枯列郡土崩不降则
溃其有孤城介立血战经年洎行在失守三宫北迁而焚诏斩使勇气弥厉忠
盛于张巡守坚于墨翟则李庭芝乘城百战国亡与亡也当明季世流寇滔天
南都草创奸人在朝方镇擅命国势殆哉不可为矣其有上匡闇主下抚骄将
内揽群策(督师开礼贤/馆士多归之)外抗
天兵鞠躬尽力死而后巳则史可法效命封疆终为社稷臣也故以广陵一城
之地天下无事则䰞海为盐使万民食其业上输少府以宽农亩之力及川渠
所转百货通焉利尽四海一旦有变进则翼戴天子立桓文之功退则保据州
土力图兴复不幸天长丧乱知勇俱困犹复与民守之效死勿去以明为人臣
卷一 第 35a 页
之义历十有八姓二千馀年而亡城降子不出于其间由是言之广陵何负于
天下哉侍郎曰卓哉言乎昔陈郡袁氏世有死节之臣矜其门地不与人伍今
闻吾子之言天下百郡洵无若广陵者后之过者式其城焉可也抑闻之危事
不可以为安死事不可以为生则无为贵知矣此数君子者刘毅材武故有战
功郗公名德雍容而巳自祖皓以下败亡接踵意川土平旷非用武之地与其
民脆弱不可以即戎与若其建名立义类多守土之臣又虞翻所谓外来之君
非其土人者也子其有以语我中曰蔡泽有言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
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僇辱而身全者下也必若所
言求之前代功成名遂抑有人焉孙策用兵仿佛项羽既定江东威震海内举
十倍之众叩城请战陈登出奇制胜再破其军由是画江以守吴虽西略而北
不益地尺寸则匡琦之战为之也金人乘百战百胜之势挟齐南下其锋不可
当韩世忠要之半涂多所俘馘诸将用命同时奏功战胜之威民气百倍由是
开府山阳屹为重镇而淮东久不被兵则大仪之战为之也李全联京东以为
卷一 第 35b 页
饵通蒙古以为窟屡贼帅臣厚索禀赐乍服乍叛十有六年朝廷姑息有似养
虎既连陷州县进薄三城太清之祸近在旦夕赵葵建议讨贼身肩其事轻兵
迭出所向有功由是长鲸授首馀寇悉平迅扫淮壖复为王土敌国寝谋宗社
再安则新塘之战为之也三者保竟却敌之功至壮也非地不利人不勇也苻
坚强盛禹迹所奄九州有其七倾国南侵目无晋矣谢元以北府之兵选锋陷
陈使数十万之众应时崩摧秦因以亡由是再复洛阳进军临邺国威中振尊
谥曰武则淝水之战为之也开皇始议平陈贺若弼献其十策巳而潜师济江
据其要害直抵近郊于时建康甲士尚十馀万人鲁达忠勇人有死心而弼力
战摧锋破其锐卒禽其骁将由是陈诸军皆溃新林之师鼓行而进江左以平
则白土冈之战为之也朱温雄踞大梁并吞诸镇悉其精兵猛将三道临淮当
是时淮南不守钱氏马氏必不能自立温之兵力极于岭海地广财富则难图
也杨行密朱瑾决计攻瑕枭其上将偏败众携长驱逐北由是保据江淮奉唐
正朔辟土传世终梁之亡不能得志于吴则清口之战为之也夫晋之与秦吴
卷一 第 36a 页
之与梁皆非敌也然举一国之命决机于两陈之间小则兵败将死大则国亡
若是矣又况南北区分垂三百年一战而天下合于一以此行师其孰能禦之
诗曰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广陵有焉若夫异人閒出邦
家之光前之所陈固犹未尽为其事之不系于广陵也则请备言之桓灵之际
常侍擅朝朝野切齿刘瑜以宗室明经身侍禁闼协心陈窦议诛宦官仰观天
文俾其速断谋之具违并陨其族而汉业亦衰同姓之臣与国升降屈平之志
也王敦专制朝政有无君之心戴渊忠谅尽心翼卫及戎车犯顺石头失守虽
偪凶威抗辞不挠主辱臣死卒蒙其难正色立朝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孔
父之义也武氏始以色升浸成骄横来济谏之上官仪谋废之纳君于善继之
以死比干之仁也庞勋既陷武宁泗为巡属又当长淮之冲在所必争辛谠出
万死不顾一生之计冒围求救往反十二是时贼兵北及泰山南至横江主帅
既戕官军屡衄而肘腋之下一城独完苦身愁思以忧社稷申包胥之哭也黄
巢豨突京师僭称大号乘舆播于遐裔群盗蜂起跨州连郡唐之政令不复行
卷一 第 36b 页
于四方当此之时天命去矣王铎连十道之兵总九伐之任承制封拜以系海
内之心王师既奋贼遂走死而唐祚之复延者且三十年二相干位诸侯宗周
共和之政也宋氏武功不竞西夏跳梁宇内骚然当宁旰食张方平建议赦其
罪而与之更始由是元昊请臣而中国之民得以休息及熙宁用兵再进苦口
谋臣不忠遂成灵州永乐之祸而神宗以此饮恨而终王者务德而无勤民于
远祭公谋父之谏也故广陵自周以前越在荒服其时人士未闻于上国秦汉
而下始有可纪然当三代盛时忠臣烈士之行事所震耀于天壤者先民有作
举足以当之此亦才之至盛巳至若政事法理经纬乎民生文学道艺立言不
朽里闾耆德孝子贞妇一至之行盖以千百计非国家之所以废兴存亡者则
皆略之考其事迹则如彼语其人才则如此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故君子尤乐
道焉夫子详之侍郎曰善乎子之张广陵也辞富而事覈可谓有徵矣古者诵
训之官掌道方志以诏观事王巡狩则夹王车故曰山川能说可以为大夫吾
子其选也朱育之何足以当之中谢不敏退而发筴谨录为是篇
卷一 第 37a 页
表忠祠碑文(并序)
维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己卯
皇帝永念故明建文革除之际诸臣守不戴天之义陨身湛族百折不回当明
中叶虽少弛厉禁终以臣子曲讳使忠臣义士之气不伸爰 命廷臣迹行议
谥以发幽光于是廷议为专谥通谥之典其以靖难死者得谥凡一百某十文
俾有司各祀于其乡有失其里居者则于其授命所而臣某适典江宁府治西
故有祠曰表忠明万历四年敕建祀太师魏国公徐辉祖文学博士方孝孺以
下一百一十四人积岁而圯某奉宣 诏书惧秩祀之不修使神灵怨恫无以
称 朝廷式闾封墓之德用率官属士民因旧基而廓之役不踰时所费为银
五百六十八两又醵银二百两权子母以共祀事维诸公或举宗就夷孤伤无
所血食而是为其授命地既应令典又协于因国无主后之义用属臣中为文
刋石纪之辞曰
在明二世孝孙嗣服有叛曰燕盗我王国臣无二心天实制之谋人军师败则
卷一 第 37b 页
死之社稷可迁君也则亡孰是仇雠可与并生于殄厥身于覆厥家君获死臣
其德不瑕匹夫有志莫子敢阻咨尔乱臣威虐斯沮仇牧陨首孔父正色九宗
五正匪躬在昔矧矣开创报礼则重以我忠肠遘兹创痛亦有冥鸿山泽徘徊
浩然悲歌用抒国哀凡此荩臣人惟自靖身之不恤荣名孰倖运徂代往改厥
朝列黄河白日风期不灭
皇帝稽古眷焉发筴涣是 德音以荐毅魄祠官丕承奔走跄跄有寝有堂式
彼旧章钟山东顾兴作云雨朝日夕月照临我宇冶城绵蕝会朝所肄玉佩华
裾明灵攸娭祀不一族类以同德昭格不违甘我饮食
天子教忠万世维服翼翼斋宫人臣之鹄
大清故高邮州学生贾君之铭(并序)
君讳田祖字稻孙先世北平人十四世祖愚以从明成祖靖难功官高邮指挥
司佥事子孙袭官因家其地祖良璧举人父兆凤翰林院检讨君好学多所涉
猎喜左氏春秋未尝去手旁行斜上朱 烂然善为诗所作凡三千馀篇发言
卷一 第 38a 页
深挚哀乐过人性明达于释老神怪阴阳拘忌及宋以后禅学无所惑伯兄有
痼疾喜怒失中君事之曲得其欲矜立名节猛志疾邪少所容贷及其所善穷
乡末学一节之美终身咨诵不可弭忘与同里李㥫王念孙友三人皆善饮(句)
酒酣君辄钩析经疑閒以歌诗往牒旧闻汎演旁出嘲噱风生戏而不虐洎夫
述先正之明清伤末俗之流失声情激烈恒盖其坐人故君虽穷老而志不衰
乾隆四十二年君试于泰州五月乙亥一宿而卒琴瑟方御吊者在门逆旅桐
棺视不受含斯生人之极哀巳君生十三岁而入于州学既久始食其廪膳其
没也年六十有四葬在神居山某原祔于先人礼也妻陈氏食贫味道雅志夙
谐先君即世今则同穴子载铭曰
于穆贾君实惟固穷鉴于前言以泽尔躬北风萧萧平地雪尺饥人在床歌出
金石驾我朱轓婆娑乐神矫矫危言正彼淫昏心则亡疚名以不扬幽宫永夜
郁此刚肠小同蒙稚西华沦落家风遂陨遗书罕托善其何劝天亦难知我铭
乐石惟亡愧辞
卷一 第 38b 页
大清 诰授通议大夫湖北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兼管驿传冯君碑铭(并序)
君讳廷丞字均弼其先毕公高之后食采冯城因而命氏世远失其谱系明成
化中寿光冯盛以军隶振武卫遂家代州五传至明期领乡荐其族始显 皇
朝曰如京广东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子曰云骕礼科给事中为君高祖曰㻾南
宁府同知为君曾祖曰光裕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南为君祖曰祁翰林
院编修为君父冯氏以文学起家至君凡十一世立朝涖官咸有名绩家法谨
严为北方所重君既冠举于乡乾隆二十一年由荫生授光禄寺署正君仪观
温雅造次必于礼法尝引 见
上望其举止喜曰是旧家子弟丁父忧去官君自以有禄于 朝乃尽以遗产
与诸弟而独任丧葬之事服阕补故官官閒少事因得肆力于学与大兴朱学
士筠及其弟侍郎圭嘉定钱少詹事大昕青浦王按察使昶歙程编修晋芳桐
乡汪舍人孟鋗以名节相矜尚文章议论咸缊藉有根柢是时诸人皆卑官其
后仕宦或显或不显天下称名德焉君多识史事尤精于地理自禹贡以下川
卷一 第 39a 页
渎异同都邑沿革口讲手画昭然如睹丹黄累箧老而益勤然不喜著书自娱
而巳差监通州本裕仓有善政既受代吏人往来 京师更十馀年参谒惟谨
迁大理寺寺丞故事大理于三法司主平反刑部权日重大理不得举其职君
在官于罪名出入数有纠驳刑部诸司皆怒而大学士刘文正兼刑部尚书独
心善焉未几迁刑部广西司员外郎既谒文正文正倾心礼遇事无大小悉以
咨之踰年迁广东司郎中君公廉不受请托然用法持平多所矜恕是时文正
方得政所奏请无不当故君得行其志其后君由江西按察使入觐大学士于
文襄问君在刑部治状君曰夫狱者愈求则愈深要在适中而止则情法两尽
文襄嗟赏其言告诸司官以为法出为浙江分巡宁绍台兵备道兼海关监督
岁造战船采木于属县吏因以为利君阅实其木书之于策以次伐之吏无所
容手潮犯萧山君急装立塘上曰水至则死于此督吏民修防更三昼夜塘得
不坏岁入有馀则以举其地之公事次则施诸三族之贫者通人名德礼接如
不及故交游士咸得其欲而君被服如儒者不听音乐终身无妾媵迁官之日
卷一 第 39b 页
至无以治装调福建分巡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学政承黄教乱后抚治彫敝务
安静不苛扰栅城三千七百丈以为外卫数巡厅县供顿馈遗无所受尝一夕
却金如意七列城叹服称盛事有吏职造船应支番银二万吏之子为诸生其
年当选拔吏请无受直而贡其子卒不许迁江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江西
当江湖岭峤之凑地险而民瘠是以多盗君广设钩距得其主名将竟其事会
王锡侯字贯狱起君坐失察革职发军台效力赎罪寻准君捐赎发江南以同
知用四十五年
上南巡驻跸宿迁 诏许君降捐道员仍留江南候补君自至江南前后为总
督者谓君不习为吏接遇甚简既论赎尽毁其家不足当十一素畏慎善忧及
兹牢落生意遂尽诸道凡缺七官辄为人得署常州徐州淮安三府苏松常镇
太粮储河库江南盐巡松太兵备四道率不数月代去常日旁皇无所得食贾
人责家咸见偪迫及其当官则清操弥厉同官或叩其所入辄权词荅之终不
以其守盖人尽心民事尤急贫弱虽一日必举其职时人以君好施而无所取
卷一 第 40a 页
清而不刻笃学勤政未尝近名谓之三反当君管河库日大学士诚谋英勇公
以阅河至见君深相器重使开临河集引河刻期而竣比还朝陈君忠实可任
且言其淹恤由是补整饬江南盐务分巡江宁道踰月迁湖北提刑按察使司
按察使兼管驿传荆门州知州某为民所殴以抗粮闻君驰往抚定其众究其
致衅始末乃坐倡首者而贷其馀人施南民以争地相仇杀君履行万山中亲
定其界为瘴气所中重以饥劳旧疾遂作既归犹冒暑听断不少止踰秋浸剧
请解官治疾甫报允而卒是为乾隆五十年十一月乙丑春秋五十有七贫不
能具含敛妻子归无所居寄食 京师士大夫知与不知莫不痛惜君长于抚
御短于应变故与同官多不相中而恒得民心尝慕古争臣守节死义昌言天
下事遇事激发引为已任久宦 京朝随牒平迁未有言责其后五官司道上
不能专制下不得亲其民清勤自力无所表树经世之学体国之忠生不竟其
施没不传于后世其可哀也巳君取翰林院侍读学士钱塘周玉章女 诰封
淑人子宬候补八品小京官女适翰林院编修临汾曹锡龄宬以君卒之次年
卷一 第 40b 页
十一月乙丑葬君于代州之烟望村礼也中自依有道逮一星终愧以下材遇
赏君子始则穷鸟投怀实蒙忘分与年流言不信既而缱绻从公共涉夷险凡
所披陈无不意尽尝恐朝露有期将使老母弱女累君高义而一辞祖道遽至
抚棺遂以衰疾馀生哀述旧德天道人事其何可量铭曰
邈矣公高光我文昭毕分晋国冯坐秦朝上党东阳其延十世良德和龙亦雄
四裔代州之显当明末造绵祀二百自他有耀君生而贵亦与忧俱保世守官
尺寸不踰高柴用刑刖人感惠汲孺闭阁淮阳称治君虽习吏泽不及民盛德
在抱万物知春在邦在家曰有簠簋何以饬之臣心如水朝酗夜歌彼维何人
乃速高位以康其身此焉小心履冰集木缿筒尺书苍黄 诏狱钧金孔棘焚
心汗颜陨我国宝伤哉百锾牵复有时交摧莫诉如彼敬通坎坷末路目营四
海受缠朱绂金玉满堂泊如无物一材一艺百年千里闻名向风载矜载喜生
馆死殡其归如林外无德色内无勌心戚戚兄弟莫远具迩女忧女叹如余在
体穷年奔命一肉不完人赖举火君死勤官年裁中寿家亦屡空完然白璧君
卷一 第 41a 页
子之躬百世有师清风不坠我无愧辞人惟堕泪
大清故贡士冯君墓铭(并序)
有冯廷重者衰而造门以其叔父邵所为状请中为铭而纳诸其父之墓邵为
人敦笃好学与中雅故知其言不苟乃属词曰
君讳鄄字翼演先世寿光人明成化中有曰盛者以军隶振武卫遂籍代州至
君凡九世曾祖云骕礼科给事中祖钦刑部四川司主事父祖悦陜西整饬洮
岷兵备道按察使司副使君七岁丧母居丧如成人事副使孝谨未尝有过乾
隆二十年副使以雷州府知府卒官君年二十有二副使故廉贫官数迁谪垂
老投瘴地饰终之日馀俸不足共敛事代州水陆万里归无居业葬无墓地老
幼百口莫知所依君以弱年为家督谋虑枝梧率中夜废寝北行未半糗粮垂
竭其家遂散君使诸妇孺各依其母氏而自与弟舁棺以归间出称贷四方经
营生事以葬以养以迎其亲属督诸子弟就学取妇生子嫁其二妹凡更十馀
年副使之家遂立初君之生也副使年四十有三人以为晚至是竟收其力焉
卷一 第 41b 页
君与其弟郏邵相爱甚郏既前夫邵久客无子君命邵归而身授学 京师越
五年竟卒君以选拔贡生举顺天乡试卒之年四十有七葬代州某原礼也君
既力庀其家事风雨漂摇仅而即安而以忧劳损其天年终以客死宜邵之述
德累行其词有哀焉邵又言君事继母有礼性平恕恢然长者惜中之不及见
也铭曰
噫嘻冯君率是常道送死事生孝于惟孝丧葬既举室家既聚众曰清吏是宜
有后曾是克家不康其身旅馆僮奴伤哉饰巾句注苍苍有子有弟百里见星
孰抚尔视封土若堂岿然牛脊我铭志之终惟安宅
大清故候选知县李君之铭(并序)
君讳㥫字孝臣高邮人祖某父某仍世好善多所周贷家故富赡因是遂贫君
治诸经通敏于诗春秋尤深作解义数十条义并精审晚好历算得梅氏书尽
通其术是时古学大兴元和惠氏休宁戴氏咸为学者所宗自江以北则王念
孙为之唱而君和之中及刘台拱继之并才力所诣各成其学虽有讲习不相
卷一 第 42a 页
依附君于年为长三人者兄事焉君知鬼神情状不惑于非类于宋以后愚诬
之学距之尤力内行淳笃临财无所苟与人交恂恂退让己所不为不以责人
巳所知不与人争其所亲善死生贫富不以易其心既久困诸生籍以高弟将
贡于国学其前夕执友贾田祖死君遂不入试而亲棺敛以归之君身短不及
中人貌质朴嗜酒善谐笑至其执心尚义勇于为人虽贲育不过也乾隆四十
五年君成进士注选知县越四年病卒年五十有一中既与君久要得详其行
谊每观先哲话言诗书所称述求之君身则百行备焉尝与同志叹息谓古淑
人君子见于今日然君居则受侮于家出则不谐于乡里客于四方游于 京
师人或始慕而终弃之其爱而加敬者不十人焉以为古之道不宜于今今之
人不足以知君也然君当少壮之日穷饿奔走汲汲无欢中岁以后百疾交侵
支离骨立未沾一命竟陨中身女失所归子又不肖则非人之所能为也然后
知世之同力以挤君者实顺乎天心而庄周氏所称人之小人天之君子者至
于君而其言不验焉乌乎岂君之命与铭曰
卷一 第 42b 页
力学修行其职在我曰贫曰疾道无不可生莫我知没岂贵名衔哀累德以表
余情
大清故吴县儒学教谕乔君墓碑(并序)
君讳汲字敏伯先世籍长洲明洪武中有某者始迁宝应之柘沟至君凡十三
世曾祖可聘明掌河南道监察御史巡按浙江国亡遁迹完节以终祖莱 皇
翰林院侍读与河道总督靳辅争议海口夺官父崇修用人材辟召既见以疾
固辞授铜陵县教谕自君曾祖复迁于县城君弱冠领乡举婿于武陵胡氏舅
期恒巡抚甘肃从学甥馆是时故抚远大将军方贵巡抚为之尽其力而偏爱
于君君即有求谒再转则得请于
上当君在道州县或郊迎长跽因门下白事君俭德晦名蛰居诵习人事馈问
亡所通二族既败有司迹君于芜湖推问累旬卒以不坐选吴县教谕故时居
是官者率倚富人为缘君守官敦朴日与诸生论说经义未尝诣人束脩之礼
非其道不以入诸生鸠民财以祀禹于包山既成言于大府君为议曰禹食于
卷一 第 43a 页
江以南会稽之庙实为命祀礼烦则渎诸生自有先圣先师不可以侍前古明
王之祀由是中止县为布政使治屋积材木于学宫君争之不能得曰吾居其
官是不可干也去则惟公所为即日以病告归学政晋宁李侍郎久之得其事
惜君之去表其行迹下诸学官以为法君家居笃老三族之礼事吊死而问疾
未尝不在冻梨植鳍有晬其容登降折旋终日亡怍多识 朝廷掌故先民德
音出辞蔼然依于忠信小大倾心虚往实归乡人君子莫不叹息以是为邦家
之光人伦之表焉矣君恒日自力写书烛入则诵其文不中程不止既病惟讽
诸经卒之前夕次及礼记中遇误文求书正之而没于时年八十六矣是为乾
隆四十一年九月甲午遗命三月而葬不营佛事礼也中之妻于君为弥甥昔
操几杖娄接音谈委宛平生情澜不竭顾望崦嵫悽然身世之托曾不踰岁再
经君里巳在殡宫永念久要期亡惭负而君之子士宗务求之达官固不具状
谨据所知叙而藏之且系以辞曰
乔维望宗三世箸节遗训之资爰张其烈秩秩庠门载洒载扫曰食其官曰守
卷一 第 43b 页
其道大木百车閒于弦歌我义不安它人则那杖函玉佩雍容井里洋洋话言
充人心耳惟寝惟食惟学与谋属纩绵绵雒诵其休广川大业鲁山德范既训
既亲吾生何憾惟此善人实以天全安其真宅式告万年
黄鹤楼铭(并序/代毕尚书作)
江出峡东至于巴邱沅湘二水入焉又东至于夏口汉水入焉于是西自岷山
西南自牂牁南自桂岭西北自嶓冢五水所经半天下皆汇于是以注于海而
江夏黄鹄山当其冲江环其三面再折而后东故地形称险焉县因山为城山
之西有矶起于江中石立如植激水逆行恒数里于形为尤险其上为楼咸取
于山以为名始自孙吴郦氐著之齐梁二书并载其迹于后楼之兴废史莫能
纪乾隆元年大学士史文靖总督湖广乃更其制自山以上直立十有八丈其
形正方四望如一高壮闳丽称其山川历年六十坚密如新其下则水师蒙冲
在焉岁以十月都试吴戈犀甲蔽川耀日江以西商旅百货之所凑道路昼夜
行不休著籍户八百万公私舟楫列樯成林南北二郊原隰沃衍禾黍弥望无
卷一 第 44a 页
高山深林之蔽桴鼓一鸣上下百里若示诸掌奸宄无所匿其迹惟江夏自宋
立郢州以来代为重镇 国家疆理天下慎固封守常以尚书侍郎镇抚其地
及司道之所治百城冠盖四至趋风驲路剧骖輶轩之使不日则月西南际海
属国以百数终王受吏累译来庭往反
上都皆道于此守土之吏率会于兹楼以饮食之礼亲其僚友不降阶序而民
风穑事胥可知也洎夫王臣咨诹每怀靡及舌人体委怀柔远人治官莅民礼
宾诘戎邦之大事于是乎咸在外以设险内以经国地势然也其有逐臣羁客
登高作赋感物造端可兴可怨丹邱羽人云水栖游徜徉乎其地均足以发抒
文采增成故实沅始释褐文靖以元老在 朝先后序同岁为衣冠盛事蒙
恩扬历兹继其武既欣践于胜地且感遗构乃为铭曰
海有神山河惟底柱巨灵爰辟列仙攸处乐哉斯邱曾城之颠上标崇观下俯
大川柱天不倾障江欲回山增比岳水激成雷都会是程蛮荆斯控光映鸟帑
势吞云梦四野厎平八窗洞属登若冯虚望惟极目朱衣行水毛人堕城梦有
卷一 第 44b 页
先兆神或不经大别西踞樊口东趋神禹明德黄武伯图川逝无停人往不作
我纪兹游思同民乐
汉上琴台之铭(并序/代毕尚书作)
自汉阳北出二里有邱焉其广十亩东大别左界汉水石堤亘其前月湖周
其外方志以为伯牙鼓琴钟期听之盖在此云居人筑馆其上名之曰琴台通
津直道来止近郊层轩累榭迥出尘表土多平旷林木翳然水至清浅鱼藻交
映可以栖迟可以眺望可以泳游无寻幽陟远之劳靡登高临深之惧懿彼一
邱实具二美桃华渌水秋月春风都人冶游曾无旷日夫以夔襄之技温雪之
交一挥五弦爰擅千古深山穷谷之中广厦细旃之上灵踪所寄奚事刻舟胜
地写心谅符元赏余少好雅琴觕谙操缦自奉简书久忘在御弭节夏口假馆
汉皋岘首同感桑下是恋于以濯足沧浪息阴乔木听渔父之鼓枻思游女之
解佩亦足高谢尘缘希风往哲何必抚弦动曲乃移我情铭曰
宛彼崇邱于汉之阴二子来游爰迄于今广川人静孤馆天沈微风永夜虚籁
卷一 第 45a 页
生林泠泠水际时汎遗音三叹应节如彼赏心朱弦巳绝空桑谁抚海忆乘舟
岩思避雨邈矣高台岿然旧楚譬操南音尚怀吾土白雪罢歌湘灵停鼓流水
高山相望终古
 附伯牙事考
 汉上伯牙遗迹方志无稽诚不足道古籍载伯牙事所连及者琴操有成连
 方子春吕氏春秋有钟子期成连方子春无所考吕氏春秋本味篇伯牙鼓
 琴钟子期听之高诱注云伯氏牙名或作雅钟氏期名子通称悉楚人也又
精通篇云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高诱注云钟姓也子通称期名也楚人
 钟仪之族诱受学于卢尚书立言不苟其时故书雅记存者尚多必有所本
 期为钟仪之族则是世官而宿其业也其知音也固宜又钟建亦为乐尹不
 知与期何别也荀子劝学篇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杨倞注伯牙不知何时
 人今检史记巍世家昭釐王十一年当秦昭王四十一年昭王问左右今日
韩巍孰与始强如耳巍齐孰与孟尝芒卯贤中旗冯琴而中旗秦策又作
卷一 第 45b 页
 中期而韩非子见难篇正作钟期以冯琴事准之则为钟子期无疑也昭王
 十年楚怀王入秦二十九年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钟期之自楚入秦固有
 因也然则伯牙为楚怀王顷襄王时人明矣列子与郑子阳同时而汤问亦
 载其事者刘向谓穆王汤问二篇迂诞恢怪非君子之言以今考之正他书
 误入之驳文也余既铭斯台因附书于石之阴以告学者
卷一 第 46a 页
卷一 第 47a 页
春秋述义
诸侯受国于天子而尽臣其封内生杀庆赏咸莫不专之故史之所书内事从
君举郕太子朱儒来奔公以诸侯之礼逆之则史以郕伯书之此邦交从乎君
举也庄公子赤襄公并为世嫡其生也惟庄公书桓公以太子生之礼举之则
史以子同生书之此继体从乎君举也公子买戍卫楚人救卫不克公惧于晋
杀子丛以说焉谓楚人曰不卒戍也公以不卒戍刺之则史以不卒戍书之此
刑人从乎君举也文姜哀姜声姜齐姜孟子皆夫人也文姜哀姜穆姜皆有罪
而哀姜又齐人所杀也子氏声子成风敬嬴二定姒齐归皆妾女也赴于诸侯
反哭于寝祔于姑则曰夫人某薨葬我小君某不赴则不称夫人不反哭则不
言葬小君此丧礼从乎君举也传据简牍务详其事经为策书必循其体明乎
此则经与传之不合者可以息其疑矣至于经所不书其例非一而非公命不
书隐元年 发其例虽至改葬先君邻国之会葬亦以公不临不见故不书是
知内事之系乎君也君举必书此之谓也
卷一 第 47b 页
鲁之春秋策书之法实本周礼韩起所见祝鮀所述有其徵矣有即位之礼(周/书)
(顾命篇国/语周语)故桓文宣成襄昭定哀皆书即位隐不书摄也庄不书文姜出也闵
不书乱也僖不书公出也使周礼无即位之礼则春秋所书为无据矣有君卒
于路寝之礼(丧大/记)故庄宣成三公书公薨于路寝传于成发其例曰言道也僖
薨于小寝文薨于台下襄薨于楚宫定薨于高寝传于僖发其例曰即安也昭
薨于乾侯言失其所也隐闵书公薨而不言地明其为弑也桓书公薨于齐明
其为戕也使周礼无君卒于路寝之礼则春秋所书为无据矣周公制礼事为
之制曲为之防伯禽受之以封于鲁鲁之史世守之以为春秋莫敢损益焉故
曰鲁犹秉周礼又曰吾今而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春秋本一代之礼
成一国之史上不可通于夏商旁不可施于吴楚而后之君子欲援春秋之法
以定列代之史斯不然矣问者曰周礼具在鲁之史据而书之何待于孔子而
后作哉答曰譬折狱虽有刑书犹求圣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长慈惠之师
然后能听其情而议其轻重以徵于书春秋亦犹是也有君不事周有常刑必
卷一 第 48a 页
有董狐然后能正其恶周衰史失其官而礼经将废自孔子修之而后先王之
典存焉故礼之与春秋相为权衡也非周公不能作非孔子不能修岂可汎然
望诸衰世之史哉
鲁叔仲惠伯之死荀息之忠也不书何也曰以诸侯之策书之则当曰鲁公子
遂弑其君恶及其大夫彭生春秋内讳书子卒而不地其君既讳则其臣无所
系无所系则不书忠如彭生恶如公子翚皆是也若曰公子遂杀叔仲彭生则
是两下相杀之词无以昭惠伯之忠故不书者辞穷也杜谓史畏襄仲非也
春秋有通例有变例诸侯失地名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是也而齐人
灭谭谭子奔莒谭子不书名灭同姓名卫侯燬灭邢是也而楚人灭夔楚人不
名入国曰灭而虞师晋师灭下阳取邑而曰灭宋公入曹以曹伯阳归灭国而
曰入弑君称君君无道也晋灵公陈灵公齐庄公无道而不称君襄二十六年
澶渊之盟晋赵武宋向戍曹人皆称人赵武卿不会公侯也向戍后也曹微者
也三称人同辞不同义襄二年夫人姜氏薨襄公嫡母也四年夫人姒氏薨襄
卷一 第 48b 页
公母也九年夫人姜氏薨襄公祖母也而其辞不别成十年传晋景公有疾立
太子州蒲为君以伐郑经书五月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伐郑此晋侯
厉公也丙午晋侯獳卒此景公也而二晋侯同辞是其义也
卷一 第 49a 页
卷一 第 50a 页
述学补遗
释冕服之用
冕服之用自祭祀而外见于经典者凡十有一玉藻𢆯端而听朔于南门之外
注端当作冕一也哀公问冕而亲迎二也周官司服飨射则鷩冕三也四也据
注及正义食礼在庙亦鷩冕五也觐礼天子衮冕负斧扆以朝诸侯六也文王
世子冕而总干亲在舞位以养老七也祭义天子诸侯为藉冕而躬秉耒八也
司服诸侯之大夫聘于天子𢆯冕九也夏采王崩以冕服复于太祖十也节服
氏衮冕六人朝觐维王之大常诸侯四人服亦如之十一也后之俗儒专以祭
服当之误矣
江都县榜驳义
江都县衙前榜二曰绩传董相邑肇荆王中以为皆误也自孝景前四年徙汝
南王非王江都传子建元朔二年自杀凡二世三十三年其时并得鄣郡而不
得吴有广陵江都高邮平安宛陵于潜江乘春谷秣陵故[邱-丘+覃]句容泾丹阳石城
卷一 第 50b 页
湖孰陵阳芜湖黝溧阳歙宣城二十一县为今扬州太平宁国池州徽州五府
通广德二州江宁府之上元江宁句容高淳溧水镇江府之溧阳及杭州府之
于潜昌化泗州之天长十县地诸侯相治其国视郡守秩二千石在其上(见哀/帝纪)
(汲黯/传)而江都县自属江都国其令自千石至六百石今之江都县知县正可当
汉之江都令耳地之广袤尚不及其半若傅之董相是以国为县以相为令其
淆甚矣荆王刘贾以高帝六年封至十一年为英布所杀无后其立国至浅贾
都于吴(汉兴以来/诸侯年表)此地为其支邑自名广陵至孝景置江都国贾死巳四十三
年江都县之名前此绝无所见疑即托始于此时安得以为肇于贾也二者之
云失于不学榜立五年无觉其非者中据史以为之辨
汉雁足镫槃铭释文
汉铜雁足镫槃高今尺三寸七分径四寸七分铭半环槃背云竟宁元年考工
工护为内者造铜雁足镫重三斤十二两护武啬夫霸掾广汉主右丞赏守令
尊护工卒史不禁省又一行云中宫内者弟二十五下少空又云受内者凡篆
卷一 第 51a 页
文五十五重文作二者一(首六字漫漶日中拭水视之乃可辨考下从/作者其刻独明乃后人妄为钩泐不足辨也)镫故为江都马
氏物今归巴慰祖予籍予籍从甥胡唐咏陶审定其文今具释之云竟宁元年
者元帝建昭六年正月改元即位之十六年也云考工者少府属官本名考工
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臣瓒云冬官为考工主作器械是也云为内者造铜雁
足镫者内者亦少府属官有令有丞外戚传许广汉女平君当为内者令欧侯
氏子妇则内者非奄人也古之烛束薪为之或执之于手以膏为烛始见于秦
始皇本纪则宜有槃以承之镫其别也故外戚传乃夜张镫烛钟鼎款识所载
凡七镫别出车宫承烛槃是也镫锭互训正谓器首之注膏者(徐鼎臣谓锭中/置烛故谓之镫)
(误/矣)故上林荣宫镫铭上林荣宫铜雁足镫下有槃并重六斤是也云重三斤十
二两今权之得二十四两二钱吕微仲考古图汉好畤官厨鼎刻曰重九斤一
两今重三斤六两欧阳永叔集古录汉谷口铜甬刻曰重四十斤今重十五斤
以此镫校之今六两当汉一斤有嬴有缩皆不画一疑汉权公私大小非一律
也云护武啬夫霸掾广汉主右丞赏守令尊者汉制县有啬夫职听讼是谓少
卷一 第 51b 页
吏张释之慱有虎圈啬夫外戚传有暴室啬夫及此铭之武啬夫其名杂矣汉
官之非真拜者有行有领有护有守郎中秩比三百石都水水衡都尉属官刘
向以郎中为都水使者本传称领护三辅都水及迁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则
尊矣而所校诸书序皆称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则护者兼官之名若后世
之差遣此武啬夫乃假吏也霸啬夫名掾丞令皆考工官吏广汉赏尊其名也
守令亦其未即真者耳丞之多者佽飞九丞掖庭八丞宦者七丞独考工不知
其数今言主右丞则非一丞矣云护工卒史不禁者不禁卒史名啬夫掾丞令
皆先卑而后尊卒史在令后者以护工别出之云省者汉诸器铭多有之若吕
氏春秋之言监工矣云中宫内者弟二十五者汉时皇后所居称中宫盖永定
宫也汉诸镫铭多纪其次弟云受内者谓中宫侍御受之内者也金石录平周
金钲铭云平定五年受圜阴与此同意乾隆四十九年八月晦汪中释
江淹墓辨
歙之江氏皆祖梁金紫光禄大夫醴陵侯淹以醴陵为济阳考城人岁遣人至
卷一 第 52a 页
今考城修墓致祭中以为误矣宋书州郡志云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
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陵郡界者晋成帝咸和四年司空
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诸县其徙过江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
县以司牧之又云文帝元嘉八年以南徐州治京口割扬州之晋陵兖州之九
郡侨在江南者属焉故南徐州备有徐兖幽冀青并扬七州郡邑其南徐州下
有济阳郡领考城鄄城二县萧子显齐志亦同宋齐二志南徐济阳郡领考城
鄄建武三年省济阳郡考城度属鲁寻又省鄄城度属南濮阳齐志又云临淮
以下十二郡并无实土由是言之江氏本贯实在今之考城春秋之戴国汉之
菑县章帝始改今名而醴陵所系之济阳考城则侨立于今之丹徒县境二者
邈不相涉醴陵卒于天监四年自宋明帝泰始三年失淮北四州今之考城久
沦于魏至是已四十二年魏之济阳始置徐州继属阳夏郡地形志载其建置
甚明当醴陵之卒日寻干戈其时寿阳合肥并为魏土岂深入敌境千里自营
窀穸况渡江百族并无反葬故里之事一坏之土不知谁何累百衣冠拜伏流
卷一 第 52b 页
涕真可谓无妄之福巳
雷州府知府冯君妻三李氏不合葬议
代州诸冯皆族葬自明举人某考卜于州东北华甲庄至雷州君凡五世为基
二十有六雷州君凡五取其三皆李四张五戈戈则今固在始取李没于康熙
三十九年葬于四十一年次没于四十七年葬于五十一年次没于雍正七年
葬于十年皆在祖墓张始生子鄄郏邵郿乾隆五年雷州官岷洮道张没于官
所于时华甲庄地尽不可复葬乃假葬于域外之碑堂又十五年雷州卒于其
官又十七年始得兆于州北之北冈距三李之没久者殆六十年近亦四十馀
年议将迁而合诸北冈冯氏诸长老皆曰葬久不可知既动损幽灵脱有朽败
其忍使遗蜕露见于天日且魂气有知往来冥合非墓地之所能隔苟为不然
无宁久依于其舅姑而勿播迁以从其夫于是不果迁惟张与雷州同穴其后
三年邵客于鄞告中以其事且曰邵三前母皆无出邵兄弟又不逮事而所生
母独从父葬人其谓我何子为我求诸礼吾将勒诸窆石之阴中曰以兹所为
卷一 第 53a 页
求之于礼则固不协不协而为之辞非中所能虽然奉雷州以附于祖则无其
地迁三母以就雷州则虑棺之毁是人事之穷非得为而已者也张之体魄不
可即安于假葬三李下窆岁远止可仍其真宅又必至之事非厚薄之差也前
世若晋郑袤先取孙氏蚤亡袤卒继室曹氏迎孙丧于黎阳合葬唐楚王灵龟
前妃阎氏嫁不踰年而夭及灵龟卒妃上官氏为备礼同葬史皆美其知礼今
张既先雷州殒世事非自主无歉于曹与上官又彼并孤魂无依此则从葬祖
墓其事差殊苟欲致其无巳之情则犹有二焉使华甲庄墓域之外有地可拓
异日以一孙及孙妇从于三李准诸卒哭班袝之文以定公墓昭穆之次女尸
异姓神道所冯非亲而祔示不遐弃(丧服小记妇祔于祖姑祖姑有三/人则祔于亲者注亲者谓舅所生)斯亡于
礼者之礼也古之事亡惟重庙祀享诸野外于礼不经冯氏四时家祭人各立
主则张不先三李而食其分固自秩矣若以拜墓之典有举莫废则祭雷州成
礼即驰祭三李之墓然后还祭于张同日异日视道之远近以是为先后之序
焉则夫夫妻子母之心尚亦交慰哉虽然私议刻诸石非古也附之谱记待后
卷一 第 53b 页
世达者其可尔江都县附学生员汪中谨议
狐父之盗颂(并序)
列子说符篇东方有人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于道狐父之盗曰邱见而
下壶餐以餔之三餔而后能视有感其事因作此颂
狐父之盗厥名曰邱鲍食而嬉税于道周东方有人惟爰旌目贸贸然来既馁
而踣于时子盗盱睢审顾匪我昏媾匪我旧故嗒然七尺形在神奄弱息裁属
饥火方炎致此非我哀尔无辜左挈懿筐右执方壶得之则生失之则死藐尔
一箪倏焉人鬼芒芒下土曾无可依惟盗餔我慈母婴儿彼盗之食于何乃得
外御国门内意窟室勇夫寝戈暴客是禦国有常刑在死不赦惟得之艰致忘
其身既淅既炊以济路人舍之何咎救之何报悲心内激直行无挠吁嗟子盗
孰如其仁用子之道薄夫可敦悠悠沟壑相遇以天孰为盗者吾将托焉
吊黄祖文(并序)
往寻祢生遗事辄羡其荣遇故北海忘年而下交章陵跣足而请命懿彼两贤
卷一 第 54a 页
是云死友固无得而称矣若夫孟德威振天下屈意于狂夫之言刘表坐谈西
伯忍耻于细人之谮旷世高举异人同情盖若有天相焉即其遭命江夏终陨
国宝后之君子摅怀旧之想悼生才之难莫不扼腕斗筲伤心五百然观衡为
黄祖作书轻重疏密各得体宜祖持其手曰处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欲
言则犹有赏音之遇也夫杯酒失意白刃相雠人情所恒有至于临文激发动
色相咨解带写诚欢苦亲戚其冲怀远识岂可望之今世士大夫哉虽枉天年
竟获知己嗟乎祢生可以不恨余束发依人蹉跎自效逮于长大几更十主何
尝不赋鹦鹉于广筵识丰碑于道左而醉饱过差同其狷狭飞辨骋辞未闻心
赏其于黄祖盖犹得其恶而遗其善焉古有三疾今也则亡论者不察猥使祖
于千载之下独受恶名斯事之不平者也用述斯篇诏来雪往其辞曰
岁在单阏兮四月几望有士失职兮独居怆恍世既莫吾知兮将托于古之人
溯汶江以通诚兮远吊府君昔夏口之高会兮方虎视而自威何死公之等道
兮乃众辱于白衣彼陨其生兮子丧其名嗟须臾之不忍兮遂两败而俱倾固
卷一 第 54b 页
凶德之交会兮岂九天之可正惟人世之不齐兮孰富寿而贫天睹周鼎而目
迷兮奉康瓠以为宝子吹竽则信工兮固吾王之不好紧夫子之识真兮又达
心而不欺由执手之款言兮曰白首以为期感斯情之信厚兮恨不与之同时
苟吾生得一遇兮虽报以死而何辞惟夫子之杀士兮世相戒以畏涂历千祀
而蒙诟兮亦足以蔽其辜节壹惠以为名兮犹将傲今之人以所无重曰凤皇
虬龙不可绁兮相彼九州身安置兮愿得君子终焉事兮庶保元吉没吾世兮
荀卿子通论
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经典叙录毛诗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
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閒人大毛公毛公为诗故训
传于家以授赵人小毛公一云子夏传曾申申传魏人李克克传鲁人孟仲子
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赵人孙卿子孙卿子传鲁人大毛公由是言之毛
诗荀卿子之传也汉书楚元王交传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同受诗于浮
邱伯伯者孙卿门人也盐铁论云包邱子与李斯俱事荀卿(包邱子即/浮邱伯)刘向叙
卷一 第 55a 页
云浮邱伯受业为名儒汉书儒林传申公鲁人也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
邱伯受诗又云申公卒以诗春秋授而瑕邱江公尽能传之由是言之鲁诗荀
卿子之传也韩诗之存者外传而巳其引荀卿子以说诗者四十有四由是言
之韩诗荀卿子之别子也经典叙录云左邱明作传以授曾申申传卫人吴起
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椒传赵人虞卿卿传同郡荀卿名况况传武威(武/威)
(据史记张丞相/传当作阳武)张苍苍传洛阳贾谊由是言之左氏春秋荀卿子之传也儒林
传云瑕邱江公受榖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传子至孙为博士由是言之谷梁
春秋荀卿子之传也荀卿所学本长于礼儒林传云东海兰陵孟卿善为礼春
秋授后苍疏广刘向叙云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也长老至今称之曰兰陵
人喜字为卿盖以法荀卿又二戴礼并传自孟卿大戴曾子立事篇载修身大
略二篇文小戴乐记三年问乡饮酒义篇载礼论乐论篇文由是言之曲台之
礼荀卿之支与馀裔也盖自七十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
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子传之其揆一也
卷一 第 55b 页
故其说霜降逆女与毛同义礼论大略二篇谷梁义具在又解蔽篇说卷耳儒
效篇说风雅颂大略篇说鱼丽国风好色并先师之逸典又大略篇春秋贤穆
公善胥命则为公羊春秋之学楚元王交本学于浮邱伯故刘向传鲁诗谷梁
春秋刘歆治毛诗左氏春秋量仲舒治公羊春秋故作书美荀卿其学皆有所
本刘向又称荀卿善为易其义亦见非相大略二篇盖荀卿于诸经无不通而
古籍阙亡其授受不可尽知矣史记载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于荀卿则未
详焉今考其书始于劝学终于尧问(刘向所编尧问第三十其下仍有君子赋/二篇然尧问卜附荀卿弟子之词则为未)
(篇无疑当以杨/倞改订为是)篇次实仿论语六艺论云论语子夏仲弓合撰风俗通云谷梁
为子夏门人而非相非十二子儒效三篇每以仲尼子弓并称子弓之为仲弓
犹子路之为季路知荀卿之学实出于子夏仲弓也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
五篇杂记孔子及诸弟子言行盖据其平日之闻于师友者亦由渊源所渐传
习有素而然也故曰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
韩诗外传客有说春申君者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皆兼天下今孙子
卷一 第 56a 页
 天下之贤人也君藉之百里之势臣窃以为不便于君苦何春申君曰善于
 是使人谢孙子孙子去而之赵赵以为上卿客又说春申君曰昔伊尹去夏
 之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齐强而鲁弱由是观之贤者之所在其君
 未尝不善其国未尝不安也今孙子天下之贤人何为辞而去春申君又云
 善于是使请孙子孙子伪喜(战国策/作为书)谢之曰鄙语曰厉怜王此不恭之语也
 虽然不可不审也此为劫杀死亡之主言也夫人主年少而放无术法以知
 奸即大臣以专断图私以禁诛于已也故舍贤长而立幼弱废正适而立不
 善故春秋之志曰楚王之子围聘于郑未出竟闻王疾反问疾遂以冠缨绞
 王而杀之因自立齐崔杼之妻美庄公通之崔杼率其群党而攻庄公庄公
 请与分国崔杼不许欲自刃于庙崔杼又不许庄公出走踰于外墙射中其
 股遂杀而立其弟景公近代所见李兑用赵饿主父于沙邱百日而杀之淖
 齿用齐擢湣王之筋而悬之于庙梁夙昔而杀之夫厉虽痈肿痂疕上比远
 世未至绞颈射股也下比近世未至擢筋饿死也由是观之厉虽怜王可也
卷一 第 56b 页
 因为赋曰璇玉瑶珠不知佩杂布与锦不知异闾娵子都莫之媒嫫母力父
 是之喜以盲为明以聋为聪以是为非以吉为凶呜乎上天曷维其同诗曰
 上帝甚慆无自瘵焉按春申君请孙子孙子荅书或去或就曾不一言而泛
 引前世劫杀死亡之事未知其意何属且灵王虽无道固楚之先君也岂宜
 向其臣子斥言其罪不知何人凿空为此韩婴误以说诗刘向不察采入国
 策其叙荀子新书又载之斯失之矣此书自厉怜王以下乃韩非子奸劫弑
 臣篇文其言刻覈舞知以禦人固非之本志其赋词乃荀子佹诗之小歌见
 于赋篇由二书杂采成篇故文义前后不属幸本书具在其妄不难破尔孙
 卿自为兰陵令逮春申之死凡十八年其閒实未尝适赵亦无以荀卿为上
 卿之事本传称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诗外慱国策所载或说春申君
 之词即因此以为缘饰周秦閒记载若是者多矣至引事说诗韩婴书之成
 例国策载其文而不去其诗此故奏之葛龚也
 今本荀子二十卷元时椠本题云唐大理评事杨倞注一本题云唐登仕郎
卷一 第 57a 页
卷一 第 58a 页
卷一 第 59a 页
卷一 第 60a 页
卷一 第 61a 页
卷一 第 62a 页
卷一 第 63a 页
卷一 第 64a 页
卷一 第 65a 页
卷一 第 66a 页
卷一 第 67a 页
王建初年荀卿复自赵来齐故曰三为祭酒是时春申君封于淮北兰陵乃其
属邑故以卿为令后八年春申君徙封于吴而荀卿为令如故又十二年考烈
王卒李园杀春申君尽灭其族本传云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列著数
万言而卒因葬兰陵荀卿之卒不知何年尧问篇云孙卿迫于乱世䲡于严刑
上无贤主下遇暴秦盐铁论毁学篇方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无二然
而荀卿为之不食睹其罹不测之祸也据李斯传斯之相在秦并天下之后距
春申君之死十八年距齐湣王之死六十四年是时荀卿盖百馀岁矣荀卿生
于赵游于齐尝一入秦而仕于楚卒葬于楚故以四国为经托始于赵惠文王
楚顷襄王之元终于春申君之死凡六十年庶论世之君子得其梗概云尔
 刘向叙录卿以齐宣王时来游稷下后仕楚春申君死而卿废史记六国年
 表载春申君之死上距宣王之末凡八十七年史记称卿年五十始游齐则
 春申君死之年卿年当一百三十七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史记所云年
 五十为年十五之讹然颜之推家训勉学篇荀卿五十始来游学之推所见
卷一 第 67b 页
 史记古本巳如此未可遽以为讹字也且汉之张苍唐之曹宪皆百有馀岁
 何独于卿而疑之
 荀子归赵疑当孝成王九年十年时故臣道篇亟称平原信陵之功是时信
 陵故在赵也以信陵君之好士得之于毛公薛公而失之于荀卿惜夫
 韩非子难四篇燕王哙贤子之而非荀卿故身死为僇荀子游燕在游齐之
 前事仅见此
 本书彊国篇荀子说齐相国曰今巨楚县吾前大燕䲡吾后劲魏钩吾右西
 壤之不绝若绳楚人则乃有襄贲开阳以临吾左是一国作谋三国必起而
 乘我如是则齐必断而为四三国若假城耳其言正当湣王之世湣王再攻
 破燕魏留楚太子横以割下东国故荀卿为是言其后五国伐齐燕入临菑
 楚魏共取淮北卒如荀卿言荀子之为齐与乐毅之为燕谋伐齐所见正同
 岂可谓儒者无益于人国乎此齐相为薛公田文故曰相国上则得专主下
 则得专国王伯篇云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綦之而亡齐湣薛公是也荀
卷一 第 68a 页
 卿之为是言者疾田文之不能用士也
大学平义
大学其文平正无疵与坊记表记缁衣伯仲为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于孔氏为
支流馀裔师师相传不言出自曾子视曾子问曾子立事诸篇非其伦也宋世
禅学盛行士君子入之既深遂以被诸孔子是故求之经典惟大学之格物致
知可与傅合而未能畅其旨也一以为误一以为缺举平日之所心得者著之
于书以为本义固然然后欲俯则俯欲仰则仰而莫之违矣习非胜是一国皆
狂即有特识之士发寤于心止于更定其文以与之争则亦不思之过也诚知
其为儒家之绪言记礼者之通论孔门设教初未尝以为至德要道而使人必
出于其途则无能置其口矣
周秦古书凡一篇述数事则必先详其目而后备言之其在逸周书管子韩非
子至多本书祭统之十伦孔子閒居之五至三无皆是也今定为经传以为二
人之辞而首末相应实出一口殆非所以解经也意者不托之孔子则其道不
卷一 第 68b 页
尊而中引曾子则又不便于事必如是而后安尔
门人记孔子之言必称子曰子言之孔子曰夫子之言曰以显之今大学不著
何人之言以为孔子义无所据
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明乎教非一术必因
乎其人也其见论语者问仁问政所荅无一同者闻斯行诸判然相反此其所
以为孔门也标大学以为纲而驱天下从之此宋以后门户之争孔氏不然也
宋儒既藉大学以行其说虑其孤立无辅则牵引中庸以配之然曾子受业于
孔门而子思则其孙也今以次于论语之前无乃颠乎盖欲其说先入乎人心
使之合同而化然后变易孔氏之义而莫之非所以善用其术而名分不能顾

大清故国子监生 赠句容县儒学教谕孙君墓铭(并序)
君讳枝生字一凤先世定远人明乐安郡公兴祖弟子濠梁卫指挥使继达赐
宅常州遂籍武进武进孙氏凡二侯三指挥使传十馀世与明终始登庶司者
卷一 第 69a 页
又百馀人而尚书慎行以清节硕德著名四朝故世为望宗君曾祖艅封翰林
院检讨祖自仪桂阳州同知封翰林院编修父谋礼部主客司郎中君生十馀
岁兄凤飞官恩承州吏目君从之官所义宁县知县许建者宜兴人无子有一
女以君为赘婿生子勋君念门户中衰二亲弃养一身远依外家非学无以自
立由是下帷诵习靡有晨夜体素清羸遂遘疾以卒是为雍正九年四月壬子
春秋二十有六踰年义宁君亦没君妻许孺人携子奉二柩以归各祔于其先
垄为父立后而身归武进以奉孙氏其教勋严而有法勋举顺天乡试官句容
教谕赠君以其官勋事母孝谨喜交友彊直有气尤达于政事三子皆材曰星
衍星衡星衢星衍通小学最善为文亦举于乡君童年远客以诸生早终故行
迹不传于世而苦节可贞克昌厥后卒以成君之志则君之内刑于妻下施于
孙子者可知也君葬武进某原后五十四年星衍使其友汪中为之铭其词曰
乐安桓桓官有世功门祚中夷畴亢其宗猗彼文孙心长命促鼓箧方诵帷堂
巳哭有噭其孤衰衣在抱越岭浮湘翩翩丹旐令妻孔瘁二世其昌苦体有牉
卷一 第 69b 页
君为不亡封土延陵实坚实好立石旌事崇公之表
修禊叙跋尾
晋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琅琊王羲之修禊叙定武石刻五字不损本乾隆五十
年八月江都汪中审定题字
今体隶书以右军为第一右军书以修禊序为第一修禊叙以定武本为第一
世所存定武本以此为第一在于四累之上故天下古今无二
修禊叙别本至多理宗所集游氏所藏不可得见无以定其甲乙今之行世者
颍上笔致翩翩矫若云中之鹤故为别调亦具本色若东阳国学二本俱定武
适嗣而各有其一体东阳清劲过是则其失也峻开皇伪体是也国学秀朗过
是则其失也媚吴兴临本是也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持是以论书吾于定武石刻见之
叙中涂改诸字此刻若因寄所托因字向之二字良可二字悲夫夫字斯文文
字皆先书他字而后改之笔迹宛然其翻刻定武本及别本所刻皆不尔故知
卷一 第 70a 页
定武是从右军真迹上石也然中虽能鉴古使不见定武真刻亦何从知之此
非人力所能为也
定武石刻出自欧阳率更若以为率更所书者中尝疑焉太宗之于此叙爱之
如此其笃也得之如此其难也既欲寿诸贞石嘉彼士林乃舍右军之真迹用
率更之临本譬之叔敖当国优孟受封中郎在朝虎贲接席殆不然矣后见何
延之兰亭始末记云帝得帖命冯承素韩通政等各拓数本赐太子诸王一时
能书如欧虞褚诸公皆临拓相尚刘餗嘉话录云兰亭叙武德四年入秦府贞
观十年始拓以分赐近臣何子楚跋云唐太宗诏供奉临兰亭叙惟率更令欧
阳询自拓之本夺真勒石留之禁中然后知定武本乃率更响拓而非其手书
于是前疑始释古称石刻之佳者曰下真迹一等此则以右军之真迹太宗之
元鉴率更之绝艺盛事参会千载一时虽山阴畅叙兴到再书昭陵茧纸人閒
复出何以过之自宋以来士大夫万金巧购性命可轻良有以也
往见宋番阳姜氏禊帖偏旁考心焉笑之即如此本正犹青天白日奴隶皆见
卷一 第 70b 页
何事取验偏旁然后知为定武真本设有作伪者依姜氏之言而为之又何以
待之然则牵合于姜氏者所谓贵耳贱目者也姜氏固季咸所见善者机也
古碑镌刻之工以昭陵为最此刻亦然转折锋棱丝豪俱备自贞观至庆历凡
四百年如前三行及一死生一字之类固日就刓敝然其存者一点一画精神
焕发如新脱手与太学石鼓正同非徒碑师之良即其石亦美材也昔班孟坚
论孝宣之治至于器械工巧元成以来鲜能及之吾于此刻亦以知贞观文物
之盛巳
右军书不名一体十七帖中吾服食久旦夕都邑二帖绝似率更书正率更书
所自出也唐书文苑传称率更本学王羲之书可谓高识此必柳芳吴兢之旧
文宋子京承用之尔世人不识右军书见定武修禊叙结体似率更遂以为率
更所书则误矣
褚河南书学故与率更抗行今颍上本之行世者尚是覆刻王澍给事有元拓
一本给事细书跋尾凡十有六考證鉴定均极精审今归巴慰祖舍人中曾见
卷一 第 71a 页
之诚绝世之宝也然比于定武本正如婢见夫人以此知定武非率更书也董
尚书书法轻纤于定武风力未能学步乃谓颍上本在定武之上曹邺诗云难
将一人手掩尽天下目请为尚书诵之
吾友赵文学魏江编修德量皆深于金石之学文学语编修云南北朝至初唐
碑刻之存于世者往往有隶书遗意至开元以后始纯乎今体右军虽变隶书
不应古法尽亡今行世诸刻若非唐人临本则传摹失真也编修以谂中中叹
文学精鉴为不可及也然中往见吴门缪氏所藏淳化帖弟六弟七弟八三卷
点画波磔皆带隶法与别刻迥殊此本亦然如固知固字向之二字古人云云
字悲夫夫字斯文文字政与魏始平公造像记梁吴平侯神道石柱绝相似因
叹前贤遗翰多为俗刻所汨没而不见定武真本终不可与论右军之书也
中年十四五即喜蓄金石文字数十年来所积遂多属有天幸每得善本惟修
禊叙未尝留意以为不得定武本则他刻不足称也而祖刻毕世难遇无望之
想固无益尔今年夏有人持书画数种求市是刻在焉装潢潦草无题跋印识
卷一 第 71b 页
而纸墨神采如新遂买得之念此纸之留于天壤閒者将八百年中閒凡更几
人曾无豪发之损固云神物护持然使其有一二好古识真之士为之表章重
以锦褾玉轴之饰则当价重连城为大力者所据余又安能有之物之显晦遇
合诚有数欤
赵承旨得独孤长老本为至大三年承旨年五十有七其本乃五字巳损者中
生承旨后五百年声名物力百不及承旨今年四十有二而所得乃五字未损
者中于文章学问碑版三者之福所享巳多天道忌盈人贵知足故于科名仕
宦泊然无营诚自知禀受有分尔
江都县学增广生员先考灵表
唐忠武将军华之裔繁于歙当宋嘉祐中有承清者居县西之古唐至君凡二
十五世君讳一元字兆初高祖曰文耀馀姚县知县有惠政没而配食于社曾
祖曰应健婿于郑重得其画法祖曰镐京工诗喜篆籀名人通士多所交接始
迁江都父曰良泽善刻印人尤长者自君以上数世咸负异材擅文艺而不显
卷一 第 72a 页
君母乔孺人怀君七月痁作而免无乳以酒哺之故既长而弱孺人弥爱怜焉
十岁犹傅面置膝上家宿贫孺人躬井爨恒使世叔父佐其劳不以任君然君
事二亲尤顺于其志亲没四时之食苟未祭不敢尝隶学宫二十年矜名负气
舍鬻文教学不以食渊静好书星历卜筮声乐皆究其微尝使中握粟一溢君
以箸画几算之即得其数用时宪法所逆推凡十馀年与台官皆密合君卒吾
母视其藁讫于乾隆十四年四月君实以是月卒盖以数知之也中生凡七岁
寝息嬉游未尝不在君侧会文吊丧咸置于抱一食不甘辄罔罔不自得乡党
僚友莫不异之迨君即世然后知君于中父子之恩至深而为日至浅故汲汲
用之惟恐其不尽即君亦莫能解于心也君遗书三簏朱墨遍其上所手书又
一箧年饥家室流散并亡佚遂无以知君所学君立身行道无愧幽明天既啬
之以位与年并其言论文采不传于后世盖依古以来士之怀道而不遇者以
君为穷焉君之卒年四十有二葬县北大仪乡叶家桥祔祖父母之右子二中
选拔贡生二庚殇女二适黄塾毕合孙喜孙后三十有八年吾母将葬于是摭
卷一 第 72b 页
君之遗事流涕而书之石曰
粤有君子晢而上偻雅步嶷然君子之守寡笑与言希接世务学殖行修名遇
不副栖迟下里冥没中寿百世之藏尚其无朽
先母邹孺人灵表
母讳维贞先世无锡人明末迁江都凡七支其六皆绝故亡其谱系父处士君
鼐母张孺人处士授学于家母暇日于屏后听之由是塾中诸书皆成诵张孺
人蚤没处士衰耗母尽心奉养抚二弟有恩家事以治及归于汪汪故贫先君
子始为赘婿世父将鬻其宅先主无所置母曰焉有为人妇不事舅姑者请于
处士君割别室奉焉已而世叔父数人皆来同爨先君子羸病不治生母生子
女各二室无童婢饮食衣屦咸取具一身月中不寝者恒过半先君子下世世
叔父益贫久之散去母教女弟子数人且缉屦以为食犹思与子女相保直岁
大饥乃荡然无所托命矣再徙北城所居止三席地其左无壁覆之以苫日常
使姊守舍携中及妹傫然丐于亲故率日不得一食归则藉藁于地每冬夜号
卷一 第 73a 页
寒母子相拥不自意全济比见晨光则欣然有生望焉迨中入学宫游艺四方
稍致甘旨之养母百病交攻绵历岁年竟致不起呜呼痛哉母忠质慈祥生平
无妄言接下以恩多所顾念方中幼时三族无见恤者母九死流离抚其遗孤
至于成立母禀气素强不近医药计母生七十有六年少苦操劳中苦饥乏老
苦疾疢重以天属之乖人事之湮郁盖终其身鲜一日之欢焉论其摧剥金石
可销况于血气故吾母虽以中寿告终不得谓其天年之止于是也呜呼生我
之恩送死之戚人所同也家获再造而积苦以陨身行路伤之况在人子呜呼
痛哉以乾隆五十二年七月辛丑朔卒明年三月戊寅合葬于先君子之墓其
哀子中泣血为之表曰
呜呼汪氏节母此焉其墓更百苦以保其后后之人尚保其封树
毕尚书母张太夫人神祠之铭(并序)
惟乾隆四十五年
天子省方南土镇洋毕尚书时居母张太夫人忧在里门蒙 召见于 行在
卷一 第 73b 页
具陈单门早孤母故名家女有文学诸经多其口授且养且教至于成人凡今
之得以受 恩陈力者皆母氏之赐
上动容称善嘉太夫人之懿节能勤鬻其子为国之桢用是 手书旌之以成
尚书称善扬名之志其文凡四曰经训克家史臣具书于策求忠锡类以为美
谈而国人皆称愿焉曰幸哉有子如此可谓孝巳初尚书以太夫人命居吴县
西之灵岩闭门诵习岁且十稔及兹拜 命乃推本成学策名之所由爰辟旧
馆筑楼以奉 御书其西为祠共太夫人祀事既成命中铭其丽牲之石中惟
古者爵有德而禄有功其策命之词必称其祖父以明世选尔劳之美所命北
面再拜稽首受书以归而舍奠于其庙作彝器以论撰其先祖之德善功烈勋
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及其车服戈带之赐并著于铭祀其先祖以对扬天子
丕扬休命而俾子孙万年永宝用享尚书本自休宁既循其宗法以祀先世祖
考又缘鲁颂閟宫别祀姜嫄春秋仲子考宫之义为是祠以荣
君之命而昭太夫人之德祭之以礼是谓之孝于法宜铭太夫人世居吴县邱
卷一 第 74a 页
江县知县 诰赠中宪大夫分巡云南迤西道讳某之女 诰赠荣禄大夫兵
部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抚河南兼提督军门讳镛之室尚书始巡抚陜
西之三年太夫人卒于官所春秋七十有八子三长即尚书次员外泷次知县
某凡官阀言行皆载于墓碑故不备书铭曰
缅彼江河其出有源族姓将兴必开其先毕氏之东时维弱宗有藐诸孤时抚
于翁猗嗟女师蚤明诗礼言恤其家言训其子若古有教瞽宗上庠嗟我师氏
横经北堂维春维夏是诵是弦有子而材居用勿迁地道无成内言不出是以
克家其占大吉仲氏高蹈金玉尔音季兴贤能中陨鸣琴显允尚书扬于 王
庭庇我群生四国是正
天子曰咨女维淑慎予有股肱实女之训训行于子功被于世国资其宝民食
其利奕奕灵山有松有柏寝成孔安维神其宅太湖沦澜大波如舞感彼寒泉
兴言劳苦嘉荐维时笾豆静修来食来游永我春秋
君则有恩母则有教施于孙子维以兴孝秩秩鱼轩有来周道循彼南陔载言
卷一 第 74b 页
卷一 第 74b 页
任地辨土三篇皆农桑树艺之事则农家者流也其有牴牾者振乱禁塞大乐
三篇以墨子非攻救守及非乐为过而当染篇全取墨子应言篇司马喜事则
深重墨氏之学甚者吴起之去西河长见观表二篇一事两见惟有始览所谓
解见某书者于本书能观其会通尔司马迁谓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
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然则是书之成不出于一人之手故不名一家之学而
为后世修文御览华林遍略之所托始艺文志列之杂家良有以也然其所采
摭今见于周汉诸书者十不及三四其馀则本书巳亡而先哲之话言前古之
佚事赖此以传于后世其善者可以劝其不善者可以惩焉亦有闾里小智一
意采奇词奥旨可喜可观庶几乎立言不朽者矣其文字异同巳注于篇中兹
不复及故序其著书之意以质之诸君子幸正教之
江陵万城堤铁牛铭(并序/代)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江陵水溢
皇帝命大学士诚谋英勇公阿桂湖广总督毕沅大筑万城堤以为之防且铸
卷一 第 75a 页
铁牛九以镇之既成铭曰
钜防槃槃既筑既楗有牛冯焉嶷然大件西峡委波云奔山动
帝制五材以神其用相尔欣騢实秉金精奉
天明威以肃百灵罔象阳侯盱睢却顾雷渊九回安流东注夏后道江云梦既
陂铸鼎知奸百物是宜穆穆我
皇明德同美缵禹成功南国之纪
亳州涡水堤铭(并序/代亳州知州今任凤阳府知府仪徵江恂作)
乾隆四十三年河决仪封考城由涡以注于淮亳州首受其水田庐城郭荡焉
踰年水宿不去于时仪徵江恂待罪是土乃集其僚佐士庶谋曰州之域西至
于鹿邑东至于蒙城涡贯其中若带然自城以外为保八十有一而在涡南者
五十有二是其地于三垂为大且州治在焉涡之北方殚为河恃涡以泄之是
不可防也今立堤于涡阴水循堤而东西南之田可得而食水涸而土沃其收
自倍水北之人得资以养十万之众安坐而仰食将不可继任之以事无攘夺
卷一 第 75b 页
之忧无离散之苦水不坏城北关之外商旅百货之所凑河复故道留堤以为
郛设险重闭市里不恐是有五利焉则皆曰善二月之吉天地和调日中而永
上坟而刚时以兴事可以经远版干畚筑艾猎虑其事大下小上敬仲作其功
地阞理孙匠人因其势游波宽缓待诏陈其策监于成宪则罔有愆役不踰时
是曰如志其广四丈外杀半之以其杀为之崇东自支家林至季家湾西自草
寺至河礓溜随水委宛长千五百八十丈越月水复大至浸及堤之半邑以安
堵南境大穫举州食之不能尽于是亳人旷然知堤之利也年谷顺成众饱而
嬉坊与水庸是祝是飨营室昏正乃图后功自河礓溜为堤西抵杨家桥接于
鹿邑长五千三百九十丈尽亳之竟与涡为缘广与崇皆视前堤富卫其居贫
利其食是故任力而不劳施财而不费后虽有水患亳勿与知焉惟
天子惠保庶民恤然若将不及自河始灾出入二载所振贷以大万计封疆之
吏奉宣 德意无敢不共而恂展布其四体大惧陨越以速官刑当水之始至
辄假便宜发粟与帑以急民命大府矜容日有赏誉东堤既成据以入告 勤
卷一 第 76a 页
民能事之褒章于 王言明年 省方南国蒙 恩召见曾不浃月连擢右职
遂忝方面无望之福愧于非据既将去是州遂为文纪其功日财用远迩基址
以告亳之民与后之守是土者而系之以铭其辞曰
河水洋洋溢于南土哀我殚人逃死何所集于中泽离彼旷野闵兹鸿雁厥匪
兕虎爰为大防以固吾圉百堵既兴式歌且舞父诫兄勉应我鼛鼓抱若弓轮
磬折参伍明神相之于涡之浦是涸是淤长我禾黍官不失职厥为民母岁埤
增之柏杨是树民得其饶以生以聚用刻此词俾绍厥后
释印
黄山民治地获铜印二外员内方围某寸径某寸文曰管军万户府印其背曰
中书礼部监造二印同一治平三年月一太平三年月江都汪中释之曰汉之
军以言乎一营也唐之军以言乎一道也宋之军以言乎一州也元明之军以
言乎一人也管军者元诸路号也万户府元官有上万户府管军七千之上达
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俱正三品副万户一员从三品中万户府管军五千之
卷一 第 76b 页
上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俱从三品副万户一员正四品下万户府营军三
千之上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俱从三品副万户一员从四品其官皆世袭
有功则升之明之诸卫实仿其法其蒙古诸路及屯田炮手万户府名号至多
则隶枢密院御史台领中书礼部者元制也礼部尚书省属官元世尚书省凡
三置三罢而中书省终元世如故故礼部属于中书也曰治平三年者罗田人
徐寿煇据蕲水为都国号天完僭称皇帝改元治平其三年当至正之十三年
岁在丙戌也元诸帝及僭为诸国无以太平纪年者印既同制同文则寿煇固
尝以是改年与寿煇所置官若邹胜为太师陈友谅为平章事皆沿元制其置
万户无足异耳寿煇以至正十一年十月僭号十三年十二月为江浙行省平
章事伯颜帖木儿等所败弃蕲水遁走十五年正月其将倪文俊败宽彻普化
军复据汉川明年正月倪文俊建伪都于汉阳迎寿煇据之其改元必在是时
史无文以知之矣寿煇自起兵至死凡十年至正十九年陈友谅以江州为都
迎寿煇居之越五月而为友谅所弑若改元于江州不得有三年矣其形制之
卷一 第 77a 页
异盖亦别于官印与
自序
昔刘孝标自序平生以为比迹敬通三同四异后世诵其言而悲之尝综平原
之遗轨喻我生之靡乐异同之故犹可言焉夫亮节慷慨率性而行博极群书
文藻秀出斯惟天至非由人力虽情符曩哲未足多矜余元发未艾野性难驯
麋鹿同游不嫌摈斥商瞿生子一经可遗凡此四科无劳举例孝标婴年失怙
藐是流离托足桑门栖寻刘宝余幼罹穷罚多能鄙事赁舂牧豕一饱无时此
一同也孝标悍妻在室家道轗轲余受诈兴公勃溪累岁里烦言于乞火家搆
衅于蒸梨蹀躞东西终成沟水此二同也孝标自少至长戚戚无欢余久历艰
屯生人道尽春朝秋夕登山临水极目伤心非悲则恨此三同也孝标夙婴羸
疾虑损天年余药裹关心负薪永旷鳏鱼嗟其不瞑桐枝惟馀半生鬼伯在门
四序非我此四同也考标生自将家期功以上参朝列者十有馀人兄典方州
馀光在壁余衰宗零替顾景无俦白屋藜羹馈而不祭此一异也孝标倦游梁
卷一 第 77b 页
楚两事英王作赋章华之宫置酒睢阳之苑白璧黄金尊为上客虽车耳未生
而长裾屡曳余簪笔佣书倡优同畜百里之长再命之士苞苴礼绝问讯不通
此二异也孝标高蹈东阳端居遗世鸿冥蝉蜕物外天全余卑栖尘俗降志辱
身乞食饿鸱之馀寄命东陵之上生重义轻望实交陨此三异也孝标身沦道
显籍甚当时高斋学士之选安成类苑之编国门可县都人争写余著书五车
数穷覆瓿长卿恨不同时子云见知后世昔闻其语今无其事此四异也孝标
履道贞吉不干世议余天谗司命赤口烧城笑齿啼颜尽成罪状跬步才蹈荆
棘巳生此五异也嗟乎敬通穷矣孝标比之则加酷焉余于孝标抑又不逮是
知九渊之下尚有天衢秋荼之甘或云如荠我辰安在实命不同劳者自歌非
求倾听目瞑意倦聊复书之
哀盐船文(附序)
哀盐船文者江都汪中之所作也中早学六义又好深湛之思故指事类情申
其雅志采遗制于大招激哀音于变徵可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者矣或疑中
卷一 第 78a 页
方学古之道其言必期于有用若此文将何用邪荅曰中目击异灾迫于其所
不忍而饰之以文藻当人心肃然震动之时为之发其哀矜痛苦而不忘天之
降罚且闵死者之无辜而吁嗟噫歆散其冤抑之气使人无逢其灾害是小雅
之旨也君子故有取焉若夫污为故楮识李华之精思传之都下写左思之赋
本文章遇合之事又末而无足数也仁和杭世骏序
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仪徵盐船火坏船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
百是时盐纲皆直达东自泰州西极于汉阳转运半天下焉惟仪徵绾其口列
樯蔽空束江而立望之隐若城郭一夕并命郁为枯腊烈烈厄运可不悲邪于
时元冥告成万物休息穷阴涸凝寒威凛慄黑眚拔来阳光西匿群饱方嬉歌
咢宴食死气交缠视面惟墨夜漏始下惊飙勃发万窍怒呺地脉荡决大声发
于空廓而水波山立于斯时也有火作焉摩木自生星星如血炎光一灼百舫
尽赤青烟睒睒熛苦沃雪蒸云气以为霞炙阴崖而焦爇始连楫以下碇乃焚
如以俱没跳踯火中明见毛发痛謈田田狂呼气竭转侧张皇生涂未绝倏阳
卷一 第 78b 页
燄之腾高鼓腥风而一吷洎埃雾之重开遂声销而形灭齐千命于一瞬指人
世以长诀发冤气之焄蒿合游氛而障日行当午而迷方扬沙砾之嫖疾衣缯
败絮墨查炭屑浮江而下至于海不绝亦有没者善游操舟若神死丧之威从
井有仁旋入雷渊并为波臣又或择音无门投身急濑知蹈水之必濡犹入险
而思济挟惊浪以雷奔势若隮而终坠逃灼烂之须臾乃同归乎死地积哀怨
于灵台乘精爽而为厉出寒流以浃辰目睊睊而犹视知天属之来抚憖流血
以盈眦诉强死之悲心口不言而以意若其焚剥支离漫漶莫别圜者如圈破
者如玦积埃填窍攦指失节嗟狸首之残形聚谁何而同穴收然灰之一抔辨
焚馀之白骨呜呼哀哉且夫众生乘化是云天常妻孥环之绝气寝床以死卫
上用登明堂离而不惩祀为国殇兹也无名又非其命天乎何辜罹此冤横游
魂不归居人心绝麦饭壶浆临江呜咽日堕天昏悽悽鬼语守哭迍邅心期冥
遇惟血嗣之相依尚腾哀而属路或举族之沈波终狐祥而无主悲夫丛冢有
坎泰厉有祀强饮强食冯其气类尚群游之乐而无为妖祟人逢其凶也邪夭
卷一 第 79a 页
降其酷也邪夫何为而至于此极哉
大清故国子监生洪君妻蒋氏墓志铭(并序)
乾隆四十二年十月友人洪礼吉丧其母既月将葬以书来请志其墓志曰母
蒋氏世为武进人云南嶍峨县知县讳敩淳之女国子监生洪君讳翘之室人
也始洪氏以行义毁其家母归十馀岁而监生卒家益窘母忍死抚其子女恒
遇年饥或自屑糠覈食之而以食食其子子泣不食则母亦泣母知书明大义
教礼吉严而有法凡为子作衣必如其大父及父时制度礼吉客外久衣或更
其式见之辄怒曰一衣尚随俗迁转他事何能自立礼吉所与友必请于母里
人某者数过其家母曰是非端士缓急且有变及母卒某竟不赴吊娣妇余早
寡母以子迪吉为之后返诸家而与之寝处督礼吉葬其三世七棺初监生与
通州盛聪善监生在殡比户失火聪冒火翼其棺聪没一子年四十不能娶母
斥礼吉装举其事闻者义之先是母尝曰吾三女皆有婿二子妇事我谨我即
死愿此十人者皆得侍我乃不恨及卒九人者皆在侧惟礼吉逐食于处州故
卷一 第 79b 页
其奔丧也有过礼焉悲夫母之卒年六十有三其葬在某山某原铭曰
懿维硕人蚤罹百辜往悼我仪居伤藐孤嫠室茕茕百忧孔煎坚冰苦蘖销我
盛年孝子媞媞有妇有孺白日幽泉迫我前路当家之毁在生犹死及子之才
宜乐反哀殄我一身延我一宗于家为吉于身为凶日月有时依其同室凡百
女师视此贞石
瞽瞍说
舜之父见于尧典者曰瞽而巳左氏传孟子吕氏春秋韩非子则皆曰瞽瞍此
非其名乃官也春官瞽矇有上瞽中瞽下瞽周颂谓之矇瞍周语曰瞽告有协
风至左氏传师旷曰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郑语曰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
生者也左氏传曰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然则瞽之掌乐固世官而宿其业若
虞夏之后夔矣不必其父子祖孙皆有废疾也吕氏春秋古乐篇曰帝尧立乃
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注质当/为夔)乃以麋𩊚置缶而鼓之乃拊石
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瞽瞍乃拌五弦之瑟作为十五弦之瑟
卷一 第 80a 页
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舜立仰延乃拌瞽瞍之所为瑟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
弦之瑟是其据也唐虞之际官而不名者三四岳也共工也瞽也司马子长易
其文曰盲者子失之矣
嫔于虞解
嫔妇也虞国名其君瞽瞍也舜为出子居于妫汭尧以二女女之所谓不告而
取也既嫁而就虞以见于舅姑然后妇道成焉故曰嫔诗曰来嫁于周曰嫔于
京先言嫁后言嫔义与此同诸侯以国为氏公子体君亦得称之史伯曰虞幕
若晋重鲁申矣四岳曰虞舜若郑子华吴季札矣然则瞽瞍之君虞明矣
王基碑跋尾
魏东武景侯王基碑残文乾隆初纪出于洛阳土中凡十九行前三行行二十
二字第九行九格止十二字第十四行十字馀皆二十一字碑字裁刻下方其
上方尚未开凿出土之日朱书粲然合阳秦习谦所亲见而工人止知椎拓无
有录其全文者遂致灭没深可惜也碑所书历官事迹悉与传合惟卒年七十
卷一 第 80b 页
二为史所略按基之卒在景元二年上距建安五年康成之卒凡六十二年其
时基财十岁其于郑君非亲炙也后汉书特以基据持郑义常与王肃抗衡遂
列基于门人不若魏志但言入琅琊界游学为得实碑述王氏出自王子成父
钱少詹事以为必有所本按碑云孙湫违难为莱大夫仲孙湫见于闵元年传
是时莱犹未灭无缘以齐臣为之大夫冯商言张汤与留侯同祖汉世叙述世
系巳多傅会殆未可信也
老子考异
史记孔子世家云南宫敬叔与孔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老庄申韩列传
云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按老子言行今见于曾子问者凡四是孔子之所
从学者可信也夫助葬而遇日食然且以见星为嫌止柩以听变其谨于礼也
如是至其书则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下殇之葬称引周召史佚其尊
信前哲也如是而其书则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彼此乖违甚矣故郑注谓古
寿考者之称黄东发日钞亦疑之而皆无以辅其说其疑一也本传云老子楚
卷一 第 81a 页
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又云周守藏室之史也按周室既东辛有入晋(左传昭/二十年)
司马适秦(太史公/自序)史角在鲁(吕氏春秋/当染篇)王官之族或流播于四方列国之产惟
晋悼尝仕于周其他固无闻焉况楚之于周声教中阻又非鲁郑之比且古之
典籍旧闻惟在瞽史其人并世官宿业羁旅无所置其身其疑二也本传又云
老子隐君子也身为王官不可谓隐其疑三也今按列子黄帝说符二篇凡三
载列子与关尹子荅问之语(庄子达生篇与列子黄帝篇文同吕/氏春秋审已篇与列子说符篇文同)而列子与郑
子阳同时见于本书六国表郑杀其相驷子阳在韩列侯二年上距孔子之没
凡八十二年关尹子之年世既可考而知则为关尹著书之老子其年世亦从
可知矣文子精诚篇引老子曰秦楚燕魏之歌异传而皆乐按燕终春秋之世
不通盟会精诚篇称燕自文侯之后始与冠带之国(燕世家有两文公武公子/文公索隐引世本作闵公)
(其事迹不见于左氏春秋不得谓始与冠带之国桓公子亦称文公司/马迁称其予车马金帛以至赵约六国为从与文子所称时势正合)文公元
年上距孔子之殁凡百二十六年老子以燕与秦楚魏并称则老子已及见文
公之始强矣又魏之建国上距孔子之殁凡七十五年而老子以之与三国齿
卷一 第 81b 页
卷一 第 81b 页
痤然则是关之置实在献公之世矣由是言之孔子所问礼者聃也其人为周
守藏之史言与行则曾子问所载者是也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本纪在献公十
一年去魏文侯之殁十三年而老子之子宗为魏将封于段干(魏世家安釐王/四年魏将段干)
(子请予秦南阳以和国策华军之战魏不胜秦明年将使段干崇割地而讲六/国表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击魏华阳军按是时上距孔子之卒凡二百一十)
(年)则为儋之子无疑而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者儋也其入秦见献公即去周
至关之事本传云或曰儋即老子其言韪矣至孔子称老莱子今见于太傅礼
卫将军文子篇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其说而所云贫而乐者与隐君子之
文正合老莱子之为楚人又见汉书艺文志盖即苦县厉乡曲仁里也而老聃
之为楚人则又因老莱子而误故本传老子语孔子去子之骄色与多欲态心
与淫志而庄子外物篇则曰老莱子谓孔子去汝躬矜与汝容知国策载老莱
子教孔子语孔丛子抗志篇以为老莱子语子思而说苑敬慎篇则以为常枞
教老子(吕氏春秋慎大篇表商容之闾高诱注商容殷之贤人老子师也商常/容枞音近而误淮南主术训表商容之闾注同缪称训老子学商容见)
(舌而知守柔矣吕氏春秋离谓篇箕子商容/以此穷注商容纣时贤人老子所从学也)然则老莱子之称老子也旧矣实
卷一 第 82a 页
则三人不相蒙也若庄子载老聃之言率原于道德之意而天道篇载孔子西
藏书于周室尤误后人寓言十九固巳自揭之矣
宋世系表序
沈约宋书表不传今采宋氏宗室之见纪传者辑为此篇且序之曰宋武帝受
终晋室自永初改元至于升平之末凡五世六十年本支百二十九人其被杀
者百二十有一而骨肉自相屠害者八十当齐初纪彭城之族盖有存者而帝
之血属并长沙临川二系斩焉夫一兴一废国家代有凡在公族休戚同之是
以商孙不亿侯服于周汉世王公争言符命当易姓之际忍耻事雠并为臣仆
以全生保姓者有矣未有君临天下传序九君一朝革命覆宗绝祀殄无遗育
如宋氏之甚者也方其完如景平治如元嘉威如大明国祚未倾群生咸遂而
父子兄弟日剪月屠如恐不及甚至举宗就戮祸及婴儿使幼者不得长壮者
不得育遂致宗姓寡弱王室陵迟奸雄睥睨其旁拱手以成断流之祸岂不哀
哉或者谓武帝起自布衣经营天下十有馀年竟成王业于时晋室宗亲诛锄
卷一 第 82b 页
略尽而同力举义之人罕有存者创业垂统取济一时非有积德累仁之旧娄
敬干宝之陈言稍巳迂阔而远于事情矣昔汉魏末世虽见偪夺而历年传嗣
终保元吉下至昌邑海西犹得尽其天年未至公然操刃也自平固解玺人望
未绝武帝因之以倾桓氏殷鉴在夏零陵遂以不免自是以降禅代之君异世
同辙而君亲杀戮之祸相沿而莫之革实自帝始象人以殉犹或无后况乎身
为戎首祸流异代而欲子孙令闻长世岂可得哉当帝践阼之初威德在人中
外帖服所长虑却顾莫克遑息者惟故主耳及其掩被告殂子孙磐石之计虽
至今存可也曾不再稔而前事之师继体之元子先尝其害岂所谓天道好还
为法自敝者乎后嗣之陵夷又其所矣呜呼无一民尺土之藉战必胜攻必取
总揽英才振厉风俗遗令诏继嗣之意信乎人杰矣谓祸患之来不可逆知务
增修于德而毋或多杀不辜以为之备斯三古哲王所以祈天永命也
泰伯庙铭(并序)
吴之有君自泰伯始民之初生负其血气咸有争心有圣人作制为君臣长幼
卷一 第 83a 页
之节教之以礼让然后民志以定群居而不乱则黄帝尧舜其人也当此之时
大江之南五湖之閒水草所钟蛇龙居之声教所不暨及泰伯舍其冢嗣而自
窜于荆蛮实治周礼其民化之戴以为君而吴由是成国于后周公相成王制
礼作乐为周道之极盛而句吴之兴乃在其三世百年之前山川之气与王化
会而此焉开其先于中国有黄帝尧舜焉于吴有泰伯焉开物成务其功一也
洎夫周室既东王者迹熄而季札审乐言游习礼论交于上国受学于孔氏文
武之道具在于兹大哉泰伯让以造周礼以化吴王业既成民俗遂变迹行论
功惟至德不足尽其美法施于民列在祀典汉吴郡太守麋豹实始建祠虞潭
以下有举莫废自阳人成聚甬东不达王季仲雍迄用不祀而泰伯血食兹土
百世不迁礼所谓诸侯祭因国之在其地而无主后者斯其义与岁在彊圉道
出祠下仰瞻榱桷有怀德音而雅颂不歌其事金石刻画掌故蔑闻用作是词
以代周乐铭曰
惟江外方作裔于扬自伯徂东吴业以光绵绵吴土惟伯之宇简其卉服资以
卷一 第 83b 页
章甫有笋有蒲有鲂有鱮胡耇既康爰实宾俎青质之羽爰教野舞伐管会稽
和以土鼓三江环之灵气所喣万物嘉生莫克自举天启之心譬彼时雨显允
周道海滨是肇二南未兴当殷末造文公多艺实章诗乐上溯姜嫄暨于烈考
嗟嗟伯氏自他有耀西虞其宅不登清庙閒于弦歌太师靡教惟此吴人永世
丕冒为而不有孰得而称刻此乐石文献其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