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南雷文案卷五
   姚江黄宗羲著
  明骠骑将军镇守福建总兵官左军都督府都督佥
  事瑞岩万公墓表
公讳邦孚字汝永别号瑞岩姓万氏其先定远人也以世
官徙宁波公嗣为指挥佥事转浙西督运把总山东都司
佥书万历二十六年授游击将军出海援朝鲜论功迁杭
嘉湖参将改温处移副总兵分守江北三十六年升左军
都督府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福建又明年予告公以诸
生袭职其督运以军法部署漕卒岁漕数万石如期而毕
漕运都御史总兵官交荐之山东时践更入卫三殿灾公
率五千人夜从大司马救火上急承运库以五凤楼当火
卷五 第 1b 页
道命毁之公曰彻殿庑足以救库火政彻小屋涂大屋五
凤楼国家之象魏也宜涂不宜彻五凤楼由是得存征倭
九师败绩朝议从海道援之于是以南京龙江营水师属
公守鸭绿江大兵屯朝鲜公转饷辽阳给食不乏新败之
后走死者载道公既敛骨埋之设厉坛以祀梦十三人称
王将军卒乞食明日称将王元周至中道覆一舟其溺死
如梦之数其在温处闽人称商入浙有杀人攫金扬帆而
去者官司莫何问公曰第令闽舟不得入浙浙舟不得入
闽往来者必从其地之舟苟遇奸人吾籍其舟而名捕之
矣著为令甲其在江北任满将去吏民欲为立祠会改筑
通州城隍下杂坟为锹锸所及者弃骨交于道上公谓吏
民曰吾不任邦人之祠诚以敛钱改收弃骨是吾邀惠于
卷五 第 2a 页
邦人也吏民感公之义从之福建故为戚南塘所守公一
禀其旧有夷舶飘堕境内时曰本为国雠抚臣因以为功
公争曰奈何助阳侯为虐也遣之岛夷皆感泣去公之武
事其有儒风多类此始祖国珍从明高皇帝起兵赐名斌
以管军万户守滁州从大将军北征战殁赠明威将军子
钟遂世袭宁波卫指挥佥事逊国之难死之子武嗣从征
交趾战死檀江舍弟文嗣所称射龙将军也尝夜哨锯门
见两炬烛天以为贼舶射之炬灭风涛大作遂溺死传七
世南京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讳表学者称为鹿园先生
是谓皇祖广东督理海防参将讳达甫亦以文名是谓皇
考母黄夫人自公十世以上以忠节显者三世自公以上
以儒术显者又三世明州万氏无愧为国家之世臣矣北
卷五 第 2b 页
都失守悠悠之口皆谓不任武力所致余独谓不然尚古
兵柄本出儒术思陵矫枉重武其所重者皆粗暴之徒君
死社稷免胄入贼师者无一人焉荷戈衷甲反为贼用此
专任武力之过也今观万氏有事则显忠节无事则显儒
术皆卿相之才有卿相之才而为武亦犹威宁新建有将
帅之才而为文也以武夫而谓之武无乃以场屋嵬琐之
士而谓之文乎嗟乎名实之乱久矣此世所以受鱼烂之
祸也公生嘉靖甲辰三月二十二日卒崇祯戊辰四月二
十八日葬西皋去郡城五里公精阴阳家言所著有筮吉
指南通书纂要曰家指掌行于世配张氏赠恭人继陈氏
封恭人子泰丙子举人女五人婿范鸿陈宗宪传锦董应
稷闻世琛孙八人斯年斯程斯祯斯昌斯选斯大斯备斯
卷五 第 3a 页
同孙女一字谢为兆余尝至西皋拜公之墓登其堂观明
威告身龙凤十年高皇帝中书省手押及四忠三节像实
录乃谓高皇不奉龙凤岂足信哉有明大事如北征如逊
国如征交趾如东南倭乱如救朝鲜皆牵连万氏后之君
子而有考故实者万氏其不为𣏌宋乎
卷五 第 3b 页
卷五 第 3b 页
  巡抚天津右佥都御史留仙冯公神道碑铭(甲午)
思陵身死社稷一洗怀悯徽钦之耻古今亡国而不失其
正者此仅见也然余以为使思陵避之南都天下事尚未
去也何至令荒君逆臣载胥及溺遂不能保有江左乎故
唐玄宗幸蜀以避禄山之祸代宗幸陜以避吐番之难德
宗幸奉天以避朱泚之乱皆再造唐祚史表曰诸侯王始
封者必受土于天子之社归立之为国社以岁时祠之死
社稷者诸侯守土之职非天子事也恨其时小儒不能通
知大道执李纲之一言不敢力争乃使其出于此也当是
时慈溪冯公留仙巡抚天津先是崇祯十六年冬十月公
密陈南北机宜谓道路将梗当疏通海道防患于未然天
子俞之公乃具海舟二百艘以备缓急明年三月使其子
卷五 第 4a 页
恺章入迎天子奏曰京师戎政久虚以战以守无一可恃
臣督劲旅五千驰赴通郊躬候圣驾航海行幸留都初七
日恺章至京师见张公国维张公曰寇深矣是请也不可
缓倪公元璐曰皇上有国君死社稷之言群臣无以难也
方公岳贡范公景文曰曩者津门饷匮公要苏州之运以
给之天子方怒疏上且死恺章傍徨七日不得要领归报
于公未四日而京师陷公陈师鞠旅以图战守其副使原
毓宗降夺公之兵公不得巳拔身而南欲得一当免胄以
入贼军值弘光帝即位言讨贼者绌之公遂郁郁而死踰
思陵之崩盖五月也议公者曰公不当生出津门解者曰
是时以李希沆代公公巳解任可以无死夫春秋之义君
弑贼讨则善而书其诛若莫之讨则君不书葬不书葬以
卷五 第 4b 页
为无臣子也当是之时在廷之臣生则屈贼唯有一死公
居外而亦与之徒死使思陵不得书葬公忍之乎是故议
者解者与国君死社稷之言同出一喙者也公中崇祯戊
辰进士授工部主事思陵诛逆阉魏忠贤凡宦因魏忠贤
者定为逆案逆案之徒出奇计以边事陷君子而阉人失
势者亦时以闾巷见闻入告于是思陵遂疑在廷诸臣皆
朋党不可保任一切干涉兵饷皆使阉人监之太监张彝
宪欲以属礼待户工两部尚书郎公奏曰张彝宪总理二
部群臣争之不得臣以为不必更争唯请皇上禁两部诸
臣不许至内臣之门识内臣之面有违此者罪无赦内臣
既别立公署亦不得造两部之堂与部臣密迩部臣钱粮
所关灼有弊端可指内臣即得紏参其循职奉公苟幸无
卷五 第 5a 页
过自关人臣分内内臣即不得荐举庶几于祖宗交结内
侍之律不相妨也张彝宪闻之曰嘻是与罢总理之说朝
四而暮三也公方监督长德二陵桥梁彝宪欲因以中公
而公精心汰其浮费丝毫之积赢四万有奇奏上之彝宪
遂无所得公念彝宪数恶巳无巳时一日至长安街自掷
身马上佯为伤足请告而归居三年起为尚书礼部郎出
备兵苏松道时温唐在朝其乡人为盗于太湖者从之囊
橐有司不敢何问公发吏督盗贼事连两家者必发觉之
最后乃得其渠帅则唐之族子也豪富多为之免脱竟论
死于吴市九年秋烽火达陵邑公即领吴卒入援浙兵方
出而公巳渡淮矣至济阳京师解严乃还转福建道提学
副使当是时党事起吴中有数大狱未具巡抚张公国维
卷五 第 5b 页
曰贾伟节西行解祸今冯公在此可听之去乎上疏留之
思陵既心疑诸臣朋党乌程以事讦钱侍郎谦益方得于
上小吏张汉儒希乌程旨上书告钱侍郎谦益瞿给事式
耜居乡不法状下抚按治之公平反坐张汉儒杖苏李与
乡官张采张溥不相能已而御史巡按劾之苏李疑其受
意于二张也因书诬告溥等交结诸郡生徒共为部党名
曰复社而太仓人陆文声欲附复社不得而怒亦走京师
言东南大害必始复社于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国按其事
复社者东南诸生所刻私试经义之名也主自二张一时
士子多慕之者二张亦与钱侍郎相得故乌程遂以复社
嗣于东林为天子言之公仰天太息曰东汉之祸一牢修
成之彼陆文声者将踵其故事耶具疏争之于上有旨降
卷五 第 6a 页
公而吴中党祸亦解寻补盐运司判官十一年大兵▫入
略三辅而过大 山左济宁告急以公摄兵道事城守甚
设时总督卢公象升阉人高起潜分任东西二路卢公主
死战高阉主活仗故郡县 高阉不许与争十二月二
十八日夜大兵攻济宁公击退之其明曰高阉之部丁志
祥至以为公夜来所击杀者其营兵也反戈相向公登埤
而谓之曰吾以济城为存亡但知攻吾城者▫耳志祥语
塞而去公上疏请诛高阉以谢燕赵齐鲁之冤民不听升
天津兵备道未几巡抚天津兼理粮饷都察院右佥都御
史十五年冬大兵复大入公与诸镇掎角之巳又合宣大
总督孙晋督师范志完山东巡抚王永吉之师从密云趋
墙子岭邀其 获颇为前此未有论功赐银币荫一
卷五 第 6b 页
子锦衣卫上念公暴露良苦时公之弟元飙任本兵上谓
之曰闻汝兄多病东望慨然大司马叩头对曰臣兄荷皇
上知遇鞠躬尽瘁死而后巳不敢言病上曰近亲何药大
司马曰臣前令揭阳箧中尚馀牛黄臣兄苦烦眩以为宜
此上曰牛黄岂可多服卿致书慎之大司马谢而出上遣
内使赐宫参八两公发函而泣曰君臣之际乃如是耶公
慷慨喜事三党之中多藉以婚嫁火食其俸入缘手散尽
居乡遇岁歉则称贷富人之粟三以收之二以出之邑是
以不困舟泊黄河逆旅有冯尸而哭者公入视有书在乎
侧恻然买棺敛之巳乃知为万户侯之弟也公为经义有
名经其指授皆有法度大司马少而无师公既冠而学成
太常命大司马师焉人士将卷轴而求公知者相望于道
卷五 第 7a 页
既而周旋朋党之间益为名士所归杨嗣昌常字公而不
姓有郎官问曰留仙谁也嗣昌默然久之曰不知冯留仙
耶其为世所称重如此然公未尝修饰时誉故黄公道周
曰我友天下未有真诚若留仙者也公讳元飏字言仲别
号留仙东汉冯异之后南唐尚书延鲁徙于慈溪至有明
而盛曾祖讳某赠中宪大夫祖讳季兆乡进士工部郎中
赠光禄寺卿父讳若愚万历乙未进士太仆寺卿赠太常
寺卿太常生三子长即公次元飙天启壬戌进士兵部尚
书次元飗癸未进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公娶沧州守何
宇藩女封恭人生一女字国子生钱玄晖副室徐太孺人
生恺章监国赐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刘孺人生某孙某某
公生万历丙戌十二月九日卒甲申之九月朔曰为年五
卷五 第 7b 页
十九葬于邑之小渔山公与大司马尝过西宝石山拜先
忠端公祠下及公上书解释党议余从公幕府甲申之变
既为诗而哭之矣恺章复以丽牲之石见属谨次其事而
辨之使来者知亡国之日未尝无人也铭曰
当国危亡曰守曰避择斯二者视其形势唐避再兴宋守
不坠未尝执一以为正义奈何小儒今古不备伯纪一言
遂同成议南迁之论其时有二在外唯公在内唯李(邦华)
举朝不然至委神器当日陪京原有深意公言若行天威
尚厉官守奔问山河位置幸灾乐祸何所施计吁嗟冯公
此愿不遂蹈海南还一丘貉睡钟鼓无灵灰钉见志渔山
郁郁姚江濞濞公之所恨其何寄耶
卷五 第 8a 页
卷五 第 9a 页
  亡儿阿寿圹志(丙申)
阿寿生于辛卯五月十六日是时予巳有三子转徙兵祸
方以携挈为累其生也不乐之巳而日慧目所未见之物
见辄名之(元微之哭女樊诗有悬知/众物名于儿信其不谬也)予尝语人神理不昧
若此皃者应不从他道中来尝捕禽虫遨戏余谓譬如儿
出外游为人劫去我念儿否儿作是观勿捕禽虫儿闻言
虽甚不能割有顷舍之未有戕其生者予注律吕象数周
髀历算勾股开方地理之书颇得前人所未发顾视儿曹
无可授之者慨然兴叹儿见我布算𥰡𥰡便谓无庸使兄
等学之儿长自能是也三岁时见图书余语之曰圆者河
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是后杂试之即无差者每曰挽兄
臂使说夷坚志一过之后即能知其首尾随资谈说以丐
卷五 第 9b 页
饼饵遇有遗忘辄信口补之予阖扉凝坐不欲闻步履声
而堂浅涂径杂宾租吏苦其阑入儿闻剥啄即迎问有欲
径入者率遮道止之五年以来予衰索无复四方之志食
与儿同盘寝与儿连床出与儿携手间一游城市未暮而
返儿已迎门笑语矣予之困苦牢落何一事足以自解此
所藉于儿者多也十二月十八日儿病吐后六日予入城
儿数步以待曰某刻爷至某所曰某刻爷返某所薄暮戒
左右勿喧曰爷之足音近矣我欲听之也是后厥逆数令
传语太夫人时以天雨迟之黎明儿曰太夫人至否趣之
太夫人至儿昏愦中起坐悉出果饵于盘操小刀割餐以
啖太夫人太夫人含泪为尝一二儿死经一昼夜予呼之
儿即大声回睛视予呜呼儿于生死不乱如此儿声若洪
卷五 第 10a 页
钟目睛漆黑于相无夭法或曰儿之所以夭者用早慧也
其叔父泽望曰慧而夭者资或近于刻薄儿之慧在爱亲
敬长亦寿者相也黎州曰噫予知之矣予之孑孑而不可
竟行于世也天下知予者二人陆符文虎刘应期瑞当文
虎死于荒山瑞当死于非类之困折予始退而与闾里游
有魏思澄者以落莫而亲我未几病瘵死乃户内之寒煖
笑口又若有物夺之而去者则信乎予之赋分单薄招殃
致凶天既不遗馀力以穷我而遂皆为所延及乎儿卒于
乙未之除夕长歌当哭遂以哭儿者为之铭铭曰
春风不转鬓毛衰老大生憎物候移更堪残烛无光焰元
旦亲书哭子诗(其一)些小曾埋宿世因人前尝说是文人
读书自择三春日(儿自择丙申三/月初五入学)岂料流年无丙申(其二)
卷五 第 10b 页
五岁相随入影堂明年豫喜与蒸尝春兰风雨无能待忍
写小名在下殇(其三)推筑何烦造化欤我生事事受次且
未必斯儿当短折只缘无故我怜渠(其四)破屋颓垣风雨
齐艰难识我是卑栖食料只知馀斗米晒场犹出护邻鸡
(其五)相伴穷愁与乱离开怀凭仗有娇儿屋角关情留琐
事䰐鬖犹道在东西(其六)
卷五 第 11a 页
  余若水周唯一两先生墓志铭(丁巳)
嗟乎名节之谈孰肯多让而身非道开难吞白石体类王
微常须药裹许迈虽逝犹勤定省伯鸾虽简尚存室家生
此天地之间不能不与之相干涉有干涉则有往来陶靖
节不肯屈身异代而江州之酒始安之钱不能拒也然靖
节所处之时葛巾篮舆无钳市之恐较之 日似为差易
活埋土室长往深山吾于会稽余若水甬上周唯一两先
生有深悲焉若水名增远字谦贞曾祖古愚祖相肇庆府
通判父幼美封兵部尚书尚书五子长煌字武贞天启乙
丑进士第一人季增雍太平知县若水其中子也登崇祯
癸未进士第除宝应知县刘泽清开府淮南欲以公礼格
郡县若水投版弃官而去画江之役补礼部仪制司主事
卷五 第 11b 页
升郎中唯一名齐曾字思沂高祖薇工部员外郎曾祖柔
祖焬父台唯一登癸未进士第除广东顺德知县邑中多
盗以为此饥寒所致古人社仓之法意非不美然而其利
易尽于是变社仓为义田而以社仓之法行之可以久远
又仿弓箭社之法行于西北者行之东南修饰仆区沈命
之术盗一发即得摄香山县香山与黎人相望一海土官
欲渡海入葬直指许之唯一不可乃止闽中立国其首辅
香山人下教有不便于民者唯一即解职归两先生之出
俱当兵戈旁午之曰若水无以自见唯一之所见者亦小
小及民之事不足以尽其长也桑海之交武贞投水死若
水逃山中不出郡县逼之入见若水乃舆疾城南以待斋
斧久之而事解聚村童五六人授以三字经晨则秉耒而
卷五 第 12a 页
出与老农杂作较量勤惰未尝因其贵人而让畔也同年
生王天锡为泉道欲与话旧若水辞以疾天锡披帷直入
若水拥衾不起曰主臣不幸有狗马疾不得与故人为礼
天锡执手劳苦未出门数步则巳与一婢子担粪灌园矣
天锡遥瞩叹息而返冬夏一皂帽虽至昵者不见其科头
巳酉岁十月十三日卒年六十五盖二十有四年不离城
南一步也唯一遁入剡源尽去其发而为发冢曰惟松有
声可以无哭惟有露可以无泪唯鸟石依依可无吊客
架险立瓢榜曰囊云自称无发居士剡源饶水石与山僧
樵子出没瀑声虹影之间军持不借时挂于万仞丛林遂
欲以法付之一笑而巳王天锡求见唯一止之曰烟里程
途朝不知暮宿所故人咫尺举目有山河之异辛亥岁三
卷五 第 12b 页
月二十日卒年六十九夫断 之令屈以威武惟死足以
拒断若水拒断而不死非倖也其心固拚乎一死也唯一
尽断其馀不能拒也然断其馀非令之有则犹之乎拒也
其时为僧者多矣而嗣僧之法则无与于此也所谓威武
不能屈者两先生庶几近之若水草屋三间不蔽风雨以
鳖甲承漏卧榻之下牛宫鸡桀无下足处生人之趣都尽
唯一山林标致一器之微亦极其工巧尝拾烧馀为炉拂
拭过于金玉又得悬崖奇木制为养和坐卧其间两先生
之不同如此若水慨世路之逼亥遂疑荀卿性恶百王无
弊著论以非孟唯一机锋曳电汪洋自恣寓言十九然清
苦自立胸中兀然有所不可不以牛迹之安途避乱群之
近忧者是则同若水出自昆山朱相国震青之门唯一出
卷五 第 13a 页
盐官吴太常磊斋之门相国则先忠端公之门人也其渊
源有自若水疾革余造其榻前命儿子正谊为之切脉若
水曰某祈死二十年之前反祈生二十年之后乎余泫然
而别唯一则未尝一面也若水配姚宜人子三金体金和
金绳唯一配袁孺人子四天行时行攸行中行庚戌岁金
体介陈天若求铭余未及为后七年天行介李杲堂求铭
余仿叶水心并志陈同父王道父之例以志两先生同父
道父犹有显晦之别若两先生则屈贾李杜之同传两家
子弟刻于墓以信德之不孤也铭曰
不有死者无以见道之界不有生者无以见道之大贤生
贤死返之心而无害
卷五 第 13b 页
卷五 第 13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