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御制文集 二集卷八
御制文集 二集卷八 第 1a 页 WYG1301-033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制文二集卷八
 谕
  命国史馆以明季贰臣传分甲乙二编
我国家开创之初明季诸臣望风归附者多虽皆臣事
兴朝究有亏于大节自不当与范文程诸人略无区别
因命国史馆以明臣之降顺者另立贰臣传据实直书
用彰公是兹念诸人立朝事迹既不相同而品之贤否
御制文集 二集卷八 第 1b 页 WYG1301-0332b.png
邪正亦判然各异岂可不为之分辨淄渑如洪承畴在
明代身膺阃寄李永芳曾乘障守边一旦力屈俘降历
跻显要律以有死无贰之义固不能为之讳然其后洪
承畴宣力东南颇树劳伐李永芳亦屡立战功勋绩并
为昭著虽不克终于胜国实能效忠于本朝昔战国豫
让初事范中行后事智伯卒伸国士之报后之人无不
谅其心而称其义则于洪承畴等又何深讥焉至如钱
谦益行素不端及明祚既移率先归命乃敢于诗文阴
御制文集 二集卷八 第 2a 页 WYG1301-0332c.png
行诋毁是为进退无据非复人类又如龚鼎孳曾降闯
贼受其伪职旋更投顺本朝并为清流所不齿而其再
仕以后惟务腼颜持禄毫无事迹足称若与洪承畴等
同列贰臣传不示等差又何以昭彰瘅著交国史馆总
裁于应入贰臣传诸人详加考覈分为甲乙二编俾优
者瑕瑜不掩劣者斧钺凛然于以传信简编而待天下
后世之公论庶有合于春秋之义焉然朕所以为此言
者非独为臣子励名教而植纲常实欲为君者当念苞
御制文集 二集卷八 第 2b 页 WYG1301-0332d.png
桑而保宗社盖此诸人未尝无有用之才诚使明之守
成者能慎持神器而弗失则若而人皆足任心膂股肱
祖业于是延人才即于是萃故有善守之主必无二姓
之臣所以致有二姓之臣者非其臣之过皆其君之过
也崇祯临终之言不亦舛乎
  命馆臣录存杨维桢正统辨谕
元杨维桢著宋辽金正统辨大旨以元承宋统而排斥
辽金其文不见本集惟陶宗仪辍耕录载之今馆臣编
御制文集 二集卷八 第 3a 页 WYG1301-0333a.png
辑四库全书谓其持论纰缪并辍耕录内所载者亦与
删除且言隋先代周继乃平陈未闻唐宋诸儒谓隋承
陈不承周也此语似是而非盖尝论之春秋大一统之
义尊王黜霸所以立万世之纲常使名正言顺出于天
命人心之正紫阳纲目义在正统是以始皇之廿六年
秦始继周汉始于高帝之五年而不始于秦降之岁三
国不以魏吴之强夺汉统之正春秋之义然也杨维桢
撰三史正统辨凡二千六百馀言义本春秋法宗纲目
御制文集 二集卷八 第 3b 页 WYG1301-0333b.png
其欲以元继南宋为正统而不及辽金其论颇正不得
谓之纰缪夫维桢身为元臣入明虽不仕而应明太祖
之召且上铙歌鼓吹曲颂美新朝非刺故国几于剧秦
美新其进退无据较之钱谦益托言不忘故君者鄙倍
尤甚向屡于诗文中斥之而维桢正统之辨则不可以
人废言也夫正统者继前统受新命也东晋以后宋齐
梁陈虽江左偏安而所承者晋之正统其时若拓跋魏
氏地大势强虽北齐北周继之亦较南朝为盛而中华正
御制文集 二集卷八 第 4a 页 WYG1301-0333c.png
统不得不属之宋齐梁陈者其所承之统正也至隋则
平陈以后混一区宇始得为大一统即唐之末季藩镇
扰乱自朱温以讫郭威等或起自寇窃或身为叛臣五
十馀年之间更易数姓甚且称臣称侄于契丹然中国
统绪相承宋以前亦不得不以正统属之梁唐晋汉周
也至于宋南渡后偏处临安其时辽金元相继起于北
边奄有河北宋虽称侄于金而其所承者究仍北宋之
正统辽金不得攘而有之至元世祖平宋始有宋统当
御制文集 二集卷八 第 4b 页 WYG1301-0333d.png
绝正统当续之语则统绪之正元世祖已知之稔矣我
皇祖御批通鉴及朕向所批通鉴辑览俱以此论定盖
春秋大义纲目大法实万世不易之准我朝为明复仇
讨贼定鼎中原合一海宇为自古得天下最正然朕犹
于通鉴辑览内存福王建国之号一年使其能保守南
都未尝不可如南宋之承统绵延不绝而奈其当阳九
之运
天弗与人弗归自覆其宗社也此实大公至正天下万
御制文集 二集卷八 第 5a 页 WYG1301-0334a.png
世可以共见共守之论然馆臣之删杨维桢正统辨者
其意盖以金为满洲欲令承辽之统故曲为之说耳不
知辽金皆自起北方本无所承统非若宋元之相承递
及为中华之主也若以此立论转觉狭小天下万世必
有起而议之者是不可以不辨朕以为不但辍耕录中
所载杨维桢之正统辨不必删除即杨维桢文集内亦
当补录是篇并将此谕各载卷首以昭天命人心之正
以存春秋纲目之义特谕
御制文集 二集卷八 第 5b 页 WYG1301-0334b.png
  命皇子等编辑明臣奏议谕
历代名臣奏疏向有流传选刻之本四库全书内亦经
馆臣编次进呈其中危言谠论关系前代得失者固可
援为法戒因思胜国去今尤近三百年中荩臣杰士风
节伟著者实不乏人迹其规陈治乱抗疏批鳞当亦不
亚汉唐宋元诸臣而奏疏未有专本使当年绳愆纠谬
忠君爱国之忱后世无由想见诚阙典也即或其人品
谊未醇而其言一事陈一弊切中利病有裨时政者亦
御制文集 二集卷八 第 6a 页 WYG1301-0334c.png
不可以人废言至神宗以后诸臣奏疏内有因辽沈用
兵涉及本朝之处彼时主闇政昏太阿倒置阉人窃柄
权倖满朝以致举错失当赏罚不明其君缀旒于上竟
置国是若罔闻遂至流寇四起兵溃饷绝种种秕政指
不胜数若杨涟左光斗熊廷弼诸人或折冲彊场或正
色立朝俱能慷慨建议剀切敷陈设明之君果能采而
用之犹不致败亡若是之极其事距今百十馀年殷鉴
不远尤当引为炯戒则诸人奏疏不可不亟为辑录也
御制文集 二集卷八 第 6b 页 WYG1301-0334d.png
除明史本传外所有入四库全书诸人文集均当广为
蒐采裒集成编即有违碍字句祗须略为节润仍将全
文录入不可删改此事关系明季之所以亡与我朝之
所以兴敬怠之分
天人之际不可不深思远虑触目警心著派诸皇子同
总师傅蔡新等为总裁其皇孙皇曾孙之师傅翰林等
即著为纂修校录陆续进呈候朕亲裁书成后即交武
英殿刋刻仍抄入四库全书将此旨冠于简端所有前
御制文集 二集卷八 第 7a 页 WYG1301-0335a.png
次纪昀等选出神宗以后各奏疏即著归入此书按其朝
代一体编纂特谕
  命馆臣重订契丹国志谕
四库全书馆进呈书内有宋叶隆礼奉敕所撰契丹国
志其说采摘通鉴长编及诸说部书按年胪载抄撮成
文中间体例混淆书法讹舛不一而足如书既名契丹
国志自应以辽为主乃卷首年谱既标太祖太宗等帝
而事实内或称辽帝或称国主岂非自乱其例又是书
御制文集 二集卷八 第 7b 页 WYG1301-0335b.png
既奉南宋孝宗敕撰而评断引宋臣胡安国语称为胡
文定公实失君臣之体甚至大书辽帝纪元于上而以
宋祖建隆等年号分注于下尤为纰缪夫梁唐晋汉周
僣乱之主享国日浅且或称臣称儿称孙于辽分注纪
元尚可若北宋则中原一统岂得以春秋分国之例槩
予分注于北辽之下又引胡安国论断以劫迫其父开
门纳晋军之杨承勋谓变而不失其正时承勋同父被
晋围虑祸及身乃劫其父致被晋戮而已受晋爵赏夫
御制文集 二集卷八 第 8a 页 WYG1301-0335c.png
大义灭亲父可施之子子不可施之父父即背叛子惟
有一死以答君亲岂有蔑伦背义尚得谓之变而不失
其正此乃胡安国华夷之见芥蒂于心右逆子而乱天
经诚所谓胡说也其他乖谬种种难以枚举朕详加披
览经指駮者数十条馆臣乃请撤出此部书朕以春秋
天子之事是非万世之公昨曾著正统辨论断甚明今
契丹国志既有成书纪载当存其旧惟体例书法讹谬
于纲目大义有乖者不可不加釐正著总纂纪昀等详
御制文集 二集卷八 第 8b 页 WYG1301-0335d.png
加校勘依例改纂其志中之事迹如祭用白马灰牛毡
中枯骨变形视事及戴野猪头披皮之事虽迹涉荒诞
然与诗书所载简狄吞卵姜嫄履武复何以异盖神道
设教以溯发祥古今胥然义正如此又何必信远而疑
近乎其馀辽帝过举如母后擅权诸事足为后世鉴戒
者仍据志直书一字不可易该总裁等覆阅进呈候朕
亲定录入四库全书并将此旨书于简端以昭纲常名
教大公至正之义特谕
御制文集 二集卷八 第 9a 页 WYG1301-0336a.png
  命馆臣编辑河源纪略谕
今年春间因豫省青龙冈漫口合龙未就遣大学士阿
桂之子乾清门侍卫阿弥达前往青海务穷河源告祭
河神事竣复命并据按定南针绘图具说呈览据奏星
宿海西南有一河名阿勒坦郭勒蒙古语阿勒坦即黄
金郭勒即河也此河实系黄河上源其水色黄回旋三
百馀里穿入星宿海自此合流至贵德堡水色全黄始
名黄河又阿勒坦郭勒之西有巨石高数丈名阿勒坦
御制文集 二集卷八 第 9b 页 WYG1301-0336b.png
噶达素齐老蒙古语噶达素北极星也齐老石也其崖
壁黄赤色壁上为天池池中流泉喷涌酾为百道皆作
金色入阿勒坦郭勒则真黄河之上源也其所奏河源
颇为明晰从前康熙四十三年
皇祖命侍卫拉锡等往穷河源其时伊等但穷至星宿
海即指为河源自彼回程覆奏而未穷至阿勒坦郭勒
之黄水尤未穷至阿勒坦噶达素齐老之真源是以
皇祖所降谕旨并
御制文集 二集卷八 第 10a 页 WYG1301-0336c.png
几暇格物编星宿海一条亦但就拉锡等所奏以鄂敦
他腊为河源也今既考询明确较前更加详晰因赋河
源诗一篇叙述源委又因汉书河出昆仑之语考之于
今昆仑当在回部中回部诸水皆东注蒲昌海即盐泽
也盐泽之水入地伏流至青海始出而大河之水独黄
非昆仑之水伏地至此出而挟星宿海诸水为河渎而
何济水三伏三见此亦一證因于河源诗后复加案语
为之决疑传正嗣检阅宋史河渠志有云河绕昆仑之
御制文集 二集卷八 第 10b 页 WYG1301-0336d.png
南折而东复绕昆仑之北诸语夫昆仑大山也河安能
绕其南又绕其北此不待辨而知其诬且昆仑在回部
离此万里谁能移此为青海之河源既又细阅康熙年
间拉锡所具图于贵德之西有三支河名昆都伦乃悟
昆都伦者蒙古语谓横也横即支河之谓此元时旧名
谓有三横河入于河盖蒙古以横为昆都伦即回部所
谓昆仑山者亦系横岭而修书者不解其故遂牵青海
之昆都伦河为回部之昆仑山耳既解其疑不可不详
御制文集 二集卷八 第 11a 页 WYG1301-0337a.png
志因复著读宋史河渠志一篇兹更检元史地理志有
河源附录一卷内称汉使张骞道西域见二水交流发
葱岭汇盐泽伏流千里至积石而再出其所言与朕蒲
昌海即盐泽之水入地伏流意颇合可见古人考證已
有先得我心者按史记大宛传云于阗之西水皆西流
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
焉河注中国汉书西域传于阗国条下所引亦同而说
未详尽张骞既至蒲昌海则或越过星宿海直至回部
御制文集 二集卷八 第 11b 页 WYG1301-0337b.png
地方或回至星宿海而未寻至阿勒坦郭勒等处当日
还奏必有奏牍或绘图陈献而司马迁班固纪载弗为
备详始末仅以数语了事致后人无从考證此作史者
之略也然则武帝纪所云昆仑为河源本不误特未详
伏流而出青海之阿勒坦噶达素而经星宿海为河源
耳至元世祖时遣使穷河源亦但言至青海之星宿海
见有泉百馀泓便指谓河源而不言其上有阿勒坦噶
达素之黄水又上有蒲昌海之伏流则仍属得半而止
御制文集 二集卷八 第 12a 页 WYG1301-0337c.png
朕从前为热河考即言河源自葱岭以东之和阗叶尔
羌诸水潴为蒲昌海即盐泽蒙古语谓之罗布淖尔伏
流地中复出为星宿海云云今覆阅史记汉书所纪河
源为之究极原委则张骞所穷正与今所考订相合又
岂可没其探本讨源之实乎所有两汉迄今自正史以
及各家河源辨证诸书允宜通行校阅订是正讹编辑
河源纪略一书著四库馆总裁督同总纂等悉心纂办
将御制河源诗文冠于卷端凡蒙古地名人名译对汉
御制文集 二集卷八 第 12b 页 WYG1301-0337d.png
音者均照改定正史详晰校正无讹颁布刋刻并录入
四库全书以昭传信特谕
 
 
 
 
 
御制文二集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