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第 1a 页 WYG1238-011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东里文集卷十 明 杨士奇 撰
题跋
跋泷冈阡表
泷冈阡表余得之子启学士碑不载何人书意是欧公
自书结体甚佳当时此文初出宋景文即取求其生而
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数语书之以自省然则世之
治狱者其可以忽哉
东里文集卷十 明 杨士奇 撰
题跋
跋泷冈阡表
泷冈阡表余得之子启学士碑不载何人书意是欧公
自书结体甚佳当时此文初出宋景文即取求其生而
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数语书之以自省然则世之
治狱者其可以忽哉
卷十 第 1b 页 WYG1238-0111d.png
跋李靖西岳书
右唐李卫公布衣时上西岳书真迹盖厌隋乱己极负
济世之志奋欲有为而咨之神明之辞也士重乎立志
养气卫公此书志已先定而气盖宇内矣是以卒能辅
明主而建功业焉其书亦佳石刻在广西余得之刘长
吾佥事云
跋胡忠简公封事藁
右吾郡宋胡忠简公封事藁有周文忠公杨文节公题
右唐李卫公布衣时上西岳书真迹盖厌隋乱己极负
济世之志奋欲有为而咨之神明之辞也士重乎立志
养气卫公此书志已先定而气盖宇内矣是以卒能辅
明主而建功业焉其书亦佳石刻在广西余得之刘长
吾佥事云
跋胡忠简公封事藁
右吾郡宋胡忠简公封事藁有周文忠公杨文节公题
卷十 第 2a 页 WYG1238-0112a.png
跋在后忠简孙搢刻于融州真仙岩刘长吾得之以惠
余者忠简笔法出颜鲁公盖忠义之性有相契矣揭文
安公谓此书本左司郎中丰城范浚舜文所为将奏之
以示忠简忠简曰书奏即不免南迁子有老母不可以
累母吾以奏之遂有新州之命余近于内府检志书见
丰水志载范浚事云为户部检详时欲与胡铨相继论
奏和议胡首抗章范实从臾之胡之逐又赆其行未尝
云此书范所为也丰水志作于宋南渡后当得实不知
余者忠简笔法出颜鲁公盖忠义之性有相契矣揭文
安公谓此书本左司郎中丰城范浚舜文所为将奏之
以示忠简忠简曰书奏即不免南迁子有老母不可以
累母吾以奏之遂有新州之命余近于内府检志书见
丰水志载范浚事云为户部检详时欲与胡铨相继论
奏和议胡首抗章范实从臾之胡之逐又赆其行未尝
云此书范所为也丰水志作于宋南渡后当得实不知
卷十 第 2b 页 WYG1238-0112b.png
文安何自而云然也然文安云庐陵胡氏杨氏皆国家
之元气故以所作杨氏忠莭祠记附此帖之后
跋右军十七帖
黄长睿云右军草书十七帖最为可师此书中龙也张
彦远法书要录云唐太宗购二王书右军草书有三千
纸取其迹以类相从率一丈二尺为卷此帖文二尺凡
百七行九百二十三字今世不复见古帖独泉州有石
刻然己归内府民间亦不复可得也此本吾近得之杨
之元气故以所作杨氏忠莭祠记附此帖之后
跋右军十七帖
黄长睿云右军草书十七帖最为可师此书中龙也张
彦远法书要录云唐太宗购二王书右军草书有三千
纸取其迹以类相从率一丈二尺为卷此帖文二尺凡
百七行九百二十三字今世不复见古帖独泉州有石
刻然己归内府民间亦不复可得也此本吾近得之杨
卷十 第 3a 页 WYG1238-0112c.png
耀宗长史
跋七姬厝志
七姫厝志张来仪文宋克温书余得之姑苏王汝玉七
姫皆潘氏妾不负其主俱死于一日之间可谓烈矣而
其文其书亦皆奇也
跋王荆公诗
王荆公与其弟平甫此君堂咏竹诗二首相传皆公所
书石刻在今应天府学公书气韵飘逸势若率然而未
跋七姬厝志
七姫厝志张来仪文宋克温书余得之姑苏王汝玉七
姫皆潘氏妾不负其主俱死于一日之间可谓烈矣而
其文其书亦皆奇也
跋王荆公诗
王荆公与其弟平甫此君堂咏竹诗二首相传皆公所
书石刻在今应天府学公书气韵飘逸势若率然而未
卷十 第 3b 页 WYG1238-0112d.png
尝无从容整暇之意亦自成一家昔人论公书类忙时
所作此说非也但学书者不可为法耳
题杨文川诗
杨文川名中字伯允吉水人宋忠襄公之裔蚤从范文
白公德机有诗名揭文安公所谓得范之骨者也其诗
兵后不传间从其孙黻求之仅见此数篇然景星威凤
一出人知为瑞物岂必其多见哉
跋文山集杜句
所作此说非也但学书者不可为法耳
题杨文川诗
杨文川名中字伯允吉水人宋忠襄公之裔蚤从范文
白公德机有诗名揭文安公所谓得范之骨者也其诗
兵后不传间从其孙黻求之仅见此数篇然景星威凤
一出人知为瑞物岂必其多见哉
跋文山集杜句
卷十 第 4a 页 WYG1238-0113a.png
右信国文公集杜句二百首皆在燕狱所作每首有公
自序其后邓中斋撰督府忠义传刘中斋撰公传皆有
资于此初公得死后吉水士人张弘毅(即序中所称/千载心者)自
燕以公爪发及遗文归而此诗亦在其中乡郡旧尝刻
公遗文兵后板废今士大夫家间存其本永乐丙申余
于京师遇此诗及督府忠义传遂录藏之
题刘山阴集
山阴集者清江刘永之仲脩著仲脩治春秋学诗文清
自序其后邓中斋撰督府忠义传刘中斋撰公传皆有
资于此初公得死后吉水士人张弘毅(即序中所称/千载心者)自
燕以公爪发及遗文归而此诗亦在其中乡郡旧尝刻
公遗文兵后板废今士大夫家间存其本永乐丙申余
于京师遇此诗及督府忠义传遂录藏之
题刘山阴集
山阴集者清江刘永之仲脩著仲脩治春秋学诗文清
卷十 第 4b 页 WYG1238-0113b.png
丽古雅为当时所重工书法篆楷行草皆有师承尝闻
之长者始仲脩既冠未知学因过妇翁同郡练伯升翁
长子婿也蚤有文誉翁家特异视之而庸众人视仲脩
既归发愤就学日夜不懈亲良师友讲论切磋数年学
业大进时誉更出伯升右是以士贵乎立志也又闻仲
脩家富于赀赊贷施数郡仲脩独泊然布素曰静处一
室书籍翰墨自娱客至不为盛馔酒数行论文赋诗焚
香鸣琴而巳家事未尝一留意非逄掖士亦未尝一接
之长者始仲脩既冠未知学因过妇翁同郡练伯升翁
长子婿也蚤有文誉翁家特异视之而庸众人视仲脩
既归发愤就学日夜不懈亲良师友讲论切磋数年学
业大进时誉更出伯升右是以士贵乎立志也又闻仲
脩家富于赀赊贷施数郡仲脩独泊然布素曰静处一
室书籍翰墨自娱客至不为盛馔酒数行论文赋诗焚
香鸣琴而巳家事未尝一留意非逄掖士亦未尝一接
卷十 第 5a 页 WYG1238-0113c.png
言笑可为幽贞绝俗者矣
题石徂徕集
宋石守道徂徕集二册守道与欧阳文忠公同年其平
生见欧公所撰墓志公又有读徂徕集二诗极其爱重
忿叹之意皆载此集之后余得于翰林庶吉士吾绅古
之君子正直自持是是非非无所顾忌类如此读斯文
者懦夫可以有立志矣
题欧阳文忠公事迹
题石徂徕集
宋石守道徂徕集二册守道与欧阳文忠公同年其平
生见欧公所撰墓志公又有读徂徕集二诗极其爱重
忿叹之意皆载此集之后余得于翰林庶吉士吾绅古
之君子正直自持是是非非无所顾忌类如此读斯文
者懦夫可以有立志矣
题欧阳文忠公事迹
卷十 第 5b 页 WYG1238-0113d.png
按于役志九月壬辰安道贬筠州甲午师鲁贬郢州丁
酉余贬夷陵与高若讷书云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
则余尹被贬在公之先明甚公诸子述事迹及韩魏公
作墓志皆以为公之贬在余尹之先魏公偶出一时之
误或但据其子所述书之而为子职者不密于考据如
此虽非大关涉可以率略乎
题通鉴续编后
右通鉴续编二十四卷六册四明陈桱子经著刻板今
酉余贬夷陵与高若讷书云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
则余尹被贬在公之先明甚公诸子述事迹及韩魏公
作墓志皆以为公之贬在余尹之先魏公偶出一时之
误或但据其子所述书之而为子职者不密于考据如
此虽非大关涉可以率略乎
题通鉴续编后
右通鉴续编二十四卷六册四明陈桱子经著刻板今
卷十 第 6a 页 WYG1238-0114a.png
在苏州府学起盘古至高辛为第一卷契丹事在唐及
五代者为第二卷后二十二卷则宋三百二十年事也
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学者于前事据其所可知其
所不可知阙之可也羲农以前遐哉邈矣非有文字之
纪也其事间见于百氏所记者要多以意言之耳而必
掇拾以补前史之阙亦异乎孔子之意哉昔刘恕作通
鉴外纪避经而专采百氏之说金履祥谓其野而难质
故作通鉴前编不复避经桱尝为之举要固主履祥之
五代者为第二卷后二十二卷则宋三百二十年事也
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学者于前事据其所可知其
所不可知阙之可也羲农以前遐哉邈矣非有文字之
纪也其事间见于百氏所记者要多以意言之耳而必
掇拾以补前史之阙亦异乎孔子之意哉昔刘恕作通
鉴外纪避经而专采百氏之说金履祥谓其野而难质
故作通鉴前编不复避经桱尝为之举要固主履祥之
卷十 第 6b 页 WYG1238-0114b.png
说矣而复著此卷何耶宋史于今少见全书学者于此
编可以考见一代之得失尝闻吾郡刘倩玉亦著此书
未板行往年会其孙公潜云留在永丰今不知其何如
也
题通鉴前编举要新书
通鉴前编举要新书婺金履祥编四明陈桱举要起唐
尧以下接乎纲目其体则编年其事则易书诗春秋其
文则兼孔子春秋朱子纲目之法也刻在苏州郡学余
编可以考见一代之得失尝闻吾郡刘倩玉亦著此书
未板行往年会其孙公潜云留在永丰今不知其何如
也
题通鉴前编举要新书
通鉴前编举要新书婺金履祥编四明陈桱举要起唐
尧以下接乎纲目其体则编年其事则易书诗春秋其
文则兼孔子春秋朱子纲目之法也刻在苏州郡学余
卷十 第 7a 页 WYG1238-0114c.png
家一册录于中书舍人朱季宁盖读之窃有惑焉孔子
伤周东迁之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不行上失其所以
为君下失其所以为臣彝伦斁而天下乱故作春秋以
正君臣父子尊卑内外之分以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
向使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行焉春
秋之书无作矣春秋之后降为战国为秦汉以至于隋
唐五代其为斁且乱益甚朱子效春秋作纲目亦孔子
之意也向使战国至于五代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行焉
伤周东迁之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不行上失其所以
为君下失其所以为臣彝伦斁而天下乱故作春秋以
正君臣父子尊卑内外之分以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
向使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行焉春
秋之书无作矣春秋之后降为战国为秦汉以至于隋
唐五代其为斁且乱益甚朱子效春秋作纲目亦孔子
之意也向使战国至于五代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行焉
卷十 第 7b 页 WYG1238-0114d.png
纲目之书无作矣故春秋纲目之作皆以伤尧舜禹汤
文武之道不行于世也新书用春秋纲目之法乃比尧
舜禹汤文武之事而书之果可乎哉纲目者继春秋而
作以新书接纲目之前是无春秋矣其又可乎或曰此
书简要便于学者夫简便者常情之所趍趍彼者必舍
此使人皆求之新书之简且便将舍易书春秋不讲卒
不知圣人之所以为训可乎不可也此皆余之所惑而
不能通者愿有质焉
文武之道不行于世也新书用春秋纲目之法乃比尧
舜禹汤文武之事而书之果可乎哉纲目者继春秋而
作以新书接纲目之前是无春秋矣其又可乎或曰此
书简要便于学者夫简便者常情之所趍趍彼者必舍
此使人皆求之新书之简且便将舍易书春秋不讲卒
不知圣人之所以为训可乎不可也此皆余之所惑而
不能通者愿有质焉
卷十 第 8a 页 WYG1238-0115a.png
题三礼考注后
右录三礼考注六册此书本吴文正公澄用朱子之意
考定为仪礼十七篇仪礼逸经八篇仪礼传十篇周官
六篇考工记别为一卷见公文集中三礼叙录及虞文
靖公行状如此尝闻长老言吾邑康震宗武受学于公
元季兵乱其书藏康氏乱后郡中晏璧彦文从康之孙
求得之遂掩为巳作余近岁于邹侍讲仲熙家见璧所
录初本注内有称澄曰者皆改作先君曰称澄案者改
右录三礼考注六册此书本吴文正公澄用朱子之意
考定为仪礼十七篇仪礼逸经八篇仪礼传十篇周官
六篇考工记别为一卷见公文集中三礼叙录及虞文
靖公行状如此尝闻长老言吾邑康震宗武受学于公
元季兵乱其书藏康氏乱后郡中晏璧彦文从康之孙
求得之遂掩为巳作余近岁于邹侍讲仲熙家见璧所
录初本注内有称澄曰者皆改作先君曰称澄案者改
卷十 第 8b 页 WYG1238-0115b.png
作愚谓用粉涂其旧而书之其迹隐隐可见至后曲礼
八篇皆无所涂改与向所闻颇同遂与邹各录一本凡
其涂改者皆从旧书之而参之叙录其篇数增损不同
叙录补逸经八篇投壶奔丧公冠诸侯迁庙诸侯衅庙
之外中霤禘于太庙王居明堂三篇云其经亡矣篇题
仅见于郑注片言只字之未泯者必收拾而不敢遗今
此书逸礼止六篇而中霤禘于太庙其篇题皆不著叙
录礼义传十篇此书增入服义丧大记丧义祭法祭义
八篇皆无所涂改与向所闻颇同遂与邹各录一本凡
其涂改者皆从旧书之而参之叙录其篇数增损不同
叙录补逸经八篇投壶奔丧公冠诸侯迁庙诸侯衅庙
之外中霤禘于太庙王居明堂三篇云其经亡矣篇题
仅见于郑注片言只字之未泯者必收拾而不敢遗今
此书逸礼止六篇而中霤禘于太庙其篇题皆不著叙
录礼义传十篇此书增入服义丧大记丧义祭法祭义
卷十 第 9a 页 WYG1238-0115c.png
五篇叙录正经逸经及传之外云馀悉归诸戴记此书
传后复增曲礼八篇凡增十二篇其中固有载入礼记
纂言者矣不当复出也篇目不同如此其中又不及深
考也余又闻老长言文正晚年于此书欲复加考订不
及临没授其意于孙当当罢官閒居尝为之而未就也
岂诚然耶然文正分礼为经义为传今此书增入者礼
义率混淆无别又其卷首亦载叙录而与卷中自有不
合者决非当所为无疑岂璧所增耶璧素与余往来独
传后复增曲礼八篇凡增十二篇其中固有载入礼记
纂言者矣不当复出也篇目不同如此其中又不及深
考也余又闻老长言文正晚年于此书欲复加考订不
及临没授其意于孙当当罢官閒居尝为之而未就也
岂诚然耶然文正分礼为经义为传今此书增入者礼
义率混淆无别又其卷首亦载叙录而与卷中自有不
合者决非当所为无疑岂璧所增耶璧素与余往来独
卷十 第 9b 页 WYG1238-0115d.png
未尝见示此书其编乾坤清气集以巳意改古人之作
者数处余尝与之辨皆以余言为然故知其为人任意
率略而于此书不能无疑于其所自增也然余既录此
书不及再见不得质问姑志之以俟知者
题坛山石后
右吉曰癸已四篆字得之永丰进士刘智安石刻今在
赞皇题云周穆王时所刻世远不可知然字画妙绝决
非后人所及也
者数处余尝与之辨皆以余言为然故知其为人任意
率略而于此书不能无疑于其所自增也然余既录此
书不及再见不得质问姑志之以俟知者
题坛山石后
右吉曰癸已四篆字得之永丰进士刘智安石刻今在
赞皇题云周穆王时所刻世远不可知然字画妙绝决
非后人所及也
卷十 第 10a 页 WYG1238-0116a.png
题正祀典名号诏书
右洪武三年正祀典名号诏书此制非自臣下建白一
出我太祖皇帝圣智有以灼见唐虞三代圣人之意其
封号或因或革皆允当乎天理人心之大公而尽革后
来渎乱礼经之弊以为万世有天下国家者之法所谓
大哉王言者也诏下之十五年臣詹希原书石刻之太
学又三十有五年臣士奇得此本谨识而宝藏之
题詹孟举千文
右洪武三年正祀典名号诏书此制非自臣下建白一
出我太祖皇帝圣智有以灼见唐虞三代圣人之意其
封号或因或革皆允当乎天理人心之大公而尽革后
来渎乱礼经之弊以为万世有天下国家者之法所谓
大哉王言者也诏下之十五年臣詹希原书石刻之太
学又三十有五年臣士奇得此本谨识而宝藏之
题詹孟举千文
卷十 第 10b 页 WYG1238-0116b.png
右中书舍人詹希原大字千文刻板在蜀中余得之礼
部胡侍郎国朝大字希原为第一盖兼欧虞颜柳之法
而有冠冕佩玉之风者也
跋滕王阁序
右赵孟頫书滕王阁记刻板不知何在此本永乐十三
年七月廿五日臣士奇侍文华殿所被赐者也笔意精
妙绝伦后得孟頫书此记墨迹参较之乃不及此远甚
其亦得善刻者之助乎签题当时睿翰所书谨识而珍
部胡侍郎国朝大字希原为第一盖兼欧虞颜柳之法
而有冠冕佩玉之风者也
跋滕王阁序
右赵孟頫书滕王阁记刻板不知何在此本永乐十三
年七月廿五日臣士奇侍文华殿所被赐者也笔意精
妙绝伦后得孟頫书此记墨迹参较之乃不及此远甚
其亦得善刻者之助乎签题当时睿翰所书谨识而珍
卷十 第 11a 页 WYG1238-0116c.png
袭之
跋干䘵字书
右颜鲁公干䘵字书辨别字之正俗及通用亦间有析
其义者云干䘵者盖唐以书取士也而公真书小字之
传于后者亦独见此耳
跋戴九龄和陶诗
九灵姓戴名良字叔能号九灵山人金华人少与宋景
廉胡仲申同学文亦齐名九灵洪武初屡徵不出变姓
跋干䘵字书
右颜鲁公干䘵字书辨别字之正俗及通用亦间有析
其义者云干䘵者盖唐以书取士也而公真书小字之
传于后者亦独见此耳
跋戴九龄和陶诗
九灵姓戴名良字叔能号九灵山人金华人少与宋景
廉胡仲申同学文亦齐名九灵洪武初屡徵不出变姓
卷十 第 11b 页 WYG1238-0116d.png
名隐四明山中二十馀年后坐累卒于京此集余得之
丁鹤年九灵别有文集四册余尝于赵彦如家见之醇
粹博雅有六一风致亦一时巨擘也
题王临川文后
欧苏曾王四家全集今书坊皆无刻板独北京有荆公
临川集板在国子监旧崇文阁而所阙什一用之永乐
八年扈从在北京印二本以一本寄余凡十册既巳录
补遂取吴草庐先生所为序冠诸卷首又取二程朱陆
丁鹤年九灵别有文集四册余尝于赵彦如家见之醇
粹博雅有六一风致亦一时巨擘也
题王临川文后
欧苏曾王四家全集今书坊皆无刻板独北京有荆公
临川集板在国子监旧崇文阁而所阙什一用之永乐
八年扈从在北京印二本以一本寄余凡十册既巳录
补遂取吴草庐先生所为序冠诸卷首又取二程朱陆
卷十 第 12a 页 WYG1238-0117a.png
四先生及司马文正诸贤所论公平生者附于序后盖
凡天下后世之狺狺于公者皆吠声而巳岂其真有所
见哉夫的然有所见者余之所录是己
题诸儒奥论后
诸儒奥论二册得于中书舍人建昌黄卓前辈读史必
因其人而考其时因其事而揆诸理故各极其所见近
年乡先生王子启教学者读史每终一传必作一论犹
存古人读史之法因附著之以示来学
凡天下后世之狺狺于公者皆吠声而巳岂其真有所
见哉夫的然有所见者余之所录是己
题诸儒奥论后
诸儒奥论二册得于中书舍人建昌黄卓前辈读史必
因其人而考其时因其事而揆诸理故各极其所见近
年乡先生王子启教学者读史每终一传必作一论犹
存古人读史之法因附著之以示来学
卷十 第 12b 页 WYG1238-0117b.png
书唐才子传后
唐才子传西域辛文房著十卷总三百九十七人皆有
诗名当时其见于唐书者共百人盖行事不关大体不
足为劝戒者不录作史之体也而读其诗欲知其人于
辛所录宜有取然唐以诗取士三百年间以诗名者当
不止于辛之所录如郭元振张九龄李邕之徒显于时
矣而犹遗之况在下者乎而辛所录者又间杂以臆说
观者当择之
唐才子传西域辛文房著十卷总三百九十七人皆有
诗名当时其见于唐书者共百人盖行事不关大体不
足为劝戒者不录作史之体也而读其诗欲知其人于
辛所录宜有取然唐以诗取士三百年间以诗名者当
不止于辛之所录如郭元振张九龄李邕之徒显于时
矣而犹遗之况在下者乎而辛所录者又间杂以臆说
观者当择之
卷十 第 13a 页 WYG1238-0117c.png
书十史详节后
十史详节总二百七十三卷史记三国志晋书南北史
隋书五代史题曰东莱校正两汉及唐书题曰诸儒校
正吾家十五册此书务简略至事之切要者亦或不载
甚至节省助语词读之无味者然考东莱年谱不见校
正此书世谓此东莱早年所成后悔之刘元城云古人
著述多在暮年正为此耳
书元首科程文后
十史详节总二百七十三卷史记三国志晋书南北史
隋书五代史题曰东莱校正两汉及唐书题曰诸儒校
正吾家十五册此书务简略至事之切要者亦或不载
甚至节省助语词读之无味者然考东莱年谱不见校
正此书世谓此东莱早年所成后悔之刘元城云古人
著述多在暮年正为此耳
书元首科程文后
卷十 第 13b 页 WYG1238-0117d.png
元延祐乙卯廷试录一册盖先待制登第之岁于今百
有二岁余始得之前山东按察使郭俨彦庄元科举取
士昉于此而累科得士亦莫盛于此左右榜总五十六
人是录所刋对策凡四卷五十有三人先待制之文在
焉而五十六人家状及其初授官悉具也
书养蒙大训后
右养蒙大训豫章熊大年集陈氏经学启蒙初学经训
小学礼诗王氏伊洛精义饶氏性理字训训蒙理诗程
有二岁余始得之前山东按察使郭俨彦庄元科举取
士昉于此而累科得士亦莫盛于此左右榜总五十六
人是录所刋对策凡四卷五十有三人先待制之文在
焉而五十六人家状及其初授官悉具也
书养蒙大训后
右养蒙大训豫章熊大年集陈氏经学启蒙初学经训
小学礼诗王氏伊洛精义饶氏性理字训训蒙理诗程
卷十 第 14a 页 WYG1238-0118a.png
氏毓蒙明训胡氏序古千文朱子训蒙绝句孝经刋误
十书而为之者也自三言四言至于七言而终孝经于
教童子甚宜端本澄源之书也然字训本程达原因程
正思之旧而增广之者此云饶氏所辑不考之过也
书说文字原后
右说文字原一册元周伯琦著伯琦字伯温闻之前辈
言元至正间初改奎章阁为宣文朝臣咸谓必命库库
书榜是时伯温虽在馆阁精篆书而未为上知库库曰
十书而为之者也自三言四言至于七言而终孝经于
教童子甚宜端本澄源之书也然字训本程达原因程
正思之旧而增广之者此云饶氏所辑不考之过也
书说文字原后
右说文字原一册元周伯琦著伯琦字伯温闻之前辈
言元至正间初改奎章阁为宣文朝臣咸谓必命库库
书榜是时伯温虽在馆阁精篆书而未为上知库库曰
卷十 第 14b 页 WYG1238-0118b.png
令篆书宣文阁榜十数纸周不识其意一曰有旨命库
库书阁榜库库言臣所能真书非古古莫如篆朝廷宣
文阁用篆书为得体周伯温篆书今世无过之者上如
其言召伯琦书下笔称旨由是益见进用前辈临事明
于大体而不自取其功与引拔人材委曲成就之如此
皆不可及因得伯琦所著书辄附志旧闻于卷之末
书六书正讹后
右六书正讹一册元鄱阳周伯琦著伯琦翰林待制南
库书阁榜库库言臣所能真书非古古莫如篆朝廷宣
文阁用篆书为得体周伯温篆书今世无过之者上如
其言召伯琦书下笔称旨由是益见进用前辈临事明
于大体而不自取其功与引拔人材委曲成就之如此
皆不可及因得伯琦所著书辄附志旧闻于卷之末
书六书正讹后
右六书正讹一册元鄱阳周伯琦著伯琦翰林待制南
卷十 第 15a 页 WYG1238-0118c.png
翁之子官至江浙行省左丞元之士大夫以篆书名者
皆推伯琦所著又有说文字原其自序云字原以叙制
作之全正讹以刋传写之谬非独攻篆之家所不可无
于使学者得明古人作字之本意而不眩于俗者不为
无助
书新唐书后
新唐书二百廿五卷欧阳文忠公撰纪表志宋景文公
撰列传当时以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
皆推伯琦所著又有说文字原其自序云字原以叙制
作之全正讹以刋传写之谬非独攻篆之家所不可无
于使学者得明古人作字之本意而不眩于俗者不为
无助
书新唐书后
新唐书二百廿五卷欧阳文忠公撰纪表志宋景文公
撰列传当时以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
卷十 第 15b 页 WYG1238-0118d.png
看详改归一体文忠曰人所见不同且宋公前辈遂己
故事脩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守郑州在文
忠下文忠曰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遂于所撰各
书之古之君子存心至公无欲上人如此吾家唐书五
十四册刻板在福州府学得之今翰林学士扬公勉仁
云
书五代史后
五代史七十四卷总十册吾郡欧阳文忠公著板在太
故事脩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守郑州在文
忠下文忠曰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遂于所撰各
书之古之君子存心至公无欲上人如此吾家唐书五
十四册刻板在福州府学得之今翰林学士扬公勉仁
云
书五代史后
五代史七十四卷总十册吾郡欧阳文忠公著板在太
卷十 第 16a 页 WYG1238-0119a.png
学前史文章卓然高出为世师法者司马迁史记班固
前汉书及公此书而巳而义例之精史汉不及
题丁鹤年诗
鹤年其先西域人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因以为姓
故鹤年亦丁姓其祖父皆仕元二兄皆举进士为显官
鹤年独泊然布素寒士元亡归四明与戴叔能相善尚
莭操有孝行叔能尝为作传后隐武昌山中余在武昌
遇之甚相得时巳老矣别后数岁卒此集盖其卒后得
前汉书及公此书而巳而义例之精史汉不及
题丁鹤年诗
鹤年其先西域人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因以为姓
故鹤年亦丁姓其祖父皆仕元二兄皆举进士为显官
鹤年独泊然布素寒士元亡归四明与戴叔能相善尚
莭操有孝行叔能尝为作传后隐武昌山中余在武昌
遇之甚相得时巳老矣别后数岁卒此集盖其卒后得
卷十 第 16b 页 WYG1238-0119b.png
之武昌邓存诚
跋安雅堂文
安雅堂文集闽陈旅众仲著刻板在福州府学余家二
册得于翰林庶吉士洪遵道元之时闽人以古文名者
众仲其巨擘也余尝爱闽之善文者二人唐欧阳詹及
众仲同出于莆田常衮在闽最始识詹詹至京师名闻
特甚而韩吏部尤厚之官至国子四门助教马伯庸至
闽最始识众仲众仲至京师诸公皆内交而虞学士尤
跋安雅堂文
安雅堂文集闽陈旅众仲著刻板在福州府学余家二
册得于翰林庶吉士洪遵道元之时闽人以古文名者
众仲其巨擘也余尝爱闽之善文者二人唐欧阳詹及
众仲同出于莆田常衮在闽最始识詹詹至京师名闻
特甚而韩吏部尤厚之官至国子四门助教马伯庸至
闽最始识众仲众仲至京师诸公皆内交而虞学士尤
卷十 第 17a 页 WYG1238-0119c.png
厚之官至国子监丞其事亦相类然詹之文切深众仲
之文优柔敦厚此其所异也
题黄少保省愆集后
读吾友少保黄公永乐中所作省愆诗集至于一再盖
几于痛定思痛不能不太息流涕于往事焉初太宗皇
帝将巡北京召吏部尚书兼詹事蹇义兵部尚书兼詹
事金忠右春坊大学士兼翰林侍读黄淮左春坊左谕
德兼翰林侍讲杨士奇谕之曰居守事重今文臣中简
之文优柔敦厚此其所异也
题黄少保省愆集后
读吾友少保黄公永乐中所作省愆诗集至于一再盖
几于痛定思痛不能不太息流涕于往事焉初太宗皇
帝将巡北京召吏部尚书兼詹事蹇义兵部尚书兼詹
事金忠右春坊大学士兼翰林侍读黄淮左春坊左谕
德兼翰林侍讲杨士奇谕之曰居守事重今文臣中简
卷十 第 17b 页 WYG1238-0119d.png
留汝四人辅导监国昔唐太宗简辅监国必付房元龄
汝等宜识朕此意敬共无怠四臣皆拜稽受命其后凡
下玺书谕几务必四臣与闻时仁宗皇帝在东宫所以
礼遇四臣甚厚而支庶有留京邸潜志夺嫡者日夜窥
伺间隙从而张虚驾妄以为监国之过又结嬖近助于
内赖上圣明终不为惑然为宫臣者胥懔懔卼臲数见
颂系虽四臣不免或浃旬或累月唯淮一滞十年盖邹
孟氏所谓莫之致而致者也夫莫之致而致君子何容
汝等宜识朕此意敬共无怠四臣皆拜稽受命其后凡
下玺书谕几务必四臣与闻时仁宗皇帝在东宫所以
礼遇四臣甚厚而支庶有留京邸潜志夺嫡者日夜窥
伺间隙从而张虚驾妄以为监国之过又结嬖近助于
内赖上圣明终不为惑然为宫臣者胥懔懔卼臲数见
颂系虽四臣不免或浃旬或累月唯淮一滞十年盖邹
孟氏所谓莫之致而致者也夫莫之致而致君子何容
卷十 第 18a 页 WYG1238-0120a.png
心哉亦反求诸巳耳此省愆之所以著志也嗟乎四臣
者今蹇黄二公及士奇幸尚存去险即夷皆二圣之赐
而古人安不忘危之戒君子反躬脩省之诚在吾徒不
可一日而忽之也故谨书于集后以归黄公亦以自儆
云耳
题刘仲脩书虞揭诗后
右元揭文安公忆昔诗四首虞文靖公寄文安绝句一
首清江刘仲脩先生所书今翰林侍讲金君幼孜之所
者今蹇黄二公及士奇幸尚存去险即夷皆二圣之赐
而古人安不忘危之戒君子反躬脩省之诚在吾徒不
可一日而忽之也故谨书于集后以归黄公亦以自儆
云耳
题刘仲脩书虞揭诗后
右元揭文安公忆昔诗四首虞文靖公寄文安绝句一
首清江刘仲脩先生所书今翰林侍讲金君幼孜之所
卷十 第 18b 页 WYG1238-0120b.png
藏也幼孜以示余世传文安有憾于三朝新妇之评尝
中夜过文靖一言不合挥袂遽去文靖寄此诗亦以寓
憾又摘世所传刻本此诗寄语傍人休大笑之语谓本
于文安所为范先生诗序而发援引左验真若有㩀然
余意当时文安不留遽去或牵于人事不得己未可知
若所云三朝新妇亦评之云耳岂必贬之云乎贬不贬
不暇论夫贤人君子之相与其言语文字之间或相推
让相辨论相评品皆出乎至公岂如今之无识訑訑自
中夜过文靖一言不合挥袂遽去文靖寄此诗亦以寓
憾又摘世所传刻本此诗寄语傍人休大笑之语谓本
于文安所为范先生诗序而发援引左验真若有㩀然
余意当时文安不留遽去或牵于人事不得己未可知
若所云三朝新妇亦评之云耳岂必贬之云乎贬不贬
不暇论夫贤人君子之相与其言语文字之间或相推
让相辨论相评品皆出乎至公岂如今之无识訑訑自
卷十 第 19a 页 WYG1238-0120c.png
高者之所为乎尝观二公之文其相与辨论数数矣皆
未闻有一憾焉者何独怏怏乎是也此非与论杜少陵
莫倚善题鹦鹉者类耶今观刘先生所书而益知世俗
所传不可信先生尝亲炙二公使果如世俗所云何
故书此诗都无一语及之如以为不欲著扬前辈之过
则二公他诗文可传甚多又何必书此哉先生书文靖
此诗第三句说与傍人堪大笑与刻本不同二字味此
尤足以见二公相得之情溢乎辞气之表而刻本之误
未闻有一憾焉者何独怏怏乎是也此非与论杜少陵
莫倚善题鹦鹉者类耶今观刘先生所书而益知世俗
所传不可信先生尝亲炙二公使果如世俗所云何
故书此诗都无一语及之如以为不欲著扬前辈之过
则二公他诗文可传甚多又何必书此哉先生书文靖
此诗第三句说与傍人堪大笑与刻本不同二字味此
尤足以见二公相得之情溢乎辞气之表而刻本之误
卷十 第 19b 页 WYG1238-0120d.png
政有以启俗人欺世之论不可不辨故书于后且以质
诸金君云
书延祐二年进士题名后
右元延祐二年进士题名记盖先待制登第之岁也此
碑赵文敏公所书刻石在北京国子监此本故大学士
胡文穆公所惠者虞文靖公云此科得士最盛盖昔人
尝有记其先友者所以著一时交游之盛亦使后人之
重世好也余既得此碑又得当时诸公应试家状并初
诸金君云
书延祐二年进士题名后
右元延祐二年进士题名记盖先待制登第之岁也此
碑赵文敏公所书刻石在北京国子监此本故大学士
胡文穆公所惠者虞文靖公云此科得士最盛盖昔人
尝有记其先友者所以著一时交游之盛亦使后人之
重世好也余既得此碑又得当时诸公应试家状并初
卷十 第 20a 页 WYG1238-0121a.png
授官及所选刻廷对之文附录于后而此科监试读卷
等官及进士有传在国史者又附录焉庶以考见其平
生行义政治而续有得其墓志墓碑行状则皆录附于
阴其或已见于史而墓志等文亦不嫌于重录者盖以
史之所书常略也永乐己亥正月壬子曾孙士奇谨识
书张文昌诗
唐张籍字文昌史称和州乌江人宋汤季庸定为吴郡
人考韩文张中丞传与汤说同文昌贞元十五年进士
等官及进士有传在国史者又附录焉庶以考见其平
生行义政治而续有得其墓志墓碑行状则皆录附于
阴其或已见于史而墓志等文亦不嫌于重录者盖以
史之所书常略也永乐己亥正月壬子曾孙士奇谨识
书张文昌诗
唐张籍字文昌史称和州乌江人宋汤季庸定为吴郡
人考韩文张中丞传与汤说同文昌贞元十五年进士
卷十 第 20b 页 WYG1238-0121b.png
仕至国子司业其诗与元白诸人号元和体文昌尤长
于乐府文献通考云其集三卷又云张洎所编者十二
卷又有季庸所编八卷余家所有五七言律绝及乐府
凡五卷不知何人编
录楚辞跋
右楚辞一册德安贰守罗先生手笔先生学于元季兵
乱之际不得书虽崎岖奔窜常昼夜钞录以读今之学
者幸遇太平无事之日得书甚易而往往不务力学此
于乐府文献通考云其集三卷又云张洎所编者十二
卷又有季庸所编八卷余家所有五七言律绝及乐府
凡五卷不知何人编
录楚辞跋
右楚辞一册德安贰守罗先生手笔先生学于元季兵
乱之际不得书虽崎岖奔窜常昼夜钞录以读今之学
者幸遇太平无事之日得书甚易而往往不务力学此
卷十 第 21a 页 WYG1238-0121c.png
何怪乎后之人不及前辈也
刘职方诗跋
右槎翁先生诗得之鹏举之子镃尝闻长老言先生八
岁能诗既长遭兵乱虽奔窜岩谷崎岖无聊之际日必
赋一诗不废至遇朋徒相聚或兴有所发辄累累赋之
不倦也盖其好学之笃如此然先生于明经于古文尤
所笃好诗特其馀事耳先生德义在人治行在史余因
此集特记其好学一事以示后人云
刘职方诗跋
右槎翁先生诗得之鹏举之子镃尝闻长老言先生八
岁能诗既长遭兵乱虽奔窜岩谷崎岖无聊之际日必
赋一诗不废至遇朋徒相聚或兴有所发辄累累赋之
不倦也盖其好学之笃如此然先生于明经于古文尤
所笃好诗特其馀事耳先生德义在人治行在史余因
此集特记其好学一事以示后人云
卷十 第 21b 页 WYG1238-0121d.png
刘文房诗跋
唐随州刺史刘长卿字文房与高适同时扬伯谦选唐
音列诸中唐其诗清婉有思致然数遭废黜故多忧穷
沉郁之意余所录者传于江夏蒋立恭家尝见阁本诗
后有序记碑铭等文此特录诗而五言古体尤少伯谦
选唐五言古体自陈子昂薛嗣通王孟储李韦柳之外
一无所取此录岂与伯谦同意哉而篇目次第亦与阁
本异
唐随州刺史刘长卿字文房与高适同时扬伯谦选唐
音列诸中唐其诗清婉有思致然数遭废黜故多忧穷
沉郁之意余所录者传于江夏蒋立恭家尝见阁本诗
后有序记碑铭等文此特录诗而五言古体尤少伯谦
选唐五言古体自陈子昂薛嗣通王孟储李韦柳之外
一无所取此录岂与伯谦同意哉而篇目次第亦与阁
本异
卷十 第 22a 页 WYG1238-0122a.png
书三苏文选后
三苏文选一册十二卷东莱所选建安蔡文子为之注
皆取其论治体而便于科举之用虽不能皆纯而读之
可以启益胸次动荡笔端未必无助也
题曾氏冠辞后
士大夫家四礼冠为首古礼既废后世欲复之冠为易
而犹寡见焉前百馀年南北混一儒先君子布列中朝
时吾郡曾公巽申应奉翰林独用古礼冠其子遂为诸
三苏文选一册十二卷东莱所选建安蔡文子为之注
皆取其论治体而便于科举之用虽不能皆纯而读之
可以启益胸次动荡笔端未必无助也
题曾氏冠辞后
士大夫家四礼冠为首古礼既废后世欲复之冠为易
而犹寡见焉前百馀年南北混一儒先君子布列中朝
时吾郡曾公巽申应奉翰林独用古礼冠其子遂为诸
卷十 第 22b 页 WYG1238-0122b.png
公称赏如此可以观世矣今二三十年来朝之学士大
夫家率用冠礼冠不用礼则胥视为苟简世道其渐复
古欤此卷首载应奉训辞而冠辞出吴文正公虞文靖
公揭文安公州判许公皆亲笔自元季之乱也流落他
姓应奉曾孙少詹事棨求之数十年不得近有携至北
京者詹事已没世詹事子积适至即出厚赀购得之可
为珠还合浦积可能为孝然积之先公及吴虞揭许诸
公之言皆至理所寓积能明诸心脩诸躬尤孝之大者
夫家率用冠礼冠不用礼则胥视为苟简世道其渐复
古欤此卷首载应奉训辞而冠辞出吴文正公虞文靖
公揭文安公州判许公皆亲笔自元季之乱也流落他
姓应奉曾孙少詹事棨求之数十年不得近有携至北
京者詹事已没世詹事子积适至即出厚赀购得之可
为珠还合浦积可能为孝然积之先公及吴虞揭许诸
公之言皆至理所寓积能明诸心脩诸躬尤孝之大者
卷十 第 23a 页 WYG1238-0122c.png
积尚勉之
书元史后
此书于元百馀年之事备矣而亡国之际忠邪之迹或
略或于故老所传者相戾盖当时急于成书不暇遍访
而详覈也
跋文丞相督府忠义传
右文丞相督府忠义传宋礼部侍郎兼学士院权直吾
郡邓光荐撰光荐字中甫学者称中斋先生与丞相同
书元史后
此书于元百馀年之事备矣而亡国之际忠邪之迹或
略或于故老所传者相戾盖当时急于成书不暇遍访
而详覈也
跋文丞相督府忠义传
右文丞相督府忠义传宋礼部侍郎兼学士院权直吾
郡邓光荐撰光荐字中甫学者称中斋先生与丞相同
卷十 第 23b 页 WYG1238-0122d.png
朝此传多本于丞相所自述故特详实而后来作宋史
又多本于此云
书孔子家语后
孔子家语一册在江夏时得之南昌龙参参博学工诗
有清思喜规模盛唐吾友夏仲达特爱重之参敦契谊
然不能择交湘中有道士善诗参南游与之厚后道士
以符咒败官并捕其家其父走匿参舟参弟谏不可纳
参叹曰岂有朋友之父有急而不容乎弟走告仲达仲
又多本于此云
书孔子家语后
孔子家语一册在江夏时得之南昌龙参参博学工诗
有清思喜规模盛唐吾友夏仲达特爱重之参敦契谊
然不能择交湘中有道士善诗参南游与之厚后道士
以符咒败官并捕其家其父走匿参舟参弟谏不可纳
参叹曰岂有朋友之父有急而不容乎弟走告仲达仲
卷十 第 24a 页 WYG1238-0123a.png
达窃谓参曰不忍朋友之父亦念吾有父乎参虽悟终
不肯明言遣之道士父心知其意去匿他处数日官跟
捕得之他处匿之者同罪家属皆徙边参虽幸免罪亦
因是尽丧其资易曰比之匪人参之谓矣若仲达非纳
约自牖者乎余目击其事故因此书思其人而以志戒
跋张旭草书
旭书雄劲飞动神妙叵测而规矩固在凡今之慕旭者
不免效杜季良之弊矣
不肯明言遣之道士父心知其意去匿他处数日官跟
捕得之他处匿之者同罪家属皆徙边参虽幸免罪亦
因是尽丧其资易曰比之匪人参之谓矣若仲达非纳
约自牖者乎余目击其事故因此书思其人而以志戒
跋张旭草书
旭书雄劲飞动神妙叵测而规矩固在凡今之慕旭者
不免效杜季良之弊矣
卷十 第 24b 页 WYG1238-0123b.png
跋怀素帖
张旭书纵意豪宕变化捷出如健鹏掠野怒骥脱羁怀
素得张之法乃清劲精丽应规合矩盖鲁男子学柳下
惠者故足重也
东里文集卷十
张旭书纵意豪宕变化捷出如健鹏掠野怒骥脱羁怀
素得张之法乃清劲精丽应规合矩盖鲁男子学柳下
惠者故足重也
东里文集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