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1238-0053a.png
钦定四库全书卷
 东里文集卷五     明 杨士奇 撰
  序
   郑氏族谱序
泰和澄江之南有郑氏其先出荥阳再徙金陵宋端明
殿学士瑴之子新通判吉州遂家泰和邑中又四世至
叔文徙江南之五塘庄其谱纪自端明之父西京节度
副使自强盖节度至今十有五世子孙久而愈盛蔚乎
卷五 第 1b 页 WYG1238-0053b.png
邑之钜族也端明当南渡孔棘之时毅然以国事为己
任鞠躬尽瘁无所不致其诚殆天佑忠义而以昌其后
世耶虽自徙泰和未尝有显者然抱仁秉义世笃善行
所见孚于人人可质之鬼神者盖或显者有未能也吾
家距所居半舍吾少及见其乡大疫不间贫富老壮困
惫狼狈相连属弥望十数里旦暮不见炊烟独郑氏一
姓食饮起处泰焉如平时三四十年来江乡哗讦之风
奸民倚法嫁祸其所怨恶富家巨室为所困辱者十八
卷五 第 2a 页 WYG1238-0054a.png
九独郑氏无一毫之干此岂声音笑貌之所能为哉入
国朝郑氏之仕者昉宗显再见于庭宾今庭重居太学
十馀年继而大之未可量也而宗显于余最善其尝历
三县一为幕再为簿所至民戴其宽惠如父母仕三十
年无纤芥过举家甚贫持操如铁石比侍臣之贤者屡
荐之不报恬然安其命观于今郑氏如此可为远不忝
端明者矣宗显今复改连江簿将行出此谱求序于是
翰林诸君子序之详矣余特著郑氏之行之可称者以
卷五 第 2b 页 WYG1238-0054b.png
示其后云
   玉雪斋诗集序
诗以理性情而约诸正而推之可以考见王政之得失
治道之盛衰三百十一篇自公卿大夫下至匹夫匹妇
皆有作小而兔罝羔羊之咏大而行苇既醉之赋皆足
以见王道之极盛至于葛藟硕鼠之兴则有可为世道
慨者矣汉以来代各有诗嗟叹咏歌之间而安乐哀思
之音各因其时盖古今无异焉若天下无事生民乂安
卷五 第 3a 页 WYG1238-0054c.png
以其和平易直之心发而为治世之音则未有加于唐
贞观开元之际也杜少陵浑涵博厚追踪风雅卓乎不
可尚矣一时高材逸韵如李太白之天纵与杜齐驱王
孟高岑韦应物诸君子清粹典则天趣自然读其诗者
有以见唐之治盛于此而后之言诗道者亦曰莫盛于
此也余窃有志斯事而材质凡近徒劳而无成间或一
遇能者未尝不歆艳向往之居两京二十馀年所得公
卿大夫之作今大理卿京口虞公伯益盖其杰然者也
卷五 第 3b 页 WYG1238-0054d.png
近得观其玉雪斋集古近体总若干首皆思致清远而
典丽婉约一尘不滓如玉井芙蕖天然奇质神采高洁
又如行吴越间名山秀水而天光云影使人应接不暇
者而皆得夫性情之正虞公盖将上追盛唐诸君子之
作而论今公卿大夫之作足以鸣国家之盛者亦鲜有
过于虞公者焉公学优才裕生当治平熙洽之运洪武
中以儒发身历事四圣出入中外者三纪所治皆要职
更事多而精斯其诗之所繇昌欤今公以明刑为上所
卷五 第 4a 页 WYG1238-0055a.png
信任下则四方视以为平盖古皋陶之职也夫明良喜
起之赓歌皋陶所以弼成有虞之治者吾何幸尚于公
晚岁见之乎辄书诸简首而归之
   贫乐诗序
庐陵胡有初家文江之上泊然布素而谨于义利之辨
非其所当得不苟取遇人富贵不本于仁义者率草芥
视之其为人慷慨豁达不务荣名所居远城市车马之
尘喧嚣之声不相及有薄田躬耕足以自给又有云林
卷五 第 4b 页 WYG1238-0055b.png
泉石之胜日与幽人素士相羊山水之间饮清茹澹翛
然自得也自号贫乐其从子中书舍人㵾求搢绅君子
为之赋诗又稡以求余序人恒情所处率易于富贵而
难于贫贱处贫而能乐此其志岂苟然哉然古之君子
其乐乎贫也非恃贫以乐乐而忘其贫耳盖天理具于
吾心吾奉而行之无所违以至于仰不愧俯不怍其中
泰然将无往不乐矣富贵贫贱自外至者恶足以动其
中也故孔子之饭蔬饮水颜子之箪瓢陋巷岂乐乎是
卷五 第 5a 页 WYG1238-0055c.png
哉乐乎在已者之无违于天也苟在已者梏亡之矣虽
有赵孟之贵晋楚之富将其中汨焉胶胶扰扰忧虞之
不暇况有于乐哉又况于贫贱而能乐哉有初之贫乐
必乐而忘其贫可也乐而忘其贫古之人所以为至也
吾以是进有初故书诸卷首卷中自邹侍讲至陈修撰
凡诗六篇皆出翰林亦皆出于庐陵云
   送张鸣玉序
赣为郡居江右上流所治十邑皆僻远民少而散处山
卷五 第 5b 页 WYG1238-0055d.png
溪间或数十里不见民居里胥持公牒徵召或行数日
不底其舍而岩壑深邃瘴烟毒雾不习而冒之辄病而
死者常什七八江水险急滩石如虎牙森立或隐或显
奔湍之声汹汹闻数里舟楫往来非资其土人跬步不
敢越以是会府优视之于赋役百需常半减他郡而当
江广之冲将命之臣及海南诸番朝贡之使往来供亿
无虚曰加之数年旱涝饥馑民之不遂岂少也哉而为
郡于此苟非德任绥抚才堪繁剧不得为良建安张珂
卷五 第 6a 页 WYG1238-0056a.png
鸣玉由行人擢知府于赣期年矣自会府下至十邑之
民皆称曰良江右所治十三郡时称良守不三四人而
鸣玉与焉固其所施有及人者欤前之为守于兹非一
人至于今人喜谭而乐道者曰赵清献世谓清献诚心
爱人以惠利为主又称其学道清心遇物而应有过人
者非本诸其德欤则后之为良守于兹不务诸德其可
哉鸣玉发身进士其官京师时与余邻居今自赣述职
将归翰林检讨连智其同门也求朝士为诗送之又求
卷五 第 6b 页 WYG1238-0056b.png
余序于是乎言
   送李永定经历序
永定吉水李明达先生冢子也余往年客武昌永定从
先生在焉先生长余四十年忘年与余交厚时余两人
皆假馆授徒永定治奉养之资无日不相见也先生长
身脩髯飘拂可数面洁白如玉雪气韵磊落有行义读
书不泥章句兴有所适竟曰忘返尝爱余作乐府古辞
遇有作取酒觞余向余歌相乐也后先生入竟陵永定
卷五 第 7a 页 WYG1238-0056c.png
以才举授宣州卫经历明年永定遣迎先生先生还过
武昌访余时仲秋之夕明月东出余数人者共浮小舟
具酒殽出夏口乱流至禹王庙下饮酒既醉舍舟登大
别山四顾下憩秋兴亭至郎官湖而还复酌酒大欢各
赋诗吊古且寓离别之意先生三复其诗怆然既而曰
人生聚散风絮相值耳何足道也明日别去又三年先
生没矣呜呼惜哉余至今未尝忘先生而不可见矣见
永定犹见先生也永定初在宣州有能名后诖误黜上
卷五 第 7b 页 WYG1238-0056d.png
既正大统凡用人制法一遵高皇帝旧章永定复还宣
州求言为赠夫经历之任子为之有素亦在致其明而
已公无不明廉无不公修诸在巳可也在已修无所往
而不宜况于卫之经历者乎遂书以赠别而今昔存没
之感有不知余中之浩然者矣
   送林正行序
刑者先王不得已以辅治焉耳非恃此以为治也后世
民俗滋弊则所以防范之严者亦长民者之不得已也
卷五 第 8a 页 WYG1238-0057a.png
子产曰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
之则多死焉严固仁之所发也君子之为政岂轻德而
重威哉故惨刻不可以为政而姑息亦不可以为政仁
人君子之心在使民务善戒不善而已闽林君正行尝
官天台县幕宽厚恺悌之政民戴之如父母去久而思
之不忘也既升司谳于吾郡廉公有威于用法盖得乎
善善恶恶之中焉而直道而行无所顾避行县所过其
细民及其良民皆欣欣延颈而愿见之其横民往往缩
卷五 第 8b 页 WYG1238-0057b.png
首敛迹不敢肆焉以遂免于刑辟者亦不少矣而犹或
以谓其严也夫治之于已著曷若防之乎未著严乎外
而仁主乎中严亦奚病哉故十数年吾郡之细民及其
良民恃之以安者林君焉耳前之司谳者尝坐事去而
今以宥还林君当归俟阙林君不至其乡二十年往焉
展敬桑梓与故人亲戚聚岁寒之堂饮酒洽比于契阔
之馀何其乐也今朝廷方遣大臣四出询民所利害而
建革之及牧民者之廉贪材否而去留之则吾郡之民
卷五 第 9a 页 WYG1238-0057c.png
所尝恃之以安者其能已于言耶林君是行亦果能久
于乡哉推林君仁民之心必不溺乎其私之乐而忘返
也余知林君故道其所素以为还乡之赠
   送樊参政序
国家建牧守之官实兼治教之任而教居先焉未尝教
之而一任法以治此仁人君子所不忍为也牧守者民
之父母父母爱其子必教之不率而后法治之盖法治
之非父母之心也不得已而辅教焉耳江西古扬州之
卷五 第 9b 页 WYG1238-0057d.png
域班孟坚称艺文儒术斯之为盛然其为人负气不屈
自汉以来高风清节忠臣烈士光气炳炳前后相望而
道德性命之微文章问学之奥相继而出者非一朝一
夕矣虽其间万有一焉顽傲不率以干冒宪度此在三
代之时不能无之恶得以此而掩彼以一人而累一乡
哉比年为牧守江西而有父母之心明治教之道为民
所归戴者多也而亦有未尝留意于学教而一任法治
甚者遇顽傲不率干冒宪度者辄虓然以忿曰此邦之
卷五 第 10a 页 WYG1238-0058a.png
人槩为是也呜呼岂理也哉夫教而不率圣人所必治
槩而不别明者所不为仁人君子盍易其心以观之徵
其实以发之且反求诸巳之所施者如何也括苍樊公
慎历教郡县学被召入翰林预脩永乐大典遂擢工科
给事中与余同朝十馀年其为人有学有行达乎治体
和厚而宽裕今满九载升江西右参政于是士大夫翕
然曰是素明于治教之道足以佐方牧之大政端列郡
之表率而系十三府六十九县之归戴矣于是各赋诗
卷五 第 10b 页 WYG1238-0058b.png
赠其行而属余序因并及余之所欲言斯言也有非出
于一人之私也
   杨氏家乘序
杨氏宋盛时自吉水徙泰和世以赀雄邑中而业诗书
服逢掖者相袭不绝旧谱载贡士三人考陈宗舜吉州
科举录在淳熙甲午开禧丁卯绍定戊子谱载兄弟三
人皆授登仕郎盖出漕贡又有自上舍生为主簿载于
谱而须溪刘氏文集称太学名士者其他为宣教县尉
卷五 第 11a 页 WYG1238-0058c.png
司计等官载于谱者非一至元延祐初先曾祖以科第
入仕其后复有继之盖宋以来杨氏文献之传至是盛
矣元季之乱杨氏衰落逮于国朝其子孙幸不失世
业擢科第举明经累累有焉而其先之文章行事可法
于人可传于后其家之所纪者历世变故片简不存洪
武中司仓通判两府君罢官家居方谋采录未及而相
继即世于是从兄思贻先生与士奇遍访博求虽片楮
皆录之不敢遗积十馀年颇有所得而高祖以上者寖
卷五 第 11b 页 WYG1238-0058d.png
远无存曾祖以下文之仅存者多悯世悼乱悲叹愤惋
率然之作其平时融精极意和平大雅之制所以发明
道德者盖不能得什一于千百呜呼惜哉而诸父比岁
之文其子孙不知保爱而亡逸者亦多其仅存者皆辑
而录之若名贤赠答哀挽之作及其他诗文有及吾先
世者亦皆录之冠以谱谍事实总名曰杨氏家乘其首
族谱尊本始也次家谱重所亲也次事实行之纪也善
行在人既没不忘则形诸咏叹故哀挽继事实焉次遗
卷五 第 12a 页 WYG1238-0059a.png
文志之寓也同志相求则因文以达意故赠答继遗文
焉名贤之文非以为杨氏作而有及焉者亦可以旁考
行事与其交游故列诸附录终焉凡二十卷不填卷尾
者俟续得而录之得有先后故录不能以序也呜呼是
编所载文行始于先曾祖盖杨氏自兹以降百有馀年
内而朝署外而民社钱榖之任皆有之而清白之操皆
皦然不滓其隐居而家食者皆清修笃行贵义而贱利
义利君子小人之判也君子行义未尝不以望其后人
卷五 第 12b 页 WYG1238-0059b.png
庸众人之后犹有力学奋义以光其先者而况清德之
世乎杨氏之后其必笃念而敬承之哉谨书以为家乘

   许幼道挽诗序
庐陵许君幼道既卒于京师士识与不识而知许君之
贤者皆作诗哀悼之其子清稡以告余求序焉余与君
交几二十年其没也余尤不能巳于情尚忍叙其哀悼
之诗哉独念君已矣世之士求如君者何其少也士之
卷五 第 13a 页 WYG1238-0059c.png
能言者非不多也言问学者非不博也言德行者非不
高也而所言非其所行所行非其所言士以此往往不
见重于人使为士者皆如许君其谁不重之哉许君非
名能言者也而言则必行行则必从其言其孝弟敦于
家其信义重于乡其行必出于诚必适于厚必依于礼
不以艰难颠沛而丧其所素至于重交际周困急人比
于汉之范巨卿云尤负理才尝随从兄学文宰汉川凡
学文邑政设施必豫归咨君君悉为画可否既而行之
卷五 第 13b 页 WYG1238-0059d.png
人无不悦服者一时江汉翕然称学文为贤令凡汉川
之人亦至今思学文不置不知其出于君也盖君之所
存一以爱民为务使之沾一命得一郡一邑而理之民
之获被其惠利岂少也哉然世之理郡邑者岂必皆有
才德如君可以惠利其民而君将老始得分教武学教
不久遂卒呜呼是果系于其命也耶孔子曰君子疾没
世而名不称彼得于命者其身既死忽然若飘风已过
而人不复留意者多矣其不若是者亦皆有人思之至
卷五 第 14a 页 WYG1238-0060a.png
作诗哀之如许君者乎许君之得于人如此读诗者可
以考矣
   送史志静郎中诗序
丰城史安志静举进士为礼部仪制主事在京师于余
还往有斯文之好余閒暇喜雠校古书辨正舛误志静
明敏详博得其助益为多且其为人廉洁恭慎京师贤
士大夫皆乐交之而于余未尝三日不见见未尝意不
在文事以是尤乐史氏世家真定元盛时其先有勋德
卷五 第 14b 页 WYG1238-0060b.png
灼灼在国史洪武初志静大父官丰城始家吾江西至
是三世矣吾于志静固同乡也吾来北京四年解翰林
兼职专任春坊曰益多暇未尝不思同志静之乐今以
满秩来方握手聚语相慰藉天官卿知志静好学勤事
而熟典故奏其绩最升仪制郎中国家一切礼乐法制
咸仪制所治非达朝廷之体识古今之务明制作之意
者不足以任于是荐绅皆喜仪制得贤长官也当复之
南京来告别盖余向所同乐者又不可得因述余情为
卷五 第 15a 页 WYG1238-0060c.png
序而属词林诸君子为诗赠之诗各赋一物以道意自
侍读学士曾君以下凡八人亦皆吾江西之士云
   五清诗序
永乐辛丑春余自翰林学士改左春坊大学士公务甚
简每朝退归坐小轩中杜门却扫时理书册自适于故
箧得小画五幅不忍弃之装为一卷其第一幅故人毗
陵王孟端作也第二幅闽人陈叔起作第三第四两幅
忘其作者亦忘所自得第五幅永嘉孙隆作并叔起作
卷五 第 15b 页 WYG1238-0060d.png
者皆得之黄宗豫余既各赋一诗书之金曾诸公又续
为之赋沈民则题曰五清夫一味足以适口一音足以
娱耳集是五者足以娱目而适意况益以诸公之佳咏
哉明窗永昼午困之际阅而诵之则不必引茗碗聆弦
奏而胸次可以洒然也
   庆杨伯升七十诗序
吴中杨伯升宋和王存中八世孙偕其弟仲举侨居武
昌余往来武昌十数年与其兄弟交莫逆其清而粹也
卷五 第 16a 页 WYG1238-0061a.png
和而醇也介而有容也兄弟一也连璧之相辉双桂之
并荣不可以掩盖吾所遇兄弟之并贵者有之并富者
有之其善德之并如杨氏者鲜矣自吾去武昌今三十
年思忆往时交游之乐与杨氏兄弟之贤未尝忘也比
三四年仲举来官翰林得慰久别每晤语必及伯升亦
仲举之笃于其兄也今年伯升春秋七十仲举在史馆
喜其兄之安而念不得亲奉觞为寿也求馆中诸君子
作诗寓归为庆以属余序余读其诗盖所祝愿于伯升
卷五 第 16b 页 WYG1238-0061b.png
者皆同然未必皆知伯升之贤伯升静厚有守所存所
由咸当于义盖有契孔子论仁者静寿之道且不见南
山之木乎处旷远幽閒之地匠石所不见知其傲冰霜
凌霄汉阅历岁年固其理也伯升之寿固无俟于祝愿
而必见诸祝愿者仁者爱其兄之心也幸余他日重过
武昌寻旧侣招黄鹤酌江汉之清歌白云之曲为伯升
寿伯升必将抚清弦以和我
   蜀江欧阳氏族谱序
卷五 第 17a 页 WYG1238-0061c.png
吏部考功主事欧阳哲重修族谱一卷哲世居泰和之
蜀江里其先出唐吉州刺史琮因有家于吉琮七世孙
曰彪曰彤彪宋文忠公修所自出也彤会昌中举进士
官至工部尚书子泽居吉之永和镇泽四世孙曰忠曰
恿忠徙万安之常溪恿将作监丞珣所自出也常溪七
世至德祖徙蜀江迨哲八世哲所修谱盖因监丞之旧
也哲又参较文忠监丞二谱有不同者其大者琮率州
人捍黄巢事据史传盖文忠一时传闻之误然余考文
卷五 第 17b 页 WYG1238-0061d.png
忠集其石本所载如此而集本无之岂非集本后出已
审其误而去之欤不然公于南丰曾氏谱尤详辨其世
次而自作谱乃容不审耶惟欧阳氏自亭侯以来世有
闻人而莫盛于文忠后五十年监丞继出二公文学忠
烈炳然于天下后世君子论其人盖国家之元气也而
同出于一乡一族岂非盛哉尝见二公谱序文忠言其
祖考所传于家者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
立身盖以是愿其族之人监丞亦云吾祖宗迈种德而
卷五 第 18a 页 WYG1238-0062a.png
望其后之子孙以修人事君子之仁于家同一心同一
道也盖君子施仁于国于天下必自其家始未有不能
仁于家而能及国与天下者也仁者之言人所共师而
况其族之子孙者乎今蜀江之子孙从事诗书科第仕
宦彬彬有由哲字广哲永乐辛丑进士尤负清操方向
用于时续休前闻吾于欧阳氏有望焉故书以为蜀江
谱序
   西昌梁氏续谱序
卷五 第 18b 页 WYG1238-0062b.png
人之先尝有贵富则不复计其功行世率谓之故家此
自流俗之见耳夫所谓故家者必其先文行有诸躬功
利及于人声誉有闻于时子孙克嗣于后而岂徒富贵
之云哉自流俗异见于是闾阎畎亩猝起旦暮间或贵
或富而饕诐忮害为豪者沿袭一再世蚩蚩之氓遂相
与目为故家而君子不与焉果若其故家而后人有不
能心其先之心蹈其先之行徒呺然自矜吾所从出异
也君子犹不与也君子所尚者前有道以肇之后有道
卷五 第 19a 页 WYG1238-0062c.png
以绍之而非徒以其贵且富也西昌梁氏其先自长沙
徙江陵至南唐徵仕郎胜用又徙西昌世袭儒行至宋
赠知吉州逢吉二子君崇累官起居舍人兵部员外郎
直史馆知凤翔池州安庆三郡君杰累官黄州同知翰
林编修君崇子子华太原府通判又四世至蕃举进士
自太常博士历知宣抚二郡皆官不过郡守家不至甚
富而文学治行有闻于时者未尝乏也其肇于先如此
蕃四世至不移二子用之永乐中累官至翰林侍读兼
卷五 第 19b 页 WYG1238-0062d.png
春坊赞善本之累官至鲁府纪善皆以文学行义致声
誉当世其绍于后又如此君子所尚故家如梁氏者非
耶蕃尝作梁氏谱用之欲续谱未及而卒本之续之将
授其诸子以属余序梁杨世姻家义不可默盖尝自叙
家谱以告吾后之人曰义利君子小人之判也为人后
者必务明义以不忝乎先请于梁氏续谱亦云
   赠大理寺丞张宗琏诗序
上嗣大宝之三月特诏吏部令京官五品以上与御史
卷五 第 20a 页 WYG1238-0063a.png
给事中及外之布政司按察司与郡县之长吏各举才
德堪守令者命下少傅杨士奇与翰林侍读学士王直
合议举左春坊左中允张宗琏应诏将卜曰以奏时中
外皆未有奏者而礼部郎中黄钟最先奏宗琏会上擢
用旧宫臣以宗琏为大理寺右寺丞当之南京出上亲
命固非用钟言而钟遂以知贤闻搢绅间上临御以来
惓惓焉哀敬庶狱虽笞罚不自用必付诸廷谕每宪臣
奏谳议必恳恳谕之钦恤之意矧大理天下之平宜夫
卷五 第 20b 页 WYG1238-0063b.png
亲择而后授也宗琏秉介洁之操莅事周慎而宽厚长
者之志素孚于人其不忝斯职也审矣而与之游久者
必取仁者赠言之义赋诗致交脩之意盖君子之心也
诗以张茂先进德修业辉光日新之句为韵赋者曾棨
王英王直周述人两韵总诗八篇而引其端者杨士奇
皆其乡人云
   送宗老季琛诗序
庐陵江右诸郡之表也杨氏庐陵诸大姓之表也忠襄
卷五 第 21a 页 WYG1238-0063c.png
公杨氏诸先德之表也季琛为公九世孙秉忠信廉洁
之操怀明敏疏达之才袭诗书礼义之实岂非昆山之
玉哉今岁京尹荐其名尚书试其能天子命之官以为
南海知县知县虽古百里宰而南海者汉南粤赵陀之
所治在大海之濒数岁以来旱涝饥馑民臻于凋弊方
有抚字之责又临之以藩宪之重日奔走受事庭下至
劳也又其地总制岭南数十郡邑凡朝命之使有事于
岭南与海外诸蕃国及诸蕃国之人朝觐贡献于阙下
卷五 第 21b 页 WYG1238-0063d.png
者皆于此取给行费至繁也季琛承命而去乃无几微不
任之意见乎言色岂非其自信可以胜其事而不难哉
盖一有不胜则人将议之曰此某郡之产某公之裔也
不独羞其一已而已大夫士知季琛者皆为诗送之余
其族人故序诸简首
   西城宴集诗序
京城之中直长安门之西五六里地幽而旷居民鲜少
园池水木离落萧散之趣往往遇之如游乎城之外者
卷五 第 22a 页 WYG1238-0064a.png
比数年士大夫稍有居于其间然其地既僻于一隅非
大官贵人气势赫奕者之所处而凡日用所需虽米酒
蔬果猝求之有不易得此岂志于荣利者之所乐居哉
居之而乐者非其人澹泊简远足乎中而无所累乎外
者欤余之居于此也凡翰林素所交游多在焉然各有
职务而欲尊俎谭咏以合群情于一日之乐者盖未暇
也永乐壬寅闰十二月诏京官并给前一岁之俸而岁
终公务亦简于是相与为醵会而治具于陈光世是月
卷五 第 22b 页 WYG1238-0064b.png
二十有六曰晨雪初霁天气融朗光世折简以迓昼而
毕集居城西者余及曾子启王时彦余学夔桂宗儒章
尚文陈光世钱习礼张宗琏周恂如陈德遵彭显仁周
功叙胡永齐刘朝宗凡十五人余正安近东徙其志所
乐恒在西也萧省身自外至而侨于西皆宾致之皆翰
林交游之旧也列序以齿笾豆洁丰觞酌循环酬酢并
举欢洽之至清言不穷间以善谑礼度无愆文采相发
于是举宾之初筵四章之末四句为韵赋诗韵少则叠
卷五 第 23a 页 WYG1238-0064c.png
其一而以道夫相乐之意可谓盛哉礼有之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且先王之属民也岁终休之而饮酒于序以
正齿位况吾徒皆仕有职任旦暮在公惟惰慢之是戒
则以其閒暇相合为一日之乐者其于义固宜也众之
相合使其道与志有一之不相契而欲为乐亦不可得
今之十有七人者十四出江右而三出于浙皆去其乡
五六千里而相与披豁倾写表里洞然忘其身之在客
外此其相契而乐也夫岂苟乎诗成稡为一卷余序其
卷五 第 23b 页 WYG1238-0064d.png
所由来于简首各录一本藏于家后之人不有观之而
兴慕者乎
   对雨诗序
永乐癸卯正月乙未天子大祀于南郊前期五日百官
斋沐出宿将受誓戒是日微风东兴及午而雨霏霏冥
冥迨夕弗止春阳初畅寒冱不作而斋庐同宿者予与
余学夔钱习礼陈光世周恂如曾鹤龄陈德遵彭显仁
胡永齐周功叙刘朝宗咸心悦神融若堪适者而焚香
卷五 第 24a 页 WYG1238-0065a.png
瀹茗或论文谭道或琴奕以嬉余咏杜少陵喜雨之诗
顾谓众曰曷有赋乎遂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
句为韵各赋五言六韵一首士君子之适夫岂以为已
哉忧乐以民仁者之所存也自去岁春夏少雨冬屡大
雪皆数尺盖比岁之所未有民喜以为来牟之望也今
岁正月之初辄屡雨常岁三月乃雨亦未有若今之豫
者而泽冻解泮土膏润发区萌茁露盖时物之滋肇于
此生民岁计之所仰者可冀也夫造化一元之气发于
卷五 第 24b 页 WYG1238-0065b.png
春而契乎仁者之心则形诸声诗固有所不能已矣而
即其诗以考其志若有渰之咏霢霂之赋由今论昔岂
相远乎哉凡十有一人而赋者十人盖退余为序云
 
 
 
 
 东里文集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