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
卷三十 第 1a 页 WYG0097-088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礼注疏删翼卷三十
            明 王志长 撰
匠人建国水地以县注立王国若邦国者于四角立植
而县以水望其高下高下既定乃为位而平地
 疏欲置国城先当以水平地于四角立四柱于四柱
 畔县绳以正柱以水望其高下即知地之高下然后
 平高就下地乃平也
卷三十 第 1b 页 WYG0097-0884d.png
置槷以县视以景注槷古文臬于所平之地中央树八
尺之臬以县正之视之以其景将以正四方也
 疏以绳垂于柱之四角四中以八绳县之其绳皆附
 柱则其柱正矣然后视柱之景故云视以景也天文
 志云夏日至立八尺之表通卦验亦云立八神树八
 尺之表臬即表也必八尺者按考灵曜曰从上向下
 八万里故以八尺为法也于四角四中故须八神神
 即引也向下引而县之故云神也
卷三十 第 2a 页 WYG0097-0885a.png
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注日出日入之景其端
则东西正也又为规以识之者为其难审也自日出而
画其景端以至日入既则为规测景两端之内规之规
之交乃审也度两交之间中屈之以指臬则南北正
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注日中之景
最短者也极星谓北辰
 疏前经已正东西南北恐其不审犹更以此二者以
 正南北言朝夕即东西也南北正则东西亦正故兼
卷三十 第 2b 页 WYG0097-0885b.png
 言之○玉海诗定之方中注揆日出入以知东西南
 视定北准极以正南北疏公刘传曰考其日影是也
 公刘诗云既景乃冈相其阴阳○易氏曰夏至日在
 南陆躔东井去极六十六度有奇而景尺有五寸冬
 至日在北陆躔牵牛去极一百六十度有奇而景丈
 有三尺春分日在西陆躔于娄秋分日在东陆躔于
 角去极九十一度有奇而其景均焉日出于东景在
 西则识出景之端日入于西景在东则识入景之端
卷三十 第 3a 页 WYG0097-0885c.png
 两端既定中屈其所量之绳而两者相合则地中可
 验又虑所规不正复以出入之景与日中之景三者
 相参故曰参虑所参或偏复以日中之景与极星之
 度两者相考故曰考○王氏曰昼参诸日中之景所
 以正其朝夜考之极星所以正其夕也○王氏曰书
 曰自服于土中又曰其自时配皇天则洛邑非特地
 之中亦天之中矣唯其宅天地之中以立而民亦于
 是取中矣此所以唯王建国以为民极也
卷三十 第 3b 页 WYG0097-0885d.png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注营谓丈尺其大小天子十
二门通十二子
 王氏曰匠人既曰建国又曰营国诗序言卫文公始
 建城市而营宫室盖作而立之谓之建言其始也周
 围而治之以丈尺其大小谓之营言其终也○陈氏
 曰匠人营国方九里此王城之制也然井田之制城
 中之宅率家二亩半而纳稼之后上入执宫功则至
 冬皆入保城中六乡之民七万五千家又士工商在
卷三十 第 4a 页 WYG0097-0886a.png
 焉则九里之城固不能容考工记所言乃王之中城
 欤春秋书城中城说者以为内城或谓此也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注国中城内也经纬谓涂也
经纬之涂皆容方九轨轨谓辙广乘车六尺六寸旁加
七寸凡八尺是谓辙广九轨积七十二尺则此涂十二
步也旁加七寸者辐内二寸半辐广三寸半绠三分寸
之二金辖之间三分寸之一
 疏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王城面有三门门
卷三十 第 4b 页 WYG0097-0886b.png
 有二涂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车从中央○薛氏曰言
 经涂九轨则纬涂可知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注王宫所居也祖宗庙面犹乡也
王宫当中经之涂也
 疏王宫当中经之涂者按祭义注云周尚左桓二年
 取郜大鼎纳于太庙何休云质家右宗庙尚亲亲文
 家左宗庙尚尊尊义与此合○王氏曰左人道之所
 尚右地道之所尊言祖则宗可知言社则稷可知朝
卷三十 第 5a 页 WYG0097-0886c.png
 市义利之分于朝言面则知市之在所背于市言后
 则知朝之在所先
市朝一夫注方各百步
 王氏曰朝者官吏之所会市者商贾之所聚必一夫
 百亩之地然后足以容之○愚按周家文物隆盛过
 于夏商都城止于九里何其陋也以九里四面规之
 面仅得二里有奇面置三门门通三涂一涂轨道七
 丈二尺左右复有男女分行之地则九经九纬之外
卷三十 第 5b 页 WYG0097-0886d.png
 几无以置民居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何以容之又朝
 觐宗遇五等诸侯联镳而至每一宾所共车米车禾
 辄至百辆其填骈偪侧于九里之中抑又难矣又考
 外朝大询公卿大夫士群吏及邦国诸侯万民咸在
 又有九棘三槐嘉石肺石分列左右司市质人下至
 司稽肆长官不下数十思次介次分地而设一夫之
 地又何以容之意都城四面各方九里则三十六里
 中庶可以宅官民而壮帝居矣至市朝一夫固不得
卷三十 第 6a 页 WYG0097-0887a.png
 其解也
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注世室者宗庙也修
南北之深也夏度以步令堂修十四步其广益以四分
修之一则堂广十七步半
五室三四步四三尺注堂上为五室象五行也三四步
室方也四三尺以益广也木室于东北火室于东南金
室于西南水室于西北其方皆三步其广益之以三尺
土室于中央方四步其广益之以四尺此五室居堂南
卷三十 第 6b 页 WYG0097-0887b.png
北六丈东西七丈
 疏中央之室大一尺者以其在中号为大室故多一
 尺也云此五室居堂南北六丈东西七丈者以大室
 居中四角之室皆于大室外接四角为之大言曰步
 四角室各三步则南北三室十步故六丈东西三室
 六丈外加四三尺又一丈故七丈也
九阶注南面三三面各二
 疏郑知南面三阶者明堂位云三公中阶之前北面
卷三十 第 7a 页 WYG0097-0887c.png
 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位西阶
 之西东面北上故知南面三阶也知馀三面各二者
 大射礼云工人士与梓人升自北阶又杂记云夫人
 至入自闱门升自侧阶奔丧云妇人奔丧升自东阶
 以此而言四面有阶可知
四旁两夹窗注窗助户为明每室四户八窗
白盛注蜃灰也盛之言成也以蜃灰垩墙所以饰成宫

卷三十 第 7b 页 WYG0097-0887d.png
门堂三之二注门堂门侧之堂取数于正堂令堂如上
制则门堂南北九步二尺东西十一步四尺尔雅曰门
侧之堂谓之塾
室三之一注两室与门各居一分
 仲舆郝氏曰其堂修广用正堂三分之二其室用正
 室三分之一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注重屋者王
宫正堂若大寝也其修七寻五丈六尺放夏周则其广
卷三十 第 8a 页 WYG0097-0888a.png
九寻七丈二尺也五室各二寻崇高也四阿若今四柱
屋重屋复笮也
 疏四阿若今四柱屋者燕礼云设洗当东霤则此四
 阿四霤者也云重屋复笮者若明堂位云复庙重檐
 郑注云重檐重承壁材也○仲舆郝氏曰重屋如今
 楼阁重檐也四阿重屋谓四面加重檐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
五室凡室二筵注明堂者明政教之堂周度以筵亦王
卷三十 第 8b 页 WYG0097-0888b.png
者相改周堂高九尺殷三尺则夏一尺矣相参之数禹
卑宫室谓此一尺之堂与此三者或举宗庙或举王寝
或举明堂互言之以明其同制
 疏此记人据周作说故其文备于周而略于夏殷是
 以下文皆据周而言也周五室直言凡室二筵不言
 广深之异或室皆方二筵与夏异制与云夏一尺者
 夏无文以后代文而渐高则夏当一尺故言与以疑
 之也○王氏曰夏后氏承尧舜之后始继世而有天
卷三十 第 9a 页 WYG0097-0888c.png
 下此宗庙所以谓之世室也君子将营居室宗庙为
 先故夏后氏以世室为始以事神为尚也孔子言禹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是已
 王之制始于夏而未备故以事神为上而所以自安
 其身者为略焉故言世室而已至商则制稍备故于
 商言重屋非特事神而已所以自安其身者亦备其
 制焉至周法度大备其盛不可复加焉故其布政教
 之堂谓之明堂月令于夏言天子之居明堂以夏为
卷三十 第 9b 页 WYG0097-0888d.png
 万物相见之时而王者向明而治俯以接人者于是
 乎在三代之所尚不同此其文质之辨也修广高下
 之数虽异而其大槩则未始有殊故各举其一以互
 明三者之制本同也○杨氏曰愚按明堂者王者之
 堂也谓王者所居以出教令之堂也夫王者所居非
 谓王者之常居也疏家云明堂在国之南丙巳之地
 三里之外七里之内此言虽未可以为据然其制必
 凛然森严肃然清净王者朝诸侯出教令之时而后
卷三十 第 10a 页 WYG0097-0889a.png
 居焉而亦可以事天地交神明于此地而无愧焉周
 人祀上帝于明堂而以文王配之者此也说者乃以
 明堂为宗庙又为大寝又为太学则不待辨说而知
 其谬矣惟考工记谓明堂五室大戴礼谓明堂九室
 二说不同前代欲建明堂者或云五室或云九室往
 往惑于二说莫知所决而遂止愚谓五室取五方之
 义也九室则五方之外而必备四隅也九室之制视
 五室为尤备然王者居明堂必顺月令信如月令之
卷三十 第 10b 页 WYG0097-0889b.png
 说则为十二室可乎此又不通之论也惟朱子明堂
 图谓青阳之右个乃明堂之左个东之南即南之东
 明堂之右个乃总章之左个西之南即南之西总章
 之右个乃玄堂之左个西之北即北之西玄堂之右
 个乃青阳之左个北之东即东之北但随其时之方
 位开门耳太庙太室则每时十八日居焉古之制事
 多用井田遗意此恐然也朱子所谓明堂想只是一
 个三间九架屋子者指五方四隅凡有九室之大略
卷三十 第 11a 页 WYG0097-0889c.png
 而言之也然则朱子之说其亦有据乎曰汉承秦后
 礼经无全书姑以考工记观之亦粗可见考工记曰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为八丈一尺言明
 堂之广也南北七筵为六丈三尺言明堂之修也五
 室象五行之方位有五方则有四隅不言可知也夫
 有五方四隅则一堂之地裂而为九室矣又安得通
 而为一复有九筵之广七筵之修乎盖明堂云者通
 明之堂也所以朝诸侯行王政者在是所以享上帝
卷三十 第 11b 页 WYG0097-0889d.png
 配祖考者在是非七筵九筵之修广不能行也五方
 四隅亦惟辨其方正其位随王者所居之月掌次以
 帷幕幄帟为之以诏王居以顺月令以奉天道耳亦
 如所谓随其时之方位开门是也此其大略也○唐
 氏曰世室重屋明堂同制异名而郑氏离之明堂辟
 雍清庙寝制有同者其实异所而蔡邕合之○王炎
 氏曰郊以事天庙以事祖祢三代之达礼也明堂以
 享帝则非郊以享亲则非庙夏商所未有也而周始
卷三十 第 12a 页 WYG0097-0890a.png
 为之故夫子曰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
 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武王之伐商而归也祀明堂以
 教民知孝其礼行于朝觐耕藉养老之先而严父配
 天之义夫子不属之武王而属之周公者盖明堂之
 礼武王主其事而行之其制度则周公明其义而为
 之也夫义者礼之质也故礼虽先王未之有而可以
 义起周公达于义者也其在周颂思文后稷配天之
 乐章也我将祀文王于明堂之乐章也万物本乎天
卷三十 第 12b 页 WYG0097-0890b.png
 人本乎祖尊祖以明为本此百世所不变者也而周
 之王业实成于文王夫易始于乾坤以定君臣之分
 则北面事商者文王之心文王非有意于王天下也
 虽然诗之国风始于关睢小雅始于鹿鸣大雅始于
 文王颂始于清庙皆文王之诗也关睢有王者之化
 鹿鸣有王者之政大雅始于文王则受命作周矣颂
 始于清庙则盛德有百世之祀矣武王之伐商也誓
 于孟津誓于牧野其伐商而归也告于群后无不以
卷三十 第 13a 页 WYG0097-0890c.png
 文王为言则王业成于武王而所以成之者文王也
 配天于郊则不可以二太祖之尊烝尝于庙则不足
 以明文王之德是故宗祀明堂以配上帝此义之所
 当然礼之所从起而非厚于其祢也知此则周公制
 礼之义明矣而所可疑者明堂之制度也考工记固
 尝言之矣夏有世室宗庙之制也殷有重屋路寝之
 制也而周有明堂其制一堂而五室郑康成曰或举
 宗庙或举路寝或举明堂互言之以明其同制康成
卷三十 第 13b 页 WYG0097-0890d.png
 之言固不足證而考工所记亦未可尽信也其未可
 尽信者何也若有堂室而无坛墠则严父配天当在
 宫室之中矣先王之礼非特禋祀上帝于郊丘也祀
 日月星辰祀四郊祀方望山川皆坛而不屋汉文帝
 作庙以祀五帝于渭阳夫五帝五人帝也祀之于庙
 人且议其非礼况祀天帝之尊乃即宫室行事而谓
 周公为之乎故曰考工所记未可以尽信也夫考工
 记先秦故书也且难以尽信则诸家之异说纷纷从
卷三十 第 14a 页 WYG0097-0891a.png
 可知矣是故莫若求之于经夫传记有之经无之不
 得已而从传记可也传记有之经亦有之舍传记而
 从经可也舍经而从传记可乎哉此理至易晓也二
 礼周公之经也周官司仪将合诸侯则为坛三成宫
 旁一门此明堂之说也然略而未详仪礼所载则详
 矣诸侯觐于天子为宫四门为坛其深二尺加方明
 于其上而设六玉焉上圭下璧祀帝也圭璋琥璜祀
 四方也于是拜日礼月祭天燔柴此则明堂之坛而
卷三十 第 14b 页 WYG0097-0891b.png
 祀神以为盟也既盟王设几即席诸侯之驾不入王
 门奠圭缫上此则明堂之宫而明诸侯以为朝会也
 其盟会诏于明神是故谓之明堂郑康成曰王巡守
 至于方岳诸侯来会亦为此宫以见之康成虽知方
 岳之为此宫而不知此宫之为明堂是说也吾于孟
 子有證焉齐国于泰山之下者也宣王之时明堂尚
 存赵岐曰泰山下明堂本周天子东巡守朝诸侯之
 处也是说也吾于班史有證焉汉武帝之东封也泰
卷三十 第 15a 页 WYG0097-0891c.png
 山东北址有古时明堂处则宫坛不存而其址犹在
 也虽然郑康成赵台卿知时会殷同之有明堂而未
 能明夫所以朝诸侯祀五帝之义也周公祀文王于
 明堂以配上帝盖即其坛而祀之辅成王负扆以朝
 诸侯盖即其宫而朝之由此言之明堂制度与其礼
 典晓然如指诸掌可以决千载之疑议摈诸家之异
 说矣夫诸家之失不一皆臆度而意之也是故或失
 之诞或失之谲或失之陋或失之侈或失之杂皆非
卷三十 第 15b 页 WYG0097-0891d.png
 所以论周公之典礼也吕不韦之月令南有明堂左
 右有个与月迁徙以视朝而布政此失之诞者也大
 戴之记则曰上圆下方九室每室四户八牖桓谭新
 论又从而广之以为有四闼以法四时十二坐以法
 十二月此失之侈者也蔡邕所论又以太庙灵台辟
 雍合为一区此失之杂者也晏子春秋所传茅茨蒿
 柱则陋而不中礼公玉带所图复道层楼则诡而不
 经折之以二礼其说盖不攻而自破也大抵圣人制
卷三十 第 16a 页 WYG0097-0892a.png
 礼必有大经而寓于度数则有节文大经本也议礼
 者之所当重节文末也议礼者之所当轻明堂之礼
 下则以朝诸侯上则以事上帝大经存也若夫坛墠
 之有崇卑堂室之有广狭区区节文之末酌其宜而
 为之虽或异于古人何病焉自汉以来儒者之议明
 堂至今不决而考礼经残阙之文断以臆见则僭矣
 虽然汉儒所传不敢尽诬以为非亦不可尽信以为
 是故详其义于礼经而折衷焉所以不避其僭也○
卷三十 第 16b 页 WYG0097-0892b.png
 贵与马氏曰黄帝明堂之说制度乃汉武帝时济南
 人公玉带所上杨氏祭礼明堂篇以其不经而削之
 然其所言茅盖通水与大戴礼所记略同又考工记
 所言夏后世室殷重屋周人明堂其制大槩由质而
 趋于文由狭而趋于广以是推之黄帝特无明堂则
 已苟有之则一殿无壁盖以茅正太古俭朴之制又
 按武帝欲求仙延年方士之谬诞者多假设黄帝之
 事以售其说如所谓作五城十二楼封名山接万灵
卷三十 第 17a 页 WYG0097-0892c.png
 明庭采首山铜铸鼎之类皆矫诬古圣张大其词以
 迎合时主之侈心独公玉带所上明堂之制乃简朴
 如此虽不经见然岂不可稍规千门万户之失固未
 可以其言之出并于封禅求仙之时而例黜之也
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
以轨注周文者各因物宜为之数室中举谓四壁之内
 疏周文各因物宜为之数者对殷已上质夏度以步
 殷度以寻无异称也○王氏曰隐几而坐者宜于室
卷三十 第 17b 页 WYG0097-0892d.png
 故室中度以几肆筵为礼者宜于堂故堂上度以筵
 伸屈于此者宫也伸臂而度之为宜故于宫中度以
 寻外而起亩于步者野也故野度以步涂车由中以
 行故度涂以轨寻也步也取诸身而度之者也几也
 筵也轨也取诸物而度之者也
庙门容大扄七个闱门容小扄参个注大扄牛鼎之扄
长三尺每扄为一个七个二丈一尺庙中之门曰闱小
扄膷鼎之扄长二尺参个六尺
卷三十 第 18a 页 WYG0097-0893a.png
 疏膷鼎据陪鼎三膷臐膮而说也
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注路门者大寝之门乘车广六
尺六寸五个三丈三尺言不容者是两门乃容之两门
乃容之则此门半之丈六尺五寸
 疏两门乃容之者犹上文云中地食者其民可任者
 三家五人之类也
应门二彻参个注正门谓之应门谓朝门也二彻之内
八尺三个二丈四寸
卷三十 第 18b 页 WYG0097-0893b.png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注内路寝之
里也外路寝之表也九室如今朝堂诸曹治事处九嫔
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六卿三孤为九卿
 王氏曰九嫔上佐夫人以赞后而下则帅世妇女御
 九卿上佐三公以佐天子而下则帅大夫元士○陈
 氏曰内九室在后宫也
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注九分其国分国之职
也三孤佐三公论道六卿治六官之属
卷三十 第 19a 页 WYG0097-0893c.png
 王氏曰书云三孤贰公弘化寅亮天地又曰六卿各
 帅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盖分而言之曰三孤六
 卿合而言之则同谓之九卿而已孤而谓之卿者以
 典命考之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则孤盖与卿同
 为六命矣故外朝之法则孤卿之位同于九棘司士
 之摈则同于特揖孤与卿名虽异而实则同合而言
 之谓之卿奚不可哉
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注
卷三十 第 19b 页 WYG0097-0893d.png
阿栋也宫隅城隅谓角浮思也雉长三丈高一丈度高
以高度广以广
 疏阿栋也者谓门之屋两下为之其脊高五丈按汉
 时东阙浮思灾浮思小楼也按明堂位云疏屏注亦
 云今浮思也刻之为云气虫兽如今阙上为之矣○
 王氏曰门阿长十五丈高五丈宫隅长二十一丈高
 七丈城隅长二十七丈高九丈矣城隅高于宫隅宫
 隅高于门阿内外高下之异制也
卷三十 第 20a 页 WYG0097-0894a.png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注广狭之差也杜子春
云环涂谓环城之道
 疏不言纬者以与经同也○王氏曰国中所由者众
 故九轨绕城所由差少故七轨野涂所由尤少故五
 轨辙广曰轨轨广八尺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注都四百里外距五百里王子弟所封其城隅高五丈
宫隅门阿皆三丈诸侯畿以外也其城隅制高七丈宫
卷三十 第 20b 页 WYG0097-0894b.png
隅门阿皆五丈
 王氏曰都城之制以王宫门阿为之则无过五雉比
 诸侯为杀也诸侯之城制以宫隅为之则无过七雉
 比天子为杀也○陈氏曰都城近故其制卑而屈诸
 侯远故其制崇而伸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注经亦谓城中
道诸侯环涂五轨其野涂及都环涂野涂皆三轨
 王氏曰邦国之经涂以七轨为度都之经涂以五轨
卷三十 第 21a 页 WYG0097-0894c.png
 为度夫降杀以两礼之节也故诸侯之制下于天子
 都城之制下于诸侯然诸侯之有功德者乃入为卿
 士而其礼反下于诸侯何也大抵近君则其埶屈远
 君则其埶伸都于王宫为近安得不屈礼以下于诸
 侯乎观其采地不谓之国而谓之都其君不谓之监
 而谓之长其命也以偶不以奇其治也以则不以典
 其传也以禄不以嗣其于城涂之制可知矣
匠人为沟洫注主通利田间之水道
卷三十 第 21b 页 WYG0097-0894d.png
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𤰝田首
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注古者耜一金两人并𤼵
之其垄中曰𤰝𤰝上曰伐伐之言𤼵也𤰝畎也今之耜
岐头两金象古之耦也田一夫之所佃百亩方百步地
遂者夫间小沟遂上亦有径
 疏耜谓耒头金金广五寸耒面谓之庛庛亦当广五
 寸二人各执一耜若长沮桀溺耦而耕此两人耕为
 耦共一尺一尺深者谓之𤰝𤰝上高土谓之伐伐𤼵
卷三十 第 22a 页 WYG0097-0895a.png
 也以𤼵土于上故名伐也
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
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
二仞谓之浍专达于川各载其名注此畿内采地之制
采地制井田异于乡遂及公邑三夫为屋屋具也一井
之中三屋九夫三三相具以出赋税其治沟也方十里
为成成中容一甸甸方八里出田税缘边一里治洫方
百里为同同中容四都六十四成方八十里出田税缘
卷三十 第 22b 页 WYG0097-0895b.png
边十里治浍周制畿内用夏贡法税夫无公田邦国用
殷助法制公田不税夫贡者自治其所受田贡其税谷
助者借民之力以治公田又使收敛焉畿内用贡法者
乡遂及公邑之吏旦夕从民事为其促之以公使不得
恤其私邦国用助法者诸侯专一国之政为其贪㬥税
民无艺也达犹至也谓浍直至于川复无所注入载其
名识水所从出
 薛氏曰小司徒九夫为井匠人亦九夫为井井间有
卷三十 第 23a 页 WYG0097-0895c.png
 沟自井地言之也遂人十夫有沟兼沟涂言之也然
 遂人百夫有沟而匠人十里为成成间有洫则九百
 夫之地遂人千夫有浍而匠人百里为同同间有浍
 则九千夫之地其不同何耶成间有洫非一成之地
 包以一洫而已谓其间有洫也同间有浍非一同之
 地包以一浍而已谓其间有浍也成与同地之广者
 也洫与浍沟之大者也于成举洫于同举浍亦其大
 略云耳遂入沟沟入洫洫入浍浍入川周世井田之
卷三十 第 23b 页 WYG0097-0895d.png
 法实公行于天下内外远近之沟洫固无异制则遂
 人匠人之所掌其制一也○陈氏曰遂人言五沟之
 制而始于遂匠人言五沟之制而始于𤰝𤰝非沟也
 乃播种之地而已一亩三𤰝一夫三百𤰝𤰝从则遂
 横遂横则沟从由沟而达洫由洫以达浍其从横亦
 如之天下之地埶西北高而东南下故古者或东其
 亩或南其亩亩之所向沟涂从之则东南其亩者亦
 其大致然也不必就如此郑氏以南亩图之遂从沟
卷三十 第 24a 页 WYG0097-0896a.png
 横洫从浍横九浍而川周其外然川之所流者当适
 地埶非于万夫之地必有大川围而匝焉颖达疏诗
 谓郑氏所言特设法云耳其说是也说者又以沟浍
 为通水而设然沟浍之于田野可决而决则无水溢
 之患可塞而塞则无旱乾之忧以时决塞则沟洫岂
 特通水而已哉○嶭氏曰井田沟洫之制同矣周官
 小司徒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自井至都以任地事
 遂人治野自遂至路以达于畿匠人为沟洫自𤰝至
卷三十 第 24b 页 WYG0097-0896b.png
 浍以达于川郑康成以小司徒有邑甸县都之别而
 其名于采邑同匠人有𤰝遂沟洫浍之别而多寡与
 遂人异故言乡遂公邑制沟洫采地制井田畿内用
 贡邦国用助贾公彦之徒遂以载师自国中园廛以
 至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是乡遂及四等公邑皆用
 贡而无助以明乡遂为沟洫而已然先王之为井田
 也使所饮同井所食同田所居同廛所服同事出入
 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乡遂六军之所寓岂可
卷三十 第 25a 页 WYG0097-0896c.png
 授之田而不为井法乎大田之诗言曾孙来止而歌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噫嘻之诗言春夏祈谷于上帝
 而歌骏𤼵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周官
 遂人言兴锄旅师有锄粟此乡遂井田之事郑氏以
 乡遂无井田而又以遂人之法释诗以一井之法释
 旅师是自戻也孟子曰乡田同井请野九一而助则
 乡遂之为井田可知○朱子语类云问侯国亦仿乡
 遂都鄙之制否曰郑氏说侯国都鄙然观鲁人三郊
卷三十 第 25b 页 WYG0097-0896d.png
 三遂及孟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则亦
 是如此○贵舆马氏曰三代之时损膏腴之地以为
 沟洫浍川故能时其蓄泄以备水旱所以水利之说
 三代无有自秦人开阡陌废井田任民所耕不计多
 少而沟洫之制大坏后之智者因川泽之埶引水以
 溉田而水利之说兴焉魏起郑白之徒以此为功然
 水就下者也陂而遏之利于旱岁不幸霪潦则其害
 有不可胜言者此翟子威杜元凯所以决坏堤防以
卷三十 第 26a 页 WYG0097-0897a.png
 纾水患也○浚仪王氏曰易氏以匠人为前代之制
 遂人为成周之制遂人言夫间有遂举一夫而言匠
 人田首之遂则举百亩而言之遂人言十夫有沟举
 旁加而言匠人九夫之沟则举实数而言之此其制
 之合也若夫方十里为成成间有洫即九百夫之地
 也则有异乎遂人百夫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有浍
 即九万夫之地也则异乎遂人千夫之浍两山之间
 必有川焉则地埶自然之川也则异乎遂人万夫之
卷三十 第 26b 页 WYG0097-0897b.png
 川先儒疑之遂为乡遂采地之不同非特经无明文
 且井田之法通行天下抑何乡遂采地之自为异制
 也通十为成成十为终终十为同文王司马法为商
 末之制则有合乎十里百里之说益稷之书曰浚畎
 距川是自然之川则有合乎两山之间之说则匠人
 为前代之制明矣
凡天下之地埶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

卷三十 第 27a 页 WYG0097-0897c.png
 王氏曰此川因地埶之自然而非人为也盖有山斯
 有川有川斯有涂川积两山之水涂通往来而依川
 为之○陈氏曰涂所以防水则因地埶而防之也
凡沟逆地阞谓之不行水属不理孙谓之不行注沟谓
造沟阞谓脉理属读为注孙顺也不行谓决溢也禹凿
龙门播九河为此逆阞与不理孙也
 疏此沟非田间深广四尺之沟当是人所造沟渎引
 水者故郑引凿龙门为證也○或曰水属属沟洫也
卷三十 第 27b 页 WYG0097-0897d.png
梢沟三十里而广倍注谓不垦地之沟也郑司农云梢
谓水漱齧之沟故三十里而广倍
凡行奠水磬折以参伍注坎为弓轮水行欲纡曲也郑
司农云奠读为停谓行停水沟行当如磬直行三折行
五以引水者疾焉
 陈氏曰梢沟沟末也自沟末言之谓之梢沟自田端
 言之谓之田首沟远而不倍则不足以容水水行而
 不磬折不足以杀其埶○王氏曰磬折则水流湍激
卷三十 第 28a 页 WYG0097-0898a.png
 疾而不壅也
欲为渊则句于矩注太曲则流转流转则其下成渊
 疏当句曲于矩使水埶倒向上句曲尺则为回涹自
 然深为渊验今皆然也
凡沟必因水埶防必因地埶善沟者水漱之善防者水
淫之注漱犹齧也郑司农云淫读为廞谓水淤泥土流
著助之为厚玄谓淫读为淫液之淫
 王氏曰沟所以导水不因水埶则其流易壅防所以
卷三十 第 28b 页 WYG0097-0898b.png
 止水不因地埶则其土易坏故善为沟者水必漱齧
 之而无所壅以其因水埶故也善为防者水必淫液
 之而无所决以其因地埶故也
凡为防广与崇方其杀参分去一注崇高也方犹等也
杀者薄其上
大防外杀注又薄其上厚其下
 疏三分去一之外更去也○愚按外杀者非更杀其
 上乃益厚其下耳下愈厚则上愈杀矣此与磬氏已
卷三十 第 29a 页 WYG0097-0898c.png
 上则摩其旁已下则摩其耑同意
凡沟防必一日先深之以为式注程人功也沟防为沟
为防也
 疏言以一日之中所作尺数为式后则以此功程赋
 其丈尺步数言深者谓深浅尺数
里为式然后可以傅众力注里读为已声之误也
 愚按他解作里谓一日可推百日一里可准百里傅
 附也谓众力相附傅着而成功也
卷三十 第 29b 页 WYG0097-0898d.png
凡任索约大汲其版谓之无任注玄谓约缩也汲引也
筑防若墙者以绳缩其版大引之言板桡也版桡筑之
则鼓土不坚矣诗云其绳则直缩版以载又曰约之格
格椽之橐橐
葺屋参分瓦屋四分注各分其修以其一为峻
 疏葺屋谓草屋草屋宜峻于瓦屋修谓南北之间尺
 数假令南北丈二尺草屋三分取四尺为峻瓦屋四
 分取三尺为峻也
卷三十 第 30a 页 WYG0097-0899a.png
囷窌仓城逆墙六分注逆犹却也筑此四者六分其高
却一分以为杀囷圜仓穿地曰窌
 疏假令高丈二尺下厚四尺则于上去二尺为杀上
 唯二尺窌虽入地口宜宽则牢固
堂涂十有二分注谓阶前若今令甓祴也分其督旁之
修以二分为峻也尔雅曰堂涂谓之陈
 尔雅云瓴甋谓之甓郭璞云今㼾砖
 疏汉时名堂涂为令甓祴令甓则今之砖祴则砖道
卷三十 第 30b 页 WYG0097-0899b.png
 也中央为督督者所以督率两旁修谓两旁上下之
 尺数假令两旁上下尺二寸则取二寸于中央为峻
 峻者取水两向流也
窦其崇三尺注宫中水道
墙厚三尺崇三之注高厚以是为率足以相胜
 疏高恒两倍于厚
车人之事半矩谓之宣注矩法也所法者人也人长八
尺而大节三头也腹也胫也以三通率之则矩二尺六
卷三十 第 31a 页 WYG0097-0899c.png
寸三分寸之二头发皓落曰宣半矩尺三寸三分寸之
一人头之长也
 疏车人之事谓车人造车之事此与下为总目也下
 文取宣为尺度故先定宣之长短如上十分寸之一
 谓之枚之类也
一宣有半谓之欘注欘斲斤柄长二尺尔雅曰句欘谓
之定
一欘有半谓之柯注伐木之柯柄长三尺
卷三十 第 31b 页 WYG0097-0899d.png
一柯有半谓之磬折注人带以下四尺五寸磬折立则
上俛玉藻曰三分带下绅居二焉绅长三尺
 疏以上有宣及欘柯之长短故因解之立磬折浅深
 也又下造耒亦云磬折故云据人之所立磬折之仪
 也○王氏曰宣也欘也柯也磬折也此其所命之名
 也半矩一宣有半一欘有半一柯有半此其所定之
 数也宣磬折此取诸升以为法者也欘柯此取诸物
 以为法者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长短之制一皆有
卷三十 第 32a 页 WYG0097-0900a.png
 法以是而度物用之为器安有不中矩者哉○仲舆
 郝氏曰序云车之登下以人为节故矩由人身非彊
 设也
车人为耒庛长尺有一寸中直者三尺有三寸上句者
二尺有二寸注郑司农云耒谓耕耒庛谓耜下岐玄谓
庛读为棘刺之刺刺耒下前曲接耜
 疏耜谓耒头金庛者耒之面面长尺有一寸中直谓
 庛上句下为中直者三尺有三寸也句者谓人手执
卷三十 第 32b 页 WYG0097-0900b.png
 之处二尺有二寸也○王氏曰车人为车而亦为耒
 者易曰揉木为耒盖耒之为物其体曲其用利而车
 之为物或揉曲木以为体或资利转以为用器殊而
 事类此车人所以为耒也
自其庛缘其外以至于首以弦其内六尺有六寸与步
相中也注缘外六尺有六寸内弦六尺应一步之尺数
 疏自其庛缘其外上至手执处为首逐曲量之总六
 尺六寸也又云以弦其内谓据庛面至句下望直量
卷三十 第 33a 页 WYG0097-0900c.png
 之而有六尺所谓弦也故与步相中中应也耕者以
 田器为度故野度以步盖人步或大或小恐其不齐
 故以六尺之耒代步以量地若兼耜金则稍长故每
 量地时脱去耜而用之
坚地欲直庛柔地欲句庛直庛则利推句庛则利𤼵倨
句磬折谓之中地注中地之耒其庛与直者如磬折则
调矣调则弦六尺
 疏此直庛句庛皆不六尺惟中地之耒合磬折者乃
卷三十 第 33b 页 WYG0097-0900d.png
 六尺之度○王氏曰直庛所入者深故利推句庛所
 起者顺故利𤼵
车人为车柯长三尺博三寸厚一寸有半五分其长以
其一为之首注首六寸谓金刚关头斧柯其柄也郑司
农云柯长三尺谓斧柯因以为度
 疏此车人谓造车之事凡造作皆用斧因以量物故
 先论斧柄长短及刃之大小也○王氏曰柯长三尺
 博三寸厚一寸有半以斧柄言之也五分其长以其
卷三十 第 34a 页 WYG0097-0901a.png
 一为之首以斧刃言之也
毂长半柯其围一柯有半注大车毂径尺五寸
 疏其围一柯有半围三径一也
辐长一柯有半其博三寸厚三之一注辐厚一寸也
渠三柯者三注渠二丈七尺谓围也其径九尺郑司农
云渠谓车輮所谓牙
 王氏曰牙輮木之直以为曲其埶圜而包辐毂之众
 有如渠之一曲一直受众小水故名之也以上并言
卷三十 第 34b 页 WYG0097-0901b.png
 大车
行泽者欲短毂行山者欲长毂短毂则利长毂则安注
泽泥苦其大安山险苦其大动
 疏此总言大车柏车所利之事以大车在平地并行
 泽柏车山行各有所宜也
行泽者反輮行山者仄輮反輮则易仄輮则完注郑司
农云反輮谓轮輮反其本里需者在外泽地多泥柔也
仄当为侧山地刚多沙泥玄谓反輮为泥之黏欲得心
卷三十 第 35a 页 WYG0097-0901c.png
在外滑仄輮为沙石破碎之欲得表里相依坚刃
六分其轮崇以其一为之牙围注轮崇轮径也牙围尺
五寸
 疏轮高九尺六分取一故尺五寸也○王氏曰六尺
 六寸之轮牙围尺有一寸矣
柏车毂长一柯其围二柯其辐一柯其渠二柯者三五
分其轮崇以其一为之牙围注柏车山车轮高六尺牙
围尺二寸
卷三十 第 35b 页 WYG0097-0901d.png
 疏柏车山行故毂长轮崇又下皆欲取安故也其辐
 长三尺两辐相对已六尺渠围丈八尺径六寸亦谓
 通毂空壶中并数而言也
大车崇三柯绠寸牝服二柯有参分柯之二注大车平
地载任之车毂长半柯者也绠轮箄牝服长八尺谓较
也郑司农云牝服谓车箱服读为月
 疏绠轮箄者谓轮之四面外一寸则安○仲舆郝氏
 曰凡器虚而能受者曰牝
卷三十 第 36a 页 WYG0097-0902a.png
羊车二柯有参分柯之一注玄谓羊善也善车若今定
张车较长七尺
 疏后郑虽举汉法以晓人汉世去今久远亦未知定
 张车何所用但知宫内所用故差小谓之羊车也
柏车二柯注较六尺也柏车轮崇六尺其绠大半寸
凡为辕三其轮崇参分其长二在前一在后以凿其钩
彻广六尺鬲长六尺注郑司农云钩钩心鬲谓辕端厌
牛领者
卷三十 第 36b 页 WYG0097-0902b.png
 疏凡为辕则大车柏车羊车皆在其中轮崇虽不同
 当各自三其轮崇也假令大车轮崇九尺三之为辕
 二丈七尺也彻广六尺者不与四马车八尺者同彻
 鬲长六尺者以其两辕一牛在辕内故狭四马车鬲
 六尺六寸者以其一辕两服马在辕外故鬲长也○
 陈氏曰大车牛车也牛车大则柏车中羊车小矣大
 车以行泽柏车以行山羊车以行宫中大车两辕故
 车人言凡为辕三其轮崇彻广六尺鬲长六尺彻广
卷三十 第 37a 页 WYG0097-0902c.png
 六尺则与四马车八尺之彻不同鬲长六尺则与六
 尺六寸之衡不同是两辕之车一牛在辕内故鬲短
 而彻狭一辕之车两服在辕外故衡长而彻广也大
 车毂长尺五寸围尺五寸辐长四尺五寸渠围二丈
 七尺轮崇九尺牙围尺五寸绠一寸辕二丈七尺柏
 车毂长三尺围二尺辐长三尺渠围丈八尺轮崇六
 尺牙围尺二寸绠大半寸辕一丈八尺大车轮高辕
 长柏车轮庳辕短轮高辕长而毂短小轮庳辕短而
卷三十 第 37b 页 WYG0097-0902d.png
 毂长大以其行山行泽不同故也大车牝服二柯有
 三分柯之二则八尺矣羊车二柯有三分柯之一则
 七尺矣柏车二柯则六尺矣柏车较短而毂辐长羊
 车较长而毂辐牙小者以其行山与宫中不同故也
 舆人之较车人谓之牝服舆人之衡车人谓之鬲舆
 人之为车起度于舆广车人之为车起度于柯长舆
 人之车其箱广而不方车人之车其箱方而不广则
 其制之异可知矣
卷三十 第 38a 页 WYG0097-0903a.png
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注取
干以冬取角以秋丝漆以夏筋胶未闻聚犹具也
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
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
露也注六材之力相得而足
 疏此经主论六材在弓各有所用六材相得乃可为
 足也○郎氏曰深者筋以束之其中必深也
凡取干之道七柘为上檍次之檿桑次之橘次之木瓜
卷三十 第 38b 页 WYG0097-0903b.png
次之荆次之竹为下注郑司农云檍读为亿万之亿尔
雅曰杻檍又曰檿桑山桑国语曰檿弧箕箙
凡相干欲赤黑而阳声赤黑则乡心阳声则远根注阳
犹清也木之类近根者奴
 某氏曰乡心谓不近皮也声清阳则不近根而俊直
凡析干射远者用埶射深者用直注郑司农云埶谓形
埶假令木性自曲则当反其曲以为弓故曰审曲面埶
玄谓曲埶则宜薄薄则力少直则可厚厚则力多
卷三十 第 39a 页 WYG0097-0903c.png
 疏此言弓力多少之事弓弱则宜射远谓若夹庾之
 类方直则宜射深谓若王弧之类
居干之道菑栗不迤则弓不𤼵注郑司农云菑栗谓以
锯副析干迤谓邪行绝理者
 疏析干时不邪迤失理则弓后不𤼵伤也○王氏曰
 既相之而得其材之美然后可以析之既析之然后
 可以居之析干所以分其材居干所以处其材菑如
 菑畬之菑谓加功以治栗如榛栗之栗谓紧密也
卷三十 第 39b 页 WYG0097-0903d.png
凡相角秋杀者厚春杀者薄稚牛之角直而泽老牛之
角紾而昔注郑司农云紾读为抮縳之抮昔读为交错之
错谓牛角觕理错也
 疏上文已言干讫至此更宜相角○王氏曰秋万物
 揫敛而坚成之时故其角厚春万物𤼵生而未就之
 时故其角薄
疢疾险中注牛有久病则角里伤
 疏险伤也中即里谓角里伤也
卷三十 第 40a 页 WYG0097-0904a.png
瘠牛之角无泽注少润气
角欲青白而丰末注丰大也
 王氏曰青白言其色之善丰末言其质之厚
夫角之本戚于𠜶而休于气是故柔柔故欲其埶也白
也者埶之徵也注蹙近也休读为煦郑司农云欲其形
之自曲反以为弓玄谓色白则埶
 疏此说角之埶也言角之本近于𠜶得和煦之气于
 𠜶是故柔柔故欲其刑之自曲反是为埶也故曰白
卷三十 第 40b 页 WYG0097-0904b.png
 者埶之验也
夫角之中恒当弓之畏畏也者必桡桡故欲其坚也青
也者坚之徵也注故书畏或作威杜子春云当为威威
谓弓渊角之中央与渊相当玄谓畏读如秦师入隈之隈
 疏此说角之坚也○仲舆郝氏曰角中欲青盖角之
 中当弓之曲张弓曲桡而不坚则易折色青者坚之
 验也
夫角之末远于𠜶而不休于气是故脆脆故欲其柔也
卷三十 第 41a 页 WYG0097-0904c.png
丰末也者柔之徵也注末之大者𠜶气及煦之
 疏此说角欲丰末之意
角长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理谓之牛戴牛注三色本
白中青末丰郑司农云牛戴牛角直一牛
 王氏曰白西方之阴也惨而不舒则多曲而不直故
 白所以为埶之验青东方之阳也直而刚强则多坚
 而不脆故青所以为坚之验角之埶有三曰角本曰
 角中曰角末角之本蹙于𠜶而煦于肉之气故柔柔
卷三十 第 41b 页 WYG0097-0904d.png
 无力故欲其埶曲角之中常当弓之隈隈曲必桡桡
 则𤼵伤故欲其坚刃角之末远于𠜶而不煦于肉之
 气故脆脆则易折故欲其温柔角长二尺有五寸可
 谓长矣而又具三色则材莫善于此矣○按牛戴牛
 郝氏完解谓全牛之精气完聚于角甚浑成
凡相胶欲朱色而昔昔也者深瑕而泽紾而抟廉注抟
圜也廉瑕严利也
 疏上已相干角次及相胶惟牛胶火赤其馀皆非纯
卷三十 第 42a 页 WYG0097-0905a.png
 赤则牛胶为善矣○仲舆郝氏曰凡相胶色欲其朱
 文欲其错其纹瑕深透光泽其质紾密团结廉隅坚
 利此胶之善也
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
注皆谓煮用其皮或用角饵色如饵
凡昵之类不能方注郑司农云昵或作樴杜子春云樴
读为昵或为䵑䵑黏也玄谓樴脂膏䐈败之䐈䐈亦黏

卷三十 第 42b 页 WYG0097-0905b.png
 王氏曰自鹿角以下凡六等或用皮或用角或用膘
 以煮而成之如鹿胶所谓用其角也鱼胶所谓用其
 膘马牛犀鼠所谓用其皮也凡昵之类虽或可用以
 黏然不可久安能比方六胶之用哉
凡相筋欲小简而长大结而泽小简而长大结而泽则
其为兽必剽以为弓则岂异于其兽注剽疾也玄谓简
谓筋条也
 疏上已相角胶次及相筋○王氏曰简而长谓成条
卷三十 第 43a 页 WYG0097-0905c.png
 而长
筋欲敝之敝注郑司农云嚼之当熟
 王氏曰筋生则硬熟则耎以物击当嚼齧之欲其劳
 敝而熟然后可用
漆欲测注玄谓测犹清也
丝欲沈注如在水中时色
 疏言据乾燥时色还如在水涷之色
得此六材之全然后可以为良注全无瑕病
卷三十 第 43b 页 WYG0097-0905d.png
 疏谓干角胶筋漆丝皆善也
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注三材胶
漆丝
寒奠体注奠读为定至冬胶坚内之檠中定往来体
 疏檠谓弓匣定往来体则六弓往体来体多少者是也
冰析灂注大寒中下于檠中复内之
 疏下于檠中复内之者谓复如上寒奠体内之于檠
 中相似但上内为定体此为析灂所为有异故别言也
卷三十 第 44a 页 WYG0097-0906a.png
冬析干则易注理滑致
春液角则合注合读为洽
 王氏曰角和之时而渍液之则其气浃洽
夏治筋则不烦注烦乱
 王氏曰筋散之时而治之则其理不烦乱也
秋合三材则合注合坚密也
 王氏曰三者欲其成就充实故于秋合则其质不相
 离而相合也○愚按秋者物成之时
卷三十 第 44b 页 WYG0097-0906b.png
寒奠体则张不流注流犹移也
冰析灂则审环注审犹定也
 疏纳之檠中析其漆灂其漆之灂环则定后不鼓动
 故冰析之也
春被弦则一年之事注期岁乃可用
析干必伦注顺其理也
析角无邪注亦正之
斲目必荼注郑司农云荼读为舒舒徐也目干节目
卷三十 第 45a 页 WYG0097-0906c.png
 疏学记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是
 斲目必徐之义也
斲目不荼则及其大修也筋代之受病注修犹久也
夫目也者必强强者在内而摩其筋夫筋之所由幨也
恒此作注郑司农云幨读为车幨之幨玄谓幨绝起也
 疏此重释筋干不得所之意由绝起则廉幨然也○
 王氏曰斲目不徐则其功粗而不精筋虽与干为力
 反为节目所摩齧而筋受其病夫节目坚彊而筋柔
卷三十 第 45b 页 WYG0097-0906d.png
 弱以刚彊而摩柔弱则筋有幨绝之患作于此矣
故角三液而干再液注重醳治之使相称
 疏或三液再液不等者角须三液干须再液乃得相
 称○王氏曰液谓以火治之使其液作而耎角则以
 火炙而治之欲其和也干则以火揉而治之欲其坚也
厚其帤则木坚薄其帤则需注需谓不充满郑司农云
帤读为襦有衣絮之絮帤谓弓中裨
 絮周易作袽帤絮皆女居反
卷三十 第 46a 页 WYG0097-0907a.png
 疏弓中裨者弓干虽用整木仍于干上裨之乃得调
 适也○仲舆郝氏曰干内以木副之曰帤○王氏曰
 裨厚则过乎刚故其木坚裨薄则过乎柔故其木需
是故厚其液而节其帤注厚犹多也节犹适也
 王氏曰厚其液治之为多也节其帤厚薄适均也
约之不皆约疏数必侔注不皆约缠之缴不相次也皆
约则弓帤侔犹均也
 疏约谓以丝胶横缠之云不皆约谓不次比为之疏
卷三十 第 46b 页 WYG0097-0907b.png
 数必侔约之多少须稀疏必均也
斲摰必中胶之必均注摰之言致也中犹均也
 疏自此下说弓之隈里施胶之事○王氏曰上下如
 一谓之中厚薄适匀谓之均斲致其干欲上下如一
 此言斲干之善施胶欲厚适于均此言施胶之善
斲摰不中胶之不均则及其大修也角代之受病夫怀
胶于内而摩其角夫角之所由挫恒由此作注干不均
则角蹴折也
卷三十 第 47a 页 WYG0097-0907c.png
 疏摩其角谓干不均而有高下则摩其角
凡居角长者以次需注当弓之隈也长短各称其干短
者居箫
 疏箫谓两头○王氏曰弓隈谓之需弓梢谓之箫角
 长者居隈则角之短者居梢矣○按此以下申言用
 角之法○浚仪王氏曰弓末曰箫箫梢也又谓之弭
 中央曰弣箫弣之间曰渊
恒角而短是谓逆桡引之则纵释之则不校注司农云
卷三十 第 47b 页 WYG0097-0907d.png
恒读为裻縆之縆玄谓恒读为㮓竟也竟其角而短于
渊干引之角纵不用力若欲反桡然校疾也既不用力
放之又不疾
 疏竟角而短施角竟两畔而上下短于隈也不校者
 角以放矢角不用力故释之不疾
恒角而达辟如终绁非弓之利也注达谓长于渊干若
达于箫头绁弓䪐角过渊接则送矢太疾若见绁于䪐
矣弓有䪐者为𤼵弦时备顿伤诗云竹䪐绲縢
卷三十 第 48a 页 WYG0097-0908a.png
 王氏曰角不可失之长亦不可失之短短不及两端
 是谓逆桡言力不足而反桡也故引其弦而角不用
 力纵舍其弦而矢去不疾故不校也长者过于两端
 而失之达则过于箫头而送矢太疾若见绁于弓䪐也
今夫茭解中有变焉故校注郑司农云茭读为激茭谓
弓檠也玄谓茭解谓接中也
 疏记人别起异端故云今夫茭解中谓弓隈与弓箫
 角接之处
卷三十 第 48b 页 WYG0097-0908b.png
变谓箫臂用力异校疾也
 疏用力异者引之则臂中用力放则箫用力用力既
 异故校校谓矢去疾也
于挺臂中有柎焉故剽注挺直也柎侧骨剽亦疾也
 疏直臂中正谓弓把处有柎焉者谓于把处两畔有
 侧骨骨坚彊所以与弓为力故剽疾也
恒角而达引如终绁非弓之利注重明达角之不利变
譬言引字之误也
卷三十 第 49a 页 WYG0097-0908c.png
挢干欲孰于火而无赢挢角欲孰于火而无燂引筋欲
尽而无伤其力䰞胶欲孰而水火相得然则居旱亦不
动居湿亦不动注赢过孰也燂炙烂也不动者谓弓也
 疏此一经明料理干角筋胶四者得所不得所之事
 不言漆丝者用力少故不言也○王氏曰干以坚为
 贵角以和为贵故皆欲孰于火而干不可过孰而失
 之脆角不可过孰而失之烂也所谓角三液而干再
 液者凡以此故也筋以缓治之则力无损故引之欲
卷三十 第 49b 页 WYG0097-0908d.png
 尽而不伤其力胶以和济之则气必相入故煮之欲
 孰而水火相得四者之材不失之过刚则阳不能胜
 故居旱亦不动不失过柔则阴不能胜故居湿亦不动
苟有贱工必因角干之湿以为之柔善者在外动者在
内虽善于外必动于内虽善亦弗可以为良矣注苟愉
也湿犹生也
 疏此经说弓干须外内皆善不得外善内恶也
凡为弓方其峻而高其柎长其畏而薄其敝宛之无已
卷三十 第 50a 页 WYG0097-0909a.png
应注宛谓引之也引之不休止常应弦言不罢需也峻
谓箫也郑司农云敝读为蔽谓握持处
 疏箫宜方为之柎宜高为之隈宜长为之敝宜薄为
 之有此四善故引之无休止而常应弦○王氏曰柎
 侧骨也○某氏曰此以下言弓柎与弰相应之法
下柎之弓末应将兴注末犹箫也兴犹动也𤼵也弓柎
卑箫应弦则柎将动
 疏言下柎者谓把骨大下为之由弓隈下短故箫应弦
卷三十 第 50b 页 WYG0097-0909b.png
 则将𤼵动也
为柎而𤼵必动于杀注杀接中
 疏此重释上文末应将兴若如上为箫而𤼵动则接
 中亦动也
弓而羽杀末应将𤼵注羽读为扈扈缓也接中动则缓
杀箫应弦则角干将𤼵
 仲舆郝氏曰言下柎之弓柎薄无力弰末应弦将兴
 柎必因之𤼵伤柎既𤼵则两隈背杀薄处失埶而软
卷三十 第 51a 页 WYG0097-0909c.png
 动如鸟羽摇拽弓至羽杀不定则末弰岂能终固将
 应弓𤼵伤焉得无已之应乎
弓有六材焉维干强之张如流水注无难易也
 疏弓有六材唯以干为强者以五材皆依干而有以干
 为本故指干为强张如流水者以干得所以制五材
 故张如流水无难易则强弱得所也
维体防之引之中参注体谓内之于檠中定其体防浅
深所止谓体定张之弦居一尺引之又二尺
卷三十 第 51b 页 WYG0097-0909d.png
 疏若王弧之弓往体寡来体多弛之乃有五寸张之
 一尺五寸夹臾之弓往体多来体寡者弛之一尺五
 寸张之得五寸唐弓大弓往来体若一者弛之一尺
 张之又一尺是防之浅深所止云谓体定张之弦居
 一尺引之又二尺者此据唐大中者而言馀四者弛
 之张之虽多少不同及其引之皆三尺以其矢长三
 尺须满故也
维角䟫之欲宛而无负弦引之如环释之无失体如环
卷三十 第 52a 页 WYG0097-0910a.png
注负弦辟戾也负弦则不如环如环亦谓无难易郑司
农云䟫读如牚矩之牚
 王氏曰维角䟫之谓角以附干而拄之也附干而拄
 之凡以助干而为疾则欲其宛顺而无辟戾之患唯
 无此患故引而张之释而弛之其体之难易有似乎
 环之周运而无弛张之患也○王氏曰弓有六材而
 干以为远角以为疾独处于六材之先盖弓以干为
 质角附干以为安二者之材尤宜谨择也上文独言
卷三十 第 52b 页 WYG0097-0910b.png
 角干之湿以为之柔亦以是哉
材美工巧为之时谓之参均角不胜干干不胜筋谓之
参均量其力有三均均者三谓之九和注有三读为又
三量其力有三均者谓若干胜一石加角而胜二石被
筋而胜三石引之中三尺
 王氏曰材美工巧为之时三者皆得平之至也干以
 为远角以为疾筋以为深三者无负平之至也量其
 力有三均是谓九和○仲舆郝氏曰量其力有三均
卷三十 第 53a 页 WYG0097-0910c.png
 者量人之力有强有弱有强弱半各适其用亦谓三
 均○吴淑弓赋曰六材七干之妙参钧九和之美绣
 质良材乌号径理晋平七札颜高六钧麟胶棘竹燕
 角楚筋
九和之弓角与干权筋三侔胶三锊丝三邸漆三斞上
工以有馀下工以不足注权平也侔犹等也干角既平
筋三而又与角干等也锊锾也邸斞轻重未闻
 王氏曰上工巧矣故和以是而有馀下工拙矣故和
卷三十 第 53b 页 WYG0097-0910d.png
 以是而不足○仲舆郝氏曰锊埒通等也邸抵通相
 当也斞臾通相从臾也皆均和之意是书辞义变幻
 多此类郑氏泥数解则一弓用胶三锊六两曰锊是
 用胶十八两也陶人二斗四升为庾是用漆七斗二
 升无是理矣上工用材常若有馀下工用材常若不
 足○愚按制器尚象非法之所能尽也故记首篇即
 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巧不外乎法而亦不尽乎法
 也如六材之长短轻重各有度数量衡然而上工为
卷三十 第 54a 页 WYG0097-0911a.png
 之独巧下土为之独拙巧拙之故别有寓焉而非形
 而下者之所得而范围也故曰上工以有馀下工以
 不足举弓人而百工可知矣
为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规为诸侯之弓合七而成规大
夫之弓合五而成规士之弓合三而成规注材长则句
少也
弓长六尺有六寸谓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长六尺有三
寸谓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长六尺谓之下制下士服之
卷三十 第 54b 页 WYG0097-0911b.png
注人各以其形貌大小服此弓
 郎氏曰天子诸侯大夫士之弓分为四等以弓之美
 恶而别上士中士下士之弓分为三等以弓之长短
 而言
凡为弓各因其君之躬志虑血气注又随其人之情性
 疏此亦与下文为目下别以躬与志相配而言也
丰肉而短宽缓以荼若是者为之危弓危弓为之安矢
骨直以立忿埶以奔若是者为之安弓安弓为之危矢
卷三十 第 55a 页 WYG0097-0911c.png
注言损赢济不足危奔犹疾也骨直谓彊毅荼读为舒
其人安其弓安其矢安则莫能以速中且不深注郑司
农云速疾也三舒不能疾而中言矢行短也中又不能深
其人危其弓危其矢危则莫能以愿中注愿壳也三疾
不能悫而中言矢行长也长谓过去
往体多来体寡谓之夹臾之属利射侯与戈注射远者
用埶夹臾之弓合五而成规故其材必薄薄则弱弱则
矢不深中侯不落大夫士射侯矢落不获弋缴射也
卷三十 第 55b 页 WYG0097-0911d.png
 疏司弓矢曰夹弓臾弓以授射豻侯鸟兽者是也
往体寡来体多谓之王弓之属利射革与质注射深者
用直此又直焉于射坚宜也王弓合九而成规弧弓亦
然革谓干盾质木椹天子射侯亦用此弓大射曰中离
维纲扬触梱复君则释获其馀则否
往体来体若一谓之唐弓之属利射深注射深用直唐
弓合七而成规大弓亦然
大和无灂其次筋角皆有灂而深其次有灂而疏其次
卷三十 第 56a 页 WYG0097-0912a.png
角无灂注大和尤良者也深谓灂在中央两边无也角
无灂谓隈里
 疏大和之弓六材俱善故无漆灂也其次者筋在背
 角在隈皆有灂但深在中央两边无也其次两边皆
 有但疏之其次角无灂谓隈里无灂箫头及背皆有
 之○易氏曰九和以角干筋为主九者和矣而丝胶
 漆为之辅大和者九和之弓也其体调适何待于灂
合灂若背手文注弓表里灂合处若人合手背文相应
卷三十 第 56b 页 WYG0097-0912b.png
角环灂牛筋蕡灂麋筋斥蠖灂注蕡枲实也斤蠖屈虫

 疏此言弓表里漆灂之文角环灂谓隈里灂文如环
 牛筋蕡灂弓背用牛筋漆如麻子文若用麋其灂文
 如斥蠖
和弓𣪠摩注和犹调也𣪠拂也将用弓必先调之拂之
摩之大射礼曰小射正授弓大射正以袂顺左右隈上
再下一
卷三十 第 57a 页 WYG0097-0912c.png
 疏谓以左手横执之时上隈向右下隈向左而上再
 下一拂去尘乃授与君大射虽不言调亦调可知也
覆之而角至谓之句弓注句于三体材敝恶不用之弓
也覆犹察也谓用射而察之至犹善也但角善则矢虽
疾而不能远
 疏此以下论弓有六材角干筋用力多特言之○仲
 舆郝氏谓角至者柔故曲而为句弓诗云敦弓既钩
 是也
卷三十 第 57b 页 WYG0097-0912d.png
覆之而干至谓之侯弓注射侯之弓也干又善则矢疾
而远
覆之而筋至谓之深弓注射深之弓也筋又善则矢既
疾而远又深
 王氏曰详察谓之覆极善谓之至覆之而角至则角
 独善而已筋干未有善也夫角所以为疾干不善则
 不能远筋不善则不能深其质柔弱而不刚直故谓
 之句弓司弓矢曰句者谓敝弓是也覆之而干至则
卷三十 第 58a 页 WYG0097-0913a.png
 干又善而筋未善也角与干善则矢疾而远可以射
 侯故谓之侯弓覆之而筋至则非独角与干善筋又
 善也则疾而远又中深焉故谓之深弓句弓言其体
 之曲而不若侯弓之能远侯弓言其材之远而不若
 深弓之为善故其序如此弓有六材而独言角干筋
 者盖六材以此为主而胶丝漆则为之辅而已古人
 所以冬折干春液角夏治筋至于合三材则一于秋
 者意亦以是哉
卷三十 第 58b 页 WYG0097-0913b.png
 
 
 
 
 
 
 
 周礼注疏删翼卷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