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
卷十一 第 1a 页 WYG0097-032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礼注疏删翼卷十一
           明 王志长 撰
 春官宗伯第三
  疏郑目录云象春所立之官宗尊伯长也春者出
  生万物天子立宗伯使掌邦礼典礼以事神为上
  亦所以使天下报本反始不言司者鬼神示人之
  所尊不敢主之故也○左氏传子太叔见赵简子
卷十一 第 1b 页 WYG0097-0324d.png
  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
  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
  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
  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
  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
  味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为九歌八风七音
  六律以奉五声为君臣上下以则地义为夫妇内
卷十一 第 2a 页 WYG0097-0325a.png
  外以经二物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以
  象天明为政事庸力行务以从四时为刑罚威狱
  使民畏忌以类其震耀杀戮为温慈惠和以效天
  之生殖长育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
  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
  舍怒有战斗喜生于好怒生于恶是故审行信令
  祸福赏罚以制生死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
  也恶物哀也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
卷十一 第 2b 页 WYG0097-0325b.png
  长久简子曰甚哉礼之大也对曰礼上下之纪天
  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
  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大不亦宜乎○
  陈氏礼书曰先王之治以礼为本其宫室衣服车
  旗械用有等其冠昏丧祭朝聘射御有仪即器以
  观礼无非法象之所寓即文以观义无非道义之
  所藏使人思之而知所以教守之而知所以禁奢
  者不得逞无度之心俭者不得就苟难之节奇者
卷十一 第 3a 页 WYG0097-0325c.png
  不得以乱常邪者不得以害正此上下所以辨而
  民志所以定也晚周而下道散于异政之国法亡
  于殊俗之家君子不得以行礼小人得以行非礼
  故两观大辂朱干玉磬天子之礼在诸侯塞门反
  坫素衣朱襮诸侯之礼在大夫由是先王之制浸
  以扫地天下学者亦失其传故随武子不知殽烝
  孟僖子不知相礼范献子不知问讳曾子不知奠
  方鲁不知尚羔卫不知立市则时之知礼者盖亦
卷十一 第 3b 页 WYG0097-0325d.png
  鲜矣汉兴叔孙通制礼仪徒规当时之近功而其
  法失于太卑齐鲁二生之论礼乐必期百年然后
  兴其言失于太高贾谊有修礼之志而困于绛灌
  曹袖有定礼之议而沮于酺畋傅咸极论于晋而
  诮于流俗刘蕡发策于唐而弃于一时繇汉以来
  千有馀载其间欲起礼法于上者非一君欲成礼
  法于下者非一臣有是君而下之人不足以副之
  则礼之道终不明有是臣而上之人不能任之则
卷十一 第 4a 页 WYG0097-0326a.png
  礼之事终不行此庞政薄俗所以继作而唐虞三
  代之治不复见也○永叔曰礼乐之制盛于三代
  而大备于周三代之兴皆数百年而周最久始武
  王周公修太平之业画天下以为九服上自天子
  至于庶人皆有法度方其郊祀天地开明堂以会
  诸侯其车旗服器文章烂然何其盛哉乃幽厉之
  乱周室衰其后诸侯渐大然齐桓赐胙而拜晋文
  不敢必请隧以礼维持又二百年礼之功亦大矣
卷十一 第 4b 页 WYG0097-0326b.png
  下更战国礼乐殆绝汉兴礼出淹中二戴诸儒共
  为补缀得百馀篇三郑王肃之徒皆精其学其说
  或不同夫礼极天地朝廷宗庙凡人之大伦可谓
  广矣虽百家殊说岂不博哉自汉以来沿革之制
  有司之传可以览焉三代礼乐自周之末其亡已
  多又经秦世灭学之暴然书及论语孝经得藏孔
  子之家易以卜筮不禁而诗本讽诵不专在于竹
  帛人得口以传之故独礼之于六经其亡最甚而
卷十一 第 5a 页 WYG0097-0326c.png
  乐又有声器尤易为坏失及汉兴考求典籍而乐
  最阙学者不能自立遂并其说于礼家书为五经
  流别为六艺夫乐所以达天地之和而饬化万物
  要之感格神人象见功德记曰殊时不相沿乐所
  以王者有因革制作之盛何必区区求古遗阙至
  于律吕黄钟圣人之法虽更万世可以考也○王
  氏曰正月之吉五官皆布其象独礼官无所布则
  礼无乎不用矣治非礼不制教非礼不行政非礼
卷十一 第 5b 页 WYG0097-0326d.png
  不立刑无礼则淫事无礼则乱此礼所以不言司
  ○潜溪邓氏曰宗伯掌建邦之五礼曰春官何也
  曰春天地人之所和同也春于天为德元于令为
  人统于地为广生故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产万物
  以成其为春同天覆帱同地持载体万物以成其
  为仁故春于人为仁人者仁也人天地之心万物
  之所体而礼其体也故吉礼所以仁鬼神也凶礼
  所以仁死丧也宾礼所以仁邦国也军礼仁师田
卷十一 第 6a 页 WYG0097-0327a.png
  封役大均也嘉礼仁邦国万民而亲之也通三灵
  协五经于爱敬而神明之及交记曰宗伯之官以
  成仁此之谓也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
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注礼
谓曲礼五吉凶宾军嘉其列三十有六郑司农云宗伯
主礼之官故书尧典曰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
曰伯夷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宗官又主鬼神故国语
卷十一 第 6b 页 WYG0097-0327b.png
曰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
服之宜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埸之所上下
之神祗氏姓之所出而率旧典者为之宗春秋禘于太
庙跻僖公而传曰夏父弗忌为宗人又曰使宗人衅夏
献其礼礼特牲曰宗人升自西阶视壶濯及豆笾然则
唐虞历三代以宗官典国之礼与其祭祀汉之大常是

 浚仪王氏曰礼记正义尊卑之礼起于遂皇伏羲之
卷十一 第 7a 页 WYG0097-0327c.png
 时易道既彰礼事弥著古史考云制嫁娶以俪皮为
 礼则嘉礼始于伏羲也郊特牲云伊耆氏始为蜡熊
 氏曰即神农则祭祀吉礼起于神农也史记云黄帝
 战涿鹿则有军礼易系辞黄帝九事章则有凶礼论
 语撰考云轩辕知地利九牧倡教是宾礼也自
 伏羲至黄帝吉凶宾军嘉五礼始具疏三礼谓
 天地人之礼也名姓之后谓圣人大德之后生
 谓粢盛次庙主之尊卑先后远近之度屏摄谓
卷十一 第 7b 页 WYG0097-0327d.png
 摄主不备并之其位不得在正生之位曾子问云若
 宗子有罪居于他国庶子为大夫其祭也祝曰孝子
 某使介子某执其常事摄主不厌祭不旅不假不绥
 祭不配布奠于宾宾奠而不举不归肉其辞于宾曰
 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国使某辞坛场孔云去庙为祧
 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孔又云场祭道神曾子问道而
 出是也○跻僖公左氏云逆祀也跻升也弗忌云吾
 见新鬼大故鬼小升僖公主于闵公之上哀二十四
卷十一 第 8a 页 WYG0097-0328a.png
 年公子荆之母嬖将以为夫人使宗人衅夏献其立
 夫人之礼对曰无之公怒对曰周公及武公娶于薛
 孝惠娶于商自桓以下娶于齐此礼也若以妾为夫
 人则固无其礼也公卒立之引之皆證宗人主礼也
 ○刘氏中义曰天覆也地载也非四时之和则不能
 生成万物是故四时者所以左右天地生成万物正
 其性命者也乃立春官春者纯阳之气法春为德赞
 乎天地者也 王氏曰宗伯掌邦礼不独宗族一事
卷十一 第 8b 页 WYG0097-0328b.png
 何止以宗族名官此盖有深意四海之广是一家之
 积万姓之繁是一宗之积吾从其家其宗而治之辨
 其昭穆比其亲疏而公之百世不迁而私之以五世
 则民生而心纯家立而分定孝弟之风不约自成此
 先王敦族之要道也此尧所以始之睦九族而终之
 黎民于变时雍此所以先之以宗也○东莱吕氏曰
 礼官之长是为宗伯坛坎昭穆之等燕飨聘射之节
 贯本末而等文质者所谓礼也神人之所以治上下
卷十一 第 9a 页 WYG0097-0328c.png
 之所以和者也一失其礼则僭乱谄妄而渎乎神乖
 争陵犯而悖乎人上下皆失其分安得而和乎成周
 合礼乐于一官和云者盖亦包乐于其间矣后世礼
 乐废坏所以治人者不过簿书期会之末至于祀典
 尤为不经间有一二仅存者不过使先王之文物不
 废乎吾世而已所谓治神者漫不知其何语矣○昭
 明王氏曰宗伯兼掌礼乐天下事必有序而后和礼
 先而乐后
卷十一 第 9b 页 WYG0097-0328d.png
礼官之属大宗伯卿一人小宗伯中大夫二人肆师下
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
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注
肆犹陈也肆师佐宗伯陈列祭祀之位及牲器粢盛○
郁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八人注郁郁金香草
宜以和鬯
 疏鬯人所掌是秬米为酒不和郁者若祭宗庙及祼
 宾客则鬯人以鬯酒入郁人郁人煮郁金草以和之
卷十一 第 10a 页 WYG0097-0329a.png
 则谓之郁鬯郁人为首祭祀先灌也○龟山杨氏曰
 祭以精意为主灌用郁鬯贵气臭而已故祭有三重
 而献之属莫重于灌以精意尤在于此也○陈氏曰
 献莫重于灌灌以求神祀礼之所先也天地虽无灌
 然大宗伯云涖玉鬯表记曰秬鬯以事上帝则天地
 亦有秬鬯至于社稷山川四方等外神皆用秬鬯鬯
 人所云是也特不用郁耳郁鬯求诸阴但用之于宗
 庙
卷十一 第 10b 页 WYG0097-0329b.png
鬯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八人注鬯酿秬为酒
芬香条畅于上下也秬如黑黍一稃二米
 疏按尔雅云秬黑黍秠一稃二米秠即其皮稃亦皮
 也生民诗曰维秬维秠
鸡人下士一人史一人徒四人
 疏鸡属木在春故列职于此○国裳舒氏曰王次点
 氏以鸡人属司空愚谓呼旦告时禳衅之礼则无妨
 于礼典也
卷十一 第 11a 页 WYG0097-0329c.png
司尊彝下士二人府四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注
彝亦尊也郁鬯曰彝彝法也言为尊之法也
 疏彝盛郁鬯祭宗庙在室先陈后乃向外陈齐酒之
 尊以彝为法故名彝也○陈氏曰尊之为言尊也彝
 之为言常也尊用以献上及于天地彝用以祼施于
 宗庙而已故尊于祭器独名尊彝于常器均名彝籍
 谈曰有勋而不废抚之以彝器臧武仲曰大伐小取
 其所得以作彝器则彝之为常可知矣先儒谓尊实
卷十一 第 11b 页 WYG0097-0329d.png
 五升彝实三升此虽无所经见然彝祼而已其实少
 尊则献酬酢焉其实多此尊所以大于彝欤○愚按
 陈氏之说似尊重于彝夫祼祭之最重者也况王及
 后之祼皆在九献之中大宗伯祀大神祭大示皆涖
 玉鬯则后儒以为祭天地亦用鬯未尝无据此云尊
 用献上及天地彝用祼施于宗庙遂抑彝而扬尊似
 未安不若从郑氏之说
司几筵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一人徒八人注筵亦席也
卷十一 第 12a 页 WYG0097-0330a.png
铺陈曰筵藉之曰席然其言之筵席通矣
 王先生曰诗云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则知筵铺于
 下席加于上所以为位也又设几以为之凭优尊者
 也
天府上士一人中士二人府四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
十人注府物所藏言天者尊此所藏若天物然
 疏其职云掌祖庙之守藏大祭祀则出而陈于庙庭
 故亦列职于此○国裳舒氏曰俞氏谓其文有官府
卷十一 第 12b 页 WYG0097-0330b.png
 乡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以诏王察群吏之治
 乃冢宰之事移属天官愚谓掌祖庙之守藏固宗官
 事也况陈宗器衅宝陈玉贞岁何者非礼官之事耶
 其藏治中者示有所尊而不敢专也诏察群吏者既
 受其治中则知其能否不敢不告也此古人事君之
 义知无不言言无所忌若辞赏见于屠羊举觯见于
 杜蒉皆不拘执守非若后世依阿固位罔上朋奸虽
 社稷危在旦夕而假以职守不肯一言及之然则谓
卷十一 第 13a 页 WYG0097-0330c.png
 天府为天官之属者盖亦未之思欤
典瑞中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一人徒十人注瑞节
信也典瑞若今符玺郎
 疏按其职云掌玉瑞玉器之藏玉瑞祭时所执玉器
 所以礼神虽有馀事以事神为主在此宜也○国裳
 舒氏曰通职之文皆无追琢之意岂可以为工事况
 小宗伯有作六瑞六器之文则典瑞为之属正纲维
 体统之相关者也俞氏以属司空误矣
卷十一 第 13b 页 WYG0097-0330d.png
典命中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一人徒十人注命谓
王迁秩群臣之书
 疏迁秩群臣亦是礼事又爵命属阳故礼记云古者
 于禘也发爵赐服赏以春夏不于夏官者贵始
司服中士二人府二人史一人胥一人徒十人
 杂说典瑞典命司服凡士六人巾车典路车仆司常
 凡大夫二人士四十二人凡节瑞命数服饰车旗之
 用所以表章尊卑而寓之数皆典礼之大者也汉制
卷十一 第 14a 页 WYG0097-0331a.png
 车乘主于太仆符玺属于少府瑞止玺印佩止绶襚
 服物车旗之章亦多依戎事务便利凡古所以辨班
 服之等悉阔略而不讲其存者非其文具则徒法也
 而非所以为礼汉因不改于是数者分于有司而太
 常特为仪不与政通矣自北齐置主爵其改为司封
 则秩命归于吏部自魏晋置驾部则车驾归于兵部
 自隋置殿中监而尚辇又别领于内省至此并汉失
 之是焉暇治礼耶○杂说司服掌王及卿大夫之服
卷十一 第 14b 页 WYG0097-0331b.png
 弁师掌其弁冕而皮枲丝屦皆藏于天官之属既成
 而颁焉盖冢宰制国用宗伯授之以供服御汉初有
 御府令掌御衣服东西织室亦有令各属少府费悉
 出于禁令不以调大农而齐三服官输服不过十笥
 其后浸侈齐官至数钜万而东西织室不别为令以
 其丞属御府盖稍省约晋宋御府改为中署然则自
 汉以下所谓礼部太常尚无车舆服冕之辨况制自
 冢宰乎○李氏曰凡人耳目之欲虽穷壮极丽犹未
卷十一 第 15a 页 WYG0097-0331c.png
 足以厌之也先王因人情而制之以为贵贱等级使
 贵者不得逞贱者无所觎则上下有体而朝廷以尊
 费用有节而财力不乏至于庶民亦有以防之故大
 司徒以本俗六安万民六曰同衣服谓虽有富者衣
 服不得独异也不然则人可以僭上上下一体则朝
 廷不尊费用无节则财力乃乏乱患所以作礼逊所
 以衰也
典祀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
卷十一 第 15b 页 WYG0097-0331d.png
十人
守祧奄八人女祧每庙二人奚四人注远庙曰祧周为
文王武王庙迁主藏焉女祧女奴有才智者天子七庙
三昭三穆
 疏天子七庙通姜嫄为八庙庙一人故八人也○又
 云按祭法云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郑云祧之
 言超也按王制及祭法云王立七庙有二祧之文郑
 知周之二祧是文武者郑义二祧则祖宗是也故祭
卷十一 第 16a 页 WYG0097-0332a.png
 法云祖文王而宗武王郑云祖宗通言尔是祖其有
 德宗其有功其庙不毁故云祧也知迁主藏焉者以
 显考已下其庙毁不可以藏迁主文武既不毁明当
 昭者藏于武王庙当穆者藏于文王庙可知若文武
 已上父祖不可入下子孙之庙宜藏于后稷之庙文
 武既为二祧后稷不可复称祧故不变本名称太祖
 也○王先生曰夫去庙为祧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是
 毁庙之主为祧庙也文武在七庙之中为百世不迁
卷十一 第 16b 页 WYG0097-0332b.png
 之庙谓之为祧得乎○陈氏曰庙所以象生之有朝
 也寝所以象生之有寝也建之观门之内不敢远其
 亲也位之观门之左不忍死其亲也家语曰天子七
 庙诸侯五庙自虞至周之所不变也故虞书禋于六
 宗以尊太祖周官守祧八人以兼姜嫄之宫则虞周
 七庙可知矣
世妇每宫卿二人下大夫四人中士八人女府二人女
史二人奚十有六人注世妇后宫官也王后六宫汉始
卷十一 第 17a 页 WYG0097-0332c.png
大长秋詹事中少府太仆亦用士人女府女史女奴有
才智者
 庄渠魏氏曰天官世妇王之妾春官世妇群臣之妻
 其称卿大夫士者妇人无爵从夫之爵也古者祭祀
 必夫妇亲之卿大夫士从王其妻从后所以备内外
 之官也先王刑家之化不惟始于后宫又推之以及
 卿大夫士之家王化于是大备矣○国裳舒氏曰男
 之不可谓女夫之不可谓妇犹日之不可谓月阳之
卷十一 第 17b 页 WYG0097-0332d.png
 不可谓阴岂以周公而顾昧此官既曰妇而以德行
 道艺之夫为之哉是职也必以卿大夫士之命妇充
 之而序官卿大夫士下必有缺文误字也○愚按此
 官贾氏以为奄人为之后儒何氏因祖其说夫天官
 小臣为上士用奄郑云奄称士异其贤则刑馀之人
 断无上跻为大夫为卿之理况经无用奄之正文乎
 至仲舆郝氏以为卿二人即卿之妻下大夫四人即
 下大夫妻中士八人即中士妻皆女官也先王辨官
卷十一 第 18a 页 WYG0097-0333a.png
 用人何以卿妻适可为卿大夫士妻适可为大夫士
 乎或于夫人女御中择其可为宫范者因才而授以
 卿大夫士之职衔以各涖于六宫之中总称世妇举
 中以为名尔盖后儒之论总之魏氏舒氏近之而舒
 氏更优矣
内宗凡内女之有爵者注内女王同姓之女谓之内宗
有爵其嫁于大夫及士者凡无常数之言
 疏妇人无爵从夫之爵○李氏曰夫富贵骄人自然
卷十一 第 18b 页 WYG0097-0333b.png
 之势也矧女子生于王族尤易乘势以轻其家不顺
 于舅姑不和于宗人夫妇之道天地之象人之大伦
 也乃由宗室乱之非所以示天下也圣人故以内女
 外女谓之内宗外宗列为礼官之属其职于礼则视
 必由礼听必由礼言必由礼貌必由礼思必由礼视
 听言貌思无不由礼则已之所以为妇者敢有不恭
 乎观后之事宗庙则知所以顺其舅姑观后之飨同
 姓诸侯则知所以和其宗人观后之亚王祼献则知
卷十一 第 19a 页 WYG0097-0333c.png
 所以从夫顺于舅姑和于宗人而当于夫是故妇顺
 备而内和理内和理而家可长是所以为王化之基
 也
外宗凡外女之有爵者注外女王诸姑姊妹之女
 疏内外宗皆佐王后祭祀之人故列职于此
冢人下大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
人徒百有二十人注冢封土为丘陇象冢而为之
 疏尔雅曰山顶曰冢
卷十一 第 19b 页 WYG0097-0333d.png
墓大夫下大夫二人中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十
人徒二百人注墓冢茔之地孝子所思慕之处
 国裳舒氏曰二官俞氏谓宜属司空芬谓二官之设
 亦哀死亡之意也岂可以冢墓为土事而遂属之司
 空哉且所谓兆域地域昭穆族葬丘封之度固皆有
 礼仪焉而甫竁祭墓又皆为之尸则其为宗官而属
 宗伯厥有旨矣
职丧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
卷十一 第 20a 页 WYG0097-0334a.png
四人徒四十人注职主也
 庄渠魏氏曰孝子荒迷中弗能如礼故特设官相之
 先王之体群臣可谓至矣
大司乐中大夫二人乐师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下士
十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注大司乐乐
师之长
 疏宗伯主礼礼乐相将故列职于此大司乐教国子
 六乐六舞等乐师教国子小舞与大司乐职别而同
卷十一 第 20b 页 WYG0097-0334b.png
 府史亦谓别职同官者也○乐记曰夫民有血气心
 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
 术形焉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
 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
 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
 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是故先王
 本之性情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
 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
卷十一 第 21a 页 WYG0097-0334c.png
 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
 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
 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
 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又曰夫乐者乐
 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
 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耐无
 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耻其乱
 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身足乐而不流使其文
卷十一 第 21b 页 WYG0097-0334d.png
 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
 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
 之方也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
 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
 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
 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故听其
 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容
卷十一 第 22a 页 WYG0097-0335a.png
 貌得庄焉行其缓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
 齐焉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
 也○明斋王氏曰大司乐一官语多不可晓后人所
 用以疑周礼者或又以为后人窜入此篇汉书艺文
 志云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工
 窦公因以其素所肄习大司乐一篇献之注云窦公
 年百八十岁两目皆盲文帝奇之问曰何因至此对
 曰臣年十三失明父母哀其不及众技教鼓琴瑟臣
卷十一 第 22b 页 WYG0097-0335b.png
 导引无所服饵及至成帝时周礼始显其大司乐一
 官即窦公所献则此篇为周礼经文非后人窜入无
 疑而此文自魏文侯时已传习之则周礼为周公之
 书亦其一證也但其文皆律吕度数神化感通之语
 后人未尝肄习岂可妄意窥测且孔子定礼乐则乐
 书自为一经此篇之在周礼正如医经之医师龟经
 之卜人易经之筮人而非其全也执此而议乐犹执
 医师卜人筮人诸篇而遂欲通乎医卜与易道也可
卷十一 第 23a 页 WYG0097-0335c.png
 乎夫不知其义而欲语其是非是以瞽者而欲评色
 相之美恶非其全书而遽欲识乐之统体何异于执
 大山之一石而遂指为大山也虽然声乐之感人最
 深故圣王修道立教移风易俗莫妙于此自乐经散
 亡遂为后世一大缺典不有神人能通其理以绍前
 古之绝学者乎愚以衰病不复能勉思聊书郑注以
 俟亦不能知其是否也○潜溪邓氏曰大司乐于春
 官乎属何也曰重礼也礼天序物得序而后和天阴
卷十一 第 23b 页 WYG0097-0335d.png
 阳寒暑以时序而后和礼先乐后故乐属之礼也夫
 乐从阳来礼由阴作阴阳天地之性也大乐必易大
 礼必简易简天地之德也礼天地之判乐天地之交
 判合天地之情也合敬同爱礼乐一体夫安可二之
 也
大胥中士四人小胥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
人注胥有才智之称礼记文王世子曰小乐正学干大
胥佐之
卷十一 第 24a 页 WYG0097-0336a.png
 疏小胥掌乐县之法亦与大胥别职而同官者也
大师下大夫二人小师上士四人瞽矇上瞽四十人中
瞽百人下瞽百有六十人视瞭三百人府四人史八人
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注凡乐之歌必使瞽矇为
焉命其贤知者以为大师小师晋杜蒯曰旷也大师也
瞭目明者郑司农云无目眹谓之瞽有目眹而无见谓
之曚有目无眸子谓之瞍
 字林云目有眹无珠子也○王氏曰先王作乐必用
卷十一 第 24b 页 WYG0097-0336b.png
 瞽者以其听之审也国语曰瞽矇修声是已瞽矇无
 所见故设视瞭三百人以扶工因使掌乐焉
典同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胥二人徒二十人注同
阴律也不以阳律名官者因其先言耳书曰协时月正
日同律度量衡大师职曰执同律以听军声
 疏协合也谓合四时节气之早晚及月之大小又正
 定日之甲乙阴同阳律之长短及度量衡六者引之
 以證同先于律之意○国裳舒氏曰右官俞氏以为
卷十一 第 25a 页 WYG0097-0336c.png
 制乐器之工而移复司空之属芬谓典同掌六律六
 同之和辨天地四方阴阳之声则与大师所谓掌六
 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小师所谓掌六乐声音之节
 与其和者无异也非深于乐者能之乎今与大司乐
 以下二十官联附而属之司徒则官虽多而不散事
 有统而不紊矣
磬师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四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
十人
卷十一 第 25b 页 WYG0097-0336d.png
钟师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
十人
笙师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一人徒十

镈师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
十人注镈如钟而大
 潜溪邓氏曰镈如编钟而大视大镛而小独在一簴
 国语曰细钧有钟无镈尚大故也大钧有镈无钟尚
卷十一 第 26a 页 WYG0097-0337a.png
 细故也
韎师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舞者十有六人徒四十
人注郑司农说以明堂位曰韎东夷之乐
 疏按鞮鞻氏掌四夷之乐此特掌韎乐是周以木德
 王又见乐为阳春是阳长养之方故特建此一官也
旄人下士四人舞者众寡无数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
徒二十人注旄旄牛尾舞者所持以指挥
 疏按山海经有兽如牛其尾可为旌旗之旄也○又
卷十一 第 26b 页 WYG0097-0337b.png
 云旄人舞夷乐下鞮鞻氏云主四夷之乐两官共掌
 者但鞮鞻氏掌而不教此旄人教而不掌故二官共
 其事也
籥师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注籥
舞者所吹春秋宣八年壬午犹绎万入去籥传曰去其
有声者废其无声者诗云左手执籥右手秉翟
 疏按公羊宣八年辛巳有事于太庙仲遂卒于垂壬
 午犹绎万入去籥传曰去其有声者废其无声者卿
卷十一 第 27a 页 WYG0097-0337c.png
 佐卒轻于正祭则重于绎祭则不停正祭合停绎祭
 至明日壬午仍为绎祭故孔子为经加犹以尤之但
 宣公有惭心于作乐时去其有声者用其无声者也
 ○临川王氏曰籥二孔主中声而上下之律吕于是
 乎生乐之本也
籥章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一人胥二人徒二
十人注籥章吹籥以为诗章
鞮鞻氏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一人胥二人徒二十人注
卷十一 第 27b 页 WYG0097-0337d.png
鞻读如屦也鞮鞻四夷舞者所屝也今时倡蹋鼓沓行
者自有屝
 鞮革履也鞻者靲鞻
 疏郑注曲礼云鞮鞻无絇之屝也彼为大夫欲去国
 行丧礼之屦此为四夷舞者所屝其屦无絇一也
 芸阁吕氏曰鞮鞻革屦也周官有鞮鞻氏盖变夷之
 服也革去毛而未为韦非吉屦也
典庸器下士四人府四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注
卷十一 第 28a 页 WYG0097-0338a.png
庸功也郑司农云庸器有功者铸器铭其功春秋传曰
以所得于齐之兵作林钟而铭鲁功焉
 疏左氏襄十九年季武子与晋师伐齐以所得于齐之
 兵作林钟而铭鲁功焉臧武仲谓季孙曰非礼也夫
 铭天子令德诸侯言时计功大夫称伐今称伐则下
 等也计功则借人也言时则妨民多矣何以为铭○
 临川王氏曰征伐所得之器谓之庸器者庸民功也
 则征伐之功凡以为民非利其器故也
卷十一 第 28b 页 WYG0097-0338b.png
司干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注干舞者所
持谓楯也春秋传曰万者何干舞也
太卜下大夫二人卜师上士四人卜人中士八人下士
十有六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注问龟曰
卜太卜卜筮官之长
 疏卜人无别职以其助太卜卜师行事故也○王氏
 曰大卜以下大夫为之而其官属甚众盖先生重其
 事故也先王成天下之亹亹定天下之吉凶莫大乎
卷十一 第 29a 页 WYG0097-0338c.png
 蓍龟而名官独曰太卜者以龟为主也左传所谓筮
 短龟长不如从长者是也盖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
 有滋滋而后有数○黄氏曰三从二逆作内吉作外
 吉二从二逆作内吉作外凶人可违也卜筮不可违
 也筮可违也卜不可违也故乃心卿士庶民与筮之
 数或可逆至于龟则有从而已
龟人中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四人胥四人徒四十
人注工取龟攻龟
卷十一 第 29b 页 WYG0097-0338d.png
 王氏曰主相龟而藏之以共占龟之用
菙氏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八人注燋焌用荆菙之类
 疏按其职云掌共燋契即士丧礼云楚焞是也楚即
 荆也○王氏曰菙荆木灼龟用荆故名官曰菙氏
占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八人注占蓍龟之卦
兆吉凶
簭人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注问蓍曰簭其
占易
卷十一 第 30a 页 WYG0097-0339a.png
占梦中士二人史二人徒四人
视祲中士二人史二人徒四人注祲阴阳气相侵渐成
祥者鲁史梓慎云吾见赤黑之祲
 王氏曰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又曰天垂象见吉
 凶圣人象之天人同流相应而不相远先王于天象
 必立官以观妖祥辨吉凶所以和同天人之际使之
 无间此视祲之所由设也○国裳舒氏曰自太卜至
 此七官并下文冯相保章吴氏皆移属天官芬谓卜
卷十一 第 30b 页 WYG0097-0339b.png
 筮者所以交于神明而圣人神道设教之事其属宗
 伯无疑唯冯相保章似与典礼无与然太史之职有
 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之文则此二官盖太史之
 属也太史既掌一切礼书而属之宗伯则此二官亦
 当以类附而不得属他官矣
大祝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小祝中士八人下士十有
六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注太祝祝官之长
 仁仲胡氏曰医卜祝史技数也然切于人身而人理
卷十一 第 31a 页 WYG0097-0339c.png
 之所不能不用者也先王之世医卜祝史世守其事
 而属身于官医以十全为上过误杀人者有诛有大
 事则讯之卜有疑事则决之卜而吉凶军宾嘉凡有
 告于鬼神者必祝史宣其意然后主事者得全其精
 而与神明交矣今世则不然医散于民间取人者无
 罪杀人者无诛而妙达阴阳之寇有十全之功者官
 亦莫之旌用也国有大事事有大疑内不反复诸心
 外不谋之士庶精不谋之龟筮而卜道以亡噫五礼
卷十一 第 31b 页 WYG0097-0339d.png
 之不得其理久矣君子漫不知其义祝史岂能知其
 数哉故民间有一疾病则卜而卜者卒皆诳言惑众
 民宁破产事鬼而不求医岂不伤人情逆天理乎是
 故君天下欲仁其民者虽医卜祝史之流亦必如先
 王之世然后礼教可行也○王氏曰神人之交有祝
 以宣其意犹人相与有事于言也大祝主达诚于鬼
 神示小祝佐之送终大事则别立丧祝甸取禽兽寓
 兵又别立甸祝至于能操术禳却使善必福恶必祸
卷十一 第 32a 页 WYG0097-0340a.png
 非精其事者不能又别立诅祝焉不以干大小祝者
 欲其心无所淆得专致其寅清之德也
丧祝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二人胥
四人徒四十人
甸祝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四人注甸之言田也
田狩之祝
诅祝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四人注诅谓祝之使
沮败也
卷十一 第 32b 页 WYG0097-0340b.png
 疏凡言盟者盟将来诅者诅往过故云祝之使沮败
 也
司巫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胥一人徒十人注司巫
巫官之长
 杂说先王之时安有祝诅之事今特设巫祝官十馀
 员周公似好巫者是不然此正周公通幽明之理所
 以安鬼神之道与尧命重黎相似至汉无此等官淫
 祠谄祭无所不有遂有巫蛊之事观汉如此殽杂方
卷十一 第 33a 页 WYG0097-0340c.png
 知周之意思深长○潜溪邓氏曰国语曰古者民神
 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又能斋肃中正其知能上
 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昭之其聪能听
 彻之如是则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以使制
 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是以圣人用之今
 之巫祝既闇其义何明之见何法之行正神不降感
 于淫厉苟贪货食遂诬人神令此道灭痛矣王氏曰
 程子尝言天人一也更不分别言合天人已剩一合
卷十一 第 33b 页 WYG0097-0340d.png
 字但常人神气昏塞若有隔而不能相通圣人生而
 神灵能通幽明之故而一之其次得气之清明者亦
 于天地阴阳鬼神通知其故此卜筮占梦视祲冯相
 保章巫祝医官所由设也盖王心即天心也王身即
 天行也王左右皆通乎天道者也故王心一动鬼神
 与知善恶纤微皆与造化流通而无间内而徵于梦
 寐有献赠之法外而动乎四体有食治之宜明而见
 于蓍龟以诏救政幽而祈于鬼神以求永贞上而观
卷十一 第 34a 页 WYG0097-0341a.png
 象于三辰以会天位辨序事故曰王前巫而后史卜
 筮宗祝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以守至正其此之谓
 欤卜筮者致天命于王以断国是大祝者达王诚于
 鬼神示以祈享佑故二官皆以大夫为之秩为最高
 医按天地四时之气养王躬救民疾所关至重故秩
 上士它各司其事专其业秩止中士此设官之等也
 圣学不明天人道否卜祝等官皆流于小道而恐泥
 荀子所谓通天地而不通乎人曰伎也先儒不达此
卷十一 第 34b 页 WYG0097-0341b.png
 又以为理之所无无助于国家之治而欲一切屏之
 岂知周公之意者哉
男巫无数女巫无数其师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
四人徒四十人注巫能制神之处位次主者
 疏按神士职凡以神士者掌三辰之法以犹鬼神示
 之居注引孝经纬及国语并是制神之处位及次第
 主之事神士还是男巫为之○说文巫能斋肃事神
 明者在男曰觋在女曰巫王氏曰盖理于性命而又
卷十一 第 35a 页 WYG0097-0341c.png
 知鬼神之情状庶不入于妖怪矣
大史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小史中士八人下士十有
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注大史史官之

 疏小史与大史别职同官故共府史也○杂说大史
 掌颁告朔于邦国大祭祀则与执事卜日大师则抱
 天时又藏六官之所登冯相保章皆占星象则职于
 大史之下此职盖述纪国事及星历卜祝矣唯其职
卷十一 第 35b 页 WYG0097-0341d.png
 掌纪录明历卜故凡郡国计书及天官星历诸书皆
 藏于此晋韩宣子适鲁观书于大史见易象与鲁春
 秋则知象数赴告之书藏于大史明矣大史惟有此
 书故得纪成败占灾异也楚昭王时有云如众赤鸟
 夹日以飞楚子使问周大史对曰其当王身乎则大
 史兼明天象明矣○潜溪邓氏曰大史掌建邦之六
 典八法八则以逆邦国官府都鄙之治于太宰联事
 冯相掌辨序事以会天位保章掌以天星志日月星
卷十一 第 36a 页 WYG0097-0342a.png
 辰之变动其迁属天官可矣𨽻宗伯何也曰尊礼也
 典则法衷于礼而后邦治一天邦治一天而后能体
 天而格王也○庄渠魏氏曰大史为万世公是公非
 所出君相有过直笔而书以死守职故畏清议不敢
 肆行后世人主得自观史以宰相监修佞词曲笔卒
 亦难掩恶名宜罢实录进呈复起居注善恶皆直记
 秘金匮中君相不与焉史官执笔常侍王左右庶有
 戒心而寡过也欤
卷十一 第 36b 页 WYG0097-0342b.png
冯相氏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八人注
冯乘也相视也世登高台以视天文之次序天文属太
史月令曰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
离不贷
 疏天子有灵台诸侯有观台皆所以视天文故云登
 高台也冯相氐掌天文不变保章氏掌天文之变变
 则不依次序不变则如常有次序故云天文之次序
 也宿离不贷者郑彼注云离耦也谓与其属相宿耦
卷十一 第 37a 页 WYG0097-0342c.png
 当审候伺不有差忒
保章氏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八人注
保守也世守天文之变
 疏以其称氏也故云世守天文之变也○刘氏曰冯
 相氏考诸历数以知天道者也保章氏占于天象以
 察时变者也
内史中大夫一人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
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卷十一 第 37b 页 WYG0097-0342d.png
 彦群陈氏博议曰成周建官之法内史掌王八柄之
 法以诏王治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内史
 掌书外令御史掌赞书释者以为王有命以书致之
 则赞为辞若今尚书大扺治黜陟未尝掌文书至汉
 时凡有制诰则以尚书掌之武帝与淮南王争能每
 为报书及赐赏召司马相如等视草乃遣自后从事
 文章改尚书令为中书谒者东汉有兰台述作之事
 唐制待诏翰林院百工校艺皆居焉其后尊重文章
卷十一 第 38a 页 WYG0097-0343a.png
 而有翰林学士之设亲近人主权侔丞相惟册皇后
 大子翰林则作制诰国朝翰林学士知内制知制诰
 知外制○庄渠魏氏曰内史王之喉舌王命出纳由
 之唐虞为纳言汉尚书魏晋中书门下其始亦内史
 之职而其后遂建为三省宰相之官名实俱乱由人
 主疏远辅臣退与左右亲信议政号曰内相故有天
 子私人自古宦官祸天下皆先窃内史之柄典国枢
 机其后至于废置天子在其掌握可不谨哉○国朝
卷十一 第 38b 页 WYG0097-0343b.png
 枢机先在内阁后入司礼监愚尝参古今断曰天子
 疑宰相则内史重疑内史则宦官重是为乱亡之阶
 何以杜之曰大居正
外史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胥二人徒二
十人
 庄渠魏氏曰内史侍王左右恐不能周知四方故又
 有外史在外延接四方之人咨询治道采访民情入
 而告王广王耳目通壅蔽也与内史相表里
卷十一 第 39a 页 WYG0097-0343c.png
御史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其史百有二十人府四
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注御犹侍也进也其史百有二十
人以掌赞书人多也
 疏其职云凡治者受法令焉并掌赞书故其史特多
 并在府上也○东莱吕氏曰御史之名见于周官以
 中士下士为之特小臣传命令者耳至于战国其职
 益亲故献书多云献书于大王御史渑池之会各命
 御史书事而淳于髡亦曰御史在前执法在后是掌
卷十一 第 39b 页 WYG0097-0343d.png
 记事纠察之任也至秦人主自亲事以操御臣下侍
 御仆从其势益重而御史大夫遂与丞相分权矣○
 庄渠魏氏曰或疑内史御史错简举而属之天官噫
 圣人虑万世之防凡建官轻重必参相得也太宰赞
 王万几相权已重必又自代王言势当擅行不顾以
 危其君故内史不属于太宰执法争臣王之所畏而
 太宰之所忌惮也故御史亦不以属大宰其将以默
 制相权欤
卷十一 第 40a 页 WYG0097-0344a.png
巾车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
府四人史八人工百人胥五人徒五十人注巾犹衣也
巾车车官之长
 王氏曰巾设饰之物车人为车则于冬官百工之事
 而巾车之所掌则设饰为主也○王先生曰有车必
 有马有马必有仆有仆必有右王之五路其马六其
 仆五其右三校人之职辨六马之属种马戎马齐马
 道马驽马驷马此六马也大驭玉路之仆戎仆革路
卷十一 第 40b 页 WYG0097-0344b.png
 之仆齐仆金路之仆道仆象路之仆田仆木路之仆
 此仆五也戎右革路木路之右齐右为玉路金路之
 右道右为象路之右此右三也然曰马曰仆曰右皆
 见于夏官而五路独见于春官盖春官所以为礼夏
 官所以为兵车旗之物属于礼而马与仆右属于兵
 所以重其事也○某氏曰凡乘车兵车多无蔽覆王
 至尊五路必有盖丧车五乘皆有蔽及后之五路皆
 有容盖此职专掌公车故以巾名
卷十一 第 41a 页 WYG0097-0344c.png
典路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
十人注路王之所乘车
 疏路大也若人君所居皆称路故有路寝路门路马
 之等
车仆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
十人
司常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
十人注司常主王旌旗
卷十一 第 41b 页 WYG0097-0344d.png
 通典黄帝振兵教熊罴貔貅制陈法设五旗五麾夏
 后氏奚仲为车正建其斿旐殷因之周制司常掌九
 旗○王氏曰日月为常王所建也九旗莫尊焉谓之
 司常主尊者言之也○按巾车司常俞氏以属司空
 王氏订义则以巾车以下四官俱属司空而舒氏则
 谓宜俱属司马愚按巾车典路司常皆以辨其名物
 等威为职其属于司空谬甚即属司马亦似是而非
 独车仆一官考其职但掌戎车之萃若于典礼无与
卷十一 第 42a 页 WYG0097-0345a.png
 然戎仆已列五仆中属夏官矣何以春官复列车仆
 专掌戎路之政哉意者先王以礼齐天下而师旅之
 事彊力先发为尚尤易愆于礼故以车仆属之礼官
 欤小宗伯大师则立军社奉主车肆师于师甸用牲
 于社宗则为位其义一也故曰杀不由礼谓之暴噫
 微矣
都宗人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
四十人注都谓王子弟所封及公卿所食邑
卷十一 第 42b 页 WYG0097-0345b.png
 疏按载师云家邑任稍地小都任县地大都任畺地
 则大夫采地不得称都故据大都小都而言之下文
 家据大夫而说也○芸阁吕氏曰古之典祀者皆以
 宗名之故伯夷作秩宗周官有宗伯下及都家皆有
 宗人宗者庙也礼始于亲亲之法非庙不统所以别
 姓收族无不出于祖庙故宗官重矣
家宗人如都宗人之数注家谓大夫所食采邑
 郎氏曰都宗人主都邑之祭礼者家宗人主家邑之
卷十一 第 43a 页 WYG0097-0345c.png
 祭礼者各有司存其无失礼可知又都邑既为采地
 而春官有都宗人家宗人夏官有都司马家司马秋
 官有都士家士是祭祀兵刑大事礼乐征伐大权皆
 无下移又可知矣
凡以神士者无数以其艺为之贵贱之等注以神士者
男巫之俊有学问才智者高者为上士次之为中士又
次为下士
 刘氏曰神士谓明神理而仕者○王氏曰艺即掌三
卷十一 第 43b 页 WYG0097-0345d.png
 神之法以下精于其艺者为之
 
 
 
 
 
 
 周礼注疏删翼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