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1a 页
清江贝先生文集卷之十
 两峰集
  春晖堂记
余读孟东野慈母吟未尝不三复其辞为之慨然流涕也呜呼
论德莫大于父母故蓼莪之诗曰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是以父
母同乎天矣东野又以慈母之厚同乎四时之春焉自寸草之
微观之冰雪之冱天风之烈莫不凋落腐败如万马蹂躏无一
存者及气之闭者既通而物之杀者复苏则萋萋菶菶其生自
有不可遏者当是时充塞六合之大一春晖耳而慈母之德似
之拊我畜我长我■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岂特壮而有事四
方而忧其行之久哉此人子之春晖不可以不报者不报不子
也然亦不知其所以报也何者其所施者无穷故其报也无穷
五鼎之适口恶足以为养八音之悦心恶足以为乐乎或敚于
卷十 第 1b 页
事而不得报焉于是即一衣而有春晖之感如东野者至形之
于诗欤然蓼莪之诗人兼言父母而东野专以母言者岂以父
母之爱虽同而慈母为尤甚或者其母独存故不及于父也且
自比于寸草者亦匪莪伊蒿之意伤其不为天下之美材耳余
蚤不天独与母居贫无以为业二十馀汲汲东西南北以营衣
食不及朝夕在其左右既老又不能行道于上身显而名立以
为亲荣徒贻其忧而莫报其德固有愧于春晖也多矣岳君东
伯者名臣之子孙也折节读书以明经选于有司未上浙江行
省丞相达识帖木儿板授传贻书院山长其母春秋巳高而康
宁无恙遂以春晖名其所居之堂且求余为之记余知其与东
野之所感者仐昔不殊而克报人之所不得报非若余之徒怀
区区之心如寸草者恶得不重有所愧乎噫孝子不匮永锡尔
类将见天下之人观东伯名堂之义有以感其同然之心而思
卷十 第 2a 页
报春晖者非一余岂一书而巳哉
  清隐堂记
紫微为海昌第一峰而广福寺者寔据紫微之胜宋庆历间慧
悟大师之所建也距今四百年矣慧悟之徒因公度地寺之东
北剪茅筑室题之曰宦轩后礼公又筑清隐堂于宦轩之北为
燕坐之所继礼公而兴者未暇详其人而在元季则有进庵先
公起山兴公春山胜公宝山珍公大铭鉴公明远昶公源委相
承皆一时之杰然者也时清隐多历年所栋摧瓦腐不支风雨
胜公图撤而新之首发私币以倡其徒经始于至正十有二年
五月落成于是年八月并葺堂之东西两掖其制视前为加广
焉又以其羡造用器备岁时之设无俟假于人矣十三年鉴公
没越明年珍公继没而兴公啸咏不事事庶务悉倚之胜公十
八年先公复没则耆老凋落过半胜公亦孤立而无助矣矧岁
卷十 第 2b 页
入不给赋敛日烦于是内营外应凡十有五年虽震撼击撞盘
错纷紏处之卓然不见跋疐之患奚啻砥柱屹立波涛中众恃
之以为安也今春秋巳六十因命明远代掌其事即退而休于
清隐焉每一食之顷辄恳恳为言自少至老执劳不倦及兵交
境内学佛之徒散于四方而守是区区不去者惧负先公之所
托且欲遇变而益厉耳我后人其念之哉其念之哉明远既服
其训且求余记其本末之详俾来者知其所积非一世所成非
一人触于目而警于心也余乃为之叹曰天下之事必有所基
以开其后必有所述以成乎前而代之忽堂构之寄者抑何众
也近而吴越之区自五山之盛至于山台野邑炳焉金碧之交
焕者忽巳走狐兔而翔鸱鸢而一堂之小岿然如灵光独存岂
非善述之大效为能图前人之所难者欤大雄氏以天地为幻
若无待彼为损益而先后之树立如此亦教之所关也呜呼废
卷十 第 3a 页
兴存亡相寻于无穷犹寒暑夜旦之必然寔系于天而不系于
人也然天不可必也其可必者人而巳故尽人道以听天可也
责诸天而遗乎人不可也是昔之继进庵者在春山而今之继
春山者又岂不在于明远邪将见慧悟之传久而愈炽巳故为
书其说使揭诸壁且不特以勖明远异时之后明远者其亦鉴
于兹乎明远年甚少深于教乘至若读书鼓琴工五七言诗皆
其绪馀云洪武四年龙集辛亥夏五月初吉槜李海鹤生贝琼
在殳山草堂写
  半间云记
海昌广福寺之逵上人者凿崖构屋高出飞鸟颜之曰半间云
且徵余为之记余乃诘之曰云之状何如也上人曰当清秋时
天将雨初氤氲上升如蒸饙既而被覆冈峦又如玉女曝衣不
见远近及天风引之勃然入吾室中泛窗户扑帷幔排之而不
卷十 第 3b 页
能去揽之而不能执皓然如犯大雪山行觉有清气凄凄逼人
如泳秋涛中前开而随合莫测其涯际也始吾甚厌之然一榻
之外举非吾有吾特寓焉而巳矣云之止邪吾不以为窘云之
去邪吾不以为泰中分吾室而居之夫岂不可乎复徐而思之
达官巨姓筑第绵里屹乎山回翼乎鸟举虽欲一与云接而云
且不至焉不过畜声伎藏宝玉所以瞽目而簧耳者朝暮交于
左右及元季兵变又皆敚于武夫悍将污于宿隼饲马之所虽
恶之若仇而卒莫敢诃奚若云之在吾前也今一室之小幸而
不为声伎之居宝玉之府也又幸而不为武夫悍将之所敚也
为吾与者特云耳故吾之视云不啻故人嘉客相忘相狎恶知
其孰主孰宾也哉先生试终言之余应之曰上人知云之胜彼
其论高矣犹泥于有迹未能会物我而一之也未能会物我而
一之则亦同室而胡越耳呜呼云无心也吾亦无心也以无心
卷十 第 4a 页
相遭则吾之为云邪云之为吾邪其飞扬下上而弥乎六合其
卷而敛乎至密孰得而囿之邪然非上人之造于道不足以及
此巳上人曰善遂书而为记洪武四年岁在丰亥夏五月既望
槜李贝琼在清江一曲写
  西翠楼记
海昌郭子振氏葺居第之西偏小楼一所颜之曰西翠一时魁
人硕士赋咏者多矣乃驰价求余为之记余观岸海之山自凤
凰百丈而下皆卑不可见距邑西百里为吴兴其七十二弁连
延若海涛起伏湖上者举在栏楯之外此阙于东而拱于西也
然西不止于是焉摭其大者槩之匡庐为九江之奇观又放乎
西则岳之太华崭然特起与天一色其翠当百于弁也又放乎
西其去中国绝远者则峨眉雪岭其翠奄乎巴蜀吾不知其几
千万里极于昆崙之墟所谓天柱者益峻而广其翠奄乎康居
卷十 第 4b 页
大夏吾又不知其几千万里也大扺极西多山自开辟而势巳
然故雄秀之所在禹载不得而至姬辙不得而穷近即七十二
弁之翠其所不及者皆可按图而历考之欤盖人之器非可限
也观夫四境之胜莫过弁之在西矧观夫匡庐太华乎观夫峨
眉雪岭与昆崙乎虽然山之小大万有不齐而真赏之会于心
则一耳当夫积雨新霁海日东出于是挹爽气于拄颊之顷天
空无云倦翼尽归于是宾素月于尊俎之间则其寄兴之高为
何如哉视彼屑屑焉溺于声色狗马珠玉锦绣者抑巳陋矣子
振尚览山之翠蓄而为德则厚重而不迁发而为文则峻绝而
不可踰斯反诸身者卓然有所树立是亦昆华之拔乎众山岂
小夫孺子所得而企邪余固有以望之非直为一楼状其胜而
巳也故不辞而记之子振世业医其先由汴徙南至祖君玉公
蓄善药以应人之求往往不责其直而起人于阽死俞公伯贞
卷十 第 5a 页
为书种德二字揭于堂及子文伯文叔克绍其传而子振盖文
伯之子也有祖风尤工针砭为时所推云
  处静轩记
槜李张克成氏蚤从沙门珩公伯琚于报忠以究大雄氏之法
乃辟燕坐之室题曰处静驰书质于余而请记焉余儒者也道
不同不相为谋言之无乃悖乎辞不获则复之曰人以一粟寓
乎天地而百岁之中没没焉惟物之徇喜怒哀乐所以相感相
仇者奚啻寇之乘隙交至禦于东而生于西苟无道以处之其
不至于颠倒错乱眩瞀迷惑者亦寡矣传有之曰静而后能安
盖静则一一则已胜于物物不足以动之不静则贰贰则物胜
于已恒为所诱而俱往焉是知外物不待绝也惟处静以御之
耳学佛者亦然特以外物为外而恶其累巳不择义利一切欲
绝而去之且必塞其闻见无思无为使同乎槁木死灰岂不过
卷十 第 5b 页
哉镜之空也物至而鉴不能使之不鉴也鉴万物而不为物昏
也心之灵也事至而应不能使之不应也应万事而不为事挠
也君子之学如此而巳彼亦不通于道而分内外为二本欤昔
明道先生尝告张子以性无内外之说与其是内而非外曷若
内外之两忘也程子之言可谓精矣惜乎学者不知考徒悦荒
唐怪诞以为高殆将绝圣弃智然后谓之静又乌知静必有觉
初非一于静邪克成求定于至静其与徇物之徒相去万万余
惧其不察于是故举所闻而尽告之若处静之要则在于诚与
敬耳由是而进将见所谓定者不以动静而定异日尚有以徵
之矣洪武五年岁在壬子冬十月既望贝琼记
  来青堂记
秀之隐君子陆景远氏家于殳史两山之下以来青颜其堂取
宋王文公诗语也谒余文以记之余惟邑居者恒病于秋隘虽
卷十 第 6a 页
极天下之雄秀如天台雁荡不得览寸碧于江云海雨之外而
景远据地之清旷不为崇墉所限饮食起居与山相接可以寓
吾目而快吾心奚必天台雁荡哉盖真赏之所在不以一篑为
卑九重为高则天台雁荡不广于殳史两山而殳史两山亦齐
乎天台雁荡之雄秀其真赏一也于是坐挹空翠于几席若宾
主然而雪霁之晨云归之夕尤宜也于以读书于以鼓琴或命
客倾壶分曹对奕殆无邑居之嚣不知文公之在金陵与是何
如邪故尝论之文公之文章气莭丧于一时又岂后人之可儗
而其相神宗也雍容庙堂之上以伊传之业自期不得有两山
之青以为玩卒行新法以乱天下取讥当世既罢而归也来青
之语且见于闲居之顷岂不贻山之愧乎今景远放浪田里三
十馀年以沮溺之志自适得丧不怵于内荣辱不加于外是无
文公之位亦无文公之诮两山之青为吾之所专矣余亦有好
卷十 第 6b 页
山之癖者观秦望于越观西山于钱唐观洞庭于姑苏既老而
息于兹将从之筑室其旁当割山之半青矣故记之
  医镜密语序
按晋王惟一铜人经督脉始于龈交终于长强任脉始于承浆
终于会阴足太阳始于睛明终于至阴少阳始于曈子髎终于
窍阴阳明始于头维终于厉兑太阴始于太白终于大包厥阴
始于大敦终于期门少阴始于涌泉终于俞府手太阳始于少
泽终于听宫少阳始于关冲终于耳门阳明始于商羊终于迎
香太阴始于少商终于中府厥阴始于中冲终于天池少阴始
于少冲终于极泉凡三百六十有五而十二经十五络之表里
可考巳然一膜之间死生之判不可以易语也代之医者类曰
背膂之强者刺人中以写之头目之昡者刺风池以补之与间
使之治疟后溪之治痫大敦之治疝三里之治五劳视之若甚
卷十 第 7a 页
易者恶知九针补泻之法不难于迎随提按难于察周身之
而刺之适乎浅深欤姑举其凡若鸠尾一穴直中庭之下针
二寸五分止中心者寻亡中肝者三日亡中肺者五日亡中胃
者七日亡中膻者一日亡中肾者不终日亡由是推之苟不知
浅深之宜轻于用针鲜有不误中而杀人者故虽极其巧又可
以人而试吾之巧邪在皇元时窦文贞公得丘长生之传大显
于中朝而四方咸宗之且推其所得述标幽二赋行于世复注
铜人针经密语一卷未成而没其徒有兰溪王镜潭及其子瑞
庵者增注而成之则三百六十五穴之分寸不可有一过不及
之差渊乎微哉一日瑞庵挟之访余殳山求序以冠其端余读
之累日为之叹曰嗟乎针为医之一耳而书之浩繁有不可胜
穷者皆非所以为密也夫观室而不睹其密则未造乎室适道
而不求其密则未造乎道补注密语其用针之穾 乎然其书
卷十 第 7b 页
閟而未广也镜潭父子因文贞公之注复详之于后则所谓密
语者既显而不得閟矣学者获从而考之则知其所慎而见于
治人者足以冀夫十全之效而无误也巳故不辞而书其说云
  玉泉隐居图序
玉泉山距兰溪三十里当五峰之北崭然青芙蕖危插天半与
金华东西相望而半山石皆雪色类瑶琨者以其如束带然故
一名玉带其颠有峰特起曰露峰峰之下有泉正出曰镜潭潭
通浙江而澄澈可鉴或疑神龙居之故又名玉泉山云山多合
抱之木与夫空青丹砂千岁之琥珀往往得之昔舒元舆金仁
山尝隐其中非独神仙释子樵夫野老之所托也在皇元时则
有王氏者为兰溪之巨姓蚤从窦文贞公学九针补泻法客京
师二十馀年不乐仕而南归营于镜潭之上自号镜潭先生左
右树杏千株每花开时远近烂然与日光霞气相射望之不啻
卷十 第 8a 页
董林焉其族人子弟徙而从之者错居其旁至数十家烟火之
相连鸡犬之往来熙熙皞皞有太古之风世莫得而知也则玉
泉之境因人而益胜矣余不及识镜潭先生获与其子瑞庵交
瑞庵屡游三吴间一日持隐居图示余且将老于是因求文以
志之余受而观之乃为之言曰天下之名山非一而玉泉其东
南之雄秀者乎若镜潭所据峰峦林壑之美殆与终南少室并
宜游而玩者所以长往而不来也然卢鸿李渤皆以隐为仕之
媒非若镜潭之不仕而隐也呜呼都高位享厚禄岂非人之所
荣而怀才不售绝物而独处顾效龙蛇之屈蟠松柏之槁死没
没焉无称于时又岂其情也哉特以势崇则必殆不若去位而
图其安利广则必忧不若辞禄而求其乐此考槃之硕人永矢
弗过也余恨未能超然引去相与入山读书决泉洗药方日汨
汨风埃中未知所届回望丹崖翠壁邈在弱水三万里外而不
卷十 第 8b 页
得一至岂不贻愧于惊猿怨鹤邪姑书其说以识余之心他日
或能裹粮往候瑞庵庶不为玉泉之生客而为山灵之所拒也

清江贝先生文集卷之十
卷十 第 1a 页
清江贝先生集卷之十

 鹤赋
余窃悲此昆阆之灵禽兮胡为独处而无邻诚仙人之
骐骥兮阅寒暑兮三千饥不噤乎腐鼠兮渴不歃乎盗
泉生既囚而憔悴兮夜长鸣而彻天月朦胧而将曙兮
风淅沥而戒寒尚蹁跹而欲舞兮终磊落其如人恋青
田之故林兮盻华亭之大泽路中绝而忘归兮媒甚劳
而寡匹顶的的以补丹兮毛毵毵而俪雪冀备君之晓
驾兮常结心于紫极欲抗音而复噤兮时顾影而自惜
陶河贪而无厌兮鹯又悍而不德彼优游以饱鲜兮亦
卷十 第 1b 页
绚练而矫翼内深省而益悼兮岂以才而见贼希有氏
之西来兮匆余眷而踟蹰肉不膏于九鼎兮幸托君之
阶除谅一息而万里兮奚孺子之能呼一引步而三却
兮思拔趾于泥涂苟怀恩而报施兮亦岂惮夫陨躯恶
其玩而无礼兮义独洁而不污目四顾而冲冲兮白日
奄其西徂访玄夫以决之兮尽舍旧而改图览中区犹
一盎兮曾何足以度世坌千起而万灭兮陋纷纷之蝇
蚋寓寥廓之无极兮跨六合而高厉嗟冈罗之虽设兮
巳超然而独肆将西历于青城兮何太白之峥嵘杜宇
号而血吻兮天懵懵其无情狐九尾而猖狂兮夔一足
而伶俜望沧海之无垠兮会百川以东入悲精卫之含
卷十 第 2a 页
愤兮力既微而何及山孰别其有三兮洲孰穷其有十
扶桑不可以托巢兮蟠桃不可以为粒日昼晦而沦精
兮雨萧萧而翅湿指神尧之所都兮九门郁其嵯峨载
吹笙之王子兮招鼓瑟之女娲栖建章之高栋兮浴太
液之清波夹玉辂以翱翔兮友丹凤而婆娑尚骋力于
广逵兮矢厥心而靡佗
  怀旧赋(并序)
余春秋二十有四馆于云间夏景渊氏凡十阅霜暑尤
隆主宾之礼后去而觅举武林遂留西湖中罹兵变东
西奔窜邈不相知今年春因访焉则巳物故而其子士
文克承堂构余私喜其馀庆未艾也复觞于漪澜堂者
卷十 第 2b 页
累日高谈大噱夜继以烛退追旧好不能不为之慨然
乃操翰为之赋曰
览云间之雄秀拾海月于珠宫访野王之荒台俯鳌背
之方蓬命羽人以前导召宓妃而后从翳晻晻之宿霭
激泠泠之回风悼处士之永逝闯华榱而兴叹或纵饮
而宵分或玄谈而景晏搴渚秀之碧滋擢园英之朱粲
历十载而一来感凋落之过半登高垄而长思夜漫漫
其弗旦乐既往而哀袭何遭时之多难巳焉哉物忌盈
而必堕运寔关于否泰豺虎横而麟毙鸱鸮鸣而鸾铩
怼霞气之徒餐奚神仙之可企闵余行之未巳绝洪流
而东迈忍闻笛于山阳泪潸然而独洒呜呼千龄一息
卷十 第 3a 页
兮放旷自娱伊人不可作兮死生异涂聊寄心于翰墨
怅旁眺而踟躇
  大韶赋(并序)
传曰尧作大章舜作大韶韶继也言舜能继绍尧之德
也周礼曰大韶禹乐名也言禹能大尧舜之德也前乎
舜者尧非不继誉也后乎尧者禹非不继舜也特于舜
言继者法成乎尧也在誉之时法犹未成尧虽继之而
可继之事未备舜恊于帝在舜之时功为巳恊禹虽继
之不足为难矣则可继之善善继之功唯舜独也是韶
为舜之乐无疑季扎观乐见舞箾韶者曰德至矣盛矣
如天之无不覆帱如地之无不持载虽甚盛德蔑以加
卷十 第 3b 页
矣后孔子学之于齐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
于斯也盖知乐之尽善尽美莫过于韶宜当时之感召
丹朱在位群后德让祖考来格鸟兽跄跄凤皇来仪也
然非舜之德致和于上夔之乐召和于下何以臻此哉
故述而为赋不徒极其声音之美而且本之舜之德云
赋曰
有东吴公子北走齐鲁之彊观于峄山而见孔林之主
人焉主人曰公子之游也亦将有所睹乎曰无也生于
震泽三江之上僻陋寡闻窃慕礼乐之事而六律七均
之制尝究心久矣愿有请于大人先生焉主人曰嘻吴
会东南之天府而天下之善音萃焉然公子犹有所未
卷十 第 4a 页
足者岂将厌澹泊而说铿锵乎必将挟陈娥携赵女擪
鹍弦考鼍鼓若是以为乐乎公子懑然不悦曰霓裳之
曲唐之所以播越也广陵之散晋之所以分裂也固不
足言矣若此者又夷狄之乐无异纣之靡靡以亡其国
者岂君子之所乐乎愿闻其他主人曰七德之歌七德
之舞太宗之肇王业也亦尝闻之乎曰伯者之事子孙
无所法焉曰汉祖蹴嬴龙飞沛中置酒层台悲歌大风
造基四百光启西东若是何如公子曰犹有伯心之存
也驳而未纯然亦一世之雄乎请言其上主人曰抑闻
武之六成乎武之济河而西也马散弗乘牛散弗服倒
载干戈包以虎皮天下知其寝兵不用也爰作武以象
卷十 第 4b 页
功焉鼓以戒众久然后战也长歌连延起其慕也发扬
蹈厉时不可失也故一成北出再成灭商三成自北而
南四成南国是彊五成分左右以居周召六成复始而
为天下王振铎夹舞秉戈鹰扬若是何如公子曰其容
美矣此武事也未尽善也请言其上主人曰其惟舜之
大韶乎当夫六府治三事和叙九功形九歌峄阳之桐
可以琢琴瑟焉云梦之筱可以窍管籥焉泗滨之石可
以砻而为磬焉荆山之金可以范而为镛焉八音既具
而大体短脰之属有力而不能走者以之为钟𥵂焉小
体骞腹声清而远闻者以之为磬𥵂焉其作也椌以合
之其终也楬以止之洪者铿而充清者磬而介凄切而
卷十 第 5a 页
不流泛滥而可会当夫朝廷之燕享宗庙之祭祀于是
而奏焉升歌在上匏竹在下代作间奏秩秩有序或击
或戛或拊或搏清亮而高远象乎天之浑沦广厚而含
容象乎地之磅礴一变一通兮四时之终始一散一润
兮风雨之回合是时也熙熙然八荒一春𡽁皞乎洪荒
大朴格三苗于洞庭丹朱宾而有恪俯而聆之纯如辛
甘之相济皦如有伦而莫敚诎如断玉之复续绎如骊
珠之碎落飞流合而万壑雪转清风生而天籁交作吟
九渊之老龙唳九皋之玄鹤既么妙而悠扬亦和平而
澹泊无急微噍杀以感其忧无啴谐慢易以感其乐其
动于物也客何为而肃若神何为而来思兽何为而舞
卷十 第 5b 页
于土阶凤何为而翔于茅茨明恊乎大章博疑乎咸池
所以保无穷之治以示安而不忘乎危也悼六龙之南
巡历苍梧而上九疑阿毋之玉琯犹在湘灵之锦瑟空
悲怅遗声之寂寂叫有虞兮远而然而齐之有韶陈亡
而流于兹也海外之有韶圣人之化播于蛮夷也宜季
扎观之而知德仲尼学之而忘味彼武之六极于阴特
著其武功此韶之九极于阳寔昭其文治也公子以为
何如公子乃避席而谢曰至矣尽矣不可以有加矣主
人曰未也请授以九德之歌其一洪流横曰玄黄判风
气开洪流横民乃灾五行汨帝为哀禹治之启始孩决
九川平九垓百榖生田每每其二洪流杀曰洪流杀兮
卷十 第 6a 页
民灾既除山有鸟兽兮川有鱼爰可食兮可居胥乐且
歌兮毋忘厥初其三三苗格曰惟圣亶聪抚有九围蠢
蠢三苗险阻是依出师于南奋我帝威我师既还苗亦
采归其四四凶黜曰德与刑兮国之经四凶斥焉八元
在庭帝无为四海宁其五正德之歌曰惟天降命物必
有则民之瞢瞢胡乃自贼五教不行禽兽夷狄圣人龙
飞四方之极其六利用之歌曰水既平兮别九州下为
隰兮高为丘徒则轩兮涉则舟以羡济乏兮百货流财
孔阜兮乐且无忧其七厚生之歌曰下民孔艰兮遭垫
溺寒我衣兮饥我食我无民违兮父毋职其八凤皇来
仪曰尧不德兮舜不辞授以天下万物治寒暑无易风
卷十 第 6b 页
雨时萧韶九奏朱凤仪其九万世赖曰天覆地载高广
莫测孰参赞是俾衣而食帝治天下如埏如埴万世赖
之安知其力公子曰呜呼礼废乐崩几千秋矣而始闻
主人之宏论乃复为之歌曰雅南巳亡兮流荡曷正觱
栗雷怒兮空桑无声绿绮不陈兮荐檀槽兴𥱧筝妖倡
为妍兮啸鸾鹄而啼燕莺孰究夫大韶之尽善尽美兮
寔媲夫六英六茎后千载之圣人弓集厥大成安得闻
九奏于清都兮御天风而上征
  不碍云山楼赋(并序)
赤松溪杨竹西氏筑楼一所在居第之南而海中大小
两金山飞舞而前因取杜少陵诗语颜之曰不碍云山
卷十 第 7a 页
铁崖杨先生为之记夫有云山之境者恒不得其人有
云山之趣者恒不得其地而兹楼独领其要朝岚夕翠
不起燕坐而尽得之岂非先生所谓境以人高人如境
胜哉竹西尝命余为赋久未克就岁阏逢执徐之春放
舟溪上始获登竹西楼远眺五茸三泖穷目力所至为
限飘飘乎若一羽凌空飞度三素云中也命酒共酌操
壑雷之琴歌白雪之辞极驩而罢因援笔为赋不惟状
云山之胜且寓感今思古之意焉赋曰
巍乎层构之造天兮既内敞而外隅沧海浩浩而左汇
兮银河渊渊而右纡激回风于四阿兮宿云气于薄栌
七星挂于北户兮送结邻而迎望舒荷倒植而菡萏
卷十 第 7b 页
兮芝旁生而扶疏寔仙人之所居兮候安期于虚无两
金嵯峨而并峙兮蛾眉巧以迎予断太华之仙掌兮剪
蓬莱之左股扫新黛之联娟兮洗海门之秋雨九山北
起而向背兮翩鸾回而凤舞秦山拱以旁绕兮列邾莒
于齐鲁云霏霏以晨蒸兮散玉衣而轻举何卷舒之无
恒兮倏为龙而为马羌不起于燕坐兮挹爽气于尊俎
招夸娥之二子兮梦高唐之神女聊徙倚而四望兮悼
吾行其孰与日散辉于断冈兮鸟没影于平楚美人期
而中诀弓魂茕茕而若睹吾令云以申诚兮山复险而
道阻愿从赤松以授道兮邈清尘之万古昔祖龙之帝
六合兮度浙江而东巡王气飒以燐灭兮璚草萋而自
卷十 第 8a 页
春悼三女之中夭兮高冢崒其犹存暗沙窑之风雨兮
犹想夫万乘之雷奔伟希冯之夙悟兮逮九龄而知名
荒台圯而荆棘兮馀鸟迹之纵横金石辍而弗闻兮激
流水之泠泠平原振藻于东吴兮翔双凤于太清胡鹿
苑之一败兮竟铩翼而就烹黄耳去而不返兮唳鹤寂
而无声羡记室之见几兮遂南旆而孤征念丹毂之易
偾兮鲈秋美而可罾卒全躯于浊世兮历千春而尚荣
寻古洞之丹砂兮吊黄鹤之仙人天瞢瞢而无光兮哭
深林之帝魂白盐皎以雪积兮火万灶之飞烟愤仲父
之厉阶兮冀海水而桑田博陆忠而覆族兮宋南度而
肇祀汉寔薄而少恩兮独弗念乎厥始嗟时俗之好怪
卷十 第 8b 页
兮语荒唐而无纪竦余辔于高丘兮濯余足于清泚访
吴子之猎场兮平芜绿而靡靡挟白羽以命中兮感翩
翩之飞雉宠西施以亡国兮犹痛恨于后嗣爰抗音以
高歌兮酌兕觥之芳醴谅高明之可居兮胡汨没而弗
止陋齐奴之金谷兮岁曾几而荒芜雪月空而燕去兮
鸟雀啾以惊呼斥粉黛而弗贮兮列图史而自娱谇曰
云动不测氤氲霮䨴勃梦梦兮山静不迁嵚崟巀业郁
丛丛兮飞楼蔽亏青延翠揽栋隆隆兮瞻望美人于彼
夕阳思无穷兮弦吾素琴目送飞鸿烟空濛兮
  玉笙赋(并序)
昔余主云间夏景渊氏凡岁时燕宾合族必奏伎为驩
卷十 第 9a 页
郑雅并进余甚陋之钱唐陆生携玉笙相过会于吕紫
芝之玄霜台为作数阕浏亮凄切不啻闻钧天广乐于
洞庭之野使忘客居之忧遂出句曲张外史玉笙引求
余和因赋长短句以赠之既而余游吴门观涛江返寓
于海昌之黄湾与生不相知者二十年而玉笙之音犹
隐隐于耳也雨窗孤坐壹郁无聊友人张子雨来谒手
持玉笙诗一卷曰生所得近百萹兵变之后亡佚不存
此特记其尤脍炙人口者今附李氏子求公诗于二百
里外可谓好之䔍矣余读而喜之且知玉笙固无恙操
翰欲书向之所作病其骫骳无气譬诸瓦釜厕于黄钟
大吕之间其不斥而骂者鲜矣然俯仰今昔怅然有感
卷十 第 9b 页
于中可无复于生耶夫笙箫之器古之人精音律工文
辞者已极其形容之盛玉笙之名虽著而其器则未见
也故略而不及余因摹写其声著而为赋以补其遗焉
辞曰
海岱之贡峄阳孤桐可以琢师襄之琴焉三楚之产苍
梧丛筱可以窍伶伦之管焉皆足以备八音而宣八风
矣猗欤王子易匏以玉肇制摹形莭音赴曲方其厌甲
观乐名山瑶台九层上通沈寥其处崇矣不若广成之
宅空同也撞钟击鼓长夜之饮其乐极矣不若轩辕之
张洞庭也于是黜蛾眉屏皓齿慕神仙游洛汭接浮丘
上太室屑琼瑶而餐露气兮彼多欲之侈心吾独好此
卷十 第 10a 页
笙竽兮托风雅以禁淫削霜节而束雪茎兮又恶其材
之弗任惟西极之奇璞兮乃产乎昆仑之岑钟氤氲之
和气兮托阒寂之太阴爰命工以采之兮跋峭阻而抵
嵚崟古雪夏积而不化兮竦青壁之万寻虎豹昼出鼯
蜼夜吟王孙跳踯前呼怪禽县黎结绿弃而抵鹊兮曾
莫得厕夫海错与蛮琛也观其白如截昉黄比蒸栗气
成虹蜺光烛日月温而有文刚而不缺嗤魏叟之遽掷
悼荆人之再刖抑显晦之有时胡珉玒之罔辩全匪琢
而为环断匪椎而为玦尔乃垂效其能娲陈其义挥昆
吾之利刃镂为筒兮十二纷攒列以参差象凤翼之相
比势欲振而孤飞声若壹而群唳黄钟作则温风生而
卷十 第 10b 页
春葩纷敷清啇奏则严霜陨而秋叶凋悴何其神也惟
匏也滞恶有玉之清越惟竹也滥恶有玉之和平此其
又足贵也当夫桃含秀而春媚月扬彩而夜明寒流咽
而交赴浮云翳而不行惜芳莭摅幽情左宓妃右双成
嘉肴荐旨酒倾申白雪以广意隔䌽霞而飞声湘灵不
敢铿其瑟嬴女不敢戛其筝厥状伊何初郁勃而欲泄
忽嘈啐而交沸鸟鸣春而嘤嘤蝉号风而嘒嘒或始剽
而卒肆疑将绝而复缀彷佛苏门之啸翔鸾鹄于崖际
又似梁妻夜哭泪尽而不能为其气其悲也语刺刺以
将别其怒也心悁悁而不遂其婉也有赓歌之雍容其
激也有特立之清厉其翕也若远而不携其和也若反
卷十 第 11a 页
而相济其络绎也贯骊珠之累累其缥缈也絮飞空而
无蒂羁臣悦而解颜寡妇哀而掩涕呜呼鹤驾去而不
还怅市朝之屡改幸不委泥沙而同碎例金石而犹在
望公子于云间识羽人于东海悲逸响之无传欲持此
而奚待呼之而虚足以宣其壹郁吸之而盈足以平其
魂磊浏间发而更奏误一听而增慨乃为之歌曰故都
垆兮草树秋凤凰去兮百鸟喧啾感今思昔兮徒离忧
安得如王乔兮从浮丘又歌曰酌紫霞兮羞玉芝舞回
波兮吹参差天湛湛兮白露滋君不乐兮欲奚为于是
曲尽再鼓夜饮厌厌擪众簧而愈放抽独茧而尤纤遂
使伯夷去其介仲子失其廉孟贲忘其勇京兆易其严
卷十 第 11b 页
海若为出天吴为笑老鹤无声清猿绝叫肃宾客于四
座辍野王之三调虽中郎督邮之善音亦莫洞其弘妙
乃知玉之为物众德之萃笙之为乐众音之要是宜恊
九奏而致凤凰媲六英而荐清庙武夷铁遂徒为隐者
之具龟兹觱栗特时俗之所好也
  灌园赋并序
钱塘潘时雍治圃于城东门筑垣四周引泉成渠以灌
园自号其意以为无功而食人之食者元气之贼万物
之蠹也故劳焉而后食身执其役以给朝夕之费二亲
无戚戚之忧莱妻有同志之驩吁豢于贵富者不知澹
泊之为高酖于宠荣者不知道德之为大既盈而覆古
卷十 第 12a 页
今一辙则灌园之利不巳多乎昔于陵仲子辞三公而
为人灌园充其廉也向秀吕安灌园于山阳安其逸也
潘岳去长安令而闲居灌园病其拙也时雍亦若人之
匹与或者疑其居有阛阓罔利之习座有俗客鸣声之
聒又安能效彼之所为者非知言也乃述赋以广其意
云赋曰
步青门而长啸游余心于古初目藻丽而弗近敦朴素
而为庐资灌园以自业类潘岳之间居食五鼎为不及
饮一瓢为有馀幸免隶于征伐或弦琴而读书耻桔槔
之尚巧逐末㬌而区区其地襟江带湖青纡黛蓄拱以
连山突怒起伏寔东南之形胜为帝王之行都周金城
卷十 第 12b 页
兮万雉列甲第而当衢族茂许史家儗陶朱肆有蓝田
之玉斗量南海之珠技博古今之妙音会八方之殊倾
国过乎燕赵趿利屣而曳轻𥚑若神人之绰约耀冰雪之
肌肤于是命相开藩填我南服象天河而凿池儗紫微
而建阁集貂蝉之济济卫虎豹之肃肃单虑乎庶务者
箫曹之伦铺张乎太平者枚马之属衣袭绮纨食兼粱
肉涂比车盖庭奏丝竹岩栖者未睹其盛家食者思发
其所畜也乏匡时之明略乃退齿乎齐民垦不食之弃
壤托鹿豕以为群疏浊流而远注辟斜径而支分笋长
渭川之竹菜生云梦之荤蒲荒秋雨菘茂蚤春甘者如
荠脆者胜芹始芽茁而冒土忽叶布而覆云荼三名而
卷十 第 13a 页
可食虉五色而成文候灵鸡而毕起庶戒逸而务勤冀
撷秀于寒暑必浃润于朝曛恒独往而无求爰四顾而
欣欣乳鸠呼而相应恶草蔓而当芸感生成之攸遂亦
有藉乎人人其或风雨之晨灯火之夕俎豆娱亲琴尊
命客榆竿引鲜充庖有辛夏果磊落秋瓜轮囷兹田夫
之所美又焉得献之吾君呜呼章绶不优于野服瑶台
何异于蓬室谅乘轩而取讥虽抱瓮而奚恤宁陋彼而
荣此聊逍遥以终岁金谷废而蛙鸣玉津空而狐穴中
虽侈于五亩后孰惜夫一石乃为之歌曰朝汲于河兮
其流汤汤暮观我圃兮其叶巳黄炎风卷沙兮白日藏
尚昏其事兮毋弃而荒又歌曰登彼陆兮猛虎噬人涉
卷十 第 13b 页
彼海兮白波滔天我艺而灌兮入以事亲誓勿彼适兮
危其身歌既阕幽情畅白露下初月上陶然一适混乎
无象委通塞之有时蹇余行其焉往
  铁砚赋
客有铸梁州之铁为砚者持而售于读书主人主人用
之以代陶泓焉风雨之夜灭烛就寝梦一猛士被甲戴
胄面纯黑而甚伟进而告曰时哉天乎吾之利天下者
多矣胡枉吾之材而置之散地乎主人乃宾而问之曰
若非棠溪之族乎若非太山之英乎若非九牧之所贡
者乎吾闻君子随时而变化若何为而怼于天乎介者
曰吾蜀之良也初轩辕之破蚩尤也为戈为甲为剑为
卷十 第 14a 页
棘为钩为铩为镞为镝气重六师威加四极神化苍蛟
而雷电为之绕体光吐白虹而日月为之夺色漂大野
之流血落高天之迅翼王者得以成其功武夫得以奋
其力此吾有功于战伐虽缺折而莫之惜也逮秦而灭
六国吞八荒聚其族而销之亦何殊夫鸟尽而弓藏精
为神兮十二守故宫之凄凉世复以吾之利不可废也为
刀为泉为布为帛通四海之利法九府之式势倾国中
薄青衣之五铢道济天下斥黄金之万镒入紫闼排朱
门赞天地行鬼神弱者以强而卑者以尊此吾有功于
贸易虽流徙而莫之冤也夫何挫吾之芒折吾之气祝
融献功即墨为谥侪铜雀之破瓦曾不及马肝雊目之
卷十 第 14b 页
为贵苟策功乎翰墨之场蕲亟黜而铸钱鏄之器也主人
曰嘻子何局于彼而不达乎此邪六合既清可以去兵而
行仁万民既壹可以去货而谈义凡子之为兵为货皆
圣人之不得巳也今主人书有屋漏之痕文有涌泉之
思子归吾而毕命吾托子而见志焉夫射鹄而无失者
壮士之志力田而有秋者农夫之心董生成名于下帷
李侯卒业于磨针季子引椎而佩印买臣负薪而腰金
长卿题柱而遂显终童持节而重临并假翼于霄汉终
脱身于山林故桑君巳擢第于昔而子独何疑吾于今
也哉山房月微烛光吐日蟾蜍腹冰饥鼯潜出方深思
而远讨每含辞而涉笔搜六籍于蠹馀补千金之狐腋
卷十 第 15a 页
固资器以成能巳辱子之我即及其凌天衢出风埃逍
遥乎玄圃放浪乎瑶台校奇字骋逸才听流莺于太液
接群龙于蓬莱右毛颖而使御左陈玄而为陪滴金盘
之秋露步玉堂而跻上台顾不伟欤且凤咮托眉山之
重龙尾出端溪之先或以圣人之德箸或以才士之铭
传是皆一石之清润激波涛于百年始皇徒驱而梁海
神娲竟遗于补天宗其人而名世亦宣力乎蕳编而子
独耻于为研不思与是数者一其高而同其坚乎介者
伏而谢曰先生之言至矣不复有所悔矣逡巡而退余
亦惊窹用志于斋不易吾素
  醉赋
卷十 第 15b 页
余读柳柳州荅吴武陵书称其醉赋及荅客问而其文
逸不传因赋之以补其遗辞曰
弱水竭三山折少君灭石芝歇吾将筑九千仞之曲台介风
云而宾日月援青天之比斗酿千秋之古雪脍长鲸于东海
肉狡兔于三穴纵长夜之乐负一世之豪脱处士之一角
巾解仙人之五色𫀆右挈吾榼左操吾瓢出上方之酴醾
引西国之莆萄流白云于春瓮落丹泉于夜槽擪玉环
之鹍弦裂双成之凤箫六么作霓裳阕朝五斗暮一石耳
不及于听音目不及于观色虮虱万钟泥沙白璧力过孟
贲者醉能系其颈辩雄张仪者醉能断其舌略儿女之愁
而不为动心夷王侯之势而不为折莭太湖三万六千顷醉
卷十 第 16a 页
俯之一兕杯太华三万六千文醉览之一蚁垤击缶而
歌心驰燕赵拔剑而舞气吞吴越走桓温之老兵歼周
顗之狂客又焉能蹈规矩而守绳墨也于是牗天地庐
八荒神交曲生封侯醉乡泄泄焉陶陶焉率千日而为
常柰何武公老而自尤屈子逐而自洁囚酒星于大狱
斥酒池之覆辙绝缨而几失其驩吐茵而幸贷于责不
知尧舜乐之不厌孔子溺之不绝也九州几裂百川无
回豪杰相噬白骨生苔吾其与犀首之徒相忘于无事
之日乎淳于髡之滑稽于战国乎与河东之季从时毁
誉乎汉相之和臾而歌呼者乎与徐邈之中圣乎阮籍
之放旷而适其性乎与荷锸之伯伦乎抑投辖以留宾
卷十 第 16b 页
者乎与待诏之王绩乎辱高斥扬之李白乎与陶潜其
乾没于义熙乎山蕳游于习池乎与瓮下之吏部乎韦
曲之杜逍遥于率府乎呜呼与世无忤惟酒可从醒者
为愚醉者为智醒者为介醉者为通天下之愤非醉不
释天下之难非醉不蒙命轻一羽气吐长虹决银河而
洗斝系扶桑之六龙复酌吾以大白渺海阔而天空
  石经赋(并序)
五经载道之器也秦烧诗书经燬而道自若也汉求坏
烂之馀书礼乐巳残缺十九惟易以卜筮存诗以弦歌
存春秋以口授存而俗儒章句之徒傅会穿凿使五经
大义不明于天下不亦悲夫灵帝熹平四年议郎蔡邕
卷十 第 17a 页
与棠溪扬赐马日磾张驯韩说覃飏等求定六经文字
诏许之邕乃书丹于石命工刻之立于太学门外时四
方摹者日以千计然未知道之所存也特以邕之书耳
洎唐文宗时高重为国子祭酒与郑覃复刋定九经于
石呜呼汉唐石经巳风摧雨剥于数百年之久与岐阳
之鼓峄山之碑同一榛莽巳因推衍其凡以为之赋云
赋曰
繄圣作而明述兮尼父集夫大成历四海其遑遑兮威
凤瘖而不鸣吁嗟时之终否兮托空言以载道世莫知
余奚恤兮阅万世其杲杲嬴既暴而不德兮举六籍而
火之薄先王之仁义兮尚法律而为治悲祖龙之鲍腥
卷十 第 17b 页
兮坑亦湮而无烟易幸存于卜筮兮诗亦肄于筦弦春
秋閟而不出兮礼乐佚而不全科斗蠹于壁中兮光白
虹之射天嬴遂偾而刘王兮家六合而宁谧乃偃革而
为轩兮掇坏烂于十一洎六叶而遘武兮炳大明之当
中黜百家之肴乱兮一道术而异同易科斗而为隶兮
复家畜而人诵道固不可泯兮亦何待夫汗牛而充栋
时既降而道晦兮经蟳灭而莫收割申劝之或舛兮众
咸失于校雠属熹平之四祀兮帝孝灵之当宁正俗儒
之穿凿兮伟中郎之博古辩鲁鱼与亥豕兮刻南山之
坚珉巍乎四十有六兮树翼翼之成均钩铁画之屈强
兮妙骨气之洞达非饿隶之嬴形兮非寒岩之枯蘖非
卷十 第 18a 页
醉草之欹斜兮非剑舞之浑脱初崩云之恍恍兮粲列
宿之离离鸾振翼以夭矫兮树交枝以参差鸷鸟㩳以
乍飞兮群鹅游而戏海彼鹤头与隼尾兮曾何足以为
态捷奔泉之渴骥兮纵入草之惊蛇势或埒于坠石兮
体巳悟于画沙观者纷其堵立兮车连连其日至岂
八法之是尚兮幸经存而不坠陋石鼓之苔剥兮鄙漆
书之土瘗观奇阳而偶阴兮穷太极于有无感尧汤之
禅放兮求厥中于典谟何二南之和平兮悲雅变而逮
胡仪三千与三百兮伊朝夕之攸执何曲折而精微兮
谨一出而一入嗟圣人之忧世兮徒感麟而掩泣二百
四十二年之笔削兮善既劝而奸戢正夷夏之内外兮
卷十 第 18b 页
亦纲常之攸立夫何经之徒存兮昧古训之时式痛卖
官而列肆兮盛后宫之倾国奄竖党以盘错兮又孰恤
乎社稷九州裂而鼎峙兮黎庶化而为豺经虽镌而何
补兮政与道而相乖逮有唐之文宗兮乃继汉而有作
砻巨石之崭崭兮列广庭之落落吁回首其几何兮悉
风摧而雨剥文断缺而莫辩兮委荆棘之漠漠吾恐为
沉犀于蜀门兮同刻鲸于昆池曾不若庆云与松风兮
托艮岳而效奇又焉得纪功千载兮拟岣嵝之禹碑谇曰
巳焉哉石经泐兮剡藤出书连车兮布万国抚遗墨兮
相得失道之存兮昭白日
  春雨赋(并序)
卷十 第 19a 页
孟春之月时雨方降周视草木莫不鬯懋条达造化之
妙如此宜孟轲氏以况君子之教也余少从师读书而
知仁义道德之说求之甚锐晚不加进则气质昏瞀可
知其不得如草木之化必矣故作春雨赋以自勖且示
子翱使及时而用力焉其辞曰
维著雍涒滩之岁正月初吉土乃脉发融风应律布春
令于遐陬回朝光于潜室烧经雪而未苏蛰俟雷而将
出欣违寒而向温冀节劳而从逸于时灵雨斯降生我
百榖伊农之庆匪珠匪玉以今揆昔载披厥录一岁之
候三十有六观其屯云蓄而成衣陨石腾而傅羽纷坱
圠以随风黯冥濛而交雾乍萦空而丝散或缀物而珠
卷十 第 19b 页
聚方疑有而可聆恍若无而莫睹酝比玉之醴泉泫如
饴之甘露无町畦之或间沛旁流而布濩粲丹葩以耀
林滋绿苔而生路紫鳞噞而争跃绣颈呼而犹怒何浃
辰而未休逮中夜而复迅闭帘栊以护寒觉琴书之含
润田夫悦而昏作羁客闻而释恤余何思而何营感四
时之错运欲抗音而熟继耿残釭之落烬嗟杏坛之诸
子各因材而为训躬四勿而不疑契一言而奚问若时
雨之所化何力约而功峻悯奇偏之弱质奚古人之敢希
瞻龟蒙其既远独伥伥而安归羌及时而猛晋惧失道而
愈非当霢霂之渥洽悲事往而心违愿为杞而在山沾一
溉于既仆竦百尺以参尺任叉负于崇构愿为稼而纷
卷十 第 20a 页
敷冀常膏于朝夕托瑚琏以荐芳曰神明之可假愿为
芝而三秀濯朱柯而久鲜岂幽人之所食表土德于丼
泉愿为桐而不夭被玄液之渗漉斲有虞之清琴恊宫
啇以成曲材苟摧而为薪耻绮纨之徒袭何余疾之难
迁徒遑遑而汲汲属万族之方新期往训之攸执惟渴
饮而求足信江海之可挹来侁侁之小子庶佔毕之是
习知与行其并进亦何惮夫弗给孰为高之可仰孰为
坚之可入眷跃如之在前思卓尔之有立感春雨而成
章庶乎学之恒缉
  白鸠赋(并序)
成均教乐所大椿一株有二白鸠集其上春来冬去亦
卷十 第 20b 页
物之异乎类者余爱而赋之其词曰
夫何双鸠之皎洁兮孕异质于金方岂仙鼠之变化兮
狎野禽而回翔肖刻玉以为形兮耻袭锦以为章性弗
慧而徒劳兮时自珍而久藏幸主人之见存兮托广庭
之嘉树既不为其所好兮亦不为其所恶夕同栖而晨
兴兮春偕复而冬去振霜翎而益鲜兮与月魄以争素
羌所赋之纯美兮虽处污而不缁女恒尤于众嫭兮士
咸病于见奇羞鸲鹆之上献兮悼鹦鹉之就羁兹惴惴
而怀惧兮尚飘飘其安之王睢挚而有别兮鹘遇秋而
愈急彼各挟其能兮固非余之所习何意气之敢矜兮
藉光辉之时及顾微躯以徘徊求故林兮永戢
卷十 第 21a 页
  金鉴录赋
帝开元廿有四载兮属千秋之良辰进丝囊与宝镜兮
众纷纷其相循臣九龄独见其微兮述今古以前陈监
美恶于一镜兮盍监得失之在人镜狭中而无隐兮洞
万殊而咸睹亦俯仰而取容兮月或冥而为土书炳炳
其如星兮与汤盘而为伍期补衮之万一兮窃比夫翼
周之山甫惟一心之易蠹兮恒恶直而好䛕臣固不能
矫以随俗兮盍图终于厥初使铭鼎之辞偶符兮宁取
无逸而为图集厥类而成编兮奚翅玄冥之百鍊光夜
吐以属天兮何益君之闻见尧举舜而禅之兮讵舍朱
而无恩抚九州之广大兮匪黄屋之为尊饥吾餐使之
卷十 第 21b 页
充兮寒吾裘使之温曰精一而执中兮本乎尧之一言
心廪廪其履冰兮罔一息之不存兹为镜之金背兮君
日监而勿昏至暴秦之并周兮与黔首以为仇阿房岌
以造天兮极虞乐而未休慕神仙之高举兮求弱水之
三丘徐市去而不返兮嬴巳偾而归刘兹为镜之水心
兮君日监而勿流手三尺而崛兴兮壹六合以称帝文
景嗣而恭俭兮道益昌而弗替后竭内以事外兮彻孰
优夫二世数四七而遘武兮洗日月于方翳痛桓灵之
孱弱兮操遂乘而莫制兹非镜之可监兮焉用夫渠搜
之火齐彼典午之承魏兮闵螳雀之相攻繇载盛而易
颠兮审厥子之弗聪洎渡江而清谈兮祖庄老以成风
卷十 第 22a 页
衍崇佛而舍身兮胡贪地而受降(叶)破金瓯而不顾兮
士重介而谈空兹非镜之可监兮焉用夫赫连之青铜
目或瞽于众嫭兮耳或簧于新声受嬖妲而殷墟兮褒
代申而周倾彼小白之创伯兮尸中国而会盟卒托子
以召乱兮肉巳蛆而兵争继有汉之人彘兮亦累帝之
聪明抑远监夫申生兮兹吾君之容成我太宗之戡乱
兮羌修文而偃革惟至诚以驭下兮韬神明于玄默斥
美丽而朴素兮惧燕安之为贼故孜孜以求言兮庶日
蹈夫绳墨出宫女之三千兮来狱囚之四百彼刻民犹
啖肤兮悼徇私而亡国知识弓之难精兮譬作室之屡
易立帝范于子孙兮兹吾君之夷则君之大略诚不可及
卷十 第 22b 页
兮既内平而外从焚珠玉固足美兮复两坊之乐工相
姚宋为知人兮奄竖爵而加隆诛后戚以示公兮兆夫
妇之不终礼既轻于树子兮化天伦为寇戎太庙坏而
弗戒兮爰汲汲于东封曰祈福于太山兮又曷若为民
而建中臣卷卷于匡辅兮冀君心之日检也恒法尧而
非桀兮事必防乎其渐也义或媲于大训兮实将垂之
琬琰也中独怀此耿介兮愿从戆愚之汲黯也面从而
背违兮臣固不敢也君苟不察臣之忠兮何贵乎镜之
照胆也使如盘龙之閟于匣兮羞舞鸾之同掩也宜帝
览而味其言兮特优诏以褒之惜不久而中弃兮肆匹
夫之所为卒信谗而为忠兮斥荆州而无疑内玉环于
卷十 第 23a 页
宫中兮竟胎祸而速灾(叶)子胡雏而播丑兮君既耄而
弗知闱闼腥于戎马兮夜仓遑而独西驻六师于马嵬
兮犹不忍于蛾眉四海绎骤兮九庙俱夷旷蓬莱之故
宫兮浊太液之秋水徵野鹿之衔花兮痛羽衣之何在
(叶)岂非人监之既亡兮徒驰使于千里天眷眷于神尧
兮幸两京之载清居南内之凄凉兮感风雨之钤声信
丹扆之有箴兮伊君道之当明金鉴岂一时之可珍兮
历万古而为程
卷十 第 23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