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十五
卷七十五 第 1a 页
宋学士文集卷七十五 朝京槁卷第五
  长洲练氏义塾记
皇上建大号之八年以为天下既巳安辑而化民善俗之道
犹有未备乃下诏郡县凡闾里皆启塾立师守令以时程督
之于是虽穷乡陋坏莫不有学吴郡长洲县之尹山民居繁
庶习俗嗜利久不知教有司偶遗不举大姓练埙自谓其父
文达由睦耒居尝有志而未果今 明诏如此而塾不时
立恐非朝廷淑斯民意乃与弟篪谋夷土治材作堂三㨕阃
以为讲习之所旁为四室以供寝处庖湢延儒士高平范焕
为师俾里中子弟就学焉割田三十亩以食之始于洪武十
一年正月越七月而后成具以其状白于县若郡郡许以为
宜埙乃遣书来请文纪成绩古之为治者其法虽详然不越
乎养与教而巳养失其道则民贫教失其道则民暴贫则流
而为盗暴则去而为邪二者皆乱之始也是以先王重之二
卷七十五 第 1b 页
十五家之闾必有左右塾塾必有师师必以仕而老于家者
为之故是时无不学之民无无塾之地无邪僻淫靡之俗刑
罚置而不用乱亡无所自而起其后强大诸侯欲图得志相
与毁诗书六艺之籍使其教坏而不行然尚踰数百年而后
绝一民不忍叛其上教之足以感人若是自秦以降无教者
亡有教者存得其道者盛以延失其道者衰以促千载一轨
也 皇上奋然闵前代之失大设学舍以教之𣣔使海
内之民皆沾沭礼义此与先王之心何异埙非有化民之贵
乃能以淑其闾里是图岂非君子哉君子之所为贵乎可法
于世他日三吴巨族人人能竭奉上设教之意以化其闾巷
之民闾巷之民皆知尚礼义耻犯法如成周之时盖将始于
兹乎姑刻其事以俟
  林氏诗序
君子之言贵乎有本非特诗之谓也本乎仁义者期足贵也
卷七十五 第 2a 页
周之盛时凡远国遐壤穷闾陋巷之民皆能为诗其诗皆由
祖仁义可以为世法岂若后世学者资于口授指画之浅哉
先王道德之泽礼乐之教渐于心志而见于四体发于言语
而形于文章不自知其臻于盛美耳王泽既衰天下睹古昔
作者之盛始意其文皆由学而后成于是穷日夜之力而窃
儗之言愈工而理愈失力愈劳而意愈违体调杂出而古诗
亡矣非才之不若古人也化之者不若而无其本也惟夫笃
志之士不系于世之污隆俗之衰盛独能学古之道使仁义
礼乐备于躬形诸文辞能近于古则君子多之然亦鲜矣至
于今又鲜也求之岭海之陬又鲜也而有林君汝文焉岂不
尤可尚乎林君居潮之揭阳学诗三百篇以求先王政教之
善治功之隆贤人君子性情之正道德之美以治其身其身
醇如也以淑诸徒其徒蔚如也以形乎诗其词粹如也林君
居乎潮非有人谆谆然告之而能致力于此其所得不既深
卷七十五 第 2b 页
乎潮去京师六千里林君身不出州里而余知其名其所为
不既至乎夫不资于口耳之浅而成文者文之善者也不资
于爵位之显而成名者名之高者也余是以序而论之君名
仕猷
  恭题
  御裂论语解二章后
右解论语二章乃 皇上所亲制以赐翰林脩撰臣孔克
表者也初 上留心经籍以为经之不明传注害之传注
之害在乎辞繁而旨深洪武六年乃 诏克表及御史中
丞臣刘基秦府纪善臣林温取诸经要言析为若干类以恒
言 之使人皆得通其说而尽圣贤之旨意又虑一二儒臣
末达注释之凡乃手释二章以赐克表俾取则而为之克表
等承 诏释四书五经以上 诏赐名曰群经类要复
装褫所赐为卷以臣渔尝与闻斯事请识其左方臣闻圣人
卷七十五 第 3a 页
之治天下养之以政而教之以道民非养不生非教不明三
代以降未有兼之者也钦惟 皇上以圣智之资治民之
政壹法乎古复虑经旨晦而人不知道乃释诸经以教之其
为后世虑者可谓详且备矣克表适际盛时而预执笔承
明诏岂非幸哉昔唐之盛时太宗有志于教化而孔氏曰颍
达者实率诸儒为五经疏天下至今传而诵之不废今
上开物牗民之心过于太宗而克表复为诸儒首孔氏可谓
世不乏人矣他日是书之传将与颍达之疏无异则夫圣谟
之详乌可不知所自哉臣故表而出之使后世知类要之书
实本诸此也
  恭题
  御制敕符后
皇上以上智之圣延揽英杰置之庶位知人善任诚近世所
未有洪武十一年 诏以大子正字臣桂彦良为晋王右
卷七十五 第 3b 页
传且亲御翰墨为文敕之识以谨身殿宝其子中书舍人慎
装潢成卷请臣题其后臣惟古明王之待重臣宠之以爵告
之以言者有之矣然其时之文多述于代言之人求其出于
亲制者不可得也亲制者如汉武之于吾丘寿王庄助者有
之求其褒许隆至教告深切如此者不可得也臣与彦良同
朝且同官 东宫甚久彦良之为人淳笃和易有长者风当
今廷臣鲜见其比 上尝以儗臣濂虽臣亦自以为不及
也今敕文以善学孔孟称之望以王佐之业传所谓知臣莫
若君其此之谓欤虽然今之职为相傅者凡数十人
上未尝以言为赐或赐以言未尝以称彦良者许之也彦良
独蒙圣知若是之至安可不思报乎具簿书综狱讼他人能
之者 上不以责彦良亦非彦良之所以报 上也必
也辅 王以德义迪 王以忠孝使晋国有泰山之安贤王
有明哲之誉而彦良之名亦相与流于千万载此岂非
卷七十五 第 4a 页
上之望于彦良者欤彦良其可不勉矣
  正心堂铭有序
元临川监郡芒侯尝名其燕息之 堂曰正心侯既以此自
治其身而化其民又推以教其子入国朝长子文缜司教成
均思嗣侯德不坠复以堂铭为请三代盛时凡有国有家者
皆不敢不学其学未尝不本于心譬之操权衡以制轻重持
规矩以裁方圆凡有形者皆不能违是以事功成而习俗美
先王之道既息居乎位者不知学学者不知所本窃窃焉欲
以私智小数胜之而民卒不可得而治前代之事如此者多
矣而元为甚芒侯生乎其时独能取圣贤为学之道治其身
其天性之过人远矣文缜又能推之以淑诸人非善继志者
哉铭曰
昭哉圣则厥要甚寡正其一心以对天下一心之量天容地
深炯若日月孰不照临其不正时日月方晦昏乱迷惑靡有
卷七十五 第 4b 页
攸留诚其始萌乃正之功知不周物思诚曷从维知克诚维
诚克正正以持身冈敢违令内以为家外以临民明尽礼乐
幽通鬼神世降道离人鲜由学徇其私心狙伺狼攫伟兹芒
侯监于大邦揭圣明训寘诸崇堂崇堂严严筵几具有邦人
君子陈说古道孰诡孰端曷从曷违折以片言灼如蓍龟岂
徒其名又能允蹈既政以施亦身以教侃侃嗣子先人是程
缉其休声亶为难能勿谓巳远千载一心圣 炳然奚古奚

  周节妇传
节妇姓赵氏名淑宋燕㦤王之裔安定郡王令詪九世孙也
令詪从高宗渡江南居越诸暨遂为诸暨人父孟德有文学
生二女节妇长且贤尤爱之授论语孝经列女传皆能通其
义年十八求宜婿者得祠邑周本恭归焉始归而姑卒既而
舅及兄公姒氏亦相继死兄公子显宗尚幼节妇相夫筋丧
卷七十五 第 5a 页
治葬咸尽礼育显宗如子归十一年生三男宗善宗祚宗政
宗政始生时天下乱夫婴疾甚恐不起顾节妇曰今兵革四
兴嗣子单弱如此我死尔能自保乎节妇啮指流血泣曰天
在斯吾有不能保孤儿者天实诛之夫卒节妇年二十九髽
跣号泣泣间含食哺诸儿不暂出户限明年国朝克诸暨与
伪吴分邑拒战两兵交焚掠家赀无纤毫存节妇抱儿及
宗从一媵出走匿惟持田籍以行深山穷谷间饥饿颠踣削
木肤采藜藿以食或问其艰勚劝之曰呱呱者何足恃奚为
自苦耶节妇怒不与言剪鬓发示之益自裁戢厉色峻辞使
人莫敢近兵定而归富民侵至其田殆尽节妇持田籍与办
卒赖以完知州田若赋高其行欲上其事于朝节妇曰宜然
耳何足上闻力辞不愿乃复其家节妇感泣日治麻缕为布
帛以继乏绝市诗书教诸子夜焚松脂于室坐诸子两旁而
口援之或怠睡首俯辄笞咄不少恕诸子皆凛然畏惮如严
卷七十五 第 5b 页
君睹其色变即惴恐莫敢举目视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
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否则愤叹竟日节妇以兄公早没惟
显宗存为之昏娶先于巳子羞服与诸子同人不知辨诸子
逊弟皆有士行宗祚入为太学生以文行称人咸谓节妇
教所致云
史官曰世之传节妇者多贵杀身为难能至于守义不二者
则略而遗之余甚惑焉锋刃之威迫于后汤火在前有所不
顾此人情所能勉至于困穷灾变切身冻馁颠踣而不渝其
志存人之孤非笃于礼义者其孰能之若周节妇是矣呜呼
此岂特贤于女妇而巳哉
  竹坞幽居诗序
天台裴君日英其先故宦族好学多材能尝挟其所长游浙
水东西士大夫争慕与交性好竹所居种竹数百至它所必
择有竹家以舍扁其室曰竹䲧幽居留杭者甚久杭守闻其
卷七十五 第 6a 页
名荐于京师京师为天下大都会廛居栉比求尺寸旷土不
可得𨒫旅家仅可俯仰无从得竹然裴君揭其故名不废且
求能言者咏歌之或疑裴君以为实与名常不相违今在京
师非有园林之胜安在其有竹乎裴君曰不然有竹之竹不
若无竹之竹之美也有竹之竹适在耳目无竹之竹适在乎
心心之所得非若耳目之浅而易忘也吾方有竹时笙乎竹
箫乎竹竽乎竹簟乎竹所见所闻日陈吾前者皆竹也然吾
未尝知行之为美也今弃之而居乎此虽不接乎耳目而心
恒存焉思竹之声以为有虞韶之遗音思竹之挺拔特立以
为有壮夫伟士之节思竹之历寒暑而不变以为类乎有道
者其虚中不窒似仁其直遂似义其周于用似才其高自鶱
举不屈侪类下似智取而比德焉无不美者然后知竹之不
可得也吾心日存乎竹虽谓之有竹何过乎且古之圣贤后
世慕之如神龙威凤者以其不可见耳圣贤道德虽高使人
卷七十五 第 6b 页
得接而狎之其不见慢于恒人者鲜矣其与吾好竹之说何
异乎余谓裴君盖善于用物者非世俗玩物者比也记其言
于咏歌之首使览者知其人焉
  静学斋记
三代以下人物之杰然者诸葛孔明数人而已孔明事功著
后世或侪之于伊吕固为少褒或又以孔明与管仲并称则
卑孔明矣以其事言之管仲辅桓公仅以齐霸孔明奉昭烈
于艰难之中尺地一民皆夺之于群盗之手徒以大义震撼
天下裂天下而三分之使孔明后死后主足辅复汉之奋疆
致刑措之治于孔明何有哉在管仲未必能尔也以其本心
论之管仲所陈于桓公而见于行事者皆微权小智虽假尊
周为名其意则富强其国而巳固君子所羞道也孔明当于
戈鞍马间所与其主论者必以德义为先其忠汉之心至于
瞑目而后巳至今诵其言想其人真伊吕之亚乎史氏不知
卷七十五 第 7a 页
其本心谓孔明慕管仲乐毅之为人嗟乎孔明岂二子比哉
孔明于圣贤之学盖有闻矣其所谓学须静也之言信古今
之名言也止水之明风挠之则山岳莫辨浑天之察人挠之
则昼夜乖错况方寸之心乎古圣贤之成勋业著道德于不
朽者未有不由于静者也盖静则敬敬则诚诚则明明则可
以周庶物而穷万事矣苟杂然汨其中偶然应乎事卒然措
之于谋为其不至于谬乱者鲜哉孔明之学惟本乎此故其
所为当世无及焉至今无有非焉者而又从效慕之区区霸
术之徒固不能然也然世之慕古人者吾惑焉古人所以为
圣贤者其道德著乎其言其才智形乎功业而存乎册书非
徒以其名称之美而已也苟欲效乎孔明于孔明之所学必
无不学也于孔明之所能必无不能也而后可孔明之所学
而有未至也孔明之所能而有未能也而曰学孔明何可哉
于孔明且尔况乎学孔孟之学者而可徒诵其言乎哉近代
卷七十五 第 7b 页
之所学者浮于言而劣于行孔孟之言非特言而巳也虽措
之行事亦然也学者不之察率视之为空言于是孔孟之道
不如霸术之盛者久矣欲如孔明者安可得乎钱唐罗宗礼
名其弦诵之室曰静学庶几慕孔明者余𣣔勉其成也辩孔
明之为学与学孔明之道以告之
  送允师省母序
人之生天赋之以性父母遗之以体德莫大焉故虽尊有天
下不敢不事天德为圣贤不敢不事亲以是身非我有实天
与亲卑之也夫吾之身既有所本则凡吾所为者岂我之能
为哉实天与亲之所命而我行之耳安可忘所自而不察乎
古之少恩者虽如申韩商邓著书排击尧舜孔子之道且不
敢遗其亲况于佛氏以慈仁为教者乎故弃其亲者非佛氏
之意愚者失之耳是以佛氏有报恩之经称父母恩甚至而
昔之贤者若陈尊宿之流多能尽于子道近世之称名浮屠
卷七十五 第 8a 页
者亦未有不孝其亲者也 今上初立极犹恐愚者未察
诏浮屠各拜其亲定著为律于是习俗为之复美天台迪中
允师浮屠之秀者违亲而从师于外十馀年矣今岁至京师
戚然念亲不置将别其徒而归省谒余求序以道其所𣣔行
之意迪中通内典攻书而能诗其于事亲固无庸告之然四
方之学佛氏亦有久违其亲者乎闻迪中之风而慕效者必
名浮屠也
  徐夫人墓铭
妇德以柔顺为美然以之处常可也苟无坚凝之质事变临
之其能自立者鲜矣故持之以坚贞行之以柔顺斯足以为
贤妇偏一则有虐忘纵佚之失焉若徐夫人者其备妇德者
乎夫人姓余氏衢之开化人年二十适邑士徐君安越十三
年生四子徐君死舅姑皆老家莫为主赀产颇倾蚀夫人日
奉羞膳升堂问体安否退则率媵妾治丝缕麻枲岁时机杼
卷七十五 第 8b 页
之声闻于邻里衣服诸子务臻华好青袖䌽衿少长嶷嶷然
人不知其为孤年七八岁委之于学慈严两至责其成绩由是
诸子咸为善士而家迄以成舅姑相继寿终治丧葬以礼乡
人暴强者皆畏其能莫敢凌犯教女语妇必以夫人为则年
七十有八以洪武九年九月七日卒于家二十三日葬于清
源里西村之原三男曰禄可诜一女适某孙男五人玄生林
玑桂生以国子生擢给事中来请铭铭曰
柔顺为德斯妇常济之坚贞家乃昌执偏或堕弱与强二者
维全保无爽猗徐夫人妇之良丧夫秉志事尊章内外屹然
礼义防躬亲织纴靡怠荒家政浸脩赀大穰男治书诗女衣
裳寿弥德备名誉彰孝孙刻铭阐幽光卓哉妇则垂无疆
  莆田黄府君墓铭
莆田黄处士有良婿曰陈熙哀处士之早亡自状其行千馀
言走三千里来京师请铭且曰处士事继母孝庶弟出后从
卷七十五 第 9a 页
父从父爱其女尽以腴田嫁之处士患弟贫割以私田之半
族人以田来鬻处士不忍取乞以直而归之不能为生者加
衣食焉以赀多为闾里之正里中民买盐于官及科繇不能
庚者出私财代输有受诬者诤之于县庭得解乃已每岁首
县次民赀力多寡定征敛之籍众不能决处士发一言皆称
平争讼者来质是非告以理法举酒饮之各谢而退艺田家
归粟入以小量遇凶岁则减贾以大量粜之初郡南有僻壤
盗常狙伺以剽行旅处士构庐栖僧夜则然灯达曙盗散去
复施贫死者棺三年至二百馀野无暴骨元末兵乱县命处
士帅兵扼险画捕贼策陈于上民藉以安处士读书有识待
物恕以和其生也乡人教其子俾取为法及其没识之者无
不吊吊者哭必哀至今言善人者称焉熙又日处士之善盖
多其粗如此其使人感且化者不得而知亦不得而言也然
其大者既不可言倘可言者又不得托文以传焉则何以使
卷七十五 第 9b 页
为善者慕敢请余曰处士之行诚可传矣余言之不文乌足
以传耶虽然不可辞也处士讳巳字景阳自唐屯田员外郎
潜之子勖不仕王审知始自光徙莆在宋称书诗之族高祖
审再以进士举于乡与从兄某州通判君亮皆有名曾祖文
子以五经为州学谕祖来乡贡进士父元壮母陈氏继母郑
氏俱名族处士娶林氏无子先二十年卒再娶李氏生子男
四人兴祖振祖光祖麒祖女三人长婿即熙其二适吴某王
某孙男五人隆庸洪某某处士初为长女求婿富人争𣣔问
名不听闻熙儒士许妻之或谓熙贫非偶处士曰我志决矣
卒妻熙熙今为连江儒学教谕有文名君子又多处士善处
其女也处士年四十二卒元至正十八年八月廿九日后五
年殡鸠山下廿七年十月十二日权窆山之西今洪武十一
年十二月廿八日始克葬于白砂之原铭曰
人不患财之弗赢而患善无可称善集于身虽贱为恒垊历
卷七十五 第 10a 页
千载而有声身为鄙夫虽位居九卿溘既死而谁名维处士
君足不出州里而化者众身服乎韦布而德可程斯之谓死
而如生
  上海夏君新圹铭
国朝有天下忠吏之病细民公卿廷议以为吏它郡人与民
情不孚又多蔽于黠胥宿豪民受其病固无怪莫若立巨室
之见信于民者为长使主细民土田之税而转输于官于是
以巨室为粮长大者督粮万石小者数千石制定而弊复生
以法绳之卒莫能禁是时惟苏之沈氏以奉法称
天子亲召与语赐之酒食时减免其田赋名闻四方而上海
有夏君者尤畏谨好礼繇赋皆先时而集不烦徵索爱恤细
民铢两无所妄取民咸悦而德之联事者皆以为则其所为
盖无愧沈氏而名未若沈氏之显者闻于上则势隆而易彰
郁于下则虽善而莫著此余因夏氏之请而欲扬之者也君
卷七十五 第 10b 页
讳宗显字叔明自其曾祖参祖驷父祥皆居华亭君年十五
六丧母以达礼闻服终请于父出从传朱学数年学有名游
上海乐其土俗遂之长人乡置田宅徙家以居既而家日殷
富益敦行义兄及孀姊老而窭岁时奉粟帛养之葬其丧而
恤其子抚异母弟有恩事外舅姑尽子婿礼聘名士为师故
人子就学者饮食之旦则冠带坐堂上子孙盛服入揖立两
序俯首听教命君各授以事会食遣去至夕取古今事可为
法戒者辨析讲说勉以为善子孙恭谨愿悫不敢嬉遨 纵
凶岁邻里皆从君乞粟帛药饵嫁娶丧灾者取资焉故巨室
之以长厚称者必曰夏氏见君者慕其善与君游者服其才
闻君卒者莫不痛惜之也初君年未四十即穿圹为冢于舍
西北若干步及年六十有六而卒遂葬焉君之卒以洪武十
二年正月二十一日葬以二月九日娶王氏二男曰应炎应
霖三女长适赵志学次适赵以仁一在室孙男三人翟彪麟
卷七十五 第 11a 页
女三人曾孙男一曰绵绵铭曰
周法既坏经界隳群氓相啖鼠与狸吏庸俗浇邈不知赤子
颠踣吁可悲圣神造谟立治规俾大育小势相维孰嚚戾法
肆攘欺利犹在吻身巳离惟吴夏君惩众非畏慎奉上仁以
绥凶岁发廪赒困饥帛寒药疾棺载尸居家孝友此其推子
姓愿谨习礼仪乡闾爱戴莫敢违为富好仁曷能追天锡尔
胤当蕃滋嗟哉巨室宜相师𣣔考令德徵铭诗
  东阳贞节处士蒋府君墓铭
府君讳玄字子晦别字若晦姓蒋氏初周公庶子伯龄受封
于蒋子孙氏其国在汉居杜陵者最著兖州刺史诩尤有名
诩四世孙山亭乡侯澄徙居义兴之阳羡澄七世孙枢仕晋
为吴郡太守复南徙台之仙居唐末五季之乱枢裔孙勋避
地婺之东阳仕吴越钱氏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兼御
史大夫遂家焉府君盖其后也曾祖讳天廙宋绍定中入粟
卷七十五 第 11b 页
佐边授迪功郎祖讳沐元南康路建昌县主簿父讳吉相少
俶傥负气尝事仁宗于东宫擢典用监知事出为襄阳路榖
城县尉以卒府君生于燕都儿时嶷嶷崭耸不妄狎笑八龄
就师读书终日据案端坐未尝旁顾其师奇之使察诸生怠
肆者诸生畏惮敛戢莫敢哗年十六侍榖城之官杜门绝宾
客不交昼夜攻学母夫人闵其劳节膏油不多与俟母寝以
衣衾蔽墉而诵夜参半乃巳谷城涖官刚严府君因事进谏
多所匡补出遇其吏民恂恂退抑人不知其为尉子也既冠
而归时许文懿公谦以道德为学者师府君从而受其说识
悟过人辨析精确内涵外饰日超月异先辈皆自谓不及然
府君务见躬行以礼齐其家奉先祠谒拜祀奠取朱子所脩
仪文行之岁时率族人祭始迁祖墓祭毕序长幼列坐告之
亲睦之道属之近者朔望必会贫者岁周以两月之粟脩建
昌所创义塾延师儒教其子姓至于乡人每岁冬至杀牲置
卷七十五 第 12a 页
酒会长老俊人行乡饮礼府君为之讲说嘉谟伟行使听之
曰为父兄子弟当如是乡民莫不化服细民寠者贷以粟不
取其赢待以炊者常数十家东阳多宋贵臣挨民艺其田者
既入粟半复亩徵其丝民颇苦之府君倡其乡人曰君子以
养野人奈何厉之遂罢不徽人用是德府君称其善不虚口
遇事无大小皆立决不形于谋议所为辄出人意表初延祐
中恶少结逻卒诬平民为伪钞破其家意府君儒生可侮以
语撼之冀得赂乃止府君怒走白大府逮恶少窴于法害遂
绝由是宿豪文吏摇手相戒不敢过其门府君益刻苦为条
法使后嗣可守室庐械器皆预为数世计各极其精善人服
其才而惜其不获施于世也府君饶于赀产脱去华靡习聚
书万卷致力其中著四书笺惑大学章句纂要田书述义通
若干卷治平首策二卷学则二十卷韵原六十卷府君惩士
习沦于夷俗独制古冠衣服之揖让步趋必以礼法人望之
卷七十五 第 12b 页
神情夷朗如逸民高士及即之则雍然和与之语出仁入义
愈久而愈无穷年四十有七以至正四年六月辛酉终于家
学者私谥贞节先生十二月壬申葬县南乘骢乡御史里焉
䲧之原娶葛氏宋参知政事端献公洪之玄孙子男四人大
同兴宗嘉亨允升女四人适葛实李观及东阳儒学教谕李
思文其一蚤卒孙男十人昭晖旭晔升昱炳昂景旲孙女二
人适许益亨郑格曾孙男五人钧銮鎕镇某女三人允升尝
从黄文献公溍游有文用荐者授庆元路儒学正早死而二
次子亦继卒独大同存善承其家学以故国子祭酒许元状
来请铭余未壮时尝拜府君于家多其言语仪貌俨然成德
人也盖今四十年而余亦老矣铭乌敢辞铭曰
柏之丸丸或朽于山堂之岩岩或病于颠天产其良不需其
完人愠以咨我恬以安探圣之源禓道之澜不谐一时千载
之传
卷七十五 第 13a 页
  丛桂楼记
丛桂楼在杭天龙寺之左偏主僧大道禅师作之大道讳善
平越渔浦人初受业寺之庆庵吉公寻升天目山问道于普
应国师巳而来归闵天龙之废且久也慨然有兴复之志时
瓦砾荆棘散漫左右几无所容足而大道橐无锱铢独操一
钵日走市中得食舁归以食众上得钱以易材木金石百用
之具不四三年而佛殿三门两庑皆成四方学徒之来者皆
仰以食于是复以其馀作斯楼左丞周君伯琦以丛桂扁之
既而大道以至正辛卯七月十一日示寂其徒奉全身瘗诸
楼右而建塔其上且请同庵禅师述其故属余以记斯楼楼
乃大道憩息之所将以致其思焉而余独感大道之立志坚
而成功速也今夫有威力以使人者莫过乎有司有货财以
使人者莫过乎富室然其有所兴作皆集众谋役群力而为
之犹且磨以岁月多者数十年少者十馀年而后成今大■
卷七十五 第 13b 页
累然一僧非有货财威力之可使人独用口舌化导市井之
民取其财与力以为巳用成宏伟胜大之功若易易焉者虽
曰佛氏之教足以动人之信听然非大道之有志不能也盖
人惟患无志有志矣患守之不坚有志而能坚事无不可为
者况一寺乎余尝病有志者之寡而于大道深有感焉呜呼
后之居斯楼者孰非大道之伦哉读余言而思大道之为人
则斯楼与斯寺不废矣请记者曰圆净圆如皆彬彬雅饬有
志于禅观者今居斯楼云
  王指挥像赞
真人龙兴山川降精杖剑来从莫非豪英维时王公实将家
子虎吼鹰扬万夫披靡成功锡爵遂镇一方弛其武威佩玉
冠裳何以观之有烨其像益懋厥勋配古良将
  苏都事伯夔像赞(子由后平仲父)
才足以行志智足以成事也苟尽施于时必有大过于人而
卷七十五 第 14a 页
得位以行者仅出其一二也年齿之高林泉之趣皆公之所
宜有固天报善人之所致也惟有子之甚贤以文鸣于治世
足以继绝学于前人杨休闻于不坠也此吾尝私为之善诵
长公之言拟公于晁氏之君成而知其无愧也
  景定谏疏序
吾婺奋称礼义之郡士生其间皆存气节仗忠义而东阳为
尤盛自宋中世以来以直道著称朝列于国史者甚众虽布
衣下位之士不在谏诤之职而上封事者亦往往有之岂其
人皆善为言论哉德泽之所渐濡师友之所讲说风俗成于
下而至于斯盛也余自少时好观宋史凡吾郡闻人事有可
称者辄识之既而复叹士之幸获见于史者如此不幸而遗
轶不传者盖多有矣往年在翰林始得见东阳贾廷佐上高
宗疏廷佐为桐庐主簿愤秦桧主和议绍兴戊年上疏论之
其辞甚切直而史不载至七世孙权出以示人世之士大夫
卷七十五 第 14b 页
为文以称其忠廷佐之名始显于天下廷佐之乡人杜士贤
在理宗时为武学生景定甲子秋因星变求言士贤上疏力
攻贾似道误国今年秋其曾孙实亦以示余其事与廷佐相
类然士贤初无一命之爵其言请黜退似道历数其罪切直
颇同于廷佐而实又能趋京师遍求贤荐绅文辞以白之且
将刻梓以传或非廷佐后人所能及余于是又叹忠义之士
天虽抑之于当时天每扶植其子孙使昭其声光于不朽是
岂智力所及哉当似道擅权时威𦦨足以生死人士贤发愤
言之不至于杀身者毫发间耳今似道之后不闻有为士者
而人亦羞称之士贤之子孙方守其遗业不坠而闻士贤之
风者虽野人稚子皆嗟慕以为贤善恶之公昭明也如是则
夫有志于忠义者尚何所惮而不为哉然则是疏之传非特
可补史氏之阙为人臣者皆可以鉴矣士贤字希圣后中武
科授武冈军新宁县簿尉遂摄其令转绥宁旰𣅿两县令以终
卷七十五 第 15a 页
 赠浩然子叙引
交神明有道乎曰有无妄而巳矣然则所谓无妄者何也曰
其中有物非思虑胶葛之可摇夺也非声利沉酣之可变易
也至虚而神与道合真放之无垠收之则存历代以来恒有
其人也今之近于此者其唯吾浩然子乎浩然子与余同姓其
名为宗真遂以其称浩然者为之字学道于京城报恩光孝
观得灵宝法而能知鬼神之情状嗣天师知其贤号为体玄
妙道纯素法师提点观事会朝天宫虚席中书以为言 上
召见奉天殿命太官赐馔俾之住持时洪武五年秋七月也又明
年正月七日仪曹奉常同传 旨谕之曰凡有事郊社及山川
百神当令宗真帅其徒十人前期𤋲芳香洁豆笾以俟临事
之日仍令宗真被法服与祭浩然子拜命惟谨盖以其精洁
而于敬恭明神为宜浩然子由是简在 上心屡蒙 召对
且赐白玉真仙像二十馀躯以镇山中 龙光赫奕光动林
卷七十五 第 15b 页
谷采真之士无不歆艳之余尝见浩然子于冶城山风度凝
简执谦而有容澹然无所累其心所谓其中有物不为思虑
声利之所惑者诚近之此所以遭逢 盛际而眷遇有加焉
然而忠君尊上臣子之职也浩然子益宜振祓精明倾竭诚
悫以颂祷 国祚于无疆非特敬恭明神而巳诚如是虽身
居方外而乃心 王室被法服以与朝绅之列非侥伟也实
宜也浩然子其尚勖之洪武六年冬十有一月金华宋某序
  桑仁卿传
桑惠字仁卿婺之武义人其先居丽水桑溪南渡后有景昭
者始迁婺历四世皆不坠书诗仁卿幼丧父独奉母居不能
与人浮沉介然自守遇人则翼然恭未尝往叩富儿门唯日
夕训诸子弟鸡初号辄呼起悬灯诵书食时使从师或值雨
淖亲持盖候之还人笑其愚劝曰子贫若是甑将生尘矣何
不学他技艺朝出门暮可即得钱读书固佳其效乃如补风
卷七十五 第 16a 页
耳仁卿笑曰信如子言吾家学将绝于吾乎矣宁饿而死不
能从也乃召其子以时谓曰此妄人耳其慎母听吾之贫由
天于读书何预哉策励比前为尤急及见以时明经能文辞
乡校迎为学者师仁卿抚几自庆曰吾将有以见祖宗地下
矣仁卿无所于食质田于里翁已而失其劵乃以计绐仁卿
至家使重书之或履其跗曰慎勿言翁劵失矣仁卿叹曰吾
实得钱言犹在耳而因失劵负之为计固得如内愧何一里
哗然称曰桑仁卿其诚悫人哉未几卒贫不能敛手足乡人
惜其贤裒钱以葬仁卿娶同县人项寄瑗其贤绝仁卿固安
贫终日樵苏不㸑项无纤介见于容色澹然能相欢冻馁日
不自免闻有佳书必掇所织布帛贸之使读自时厥后以时
以贤良徵主袁分宜之簿州里槜酒将来贺曰仁卿夫妇不
负教子今得官归矣项曰得官不足荣能不负官斯为荣耳
以时在分宜数督运万里外兢兢自持无所遗失再转为温
卷七十五 第 16b 页
州判官遣候人迎养将及门而卒今以三转为夔州府通判
陛至某郎益用政事闻于时论者谓父母之善教云赞曰子
弟不患无俊良非父母竭力教之终不能有成也有如仁卿
忍贫教子至樵苏不㸑一不变其志澹如也卒能奋发有耀
于前人则吾所谓父母不力教子子未必有成谁不谓然因
作小传以为世劝焉
  送王明府之官序
我 国家重于民社之寄虽遐州僻壤必慎选守令以抚摩
其人民苏息其彫瘵而擢用人才之道必以常从事于朝廷
省部者为先以其历练之精而深达于民情政体也会稽王
君元凯受命出宰夔之开县告行于余徵言为赠两川入哉
版图未久其民新脱于锋镝之馀自非善于承流宣化者未
易以涵煦生息之也庙堂之议以为元凯久以文墨议论赞
佐春官仪文礼法谙集有素其为人持身砥行又端谨清脩
卷七十五 第 17a 页
克称兹选故有是命余闻昔子游氏之为武城也以礼乐为
教而圣人喜之此千载牧民之良法而近世以来为县者率
以法度束缚而操切之故礼教之泽不下流于民而醇风美
俗罕或见之今元凯之往不惟使其百里之内政平讼理而
安于田里其所以化导全安之者要必有其道矣他日观风
之使有言于朝者曰西蜀之地有万家之邑其令之治先政
教而后刑罚其民之俗好辞让而耻斗争以故弦歌比屋而
囹圄空虚虽在数千里之外而蔼然不异乎邦畿之中是宜
旌褒其县大夫之能以为在职者劝若然必元凯之所治也
余在礼部常知元凯之为人今守职词林秉笔史馆晨入夜
归无敢暇逸故于元凯之请不及缀缉文辞为赠而姑道其
所期望者如此勖之元凯其勿以余言为简也是为序洪武
六年九月既望金华宋某序
卷七十五 第 17b 页
卷七十五 第 17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