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
卷三十 第 1a 页
宋学士文集卷第三十 翰苑续集卷之十
  传法正宗记序
表大法之真传起群生之正信宜莫如书然而真丹身毒相
去绝远梵语华言重译或殊况屡遭灭斥之祸生乎其后者
必蒐罗坠逸遍观会通然后能定是非之真謏闻之士苟获
窥其一偏遂执为确然之论斯亦过矣呜呼辟邪说之胶固
伸正议于千载之下不有先觉学者将何所从哉昔者濂读
涅槃经及智度论颇知释迦文佛以正法授迦叶世世相传
具有明證故自前魏支彊梁楼至洛邑译续法传自七佛至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而止东晋佛驮跋陀罗至庐山所译禅
经自迦叶至二十八祖达摩多罗而止逮夫后魏之时崇道
屏释而沙门昙曜苍黄逃窜单录诸祖之名匿岩穴间仅及
二十四祖师子尊者而止佛运重启昙曜进为僧统吉迦夜
等遂因之为付法藏传其去前魏巳一百九十馀年东晋亦
卷三十 第 1b 页
六十二年矣东魏那连耶舍至邺复备译西域诸所传授事
迹其次第与禅经不差毫发则全阙之分有不待辩而自明
矣唐兴曹溪大弘达磨之道传布益众义学者忌之而神清
为甚乃㩀法藏传所列谓师子遭难绝嗣不传犹以为未足
诬迦叶为小智不足承佛心印指禅经实后来传会难以取
徵而好论议之徒纷纷而起矣宋明教大师契嵩读而病之
博采出三藏记洎诸家纪载释迦为表三十三祖为传持法
一千三百四人为分家略传而旁出宗證继焉名曰传法正
宗记复画佛祖相承之像明其世系名曰定祖图申述禅经
及西域诸师为證以辟义学者之妄名曰正宗论共十二卷
其卫道之严凛凛乎不可犯也濂窃闻之太平真君之七年
魏太武用崔浩言宣告征镇佛像胡书皆击破焚烧当是时
诸种经论多煨烬之末屋壁之深藏盖至于久而后出以此
观之昙曜之流固未必能见禅经至于诸师之论义学者亦
卷三十 第 2a 页
未必得尽闻之顾执一时单录不全之文而相为垢病犹将
十指而掩日月之光一口而吸沧𬈑之水多见其不知量也
大师之辨析夫岂得已者哉甬东祖杲禅师以诚䔍契道汲
汲焉唯恐法轮不运合众缘重刻以传呜呼书不流通与无
书等大师固有功于宗乘而杲公之为则又有功于大师者
也皆不可以不纪因追序其作者之意于首简云
  西瓯黄氏家牒记
黄本陆终之后受封于黄若春秋所书黄人是也其后为楚
所灭散居江淮间以国为氏在宋之季有讳定者家扬之六
合为兵马副都监元兵攻扬定同大将与之鏖战败绩挈妻
孥踰涛江居处之龙泉会襄悯公唆都帅师攻处定复随州
兵出战至九里潭力屈就擒唆都命褫其衣反接于树弯弓
而向之曰速降速降不降矢贯汝心矣定毅然弗为动定季
女南金闻之独泣曰女子缓急无用理诚不诬妾虽不才忍
卷三十 第 2b 页
见父入鬼箓乎乃脱簪珥蓬首垢面走马谒唆都曰将军平
江南一才一艺宜不忍弃妾父有大将之略柰何寘之死地
即死愈坚池敌心于将军甚无益也故妾含耻耒言将军苟
不听妾请与父同死誓不独生也唆都义之即命释其縳俾
𨽻麾下同掠地闽中权授忠武校尉建宁路下千户且命统
精兵击延平之沙县定叹曰吾宋臣也不能死其颡有泚矣
柰何加兵向之乃引疾固辞寓建宁之瓯宁将终老焉后五
年复擢泗州五河县尹阶承务郎未及代又弃官归以寿考
终葬城南莲华池上定娶某郡连氏生四子世部世衡世得
世虎世衡郢复翼总把总把军职也世虎有勇力能以手握
巨竹破之世衡独有后馀皆无传世衡亦娶连氏生三子义
夫老柱细良殁葬寿山之原义夫字世忠娶建安陈善足生
四子同寿众嘉如满普保殁葬圣佛坛之冈同寿众嘉蚤夭
如满字子谦娶建安张鼐生四子仁义智贵仁字渊静以易
卷三十 第 3a 页
经举乡贡进士名列第四以温纯能词章选为太常赞礼郎
阶将仕佐郎娶泰州张蕙义字永宜智夭贵字用和王氏出
也普保字居德年十六郡庠私试辄先列巳而深通易经应
书乡闱遂有荐于朝者授忠州酆都丞娶某郡张淑寿生二
子炳烔炳蚤夭老柱好武艺娶某氏生一子闾其所习如其
父殁于军细良娶某氏生一子某初义夫既殁如满八岁普
保四岁家事绝艰辛陈氏以黄乃宦族冰雪自守越五年其
外伯父冯翁力夺其志适里之同姓黄清字寒潭实桂甫之
子宋孔目官某之孙鞠育二子择名师传授以诗书不翅亲
父二子亦感其恩能孝养之生事葬祭终身无违者清之弟
净既生子珉珉复生子福慧矣孔目之宗当不坠如满乃还
奉五河君之祀其子仁尝从予学明经间脩其家牒使后人
有所于考请予序之予闻氏族之学昔人所甚重所以明同
异辩亲疏别是非也盖气血相贯喘息相通唯正系之传则
卷三十 第 3b 页
然傥以他氏参之此即莒人之灭鄫不可不慎也寒潭固同
姓其家承胤既有其人子谦之自祢其父斯近礼巳况五河
君以武显而居德及仁方以诗书起家易武以文尤可见能
亢其宗者其显融盖未艾也故弗辞而为之记诗有云子子
孙孙勿替引之黄氏之后人益思其自慎者哉
  故丽水叶府君墓铭
括之叶氏世居松阳卯山至唐银青光禄大夫越国公法善
始以道术显宋初有讳备者从卯山迁丽水之东里又至崇
信军莭度使赠检校少保梦得始以政学著梦得字少蕴世
称石林先生者也府君讳元颢字子西先生之十世孙气宇
凝悫沉酣于六籍而旁溢诸史百家折衷群圣人之说故其
学粹然不杂以他岐端居若思喜怒不形于色一动一静咸
捡押无违度虽经铄石流金之候未尝离冠衣而处下帷讲
授弟子执经者环立左右府君为敷绎奥旨摄其粗疏入于
卷三十 第 4a 页
密微无不盎然充足若蒙大雾而行不知身之沾润也然其
躬行尤力在父母侧和婉其声气进退有容恒恐弗胜其依
恋慕爱之情津津然洋溢于外暨殁哀毁骨立几至于灭性
终身孝慕不衰四时祭享必极其礼腆获一珍品不荐不敢
食遇讳日之临设席奠酒浆笾豆𦵔醢哭尽衰追想容声竟
日乃已延平守项君棣孙乡友也每称之曰吾交人多矣生
事葬祭求无愧古昔者惟吾子西耳人闻之无异辞家虽贫
杀衣缩食葬宗党十馀丧有告急者辄视其有无给之过庭
之间尤善于训迪尝曰吾家自石林益衍书诗之泽接武绳
绳至今十馀世矣吾祖吾父挺然于其中尤以种学绩文自
任其遗编所存者可见巳故乡旦之评必曰儒绅之联轨者
东里叶氏也吾朝夕以思唯寐始忘之尔等毋怠事累吾无
以见先人地下诸子闻之更相劝励皆为文行士里闾取府
君以为则焉年既高幅巾大衣𥚹裷于烟霞泉石间啸咏自
卷三十 第 4b 页
娱其乐道循理一出乎惟分之正士大夫多慕艳之故相率
号之为乐隐翁一旦遘疾复呼诸子谓曰吾今幸得全归矣
生不离父母死安可侼去之乎尔当归吾骨先墓之侧魂魄
或有知当谨执饔具之礼死且不恨言讫而气绝至正甲辰
十二月十二日也寿六十八以某年月日葬墓在喜康乡上
黄之原曾祖懿生祖泰亨宋太学生父浚母某氏娶赵氏先
九年卒生四子宗道守礼寅清宜寿守礼以明经贡铨曹拜
监察御史予虽不识府君幸与御史中丞青田刘先生游先
生盛称府君历世相仍之懿未尝不以为袭簪绂者不难而
能传经业者为难岂惟所习有转移或不同盖亦有天道焉
自非畜之深发之远未易以致于斯也善人之报吾将于府
君徵之虽然府君端人也善士也孝足以奉亲行足以厉俗
学足以觉后进古所谓乡先生殁则祭之者其在斯人欤其
在斯人欤铭曰 括之显族叶最有闻奕世书诗以逮于
卷三十 第 5a 页
君式遵遐轨载扬清芬隐趣恬漠文气郁煴内外脩饬寤寐
克勤彼鼓箧者从之如云扬确古训辩诘道原尔𣏌尔梓我
锯我釿小大异施期集于勋天道谓何少微夜昏八尺之茔
上生兰荪采以酿酒用醉君坟
  棣州高氏先茔石表辞
高氏出自姜姓氏族书谓齐太公六世孙文公赤生公子高
其孙傒为齐上卿与管仲合诸候有功桓公命傒以王父字
为氏考之春秋传高傒乃天子命卿其得氏在桓公前非有
合诸侯之功而后得氏也傒之前巳有高渠弥高克为郑大
夫则齐之高氏其先巳仕郑亦非待傒而赐氏也氏族之学
久废其书要不足深信所可信者但知高氏出于齐而已其
后裔滋蕃分布京兆河南华阴者为最多而棣州之有高氏
又自河南分也当金源之季有讳温者善骑射膂力绝人元
兵攻棣州温集民为军捣退之以功授汉军谋克佩银印巳
卷三十 第 5b 页
卷三十 第 5b 页
戍平江玉因引疾归山东力田以奉亲如温之为或强起之
取世袭为子孙计辄笑而不荅娶岳氏生子曰圭字君章以
力本尚义称其于荣利淡然无所好族人负官中钱至数百
缗计不知所出圭倾赀代偿或贫无衣及饥饿不能出户者
多周之汲汲若不足有所贷者不收其子钱且戒子孙学耕
稼勿为吏胥其有恶德者不共兆域而藏家教峻整清风凛
然也娶韩氏生男子三次子翥字伯举读书颇通大义辄弃
去遇骏马不问直之高下必市之挟弓矢跨行如飞中正鹄
不失毫发有将家子之风事母能孝食饮必亲尝衣衾则视
时燠寒而进退之元统癸酉岁俭大疫且四起道殣相望翥
买槥椟瘗之其未死者作淖糜给之尝以泉布贷人人久不
能偿取其约剂焚去漫若不复省至正中江浙行中书察知
翥之才行命随石抹将军 捕寇海上翥屡建奇策将军
不能听巳而盗不可制方悔不用其言翥寡言笑与人交不
卷三十 第 6a 页
为翕翕热久而益亲人自不忍厌之尝教其子云我家近海
滨以弓马植门户田桑供衣食虽不多知书礼法素谨至今
弗敢坠尔曹益务为善毋贻祖考羞使它人称汝为善士我
死目亦瞑不然虽日宰百羊马享吾吾将不食而吐之矣世
以为名言娶吴氏生二子𥙿桂荣生甫一月而母亡怀孟马
氏来继其室为出装奁求保母乳之其视𥙿尤笃不翅若巳
所生北兵戍南土者宗族给其衣费谓之封椿钱岁久困不
支马氏劝翥曰君虽在戍家既粗立矣又何以仰此为一族
咸称为仁人至正壬辰秋翥移戍当涂桂荣勇冠一军后三
年战死金陵马痛之亦成疾卒先是诸妣姚岳韩三氏皆以
孝事舅姑见称而马事继母尤加抚弟妹至成人三十馀始
嫁生一子晖日夜迪以书诗至质衣以为束脩晖乃以学名
逮今六合载清 大明御历遂入侍 青坊久之擢国
子助教移磨勘司令升 太子赞善大夫转刑曹郎中遂
卷三十 第 6b 页
为福建行省参知政事累阶中奉大夫云惟高氏三世大墓
皆在棣州楼博务南其原曰高家庄唯翥死于乱离㩲瘗建
业西门之外郊丛冢累累莫能辩其真其卒时则岁丙申四
月某日寿五十六马之卒颇先于翥实二月十九日寿五十
又三兵燹之馀又用浮屠法付之水火晖日夜念之泪落不
能收将从近代之礼藏衣冠祖墓之侧既请荐绅先生为之
铭而又徵予之文通志其详予惟先祖有善而不能知不知
也知矣而不能扬之不仁也仁矣而纪载过于实不信也信
矣而不能要诸礼义则不可铭诸鼎彝而传于孙子也有若
高氏三世以来皆以武显至晖始以文易武名位日致显融
而于先德之念尤悬悬如饥可不谓之贤乎其贤谓何予前
所谓五者殆皆无愧者也晖之子若孙异日升诸茔域知世
德之不易必思有以奋发为武者则思横予树纛折冲于千
里之外为文者则思建纲叙伦而昭 熙朝之盛典斯不
卷三十 第 7a 页
负晖之所望也不然读兹碑者其颡宁不有泚也哉是为表
  莆田四如先生黄公后集序
濂成童时即读四如先生诸经说见其立论精微凿凿过人
远甚未尝不慕艳之稍长历求先生之事迹然后知其渊源
之所自而凝道之有方也盖先生居莆阳唐御史滔十二代
孙世为儒家其父绩师事瓜山潘公柄复斋陈公宓二公实
考亭朱子勉斋黄公之高第弟子也先生夙承父训年十二
试举子业乡校多占前列后二十九年始擢咸淳辛未进士
第调监瑞安府比较务未上名公钜卿争聘之为讲师而丞
相江公万里挽之尤力声誉翕然动于一时德祐乙亥冬始
之官与签枢陆公秀夫遇陆公一见极器之明年丙子杭都
巳陷国事不可为陆公趣先生至行都充益王府撰述官兼
处置使司干办公事改刑工部架阁以通直郎升武学谕遂
转朝奉郎国子监簿兼福建路招捕使司都参议官先生皆
卷三十 第 7b 页
辞不就宋既改物归隐重山密林不与世接四方有受学者
先生为敷绎濂洛关闽之说而开导之其为文词务以理胜
不睱如它文士驰骋葩藻以为工而当时求者纷如也门人
武夷詹清子类次六经四书讲义为六卷刋之而先生之子
元汀州路总管府知事梓又分记序墓铭字训之属为五卷
而刋之先生年八十二而终遗文流落于荐绅者尚多其曾
孙乡贡进士至又裒集为十卷将刻诸梓介楚王府伴读陈
子晟徵濂为序以传濂闻㾾洛中微考亭未兴艾轩林公光
朝独倡道莆阳从之者如归市红泉东井之学乃闻于天下
网山林公亦之实绍艾轩之传网山之后乐轩陈公藻又起
而继之乐轩家长乐网山居福清咸来讲学东井而风声所
被气习所薰人皆有邹鲁之行及乎瓜山复斋之起推阐考
亭经训东西角立化行而教孚文质尤彬彬可观先生产于
艾轩之乡耳目之所濡染固己先立乎其大者复因父师之
卷三十 第 8a 页
故矻矻穷年遂探考亭之正绪则其所著皆六经之微所宣
皆天地之秘诚有未易涯涘者柰何道未及行而宋祚已移
识者不能不为之惜也先生之所蕴与不可传者固巳随物
俱化若并其遗文同就泯灭不亦重可惜哉先生之子若孙
孜孜以传世为务可谓不死其亲者矣濂年耄而昏避求文
者如避雠敌甚不得已多令学子代之今以童年慕艳之久
勉徇至等所请而躬序之如此然先生之集自能行世亦不
藉区区之文而后传也先生姓黄氏讳仲元字善父后改名
渊字天叟别号韵乡老人云
  重荣桂记
庐陵周氏奕叶以书诗为业有字孟声者与其子学颜皆以
文鸣荐绅间故庐在吉水之泥田村门墉之内桂树一章扶
疏而离褷昼日成阴纵衡可二亩远望之童童若车盖然元
至正壬辰红巾盗起庐舍皆化为煨烬桂亦焚死剪取其枝
卷三十 第 8b 页
柯为薪唯干独存越五年甲申桂匆发绿芽肤间已而怒长
不数年间蓊郁若云布东南有小桂者二亦坏于兵至是萌
蘖出自根柢枝叶沃如也闾师里尹过之戟手指曰此非祥
也妖也物及常则为妖烈火之所焮灸津枯于内枝焦于外
生意安能贯之生意不贯而萌蘖恶乎生苟谓其生为祥则
倒竖之槐僵起之柳不亦祥之大者欤或曰非也此祥也天
地之间有开必先其机之动间不容发菜公之感插竹生笋
田氏之聚枯荆再华盖草木最得气之先者也大化流衍占
盛衰者每于斯观其兆焉唐人以擢弟者为折桂此殆周氏
科目之徵乎二者之论久未有所定 国朝洪武庚戍学
颜之子仲方以明经举于乡会试南宫除侍仪使出为中牟
令以政事闻然后始知桂之重荣非为妖也实祥也予尝闻
之人事之与天道诚相表里有感必有应始终循环无穷今
以兹桂徵天而验人其祥固无疑者然而君子之论祥当在
卷三十 第 9a 页
人不可使物得以专之仲方益率德励行使德馨远闻既以
华其躬又以焘其后人周氏之兴其殆未艾也欤系之以诗

维桂之良其色中黄其气苾芳有士治经艺之于庭比德之
馨帕额执殳来爇我庐桂亦变枯椔翳屹然自踵至颠气绝
弗联胡彼绿苞怒长如毛有华其膏日益以崇车盖童童敷
阴正浓大化絪缊何屈不伸瑞应之纯孰欢孰呶为祥为妖
匪德曷要德将何徵搴其芳荣以契其贞天昌其家悴而复
华厥兆孔嘉勿剪勿伤是培是封沃以灵浆君子有云瑞当
在人其福乃臻我陈我诗其辞则卮匪颂以规
  赵氏族葬兆域碑铭(有序)
金华赵君古愚■学而好脩以其先世遭家孔艰殁者多涂
殡于郊乃与二弟古怡古忱谋黜衣杀食历十年之久始克
族葬于县之庆云乡青冈山之原乡先生衢州教授胡公翰
卷三十 第 9b 页
既为撰文表诸阡古怡复以为昭示后嗣辞不厌其繁力请
濂申言之濂以古怡存心愿悫行义如古人不欲重违其意
颇诺之自时厥后窃禄于朝徒以未成之学操觚染翰无以
应求文者之纷纭由是不及为者盖八年于兹矣古怡又介
宗叔嗣泰请之愈坚遂案其图状而序之赵氏于宋有属籍
广陵康简王德雍实魏悼王之第四子五传至太中大夫坚
之始自汴徙干衢古愚七世祖也特迁之于中穴馀则分左
右而序列焉右则高大父遂昌令旴夫大父永济仓副使若
磬伯父嗣淇嗣鸿叔父嗣渊也左则曾大父时尧叔祖父若
隆父某州路学录嗣滋及弟某县某处巡检古恒也太中公
硕人田氏高祖母曾祖母二徐氏祖母陈何李三氏叔祖母
童氏母叶氏叔母张氏嫂张氏皆祔从夫穴而太中公之子
常熟丞公传常熟之子长溪丞彦鉷皆不迁以长溪君窆兰
溪常熟君葬衢者久也今所葬者始自太中公即继以遂昌
卷三十 第 10a 页
君者遂昌长溪之子也八世之中凡二十丧昭穆惟叙尊卑
不乱厉限有截羡道中度神灵载宁人道勖顺乡之大夫士
过之者咸相与慕咏而去盖大江以南拘泥于堪舆家谓其
水土浅薄无有族葬之者他未遑深论虽以父子至亲其兆
或相去近或十里所远乃至于踰百夫以一气所生喘息之
相通魂神之相依乃使之旷绝疏远如此岂人心天理之所
安哉周官有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为之图令国民族葬
而掌其政令正其位掌其度数使皆有私地域释者曰位谓
昭穆也度数谓爵等之大小也古者万民墓地同处分其地
使各有区域得以族葬呜呼它姓尚尔况同族同气者乎何
为离而异之何为离而异之古愚兄弟一即乎义理之正而
弗蹈夫流俗之失不亦行古之道哉行古之道可谓君子者
矣抑闻之赵氏既家衢常熟君又迁兰溪副使君又迁婺城
人遂为金华府人其世德宗系各见公所述墓铭其族葬之
卷三十 第 10b 页
时则洪武戊申岁冬十月壬午日也铭曰
人之生也聚族而居朝焉暮焉胥会于堂序之上冠衣济济
而笑语嘻嘻柰何其殁也则异而藏之设其有知也未必能
瞑目于泉下若其无知也揆诸人情而胡乃忍为自堪舆家
倡于祸福之论举世纷纷遂澜到而波随纵曰其理之所必
有徇利而忘孝亦昔贤之所嗤况涉于茫昧恍惚弗能使智
者之无疑不有君子孰觉其非今昭穆有序茔域具宜其安
死者如生又恶知不顺夫秉彝予所以取之而乐道之者亦
中心深有感慨乎而噫
  虞文靖公像赞
朱明之墟离火降精也丹鸟䙰褷为驾䌽軿也手握化枢人
文昭明也补帝衮衣五色荧荧也上凌霄汉下瞩九溟也无
幽不启无芳不荣也顿挫万汇配合三灵也独骑元气栖神
窈冥也之死弗没随物流形也疑为矞云灿为德星也琬琰
卷三十 第 11a 页
所勒鬼秘神扄也命世之材一代之英也
  三奇石后铭(有序)
三奇石后铭为吴士朱孟辩作孟辩获石聚宝山间制为山
玄肤玉芝朵断云角三名其友王蒙先生图而铭之铭邃甚
至不容继孟辩强子述之信乎珠玉在侧觉我形秽也其辞

山玄肤割紫蕤星霣魄石抱瘦苍水使者佩失琚山鬼环守
目睢盱内藏一升白龙酥餐之凌霄蹑双凫奋迅八极游清
都山玄肤玉为徒 右一
玉芝朵自天堕量翠霞裁猗傩燬以九阳真澒火有声泓噌
玉之瑳不学三秀脆而夥韩终欲攓意仍叵青鸟传信似需
我玉芝朵青媠媠 右二
断云角鬼斧琢秀棱棱文斮斮霓旌难攀溯寥廓手析祥
廑一握尚带蛟龙气旁魄神母变幻资橐籥上冲牛斗光如
卷三十 第 11b 页
濯断云角镇书幄 右三
  洪武圣政记序
自古帝王创业垂统方有事于征伐而于弥纶天下之治具
执或未遑及其大统既集亦不过振厥宏纲而万目未尽举
焉如汉之高帝得国最正虽曰算无遗策而施之政令犹乏
精详故史臣赞之亦但云规模宏远而已夫以高帝之雄杰
尚如此则其馀从可知矣洪惟 皇上以布衣受
天命盖与高帝同虽当开拓士疆之际停戈讲艺息马论道
夜以继日无一时之宁迨夫正 天位朝万国孳孳图
治恒若不足于是纲举于上目备于下诚有非高帝所可反
是故郊庙以及百神之祭礼文咸秩则祀事严矣
御极之日即立储位以正青宫则大本定矣众建诸王列封
功臣则大分昭矣兵戎之众自京师达于郡府率皆设卫权
一出于朝廷而为将者不得私而军政肃矣中外官有定制
卷三十 第 12a 页
一革冗滥之弊而倖位绝矣冠服有别防范有严而民志自
定无僣侈矣他如申禁令覈实效育人才优前代正礼仪之
失去海岳之封严宫壸之法励忠节之训刬积岁之弊如斯
之类不一而足或前王所未得或行之有未至者皆焕然有
条可以垂法后世此其故何哉盖自近代以来习俗圯坏殆
将百年而 天生大有为之君首出庶物一新旧染之
俗与民更始是故睿思所断动契典则度越千古咸无与让
此正所谓锡勇智而正万邦也臣备位词林以文字为职业
亲见 盛德大业日新月著于是与僚属谋取其有关政
要者编集成书列为上下卷凡七类合若干条名曰
洪武圣政记然而天之高明也万物莫不覆焉地之博厚也
万物无不载焉
圣人之作也万物咸兴欣睹焉故凡金科之颁玉条之列著
之于简书刻之于琬琰传之于
卷三十 第 12b 页
圣子神孙者将与天地相为无穷书曰惟天聪明惟圣时宪
诗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此之谓矣其所以致四海雍熙之
治比隆于唐虞三代者岂不在于兹乎岂不在于兹乎臣不
佞请以是序于篇端极知僣踰无任陨越之至洪武八年岁
次乙卯正月甲子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 制诰同脩
国史兼 太子赞善大夫臣宋濂拜手稽首谨序
宋学士文集卷第三十 翰苑续集卷之十
卷三十 第 13a 页
卷三十 第 14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