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0177-083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阙如编卷五
             金山焦袁熹撰
 僖公(中/)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公作/霣)石于宋五 是月
六鹢(谷作/鹢)退飞过宋都
 宋以石鹢之异来告故书于策石陨鹢退非人所为
 祸福轻重或关天下天道不可以知知则谨录其事
卷五 第 1b 页 WYG0177-0834b.png
 示人君当纠省而已星自天而陨在地为石不言星
 陨而言石陨者以其从上而下似出天意与书震夷
 伯之庙同重乎其陨之震之者也六鹢退飞传以为
 风也鹢之遇风何岁蔑有至于退飞历时良久(以言/过宋)
 (都知其/久矣)非耳目所尝闻见不可以恒理推是亦阴阳
 之变使然不可忽也以正月之朔有陨石之事曾不
 逾月而又见此鸟之异以其相寻而至皆在于宋駴
 目怵心于斯为甚故特言是月以见其意抑又以明
卷五 第 2a 页 WYG0177-0835a.png
 二事非同日并见而不可知鹢退定在何日故以是
 月为文或鹢退比于石陨为轻不须备日理亦如然
 凡皆史氏旧文圣人因而不革其间细末之事难以
 一方求之
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 夏四月丙申鄫季姬卒 秋
七月甲子公孙兹卒
 周内史所谓鲁多大丧者也季友为季氏之祖有辅
 僖之功其后世执鲁政与仲叔鼎峙而季为之首春
卷五 第 2b 页 WYG0177-0835b.png
 秋书三家事亦见世卿擅国非社稷之福矣
冬十有二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
曹伯于淮
 淮夷病鄫不独一鄫受之而已惧其蠢焉而动为中
 国之患故齐桓合诸侯为兵车之会临于淮水之上
 (当在/淮北)以震摄之鲁颂所称淮夷攸服者此其事也城
 鄫不书者为惠不终不足书也
十有七年春齐人徐人伐英氏
卷五 第 3a 页 WYG0177-0835c.png
 楚之病徐亟矣徐与淮皆东南夷戎而徐服于中国
 徐又以女予齐桓公为是一再救徐又为之伐厉伐
 英氏欲以抗楚而齐之威力卒不能有加于楚也盖
 齐伯至此方日即于衰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
 者亦其势而已矣英氏者从当时号如于馀邱之类
 大约非诸夏之国则称名或异非史氏横加此文可
 知
夏灭项 秋夫人姜氏会齐侯于卞 九月公至自会
卷五 第 3b 页 WYG0177-0835d.png
 伐英氏之师还而灭项也内不言灭言灭则蒙上齐
 人之文可知也自冬十二月至此秋诸侯皆未得归
 故齐侯还至于鲁地而声姜出会之也公至自淮之
 会是会也鲁人以为美谈(即泮宫/之颂是)策勋饮至喜可知
 也(以此疑左氏见/止之说未必然)伐英氏诸侯皆不与然以东略而
 出有奋扬威服之事焉逾三时始归故至是以会致
 也
冬十有二月乙亥齐侯小白卒
卷五 第 4a 页 WYG0177-0836a.png
 据左氏本以十月乙亥卒此从赴齐桓有一正天下
 之功生民受赐其卒也公子争立国内大乱乃致虫
 出之祸君子伤之经于下年著齐乱之事所谓一败
 涂地者也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曹伯卫人邾人伐齐
 孔子修春秋据当时行事而录之其文简略亦史书
 之体宜尔至于是非曲直之情状不容尽见于数言
 之间故凡以是非曲直求之者皆惑也齐桓卒公子
卷五 第 4b 页 WYG0177-0836b.png
 争立宋襄率诸侯伐齐杀无亏立孝公而还其事然
 也其是非曲直则于传有之而经固未尝有所谓褒
 贬予夺之文也是非曲直岂容不论但据传而自为
 之说则可矣必曰宋襄如何有罪故春秋以如何之文
 而罪之又曰宋襄如何为义兵故春秋以如何之文
 而予之若斯之类无问中与不中要之皆不免为矫
 命而已矣此说春秋者之通病其意主于尊圣人而
 适所以乱圣人之本指泯泯棼棼无时而得已者也
卷五 第 5a 页 WYG0177-0836c.png
 桓诸公子皆庶也而无亏为长然无亏之立由易牙
 竖貂等以致大乱则无亏之不宜为君明矣宋襄受
 齐桓之托定孝公之位其事信否虽未可知然自无
 亏之立齐既大乱而孝公来奔则为之兴师以立立
 君定乱非宋襄之责而谁之责乎(诸侯独宋/最为尊也)伐齐之
 举固亦有不得已者与所谓伐丧者异矣但孝公之
 立其是非盖无足论亦与夫子纠小白之初略相类
 耳春秋之世无复有至公大义为圣人之所深嘉而
卷五 第 5b 页 WYG0177-0836d.png
 乐予者一言蔽之曰乱世之事而已然则宋襄此举
 非为全美要无甚恶而诸家之说正所谓楚固失之
 (不与/宋襄)齐亦未为得也(与宋/襄)宋所能以之诸侯独曹伯
 尔卫邾君不自行宋襄志图伯徵诸侯之师而二国
 以微者应命宋弱故也卫不庇其所自出(无亏卫/姬子)
 顾从宋纳公子昭者无亏之立政由奄寺国人莫与
 卫文知所去就是以情事有异恒常不足多怪
夏师救齐
卷五 第 6a 页 WYG0177-0837a.png
 鲁闻齐乱致诸侯攻伐遣大夫将师救之师为救齐
 而出则书师救齐而已其救之合义与否无文以见
 之而遂以宋襄之伐为甚恶也据左氏三月齐人杀
 无亏而鲁救以夏至则已无及矣鲁不与宋襄同事
 然甗之战鲁亦未尝助齐与宋战者无亏已死听彼
 所为不复与其事也盖鲁每事常后人不强人意如
 此春秋书救齐如言聊一救之云尔无能为也(纳纠/纠死)
 (师救齐/无亏死)
卷五 第 6b 页 WYG0177-0837b.png
五月戊寅宋师及齐师战于甗齐师败绩
 无亏已死四公子之徒有与孝公争立者故有此战
 齐师既败孝公位定齐乱以宁是亦宋襄之有造于
 齐也宋伯始于此矣鲁师救齐则内齐外宋自其宜
 也史臣从鲁人之情而书此战故以宋及齐明宋来
 伐齐至是遂见交兵之事宋实为之尔非是坐罪宋
 襄而设此以客及主之文以见其意也春秋举重书
 战则伐自见此以正月伐而我师往救至五月有甗
卷五 第 7a 页 WYG0177-0837c.png
 之战则前之伐固不得而不书也
狄救齐
 狄救又后于鲁也鲁为救齐出师而狄救亦至故附
 书狄非能忧中国者怀齐桓之德闻齐有乱亦来救
 之春秋不没其事其伐其救同之诸国而已若其志
 之善恶恶乎知之而恶乎议之
秋八月丁亥葬齐桓公
 国未有无君而克葬其先君者书葬齐桓公则齐师
卷五 第 7b 页 WYG0177-0837d.png
 败绩之后孝公得立虽不书亦自见矣
冬邢人狄人伐卫
 卫从宋伐齐而狄救齐邢亦不服于宋此冬邢狄伐
 卫似为齐故伐之然其情则不过诸侯壤地相错乘
 隙相攻伐之事而已邢卫皆尝被狄难至是邢乃与
 狄合而伐卫者诸侯分朋异党合者可离仇者可亲
 齐桓以前一向如此齐桓既亡故态复见何足怪乎
 邢小于卫而自启兵端又与狄合邢之不道可知终
卷五 第 8a 页 WYG0177-0838a.png
 底灭亡亦自取之矣狄称人者与邢同文如邾人牟
 人葛人之例无义可说也
十有九年春王三月宋人执滕子婴齐
 宋襄以中国无伯已当继齐桓而起欲使诸侯服从
 虽其不度德不量力举事谬舛见笑四邻然以当日
 之事势而论则宋襄之为此固未可厚非也但强大
 既不若齐晋而老成持重又远不如桓公有君人之
 度是以率尔徵召诸侯德不足而用威滕最小最近
卷五 第 8b 页 WYG0177-0838b.png
 于宋而不知事宋因而执之虽婴齐之罪传无其文
 不可得知而宋襄之为政亦不可不谓之躁且暴矣
 乃若无天子之命而擅执小国之君不归之京师斯
 则王政不纲诸侯放恣积习生常浸寻已甚不暇一
 一而讥之也滕子书名者盖当时赴告之辞有曰滕
 子婴齐云云国史承之正见宋人待弱小无礼之甚
 非圣人故书其名贱之也
夏六月宋公(公羊/作人)曹人邾人盟于曹南
卷五 第 9a 页 WYG0177-0838c.png
 宋襄图霸合诸侯为此盟也曹邾称人者君臣同辞
 略之也宋见伯迹身主此盟独书其爵与北杏之会
 同凡此或爵或人自是史书常体不容以圣人褒贬
 予夺义求之
鄫子会盟于邾己酉邾人执鄫子用之
 宋襄以三月徵东方小诸侯先令推戴已如齐桓之
 存然后行令中国以逞其志而滕子以得罪见执至
 六月为曹南之盟诸小侯至者经或不尽书未必止
卷五 第 9b 页 WYG0177-0838d.png
 于曹邾二国也既罢盟邾子归其国而鄫子来会盟
 于邾鄫子本欲与此曹南之盟以其后期故言会盟
 于邾其实未得盟也(非是邾人既盟鄫/子乃复执而用之)邾人以鄫子
 后至数其罪而执之遂用诸次睢之社以祭也用鄫
 子左氏言宋襄使之盖鄫子来邾在己酉日之前或
 宋令至邾使用于社欲以属东夷如左氏之说也经
 不言宋人使而以邾人自用为文者曹南之盟宋襄
 既为之主邾人听令焉乃敢执鄫子用之则宋襄之
卷五 第 10a 页 WYG0177-0839a.png
 罪已自不可得而辞矣不须更言使也事在千载之
 前岂能一一悉其情状诸所推说抑其大略或然也
 杀人以祭蛮夷之俗春秋衰乱之世不保诸夏无此
 等事至于执人国君用之有若牲牢不道之极所谓
 有王者作不待教而诛者春秋之作出于圣人忧悯
 恻怛之至心拨乱世而反诸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立命岂在语言文字间哉○左氏言次睢之社淫昏
 之鬼非周社也经不言者用之则已甚矣岂论所祭
卷五 第 10b 页 WYG0177-0839b.png
 之神属于何等不更详录自其宜矣
秋宋人围曹
 曹欲背曹南之盟故讨之围其国都也伐甚于侵围
 甚于伐围国都甚于围邑(前齐桓伐郑围新城/是不围其国都之事)此年
 所书并见齐桓既没中国无伯宋襄承其后凌暴小
 寡诸侯失望之事
卫人伐邢
 去冬见伐报之
卷五 第 11a 页 WYG0177-0839c.png
冬会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公羊作/公会)
 楚人与中国会盟自此始也齐桓之伯也率诸侯以
 拒楚所失者一蔡耳陈郑许皆近楚终桓之会无携
 畔焉桓卒而国内乱孝公虽立不能缵父之绪伯事
 去矣宋襄攘臂其间方图纠合而大声疾呼未能出
 百步之外执君围国徒尔纷纭东诸侯之大者盖莫
 之与也是时楚益张渐有令行诸夏之势诸侯以中
 国无伯皆相率而从楚矣郑伯首朝于楚则陈可知
卷五 第 11b 页 WYG0177-0839d.png
 也鲁终始不肯役于宋而其所以自安之策则亦唯
 楚是与而已(僖虽不自朝楚而此八九年间聘/使往来必更有之经不尽书耳)齐孝
 固失伯矣抑洋洋大风未有改也如鲁如陈如郑既
 新服于楚而亦不敢忘齐桓之大德欲合南北之交
 以苟为安定之计故是役也齐为之主楚为之客而
 鲁郑陈蔡从焉而相与歃血盟誓曰以修桓公之好
 也桓公于召陵之役尝有言矣与不谷同好如何以
 谓今此之盟亦犹桓公之志也云尔盖以当日事势
卷五 第 12a 页 WYG0177-0840a.png
 而言庸主具臣为犹不远固亦不得不出乎此而此
 春秋之所不深讥也不深讥者非许之也天下无道
 兵争益炽一齐桓之死也而不啻中流亡楫舟中之
 人五内为之无主其势其情固若是而已矣内会者
 盖公也陈蔡若郑未必皆是大夫齐侯亦当身自与
 盟惟楚人则决非其君自来春秋书是盟有简贱不
 欲详录之意焉正为如上所说不足深讥故尔郑在
 楚下者郑伯首朝于楚而此盟亦非君自来也不殊
卷五 第 12b 页 WYG0177-0840b.png
 楚者从文便兼明诸侯亦自欲相盟不专为楚也不
 言公会齐侯云云者齐孝失伯诸侯不复宗之故也
梁亡
 鲁史所录以详略为差非固欲然势则然也梁近秦
 之国为秦所并赴告之所不及闻而知之书其亡所
 以见天下诸侯相灭亡者多举其所闻知者则有一
 梁其他不能尽见也若乃梁君之失道有足以致亡
 者则固亦无待于言矣天下虽乱诸侯虽暴强苟能
卷五 第 13a 页 WYG0177-0840c.png
 畏天爱民慎固封守犹可以保其宗祏然亦有不幸
 而无以自存者贤愚异状春秋不能一一别而著之
 也孔子作春秋所忧者大所思者远不屑屑于一国
 一君而为之次差其赏罚之等或诛或赦以为代天
 子福威之权有如是也灭人之国诚为大恶然春秋
 或书或不书者隐显异文其大致要归于一所谓上
 失其道民散久矣(假此言/以明之)所忧者大所思者远也如
 宋宰相取四方恶逆之事奏闻于其君若但切齿指
卷五 第 13b 页 WYG0177-0840d.png
 发于行恶之人而不知有其他则亦已末矣识此义
 者然后可以言春秋惜乎愚未见其人也前郭公之
 文说者以为亡字之误意其或然此二条并书于冬
 末而文皆甚略盖是此年之事而已未必系上冬月
 也春秋无是年之例此等遂无以知之(亦见书亡梁/之事略之甚)
 (矣/)
二十年春新作南门
 未有城南而无门者也新作者更高大之役民力于
卷五 第 14a 页 WYG0177-0841a.png
 所不当为故书
夏郜子来朝(谷作/邾) 五月乙巳西宫灾
 右二条皆阙所疑可也
郑人入滑
 据左氏滑人叛郑而服于卫故入之按滑伯尝一与
 盟则亦微国之属于诸夏者郑从楚而滑弃郑即卫
 郑人为是帅师伐之而入其国亦以中国无伯故也
 中国与楚人争伯以德言之相去诚为无几今但以
卷五 第 14b 页 WYG0177-0841b.png
 一事而观则中国之伯不为无功亦自可见如一郑
 也从中国俛首帖耳则邻郑之小侯无被兵者从楚
 则侵伐之师四出而无以禁之则是郑人固利于从
 楚而特以中国之在所必讨也故中国有伯不得已
 屈而从之不然即从楚而不疑也以此言之谓圣人
 不录桓文之功而重诛宋襄之图伯者非也
秋齐人狄人盟于邢
 卫方病邢邢前与狄同伐卫狄邢相救为盟宜也宋
卷五 第 15a 页 WYG0177-0841c.png
 伐齐纳孝而狄救之狄非为孝也而孝乃与狄盟于
 邢何邪盖狄师方至而宋已败齐狄便引去未尝不
 与孝公为难邢受卫兵亦自汲汲求庇于齐故有此
 盟而传以为谋卫难也前年盟楚此又盟狄齐桓攘
 外之功至于孝而遂隳焉春秋书之见宋齐诸大国
 行事皆缪盭不特为王者罪人而亦无能及齐桓之
 踵武也
冬楚人伐随
卷五 第 15b 页 WYG0177-0841d.png
 据左氏随以汉东诸侯叛楚斗谷于菟帅师伐之取
 成而还随本姬姓之国自楚文以来盖皆服从于楚
 故传以叛言之楚伐随而受成焉则汉东诸侯无不
 属于楚者楚势之张可知乃以区区之宋而欲与之
 抗衡难矣子张问令尹子文何如子曰忠矣而未仁
 也圣人所谓忠者以其忧国忘家而忠于楚耳若以
 天下之大义而言则僭王猾夏得罪于文武成康之
 灵有甚于楚之诸臣者鲁论之所谓忠正春秋之所
卷五 第 16a 页 WYG0177-0842a.png
 谓大不忠其义相发而未始相悖也以王猛许衡之
 所以对其君者观之则可以见矣(伐随非所责也明/年执宋公以伐宋)
 (则楚之恶为已甚而子文不得辞其责/也以伐随传明言子文故于此论之)
二十有一年春狄侵卫
 狄盟于邢为邢侵可知
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
 左氏宋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所谓
 诸侯者即盂之会陈蔡郑许之属是也楚人许之来
卷五 第 16b 页 WYG0177-0842b.png
 盟宋境宋为之主故先齐楚也齐桓之伯也诸侯服
 从乃一加兵于楚受成而还上也晋文之伯也倚其
 强盛一战而挫楚人之锋诸侯于是归晋次也宋襄
 国小力薄诸侯与已者寡其势不可以行桓文之事
 不获已求诸侯于楚而与之盟此即后世讲和之说
 而计斯为下者也盖宋襄之所能为者仅于此而已
 矣此其自为谋则诚不善然以言乎有忧中国之心
 犹庶几焉谓春秋重诛宋者非也不书宋公者与曹
卷五 第 17a 页 WYG0177-0842c.png
 南之盟尊无与抗者异故从略而人之见其相与为
 盟而已莫适为长也
夏大旱
 书不雨则旱可知矣大旱非常旱也一时大旱不雨
 不待言矣旱未有不雩者雩不得雨故不言大雩也
 凡此亦皆互见矣
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公作霍/谷作雩)
(或为/宇)执宋公以伐宋
卷五 第 17b 页 WYG0177-0842d.png
 鹿上之盟楚既许以诸侯来于是会而执宋公也楚
 人怀诈伏兵车宋恃信而无备遂见执辱以宋之愚
 固其自取然堂堂上公诸侯莫之先也而见执于蛮
 夷之长此诚中国之大变可为愤叹者也春秋扶阳
 抑阴宜在所讳而不得不见其文者国史实录不容
 但著会盂之文使若同诸平世之事又宋襄急暴不
 足称贤书其见绐所以著诫又鲁不与会而下文会
 薄释宋则为有功在于鲁史竟欲内楚而外宋裁以
卷五 第 18a 页 WYG0177-0843a.png
 大义亦无全讳宋耻等诸内恶之理凡此并合直书
 不嫌使荆蛮得加于中国也荆蛮加于中国既有其
 事安得而尽讳之戎伐凡伯亦其例也宋襄图伯不
 本仁义徒欲自取尊荣复何待言抑其事犹欲休兵
 息争为中国之利非独为一国一身计也其与楚子
 为会亦顾其所以待之何如岂得便为大恶会而见
 执春秋所伤不以宋公一人之故正使不道有甚于
 此者春秋犹将伤之也或者徒诮襄之愚又恶其素
卷五 第 18b 页 WYG0177-0843b.png
 为暴而以此之见执剧加嗤笑谓固然无足悯恤者
 其亦异乎圣人之心欤执宋公不重言楚子使若诸
 侯共执者陈蔡已下决无敢执宋公之理不疑非楚
 执也且此是中国深耻之事虽无庸为讳亦何取于
 重见楚子之文为若喜谈而乐道之者乎下文不言
 宋捷其意亦犹是也陈蔡郑皆服于楚曹许小邦又
 不足言矣其皆无意推戴宋襄可知况以楚之恣横
 诸侯亦自莫能止之其为齐意合谋以否不足论也
卷五 第 19a 页 WYG0177-0843c.png
 春秋所书欲见天下大势至于如此是为经意所重
 尔若楚成宋襄等不过是无道诸侯之事诛罚讥贬
 皆非第一义也而况于陈蔡诸国乎舍其大而责其
 细失圣人之指愈以远矣执宋公以伐宋者以宋公
 为质也若不言以则执伐各为一事不见楚人之情
 伐宋不言宋败者下言献捷从可知也
冬公伐邾
 据左氏邾人灭须句公以成风言伐邾此义举也经
卷五 第 19b 页 WYG0177-0843d.png
 文与凡凌暴小寡无异文故知美恶之迹不容尽以
 书法求之
楚人使宜申来献捷
 十九年会楚人盟齐鲁与楚为好也宋襄徵诸侯鲁
 皆不会鹿上及盂宋楚虽同会而宋为之长楚人实
 忿焉鲁从楚而不敢宗宋故不会者非楚人之所责
 也秋楚人围宋至是以其军获来献所以亲鲁也凡
 献捷必于其同好之国如曰彼其不为我下也而我
卷五 第 20a 页 WYG0177-0844a.png
 伐之大有俘获奏凯而还凡我同好宜相庆也宜申
 之来此物此志也然则鲁之内楚而外宋明也人知
 宋襄之图伯不成为春秋之所贱而不知鲁之谋国
 是者其情事乃如此所谓作颂之贤君者荆舒是惩
 义又安在果贤耶不贤耶吾盖以春秋考之而知其
 志趣之不逮宋襄远也但鲁史以尊内为体圣人以
 禦外为心故辞或有所不尽而读者亦弗之觉焉如
 云楚人使宜申来献捷不斥言宋异于献戎捷之文
卷五 第 20b 页 WYG0177-0844b.png
 者盖内楚外宋者当日之事也内宋外楚者春秋之
 心也其事有所不容讳而其恶有所不忍言苟可以
 略则略之而已尔然秋有伐宋之文而冬言献捷异
 于献戎捷之隔越也则其事自明亦不疑其非宋矣
 会盂书楚子者欲见宋致其君乃招执辱自馀即复
 以书人为平文无关予夺之义也
十有二月癸丑公会诸侯盟于薄释宋公
 诸侯者会盂之诸侯也从楚子伐宋时犹在宋公往
卷五 第 21a 页 WYG0177-0844c.png
 会之相与盟请于楚子而释宋公焉其事著其文隐
 其事著者楚执之楚释之不言而可见也其文隐者
 无楚执楚释之文不使楚人得加于中国策书之体
 也鲁亲于楚故能使楚子释宋公然伐宋而献捷楚
 已得志乎宋亦自欲释之鲁非能彊使释也其为功
 也未矣获晋侯不言归晋侯此言释宋公者鲁与其
 事也见执时公不与而释则以公会故明鲁之善于
 此无罪而有功也而其实非为善事如前所说乃所
卷五 第 21b 页 WYG0177-0844d.png
 谓文外之意也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公作/朐)
 须句风姓附庸国也为邾所并公伐而取之亦犹郑
 庄之取戴矣左氏言反须句之君崇明祀保小寡则
 僖之此举为义非为利也经但书取不见其事盖亦
 利之而已假义以行尔○木讷说可从参之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
 郑伯复朝楚故也宋襄以图伯之故执辱于楚几致
卷五 第 22a 页 WYG0177-0845a.png
 丧亡裁脱虎口更奋螳斧搂伐纷纷徒资嗢噱然以
 春秋之大义而论去宋即楚者为罪则以宋抗楚者
 非罪当仁不让(假此句为言古/人文字都如此)死而后已如宋襄此
 举虽谓圣人予之可也夫以鲁僖之小心畏忌私事
 强楚则享安仁之福而世儒从而贤之宋襄强扶已
 坏力弱不支乃招危辱之祸而世儒争非笑之呜呼
 抑何其昧于春秋之大义也
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
卷五 第 22b 页 WYG0177-0845b.png
 升陉鲁地邾人以须句故来伐有此战也邾人取公
 胄悬之其国门则公自将也而不言公及者败可知
 也败于大国犹可言也败于邾公又自将不可言也
 书辞从略所以为内讳也日者见此战多相杀伤危
 及君悯而录之也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宋率诸侯伐郑而郑不肯成者知中国之弱而襄之
 无能为也楚人庇郑而伐宋以救之宋将不与之战
卷五 第 23a 页 WYG0177-0845c.png
 乎不得郑已耻矣身为盟主而行成于楚以退其师
 则不如败亡之为愈也不行成则楚师不退(楚人侮/宋与他)
 (时救伐相遇/者大不同)不退则必至于战战而宋幸一胜焉祸
 犹未已也事势至此固亦难乎为善后之策矣泓水
 之战非宋襄之得已犹徼幸于万一既无幸而至于
 大败则中国之事去矣抑犹以内安外拒之分此直
 彼曲之情而庶几乎天下后世之悯之而恕之也然
 则存公恕之心持平允之论谓宜曲赦宋襄争伯之
卷五 第 23b 页 WYG0177-0845d.png
 失而重责当时诸侯背宋即楚之罪可也顾诸家之
 说有不然者谓春秋书法如此所以重恶宋襄而深
 切著明一无隐痛之心焉岂不谬哉
二十有三年春齐侯伐宋围缗(谷作/闵)
 泓之败宋襄固自取之不足恤也然而宋楚盛衰之
 势至此为何如哉诸侯苟有人心者宜杂然助之不
 能则亦已矣乃更乘其丧败而伐之围之不义莫大
 焉春秋直书其事恶自见矣至于齐孝本宋襄所立
卷五 第 24a 页 WYG0177-0846a.png
 忘大德而思小怨非人情之常有不可解者盖亦无
 足论矣
夏五月庚寅宋公兹(公作/慈)父卒
 宋襄卒不书葬凡此之类无义可求妄为之说皆非
 惟谓鲁不会为近之
秋楚人伐陈
 左氏以为陈贰于宋故也
冬十有一月杞子卒
卷五 第 24b 页 WYG0177-0846b.png
 滕杞降称子凡此之属皆旧史之文非仲尼贬之
二十有四年春王正月 夏狄伐郑
 襄王怒郑伯不听命使狄伐之具见左氏传
秋七月 冬天王出居于郑
 避叔带之乱也书出居于郑者见天子有难诸侯当
 勤之也天子至尊乃至出居于外凡属藩翰之臣苟
 不重茧往赴而泄泄自安是则春秋之所诛绝者尔
 若夫天子不能守位而祸乱之兴由其自取则亦其
卷五 第 25a 页 WYG0177-0846c.png
 理势之固然而春秋之义专责天下之臣子不闻以
 贬绝之文而加之君父也况襄王之为此以不忍杀
 弟伤先后之心故宁使诸侯图之正所谓观过知仁
 者又无可以贬绝之义诸家之说皆非圣意不可不
 辨也上有狄伐郑之文其为狄难可知叔带之事不
 见者鲁史书王室事从略避周史也独书天王出居
 见鲁亦当急之尔
晋侯夷吾卒
卷五 第 25b 页 WYG0177-0846d.png
 春秋自文以前书晋事犹略惠公卒不具日月不书
 葬及子圉事皆不见略之甚也此与郑忽子仪等同
 非圣人不与其为君而削之
二十有五年春王正月丙午卫侯燬灭邢 夏四月癸
酉卫侯燬卒
 侵伐围入迁取灭亡国史各据事实书之则其恶之
 大小罪之轻重自见矣卫侯灭邢灭同姓也不须更
 假生名以著其恶大罪重曲礼之云因三传之文而
卷五 第 26a 页 WYG0177-0847a.png
 为之说未可信其必然也燬字疑衍者得之
宋荡伯姬来逆妇
 内女嫁为宋大夫荡氏妻又为其子来逆妇也以姑
 逆妇非礼典可知所以然者内女来宁因逆妇以归
 也史书之者见公自主昏以公为已降矣至其事势
 有可疑者诸家不说今并阙之
宋杀其大夫
 专杀大夫春秋所重故有闻则书有罪无罪并应书
卷五 第 26b 页 WYG0177-0847b.png
 名其不书者或当时不得其名或后来失之不可知
 也宋杀大夫传无所见不必强为之说
秋楚人围陈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
 顿诸姬之微者介陈楚之间而服于楚陈人病之顿
 子奔楚楚得臣为之围陈还纳顿子于顿此见中国
 无伯而楚得执其讨伐废置之权背我者危从我者
 安诸夏凌夷之势于是为极也
葬卫文公 冬十有二月癸亥公会卫子莒庆盟于洮
卷五 第 27a 页 WYG0177-0847c.png
 成公立未逾年虽先君既葬犹称子庆者莒大夫名
 莒与鲁有怨卫为平之僖公从其意故有此盟也
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己未公会莒子卫宁速(公作/遫)
于向
 冬莒使其大夫来而公屈意与之盟于是莒子身自
 寻盟以定其约而卫使其大夫莅之盖中国无伯三
 国行修睦之事而鲁为之长春秋录之见一时之事
 如此无褒讥之可言也
卷五 第 27b 页 WYG0177-0847d.png
齐人侵我西鄙公追齐师至酅弗及(公谷作巂左本亦/作巂弗公谷作不)
 左氏以为讨洮向二盟也盖莒属于齐而即鲁为盟
 僖为之主齐孝以伯烈在齐忿鲁所为兴师侵之情
 或然也曰西鄙者言远也公自追之至酅弗及者不
 及与之战也如曰彼已遁矣已去矣弗及矣其实齐
 侵西鄙有所抄略重为民患公不得已帅师往禦而
 齐亦自退公但至酅言弗可得及而反也公追齐师
 则齐来侵可知必言齐侵异于追戎济西之文者欲
卷五 第 28a 页 WYG0177-0848a.png
 见齐再伐我凌暴极楚师之乞事非得已此国史之
 情也上言齐人者君臣同辞录事之觉下言师者来
 侵则必是师矣不得言公但追彼齐人也
夏齐人伐我北鄙 卫人伐齐
 西鄙之侵未得志乎鲁故复来伐孝公之立至是九
 年矣表海之势稍复其旧以盟主自居志欲伏鲁居
 然可知鲁之弱非一日矣戎事无备假辞命以退敌
 师仅能自免春狄再书齐伐我所以起下乞师之文
卷五 第 28b 页 WYG0177-0848b.png
 见诸夏之国暌离乖异兵革交加都无善状有若是
 也卫与二盟与鲁为援故齐方伐鲁而卫为之伐齐
 矣卫伐齐均之为无善状者卫亦倚楚皆无道诸侯
 之事而已
公子遂如楚乞师
 僖附于楚而齐再加兵故使卿如楚乞师如曰齐君
 不道非得大国之师不能一折其冲俾知惩惧也鲁
 欲兴报复之师又借力于南蛮之长其为苟贱无耻
卷五 第 29a 页 WYG0177-0848c.png
 亦已甚矣岂特周公其衰而已乎所谓荆舒是惩者
 果安在哉乞请也请于彼言乞师我之辞也请于我
 亦曰乞师彼之辞也从其所为辞书之故内外同也
秋楚人灭夔以夔子归(公作/隗)
 楚之灭国自齐桓之前有不悉书者矣与中国交接
 相为盛衰欲见其迹故书也至是鲁且倚楚为重骎
 骎乎有不可禦之惧矣春秋书灭夔见彼同姓之国
 横(非以不名/见无罪)见残灭楚势之张有若是甚也夔子不
卷五 第 29b 页 WYG0177-0848d.png
 名与弦子同不以有罪无罪论
冬楚人伐宋围缗(谷作/闵)
 自宋襄败伤而卒成公嗣立且入朝于楚矣晋文之
 兴宋以旧恩故善于晋楚人以是为讨故伐之而围
 其邑灭夔伐宋并见楚势之张而伐宋为尤甚前执
 宋公伐宋犹以宋襄争伯之故而此之伐宋直以其
 既事楚而又贰于晋为是讨之其志不胥中国而尽
 归之窥三川而迁九鼎固不止也此与齐桓之初入
卷五 第 30a 页 WYG0177-0849a.png
 蔡伐郑者势又不同矣城濮一战信乎其不可缓也
 然以春秋大义而言则楚人者所谓彼哉彼哉者也
 而桓文之功亦彼善于此而已矣如谓大书屡书特
 喁喁于伯主之兴有若王民来苏之望则不足以与
 春秋之教矣拨乱反正圣人之大用其可以易而窥
 之哉
公以楚师伐齐取谷 公至自伐齐
 鲁使如楚乞师楚为之出师公以之伐齐取其邑报
卷五 第 30b 页 WYG0177-0849b.png
 二鄙之侵伐也楚师非公所得以而公能以之盖鲁
 之事楚也谨故乞之而必得楚之庇鲁也深故予之
 而不疑自鲁而言则曰我能以彼之师也欲左欲右
 其事在我也自楚而言则曰齐之病鲁甚矣鲁事我
 谨我不可以不救之一旅之师朝出而夕奏功焉鲁
 得齐之一邑其利几何而楚之威灵耀乎中区固已
 洸洸赫赫矣是非僖君臣之为而谁之为乎然其失
 亦匪自今矣呜呼天下无道诸侯放恣四裔交横强
卷五 第 31a 页 WYG0177-0849c.png
 而无义者楚也弱而无义者鲁也假史策之明文示
 一王之大法内中国而外诸裔先自治而后治人若
 鲁僖者其不为文武周公之罪人乎
二十有七年春杞子来朝
 二十三年杞子卒己自称子矣至是其嗣君来朝仍
 以子行事可知
夏六月庚寅齐侯昭卒 秋八月乙未葬齐孝公
乙巳公子遂帅师入杞
卷五 第 31b 页 WYG0177-0849d.png
 此与桓二年事绝相类来朝未几而问罪之师旋入
 其国孟子所谓以大事小乐天之仁者果非春秋之
 君所能髣髴其一二邪盖不必问杞之得罪若何而
 鲁人之不义不仁自不可掩矣
冬楚人陈侯蔡侯郑伯许男围宋
 宋成之初年如楚也屈于力也中国诸侯莫之与援
 不得而不屈也既而晋文兴于西遂弃楚从晋楚是
 以有缗之围犹未也帅四国之师以伐宋不惟围邑
卷五 第 32a 页 WYG0177-0850a.png
 而且围其国都楚必欲得宋以伯中夏而宋终不肯
 下楚以即于靡也迨明年而晋文之势勃焉于是楚
 始逡巡而去之此晋楚盛衰剥复之机春秋录之以
 见世道陵夷之极倚强伯(谓/晋)以为重其势有如是尔
 楚人者君臣同辞虽以主兵故序诸侯上犹欲略之
 不使得同于盟主也四国已后于楚书于楚人之下
 亦因当时事实尔
十有二月甲戌公会诸侯盟于宋
卷五 第 32b 页 WYG0177-0850b.png
 围宋之役鲁亦奉楚之令不敢不至以其地差远至
 稍后国史因微其文曰公会诸侯盟于宋使若鲁本
 不与围宋之事而自往会诸侯为此盟者所以为内
 讳也其实公会诸侯者以师会也盟者约与四国同
 事楚不贰也于宋者宋都之外也公会而盟之同围
 宋欲令宋下楚如我也宋君方在围中不与此盟宋
 围不解可知也宋方告急于晋知晋救旦夕至不肯
 与楚成也据经文所书则若鲁僖犹愈于四国(四国/近楚)
卷五 第 33a 页 WYG0177-0850c.png
 (容有迫胁/之患故)不知四维不张鲁僖之恶实浮于四国经
 文隐见之间君子可以考而知焉
二十有八年春晋侯侵曹
 晋文之立于今五年矣内治既修一出而图伯中原
 伐曹者其举事之始也
晋侯伐卫
 宋方告急于晋晋文用狐偃之谋伐楚之所必救以
 解宋围而致楚之师与之一战大胜楚师遂继齐桓
卷五 第 33b 页 WYG0177-0850d.png
 之业中国赖以复振此盖天时人事相为符合用兵
 机宜量彼度此在晋文亦有不得而不然者也然齐
 桓仗义执言不由诡道为王事之近而处晋文之时
 用晋文之术阴权胜而成功必气习风声为之一变
 故孔子以谲而不正评之而惓惓于管仲之如仁抑
 扬予夺之间圣人之感深矣晋侯侵曹者先侵曹也
 晋侯伐卫者侵曹之师还而伐卫也曹卫皆楚之属
 而适有旧憾是以兵先加之也
卷五 第 34a 页 WYG0177-0851a.png
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刺之
 鲁事楚谨如前所说亦既明矣晋人伐卫卫楚之昏
 姻是亦鲁之党也使公子买将兵戍卫以拒晋师既
 而见晋之盛强诸侯为之披靡楚人出师救卫亦复
 不能当晋于是公有惧焉将叛楚而改事晋矣晋方
 仇卫而我为之戍卫犯晋之怒则祸必移于我乃委
 罪于公子买而杀之若曰戍卫者买之为也非我意
 也以是苟说于晋而纾其祸也然方是时鲁犹附楚
卷五 第 34b 页 WYG0177-0851b.png
 未敢明绝楚也楚来若相诘责买以何罪而见杀则
 我为无辞于是加之以不卒戍之罪而杀之重失楚
 意不得已忍而行此也不卒戍者从告楚之辞书之
 明非为畏晋故杀之所以深讳本情小杀国耻而其
 实则有盖而弥章掩而愈著者盖鲁之谋国是者周
 章回惑不义不仁使人气尽至此而极春秋婉曲其
 文不胜咨嗟涕洟伤恻愤懑之至焉呜呼谁为为之
 东周之治尚可望于周公之子孙哉内大夫言刺者
卷五 第 35a 页 WYG0177-0851c.png
 避专杀之文然刺即是杀矣不没其实也
楚人救卫
 晋伐卫欲令楚师必至而楚亦自不得不至书救卫
 从其实尔非善之亦非恶之晋楚之争关天下之大
 势楚则盛极而将衰晋乃方兴而未定春秋内夏外
 裔自然录晋之功恶楚之横要之天下无道征伐出
 于强侯以天子之事治之晋之视楚不过彼善于此
 固非屑屑然论功行赏按罪定罚一以为湛湛之雨
卷五 第 35b 页 WYG0177-0851d.png
 露一以为赫赫之霆雷而谓之见诸行事者也
三月丙午晋侯入曹执曹伯畀宋人
 既伐卫乃复围曹入其国遂执曹伯畀宋人使听其
 罪也曹旧役于宋今而附楚晋师临之负固不服故
 执以畀宋欲以怒楚而决战盖用谲以成功不得不
 尔春秋直书其事不以文见褒讥
夏四月己巳晋侯齐师宋师秦师及楚人战于城濮楚
师败绩
卷五 第 36a 页 WYG0177-0852a.png
 此见晋文伯功一战而就也晋侯自侵曹伐卫以来
 深谋秘计智深勇沈取决于一战而成攘楚之功召
 陵城濮先后照耀于史策微管之叹非为专美正以
 晋伯代兴克嗣青齐之烈中原受赐匪云浅小也然
 召陵乃深入楚疆又以不战而屈人城濮则致师内
 地更以阴谋而取胜以此赫赫之功较彼堂堂之略
 反为不逮岂曰过之盖亦当时之缓急时势使然英
 雄举事每变加厉圣心用是深加悯叹而三千之徒
卷五 第 36b 页 WYG0177-0852b.png
 所以不道其事者也楚人者得臣也从君臣同辞例
 外楚故略之陈蔡从楚亦不书也齐宋秦以国序不
 以将兵尊卑为次亦略之也若书其将则不得以臣
 先君可知也
楚杀其大夫得臣
 书此于城濮一战之后见楚既丧师于晋又自杀其
 臣楚势自是不竞而晋主夏盟诸侯不复惧楚也文
 与诸杀大夫同而此不以专杀见义者僭王之国自
卷五 第 37a 页 WYG0177-0852c.png
 杀其臣罪大者不问其细岂宜以专杀责之所谓辞
 同而意异也得臣之受诛以否更非所论矣
卫侯出奔楚
 楚既败不能庇其所属诸侯故惧而出奔亦见晋文
 之兴小邦畏威流离失所若是甚也
五月癸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
于践土
 于是诸侯咸服于晋而从践土之盟也鲁私事楚而
卷五 第 37b 页 WYG0177-0852d.png
 戍卫之役旋复撤之且杀买以悦于晋至是遂得与
 会盟晋方喜于得诸侯尊王室伯事有成凡诸附楚
 者不更追其既往归斯受之盖亦事势之宜不得不
 然也卫侯出奔此卫子是叔武摄行君事来奉伯令
 以息祸乱而保国家者从未成君例书子从其所自
 称若降爵然也
陈侯如会
 陈亦弃楚从中国也如会者诸侯既盟而陈侯至也
卷五 第 38a 页 WYG0177-0853a.png
 见诸侯来服归斯受之不以后会为罪也陈侯既至
 当更有盟略之不以得盟为重也凡诸侯叛内即外
 不足深贬其弃外即内亦不足深褒惟强是从惟利
 是视孟子所谓亦运而已者人情类然无足深怪何
 美恶之足云乎春秋录之于策要见一时盛衰离合
 之大势而已非有所谓华衮悬于前萧斧临于后也
公朝于王所
 书公朝于王所见天子在是而晋文帅诸侯朝之以
卷五 第 38b 页 WYG0177-0853b.png
 尊天子也独书公者鲁史自记其内事馀从可知也
 天子在是者先儒以为下劳晋侯盖晋侯使人导王
 出临践土受朝诸侯王因以劳师为名宠命晋文使
 受方伯之职春秋不书者周史及晋史之事在于鲁
 史可得略之也王所犹言行在也
六月卫侯郑自楚复归于卫 卫元咺出奔晋
 此后书卫侯元咺更出更入详录卫国君臣之迹见
 衰乱不道有如是甚也诸侯失国则生名前出奔不
卷五 第 39a 页 WYG0177-0853c.png
 名而此名者或前偶脱之不以有罪无罪见义也卫
 侯之复晋文听之及归而以谗杀叔武春秋不见其
 事似此之类后人不当以意为说但据经所录见时
 事之梗槩即一卫国君臣皆恶祸乱相寻绝可悯叹
 抑以见王者不作伯主为政希蒙镇抚敢望小康为
 世道之不幸云尔○元咺奉叔武以守国不废君命
 有功于卫之社稷不细以叔武之仁贤而成杀之成
 之不可君卫亦明矣自非元咺奔愬伯主叔武之冤
卷五 第 39b 页 WYG0177-0853d.png
 何由得白故元咺之事自然不可为训要亦未可厚
 非虽圣人之情亦与人不相远也春秋垂世立教之
 书原未尝于一人一事屑屑然剖判其曲直论断其
 可否但一以君臣大义裁之急者在此则缓者在彼
 矣且史笔谨严唯在据事直书元咺功罪不相掩自
 当听之公论要无褒贬之文隐深之义可容后儒曲
 说者也
陈侯款卒 秋杞伯姬来
卷五 第 40a 页 WYG0177-0854a.png
公子遂如齐
 鲁既服从于晋践土之会齐鲁皆在列故仍与齐通
 好使上卿聘齐
冬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陈子莒子邾人秦人
于温(谷无/齐侯)
 左氏以为晋文召王王至于温乃复合诸侯而朝之
 诸侯有不服从者假王灵以讨之所以为伯者之事
 也
卷五 第 40b 页 WYG0177-0854b.png
天王狩于河阳(谷作/守)壬申公朝于王所(谷作/于)
 诸侯朝王于京师王巡狩则朝于方岳之下此平世
 之事礼之常也王室凌替诸侯莫朝有伯者出尊天
 子以令诸侯权时势之宜风天子出受朝于近畿之
 地欲令天子稍尊而其实天下之大柄尽出于伯主
 之手天子虽欲自行其意亦不可得此盖不问而知
 其为衰世之事矣书天王狩于河阳尊天子也天子
 自有常尊无假于人之尊之今而失其尊矣所以尊
卷五 第 41a 页 WYG0177-0854c.png
 之之文不可不慎也慎所以尊之之文而其实有不
 可得而掩者伤天子之失其尊可知也然非一朝一
 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此春秋之所以作也温在
 河阳河阳即会诸侯之地也(谓外/诸侯)必更言河阳者狩
 即巡狩之狩所省巡地天子巡狩当以五方之一为
 率若但言狩于温则狭小已甚故以河阳言之亦犹
 书所谓东巡狩朔巡狩之意也天王出居于郑明诸
 侯当以勤王为急天王狩于河阳见诸侯当知天威
卷五 第 41b 页 WYG0177-0854d.png
 咫尺合有惴惴祸适之惧焉公朝于王所举内以见
 外凤皇所集百鸟从之此之谓也
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
 卫侯为元咺所讼卫侯辞屈故晋人执之而归之于
 京师明诛伐之权在天子也
卫元咺自晋复归于卫
 元咺辞直晋人知其无罪使复归于卫也凡此皆录
 其事实而已非有所谓讥贬之文诛绝之义也
卷五 第 42a 页 WYG0177-0855a.png
诸侯遂围许
 会温之诸侯既朝王遂围许也许偪于楚不敢背之
 以取祸故践土河阳之会许皆不至楚旧所得中国
 诸侯今独有一许尔合十国之师围其国都而不得
 取成者许之恃楚深也书围许以了晋文攘楚之事
 见伯主威力莫强晋文犹不能下一许是楚虽衰未
 衰南北交争之势在于目前苟得宁熄而已王道之
 盛无思不服非可庶几也
卷五 第 42b 页 WYG0177-0855b.png
曹伯襄复归于曹 遂会诸侯围许
 执曹伯畀宋人襄失国矣今而复归于曹者晋文假
 天子命赦其罪而归之也曹伯既归国遂从诸侯围
 许见小国奉伯令谨也
二十有九年春介葛卢来 公至自围许
 书介葛卢与郳黎来同卑贱之之辞不言朝者不能
 行朝礼以远人来故书之○以围许至从史策之文
 无用曲为之说
卷五 第 43a 页 WYG0177-0855c.png
夏六月会王人晋人宋人齐人陈人蔡人秦人盟于翟
(公作/狄)(公谷有/公字)
 据左氏内会者公也王人王子虎也晋人以下皆其
 国之卿也蔡人无名亦卿可知也(非蔡人独微傅/者或失其人耳)
 子虎周之贵臣而下盟列国大夫春秋不欲别白书
 之以彰违礼害教之失故槩而书人所以为讳而其
 实亦自见也若其所以为此盟者践土河阳一盟诸
 侯再致天子翊戴之事既有成绪讨许不共逾时未
卷五 第 43b 页 WYG0177-0855d.png
 服至此春诸侯才各散归而图宁王室威服中外之
 事未竟厥功共相戮力以用绸缪固其势有不得而
 止者此王人所以相从于坛坫而列国应晋文之命
 或君或卿不以为嫌者也独鲁君自至或传有误亦
 未可知要之当日之情以绸缪计虑相约结为急务
 而故典旧章视为可轻陵替之迹不复避之此自是
 衰世之本情非有大恶春秋录之足以见其大都而
 已何有雍容坐论微文刺讥而以为春秋之教者也
卷五 第 44a 页 WYG0177-0856a.png
 ○非晋文故欲自尊大藐王官可知浸寻至此不觉
 已然学者当心知其意不可希附声影雷同苟为之
 说
 
 
 
 
 
卷五 第 44b 页 WYG0177-0856b.png
 
 
 
 
 
 
 
 春秋阙如编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