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a 页 WYG0177-081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阙如编卷四
             金山焦袁熹撰
 僖公(上/)
  名申于闵公为庶兄公子季友立之在位三十有
  三年卒
元年春王正月
 王亦周惠王也书春王正月见不即位也下救邢则
卷四 第 1b 页 WYG0177-0811d.png
 亦此月之事尔(明春王正月之文/不专为下事立)
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
 邢卫接壤同被狄难去冬狄入卫卫已迸散宋于卫
 近故宋桓为之立君于曹及此春齐桓来救会宋曹
 之师而卫之故都已为狄灭无及于事狄方得志于
 卫更欲入邢而三国之师临于聂北邢人委其国而
 从之三国盛强驱逐狄人自然退去不用战也次者
 恐师去而狄复来故宿留于此令狄望风知畏乃是
卷四 第 2a 页 WYG0177-0812a.png
 救邢之深者故书云次于聂北救邢也(明非讥/其缓)狄入
 卫而不书救卫者卫至是已渡河而南无所用救也
 书救邢而不见狄伐邢之事者邢之罹患后于卫狄
 未及入而救师至也齐桓之伯虽至公血诚不足言
 而救邢攘狄之事实为至美或者犹疑其有养寇纵
 敌之心无同患相恤之谊盖亦未之思与
夏六月邢迁于夷仪(夷公/作陈)
 三国之师虽次聂北然岂能长为邢戍而不去乎邢
卷四 第 2b 页 WYG0177-0812b.png
 都迫近于狄狄一旦复来度不能守诸侯又须来救
 则有不胜其劳者矣于是齐宋为邢计使之迁于夷
 仪以避之也盖亦权事之宜无可讥者所谓邢迁如
 归卫国忘亡二国之德齐桓可知也此亦是齐宋迁
 之而以邢自迁为文与宿阳等不同者邢欲迁甚非
 胁迁之也
齐师宋师曹师城邢
 自正月次于聂北至是为邢城夷仪而定都焉盖半
卷四 第 3a 页 WYG0177-0812c.png
 岁之久三国之师不离乎邢卫之境使其免于狄患
 而后去之此诸侯之所以深感齐桓而动吾圣人之
 嘉叹者(谓论语/之文)诚有由也所以重序三国者明自正
 月以来在此不去非他诸侯之师故也夫以齐之强
 桓公合诸侯之力或亦思深入狄境并力而攻击之
 然其种甚多兵端一开未知所底而生民涂炭尤非
 仁人君子所忍言齐桓中材之主二帝三王非常之
 功圣人不以相责以谓衰微之势苟得如此亦幸矣
卷四 第 3b 页 WYG0177-0812d.png
 此春秋之旨说者皆未免于太过也
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齐人以归
 哀姜奔邾齐人怒其与大夫比而杀二嗣君奔在他
 国重为齐辱故召之归行至齐地而迫令自裁也鲁
 史为内讳故不书齐人杀之如曰我国夫人姜氏孙
 于邾将一载矣及是将归其兄弟之国行至于夷而
 薨也薨在道齐人以其丧归今方在齐也以归如戎
 伐凡伯于楚邱以归以蔡侯献舞归皆谓归其国非
卷四 第 4a 页 WYG0177-0813a.png
 归于鲁也不言以丧归既薨矣非丧而何也哀姜之
 恶杀之非过然犹不使霸讨得加于内之小君者重
 凌侮之耻存隐恻之心不以恶人之故苟为快意之
 文与书文姜义略同也
楚人伐郑
 郑即齐久矣庄二十八年荆伐郑赖齐桓合诸侯救
 郑制其侵陵之势至是且七年荆益强又与中国争
 郑而伐之春秋改书楚者以其交通中国渐与我相
卷四 第 4b 页 WYG0177-0813b.png
 接近始者但知彼之为荆而已今乃从其国号而录
 之非复荒远不常见于赴告之文者也若彼国革荆
 为楚定当不在此年亦未必不在春秋书荆之前但
 不可得知尔春秋所书若在一二年间忽有改易则
 观者易惑今既隔远知不嫌矣
八月公会齐侯宋公郑伯曹伯邾人于柽(公作/朾)
 齐桓以楚氛寖炽故为是会以坚诸侯之志欲其同
 心拒楚而不轻议伐者惧不服则损威也急于固内
卷四 第 5a 页 WYG0177-0813c.png
 缓于攘外此伯者之略
九月公败邾师于偃(公作缨谷/一本作堰)
 僖公自邾入立邾盖有奉焉至是邾来责赂而鲁不
 与之故战于偃而败其师也所以然者邾为鲁细其
 来已久僖公季友之意以为彼非列国之比也今乃
 恃其从会伯主而责赂于我兴师境上德不胜怨是
 以败之又柽之会必邾子也独书邾人是盖鲁史之
 文若不屑录其君然凡此之类并是存其事尔彼此
卷四 第 5b 页 WYG0177-0813d.png
 曲直无足言矣
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郦获莒拿(郦公作/犁谷作)
(丽/)
 庆父弑闵奔莒季友既立僖以赂求庆父于莒莒人
 归之赂盖未入于莒也至是莒人闻庆父已死兴师
 来责赂季友败其师而获其将焉此与上公败邾师
 并是闵僖间未了之案情事相类而有不同者公败
 邾师不免谷风负德之讥故书词从略而季友获拿
卷四 第 6a 页 WYG0177-0814a.png
 则以莒尤无状而克获有功为内之荣故文较详也
 鲁之四邻邾莒为小得相吞茹便尔为之信义之衰
 非一日矣败邾获莒何多怪乎吾故曰春秋乱世之
 书比事属辞其情可见是非曲直有不足细论者焉
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丧至自齐
 齐桓杀哀姜僖公请其丧而葬之不明正其罪以示
 恩厚故至葬皆从常文无所贬也夫人氏者犹言女
 子氏尔史氏之文亦容有所异同上既书夫人姜氏
卷四 第 6b 页 WYG0177-0814b.png
 薨于齐此则言夫人氏不疑非姜矣春秋于凡恶人
 不以一字为贬绝前夫人孙于齐及此夫人氏之丧
 诸家因史有异文强为之说欲于贬绝之中分其等
 级非圣意也
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
 前年卫蒙狄难戴公庐曹卒文公继世徙居楚邱鲁
 奉伯令为城其国都其所同往之国不见于经有无
 不可知也齐桓先城邢后乃城卫者盖当时势有缓
卷四 第 7a 页 WYG0177-0814c.png
 急卫犹小能自立稍辽缓之不至于亡也要之皆是
 齐桓绝美之事不应更以缓急为讥观木瓜之诗卫
 人之德齐如此则可以见矣城邢城卫并非诸侯专
 封之事实与文不与之说亦无取焉
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
 请其丧而葬之谥曰哀者盖以国乱出奔道死非命
 为可哀悯不正明其罪而绝之不特此也庆父虽受
 诛亦但逼令自尽同诸无罪之人谥曰共仲与僖叔
卷四 第 7b 页 WYG0177-0814d.png
 同立后遂为三桓之祖凡此皆公子友所为原其本
 意亦所以自托于其君也有罪且然况于定乱拥立
 为社稷之臣者乎汶阳之赐费邑之封僖公之报德
 已厚而季友受之吾知其无复谦让之怀而阴图子
 孙之利也深矣
虞师晋师灭下阳(公榖下/作夏)
 并吞虞虢者晋志也贪璧马之赂假之道遂从晋伐
 虢灭下阳而虞亦因此自亡则是非晋为之虞为之
卷四 第 8a 页 WYG0177-0815a.png
 也晋不得虞不能灭虢故虽晋主兵而以虞先晋罪
 虞之为晋用也晋之恶不待言也虞贪而愚实为可
 悯春秋深恶晋献故重责虞君若言汝虽至愚亦何
 至于此极而令晋人得肆其毒乎爱之甚者恕之甚
 怒之甚者罪之甚圣人之情何以异于人哉(明非恶/虞反加)
 (于/晋)先晋不见于经见经始此晋自此益强驯至主盟
 中夏若齐僖之启小白矣
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公羊作/贯泽)
卷四 第 8b 页 WYG0177-0815b.png
 江黄素属于楚齐桓威信既著远人慕之而来服焉
 桓方志在图楚遂受之而合宋公以与其君盟使一
 意从中国而后进而问楚罪可以不战而屈之故是
 时虽有夷吾之言而不暇于长虑却顾者欲以集吾
 事而已
冬十月不雨
 此当连下年见义书恒旸也建酉之月全然不雨其
 戌亥二月或偶得雨雨必不多即是恒旸可知若一
卷四 第 9a 页 WYG0177-0815c.png
 时皆不雨则不应书十月若非恒旸但此一月不雨
 亦可不书也
楚人侵郑
 江黄楚属也而服于齐故复为之侵郑郑终不敢背
 齐即楚故明年复见伐也
三年春王正月不雨 夏四月不雨
 三不雨并书首时盖三时之间天道恒旸动至经月
 不雨但中间或小有雨不能润物故不书自某月至
卷四 第 9b 页 WYG0177-0815d.png
 某月不雨而亦不于仲季月书雨也一切养人之物
 得雨而滋连时不雨为灾可知有国有民者宜何如
 忧念之春秋所书有烦而不杀者盖圣人之意甚重
 乎此也
徐人取舒
 诗称荆舒是惩则舒者楚之与国也徐人用师取之
 东诸侯之服楚盖亦得徐人之力云徐亦夷也以夷
 攻夷始见于此其后如吴之入郢又其甚也
卷四 第 10a 页 WYG0177-0816a.png
六月雨
 至此始大得雨旱气消也缘上恒旸故书此以结之
 见旱不竟夏自此已后得雨不更书矣巳月得雨苗
 种赖之知此年不饥
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谷
 江黄之君复亲至齐境桓与宋公会之而结好焉远
 人慕义弃楚即齐无贰尔心不须盟誓盖齐桓至此
 而服楚之胜算不卜而可定矣江黄不书爵者楚尚
卷四 第 10b 页 WYG0177-0816b.png
 未得书子况其私属投诚于我来者不拒去亦不追
 人之可尔遑问其爵
冬公子友如齐涖(公谷/作莅)(谷于子下/有季字)
 阳谷之后齐桓重烦诸侯但与宋公为主会江黄之
 君定为伐楚之计其中国诸侯如鲁卫陈郑等更须
 盟以结之故前定为此盟而鲁使上卿往受盟于齐
 听约束也陈卫诸国亦当同之外事不见也江黄不
 盟者伐楚之时不欲使二国从已致受祸速也但不
卷四 第 11a 页 WYG0177-0816c.png
 得为楚用斯可矣
楚人伐郑
 三年之间楚三伐郑郑欲成矣以孔叔之言而止盖
 阳谷之会齐桓方谋伐楚郑方受盟于齐心有所恃
 知其可待故也
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
伯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 夏许男新臣卒 楚屈
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
卷四 第 11b 页 WYG0177-0816d.png
 自庄二十八年荆伐郑齐桓一合诸侯救之自此之
 后楚人与中国争郑一再加兵齐桓会诸侯于柽又
 盟江黄于贯又再会于阳谷其虑深矣其谋定矣至
 冬楚复伐郑而后乃今连七国之师以伐楚前此宁
 为濡忍毋为轻发恐轻发之难收而适足以害我伯
 事之成也是役也本谋在于伐楚而先侵蔡者蔡自
 献舞被虏以后仅一会于北杏明年荆入蔡嗣是蔡
 不复与中国会盟一向服从于楚而桓亦莫之问也
卷四 第 12a 页 WYG0177-0817a.png
 先其近者置其远者姑弃蔡以予楚而不责其即夷
 之罪以为吾欲责蔡则其事不容但已必须与楚相
 关不伐楚而但责蔡蔡此时唯能庇己者是从势犹
 不得比于郑必且旋服旋畔则不如其己也故宁弃
 蔡二十馀年不问直至伐楚之师出而义旗所指首
 及乎蔡焉蔡有即夷之罪宜为鸣鼓之攻不以伐而
 以侵者志不在乎区区之一蔡也以八国之师临蕞
 尔之蔡太山压卵未足为喻所谓用牛刀以割鸡其
卷四 第 12b 页 WYG0177-0817b.png
 志不在蔡也明矣才侵蔡而蔡巳溃矣蔡溃而遂伐
 楚矣遂者继事之辞有因此事生彼事非初意之所
 及者有本欲行彼事先行此事而以次及之者皆得
 以遂言之也伐楚则是声其罪而讨之楚之罪在无
 王故以包茅不入为辞倔强僭窃皆在其中包茅缩
 酒者所以为辞也岂真为此一物而已昭王不复者
 周室先王之事南征不复疑若楚人弑之故以为问
 其既死而远者犹欲罪之则于今之共主而藐然无
卷四 第 13a 页 WYG0177-0817c.png
 所顾忌偃蹇自大不知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之义者
 当何如耶是亦所以为诘问之辞尔然不斥彼僭王
 之非而但举此为言者亦有说矣楚自熊渠称王畏
 厉王之威而去之及熊通以王号请于周周不许乃
 自立为武王及兹又三世矣以齐桓之力不能使之
 革去王号恪守子男之服也一旦以是责之楚必不
 服不得受成则势必用战战虽或可以胜而兵端一
 搆荼毒生民未有攸底此固齐桓管仲之所不肯为
卷四 第 13b 页 WYG0177-0817d.png
 也故不得已而用其机权于辞严义正之中使之受
 其一而辞其一则彼之计较于利害曲直之间者自
 然出于行成之一策而我可以坐而收安攘之功矣
 圣人微管之叹固在于召陵之一举而所以深嘉乐
 予者尤以其能不用战也战者圣人之所慎伐楚次
 于陉其庶乎得圣人之心矣楚未服罪故师行少进
 而次于陉既未得战自当有止宿之地虽救邢之师
 犹不当便用为讥也况此之次陉尤所谓不疾不徐
卷四 第 14a 页 WYG0177-0818a.png
 者乃兵家节制之常春秋据事而书其为畏与非畏
 无用言之必欲避畏之迹则如吴之入郢而可然而
 飘风不崇朝骤雨不终日吾亦未见其能善胜也屈
 完来盟言来者僖公在焉内辞也不言楚使者楚使
 完来盟之定否未可得知春秋据内而言亦但知彼
 国有人来此乞盟而已不问彼君之意若为不须言
 使然后见其非私来也完请盟于是为之退师一舍
 次于召陵而后诸侯同与之盟示有礼于楚也夫以
卷四 第 14b 页 WYG0177-0818b.png
 楚之强恣而屈服行成则中国之威稍伸伯主之义
 亦著而自后之以兵相加侵败王略其曲全在乎彼
 有不待言矣又何多求焉楚亦非全畏齐正以不战
 而退八国之师较之战而能胜者利害相去甚悬况
 胜亦未易言也而亦心知齐之此举必不多求于我
 不惜小屈以成齐桓之名其为谋甚善亦可谓彼有
 人焉也是故楚之为楚非一切荒裔之比也其世世
 与中国争伯非偶然也君子以是知齐桓之持之重
卷四 第 15a 页 WYG0177-0818c.png
 施之恕而成功之难也许男卒不言于师者观上下
 之文则从可知也
齐人执陈辕(亦作袁公/谷并作袁)涛涂
 诸侯俱盟召陵而退而陈之大夫何以独见执也七
 国之中陈郑许于楚为近而国又弱于宋卫伐楚之
 师本为勤郑而出郑德齐深倚齐重未敢萌畔齐之
 心许男新卒方当以丧归固不必言矣惟陈尤偪于
 楚虽尝从中国会盟而亦不敢开罪于楚今者大举
卷四 第 15b 页 WYG0177-0818d.png
 伐楚陈侯勉从齐命盖亦不得已矣其心以为楚蛮
 夷也择利而为之故有屈完之使诸侯既归楚必且
 修怨焉盟于何有修怨则陈首受祸齐其终庇我乎
 是知弃楚即齐乃他国之利而非陈之利也故于其
 师之方还而携贰之心见焉或以己不能终齐事若
 南北两事等情闻于齐桓桓为是执其大夫而一再
 伐陈不如是则伯事又将败也据经文所书其情自
 显至如误军道之说左氏公羊盖皆失之后之说者
卷四 第 16a 页 WYG0177-0819a.png
 又以为齐志骄盈无故而执陈之大夫春秋书人以
 贬者其亦弗思甚也与
秋及江人黄人伐陈
 执袁涛涂本欲问陈侯之罪故秋遂伐之及者鲁及
 之也鲁僖善事齐桓故使其微者会江黄之人而伐
 陈也江黄亦请效力于中国以求齐之庇巳而其国
 于陈为近故从鲁伐之其事便也江黄不敢得罪于
 楚而倚齐之威则遂敢于伐陈然固不知齐桓之不
卷四 第 16b 页 WYG0177-0819b.png
 能庇巳也卒取灭亡可悲也夫
八月公至自伐楚 葬许穆公(公作/缪)
 僖公从齐伐楚鲁人作颂以美大之夫子录其篇不以
 为讥也亲诸夏而禦四夷虽近于夸犹用为美谈春
 秋于是役也以伐楚至岂非明示得意之文夫子亦
 从鲁人之志而不之革者乎
冬十有二月公孙兹帅师会齐人宋人卫人郑人许人
曹人侵陈(兹公作/慈后同)
卷四 第 17a 页 WYG0177-0819c.png
 秋伐陈陈不服故大合诸侯之人帅师侵之皆同伐
 楚者也陈乃请成于是终齐桓之世陈不敢自外于
 中国而楚亦莫之能害也则此年之一再伐陈盖亦
 伯事之不得而已者而非其过加侵暴于同好之国
 也亦明矣叔孙氏帅师自此始外书人者皆其大夫
 详内略外故但人之而已(不以人/为贬)
五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
 晋以世子死状告于诸侯谓世子实有不子之恶其
卷四 第 17b 页 WYG0177-0819d.png
 谋未成而情见势穷至于自杀也然而晋献之恶申
 生之冤流闻彰布于天下不假听断而得其情矣故
 据事而直书之所以为万世之烱鉴前灭下阳此年
 执虞公晋方吞灭同姓日以富强而乱本既成天性
 之亲自相屠戮晋事见经之始比而观之亦可以知
 所戒惧矣申生之事与卫伋寿略同而申生所处尤
 为无可奈何张子云无所逃而待烹是其恭也申生
 苟欲逃死晋献必不能容则乌知其不更即于罪戾
卷四 第 18a 页 WYG0177-0820a.png
 而天下后世且不复怜之乎故以申生陷父于不义
 而为大仁之贼者此立教之言而非设身处地忠恕
 平允之论也
杞伯姬来朝其子
 杞伯姬来非直来也朝其子也曰朝其子者以其子
 来朝于僖也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是曹伯不自
 来也今伯姬挈其子以来则不得言杞伯姬使其子
 来朝也如言杞伯姬以其子来朝则文亦明矣春秋
卷四 第 18b 页 WYG0177-0820b.png
 变文言朝其子者嫌若伯姬偕其子而朝也朝非伯
 姬事也故言朝者其子尔伯姬以庄二十五年归于
 杞至是十四年尔子方幼弱可知也所以朝其子者
 盖杞实衰微伯姬以其子求庇于僖而身率之以来
 使之朝也其实未能成朝礼而情亦不同于他国之
 但为朝而来者故其文不得而不异也凡此皆当时
 情事如此春秋因而录之不切切然以明正典礼严
 示堤防为笔削之意说者皆过也
卷四 第 19a 页 WYG0177-0820c.png
夏公孙兹如牟
 聘于牟也兹叔牙之子叔孙氏再见而仲孙氏后出
 者盖庆父罪重未即任之
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
首止(公谷并/作戴)
 王世子者惠王之世子郑后立为襄王者也世子出
 会诸侯未有不得王命而自行者盖齐桓伯功既盛
 召陵服楚之后愈欲乞灵周室以增伯主之重使诸
卷四 第 19b 页 WYG0177-0820d.png
 侯不敢背巳而从楚焉故以尊王为辞请于惠王使
 世子代王出而已率诸侯会之世子稍失爱于惠王
 是举也虽非王意然不得而不许也于是王世子为
 会主而齐宋以下往会焉不纯行君臣之礼(不得/言朝)
 避天王也殊会者明世子尊诸侯不敢与之为匹敌
 也尊世子所以尊王也晋文踵其事而加甚焉故有
 河阳之狩在齐桓犹为念深礼谨要其意则一而已
 矣齐桓之召诸侯不以定世子位为名然世子亦自
卷四 第 20a 页 WYG0177-0821a.png
 定矣如以定世子位为名而显然与天子抗衡则何
 以服诸侯而郑伯怀贰春秋何以书逃归乎盖齐桓
 此举一物而三用之尊王室一也崇己威二也定世
 子三也此伯者之略功过皆有之也书公及者下有
 会王世子文不得不言及也首止卫地世子出不为
 甚远亦不得在畿内者嫌诸侯近王不朝过门不入
 非所以崇敬也
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止
卷四 第 20b 页 WYG0177-0821b.png
 诸侯即会王世子之诸侯齐侯也宋公也鲁侯也陈
 侯也卫侯也许男也曹伯也诸侯自相为盟不敢与
 世子盟也盟者示之以信犹所谓有如皦日者也示
 之以信者殆于不相信也王世子何人也盟曰必无
 相背负则是谓可以然也故夫诸侯可相为盟者以
 其相背负之事可以然也王世子不敢盟者王世子
 之于诸侯犹非所当疑也而况诸侯之于王世子乎
 然而王世子在焉而诸侯盟焉王世子固盟主矣不
卷四 第 21a 页 WYG0177-0821c.png
 言而喻尔此亦衰世之事而仲尼之所心恻者也
郑伯逃归不盟
 会王世子于首止有郑伯盟于首止无郑伯郑伯逃
 归不盟也郑伯不肯与是盟先是盟而去之也春秋
 鲁史也首止之役僖公在焉以僖公之在则自王世
 子已下至于曹伯皆内也于是诸侯哆然曰郑伯逃
 归矣史氏承其意而书之所以深诮郑伯如不齿之
 者凡以为内辞也合诸侯以会王世子既会而寻盟
卷四 第 21b 页 WYG0177-0821d.png
 乃至失一郑伯亦非伯事之光彼王者之世不期而
 会八百今乃仅七国而去其一乎故不得不深诮郑
 伯摈不与齿而曰彼其逃归矣不盟矣深诮郑伯者
 所以杀齐桓之耻也然则郑伯无恶乎曰齐桓之伯
 虽未必有至诚恳恻之心然如此会其义正其言顺
 其于天室之安危中国之盛衰大有所关系从之者
 为是则背之者为非或言王召郑伯使去齐从楚故
 郑伯中变而不肯与盟然诸侯在首止未尝明奉王
卷四 第 22a 页 WYG0177-0822a.png
 旨则固不嫌于臣抗君子抗父也而郑伯乃首鼠两
 端中道而背之去齐即楚不可以他辞解也据此逃
 归之文圣人之情亦从可知尔(所谓彼/善于此)
楚人灭弦弦子奔黄
 安中国而遏寇乱者春秋之大义其于楚也一言以
 蔽之彼哉彼哉而已隐桓之编不见于经至其败蔡
 入郑大为中国患则书之所以起伯事见中国赖齐
 桓其势急也后且易荆而楚矣然于彼国蚕食之事
卷四 第 22b 页 WYG0177-0822b.png
 不与吾中国相关者天子诸侯既莫之问春秋亦略
 而不书盖无缘得书也至是书楚人灭弦弦亦南方
 微国也弦不事楚又不设备故见灭亦楚自蚕食其
 地尔所以书者以齐桓故也据左氏江黄道柏皆弦
 姻也方睦于齐弦子恃之以至灭亡江黄两与会盟
 若道柏若弦乌知其不私事齐桓而经不见也今弦
 子国灭奔黄黄人能无惧乎惧而告于中国此其所
 以不得不书也然不书楚斗谷于菟帅师灭弦而但
卷四 第 23a 页 WYG0177-0822c.png
 书楚人则犹略之也外之也其后之从详者势不得
 而不详也亦犹夫始之不见于经而后乃稍稍见也
 (传所谓渐进者亦是/此意非予之之谓也)然则齐桓不合诸侯以救之春
 秋其有讥乎曰桓之伯仅足以庇陈郑诸国然犹或
 畔而去之不能定也至于江汉之间则楚人方怪其
 涉吾之地而桓之力有所不及亦明矣召陵一盟因
 利乘势使之不大为中国之患则桓之志已矣必欲
 率东方诸侯从兵革之役以与楚人决雌雄于我客
卷四 第 23b 页 WYG0177-0822d.png
 彼主之地谈何容易也故宁弃之而不之问夫岂不
 欲折楚人之锐使小国得入其宗祊而他日可无伐
 郑救许之纷纷哉力不足势不能也春秋录楚人灭
 弦弦子奔黄特以著楚人吞并之迹而于齐桓之身
 则褒贬之所不在以为责贤者备之义非所施于此
 也弦子不名者略之尔有罪无罪不足言也
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冬晋人执虞公
 据左氏此年晋复假道于虞伐虢八月围上阳十二
卷四 第 24a 页 WYG0177-0823a.png
 月灭虢虢公丑奔京师晋师还遂袭虞灭之而执其
 君臣春秋于此但书晋人执虞公其馀皆略而不书
 何邪晋新见经于我若疏远然彼所为相诈欺相吞
 并之事不一一详之则举其重者一书之略见事端
 而已晋献之不道极于此矣正不须以大书(谓灭虢/灭虞)
 详录一无漏略而后为深著其恶也不屑讥者甚于
 深讥之不即加刑者一刑不足以蔽其辜也春秋之
 意正犹此尔乃若虞之见灭由其自取非晋人能灭
卷四 第 24b 页 WYG0177-0823b.png
 之是则诚然矣然岂有操刃杀人士师不一问其状
 顾取死者之尸而鞭之数其顽愚之罪而以为善听
 断者哉是与于不仁之甚者也君子之为春秋宜无
 有与于不仁者毋亦不察于经文详略之故而误之
 也欤不言以归者虞无国也虞地皆晋有矣
六年春王正月 夏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伐
郑围新城
 郑逃首止之盟归而从楚齐桓于是率诸侯伐之围
卷四 第 25a 页 WYG0177-0823c.png
 其新城围新城者非如宋人之围长葛欲取其邑也
 讨郑之罪于其新城焉围之郑服则去焉尔许郑之
 细也许固坚事齐齐桓犹不使之伐郑所以爱许也
秋楚人围许 诸侯遂救许
 齐围新城以讨郑则楚围许以救郑围许齐不得不
 救许而新城之围自解此兵家之常非独楚人之好
 用诈而凌无罪之国也郑已即楚而许不偕来楚人
 亦以是而讨之尔遂者急释郑而救许伐郑可图再
卷四 第 25b 页 WYG0177-0823d.png
 举不救许则许必从楚非许之罪矣救许之师至而
 楚人自退诸侯亦便还此所谓交绥者也春秋录此
 用见齐楚相争之势齐桓虽勤诸侯所遇实为勍敌
 经营数十载势力才足相当王室缀旒于上小侯奔
 走于下岁有兵革之事生民安得帖然圣师微管之
 叹盖伤匪风之发而幸一时之小憩犹之乎不得中
 行而惓惓于琴张牧皮之徒云尔如谓书伐郑书救
 许乃至喜动圣颜知不然矣楚人围许不言救郑者
卷四 第 26a 页 WYG0177-0824a.png
 郑外也不以救而幸之也内辞自应尔也
冬公至自伐郑
 此以伐郑至者师本缘伐郑而出救许非初意所及
 辅成伯事救许不大于伐郑故举重而书盖史氏之
 辞不可以一例求诸家广说其义互有中否当文见
 之或从略而不论云
七年春齐人伐郑
 伐郑围新城而移师救许还不更围郑者楚人为救
卷四 第 26b 页 WYG0177-0824b.png
 郑伐许以诸侯师至而退若我更围郑即彼亦当更
 围许矣故两释之而未竟伐郑之事至此春齐桓不
 更烦诸侯而独自伐郑郑背中国必得之而后已非
 凌弱暴寡之师比也楚不更来救者郑自归楚楚受
 之知非己所得有不复争之
夏小邾子来朝
 自齐桓之伯而春秋列国之局一变二邾皆受朝命
 列于五等而称子矣盖桓居方伯之尊其服从者皆
卷四 第 27a 页 WYG0177-0824c.png
 进其爵号以尊之使人知劝亦所以壮中国之势而
 誇耀于蛮夷也盖礼乐征伐命德讨罪之权并假天
 子之命以行而实则自诸侯出若唐之藩镇矣小邾
 郳也
郑杀其大夫申侯
 申侯旧有宠于楚其在郑也盖导之从楚而逃首止
 之盟齐再伐郑郑病杀申侯以说于齐情或然欤夫
 上下相贼杀王者之大禁也臣弑其君罪在不赦其
卷四 第 27b 页 WYG0177-0824d.png
 君之无道与否不论也君杀其臣臣之有罪与否虽
 不同而专杀者春秋之所重故系以国而书杀其大
 夫以明王禁自非弑逆大恶则有罪与否固不嫌于
 同辞矣此春秋之大指犹礼制报服之意也系以国
 者擅国之谓君君不得曰非我杀之人杀之也不言
 君者恩降于世子母弟故不斥君以为杀也
秋七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母
(谷作宁毋陆氏云公谷/本无郑世子华四字)
卷四 第 28a 页 WYG0177-0825a.png
 宁毋之会左氏详矣先儒疑经无郑世子华四字意
 其然也说详集传
曹伯班卒(公作/般) 公子友如齐 冬葬曹昭公
 使上卿往聘也
八年春王正月公会王人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
世子款盟于洮(公羊未有/郑世子华)
 宁毋洮一再会盟左氏之说亦若有可疑者于集传
 论之王人天子之人不必定是下士然后书人序诸
卷四 第 28b 页 WYG0177-0825b.png
 侯之上事在不疑(不序齐侯上则将置于/何处岂亦以强弱序乎)王人与诸
 侯盟其为衰世事居然可知或时势非获已春秋不
 用为讥以此测圣人之情其可也以王人序诸侯之
 上而振振然称齐桓之能尊敬天子抑何弗思之甚
郑伯乞盟
 乞盟者请受盟也谓之乞者郑自以前逃首止之盟
 为罪而卑辞以请于桓如乞师之必言乞也史臣从
 其所自为辞而书之不变文言请者以王人莅盟伯
卷四 第 29a 页 WYG0177-0825c.png
 主为政而僖公又在焉郑新从楚来尊内而外郑伯
 如曰前逃归不盟今更乞盟矣所以抑彼而伸此明
 是会之得郑也非故加以至辱之名如后儒之说也
 (以乞盟为至辱则内/之乞师亦为辱矣)诸侯既盟矣郑伯来乞盟则诸
 侯当更与之盟但书乞盟从省可知也
夏狄伐晋
 晋强国也与狄错处兵戈相寻未已书晋事渐悉始
 外之稍稍内之
卷四 第 29b 页 WYG0177-0825d.png
秋七月禘于大庙用致夫人
 据左氏以为致哀姜也盖僖公以小君礼葬哀姜殡
 庙赴同祔姑一切同诸夫人特以凶死于外有疑焉
 故迟至此年因禘祭而致其主于庙以正嫡配先君
 也致夫人不书此盖以其有异于常而存之其用禘
 非礼春秋所不议说已见前矣
冬十有二月丁未天王崩
 惠王崩襄王立
卷四 第 30a 页 WYG0177-0826a.png
九年春王三月丁丑宋公御说卒(公谷/作禦)
 宋桓之葬鲁无不遣卿往会之理没而不见盖以宋
 子背殡出会既归乃葬故略之而不书不然则亦史
 文之缺而已
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
 宰周公天子之三公也于王臣为最尊故不名不字
 宋子襄公也背殡出会以丧行故书子宋本公爵辅
 桓行伯而国大于鲁卫故从本班也襄王始立内有
卷四 第 30b 页 WYG0177-0826b.png
 叔带之党宗社未宁桓为是会以翼戴天子镇抚内
 外其事至重而不轻故以宰周公莅之而宋子虽有
 新丧亦以身与会而不使卿摄也序桓之绩召陵首
 止葵邱实为卓伟不可没之适衰世有此纷纷如宰
 周公宋子之等虽变常典在所不讥盖不暇讥也此
 被发缨冠之义为春秋者不可不察宰周公不殊会
 者内莫尊于冢宰外莫尊于方伯公侯皆天子臣非
 若王世子有君臣相临之义故得引而同之也
卷四 第 31a 页 WYG0177-0826c.png
秋七月乙酉伯姬卒
 盖许嫁而卒为之服也
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丘
 书诸侯盟见宰周公不盟也义与首止同但彼是世
 子在会而诸侯不敢与盟此是宰孔既会先归诸侯
 尚在葵丘自相盟宰孔若在未知得盟以否夏但为
 会至此始盟则诸侯亦自不敢与宰孔盟可知也孟
 子称五伯齐桓为盛葵丘之会束牲载书而不歃血
卷四 第 31b 页 WYG0177-0826d.png
 申明五禁毋得相犯孟子不道桓文而称述之如此
 则知此葵丘之会为圣师褒二百四十二年之内不
 得不以小康见推也诸侯信桓之深盟而不歃者宋
 鲁诸君久矣同心共事唯郑则去来不常而上年乞
 盟实出郑伯之志无复携贰之端亦由齐桓之义有
 以服之故不歃者非为他为得郑之深异于前事也
 又按夏会葵丘历三四月诸侯不离其地至九月乃
 复为盟非有伐国围邑之事而久劳于外如此何邪
卷四 第 32a 页 WYG0177-0827a.png
 愚以是知此会之为翼戴新王填安内外其事至重
 且大而非徒为寻盟修好但假天子之命以自济其
 雄伯之私而已也宰孔之致宋子之来其情事亦灼
 然可见矣桓盟不日盖当时史臣以此为常不用书
 之独此备日者或史臣见此盟有异他日因而记之
 仲尼修书不加增削非有深意也
甲子晋侯佹诸卒(公作甲戌佹/公谷作诡) 冬晋里克杀(公作/弑)
君之子奚齐
卷四 第 32b 页 WYG0177-0827b.png
 骊姬嬖于晋献欲立其子谮杀世子申生逐群公子
 而奚齐得有晋国此国人之所欲得而甘心者也非
 里克杀之则无能杀之者矣圣人之心犹人人之心
 也岂其有爱于奚齐而不以杀之为快乎然而书杀
 其君之子奚齐不谓之罪里克不可也里克者晋之
 重臣欲中立以免祸则申生之死奚齐之立里克固
 亦不能辞其责矣乃献公死嗣君之位既定而后杀
 之其事虽快于人心圣人犹不许也晋献之昏骊姬
卷四 第 33a 页 WYG0177-0827c.png
 之恶申生之冤炳然灼然自当别论但据里克之事
 而断之则受命于先君遭丧继位里克以人臣而杀
 之所知者此而已其他非所知也则亦犹夫庆父之
 杀子般东门遂之杀恶而已不复论其为正嫡与否
 若国人子与不子也故曰春秋成而乱臣贼子惧者
 正以臣子之于君父不可与之校曲直是非而名义
 所在一或犯之而与乎乱贼之迹则虽自谓天下之
 贤人从众人之望而行之所杀者为无道所立者为
卷四 第 33b 页 WYG0177-0827d.png
 能君有功于其国者甚大而圣人断然加之以大恶
 之名不可以他事而望圣人之赦除之也虽欲不惧
 不可得已况此里克者中立于前而连杀二孺子于
 后又不得为贤乎故曰书杀其君之子奚齐不谓之
 罪里克不可也
十年春王正月公如齐
 七年使公子友聘齐及此公自如齐始朝于桓也嗣
 是终桓之世朝聘不旷鲁之事伯主勤矣桓庄如齐
卷四 第 34a 页 WYG0177-0828a.png
 皆非朝朝齐自僖始盖葵邱之会天王使宰周公赐
 胙于桓命无下拜所以崇重之者至矣于是东诸侯
 之大者亦朝于齐不特曹许小国无敢后至而已齐
 桓率诸侯以尊周室而诸侯之尊周室远不如齐者
 祸福利害之所由在伯主而不在天子也然则齐桓
 之尊周乃其所以自尊而功首罪魁之论君子之责
 备有由来也虽然天下之势极重难反王畿削弱徒
 守建空名蓼萧湛露之盛周亦自不能行之非独诸
卷四 第 34b 页 WYG0177-0828b.png
 侯之罪也论世之士宜有考焉
狄灭温温子奔卫
 温畿内诸侯苏子之都也见灭于狄以视伐邢入卫
 抑又甚矣
晋里克弑其君卓(公有/子字)及其大夫荀息
 据左氏上年冬十月里克杀奚齐荀息立公子卓以
 葬十一月克又杀卓荀息死之是二孺子皆未踰年
 之君也而春秋于此年正月书里克弑其君者杜氏
卷四 第 35a 页 WYG0177-0828c.png
 以为从赴也夫奚齐卓子其为嬖孽一也杀奚齐而
 不杀卓子人心犹不快也荀息能复立之则里克能
 复杀之荀息之所立者人心之所不欲立也里克之
 所杀者人心之所欲杀也使骊姬有三子四子而辄
 立之而辄杀之无噍类焉天下后世犹莫之怜者以
 骊姬之谮杀申生其志至憯不可得而容忍也然则
 无问成君不成君而里克杀之圣人不唯不恶之固
 亦将许之也然则晋人虽以踰年成君赴而特变其
卷四 第 35b 页 WYG0177-0828d.png
 例不以弑君书何为不可乎曰不可也虽使骊姬之
 恶更有甚焉奚齐卓子如卫朔之愬伋寿而里克杀
 之犹以弑书也不如是则立一君杀一君乱贼之祸
 无时而得息也故里克之杀二子比于他弑君者独
 为人心之所共快而春秋则以一例治之虽欲不以
 弑书而有所不可者此春秋之所以为春秋也然则
 奚齐书杀其君之子卓书弑其君杀奚齐之罪为轻
 于杀卓然乎曰杀其君之子犹之弑也以弑未踰年
卷四 第 36a 页 WYG0177-0829a.png
 君为轻于成君者非春秋之意也书之者异从史例
 尔至于科乱贼之罪则从同而已春秋书弑君及其
 大夫者三孔父之义形于色也仇牧之不畏强禦也
 荀息之不食其言也皆大臣之能死节者也荀息从
 君于昏许君以死仅能不食其言与夫前二人者有
 间矣而书法从同者荀息之罪在于探献公之志受
 献公之命而为奚齐傅尔至于献公死立奚齐奚齐
 死立卓子卓子又死力不能杀里克而以其身殉此
卷四 第 36b 页 WYG0177-0829b.png
 其于忠贞之节其庶几矣虽忠非所当忠贞非所当
 贞然而君子之论至此则不复念其前非而但取其
 死节可矣仲由结缨之义比于易箦为劣而以视夫
 偷生苟免之徒则不可同年而语也孰谓荀息之死
 而非圣人之所取乎荀息不正遇祸视孔父自然不
 同但不可以名字之间而求圣人褒贬之意名犹字
 也圣人何择焉考其事实以定其是非邪正之归是
 在后人而已矣于史书一句一字之内而屑屑然著
卷四 第 37a 页 WYG0177-0829c.png
 人之贤不肖又使人谛视熟察而后见之者愚固知
 其不然也
夏齐侯许男伐北戎
 北戎在齐之北即山戎也许男独从伐者盖许德齐
 甚自请效力于齐如江黄伐陈之类当时小国之情
 固如此北戎不闻为中国患然经传所载甚略未可
 横断齐桓此举为非
晋杀其大夫里克
卷四 第 37b 页 WYG0177-0829d.png
 里克之弑二君为重耳也惠公入惧里克之复将杀
 己故杀之也所谓杀之不以其罪者故不以讨贼之
 辞言之也惠公入不见经者春秋所录本非国史全
 文难可责以备记无遗曲为训说徒滋劳攘推测圣
 情转见荒忽阙而不言斯为得矣
秋七月 冬大雨雪(公作/雹)
 盖夏正九十月之间齐鲁近北雨雪多有之以大书
 者寒甚有异于常或亦得为灾尔若依公羊作大雨
卷四 第 38a 页 WYG0177-0830a.png
 雹则灾及人畜尤可不疑矣
十有一年春晋杀其大夫丕郑父(公羊疏云左氏经/无父字公作邳)
 丕郑里克之党也谋出惠公不遂而见杀春秋据事
 书之不以有罪无罪见义左氏所载里丕党凡数人
 举其贵者一人馀从略此史家之例
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谷
 此会非有诸侯之事直以昏姻之故行家人之礼尔
 然夫人不宜与公俱会于外直书其事非礼可知
卷四 第 38b 页 WYG0177-0830b.png
秋八月大雩
 夏之六月渴雨甚也
冬楚人伐黄
 黄本属楚慕齐桓之义远从中国会盟而不共楚职
 楚人伐之桓不能救也桓岂不欲救哉度其力不足
 以及远徒敝中国以与楚争终莫能庇之故弃之而
 不惜尔书者见夷夏盛衰之势伤齐桓伯业亏损不
 如盟召陵时也
卷四 第 39a 页 WYG0177-0830c.png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庚午日有食之 夏楚人灭黄
 冬以被兵告至是而诸侯之救不至遂为楚所灭也
 前灭弦不书伐者弦不与盟会略之又不踰时见灭
 但举重而已此先书冬伐者见弦之不救犹可无讥
 而黄之见灭实为桓耻也(管仲/尚存)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丁丑陈侯杵(公作/处)臼卒
十有三年春狄侵卫 夏四月葬陈宣公
 楚人灭黄患未及中国也而为中国之耻狄侵卫侵
卷四 第 39b 页 WYG0177-0830d.png
 虽浅事未足深耻然兵戈交横不可扑灭之势于是
 为著前书日食天变人事信而有徵所谓天之方蹶
 无然泄泄者圣人之情具见乎辞矣
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咸
 据左氏此年秋为戎难故诸侯戍周则咸之会自当
 为王室而致诸侯非专为杞谋可知
秋九月大雩 冬公子友如齐
十有四年春诸侯城缘陵
卷四 第 40a 页 WYG0177-0831a.png
 缘陵杞邑杞未迁而豫为之城不序诸侯者盖即会
 咸之诸侯也既会之后诸侯各归其国此言诸侯城
 之者未必诸侯身自来或当各遣大夫帅师亦得言
 诸侯城之也齐桓为伯久矣此等之事要为常常无
 可大褒亦不应反加贬抑史家之例合从简省亦无
 怪焉
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谷作/缯)
 依左氏鄫季姬来宁公以鄫子之不朝也止之季姬
卷四 第 40b 页 WYG0177-0831b.png
 于是及其夫遇于防而要之使来朝非鄫子志欲朝
 鲁故言使也季姬前归于鄫及来宁皆不书春秋内
 女适人不书者多矣不足怪也季姬既见止示与鄫
 绝若将更嫁者(非实欲更嫁故/使得出遇鄫子)故亦不系以鄫也春
 秋书诸国来朝见内势尊重小侯尽事大之礼所以
 为荣然亦不没其实苟为夸耀情状有异备见其文
 如曹伯使其世子来朝后书其卒见曹伯病不能自
 来非慢也杞伯姬来朝其子见子幼弱来朝者伯姬
卷四 第 41a 页 WYG0177-0831c.png
 为主也此季姬使鄫子来朝见鄫子失礼于我今此
 来朝由季姬止之如曰鄫子挟恩恃爱既稚(众稚且/狂之稚)
 (非谓/幼小)且闇不知事大之礼吾季姬责之使朝是亦于
 内无损无庸于讳也然其不得为美事亦不假于言
 而见矣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
 春秋书灾异最重莫如天而地次之沙鹿梁山崩变
 之见于地者何大如之故备日以志谨明王者父天
卷四 第 41b 页 WYG0177-0831d.png
 母地诸侯君国子民精气相通谴告可畏沙鹿在晋
 地而不系国者天地示变当关天下之故虽在彼国
 遇灾知惧当引而同之
狄侵郑 冬蔡侯肸卒
 凡书侵书伐而诸侯不救者或彼国力足相当不烦
 佽助未可每见一事便责伯主不能救之但裔不谋
 夏而此狄连年见经侵卫及郑则桓伯之衰亦可知
 矣○蔡自见侵国溃后从楚如故中国会盟未有与
卷四 第 42a 页 WYG0177-0832a.png
 也故蔡侯之卒无月日略之比于远方小国亦史氏
 之常文非圣人贱之而去其月日也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齐
楚人伐徐 三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
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 公孙敖帅师及诸侯之大
夫救徐(公作率程端学本义云谷无/卫侯二字公羊卫在陈上)
 徐自庄二十六年见伐之后服于齐者久矣僖三年
 徐人取舒盖倚齐以凌楚之与国至是楚伐之徐虽
卷四 第 42b 页 WYG0177-0832b.png
 夷也而于我为同好故此书楚伐徐诸侯救徐所以
 内徐而外楚也牡邱之会本为救徐故又相与寻盟
 而遂次于匡诸侯不自将也内之帅师者大夫公孙
 敖也外诸侯亦皆使其大夫帅师而不序其人者详
 内而略外也疆场之事难可隃度况在千载之前用
 兵机宜益不可知救徐之役未知果合诸侯自行鼓
 勇而前扬威江汉否也但以大势而言则楚人至此
 己若气吞中原而齐桓伯业日就隳废亦自可见矣
卷四 第 43a 页 WYG0177-0832c.png
 公子庆父之子称公孙公孙敖之子称仲孙为仲孙
 氏仲孙氏典兵始此
夏五月日有食之 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
 徐齐之与国也楚伐之厉楚之与国也齐率曹伐之
 所以报也(厉在齐/楚之间)
八月螽(公作/𧑄) 九月公至自会 季姬归于鄫
 盛暑之月虫为灾也 女子始嫁书归于某此季姬
 是中绝而遣归其国故书法与始嫁同也纪叔姬归
卷四 第 43b 页 WYG0177-0832d.png
 于酅非嫁也亦书归于嫌疑之际君子慎之亦宁失
 不经之意云尔
己卯晦震夷伯之庙
 九月之晦日雷击夷伯之庙以天戒为重故详书之
冬宋人伐曹
 曹宋之细也为同盟之国且十有五年矣今而见伐
 亦犹鲁之伐邾欲加之罪则伐之而已尔诸夏自相
 攻伐亦见齐桓之伯衰诸侯渐不奉其约束矣
卷四 第 44a 页 WYG0177-0833a.png
楚人败徐于娄林
 前书诸侯之大夫救徐而徐竟为楚所败则诸侯之
 不竞亦可知已徐属于诸夏故娄林之败必书义同
 灭弦黄也
十有一月壬戌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
 此志秦晋交兵之始齐桓之伯衰矣而晋方乱此重
 耳之代兴所以迟迟而宋襄得以承乏也秦伐晋而
 获其君其君又秦所纳也则秦缪之得备五伯之数
卷四 第 44b 页 WYG0177-0833b.png
 其迹亦隐然可见也凡此并是天下无道礼乐征伐
 自诸侯出王室陵夷世变愈亟不可复振之事圣人
 笔削至此不胜忧叹东周之志所盱衡者远矣若夫
 彼此曲直之情乃为细节传有其文自可考见圣经
 简要不屑屑于斯也韩晋地战于韩则秦之来伐从
 可知也两君自帅师以战而至于见获则师之胜败
 自不须言晋师虽未败而晋侯被获为辱己甚非翅
 于败绩亦可知也此与蔡侯献舞书法不得同者上
卷四 第 45a 页 WYG0177-0833c.png
 言晋侯及秦伯战晋侯之名理无可见下文获晋侯
 亦不得与上异文获晋侯不即释之但言获则以归
 可知史笔谨严无庸赘也秦始见经而书法与晋为
 平交不似齐若楚之以夷夏为内外者晋虽宗盟大
 国献公以来未尝与中国之会秦杂西戎而其国乃
 丰镐旧都缪公于五伯最贤孔子录其誓辞于百篇
 之末非吴楚僭窃之比也故自晋文主夏盟之前以
 鲁视秦晋则皆外也则又皆非荒裔也不容独内晋
卷四 第 45b 页 WYG0177-0833d.png
 而尊之外秦而卑之也凡此并因当时事世而定其
 文无庸以意扬抑于其间也
 
 
 
 
 
 春秋阙如编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