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1a 页 WYG0176-001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毛氏传卷二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
隐公(公姬姓侯爵名息姑鲁惠公弗皇之子伯/禽七世孙也据鲁世家自伯禽至隐凡十)
(三君以兄弟相及者五人故止七世七者世/次十三者传位之次也周书谥法隐拂不成)
(曰/隐)
此二字亦鲁史文也公本侯爵而称公惟史文有之
他即不然故尚书费誓史文称公曰嗟而作书序者
春秋毛氏传卷二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
隐公(公姬姓侯爵名息姑鲁惠公弗皇之子伯/禽七世孙也据鲁世家自伯禽至隐凡十)
(三君以兄弟相及者五人故止七世七者世/次十三者传位之次也周书谥法隐拂不成)
(曰/隐)
此二字亦鲁史文也公本侯爵而称公惟史文有之
他即不然故尚书费誓史文称公曰嗟而作书序者
卷二 第 1b 页 WYG0176-0014b.png
便称鲁侯则此称公者非史官旧标字乎
元年
史凡记事必以年领时以时领月而每公所记则又
必从首年至终年以为一公之终始此是史例则此
元年者本是隐公之元年例所必书无庸疑也乃何
休说公羊传谓天子改元诸侯无改元之例其所称
元当是黜周王鲁尊鲁为王者之义则不特悖礼叛
教春秋必诛且亦不识周制矣周制国君皆改元者
元年
史凡记事必以年领时以时领月而每公所记则又
必从首年至终年以为一公之终始此是史例则此
元年者本是隐公之元年例所必书无庸疑也乃何
休说公羊传谓天子改元诸侯无改元之例其所称
元当是黜周王鲁尊鲁为王者之义则不特悖礼叛
教春秋必诛且亦不识周制矣周制国君皆改元者
卷二 第 2a 页 WYG0176-0014c.png
他无可考史记齐世家称齐献公元年尽逐齐胡公
子而左传于襄十九年有云郑简公元年士子孔卒
则齐郑皆改元矣第改元则必行朝庙即位之礼而
隐复不书即位此有异耳其说见后
春王正月
此以时领月也礼也史凡书事必书在时月之下下
苟无事则此时月可不书而四时首月虽无事而犹
书之者谨时之例此所以为春秋也特书时旧法年
子而左传于襄十九年有云郑简公元年士子孔卒
则齐郑皆改元矣第改元则必行朝庙即位之礼而
隐复不书即位此有异耳其说见后
春王正月
此以时领月也礼也史凡书事必书在时月之下下
苟无事则此时月可不书而四时首月虽无事而犹
书之者谨时之例此所以为春秋也特书时旧法年
卷二 第 2b 页 WYG0176-0014d.png
有四时时有三月而时之所领则必在三月之首故
春必正月夏必四月秋必七月冬必十月而有时不
在首月如所称春王二月(隐三/年)春王三月(隐七/年)者则
不合矣然必二三月有事而正月无事故但书旁月
而不书首月若空书时月并无一事则必在首月而
不在旁月乃亦有时书次月如所称夏五月(庄二十/二年)
者则又不合矣吾故曰春秋须识例其必书时月虽
无事而亦书者此例也此终古不易者也其既书时
春必正月夏必四月秋必七月冬必十月而有时不
在首月如所称春王二月(隐三/年)春王三月(隐七/年)者则
不合矣然必二三月有事而正月无事故但书旁月
而不书首月若空书时月并无一事则必在首月而
不在旁月乃亦有时书次月如所称夏五月(庄二十/二年)
者则又不合矣吾故曰春秋须识例其必书时月虽
无事而亦书者此例也此终古不易者也其既书时
卷二 第 3a 页 WYG0176-0015a.png
月而或书此月或书彼月则非例也通也阙缪也(阙/缪)
(见夏五/月疏)通则无例阙与缪则并无义也不然天下岂
有以空空岁月而可以寓褒讥加美刺者以此推之
则凡书人书国书名书字其诸以通例而强作义例
者亦可返矣
然而王何也公羊传云王文王也谓文始受命王之
首也然而文未改正也故范氏谷梁注曰周王则改
正之王者也谓周之先王改此朔者非武王即成王
(见夏五/月疏)通则无例阙与缪则并无义也不然天下岂
有以空空岁月而可以寓褒讥加美刺者以此推之
则凡书人书国书名书字其诸以通例而强作义例
者亦可返矣
然而王何也公羊传云王文王也谓文始受命王之
首也然而文未改正也故范氏谷梁注曰周王则改
正之王者也谓周之先王改此朔者非武王即成王
卷二 第 3b 页 WYG0176-0015b.png
也然而改正耳即改朔亦朔一月耳曰王二月王三
月何也故杜氏序云王即平王盖时王必颁朔隐之
时则颁朔者平王也王有时不颁朔则不书王桓年
多无王可验也然而刘炫已辨之谓昭二十二年后
王室大乱天王出奔狄泉矣越五年而后反国此时
谁颁朔而五年之间皆得书王何为也故何休又曰
王者谓夏殷周三代之王也王正月则周王也周十
一月也王二月则殷王也殷十二月也王三月则夏
月何也故杜氏序云王即平王盖时王必颁朔隐之
时则颁朔者平王也王有时不颁朔则不书王桓年
多无王可验也然而刘炫已辨之谓昭二十二年后
王室大乱天王出奔狄泉矣越五年而后反国此时
谁颁朔而五年之间皆得书王何为也故何休又曰
王者谓夏殷周三代之王也王正月则周王也周十
一月也王二月则殷王也殷十二月也王三月则夏
卷二 第 4a 页 WYG0176-0015c.png
王也夏十三月也而服虔亦云孔子作春秋其于春
则每月书王以统三正谓夫三春之书王将以禹汤
文武立三正统也然此孔疏已辨之谓夫子以周室
臣民反尊夏殷之旧主每月书王以敬奉前代则何
意乎于是有袭公羊邪说以为春秋黜周王鲁体王
改元则此王字当暗指鲁公王者公也天王者王也
是世有二正土有二王乱臣贼子自春秋始而谓春
秋为之乎然则王之必不可以为王者之王断可知
则每月书王以统三正谓夫三春之书王将以禹汤
文武立三正统也然此孔疏已辨之谓夫子以周室
臣民反尊夏殷之旧主每月书王以敬奉前代则何
意乎于是有袭公羊邪说以为春秋黜周王鲁体王
改元则此王字当暗指鲁公王者公也天王者王也
是世有二正土有二王乱臣贼子自春秋始而谓春
秋为之乎然则王之必不可以为王者之王断可知
卷二 第 4b 页 WYG0176-0015d.png
也
然则何王乎曰世亦不知有春王耳亦不知王之当
属春不当属正月耳左传曰春王周正月其云春王
则王属春也云周正月则正月不属王也左氏亦唯
恐经文难明后世竖儒必有以王为周王者故书王
周以倒之又必有以正为王正者故加周正以别之
而世读其书而不之察也夫春何以王也王者兴也
谓春兴也春何以兴古者五德相禅谓之五王五王
然则何王乎曰世亦不知有春王耳亦不知王之当
属春不当属正月耳左传曰春王周正月其云春王
则王属春也云周正月则正月不属王也左氏亦唯
恐经文难明后世竖儒必有以王为周王者故书王
周以倒之又必有以正为王正者故加周正以别之
而世读其书而不之察也夫春何以王也王者兴也
谓春兴也春何以兴古者五德相禅谓之五王五王
卷二 第 5a 页 WYG0176-0016a.png
者木火土金水也五王递为王而四时以春夏秋冬
配之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各以时王而土则通王于
四时之间故家语孔子答季康子曰古之王者易代
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又曰五行用事先起于
木是故王者则之而首以木王而汉律历志亦云庖
牺氏继天而王(易大传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字书引/书亦云庖牺王天下庖牺本帝而称)
(王正指时德/木王为言)其德在木为兴王之首至于共工无道
火德不继而神农继之则共工霸而不王(其后秦不/继周木而)
配之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各以时王而土则通王于
四时之间故家语孔子答季康子曰古之王者易代
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又曰五行用事先起于
木是故王者则之而首以木王而汉律历志亦云庖
牺氏继天而王(易大传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字书引/书亦云庖牺王天下庖牺本帝而称)
(王正指时德/木王为言)其德在木为兴王之首至于共工无道
火德不继而神农继之则共工霸而不王(其后秦不/继周木而)
卷二 第 5b 页 WYG0176-0016b.png
(汉以火德继之亦霸而/不王王如字不读旺)是庖牺春王神农夏王少昊
秋王颛顼冬王由是而递转以至于周不读月令乎
春帝太皞即伏羲也夏帝炎帝即神农也秋帝少昊
即金天也冬帝颛顼即轩辕也春秋编年与月令表
里月令称帝而不称王春秋称王而不称帝而总之
以兴字概之人不识春王亦不识春帝乎春帝自伏
羲以至于周惟帝喾与周皆以木王则皆以春王惟
以木王则夏殷之春不得称王以夏殷非木德也惟
秋王颛顼冬王由是而递转以至于周不读月令乎
春帝太皞即伏羲也夏帝炎帝即神农也秋帝少昊
即金天也冬帝颛顼即轩辕也春秋编年与月令表
里月令称帝而不称王春秋称王而不称帝而总之
以兴字概之人不识春王亦不识春帝乎春帝自伏
羲以至于周惟帝喾与周皆以木王则皆以春王惟
以木王则夏殷之春不得称王以夏殷非木德也惟
卷二 第 6a 页 WYG0176-0016c.png
以春王则夏秋冬诸月不得称王以夏秋冬非王时
也然则春之得称王与王之必属春有断然者况春
秋尊王之书也春者出也尚书大传曰万物出地之
时也又春者寅也律历志云斗柄指寅方之候也今
周以冬十一月为岁首此时万物未出而斗柄指子
然犹称春者曰此岂春哉王在则然也盖春王也
然而正月何谓也曰即三正也何谓三正曰天开于
子十一月也以十一月为正朔则为天正地辟于丑
也然则春之得称王与王之必属春有断然者况春
秋尊王之书也春者出也尚书大传曰万物出地之
时也又春者寅也律历志云斗柄指寅方之候也今
周以冬十一月为岁首此时万物未出而斗柄指子
然犹称春者曰此岂春哉王在则然也盖春王也
然而正月何谓也曰即三正也何谓三正曰天开于
子十一月也以十一月为正朔则为天正地辟于丑
卷二 第 6b 页 WYG0176-0016d.png
十二月也以十二月为正朔则为地正人生于寅十
三月也以十三月为正朔则为人正第三正角立说
各不同有云三代改正者尚书大传春秋元命苞乐
纬稽耀嘉皆云夏以十三月为正殷以十二月为正
周以十一月为正此三代改正也有云二代始改正
者孔安国谓改正祗殷周二代故注尚书云汤承尧
舜禅位之后始革命创制改正易服是改正始于商
成汤也有云三代以前皆改正者三正纪云正朔三
三月也以十三月为正朔则为人正第三正角立说
各不同有云三代改正者尚书大传春秋元命苞乐
纬稽耀嘉皆云夏以十三月为正殷以十二月为正
周以十一月为正此三代改正也有云二代始改正
者孔安国谓改正祗殷周二代故注尚书云汤承尧
舜禅位之后始革命创制改正易服是改正始于商
成汤也有云三代以前皆改正者三正纪云正朔三
卷二 第 7a 页 WYG0176-0017a.png
而改此该庖牺以后三代以前统言之故郑注尚书
孔疏礼记皆云舜以十一月为正尧以十二月为正
高辛氏以十三月为正推之而高阳少昊黄帝神农
女娲伏羲皆三正递禅故宋志云高阳氏以十一月
为正而魏高堂隆作正朔议亦以轩辕高辛夏后与
汉皆以十三月为正此三代以前皆改正也虽诸说
不同而三代改正则无可疑者且改正必改月改月
必改时亦无可拟议者乃胡氏不知何据逞其武断
孔疏礼记皆云舜以十一月为正尧以十二月为正
高辛氏以十三月为正推之而高阳少昊黄帝神农
女娲伏羲皆三正递禅故宋志云高阳氏以十一月
为正而魏高堂隆作正朔议亦以轩辕高辛夏后与
汉皆以十三月为正此三代以前皆改正也虽诸说
不同而三代改正则无可疑者且改正必改月改月
必改时亦无可拟议者乃胡氏不知何据逞其武断
卷二 第 7b 页 WYG0176-0017b.png
谓以夏时冠周月致有明以来数百年尽为所惑夫
子月称正冬月称春经传显然即或他书所记三正
杂出毛诗周礼多用夏正(毛诗如四月维夏六月栖/栖维暮之春七月流火等)
(皆用夏正惟十月之交一之日觱发十月改岁等仍/用周正此士人行文与史官记事不同若周礼则原)
(欲以一代之制该百王之法故多用夏正如凌人正/岁斩冰遂人正岁简稼器太宰中春命蚕妇司裘季)
(秋献功裘大司乐冬日至/于圜丘夏日至于方泽等)而尚书春秋史官记事并
无差佚至春秋则谨之尤谨者而反云夏时吾不解
也
子月称正冬月称春经传显然即或他书所记三正
杂出毛诗周礼多用夏正(毛诗如四月维夏六月栖/栖维暮之春七月流火等)
(皆用夏正惟十月之交一之日觱发十月改岁等仍/用周正此士人行文与史官记事不同若周礼则原)
(欲以一代之制该百王之法故多用夏正如凌人正/岁斩冰遂人正岁简稼器太宰中春命蚕妇司裘季)
(秋献功裘大司乐冬日至/于圜丘夏日至于方泽等)而尚书春秋史官记事并
无差佚至春秋则谨之尤谨者而反云夏时吾不解
也
卷二 第 8a 页 WYG0176-0017c.png
然何以知改朔必改月也按左传昭十七年夏六月
日食昭子曰当夏四月谓之孟夏夫以夏六月而当
四月之孟夏是改月也其冬有星孛于大辰梓慎曰
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是明言
夏殷周之尽改月也故哀十三年十二月螽而家语
载季康子之问曰今周十二月夏之十月也而犹有
螽何也杂记孟献子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
七月日至可以有事于祖夫正月之至即十一月冬
日食昭子曰当夏四月谓之孟夏夫以夏六月而当
四月之孟夏是改月也其冬有星孛于大辰梓慎曰
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是明言
夏殷周之尽改月也故哀十三年十二月螽而家语
载季康子之问曰今周十二月夏之十月也而犹有
螽何也杂记孟献子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
七月日至可以有事于祖夫正月之至即十一月冬
卷二 第 8b 页 WYG0176-0017d.png
至也七月日至即五月之夏至也此皆孟献季康叔
孙昭子梓慎诸人所自言者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
月成梁此夏正也孟子曰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
梁成此周正也
又何以知改朔改月必改时也孟子秋阳以暴之赵
岐注曰周之秋即夏之夏盛阳也汉章帝以旱下议
而陈宠奏事有云十一月天以为正周以为春十二
月地以为正殷以为春十三月人以为正夏以为春
孙昭子梓慎诸人所自言者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
月成梁此夏正也孟子曰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
梁成此周正也
又何以知改朔改月必改时也孟子秋阳以暴之赵
岐注曰周之秋即夏之夏盛阳也汉章帝以旱下议
而陈宠奏事有云十一月天以为正周以为春十二
月地以为正殷以为春十三月人以为正夏以为春
卷二 第 9a 页 WYG0176-0018a.png
故汉书武成篇惟一月壬辰据律历志在冬十一月
而书序一月戊午师渡孟津据三统历为周正月之
二十七日皆冬也而史称武王伐纣孟春兴师书泰
誓亦云惟十有三年春改时故也
故凡改朔者必改时月而胡氏曰前乎周者以丑为
正其书始即位曰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则月不易
也后乎周者以亥为正其书始建国曰元年冬十月
则时不易也夫商亦改月商亦改时前所引左传梓
而书序一月戊午师渡孟津据三统历为周正月之
二十七日皆冬也而史称武王伐纣孟春兴师书泰
誓亦云惟十有三年春改时故也
故凡改朔者必改时月而胡氏曰前乎周者以丑为
正其书始即位曰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则月不易
也后乎周者以亥为正其书始建国曰元年冬十月
则时不易也夫商亦改月商亦改时前所引左传梓
卷二 第 9b 页 WYG0176-0018b.png
慎与汉书陈宠之言已详且悉矣不必赘矣即其所
云十有二月言之实有大谬不然者夫此十有二月
非建丑正月也汉律历志引书序及古伊训篇文明
云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朔伊尹祀于先王诞资有
牧方明而班固随解之曰言虽有成汤太丁外丙之
服以冬至越茀祀先王于方明以配上帝(孟康注方/明者神明)
(之象也以木为之方四尺/画六采五色以象五帝)盖是年值月朔冬至故云
则是十二月者乃夏之十一月正冬至郊社之时况
云十有二月言之实有大谬不然者夫此十有二月
非建丑正月也汉律历志引书序及古伊训篇文明
云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朔伊尹祀于先王诞资有
牧方明而班固随解之曰言虽有成汤太丁外丙之
服以冬至越茀祀先王于方明以配上帝(孟康注方/明者神明)
(之象也以木为之方四尺/画六采五色以象五帝)盖是年值月朔冬至故云
则是十二月者乃夏之十一月正冬至郊社之时况
卷二 第 10a 页 WYG0176-0018c.png
周制踰年改元商制踰月即改元前王十一月崩则
新王改元在十二月元祀之十二月不必谓元祀正
月也若秦之改朔则三正递禅并无亥正霸而不王
原不足道而即本纪冬十月数语亦汉史所纪非秦
本文故文颖颜师古辈明云此系史家异文为太初
时所追改而读古不深仍为藉口尝考始皇本纪三
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月曰嘉平此十二月定为夏
正之丑月而既阅原注载茅盈内纪谓始皇三十一
新王改元在十二月元祀之十二月不必谓元祀正
月也若秦之改朔则三正递禅并无亥正霸而不王
原不足道而即本纪冬十月数语亦汉史所纪非秦
本文故文颖颜师古辈明云此系史家异文为太初
时所追改而读古不深仍为藉口尝考始皇本纪三
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月曰嘉平此十二月定为夏
正之丑月而既阅原注载茅盈内纪谓始皇三十一
卷二 第 10b 页 WYG0176-0018d.png
年九月庚子有歌谣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
入太清帝若学之腊嘉平因改此名则明是夏之九
月为秦十二月此则史文之显然者(又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海上)
(之罘刻石文曰时在中春阳和方起则以秦之中春/二月为夏之十一月正冬至一阳初起之候若在春)
(二月则不得/云方起矣)故后魏明帝改正建丑乃改春二月为
夏四月则虽在秦后亦尚有改时月者虽唐后改月
偶有异同然大概可睹也
若夫春秋之改时月可指数者庄七年秋大水无麦
入太清帝若学之腊嘉平因改此名则明是夏之九
月为秦十二月此则史文之显然者(又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海上)
(之罘刻石文曰时在中春阳和方起则以秦之中春/二月为夏之十一月正冬至一阳初起之候若在春)
(二月则不得/云方起矣)故后魏明帝改正建丑乃改春二月为
夏四月则虽在秦后亦尚有改时月者虽唐后改月
偶有异同然大概可睹也
若夫春秋之改时月可指数者庄七年秋大水无麦
卷二 第 11a 页 WYG0176-0019a.png
苗夫秋当有麦苗乎二十八年冬大无麦禾夫冬则
禾且穫矣尚有麦乎桓八年冬十月雨雪此八月雪
也若十月则小雪矣而何以书也隐九年三月震电
此正月雷也若三月则启蛰久矣而何足怪也故庄
三十一年冬不雨僖二年冬十月不雨此非冬也秋
也若果冬则雨毕矣十月则毕之毕矣桓十四年春
正月无冰成元年春二月无冰此非春也冬也若果
春则冰泮矣二月则泮之泮矣是以定元年十月陨
禾且穫矣尚有麦乎桓八年冬十月雨雪此八月雪
也若十月则小雪矣而何以书也隐九年三月震电
此正月雷也若三月则启蛰久矣而何足怪也故庄
三十一年冬不雨僖二年冬十月不雨此非冬也秋
也若果冬则雨毕矣十月则毕之毕矣桓十四年春
正月无冰成元年春二月无冰此非春也冬也若果
春则冰泮矣二月则泮之泮矣是以定元年十月陨
卷二 第 11b 页 WYG0176-0019b.png
霜杀菽刘向以为周十月今八月也不然则霜非时
菽亦非时也成十年六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杜
氏以为周六月今四月也不然则献者失时欲者亦
不及时也乃若庄二十五年夏六月日食鼓于社左
氏曰惟正月之朔谓惟正阳之月始用鼓指四月也
若六月则不用鼓也昭十七年六月日食太史曰日
过分而未至也谓过分者过春分也未至者未夏至
也亦四月也若六月则至亦过也故僖五年传春王
菽亦非时也成十年六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杜
氏以为周六月今四月也不然则献者失时欲者亦
不及时也乃若庄二十五年夏六月日食鼓于社左
氏曰惟正月之朔谓惟正阳之月始用鼓指四月也
若六月则不用鼓也昭十七年六月日食太史曰日
过分而未至也谓过分者过春分也未至者未夏至
也亦四月也若六月则至亦过也故僖五年传春王
卷二 第 12a 页 WYG0176-0019c.png
正月日南至天下无寅月而冬至者矣昭二十年传
二月日南至夫二月将春分矣分也而犹至无是理
矣故凡书秋雩皆夏雩也雩所以雩旱也徐仲山曰
周以已月雩则夏月也庄三十二年夏公如齐观社
此四月实二月也陈晦伯曰周以卯月社则二月也
第国君改元则必告庙朝正行即位之礼周制遭丧
即位踰年改元其遭丧而遽即位者国家不可一日
无君也然必踰年改元者一年不可有二君也故尚
二月日南至夫二月将春分矣分也而犹至无是理
矣故凡书秋雩皆夏雩也雩所以雩旱也徐仲山曰
周以已月雩则夏月也庄三十二年夏公如齐观社
此四月实二月也陈晦伯曰周以卯月社则二月也
第国君改元则必告庙朝正行即位之礼周制遭丧
即位踰年改元其遭丧而遽即位者国家不可一日
无君也然必踰年改元者一年不可有二君也故尚
卷二 第 12b 页 WYG0176-0019d.png
书成王之崩在四月乙丑越七日癸酉而康王遽已
即位而史记世表鲁真公二十八年宣王即位至二
十九年而王始改元是改元即位本非一时然遭丧
即位仍反丧服至踰年改元之际又特行正位之礼
杜氏所云改元正位百官以序者然后史官书即位
于改元之下其或朝正告朔而不行此礼则史官不
书故春秋不书即位者四皆不另行即位礼者此不
书以摄位也(惠公元妃孟子以无子卒继室声子生/隐公未立宋武公有女仲子生有文在)
即位而史记世表鲁真公二十八年宣王即位至二
十九年而王始改元是改元即位本非一时然遭丧
即位仍反丧服至踰年改元之际又特行正位之礼
杜氏所云改元正位百官以序者然后史官书即位
于改元之下其或朝正告朔而不行此礼则史官不
书故春秋不书即位者四皆不另行即位礼者此不
书以摄位也(惠公元妃孟子以无子卒继室声子生/隐公未立宋武公有女仲子生有文在)
卷二 第 13a 页 WYG0176-0020a.png
(手曰为鲁夫人惠公娶而生桓公爱欲立之惠公薨/隐公乃成父之志奉桓为储君而已居摄故不行即)
(位礼记史记鲁政/人共立息姑摄)庄闵僖三君亦不书以三君皆各遭
弑逆之变仓卒即位不忍另行也此皆就实事而史
记之行则书不行即不书并无有取舍笔削于其间
而其义反昭然者如隐被弑而桓即位则桓何心东
门襄仲连杀储嗣而宣居然行即位之礼而不之怍
则亦未尝非倖祸也此礼也而义存焉必谓史有笔
削焉缪矣乃说者谓书与不书皆史官得而主之隐
(位礼记史记鲁政/人共立息姑摄)庄闵僖三君亦不书以三君皆各遭
弑逆之变仓卒即位不忍另行也此皆就实事而史
记之行则书不行即不书并无有取舍笔削于其间
而其义反昭然者如隐被弑而桓即位则桓何心东
门襄仲连杀储嗣而宣居然行即位之礼而不之怍
则亦未尝非倖祸也此礼也而义存焉必谓史有笔
削焉缪矣乃说者谓书与不书皆史官得而主之隐
卷二 第 13b 页 WYG0176-0020b.png
之不书所以彰隐贤桓之得书所以著桓恶此固为
不知史例若胡氏又自造一例曰上不禀命于天子
内不承国于先君大夫扳已立而即立之则不书即
位隐之不书是仲尼削之也则春秋二百四十馀年
凡列国立君或争或篡或出或入何尝一禀命天子
此在妇孺犹知之者至不承先君则桓不承隐宣不
承文定不承昭而三君偏得书即位何也据曰隐之
不书仲尼削之则桓之得书将必仲尼褒之矣夫乱
不知史例若胡氏又自造一例曰上不禀命于天子
内不承国于先君大夫扳已立而即立之则不书即
位隐之不书是仲尼削之也则春秋二百四十馀年
凡列国立君或争或篡或出或入何尝一禀命天子
此在妇孺犹知之者至不承先君则桓不承隐宣不
承文定不承昭而三君偏得书即位何也据曰隐之
不书仲尼削之则桓之得书将必仲尼褒之矣夫乱
卷二 第 14a 页 WYG0176-0020c.png
贼可褒乎乃自知难通于桓即位传则曰美恶不嫌
同词于宣即位传则曰一美一恶不嫌相同夫美恶
可同是善恶混也乱莫大乎善恶混乃以夫子作春
秋而使善恶混则或褒或贬何所分辨万一桓宣之
徒起而争之即使游夏再生家喻户晓恐不能明也
吾不意胡氏之学将掩圣经而一开卷间即词穷理
屈如此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公谷作邾娄蔑作昧蔑昧/转音主凡经有四例说见前)
同词于宣即位传则曰一美一恶不嫌相同夫美恶
可同是善恶混也乱莫大乎善恶混乃以夫子作春
秋而使善恶混则或褒或贬何所分辨万一桓宣之
徒起而争之即使游夏再生家喻户晓恐不能明也
吾不意胡氏之学将掩圣经而一开卷间即词穷理
屈如此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公谷作邾娄蔑作昧蔑昧/转音主凡经有四例说见前)
卷二 第 14b 页 WYG0176-0020d.png
周制以盟会为典例大抵天子十二载一巡狩则盟
诸侯于方岳之下而诸侯有事朝王或会或同则又
彼此相盟以著讲信修睦之意故曲礼涖牲曰盟诸
侯相见于郤地曰会而周礼玉府职共盟会之物戎
右职掌辟盟之役至秋官司盟职则直置典盟一官
掌盟载之法是盟会大典盛世最重而胡氏凡遇盟
会则概置讥贬以为刑牲歃血要质鬼神非礼所贵
则不知古者玉敦盛血珠槃盛耳坛壝主日月方明
诸侯于方岳之下而诸侯有事朝王或会或同则又
彼此相盟以著讲信修睦之意故曲礼涖牲曰盟诸
侯相见于郤地曰会而周礼玉府职共盟会之物戎
右职掌辟盟之役至秋官司盟职则直置典盟一官
掌盟载之法是盟会大典盛世最重而胡氏凡遇盟
会则概置讥贬以为刑牲歃血要质鬼神非礼所贵
则不知古者玉敦盛血珠槃盛耳坛壝主日月方明
卷二 第 15a 页 WYG0176-0021a.png
祀山川凡赞牛截耳与诅神告祖俱是旧典至后世
蔑略始有束牲不歃载书不告之事而学古不深反
訾非礼则不惟不读春秋并不识三礼矣特春秋世
衰天子无巡狩之事诸侯无会同之典而徒事要盟
所谓大国制其言小国尸其事者则未免于行礼之
中寓失礼之意且要有是非约有成毁特盟参盟有
始终同异凡经所书皆不过直书其事以俟其义之
自见如此一盟则近郊附庸并讲信睦比之搂伐自
蔑略始有束牲不歃载书不告之事而学古不深反
訾非礼则不惟不读春秋并不识三礼矣特春秋世
衰天子无巡狩之事诸侯无会同之典而徒事要盟
所谓大国制其言小国尸其事者则未免于行礼之
中寓失礼之意且要有是非约有成毁特盟参盟有
始终同异凡经所书皆不过直书其事以俟其义之
自见如此一盟则近郊附庸并讲信睦比之搂伐自
卷二 第 15b 页 WYG0176-0021b.png
为较胜故盟会征伐俱属典礼而征伐独有参变者
以春秋无义战邦政旧典荡无复存故盟会侵伐总
是典礼而事有是非春秋务谨严义例所分不敢苟
也
邾者附庸之国仪父则邾君字也王制天子之元士
视附庸则天子上士以名字通原可称名并称字者
况附庸四命较元士又多一命则虽未受王命(杜注/邾附)
(庸国未/受王命)而早为附庸其得通上国自在可名可字之
以春秋无义战邦政旧典荡无复存故盟会侵伐总
是典礼而事有是非春秋务谨严义例所分不敢苟
也
邾者附庸之国仪父则邾君字也王制天子之元士
视附庸则天子上士以名字通原可称名并称字者
况附庸四命较元士又多一命则虽未受王命(杜注/邾附)
(庸国未/受王命)而早为附庸其得通上国自在可名可字之
卷二 第 16a 页 WYG0176-0021c.png
间此亦是例而胡氏又自为制云中国之附庸例称
字邾仪父萧叔是也夷狄之附庸例称名郳犁来介
葛卢是也吾不知称名称字其分中国夷狄者出自
何书乃同一附庸同一邾子之后而忽分仪父犁来
为中国夷狄学者注经可自造族姓自定封国自判
华夏肆然无忌惮一至于此岂不可怪按邾子颛顼
之后曹姓周武王克商求其苗裔得六终之孙名侠
者封为附庸国使居邾地而因以名邾仪父者邾侠
字邾仪父萧叔是也夷狄之附庸例称名郳犁来介
葛卢是也吾不知称名称字其分中国夷狄者出自
何书乃同一附庸同一邾子之后而忽分仪父犁来
为中国夷狄学者注经可自造族姓自定封国自判
华夏肆然无忌惮一至于此岂不可怪按邾子颛顼
之后曹姓周武王克商求其苗裔得六终之孙名侠
者封为附庸国使居邾地而因以名邾仪父者邾侠
卷二 第 16b 页 WYG0176-0021d.png
之十二世孙也若郳亦邾侠之后其时有夷父颜者
建功于周因别封其子友为附庸国而居郳故世本
云邾颜居邾昭徙郳其后邾与小邾俱称邾子明见
经文若叔孙婼曰邾又夷也则以邾地近戎故云是
邾与郳皆中国附庸必分夷狄则邾当为夷乃反曰
仪父中国例称字仪父已矣其如例何
及者与也言公与仪父也春秋鲁史凡记事必首鲁
公此无论他国为政本国为政皆当先本公而后他
建功于周因别封其子友为附庸国而居郳故世本
云邾颜居邾昭徙郳其后邾与小邾俱称邾子明见
经文若叔孙婼曰邾又夷也则以邾地近戎故云是
邾与郳皆中国附庸必分夷狄则邾当为夷乃反曰
仪父中国例称字仪父已矣其如例何
及者与也言公与仪父也春秋鲁史凡记事必首鲁
公此无论他国为政本国为政皆当先本公而后他
卷二 第 17a 页 WYG0176-0022a.png
氏例固然也自公羊有及者汲汲之解谷梁有及者
内为志会者外为志之解而胡氏亦遂谓我所欲者
曰及外所主者曰会以附于公谷之说则请就春秋
本经推之文十七年公及齐侯盟于谷夫谷之盟齐
以文公不亲盟故来讨而胁公出盟此非我所欲也
曰公及何也襄三年公及晋侯盟于长樗是时公如
晋而晋侯出都与公盟而后公得入此出入之权全
在于晋并非我之所敢主曰及何也若成二年公及
内为志会者外为志之解而胡氏亦遂谓我所欲者
曰及外所主者曰会以附于公谷之说则请就春秋
本经推之文十七年公及齐侯盟于谷夫谷之盟齐
以文公不亲盟故来讨而胁公出盟此非我所欲也
曰公及何也襄三年公及晋侯盟于长樗是时公如
晋而晋侯出都与公盟而后公得入此出入之权全
在于晋并非我之所敢主曰及何也若成二年公及
卷二 第 17b 页 WYG0176-0022b.png
诸国盟于蜀是时楚公子婴齐为政传明言之故胡
氏亦自曰公及楚人则知主盟者楚也夫明知楚人
主盟而犹曰及者我为主则不知彼所主者盟我所
主者又是何事且㩀其例明云及者我为主会者彼
为主不可混也乃有既书会而又书及者定四年公
会刘子诸国于召陵又云公及诸侯盟于皋鼬则一
会一及当复谁主且夫公及之诸侯犹是公会之诸
侯也刘文公以伐楚而会诸侯今以既侵楚而重为
氏亦自曰公及楚人则知主盟者楚也夫明知楚人
主盟而犹曰及者我为主则不知彼所主者盟我所
主者又是何事且㩀其例明云及者我为主会者彼
为主不可混也乃有既书会而又书及者定四年公
会刘子诸国于召陵又云公及诸侯盟于皋鼬则一
会一及当复谁主且夫公及之诸侯犹是公会之诸
侯也刘文公以伐楚而会诸侯今以既侵楚而重为
卷二 第 18a 页 WYG0176-0022c.png
之盟皆刘文公为政也未有一十七国奉一王官主
盟而我得毫犛有预于其间者乃胡氏复坚执己说
曰定公为季孙所立心不自安故求与诸侯盟何不
自揣量而洵口悖诞如是
盟而我得毫犛有预于其间者乃胡氏复坚执己说
曰定公为季孙所立心不自安故求与诸侯盟何不
自揣量而洵口悖诞如是
卷二 第 18b 页 WYG0176-0022d.png
春秋毛氏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