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1a 页 WYG0176-000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五
 春秋毛氏传      春秋类
  卷一
   总论
  卷二
   隐公元年
  卷三
   隐公元年二年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1b 页 WYG0176-0001b.png
  卷四
   隐公三年至五年
  卷五
   隐公六年至十一年
  卷六
   桓公元年至四年
  卷七
   桓公五年至八年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2a 页 WYG0176-0002a.png
  卷八
   桓公九年至十八年
  卷九
   庄公元年至八年
  卷十
   庄公九年至十六年
  卷十一
   庄公十七年至二十五年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2b 页 WYG0176-0002b.png
  卷十二
   庄公二十六年至三十二年
  卷十三
   闵公元年二年
  卷十四
   僖公元年至十年
  卷十五
   僖公十一年至二十年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3a 页 WYG0176-0002c.png
  卷十六
   僖公二十一年至二十七年
  卷十七
   僖公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
  卷十八
   文公元年至六年
  卷十九
   文公七年至十八年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3b 页 WYG0176-0002d.png
  卷二十
   宣公元年至八年
  卷二十一
   宣公九年至十八年
  卷二十二
   成公元年至七年
  卷二十三
   成公八年至十八年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4a 页 WYG0176-0003a.png
  卷二十四
   襄公元年至八年
  卷二十五
   襄公九年至十二年
  卷二十六
   襄公十三年至十七年
  卷二十七
   襄公十八年至二十四年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4b 页 WYG0176-0003b.png
  卷二十八
   襄公二十五年至三十一年
  卷二十九
   昭公元年至九年
  卷三十
   昭公十年至十七年
  卷三十一
   昭公十八年至二十四年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5a 页 WYG0176-0003c.png
  卷三十二
   昭公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
  卷三十三
   定公元年至七年
  卷三十四
   定公八年至十五年
  卷三十五
   哀公元年至七年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5b 页 WYG0176-0003d.png
  卷三十六
   哀公八年至十四年
    (臣/)等谨案春秋毛氏传三十六卷
   国朝毛奇龄撰自昔说春秋者但分义例至宋
    张大亨始分五礼元吴澄因之粗具梗槩而
    已奇龄是书分改元即位生子立君朝聘盟
    会侵伐迁灭昏觌享唁丧期祭祀蒐狩兴作
    甲兵田赋丰凶灾祥出国入国盗弑刑戮凡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6a 页 WYG0176-0004a.png
    二十二门又总该以四例曰礼例曰事例曰
    文例曰义例然门例虽分而卷之先后依经
    为次无割裂分隶之嫌较他家体例为善其
    说以左傅为主间及他家而最攻击者莫若
    胡安国传其论安国开卷春王正月已辞穷
    理屈可谓确当然左傅元年春王周正月
    文本以周礼正岁正日兼用夏正夏正亦属
    王制故变文称王周正月以别夏正而奇龄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6b 页 WYG0176-0004b.png
    乃读春王为一句周正月为一句谓王字乃
    木王于春之王而非天王之王其为乖谬殆
    更甚于安国又如郑康成中庸注策简也蔡
    邕独断曰策者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
    春秋正义曰大事书于策者经之所书也小
    事书于简者傅之所载也又云大事后虽有
    策其初亦记于简据此则经傅简策并无定
    名故崔杼之事称南史氏执简而华督之事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7a 页 WYG0176-0004c.png
    称名在诸侯之策其文互见奇龄乃以简书
    策书为经傅之分亦为武断然其书一反胡
    傅之深文而衡以事理多不失平允之意其
    义例皆有徵据而典礼尤所该洽自吴澄纂
    言以后说春秋者罕有伦比非其说诗说书
    好逞臆见者比至于喧呼叫呶则其结习所
    成千篇一律置之不议不论可矣乾隆四十
    五年十二月恭校上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7b 页 WYG0176-0004d.png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8a 页 WYG0176-000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毛氏传卷一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
 春秋者鲁史之名也古凡史官记事必先立年时月
 日而后书事于其下谓之记年(晋后出书有竹/书记年即此名)故每
 岁所书四时必备然而祗名春秋者春可以该夏秋
 可以该冬也旧谓春以善善秋以恶恶春秋者善善
 恶恶之书则毛诗春秋匪懈孝经春秋祭祀以时思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8b 页 WYG0176-0005b.png
 之中庸春秋修其祖庙未闻有善恶于其间也盖古
 来恒称如是矣若贾逵谓春取阳中秋取阴中则周
 正春皆是冬秋皆是夏非阴阳中也贺道养谓春贵
 阳始秋重阴初则期合周正而又曲为之说究何必
 然
 第春秋立名不始夫子在夫子未修前早有是名传
 称韩宣子来聘观易象春秋此在昭二年夫子未修
 以前之文而坊记谓鲁春秋记晋丧曰杀其君之子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9a 页 WYG0176-0005c.png
 奚齐及其君卓其文在僖九年夫子且未尝生也故
 公羊道听涂说亦云有未修时春秋见庄七年传而
 鲁史至西狩获麟后尚有二年共二十六条皆曰此
 鲁春秋文也故孟子曰诗亡然后春秋作此夫子春
 秋也鲁之春秋此鲁春秋也
 或又谓春秋是周时史书不止鲁史者孔疏于杜氏
 序云据周世法则每国有史记当同名春秋又公羊
 引闵因叙云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9b 页 WYG0176-0005d.png
 二十国宝书以为春秋则直以春秋一名为周史与
 列国诸史所共有之名不始夫子并不始鲁史也
 若先仲氏又云春秋为六经之一三代以前早有之
 至三代以后则祗传夫子一书而前此春秋之书亡
 焉尝讯其说谓古凡称六艺即六经也即易书诗礼
 乐与春秋也(古皆以六经为六艺惟周礼保氏职始/以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为六)
 (艺他皆/不然)其以此六艺为教谓之六教礼记经解所谓
 诗教书教礼教乐教易教与春秋教者此夫子之言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10a 页 WYG0176-0006a.png
 也夫子言古王之为教本如是也其以此六艺为学
 谓之六学班氏艺文志云易学如天当无时不学而
 诗书礼乐与春秋共五学则如天之有五行必三年
 通一艺自十五入大学后至三十而五学始立故西
 汉刘歆辑内府古文春秋名六艺略而汉志谓古之
 王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
 靡不同之则明在周鲁以前而疏公羊者亦云春秋
 者国史所记人君动作之事左史所记为春秋右史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10b 页 WYG0176-0006b.png
 所记为尚书故晋语司马侯荐羊舌肸曰肸习于春
 秋而楚语申叔时论教太子之法曰当教之以春秋
 此正以六学为六教在三代以来原有是书与尚书
 并传而秦火以后但见此而不见彼遂以夫子之春
 秋当六经之数而不知前此之为春秋在春秋晋楚
 间犹见之也故先仲氏曰古之六经则古之春秋也
 而其书亡焉今之六经则夫子之春秋也然而乐经
 亡焉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11a 页 WYG0176-0006c.png
 乃徐仲山日记又曰曩时春秋记事而已夫子之春
 秋则但志其名而不记其事按周礼内史读四方之
 书事谓书四方之事而读于王前此记事也若外史
 掌四方之志则志解作志又解作□谓标□其名而
 列作题目以告于四方故又曰外史掌书名达于四
 方其所为记即春秋之传也所为志即春秋经也是
 以左傅序云史官掌邦国四方之事则记也纬书钩
 命诀曰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后儒但见何/休公羊传序)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11b 页 WYG0176-0006d.png
 (有吾志在春秋语遂将/志字误解作言志之志)崇人伦之行在孝经则志也
 特志简而记烦简则书之于简谓之简书简者简也
 以竹为之但写一行字者烦则书之于策谓之策书
 聘礼所云百名书于策谓百字以上皆书之虽犹是
 竹牒木版所为而单策为简联简为策策者册也以
 编合竹简合两□为一册故襄二十五年崔杼弑齐
 君南史氏执简以往此简也书志者也文十五年宋
 司马华孙来盟公与之宴辞曰臣之先臣督得罪殇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12a 页 WYG0176-0007a.png
 公名在诸侯之策此策也书记者也
 然且简策之例必具三事一读本国一上之王朝一
 告之四方邦国诸侯故国语鲁臧文仲祀爰居展禽
 陈国之祀典以折之文仲曰信吾过也季子之言不
 可不法也使书之以为三策三策者一读一上一告
 也
 是以夫子修春秋第修简书而左丘明作传则取策
 书而修之隐七年传诸侯凡策告谓之礼经十一年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12b 页 WYG0176-0007b.png
 传诸侯不告不书于策明言简策之例史所最严故
 宣十年崔氏出奔简书例称族策书例称名宣十七
 年叔肸卒简书例称公弟策书例称公子襄二十六
 年宁殖逐卫侯简书例称出奔策书例称出君成十
 三年晋侯伐秦简书例祗称伐秦策书例始称秦师
 败绩其简策书例历有明据乃注疏乖反谓经是策
 书传是简书则南史执简宁殖书策皆不通矣此所
 当考正者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13a 页 WYG0176-0007c.png
 诚以春秋记事原有门部而作志者则因门为题就
 事立志谓之签题不谓之纲领盖纲领必槩括其事
 而取其要领以为文签题则但志其门名而必藉按
 策以见其事不相侔也(宋人以纲目/拟春秋非是)大抵春秋门部
 见于旧史官记事法式有二十二门
 改元(十二公/元年)
 即位(十二公/即位)
 生子(桓六年/子同生)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13b 页 WYG0176-0007d.png
 立君(隐四年卫/人立晋)
 朝聘(朝脤来朝命聘/归 锡) (来聘/)
 盟会(会盟盟遇来盟命涖盟/逃 胥 平) (不盟/成)
 侵伐(侵师伐乞克/帅 师) (入师围弃袭/取 师) (取/战) (戍/次) (救/追)
  (降还败归败绩献溃/师 俘 捷) (获/)
 迁灭(迁/堕) (灭/亡) (歼/)
 昏觌(纳币致逆女来逆妇妇求妇觌归/送 女 媵 至)
 享唁(享/唁)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14a 页 WYG0176-0008a.png
 丧葬(崩/赗) (薨/赙) (卒/含) (葬/襚) (会葬/求金) (归丧/锡命) (奔丧/)
 祭祀(烝事尝大禘/有 事) (郊庙社告望/朝 朔) (雩朔作主/视 绎)
  (从祀万/献)
 蒐狩(蒐社狩大观/观 阅) (焚/)
 兴作(立宫/毁台) (筑台/新厩) (作门观城丹楹浚刻桷筑屋坏/筑城 郛 渠 囿)
 甲兵(治甲兵/作三军) (作丘甲/舍中军)
 田赋(税亩/假田) (用田赋归求车/取田 田)
 丰凶(有年苗饥无告籴/无麦 麦禾)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14b 页 WYG0176-0008b.png
 灾祥(日食/星陨) (螟水螽蝝冰雨雪/大 无 灾) (雷电𧌒震蜚雹/火)
  (多麋/星孛) (眚鹢不雨/六 退飞) (沙鹿崩菽山崩霜旱杀地震/陨霜杀 陨 不 草)
  (鸲鹆来巢/获麟)
 出国(如/出) (孙去出奔/大)
 入国(至归入来纳来归/复 奔) (来归/逃归)
 盗弑(盗杀杀盗/弑)
 刑戮(杀/用) (刺/释) (戕/畀) (放𤯝执/肆) (归/)
 凡此门部先定之为记事之则而志名者则又另立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15a 页 WYG0176-0008c.png
 一签题以为门部之标识至于事之始末详略皆所
 不问如同一朝晋而成十八年公如晋朝晋君新立
 也哀元年公如晋则我以新立朝晋君也同一会齐
 而庄十三年公会齐侯盟于柯为平乘丘之败二十
 三年公会齐侯盟于扈为申结婚姻之好同一伐邾
 而隐七年公伐邾为释宋怨僖二十二年公伐邾为
 讨鄫杀同一迁许而成十五年许迁于叶则许自请
 迁者昭九年许迁于夷则系楚逼迁之者向使无策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15b 页 WYG0176-0008d.png
 书则此春秋者不过一门部名目曰朝耳会盟耳侵
 伐而迁灭之耳何曾有一事可究竟言之而谓此名
 目中有微词凡书国书爵书名书氏皆有义例岂非
 梦梦然而不考经文则不能读传不深覈简书则不
 能检校策书之事凡释春秋必当以经文为主而以
 传佐之先仲氏尝曰春秋诸侯大夫死法不一而经
 文祗以一卒字尽之僖二十四年晋侯夷吾卒以杀
 死昭八年陈侯溺卒以缢死桓五年陈侯鲍卒以狂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16a 页 WYG0176-0009a.png
 死定十四年吴子光卒以战伤死定三年邾子穿卒
 以火烂而死庄三十二年叔牙卒酖而死昭四年叔
 孙豹卒饿死二十五年叔孙舍卒自咒死二十九年
 叔诣卒无疾病死此其中义例必有不在一卒字中
 者而乃第书一卒字而其义已备此其故非深识经
 文者不能解也
 乃宋儒无学袭唐儒啖助赵匡之说重訾左氏传为
 秦后伪书且摘不更庶长诸秦官为辞此真不读春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16b 页 WYG0176-0009b.png
 秋不识左传为策书旧本而妄为是言予既已辨之
 详矣(见论语/稽求篇)特左氏所据策书犹是鲁史之未备者
 往往与简书互有阙落如哀十四年西狩获麟后鲁
 史简书凡二十六条而策书所阙落者有十五条则
 其旧史之未备从可知也是以旧史有阙而左氏以
 已意补之即与经悖如以郑大夫尹氏为隐公之妻
 以隐妻子氏为桓公之母以救邢之曹师为曹伯以
 宋公子地本景公之弟为元公之孙以执曹伯畀宋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17a 页 WYG0176-0009c.png
 人为分曹田与宋人以宋公杀世子痤事为宋华合
 比奔卫事以晋先蔑士会迎公子于秦之师为拒秦
 于堇阴之师诸凡以死赗为生赗以媵异姓为媵同
 姓以六月日食为闰月日食以立武公之宫为立武
 成之庙其间参错违背不可胜数至于曹羁奔陈郭
 赤归曹曹杀其大夫薛弑其君比齐侯伐宋宋公伐
 郑卫公孟彄伐曹盗杀陈夏区夫宋向巢伐曹又伐
 郑宋人执滕子又执小邾子经文俨然并无一传至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17b 页 WYG0176-0009d.png
 定哀之间即本国事实仲孙伐邾三家取田亦了无
 始末可据而列国史策则但得晋楚二史以为传本
 一如孟子所云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者故文
 宣以后夫子所责惟晋楚而左氏特取晋事而铺张
 之祁奚举贤魏绛戮仆作人求善表章无剩以至晋
 悼之恶三出而制于楚者反称三驾而楚不能与争
 甚至借仲尼之言以褒晋大夫宣孟忠良不绝于口
 究之定哀以后纯记赵简子之事为赵史而世顾未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18a 页 WYG0176-0010a.png
 之察也
 特其书则犹是鲁史与晋楚诸史较之公羊谷梁道
 听涂说徒事变乱者迥乎不同故当时左氏以其传
 授之曾申申授之吴起以及虞卿荀况辈皆有论著
 汉志所称虞氏春秋虞氏微传皆推明左氏之学即
 传至西汉犹有贾谊为左传训诂以授京兆尹张敞
 中大夫刘公子等原不止刘歆获内府秘书始责让
 太常博士以发其义也乃不幸其书出壁中时孔安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18b 页 WYG0176-0010b.png
 国已献之内府而未立学官遂致公谷之徒各持门
 户以相牴牾然究之日月一出而爝火自熄彼墨守
 废疾皆不攻自下不事痼坏而其痹已不起矣故春
 秋五家汉志未尝并列祗以公谷邹夹为四家而邹
 氏无师夹氏未有书原可同置之不论不议之列但
 公谷为周秦间人其时去古未远虽荒唐之言亦尚
 有与周礼相借证处特世尚宋学而前儒篇帙散不
 复理即汉后论著其显相指名者原有二十三家春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19a 页 WYG0176-0010c.png
 秋见之汉志而其后各立学官经杜氏何氏范氏训
 定之后犹有苏宽刘炫戴宏闵因辈各为扬扢而惜
 其书俱蔑没无一传者惟唐儒陆淳作微旨纂例释
 疑联载啖助赵匡诸说其书犹存然率舛駮不足据
 若宋元诸经解则所见凡数十家亦又何一可置辨
 者而胡安国传则解经之中畔经尤甚然反兢兢乎
 辨之以为胡氏传出而孔子道熄甚至有明三百年
 设科立学但知有胡氏一传而不知孔子之有经则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19b 页 WYG0176-0010d.png
 辨胡氏抑所以救孔子也嗟乎言至此亦可畏矣
 但春秋义例不一无一是处大抵此白彼墨前三后
 四必不能画一而前人相传科指又极其庞赜如所
 云二类(天灾/人事)三体(正例变/例非例)五情(一微而显二志而晦/三婉而成章四尽而)
 (不污五惩/恶而劝善)五始(一元年二春三王/四正月五即位)六辅(公辅天子卿/辅公大夫辅)
 (卿士辅大夫京师/辅君诸夏辅京师)七缺(一夫道缺二妻道缺三父道/缺四子道缺五君道缺六臣)
 (道缺七周/公礼缺)九旨(一故宋二新周三新王四所见异词/五所闻异词六所传闻异词七内其)
 (国八内诸夏/九外夷狄)诸所流衍皆猥劣不足道若孔疏所云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20a 页 WYG0176-0011a.png
 称凡五十其别四十有九释例四十部无凡者十五
 则专指左氏所据典礼与杜氏所释之数为言并非
 通例其馀年时月日与国氏人名天王天子种种陋
 义则前此注春秋者已痛辟之以为一爻可错诸卦
 一字不能成一义晋唐以后早已不屑置喙者惟三
 传引例犹尚有参变馀论见诸疏义而胡氏则概以
 武断施之拗曲揉直仍袭从前年时月日国氏人名
 诸陋义而深文其间骫经传正旨而剿令就我使明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20b 页 WYG0176-0011b.png
 明大文一经锻鍊便成冤狱究之一挂百漏五戈十
 盾至词穷理绌遇有事同而文不合者则曰见闻不
 妨各致有事不同而文同者则又曰美刺不嫌同词
 于是周章蔑略了无定准而春秋亡矣予尝平情谛
 观窃汇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一千八百馀条经文
 而统以四例概之
 一曰礼例谓春秋二十二门皆典礼也晋韩宣子观
 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言春秋一书以礼为例故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21a 页 WYG0176-0011c.png
 左传于隐七年书名例云诸侯策告谓之礼经而杜
 注与孔疏皆云发凡起例悉本周制所谓礼经即春
 秋例也故孔疏又云合典法者即在褒例违礼度者
 即在贬例凡所褒贬皆据礼以断并不在字句之间
 故曰礼例今试观春秋二十二门有一非典礼所固
 有者乎毋论改元即位朝聘盟会以至征伐丧祭蒐
 狩兴作丰凶灾祥无非吉凶军宾嘉五礼成数即公
 行告至讨贼征乱及司寇刑辟刺放赦宥有何一非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21b 页 WYG0176-0011d.png
 周礼中事而春秋一千八百馀条栉比皆是是非礼
 乎故读春秋者但据礼以定笔削而夫子所为褒所
 为贬概可见也此非书人书字所得溷也此一例也
 二曰事例则以二十二门一千八百馀条无非事也
 周礼内史职曰读四方之书事左氏传序史官掌邦
 国四方之事又云大事书之于策小则书之简牍故
 公羊疏云春秋记人君动作之事而汉史亦云右史
 记事事为春秋是以孟子论春秋特开一例曰其事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22a 页 WYG0176-0012a.png
 则齐桓晋文谓就事而计其寡多较其大小轻重而
 是非可验今齐晋之事皆重大事也庄僖之间其所
 记亦惟齐晋之事为较多也重与大则责备严多则
 前后氐仰而未易以轻定故郑伯克段齐郑入郕事
 关名教则虽属一节而实系重大终隐桓庄三世专
 记纪国之存亡凡二十一条则虽细而必不可忽终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杂记宋郑陈三国东西奔命之
 节无一刻之閒则虽举动璅璅亦必备核之而不敢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22b 页 WYG0176-0012b.png
 略他如郭亡梁亡事有阙漏尹氏子氏事有讹谬围
 成围郈事有混同去乐去籥事有蒙昧则概从而检
 较之又其馀也此又一例也
 三曰文例则史文之法也孟子曰其文则史大凡史
 官记事从列国来者谓之赴告从本国登者谓之记
 注而合而成为策书则谓之文第文有文法左传定
 四年称备物典策以赐伯禽注谓典策即史官记事
 之法是史官记事另有法式名为文法亦名为书法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23a 页 WYG0176-0012c.png
 而统以文字概之杜氏序所云文之所害则刋而正
 之是也但旧亦以文为例而此云文例则以无例为
 一例如旧谓书国书爵书人书氏书时书日皆例也
 而今皆无之以为史之例可书国可不书国可书人
 书爵书日并可不书人书爵书日何则例固然也又
 以有例为一例如郑伯伐卫本讨滑之乱而郑庄不
 忍诛滑但伐卫而返则史祗书伐卫而不书讨乱齐
 人伐卫本奉惠王命而齐桓身不亲军但遣师而还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23b 页 WYG0176-0012d.png
 则史祗书伐卫而不书奉命至于宣公奔齐丧而史
 书公如齐所以讳国王使来徵聘而史书仲孙蔑如
 京师所以讳王此皆从文起例而予夺自明并非齐
 人郑伯书公书蔑之所可优劣以为文例如是文之
 以无例为有例又如是也
 乃四曰义例则直通贯乎礼与事与文之间天下有
 礼与事与文而无义者乎董仲舒云为人君父者不
 可不通春秋之义杜氏序云文约则义微诚以事与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24a 页 WYG0176-0013a.png
 礼与文莫不有义义者意也亦旨也即予夺进退褒
 讥美刺之微旨也是以礼有违合事有善恶文有隐
 显而褒讥美刺皆得以直行其间孟子曰其义则丘
 窃取之矣盖取此例矣
 若夫春秋始鲁隐并无义例或者曰以平王东迁而
 王室卑也夫平王东迁在鲁孝二十七年又一年而
 鲁惠立是鲁惠之立正当平迁洛之际且在位四十
 六年正与平之五十一年相表里乃舍惠不始而反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24b 页 WYG0176-0013b.png
 始之平王四十九年垂尽之隐公无是理也若曰春
 秋本据乱而作则乱不自隐始也以为王室乱耶则
 戎狄弑王当始孝公以为本国乱耶则伯御弑君当
 始懿公以为列国乱耶则晋人连弑其君当始惠公
 乃舍懿孝惠三公不始而始之隐公隐亦不受也至
 于公羊以隐公让位为贤曰春秋善善长当从善始
 谷梁以隐成父之恶为恶曰春秋恶恶之书当从恶
 始则又谁得而定之故先仲氏曰春秋鲁史也或隐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25a 页 WYG0176-0013c.png
 以前亡其书则不修隐以后有其书则修之或隐以
 前有其书而不必修则不修隐以后有其书而当修
 则修之此非明白了义乎若夫夫子作春秋之年则
 司马迁谓孔子厄陈蔡时作在哀六年左氏说谓孔
 子自卫反鲁遂作春秋则在哀十一年而公羊说则
 谓孔子西狩获麟得端门之命乃作春秋则又在哀
 十四年总是揣摸之言不足据者若其云受端门之
 命则见戴宏解疑论此后世纬学大不足信然两汉
春秋毛氏传 春秋毛氏传 第 25b 页 WYG0176-0013d.png
 儒者多言之(董仲舒对策有孔子作春秋是素王之/文语郑康成六艺论云孔子西狩获麟)
 (自号素王为后世受/命之君制明王之法)夫获麟作书本属不幸而反以
 为夫子受命之符瑞无稽之言吾不取焉
 
 
 
 
 春秋毛氏传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