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1a 页 WYG1361-085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增注唐策卷七
  疏
   吴兢劝听谏疏(本传玄宗初立收还权网群臣/畏伏兢虑果而不及精乃上疏)
    (云/云)
自古人臣不谏则国危谏则身危臣愚食陛下禄不敢
避身危之祸比见上封事者言有可采但赐束帛而巳
未尝蒙召见被拔擢其忤旨则明堂决杖传送本州或
卷七 第 1b 页 WYG1361-0857b.png
死于流贬由是臣下不敢进谏古者设诽谤木欲闻
己过今封事谤木比也(崇曰前文帝诏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
(治道而来谏者/也注谓尧也)使所言是有益于国使所言非无累于
朝陛下何遽加斥逐以杜塞直言道路流传相视怪愕
夫汉高帝赦周昌桀纣之对(崇曰周昌尝燕入奏事帝/方拥戚姬昌还走帝逐得)
(骑昌项问曰我如何主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上笑之)晋武帝受刘毅桓灵之
(崇曰帝尝问毅曰卿以朕方汉何帝对曰可方桓灵/帝曰吾虽德不及古人尤克巳为政又平吴会混一)
(天下方之桓灵其己甚乎对曰柏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帝大笑)
卷七 第 2a 页 WYG1361-0858a.png
况陛下豁达大度不能容此忠直耶夫人主居尊极之
位专生杀之权其为威严峻矣开情抱纳谏诤下犹惧
不敢尽奈何以为罪且上有所失下必知之故郑人毁
乡校而子产不听也(崇曰左襄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
(校如何子产曰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善者吾则行之恶者改之是吾师也)陛下初
即位犹有褚无量张廷圭韩思复辛替否柳泽袁楚客
等数上疏争时政得失自顷上封事往往得罪谏者顿
少是鹊巢覆而凤不至理之然也臣诚恐天下骨鲠士
卷七 第 2b 页 WYG1361-0858b.png
以谠言为戒挠直就曲斲方为刓(董曰刓五丸/切员削也)偷合苟
容不复能尽节忘身纳君于道矣夫帝王之德莫盛于
纳谏故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崇曰书说/命篇云)又曰朝
有讽谏犹发之有梳猛虎在山林藜藿为之不采(崇曰/前郑)
(昌讼盖宽饶曰山有猛兽藜藿为/之不采国有忠臣奸邪为之不起)忠谏之有益如此自
古上圣之君恐不闻己过故尧设谏鼓(崇曰后张皓疏/尧舜立敢谏之)
(鼓树诽/谤之木)禹拜昌言(崇曰书大禹谟篇益赞于/禹曰云云禹拜昌言曰俞)不肖之主
自谓圣智拒谏害忠桀杀关龙逢而灭于汤(崇曰桀迷/惑妹喜不)
卷七 第 3a 页 WYG1361-0858c.png
(抚其民民心积怨龙逢引黄图进谏曰古之人君躬行/礼义爱民节用故国安而身寿今君用财若无穷杀人)
(若恐弗胜天殃必降而诛必至立/而不去桀于是焚黄图杀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灭
于周(崇曰史殷纪纣乱不止比干乃强誎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此其验
也夫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道罔不亡(崇曰书/太甲下)人将
疾必先不甘鱼肉之味国将亡必先不甘忠谏之说呜
呼惟陛下深监于兹哉隋炀帝骄矜自负以为尧舜莫
已若而讳亡憎谏乃曰有谏我者当时不杀后必杀之
大臣苏威欲开一言不敢发因五月五日献古文尚书
卷七 第 3b 页 WYG1361-0858d.png
帝以为讪己即除名萧瑀谏无伐辽出为河西郡守董
纯谏无幸江都就狱赐死自是蹇谔之士去而不顾外
虽有变朝臣钳口帝不知也身死人手子孙剿绝为天
下笑太宗皇帝好悦至言时有魏徵王圭虞世南李大
亮岑文本刘洎马周褚遂良杜正伦高季辅咸以切谏
引居要职尝谓宰相曰自知者为难如文人巧工自谓
己长若使达者大匠诋诃商略则芜辞拙迹见矣天下
万几一人听断虽甚忧劳不能尽善今魏徵随事谏正多
卷七 第 4a 页 WYG1361-0859a.png
中朕失如明鉴照形美恶毕见当是时有上书益于政
者皆黏寝殿之壁坐望卧观虽狂瞽逆意终不以为忤
故外事必闻刑戮几措礼义大行陛下何不遵此道与
圣祖继美乎夫以一人之意综万方之政明有所不烛
智有所不周上心未谕于下下情未达于上伏惟以虚
受人博览兼听使深者不隐远者不塞所谓辟四门明
四目也其能直言正谏不避死亡之诛者特加宠荣待
以不次则失之东隅冀得之桑榆矣(崇曰后冯异传光/武玺书劳曰可谓)
卷七 第 4b 页 WYG1361-0859b.png
(失之束隅收/之桑榆矣)
   张廷圭大旱疏(本传开元初大旱阙中/饥诏求直言圭上疏言)
古者多难兴国殷忧启圣盖事危则志锐情苦则虑深
故能转祸为福也景龙先天间(景龙中宗/先天睿宗)凶党搆乱陛
下神武汎扫氛垢日月所烛无不濡泽明明上帝宜锡
介福顷阴阳愆候九谷失稔关辅尤剧臣思天意殆以
陛下春秋鼎盛不崇朝有大功轻尧舜而不法思秦汉
以自高故昭见咎异(见贤/遍反)欲日慎一日永保庆和是皇
卷七 第 5a 页 WYG1361-0859c.png
天于陛下眷顾深矣陛下得不奉若休旨而寅畏哉诚
愿约心削志考前王之书敦素朴之道登端士放佞人
屏后宫减外厩场无蹴鞠之玩野绝从禽之乐促远境
罢县戍矜惠茕独蠲薄徭赋去淫巧捐珠璧不见可
欲使心不乱(张曰老/子书)或谓天戒不足畏而上帝冯怒风
雨违错荒馑日甚则无以济下矣或谓人穷不足恤而
亿兆携离愁苦昏垫则无以奉上矣斯安危所系祸福
之源奈何不察今受命伊始华夷百姓倾耳以听刮目
卷七 第 5b 页 WYG1361-0859d.png
以视冀有闻见何遽孤其望哉
   于休烈论金城公主请文籍疏(本传开元十八/年公主请文籍)
    (四种诏秘书/写赐上疏曰)
戎狄国之寇也经籍国之典也戎之生心不可以无备
(崇曰旧史此下云典有恒制不可以假人传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革其非心在乎有备无患)昔东平
王入朝求史记诸子汉不与之以史记多兵谋诸子杂
诡术也东平汉之懿戚尚不示征战之书今西戎国之
寇雠安可贻以经典且吐蕃之性剽悍果决(崇曰旧史/此下云敏)
卷七 第 6a 页 WYG1361-0860a.png
(情持/锐)善学不回若达于书则知战深于诗则知武夫有
师干之试(崇曰采芑诗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深于礼则知月令有废兴
之兵(崇曰记月令孟春之月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孟秋之月天子乃命将帅)
(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深于春秋则知用师多
诡诈之计深于文则知往来有书檄之制(崇曰旧史云/深于文选)
此何异假寇兵资盗粮也臣闻鲁秉周礼齐不加兵(崇/曰)
(左闵元年齐仲孙湫来省难仲孙归公曰鲁可取乎对/曰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鲁不弃周礼未可动)
(也/)吴获乘车楚屡奔命(崇曰史吴世家王寿梦二年楚/之上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
卷七 第 6b 页 WYG1361-0860b.png
(反而奔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于是始通于中国吴伐楚)丧法乱邦(崇/曰)
(旧史云一以守典存/国一以丧法危邦)可取鉴也公主下嫁异国当用夷
(崇曰旧史云/合务夷礼)而反求良书恐非主本意殆有奸人劝导
其中(崇曰旧史此下云虑有/奔比之类劝教于中)若陛下虑失其情(崇曰旧/史此下)
(云以备/国信)必不得己请去春秋夫春秋当周德既衰诸侯
盛彊征伐竞兴情伪于是乎生变诈于是乎起有以臣
召君之事取威定霸之事(李清臣曰左僖四年齐侯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
(海寡君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
卷七 第 7a 页 WYG1361-0860c.png
(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
(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
(问诸水滨春秋僖二十八年天王狩于河阳左曰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
(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地也且明德也)诚与之国之患也狄固贪
婪贵货易上正可锡以锦䌽厚以金玉无足所求以智
其智(裴光庭遂言曰休烈但见情伪/变诈不知忠信节义在遂与之)
   张九龄重守令疏(本传玄宗时张/九龄上言云云)
乖政之气发为水旱天道虽远其应甚迩昔东海枉杀
卷七 第 7b 页 WYG1361-0860d.png
孝妇天旱久之(崇曰前于定国父于公决狱平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
(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其后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
(孝妇辞不杀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此/妇养姑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竟论杀郡中枯旱)
(三年后太守至卜自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熟)一吏不明匹妇非命则天
昭其冤况六合元元之众县命于县令宅生于刺史陛
下所与共治尤亲于人者乎若非其任水旱之繇岂唯
一妇而己今刺史京辅雄望之郡犹少择之江淮陇蜀
三河大府之外稍非其人繇京官出者或身有累或政
卷七 第 8a 页 WYG1361-0861a.png
无状用牧守之任为斥逐之地或因附会以参高位及
势衰谓之不称京职出以为州武夫流外积资而得不
计于才刺史乃尔县令尚可言哉氓庶国家之本务本
之职乃为好进者所轻承弊之民遭不肖所扰圣化从
此销郁繇不选亲人以成其敝也古者刺史入为三公
郎官出宰百里(崇曰前黄霸为扬州刺史又为颖川太/守䄮比二千石后代丙吉为丞相后明)
(帝时馆陶公主为子求郎不许而赐钱十万谓群臣曰/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是以)
(难/之)今朝廷士入而不出其于计私甚自得也京师衣冠
卷七 第 8b 页 WYG1361-0861b.png
所聚身名所出从容附会不勤而成是大利在于内而
不在于外也智能之士欲利之心安肯复出为刺史县
令哉国家赖智能以治而常无亲人者陛下不革以法
故也臣愚谓欲治之本莫若重守令守令既重则能者
可行宜遂科定其资凡不历都督刺史虽有高第不得
任侍郎列卿不历县令虽有善政不得任台郎给舍都
督守令虽远者使无十年任外如不为此而救其失恐
天下犹未治也
卷七 第 9a 页 WYG1361-0861c.png
   张九龄又言选士疏
古之选士惟取称职是以士脩素行而不为徼幸奸伪
自止流品不杂今天下不必治于上古而事务日倍于
前诚以不正其本而设巧于末也所谓末者吏部条章
举赢千百刀笔之人溺于文墨(崇曰前萧曹赞何参/皆起秦刀笔吏颜注)
(刀所以削书也古者用简/牒故吏皆以刀笔自随也)巧吏猾徒缘奸而奋臣以为
始造簿书备遗忘耳今反求精于案牍而忽于人才是
所谓遗剑中流锲舟以记者也凡称吏部能者则曰自
卷七 第 9b 页 WYG1361-0861d.png
尉与主簿繇主簿与丞此执文而知官次者也乃不论
其贤不肖岂不谬哉夫吏部尚书侍郎以贤而授者也
岂不能知人如知之难拔十得五斯可矣今胶以格条
据资配职为官择人初无此意故时人有平配之诮官
曹无得贤之实臣谓选部之法敝于不变今若守令精
覈其人则管内岁当选者使考才行可入流品然后送
台又加择焉以所用众寡为州县殿最则州县慎所举
可官之才多吏部因其成无庸人之繁矣今岁选乃万
卷七 第 10a 页 WYG1361-0862a.png
计京师米物为耗岂多士哉盖冒滥抵此尔方以一诗
一判官其是非适使贤人遗逸此明代之阙政也天下
虽广朝廷虽众必使毁誉相乱听受不明事则已矣如
知其贤能各有品第每一官缺不以次用之岂不可乎
如诸司要官以下等叨进是议无高卑唯得与不尔故
清议不立而名节不修善士守志而后时中人进求而
易操也朝廷能以令名进人士亦以修名获利利之出
众之趋也不如此则小者得于苟求一变而至阿私大
卷七 第 10b 页 WYG1361-0862b.png
者许以分义再变而成朋党矣故于用人不可不第其
高下高下有次则不可以妄干天下之士必刻意脩饰
而刑政自清此兴衰之大端也
   柳泽言复斜封官疏(本传初姚宋知政事奏停/斜封官太平公主尽奏复)
    (之诣阙/上疏云)
药不毒不可以蠲疾词不切不可以补过是以习甘旨
者非摄养之方迩谀佞者非治安之宜(崇曰旧史云/即危治之本)
窃见神龙以来中宗纲纪大坏内宠专命外嬖制权(崇/曰)
卷七 第 11a 页 WYG1361-0862c.png
(旧史制/作擅)因贵凭宠卖官粥爵(崇曰旧史此下云朱紫之/荣出于仆妾之口赏罚之)
(命乖于章/程之典)妃主之门同商贾举选之署若阛阓(董曰阛/胡官切)
(市垣也阓胡/对切市门也)屠贩者由邪忝官废黜者因奸冒进天下
溷乱(窦曰溷胡/困切乱也)几危社稷赖陛下聪明神武拯溺举坠
耳目所亲岂可忘鉴诫哉(崇曰旧史此下云作法于理/犹恐其乱作法于乱谁能救)
(之/)且斜封官者皆仆妾私谒迷谬先帝岂尽先帝意邪
陛下即位之初用姚元崇等计悉以停废今又收用之
若斜封之人不可弃邪韦月将燕钦融不应褒赠李多
卷七 第 11b 页 WYG1361-0862d.png
祚郑克义不容荡雪也陛下何不能忍于此而能忍于
彼使善恶混并反覆相攻(崇曰旧史此下云为邪/者获利为正者衔冤)道人
以非劝人以僻(崇曰旧史此下云将何以/惩风俗将何以正奸邪)今天下咸称
太平公主与胡僧慧范以此误陛下故语曰姚宋为相
邪不如正太平用事正不如邪臣恐流近致远积小为
大累微起高勿谓无伤其祸将长勿谓无害其祸将大
(崇曰旧史此下云又赏罚之典纪纲不谬天秩有/礼君爵有功不可因怒以妄诛不可因喜以妄赏)
言尚医奉御彭君庆以巫觋小伎(董曰觋刑狄/切男巫也)超授三
卷七 第 12a 页 WYG1361-0863a.png
品奈何轻用名器加非其人臣闻赏一人而千万人悦
者赏之罚一人而千万人劝者罚之惟陛下裁察
   独孤及陈政疏(本传代宗时以左拾/遗召既至上疏言曰)
陛下屡发德音使左右侍臣得直言极谏壬辰诏书召
裴冕等十有三人集贤殿待制以备询问此五帝盛德
也然顷者陛下虽容其直而不录其言所上封皆寝不
报有容下之名无听谏之实遂使谏者稍稍自钳口饱
食相招为禄仕此忠鲠之人所以窃叹而臣亦耻之十
卷七 第 12b 页 WYG1361-0863b.png
室之邑必有忠信况朝廷之大卿大夫之众陛下选授
之精与假令不能如文王之多士其中岂不有温故知
新可懋陈政要而亿则屡中者陛下议政之际曾不采
其一说尧之畴咨禹之昌言岂若是耶尧设谤木于五
达之衢(崇曰前汉文帝纪诏古人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应劭注旌旗也尧设之五达之)
(道令民进善也木谓桥梁梁/边板所以书政治之愆失也)孔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
多问于寡然则多闻阙疑不耻下问圣人之心也愿陛
下以尧孔心为心日降清问其不可者罢之可者议于
卷七 第 13a 页 WYG1361-0863c.png
朝与执事者共之使知之必言言之必行行之必公则
君臣无私论朝廷无私政陛下以此辨可否于献替而
建太平之阶可也师兴不息十年矣人之生产空于杼
轴拥兵者第馆亘街陌奴婢厌酒肉而贫人羸饿就役
剥肤及髓长安城中白昼椎剽吏不敢诘官乱职废将
堕卒暴百揆隳刺如沸粥纷麻民不敢诉于有司有司
不敢闻陛下茹毒饮痛穷而无告今其心颙颙独恃于
麦麦不登则易子咬骨矣(董曰咬五/巧切齧也)陛下不以此时励
卷七 第 13b 页 WYG1361-0863d.png
精更始思所以救之之术忍令宗庙有累卵之危万姓
悼心失图臣实惧焉去年十一月丁巳夜星陨如雨昨
清明降霜三月苦热错缪颠倒沴莫大焉(窦曰沴郎计/切水不利)
此下陵上替怨讟之气取之也天意丁宁谴戒以警陛
下宜反躬罪已旁求贤良者而师友之黜贪佞不肖者
下哀痛之诏去天下疾苦废无用之官罢不急之费禁
止暴兵节用爱人兢兢乾乾以徼福于上下必能使天
感神应反妖灾为和气矣又言减江淮山南诸道兵以
卷七 第 14a 页 WYG1361-0864a.png
赡国用陛下初不以臣言为愚然许即施行及今未有
沛然之诏臣窃迟之今天下唯朔方陇西有吐蕃仆固
之虞邠泾凤翔兵足以当之矣自此而往东洎海南至
番禺(董曰番普安/切南海县名)西尽巴蜀无鼠窃之盗而兵不为解
倾天下之货竭天下之谷以给不用之军为无端之费
臣不知其故假令居安思危以备不虞自可阨害之地
俾置屯禦悉休其馀以粮储屝屦之资充疲人贡赋岁
可以减国租半陛下岂迟疑于改作逡巡于旧贯使大
卷七 第 14b 页 WYG1361-0864b.png
议有所壅而率土之患日甚一日是益其弊而厚其疾
也夫疗痈者必决之使溃今兵之为患犹痈也不以渐
戢之其害滋大大而图之必力倍而功寡岂易不俟终
日之义耶
   陆贽请釐革赋税弊疏
一曰国家赋役之法曰租调庸其取法远其敛财均其
域人固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天下法
制均壹虽转徙莫容其奸故人无容心天宝之季海内
卷七 第 15a 页 WYG1361-0864c.png
波荡版图隳于避地赋法壤于奉军赋役旧法行之百
年人以为便兵兴供亿不常诛求隳制此时弊非法弊
也时有弊而未理法无弊而己更两税新制竭耗编氓
日月滋甚陛下初即位宜损上益下啬用节财而摘郡
邑验簿书州取大历中一年科率多者为两税定法此
总无名之暴赋而立常规也愿诏有司与宰相量年支
有不急者罢之广费者节之军兴加税诸道权宜所增
皆可停税物估价宜视月平至京与色样符者不得虚
卷七 第 15b 页 WYG1361-0864d.png
称折估有滥恶罪官吏勿督百姓每道以知两税判官
一人与度支参计户数量上地沃瘠物产多少为二等
州率下者配钱少高者配钱多不变法而逋逃渐息矣
二曰播殖非力不成故先王定赋以布麻缯纩百谷勉
人功也又惧物失贵贱之平交易难准乃定货泉以节
轻重盖为国之利权守之在官不以任下然则谷帛人
所为也钱货官所为也人所为者租税取焉官所为者
赋敛舍焉国朝著令税出谷庸出绢调出缯纩布麻曷
卷七 第 16a 页 WYG1361-0865a.png
尝禁人铸钱而以钱为赋今两税效算缗之末法估资
产为差以钱谷定税折供杂物岁目颇殊所供非所业
所业非所供增价以市所无减价以货所有耕织之力
有限而物价贵贱无常初定两税万钱为绢三匹价贵
而数不多及给军装计数不计价此税少国用不充也
近者万钱为绢六匹价贱而数加计之蚕织不殊而所
输殊此供税多人力不给也宜令有司覆初定两税之
岁绢布定估为布帛之数复庸调旧制随土所宜各修
卷七 第 16b 页 WYG1361-0865b.png
家技物甚贱所出不加物甚贵所入不减且经费所资
在钱者独月俸资课以钱数多少给布广铸而禁用铜
器则钱不乏有籴盐以入直𣙜酒以纳资何虑无所给
哉三曰廉使奏吏之能者有四科曰户口增加田野垦
辟税钱长数徵办先期夫贵户口增加诡情以诱奸浮
苛法以析亲族所诱者将议薄征则遽散所析者不胜
重税而亡有州县破伤之病贵田野垦辟率民殖荒田
限年免租新亩虽辟旧畬芜矣人以免租年满复为污
卷七 第 17a 页 WYG1361-0865c.png
莱有稼穑不增之病贵税钱长数重困疲羸捶骨濯髓
苟媚聚敛之司有不恤人之病贵徵办先期作威残人
丝不容织粟不暇舂贫者奔迸有不恕物之病四病繇
考覈不切事情之过宜命有司详考课绩州税有定徭
役有等覆实然后报户部若人益阜实税额有馀据户
均减十三为上课减二次之减一又次之若流亡多加
税见户者殿亦如之民纳租以去岁输数为常罢据额
所徵者增辟勿益租废耕不降数定户之际视杂产以
卷七 第 17b 页 WYG1361-0865d.png
校之田既有常租则不宜复入两税如此不督课而人
人乐耕矣四曰明君不厚所资而害所养故先人事而
借其暇力家给然后敛馀财今督收迫促蚕事方兴而
输缣农功未艾而敛谷有者急卖而耗半直无者求假
费倍定两税之初期约未详属征役多故率先限以收
宜定税期随风俗时候务于纾人五曰顷师旅亟兴官
司所储唯给军食凶荒不遑赈救人小乏则取息利大
乏则鬻田庐敛穫始毕执契行贷饥岁室家相弃乞为
卷七 第 18a 页 WYG1361-0866a.png
奴仆犹莫之售或缢死道途天灾流行四方代有税茶
钱积户部者宜计诸道户口均之谷麦熟则平籴亦以
义仓为名主以巡院时稔伤农则优价广籴谷贵而止
小歉则借贷循环敛散使聚谷幸灾者无以牟大利六
曰古者百亩地号一夫盖一夫授田不得过百亩欲使
人不废业田无旷耕今富者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依
托彊家为其私属终岁服劳常患不充有田之家坐食
租税京畿田亩税五升而私家收租亩一石官取一私
卷七 第 18b 页 WYG1361-0866b.png
取十穑者安得足食宜为占田条限裁租价损有馀优
不足此安富恤穷之善经不可舍也
   杜佑论讨蕃疏(本传宪宗时吐蕃为乱诸将邀功/请讨之乃上疏云云帝嘉纳之)
昔周宣中兴猃狁为害追之太原及境而止(崇曰六月/诗薄伐猃)
(狁至于/太原)不欲敝中国怒远夷也秦恃兵力北拒匈奴西
逐诸羌(崇曰史始皇纪三十二年始皇巡北边卢生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蒙恬北击胡)
(略取河南地三十三年略取百粤地为桂林象郡南海/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
(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结怨阶乱实生谪戍(崇曰二世元年七月/戍卒陈胜等反故荆)
卷七 第 19a 页 WYG1361-0866c.png
(地为张楚胜自立为楚王居/陈遣诸将徇地山东同上)盖圣王之治天下惟欲绥
静生人西被于流沙东渐于海至北与南止存声教(崇/曰)
(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岂疲内而事外耶昔冯奉世矫
诏发兵斩莎车王传首京师威震西域宣帝议加爵土
萧望之独谓矫制违命虽有功不可为法恐后奉使者
为国家生事夷狄(崇曰前本传莎车遣使言北道诸国/巳属匈奴从鄯善以西皆绝不通奉)
(世计以为不亟击之则莎车日彊其势难制必危西域/遂以节谕告诸国因发其兵进击莎车攻拔其城莎车)
(王自杀传其首诣长安诸国悉平威震西域宣帝甚说/下议封奉世丞相将军皆曰宜加爵土之赏少府萧望)
卷七 第 19b 页 WYG1361-0866d.png
(之独以奉世虽有功不可为后法即封奉世开后使者/利争逐发兵要功万里之外为国生事于夷狄渐不可)
(长不宜受封上善望之/议以奉世为光禄大夫)比突厥默啜寇害中国开元初
郝灵佺捕斩之自谓功莫与二宋璟虑边臣由此邀功
但授郎将而己(崇曰宋璟传突厥默啜负其彊数窥边/侵九姓拔曳固负胜轻出为其徂击斩)
(之入蕃使郝灵佺传其首京师灵佺自谓还必厚见赏/璟顾天子方少恐后于宠蹈利者夸威武为国生事故)
(抑之踰年才授右武/卫郎将灵佺恚愤死)繇是讫开元之盛不复议边中国
遂安此成败鉴戒之不远也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
者边将侵刻利其善马子女徵敛徭役遂致叛亡与北
卷七 第 20a 页 WYG1361-0867a.png
狄西戎相诱盗边传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管
仲有言国家无使勇猛者为边境此诚圣哲识微知著
之略也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守使之完
辑禁绝诛求示以信诚来则惩禦去则谨备彼当怀柔
革其奸谋何必亟兴师役坐取劳费哉
   元稹谏诤疏(元和中自以职諌不/得数召见上疏云)
治乱之始各有萌象容直言广视听躬勤庶务委信大
臣使左右近习不得蔽疏远之人此治象也大臣不亲
卷七 第 20b 页 WYG1361-0867b.png
直言不进抵忌讳者杀犯左右者刑与一二近习决事
深宫中群臣莫得与此乱萌也人君始即位萌象未见
必有狂直敢言者上或激而进之则天下君子望风曰
彼狂而容于上其欲来天下士乎吾之道可以行矣其
小人则竦利曰彼之直得幸于上吾将直言以徼利乎
由是天下贤不肖各以所忠贡于上上下之志霈然而
通合天下之智治万物之心人人乐得其所戴其上如
赤子之亲慈母也虽欲诱之为乱可得乎及夫进计者
卷七 第 21a 页 WYG1361-0867c.png
入而直言者戮则天下君子内谋曰与其言不用而身
为戮吾宁危行言逊以得其终乎其小人则择利曰吾
君所恶者拂心逆耳吾将苟顺是非以事之由是进见者
革而不内言事者寝而不闻若此则十步之事不得见
况天下四方之远乎故曰聋瞽之君非无耳目左右前
后者屏蔽之不使视听欲不乱可得哉太宗初即位天
下莫有言者孙伏伽以小事特谏厚赐以勉之(崇曰魏/徵传陛)
(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諌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
卷七 第 21b 页 WYG1361-0867d.png
(有諌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自是论事者唯惧言不直谏不极不
能邀上之盛意曾不以忌讳为虞于是房杜王魏议可
否于前(崇曰房杜赞王魏善/谏而房杜让其直)四方言得失于外数年大
(崇曰魏徵传帝即位四年岁断死二十九几至刑措/米斗三钱帝谓群臣曰此徵劝我行仁义既效矣)
岂文皇独运聪明于上哉盖下尽其言以宣扬发畅之
也夫乐生全恶戮辱古今情一也岂独贞观之人轻犯忌
讳而好戮辱哉盖上激而进之也喜顺从怒謇犯亦古
今情一也岂独文皇甘逆耳怒从心哉盖以顺从之利
卷七 第 22a 页 WYG1361-0868a.png
轻而危亡之祸大思为子孙建永安之计也为后嗣者
其可顺一朝意而蔑文皇之天下乎陛下即位己一岁
百辟卿士天下四方之人曾未有献一计进一言而受
赏者左右前后拾遗补阙亦未有奏封执谏而蒙劝者
设谏鼓置匦函曾未闻雪冤决滞事明察幽之意者以陛
下睿博洪深励精求治岂言而不用哉盖下不能有所
发者耳承顾问者独一二执政对不及斯须而罢岂暇陈
治安议教化哉它有司或时召见仅能奉簿书计钱谷
卷七 第 22b 页 WYG1361-0868b.png
登降耳以陛下之政视贞观何如哉贞观时尚有房杜
王魏辅翊之智日有献可替否者今陛下当致治之初
而言事进计者岁无一人岂非群下因循窃位之罪乎
辄昧死条上十事一教太子正邦本二封诸王固磐石
三出宫人四嫁宗女五时召宰相讲庶政六次对群臣
广聪明七复正衙奏事八许方幅纠弹九禁非时贡献
十省出畋游
 增注唐策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