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龟山先生语录卷第一
   荆州所闻(甲申四月至乙)
先生曰自尧舜以前载籍未具世所有者独伏
 牺所画八卦耳当是之时圣贤如彼其多也
 自孔子删定系作之后更秦历汉以迄于今
 其书至不可胜纪人之所资以为学者宜易
 于古然其间千数百年求一人如古之圣贤
 卒不易得何哉岂道之所传固不在于文字
 之多寡乎夫尧舜禹皋陶皆称若稽古非无
 待于学也其学果何以乎由是观之圣贤之
卷一 第 1b 页
所以为圣贤其用心必有在矣学者不可不
 察之也
观孔门弟子之徒其事师虽至于流离困饿滨
 于死而不去非要誉而规利也所以甘心焉
 者其所求也大矣流离困饿且滨于死有不
 足道者学者知此然后知学之不可巳矣
古之学者以圣人为师其学有不至故其德有
 差焉人见圣人之难为也故凡学者以圣人
 为可至则必以为狂而窃笑之夫圣人固未
 易至若舍圣人而学是将何所取则乎以圣
卷一 第 2a 页
 人为师犹学射而立的然的立于彼然后射
 者可视之而求中若其中不中则在人而已
 不立之的以何为准
问曾西不为管仲而于子路则曰吾先子之所
 畏或曰羞管仲之所巳为慕子路之所未就
 此说是否曰孔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
 其赋也使其见于施为如是而已其于九合
 诸侯一正天下固有所不逮也然则如之何
 曰管仲之功子路未必能之然子路譬之御
者则范我驰驱者也若管仲盖诡遇耳曾西
卷一 第 2b 页
仲尼之徒也盖不道管仲之事
六经不言无心惟佛氏言之亦不言修性惟扬
雄言之心不可无性不假修故易止言洗心
尽性记言正心尊德性孟子言存心养性佛
 氏和顺于道德之意盖有之理于义则未也
圣人以为寻常事者庄周则夸言之庄周之博
 乃禅家呵佛骂祖之类是也如逍遥游养生
 主曲譬广喻张大其说论其要则逍遥游一
 篇乃子思所谓无入而不自得而养生主一
 篇乃孟子所谓行其所无事而巳
卷一 第 3a 页
问孔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何也曰至所
 谓极也极犹屋之极所处则至矣下是为不
 及上焉则为过或者曰高明所以处已中庸
 所以处人如此则是圣贤所以自待者常过
 而以其所贱者事君亲也而可乎然则如之
 何曰高明即中庸也高明者中庸之体中庸
 者高明之用耳高明亦犹所谓至也
问或曰中所以立常权所以尽变不知权则不
 足以应物知权则中有时乎不必用矣是否
 曰知中则(一作/即)知权不知权是不知中也曰既
卷一 第 3b 页
 谓之中斯有定所必有权焉是中与权固异
 矣曰犹坐于此室室自有中移而坐于堂则
 向之所谓中者今不中矣堂固自有中合堂
 室而观之盖又有堂室之中焉若居今之所
 守向之中是不知权岂非不知中乎又如以
 一尺之物约五寸而执之中也一尺而厚薄
 小大之体殊则所执者轻重不等矣犹执五
 寸以为中是无权也盖五寸之执长短多寡
 之中而非厚薄小大之中也欲求厚薄小大
 之中则释五寸之约唯轻重之知而其中得
卷一 第 4a 页
 矣故权以中行中因权立中庸之书不言权
 其曰君子而时中盖所谓权也(一连下段)
舜蹠之分利与善之间也利善之间相去甚微
 学者不可不知
为文要有温柔敦厚之气对人主语言及章疏
 文字温柔敦厚尤不可无如子瞻诗多于讥
 玩殊无恻怛爱君之意荆公在朝论事多不
 循理惟是争气而巳何以事君君子之所养
 要令暴慢邪僻之气不设于身体
陶渊明诗所不可及者冲澹深粹出于自然若
卷一 第 4b 页
 曾用力学然后知渊明诗非着力之所能成
私意去尽然后可以应世老子曰公乃王
儒佛深处所差杪忽耳见儒者之道分明则佛
 在其下矣今学之徒曰儒者之道在其下是
 不见吾道之大也为佛者既不读儒书或读
 之而不深究其义为儒者又自小也然则道
 何由明哉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说者曰饮食必有祭是
 也曰如是则造次颠沛之际遑遽急迫甚矣
 欲不离仁仁之道安在且饮食必有祭小人
卷一 第 5a 页
亦然岂能仁乎
孔子以其子妻公冶长以其兄之子妻南容说
者曰君子之处其子与处其兄之子固不同
也曰兄弟之子犹子也何择乎诚如所言是
 圣人犹有私意也圣人不容有私意若二女
 之少长美恶必求其对所妻之先后未必同
时安在其厚于兄而薄于己耶记此者特言
 如是二人可托以女子之终身且圣人为子
 择配不求其他故可法也
或谓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此
卷一 第 5b 页
言胜物而小之曰使圣人以胜物为心是将
自小安能小物圣人本无胜物之心身之所
处者高则物自不得不下耳
叶公以證父之攘羊为直而孔子以为吾党之
 直者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夫父子之真情岂
 欲相暴其恶哉行其真情乃所谓直反情以
 为直则失其所以直矣乞醯之不得为直亦
 犹是也
周礼王燕则以膳夫为献主说者曰君臣之义
 不可以燕废曰是不然此孟子所谓养君子
卷一 第 6a 页
之道也礼受爵于君前则降而再拜燕所以
待群臣嘉宾也而使之有升降拜揖之劳是
以犬马畜之矣故以膳夫为献主而主不自
献酬焉是乃所以为养君子之道而廪人继
粟庖人继肉之义也
周礼凡用皆会唯王及后不会说者曰不得以
有司之法制之曰有司之不能制天子也固
矣然而九式之职冢宰任之王恣其费用有
 司虽不会冢宰得以九式论于王矣故王后
 不会非荡然无以禁止之也制之有冢宰之
卷一 第 6b 页
义而非以有司之法故也
或曰书之终秦誓以见圣人之乐人悔过也故
凡过而能悔者取其悔而不追其过可也今
有杀人而被刑者临刑而曰吾惟杀人以至
此也仁者于此亦必哀而舍之曰书之有秦
费二誓以志帝王之诰命于是绝故也其大
意则言有国者不可废誓于誓之中其事又
有可取者则如秦之罪己而不责人是也若
 曰取其悔而巳不咎其过其既悔而有过也
 亦不当罪乎圣人以恕待人于人之悔也嘉
卷一 第 7a 页
之可也如以悔为是而不问其改与不改则
改过者鲜矣故君子之取人也取其改不取
其悔且杀人至于被刑而自状其过盖伤其
死之不善也使杀人而不必死其肯悔乎崤
之战不败则秦自以为功矣何以知之以济
 河之师知之也济河之师何义哉
君子务本言凡所务者惟本而已若仁之于孝
悌其本之一端耳盖为仁必自孝悌推之然
后能为仁也其曰为仁与体仁者异矣体仁
则无本末之别矣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
卷一 第 7b 页
 之少者怀之此无待乎推之也孟子曰老吾
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推之
 也推之所谓为仁
问子贡货殖诚如史迁之言否曰孔门所谓货
 殖者但其中未能忘利耳岂若商贾之为哉
 曰樊迟请学稼学圃如何曰此亦非为利也
 其所愿学正许子并耕之意而命之为小人
 者盖稼圃乃小人之事而非君子之所当务
 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先生尝夜梦人问王由足用为善何以见语之
卷一 第 8a 页
 曰齐王只是朴实故足以为善如好货好色
 好勇与夫好世俗之乐皆以直告而不隐于
 孟子其朴实可知若乃其心不然而谬为大
 言以欺人是人终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何
善之能为
狼跋之诗曰公孙硕肤赤舄几几周公之遇谤
 何其安闲而不迫也学诗者不在语言文字
 当想其气味则诗之意得矣
孟子言说大人则藐之至于以己之长方人之
 短犹有此等气象在若孔子则无此矣观乡
卷一 第 8b 页
党一篇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与下大夫言
侃侃如也以至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如此何暇藐人礼曰贵贵为其近于君也敬
长为其近于亲也故孔子谓君子畏大人
孔子言由求为具臣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由
 求如是而巳乎曰弑父与君言其大者盖小
 者不能不从故也若季氏旅太山伐颛臾而
 不能救之之事是巳然则或许其升堂且皆
 在政事之科何也曰小事之失亦未必皆从
 但自弑父与君而下或从一事则不得为不
卷一 第 9a 页
从若弑父与君则决不从矣进此一等便为
大臣如孔孟之事君是也故孔孟虽当乱世
 而遇庸暗之主一毫亦不放过
事道与禄仕不同常夷甫家贫召入朝神宗欲
 优厚之令兼数局如登闻鼓染院之类庶几
俸给可赡其家夷甫一切受之不辞及正叔
 以白衣擢为劝讲之官朝廷亦使之兼他职
 则固辞盖前日所以不仕者为道也则今日
 之仕须是官足以行道乃可受不然是苟禄
 也然后世道学不明君子之辞受取舍人鲜
卷一 第 9b 页
能知之故常公之不辞人不以为非而程公
之辞人亦不以为是
王逢原才高识远未必见道观其所著乃高论
怨诽之流假使用之亦何能为春秋昭如日
星但说者断以已意故有异同之论若义理
巳明春秋不难知也春秋始于隐其说纷纷
 无定论孟子有言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
 然后春秋作据平王之崩在隐公之三年也
 则隐公即位实在平王之时自幽王为犬戎
 所灭而平王立于东迁当是时黍离降而为
卷一 第 10a 页
国风则王者之诗亡矣此春秋所以作也
易于咸卦初六言咸其拇六二言咸其腓九三
言咸其股九五言咸其脢上六言咸其辅颊
舌至于九四一爻由一身观之则心是也独
 不言心其说以谓有心以感物则其应必狭
 矣唯忘心而待物之感故能无所不应其繇
 辞曰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夫思皆
 缘其类而巳不能周也所谓朋从者以类而
 应故也故孔子系辞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
 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夫
卷一 第 10b 页
心犹镜也居其所而物自以形来则所鉴者
广矣若执镜随物以度其形其照几何或曰
思造形之上极过是非思之所能及故唯天
 下之至神则无思也无思所以体道有思所
以应世此为不知易之义也易所谓无思者
 以谓无所事乎思云耳故其于天下之故感
而通之而巳今而曰不可以有思又曰不能
 无思此何理哉
或曰圣人所以大过人者盖能以身救天下之
 弊耳昔伊尹之任其弊多进而寡退苟得而
卷一 第 11a 页
 害义故伯夷出而救之伯夷之清其弊多退
 而寡进过廉而复刻故柳下惠出而救之柳
 下惠之和其弊多污而寡洁恶异而尚同故
 孔子出而救之是故伯夷不清不足以救伊
 尹之任柳下惠不和不足以救伯夷之清此
 三人者因时之偏而救之非天下之中道也
 故久必弊至孔子之时三圣人之弊各极于
 天下故孔子集其行而大成万世之法然后
 圣人之道无弊其所以无弊者岂孔子一人
 之力哉四人者相为终始也使三圣人者当
卷一 第 11b 页
 孔子之时皆足以为孔子矣曰何不思之甚
 也由汤至于文王之时五百有馀岁其间贤
 圣之君六七作其成就人才之众至其衰世
 尤有存者使伊尹有弊当时更世之久上之
 为君下之为臣皆足以有为独无以革之乎
 由周至于战国之际又五百有馀岁文武周
 公之化不为不深使伯夷之弊至是犹在则
 周之圣人所谓一道德以(同/风)俗者殆无补于
 世而独俟一柳下惠耶况孔子去柳下惠未
 远若柳下惠能矫伯夷之清使天下从之其
卷一 第 12a 页
 弊不应继踵而作而孔子救之又何其遽也
 且孔子之时荷蒉荷蓧接舆沮溺之流必退
 者尚多也则柳下惠之所为是果何益乎故
 为圣人救弊之说者是亦不思而巳矣夫伊
 尹固圣人之任者然以为必于进则不可也
 汤三使往聘之然后幡然以就汤不然将不
 从其聘耶则伊尹之不必进可见伯夷固圣
 人之清者然以为必于退则不可也方其辟
 纣居诸海滨以待天下之清闻西伯善养老
 者则归之则伯夷之不必退亦可见若柳下
卷一 第 12b 页
 惠孔子盖以谓直道而事人孟子亦称其不
 以三公易其介夫亦岂以同为和乎由是观
 之其弊果何自而得之耶若曰孔子之道所
 以无弊者四人者相为终始使三圣人当孔
 子之时亦皆足以为孔子此尤不可孟子曰
 伯夷伊尹不同道又曰自生民以来未有盛
 于孔子而伯夷伊尹不足以班之而其所谓
 同者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
 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
 而巳彼为任为清为和一节之至于圣人者
卷一 第 13a 页
也其可以为孔子乎夫以三人为圣者孟子
发之也而孟子之言其辨如彼今释孟子之
言安得强为之说乎虽然此孟子之言也学
者于圣人又当自有所见自无所见纵得孟
 子之旨何与吾事
问伊尹五就汤五就桀何也曰其就汤也以三
䀻之勤也其就桀也汤进之也然则何为事
桀曰既就汤则当以汤之心为心汤岂有伐
桀之意哉其不得巳而伐之也人归之天命
 之耳方其进伊尹以事桀也盖欲其悔过迁
卷一 第 13b 页
 善而巳苟悔过迁善则吾北面而臣之固所
 愿也若汤初求伊尹即有伐桀之意而伊尹
 遂相之是以取天下为心也以取天下为心
 岂圣人之心哉
问伯夷伊尹柳下惠之行固不同矣使伯夷居
汤之世就汤之聘乎曰安得而不就然则汤
使之就桀则就之乎曰否何以知其然曰伯
夷闻文王作兴则归之宜其就汤之聘然而
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使之事
桀盖有所不屑矣然则其果相汤也肯伐桀
卷一 第 14a 页
 乎曰至天下共叛之桀为独夫伯夷伐之亦
 何恤哉
或曰汤之伐桀也众以为我后不恤我众舍我
 穑事而割正夏而汤告以必往是圣人之任
 者也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商是圣
 之清者也曰非也汤之伐桀虽其众有不悦
 之言惮劳而巳若夏之人则不然曰时日曷
 丧予及汝皆亡故攸徂之民室家相庆箪食
 壶浆以迎王师汤虽不往不可得矣文王之
 时纣犹有天下三分之一民犹以为君则文
卷一 第 14b 页
 王安得而不事之至于武王而受罔有悛心
 贤人君子不为所杀则或为囚奴或去国纣
 之在天下为一夫矣故武王诛之亦不得巳
也孟子不云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
 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取之而燕民悦则取
 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由此观之汤
非乐为任而文王非乐为清也会逢其适而
 巳
孟子与人君言皆所以扩其善心而革其非不
 止就事论事如论齐王之爱牛而曰是心足
卷一 第 15a 页
以王论王之好乐而使之与百姓同乐论王
之好货好色好勇而陈周之先王之事若使
为人臣者论事每如此而其君肯听岂不能
尧舜其君
又曰孟子对人君论事句句未尝离仁此所谓
 王道也曰安得句句不离乎仁曰须是知一
 以贯之之理曰一以贯之仁足以尽之否曰
 孟子固曰一者何曰仁也仁之用大矣今之
学者仁之体亦不曾体究得
齐王顾鸿雁麋鹿以问孟子孟子因以为贤者
卷一 第 15b 页
而后乐此至其论文王夏桀之所以异则独
乐不可也世之君子其贤者乎则必语王以
忧民而勿为台沼苑囿之观是拂其欲也其
佞者乎则必语王以自乐而广其侈心是纵
其欲也二者皆非能引君以当道唯孟子之
言常于毫发之间剖析利害之所在使人君
 化焉而不自知夫如是其在朝廷则可以格
 君心之非而其君易行也
或曰居今之世去就之际不必一一中节欲其
 皆中节则道不得行矣曰何其不自重也枉
卷一 第 16a 页
 己者其能直人乎古之人宁道之不行而不
轻其去就如孔孟虽在战国之时其进必以
 正以至终于不得行而死是矣顾今之世独
 不如战国之时乎使不恤其去就可以行道
孔孟当先为之矣孔孟岂不欲道之行哉
或曰以术行道而心正如何曰谓之君子岂有
 心不正者当论其所行之是否尔且以术行
道未免枉己与其自枉不若不得行之愈也
宋牼以利说秦楚使之罢兵以息两国之争其
 心未为过也然孟子力抵之盖君子之事君
卷一 第 16b 页
其说不可惟利之从苟惟利之从则人君所
见者利而巳彼有轧吾谋者其说又利于我
吾说必见屈矣故不若与之谈道理道理既
明人自不能胜也所谓道理之谈孟子之仁
义是也王霸之佐其义利之间乎一毫为利
则不足为王矣后世道学不明人以颜子伯
夷只作一节之士若孟子之论则是两人者
岂清修介洁者耶如伯夷直许之以朝诸侯
 一天下颜子直许之以禹稷之事
方太公钓于渭不遇文王特一老渔父耳及一
卷一 第 17a 页
 朝用之乃有鹰扬之勇非文王有独见之明
 谁能知之学者须体此意然后进退隐显各
 得其当
或曰德而巳矣奚取于聪明曰徒取其德或有
有德而不聪明者如此则人得以欺罔之何
 以济务故书称尧舜禹汤文武皆言其聪明
为是故也
黄叔度学充其德虽颜子可至矣
一介之与万钟若论利则有多寡若论义其理
 一也伊尹惟能一介知所取与故能禄之以
卷一 第 17b 页
天下弗顾系马千驷弗视自后世观之则一
介不以予人为太吝一介不以取诸人为太
洁然君子之取予适于义而巳予之啬取之
微虽若不足道矣然苟害于义又何多寡之
间乎孔子于公西赤之富不恤其请于原宪
 之贫不许其辞此知所予者也孟子言非其
 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
 之天下不以为泰此知所取者也
孟子称舜象忧亦忧象喜亦喜此语最宜味之
 夫舜之意唯恐不获于象也则象喜舜自喜
卷一 第 18a 页
夫岂有伪乎是之谓不藏怒不宿怨
问象日以杀舜为事而舜终不为所杀何也曰
尧在上天下岂容有杀兄者乎此语自是万
章所传之谬据书所载但云象傲而巳观万
章之言傲何足以尽之其言杀舜之时尧巳
 妻之二女又使其子九男百官皆事舜于畎
 亩之中象必不敢但万章所问其大意不在
 此故孟子当时亦不暇辨
孟子言舜之怨慕非深知舜之心不能及此据
 舜惟患不顺于父母不谓其尽孝也凯风之
卷一 第 18b 页
诗曰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孝子之事亲如此
 此孔子所以取之也孔子曰君子之道四丘
 未能一焉若乃自以为能则失之矣
颜子所学学舜而巳盖舜于人伦无所不尽也
 以为父子尽父子之道以为君臣尽君臣之
道以为夫尽夫道以为兄尽兄道此孟子所
 谓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者也孟子所
 忧亦忧不如舜耳人能以舜为心其学不患
 不进
问将顺其美后世之说或成阿䛕恐是引其君
卷一 第 19a 页
以当道曰然此正如孟子所谓是心足以王
若曰以小易大则非其情以谓见牛未见羊
 而欲以羊易牛乃所以为仁引之使知王政
 之可为是谓将顺又曰详味此一章可见古
人事君之心
韩信用兵在楚汉之间则为善矣方之五霸已
自不及以无节制故也如信之军脩武高祖
 即其卧内夺之印易置诸将信尚未知此与
棘门霸上之军何异但信用兵能以术驱人
使自为战当时亦无有以节制之兵当之者
卷一 第 19b 页
故信数得以取胜也王者之兵未尝以术胜
人然亦不可以计败后世惟诸葛亮李靖为
知兵如诸葛亮巳死司马仲达观其行营军
垒不觉叹服而李靖惟以正出奇此为得法
制之意而不务侥倖者也古人未尝不知兵
如周官之法虽坐作进退之末莫不有节若
平时不学一旦缓急何以应敌如此则学者
于行师御众战阵营垒之事不可不讲
史言成安君儒者故为韩信所胜成安君岂真
 儒者哉若真儒必不为韩信所诈如曰吾行
卷一 第 20a 页
 仁义云耳人得而罔之是木偶人也夫兵虽
 不贵诈亦人所不得而诈然后为善观战国
 用兵中原之战也若今之用兵禦夷狄耳力
 可以战则战势利于守则守来则拒之去则
 勿追则边鄙自然无事今乃反挑之且侵其
 地巳非理矣其决胜必取而至于用狙诈也
 又何足怪若贤将必不以穷斗远讨为事何
 用狙诈盖夷狄之战与中原之战异夷狄难
 与较曲直是非惟恃力耳但以禽兽待之可
 也以禽兽待之如前所为是矣
卷一 第 20b 页
问今之为将帅者不必用狙诈固是柰兵官武
人之有智略者莫非狙诈之流若无狙诈如
何使人曰君子无所往而不以诚但至诚恻
怛则人自感动曰至诚恻怛可也然今之置
帅朝除暮易若以至诚为务须是积久上下
相谙其效方见卒然施之未必有补曰诚动
于此物应于彼速于影响岂必在久如郭子
仪守河阳李光弼代之一号令而金鼓旗帜
为之精明此特其号令各有体耳推诚亦犹
是也
卷一 第 21a 页
正叔先生过范尧夫治所谓尧夫曰闻公有言
作帅当使三军爱之如父母是否曰然非欤
 曰公第能言之耳未必能行也曰何以言之
 曰闻旧帅方卒公始代之便设筵张乐犒军
 此所以知公之必不能使三军爱之如父母
也曰当时自合打散设筵张乐却是错曰打
 散亦不可彼卒伍之所利者财食也使其不
 得财食则知新帅之所以不给赐财食者为
旧帅之亡也夫旧帅亦父母也今其亡未久
 而给赐如常卒伍之愚忘其上以此耳然则
卷一 第 21b 页
 不能使之观旧帅如父母则必不能使之以
 我为父母矣尧夫是日追送正叔曰若不远
出不闻此言
祖宗能用人命故 太祖尝曰我以一缣易一
 胡人首不过十万丐奴之众可尽唯能如此
 此所以能取天下今获一劫盗亦须以数十
 千赏之若只使一缣欲易一胡人首人必不
为用唯不能用人命此所以必至于厚赏也
观祖宗时江南擅强河东未服两浙川广尚
守巢穴方是时所有财赋特中原之地耳其
卷一 第 22a 页
 聚敛科配盖不若今之悉也其后祖宗削平
 僭乱只用所有不患乏财使如今日厚赏安
 能取天下
陆宣公当扰攘之际说其君未尝用数观其奏
议可见欲论天下事当以此为法宣公在朝
 自以不恤其身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至于迁
 贬唯杜门集古方书而巳可谓知进退者
吕晦叔真大人其言简而意足孙莘老尝言
 𥙿陵好问且曰好问则𥙿晦叔曰好问而𥙿
 不若听德而聪人有非刘向强聒而不舍者
卷一 第 22b 页
 吕晦叔曰刘向贵戚之卿此语可谓忠厚然
向之眷眷于汉室而不忍去则是也至于上
变论事亦可谓不知命矣
问以匹夫一日而见天子天子问焉尽所怀而
陈之则事必有窒碍者不尽则为不忠如何
 曰事亦须量深浅孔子曰信而后谏未信则
以为谤已也易之恒曰浚恒凶此恒之初也
故当以渐而不可以浚浚则凶矣假如问人
臣之忠邪其亲信者谁欤遽与之辨别是非
则有失身之悔君子于此但不可以忠为邪
卷一 第 23a 页
 以邪为忠语言之间故不无委曲也至于论
 理则不然如惠王问孟子何以利吾国则当
 言何必曰利宣王问孟子卿不同则当以正
 对盖不直则道不见故也世之君子其平居
 谈道甚明论议可听至其出立朝廷之上则
 其行事多与所言相戾至有图王而实霸行
 义而规利者盖以其学得之文字之中而未
 尝以心验之故也若心之所得则曰吾所以
 为已而巳是故心迹常判而为二心迹既判
 而为二故事事违其所学
卷一 第 23b 页
人臣之事君岂可佐以刑名之说如此是使人
 主失仁心也人主无仁心则不足以得人故
 人臣能使其君视民如伤则王道行矣
或曰特旨乃人君威福之权不可无也曰不然
 古者用刑王三宥之若案法定罪而不敢赦
 则在有司夫惟有司守法而不敢移故人主
 得以养其仁心今也法不应诛而人主必以
特旨诛之是有司之法不必守而使人主失
 仁心矣
荆公在上前争论或为上所疑则曰臣之素行
卷一 第 24a 页
似不至无廉耻如何不足信且论事当问事
之是非利害如何岂可以素有廉耻劫人使
信已也夫廉耻在常人足道若君子更自矜
其廉耻亦浅矣盖廉耻自君子所当为者如
人守官曰我固不受赃不受赃岂分外事乎
理财作人两事其说非不善然世儒所谓理财
者务为聚敛而所谓作人者起其奔竞好进
 之心而巳易之言理财诗之言作人似不如

周官平颁其兴积说者曰无问其欲否槩与之
卷一 第 24b 页
 也故假此为青苗之法当春则平颁秋成则
 入之又加息焉以谓不取息则舟车之费鼠
 雀之耗官吏之俸给无所从出故不得不然
 此为之辞耳先生省耕敛而为之补助以救
 民急而巳方其出也未尝望入岂复求息取
 其息而曰非以渔利也其可乎孟子论法以
 谓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使民终
 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货而益之是
 为不善今也无问其欲否而颁之亦无问年
 之丰凶而必取其息不然则以刑法加焉周
卷一 第 25a 页
官之意果如是乎
朝廷设法卖酒所在吏官遂张乐集妓女以来
 小民此最为害教而必为之辞曰与民同乐
岂不诬哉夫诱引无知之民以渔其财是在
 百姓为之理亦当禁而官吏为之上下不以
为怪不知为政之过也且民之有财亦须上
 之人与之爱惜不与之爱惜而巧求暗取之
 虽无鞭笞以强民其所为有甚于鞭笞矣余
 在潭州浏阳方官散青苗时凡酒肆食店与
 夫俳优戏剧之罔民财者悉有以禁之散钱
卷一 第 25b 页
 巳然后令如故官卖酒旧尝至是时亦必以
 妓乐随处张设颇得民利或以请不许往往
 民间得钱遂用之有方
常平法州县寺舍岁用有馀则以归官赈民之
 穷饿者余为浏阳日方为立法使行旅之疾
 病饥踣于道者随所在申县县令寺舍饮食
 之欲人之入于吾境者无不得其所也其事
 未及行而余以罪去官至今以为恨
钱塘内造什物守臣不知其数恣官官所为至
 数年未已伤财害民莫此为甚使其器用一
卷一 第 26a 页
一得以奉御兹固无嫌其实公得其一私得
其十其十者非以自奉则过为奇技淫巧以
自献于上与夫宫嫔之贵幸者此弊尤不可
言使予守钱塘必先奏上乞降所造之数付
有司为之以进庶几宦官不得容其奸是虽
于事未有大补亦守臣安百姓节国用之一
端也如此而得罪则有名矣
或劝先生解经曰不敢易也曾子曰吾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夫传而不习以处已则不信以待
卷一 第 26b 页
人则不忠三者胥失也昔有劝正叔先生出
易传示人者正叔曰独不望学之进乎姑迟
之觉耄即传矣盖已耄则学不复进故也学
 不复进若犹不可传是其言不足以垂后矣
 六经之义验之于心而然施之于行事而顺
然后为得验之于心而不然施之于行事而
 不顺则非所谓经义今之治经者为无用之
 文徼幸科第而已果何益哉
今所谓博学者特通历代之故事而已必欲取
尧舜三代之法兼明而默识之以断后世所
卷一 第 27a 页
 为之中否而去取焉盖未能也孟子之学盖
 有以为不足学而不学者矣若诸侯之礼是
 也未有当学而不学者也余观熙宁元丰之
 君子皆通晓世务而所取以为證者秦汉以
 下之事而已故有为秦汉以上之说者与之
 争辄不胜若今之论事者多以三代为言其
 实未必晓有能以三代之法一一与之剖析
 是非有不战而自屈者然此须深知三代致
 治之意方可若周官之书先王经世之务也
 不可不讲若有意于世须是事事明了胸中
卷一 第 27b 页
 无疑方能济务如马周以一介草茅言天下
事若素宦于朝若非尝学来安得生知因论
马周言事每事须开人主一线路终是不如
 魏證之正如谏太宗避暑事亲之道甚善然
 又曰銮舆之出有日不可遽止愿示还期若
事非是即从而止之何用如此此正孟子所
 谓月攘一鸡者岂是以尧舜望其君乎
褚遂良修起居注唐太宗曰朕有不善亦当记
 之乎或为之言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当
 记之曰此语亦善但人主好名则可以此动
卷一 第 28a 页
 之耳未尽也夫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
 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
故言行君子之枢机不可不慎纵使史官不
 记而民之应违如此虽欲自掩其不善其可
得乎
试教授宏辞科乃是以文字自售古人行已似
 不如此今之进士使豪杰者出必不肯就然
 以谓舍此则仕进无路故为不得巳之计或
 是为贫或欲缘是少试其才既得官矣又以
侥求荣达此何义哉
卷一 第 28b 页

龟山先生语录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