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首
卷首 第 1a 页
龟山杨先生语录后录上
杨时于新学极精今日一有所问能尽知其短
 而持之介甫之学大抵支离伯淳尝与杨时
 读了数篇其后尽能推类以通之(见程氏/遗书)
伊川荅杨中立论西铭中立书尾云判然无疑
 伊川曰杨时也未判然(见祁宽所记尹公语)
旧在二先生之门者伯淳最爱中立正叔最爱
 定夫二人气象亦相似(见上蔡语录)
卷首 第 1b 页

龟山杨先生语录后录上
卷首 第 2a 页
龟山杨先生语录后录下
宋兴百有馀年四方无虞风俗敦厚民不识干
 戈有儒生于江南高谈诗书自拟伊傅而实
窃佛老之似济非鞅之术举世风动虽巨德
故老有莫能烛其奸其说一行而天下始纷
纷多事反理之评诡道之论日以益炽邪慝
相承卒兆裔夷之祸考其所致有自来矣靖
康初龟山杨公任諌议大夫国子祭酒始推
本论奏其学术之谬请追夺王爵罢去配飨
虽当时馀党犹夥公之说未得尽施然大统
卷首 第 2b 页
 中兴论议一正到于今学者知荆舒祸本而
 有不屑焉则公之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
 承孟氏者其功顾不大哉是宜列之学宫使
 韦布之士知所尊仰而况公旧所临流风善
 政之及祀事其可阙乎浏阳实潭之属邑绍
 圣初公尝辱为之宰岁饥发廪以赈民而部
 使者以催科不给罪公公之德于邑民也深
 矣后六十有六年建安章才邵来为政慨然
 念风烈咨故老葺公旧所为飞鸿阁绘像于
 其上以示后学以慰邑人之思去而不忘也
卷首 第 3a 页
 又六年贻书俾熹记之熹生晚识陋何足以
 窥公之蕴惟公师事河南二程先生得中庸
鸢飞鱼跃之传于言意之表践履纯固卓然
为一世儒宗故见于行事深切著明如此敢
 表而出之庶几慕用之万一云尔(飞鸿阁画/像记)
龟山天资高朴实简易然所见一定更不须穷
 究某尝谓这般人皆是天资出人非假学力
 如龟山极是简易衣服也只据见定终日坐
 在门限上人犯之亦不校其简易率皆如此
喜怒哀乐未发龟山敬而无失之说甚好
卷首 第 3b 页
问龟山云消息盈虚天且不能暴为之去小人
 亦不可骤如何曰只看时如何不可执天亦
 有迅雷风烈之时
又言龟山先生年少未见伊川时先去看庄列
等文字后来虽见伊川然而此念熟了不觉
 时发出来游定夫尤甚罗仲素时复亦有此

龟山往来太学过庐山见常总总亦南剑人也
 与龟山论性谓本然之善不与恶对后胡文
 定得其说于龟山至今诸胡谓本然之善不
卷首 第 4a 页
与恶对与恶为对者又别有一善常总之言
 初未为失若论本然之性只一味是善安得
 恶来人自去坏了便是恶既有恶便与善为
 对今他却说有不与恶对底善又有与恶对
底善如近年郭子和九图便是如此见识上
 面书一圈子写性善字从此牵下两边有善
 有恶或云恐文定当来未甚有差后来传袭
 节次讹舛曰看他说善者赞美之词不与恶
 对巳自差异
理不外物若以物便为道则不可如龟山云寒
卷首 第 4b 页
 衣饥食出作入息无非道伊尹耕于有莘之
 野以乐尧舜之道夫尧舜之道岂有物可玩
 哉即耕于有莘之野是巳恁地说却有病物
 只是物所以为物之理乃道也
龟山言天命之谓性人欲非性也天命之善本
 是无人欲不必如此立说胡子知言云天理
 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自是他全错
 看了
问横浦语录载张子韶戒杀不食蟹高抑崇相
 对故食之龟山云子韶不杀抑崇故杀不可
卷首 第 5a 页
 抑崇退龟山问子韶周公何如对曰仁人曰
 周公驱猛兽兼夷狄灭国者五十何尝不杀
 亦去不仁以行其仁耳先生云此特见其非
 不杀耳犹有未尽须知上古圣人制为罔罟
 佃渔食禽兽之肉但君子远庖厨不暴殄天
 物须如此说方切事情
草堂先生及识元城刘器之杨龟山龟山之出
 时巳七十岁却是从蔡攸荐出他那时却是
 觉得这边扶持不得事势也极故要附此边
 人所以荐龟山初缘蔡攸与蔡子应说令其
卷首 第 5b 页
 荐举人才答云太师用人甚广又要讨甚么
 人曰缘(都/是)势利之徒恐缓急不可用公知有
 山林之人可见告他便说某只知乡人鼓山
 下张觷字柔直其人甚好蔡攸曰家间子侄
 未有人教可屈他来否此人即以告张张即
 从之及教其子侄俨然正师弟子之分异于
 前人得一日忽开谕其子弟以奔走之事其
 子弟骇愕即告之曰若有贼来先及汝等汝
 等能走乎子弟益惊骇谓先生失心以告老
 蔡老蔡因悟曰不然他说得是盖京父子此
卷首 第 6a 页
 时要唤许多好人出巳知事变必至即请张
 公叩之张言天下事势至此巳不可救势只
 得且收举个贤人出以为缓急倚仗耳即令
 张公荐人张公于是荐许多人龟山在一人
 之数今龟山墓志云会有告大臣以天下将
 变宜急举贤以存国于是公出谓此张后为
 某州县丞到任即知虏人入寇必有自海道
 至者于是买木为造舡之备踰时果然虏自
 海入寇科州县造舟仓卒扰扰油灰木材莫
 不踊贵独张公素备不劳而办以此见知于
卷首 第 6b 页
 帅宪即辟知南剑会叶铁入寇民人大恐他
 即告谕安存之即率城中诸富家令出钱米
 沽酒买肉为蒸糊之类遂分民兵三替逐替
 燕犒酒食授以兵器先一替出城与贼接战
 即犒第二替出先替未倦而后替即得助之
 民大喜遂射杀贼首富民中有识叶铁者即
 厚劳之忽令执兵只今执长鎗上悬白旗令
 见叶铁即以白旗指向之众人上了弩即其
 所指而发遂中之后都统任某欲争功亦让
 与之其馀诸盗却得都统之力放贼之叔父
卷首 第 7a 页
 以成反间
论及龟山先生曰龟山弹蔡京也是只不迅速
 林择之曰龟山晚出一节亦不是先生曰也
 不干晚出事若出来做得事也无妨他性慢
 看道理也如此平常处看得好紧要处却放
 缓了做事都涣散无伦理将乐人性急粗率
 龟山却恁宽平此是间出然其粗率处依旧
 有土风在
或问龟山晚年出处不可晓其召也以蔡京然
 在朝亦无大建明曰以今观之则可以追咎
卷首 第 7b 页
当时无大建明若自家处之不知当时所当
建明者何事或云不过择将相为急曰也只
好说不知当时事势如何择将相固是急然
不知当时有甚人可做当时将只说种师道
 相只说李伯纪然固皆尝用之矣又况自家
 言之彼亦未便见听据当时势亦无可为者
 不知有大圣贤又如何耳
问龟山晚年出得是否曰出如何不是只看出
 得如何当初若能有所建明而出则胜于不
 出曰渠用蔡攸荐亦未是曰亦不妨但当时
卷首 第 8a 页
 事急且要速得一好人出来救之只是出得
 来不济事耳观渠为諌官将去犹惓惓于一
 对巳而不得对及观其所言第一正心诚意
 意欲上推诚待宰执第二理会东南纲运当
 时宰执皆庸缪之流待亦不可不待亦不可
 不告以穷理而告以正心诚意贼在城外道
 途正梗纵有东南纲运安能达所谓虽有粟
 安得而食诸当危急之时人所属望而著数
 乃如此所以使世上一等人笑儒者以为不
 足用正坐此耳问围城时李伯纪如何曰当
卷首 第 8b 页
 时不使他更谁使士气至此萧索无馀他人
 皆不肯向前惟有渠尚不顾死且得倚仗之
 问姚平仲劫寨事是谁发曰人皆归罪伯纪
 此乃是平仲之谋姚种皆西方将家师道巳
 立功平仲耻之故欲以奇功取胜之劫不胜
 钦庙亲批令伯纪策应或云当时若再劫可
 胜但无人敢主张问种师中河东之死或者
 亦归罪伯纪曰不然尝亲见一将官说师中
 之败乃是为流矢所中非战败渠亲见之甚
 可怪如种师道方为枢密朝廷倚重遽死此
卷首 第 9a 页
 亦是气数伯纪管 御营钦庙授以空名
 告身自观察使以下使之自补师道只用一
 二小使臣诰 御批云大臣作福作威渐不
 可长及遣救河东伯纪度势不可辞不行
 御批云身为大臣迁延避事是时许崧老为
 右丞与伯纪善书杜邮二字与之伯纪悟遂
 行当危急时反为奸臣所使岂能做事问种
 师道果可依仗否曰师道为人口讷语言不
 能出上问和亲曰臣执干戈以卫社稷不知
 其他遂去不能反覆力执大抵是时在上者
卷首 第 9b 页
 无定说朝变夕改纵有好人亦做不得事
道夫问龟山晚岁一出为士诟骂果有之否曰
 他当时一出追夺荆公王爵罢配飨夫子且
 欲毁劈三经板士子不乐遂相与聚问三经
 有何不可辄欲毁之当时龟山亦谨避之问
 或者疑龟山此出为无补于事徒尔纷纷或
 以为大贤出处不可以此议如何曰龟山此
 行固是有病但只后人又何曾梦到他地位
 在惟胡文定以柳下惠援而止之而止比之
 极好
卷首 第 10a 页
龟山之出人多议之惟胡文定公之言曰当时
 若能听用决须救得一半此语最公盖龟山
 当此时虽负重名亦无杀活手段若谓其怀
 蔡氏汲引之恩力庇其子至有谨勿击居安
 之语则诬矣幸而此言出于孙觌人自不信
坐客问龟山先生立朝事先生曰胡文定论得
 好朝廷若委吴元忠辈推行其说决须救得
 一半不至如后来狼狈然当时国势巳如此
虏初退后便须急急理会如救焚拯溺诸公
今日论蔡京明日论王黼当时奸党各已行
卷首 第 10b 页
 遣了只管理会不休担阁了日子如吴元忠
 李伯纪向来亦是蔡京引用免不得略遮庇
 只管吃议论龟山亦被孙觌辈窘扰
龟山铭志不载高丽事他引欧公作梅圣俞墓
 志不载布文诗事辨得甚好孰能识车中之
 状意欲施事见韩诗外传
伯夷微似老子胡文定作龟山先生墓志主张
 龟山似柳下惠看来是如此
龟山与廖尚书说义利事廖云义利却是天理
 人欲龟山曰只怕贤错认以利为义也后来
卷首 第 11a 页
 被召主和议果如龟山说廖初举郑厚与某
 人可见其贤此二人二人皆要(上恐脱/不字)主和
 议及廖被召却不问此二人却去叶孝先商
 量及为中丞又荐郑毂然廖终与秦不合而
出但初不能别义利之分亦是平时讲之不
熟也郑博士某旧见之年七十馀云尝见上
 蔡先生先人甚敬之
国说胡珵德辉所著文字问德辉何如人曰先
 友也晋陵人曾从龟山游故所记多龟山说
 话能诗文墨隶皆精好尝见先人馆中唱和
卷首 第 11b 页
 一卷惟胡诗特佳赵忠简公当国与张嵲巨
 山同为史官及赵公去位张魏公独相以为
 元祐未必全是熙丰未必全非遂擢何抡仲
李似表二人为史官胡张所修史皆摽出欲
改之胡张遂求去及忠简再入相遂去何李
 依旧用胡张为史官成书奏上弄得都成私
 意
龟山杂博是读多少文字
卷首 第 12a 页

龟山杨先生语录后录下
卷首 第 12b 页

   后学天台吴坚
   刋于福建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