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五十七 第 1a 页 WYG0638-0015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五十七
象纬考(二/)
两仪七政恒星总论
(臣/)等谨按前史志天文者大抵详于七政恒星而
于两仪则纪其变而弗纪其常我
朝作明史天文志以常象虽无古今之异而言天者
后胜于前宜标其指要以为纲领爰先两仪次七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五十七
象纬考(二/)
两仪七政恒星总论
(臣/)等谨按前史志天文者大抵详于七政恒星而
于两仪则纪其变而弗纪其常我
朝作明史天文志以常象虽无古今之异而言天者
后胜于前宜标其指要以为纲领爰先两仪次七
卷二百五十七 第 1b 页 WYG0638-0015d.png
政恒星伏惟
圣祖仁皇帝著历象考成一书综前古周髀宣夜浑天诸
家之同异而折衷一是我
皇上复以近时实测之数剖析源流著为后编盖皆循
蜚疏仡以来三极彝训之所未有也兹敬录总论
诸篇汇为一卷以识推步测验者之所据依焉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天象
虞书尧典曰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楚词天问曰圜
圣祖仁皇帝著历象考成一书综前古周髀宣夜浑天诸
家之同异而折衷一是我
皇上复以近时实测之数剖析源流著为后编盖皆循
蜚疏仡以来三极彝训之所未有也兹敬录总论
诸篇汇为一卷以识推步测验者之所据依焉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天象
虞书尧典曰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楚词天问曰圜
卷二百五十七 第 2a 页 WYG0638-0016a.png
则九重孰营度之后世历家谓天有十二重非天实有
如许重数盖言日月星辰转运于天各有所行之道即
楚词所谓圜也欲明诸圜之理必详诸圜之动欲考诸
圜之动必以至静不动者准之然后得其盈缩盖天道
静专者也天行动直者也至静者自有一天与地相为
表里故群动者运于其间而不息若无至静者以验至
动则圣人亦无所成其能矣人恒在地面测天而七政
之行无不可得者正为以静验动故也十二重天最外
如许重数盖言日月星辰转运于天各有所行之道即
楚词所谓圜也欲明诸圜之理必详诸圜之动欲考诸
圜之动必以至静不动者准之然后得其盈缩盖天道
静专者也天行动直者也至静者自有一天与地相为
表里故群动者运于其间而不息若无至静者以验至
动则圣人亦无所成其能矣人恒在地面测天而七政
之行无不可得者正为以静验动故也十二重天最外
卷二百五十七 第 2b 页 WYG0638-0016b.png
者为至静不动次为宗动南北极赤道所由分也次为
南北岁差次为东西岁差此二重天其动甚微历家姑
置之而不论焉次为三垣二十八宿经星行焉次为填
星所行次为岁星所行次为荧惑所行次则太阳所行
黄道是也次为太白所行次为星辰所行最内者则太
阴所行白道是也要以去地之远近而为诸天之内外
然所以知去地之远近者则又从诸曜之掩食及行度
之迟疾而得之盖凡为所掩食者必在上而掩之食之
南北岁差次为东西岁差此二重天其动甚微历家姑
置之而不论焉次为三垣二十八宿经星行焉次为填
星所行次为岁星所行次为荧惑所行次则太阳所行
黄道是也次为太白所行次为星辰所行最内者则太
阴所行白道是也要以去地之远近而为诸天之内外
然所以知去地之远近者则又从诸曜之掩食及行度
之迟疾而得之盖凡为所掩食者必在上而掩之食之
卷二百五十七 第 3a 页 WYG0638-0016c.png
者必在下月体能蔽日光而日为之食是日远月近之
徵也月能掩食五星而月与五星又能掩食恒星是五
星高于月而卑于恒星也五星又能互相掩食是五星
各有远近也又宗动天以浑灏之气挈诸天左旋其行
甚速故近宗动天者左旋速而右移之度迟渐远宗动
天则左旋较迟而右移之度转速今右移之度惟恒星
最迟土木次之火又次之日金水较速而月最速是又
以次而近之證也是故恒星与宗动相较而岁差生焉
徵也月能掩食五星而月与五星又能掩食恒星是五
星高于月而卑于恒星也五星又能互相掩食是五星
各有远近也又宗动天以浑灏之气挈诸天左旋其行
甚速故近宗动天者左旋速而右移之度迟渐远宗动
天则左旋较迟而右移之度转速今右移之度惟恒星
最迟土木次之火又次之日金水较速而月最速是又
以次而近之證也是故恒星与宗动相较而岁差生焉
卷二百五十七 第 3b 页 WYG0638-0016d.png
太阳与恒星相会而岁实生焉黄道与赤道出入而节
气生焉太阳与太阴循环而朔望盈虚生焉黄道与白
道交错而薄蚀生焉五星与太阳离合而迟疾顺逆生
焉地心与诸圜之心不同而盈缩生焉历代专家多方
测量立法布算积久愈详已得其大体其间或有毫芒
之差诸说不无同异者盖因仪器仰测穹苍失之纤微
年久则著虽有圣人莫能预定惟立穷源竟委之法随
时实测取其精密附近之数折中用之每数十年而一
气生焉太阳与太阴循环而朔望盈虚生焉黄道与白
道交错而薄蚀生焉五星与太阳离合而迟疾顺逆生
焉地心与诸圜之心不同而盈缩生焉历代专家多方
测量立法布算积久愈详已得其大体其间或有毫芒
之差诸说不无同异者盖因仪器仰测穹苍失之纤微
年久则著虽有圣人莫能预定惟立穷源竟委之法随
时实测取其精密附近之数折中用之每数十年而一
卷二百五十七 第 4a 页 WYG0638-0017a.png
修正斯为治历之通术而古圣钦若之道庶可复于今
日矣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地体
欲明天道之流行先达地球之圆体日月星辰每日出
入地平一次而天下大地必非同时出入居东方者先
见居西方者后见东西相去万八千里则东方人见日
为午正者西方人见日为卯正也周天三百六十度每
度当地上二百里是故推验大地经纬度分皆与天应
日矣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地体
欲明天道之流行先达地球之圆体日月星辰每日出
入地平一次而天下大地必非同时出入居东方者先
见居西方者后见东西相去万八千里则东方人见日
为午正者西方人见日为卯正也周天三百六十度每
度当地上二百里是故推验大地经纬度分皆与天应
卷二百五十七 第 4b 页 WYG0638-0017b.png
测纬度者用午正日晷或测南北二极测经度则必于
月蚀取之盖月蚀与日蚀异日之食限分数随地不同
月之食限分数天下皆同但入限有昼夜人有见不见
耳此处食甚于子者处其东三十度必食甚于丑处其
西三十度必食甚于亥是故相去九十度则此见食于
子而彼见食于酉相去百八十度则此见食于子而彼
当食于午虽食而不可见矣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黄道赤道
月蚀取之盖月蚀与日蚀异日之食限分数随地不同
月之食限分数天下皆同但入限有昼夜人有见不见
耳此处食甚于子者处其东三十度必食甚于丑处其
西三十度必食甚于亥是故相去九十度则此见食于
子而彼见食于酉相去百八十度则此见食于子而彼
当食于午虽食而不可见矣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黄道赤道
卷二百五十七 第 5a 页 WYG0638-0017c.png
天包地外圜转不息南北两极为运行之枢纽地居天
中体圆而静人环地面以居随其所至适见天体之半
中华之地面近北故北极常见南极常隐平分两极之
中横带天腰者为赤道赤道距天顶之度即北极出地
之度也赤道以北为内为阴以南为外为阳斜交赤道
而半出其南半出其北者为黄道乃太阳一岁所躔之
轨迹也黄赤道相交之两界为春秋分距赤道南二十
三度半为冬至距赤道北二十三度半为夏至七政所
中体圆而静人环地面以居随其所至适见天体之半
中华之地面近北故北极常见南极常隐平分两极之
中横带天腰者为赤道赤道距天顶之度即北极出地
之度也赤道以北为内为阴以南为外为阳斜交赤道
而半出其南半出其北者为黄道乃太阳一岁所躔之
轨迹也黄赤道相交之两界为春秋分距赤道南二十
三度半为冬至距赤道北二十三度半为夏至七政所
卷二百五十七 第 5b 页 WYG0638-0017d.png
行之道纷然不齐惟恃黄赤二道以为推测之本盖太
阳循黄道东行而出入于赤道之南北太阴与五星各
循本道东行而又出入于黄道之南北故黄赤二道之
位定则昼夜永短寒暑进退以及晦朔弦望薄蚀朏朒
皆从此可稽矣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经纬度
恒星七政各有经纬度盖天周弧线纵横交加即如布
帛之经纬然故以东西为经南北为纬然有在天之经
阳循黄道东行而出入于赤道之南北太阴与五星各
循本道东行而又出入于黄道之南北故黄赤二道之
位定则昼夜永短寒暑进退以及晦朔弦望薄蚀朏朒
皆从此可稽矣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经纬度
恒星七政各有经纬度盖天周弧线纵横交加即如布
帛之经纬然故以东西为经南北为纬然有在天之经
卷二百五十七 第 6a 页 WYG0638-0018a.png
纬有随地之经纬在天则为赤道为黄道随地则为地
平赤道均分三百六十度平分之为半周各一百八十
度四分之为象限各九十度六分之为纪限各六十度
十二分之为宫为时各三十度是为赤经从经度出弧
线与赤道十字相交各引长之会于南北极皆成全圜
亦分为三百六十度两极相距各一百八十度两极距
赤道俱九十度是为赤纬依纬度作圜与赤道平行名
距等圈此圈大小不一距赤道近则大距赤道远则小
平赤道均分三百六十度平分之为半周各一百八十
度四分之为象限各九十度六分之为纪限各六十度
十二分之为宫为时各三十度是为赤经从经度出弧
线与赤道十字相交各引长之会于南北极皆成全圜
亦分为三百六十度两极相距各一百八十度两极距
赤道俱九十度是为赤纬依纬度作圜与赤道平行名
距等圈此圈大小不一距赤道近则大距赤道远则小
卷二百五十七 第 6b 页 WYG0638-0018b.png
其度亦三百六十俱与赤道之度相应也赤道之用有
动有静动者随天左旋与黄道相交日躔之南北于是
乎限静者太虚之位亘古不移昼夜之时刻于是乎纪
焉黄道之宫度并如赤道其与赤道相交之两点为春
秋分相距皆半周平分两交之中为冬夏至距两交各
一象限六分象限为节气各十五度是为黄经从经度
出弧线与黄道十字相交各引长之周于天体即成全
圜其各圜相凑之处不在赤道之南北两极而别有其
动有静动者随天左旋与黄道相交日躔之南北于是
乎限静者太虚之位亘古不移昼夜之时刻于是乎纪
焉黄道之宫度并如赤道其与赤道相交之两点为春
秋分相距皆半周平分两交之中为冬夏至距两交各
一象限六分象限为节气各十五度是为黄经从经度
出弧线与黄道十字相交各引长之周于天体即成全
圜其各圜相凑之处不在赤道之南北两极而别有其
卷二百五十七 第 7a 页 WYG0638-0018c.png
枢心是为黄极黄极之距赤极即两道相距之度其距
黄道亦皆九十度是为黄纬而月与五星出入黄道之
南北者悉于是而辨焉故凡南北圈过赤道极者必与
赤道成直角而不能与黄道成直角其过黄道极者亦
必与黄道成直角而不能与赤道成直角惟过黄赤两
极之圈其过黄赤道也必当冬夏二至之度所以并成
直角名为极至交圈又若赤道度为主而以黄道度准
之则互形大小何也浑圆之体当腰之度最宽渐近两
黄道亦皆九十度是为黄纬而月与五星出入黄道之
南北者悉于是而辨焉故凡南北圈过赤道极者必与
赤道成直角而不能与黄道成直角其过黄道极者亦
必与黄道成直角而不能与赤道成直角惟过黄赤两
极之圈其过黄赤道也必当冬夏二至之度所以并成
直角名为极至交圈又若赤道度为主而以黄道度准
之则互形大小何也浑圆之体当腰之度最宽渐近两
卷二百五十七 第 7b 页 WYG0638-0018d.png
端则渐狭(距等圈/之度也)二至时黄道以腰度当赤道距等圈
之度故黄道一度当赤道一度有馀二分时两道虽皆
腰度然赤道平而黄道斜故黄道一度当赤道一度不
足也此所谓同升之差而七政升降之斜正伏见之先
后皆由是而推焉至于地平经纬则以各人所居之天
顶为极盖人所居之地不同故天顶各异而经纬从而
变也地在天中体圆而小随人所立凡目力所极适得
大圆之一半则地虽圆而与平体无异故谓之地平乃
之度故黄道一度当赤道一度有馀二分时两道虽皆
腰度然赤道平而黄道斜故黄道一度当赤道一度不
足也此所谓同升之差而七政升降之斜正伏见之先
后皆由是而推焉至于地平经纬则以各人所居之天
顶为极盖人所居之地不同故天顶各异而经纬从而
变也地在天中体圆而小随人所立凡目力所极适得
大圆之一半则地虽圆而与平体无异故谓之地平乃
卷二百五十七 第 8a 页 WYG0638-0019a.png
诸曜出没之界昼夜晦明之交也地平亦分三百六十
度四分之为四方(子午/卯酉)各相距九十度二十四分之为
二十四向各十五度是为地平经从经度出弧线上会
于天顶并皆九十度(从地平下至天顶/之冲亦九十度)是为地平纬又
名高弧高弧从地平正午上会天顶者其全圈必过赤
道南北两极名为子午圈乃诸曜出入地平适中之界
而北极之高下晷影之长短中星之推移皆由是而测
焉是故经纬相求黄赤互变因黄赤而求地平或因地
度四分之为四方(子午/卯酉)各相距九十度二十四分之为
二十四向各十五度是为地平经从经度出弧线上会
于天顶并皆九十度(从地平下至天顶/之冲亦九十度)是为地平纬又
名高弧高弧从地平正午上会天顶者其全圈必过赤
道南北两极名为子午圈乃诸曜出入地平适中之界
而北极之高下晷影之长短中星之推移皆由是而测
焉是故经纬相求黄赤互变因黄赤而求地平或因地
卷二百五十七 第 8b 页 WYG0638-0019b.png
平而求黄赤乃历象之要务推测之所取准也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七政宿度
日月五星皆有宿度古以十二宫定于二十八宿故宿
度逐岁不同者经度亦因而不同今以二十八宿历于
十二宫故宿度逐岁有差而经度终古不变其法以岁
差五十一秒按岁积之与各宿第一星黄道经度相加
为本年黄道宿钤乃于七政黄道经度内减去相当黄
道宿度馀即七政黄道宿度盖七政恒星皆宗黄道故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七政宿度
日月五星皆有宿度古以十二宫定于二十八宿故宿
度逐岁不同者经度亦因而不同今以二十八宿历于
十二宫故宿度逐岁有差而经度终古不变其法以岁
差五十一秒按岁积之与各宿第一星黄道经度相加
为本年黄道宿钤乃于七政黄道经度内减去相当黄
道宿度馀即七政黄道宿度盖七政恒星皆宗黄道故
卷二百五十七 第 9a 页 WYG0638-0019c.png
宿度亦以黄道推也至于日月交食则并用赤道宿因
其关于天行最著故于推算独详然各宿赤道经纬度
逐岁不同须按推恒星赤道经度法求得本年各宿第
一星赤道经度为本年赤道宿钤乃于太阳太阴赤道
经度内减去相当赤道宿度馀即太阳太阴赤道宿度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北极高度
北极为天之枢纽居其所而不移其出地有高下者因
人所居之地南北之不同也是故寒暑之进退昼夜之
其关于天行最著故于推算独详然各宿赤道经纬度
逐岁不同须按推恒星赤道经度法求得本年各宿第
一星赤道经度为本年赤道宿钤乃于太阳太阴赤道
经度内减去相当赤道宿度馀即太阳太阴赤道宿度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北极高度
北极为天之枢纽居其所而不移其出地有高下者因
人所居之地南北之不同也是故寒暑之进退昼夜之
卷二百五十七 第 9b 页 WYG0638-0019d.png
永短因之而各异焉盖历法以日躔出入赤道之度定
诸节气而北极出地之度即赤道距天顶之度倘推测
不精高度差至一分则春秋分必差一时而冬夏至必
差一二日日躔既差则月离五星之经纬无不谬矣故
测北极出地之高下最宜精密不容或略也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地半径差
凡求七曜出地之高度必用测量乃测量所得之数与
推步所得之数往往不合盖推步所得者七曜距地心
诸节气而北极出地之度即赤道距天顶之度倘推测
不精高度差至一分则春秋分必差一时而冬夏至必
差一二日日躔既差则月离五星之经纬无不谬矣故
测北极出地之高下最宜精密不容或略也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地半径差
凡求七曜出地之高度必用测量乃测量所得之数与
推步所得之数往往不合盖推步所得者七曜距地心
卷二百五十七 第 10a 页 WYG0638-0020a.png
之高度而测量所得者七曜距地面之高度也距地心
之高度为真高距地面之高度为视高人在地面不在
地心故视高必小于真高以有地半径之差也(或有大/于真高)
(者则濆蒙/气所为也)盖七曜恒星虽皆丽于天而其高下又各不
等惟恒星天为最高其距地最远地半径甚微故无视
高真高之差若夫七曜诸天则皆有地半径差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地影半径
太阳照地而生地影太阴遇影而生薄蚀凡食分之浅
之高度为真高距地面之高度为视高人在地面不在
地心故视高必小于真高以有地半径之差也(或有大/于真高)
(者则濆蒙/气所为也)盖七曜恒星虽皆丽于天而其高下又各不
等惟恒星天为最高其距地最远地半径甚微故无视
高真高之差若夫七曜诸天则皆有地半径差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地影半径
太阳照地而生地影太阴遇影而生薄蚀凡食分之浅
卷二百五十七 第 10b 页 WYG0638-0020b.png
深食时之久暂皆视地影半径之大小其所系固非轻
也但地影半径之大小随时变易其故有二一缘太阳
距地有远近距地远者影巨而长距地近者影细而短
此由太阳而变易者也一缘地影为尖圆体近地粗而
远地细太阴行最卑距地近则过影之粗处其径大行
最高距地远则过影之细处其径小此由太阴而变易
者也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日月实径与地径
也但地影半径之大小随时变易其故有二一缘太阳
距地有远近距地远者影巨而长距地近者影细而短
此由太阳而变易者也一缘地影为尖圆体近地粗而
远地细太阴行最卑距地近则过影之粗处其径大行
最高距地远则过影之细处其径小此由太阴而变易
者也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日月实径与地径
卷二百五十七 第 11a 页 WYG0638-0020c.png
日最大地次之月最小新法历书载日径为地径之五
倍有馀月径为地径之百分之二十七强今依其法用
日月高卑两限各数推之所得实径之数日径为地径
之五倍又百分之七月径为地径之百分之二十七弱
皆与旧数大制相符足徵其说之有据而非诬也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清蒙气差
清蒙气差从古未闻明万历间西人第谷始发之其言
曰清蒙气者地中游气时时上腾其质轻微不能隔碍
倍有馀月径为地径之百分之二十七强今依其法用
日月高卑两限各数推之所得实径之数日径为地径
之五倍又百分之七月径为地径之百分之二十七弱
皆与旧数大制相符足徵其说之有据而非诬也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清蒙气差
清蒙气差从古未闻明万历间西人第谷始发之其言
曰清蒙气者地中游气时时上腾其质轻微不能隔碍
卷二百五十七 第 11b 页 WYG0638-0020d.png
人目却能映小为大升卑为高故日月在地平上比于
中天则大星座在地平上比于中天则广此映小为大
也定望时地在日月之间人在地面无两见之理而恒
得两见或日未西没而已见月食于东日已东出而尚
见月食于西此升卑为高也又曰清蒙之气有厚薄有
高下气盛则厚而高气微则薄而下而升像之高下亦
因之而殊其所以有厚薄有高下者地势殊也若海或
江湖水气多则清蒙气必厚且高也故欲定七政之纬
中天则大星座在地平上比于中天则广此映小为大
也定望时地在日月之间人在地面无两见之理而恒
得两见或日未西没而已见月食于东日已东出而尚
见月食于西此升卑为高也又曰清蒙之气有厚薄有
高下气盛则厚而高气微则薄而下而升像之高下亦
因之而殊其所以有厚薄有高下者地势殊也若海或
江湖水气多则清蒙气必厚且高也故欲定七政之纬
卷二百五十七 第 12a 页 WYG0638-0021a.png
宜先定本地之清蒙差第谷言其国北极出地五十五
度有奇测得地平上最大之差三十四分自地平以上
其差渐少至四十五度其差五秒更高则无差矣此即
新法历书所用之表也近日西人又言于北极出地四
十八度之地测得太阳高四十五度时蒙气差尚有一
分馀自地平至天顶皆有蒙气差即此观之益见蒙气
差之随地不同而第谷之言为不妄矣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曚影刻分
度有奇测得地平上最大之差三十四分自地平以上
其差渐少至四十五度其差五秒更高则无差矣此即
新法历书所用之表也近日西人又言于北极出地四
十八度之地测得太阳高四十五度时蒙气差尚有一
分馀自地平至天顶皆有蒙气差即此观之益见蒙气
差之随地不同而第谷之言为不妄矣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曚影刻分
卷二百五十七 第 12b 页 WYG0638-0021b.png
曚影者古所谓晨昏分也太阳未出之先已入之后距
地平一十八度皆有光故以一十八度为曚影限然北
极出地有高下太阳距赤道有南北故曚影刻分随时
随地不同其随时不同者二分之刻分少二至之刻分
多也随地不同者愈北则刻分愈多愈南则刻分愈少
也若夫北极出地五十度则夏至之夜半犹有光愈高
则渐不夜矣南至赤道下则二分之刻分极少而二至
之刻分相等赤道以南反是
地平一十八度皆有光故以一十八度为曚影限然北
极出地有高下太阳距赤道有南北故曚影刻分随时
随地不同其随时不同者二分之刻分少二至之刻分
多也随地不同者愈北则刻分愈多愈南则刻分愈少
也若夫北极出地五十度则夏至之夜半犹有光愈高
则渐不夜矣南至赤道下则二分之刻分极少而二至
之刻分相等赤道以南反是
卷二百五十七 第 13a 页 WYG0638-0021c.png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时差
时差者平时与用时相较之时分也推步所得者为平
时测量所得者为用时(用时即/视时也)二者常不相合其故有
二一因太阳之实行而时刻为之进退盖以高卑为加
减之限也一因赤道之升度而时刻为之消长盖以分
至为加减之限也新法历书合二者以立表名曰日差
然高卑每年有行分则宫度引数必不能相同若合立
一表岁久即不可用今仍分作二表加减两次庶于法
时差者平时与用时相较之时分也推步所得者为平
时测量所得者为用时(用时即/视时也)二者常不相合其故有
二一因太阳之实行而时刻为之进退盖以高卑为加
减之限也一因赤道之升度而时刻为之消长盖以分
至为加减之限也新法历书合二者以立表名曰日差
然高卑每年有行分则宫度引数必不能相同若合立
一表岁久即不可用今仍分作二表加减两次庶于法
卷二百五十七 第 13b 页 WYG0638-0021d.png
为密也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岁差
岁差者太阳每岁与恒星相距之分也如今年冬至太
阳躔某宿度至明年冬至时不能复躔原宿度而有不
及之分但其差甚微古人初未之觉至晋虞喜始知之
因立岁差法历代治历者宗焉而所定之数各家不同
喜以五十年差一度刘宋何承天以百年差一度祖冲
之以四十五年差一度隋刘焯以七十五年差一度唐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岁差
岁差者太阳每岁与恒星相距之分也如今年冬至太
阳躔某宿度至明年冬至时不能复躔原宿度而有不
及之分但其差甚微古人初未之觉至晋虞喜始知之
因立岁差法历代治历者宗焉而所定之数各家不同
喜以五十年差一度刘宋何承天以百年差一度祖冲
之以四十五年差一度隋刘焯以七十五年差一度唐
卷二百五十七 第 14a 页 WYG0638-0022a.png
傅仁均以五十五年差一度僧一行以八十二年差一
度惟宋杨忠辅以六十七年差一度以周天三百六十
度每度六十分每分六十秒约之得每年差五十二秒
半元郭守敬因之较诸家为密今新法实测晷影验之
中星得七十年有馀而差一度每年差五十一秒此所
差之数在古法为冬至西移之度新法为恒星东行之
度徵之天象恒星原有动移则新法之理长也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历元
度惟宋杨忠辅以六十七年差一度以周天三百六十
度每度六十分每分六十秒约之得每年差五十二秒
半元郭守敬因之较诸家为密今新法实测晷影验之
中星得七十年有馀而差一度每年差五十一秒此所
差之数在古法为冬至西移之度新法为恒星东行之
度徵之天象恒星原有动移则新法之理长也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历元
卷二百五十七 第 14b 页 WYG0638-0022b.png
治历者必有起算之端是谓历元其法有二一则远溯
古初冬至七曜齐元之日为元自汉太初以来诸历所
用之积年是也一则截算为元若元授时历以至元辛
巳天正冬至为元今时宪历以崇祯元年戊辰天正冬
至为元是也二者虽同为起算之端然积年实不如截
算之简易也夫所谓七曜齐元者乃溯上古冬至之时
岁月日时皆会甲子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联珠是以为
造历之元使果有此虽万世遵用可矣而廿一史所载
古初冬至七曜齐元之日为元自汉太初以来诸历所
用之积年是也一则截算为元若元授时历以至元辛
巳天正冬至为元今时宪历以崇祯元年戊辰天正冬
至为元是也二者虽同为起算之端然积年实不如截
算之简易也夫所谓七曜齐元者乃溯上古冬至之时
岁月日时皆会甲子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联珠是以为
造历之元使果有此虽万世遵用可矣而廿一史所载
卷二百五十七 第 15a 页 WYG0638-0022c.png
诸家历元无一同者是其所用积年之久近皆非有所
承受但以巧算取之而已当其立法之初亦必有所验
于近测遂援之以立术于是溯而上之至于数千万年
之远庶几各曜之躔次可以齐同然既欲其上合历元
又欲其不违近测奇零分秒之数决不能齐势不能不
稍为迁就以求其巧合其始也据近测以求积年其既
也且将因积年而改近测矣杜预云治历者当顺天以
求合不当为合以验天积年之法是为合以验天也安
承受但以巧算取之而已当其立法之初亦必有所验
于近测遂援之以立术于是溯而上之至于数千万年
之远庶几各曜之躔次可以齐同然既欲其上合历元
又欲其不违近测奇零分秒之数决不能齐势不能不
稍为迁就以求其巧合其始也据近测以求积年其既
也且将因积年而改近测矣杜预云治历者当顺天以
求合不当为合以验天积年之法是为合以验天也安
卷二百五十七 第 15b 页 WYG0638-0022d.png
得为立法之尽善乎若夫截算之法不用积年虚率而
一以实测为凭诚为顺天求合之道治历者所当取法
也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太阳行度
太阳行天每岁一周万古不忒宜其每日平行而无有
盈缩乃徵之实测则春分至秋分行天半周而历日多
秋分至春分行天半周而历日少其在本天所行之度
原均而人居地上所见时日不同今即其不平行之数
一以实测为凭诚为顺天求合之道治历者所当取法
也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太阳行度
太阳行天每岁一周万古不忒宜其每日平行而无有
盈缩乃徵之实测则春分至秋分行天半周而历日多
秋分至春分行天半周而历日少其在本天所行之度
原均而人居地上所见时日不同今即其不平行之数
卷二百五十七 第 16a 页 WYG0638-0023a.png
求其所以然之故则惟有本天高卑之说能尽之本天
高卑之法有二一为不同心天盖天包地外以地为心
太阳本天亦包乎地外而不以地为心因其有两心之
差而高卑判焉自春分历夏至以至秋分太阳行本天
之大半周故历日多而自地心立算止行黄道之半周
故为行缩自秋分历冬至以至春分太阳行本天之小
半周故历日少而自地心立算亦行黄道之半周故为
行盈夫日在本天原自平行因自地心立算而不以太
高卑之法有二一为不同心天盖天包地外以地为心
太阳本天亦包乎地外而不以地为心因其有两心之
差而高卑判焉自春分历夏至以至秋分太阳行本天
之大半周故历日多而自地心立算止行黄道之半周
故为行缩自秋分历冬至以至春分太阳行本天之小
半周故历日少而自地心立算亦行黄道之半周故为
行盈夫日在本天原自平行因自地心立算而不以太
卷二百五十七 第 16b 页 WYG0638-0023b.png
阳本天心立算遂有高卑盈缩之异故高卑为盈缩之
原而两心之差又高卑之所由生也一为本轮盖本天
与地同心而本天之周又有一本轮本轮心循本天周
向东而行日在本轮之周向西而行两行之度相等太
阳在本轮之下半周去地近为卑则顺轮心行故见其
速于平行在本轮之上半周去地远为高则背轮心行
故见其迟于半行在本轮之左右去地不远不近为高
卑适中故名中距其行与半行等本轮循本天东行为
原而两心之差又高卑之所由生也一为本轮盖本天
与地同心而本天之周又有一本轮本轮心循本天周
向东而行日在本轮之周向西而行两行之度相等太
阳在本轮之下半周去地近为卑则顺轮心行故见其
速于平行在本轮之上半周去地远为高则背轮心行
故见其迟于半行在本轮之左右去地不远不近为高
卑适中故名中距其行与半行等本轮循本天东行为
卷二百五十七 第 17a 页 WYG0638-0023c.png
平行度太阳循本轮西行由下而左而上而右而复于
下为自行度如太阳在本轮之下去地心最近是为最
卑太阳在本轮之上去地心最远是为最高最高最卑
之点皆对本轮心与地心成一直线其平行实行同度
故为盈缩起算之端如太阳由本轮下向左顺轮心行
能益东行之度故较平行度为盈至半象限后所益渐
少迨轮心行一象限太阳亦行轮周一象限即无所益
而复于平行是为中距然而积盈之多正在中距盖从
下为自行度如太阳在本轮之下去地心最近是为最
卑太阳在本轮之上去地心最远是为最高最高最卑
之点皆对本轮心与地心成一直线其平行实行同度
故为盈缩起算之端如太阳由本轮下向左顺轮心行
能益东行之度故较平行度为盈至半象限后所益渐
少迨轮心行一象限太阳亦行轮周一象限即无所益
而复于平行是为中距然而积盈之多正在中距盖从
卷二百五十七 第 17b 页 WYG0638-0023d.png
地心立算为盈差之极大也从中距而后太阳行本轮
之上半周背轮心行故实行渐缩然因有积盈之度方
以次渐消其实行仍在平行前迨行满一象限至最高
为极缩而积盈之度始消尽无馀其实行与平行乃合
为一线故自最卑至最高半周俱为盈也如太阳由本
轮上向右背轮心行能损东行之度故较平行度为缩
至半象限后所损渐少迨轮心行一象限太阳亦行轮
周一象限即无所损而复于平行是为中距然而积缩
之上半周背轮心行故实行渐缩然因有积盈之度方
以次渐消其实行仍在平行前迨行满一象限至最高
为极缩而积盈之度始消尽无馀其实行与平行乃合
为一线故自最卑至最高半周俱为盈也如太阳由本
轮上向右背轮心行能损东行之度故较平行度为缩
至半象限后所损渐少迨轮心行一象限太阳亦行轮
周一象限即无所损而复于平行是为中距然而积缩
卷二百五十七 第 18a 页 WYG0638-0024a.png
之多亦在中距盖从地心立算为缩差之极大也从中
距而后太阳行本轮之下半周顺轮心行故实行渐盈
然因有积缩之度方以次相补其实行仍在平行后迨
行满一象限至最卑为极盈而积缩之度始补足无缺
其实行与平行乃合为一线故自最高至最卑半周俱
为缩也求得两心之差而本轮之径自见明于本轮之
故而盈缩之理益彰其理相通其用相辅可以参稽而
互證也
距而后太阳行本轮之下半周顺轮心行故实行渐盈
然因有积缩之度方以次相补其实行仍在平行后迨
行满一象限至最卑为极盈而积缩之度始补足无缺
其实行与平行乃合为一线故自最高至最卑半周俱
为缩也求得两心之差而本轮之径自见明于本轮之
故而盈缩之理益彰其理相通其用相辅可以参稽而
互證也
卷二百五十七 第 18b 页 WYG0638-0024b.png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太阴行度
太阴行度有九而随天西转之行不与焉一曰平行盖
太阴之本天带一本轮本轮心循本天自西而东每日
平行一十三度有奇二十七日有馀而行天一周即白
道经度也二曰自行盖本轮心循白道行自西而东(即/平)
(行经/度)太阴复依本轮周行自东而西每日亦行一十三
度有奇微不及本轮心行而与本轮心之行顺逆参错
人目视之遂生迟疾故名自行以别之授时历名为转
太阴行度有九而随天西转之行不与焉一曰平行盖
太阴之本天带一本轮本轮心循本天自西而东每日
平行一十三度有奇二十七日有馀而行天一周即白
道经度也二曰自行盖本轮心循白道行自西而东(即/平)
(行经/度)太阴复依本轮周行自东而西每日亦行一十三
度有奇微不及本轮心行而与本轮心之行顺逆参错
人目视之遂生迟疾故名自行以别之授时历名为转
卷二百五十七 第 19a 页 WYG0638-0024c.png
周满一周为转终其所生之迟疾差名为初均数也三
曰均轮行西人第谷言用一本轮以齐太阴之行往往
与实测未合因将本轮半径三分之存其二分为本轮
半径用其一分为均轮半径均轮循本轮周行自东而
西(即自行/转周度)太阴复依均轮周行自西而东每日行二十
六度有奇为轮心行之倍度(均轮心行一度月/行均轮周二度也)其所生
之迟疾差即今所用之初均数也四曰次轮行盖用本
轮均轮推得迟疾之最大差为四度有奇于朔望时测
曰均轮行西人第谷言用一本轮以齐太阴之行往往
与实测未合因将本轮半径三分之存其二分为本轮
半径用其一分为均轮半径均轮循本轮周行自东而
西(即自行/转周度)太阴复依均轮周行自西而东每日行二十
六度有奇为轮心行之倍度(均轮心行一度月/行均轮周二度也)其所生
之迟疾差即今所用之初均数也四曰次轮行盖用本
轮均轮推得迟疾之最大差为四度有奇于朔望时测
卷二百五十七 第 19b 页 WYG0638-0024d.png
之其数恰合而于上下弦时测之则不合其大差至七
度有奇故又于均轮之周复设一轮循均轮周行命为
次轮次轮心自西而东太阴复依次轮周亦自西而东
每日行二十四度有奇为本轮心距太阳行之倍度(本/轮)
(心距太阳行一度/月行次轮周二度)名为倍离倍离所生之迟疾差名为
次均数也五曰次均轮行盖有初均次均以步朔望以
定两弦则既合矣而于两弦前后测之又多不合爰思
次轮之上必更有一轮以消息乎次均之数今命之曰
度有奇故又于均轮之周复设一轮循均轮周行命为
次轮次轮心自西而东太阴复依次轮周亦自西而东
每日行二十四度有奇为本轮心距太阳行之倍度(本/轮)
(心距太阳行一度/月行次轮周二度)名为倍离倍离所生之迟疾差名为
次均数也五曰次均轮行盖有初均次均以步朔望以
定两弦则既合矣而于两弦前后测之又多不合爰思
次轮之上必更有一轮以消息乎次均之数今命之曰
卷二百五十七 第 20a 页 WYG0638-0025a.png
次均轮其心循次轮周自西而东行倍离之度而太阴
则循此轮之周自东而西亦行倍离之度用其所生之
差以加减次均数即与太阴两弦前后所行恰合也六
曰交行盖太阴行白道出入于黄道之内外大距五度
有奇其自黄道南过黄道北之点名曰正交(即如春分/自赤道南)
(过赤/道北)自黄道北过黄道南之点名曰中交(即如秋分自/赤道北过赤)
(道/南)每交之中不能复依原次而不及一度有馀逐日计
之退行三分有馀命为两交左旋之度(自东而/西也)亦名罗
则循此轮之周自东而西亦行倍离之度用其所生之
差以加减次均数即与太阴两弦前后所行恰合也六
曰交行盖太阴行白道出入于黄道之内外大距五度
有奇其自黄道南过黄道北之点名曰正交(即如春分/自赤道南)
(过赤/道北)自黄道北过黄道南之点名曰中交(即如秋分自/赤道北过赤)
(道/南)每交之中不能复依原次而不及一度有馀逐日计
之退行三分有馀命为两交左旋之度(自东而/西也)亦名罗
卷二百五十七 第 20b 页 WYG0638-0025b.png
计行度也(正交曰罗㬋/中交曰计都)七曰最高行最高者本轮之上
半最远地心之处而最高行者平行与自行相较之分
也均轮心从最高左旋微不及于平行每日六分有奇
即命为最高左旋之度亦名月孛行度也八曰距日行
于每日平行度内减去太阳之行为每日太阴距太阳
行二十九日有奇而复与日会是为朔策九曰距交行
以每日平行度与每日交行相加得每日太阴距交度
二十七日有奇而行交一周名为交周也
半最远地心之处而最高行者平行与自行相较之分
也均轮心从最高左旋微不及于平行每日六分有奇
即命为最高左旋之度亦名月孛行度也八曰距日行
于每日平行度内减去太阳之行为每日太阴距太阳
行二十九日有奇而复与日会是为朔策九曰距交行
以每日平行度与每日交行相加得每日太阴距交度
二十七日有奇而行交一周名为交周也
卷二百五十七 第 21a 页 WYG0638-0025c.png
太阴行度用四轮推之而四轮之法皆系实测而得非
意设也西人第谷以前步月离惟用本轮次轮盖因朔
望之行有迟疾故知其有本轮而两弦之行不同于朔
望故知其有次轮其法次轮与本轮两周相切太阴行
于次轮之上朔望时太阴正当两周相切之点故云朔
望时太阴循本轮周行而两弦时太阴则从两周相切
之点行次轮半周距本轮心最远故次轮全径为两弦
时大于朔望时平行实行之极大差第谷遵其法用之
意设也西人第谷以前步月离惟用本轮次轮盖因朔
望之行有迟疾故知其有本轮而两弦之行不同于朔
望故知其有次轮其法次轮与本轮两周相切太阴行
于次轮之上朔望时太阴正当两周相切之点故云朔
望时太阴循本轮周行而两弦时太阴则从两周相切
之点行次轮半周距本轮心最远故次轮全径为两弦
时大于朔望时平行实行之极大差第谷遵其法用之
卷二百五十七 第 21b 页 WYG0638-0025d.png
因不能密合太阴之行故于本轮上复加一均轮且因
两弦前后之行又不同于两弦故又加一次均轮盖用
本轮推朔望时平行实行之极大差为本轮半径得四
度五十八分有馀而徵之实测惟自行三宫九宫初度
之一点为合在最高前后两象限则失之小在最卑前
后两象限则失之大故第谷将本轮半径三分之存其
二分为本轮半径取其一分为均轮半径用求平行实
行之差为初均数乃密合于天至于两弦时平行实行
两弦前后之行又不同于两弦故又加一次均轮盖用
本轮推朔望时平行实行之极大差为本轮半径得四
度五十八分有馀而徵之实测惟自行三宫九宫初度
之一点为合在最高前后两象限则失之小在最卑前
后两象限则失之大故第谷将本轮半径三分之存其
二分为本轮半径取其一分为均轮半径用求平行实
行之差为初均数乃密合于天至于两弦时平行实行
卷二百五十七 第 22a 页 WYG0638-0026a.png
之极大差七度二十五分有馀虽为新本轮半径并均
轮半径仍加次轮全径之数然即旧本轮半径与次轮
全径相并之数也其次均轮行于次轮即如初均轮之
行于本轮但所行之度不同耳(初均轮行为引数之度/次均轮行为倍离之度)
要之本轮者推本天之高卑均轮者所以消息本轮之
行度次轮者定朔望两弦之远近次均轮者又所以分
别朔望两弦前后之加减故本轮行度合初均轮之倍
引而生初均数分高卑左右而为朔望之加减差也次
轮半径仍加次轮全径之数然即旧本轮半径与次轮
全径相并之数也其次均轮行于次轮即如初均轮之
行于本轮但所行之度不同耳(初均轮行为引数之度/次均轮行为倍离之度)
要之本轮者推本天之高卑均轮者所以消息本轮之
行度次轮者定朔望两弦之远近次均轮者又所以分
别朔望两弦前后之加减故本轮行度合初均轮之倍
引而生初均数分高卑左右而为朔望之加减差也次
卷二百五十七 第 22b 页 WYG0638-0026b.png
轮行度合次均轮之倍离而生二三均数分远近上下
而为两弦及两弦前后之加减差也是故非验诸实测
无以知四轮之妙而明于四轮之用则于太阴迟疾之
故思过半矣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朔望有平实之殊
日月相会为朔相对为望而朔望又有平实之殊平朔
望者日月之平行度相会相对也实朔望者日月之实
行度相会相对也故平朔望与实朔望相距之时刻以
而为两弦及两弦前后之加减差也是故非验诸实测
无以知四轮之妙而明于四轮之用则于太阴迟疾之
故思过半矣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朔望有平实之殊
日月相会为朔相对为望而朔望又有平实之殊平朔
望者日月之平行度相会相对也实朔望者日月之实
行度相会相对也故平朔望与实朔望相距之时刻以
卷二百五十七 第 23a 页 WYG0638-0026c.png
两实行相距之度为准盖两实行相距之度以两均数
相加减而得而两朔望相距之时刻则以两实行相距
之度变为时刻以加减平朔望而得实朔望故两实行
相距无定度则两朔望相距亦无定时也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晦朔弦望
太阴之晦朔弦望虽无关于自行之迟疾而自行之迟
疾实由于朔望两弦而得知其二十七日有奇而一周
者太阴之自行也其二十九日半强而与太阳相会者
相加减而得而两朔望相距之时刻则以两实行相距
之度变为时刻以加减平朔望而得实朔望故两实行
相距无定度则两朔望相距亦无定时也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晦朔弦望
太阴之晦朔弦望虽无关于自行之迟疾而自行之迟
疾实由于朔望两弦而得知其二十七日有奇而一周
者太阴之自行也其二十九日半强而与太阳相会者
卷二百五十七 第 23b 页 WYG0638-0026d.png
朔策也其间犹有望与上下两弦之分焉盖太阴之体
赖太阳而生光其向太阳之面恒明背太阳之面恒晦
而其行则甚速于太阳当其与太阳相会之时人在地
上正见其背故谓之朔朔后渐远太阳人可渐见其面
其光渐长至距朔七日有奇其距太阳九十度人可见
其半面太阳在后太阴在前其光向西其魄向东故名
上弦上弦以后距太阳愈远其光渐满至一百八十度
正与太阳相望人居其间正见其面故谓之望自望以
赖太阳而生光其向太阳之面恒明背太阳之面恒晦
而其行则甚速于太阳当其与太阳相会之时人在地
上正见其背故谓之朔朔后渐远太阳人可渐见其面
其光渐长至距朔七日有奇其距太阳九十度人可见
其半面太阳在后太阴在前其光向西其魄向东故名
上弦上弦以后距太阳愈远其光渐满至一百八十度
正与太阳相望人居其间正见其面故谓之望自望以
卷二百五十七 第 24a 页 WYG0638-0027a.png
后又渐近太阳人不能正见其面其光渐亏其魄渐生
至距望七日有奇其距太阳亦九十度则又止见其半
面太阳在前太阴在后其光向东其魄向西故名下弦
下弦以后距太阳愈近其光渐消至复与太阳相会其
光全晦复为朔矣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太阴隐见迟疾
合朔之后恒以三日月见于西方故尚书注月之三日
为哉生明然有朔后二日即见者更有晦日之晨月见
至距望七日有奇其距太阳亦九十度则又止见其半
面太阳在前太阴在后其光向东其魄向西故名下弦
下弦以后距太阳愈近其光渐消至复与太阳相会其
光全晦复为朔矣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太阴隐见迟疾
合朔之后恒以三日月见于西方故尚书注月之三日
为哉生明然有朔后二日即见者更有晦日之晨月见
卷二百五十七 第 24b 页 WYG0638-0027b.png
东方朔日之夕月见西方者唐历家遂为进朔之法致
日食乃在晦宋元史已辨其非而未明其故盖月之隐
见迟疾固有一定之理可按数而推殆因乎天行由于
地度无庸转移迁就也至于汉魏历家未明盈缩迟疾
之差以平朔著历故有晦而月见西方朔而月见东方
者此则推步之疏不可以隐见迟疾论也隐见之迟疾
一因黄赤道之升降有斜正也盖春分前后各三宫(由/星)
(纪至实/沈六宫)黄道斜升而正降月离此六宫则朔后疾见秋
日食乃在晦宋元史已辨其非而未明其故盖月之隐
见迟疾固有一定之理可按数而推殆因乎天行由于
地度无庸转移迁就也至于汉魏历家未明盈缩迟疾
之差以平朔著历故有晦而月见西方朔而月见东方
者此则推步之疏不可以隐见迟疾论也隐见之迟疾
一因黄赤道之升降有斜正也盖春分前后各三宫(由/星)
(纪至实/沈六宫)黄道斜升而正降月离此六宫则朔后疾见秋
卷二百五十七 第 25a 页 WYG0638-0027c.png
分前后各三宫(由鹑首至/析木六宫)黄道正升而斜降月离此六
宫则朔后迟见如日躔降娄初度月离降娄一十五度
为正降日入时月在地平上高一十四度馀即可见盖
入地迟而见早也日躔寿星初度月离寿星一十五度
为斜降日入时月在地平上高六度馀即不可见盖入
地疾而见迟也若晦前月离正升六宫则隐迟斜升六
宫则隐早其理亦同一因月距黄纬有南北也盖月距
黄道北则朔后见早距黄道南则朔后见迟如日躔降
宫则朔后迟见如日躔降娄初度月离降娄一十五度
为正降日入时月在地平上高一十四度馀即可见盖
入地迟而见早也日躔寿星初度月离寿星一十五度
为斜降日入时月在地平上高六度馀即不可见盖入
地疾而见迟也若晦前月离正升六宫则隐迟斜升六
宫则隐早其理亦同一因月距黄纬有南北也盖月距
黄道北则朔后见早距黄道南则朔后见迟如日躔降
卷二百五十七 第 25b 页 WYG0638-0027d.png
娄初度月离降娄一十五度而月距黄道北则月距地
平之度多入地迟而见早月距黄道南则月距地平之
度少入地疾而见迟也若晦前距黄道北则隐迟距黄
道南则隐早其理亦同一因月自行度有迟疾也盖月
自行迟则朔后见迟晦前隐迟自行疾则朔后见早晦
前隐早也夫月离正降宫度距日一十五度即可见以
每日平行一十二度有奇计之则朔后一日有馀即见
生明于西是故合朔如在甲日亥子之间月离正升宫
平之度多入地迟而见早月距黄道南则月距地平之
度少入地疾而见迟也若晦前距黄道北则隐迟距黄
道南则隐早其理亦同一因月自行度有迟疾也盖月
自行迟则朔后见迟晦前隐迟自行疾则朔后见早晦
前隐早也夫月离正降宫度距日一十五度即可见以
每日平行一十二度有奇计之则朔后一日有馀即见
生明于西是故合朔如在甲日亥子之间月离正升宫
卷二百五十七 第 26a 页 WYG0638-0028a.png
度距黄道北而又行迟历则甲日太阳未出亦见东方
月离正降宫度距黄道北而又行疾历则乙日太阳已
入亦见西方矣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恒星东行
恒星行即古岁差也古谓恒星不动而黄道西移今谓
黄道不动而恒星东行盖使恒星不动而黄道西移则
恒星之黄道经纬度宜每岁不同赤道经纬度宜终古
不变今测恒星之黄道经度每岁东行而纬度不变至
月离正降宫度距黄道北而又行疾历则乙日太阳已
入亦见西方矣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恒星东行
恒星行即古岁差也古谓恒星不动而黄道西移今谓
黄道不动而恒星东行盖使恒星不动而黄道西移则
恒星之黄道经纬度宜每岁不同赤道经纬度宜终古
不变今测恒星之黄道经度每岁东行而纬度不变至
卷二百五十七 第 26b 页 WYG0638-0028b.png
于赤道经度则逐岁不同而纬度尤甚自星纪至鹑首
六宫星在赤道南者纬度古多而今渐少在赤道北者
纬度古少而今渐多自鹑首至星纪六宫星在赤道南
者纬度古少而今渐多在赤道北者纬度古多而今渐
少凡距赤道二十三度半以内之星在赤道北者皆可
以过赤道南在赤道南者亦可以过赤道北则恒星循
黄道东行而非黄道之西移明矣新法历书载西人第
谷以前恒星东行之数或云百岁而行一度或云七十
六宫星在赤道南者纬度古多而今渐少在赤道北者
纬度古少而今渐多自鹑首至星纪六宫星在赤道南
者纬度古少而今渐多在赤道北者纬度古多而今渐
少凡距赤道二十三度半以内之星在赤道北者皆可
以过赤道南在赤道南者亦可以过赤道北则恒星循
黄道东行而非黄道之西移明矣新法历书载西人第
谷以前恒星东行之数或云百岁而行一度或云七十
卷二百五十七 第 27a 页 WYG0638-0028c.png
馀年而行一度或云六十馀年而行一度随时修改与
古累改岁差之意同迨第谷定恒星每岁东行五十一
秒约七十年有馀而行一度而元郭守敬所定亦为近
之至今一百四十馀年验之于天虽无差忒但星行微
渺必历多年其差乃见然则第谷所定之数亦未可泥
为定准惟随时测验依天行以推其数可也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测恒星
恒星东行既依黄道则测定一年之黄道经纬度而逐
古累改岁差之意同迨第谷定恒星每岁东行五十一
秒约七十年有馀而行一度而元郭守敬所定亦为近
之至今一百四十馀年验之于天虽无差忒但星行微
渺必历多年其差乃见然则第谷所定之数亦未可泥
为定准惟随时测验依天行以推其数可也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测恒星
恒星东行既依黄道则测定一年之黄道经纬度而逐
卷二百五十七 第 27b 页 WYG0638-0028d.png
年之黄道经纬度皆视此矣然欲测诸恒星必以一星
作距而欲测黄道经纬度必以赤道经纬度为宗盖诸
曜随天左旋惟赤极不动其经纬既与黄道相当又与
地平相应时刻之早晚于是乎纪太阳之躔次于是乎
辨非赤道则黄道无从而稽也其法择恒星之大者测
其方中时刻及正午高弧乃以本时太阳赤道经度与
太阳距午正赤道经度相加即星之赤道经度又以正
午高弧与赤道高度相减即星之赤道纬度既得赤道
作距而欲测黄道经纬度必以赤道经纬度为宗盖诸
曜随天左旋惟赤极不动其经纬既与黄道相当又与
地平相应时刻之早晚于是乎纪太阳之躔次于是乎
辨非赤道则黄道无从而稽也其法择恒星之大者测
其方中时刻及正午高弧乃以本时太阳赤道经度与
太阳距午正赤道经度相加即星之赤道经度又以正
午高弧与赤道高度相减即星之赤道纬度既得赤道
卷二百五十七 第 28a 页 WYG0638-0029a.png
经纬度则用弧三角法推得黄道经纬度既得一星之
黄赤经纬度即以此一星作距或用黄道赤道诸仪测
其相距之经纬或用地平象限诸仪测其偏度及高弧
而诸星之黄赤经纬度皆可得矣要之测恒星之法先
测一星为准而此星经度必取定于太阳倘于时刻差
四分则于天行差一度故须参互考验方得密合或用
太阴及太白比测者然皆有视差不如用太阳之确准
也
黄赤经纬度即以此一星作距或用黄道赤道诸仪测
其相距之经纬或用地平象限诸仪测其偏度及高弧
而诸星之黄赤经纬度皆可得矣要之测恒星之法先
测一星为准而此星经度必取定于太阳倘于时刻差
四分则于天行差一度故须参互考验方得密合或用
太阴及太白比测者然皆有视差不如用太阳之确准
也
卷二百五十七 第 28b 页 WYG0638-0029b.png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恒星出入地平
恒星随宗动天东出西入旋转有常因节气有冬夏昼
夜有永短人居有南北故所见恒星出入地平之时刻
因时各异随地不同也夫逐时皆有出入地平之恒星
逐星皆有出入地平之时刻可以测候而得亦可以推
步而知其法用本地北极高度及本星赤道经纬度求
得本星与赤道同出入地平之度乃与本时太阳赤道
经度相减即得本星出入地平之时刻也
恒星随宗动天东出西入旋转有常因节气有冬夏昼
夜有永短人居有南北故所见恒星出入地平之时刻
因时各异随地不同也夫逐时皆有出入地平之恒星
逐星皆有出入地平之时刻可以测候而得亦可以推
步而知其法用本地北极高度及本星赤道经纬度求
得本星与赤道同出入地平之度乃与本时太阳赤道
经度相减即得本星出入地平之时刻也
卷二百五十七 第 29a 页 WYG0638-0029c.png
御制历象考成上编论弧三角形
弧三角形者球面弧线所成也古历家有黄赤相准之
率大约就浑仪度之仅得大概未能形诸算术惟元郭
守敬以弧矢命算黄赤相求始有定率视古为密但其
法用三乘方取数甚难自西人利玛窦汤若望等翻译
历书始有曲线三角形之法三弧度相交成三角形其
三弧三角各有相应之八线弧与弧相交即线与线相
遇而勾股比例生焉于是乎有黄道可以知赤道有赤
弧三角形者球面弧线所成也古历家有黄赤相准之
率大约就浑仪度之仅得大概未能形诸算术惟元郭
守敬以弧矢命算黄赤相求始有定率视古为密但其
法用三乘方取数甚难自西人利玛窦汤若望等翻译
历书始有曲线三角形之法三弧度相交成三角形其
三弧三角各有相应之八线弧与弧相交即线与线相
遇而勾股比例生焉于是乎有黄道可以知赤道有赤
卷二百五十七 第 29b 页 WYG0638-0029d.png
道可以知黄道有经可以知纬有纬可以知经历象之
法至此而备勾股之用至此而极矣
正弧三角形必有一直角者盖因南北二极为赤道之
纽皆距赤道九十度故凡过南北二极经圈与赤道
交所成之角俱为直角其相当之弧皆九十度又凡
有一圈即有两极其过两极经圈与本圈相交亦必为
直角其所成三角形必皆为正弧三角形夫正弧三角
形所知之三件弧角相对者用弧角之八线所成勾股
法至此而备勾股之用至此而极矣
正弧三角形必有一直角者盖因南北二极为赤道之
纽皆距赤道九十度故凡过南北二极经圈与赤道
交所成之角俱为直角其相当之弧皆九十度又凡
有一圈即有两极其过两极经圈与本圈相交亦必为
直角其所成三角形必皆为正弧三角形夫正弧三角
形所知之三件弧角相对者用弧角之八线所成勾股
卷二百五十七 第 30a 页 WYG0638-0030a.png
为比例而弧角不相对者则用次形盖以弧角之八线
所成勾股比例不生于本形而生于次形而次形者乃
以本形与象限相减之馀度所成故用本形之馀弦馀
切即用次形之正弦正切也其法可易弧为角易角为
弧(若斜弧三角形可易大形为小形/易大边为小边易钝角成锐角)边与角虽不相对
可易为相对且知三角即可以求边其理实一以贯之
也
弧三角之有斜弧形犹直线三角之有锐钝形也但直
所成勾股比例不生于本形而生于次形而次形者乃
以本形与象限相减之馀度所成故用本形之馀弦馀
切即用次形之正弦正切也其法可易弧为角易角为
弧(若斜弧三角形可易大形为小形/易大边为小边易钝角成锐角)边与角虽不相对
可易为相对且知三角即可以求边其理实一以贯之
也
弧三角之有斜弧形犹直线三角之有锐钝形也但直
卷二百五十七 第 30b 页 WYG0638-0030b.png
线三角之锐钝形惟二种一种三角俱锐一种一钝两
锐而斜弧形则不然或三角俱锐或三角俱钝或两锐
一钝或两钝一锐其三边或俱大过于九十度或俱小
不及九十度或两大一小或两小一大参错成形为类
甚多而新法历书所载推算之法益复繁杂难稽盖三
角三边各有八线但线与线之比例相当即可相求是
故或同步一星或同推一数而所用之法彼此互异遂
使学者莫知所从兹约以三法求之无论角之锐钝边
锐而斜弧形则不然或三角俱锐或三角俱钝或两锐
一钝或两钝一锐其三边或俱大过于九十度或俱小
不及九十度或两大一小或两小一大参错成形为类
甚多而新法历书所载推算之法益复繁杂难稽盖三
角三边各有八线但线与线之比例相当即可相求是
故或同步一星或同推一数而所用之法彼此互异遂
使学者莫知所从兹约以三法求之无论角之锐钝边
卷二百五十七 第 31a 页 WYG0638-0030c.png
之大小并视先所知之三件为断其一先知之三件有
相对之边角又有对所求之边角则用边角比例法其
一先知之三件有相对之边角而无对所求之边角(或/求)
(角而无对角之边或/求边而无对边之角)则用垂弧法其一先知之三件无
相对之边角(或三边求角或有两边一角而角在所知/两边之间或三角求边或有两角一边而)
(边在所知/两角之间)则用总较法明此三法则斜弧之用已备而
七政之升降出没经纬之纵横交加无不可推测而知
矣
相对之边角又有对所求之边角则用边角比例法其
一先知之三件有相对之边角而无对所求之边角(或/求)
(角而无对角之边或/求边而无对边之角)则用垂弧法其一先知之三件无
相对之边角(或三边求角或有两边一角而角在所知/两边之间或三角求边或有两角一边而)
(边在所知/两角之间)则用总较法明此三法则斜弧之用已备而
七政之升降出没经纬之纵横交加无不可推测而知
矣
卷二百五十七 第 31b 页 WYG0638-0030d.png
(臣/)等谨按考成上编首论仪象次即详弧三角形
备列纲领条目图说及相求比例总较之法诚以
日躔月离日食月食五星恒星皆藉是以推步焉
兹录总论及分论正斜形各一篇其神明简易之
妙用可概见云
御制历象考成后编论岁实
日行天一周为岁周岁之日分为岁实古法日行一
度故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岁实为三
备列纲领条目图说及相求比例总较之法诚以
日躔月离日食月食五星恒星皆藉是以推步焉
兹录总论及分论正斜形各一篇其神明简易之
妙用可概见云
御制历象考成后编论岁实
日行天一周为岁周岁之日分为岁实古法日行一
度故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岁实为三
卷二百五十七 第 32a 页 WYG0638-0031a.png
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尧典曰期三百有六旬有
六日杜预谓举全数而言则有六日其实五日四分
日之一是也汉末刘洪始觉冬至后天以为岁实太
强减岁馀分二千五百为二千四百六十二晋虞喜
宋何承天祖冲之谓岁当有差乃损岁馀以益天周
岁差之法由斯而立元郭守敬取刘宋大明戊寅以
来相距之积日时刻求得岁实为三百六十五日二
千四百二十五分比四分日之一减七十五分而天
六日杜预谓举全数而言则有六日其实五日四分
日之一是也汉末刘洪始觉冬至后天以为岁实太
强减岁馀分二千五百为二千四百六十二晋虞喜
宋何承天祖冲之谓岁当有差乃损岁馀以益天周
岁差之法由斯而立元郭守敬取刘宋大明戊寅以
来相距之积日时刻求得岁实为三百六十五日二
千四百二十五分比四分日之一减七十五分而天
卷二百五十七 第 32b 页 WYG0638-0031b.png
周即为三百六十五度二千五百七十五分矣西法
周天三百六十度第谷定岁实为三百六十五日五
时三刻三分四十五秒以周日一万分通之得三百
六十五日二四二一八七五较之郭守敬又减万分
之三有奇以除周天三百六十度得每日平行五十
九分零八秒一十九微四十九纤五十一忽三十九
芒(即十分度之九分八/五六四七三六五八)岁差则谓恒星每年东行五
十一秒不特天自为天岁自为岁而星又自为星其
周天三百六十度第谷定岁实为三百六十五日五
时三刻三分四十五秒以周日一万分通之得三百
六十五日二四二一八七五较之郭守敬又减万分
之三有奇以除周天三百六十度得每日平行五十
九分零八秒一十九微四十九纤五十一忽三十九
芒(即十分度之九分八/五六四七三六五八)岁差则谓恒星每年东行五
十一秒不特天自为天岁自为岁而星又自为星其
卷二百五十七 第 33a 页 WYG0638-0031c.png
理甚明后西人柰端等屡测岁实又谓第谷所减太
过酌定岁实为三百六十五日五时三刻三分五十
七秒四十一微三十八纤二忽二十六芒五十六尘
以周日一万分通之得三百六十五日二四二三三
四四二○一四一五比第谷所定多万分之一有奇
以除周天三百六十度得每日平行五十九分零八
秒一十九微四十四纤四十三忽二十二芒零三尘
(即十分度之九分八五六四六/九六九三五一二八二二五)比第谷所定少五纤
过酌定岁实为三百六十五日五时三刻三分五十
七秒四十一微三十八纤二忽二十六芒五十六尘
以周日一万分通之得三百六十五日二四二三三
四四二○一四一五比第谷所定多万分之一有奇
以除周天三百六十度得每日平行五十九分零八
秒一十九微四十四纤四十三忽二十二芒零三尘
(即十分度之九分八五六四六/九六九三五一二八二二五)比第谷所定少五纤
卷二百五十七 第 33b 页 WYG0638-0031d.png
有奇每年少三十微有奇盖岁实之分数增则日行
之分数减据今表推雍正元年癸卯天正冬至比第
谷旧表迟二刻日躔平行根比旧表少一分一十四
秒而第谷去今一百四十馀年以数计之其差恰合
是亦取前后两冬至相距之积日时刻而均分之非
意为增损也
御制历象考成后编论黄赤距纬
黄赤距纬古今所测不同自汉以来皆谓黄道出入
之分数减据今表推雍正元年癸卯天正冬至比第
谷旧表迟二刻日躔平行根比旧表少一分一十四
秒而第谷去今一百四十馀年以数计之其差恰合
是亦取前后两冬至相距之积日时刻而均分之非
意为增损也
御制历象考成后编论黄赤距纬
黄赤距纬古今所测不同自汉以来皆谓黄道出入
卷二百五十七 第 34a 页 WYG0638-0032a.png
赤道南北二十四度元郭守敬所测为二十三度九
十分三十秒以周天三百六十度每度六十分约之
得二十三度三十三分三十二秒第谷所测为二十
三度三十一分三十秒康熙五十二年
皇祖圣祖仁皇帝命和硕庄亲王等率同儒臣于畅春园
蒙养斋开局测太阳高度得黄赤大距为二十三度
二十九分三十秒今监臣戴进贤等历考西史第谷
所测盖在明隆万时而汉时多禄亩所测为二十三
十分三十秒以周天三百六十度每度六十分约之
得二十三度三十三分三十二秒第谷所测为二十
三度三十一分三十秒康熙五十二年
皇祖圣祖仁皇帝命和硕庄亲王等率同儒臣于畅春园
蒙养斋开局测太阳高度得黄赤大距为二十三度
二十九分三十秒今监臣戴进贤等历考西史第谷
所测盖在明隆万时而汉时多禄亩所测为二十三
卷二百五十七 第 34b 页 WYG0638-0032b.png
度五十一分三十秒较第谷为多我朝顺治年间刻
白尔改为二十三度三十分后利酌理噶西尼又改
为二十三度二十九分俱较第谷为少其前后多少
之故或谓诸家所用蒙气差地半径差之数各有不
同故所定距纬亦异然合中西考之第谷以前未知
有蒙气差而多禄亩与古为近至郭守敬则与第谷
相若而去多禄亩则有十数分之多康熙年间所用
蒙气差地半径差俱仍第谷之旧与刻白尔噶西尼
白尔改为二十三度三十分后利酌理噶西尼又改
为二十三度二十九分俱较第谷为少其前后多少
之故或谓诸家所用蒙气差地半径差之数各有不
同故所定距纬亦异然合中西考之第谷以前未知
有蒙气差而多禄亩与古为近至郭守敬则与第谷
相若而去多禄亩则有十数分之多康熙年间所用
蒙气差地半径差俱仍第谷之旧与刻白尔噶西尼
卷二百五十七 第 35a 页 WYG0638-0032c.png
等所用之数不同而所测大距又相去不远由此观
之则黄赤距度古今实有不同而非由于所用差数
之异所当随时考测以合天也
御制历象考成后编论地半径差
噶西尼等谓日天半径甚远无地半径差而测量所
系只在秒微又有蒙气杂乎其内最为难定因思日
月星之在天惟恒星无地半径差若以日与恒星相
较可得其准而日星不能两见是测日不如测五星
之则黄赤距度古今实有不同而非由于所用差数
之异所当随时考测以合天也
御制历象考成后编论地半径差
噶西尼等谓日天半径甚远无地半径差而测量所
系只在秒微又有蒙气杂乎其内最为难定因思日
月星之在天惟恒星无地半径差若以日与恒星相
较可得其准而日星不能两见是测日不如测五星
卷二百五十七 第 35b 页 WYG0638-0032d.png
也土木二星在日上去地尤远地半径差愈微金水
二星虽有时在日下而其行绕日逼近日光均为难
测惟火星绕日而亦绕地能与太阳冲故夜半时火
星正当子午线于南北两处测之同与一恒星相较
其距恒星若相等则是无地半径差若相距不等即
为有地半径差其不等之数即两处地半径差之较
且火星冲太阳时其距地较太阳为近则太阳地半
径差必更小于火星地半径差也噶西尼用此法推
二星虽有时在日下而其行绕日逼近日光均为难
测惟火星绕日而亦绕地能与太阳冲故夜半时火
星正当子午线于南北两处测之同与一恒星相较
其距恒星若相等则是无地半径差若相距不等即
为有地半径差其不等之数即两处地半径差之较
且火星冲太阳时其距地较太阳为近则太阳地半
径差必更小于火星地半径差也噶西尼用此法推
卷二百五十七 第 36a 页 WYG0638-0033a.png
得火星在地平上最大地半径差为二十五秒比例
得太阳在中距时地平上最大地半径差为一十秒
验之交食果为吻合近日西法并宗其说今用所定
地半径差求地半径与日天半径之比例中距为一
与二万零六百二十六最高为一与二万零九百七
十五最卑为一与二万零二百七十七以求地平上
最大之地半径差最高为九秒五十微最卑为一十
秒一十微
得太阳在中距时地平上最大地半径差为一十秒
验之交食果为吻合近日西法并宗其说今用所定
地半径差求地半径与日天半径之比例中距为一
与二万零六百二十六最高为一与二万零九百七
十五最卑为一与二万零二百七十七以求地平上
最大之地半径差最高为九秒五十微最卑为一十
秒一十微
卷二百五十七 第 36b 页 WYG0638-0033b.png
御制历象考成后编论日月实径
从来算家谓日月之在天其实径原为一定之数而
视径之大小则因距地有远近而时时不同然所谓
实径者仍以视径之大小距地之远近比例而得今
日月本天心之距地心数皆与旧不同则日月距地
之远近亦因之而各异且视径之大小古今所测相
差惟在分秒之间在器只争毫釐而在数已差千百
则实径究亦未有一定之数也西法以日实径为地
从来算家谓日月之在天其实径原为一定之数而
视径之大小则因距地有远近而时时不同然所谓
实径者仍以视径之大小距地之远近比例而得今
日月本天心之距地心数皆与旧不同则日月距地
之远近亦因之而各异且视径之大小古今所测相
差惟在分秒之间在器只争毫釐而在数已差千百
则实径究亦未有一定之数也西法以日实径为地
卷二百五十七 第 37a 页 WYG0638-0033c.png
径之五倍有馀中距日天半径与地半径之比例为
一与一千一百四十二月实径为地径百分之二十
七强中距朔望时月天半径与地半径之比例为一
与五十六又百分之七十二上编仍之以推最高日
天半径与地半径之比例为一与一千一百六十二
最卑日天半径与地半径之比例为一与一千一百
二十一最高朔望时月天半径与地半径之比例为
一与五十八又百分之一十六最卑朔望时月天半
一与一千一百四十二月实径为地径百分之二十
七强中距朔望时月天半径与地半径之比例为一
与五十六又百分之七十二上编仍之以推最高日
天半径与地半径之比例为一与一千一百六十二
最卑日天半径与地半径之比例为一与一千一百
二十一最高朔望时月天半径与地半径之比例为
一与五十八又百分之一十六最卑朔望时月天半
卷二百五十七 第 37b 页 WYG0638-0033d.png
径与地半径之比例为一与五十四又百分之八十
四今监臣戴进贤等据西人近年所测日天半径与
地半径之比例最高为一与二万零九百七十五中
距为一与二万零六百二十六最卑为一与二万零
二百七十七月天半径与地半径之比例最高为一
与六十三又百分之七十七中距为一与五十九又
百分之七十八最卑为一与五十五又百分之七十
九又用远镜仪(西人默爵所制以/远镜加衡为窥管)测得日视径最高
四今监臣戴进贤等据西人近年所测日天半径与
地半径之比例最高为一与二万零九百七十五中
距为一与二万零六百二十六最卑为一与二万零
二百七十七月天半径与地半径之比例最高为一
与六十三又百分之七十七中距为一与五十九又
百分之七十八最卑为一与五十五又百分之七十
九又用远镜仪(西人默爵所制以/远镜加衡为窥管)测得日视径最高
卷二百五十七 第 38a 页 WYG0638-0034a.png
为三十一分四十秒中距为三十二分一十二秒最
卑为三十二分四十五秒月视径最高为二十九分
二十三秒中距为三十一分二十一秒最卑为三十
三分三十六秒用此数推算日实径为地径之九十
六倍又十分之六月实径为地径百分之二十七小
馀二六强夫月实径与旧大致相符而日实径差至
十九倍者盖今所测日距地数比旧原大十八倍馀
则日实径比旧大十九倍止为大十八分之一故今
卑为三十二分四十五秒月视径最高为二十九分
二十三秒中距为三十一分二十一秒最卑为三十
三分三十六秒用此数推算日实径为地径之九十
六倍又十分之六月实径为地径百分之二十七小
馀二六强夫月实径与旧大致相符而日实径差至
十九倍者盖今所测日距地数比旧原大十八倍馀
则日实径比旧大十九倍止为大十八分之一故今
卷二百五十七 第 38b 页 WYG0638-0034b.png
之日视径亦比旧大十八分之一是则视径之大小
固各得之实测要亦合诸推算以成一家之言至于
日体纯阳其光恒溢于常径之外新法算书谓周围
皆大一分今说谓大一十五秒故推日食之法必于
并径内减去太阳光分一十五秒馀与视纬相较方
为受食之分而日之本径则仍带光分算其理固应
尔也
御制历象考成后编论日月影半径及影差
固各得之实测要亦合诸推算以成一家之言至于
日体纯阳其光恒溢于常径之外新法算书谓周围
皆大一分今说谓大一十五秒故推日食之法必于
并径内减去太阳光分一十五秒馀与视纬相较方
为受食之分而日之本径则仍带光分算其理固应
尔也
御制历象考成后编论日月影半径及影差
卷二百五十七 第 39a 页 WYG0638-0034c.png
日月两地半径差相并即与日半径影半径相并之
数等而日月地半径差及日半径皆推交食所必用
之数且又皆由距地之高卑远近而生故近日西法
皆不用另求影半差惟以日月两地半径差相加内
减去日半径馀即为实影半径以影差已在其中也
此外又有视影之说盖以地上有蒙气差能映小为
大则太阳实径必小于视径实径小则影大矣又月
食时日在地下蒙气转蔽日光则地影视径必尤大
数等而日月地半径差及日半径皆推交食所必用
之数且又皆由距地之高卑远近而生故近日西法
皆不用另求影半差惟以日月两地半径差相加内
减去日半径馀即为实影半径以影差已在其中也
此外又有视影之说盖以地上有蒙气差能映小为
大则太阳实径必小于视径实径小则影大矣又月
食时日在地下蒙气转蔽日光则地影视径必尤大
卷二百五十七 第 39b 页 WYG0638-0034d.png
于实径计其所大之分约为太阴地平径差六十九
分之一故又以此为影差与实影半径相加为视影
半径则所谓影差者名虽同而义实异也总之算家
立说古今不必相同然测验皆期于合天而推步必
归于有据旧说谓太阳有光分能侵地影使小今说
谓地周有蒙气能障地影使大此亦极不同之致矣
然最大影半径旧为四十六分四十八秒今为四十
六分五十一秒相差不过三秒最小影半径旧为四
分之一故又以此为影差与实影半径相加为视影
半径则所谓影差者名虽同而义实异也总之算家
立说古今不必相同然测验皆期于合天而推步必
归于有据旧说谓太阳有光分能侵地影使小今说
谓地周有蒙气能障地影使大此亦极不同之致矣
然最大影半径旧为四十六分四十八秒今为四十
六分五十一秒相差不过三秒最小影半径旧为四
卷二百五十七 第 40a 页 WYG0638-0035a.png
十二分三十八秒今为三十八分二十八秒相差四
分有馀盖地影之大小固由于太阳距地之远近及
太阴距地之高卑而太阴所关为尤重最卑太阴距
地今昔相差不过百分地半径之九十五最高太阴
距地则相差至百分地半径之五百六十一夫月之
距地既因两心差而不同则月径与影径遂亦因之
而各异要皆据一时之所测设法推步以求合而非
为臆说也
分有馀盖地影之大小固由于太阳距地之远近及
太阴距地之高卑而太阴所关为尤重最卑太阴距
地今昔相差不过百分地半径之九十五最高太阴
距地则相差至百分地半径之五百六十一夫月之
距地既因两心差而不同则月径与影径遂亦因之
而各异要皆据一时之所测设法推步以求合而非
为臆说也
卷二百五十七 第 40b 页 WYG0638-0035b.png
御制历象考成后编论清蒙气差
监臣戴进贤等历考西史第谷所定地平上蒙气差
其门人刻白尔即谓失之稍大而犹未定有确数至
噶西尼始从而改正焉其说谓蒙气绕乎地球之周
日月星照乎蒙气之外人在地面为蒙气所映必能
视之使高而日月星之光线入乎蒙气之中必反折
之使下故光线与视线在蒙气之内则合而为一蒙
气之外则岐而为二此二线所交之角即为蒙气差
监臣戴进贤等历考西史第谷所定地平上蒙气差
其门人刻白尔即谓失之稍大而犹未定有确数至
噶西尼始从而改正焉其说谓蒙气绕乎地球之周
日月星照乎蒙气之外人在地面为蒙气所映必能
视之使高而日月星之光线入乎蒙气之中必反折
之使下故光线与视线在蒙气之内则合而为一蒙
气之外则岐而为二此二线所交之角即为蒙气差
卷二百五十七 第 41a 页 WYG0638-0035c.png
角第谷已悟其理然犹未有算术噶西尼反覆精求
谓视线与光线所岐虽有不同而相合则有定处自
地心过所合处作线抵圜周则此线即为蒙气之割
线视线与割线成一角光线与割线亦成一角二角
相减即得蒙气差角爰在北极出地高四十四度处
屡加精测得地平上最大差为三十二分一十九秒
蒙气之厚为地半径千万分之六千零九十五视线
角与光线角正弦之比例常如一千万与一千万零
谓视线与光线所岐虽有不同而相合则有定处自
地心过所合处作线抵圜周则此线即为蒙气之割
线视线与割线成一角光线与割线亦成一角二角
相减即得蒙气差角爰在北极出地高四十四度处
屡加精测得地平上最大差为三十二分一十九秒
蒙气之厚为地半径千万分之六千零九十五视线
角与光线角正弦之比例常如一千万与一千万零
卷二百五十七 第 41b 页 WYG0638-0035d.png
二千八百四十一用是以推逐度之蒙气差至八十
九度尚有一秒验诸实测较第谷为密近日西法并
宗之
御制历象考成后编论太阳行度
钦若授时以日躔为首务盖日出而为昼入而为夜
与月会而为朔行天一周而为岁岁月日皆于是乎
纪故尧典以宾饯永短定治历之大经万世莫能易
也其推步之法三代以上不可考汉晋诸家皆以日
九度尚有一秒验诸实测较第谷为密近日西法并
宗之
御制历象考成后编论太阳行度
钦若授时以日躔为首务盖日出而为昼入而为夜
与月会而为朔行天一周而为岁岁月日皆于是乎
纪故尧典以宾饯永短定治历之大经万世莫能易
也其推步之法三代以上不可考汉晋诸家皆以日
卷二百五十七 第 42a 页 WYG0638-0036a.png
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而一周天自北
齐张子信始觉有入气之差而立损益之率隋刘焯
立盈缩躔度与四序为升降厥法加详至元郭守敬
乃分盈缩初末四限较前代为密西法自多禄亩以
至第谷则立为本天高卑本轮均轮诸说用三角形
推算近世西人刻白尔噶西尼等更相推考又以本
天为撱圆均分其面积为平行度与旧法迥殊然以
求盈缩之数则界乎本轮均轮所得数之间盖其法
齐张子信始觉有入气之差而立损益之率隋刘焯
立盈缩躔度与四序为升降厥法加详至元郭守敬
乃分盈缩初末四限较前代为密西法自多禄亩以
至第谷则立为本天高卑本轮均轮诸说用三角形
推算近世西人刻白尔噶西尼等更相推考又以本
天为撱圆均分其面积为平行度与旧法迥殊然以
求盈缩之数则界乎本轮均轮所得数之间盖其法
卷二百五十七 第 42b 页 WYG0638-0036b.png
之巧合虽若与第谷不同而其理则犹是本天高卑
之说也至若岁实之转增距纬与两心差之渐近地
半径差蒙气差之互为大小则亦由于积候损益旧
数以成一家之言今用其法
太阳之行有盈缩由于本天有高卑春分至秋分行
最高半周故行缩而历日多秋分至春分行最卑半
周故行盈而历日少其说一为不同心天一为本轮
而不同心天之两心差即本轮之半径故二者名虽
之说也至若岁实之转增距纬与两心差之渐近地
半径差蒙气差之互为大小则亦由于积候损益旧
数以成一家之言今用其法
太阳之行有盈缩由于本天有高卑春分至秋分行
最高半周故行缩而历日多秋分至春分行最卑半
周故行盈而历日少其说一为不同心天一为本轮
而不同心天之两心差即本轮之半径故二者名虽
卷二百五十七 第 43a 页 WYG0638-0036c.png
异而理则同也第谷用本轮以推盈缩差惟中距与
实测合最高前后则失之小最卑前后则失之大又
最高之高于本天半径最卑之卑于本天半径者非
两心差之全数而止及其半故又用均轮以消息乎
其间而后高卑之数盈缩之行与当时实测相合然
天行不能无差元郭守敬定盈缩之最大差为二度
四○一四以周天三百六十度每度六十分约之得
二度二十二分第谷所定之最大差为二度零三分
实测合最高前后则失之小最卑前后则失之大又
最高之高于本天半径最卑之卑于本天半径者非
两心差之全数而止及其半故又用均轮以消息乎
其间而后高卑之数盈缩之行与当时实测相合然
天行不能无差元郭守敬定盈缩之最大差为二度
四○一四以周天三百六十度每度六十分约之得
二度二十二分第谷所定之最大差为二度零三分
卷二百五十七 第 43b 页 WYG0638-0036d.png
一十一秒刻白尔以来屡加精测盈缩之最大差止
有一度五十六分一十二秒又以推逐度之盈缩差
最高前后本轮固失之小矣均轮又失之大最卑前
后本轮固失之大矣均轮又失之小乃设本天为撱
圆均分撱圆面积为逐日平行之度则高卑之理既
与旧说无异而高卑前后盈缩之行乃俱与今测相
符凡平圆面积自中心分之其所分面积之度即其
心角之度以圜界为心角之规而半径俱相等也若
有一度五十六分一十二秒又以推逐度之盈缩差
最高前后本轮固失之小矣均轮又失之大最卑前
后本轮固失之大矣均轮又失之小乃设本天为撱
圆均分撱圆面积为逐日平行之度则高卑之理既
与旧说无异而高卑前后盈缩之行乃俱与今测相
符凡平圆面积自中心分之其所分面积之度即其
心角之度以圜界为心角之规而半径俱相等也若
卷二百五十七 第 44a 页 WYG0638-0037a.png
撱圆有大小径角与积已不相应矣况实行之角平
行之积皆不以本天心为心而以地心为心太阳距
地心线自最卑以渐而长逐度俱不等又何以知积
之为度而与角相较乎然以大小径之中率作平圆
其面积与撱圆等将平圆面积逐度递析之则度分
秒皆可按积而稽撱圆之全积既与平圆全积等则
其递析之面积亦必相等故分撱圆面积虽非度亦
可以度命之而度分秒亦可按积而稽也
行之积皆不以本天心为心而以地心为心太阳距
地心线自最卑以渐而长逐度俱不等又何以知积
之为度而与角相较乎然以大小径之中率作平圆
其面积与撱圆等将平圆面积逐度递析之则度分
秒皆可按积而稽撱圆之全积既与平圆全积等则
其递析之面积亦必相等故分撱圆面积虽非度亦
可以度命之而度分秒亦可按积而稽也
卷二百五十七 第 44b 页 WYG0638-0037b.png
御制历象考成后编论太阴行度
上编言太阴行度有九其实均轮行自行度次轮次
均轮皆行月距日倍度则行度止六而已自西人刻
白尔创为撱圆之法专主不同心天而不同心天之
两心差及太阴诸行又皆以日行与日天为消息计
其行度一平均用日引度二平均最高均用日距月
最高之倍度三平均正交均用日距正交之倍度初
均仍用自行度二均仍用月距日倍度三均末均用
上编言太阴行度有九其实均轮行自行度次轮次
均轮皆行月距日倍度则行度止六而已自西人刻
白尔创为撱圆之法专主不同心天而不同心天之
两心差及太阴诸行又皆以日行与日天为消息计
其行度一平均用日引度二平均最高均用日距月
最高之倍度三平均正交均用日距正交之倍度初
均仍用自行度二均仍用月距日倍度三均末均用
卷二百五十七 第 45a 页 WYG0638-0037c.png
月距日兼月高距日高度交角用日距正交兼月距
日度皆实测之数而要不离乎本天高卑中距四限
与朔望两弦前后参互比较而得之
太阴之行有迟疾由于本天有高卑其说一为不同
心天一为本轮与太阳同自刻白尔创为撱圆之法
专主不同心天而不同心天之两心差及最高行又
随时不同惟日当月天中距时最大迟疾差为四度
五十七分五十七秒两心差为四三三一九○倍差
日度皆实测之数而要不离乎本天高卑中距四限
与朔望两弦前后参互比较而得之
太阴之行有迟疾由于本天有高卑其说一为不同
心天一为本轮与太阳同自刻白尔创为撱圆之法
专主不同心天而不同心天之两心差及最高行又
随时不同惟日当月天中距时最大迟疾差为四度
五十七分五十七秒两心差为四三三一九○倍差
卷二百五十七 第 45b 页 WYG0638-0037d.png
即为八十六万有奇与旧数相去不远若日当月天
最高或当月天最卑则最大迟疾差为七度三十九
分三十三秒两心差为六六七八二○日历月天高
卑而后两心差渐小中距而后两心差渐大日距月
天高卑前后四十五度两心差适中又日当月天高
卑时最高之行常速至高卑后四十五度而止日当
月天中距时最高之行常迟至中距后四十五度而
止与日月之盈缩迟疾相似而周转之数倍之是则
最高或当月天最卑则最大迟疾差为七度三十九
分三十三秒两心差为六六七八二○日历月天高
卑而后两心差渐小中距而后两心差渐大日距月
天高卑前后四十五度两心差适中又日当月天高
卑时最高之行常速至高卑后四十五度而止日当
月天中距时最高之行常迟至中距后四十五度而
止与日月之盈缩迟疾相似而周转之数倍之是则
卷二百五十七 第 46a 页 WYG0638-0038a.png
太阴本天之心必更有一均轮以消息乎两心差及
最高行之数因以地心为心以两心差最大最小两
数相加折半得五五○五○五为最高本轮半径相
减折半得一一七三一五为最高均轮半径均轮心
循本轮周右旋行最高平行度本天心循均轮周右
旋行日距月最高之倍度用切线分外角法求得地
心之角为最高均数即最高行之差求得两心相距
之边为本天心距地数即本时之两心差也而其测
最高行之数因以地心为心以两心差最大最小两
数相加折半得五五○五○五为最高本轮半径相
减折半得一一七三一五为最高均轮半径均轮心
循本轮周右旋行最高平行度本天心循均轮周右
旋行日距月最高之倍度用切线分外角法求得地
心之角为最高均数即最高行之差求得两心相距
之边为本天心距地数即本时之两心差也而其测
卷二百五十七 第 46b 页 WYG0638-0038b.png
量诸均数则必在高卑中距或高卑中距之间其数
乃整齐而易辨要之测得高卑中距之差则两心差
之数已见而求得两心差之数则高卑中距之差悉
合矣
太阴初均数生于两心差两心差不等则均数亦不
等然于平行无与也自刻白尔以本天为撱圆以平
行为面积则两心差不等而撱圆之面积与太阴之
平行亦因之不等盖两心差大者小径之数小而面
乃整齐而易辨要之测得高卑中距之差则两心差
之数已见而求得两心差之数则高卑中距之差悉
合矣
太阴初均数生于两心差两心差不等则均数亦不
等然于平行无与也自刻白尔以本天为撱圆以平
行为面积则两心差不等而撱圆之面积与太阴之
平行亦因之不等盖两心差大者小径之数小而面
卷二百五十七 第 47a 页 WYG0638-0038c.png
积亦小两心差小者小径之数大而面积亦大故分
撱圆之度数虽同而度之面积各异非先求其面积
无以求度数也今取两心差之大中小三数求其小
径及面积以定平行而后均数可得而推也
旧法用本轮均轮推初均数日躔月离数虽不同而
其法则一也自刻白尔以平行为撱圆面积求实行
噶西尼等立借角求角之法亦极补凑之妙矣然日
天两心差为本天半径千万分之一十六万馀所差
撱圆之度数虽同而度之面积各异非先求其面积
无以求度数也今取两心差之大中小三数求其小
径及面积以定平行而后均数可得而推也
旧法用本轮均轮推初均数日躔月离数虽不同而
其法则一也自刻白尔以平行为撱圆面积求实行
噶西尼等立借角求角之法亦极补凑之妙矣然日
天两心差为本天半径千万分之一十六万馀所差
卷二百五十七 第 47b 页 WYG0638-0038d.png
之最大者不过百分秒之六十六月天两心差最大
者为本天半径千万分之六十六万馀若仍用日躔
之法则其差之最大者即至四十秒虽于数不为疏
而于法则犹未密故又立用两三角形之法先以半
径为一边两心差为一边太阴平引与半周相减(不/及)
(半周者与半周相减/过半周者减半周)为所夹之角求得对两心差之
小角与前所夹之角相加复为所夹之角仍用半径
与两心差为两边求得对半径之大角为半圆引数
者为本天半径千万分之六十六万馀若仍用日躔
之法则其差之最大者即至四十秒虽于数不为疏
而于法则犹未密故又立用两三角形之法先以半
径为一边两心差为一边太阴平引与半周相减(不/及)
(半周者与半周相减/过半周者减半周)为所夹之角求得对两心差之
小角与前所夹之角相加复为所夹之角仍用半径
与两心差为两边求得对半径之大角为半圆引数
卷二百五十七 第 48a 页 WYG0638-0039a.png
次以大半径为一率小半径为二率平圆引数之正
切线为三率求得四率为正切线得实引与平引相
减馀为初均数依日躔借积求积法细推之其差之
最大者不过一十秒较借角求角之法为密云
旧法推步朔望惟用初均数刻白尔以来奈端等屡
加测验谓日在最卑后则太阴平行常迟最高平行
正交平行常速日在最高后太阴平行常速最高平
行正交平行常迟因定日在中距太阴平行差一十
切线为三率求得四率为正切线得实引与平引相
减馀为初均数依日躔借积求积法细推之其差之
最大者不过一十秒较借角求角之法为密云
旧法推步朔望惟用初均数刻白尔以来奈端等屡
加测验谓日在最卑后则太阴平行常迟最高平行
正交平行常速日在最高后太阴平行常速最高平
行正交平行常迟因定日在中距太阴平行差一十
卷二百五十七 第 48b 页 WYG0638-0039b.png
一分五十秒最高平行差一十九分五十六秒正交
平行差九分三十秒其间逐度之差皆以太阳中距
之均数与太阳逐度之均数为比例名曰一平均盖
太阳平行自子正随天左旋复至子正是为一日月
距日一日顺行一十二度馀最高一日顺行六分馀
正交一日退行三分馀皆随太阳平行为行度故为
平行而太阴二均生于月距日之倍度最高均生于
日距月最高之倍度正交均生于日距正交之倍度
平行差九分三十秒其间逐度之差皆以太阳中距
之均数与太阳逐度之均数为比例名曰一平均盖
太阳平行自子正随天左旋复至子正是为一日月
距日一日顺行一十二度馀最高一日顺行六分馀
正交一日退行三分馀皆随太阳平行为行度故为
平行而太阴二均生于月距日之倍度最高均生于
日距月最高之倍度正交均生于日距正交之倍度
卷二百五十七 第 49a 页 WYG0638-0039c.png
皆以太阳实行立算太阳实行有盈缩则诸行亦随
之有进退此因太阳右旋之盈缩而差者也又太阳
右旋加多一度则左旋之时刻差早一度诸行亦随
之而差早一度之行太阳右旋减少一度则左旋之
时刻差迟一度诸行亦随之而差迟一度之行此因
太阳随天左旋之迟早而差者也由是二者故有一
平均之法然太阴一平均则惟因左旋时差之故最
高平均与正交正均则兼左旋右旋两差之故焉以
之有进退此因太阳右旋之盈缩而差者也又太阳
右旋加多一度则左旋之时刻差早一度诸行亦随
之而差早一度之行太阳右旋减少一度则左旋之
时刻差迟一度诸行亦随之而差迟一度之行此因
太阳随天左旋之迟早而差者也由是二者故有一
平均之法然太阴一平均则惟因左旋时差之故最
高平均与正交正均则兼左旋右旋两差之故焉以
卷二百五十七 第 49b 页 WYG0638-0039d.png
太阴一平均言之太阴二均生于月距日之倍度而
月距日之度乃置太阴实行减太阳实行而得之太
阳右旋之度差而多则月距日之度反差而少太阳
右旋之度差而少则月距日之度反差而多是月距
日之行不随太阳右旋之盈缩为进退也惟是太阳
左旋时刻差一度倍月距日已差二度太阴又随之
差二度则平行即差四度时差行差早者应减差迟
者应加然差早一度者太阳未至子正一度应加一
月距日之度乃置太阴实行减太阳实行而得之太
阳右旋之度差而多则月距日之度反差而少太阳
右旋之度差而少则月距日之度反差而多是月距
日之行不随太阳右旋之盈缩为进退也惟是太阳
左旋时刻差一度倍月距日已差二度太阴又随之
差二度则平行即差四度时差行差早者应减差迟
者应加然差早一度者太阳未至子正一度应加一
卷二百五十七 第 50a 页 WYG0638-0040a.png
度时差行差迟一度者太阳已过子正一度应减一
度时差行是差三倍时差行也故以一小时六十分
为一率一小时月距日平行一千八百二十八秒六
二为二率太阳中距均数一度五十六分一十三秒
变时(每度变为四分十五分变/为一分十五秒变为一秒)得七分四十五秒为
三率求得四率二百三十六秒二○用三因之得七
百零八秒六○收为一十一分四十九秒为太阴一
平均太阳均数加者为减减者为加是为太阳实行
度时差行是差三倍时差行也故以一小时六十分
为一率一小时月距日平行一千八百二十八秒六
二为二率太阳中距均数一度五十六分一十三秒
变时(每度变为四分十五分变/为一分十五秒变为一秒)得七分四十五秒为
三率求得四率二百三十六秒二○用三因之得七
百零八秒六○收为一十一分四十九秒为太阴一
平均太阳均数加者为减减者为加是为太阳实行
卷二百五十七 第 50b 页 WYG0638-0040b.png
至子正时之太阴平行度也以最高平均与正交平
均言之最高均生于日距月最高之倍度正交均生
于日距正交之倍度而日距月最高与日距正交之
度乃置太阳实行减月最高与正交而得之太阳右
旋之度加而多则相距之度亦多太阳右旋之度减
而少则相距之度亦少是最高与正交之行固随太
阳右旋之盈缩为进退也又太阳左旋之时刻差一
度日距月最高与日距正交之倍度已差二度最高
均言之最高均生于日距月最高之倍度正交均生
于日距正交之倍度而日距月最高与日距正交之
度乃置太阳实行减月最高与正交而得之太阳右
旋之度加而多则相距之度亦多太阳右旋之度减
而少则相距之度亦少是最高与正交之行固随太
阳右旋之盈缩为进退也又太阳左旋之时刻差一
度日距月最高与日距正交之倍度已差二度最高
卷二百五十七 第 51a 页 WYG0638-0040c.png
与正交又随之差二度则最高与正交即差四度时
差行差早者应加差迟者应减且最高均与正交均
皆随太阳行相距之倍度太阳实行差一度则最高
与正交亦随之差一度之行大阳又加倍差一度则
最高与正交又随之差半度之行是右旋左旋之差
皆为一倍有半而未至子正应加已过子正应减之
时差行又其在外者也太阴在本天高卑虽无初均
数而太阳在本天高卑前后犹有一平均若太阳亦
差行差早者应加差迟者应减且最高均与正交均
皆随太阳行相距之倍度太阳实行差一度则最高
与正交亦随之差一度之行大阳又加倍差一度则
最高与正交又随之差半度之行是右旋左旋之差
皆为一倍有半而未至子正应加已过子正应减之
时差行又其在外者也太阴在本天高卑虽无初均
数而太阳在本天高卑前后犹有一平均若太阳亦
卷二百五十七 第 51b 页 WYG0638-0040d.png
在本天高卑则并无一平均矣奈端以来又屡加精
测谓日天最高与月天最高同度或相距一百八十
度日月又同在最高卑则实行与平行合为一线无
诸均数太阳虽在最高卑而在月天高卑前后则平
行常迟至高卑后四十五度而止在月天中距前后
则平行常速至中距后四十五度而止然积迟积速
之多正在四十五度而太阳在最高与在最卑其差
又有不同因定太阳在最高距月天高卑中距后四
测谓日天最高与月天最高同度或相距一百八十
度日月又同在最高卑则实行与平行合为一线无
诸均数太阳虽在最高卑而在月天高卑前后则平
行常迟至高卑后四十五度而止在月天中距前后
则平行常速至中距后四十五度而止然积迟积速
之多正在四十五度而太阳在最高与在最卑其差
又有不同因定太阳在最高距月天高卑中距后四
卷二百五十七 第 52a 页 WYG0638-0041a.png
十五度之最大差为三分三十四秒太阳在最卑距
月天高卑中距后四十五度之最大差为三分五十
六秒高卑后为减中距后为加其间日距月最高逐
度之差皆以半径与日距月最高倍度之正弦为比
例其太阳距地逐度之差又以太阳高卑距地之立
方较与本日太阳距地之立方较为比例名曰二平
均盖太阴本天心循最高均轮周行日距月最高之
倍度日在月天高卑则两心差大而撱圆之面积小
月天高卑中距后四十五度之最大差为三分五十
六秒高卑后为减中距后为加其间日距月最高逐
度之差皆以半径与日距月最高倍度之正弦为比
例其太阳距地逐度之差又以太阳高卑距地之立
方较与本日太阳距地之立方较为比例名曰二平
均盖太阴本天心循最高均轮周行日距月最高之
倍度日在月天高卑则两心差大而撱圆之面积小
卷二百五十七 第 52b 页 WYG0638-0041b.png
故平行迟也日在月天中距则两心差小而撱圆之
面积大故平行速也日距月天高卑中距四十五度
则两心差与撱圆之面积皆为适中太阴平行原以
适中之数立算故其平行无迟速也
太阳在两交后平行稍迟在大距后平行稍速其最
大差为四十七秒名曰三平均盖白极在正交均轮
周旧法谓行月距日之倍度奈端以来谓行日距正
交之倍度故惟太阳在两交与大距则白极与均轮
面积大故平行速也日距月天高卑中距四十五度
则两心差与撱圆之面积皆为适中太阴平行原以
适中之数立算故其平行无迟速也
太阳在两交后平行稍迟在大距后平行稍速其最
大差为四十七秒名曰三平均盖白极在正交均轮
周旧法谓行月距日之倍度奈端以来谓行日距正
交之倍度故惟太阳在两交与大距则白极与均轮
卷二百五十七 第 53a 页 WYG0638-0041c.png
心参直其平行无加减太阳在两交后则白极在均
轮心之东而白道经圈之过黄道者亦差而东其黄
道旧点所当白道度即差而西故平行应减而迟也
太阳在大距后则白极在均轮心之西而白道经圈
之过黄道者亦差而西其黄道旧点所当白道度即
差而东故平行应加而速也此其所差止在数十秒
之间虽不易得之仰观而实可稽之仪象
旧法推太阴两弦行度止有初均二均两弦前后始
轮心之东而白道经圈之过黄道者亦差而东其黄
道旧点所当白道度即差而西故平行应减而迟也
太阳在大距后则白极在均轮心之西而白道经圈
之过黄道者亦差而西其黄道旧点所当白道度即
差而东故平行应加而速也此其所差止在数十秒
之间虽不易得之仰观而实可稽之仪象
旧法推太阴两弦行度止有初均二均两弦前后始
卷二百五十七 第 53b 页 WYG0638-0041d.png
有三均初均之最大者四度五十八分馀二均之最
大者二度二十七分馀三均之最大者四十二分馀
计两弦前后最大差共八度弱噶西尼以来屡加测
验谓两弦太阴行度止有初均三均而三均又不尽
关乎两弦之故二均之最大者不在两弦而在朔弦
弦望之间其初均之最大者七度三十九分三十四
秒二均之最大者三十七分一十一秒计两弦前后
最大差共八度强则是今之二均固兼旧法二均三
大者二度二十七分馀三均之最大者四十二分馀
计两弦前后最大差共八度弱噶西尼以来屡加测
验谓两弦太阴行度止有初均三均而三均又不尽
关乎两弦之故二均之最大者不在两弦而在朔弦
弦望之间其初均之最大者七度三十九分三十四
秒二均之最大者三十七分一十一秒计两弦前后
最大差共八度强则是今之二均固兼旧法二均三
卷二百五十七 第 54a 页 WYG0638-0042a.png
均之义而其数则又不同盖太阴去地甚近其行最
著又二十七日有奇而一周天一月之中备日行四
时之轨至为参错不齐古人惟重交食故朔望而外
置之弗论西人第谷始创二三均之法其门人精测
不已又数十年然后改定则其数必实有所据而非
为臆说也其法定日在最高朔望前后四十五度最
大差为三十三分一十四秒日在最卑朔望前后四
十五度最大差为三十七分一十一秒朔望后为加
著又二十七日有奇而一周天一月之中备日行四
时之轨至为参错不齐古人惟重交食故朔望而外
置之弗论西人第谷始创二三均之法其门人精测
不已又数十年然后改定则其数必实有所据而非
为臆说也其法定日在最高朔望前后四十五度最
大差为三十三分一十四秒日在最卑朔望前后四
十五度最大差为三十七分一十一秒朔望后为加
卷二百五十七 第 54b 页 WYG0638-0042b.png
两弦后为减其间月距日逐度之二均则以半径与
月距日倍度之正弦为比例其太阳距最高逐度二
均之差又以日天高卑距地之立方较与本日太阳
距地之立方较为比例与二平均同
旧法推步朔望两弦皆无三均数而三均之最大者
每在朔弦弦望之间故知三均之差生于月距日之
倍度自噶西尼以来以朔弦弦望间之最大差属之
二均而月距日九十度与月高距日高九十度其差
月距日倍度之正弦为比例其太阳距最高逐度二
均之差又以日天高卑距地之立方较与本日太阳
距地之立方较为比例与二平均同
旧法推步朔望两弦皆无三均数而三均之最大者
每在朔弦弦望之间故知三均之差生于月距日之
倍度自噶西尼以来以朔弦弦望间之最大差属之
二均而月距日九十度与月高距日高九十度其差
卷二百五十七 第 55a 页 WYG0638-0042c.png
正等月距日四十五度与月高距日高四十五度其
差又等则是三均之差不专系乎月距日之故也于
是取月距日与月高距日高之共为九十度时测之
其差与月距日或月高距日高之独为九十度者等
又取月距日与月高距日高之共为四十五度时测
之其差与月距日或月高距日高之独为四十五度
者等乃知三均之差生于月距日与月高距日高之
总度半周内为加半周外为减其九十度与二百七
差又等则是三均之差不专系乎月距日之故也于
是取月距日与月高距日高之共为九十度时测之
其差与月距日或月高距日高之独为九十度者等
又取月距日与月高距日高之共为四十五度时测
之其差与月距日或月高距日高之独为四十五度
者等乃知三均之差生于月距日与月高距日高之
总度半周内为加半周外为减其九十度与二百七
卷二百五十七 第 55b 页 WYG0638-0042d.png
十度之最大差为二分二十五秒其间逐度之差以
半径与总度之正弦为比例则三均之法定矣然必
日月最高同度或日月同度两者止有一相距之差
则止有三均若月天最高与日天最高有距度日月
又有距度则三均之外朔后又差而迟望后又差而
速及至月高距日高九十度月距日亦九十度时无
三均而其差反最大故知三均之外又有末均乃将
月高距日高九十度分为九限各于月距日九十度
半径与总度之正弦为比例则三均之法定矣然必
日月最高同度或日月同度两者止有一相距之差
则止有三均若月天最高与日天最高有距度日月
又有距度则三均之外朔后又差而迟望后又差而
速及至月高距日高九十度月距日亦九十度时无
三均而其差反最大故知三均之外又有末均乃将
月高距日高九十度分为九限各于月距日九十度
卷二百五十七 第 56a 页 WYG0638-0043a.png
时测之两高相距九十度其差三分渐近则渐小其
间月距日逐度末均之差皆以半径与月距日之正
弦为比例朔后为减望后为加而后推太阴经度之
法纤悉具备今考其所测其数之小者只在秒微之
间其时又数十年而不一遇然其用意细密学者苟
通乎此何患推测之无术欤
御制历象考成后编论交均及黄白大距
正交之行有迟疾由于黄白大距有大小旧法定朔
间月距日逐度末均之差皆以半径与月距日之正
弦为比例朔后为减望后为加而后推太阴经度之
法纤悉具备今考其所测其数之小者只在秒微之
间其时又数十年而不一遇然其用意细密学者苟
通乎此何患推测之无术欤
御制历象考成后编论交均及黄白大距
正交之行有迟疾由于黄白大距有大小旧法定朔
卷二百五十七 第 56b 页 WYG0638-0043b.png
望时交角最小为四度五十八分三十秒两弦时交
角最大为五度一十七分三十秒两距度之较为一
十九分交均之最大者为一度四十六分零八秒自
奈端噶西尼以来谓日在两交时交角最大为五度
一十七分二十秒日距交九十度时交角最小为四
度五十九分三十五秒两距度之较为一十七分四
十五秒朔望而后交角又有加分因日距交与月距
日之渐远以渐而大至日距交九十度月距日亦九
角最大为五度一十七分三十秒两距度之较为一
十九分交均之最大者为一度四十六分零八秒自
奈端噶西尼以来谓日在两交时交角最大为五度
一十七分二十秒日距交九十度时交角最小为四
度五十九分三十五秒两距度之较为一十七分四
十五秒朔望而后交角又有加分因日距交与月距
日之渐远以渐而大至日距交九十度月距日亦九
卷二百五十七 第 57a 页 WYG0638-0043c.png
十度时加二分四十三秒交均之最大者为一度二
十九分四十二秒皆与旧法不同然历家测黄白二
距必于月距交九十度时夫月距交九十度而值朔
望则日距交亦九十度是今之谓日距交九十度交
角小犹与朔望交角小之义同也月距交九十度而
值两弦则日必在两交是今之谓日在两交交角大
犹与两弦交角大之义同也惟日在两交而又值朔
望则交角关乎食分之浅深日距交九十度而又值
十九分四十二秒皆与旧法不同然历家测黄白二
距必于月距交九十度时夫月距交九十度而值朔
望则日距交亦九十度是今之谓日距交九十度交
角小犹与朔望交角小之义同也月距交九十度而
值两弦则日必在两交是今之谓日在两交交角大
犹与两弦交角大之义同也惟日在两交而又值朔
望则交角关乎食分之浅深日距交九十度而又值
卷二百五十七 第 57b 页 WYG0638-0043d.png
两弦则加分关乎距纬之远近是必验诸实测古今
确有不同之处参稽经纬以成一家之言而非轻为
改定也至其推算之法以五十九为边总五十六为
边较求得黄极之角为交均以日距交月距日之馀
弦比例得加分与最小之交角相加为大距亦与旧
法不同取其易于入算故近日西士皆从之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五十七
确有不同之处参稽经纬以成一家之言而非轻为
改定也至其推算之法以五十九为边总五十六为
边较求得黄极之角为交均以日距交月距日之馀
弦比例得加分与最小之交角相加为大距亦与旧
法不同取其易于入算故近日西士皆从之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