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三十七
卷二百三十七 第 1a 页 WYG0637-046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七
  经籍考(二十七/)
   集(总集/)
   (臣/)等谨按总集一门为类至夥盖以网罗放佚荟
   萃菁英诚为著作之渊薮前考于一代总集中复
   以诏令奏疏诗文等分次前后于是有一人而屡
   见者于例究为未协今恭载
卷二百三十七 第 1b 页 WYG0637-0464b.png
圣祖仁皇帝暨我
 皇上选定各集弁冕于前凡诗文词赋统以选定之年
   月为次而臣下选注诸集亦悉视其人之后先不
   复以所选所注之集更为析类至文史旧附总集
   之后今仍其例而以臣下所注一家之集间杂评
   点于义不当入总集者亦附隶焉
御选古文渊鉴六十四卷
   康熙二十四年
卷二百三十七 第 2a 页 WYG0637-0464c.png
圣祖仁皇帝御选内阁学士徐乾学等奉
敕编注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夫经纬天地之谓文文者载道之
 器所以弥纶宇宙统括古今化裁民物者也是以乾苞
 坤络非文不宣圣作贤述非文不著其为用也大矣书
 契以后作者代兴载籍充盈体制不一约而论之靡不
 根柢于群经权舆于六籍如论说之类以疏解为主始
 于易者也奏启之类以宣述为义始于书者也赋颂之
卷二百三十七 第 2b 页 WYG0637-0464d.png
 类以讽喻为指始于诗者也传叙之类以纪载为事始
 于春秋者也引而伸之触类而通之虽流别各殊而镕
 裁有体于是能言之士抒写性情贲饰词理同工异曲
 以求合乎先程皆足以立名当时垂声来叶彬彬郁郁
 称极盛焉然而代不乏人人不一制著作既富篇什遂
 繁不有所裒辑虑无以观其备也不有所诠择虑无以
 得其精也古来采获之家载在四部名目滋多类皆散
 佚其流布人区者自萧统文选而外唐有姚铉之文粹
卷二百三十七 第 3a 页 WYG0637-0465a.png
 宋有吕祖谦之文鉴皆限断年代各为一编夫典章法
 度粲然一王之制前不必相师后不必相袭此可限以
 年代者也至于文章之事则源流深长今古错综盛衰
 或通于千载损益无关于一朝此不可限以年代者也
 诸家之选虽足鸣一代之盛岂所以穷文章之正变乎
 朕留心典籍因取古今之文自春秋以迄于宋择其辞
 义精纯可以鼓吹六经者汇为正集即间有瑰丽之篇
 要皆归于古雅其绮章秀制弗能尽载者则列之别集
卷二百三十七 第 3b 页 WYG0637-0465b.png
 傍采诸子录其要论以为外集煌煌乎洵秉文之玉律
 抽牍之金科矣夫帝王之道质文互用而大化以成圣
 贤之业博约并施而性功以备是书也虽未足以尽文
 章之胜于圣人游艺之旨亦庶乎其有当也夫
   (臣/)等谨按是编所录上起左传下迄宋人俱有关
   风教有裨世用之文仰承
睿藻亲挥品题甲乙凡百家之工拙具著
御评洞鉴之中洵乎玉律金桴为万世摛文之矩矱矣
卷二百三十七 第 4a 页 WYG0637-0465c.png
御定列代赋汇一百四十卷外集二十卷逸句二卷补遗
 二十二卷
   康熙四十五年詹事陈元龙等奉
敕编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赋者六义之一也风雅颂兴赋比
 六者而赋居兴比之中盖其敷陈事理抒写物情兴比
 不得并焉故赋之于诗功尤为独多由是以来兴比不
 能单行而赋遂继诗之后卓然自见于世故曰赋者古
卷二百三十七 第 4b 页 WYG0637-0465d.png
 诗之流也班固又谓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
 端材智深美可以与国政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是则
 赋之于诗具其一体及其闳肆漫衍与诗并行而其事
 可通于用人书曰敷奏以言夫敷奏者有近乎赋之义
 使尧舜而在今日亦所不废则岂非文章之可贵者哉
 朕尝于几务之暇博观典籍见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
 邻国时称诗以喻志不必其所自作皆谓之赋如晋公
 子重耳赋六月鲁文公赋菁菁者莪郑穆公赋鸿雁鲁
卷二百三十七 第 5a 页 WYG0637-0466a.png
穆叔赋祈父之类皆取古诗歌之以喻其志即咏吟之
遗音得心意之所存使闻之者足以感发兴起而因以
明其如相告语之情犹之敷布其义而直陈之故谓之
赋也春秋之后聘问咏歌不行于列国于是羁臣志士
自言其情而赋乃作焉其始创自荀况宦游于楚作为
五赋楚臣屈原乃作离骚后人尊之为经而班固以为
屈原作赋以讽谕则已明其为赋矣其后宋玉唐勒皆
竞为之汉兴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张衡之流制作
卷二百三十七 第 5b 页 WYG0637-0466b.png
尤盛三国两晋以逮六朝变而为排至于唐宋变而为
律又变而为文而唐宋则用以取士其时名臣伟人往
往多出其中迨及元而始不列于科目朕以其不可尽
废也间尝以是求天下之才故命词臣考稽古昔蒐采
缺逸都为一集亲加鉴定令校刋焉为叙其源流兴罢
之故以示天下使凡为学者知朕意云
  (臣/)等谨按正集凡三十类皆有关于经济学问之
  大者区分类别以次毕登其他缘情抒感之作别为
卷二百三十七 第 6a 页 WYG0637-0466c.png
   外集八类通三千四百六十五首至于碎璧零玑
   搜罗殆尽则裒为逸句二卷杂书僻典采录靡遗
   又续为补遗三百馀篇正变兼陈洪纤毕具洋洋
   乎极千古赋苑之大观矣
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四百八十二卷
   康熙四十五年大学士张玉书陈廷敬等奉
敕校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昔者子夏序诗谓正得失动天地
卷二百三十七 第 6b 页 WYG0637-0466d.png
 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
 教化移风俗若是乎诗之道大矣哉而周公缵述唐虞
 宗翼文武制礼以导天下著尔雅一篇后之序之者谓
 尔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疏之者曰尔
 雅所释遍解六经而独云叙诗人之兴咏者以尔雅之
 作多为释诗是则一物多名片言殊训凡以虫鱼草木
 之微发挥天地万物之理而六义四始之道由是以明
 焉故夫诗者极其至足以通天地类万物而不越乎虫
卷二百三十七 第 7a 页 WYG0637-0467a.png
鱼草木之微诗之咏物自三百篇而已然矣孔子曰迩
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夫事父事君
忠孝大节也鸟兽草木至微也吾夫子并举而极言之
然则诗之道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即一物之情而
关乎忠孝之旨继自骚赋以来未之有易也此昔人咏
物之诗所由作也欤朕自经帷进御覃精六籍至于燕
暇未尝废书于诗之道时尽心焉爰自古昔逸诗汉魏
六朝洎夫有唐讫于宋元明之作博观耽味搴其萧稂
卷二百三十七 第 7b 页 WYG0637-0467b.png
掇其菁英命大学士陈廷敬尚书王鸿绪校理之翰林
蔡升元杨瑄陈元龙查升陈壮履励廷仪张廷玉钱名
世汪灏查慎行蒋廷锡编录之名曰佩文斋咏物诗选
盖蒐采既多义类咸备又不仅如向者所云虫鱼鸟兽
草木之属而已也若天经地志人事之可以物名者罔
弗列焉于是镂板行世与天下学文之士共之将使之
由名物度数之中求合乎温柔敦厚之指充诗之量如
卜商氏之所言而不负古圣谆复诂训之心其于诗教
卷二百三十七 第 8a 页 WYG0637-0467c.png
  有裨益也夫
   编修高舆进表校刻略曰上自古初下迄胜国诗
   成物类若五色之相宣选以体分犹四时之成序
   大则观文察理取象高深细则喙息跂行肖形毫
   末其间包罗众品荟蕞群材服食器用之需皆归
   逸响律吕权衡之事并入妍词农牧樵渔恍见野
   人之趣图书药物足抒大雅之襟以及仙释之遐
   踪将帅之行阵异卉名花之悦性纤鳞弱羽之遂
卷二百三十七 第 8b 页 WYG0637-0467d.png
   生莫不次第胪陈后先区别既漱芳而倾液复按
   部而就班群服
宸衷藻鉴之精亦见作者经营之善乃者荷
九重之纶綍畀全部以雕镌拜
命悚惶捧函戒谨订鲁鱼之异字尚惧承讹正朋凤之同
   文惟求无舛谨校定六十四册为类四百八十有
   六古今各体诗一万四千五百九十首
御定全唐诗九百卷
卷二百三十七 第 9a 页 WYG0637-0468a.png
   康熙四十二年翰林院侍讲彭定求等奉
敕校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亦诸法毕该
 故称诗者必视唐人为标准如射之就彀率治器之就
 规矩焉盖唐当开国之初即用声律取士聚天下才智
 英杰之彦悉从事于六义之学以为进身之阶则习之
 者固已专且勤矣而又堂陛之赓和友朋之赠处与夫
 登临宴赏之即事感怀劳人迁客之触物寓兴一举而
卷二百三十七 第 9b 页 WYG0637-0468b.png
 托之于诗虽穷达殊途悲愉异境而以言乎摅写性情
 则其致一也夫性情所寄千载同符安有运会之可区
 别而论次唐人之诗者辄执初盛中晚岐分疆陌而抑
 扬轩轾之过甚此皆后人强为之名非通论也自昔唐
 人选唐诗有殷璠元结令狐楚姚合数家卷帙未为详
 备至宋初撰辑英华收录唐篇什极盛然诗以类从仍
 多脱漏未成一代钜观朕兹发内府所有全唐诗命诸
 词臣合唐音统签诸编参互校勘蒐补缺遗略去初盛
卷二百三十七 第 10a 页 WYG0637-0468c.png
 中晚之名一依时代分置次第其人有通籍登朝岁月
 可考者以岁月先后为断无可考者则援据诗中所咏
 之事与所同时之人系焉得诗四万八千九百馀首凡
 二千二百馀人釐为九百卷于是唐三百年诗人之菁
 华咸采撷荟萃于一编之内亦可云大备矣夫诗盈数
 万格调各殊溯其学问本原虽悉有师承指授而其精
 思独悟不屑为苟同者皆得殚其才力所至沿寻风雅
 以卓然自成其家又其甚者宁为幽僻奇谲杂坐于变
卷二百三十七 第 10b 页 WYG0637-0468d.png
 风变雅之外而绝不致有蹈袭剽窃之弊是则唐人深
 造极诣之能事也学者问途于此探珠于渊海选材于
 邓林博收约守而不自失其性情之正则真能善学唐
 人者矣岂其漫无持择汎求优孟之形似者可以语诗
 也哉是用制序卷首以示刻全唐诗嘉与来学之旨海
 内诵习者尚其知朕意焉
   (臣/)等谨按是编
圣祖仁皇帝以胡震亨所辑唐音统签多所舛漏
卷二百三十七 第 11a 页 WYG0637-0469a.png
特命删补其书勒为全帙凡目录十二卷帝后宗室诸王
   公主宫嫔诗九卷郊庙乐章七卷乐府十三卷王
   圭以下一千三百九十四人诗七百三卷五代诗
   三十三卷无爵里世次可考者二十一卷联句七
   卷逸句二卷名媛九卷释子四十六卷道士四卷
   神仙鬼怪十三卷谐谑四卷判歌谶记语谚谜谣
   酒令占词蒙求各一卷补遗七卷词十二卷共诗
   四万八千九百馀首蒐罗精核纤悉不遗正变源
卷二百三十七 第 11b 页 WYG0637-0469b.png
   流灿然大备汇总集之大观洵无过于此书者矣
御定历代题画诗类一百二十卷
   康熙四十六年翰林院编修陈邦彦奉
敕编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粤考有虞氏施采作绘而绘事以
 起周礼冬官采有设色之工典画缋之职传所称火龙
 黼黻昭其文三辰旂旗昭其明者是也至汉世图写功
 臣用示褒异则又人物之肖象粲然著见于史册者矣
卷二百三十七 第 12a 页 WYG0637-0469c.png
嗣是工绘事者日众自天文地舆鸟兽草木以及宫室
器用与一切登临游览之胜皆假图画以传于世晋宋
而后莫盛于唐五代迄宋作者辈出金元明间亦代有
闻人方其诣精入理足以体阴阳含飞动为稽古博物
者之所取證不仅以丹青擅长而已而能搜抉其义蕴
发摅其旨趣者则尤藉有题画之诗历代各体题咏以
万计散置诸集无所统纪翰林陈邦彦裒辑汇钞得八
千九百馀首分为三十类编次一百有二十卷缮本呈
卷二百三十七 第 12b 页 WYG0637-0469d.png
览朕嘉其用意之勤命授工锓梓兹刋成装潢来上万
几馀暇时一披阅凡两间之名象庶类之棼错无不该
载于中且不踰几席而得流观山川险易之形近在目
前而可考镜往代留遗之迹以至农耕蚕织纤悉具陈
鸡犬桑麻宛然如睹庶几于昔人豳风无逸之图有互
相发明者焉夫图绘艺事也而近于道题画诗之一类
也而通于治杜甫诗谓绘事功殊绝幽襟兴激昂读是
编者可以触类而知所务矣爰制序题于卷端以识始
卷二百三十七 第 13a 页 WYG0637-0470a.png
 末云
   (臣/)等谨按是书仿孙绍远声画集之例以历代题
   画之作分类编次然绍远书止八卷分二十六类
   配隶多有舛漏此则分天文地理山水名胜古迹
   故实閒适古像写真行旅羽猎仕女仙佛神鬼渔
   樵耕织牧养树石兰竹花卉禾麦蔬果禽类兽类
   鳞介花鸟合景草虫宫室器用人事杂题等凡三
   十类诗八千九百六十二首条理分明包举简括
卷二百三十七 第 13b 页 WYG0637-0470b.png
   胥由
睿裁精审故虽艺事之末而即物寓道洞见本原洵乎
圣人之心能见其大也
御定历代诗馀一百二十卷
   康熙四十六年翰林院侍读学士沈辰垣等奉
敕编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诗馀之作盖自昔乐府之遗音而
 后人之审声选调所由以缘起也而要皆昉于诗则其
卷二百三十七 第 14a 页 WYG0637-0470c.png
本末源流之故有可言者古帝舜之命夔典乐曰诗言
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可见唐虞时即有诗而诗必
谐于声是近代倚声之词其理固已寓焉降而殷周孔
子删而为三百五篇乐正而雅颂得所考其时郊庙明
堂升歌宴飨以及乡饮报赛莫不有诗以叶于笙箫琴
瑟之间自诗变为骚骚衍为赋虽旨兼出乎六义而声
弗拘于八音至汉而郊祀房中铙歌鼓吹琴曲杂诗皆
领于乐官于是始有乐府名迄于六代操觚之家按调
卷二百三十七 第 14b 页 WYG0637-0470d.png
属题徵辞赴节日趋婉丽以导宫商唐兴古诗而外创
为近体而五七言绝句或传于伶人顾他诗不尽协于
乐部其间如李白之清平调忆秦娥菩萨鬘刘禹锡之
浪淘沙竹枝词洎温庭筠韦庄之徒相继有作而新声
迭出时皆被诸管弦是诗之流而为词已权舆于唐矣
宋初其风渐广至周邦彦领大晟乐府比切声调篇目
颇繁柳永复增置之词遂有专家一时绮制可谓极盛
虽体殊乐府而句栉字比廉肉节奏不爽寸黍其于古
卷二百三十七 第 15a 页 WYG0637-0471a.png
者依永和声之道洵有合也然则词亦何可废欤朕万
几清暇博综典籍于经史诸书有关政教而裨益身心
者良已纂辑无遗因流览风雅广识名物欲极赋学之
全而有赋汇欲萃诗学之富而有全唐诗刋本宋金元
明四代诗选更以词者继响夫诗者也乃命词臣辑其
风华典丽悉归于正者为若干卷而朕亲裁定焉夫诗
之扬厉功德铺陈政事固无论矣至于桑中蔓草诸什
而孔子以一言蔽之曰思无邪盖蕙茝可以比贤者嘤
卷二百三十七 第 15b 页 WYG0637-0471b.png
鸣可以喻友生苟读其词而引伸之触类之范其轶志
砥厥贞心则是编之含英咀华敲金戛玉者何在不可
以思无邪之一言该之也若夫一唱三叹谱入丝竹清
浊高下无相夺伦殆宇宙之元音具是推此而沿流讨
源由词以溯之诗由诗以溯之乐即箫韶九成其亦不
外于本人心以求自然之声也夫
  (臣/)等谨按是编以调之多寡为次每一调之中又
  以时代为序自十六字至二百四十字凡一千五
卷二百三十七 第 16a 页 WYG0637-0471c.png
   百四十调九千馀首分为百卷后附词人姓氏十
   卷自唐至明凡九百五十七人词话十卷凡七百
   六十三则一洗旧本之陋独集词选之成所以为
   倚声之律者洵乎其博且精已
御选四朝诗二百九十二卷
   康熙四十八年右庶子张豫章等奉
敕编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生民之始禀二仪之精含五常之
卷二百三十七 第 16b 页 WYG0637-0471d.png
 性而其理具于一心人心之灵日出而不穷诗大序谓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其阐明虞廷言志之意而归本于
 心者其意深矣盖时运推移质文屡变其言之所发虽
 殊而心之所存无异则诗之为道安可谓古今人不相
 及哉观于宋金元明之诗而其义尤著焉世之论诗者
 谓唐以诗赋取士故唐之诗为独盛夫唐之诗诚盛矣
 若夫宋之取士始以诗赋熙宁专主经义而罢诗赋元
 祐初复诗赋至绍圣而又罢之其后又复与经义并行
卷二百三十七 第 17a 页 WYG0637-0472a.png
金大略如宋制元自仁宗罢诗而存赋明则诗赋皆罢
之士于其时以其馀力兼习有韵之言专之则易美兼
之则难工而其至者亦往往媲北宋而追三唐岂非人
心之灵日出而不穷者欤此又可见古今人不甚相远
也朕夙兴夜寐永图治安念养士育才国家盛典考言
询事曩代良规亦既试之制艺使通经术兼以论表判
策俾达古今而于科目之外时以诗赋取人每当省方
观民之会士之所进诗赋古文止辇受观停舟延问亲
卷二百三十七 第 17b 页 WYG0637-0472b.png
试而拔其尤者亦多矣盖举斯世而措之礼陶乐淑之
中被以温柔敦厚之教故所以奖劝之者靡弗至焉近
得全唐诗己命儒臣校订刋布海内由唐以来千有馀
年之久流传自昔未见之书亦可谓斯文之厚幸矣遂
又命博采宋金元明之诗每代分体各编自名篇钜集
以及断简残章罔有缺遗稍择而录之付之剞劂用以
标诗人之极致扩后进之见闻譬犹六代递奏八音之
律无爽九流并溯一致之理同归然则唐以后之诗又
卷二百三十七 第 18a 页 WYG0637-0472c.png
 自今而传矣夫诗之日远而日新如此而皆本于人之
 一心孔子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之言诗
 法也即心法也子夏味绚素之章子贡悟琢磨之句二
 子者一以文学列于四科一以多识得闻一贯朕于是
 有以见夫天之所以畀于人者此心此理随在流通愿
 学者谨其所存而审其所发将以上达夫大本大原而
 充广乎万事万物岂惟诗之为道也哉
   (臣/)等谨按是编凡宋诗七十八卷金诗二十五卷
卷二百三十七 第 18b 页 WYG0637-0472d.png
   元诗八十一卷明诗一百二十八卷每代之前各
   系以作者之姓名爵里首帝制次四言次乐府次
   歌行次古体次律诗次绝句次六言次杂言以体
   分编合四朝七百馀年之著作裒为巨帙网罗繁
   富持择精严良由我
圣祖仁皇帝游心艺苑
乙览无遗故能集四代之钜观垂万世之矩矱匪特诗家
   正变源流灿然具备即历朝盛衰治乱之原亦昭
卷二百三十七 第 19a 页 WYG0637-0473a.png
   然共著也已
御定全金诗七十四卷
   康熙五十年中书郭元釪奉
敕编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金有天下武功文治灿然昭明人
 材之萃多在大定明昌之间骎骎乎盛矣然北元南宋
 终金之世争伐聘问殆无暇日其典章名物湮没于当
 时而不传于后者不知凡几矣太原元好问撰中州集
卷二百三十七 第 19b 页 WYG0637-0473b.png
 以人属诗以事属人后世有诗史之目而浑源刘祁亦
 著归潜志可与中州集相参互證焉盖其人文之可考
 者犹赖此两书之存也朕尝览金史多采用好问中州
 集益信所谓诗史不虚也因是亦欲得金诗之全以补
 金史之所未备卓然成一代之书会有全金诗之进遂
 命更加搜辑凡金人集之断简残篇有可存者皆令附
 以入及诸山经地志川泽之纪闻缀摭荟丛钜细不遗
 使观者弗厌其详而皆有以自择焉夫金世德久远涵
卷二百三十七 第 20a 页 WYG0637-0473c.png
濡蒸育才俊辈出迄今反覆斯编可以见邦国之光与
笃生之富矣顾金去今垂六百年其礼乐声明载在艺
林之咏言者若非中州归潜二书后之人亦乌从而知
之也况夫兼二书之所未备可不永其传也哉
  中书郭元釪奏略曰臣尝读金人元好问所选中
  州集清真淡宕有宋诗之新而无其鄙俚有元诗
  之丽而无其纤巧文质得宜正变有体而好问所
  作小传词意斐亹足为史氏采择然所载诗未备
卷二百三十七 第 20b 页 WYG0637-0473d.png
  纪事与刘祁归潜志往往不合元郝经称好问著
  中州集一百卷而今存者止十卷未为全书(臣/)
  念金有天下一百一十七年大定明昌承平底定
  文治之盛不减于他代今唐宋元明诗皆有备本
  而金独无之使不荟萃表章则河岳菁英久愈散
  失不揣愚陋留意收拾采辑遗逸渐成卷轴小传
  之下参以归潜志及金元人铭表题跋并说部诸
  书凡金人入元不仕者皆附入其末而即终之以
卷二百三十七 第 21a 页 WYG0637-0474a.png
   元好问刘祁期于一代文献历历可考臣弇鄙无
   学金人遗集恐有未见或致疏漏伏乞
赐之刋正将一代人文千载如见不惟存诗而已
   (臣/)等谨按元釪所增之诗视旧加倍所增之人视
   旧三倍金源一代之歌咏蒐辑殆尽然犹有疏漏
   之处荷蒙
圣裁指授荟萃排纂始极精详而卷端仍留元釪衔名尤
   仰见片长必录之
卷二百三十七 第 21b 页 WYG0637-0474b.png
至意焉
御选唐诗三十二卷附录三卷
   康熙五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御定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古者六艺之事皆所以涵养性情
 而为道德之助也而从容讽咏感人最深者莫近于诗
 故虞廷典乐依永和声帝亲命焉成周时六义领在乐
 官而为教学之先务自三百篇降及汉魏六朝体制递
卷二百三十七 第 22a 页 WYG0637-0474c.png
增至唐而大备故言诗者以唐为法其时选本如河岳
英灵中兴间气御览才调诸集其所收择各有意指而
观者每有不遍不该之叹朕万几馀暇留意篇什广搜
博采已刻全唐诗集而自曩昔披览尝取其尤者汇为
一编古风近体各以类相从计三十二卷盖讨索贵于
详备而用以吟咏性情则当挹其精华而漱其芳润每
当临朝听政巡行狝狩之馀展卷留连未尝不悠然而
有得也因命儒臣依次编注朕亲加考订一字一句必
卷二百三十七 第 22b 页 WYG0637-0474d.png
溯其源流条分缕析其有徵引讹误及脱漏者随谕改
定逾岁告成因付开雕以示后学孔子曰温柔敦厚诗
教也是编所取虽风格不一而皆以温柔敦厚为宗其
忧思感愤倩丽纤巧之作虽工不录使览者得宣志达
情以范于和平盖亦用古人以正声感人之义记有之
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音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
无自而入也审此而朕之寄意于诗与刋布是编之指
俱可得而见矣是为序
卷二百三十七 第 23a 页 WYG0637-0475a.png
   (臣/)等谨按自明以来选唐诗者屡变大抵视其人
   性之所近各持偏见鲜得其平我
圣祖仁皇帝权衡六义陶铸三唐既
敕编全唐诗九百卷以汇其大观复
亲定此编以示夫正则博收约取辨别瑕瑜至于注释则
   仿李善注文选例但释训诂名物而不及作者之
   志盖优而游之使自得之俾自来说唐诗家附会
   穿凿之弊悉为湔除也已
卷二百三十七 第 23b 页 WYG0637-0475b.png
 钦定四书文四十一卷
   乾隆元年内阁学士方苞奉
 敕选
   (臣/)等谨按是编所录者前明之文化治以上为一
   集正嘉为一集隆万为一集启祯为一集凡四百
   八十六篇
  国朝文总为一集其人现存者不与焉凡二百九十
   七篇通七百八十有三夫经义代圣贤立言义理
卷二百三十七 第 24a 页 WYG0637-0475c.png
  同功于传注矩矱溯源于古文自揣摩家藉以弋
  取科名遂至流为末技不知宋刘安上诸人皆载
  入集中原未岐而外之也是编凛遵
圣训以清真雅正为宗所录之文皆足以传世行远而
  别裁精审则更仰禀
宸裁易曰君子以教思无穷又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
  下
圣人之心所以端士习而正文风俾千万世永垂法守
卷二百三十七 第 24b 页 WYG0637-0475d.png
  者不具著于斯编也哉
御选唐宋文醇五十八卷
  乾隆三年
皇上御定
皇上御制序曰不朽有三立言其一言之无文行而不
 远若是乎言之文者乃能立于后世也文之体不一
 矣语文者说亦多矣群言淆乱衷诸圣当必以周孔
 之语为归周公曰言有序孔子曰辞达而已矣无序
卷二百三十七 第 25a 页 WYG0637-0476a.png
 固不可以达欲达其辞而失其序则其为言奚能云
 粼波抍而与天地之文相似也然使义则戋戋而言
 有枝叶妃青媲白雕琢曼辞则所谓八代之衰已其
 咎同归于无序而不达抑又有进焉文所以足言而
 言固以足志其志已荒文将奚附是以孔子又曰言
 有物夫序而达达而有物斯固天下之至文也已昌
 黎韩愈生周汉之后几五百年远绍古人立言之轨
 则其文可谓有序而能达者然必其言之又能有物
卷二百三十七 第 25b 页 WYG0637-0476b.png
 如布帛之可以煖人菽粟之可以饱人则李汉所编
 七百篇中犹且十未三四况昌黎而下乎甚矣文之
 至者不易得也明茅坤举唐宋两朝中昌黎柳州庐
 陵三苏曾王八大家荟萃其文各若干首行世迄今
 操觚者脍炙之本朝储欣谓茅坤之选便于举业而
 弊即在是乃复增损之附以李习之孙可之为十大
 家欲俾读者兴起于古毋祗为发策决科之用意良
 美已顾其识之未衷而见之未当则所去取与茅坤
卷二百三十七 第 26a 页 WYG0637-0476c.png
  亦未始径庭朕读其书嘉其意而亦未尝不惩其失
  也夫十家者谓其非八代骈体云尔骈句固属文体
  之病然若唐之魏郑公陆宣公其文亦多骈句而辞
  达理诣足为世用则骈又奚病日月丽乎天天之文
  也百谷草木丽乎土地之文也化工之所为有定形
  乎哉化工形形而不形于形而谓文可有定形乎哉
  顾其言之所立者何如耳敕几之暇偶取储欣所选
  十家之文录其言之尤雅者若干首合而编之以便
卷二百三十七 第 26b 页 WYG0637-0476d.png
  观览夫唐宋以来名儒硕士有序有物之嘉言固不
  第十人已也虽然尝鼎一脔亦足以知道腴之可味
  况已斟其雉膏哉
   (臣/)等谨按储欣初因明茅坤八家文钞益以李翱
   孙樵为十家然去取未能谨严评论或多偏驳我
 皇上指授儒臣芟除芜杂采撷精华定为此集凡
圣祖仁皇帝御评以黄色恭书卷端
 皇上御评则朱书篇后至于诸家评跋及姓名字迹有
卷二百三十七 第 27a 页 WYG0637-0477a.png
   资考證者各以紫色绿色识之由是唐宋之矩范
   具于十家十家之菁英荟于此集
 睿裁精审醇乎其醇所以垂世而立则者固可以顾名
   而思义也已
 皇清文颖一百二十四卷
   乾隆十二年大学士张廷玉等奉
 敕编
 皇上御制序曰我大清受
卷二百三十七 第 27b 页 WYG0637-0477b.png
命百有馀年
列祖德教涵濡光被海宇右文之盛炳焉与三代同风朕
  绍闻逊志以是为学亦以是为治矢其文德一纪于
  兹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盖自有天地而人经
  纬乎其间士君子之一言一行国家之制度文为礼
  乐刑政布之为教化措之为事功无非文也乃其菁
  英所萃蔚为国华词以殽之声以永之律以和之谐
  协六同彰施五色典谟作焉雅颂兴焉诗不云乎追
卷二百三十七 第 28a 页 WYG0637-0477c.png
  琢其章金玉其相文之盛也而赓之曰勉勉我王纲
  纪四方则所谓其风自上也曩我
皇祖命大学士陈廷敬选辑皇清文颖储之延阁未及刋
  布
皇考复允廷臣之请开馆编辑随时附益久之未竣朕因
  命自乾隆甲子以前先为编次凡
御制诗文廿四卷臣工赋颂及诸体诗文一百卷录成序
  其首简昔之论文以代为次者于汉则有西汉文类
卷二百三十七 第 28b 页 WYG0637-0477d.png
  唐则有文苑英华唐文粹宋则有文海文鉴元则有
  文类明则有文衡皆博综一代著作之林无体不备
  今是编惟取经进之作朝廷馆阁之篇与诸书小异
  然以观斯文风尚当有取焉在易涣之象曰风行水
  上善立言者以为天地自然之文而序卦受之以节
  言文之不可过也继之以中孚言有实也节而不流
  徵之以信有典有则可久之道其在斯乎朕孜孜典
  学求所以善持之者因以为摛文者鹄俾共勉云
卷二百三十七 第 29a 页 WYG0637-0478a.png
   (臣/)等谨按先是康熙中大学士陈廷敬奉
敕纂辑雍正中续有增修至是乃始成帙卷首恭录
圣祖仁皇帝御制诗文六卷
世宗宪皇帝御制诗文四卷
 皇上御制诗文十四卷合二十四卷其馀诸臣所作一
   百卷仰承
 圣训断自乾隆甲子以前钜制鸿篇无不甄录率皆理
   醇辞正沨沨乎治世之音至于别择之精折衷
卷二百三十七 第 29b 页 WYG0637-0478b.png
 至圣尤足见权衡去取一秉至公彼宋文鉴元文类等
   编乌可以同日而语哉
 御选唐宋诗醇四十七卷
   乾隆十五年
 皇上御定
 皇上御制序曰文有唐宋大家之目而诗无称焉者宋
  之文足可以匹唐而诗则实不足以匹唐也既不足
  以匹而必为是选者则以唐宋文醇之例有文醇不
卷二百三十七 第 30a 页 WYG0637-0478c.png
 可无诗醇且以见二代盛衰之大凡示千秋风雅之
 正则也文醇之选就向日书窗校阅所未毕付张照
 所足成者兹诗醇之选则以二代风华此六家为最
 时于几暇偶一涉猎而去取评品皆出于梁诗正等
 数儒臣之手夫诗与文岂异道哉昌黎有言气盛则
 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然五三六经之所传其
 以言训后世者不以文而以诗岂不以文尚有铺张
 扬厉之迹而诗则优游餍饫入人者深是则有文醇
卷二百三十七 第 30b 页 WYG0637-0478d.png
 尤不可无诗醇也六家品格与时会所遭各见于本
 集小序是编汇成梁诗正等请示其梗概故为之总
 序如此
  (臣/)等谨按是编于唐选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于
  宋选苏轼陆游凡六家实已括诗源正变之全示
  艺苑权衡之准矣盖诗之大宗莫如李杜而白之
  平易近情韩之奇辟有法苏之天才超妙陆之人
  工精密俱足以辅翼李杜为后学之津梁我
卷二百三十七 第 31a 页 WYG0637-0479a.png
皇上万几之馀别无嗜好
宸章所著积至三万馀篇故于诗学源流权衡至当是
  编复以尼山删定之旨
品鉴六家定为正轨俾家弦户诵奉为玉律金科固非
  诸家选本所能仰测至于评注仍用别色为识亦
  略如唐宋文醇之例焉
  斯文正统十二卷
  刁包编包见经类
卷二百三十七 第 31b 页 WYG0637-0479b.png
  太仓十子诗选十卷
  吴伟业编伟业见史类
  (臣/)等谨按是编所选乃周肇东冈集王揆芝廛集
  许旭秋水集黄与坚忍庵集王撰三馀集王昊硕
  园集王抃健庵集王曜升东皋集顾湄水乡集王
  摅步蟾集凡十人皆伟业同里各采其一集以成是
  编盖犹明季诗社馀风也
  乐府英华十卷
卷二百三十七 第 32a 页 WYG0637-0479c.png
  顾有孝编有孝字茂伦吴江人
  有孝自序曰自汉迄唐乐府有数十家而最著者
  郭茂倩之乐苑左克明之乐府吴兢之乐录郤昂
  之题解沈建之广题徐献忠之乐府各有意见因
  取而参定之
  (臣/)等谨按自序所云郭茂倩乐苑吴兢乐录俱讹
  郭茂倩书名乐府诗集吴兢书名乐府古题要解
  其名乐苑者乃梅鼎祚所编也至其所分各类多
卷二百三十七 第 32b 页 WYG0637-0479d.png
  踵郭茂倩旧目于体制无所考订每章下略加注
  释间附评断盖其例主于选诗与吴郭诸家用意
  固不侔耳
  唐宫闺诗二卷
  费密编密见别集类
  牍隽四卷
  萧士琦撰士琦字季公泰和人前明贡生
  (臣/)等谨按是编选自汉至宋尺牍分三十二门然
卷二百三十七 第 33a 页 WYG0637-0480a.png
  所录往往祗一二语非全文也
  乐府广序三十卷
  朱嘉徵编嘉徵字岷左别号止溪圃人海宁人前
  明崇祯壬午举人入
 国朝官徽州府推官
  三苏谈十卷
  高阜撰阜字康生号萝栖祥符人
  萧氏世集(无卷/数)
卷二百三十七 第 33b 页 WYG0637-0480b.png
  萧伯升编伯升字孟昉泰和人
  (臣/)等谨按是集皆录其先世诗文考其自序称与
  萧士玮春浮图集并士玮弟士琦陶庵杂记牍隽
  诸书同时合刻为萧氏世集然今所存惟萧岐之
  正固先生集岐子遵之垣行自志与萧晅之雪崖
  诗集三者而已
  姚江逸诗十五卷 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 明
  文授读六十二卷
卷二百三十七 第 34a 页 WYG0637-0480c.png
  黄宗羲撰宗羲见经类
  诗纪匡谬一卷 冯氏校定玉台新咏十卷
  冯舒撰舒字己苍号默庵又号癸巳老人常熟人
  (臣/)等谨按舒因冯惟讷所辑古诗纪中多谬误以
  致李攀龙之诗删钟惺谭元春之诗归辗转沿讹
  乃作是书以纠之故名曰诗纪匡谬至校定玉台
  新咏则以宋嘉定乙亥永嘉陈玉父之本为主而
  以诸本参核之者也
卷二百三十七 第 34b 页 WYG0637-0480d.png
  二冯评点才调集十卷
  冯舒冯班同辑班见子类
  王士祯跋曰赵执信崇信是书铸金呼佛殊不可解
  杭世骏榕城诗话曰戚进士韬言德清人每为
  二冯左袒予跋其才调集点本后曰固哉冯叟之
  言诗也承转开合提唱不已乃村夫子长技缘情
  绮靡宁或在斯古人容有细心通才必不当为此
  迂论右西昆而黜西江夫西昆盛于晚唐西江盛
卷二百三十七 第 35a 页 WYG0637-0481a.png
  于南宋今将禁晋宋之不为齐梁禁齐梁之不为
  开元大历此必不得之数风会流转人声因之合
  三千年之人为一朝之诗有是理乎二冯可谓能
  持诗之正未可谓遂尽其变也
  柳村诗集十卷
  陈增新等编增新字子更嘉善人
  溯洄集十卷
  魏裔介编裔介见经类
卷二百三十七 第 35b 页 WYG0637-0481b.png
  高言集四卷
  田茂遇董俞同编茂遇字髴渊顺治戊子举人俞
  字苍水皆华亭人
  古文辑略(无卷/数)
  曹本荣编本荣见史类
  续宛雅八卷
  蔡蓁春施闰章同编蓁春始末未详闰章见子类
  宛雅三编二十四卷
卷二百三十七 第 36a 页 WYG0637-0481c.png
  施念曾张汝霖同编念曾号竹窗闰章之孙汝霖
  见史类
  (臣/)等谨按明梅鼎祚有宛雅十卷盖载自唐至明
  宣城之诗故蔡蓁春施闰章因选嘉靖以后至崇
  祯末年凡六十五家以续之后念曾汝霖又蒐采
  二集所遗前代之诗益以
 国朝诸作为三编所补较为完备云
  临川文献八卷
卷二百三十七 第 36b 页 WYG0637-0481d.png
  胡亦堂编亦堂字二齐慈溪人顺治辛卯举人官
  临川县知县后行取主事
  (臣/)等谨按是编专辑自宋以来临川一县之文每
  集仍标原名并各系小序于卷首
  江左十五子诗选十五卷
  宋荦编荦见史类
  荦自序诗选曰荦建节抚吴且一纪日以多暇乃
  得振兴风雅后先赏识名人才士于大江南北间
卷二百三十七 第 37a 页 WYG0637-0482a.png
  凡十五人与友邵长蘅共精选其诗得三之一授
  之梓诗无甲乙以齿次第
  (臣/)等谨按荦任江苏巡抚时甄拔境内能文之士
  王式丹等十五人各选其诗一卷授诸梓焉
  诗原二十五卷
  顾大申撰大申见诗集类
  宋元诗会一百卷
  陈焯编焯字默公桐城人顺治壬辰进士官兵部
卷二百三十七 第 37b 页 WYG0637-0482b.png
  主事
  焯自述曰是编盖散落零钞或得诸山水图经或
  得诸厓碑磨拓以及市坊村塾道院襌宫敝簏残
  蹄穷极蒐求积累岁时成兹巨帙
  潘江序曰焯曩有古今诗会赋会之选十年以来
  复取宋元合金诗而讨论之自合稿专集以至山
  经地志所载稗官野乘所收靡不荟萃捃摭既博
  持择复严且宋史成于托克托元史成于景濂叙
卷二百三十七 第 38a 页 WYG0637-0482c.png
  胜国名贤事迹类多荒略稍涉忌讳辄施曲笔兹
  集于论诗之中寓正史之意仿遗山中州集之体
  人立一传不徒详其爵里而必核其行谊俾诵其
  诗者可以论世知人焉
  王士祯香祖笔记曰甲子祭告南海时岁杪抵桐
  城焯携所辑宋元诗会相商得以纵观竟日
  甬上耆旧诗三十卷
  胡文学编文学见史类
卷二百三十七 第 38b 页 WYG0637-0482d.png
  滕王阁集十三卷滕王阁续集(无卷/数)
  蔡士英编士英字伯彦奉天人官至漕运总督
  宋金元诗永二十卷补遗二卷 选声集三卷附
  词韵简一卷
  吴绮选绮见史类
  凡例曰所选诸篇品骨气味规矩方圆要不与李
  唐丰格致有天渊之别
  澄远堂三世诗存八卷
卷二百三十七 第 39a 页 WYG0637-0483a.png
   李绳远编绳远见史类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曰弇州标榜前后五子而外
   广为四十子若似乎此外无遗贤矣说诗者遇隆
   万朝士或置不观不知隆庆诸人已力挽叫嚣之
   习归于平淡而定陵初年人皆修辞琢句出入风
   雅之林若李伯远辈尤卓然名家未见万历初之
   不及嘉靖季也
    唐贤三昧集三卷 二家诗选二卷 唐人万首
卷二百三十七 第 39b 页 WYG0637-0483b.png
   绝句选七卷 古诗选三十二卷 十种唐诗选十
   七卷 载书图诗一卷 新安二布衣诗八卷
   王士祯编士祯见史类
   士祯自序唐贤三昧集曰康熙戊辰春杪归自京
   师居
宸翰堂日取开元天宝诸公篇什读之录其尤隽永超诣
   者自王右丞而下四十二人为唐贤三昧集合文
   粹英灵间气诸选诗通为唐诗十选不录李杜二
卷二百三十七 第 40a 页 WYG0637-0483c.png
  公者仿王介甫百家例也张曲江开盛唐之始韦
  苏州殿盛唐之终皆不录者已见五言选诗故不
  重出也
  昭明文选越裁十一卷
  洪若皋编若皋见别集类
  若皋自序曰越裁者时避居越城志地亦志僭也
  姑苏杨柳枝词一卷
  汪琬编琬见别集类
卷二百三十七 第 40b 页 WYG0637-0483d.png
  樵川二家诗四卷
  朱霞编浙江通志载朱霞建德人顺治乙未进士
  疑即是人
  (臣/)等谨按樵川为今邵武县二家者宋严羽元黄
  镇成也各分二卷末附沧浪诗话于后
  十五家词三十七卷
  孙默编默字无言休宁人
  (臣/)等谨按是编载吴伟业梅村词梁清标棠村词
卷二百三十七 第 41a 页 WYG0637-0484a.png
  宋琬二乡亭词曹尔堪南溪词王士禄炊闻词尤
  侗百末词陈世祥含影词黄永溪南词陆可求月
  湄词邹祗谟丽农词彭孙遹延露词王士祯衍波
  词董以宁蓉渡词陈维崧乌丝词黄俞玉凫词凡
  十五家
  宋四名家诗(无卷/数)
  周之鳞柴升同编之鳞字雪苍海宁人升字锦川
  仁和人
卷二百三十七 第 41b 页 WYG0637-0484b.png
  杨氏五家文钞十二卷
  杨长世及其从子以睿以俨从孙兆凤兆年合刻
  稿也长世字延会瑞金人官兴安县训导以睿字
  维明邑诸生以俨字维庄贡生兆凤字尔翔官上
  饶县训导兆年字尔逢官宜黄县训导
  宋诗钞一百六卷
  吴之振编之振见诗集类
  之振自序曰自明嘉隆后诗家尊唐而黜宋宋人
卷二百三十七 第 42a 页 WYG0637-0484c.png
  集覆瓿糊壁弃之若不克尽故今日蒐购最难得
  黜宋诗者曰腐此未见宋诗也宋人之诗变化于
  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不知者或
  以为腐后人喜其说之省事而地位高也则群奉
  腐之一字以废全宋之诗故今之黜宋者皆未见
  宋诗者也虽见之而不能辨其源流则见与不见
  等此病不在黜宋而在尊唐盖所尊者嘉隆后之
  所谓唐而非唐也唐非其唐则宋非其宋以为腐
卷二百三十七 第 42b 页 WYG0637-0484d.png
  也固宜宋之去唐也近而宋人之用力于唐也尤
  精以专曹学佺序宋诗谓取材广而命意新不剿
  袭前人一字然则诗之不腐未有如宋者矣今之
  尊唐者目未见唐诗之全守嘉隆间固陋之本皆
  宋人已陈之刍狗践其首脊苏而爨之久矣顾复
  取而箧衍文绣之陈陈相因千喙一唱乃所谓腐
  也譬之脍炙翻故出新极烹芼之巧则为珍美矣
  三朝三暮数进而不变臭味俱败犹以为珍美也
卷二百三十七 第 43a 页 WYG0637-0485a.png
  腐乎不腐乎兹选盖尽宋人之长使各极其致故
  门户甚博不以一说蔽古人非尊宋于唐也欲天
  下黜宋者得见宋之为宋如此或由是而疑此数
  百年中文臣老学游居寝食于唐者不翅十倍后
  人何独于嘉隆之说求一端之合而不可得因忽
  悟其所以然则是集也未必非唐以后诗道之巫
  阳也夫
  翠楼集三卷
卷二百三十七 第 43b 页 WYG0637-0485b.png
  刘之份编之份字平胜里籍未详
  诗苑天声二十一篇
  范良撰良字眉生徽州人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