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十八 (自动笺注)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十八
 經籍考(八)
  經(小學臣)等謹按舊唐書經籍以訓小學分為二類詁訓小學焦竑古者八歳小學六甲四方書數之藝爾雅津渉九流正名講藝者莫不先之於是訓詁之學三蒼之説始製字法而説文興焉於是有偏旁之學孫炎沈約始作字音於是音韻之學是解説名物固與辨釋形聲同為小學始基凡以使之知類通達所不晰而底於大成也今遵
欽定四庫全書之例列訓詁小學首次字書次韻
  書各以其類而編次
  字詁一卷
  黄生撰生字扶孟歙縣人前明諸生
  越語肯綮一卷
  毛竒齡竒齡見易類(臣)等謹按宋趙叔向肯綮詳述朝制竒齡沿襲其名以記其鄉之方言而證以古音古訓未可厠於六經之末然李少通俗語難字載在舊唐書經籍志張推證俗音顔愍林證俗音畧載在新唐書藝文志皆入小學類中今亦姑從其例而列之
  爾雅補注六卷
  姜兆錫兆錫見易類
  續方言二卷
公元1736年
  杭世駿世駿大宗堇浦仁和人乾隆丙辰
召試博學鴻詞翰林院編修(臣)等謹按是編雜録十三經注疏説文釋名之屬以補揚雄方言之所未及前後類次悉仍爾雅之舊特不明標其目雖採録諸書多有闕漏六朝以前方言散見玉篇列子古今韻㑹等篇可取以續揚雄之書者皆未之及然蒐羅典核引據詳明訓詁之學不為無功
   連文釋義一卷
   王言慎旃仁和人
   右小學訓詁御定康熙字典四十二卷
公元1716年
   康熙五十五年大學士張玉書等奉
敇撰聖祖仁皇帝御製序曰易傳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
 易之以書契百官治萬民以察周官外史達書名於四方保氏養國子教以六書考文列於三重蓋以其為萬事百物統紀足以助流政教古文篆隸隨世逓變至漢許氏始有説文然重義而畧於音故世謂漢儒識文字不識子母江左之儒識四聲不識七音七音之傳肇自西域以三十六字為母從為四聲
横為七音而後天下之聲總於是焉嘗考管子之書所載五方之民其聲之清濁高下各象其川原泉壤淺深廣狹生故五音必有所偏得則能全備七音者鮮矣此歴代相傳取音者所以不能較若畫一也自説文以後字書善者於梁則玉篇唐則廣韻宋則集韻於金則五音集韻元則韻㑹於明則洪武正韻流通當世衣被後學其傳而未顯者數十家當編輯皆自謂毫髪無憾而後推論輒多同異或所收
之字繁省失中或所引之書濫疎無準或字有數義而不詳或音有數切而不備曽無善兼美具可奉為典常不易者朕每念經傳至博音義繁賾一人之見守一家之説未必㑹通罔缺也爰命儒臣悉取舊籍次第排纂切音解義一本説文玉篇兼用廣韻集韻㑹正韻其餘字書一音一義之可採者靡有遺逸諸書引證未備者則自經百子以及漢晉唐宋元以來詩人文士所述莫不羅博證使有依據然後古今
 體之辨方言聲氣之殊部分班列開卷了然無一義之不詳一音不備矣凡五閲歳而其書始成命字典於以同文之治俾承學稽古得以備知文字源流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是為序
欽定篆文六經四書(不分卷臣)等謹按是編悉依小篆文體凡周易尚書毛詩春秋禮儀禮學論語孟子綜為十四册漢人傳經多用隸寫唐開元改寫今文於是諸經悉從楷體古經舊本久已沿訛是編仰䝉
聖祖仁皇帝鑒定學者奉為圭臬得以循流溯源有禆
   經學非淺鮮也
 欽定西域同文二十四卷
公元1763年
   乾隆二十八年大學士傅恒奉敕
公元1450年
 皇上御製序曰歳庚午既定同文韻統序而行之蓋以梵音國書切韻復以國書切韻叶華音字於是
 字無遁音書皆備韻微特支那咒語窔奥可探而且寰宇方言拘墟盡釋兹者西域既平不可方畧之書然準語回文纂輯文臣所曉是宜示之綱領有所遵循俾無蹖駮舛訛之虞因以天山北路天山南路準部回部西藏青海等地名人名諸門舉凡提要始以國書繼以對音漢文復繼以漢字三合切音䝉古西番托忒回字以次綴書又於漢文詳註其或為準語或為回語于是兀格蟀自之言不須譯鞮象寄凡識漢字者莫不通文解其意瞭若列眉易若指掌書既成名之曰西域同文同文云者仍闡韻統之義而特加以各部方言用名西域紀載之實期家喻户曉而無魚魯毫釐之失焉然嘗思之天高地下人位其中所謂實也至于文蓋其名耳實無不同文則或有殊矣今以漢語指天則曰天以國語指天則曰阿卜喀以蒙古語準語指天則曰騰格哩以西番指天則曰那木喀以回語指天則曰阿思滿令回指天以告漢人曰此阿思滿漢人以為漢人指天告回人曰此天則回人亦必以為非此亦一非也彼亦一非庸詎知孰之為是乎然仰首以望昭昭在上漢人以為天而敬之回人以為阿思滿而敬之是即大同也實既同名亦無不同達者淵源於一是昧者滯名象於紛殊是志也將以納方俗於㑹極祛羣疑之分畛舉一例豹䑕易辨即世道人心豈云無禆益哉(臣)等謹按是書二十四卷凡例總目一卷分門四曰地曰山曰水曰人分部四曰天山北路準噶爾部曰天山南路回部青海西番體例則每條首列
 國書以為樞紐次以漢字詳註名義三合切音䝉古字次西番字次托忒字次回字本條係準語則以托忒字為主西番䝉古回字惟取對音本條回語則以回字為主西番蒙古托忒字惟取對音循環毗附音義咸審仰見
聰明天縱異俗殊音無不洞徹源流同條共貫聖徳神功允超三古天下一家之盛真無過于
 今日者矣
欽定增訂清文三十二卷補編四卷總綱八卷補總
 綱一卷
公元1771年
  乾隆三十六年大學士傅恒奉敕
皇上御製序曰稽古語言文字之傳不能不隨方隨時
公元1736年
 代為變易將欲觀其㑹通音義兩端為之樞筦獨是施之於繙譯則以字之不得其音而舛者亦以字之强索其義而愈舛嚮評通鑑輯覽紏前史譯本失真則有校正金元國語解之命及製西域同文志序諸作連類引伸之兹増訂清文告竣並為鬯厥指以詔來者夫字之不得其音者如明安之猛安穆昆之為謀克猶云對字未叶耳甚者乃因字法以寓褒譏如金史書烏珠為兀术貝勒勃極烈或為孛堇者是也同一䝉古人名於膺世爵者則書羅卜藏於隸讞牘者則書羅卜贜沿流至今未改不綦誕乎至以文字强索其義者如䝉古語鄂博堆砌之統詞而曲説以鄂嵯峩之峩博為軷癸之軷自詡語出經傳究之求其義而不得遂并其音而失之不愈盭乎蓋對音本無義也即如國語稱天曰阿卜喀䝉古語則曰騰格西番語則曰那木喀回語則曰阿思滿以漢文求之皆無義可索且以漢文天字設用國書合音則字當云梯煙夫梯煙寧有義乎豈梯必梯磴之梯而煙必煙霄之煙乎穿鑿者又將謬解為梯煙而上為天之義可乎蓋嘗推而論之前代之主其不暇兼治漢文者既一任夫承偽襲謬而莫之正而兼治漢文者乃轉為漢文所牽掣不克博訂方言之異精研聲律之元譬諸以水濟水誰能食之非虗語洪惟
皇祖聖祖仁皇帝
神靈天亶制度考文
列祖剏垂國書廣大精微貫穿賅洽
 御定清文鑑全圅折衷大備當時編纂諸臣依國語分類排纂未列三合切音漢字中間經傳成語以佐訓詁日久易啟傅㑹穿鑿之習朕志切紹
指授館臣詳加㩁覈每門首國語旁附漢字對音或
  一字二合三合切音等量不爽苗髪而字之淆於不得其音者尠矣詮釋具日用常言期人共曉其俗解摭拾陳編章句及以之乎者也為文者悉汰之而字之汨於强索其義者抑又尠矣綜計續入新定國語五千餘句若古官名冠服器用鳥獸花果等有禆參考者别為補編系之卷末庶幾嘉與子孫臣民可以同文可以傳世行逺是為序(臣)等謹按是編因
太宗文皇帝巴克什庫爾纒剏造
  國書以十二字頭貫一切音厥後日趨精密音義益詳
聖祖仁皇帝口傳筆授或有異同乃輯清文一書
   音譯則未之及
 皇上復親加訂定凡三十有五部子目二百九十有二每條以
  國書為綱左列漢字切韻右列漢語又右則音以國書
 欽定新語悉皆載入尤徵詳備信能包羅萬象綜括七音
  同文盛軌蔑以加於此
 欽定滿洲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三十三卷
公元1779年
   乾隆四十四年大學士阿桂奉敕
 皇上御製序曰向既増訂清文鑑序而行之與夫穿鑿字法謬寓褒譏曲解方言傅㑹漢語一切務竒求勝亦既辨之詳矣兹三合切音清文鑑書司事者以序為請夫既有前序則此可以不必為然前書祗載國語漢語未及䝉古此書乃並載䝉古語所為異於前書者是不可以不闡其義我國家自
太祖
太宗以來近邊䝉古部落久為世臣至今則喀爾喀
公元1771年
  青海準噶爾之四衛拉特前後歸順蓋無一蒙古非我臣矣諸部語言音韻剛柔雖畧殊而大段則一即國語雖與䝉古語而亦有一二相同者朕即位以為外藩歳來不可不通其語遂習之不數年而畢能之至今曲盡其道矣侵尋至於唐古特語又侵尋至於回語亦既習之亦既能之既可以為餘暇之消遣足以中外性情因悟天下之語萬殊天下理則一無不戴天而履地無不是是非非無不君上而孝父母無不賢賢而惡小人彼其語言文字中謬存我是彼非入者主之出者奴之不亦仰而唾空終於自汚其面哉故向有校正金元國語解之命及製西域同文壹是義也雖然予以為亦無足深怪金元史者之讕文何則一類之人尚有越人視秦肥瘠之言而况非其類者乎又况彼實不解語言音義乎則又安能千秋萬世不解此書者之不又將如作金元國史者之其人乎前書之序並命載于後庶幾並觀以互相發明也(臣)等謹按乾隆三十六年
 皇上既命增訂
聖祖仁皇帝御撰清文補注漢字各具翻切釋文而䝉
   古字猶未備列
 復命廷臣續定是編以
  國語蒙古漢書貫通為一互相音釋
  國語一句必備䝉古漢語以明其義復以䝉古漢字
 國語對音以定其聲或漢字聲所無者則三合以取之蒙古字聲所無者則分各種讀法寫法收法以取之貫穿益為精密稽覽更極詳明是皆頼
帝學淵深務綜其備俾讀者得以舉一知三巍乎煥乎
  允昭萬世
敷文極已
  廣金石韻五卷
  林尚李根同撰尚朱臣莆田雲根晉江人
  周亮工序曰篆體惟許氏説文詳核用修楊氏宗之兼取衆家六書索隱而其傳不廣錫山時望所輯金石韻一編至今幾二百年亦漸湮没予獲諸舊簏因與林尚李根共為考訂譌者正疑者晰即所未備者亦間補其什一分書是序者鄭簠也(臣)等謹按是編不列亮工之名而序稱與林李二人考訂未審其故卷首列所采各家次玉篇偏旁形似釋疑次乃依平上去入韻以真體書為紐而朱書類從
  他山字學二卷
  錢邦芑邦芑開少丹徒人
  六書四卷
  馮調鼎調鼎字雲鷗華亭諸生
公元986年
  調鼎自序六書象形指事㑹意諧聲假借轉注形事字之原意聲字之流轉注假借又補原流不足而以形事意聲為變化者也漢平帝時徵沛人爰禮等令説文字于未央庭中揚雄採以作訓纂篇和帝申命賈逵修理舊文於是太尉南閣祭酒許慎李斯揚雄之書博訪于逵説文解字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字載古文三百九十六籀文一百四十五重文或體六百二十二至宋雍熙三年命徐絃等重較定概為形聲昧於事意頡籀遺文猶賴僅存世所流傳六書六書六書畧正譌本索隱精藴屬書六義詳見一二間嘗摘象形指事㑹意混淆轉注假借錯亂循俗譌謬者注分六義較正誤差可依成文無甚深者已詳載諸書盡述
  六書十卷
  閔齊伋齊伋寓五烏程人
  畢弘述序閔寓五先生三代秦漢篆法其體以説文字為標首下列古文籀文以及鼎彝符印變體必載使觀者知其全得其變與通也而又繼之以附通附通者如東之後附之以凍先字之後附之以姺東先具各變體加水加女則無變也然則東先之變參之以水女亦不可無本也附之以不變通之以無不可變義精而體詳有功後學不淺
  程煒序曰晟溪閔寓五先生好古讀書能逺紹倉頡㣲㫖三代秦漢諸篆法遐搜備其形體窮討溯其本原參互辨其疑似勞精竭神者五十餘年輯成書題曰六書通後流傳散失付之荒烟又六十餘年煒得之煒交于畢殿揚弟既明先生一見驚絶謂周秦古法復見於今殘闕全書為之參考篆訂以傳於後焉
  篆隸考異二卷
  周靖敉寧縣人吏部文選司郎中周順昌曾孫
  隸辨八卷
  顧藹吉藹吉號南原長洲人
  藹吉自序隸辨作為解經也字不辨則經不解古文邈矣漢人傳經多用隸寫變隸為楷益失本真及開元始易以俗字名儒病其蕪累余因收集漢碑間得刋正經虞書大鹿本無林泰卦包㠩後人加草鄭風摻執即為操執穀梁壬臣當作王臣若斯之類取益頗多後于北海孫氏中郎石經殘碑經典釋文所云本又作者皆碑中字於是鋭志精思采摭漢碑不備者求之漢隸字原準以説文辨其正變或省或加靡不兼載譌者非之疑者闕之從古文竒字假借通用者隨字附之下注碑名並録碑語羣書引據類以四聲復依説文次第偏旁五百四十字括其樞要列叙諸碑之目折中分隸之説各為之考以彰信析疑
  項絪曰古隸見於世者賴有漢碑然多增減移易替代之字顧南原氏作隸辨以印其是而砭其非昔之滯目礙膺者今皆可以屬讀前人常用於此而無其貫通明確隸釋諸家所不及也
  别雅五卷
  呉玉縉撰玉縉字山夫山陽人廪貢生鳯陽縣訓導
  韻原表一卷石鼓文定本二卷
  劉凝見禮
  黄公説字(無卷數)
公元1679年
  顧景星景星黄公蘄州康熙己未薦舉博學鴻詞
  讀書正音四卷
  呉震方震方青壇石門康熙己未士官監察御史(臣)等謹按書卷一以一音異讀者分門編輯無門可列者附以通用一門二别為類曰字音清濁辨曰同音借義曰借同音不借義曰因義借音曰音借而借曰語詞之借卷三多録僻字而以四聲編之卷四則各依部分常用之字以正塾師之誤毛竒齡序稱其精審然於古人小學能訂六書音韻源流者則尚未之逮耳
  篆文纂要四卷
  陳䇿撰䇿字嘉謀錢塘人
  字辨七卷
  熊文登文登字于岸南昌人
  六書分類十二卷
  傅世壵撰世壵字賔石歸徳人(臣)等謹按是書分類悉仿膺祚字彚之例每字以小篆古文次於楷書後然古文真贋可信無幾未有當於古義
  説文廣義十二卷
  程徳洽徳洽字學長洲人
  篆字十二卷
  佟世男世男滿洲鑲黄旗康熙中知縣
  鐘鼎字源五卷
  汪立名立名西亭婺源人官工部主事
  立名自序漢書藝文志書有六體古文竒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是古文與竒字且各為一體也世逺年湮其僅可據者彝器欵識庶幾傳信即篆書家所謂鐘鼎文是也然而歴代博雅之士雖蒐集成編或直載本文或分隸韻部往往雜収碑篆各字而亦統之曰鐘鼎夫銘器與篆碑之文當必有異用不容以其説無可徵而臆為同也余少嗜六書數十年來未經卒業近復尋閲金石韻府見所収鐘鼎文徵引譌謬掛漏甚多爰考諸刻自商盤周鼎以迄秦漢諸書專採鐘鼎文仍依今韻編次石刻之類於銘欵者如石鼓文西京法物附録其他碑篆皆不收采以其不合鐘鼎二字之義也
  天然窮源字韻九卷
  姜日章日章字旦童如臯人
  六書辨通五卷六書例解一卷六書雜説一卷八分書一卷
  楊錫觀錫觀字顒若無錫人
  五經字學五卷
  成端人端人字友端陽城人
  六經字便(無卷數)
  劉臣敬撰臣敬字恭邵江隂人
  字學正本五卷
  李京元伯高陽人
  例畧曰是書以小篆為本而正偏旁不正者故名正本
  字學同文四卷
  衛執㲄撰執㲄字子覲韓城人(臣)等謹按是書分目從古未見凡十有三類曰上類曰下類曰上下中類曰上下左右類曰上下左類曰上下右類曰上左類曰下左類曰上右類曰下右類曰左類曰右類曰左右類類各統部然其中謬誤甚多則雖剏為此類亦未見其異於他書耳
   文字一卷
   不著撰人名氏
   右小學字書
欽定音韻闡微十八卷
公元1715年
   康熙五十四年大學士李光地奉敕雍正四年告成
世宗憲皇帝御製序曰聲音之道微矣天地有自然之聲
 人聲有自然之節古之聖人得其節之自然者而為之依永和至於八音諧而神人和胥是道也文字之作無不講求音韻南北異其風土古今殊其轉變喉舌脣齒清濁輕重分辨在毫釐動多訛舛樊然淆混不可究極西域梵僧字母為三十六分五音以總天下之聲而翻切之學興儒者司馬光鄭樵宗之其法有音和類隔互用聲類不一後人苦其委曲繁重難以驟曉往往類隔互用之切改從音和而終莫能得其原也我
聖祖仁皇帝亶聰首出天地萬物之奥律歴象數之秘靡
 弗心解神㑹洞徹本原國書合聲之法出於自然足以盡括漢文翻切要妙於是指授大學士李光地擬定條例節目諸生王蘭生纂輯之後復以尚書徐元夢董其成始自康熙五十四年迄今十載奏竣命之曰音韻闡㣲蓋其為法也緩讀則成二字急讀則成一音音和中又極其和總出於人聲自然無所勉强洵為簡明曉從翻切家所莫及講求音韻者習之良甚便也雖然此特就切韻言之耳嘗觀皇極經世書律感吕而聲生吕感律而音生律吕倡和相生不窮聲音統攝萬物之變説者謂其以聲起數以數合卦而萬物之理備焉我
聖祖仁皇帝獨見音韻本原即用審音定律作樂
 徳其道舉無所不貫睿智淵通更有極乎至㣲者夫豈羣下所能仰窺萬一哉(臣)等謹按書首列韻譜定四聲輕重部分一如官韻附載廣韻之子部以存其舊然亦如鐘虞模許附近通用不碍施行翻切則準乎
  國書合聲仍前列舊音以考古讀云
欽定佩文詩韻五卷(臣)等謹按是書部分一百有六每字下系切音并詁釋一二語刋本有二其一廣註較詳
 欽定同文韻統六卷
公元1749年
   乾隆十四年和碩莊親王允禄奉敕
 皇上御製序曰粤自字韻字母之學興於西域流傳中土遂轉梵為華而中華之字不特西域音韻攸殊即用切韻法比呼之音亦不備於是反切轉注甚至有音無字則為之空圈影附其言浩若河漢而其緒紛如亂絲我國朝以十二字頭宇宙大文合聲切字而字無遁音華言之所未備者合聲無不悉具亦無不脗合信乎同文極則矣間嘗流覽梵夾華文筆授充牣支那咒語不繙取存印度本音以傳真顧緇流持誦迥非西僧梵韻是豈説咒不譯之本意和碩莊親王
皇祖時面承音韻闡微要㫖精貫字母博涉明辨爰命
  率同儒臣咨之灌頂善廣國師章嘉胡土克圖西番本音溯其淵源别其同異為之列以圖譜系以圖説隂陽清濁希㣲杳渺之間各得其元音所在至變而莫能淆至賾不可亂既正貝葉流傳訛謬硏窮字母形聲學者亦可探婆羅門書之窔奥而破拘墟之曲見書成名之曰同文韻統而著其緣起如此云(臣)等謹按是編卷一天竺字母譜卷二天音韻翻切配合字譜三西番字配合字譜四天西番隂陽字譜卷五大藏經字母同異考卷
  六華梵字母合璧譜蓋列天竺字母五十字以標經咒諸字淵源音韻翻切配合所成一千二百十二字各譜以備經咒諸字聲至唐古特字母另編一譜者所以番字音聲天竺西番字俱分隂陽及可隂可陽三種義例皆䝉我
皇上敕示淵源使華語梵音同條共貫所以四海
  大一統者宜其超軼三古也已
欽定叶韻彚輯五十八卷
公元1750年
  乾隆十五年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梁詩正等奉
敕撰
皇上御製序曰叶韻古也而即古也今韻而後
 叶韻叶韻者以古韻協之於今故曰非古然以今視之則用叶以合異以古視之則非叶而本同故曰即古朕㓜習易詩諸經考其音多與今韻不合長而汎覽百家用韻往往於今讀蓋韻書行權輿江左至唐以聲律取士部分較嚴而今所循用則出於宋元人之分併宜其與不相契也三代而上言律吕言諧聲書名其於音韻當必審清濁唇齒喉舌一定部分勒之簡䇿與律度量衡象魏之法同為當世遵守而惜其世逺而不傳也好古之士欲忖而求之其道無由宋呉棫本易詩史諸書為韻補子朱子嘗取以釋毛詩楚辭明楊慎廣之為古音號稱淵博及證之羣籍疏畧不備者則己多矣因于幾暇指授儒臣博考經史諸子以及唐宋大家之文所用古韻舉而列之疏其所出次於今之後臨文索句就考焉可以見聞可以思致獨是四庫之編浩如淵學士畢生不能窮其讀區區掇拾覼縷何異躔次而溯有虞氏敬授江淮河漢而追禹功疏鑿其可指而數者幾何然方之嘗鼎之一臠未始汲古之助云爾爰授之梓而行之(臣)等謹按書中每部前列今韻皆以佩文詩韻為宗而參訂釋益致精詳次以今韻部分各殊而古韻相通者以類相比古韻相通之字而今韻所無者併附于後所援据書名悉為標正或古今韻皆獨用者則一韻自為一部亦附以相通之字
 萬幾之暇詳示儒臣用以酌古韻之中資披吟之助豈呉棫韻補楊慎古韻諸書所能比擬萬一哉
 欽定音韻述㣲三十卷
公元1773年
   乾隆三十八年奉敕
 皇上御製序曰音韻述㣲者述
 音韻闡㣲之意也我
皇祖欽定佩文詩韻頒示中外復依國書合聲切韻之法
  叶華音字母作
 音韻闡㣲一書字母之説始於隋書經籍志載後漢佛法行於中國西域書能以十四字貫一切音
 文省而義廣謂之婆羅門書至唐僧守温増為三十六字母相沿至今未識其源由今考之蓋守温畧知唐古特字而所譯漢文則不免强為牽合即如見溪羣疑梵音之嘠喀噶(迎阿)端透定泥乃梵音之答塔達納也
闡㣲則於每字皆用國書合聲法切之如東字舊韻徳
 紅切今用都翁切緩讀成二字急讀一音較之舊韻之轉字叶音簡明精確足為華梵字母㑹通而啟自古音韻未發之秘準也夫國書以阿字為首梵經亦謂阿字能括天下之音其生生之序出于自然今以人之始生證之雖各國地殊語至其孩啼音皆出于阿則阿字之為諸方聲韻之源綜其異而得其同從可知矣字母既源出西域國書之阿字實㑹通華梵字母樞紐立義所以得天地之元聲不獨梵音國書而明即華音之字母亦因國書而愈明也朕少時等韻書亦茫然弗悉其原委及後習䝉古語回語又習唐古特番語然後知漢音字母即梵音之字母而以國書樞紐其間可以華梵之情暢形聲之奥前此同文韻統西域同文志既仰承
聖祖闡㣲之義譔輯成編兹復命詞臣恭依
 佩文詩韻並萃廣韻集韻之字刪冗存英為音韻述㣲共收一萬五千二百七十九字成書三十卷考古韻書沈約四聲其書不傳今惟宋陳彭年廣韻則就隋陸法言切韻孫愐唐韻本重加修訂收字凡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字又宋丁度集韻至五萬三千五百二十五字其實行用不出尋常經見文則雖多亦奚以為也至諸家分韻皆二百六部然其中通用獨用通用者名雖分而實合是以元隂時夫韻府羣玉獨用者仍之通用者併之即今
 佩文韻府所因也及明樂韶鳯奉敕洪武正韻則减為七十六部所收一萬二千一百四十六字分韻一改古人之舊誠未若今韻繁簡適用損益得中也又從來韻書主音字書主義二者不能兼賅審音分韻又歧而為兩夫輕重濁音平上去入韻也韻顯而易明音㣲而難察詩賦家所用惟韻而不必審音至詩餘詞曲則兼辨音而於平上去韻轉得通用此唐宋及今音韻大畧也是翻切悉遵
 闡㣲古今音韻之奥華梵㑹歸故以國書樞紐無不一以貫之而於古人韻書義訓未詳者則加推廣發明焉其訓釋古無今有者量加増訂期字義明而字音悉協四聲準而等韻貫通皆即
皇祖宣暢中聲嘉惠藝林之意纘述引伸之蓋四十七
  年以來所為繩繩翼翼一念不敬
先志一事聰聽
彞訓者亦於是見端也夫(臣)等謹按
御定音韻闡㣲字母先後為字之次序是書則以部
   首一字之母為首其下諸母領字以次從之其合聲切字則一以御定音韻闡㣲為主部分亦仍從御定佩文詩韻惟以殷文分兩部而以殷附真不附文此
   其稍變者也至所収之字亦多所増益古今音訓迥異者亦從宜添入而互註之益為詳密蓋此所重者字義故訓釋為較詳由是兩書相輔而行韻學精㣲無美不備聖朝作述所以
 嘉惠後學者至已
   古韻八卷
   柴紹炳紹炳虎臣仁和人
   古韻叶音六卷同録五卷
   楊慶字憲伯秦州人前明諸生
   聲韻叢説一卷韻問一卷韻學通指一卷韻白一卷
  毛先舒先舒稚黄一名騤字馳黄仁和人(臣)等謹按叢説乃雜論毛詩古今有韻文字凡四十條韻問一卷則設為問答之辭通指謂風字可以入侵韻非東韻之字全可入侵舒字可以入支韻非魚韻之字全可入支謂古韻差等有三今韻差等有四所見皆視前人為確又析通指之緒餘輯韻白一卷雜論古韻詞曲韻之類大抵皆詳于今而畧于古于考證之學未免稍疎焉
  韻統圖説(無卷數)
  耿人龍撰人龍字書升號岵雲江隂人
  韻蕞一卷
  徐世溥世溥見禮
  音論三卷詩本十卷易音三卷唐韻二十卷古音二卷補正一卷
  顧炎武炎武春秋類前五種本名音學五書炎武自序今音行而古音亡為音學一變宋韻行而唐韻亡為音學之再變炎武既得唐韻之書乃始發寤于中而旁通其説于是唐人以正宋人失據古經以正沈氏唐人之失而三代以上部分秩如至賾不可亂乃列古今音之變而究其所以不同為三卷考正三代以上三百五篇詩本十卷註易為易三卷辨沈氏分部之誤而一一以古音定之唐韻十卷古音十部古音二卷
  又後序曰此書為三百篇而作也先之以論何也曰審音學之源流也易文不具何也曰不皆唐韻正之考詳矣而不附於經何也曰文繁也已正其而猶遵其次第何也曰述也古音表之别為書何也曰自作也蓋嘗幾欲分之幾欲合之久之然後臚而為五矣闗中李因篤每與炎武言詩今頗採之以答書附于末
  韻補正自序炎武唐韻正已成書矣念考古之功寔始于宋呉才老其所著韻補合者半否者半一一取而註之名曰韻補正古音之後李因篤亭林顧氏引古韻語三百篇無叶韻均是本以闢呉才老補之山陽張弨力臣刋行其書
  詩韻更定五卷
公元1652年
  呉國縉國縉玉林全椒順治壬辰進士
  聲韻源流考(無卷數)
  萬斯同斯同季野鄞縣人
  諧聲品字箋(無卷數)
  虞徳升徳升字聞子錢塘人
  古今通韻十二卷易韻四卷韻學要指十一卷
  毛竒齡竒齡見易類
  竒齡自序易韻曰自尚書古經并各傳諸子百氏秦間文以暨史記漢書淮南參同諸書往往間及韻語而在古經周易尤甚周易非盡用韻者其彖象原辭偶然及之惟夫子上下象傳雜卦傳則無一不韻一如詩歌銘頌賦誄之所為以其用讚體讚必盡韻所謂周易是也彖傳即用韻十九説卦則偶有一二語入韻序卦閴然
  李天馥韻學要指竒齡史官曾著古今通韻一書已梓之行世復括其議論之尤要者自三古立均太師造韻以及後之析併通叶皆溯其所始而其所終即以訛傳訛如沈韻陸韻孫韻劉韻切韻禮部鄭庠古韻呉棫無不備為指據確示可否使世之人讀詩讀易讀離騷古文諸子百家之書一開卷而燎若觀火
  類音八卷
公元1679年
  潘耒次耕稼堂江人康熙己未
召試博學鴻詞翰林院檢討
   例畧曰舊字母三十有六有有漏耒刪五増十九成五十母各具隂陽而列以喉舌腭齒脣之序舊四呼以音就字無定準今各母各韻並列四呼字缺而音不缺舊分類互有得失今統有字無字之音辨其全分分平上去為二十四類入為十類舊切同母同韻之字通用今則同母之中必用同呼同轉同韻之中必用元音分隂陽也
   李光地榕村語録潘次耕若將其師所著音學五書撮總纂訂令其精當豈不大快自出意見欲駕亭林之上反成破綻自已土音影響意揣便欲武斷從來相傳之緒豈可
   韻雅五卷
公元1709年
   施何牧何牧蘇州康熙己丑進士
   古音正義一卷等切元聲十卷
   熊士伯士伯西牧南昌人官陜西高陵縣
  縣
  古今韻表新編五卷
公元1711年
  仇廷模廷模季亭寧波康熙辛卯舉人知縣
  唐韻五卷
公元1713年
  紀容舒容舒遲叟竹厓獻縣康熙癸巳舉人官至姚安府知府
  八矢字圖一卷
  顧陳垿陳垿見樂類(臣)等謹按八矢者譬字為的以八矢注之所謂八門一分四聲二經三定清濁之界四審五音五分隂陽六分正變七分輕重八分留送是也其謂三十六母為亂已不可訓而于四聲之外又増一下聲則更駭人聽聞之甚矣
  聲韻圖譜(無卷數)
公元1720年
  錢人麟人麟鑄菴武進康熙庚子舉人蕭山縣知縣
  類字本意(無卷數)
  莫宏勲宏勲誠齋錢塘人
  韻學臆説一卷韻學五卷
  王植四書
  五方元音二卷
  樊騰鳯騰鳯凌虚堯山人(臣)等謹按是書部分十二曰一天二人三龍四羊五牛六獒七虎八駝九蛇十馬十一豺十二地其字母則併為二十曰梆匏木風斗土鳥雷蟲石日剪鵲系雲金橋火蛙皆純用方音古義全未深究至其變亂韻部較之洪武正韻有過之無不及
  詩經叶音辨訛八卷
  劉維謙撰謙字讓宗自號雙虹半士松江人
  黄之雋序曰我
 朝文治賁明太平鼓吹尤盛安溪李文貞光地論切字之法分母之理南北古今之音而以
 國書十二字頭得天元聲阿額伊鄂烏為歌麻支㣲齊魚虞七韻能切諸韻而不為諸韻之所切論極㣲渺而獨心服顧炎武之書竊謂炎武毛詩四聲通為一韻似以宋元之詞曲商周雅頌是書亦遵炎武而有駁正夫自有詩本音而詩不叶而自叶有叶音辨譌而詩有一定之叶而無餘叶其理同學由是可以咏詩可以審音可以識字其效亦同也
  詩傳叶音三卷
  呉起元起元復一震澤人
  古韻標準四卷四聲切韻一卷
  江永見禮
  本韻一得二十卷
  龍為霖為霖雨蒼成都人選貢生官至潮州府知府(臣)等謹按稱本韻者言韻必有本本樂律也樂有五聲故取郝氏四聲加一轉音馬氏四聲加一全音林氏改為開承轉縱合五音之説以分為五其有不可當者以變宫變徵之而七聲樂有十二律故立十二字為韻而併合諸韻以屬之其于切韻唐韻廣韻諸書等韻經世諸法無不排詆以伸其説縁有傳本姑存而論之以備考
  音韻源流五十卷
  潘咸見易類
  韻歧四卷
  江昱書類
  音韻清濁三卷
  王祚禎撰禎字楚珍大興
  自序曰此編博極諸家揚雄訓纂許慎説文玉篇唐韻廣韻韻㑹篇海集韻正韻吕氏同文日月無不繹其論説證其異同
  聲音發源圖解一卷
  潘遂先撰遂先句容人(臣)等謹按是書分四聲為六聲曰初平次平終平初仄次仄終仄支離穿鑿盡廢齒腭脣舌而專以牙之一音宫商角徵羽又盡廢齒牙腭脣而以十二舌定平仄六聲其説全無根据先自草創其子命世續成
  右小學韻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十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