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十三
卷二百十三 第 1a 页 WYG0637-003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三
  经籍考(三/)
   经(书/) (诗/)
日讲书经解义十三卷
   康熙十九年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库勒
   纳等奉
敕编
卷二百十三 第 1b 页 WYG0637-0034d.png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天生民而立之君非特予以崇高
 富贵之具而已固将副教养之责使四海九州无一夫
 不获其所也是故古之帝王奉若天道建都树屏以立
 其纲设官置吏以张其纪经天纬地以尽其才亲亲尊
 贤以弘其业黎民阻饥而为之教稼五品不逊而为之
 明伦为礼乐以导其中和为兵刑以息其争讼事未然
 而预为之备患已至而亟为之驱盖治天下之法见于
 虞夏商周之书其详且密如此宜其克享天心而致时
卷二百十三 第 2a 页 WYG0637-0035a.png
 雍太和之效也所以然者盖有心法以为治法之本焉
 所为敬也诚也中也敬则神明有主而物欲不能摇诚
 则孚信在中而伪巧不能间中则公正无偏而邪说不
 能移凡书中曰钦明曰寅恭曰祇惧曰迪畏皆敬之属
 也曰允塞曰至諴曰一德曰惇信皆诚之属也曰义制
 事礼制心曰沈潜刚克高明柔克曰宽而有制从容以
 和皆中之属也性之者为尧舜禹文身之者为汤武高
 宗困而学之者为太甲成王悖而去之者为太康桀纣
卷二百十三 第 2b 页 WYG0637-0035b.png
 呜呼心法之存亡治道之升降分焉天命之去留系焉
 曷其奈何弗鉴朕万几馀暇读四代之书惕若恐惧爰
 命儒臣取汉宋以来诸家之说荟萃折衷著为讲义一
 十三卷逐日进讲兹加锓梓颁示臣民俾知朕仰法前
 代圣王志勤道远然夙夜兢兢思体诸身心措诸政治
 以无负上天立君之意夫岂敢一日忘哉是为序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二十四卷
   康熙六十年大学士王顼龄等奉
卷二百十三 第 3a 页 WYG0637-0035c.png
敕撰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曰朕思六经皆治世之书而帝王之
 大经大法昭垂万古者惟尚书为最备盖自继天立极
 精一执中二帝三王之心法递相授受而治法亦因之
 以传今观书所载成天平地经国造邦建官立教礼乐
 兵刑之弘纲大用与夫赓飏都俞之休风嘉谟嘉猷之
 陈告凡所为永膺天命而致时雍协和之效者虽去数
 千年尚可于方策中想见其钦明寅畏之衷敷布经纶
卷二百十三 第 3b 页 WYG0637-0035d.png
 之迹后之君臣得奉为楷模以追踪于唐虞三代之隆
 讵不于书是赖哉我
皇考圣祖仁皇帝圣学渊深治功宏远存于中者二帝三
 王之心发于外者二帝三王之治而稽古好学于典谟
 训诰之篇沈潜研究融会贯通初
命讲官分日进讲著有解义一篇颁示海内复
指授儒臣荟萃汉唐宋元明诸家之说参考折中
亲加正定广大悉备于地理山川援今据古靡不精核为
卷二百十三 第 4a 页 WYG0637-0036a.png
 书经传说汇纂凡二十有四卷兹值刋校告竣与易诗
 春秋诸经次第传布敬制序文勒之卷首夫后世之天
 下唐虞三代之天下也而治法之垂为典章心法之原
 于性命者先后同揆百世之圣君贤辅未能易也故为
 君者必思比德于尧舜禹汤文武而后无忝乎为君为
 臣者必思媲休于皋夔伊傅周召而后无忝乎为臣朕
 夙夜兢兢冀克守主敬存诚之道以遂觐光扬烈之怀
 尤冀卿尹百执事共体元首股肱之谊殚协恭厉翼
卷二百十三 第 4b 页 WYG0637-0036b.png
 忱寅亮天工諴和民志俾薄海内外永底乂安于以远
 宗圣哲而仰承
皇考尊崇经学启牖万世之盛心顾不美欤是为序
   (臣/)等谨按是书有卷首上下卷上卷列引用姓氏
   书传图下卷纲领卷末附书序一卷合正文二十
   一卷为二十四卷书成恭呈
钦定凡典谟训诰之大山川地理之赜无不精研援据悉
   禀
卷二百十三 第 5a 页 WYG0637-0036c.png
睿裁仰见
圣学渊深心法治法同条共贯其间采辑蔡沈集传可从
   者从之不可从者必附录旧说以明之大公至正
   鉴空衡平汇群说而折衷至当洵万世所遵守矣
   彼袁仁等之故立异同陈栎等之坚守门户者乌
   足以窥万一哉
   尚书集解二十卷 九州山水考三卷
   孙承泽撰承泽号退谷山东益都人世隶上林苑
卷二百十三 第 5b 页 WYG0637-0036d.png
   籍故自称曰北平前明崇祯辛未进士官兵科给
   事中入
  国朝官至吏部侍郎
   承泽自序曰尚书不独治统所属道统寄焉言心
   言性言敬实开万古理学之宗视诸经为尤要文
   有艰涩平易之不一以事非一代作非一手如周
   易四圣繁简不一诗之正变不同三颂简缛之相
   远也朱子即不注书而仲默所注或曾面授意旨况
卷二百十三 第 6a 页 WYG0637-0037a.png
  同时有吕东莱书说后百年有金仁山之表注许
  白云之丛说其精粹不逊于朱子余旧著集解一
  编今年届八旬恐其散佚重加裒益刋之家塾所
  解多从蔡传参以东莱其有不合者正以仁山白
  云两先生要归之明显畅达而止
  又山水考自序曰古今山经水志搜奇者失之荒
  唐纪游者但狎其耳目无足取也禹贡一篇不独
  纪载成功造化之功用神圣之弥纶俱在焉余反
卷二百十三 第 6b 页 WYG0637-0037b.png
  覆读之仍著其总目于前而分考之于后夫山之
  所坟水之所涌水之所奔山之所亘动静相生刚
  柔互错先儒谓理一分殊一理之妙不于山水益
  见乎
  尚书近指六卷
  孙奇逢撰奇逢见易类
  张溍曰此其晚年所论定也
  书经稗疏四卷 尚书引义六卷
卷二百十三 第 7a 页 WYG0637-0037c.png
  王夫之撰夫之见易类
  书经疏略六卷
  张沐撰沐见易类
  (臣/)等谨按是书诠解多袭蔡传其独出已见者如
  解无逸篇则知小人之依句曰于是知小民者君
  子之所依赖以安也几于不成文义又所载孔安
  国序于春秋左氏传句解之曰传附经左曰左传
  是以左氏为左右之左则更骇人听闻矣
卷二百十三 第 7b 页 WYG0637-0037d.png
  古文尚书疏證八卷
  阎若璩撰若璩字百诗太原人徙居山阳康熙己
  未荐举博学鸿词
  黄宗羲序曰吴草庐作纂言以伏氏二十八篇为
  之解释以古文二十五篇自为卷帙其小序分冠
  各篇者合置于后归震川以为不刋之典郝楚望
  著尚书辨解亦依此例然从来议古文者以史传
  考之则多矛盾惟取秦火以前诸书如左氏内外
卷二百十三 第 8a 页 WYG0637-0038a.png
  传孟子荀子墨子之类證之嘉靖初梅鷟著尚书
  谱取诸传记之语与二十五篇相近者类列之以
  證其剽窃称引极博然终未合于史传之异同
  是书谓两汉时安国之尚书虽不立学官未尝不
  私自流通逮永嘉之乱而亡梅赜作伪书冒以安
  国之名则是梅赜始伪后人可并以疑汉之安国
  乎中间辨析三代以上之时日礼仪地理刑法官
  制名讳祀事句读字义因尚书以證他经史足祛
卷二百十三 第 8b 页 WYG0637-0038b.png
  后儒之蔽
  古文尚书冤词八卷 尚书广听录五卷 舜典
  补亡一卷
  毛奇龄撰奇龄见易类
  奇龄自述略曰梅赜所上者乃孔传而非古文尚
  书其古文尚书本传习人间而贾马诸儒未之见
  又曰汉艺文志书以广听向读宋儒书不能于此
  外有所推暨而往往以听而广其说是广听者本
卷二百十三 第 9a 页 WYG0637-0038c.png
  于书广而今乃以听广也补亡则取史记为主而
  以孟子左传尚书大传参之
  朱彝尊曰萧山毛氏见说经者多攻古文尚书之
  伪作冤词八卷为孔安国梅赜讼冤
  (臣/)等谨按奇龄才辨而博惧拾前人绪馀故反其
  词以求胜冤词之目一曰总论二曰今文尚书三
  曰古文尚书四曰古文之冤始于朱氏五曰古文
  之冤成于吴氏六曰书篇题之冤七曰书序之冤
卷二百十三 第 9b 页 WYG0637-0038d.png
  八曰书小序之冤九曰书词之冤十曰书字之冤
  托名以卫经为词实则虚辞臆断罅漏弥甚又尝
  语其门人曰尚书事实乖错如武王诰康叔周公
  居洛邑成王宁周公周公留召公皆并无此事乃
  据汉志作广听录五卷坚护孔传不顾其安惟名
  物典故引据精核于经义实有所裨至摭史记以
  补舜典之缺则是以窜乱古今诋朱子而不知自
  蹈于窜乱之尤者矣
卷二百十三 第 10a 页 WYG0637-0039a.png
  尚书埤传十七卷 禹贡长笺十二卷
  朱鹤龄撰鹤龄字长孺别号愚庵吴江人
  鹤龄埤传自序曰尚书者古帝王之心法治法所
  总而萃也义解一讹贻害非𦕈古文孔传晚出书
  义稍显孔颖达为之疏虽正二刘之失未惬学者
  之心求其条贯群言阐明奥旨信无逾于仲默集
  传者但其意主于拨弃注疏故名物制度之属不
  能无讹读禹贡者河渠迁改眩若进风陈洪范者
卷二百十三 第 10b 页 WYG0637-0039b.png
  九数相乘迷如辨雾安望其酌古准今卓然称有
  用之儒哉余窃用悯叹此埤传之所由作也
  例略曰经文不全解故不全载昔赵子常说春秋
  有杜氏补注一书专取杜注之舛阙者补之此书
  实仿其体汉唐二孔氏名物度数之学多得其真
  蔡氏训释义理而稽古却疏故取注疏为主参以
  诸儒之说至禹贡一篇于赋税漕渠田制水利采
  摭特详
卷二百十三 第 11a 页 WYG0637-0039c.png
   又禹贡长笺自序曰自禹迄今陵谷代变山川往
   迹难以深求幸汉唐以来诸儒辨论各出以及乘
   志图经约略可据虽其间甲乙龃龉往往有之而
   考證析合亦存其人爰取注疏大全百氏之说条
   贯而衷断之体宗训诂而旁及史家求为通经适
   用之学惟望博雅君子论定而是正焉
   禹贡锥指二十卷 洪范正论五卷
   胡渭撰渭见易类
卷二百十三 第 11b 页 WYG0637-0039d.png
   李振裕序禹贡锥指曰今乙酉首春振裕校书
  内廷与禁直诸臣从容言
天子崇尚经学搜求遗逸若胡处士渭禹贡锥指一书岂
   可令伏而不见杳学士升乃以奏呈三月
南巡狩渭亲赍是书并所撰平成颂一篇以献
赐御书诗扇匾额详载渭侄礼部侍郎会恩恭纪是书卷
   首有四十七图皆渭手摹书中先为分列经句其
   集解亚经一字集解后附录又亚一字首列孔传
卷二百十三 第 12a 页 WYG0637-0040a.png
  孔疏次宋元明诸家之说有虽系经解而不成章
  者并以已意融缀用渭案二字别之如山海经越
  绝书吴越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尚书中候河图
  括地象等书所言禹治水事一切摈落
  渭自序洪范正论曰洪范一书如日月之丽天有
  目者所共睹而间有晦盲否塞者则先儒之曲说
  为害也五事本于五行庶徵本于五事不过以雨
  旸焕寒风之时不时验貌言视听思之敬不敬而
卷二百十三 第 12b 页 WYG0637-0040b.png
  汉儒五行传专主灾异固已乖矣而又推广言之
  复援春秋及汉事以实之以瞽史矫诬之说乱彝
  伦攸叙之经害一也洛书之本文具在洪范刘向
  之言非妄而宋儒乃创为白黑之点方圆之体九
  十之位则书也而变为图矣且谓范之理可通于
  易刘牧易数钩隐以九位为河图十位为洛书而
  蔡元定两易其名害二也洪范元无错简而宋儒
  任意改窜移庶徵王者惟岁以下为五纪之传移
卷二百十三 第 13a 页 WYG0637-0040c.png
   皇极敛时五福至其作汝用咎及三德惟辟作福
   以下并为五福六极之传害三也愚惟是解自甲
   申迄己丑乃成纂为五卷
   (臣/)等谨按胡渭殚心著述遭逢
圣祖仁皇帝尊崇经术采访遗编得以上尘
睿鉴读是编者匪特仰
圣度如天不遗荛献亦以见儒生稽古之荣堪垂不朽也已
   书经衷论四卷
卷二百十三 第 13b 页 WYG0637-0040d.png
   张英撰英见易类
   尚书解义一卷
   李光地撰光地见易类
   (臣/)等谨按是书仅七篇二典三谟及禹贡洪范而
   外他未之及盖未竟之本
   古文尚书考一卷
   陆陇其撰陇其字稼书平湖人康熙庚戍进士官
   嘉定灵寿二县知县行取御史乾隆元年
卷二百十三 第 14a 页 WYG0637-0041a.png
特命从祀
 孔子庙廷
赐谥清献
  尚书体要六卷
  钱肃润撰肃润字础日无锡人
  缪泳曰肃润为马世奇弟子隐居十峰草堂其说
  书多本于马
  尚书惜阴录六卷
卷二百十三 第 14b 页 WYG0637-0041b.png
  徐世沐撰世沐见易类是编乃其七十二岁时作
  尚书口义六卷
  刘怀志撰怀志字贞儒武强人左都御史刘谦之
  父
  禹贡正义三卷
  曹尔成撰尔成字得忍无锡人
  陆眉序曰是书依经立义于蔡传多所釐正如曰
  九州之道非专为贡赋设乃全经之枢纽盖敷土
卷二百十三 第 15a 页 WYG0637-0041c.png
  主于分通道所以合九州九道各为一小成弼成
  五服至外薄四海为九州一大成君民一体呼吸
  感通而雍之北道使西人绕河而来即汉武断右
  臂之意也又曰导山导川二章首尾腹背相应北
  条表里河山自相应也南条系南派之彭蠡于北
  派已缀表里为一又与北江中江三方犄角互相
  应也济淮以南北相应渭洛以东西相应规画布
  置经纬可见又曰河流重浊分杀则势缓而易填
卷二百十三 第 15b 页 WYG0637-0041d.png
  淤合并则势疾而冲刷有力故不特上导豫之四
  水尽归于河又下障济溢之荥泽与河并行然后
  河之趋东一往无滞又谓下自济口以北至二渠
  九河之分所以牵之使去上自渭汭以东与泗水
  荥泽之合所以推之使前近世言治河者殆无以
  易也
  尚书义疏(无卷/数)
  蒋家驹撰家驹字千里丹阳人康熙庚午举人官
卷二百十三 第 16a 页 WYG0637-0042a.png
  怀集县知县
  书经参义六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兆锡自序曰蔡传遵体遗经功匪浅鲜然其间失
  检者不无千百之什一锡不揣固陋反复潜体参
  训义者凡十条又参句义二条节义篇义共六条
  简义三条并凡义顺而文未顺者谨体朱子遗训
  窃附私淑之义具参于篇
卷二百十三 第 16b 页 WYG0637-0042b.png
  书经详说(无卷/数)
  冉觐祖撰觐祖见易类
  禹贡臆参(无卷/数)
  杨陆荣撰陆荣见易类
  尚书地理今释一卷
  蒋廷锡撰廷锡字扬孙常熟人康熙癸未进士官
  至大学士谥文肃
  禹贡谱二卷
卷二百十三 第 17a 页 WYG0637-0042c.png
  王澍撰澍字若霖亦号箬林金坛人康熙壬辰进
  士官至给事中
  禹贡解八卷
  晏斯盛撰斯盛见易类
  今文尚书说三卷
  陆奎勋撰奎勋见易类
  奎勋自序曰今文尚书有二体其体正而辞显者
  如尧典皋陶谟禹贡洪范之类其体变而辞晦者
卷二百十三 第 17b 页 WYG0637-0042d.png
  如盘庚大诰多士多方之类古文尚书增多二十
  五篇文从字顺时代之近不辨自明朱子于易有
  本义毛诗有集传而尚书独无定本蔡氏承本师
  之命撰成书传六卷惟是禹贡黑水三危之属生
  长南疆末由考订洪范中以五事配五行意在破
  刘氏曲说专主相生之序不兼相剋之序未免后
  人滋议昔鄱阳董氏鼎庐山陈氏师凯皆于蔡传
  之外别有发明勋博采先儒间附已意非故与蔡
卷二百十三 第 18a 页 WYG0637-0043a.png
  氏立异亦欲使蔡氏之书成为尽美尽善尔至古
  文尚书真伪错出本朱子之意作辨二篇附诸卷
  末
  尚书通义十四卷
  方葇如撰葇如见易类
  尚书质疑二卷
  顾栋高撰栋高字震沧晚年始治春秋又自号左
  畬无锡人康熙辛丑进士乾隆辛未荐举经学
卷二百十三 第 18b 页 WYG0637-0043b.png
赐国子监司业丁丑又
赐国子监祭酒衔
  禹贡会笺十二卷
  徐文靖撰文靖字位山当涂人雍正癸卯举人乾
  隆元年荐博学鸿词十七年荐举经学
特授翰林院检讨
  (臣/)等谨按禹贡诠释诸家自宋以来论说不一至
  胡渭作锥指而群言始有所折衷是书因渭所已
卷二百十三 第 19a 页 WYG0637-0043c.png
  言而更推寻所未逮故较渭书益为精密惟好古
  而过信山海经竹书纪年等书是其失耳
  尚书举隅六卷
  徐志遴撰志遴字抡英江西新城人雍正甲辰举
  人
  书经劄记(无卷/数)
  顾炳撰炳见易类
  禹贡方域考一卷
卷二百十三 第 19b 页 WYG0637-0043d.png
  汤奕瑞撰奕瑞号玉峰南丰人雍正中官福建盐
  场大使
  尚书约旨六卷 尚书通典略二卷
  杨方达撰方达见易类
  禹贡约义(无卷/数)
  华玉淳撰玉淳字师道号澹园金匮人
  (臣/)等谨按是编乃其随笔纪载未成定稿之书其
  论三江主郑玄苏轼之说极为有识至九江自在
卷二百十三 第 20a 页 WYG0637-0044a.png
  浔阳乃以洞庭当之虽与胡渭所见略同终未免
  疏于考据耳
  尚书质疑八卷
  王心敬撰心敬见易类
  书经提要十卷
  徐铎撰铎见易类
  尚书小疏一卷
  沈彤撰彤字冠云号果堂吴江诸生因修三礼及
卷二百十三 第 20b 页 WYG0637-0044b.png
  一统志议叙九品官
  心园书经知新八卷
  郭兆奎撰兆奎平湖人
  尚书读记一卷
  阎循观撰循观字怀庭号伊蒿昌乐人乾隆丙戌
  进士官吏部考功司额外主事
  尚书私学四卷
  江昱撰昱字宾谷号松泉甘泉人廪贡生
卷二百十三 第 21a 页 WYG0637-0044c.png
   尚书注解纂要六卷
   吴莲撰莲字余嘉江都人
   尚书剩义四卷
   黄燐撰燐见易类
   右书
日讲诗经解义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昔者虞廷命后夔为典乐之官以
 教胄子首诏之曰诗言志则诗之为教所从来远矣盖
卷二百十三 第 21b 页 WYG0637-0044d.png
 人性情之发不能无所寄托而诗则兼备六艺讽诵吟
 咏之间足以观感而兴起者莫善于此故曰温柔敦厚
 诗教也自夫子删定而后三百篇之旨粲然其采之里
 巷者则为风陈之朝廷者则为雅荐之郊庙者则为颂
 观其美刺而善恶之鉴昭矣观其正变而隆替之治判
 矣观其升歌于庙朱弦象管之所唱叹而祖功宗德之
 具在矣千载而下犹得见江汉之遗风豳岐之故俗关
 雎麟趾之化矇瞍七月之箴天保鹿鸣堂陛赓飏之盛
卷二百十三 第 22a 页 WYG0637-0045a.png
 清庙閟宫歌雍舞勺之章皆赖此三百篇之存安可不
 沉酣优渥于其间哉朕尝思古人立训之意既有政教
 典礼纪纲法度以维持之矣而感通乎上下之间鼓舞
 于隐微之地使人从善远恶而不知优游顺适而自得
 则必赖乎诗如天之生万物也日以暄之雨以润之露
 以濡之雷霆以肃之而又必宣畅八风以疏通而条达
 之然后万类咸遂其生养而无促迫矫强之弊故教至
 于诗而微矣治至于诗而极盛矣朕志慕隆古淳穆之
卷二百十三 第 22b 页 WYG0637-0045b.png
 理崇奖诗教爰命儒臣辑成诗经讲义日进于坐隅朝
 夕观览凡立说一准于考亭而旁搜义蕴兼及注疏博
 综名物亦参尔雅又思夫子平日雅言之教称引诵说
 惟诗最多如大学中庸孝经篇末必引诗以咏叹之亦
 以见古人之斯须不离乎此也朕亦欲四海臣民谨思
 贞度以扬风扢雅之学偕进于温厚和平之教故序而
 颁之此则朕之所深望也夫
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二十一卷序二卷
卷二百十三 第 23a 页 WYG0637-0045c.png
   康熙六十年户部尚书王鸿绪等奉
敕撰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曰朕惟诗之为教所以成孝敬厚人
 伦美教化移风俗其用远矣自说诗者各以其学行世
 释解纷纭而经旨渐晦朱子起而正之集传一书参考
 众说探求古始独得精意而先王之诗教藉之以明国
 家列在学官著之功令家有其书人人传习四始六义
 晓然知所宗尚我
卷二百十三 第 23b 页 WYG0637-0045d.png
皇考圣祖仁皇帝右文稽古表章圣经
御纂周易折中既一以本义为正于春秋诗经复
命儒臣次第纂辑皆一以朱子之说为宗故是书首列集
 传而采汉唐以来诸儒讲解训释之与传合者存之其
 义异而理长者别为附录折衷同异间出已见乙夜披
 览亲加正定书成凡若干卷名曰诗经传说汇纂朕惟
 诗三百篇先王所以明劝惩而行黜陟盖治世之大经
 而后世文人学士乃以风云月露之词自托风雅学经
卷二百十三 第 24a 页 WYG0637-0046a.png
 者又溺于训诂词章之陋习乌在其能明先王之道也
 我
皇考指授儒臣勒为是编冀以阐先王垂教之意与孔子
 删诗之旨学于是者有得于兴观群怨之微而深明于
 事父事君之道从政专对无所不能则经学之实用著
 焉所谓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者亦于是乎行
 焉刋校既竣敬述
圣意序之简端
卷二百十三 第 24b 页 WYG0637-0046b.png
   (臣/)等谨按是书分二十一卷首列凡例引用姓氏
   诗传图诸国世次图作诗时世图纲领大序诗集
   传序卷末附诗序辨说皆经
圣祖仁皇帝睿裁故凡经义之菁英众说之同异无不
酌斟美善别白瑖瑜视彼前代笺释诸家奚啻拨云雾而
   见日月以故雍容揄扬著于奕世者孰非是编有
   以和平其心气欤
 钦定诗义折中二十卷
卷二百十三 第 25a 页 WYG0637-0046c.png
  乾隆二十年大学士公傅恒等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诗之教大矣古今言诗者众矣自小序
 而下笺疏传注各名其家各是其说辨难纠纷几如
 聚讼曩尝肄业于此流连讽咏豁然心有所得而考
 之昔人成说往往拘牵捍格不能相通辛未秋间与
 尚书孙嘉淦论及诸经其所见平实近理因先从事
 毛诗授以大指命之疏次其义凡旧说之可从者从
卷二百十三 第 25b 页 WYG0637-0046d.png
 之当更正者正之一无成心唯义之适视政馀功亲
 为釐定以备葩经之一解编既竣在馆诸臣以序请
 夫诗之道何昉乎其在虞书则曰诗言志志者诗之
 本也声与律其后起者也其在鲁论则曰一言蔽之
 思无邪无邪者诗之教也兴观群怨事父事君其道
 不越乎此也其在子舆氏则曰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此说诗者之宗也逆志而得其志之所在则诗之本
 得其为教也正矣传曰众言淆乱折诸圣用中者圣
卷二百十三 第 26a 页 WYG0637-0047a.png
   学之大成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爰窃取
皇祖周易命名之义命之曰诗义折中而叙其槩以为弁
   (臣/)等谨按
钦定传说汇纂以集传为纲而附录旧说以补其缺实昭
衡鉴之至公我
 皇上以
圣祖之心为心覃思六义综览四家而于诸儒之得失无
   不
卷二百十三 第 26b 页 WYG0637-0047b.png
 澄怀研审务持其平即集传中有未可尽信者亦必根
   据毛郑以订其讹使事必徵实义必阐微仰见尼
   山删定之旨心源相印而
 圣朝作述之隆亘古罕觏者已
   诗经朱传翼三十卷
   孙承泽撰承泽见书类
   承泽自序曰集传力正毛氏之失而不甚许可诗
   记当时信者半骇者半明初独诗主集传不兼他
卷二百十三 第 27a 页 WYG0637-0047c.png
  说治诗者师无异授学有专门嘉隆而后日趋新
  异盖诗本于日用属于人情取义于声韵之微默
  寓夫劝惩之旨大者载焉小者载焉贞者载焉淫
  者载焉盖不极乎事之变不足以穷人之情情者
  性之用也情至于穷而性见矣故曰思无邪思由
  情反性之路也此圣人教人学诗之要非谓诗尽
  无邪也毛氏不达其解篇篇必求止乎礼义穿凿
  迂滞而不通余取小序与朱子之说并立每篇之
卷二百十三 第 27b 页 WYG0637-0047d.png
  首定其是非又就集传略为推衍以畅其旨俾学
  者观小序朱子之说上合之于经文固有洞然于
  心而无疑者昔王辅嗣以弃象之说乱易毛氏之
  罪岂在辅嗣下朱子辟之厥功伟矣故翼朱者翼
  经也
  朱彝尊曰退谷孙氏谓毛氏之罪岂在辅嗣下毛
  氏较齐鲁韩三家诗最醇故独传其亦何罪之有
  此由尊朱子之过也未免失言矣
卷二百十三 第 28a 页 WYG0637-0048a.png
  诗经稗疏四卷
  王夫之撰夫之见易类
  田间诗学(无卷/数)
  钱澄之撰澄之见易类
  徐元文序略曰是书非有意于攻集传于汉唐以
  来之说亦不主于一人无所攻故无所主无所攻
  无所主而后可以有所攻有所主
  钱金甫曰田间诗学一以小序为断其言曰小序
卷二百十三 第 28b 页 WYG0637-0048b.png
  去古未远虽未可全据要不甚谬若舍序说诗随
  意作解泛滥无归非附会即穿凿矣序如关雎后
  妃之德也葛覃后妃之本也卷耳后妃之志只此
  一语是古序此下即其说而引伸之乃东汉卫宏
  所作不可槩从必考之三礼以详其制作徵诸三
  传以审其本末稽之五雅以核其名物博之以竹
  书纪年皇王大纪以辨其时代之异同与情事之
  疑信周之典礼殷之宗祀鲁之郊禘其源流度数
卷二百十三 第 29a 页 WYG0637-0048c.png
  具载于诗宜为之考详定正盖饮光于诗学择众
  说而和调之近代说诗者莫有过焉者也
  诗说简正录十卷
  提桥撰桥字景如号澹如居士河间人前明天启
  壬戌进士入
 国朝官至刑部侍郎
  诗经通义十二卷
  朱鹤龄撰鹤龄见书类
卷二百十三 第 29b 页 WYG0637-0048d.png
  例略曰通义者通古诗序之义也序乃一诗纲领
  必先申序意然后可论毛郑诸家得失后序多汉
  儒附益者今取欧苏吕诸说为之辨正又曰古本
  标序于经文之前今从郝仲舆本移序从经毛郑
  欧苏吕严诸本所分章句各有异同今一以集传
  为正集传所叶之音与陈季立顾宁人考證者无
  甚相远而四声不用则四声通为一音初学多不
  晓入声转韵故仍用集传所叶
卷二百十三 第 30a 页 WYG0637-0049a.png
  毛诗稽古编三十卷
  陈启源撰启源字长发吴江人
  朱鹤龄序曰余向为通义多与陈子长发商𣙜而
  成深服其援据精博近乃自成稽古编若干卷悉
  本小序注疏为之交推旁通余书犹参停今古之
  间长发则专宗古义宣幽决滞劈肌中理即考亭
  见之亦当爽然心开欣然颐解世有溯源三百者
  必能尊奉此书为孔传未坠长发其俟之而已
卷二百十三 第 30b 页 WYG0637-0049b.png
  (臣/)等谨按是书一卷至二十四卷叙关雎至殷武
  而冠以叙例二十五卷至二十九卷曰总诂分六
  门曰举要论小序四始六义诗乐诗人诗传诗證
  逸诗也曰正字论字义字形字音也曰辨物辨草
  木禽虫也先为总辨曰数典论祀典乐舞礼制土
  田梁名门室器用旗帜佩玉衣裘也曰稽疑论他
  注引传疑误正义引尔雅疑误监本经注疑误释
  文疑误集传疑误也三十卷曰附录亦依风雅颂
卷二百十三 第 31a 页 WYG0637-0049c.png
  编次古义彬彬言皆徵实一洗明代说经家骋虚
  剿说之习惟附录牵引佛教横滋异学是则瑜不
  掩瑕识者惜之
  诗问一卷
  吴肃公撰肃公字雨若号街南宣城人
  诗经传说取裁十二卷
  张能鳞撰能鳞字西山顺天人顺治丁亥进士官
  至四川按察使副使
卷二百十三 第 31b 页 WYG0637-0049d.png
  毛诗日笺六卷
  秦松龄撰松龄字留仙号对岩无锡人顺治乙未
  进士改庶吉士缘事罢官康熙己未复举博学鸿
  词官至左春坊左谕德
  宋荦序曰紫阳毛诗集传往往不依小序于郑风
  皆目为淫奔之诗先儒议之然语录论东山鸤鸠
  诗云惜注已行不及更改则知集传乃晚年未定
  之书是笺虽不尽取小序然能精择毛郑旧说以
卷二百十三 第 32a 页 WYG0637-0050a.png
  会萃于诸儒之言而折衷于朱子间发已意必协
  于正于近儒郝敬顾炎武诸家皆取节焉独于明
  嘉靖时所出之子贡诗传申培诗说排摈不录一
  语
  诗经疏略八卷
  张沐撰沐见易类
  诗经比兴全义一卷
  王钟毅撰钟毅字远生华亭人顺治中松江府学
卷二百十三 第 32b 页 WYG0637-0050b.png
  岁贡生
  诗所八卷
  李光地撰光地见易类
  光地经书笔记曰诗序世次既不可信则但当味
  其辞求其意以论其世欢忻交通者必文武成康
  之诗否则必宣平幽厉之诗故是编论世为多
  陈万策跋曰先生尝论顾炎武音学妙契古先故
  略吴氏叶韵而载炎武诗本音
卷二百十三 第 33a 页 WYG0637-0050c.png
  诗经惜阴录二十卷
  徐世沐撰世沐见易类
  毛诗写官记四卷 诗札二卷 诗传诗说驳义
  五卷 续诗传鸟名三卷 白鹭洲主客说诗一
  卷 国风省篇一卷
  毛奇龄撰奇龄见易类
  奇龄自述曰昔汉武置写书之官记其所闻某居
  壁中有官写者说诗于主人之堂未能记也久之
卷二百十三 第 33b 页 WYG0637-0050d.png
  而纤词琐文串见于心于是稍忆其所说杂以成
  记曰写官记又曰嘉靖中庐陵郭相奎家忽出子
  贡诗传申培诗说二书以为得之黄文裕秘阁石
  本然究不知所为石本者何如第见相奎家传本
  则摹古篆书而附以楷体今文用作音注嗣此则
  张元平李本宁先后刻之于是一入之百家名书
  再入之汉魏丛书遂相沿不可去庸罔固陋无少
  忌惮乃至如此此不可不辨也又曰少时所作毛
卷二百十三 第 34a 页 WYG0637-0051a.png
  诗续传既尽失之祗存省篇写官记诗札三种康
  熙乙酉相距六十年邻人某曾录奇龄传末鸟名
  卷而残脱无所用会钱塘姚彦晖携所著诗识名
  解请序乃取残卷重理之并列朱注于行间且辨
  且正名之曰续诗传鸟名卷又曰省篇者自省也
  闻诗而有省也齐鲁韩三家已极漫漶而为之说
  者自汉迄今抑何侈也吾毕去其说而仅取所偶
  闻者著为篇
卷二百十三 第 34b 页 WYG0637-0051b.png
  李塨曰尝以诗义质之先生先生曰予所传诸诗
  有未能改者数端如以十亩之间为淫奔以䲭鸮
  为避居于东以封康叔为武王以有邰家室为太
  姜琅琊之骀凡此皆惑也
  奇龄门人记曰诗札西河少时所作故其立说有
  暮年论辨所不合者其间校韵数则尤所矛盾行
  世既久不便更易
  陆葇曰宣城施侍读闰章参政湖西时葺白鹭洲
卷二百十三 第 35a 页 WYG0637-0051c.png
  书院讲学楚人杨耻庵偕其徒为都讲大可与之
  辨淫奔诗并笙诗
  毛朱诗说一卷
  阎若璩撰若璩见书类
  诗识名解十五卷
  姚炳撰炳字彦晖钱塘人
  诗传名物辑览十二卷
  陈大章撰大章字仲夔号雨山黄冈人康熙戊辰
卷二百十三 第 35b 页 WYG0637-0051d.png
  进士改庶吉士以毋老乞归
  诗蕴四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诗经集成三十卷
  赵灿英撰灿英字殿飏武进人
  (臣/)等谨按是编卷帙虽多然为揣摩场屋之用非
  说经之体
  诗说三卷
卷二百十三 第 36a 页 WYG0637-0052a.png
  惠周惕撰周惕字元龙长洲人康熙辛未进士由
  庶吉士改密云县知县
  田雯序曰唐韩昌黎始疑诗序非子夏作而欧阳
  子因之著诗传其说与汉儒异矣然犹不废小序
  也至朱紫阳删去小序另为一编又与韩欧异矣
  然犹不废注疏也同时郑夹漈王雪山各自立说
  并传注去之然犹间有去取也自是以后学者屏
  去训诂而凿空臆造惠子元龙病之因著诗说三
卷二百十三 第 36b 页 WYG0637-0052b.png
  卷其旨本于小序其论采于六经旁搜博取疏通
  證据虽一字一句必求所自而考其义类晰其是
  非盖有宋儒之博有宋儒之醇庶几得诗人之意
  而为孔子所深论者欤
  汪琬序曰惠子元龙好为淹博之学所著诗说多
  所发明虽未知于孔子删诗之意果合与否然博
  而不芜质而不俚善辨而不诡于正亦可谓毛郑
  之功臣夹漈紫阳之诤子矣
卷二百十三 第 37a 页 WYG0637-0052c.png
  诗经劄记一卷
  杨名时撰名时见易类
  诗经详说(无卷/数)
  冉觐祖撰觐祖见易类
  诗统说三十二卷
  黄叔琳撰叔琳见易类
  读诗质疑三十一卷附录十五卷
  严虞惇撰虞惇字宝成常熟人康熙丁丑进士第
卷二百十三 第 37b 页 WYG0637-0052d.png
  二官至太仆寺少卿
  (臣/)等谨按是编乃其孙湖南驿盐道有禧刋刻乾
  隆十二年曾呈
御览大旨宗小序而参以集传亦间附已说于毛朱两
  家择长弃短确有所见颇能破除门户之习
  复庵诗说六卷
  王承烈撰承烈字复庵泾阳人康熙己丑进士官
  翰林院检讨
卷二百十三 第 38a 页 WYG0637-0053a.png
  毛诗通义十四卷
  方葇如撰葇如见易类
  诗经测义四卷
  李钟侨撰钟侨字世邠安溪人康熙壬辰进士官
  翰林院编修降补国子监丞
  钟侨自述略曰夫子未尝删诗特据所得编之而
  已若谓三千删为三百则春秋时君卿大夫所赋
  多三百篇中所有且其人皆在夫子之前岂能预
卷二百十三 第 38b 页 WYG0637-0053b.png
  合圣人之意而去取之风雅正变之说亦难据楚
  茨以下瞻洛诸篇皆承平之作而列之于变平王
  之孙列在二南编诗不必以正变为低昂正变不
  必以世代为前后
  诗经旁参二卷
  应麟撰麟见易类
  毛诗类释二十一卷续编三卷
  顾栋高撰栋高见易类
卷二百十三 第 39a 页 WYG0637-0053c.png
  陆堂诗学十二卷
  陆奎勋撰奎勋见易类
  诗经广大全二十卷
  王梦白陈曾同撰梦白字金孺曾字衣圣皆无锡
  人
  韩菼序曰广大全一书以集传为主而存毛郑之
  足存者又间及周礼仪礼注疏及他名物诸书以
  资博览其言曰大全一书采群经而或割裂片语
卷二百十三 第 39b 页 WYG0637-0053d.png
  未备本末引诸家论说而或未有折衷夫是以广
  之也二君之于诗也亦勤矣往顾先生亭林尝语
  余自五经有大全而经学衰大全者当时奉诏趣
  成之书殊多阙略且劝余凡宋元说经诸书无论
  当否宜悉储之余窃韪之今二君何乃不谋而志
  与之合也
  诗经序传合参(无卷/数)
  顾炳撰炳见易类
卷二百十三 第 40a 页 WYG0637-0054a.png
  毛诗说二卷
  诸锦撰锦字襄七号草庐秀水人雍正甲辰进士
  改庶吉士散馆外补知县改补教授乾隆丙辰复
  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官至右春坊右赞善
  学诗阙疑二卷
  刘青芝撰青芝字芳草襄城人雍正丁未进士改
  庶吉士
  诗贯十八卷
卷二百十三 第 40b 页 WYG0637-0054b.png
  张叙撰叙见易类
  毛诗订韵五卷
  谢起龙撰起龙字天愚馀姚人岁贡生
  (臣/)等谨按起龙自序发明陆德明古人韵缓不烦
  改字之说诋吴棫韵补之谬然所论古音之外有
  所谓叶韵但以音属读取其顺吻而止则是与吴
  棫均为臆定之书耳
  诗义记讲四卷
卷二百十三 第 41a 页 WYG0637-0054c.png
  夏宗澜撰宗澜见易类
  诗经提要录三十一卷
  徐铎撰铎见易类
  丰川诗说二十卷
  王心敬撰心敬见易类
  心敬自述曰自宋至今毛氏之传废于朱传之盛
  行郝敬云序近古而朱在后不合以后说而反废
  前说固为得之然使后说而合经安在不可舍前
卷二百十三 第 41b 页 WYG0637-0054d.png
  而遵后且齐鲁韩三家尽在毛诗之前而皆以毛
  传尽废安在后之更合者不可独行又将谓毛序
  必承传有自不可改不思三家之传亦必承传有
  自而一废尽废何也
  诗经拾遗十三卷
  叶酉撰酉字书山桐城人乾隆己未进士官至左
  春坊左庶子降编修
  风雅遗音四卷
卷二百十三 第 42a 页 WYG0637-0055a.png
  史荣撰荣号雪汀鄞县人
  (臣/)等谨按是书谓朱子集传原本有音未备其音
  多后人妄加故以集传与音互相考證详辨其剌
  谬之处共二十四类持论颇精然于今音考究甚
  详古音则茫无所解至于旧音偶有舛谬辄肆诋
  諆则亦从来释经家所未有此体也
  诗深二十六卷
  许伯政撰伯政见易类
卷二百十三 第 42b 页 WYG0637-0055b.png
  三家诗拾遗十卷 诗沈二十卷
  范家相撰家相字蘅洲会嵇人乾隆甲戌进士官
  至柳州府知府
  (臣/)等谨按三家诗拾遗补王应麟诗考所未备所
  采颇为该博诗沈则其伸明古义者也
  诗序补义二十四卷
  姜炳璋撰炳璋字石贞号白岩象山人乾隆甲戌
  进士官石泉县知县
卷二百十三 第 43a 页 WYG0637-0055c.png
  纲领曰诗有诗人之意有编诗之意如雄雉为妇
  人思君子凯风为七子自责是诗人之意也雄雉
  为刺宣公凯风为美孝子是编诗之意也朱子顺
  文立义大抵以诗人之意为是诗之旨国史明乎
  得失之迹则以编诗之意为一篇之要
  诗疑辨證六卷
  黄中松撰中松字仲严上海人
  虞东学诗十二卷
卷二百十三 第 43b 页 WYG0637-0055d.png
  顾镇撰镇字备九号古湫亦号虞东常熟人乾隆
  甲戌进士官至宗人府主事
  (臣/)等谨按是书大旨在调停小序集传两家之说
  繁称博引不下数十家而于欧阳修苏辙吕祖谦
  严粲四家为最多潜心疏解斟酌持平破除门户
  之见与姜炳璋诗序补义体例虽殊其有裨于读
  诗者则一也
  毛诗广义(无卷/数)
卷二百十三 第 44a 页 WYG0637-0056a.png
  纪昭撰昭字懋园献县人乾隆丁丑进士官内阁
  中书舍人
  诗经汇诂二十四卷
  范芳撰芳字令则如皋人
  诗经正解三十卷
  姜文灿撰文灿字我英丹阳人
  右诗
 
卷二百十三 第 44b 页 WYG0637-0056b.png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