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七十五 第 1a 页 WYG0635-0822c.png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五
乐考(二十一/)
散乐百戏
(臣/)等谨按秦有角抵之戏汉有鱼龙曼延之戏而
后之踵事增奇诡怪百出大都声容器数均非部
伍之正故马端临考以散乐百戏赅之
国家筵宴之候亦有散乐百戏然雅俗二部而外初
卷一百七十五 第 1b 页 WYG0635-0822d.png

献其乐伎始有寻橦高絙承碗转碟诸戏考西域
前史载其俗多幻术如跳丸胡旋倒行足舞并皆
腾踏蹻捷眩惑非常是其俗伎流传由来已久兹
既向化归诚亦使之列于
殿廷𨽻之乐府与诸蕃乐伎并陈于燕飨非徒昭逮
下之情而亦所以示覆帱之广也他如火戏冰戏
之属随时行之要非无事而举者谨考定制亦附
卷一百七十五 第 2a 页 WYG0635-0823a.png

耕耤筵宴散乐百戏进果桌管弦乐奏朝天子安
桌毕乐止领乐官一员乐工二名领舞童五名四
时和队舞承应乐奏望吾乡舞毕乐止领乐官一
员乐工六名百戏变碗承应进酒领乐官一员乐
工二名领幼童十三名呈瑞应承应乐奏黄蔷薇
舞毕乐止领乐官一员鼓板三名领老人一名探
子二名承应唱商调集贤宾进馔领乐官一员乐
卷一百七十五 第 2b 页 WYG0635-0823b.png

庄家老四人舞童八名老人四名撺掇四名黄童
白叟鼓腹讴歌承应乐作换庄农舞毕次文士九
名感天地承应乐奏啄木耳次武士九名感祖宗
承应乐奏黄蔷薇次进宝回回五名颂得胜承应
乐奏红衲袄次香斗老人三名黎民欢乐承应乐奏
调笑令次五方夜叉五名承应乐奏鬼令次五海
龙王承应乐奏清江引次三官五方彩旗承应乐
卷一百七十五 第 3a 页 WYG0635-0823c.png

火戏每岁正月
幸圆明园奉
皇太后观火戏例于十三十四十七十八每日晚刻设放
吉祥盒子灯或二座或三座十五十六每日午刻
设放日间盒子各一座晚刻设放吉祥盒子灯或
二座或三座及万国乐春台火戏各一座
冰戏每岁十月咨取八旗及前锋统领护军统领
卷一百七十五 第 3b 页 WYG0635-0823d.png

府预备冰鞋行头弓箭毬架等项至冬至后
驾幸瀛台等处陈设冰嬉及较射天毬等伎分兵丁为
二翼每翼头目十二名服红黄马褂馀俱服红黄
齐肩褂射毬兵丁一百六十名幼童四十名俱服
马褂背小旗按八旗各色以次走冰较射陈伎毕
恩赏银两头等三名各赏银十两二等三名各赏银八
两三等三名各赏银六两其馀兵丁各赏银四两
卷一百七十五 第 4a 页 WYG0635-0824a.png

走马伎乾隆十二年起奉
旨交与内府三旗前锋人等挑选学习解马花马箭共
一百二十名至乾隆十三年冬奉
上谕南苑
紫光阁
圆明园及木兰热河等处呈用预备所有预备之处
花马箭照常衣服解马皆用短袄其阅伎之时与
卷一百七十五 第 4b 页 WYG0635-0824b.png

旨遵行
笳吹乐司笳一人司胡琴一人司筝一人司口琴
一人司章四人皆服蟒服跪一膝奏蒙古乐曲
番部合乐筝一琵琶一三弦一火不思一番部胡
琴一笙一管一笛一箫一云锣一二弦一月琴一
提琴一轧筝一拍一每器各一人与笳吹同入共
二十人为四班皆蟒服跪一膝奏蒙古乐曲
卷一百七十五 第 5a 页 WYG0635-0824c.png

顶服蓝云鞋袍棕色云鞋背心蓝绸带俳长一人
戴面具青鞋帽红缨服红云鞋袍白绸长袖绿云
鞋虎补背心十字蓝绸𢃄掷倒伎十四人服红短
衣在丹陛两旁立俳长从右翼上于毡南立北面
致辞(系高/丽语)笛伎管使鼓伎各一人从右翼上于毡
西南立东北向掷倒伎从左翼上自东向西各呈
其伎
卷一百七十五 第 5b 页 WYG0635-0824d.png

或用麻绳一根径二寸长三丈馀横于架木之上
架木高二丈五尺又用麻绳一根斜坠于地拴于
橛一边立桅木一根高六丈回人服䌽衣两手执
木一根赤足自地登绳斜上履绳而走往返游跃
于绳上既而又服其靴足掌下加一铜盘踏铜盘
而履绳亦可往返行之或去铜盘踏一立木径二
寸许高五寸许游于绳上亦可或履或行或跳或
卷一百七十五 第 6a 页 WYG0635-0825a.png

亦服䌽衣击鼓而喧于下戏跃既毕左悬弓右挟
矢抱桅木而直上至桅顶地设帽毬一枚援弓而
射之
卷一百七十五 第 6b 页 WYG0635-0825b.png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