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六十五 第 1a 页 WYG0635-062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五
乐考(十一/)
乐器五
匏之属
笙
律吕正义曰笙于古为匏器其制攒众管于一匏
而共一吹口每管设簧以取音(簧者于管侧贴以/薄铜叶气至则鼓)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五
乐考(十一/)
乐器五
匏之属
笙
律吕正义曰笙于古为匏器其制攒众管于一匏
而共一吹口每管设簧以取音(簧者于管侧贴以/薄铜叶气至则鼓)
卷一百六十五 第 1b 页 WYG0635-0624b.png
(动成/音)开出音孔以别长短之度而音之高下以生
复设孔于匏外按某孔则某簧应故诗曰吹笙鼓
簧近世易匏以木各管但以竹径相仿者通其节
约略其长短而无一定之制至于簧数之多寡则
传注所记其说不一今礼部太常所用俱十七管
有全用者有空二管或三管不设簧而用十五
管或十四管者俗部所用亦十七管或十五管而止
用十三管其馀皆不设簧盖去其重复但取一均
复设孔于匏外按某孔则某簧应故诗曰吹笙鼓
簧近世易匏以木各管但以竹径相仿者通其节
约略其长短而无一定之制至于簧数之多寡则
传注所记其说不一今礼部太常所用俱十七管
有全用者有空二管或三管不设簧而用十五
管或十四管者俗部所用亦十七管或十五管而止
用十三管其馀皆不设簧盖去其重复但取一均
卷一百六十五 第 2a 页 WYG0635-0624c.png
之声以备用也又礼部太常所用笙体大而空径
亦大其出音孔至簧度分反短俗部所用笙体小
而空径亦小其出音孔至簧度分反长盖因取声
于容积之分故径与长相为盈缩焉按十七簧大
笙径约二分上下每一笙之内各管空径不一其
自簧口至出音孔分最长第一管七寸五分馀二
管七寸馀三管亦七寸馀视二管微歉四管六寸
五分馀五管六寸馀六管五寸二分馀七管四寸
亦大其出音孔至簧度分反短俗部所用笙体小
而空径亦小其出音孔至簧度分反长盖因取声
于容积之分故径与长相为盈缩焉按十七簧大
笙径约二分上下每一笙之内各管空径不一其
自簧口至出音孔分最长第一管七寸五分馀二
管七寸馀三管亦七寸馀视二管微歉四管六寸
五分馀五管六寸馀六管五寸二分馀七管四寸
卷一百六十五 第 2b 页 WYG0635-0624d.png
五分馀八管四寸二分馀九管十管十一管皆四
寸上下十二管三寸八分馀十三管三寸六分馀
十四管三寸三分微歉十五管三寸二分馀此两
管亦相同十六管三寸馀十七管二寸六分馀此
皆工人约略为之初未有一定之真度也审其音
最长一管应笛之尺字二管应最低工字三管应
低工字四管应低凡字五管应低六字六管应低
五字七管应最低乙字八管应低乙字九管应低
寸上下十二管三寸八分馀十三管三寸六分馀
十四管三寸三分微歉十五管三寸二分馀此两
管亦相同十六管三寸馀十七管二寸六分馀此
皆工人约略为之初未有一定之真度也审其音
最长一管应笛之尺字二管应最低工字三管应
低工字四管应低凡字五管应低六字六管应低
五字七管应最低乙字八管应低乙字九管应低
卷一百六十五 第 3a 页 WYG0635-0625a.png
上字十管应高上字十一管应上字尺字之间为
勾字十二管应高尺字十三管应高工字十四管
应高凡字十六管应高六字十七管应高五字(此/高)
(低字音皆以体之倍半/而言非清浊二均之分)其取声之法一管合六管
或一管合十二管为低尺字二管合七管为最低
工字(太常乐工省此二管/不用故止十五簧)三管合八管为低工字
四管合九管为低凡字五管合十二管为低六字
六管合十三管为低五字七管合十四管为最低
勾字十二管应高尺字十三管应高工字十四管
应高凡字十六管应高六字十七管应高五字(此/高)
(低字音皆以体之倍半/而言非清浊二均之分)其取声之法一管合六管
或一管合十二管为低尺字二管合七管为最低
工字(太常乐工省此二管/不用故止十五簧)三管合八管为低工字
四管合九管为低凡字五管合十二管为低六字
六管合十三管为低五字七管合十四管为最低
卷一百六十五 第 3b 页 WYG0635-0625b.png
乙字(太常乐工/亦多不用)八管合十五管为低乙字九管合
十六管为低上字十管独用为高上字十一管独
用为勾字十二管合十七管为高尺字十三管独
用为高工字十四管独用为高凡字十六管独用
为高六字十七管独用为高五字此十七簧大笙
立体取音之大槩也十三簧小笙径约一分有馀
每一笙之内各管径亦不一其自簧口至出音孔
分最长第一管八寸馀二管七寸馀三管六寸五
十六管为低上字十管独用为高上字十一管独
用为勾字十二管合十七管为高尺字十三管独
用为高工字十四管独用为高凡字十六管独用
为高六字十七管独用为高五字此十七簧大笙
立体取音之大槩也十三簧小笙径约一分有馀
每一笙之内各管径亦不一其自簧口至出音孔
分最长第一管八寸馀二管七寸馀三管六寸五
卷一百六十五 第 4a 页 WYG0635-0625c.png
分馀四管六寸馀五管五寸五分馀六管五寸馀
七管四寸五分馀八管四寸五分不足九管四寸
馀十管三寸五分馀十一管三寸三分馀十二管
三寸馀十三管三寸不足审其音一管低尺字二
管低工字三管低凡字四管低六字五管低五字
六管低乙字七管低上字八管高上字九管高尺
字十管高工字十一管高凡字十二管高六字十
三管高五字其取声之法一管合五管或合九管
七管四寸五分馀八管四寸五分不足九管四寸
馀十管三寸五分馀十一管三寸三分馀十二管
三寸馀十三管三寸不足审其音一管低尺字二
管低工字三管低凡字四管低六字五管低五字
六管低乙字七管低上字八管高上字九管高尺
字十管高工字十一管高凡字十二管高六字十
三管高五字其取声之法一管合五管或合九管
卷一百六十五 第 4b 页 WYG0635-0625d.png
为低尺字二管合六管为低工字三管合七管为
低凡字四管合九管为低六字五管合十管为低
五字六管合十一管为低乙字七管合十二管为
低上字八管合十二管为高上字九管合十三管
为高尺字十管独用为高工字十一管独用为高
凡字十二管独用为高六字十三管独用为高五
字此十三簧小笙立体取音之大槩也大笙之十
五簧于十七簧已为减二而小笙又少勾字凡字
低凡字四管合九管为低六字五管合十管为低
五字六管合十一管为低乙字七管合十二管为
低上字八管合十二管为高上字九管合十三管
为高尺字十管独用为高工字十一管独用为高
凡字十二管独用为高六字十三管独用为高五
字此十三簧小笙立体取音之大槩也大笙之十
五簧于十七簧已为减二而小笙又少勾字凡字
卷一百六十五 第 5a 页 WYG0635-0626a.png
二簧盖勾为低尺可以相代而凡字重出嫌其易
淆故复减耳其一笙之内管体长者设簧亦大管
体短者设簧亦小易其簧而更施之则或咽或揭
皆不成声至于簧之硬者应声微高点以蜡珠则
可少下簧之软者应声微低不施蜡珠或易以硬
簧则可以高然所差不过半音未若管体长短之
分音晰也今欲明制笙之法辨笙之体详笙之用
必一其径覈其积考其度正其音一一本之于律
淆故复减耳其一笙之内管体长者设簧亦大管
体短者设簧亦小易其簧而更施之则或咽或揭
皆不成声至于簧之硬者应声微高点以蜡珠则
可少下簧之软者应声微低不施蜡珠或易以硬
簧则可以高然所差不过半音未若管体长短之
分音晰也今欲明制笙之法辨笙之体详笙之用
必一其径覈其积考其度正其音一一本之于律
卷一百六十五 第 5b 页 WYG0635-0626b.png
吕而后笙之理数可明焉一其径者使一笙各管
之空径皆同如十二律吕之同径也覈其积者定
众管之积或用律吕之全或用律吕之半或用律
吕几分之一也考其度者察某管得某律吕相和
之分或得某律吕相和之倍某律吕相和之半
也正其音者详某管之应某律吕某声字与某管
设簧则应某律吕某声字也盖笙之大小虽殊而
为用则一大笙之空径二分上下者乃黄钟八分
之空径皆同如十二律吕之同径也覈其积者定
众管之积或用律吕之全或用律吕之半或用律
吕几分之一也考其度者察某管得某律吕相和
之分或得某律吕相和之倍某律吕相和之半
也正其音者详某管之应某律吕某声字与某管
设簧则应某律吕某声字也盖笙之大小虽殊而
为用则一大笙之空径二分上下者乃黄钟八分
卷一百六十五 第 6a 页 WYG0635-0626c.png
之一又加此一分之四分之三之管径也(以通分/约之乃)
(黄钟三十/二分之七)小笙之空径一分有馀者乃黄钟八分
之一之管径也其管之长者用本体律吕之倍管
之短者用本体律吕之正或本体律吕之半其半
管比正管每下一音亦如律吕之正与倍半之理
也其相和取声无论体之大小管之多寡要皆以
本声立宫而徵声和之或以正声为主而少声和
之取二声相济抑扬中听也其两管同一声字而
(黄钟三十/二分之七)小笙之空径一分有馀者乃黄钟八分
之一之管径也其管之长者用本体律吕之倍管
之短者用本体律吕之正或本体律吕之半其半
管比正管每下一音亦如律吕之正与倍半之理
也其相和取声无论体之大小管之多寡要皆以
本声立宫而徵声和之或以正声为主而少声和
之取二声相济抑扬中听也其两管同一声字而
卷一百六十五 第 6b 页 WYG0635-0626d.png
相和者乃宫与少宫商与少商工与高工凡与高
凡为两声子母相应者也其两管不同声字而相
和者乃宫与徵商与羽工与乙凡与上之类是两
声得其相生之序而相和者也若夫两管之断不
可和者如宫与商商与角工与凡凡与六之类是
两声相比必甚乖谬而不可和者也是故笙之低
尺字以低五字和之者乃浊变徵立宫而宫声为
徵以和之也低尺字以高尺字和之者即倍变徵
凡为两声子母相应者也其两管不同声字而相
和者乃宫与徵商与羽工与乙凡与上之类是两
声得其相生之序而相和者也若夫两管之断不
可和者如宫与商商与角工与凡凡与六之类是
两声相比必甚乖谬而不可和者也是故笙之低
尺字以低五字和之者乃浊变徵立宫而宫声为
徵以和之也低尺字以高尺字和之者即倍变徵
卷一百六十五 第 7a 页 WYG0635-0627a.png
以正变徵和之也低工字以低乙字和之者乃下
徵立宫而商声为徵以和之也低凡字以低上字
和之者乃下羽立宫而角声为徵以和之也低六
字以高尺字和之者乃倍变宫立宫而正变徵为
徵以和之也低五字以高工字和之者乃宫声立
宫正用徵声以和之者也低乙字以高凡字和之
者乃商声立宫而羽声为徵以和之也低上字以
高六字和之者乃角声立宫而少变宫为徵以和
徵立宫而商声为徵以和之也低凡字以低上字
和之者乃下羽立宫而角声为徵以和之也低六
字以高尺字和之者乃倍变宫立宫而正变徵为
徵以和之也低五字以高工字和之者乃宫声立
宫正用徵声以和之者也低乙字以高凡字和之
者乃商声立宫而羽声为徵以和之也低上字以
高六字和之者乃角声立宫而少变宫为徵以和
卷一百六十五 第 7b 页 WYG0635-0627b.png
之也高上字仍以高六字和之者亦角声立宫而
少变宫为徵以和之也高尺字以高五字和之者
乃少变徵立宫而少宫为徵以和之也高声与低
声相和者乃首音与第八音相和所谓隔八相生
也徵之可以和宫者所谓宫生徵也羽之可以和
商者所谓商生羽也若夫商之可以和徵者又为
徵之生少商皆为首音与第五音相和者也盖各
管之径既同则声字之度分可定声字之度分既
少变宫为徵以和之也高尺字以高五字和之者
乃少变徵立宫而少宫为徵以和之也高声与低
声相和者乃首音与第八音相和所谓隔八相生
也徵之可以和宫者所谓宫生徵也羽之可以和
商者所谓商生羽也若夫商之可以和徵者又为
徵之生少商皆为首音与第五音相和者也盖各
管之径既同则声字之度分可定声字之度分既
卷一百六十五 第 8a 页 WYG0635-0627c.png
定则各管之相旋为用自有协和之妙焉夫箫笛
之体起于黄钟之加倍而笙之体则起于黄钟之
减分加倍者或加八倍或加四倍其所制之管皆
与黄钟一均之声相应减分者或用黄钟四分之
一或用黄钟八分之一所制之管亦皆与黄钟一
均之声相应若应大吕一均者大笙则取黄钟八
分之一又加此一分之四分之二之管为本(即三/十二)
(分之/六)小笙则取黄钟六十四分之七之管为本或
之体起于黄钟之加倍而笙之体则起于黄钟之
减分加倍者或加八倍或加四倍其所制之管皆
与黄钟一均之声相应减分者或用黄钟四分之
一或用黄钟八分之一所制之管亦皆与黄钟一
均之声相应若应大吕一均者大笙则取黄钟八
分之一又加此一分之四分之二之管为本(即三/十二)
(分之/六)小笙则取黄钟六十四分之七之管为本或
卷一百六十五 第 8b 页 WYG0635-0627d.png
不易其体但用点簧之法以高其音亦可备阴吕
一均之用然其声虽协于大吕而其数并起于黄
钟此黄钟所以尤为竹音之本也
十七簧大笙以黄钟八分之一又加此一分之四
分之三之管为本其十七管之径皆一分六釐五
毫其黄钟之分四寸三分九釐二毫大吕之分四
寸一分一釐三毫太蔟之分三寸九分零四毫夹
钟之分三寸六分五釐六毫姑洗之分三寸四分
一均之用然其声虽协于大吕而其数并起于黄
钟此黄钟所以尤为竹音之本也
十七簧大笙以黄钟八分之一又加此一分之四
分之三之管为本其十七管之径皆一分六釐五
毫其黄钟之分四寸三分九釐二毫大吕之分四
寸一分一釐三毫太蔟之分三寸九分零四毫夹
钟之分三寸六分五釐六毫姑洗之分三寸四分
卷一百六十五 第 9a 页 WYG0635-0628a.png
七釐仲吕之分三寸二分五釐蕤宾之分三寸零
八釐四毫林钟之分二寸九分二釐八毫夷则之
分二寸七分四釐二毫南吕之分二寸六分零二
毫无射之分二寸四分三釐七毫应钟之分二寸
三分一釐三毫此黄钟八分之一又加此一分之
四分之三之管声应无射之律羽声上字于笛为
凡字设簧则应姑洗之律角声六字于笛为上字
以之和大吕之分得四寸二分五釐二毫仍应姑
八釐四毫林钟之分二寸九分二釐八毫夷则之
分二寸七分四釐二毫南吕之分二寸六分零二
毫无射之分二寸四分三釐七毫应钟之分二寸
三分一釐三毫此黄钟八分之一又加此一分之
四分之三之管声应无射之律羽声上字于笛为
凡字设簧则应姑洗之律角声六字于笛为上字
以之和大吕之分得四寸二分五釐二毫仍应姑
卷一百六十五 第 9b 页 WYG0635-0628b.png
洗之律角声六字乃此笙第九管低上字之分也
长于此者用倍数而短于此者用正数矣其第九
管低上字之分倍之得八寸五分零四毫乃应蕤
宾之律变徵五字而为此笙之最长第一管低尺
字之分焉太簇夹钟相和之分三寸七分八釐声
应蕤宾之律变徵五字为第十二管高尺字之分
倍之得七寸五分六釐乃应夷则之律徵声乙字
为第三管低工字之分焉姑洗仲吕相和之分三
长于此者用倍数而短于此者用正数矣其第九
管低上字之分倍之得八寸五分零四毫乃应蕤
宾之律变徵五字而为此笙之最长第一管低尺
字之分焉太簇夹钟相和之分三寸七分八釐声
应蕤宾之律变徵五字为第十二管高尺字之分
倍之得七寸五分六釐乃应夷则之律徵声乙字
为第三管低工字之分焉姑洗仲吕相和之分三
卷一百六十五 第 10a 页 WYG0635-0628c.png
寸三分六釐声应夷则之律徵声乙字为第十三
管高工字之分倍之得六寸七分二釐乃应无射
之律羽声上字为第四管低几字之分焉蕤宾林
钟相和之分三寸零六毫声应无射之律羽声上
字为第十五管高凡字之分倍之得六寸零一釐
二毫乃应半黄钟之律变宫尺字为第五管低六
字之分焉夷则南吕相和之分二寸六分七釐二
毫声应半黄钟之律变宫尺字为第十六管高六
管高工字之分倍之得六寸七分二釐乃应无射
之律羽声上字为第四管低几字之分焉蕤宾林
钟相和之分三寸零六毫声应无射之律羽声上
字为第十五管高凡字之分倍之得六寸零一釐
二毫乃应半黄钟之律变宫尺字为第五管低六
字之分焉夷则南吕相和之分二寸六分七釐二
毫声应半黄钟之律变宫尺字为第十六管高六
卷一百六十五 第 10b 页 WYG0635-0628d.png
字之分倍之得五寸三分四釐四毫乃应黄钟之
律宫声工字为第六管低五字之分焉无射应钟
相和之分二寸三分七釐五毫声应黄钟之律宫
声工字为第十七管高五字之分倍之得四寸七
分五釐乃应太蔟之律商声凡字为第八管低乙
字之分焉其第二管之最低工字即第三管之分
其第七管之最低乙字亦即第八管之分不过微
长分馀或簧少软使之声字稍下而已其十管之
律宫声工字为第六管低五字之分焉无射应钟
相和之分二寸三分七釐五毫声应黄钟之律宫
声工字为第十七管高五字之分倍之得四寸七
分五釐乃应太蔟之律商声凡字为第八管低乙
字之分焉其第二管之最低工字即第三管之分
其第七管之最低乙字亦即第八管之分不过微
长分馀或簧少软使之声字稍下而已其十管之
卷一百六十五 第 11a 页 WYG0635-0629a.png
高上字仍如九管之分但九管以下至最长第一
管设簧皆长而软十管以上至最短第十七管设
簧皆微短而硬是以九管因簧长而声低为低上
字十管因簧短而声高为高上字此又管体一而
因簧以别高下者也若夫第十一管之勾字则取
上字与尺字之间为度第十四管之高凡字亦与
十五管高凡字之分同不过微长少低以配八管
之乙字相和而取声耳至于十五簧比十七簧减
管设簧皆长而软十管以上至最短第十七管设
簧皆微短而硬是以九管因簧长而声低为低上
字十管因簧短而声高为高上字此又管体一而
因簧以别高下者也若夫第十一管之勾字则取
上字与尺字之间为度第十四管之高凡字亦与
十五管高凡字之分同不过微长少低以配八管
之乙字相和而取声耳至于十五簧比十七簧减
卷一百六十五 第 11b 页 WYG0635-0629b.png
两管者二管之最低工字七管之最低乙字嫌其
与三管工字八管乙字相淆故不用独留十四管
之凡字以和十管之高上字为高凡字即四管凡
字和九管上字之理也十七簧十五簧其声字度
分本出一体但用管有多寡之分尔雅大笙谓之
巢注大笙十九簧此十七簧十五簧盖仿十九簧
之制者也
十三簧小笙以黄钟八分之一之管为本径皆一
与三管工字八管乙字相淆故不用独留十四管
之凡字以和十管之高上字为高凡字即四管凡
字和九管上字之理也十七簧十五簧其声字度
分本出一体但用管有多寡之分尔雅大笙谓之
巢注大笙十九簧此十七簧十五簧盖仿十九簧
之制者也
十三簧小笙以黄钟八分之一之管为本径皆一
卷一百六十五 第 12a 页 WYG0635-0629c.png
分三釐七毫(乃黄钟/径之半)其黄钟之分三寸六分四釐
五毫大吕之分三寸四分一釐三毫太蔟之分三
寸二分四釐夹钟之分三寸零三釐四毫姑洗之
分三寸八分八釐仲吕之分二寸六分九釐六毫
蕤宾之分二寸五分六釐林钟之分二寸四分三
釐夷则之分二寸二分七釐五毫南吕之分二寸
一分六釐无射之分三寸零二釐二毫应钟之分
一寸九分二釐此黄钟八分之一之管即应正黄
五毫大吕之分三寸四分一釐三毫太蔟之分三
寸二分四釐夹钟之分三寸零三釐四毫姑洗之
分三寸八分八釐仲吕之分二寸六分九釐六毫
蕤宾之分二寸五分六釐林钟之分二寸四分三
釐夷则之分二寸二分七釐五毫南吕之分二寸
一分六釐无射之分三寸零二釐二毫应钟之分
一寸九分二釐此黄钟八分之一之管即应正黄
卷一百六十五 第 12b 页 WYG0635-0629d.png
钟之音为低工字于笛为低五字设簧则应夷则
之律徵声乙字于笛为工字以之和大吕之分得
三寸五分二釐九毫仍应夷则之律徵声乙字乃
此笙第十管高工字之分也长于此者用倍数短
于此者用正数矣其第十管高工字之分倍之得
七寸零五釐八毫乃应无射之律羽声上字而为
此笙第三管低凡字之分焉其太蔟夹钟相和之
分三寸一分三釐七毫声应无射之律羽声上字
之律徵声乙字于笛为工字以之和大吕之分得
三寸五分二釐九毫仍应夷则之律徵声乙字乃
此笙第十管高工字之分也长于此者用倍数短
于此者用正数矣其第十管高工字之分倍之得
七寸零五釐八毫乃应无射之律羽声上字而为
此笙第三管低凡字之分焉其太蔟夹钟相和之
分三寸一分三釐七毫声应无射之律羽声上字
卷一百六十五 第 13a 页 WYG0635-0630a.png
为第十一管高凡字之分倍之得六寸二分七釐
四毫乃应半黄钟之律变宫尺字为第四管低六
字之分焉姑洗仲吕相和之分二寸七分八釐八
毫声应半黄钟之律变宫尺字为第十二管高六
字之分倍之得五寸五分七釐六毫乃应黄钟之
律宫声工字为第五管低五字之分焉蕤宾林钟
相和之分二寸四分九釐五毫声应黄钟之律宫
声工字为十三管高五字之分倍之得四寸九分
四毫乃应半黄钟之律变宫尺字为第四管低六
字之分焉姑洗仲吕相和之分二寸七分八釐八
毫声应半黄钟之律变宫尺字为第十二管高六
字之分倍之得五寸五分七釐六毫乃应黄钟之
律宫声工字为第五管低五字之分焉蕤宾林钟
相和之分二寸四分九釐五毫声应黄钟之律宫
声工字为十三管高五字之分倍之得四寸九分
卷一百六十五 第 13b 页 WYG0635-0630b.png
九釐乃应太簇之律商声凡字为第六管低乙字
之分焉夷则南吕相和之分二寸二分一釐七毫
声应太簇之律商声凡字于此笙为高乙字之分
因笙所用声字止于高五字故不用此分而倍之
得四寸四分三釐五毫乃应姑洗之律角声六字
为第七管低上字之分焉第八管亦仍用此七管
之分设以短簧高其音为此笙之高上字焉其无
射应钟相和之分一寸九分七釐一毫声应姑洗
之分焉夷则南吕相和之分二寸二分一釐七毫
声应太簇之律商声凡字于此笙为高乙字之分
因笙所用声字止于高五字故不用此分而倍之
得四寸四分三釐五毫乃应姑洗之律角声六字
为第七管低上字之分焉第八管亦仍用此七管
之分设以短簧高其音为此笙之高上字焉其无
射应钟相和之分一寸九分七釐一毫声应姑洗
卷一百六十五 第 14a 页 WYG0635-0630c.png
之律角声六字于此笙为高上字之分今亦不用
而倍之得三分九分四釐二毫乃应蕤宾之律变
徵五字为第九管高尺字之分焉至于最长之第
一管复以第七管低上字之分倍之得八寸八分
七釐声应蕤宾之律变徵五字而为此笙之第一
管低尺字之分焉第二管则以第九管高尺字之
分倍之得七寸八分八釐四毫声应夷则之律徵
声乙字而为此笙之第二管低工字之分焉夫十
而倍之得三分九分四釐二毫乃应蕤宾之律变
徵五字为第九管高尺字之分焉至于最长之第
一管复以第七管低上字之分倍之得八寸八分
七釐声应蕤宾之律变徵五字而为此笙之第一
管低尺字之分焉第二管则以第九管高尺字之
分倍之得七寸八分八釐四毫声应夷则之律徵
声乙字而为此笙之第二管低工字之分焉夫十
卷一百六十五 第 14b 页 WYG0635-0630d.png
三簧小笙比十五簧大笙减两管者以勾字与低
尺字声音易淆故减之复因十五簧笙重一凡字
亦嫌其相淆故亦减之止用十三簧而声字已备
即可相兼以和声也十三簧小笙得黄钟八分之
一之体故其声字度分尤为简明尔雅小笙谓之
和注小笙十三簧今十三簧小笙即其制也
应阴吕之十七簧大笙以黄钟八分之一又加此
一分之四分之二之管为本其十七管之径皆一
尺字声音易淆故减之复因十五簧笙重一凡字
亦嫌其相淆故亦减之止用十三簧而声字已备
即可相兼以和声也十三簧小笙得黄钟八分之
一之体故其声字度分尤为简明尔雅小笙谓之
和注小笙十三簧今十三簧小笙即其制也
应阴吕之十七簧大笙以黄钟八分之一又加此
一分之四分之二之管为本其十七管之径皆一
卷一百六十五 第 15a 页 WYG0635-0631a.png
分五釐六毫其黄钟之分四寸一分七釐二毫大
吕之分三寸九分零七毫太蔟之分三寸七分零
八毫夹钟之分三寸四分七釐三毫姑洗之分三
寸二分九釐六毫仲吕之分三寸零八釐七毫蕤
宾之分二寸九分三釐林钟之分二寸七分八釐
一毫夷则之分二寸六分零四毫南吕之分二寸
四分七釐二毫无射之分二寸三分一釐五毫应
钟之分二寸一分九釐七毫其各管自簧口至出
吕之分三寸九分零七毫太蔟之分三寸七分零
八毫夹钟之分三寸四分七釐三毫姑洗之分三
寸二分九釐六毫仲吕之分三寸零八釐七毫蕤
宾之分二寸九分三釐林钟之分二寸七分八釐
一毫夷则之分二寸六分零四毫南吕之分二寸
四分七釐二毫无射之分二寸三分一釐五毫应
钟之分二寸一分九釐七毫其各管自簧口至出
卷一百六十五 第 15b 页 WYG0635-0631b.png
音孔皆按本体律吕相和之度以取音其法与应
阳律之十七簧大笙无异其立体生声亦如大吕
箫之视黄钟箫也
应阴吕之十三簧小笙以黄钟六十四分之七之
管为本(乃黄钟八分之七之管之八分之一其/长与径为黄钟八分之七之管之半)其
十三管之径皆一分三釐一毫其黄钟之分三寸
四分八釐八毫大吕之分三寸二分六釐四毫太
蔟之分三寸零九釐八毫夹钟之分二寸九分零
阳律之十七簧大笙无异其立体生声亦如大吕
箫之视黄钟箫也
应阴吕之十三簧小笙以黄钟六十四分之七之
管为本(乃黄钟八分之七之管之八分之一其/长与径为黄钟八分之七之管之半)其
十三管之径皆一分三釐一毫其黄钟之分三寸
四分八釐八毫大吕之分三寸二分六釐四毫太
蔟之分三寸零九釐八毫夹钟之分二寸九分零
卷一百六十五 第 16a 页 WYG0635-0631c.png
一毫姑洗之分二寸七分五釐四毫仲吕之分二
寸五分七釐九毫蕤宾之分二寸四分四釐八毫
林钟之分二寸三分二釐四毫夷则之分二寸一
分七釐六毫南吕之分二寸零六釐五毫无射之
分一寸九分三釐四毫应钟之分一寸八分三釐
六毫其各管自簧口至出音孔分皆按本体律吕
相和之度以取音其法与应阳律之十三簧小笙
无异其立体生声亦如姑洗箫之视仲吕箫也
寸五分七釐九毫蕤宾之分二寸四分四釐八毫
林钟之分二寸三分二釐四毫夷则之分二寸一
分七釐六毫南吕之分二寸零六釐五毫无射之
分一寸九分三釐四毫应钟之分一寸八分三釐
六毫其各管自簧口至出音孔分皆按本体律吕
相和之度以取音其法与应阳律之十三簧小笙
无异其立体生声亦如姑洗箫之视仲吕箫也
卷一百六十五 第 16b 页 WYG0635-0631d.png
律吕正义后编曰大笙十七簧以黄钟三十二分
积之七之管为体径一分六釐五毫下接紫檀为
管本窍其中而有底长一寸六分二釐五毫入管
三分径二分四釐五毫治管之内径使足相受底
径与管径等环植匏中而阙其右中管最长两边
渐短以众凤翼右首第一管长四寸三分九釐二
毫本管黄钟之分以次左旋第二管长六寸零一
釐二毫本管蕤宾林钟相并之分第三管长八寸
积之七之管为体径一分六釐五毫下接紫檀为
管本窍其中而有底长一寸六分二釐五毫入管
三分径二分四釐五毫治管之内径使足相受底
径与管径等环植匏中而阙其右中管最长两边
渐短以众凤翼右首第一管长四寸三分九釐二
毫本管黄钟之分以次左旋第二管长六寸零一
釐二毫本管蕤宾林钟相并之分第三管长八寸
卷一百六十五 第 17a 页 WYG0635-0632a.png
零一釐七毫本管大吕太蔟相并之分第四管长
一尺零六分八釐八毫本管倍夷则倍南吕相并
加倍之分第五管长一尺三寸八分八釐本管四
倍姑洗之分第六管与第四管等第七管与第三
管等第八管与第二管等第九管与第一管等第
十管以后复如第一管依次参差至第十七管与
第二管等管本近底八分削半露窍以薄铜叶障
之开簧口如舌舌端点以蜡珠自簧口而上按本
一尺零六分八釐八毫本管倍夷则倍南吕相并
加倍之分第五管长一尺三寸八分八釐本管四
倍姑洗之分第六管与第四管等第七管与第三
管等第八管与第二管等第九管与第一管等第
十管以后复如第一管依次参差至第十七管与
第二管等管本近底八分削半露窍以薄铜叶障
之开簧口如舌舌端点以蜡珠自簧口而上按本
卷一百六十五 第 17b 页 WYG0635-0632b.png
管律吕之分于管之里面开出音孔长七分二釐
九毫宽得长十之一(律吕之分为/出音孔下口)又于管端开气
孔第三管第四管第十七管在管里面馀俱在管
外面第十一管第十二管距管本八分五釐馀俱
四分五釐匏代用木面径二寸三分七釐五毫底
径一寸一分八釐七毫高二寸一分九釐六毫刳
其周遭而存其中中心实径九分五釐圆环空径
六分零九毫深一寸二分一釐八毫周厚一分零
九毫宽得长十之一(律吕之分为/出音孔下口)又于管端开气
孔第三管第四管第十七管在管里面馀俱在管
外面第十一管第十二管距管本八分五釐馀俱
四分五釐匏代用木面径二寸三分七釐五毫底
径一寸一分八釐七毫高二寸一分九釐六毫刳
其周遭而存其中中心实径九分五釐圆环空径
六分零九毫深一寸二分一釐八毫周厚一分零
卷一百六十五 第 18a 页 WYG0635-0632c.png
三毫底厚九分七釐八毫面厚与管径等匏面开
十七孔以受管管本出匏面上六分九釐四毫入
匏九分三釐一毫凡两管相切则削其两旁外广
内狭使之相比总以竹箍束之本丰末锐以象凤
身匏腰安短嘴形如长圆而昂其末横径九分一
釐四毫直径一寸二分一釐八毫上距匏面下距
匏底各四分八釐九毫长距匏面外周一寸二分
一釐八毫嘴面外直形成尖圆直径一寸五分零
十七孔以受管管本出匏面上六分九釐四毫入
匏九分三釐一毫凡两管相切则削其两旁外广
内狭使之相比总以竹箍束之本丰末锐以象凤
身匏腰安短嘴形如长圆而昂其末横径九分一
釐四毫直径一寸二分一釐八毫上距匏面下距
匏底各四分八釐九毫长距匏面外周一寸二分
一釐八毫嘴面外直形成尖圆直径一寸五分零
卷一百六十五 第 18b 页 WYG0635-0632d.png
三毫上与匏面平中开方孔径四分三釐九毫短
嘴末安长嘴形如凤颈长七寸二分九釐颈本后
安方管贯于短嘴方孔中其末为吹口人气从吹口
入匏盈簧启按某管之气孔则气从出音孔随呼
吸往来鼓簧成音第一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十
第二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九皆本管黄大之分
(即黄钟大吕相和之分/列国从省文以下仿此)第一管簧短为高上字第
二管簧长为低上字第三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
嘴末安长嘴形如凤颈长七寸二分九釐颈本后
安方管贯于短嘴方孔中其末为吹口人气从吹口
入匏盈簧启按某管之气孔则气从出音孔随呼
吸往来鼓簧成音第一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十
第二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九皆本管黄大之分
(即黄钟大吕相和之分/列国从省文以下仿此)第一管簧短为高上字第
二管簧长为低上字第三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
卷一百六十五 第 19a 页 WYG0635-0633a.png
八为本管倍无应之分为低乙字第四管于出音
孔之次为第六为本管倍夷南之分为低五字第
五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四为本管倍姑仲之分
为低凡字第六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二第七管
于出音孔之次为第三皆本管倍太夹之分第六
管簧少软为最低工字第七管为低工字第八管
于出音孔之次为第十七为本管无应之分为高
五字第九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十一为本管黄
孔之次为第六为本管倍夷南之分为低五字第
五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四为本管倍姑仲之分
为低凡字第六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二第七管
于出音孔之次为第三皆本管倍太夹之分第六
管簧少软为最低工字第七管为低工字第八管
于出音孔之次为第十七为本管无应之分为高
五字第九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十一为本管黄
卷一百六十五 第 19b 页 WYG0635-0633b.png
大与太夹相和之分为勾字第十管于出音孔之
次为第十五为本管蕤林之分为高凡字第十一
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十三为本管姑仲之分为
高工字第十二管于出音孔之次亦为第十二为本
管太夹之分为高尺字第十三管于出音孔之次
为第十六为本管夷南之分为高六字第十四管
于出音孔之次为第五为本管倍蕤林之分为低
六字第十五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一为本管倍
次为第十五为本管蕤林之分为高凡字第十一
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十三为本管姑仲之分为
高工字第十二管于出音孔之次亦为第十二为本
管太夹之分为高尺字第十三管于出音孔之次
为第十六为本管夷南之分为高六字第十四管
于出音孔之次为第五为本管倍蕤林之分为低
六字第十五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一为本管倍
卷一百六十五 第 20a 页 WYG0635-0633c.png
黄大之分为低尺字第十六管于出音孔之次为
第七为本管倍无应之分较之第三管簧少软为
最低乙字第十七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十四为
本管蕤林之分较之第十管少低亦为高凡字各
取其相和或相应者合而成音如吹低尺字则以
第十五管低尺字为主而以第四管低五字和之
或以第十二管高尺字和之吹高尺字则以第十
二管高尺字为主而以第八管高五字和之吹低
第七为本管倍无应之分较之第三管簧少软为
最低乙字第十七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十四为
本管蕤林之分较之第十管少低亦为高凡字各
取其相和或相应者合而成音如吹低尺字则以
第十五管低尺字为主而以第四管低五字和之
或以第十二管高尺字和之吹高尺字则以第十
二管高尺字为主而以第八管高五字和之吹低
卷一百六十五 第 20b 页 WYG0635-0633d.png
工字则以第七管低工字为主而以第三管低乙
字和之或以第六管低工字为主而以第十六管
低乙字和之第六同第七第十六同第三故今不
用名曰哑工吹高工字则第十一管独用或以第
十一管高工字为主而以第三管低乙字和之吹
低凡字则以第五管低凡字为主而以第二管低
上字和之吹高凡字则第十七管独用或以第
二管低工字和之或以第五管低凡字为主而以第一
字和之或以第六管低工字为主而以第十六管
低乙字和之第六同第七第十六同第三故今不
用名曰哑工吹高工字则第十一管独用或以第
十一管高工字为主而以第三管低乙字和之吹
低凡字则以第五管低凡字为主而以第二管低
上字和之吹高凡字则第十七管独用或以第
二管低工字和之或以第五管低凡字为主而以第一
卷一百六十五 第 21a 页 WYG0635-0634a.png
管高上字和之吹低六字则以第十四管低六字
为主而以第十二管高尺字和之吹高六字第十
三管独用吹低五字则以第四管低五字为主而
以第十一管高工字和之吹高五字第八管独用
吹低乙字则以第三管低乙字为主而以第五管
低凡字和之吹高乙字则以第三管低乙字为主
而以第十管高凡字和之或以第十六管低乙字
为主而以第十七管高凡字和之第十六同第三
为主而以第十二管高尺字和之吹高六字第十
三管独用吹低五字则以第四管低五字为主而
以第十一管高工字和之吹高五字第八管独用
吹低乙字则以第三管低乙字为主而以第五管
低凡字和之吹高乙字则以第三管低乙字为主
而以第十管高凡字和之或以第十六管低乙字
为主而以第十七管高凡字和之第十六同第三
卷一百六十五 第 21b 页 WYG0635-0634b.png
第十七同第十故今亦不用名曰哑乙吹低上字
则以第二管低上字为主而以第十四管低六字
和之吹高上字则第一管独用或亦以第二管低
上字为主而以第十三管高六字和之吹勾字第
九管独用今乐谱无此音故亦不用管皆用紫竹
匏身嘴颈皆用黑漆戗金云龙垂五䌽流苏为饰
小笙之制如大笙而小四管无簧故止十三簧以
黄钟八分积之一为体径一分三釐七毫第一管
则以第二管低上字为主而以第十四管低六字
和之吹高上字则第一管独用或亦以第二管低
上字为主而以第十三管高六字和之吹勾字第
九管独用今乐谱无此音故亦不用管皆用紫竹
匏身嘴颈皆用黑漆戗金云龙垂五䌽流苏为饰
小笙之制如大笙而小四管无簧故止十三簧以
黄钟八分积之一为体径一分三釐七毫第一管
卷一百六十五 第 22a 页 WYG0635-0634c.png
长三寸九分四釐二毫本管无射应钟相并之分
第二管长五寸三分九釐二毫本管倍仲吕之分
第三管长六寸八分二釐六毫本管倍大吕之分
第四管长八寸三分六釐四毫本管倍南吕倍无
射相并之分第五管长一寸零九分三釐五毫本
管三倍黄钟之分依次参差至十七管与第二管
等自簧口而上按本管律吕之分于管之里面开
出音孔管端开气孔第三管第四管在管里面馀
第二管长五寸三分九釐二毫本管倍仲吕之分
第三管长六寸八分二釐六毫本管倍大吕之分
第四管长八寸三分六釐四毫本管倍南吕倍无
射相并之分第五管长一寸零九分三釐五毫本
管三倍黄钟之分依次参差至十七管与第二管
等自簧口而上按本管律吕之分于管之里面开
出音孔管端开气孔第三管第四管在管里面馀
卷一百六十五 第 22b 页 WYG0635-0634d.png
俱在管外面其无簧之四管亦不开气孔匏之大
小称式匏腰安短嘴短嘴末安长嘴抑或即就短
嘴吹之第一管无簧第二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
七为本管倍夷南之分为低上字第三管于出音
孔之次为第六为本管倍蕤林之分为低乙字第
四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五为本管倍姑仲之分
为低五字第五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三为本管
倍黄大之分为低凡字第六管于出音孔之次为
小称式匏腰安短嘴短嘴末安长嘴抑或即就短
嘴吹之第一管无簧第二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
七为本管倍夷南之分为低上字第三管于出音
孔之次为第六为本管倍蕤林之分为低乙字第
四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五为本管倍姑仲之分
为低五字第五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三为本管
倍黄大之分为低凡字第六管于出音孔之次为
卷一百六十五 第 23a 页 WYG0635-0635a.png
第八亦本管倍夷南之分较之第二管簧少硬为
高上字第七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二为本管四
倍无应之分为低工字第八管于出音孔之次为
第十三为本管蕤林之分为高五字第九管无簧
第十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十一为本管太夹之
分为高凡字第十一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十为
本管黄大之分为高工字第十二管于出音孔之
次为第九为本管倍无应之分为高尺字第十三
高上字第七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二为本管四
倍无应之分为低工字第八管于出音孔之次为
第十三为本管蕤林之分为高五字第九管无簧
第十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十一为本管太夹之
分为高凡字第十一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十为
本管黄大之分为高工字第十二管于出音孔之
次为第九为本管倍无应之分为高尺字第十三
卷一百六十五 第 23b 页 WYG0635-0635b.png
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十二为本管姑仲之分为
高六字第十四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四为本管
倍太夹之分为低六字第十五管于出音孔之次
为第一为本管四倍夷南之分为低尺字第十六
管十七管无簧无簧之管备体制而不用馀十三
管各取其相和相应者合而成音如吹低尺字则
以第十五管低尺字为主而以第四管低五字和
之或以第十二管高尺字和之吹高尺字则以第
高六字第十四管于出音孔之次为第四为本管
倍太夹之分为低六字第十五管于出音孔之次
为第一为本管四倍夷南之分为低尺字第十六
管十七管无簧无簧之管备体制而不用馀十三
管各取其相和相应者合而成音如吹低尺字则
以第十五管低尺字为主而以第四管低五字和
之或以第十二管高尺字和之吹高尺字则以第
卷一百六十五 第 24a 页 WYG0635-0635c.png
十二管高尺字为主而以第八管高五字和之吹
低工字则以第七管低工字为主而以第三管低
乙字和之吹高工字第十一管独用或第十一管
第七管第三管同用吹低凡字则以第五管低凡
字为主而以第二管低上字和之吹高凡字第十
管独用或以第五管低凡字为主而以第六管高
上字和之吹低六字则以第十四管低六字为主
而以第十二管高尺字和之吹高六字第十三管
低工字则以第七管低工字为主而以第三管低
乙字和之吹高工字第十一管独用或第十一管
第七管第三管同用吹低凡字则以第五管低凡
字为主而以第二管低上字和之吹高凡字第十
管独用或以第五管低凡字为主而以第六管高
上字和之吹低六字则以第十四管低六字为主
而以第十二管高尺字和之吹高六字第十三管
卷一百六十五 第 24b 页 WYG0635-0635d.png
独用吹低五字则以第四管低五字为主而以第
十一管高工字和之吹高五字第八管独用或第
八管第四管第十一管同用吹低乙字第三管独
用吹高乙字则以第三管低乙字为主而以第十
管高凡字和之吹低上字则以第二管低上字为
主而以第十三管高六字和之吹高上字则以第
六管高上字为主而以第十三管高六字和之体
饰并与大笙同
十一管高工字和之吹高五字第八管独用或第
八管第四管第十一管同用吹低乙字第三管独
用吹高乙字则以第三管低乙字为主而以第十
管高凡字和之吹低上字则以第二管低上字为
主而以第十三管高六字和之吹高上字则以第
六管高上字为主而以第十三管高六字和之体
饰并与大笙同
卷一百六十五 第 25a 页 WYG0635-0636a.png
笙之制经无明文汉魏诸儒皆云十三簧晋郭璞
乃曰大笙十九簧小笙十三簧宋书则曰十九簧
至十三簧唐南蛮笙有十六簧宋陈旸始言宋大
乐笙并十七簧旧外设二管谓之义管又言唐乐
图所传有十七管笙十二管笙后周郑译献十六
管笙李照作二十四管笙蜀孟进三十六管笙而
宋史乃曰巢笙十九簧和笙十三簧皆用十九数
十三簧者曰闰馀匏九簧者曰九星匏七簧者曰
乃曰大笙十九簧小笙十三簧宋书则曰十九簧
至十三簧唐南蛮笙有十六簧宋陈旸始言宋大
乐笙并十七簧旧外设二管谓之义管又言唐乐
图所传有十七管笙十二管笙后周郑译献十六
管笙李照作二十四管笙蜀孟进三十六管笙而
宋史乃曰巢笙十九簧和笙十三簧皆用十九数
十三簧者曰闰馀匏九簧者曰九星匏七簧者曰
卷一百六十五 第 25b 页 WYG0635-0636b.png
七星匏元史与宋史同明会典笙十七管律吕精
义疑十九簧者名竽又名巢十三簧者名笙又名
和而谓十七管者为隋以来俗乐之误大抵古人
制器必当于理而适于用然后可以达天下而垂
万世不然则虽一人作之一时用之而尺下万世
勿从也今观笙制诸说虽有不同而小笙十三簧
则未之有异其为古制无疑矣然今小笙十三簧
实亦十七管独四管无簧耳大笙十七管而四管
义疑十九簧者名竽又名巢十三簧者名笙又名
和而谓十七管者为隋以来俗乐之误大抵古人
制器必当于理而适于用然后可以达天下而垂
万世不然则虽一人作之一时用之而尺下万世
勿从也今观笙制诸说虽有不同而小笙十三簧
则未之有异其为古制无疑矣然今小笙十三簧
实亦十七管独四管无簧耳大笙十七管而四管
卷一百六十五 第 26a 页 WYG0635-0636c.png
不用实亦十三簧耳或汉魏以前据其实用而指
为十三或自晋以后取其美观而增为十九欤非
可以臆定也明制十七管信而有徵精义乃执郭
璞十九簧之说以为上下相生不可增减信斯言
也则竽之三十六簧和之十三簧又何说耶且所
贵乎乐器者以声藉此而成也苟能成声欲减不
能苟声不成虽增无用今之大笙十七簧而止用
十三簧者以声止十三而无十七也其管之必以
为十三或自晋以后取其美观而增为十九欤非
可以臆定也明制十七管信而有徵精义乃执郭
璞十九簧之说以为上下相生不可增减信斯言
也则竽之三十六簧和之十三簧又何说耶且所
贵乎乐器者以声藉此而成也苟能成声欲减不
能苟声不成虽增无用今之大笙十七簧而止用
十三簧者以声止十三而无十七也其管之必以
卷一百六十五 第 26b 页 WYG0635-0636d.png
十七者则所谓参差象凤翼者也假使将大笙之
最长者加二管而为十九或将小笙之无簧者去
四管而为十三未为不可但管多则匏过大管少
则匏过小无当于理而不适于用又何必改作为
耶至笙管圆径之大小出音孔分之长短乃声音
高下之所由生然自古无言之者工人约略为之
而无一定之制上编黄钟加分减分同形管既按
积以审音下编又按分以制器诚极声音之妙理
最长者加二管而为十九或将小笙之无簧者去
四管而为十三未为不可但管多则匏过大管少
则匏过小无当于理而不适于用又何必改作为
耶至笙管圆径之大小出音孔分之长短乃声音
高下之所由生然自古无言之者工人约略为之
而无一定之制上编黄钟加分减分同形管既按
积以审音下编又按分以制器诚极声音之妙理
卷一百六十五 第 27a 页 WYG0635-0637a.png
而万世莫能易矣今大笙小笙作全图于前而各
列孔分管次于后又依匏面作图按序列十七孔
各注律名及出音孔次于其外而注工尺声字于
其中其一管自为一字者本孔分之声也其两管
或三管合为一字而以线连之者相和相应之声
也盖笙管细而声清必合两管三管吹之始与人
声他器相协下编谓以本声立宫而徵声和之者
为首音与五音相和正声为主而清声和之者为
列孔分管次于后又依匏面作图按序列十七孔
各注律名及出音孔次于其外而注工尺声字于
其中其一管自为一字者本孔分之声也其两管
或三管合为一字而以线连之者相和相应之声
也盖笙管细而声清必合两管三管吹之始与人
声他器相协下编谓以本声立宫而徵声和之者
为首音与五音相和正声为主而清声和之者为
卷一百六十五 第 27b 页 WYG0635-0637b.png
两声子母相应可谓一言以蔽之矣然用之亦有
少变者如大笙十三管独用则高工字笙之十一
管也乂或以十一管合三管为高工字则较之独
用者声微大而仍高于低工亦为工与乙和十四
管独用为高凡字笙之十七管也然其声太高或
以十七管合二管为高凡字又或以五管合一管
为高凡字亦为凡与高上和八管合十五管为低
乙字笙之三管与十管也或又以此为高乙字而
少变者如大笙十三管独用则高工字笙之十一
管也乂或以十一管合三管为高工字则较之独
用者声微大而仍高于低工亦为工与乙和十四
管独用为高凡字笙之十七管也然其声太高或
以十七管合二管为高凡字又或以五管合一管
为高凡字亦为凡与高上和八管合十五管为低
乙字笙之三管与十管也或又以此为高乙字而
卷一百六十五 第 28a 页 WYG0635-0637c.png
以三管合五管为低乙字亦为乙与凡和九管合
十六管为低上字笙之二管与十三管也十管独
用为高上字笙之第一管也然其声亦太高或以低
上字为高上字而以二管合十四管为低上字亦
为上与低六和小管十管独用为高工字笙之十
一管也然其声甚小又或以十一管合低工字为
高工字亦与子与母和十一管独用为高凡字笙
之第十管也然其声亦小或又以五管合六管为
十六管为低上字笙之二管与十三管也十管独
用为高上字笙之第一管也然其声亦太高或以低
上字为高上字而以二管合十四管为低上字亦
为上与低六和小管十管独用为高工字笙之十
一管也然其声甚小又或以十一管合低工字为
高工字亦与子与母和十一管独用为高凡字笙
之第十管也然其声亦小或又以五管合六管为
卷一百六十五 第 28b 页 WYG0635-0637d.png
高凡字亦为凡与上和十三管独用为高五字笙
之第八管也然其声亦小或又以八管合低五字
为高五字亦为子与母和六管合十一管为低乙
字笙之三管与十管也然无高乙字或即以此为
高乙字而以三管独用为低乙字此其取用虽略
有不同而其相和取声之理则一也大笙出音孔
之次始倍黄钟大吕终无射应钟小笙出音孔之
次始四倍夷则南吕终蕤宾林钟并始低尺字终
之第八管也然其声亦小或又以八管合低五字
为高五字亦为子与母和六管合十一管为低乙
字笙之三管与十管也然无高乙字或即以此为
高乙字而以三管独用为低乙字此其取用虽略
有不同而其相和取声之理则一也大笙出音孔
之次始倍黄钟大吕终无射应钟小笙出音孔之
次始四倍夷则南吕终蕤宾林钟并始低尺字终
卷一百六十五 第 29a 页 WYG0635-0638a.png
高五字其所谓黄钟大吕云者乃据本管之分而
言也其所谓工尺云者乃以笛之声字而言也设
簧而高四音若以簧之高应律之低则为下三音
簧口与出音孔相为首尾气孔与出音孔相为消
息按气孔则气从出音孔往来鼓簧成音不按则
气泄而无音其气孔在内者祗取便于自内按之
非别有取义郑世子以为内外连阙惟雅俗之辨
凿也其列管之次与出音孔之次不同故有管短
言也其所谓工尺云者乃以笛之声字而言也设
簧而高四音若以簧之高应律之低则为下三音
簧口与出音孔相为首尾气孔与出音孔相为消
息按气孔则气从出音孔往来鼓簧成音不按则
气泄而无音其气孔在内者祗取便于自内按之
非别有取义郑世子以为内外连阙惟雅俗之辨
凿也其列管之次与出音孔之次不同故有管短
卷一百六十五 第 29b 页 WYG0635-0638b.png
而孔高管长而孔下者管之长短虽无关于乐音
而要必称其体式通卦验谓竽长四尺二寸风俗
通谓笙长四寸虽参差象凤翼或各据一长一短
而言然未免大相悬远今各取律吕之分以合体
式之宜庶所谓制器尚象者乎若夫代匏以木则
木亦匏矣笙之音以簧不以匏列管匏中取其能
纳气以鼓簧耳今以匏为笙其声固为清越但其
质不坚不能经久故以木代之而与匏音亦无甚
而要必称其体式通卦验谓竽长四尺二寸风俗
通谓笙长四寸虽参差象凤翼或各据一长一短
而言然未免大相悬远今各取律吕之分以合体
式之宜庶所谓制器尚象者乎若夫代匏以木则
木亦匏矣笙之音以簧不以匏列管匏中取其能
纳气以鼓簧耳今以匏为笙其声固为清越但其
质不坚不能经久故以木代之而与匏音亦无甚
卷一百六十五 第 30a 页 WYG0635-0638c.png
差别昔人或以今笙非真匏音或谓不如代匏为
妙皆拘迂之见也至谓代匏者必刻木为匏形不
作匏形而作长底则于俗笙无异是尤于义无取
而不足道矣
妙皆拘迂之见也至谓代匏者必刻木为匏形不
作匏形而作长底则于俗笙无异是尤于义无取
而不足道矣
卷一百六十五 第 30b 页 WYG0635-0638d.png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