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三 第 1a 页 WYG0632-025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十三
钱币考(一/)
(臣/)等谨按自上古刀布之用一变为九府圜法厥
后轻重代殊而肉好之式未之有易于以权百物
之贵贱通农末之有无钱之所关诚钜矣顾利之
所在弊亦随之钱重则奸民盗销以牟利惜铜爱
工则又以薄恶而伪铸易兴有天下者操利人之
皇朝文献通考卷十三
钱币考(一/)
(臣/)等谨按自上古刀布之用一变为九府圜法厥
后轻重代殊而肉好之式未之有易于以权百物
之贵贱通农末之有无钱之所关诚钜矣顾利之
所在弊亦随之钱重则奸民盗销以牟利惜铜爱
工则又以薄恶而伪铸易兴有天下者操利人之
卷十三 第 1b 页 WYG0632-0258b.png
柄求酌中之宜惟在以人用法有以持其弊而已
历代钱法之得失具详马考及五朝续考中我
太祖
太宗龙兴东土创制显庸即已铸有钱文以资民用逮定
鼎燕京以来
列圣相承府事允治内而宝泉宝源之设轻重协宜圜函
精好外则各省局炉座或设或停随时调剂而又
定官司之监理以专责成分兵饷之配支以广流
历代钱法之得失具详马考及五朝续考中我
太祖
太宗龙兴东土创制显庸即已铸有钱文以资民用逮定
鼎燕京以来
列圣相承府事允治内而宝泉宝源之设轻重协宜圜函
精好外则各省局炉座或设或停随时调剂而又
定官司之监理以专责成分兵饷之配支以广流
卷十三 第 2a 页 WYG0632-0259a.png
布务使有远近通行之利而无奸民骫法之弊经
画周详并足垂诸永久迩者西陲底定式廓昄章
复颁钱式于回部各城开铸
天朝乾隆通宝钱俾荒服之人咸昭法守斯尤大同之
郅治已若夫鼓铸所需首在采铜山矿所开海航
所市岁以数千百万计若锡若铅亦各随所产京
省诸局悉取给焉其收买有时其运输有限权衡
定制中外交资求之汉唐钱制极善之时未闻意
画周详并足垂诸永久迩者西陲底定式廓昄章
复颁钱式于回部各城开铸
天朝乾隆通宝钱俾荒服之人咸昭法守斯尤大同之
郅治已若夫鼓铸所需首在采铜山矿所开海航
所市岁以数千百万计若锡若铅亦各随所产京
省诸局悉取给焉其收买有时其运输有限权衡
定制中外交资求之汉唐钱制极善之时未闻意
卷十三 第 2b 页 WYG0632-0259b.png
美法良有如此者也至马氏叙钱而兼及于币盖
古者钱亦称币而尚不足以尽币管子称三币而
刀布为下则凡可以通功易事利民权物者皆可
以币例之也三代以后珠玉但为器饰而不以为
币皮币惟汉武一行之龟贝惟王莽一行之元明
时云南行使𧴩子以之折赋尚沿贝货之遗逮鼓
铸既兴而海𧴩之用久废若乃自宋以来兼用楮
币其制起于交子会子而金元明称之曰钞原其
古者钱亦称币而尚不足以尽币管子称三币而
刀布为下则凡可以通功易事利民权物者皆可
以币例之也三代以后珠玉但为器饰而不以为
币皮币惟汉武一行之龟贝惟王莽一行之元明
时云南行使𧴩子以之折赋尚沿贝货之遗逮鼓
铸既兴而海𧴩之用久废若乃自宋以来兼用楮
币其制起于交子会子而金元明称之曰钞原其
卷十三 第 3a 页 WYG0632-0259c.png
始亦以盐茶劵引之属视之而暂以权钱行之既
久乃即以当钱论者谓以虚代实民不宝贵
国家钱货充盈而无藉乎钞法之用故顺治年间虽
暂用之而旋即停止则亦非今日通行之币也夫
币之坚而可久者莫过于金金有三品或黄或白
或赤而钱特居其一周制黄金方寸而重一觔国
语注虞夏商周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汉书秦
并天下黄金以镒名者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为
久乃即以当钱论者谓以虚代实民不宝贵
国家钱货充盈而无藉乎钞法之用故顺治年间虽
暂用之而旋即停止则亦非今日通行之币也夫
币之坚而可久者莫过于金金有三品或黄或白
或赤而钱特居其一周制黄金方寸而重一觔国
语注虞夏商周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汉书秦
并天下黄金以镒名者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为
卷十三 第 3b 页 WYG0632-0259d.png
下币汉代复以觔名金用金多以千万觔计盖其
时但以黄金为币若白金之用惟汉武之白选王
莽之银货一见于史而后亦渐废固不皆以为币
也魏晋以后金日少而昂币始专用钱六朝迄唐
交广之域以金银为币然止限于一隅至金时铸
银名承安宝货公私同见钱用此以银为币之始
前明中叶令各处税粮得收纳白金而银之用益
广我
时但以黄金为币若白金之用惟汉武之白选王
莽之银货一见于史而后亦渐废固不皆以为币
也魏晋以后金日少而昂币始专用钱六朝迄唐
交广之域以金银为币然止限于一隅至金时铸
银名承安宝货公私同见钱用此以银为币之始
前明中叶令各处税粮得收纳白金而银之用益
广我
卷十三 第 4a 页 WYG0632-0260a.png
朝银钱兼权实为上下通行之币故凡银色之高下
与银直之轻重并附编于左
天命元年铸天命通宝钱丙辰春正月诸贝勒等
具表上
太祖尊号曰
覆育列国英明皇帝建元天命寻开局铸钱二品依古九
府圜法制之轮郭外周钱面作字阳起一为
国书满文一汉字曰天命通宝其满文一品钱质较
与银直之轻重并附编于左
天命元年铸天命通宝钱丙辰春正月诸贝勒等
具表上
太祖尊号曰
覆育列国英明皇帝建元天命寻开局铸钱二品依古九
府圜法制之轮郭外周钱面作字阳起一为
国书满文一汉字曰天命通宝其满文一品钱质较
卷十三 第 4b 页 WYG0632-0260b.png
大
(臣/)等谨按
太祖己亥年二月始
命以满洲语制为
国书嗣后议开金银矿及铁冶盖五金之利已由此
肇兴逮建元天命以后即以满汉字分铸制钱迄
今圜法流传中外臣民共珍为重宝谨依旧制首
载是编仰见我
(臣/)等谨按
太祖己亥年二月始
命以满洲语制为
国书嗣后议开金银矿及铁冶盖五金之利已由此
肇兴逮建元天命以后即以满汉字分铸制钱迄
今圜法流传中外臣民共珍为重宝谨依旧制首
载是编仰见我
卷十三 第 5a 页 WYG0632-0260c.png
朝开国之初所以裕国而利民者规模宏远矣
天聪元年铸天聪通宝钱时
太宗文皇帝御极改元天聪亦铸钱二品一为满文一汉
字曰天聪通宝大小各如旧制
顺治元年置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铸顺治通
宝钱时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今置宝泉局属于户部宝源局属
于工部各鼓铸制钱文曰顺治通宝用汉字每文
天聪元年铸天聪通宝钱时
太宗文皇帝御极改元天聪亦铸钱二品一为满文一汉
字曰天聪通宝大小各如旧制
顺治元年置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铸顺治通
宝钱时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今置宝泉局属于户部宝源局属
于工部各鼓铸制钱文曰顺治通宝用汉字每文
卷十三 第 5b 页 WYG0632-0260d.png
重一钱宝泉局岁铸钱解交户部库配银给发兵
饷以户部汉右侍郎一人督理京省钱法满汉司
官各一人监督局务每年掣差设局大使一人宝
源局岁铸钱解交工部节慎库以备给发各工之
用钱法亦掌于汉右侍郎置满汉监督官三人专
司出纳设局大使一人馀制与户部同寻户部议
将顺治通宝钱式颁发各省镇有应需鼓铸者令
定议开局
饷以户部汉右侍郎一人督理京省钱法满汉司
官各一人监督局务每年掣差设局大使一人宝
源局岁铸钱解交工部节慎库以备给发各工之
用钱法亦掌于汉右侍郎置满汉监督官三人专
司出纳设局大使一人馀制与户部同寻户部议
将顺治通宝钱式颁发各省镇有应需鼓铸者令
定议开局
卷十三 第 6a 页 WYG0632-0261a.png
(臣/)等谨按唐宋铸钱之所皆称为监元时亦称为
司其称为局者仍明制也明代直省铸局皆得称
宝泉宝源
本朝惟京局称之其开铸之期曰卯宋以后始有画卯
点卯之名盖取其时之早相沿既久遂以一期为
一卯至计钱之数自汉以来曰贯亦曰缗前明或
以锭计每五千文为一锭今以钱千文为一串犹
之贯缗之义云
司其称为局者仍明制也明代直省铸局皆得称
宝泉宝源
本朝惟京局称之其开铸之期曰卯宋以后始有画卯
点卯之名盖取其时之早相沿既久遂以一期为
一卯至计钱之数自汉以来曰贯亦曰缗前明或
以锭计每五千文为一锭今以钱千文为一串犹
之贯缗之义云
卷十三 第 6b 页 WYG0632-0261b.png
二年定钱制每文重一钱二分先是工部侍郎叶
初春以制钱每七文准银一分钱价日增民未称
便请颁铸当五当二钱以便民用不允至是户部
议言钱文尚轻应更旧制每文重一钱者为一钱
二分凡七文准银一分旧钱以十四文准银一分
官以此徵收民以此输纳听便行使从之
(臣/)等谨按钱之轻重古以铢与累黍计今以钱与
分釐计盖分釐之数古者但以为度名而不以为
初春以制钱每七文准银一分钱价日增民未称
便请颁铸当五当二钱以便民用不允至是户部
议言钱文尚轻应更旧制每文重一钱者为一钱
二分凡七文准银一分旧钱以十四文准银一分
官以此徵收民以此输纳听便行使从之
(臣/)等谨按钱之轻重古以铢与累黍计今以钱与
分釐计盖分釐之数古者但以为度名而不以为
卷十三 第 7a 页 WYG0632-0261c.png
权名权之为数则十黍为累十累为铢二十四铢
为两自太公圜法轻重以铢汉以后每以铢之数
铸于钱文唐开元通宝为二铢四累积十钱重一
两是每文为今之重一钱后人以为繁而难晓故
十分其两而代以钱字盖宋之前已然考宋太宗
淳化二年诏定称法其时以太府权衡但有一钱
至十觔之数乃别为新制以御书三体淳化钱较
定实重二铢四累为一钱就黍累铢参之度尺以
为两自太公圜法轻重以铢汉以后每以铢之数
铸于钱文唐开元通宝为二铢四累积十钱重一
两是每文为今之重一钱后人以为繁而难晓故
十分其两而代以钱字盖宋之前已然考宋太宗
淳化二年诏定称法其时以太府权衡但有一钱
至十觔之数乃别为新制以御书三体淳化钱较
定实重二铢四累为一钱就黍累铢参之度尺以
卷十三 第 7b 页 WYG0632-0261d.png
忽丝毫釐各积分为一钱之则然后制取等称新
制既定中外以为便是则十釐为分十分为钱之
计数始于宋时所谓钱者即借钱币之钱以为数
名所谓分釐者即借度尺长短之名以为轻重之
名也若夫古之称法至后世而加重隋文帝铸五
铢钱重如其文而每钱一千重四觔二两则古称
三觔为隋一觔而少隋书亦谓开皇以古称三觔
为一觔孔颖达左传正义谓周隋称于古三而为
制既定中外以为便是则十釐为分十分为钱之
计数始于宋时所谓钱者即借钱币之钱以为数
名所谓分釐者即借度尺长短之名以为轻重之
名也若夫古之称法至后世而加重隋文帝铸五
铢钱重如其文而每钱一千重四觔二两则古称
三觔为隋一觔而少隋书亦谓开皇以古称三觔
为一觔孔颖达左传正义谓周隋称于古三而为
卷十三 第 8a 页 WYG0632-0262a.png
一杜佑通典谓六朝称三两当唐一两今以古称
三之一约之则汉之五铢钱止当今七分而弱而
今之重一钱二分者实为古八铢有赢此固权法
相沿之不同亦可见今之鼓铸其不爱铜而不惜
工实更胜于古焉
又议令崇文门及天津临清淮安三关各动支税
银一万两办铜解宝泉局
又定工部差司官一人专督办买商铜解宝源局
三之一约之则汉之五铢钱止当今七分而弱而
今之重一钱二分者实为古八铢有赢此固权法
相沿之不同亦可见今之鼓铸其不爱铜而不惜
工实更胜于古焉
又议令崇文门及天津临清淮安三关各动支税
银一万两办铜解宝泉局
又定工部差司官一人专督办买商铜解宝源局
卷十三 第 8b 页 WYG0632-0262b.png
又令山西陜西省及密云蓟宣府大同延绥临清
等镇各开鼓铸局先是元年已颁发钱式至是各
省镇陆续奏请开铸户部议准每文照京局重一
钱二分令各右布政使总理钱法委就近道府及
同知通判等官分管局务
(臣/)等谨按各镇之名
国初尚沿明旧制其蓟宣府大同延绥四镇明代在
九边之列顺治初年于宣府大同仍专设有总督
等镇各开鼓铸局先是元年已颁发钱式至是各
省镇陆续奏请开铸户部议准每文照京局重一
钱二分令各右布政使总理钱法委就近道府及
同知通判等官分管局务
(臣/)等谨按各镇之名
国初尚沿明旧制其蓟宣府大同延绥四镇明代在
九边之列顺治初年于宣府大同仍专设有总督
卷十三 第 9a 页 WYG0632-0262c.png
巡抚学道总兵等官于延绥设有巡抚总兵等官
密云为顺天巡抚所驻并设总兵等官蓟与临清
各设总兵等官并为重镇故特置钱局嗣后各员
陆续裁并移驻各地方仍如府州县之制不复称
为镇云
三年禁用前代旧钱户部议定制钱渐广旧钱应
概禁不用惟崇祯钱暂许行使其馀旧钱有愿送
部者每觔给直八分以资鼓铸至八年以明季旧
密云为顺天巡抚所驻并设总兵等官蓟与临清
各设总兵等官并为重镇故特置钱局嗣后各员
陆续裁并移驻各地方仍如府州县之制不复称
为镇云
三年禁用前代旧钱户部议定制钱渐广旧钱应
概禁不用惟崇祯钱暂许行使其馀旧钱有愿送
部者每觔给直八分以资鼓铸至八年以明季旧
卷十三 第 9b 页 WYG0632-0262d.png
钱流行日久未能遽革复申其禁以三月为限过
三月仍行使者罪之
又申假银及行使低银之禁
(臣/)等谨按银乃币之一端魏晋以前以黄金为通
行之币金元以后以白金为通行之币汉时伪黄
金之律马考亦载入钱币门自银既盛行与钱互
相流转假银与低银足为市易之害考
国初定伪造金银者杖一百徒三年为从及知情买
三月仍行使者罪之
又申假银及行使低银之禁
(臣/)等谨按银乃币之一端魏晋以前以黄金为通
行之币金元以后以白金为通行之币汉时伪黄
金之律马考亦载入钱币门自银既盛行与钱互
相流转假银与低银足为市易之害考
国初定伪造金银者杖一百徒三年为从及知情买
卷十三 第 10a 页 WYG0632-0263a.png
使者减一等至康熙年间定凡造锡锞充假银者
杖枷流三千里乾隆五年复定凡用铜锡铅铁药
煮为假银行使者系旗人鞭枷发黑龙江系民杖
枷发云贵川广烟瘴少轻地方为从及知情买使
者拟流其将银凿孔倾入铜铅及将铜铅倾锭外
包以银使用者仍照杖徒原律定拟(互详/刑考)
又增设户部宝泉局笔帖式二人以一年更代
又令湖广省城及荆州府各开鼓铸局
杖枷流三千里乾隆五年复定凡用铜锡铅铁药
煮为假银行使者系旗人鞭枷发黑龙江系民杖
枷发云贵川广烟瘴少轻地方为从及知情买使
者拟流其将银凿孔倾入铜铅及将铜铅倾锭外
包以银使用者仍照杖徒原律定拟(互详/刑考)
又增设户部宝泉局笔帖式二人以一年更代
又令湖广省城及荆州府各开鼓铸局
卷十三 第 10b 页 WYG0632-0263b.png
四年议令芜湖浒墅扬州西新北新九江六关各
动支税银一万两办铜解宝泉局
禁止伪钱户部议言天下初定草窃未靖杂出伪
钱且至奸民乘便盗铸应下令禁戢从之
(臣/)等谨按
国朝初年有故明福王朱由崧窃据江左于顺治二
年平之唐王朱聿键窃据福州唐王之弟朱聿
窃据广州俱于顺治三年平之永明王朱由榔初
动支税银一万两办铜解宝泉局
禁止伪钱户部议言天下初定草窃未靖杂出伪
钱且至奸民乘便盗铸应下令禁戢从之
(臣/)等谨按
国朝初年有故明福王朱由崧窃据江左于顺治二
年平之唐王朱聿键窃据福州唐王之弟朱聿
窃据广州俱于顺治三年平之永明王朱由榔初
卷十三 第 11a 页 WYG0632-0263c.png
据肇庆后屡经转徙于顺治十八年平之朱由崧
等僣有伪号私铸钱文故是年禁止行使
又令
盛京及江西河南省湖广之常德府各开鼓铸局
又更定钱直户部议定制钱行使原系每七文准
银一分钱价既重小民交易不便应改为每十文
准银一分永著为令
(臣/)等谨按钱与银相权而行欲求钱法之流通必
等僣有伪号私铸钱文故是年禁止行使
又令
盛京及江西河南省湖广之常德府各开鼓铸局
又更定钱直户部议定制钱行使原系每七文准
银一分钱价既重小民交易不便应改为每十文
准银一分永著为令
(臣/)等谨按钱与银相权而行欲求钱法之流通必
卷十三 第 11b 页 WYG0632-0263d.png
先定钱直之高下钱无定直则铺户之倒换者得
以操其重轻私家之居奇者得以伺其赢缩钱价
无准而物价亦失其平自汉以来银尚未为通用
之币故银钱相权之直前史多未及详大抵古者
金银视后世较贱而铜钱视后世较贵汉书食货
志汉武铸白金三品龙文白选重八两直三千马
文直五百龟文直三百所谓白金者杂银锡为之
既非专用真银而其时以县官空乏聊造以赡用
以操其重轻私家之居奇者得以伺其赢缩钱价
无准而物价亦失其平自汉以来银尚未为通用
之币故银钱相权之直前史多未及详大抵古者
金银视后世较贱而铜钱视后世较贵汉书食货
志汉武铸白金三品龙文白选重八两直三千马
文直五百龟文直三百所谓白金者杂银锡为之
既非专用真银而其时以县官空乏聊造以赡用
卷十三 第 12a 页 WYG0632-0264a.png
不可据以为准故重八两者直三千而六两四两
者止直五百三百则知当日原未尝以白金之重
与铜钱相较而平其直也新莽时黄金一觔直钱
万银八两为一流朱提银一流直钱一千五百八
十他银一流直钱千以古称比后世三之一计之
金一觔实为今五两有奇而直止万银八两实为
今二两八钱有奇而直止千有奇及千则汉时钱
贵可见而金价但五倍于银则以金多而易得也
者止直五百三百则知当日原未尝以白金之重
与铜钱相较而平其直也新莽时黄金一觔直钱
万银八两为一流朱提银一流直钱一千五百八
十他银一流直钱千以古称比后世三之一计之
金一觔实为今五两有奇而直止万银八两实为
今二两八钱有奇而直止千有奇及千则汉时钱
贵可见而金价但五倍于银则以金多而易得也
卷十三 第 12b 页 WYG0632-0264b.png
宋真宗尝论咸平中金两五千银两八百是金银
之直已较贵于汉自钞法盛行而钱价益无定准
金时每银一两折钱二贯则银直又过昂明代钱
互有贵贱每银一钱直五十五文至百文不等又
有京钱外省钱多寡之异末季至银一两易钱五
六千文而钱法大坏我
朝定鼎之初议以银一分为钱七文是年更定每分
为十文以为定例嗣后屡经申明其令其囤积官
之直已较贵于汉自钞法盛行而钱价益无定准
金时每银一两折钱二贯则银直又过昂明代钱
互有贵贱每银一钱直五十五文至百文不等又
有京钱外省钱多寡之异末季至银一两易钱五
六千文而钱法大坏我
朝定鼎之初议以银一分为钱七文是年更定每分
为十文以为定例嗣后屡经申明其令其囤积官
卷十三 第 13a 页 WYG0632-0264c.png
钱者有禁兴贩搀和小钱者有禁偶遇钱价稍昂
复多方调剂以平其直务使转移出入上握其权
交易流通下收其利诚为酌中便民之利也
五年开江南江宁府鼓铸停
盛京及延绥镇局户部议言江南江宁府为前代建
都之地商贾云集现在有满兵分驻防守准于所
在设局开铸其
盛京及延绥镇钱文尚非急需采买铜觔亦甚不易
复多方调剂以平其直务使转移出入上握其权
交易流通下收其利诚为酌中便民之利也
五年开江南江宁府鼓铸停
盛京及延绥镇局户部议言江南江宁府为前代建
都之地商贾云集现在有满兵分驻防守准于所
在设局开铸其
盛京及延绥镇钱文尚非急需采买铜觔亦甚不易
卷十三 第 13b 页 WYG0632-0264d.png
应请暂行停止从之
六年移大同镇局于阳和城
令浙江福建山东省各开鼓铸局
七年议令临清淮安浒墅芜湖北新九江六关各
增支税银一万两办铜解宝泉局
开湖广襄阳郧阳二府鼓铸局
七月裁江宁府局鼓铸同知先是以江宁重镇特
设同知一人专理局务至是定议裁减令地方官
六年移大同镇局于阳和城
令浙江福建山东省各开鼓铸局
七年议令临清淮安浒墅芜湖北新九江六关各
增支税银一万两办铜解宝泉局
开湖广襄阳郧阳二府鼓铸局
七月裁江宁府局鼓铸同知先是以江宁重镇特
设同知一人专理局务至是定议裁减令地方官
卷十三 第 14a 页 WYG0632-0265a.png
兼管
八年增定钱制每文重一钱二分五釐户部议言
钱为国宝务厚且大始定制每文重一钱继重一
钱二分犹嫌其轻应每文改铸重一钱二分五釐
仍照定制以每钱百文准银一钱从之
又行钞贯之制是年始造钞一十二万八千一百
七十二贯有奇自后岁以为额至十八年即行停
止
八年增定钱制每文重一钱二分五釐户部议言
钱为国宝务厚且大始定制每文重一钱继重一
钱二分犹嫌其轻应每文改铸重一钱二分五釐
仍照定制以每钱百文准银一钱从之
又行钞贯之制是年始造钞一十二万八千一百
七十二贯有奇自后岁以为额至十八年即行停
止
卷十三 第 14b 页 WYG0632-0265b.png
(臣/)等谨按钞法始于宋之楮币至明代钞以桑穰
故纸为之外为阑纹中图钱贯之状并印贯例文
字于其上民间伪造者有禁原以济钱法之穷也
顺治初年经费未定用度浩繁是岁
世祖章皇帝亲政之始先以国帑未充
特命发内库银支给官俸等项嗣后仿明旧制造为钞贯
与钱兼行盖金元以来钞法之弊在于钱不胜钞
钞既日多钱行日少于是钞轻物重终至壅格而
故纸为之外为阑纹中图钱贯之状并印贯例文
字于其上民间伪造者有禁原以济钱法之穷也
顺治初年经费未定用度浩繁是岁
世祖章皇帝亲政之始先以国帑未充
特命发内库银支给官俸等项嗣后仿明旧制造为钞贯
与钱兼行盖金元以来钞法之弊在于钱不胜钞
钞既日多钱行日少于是钞轻物重终至壅格而
卷十三 第 15a 页 WYG0632-0265c.png
法遂以穷明臣往往言钞法不可行以用之者
无权也
国初制钞甚少其上下流通仍以铜钱故暂行之而
无弊嗣后旋即停罢大抵自宋迄明于铜钱之外
皆兼以钞为币
本朝始专以银为币夫因榖帛而权之以钱复因钱之
难于赍运而权之以币钞与银皆为权钱而起然
钞虚而银实钞易昏烂而银可久使钞难零析而
无权也
国初制钞甚少其上下流通仍以铜钱故暂行之而
无弊嗣后旋即停罢大抵自宋迄明于铜钱之外
皆兼以钞为币
本朝始专以银为币夫因榖帛而权之以钱复因钱之
难于赍运而权之以币钞与银皆为权钱而起然
钞虚而银实钞易昏烂而银可久使钞难零析而
卷十三 第 15b 页 WYG0632-0265d.png
银可分用其得失固自判然前代恐钞法之阻滞
并银与铜钱而禁之至于用银者以奸恶论以钱
交易者掠治其罪亦为不揣其本末矣然则钱与
币之各得其宜固无有逾于我
朝者也
又议令各布政司止各开一局馀俱停止户部议
言见在铸局过多民易盗铸为奸应行裁减于各
布政使司驻劄之省城止留一局鼓铸其馀各镇
并银与铜钱而禁之至于用银者以奸恶论以钱
交易者掠治其罪亦为不揣其本末矣然则钱与
币之各得其宜固无有逾于我
朝者也
又议令各布政司止各开一局馀俱停止户部议
言见在铸局过多民易盗铸为奸应行裁减于各
布政使司驻劄之省城止留一局鼓铸其馀各镇
卷十三 第 16a 页 WYG0632-0266a.png
及湖广之荆州常德襄阳郧阳府等局一概停止
从之
九年定各省局钱本息奏销之例先是各省设局
鼓铸初定章程局钱本息各布政使虽立册稽查
未经达部户部议言本部为天下财赋总汇应责
成各该管衙门将铸钱本息按季报部以凭核查
岁终汇册奏销从之
又议减西新关办宝泉局铜银五千两改令芜湖
从之
九年定各省局钱本息奏销之例先是各省设局
鼓铸初定章程局钱本息各布政使虽立册稽查
未经达部户部议言本部为天下财赋总汇应责
成各该管衙门将铸钱本息按季报部以凭核查
岁终汇册奏销从之
又议减西新关办宝泉局铜银五千两改令芜湖
卷十三 第 16b 页 WYG0632-0266b.png
关浒墅关增办先是定西新关支税银万两芜湖
浒墅关各二万两办户局铜觔至是以西新税课
不比他关户部议准令减银五千两改增芜湖关银
二千两浒墅关银三千两如额分办
十年复开密云蓟宣府阳和临清等镇鼓铸局先
因各省镇局过多定议裁减至是以钱用日广钱
价渐昂户部议准仍设密云等处铸局共增炉三
百有四座
浒墅关各二万两办户局铜觔至是以西新税课
不比他关户部议准令减银五千两改增芜湖关银
二千两浒墅关银三千两如额分办
十年复开密云蓟宣府阳和临清等镇鼓铸局先
因各省镇局过多定议裁减至是以钱用日广钱
价渐昂户部议准仍设密云等处铸局共增炉三
百有四座
卷十三 第 17a 页 WYG0632-0266c.png
又铸一釐字钱九卿等会议疏通钱法奏言铸钱
务照定式每文重一钱二分五釐钱背之左增铸
汉文一釐二字其右户部铸户字工部铸工字如
江南江西浙江福建湖广河南山东山西陜西省
城及密云蓟宣府阳和临清等镇并铸开局地方
一字须极精工铸不合式者参究每千文准银一
两其见行旧时制钱原有高低厚薄不等难以强
齐一切贸易应暂从民便至直省钱法责成右布
务照定式每文重一钱二分五釐钱背之左增铸
汉文一釐二字其右户部铸户字工部铸工字如
江南江西浙江福建湖广河南山东山西陜西省
城及密云蓟宣府阳和临清等镇并铸开局地方
一字须极精工铸不合式者参究每千文准银一
两其见行旧时制钱原有高低厚薄不等难以强
齐一切贸易应暂从民便至直省钱法责成右布
卷十三 第 17b 页 WYG0632-0266d.png
政使专督稽查奉
上谕钱法难行皆因铸造不精所致见今官钱该部酌减
炉座务精工如式背添一釐二字上下通行闻向来官
炉夹带私铸尤为病国犯者以枉法赃论罪其私铸奸
民不时严缉若仍违犯并地方官究处馀悉如议行
(臣/)等谨按古半两五铢等钱皆纪铜之轻重
本朝之一厘字钱则纪直银之数考古者数名先作氂
字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十丝为毫十毫为氂
上谕钱法难行皆因铸造不精所致见今官钱该部酌减
炉座务精工如式背添一釐二字上下通行闻向来官
炉夹带私铸尤为病国犯者以枉法赃论罪其私铸奸
民不时严缉若仍违犯并地方官究处馀悉如议行
(臣/)等谨按古半两五铢等钱皆纪铜之轻重
本朝之一厘字钱则纪直银之数考古者数名先作氂
字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十丝为毫十毫为氂
卷十三 第 18a 页 WYG0632-0267a.png
说者谓毫断马尾为之氂为氂牛尾毛盖取自微
至著之义也史记汉书多作氂后乃通用作釐其
又为厘者从省文也是年钱局幕文皆作厘
十二年定制钱配给俸饷之例户部议言制钱日
广请于每年二月八月以局钱半成配给官俸及兵
饷其直省兵饷等项亦令以制钱按成搭放从之
(臣/)等谨按直省开铸地方除搭放兵饷外或兼给
官役俸工驿站杂支等项视局钱之多寡随时酌
至著之义也史记汉书多作氂后乃通用作釐其
又为厘者从省文也是年钱局幕文皆作厘
十二年定制钱配给俸饷之例户部议言制钱日
广请于每年二月八月以局钱半成配给官俸及兵
饷其直省兵饷等项亦令以制钱按成搭放从之
(臣/)等谨按直省开铸地方除搭放兵饷外或兼给
官役俸工驿站杂支等项视局钱之多寡随时酌
卷十三 第 18b 页 WYG0632-0267b.png
放核算报销本无定额
又开山东莱州府鼓铸局
十三年停福建鼓铸
又定奏销钱本违限处分户部议言各省鼓铸钱本
宜按期奏销违者应酌定处分其自今各州县钱
本过三月不完者罚六月俸再限三月不完者住
俸再展限三月仍不完者降职二级调用接催官
不完者处分同例如样钱颁发而铸造迟延及季
又开山东莱州府鼓铸局
十三年停福建鼓铸
又定奏销钱本违限处分户部议言各省鼓铸钱本
宜按期奏销违者应酌定处分其自今各州县钱
本过三月不完者罚六月俸再限三月不完者住
俸再展限三月仍不完者降职二级调用接催官
不完者处分同例如样钱颁发而铸造迟延及季
卷十三 第 19a 页 WYG0632-0267c.png
报愆期钱式粗坏者俱罚一年俸从之
又移阳和局于大同改铸钱幕阳字为同字
(臣/)等谨按阳和地近大同明洪武年间筑城景泰
时设宣大总督驻此为重镇
国初尚沿其制顺治六年以移大同府治于此并移
铸局八年仍还故治至是年议裁宣大总督故铸
局复移大同时以高山卫并入阳和卫为阳高卫
今为阳高县
又移阳和局于大同改铸钱幕阳字为同字
(臣/)等谨按阳和地近大同明洪武年间筑城景泰
时设宣大总督驻此为重镇
国初尚沿其制顺治六年以移大同府治于此并移
铸局八年仍还故治至是年议裁宣大总督故铸
局复移大同时以高山卫并入阳和卫为阳高卫
今为阳高县
卷十三 第 19b 页 WYG0632-0267d.png
十四年定直省钱粮兼收银钱之例户部议言直
省徵纳钱粮多系收银见今钱多壅滞应上下流
通请令银钱兼收以银七钱三为准银则尽数起
解其钱充存留之用永为定例从之
(臣/)等谨按古者赋税之制惟以谷帛其后以钱又
其后以银汉律有口算出钱但施之丁赋而已自
唐定两税法始以钱为惟正之供宋代因之民间
输官之物谓之钱粮由此昉也唐以银为土贡而
省徵纳钱粮多系收银见今钱多壅滞应上下流
通请令银钱兼收以银七钱三为准银则尽数起
解其钱充存留之用永为定例从之
(臣/)等谨按古者赋税之制惟以谷帛其后以钱又
其后以银汉律有口算出钱但施之丁赋而已自
唐定两税法始以钱为惟正之供宋代因之民间
输官之物谓之钱粮由此昉也唐以银为土贡而
卷十三 第 20a 页 WYG0632-0268a.png
不以为赋宋景祐时诏诸路岁输缗钱福建二广
易以银于是银始得代钱明洪武九年许民以银
钱钞绢代输今年租税于是银始得代粮正统元
年以后令浙江江西湖广等处租税俱量收银此
以银为赋之始也
国初于是年定银七钱三之例嗣后银钱交纳仍各
随民便雍正十一年复以民间正赋概行交银经
安徽巡抚徐本奏准凡小户零星及大户尾欠钱
易以银于是银始得代钱明洪武九年许民以银
钱钞绢代输今年租税于是银始得代粮正统元
年以后令浙江江西湖广等处租税俱量收银此
以银为赋之始也
国初于是年定银七钱三之例嗣后银钱交纳仍各
随民便雍正十一年复以民间正赋概行交银经
安徽巡抚徐本奏准凡小户零星及大户尾欠钱
卷十三 第 20b 页 WYG0632-0268b.png
粮纳银时恐致称收折耗请令完纳制钱每银一
分收钱十文连耗羡在内至乾隆元年又以直𨽻
所属州县徵收钱粮多有以钱作银民间交钱比纳
银为数较重
特谕凡钱粮在一钱以上者不必勒令交钱在一钱以
下者仍照旧例银钱听其自便云
又停各省镇鼓铸专归京局更定钱制每文重一
钱四分于钱幕铸满文户部奉
分收钱十文连耗羡在内至乾隆元年又以直𨽻
所属州县徵收钱粮多有以钱作银民间交钱比纳
银为数较重
特谕凡钱粮在一钱以上者不必勒令交钱在一钱以
下者仍照旧例银钱听其自便云
又停各省镇鼓铸专归京局更定钱制每文重一
钱四分于钱幕铸满文户部奉
卷十三 第 21a 页 WYG0632-0268c.png
上谕鼓铸之法原以裕国便民今各省开炉太多铸造不
精以致奸民乘机盗铸钱愈多而愈贱私钱公行官钱
壅滞官民两受其病欲使钱法无弊莫若鼓铸归一其
各省铸炉一概停止独令京局鼓铸务比旧钱体质更
加阔厚每文重一钱四分磨铝精工且兼用满汉字俾
私钱难于伪作一面铸顺治通宝四汉字一面铸宝泉
二满字其见行之钱姑准暂用俟三年后止用新铸制
钱旧钱尽行销毁
精以致奸民乘机盗铸钱愈多而愈贱私钱公行官钱
壅滞官民两受其病欲使钱法无弊莫若鼓铸归一其
各省铸炉一概停止独令京局鼓铸务比旧钱体质更
加阔厚每文重一钱四分磨铝精工且兼用满汉字俾
私钱难于伪作一面铸顺治通宝四汉字一面铸宝泉
二满字其见行之钱姑准暂用俟三年后止用新铸制
钱旧钱尽行销毁
卷十三 第 21b 页 WYG0632-0268d.png
(臣/)等谨按是年为钱背铸满文之始寻工部局亦
照式铸宝源二满字考钱之为制自古迄今递加
详备荀悦谓夏殷以前钱无文周制则有文盖以
宝字系钱自周景王之宝货始以年号系钱自宋
孝武之孝建钱始以通宝字系钱自唐之开元钱
始但武德铸开元钱原取回环可读亦得称开通
钱其专称通宝者实自唐之建中通宝始至钱背
之系以地名则自唐会昌时之开元钱始厥后或
照式铸宝源二满字考钱之为制自古迄今递加
详备荀悦谓夏殷以前钱无文周制则有文盖以
宝字系钱自周景王之宝货始以年号系钱自宋
孝武之孝建钱始以通宝字系钱自唐之开元钱
始但武德铸开元钱原取回环可读亦得称开通
钱其专称通宝者实自唐之建中通宝始至钱背
之系以地名则自唐会昌时之开元钱始厥后或
卷十三 第 22a 页 WYG0632-0269a.png
有系以开铸年数者或有系以当五当十数者至
本朝始定铸在京局名及直省地名焉若夫钱之有面
有背古钱皆一面有字一面无字昔人以无字处
为面为阳有字处为背为阴谓如器物款识必书
于底其实不然考汉书称钱之面背又作文与幕
荀悦以幕为漫而无文韦昭曰幕钱背也则无文
字处之为背自古已然惟是古钱有字之面但纪
铢两之轻重至宋孝建四铢钱兼纪年号于是两
本朝始定铸在京局名及直省地名焉若夫钱之有面
有背古钱皆一面有字一面无字昔人以无字处
为面为阳有字处为背为阴谓如器物款识必书
于底其实不然考汉书称钱之面背又作文与幕
荀悦以幕为漫而无文韦昭曰幕钱背也则无文
字处之为背自古已然惟是古钱有字之面但纪
铢两之轻重至宋孝建四铢钱兼纪年号于是两
卷十三 第 22b 页 WYG0632-0269b.png
面皆有字唐宋以来皆纪年号而不纪铢两遂以
通宝之文为面此则古今称号之各随其宜也
定私铸铜钱禁例和硕简亲王济度等议定凡奸
民私铸为首及匠人拟斩监候为从及知情买使
者拟绞监候总甲十家长知情不举首者照为首
例不知者杖一百徒三年告捕者给赏银五十两
其卖钱之经纪铺户有兴贩搀和私钱者杖一百
流徙尚阳堡
通宝之文为面此则古今称号之各随其宜也
定私铸铜钱禁例和硕简亲王济度等议定凡奸
民私铸为首及匠人拟斩监候为从及知情买使
者拟绞监候总甲十家长知情不举首者照为首
例不知者杖一百徒三年告捕者给赏银五十两
其卖钱之经纪铺户有兴贩搀和私钱者杖一百
流徙尚阳堡
卷十三 第 23a 页 WYG0632-0269c.png
(臣/)等谨按钱之禁例事属刑制而其随时轻重所
以维持钱法故前考亦见钱币门考私铸原律为
首及匠人绞候为从及知情买使者各减一等至
是年更定其例十八年复申其禁视前例加严为
首及匠人斩决家产入官为从及知情买使者绞
决总甲十家长知情照为首例不知者枷一月仍
拟杖徒兴贩搀和者枷一月仍拟杖流康熙七年
定搀和在十文以上者仍照原例九文以下者拟
以维持钱法故前考亦见钱币门考私铸原律为
首及匠人绞候为从及知情买使者各减一等至
是年更定其例十八年复申其禁视前例加严为
首及匠人斩决家产入官为从及知情买使者绞
决总甲十家长知情照为首例不知者枷一月仍
拟杖徒兴贩搀和者枷一月仍拟杖流康熙七年
定搀和在十文以上者仍照原例九文以下者拟
卷十三 第 23b 页 WYG0632-0269d.png
枷杖免其流徙又定私铸之邻佑不论知情与否
俱枷一月杖一百徒一年二十九年定搀和私钱
者不论钱数多寡系旗人鞭八十系民杖八十免
其枷示流徙三十六年定官船户夹带私钱者拟
杖流同船人知情不首者拟杖徒三十八年定搀
和私钱者系旗人鞭一百系民杖一百各枷一月
四十四年定私铸之总甲十家长不知情者枷一
月杖一百徒二年兴贩搀和者枷二月杖一百发
俱枷一月杖一百徒一年二十九年定搀和私钱
者不论钱数多寡系旗人鞭八十系民杖八十免
其枷示流徙三十六年定官船户夹带私钱者拟
杖流同船人知情不首者拟杖徒三十八年定搀
和私钱者系旗人鞭一百系民杖一百各枷一月
四十四年定私铸之总甲十家长不知情者枷一
月杖一百徒二年兴贩搀和者枷二月杖一百发
卷十三 第 24a 页 WYG0632-0270a.png
云贵川广烟瘴少轻地方寻又令水陆要口查拿
专事兴贩私钱之人照知情买使例绞决四十七
年定私铸之邻佑与总甲十家长知情不首者俱
拟斩决私行兴贩者亦分为首斩决为从绞决漕
船盐船夹带运卖私钱者俱照斩决例雍正十一
年定私铸各犯将情由审明照强盗例分别法所
难贷情有可原于疏内申明可原者改拟发遣十
三年定拿获私铸其知情分利之同居父兄伯叔
专事兴贩私钱之人照知情买使例绞决四十七
年定私铸之邻佑与总甲十家长知情不首者俱
拟斩决私行兴贩者亦分为首斩决为从绞决漕
船盐船夹带运卖私钱者俱照斩决例雍正十一
年定私铸各犯将情由审明照强盗例分别法所
难贷情有可原于疏内申明可原者改拟发遣十
三年定拿获私铸其知情分利之同居父兄伯叔
卷十三 第 24b 页 WYG0632-0270b.png
等减本犯罪一等虽分利而不知情者减二等父
兄不能禁约者杖一百又定私铸未成即被获者
杖一百流三千里其邻佑人等知情不首者杖一
百徒三年不知者杖八十乾隆五年定私铸之房
主邻佑总甲十家长知情者照为从者绞决不知
者系旗人鞭一百系民杖一百十五年改定私铸
为首及匠人皆拟斩候为从及知情买使者皆发
遣为奴如在场止得受些微雇直及停工后贪其
兄不能禁约者杖一百又定私铸未成即被获者
杖一百流三千里其邻佑人等知情不首者杖一
百徒三年不知者杖八十乾隆五年定私铸之房
主邻佑总甲十家长知情者照为从者绞决不知
者系旗人鞭一百系民杖一百十五年改定私铸
为首及匠人皆拟斩候为从及知情买使者皆发
遣为奴如在场止得受些微雇直及停工后贪其
卷十三 第 25a 页 WYG0632-0270c.png
价贱偶为买使以及房主邻佑总甲十家长知情
不首者皆照为从罪减二等杖一百徒三年其房
主人等并不知情但失于觉察者杖一百官船户
夹带私钱者杖一百徒二年同船人知情不首者
杖八十二十三年定私铸在十千以上及铸非一
次者秋审时俱入情实其数不及十千及畏罪中
止者俱照情有可原发遣二十四年定私铸未成
之房主邻佑人等知情不首者照已成之案减二
不首者皆照为从罪减二等杖一百徒三年其房
主人等并不知情但失于觉察者杖一百官船户
夹带私钱者杖一百徒二年同船人知情不首者
杖八十二十三年定私铸在十千以上及铸非一
次者秋审时俱入情实其数不及十千及畏罪中
止者俱照情有可原发遣二十四年定私铸未成
之房主邻佑人等知情不首者照已成之案减二
卷十三 第 25b 页 WYG0632-0270d.png
等罪止杖八十徒二年其受雇之人亦如之(互详/刑考)
定各官失察私铸处分和硕简亲王等议定凡民
间私铸该管地方官知情者照为首例不知情及
听其兴贩搀和者以失觉察论在内五城坊官在
外州县卫所官失察每起降职一级掌印兵马司
知府直𨽻知州每二起降一级司道官每三起降
一级同知通判吏目典史有缉捕之责者照掌印
官例盐运使照司道官例分司照知府例盐场大
定各官失察私铸处分和硕简亲王等议定凡民
间私铸该管地方官知情者照为首例不知情及
听其兴贩搀和者以失觉察论在内五城坊官在
外州县卫所官失察每起降职一级掌印兵马司
知府直𨽻知州每二起降一级司道官每三起降
一级同知通判吏目典史有缉捕之责者照掌印
官例盐运使照司道官例分司照知府例盐场大
卷十三 第 26a 页 WYG0632-0271a.png
使照典史例武职副将参将游击照司道官例都
司守备千总照州县官例如五城御史各抚按不
行查究者一并议处至十八年更定失察之例凡
五城坊官州县卫所官每起降二级调用至三起
革职掌印兵马司知府直𨽻知州每起降一级调
用至四起革职司道官二起降一级三起降二级
四起降三级俱调用五起革职府州县之缉捕佐
贰及盐务武职官各按职掌照新定例处分寻复
司守备千总照州县官例如五城御史各抚按不
行查究者一并议处至十八年更定失察之例凡
五城坊官州县卫所官每起降二级调用至三起
革职掌印兵马司知府直𨽻知州每起降一级调
用至四起革职司道官二起降一级三起降二级
四起降三级俱调用五起革职府州县之缉捕佐
贰及盐务武职官各按职掌照新定例处分寻复
卷十三 第 26b 页 WYG0632-0271b.png
定五城御史各巡抚不察参者每起罚三月俸至
四起五起罚一年俸六起以上降一级留任
定搀和行使旧钱废钱禁例户部会同刑部议定
凡系旗人犯者鞭一百系民杖一百各枷示一月
(臣/)等谨按搀和旧钱废钱之例至康熙十年更定
系旗人鞭五十系民笞五十仍枷示旁人首告者
旧钱废钱入官制钱给赏首告之人十九年定仍
照顺治十四年例治罪(互详/刑考)
四起五起罚一年俸六起以上降一级留任
定搀和行使旧钱废钱禁例户部会同刑部议定
凡系旗人犯者鞭一百系民杖一百各枷示一月
(臣/)等谨按搀和旧钱废钱之例至康熙十年更定
系旗人鞭五十系民笞五十仍枷示旁人首告者
旧钱废钱入官制钱给赏首告之人十九年定仍
照顺治十四年例治罪(互详/刑考)
卷十三 第 27a 页 WYG0632-0271c.png
十五年裁工部宝源局大使一人
十七年复开各省镇鼓铸增置云南省局定钱幕
兼铸地名满汉文时定各局钱背分铸地名江南
江宁府局铸宁字江西南昌府局铸江字浙江杭
州府局铸浙字福建福州府局铸福字湖广武昌
府局铸昌字河南开封府局铸河字山东济南府
局铸东字山西太原府局铸原字陜西西安府局
铸陜字密云镇局铸密字蓟镇局铸蓟字宣府镇
十七年复开各省镇鼓铸增置云南省局定钱幕
兼铸地名满汉文时定各局钱背分铸地名江南
江宁府局铸宁字江西南昌府局铸江字浙江杭
州府局铸浙字福建福州府局铸福字湖广武昌
府局铸昌字河南开封府局铸河字山东济南府
局铸东字山西太原府局铸原字陜西西安府局
铸陜字密云镇局铸密字蓟镇局铸蓟字宣府镇
卷十三 第 27b 页 WYG0632-0271d.png
局铸宣字大同镇局铸同字临清镇局铸临字并
增置云南之云南府局铸云字皆满汉文各一满
文在左汉文在右每文俱重一钱四分惟京局之
宝泉宝源字俱用满文
臣等谨按顺治十年所铸一釐钱幕汉字地名惟
江南江宁作江字江西南昌作昌字湖广武昌作
武字馀俱与是年所铸字同
又定工部宝源局监督差满汉司官各一人增设
增置云南之云南府局铸云字皆满汉文各一满
文在左汉文在右每文俱重一钱四分惟京局之
宝泉宝源字俱用满文
臣等谨按顺治十年所铸一釐钱幕汉字地名惟
江南江宁作江字江西南昌作昌字湖广武昌作
武字馀俱与是年所铸字同
又定工部宝源局监督差满汉司官各一人增设
卷十三 第 28a 页 WYG0632-0272a.png
笔帖式一人皆一年期满更代
又议定工部与芜湖龙江南新荆州四关及芦政
差分办宝源局额铜工部疏言宝源局鼓铸每年
额需铜一百八十万觔本部司员悉买自商贩之
手铜数太多转得藉口难购应兼令芜湖龙江南
新荆州四关差及芦政差动支岁课银办铜解局
定各差分办九十万觔部办九十万觔则采购较
易可源源接铸从之
又议定工部与芜湖龙江南新荆州四关及芦政
差分办宝源局额铜工部疏言宝源局鼓铸每年
额需铜一百八十万觔本部司员悉买自商贩之
手铜数太多转得藉口难购应兼令芜湖龙江南
新荆州四关差及芦政差动支岁课银办铜解局
定各差分办九十万觔部办九十万觔则采购较
易可源源接铸从之
卷十三 第 28b 页 WYG0632-0272b.png
十八年议收毁旧铸无一釐字制钱先是顺治十
年于钱背铸一釐二字其旧行无一釐字钱暂从
民便十四年复定钱文兼用满字其旧钱俟三年
后尽行销毁至是以三年限满户部议言见在各
局满汉文新钱铸造尚少其一釐字钱暂令展限
行使请先收买十年以前无一釐字旧钱每觔给
直七分交局销毁改铸从之
臣等谨按顺治年间钱式屡经随时更定有钱幕
年于钱背铸一釐二字其旧行无一釐字钱暂从
民便十四年复定钱文兼用满字其旧钱俟三年
后尽行销毁至是以三年限满户部议言见在各
局满汉文新钱铸造尚少其一釐字钱暂令展限
行使请先收买十年以前无一釐字旧钱每觔给
直七分交局销毁改铸从之
臣等谨按顺治年间钱式屡经随时更定有钱幕
卷十三 第 29a 页 WYG0632-0272c.png
未铸字者盖
太祖高皇帝始铸天命钱一面有字一面无字
太宗文皇帝天聪钱亦然前明时钱幕亦多不铸字
国初尚仍其制嗣后有铸汉文户工字及各省镇地
名一字于钱幕之上或于钱幕之右者皆顺治十
年以前之制自十年七月增铸一釐字与户工及
各省镇一字左右分列十四年改定京局钱幕铸
二满字十七年复开各省钱局令铸本地方一字
太祖高皇帝始铸天命钱一面有字一面无字
太宗文皇帝天聪钱亦然前明时钱幕亦多不铸字
国初尚仍其制嗣后有铸汉文户工字及各省镇地
名一字于钱幕之上或于钱幕之右者皆顺治十
年以前之制自十年七月增铸一釐字与户工及
各省镇一字左右分列十四年改定京局钱幕铸
二满字十七年复开各省钱局令铸本地方一字
卷十三 第 29b 页 WYG0632-0272d.png
兼用满汉文而十年以前之旧钱及十四年以前
之一釐字钱迭经先后发价收买销毁更铸故流
行者少至雍正元年始定各省局钱幕亦照京局
之例以宝字为首次铸本地方一字皆用满文至
今遵行盖于钱面铸年号以昭
王制于钱幕铸
国书以示同文折衷尽善洵为万世不刋之制云
又减大同局炉座额数增入山西省城局山西巡
之一釐字钱迭经先后发价收买销毁更铸故流
行者少至雍正元年始定各省局钱幕亦照京局
之例以宝字为首次铸本地方一字皆用满文至
今遵行盖于钱面铸年号以昭
王制于钱幕铸
国书以示同文折衷尽善洵为万世不刋之制云
又减大同局炉座额数增入山西省城局山西巡
卷十三 第 30a 页 WYG0632-0273a.png
抚白如梅疏言山西省城钱局关系太原平阳潞
安汾州四府配给兵饷之用今仅设炉十座所铸
钱不敷搭放大同仅一府治设炉二十座钱法恐
致壅滞应于大同留炉十座其十座增入省城作
为二十座鼓铸户部议如所请从之
又议收买私钱及旧钱废钱山东道御史余司仁
疏言顷者禁止私铸及明季之旧钱废钱立法甚
严但此等钱积聚民间者不可胜数今禁止搀和
安汾州四府配给兵饷之用今仅设炉十座所铸
钱不敷搭放大同仅一府治设炉二十座钱法恐
致壅滞应于大同留炉十座其十座增入省城作
为二十座鼓铸户部议如所请从之
又议收买私钱及旧钱废钱山东道御史余司仁
疏言顷者禁止私铸及明季之旧钱废钱立法甚
严但此等钱积聚民间者不可胜数今禁止搀和
卷十三 第 30b 页 WYG0632-0273b.png
行使而未讲求收买变通之方请于
京师并直𨽻各省地方立法收买俾民无所行使则
搀和者自息下部知之
皇朝文献通考卷十三
京师并直𨽻各省地方立法收买俾民无所行使则
搀和者自息下部知之
皇朝文献通考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