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自动笺注)
欽定四庫全書
 東漢㑹要卷七
            宋徐天麟
 禮五(賓禮)
  封先代後(孔子後)
公元26年
建武二年周後姬常周承休公五年封殷後孔安為殷紹嘉公十三年改封為衛公安宋公以為漢賓在三公上(百官志)
公元37年
平帝時王莽秉政乃封孔子孔均褒成侯追諡孔子褒成宣尼公失國建武十三年世祖復封子志為褒成侯卒子損嗣永元四年徙封亭侯卒子曜嗣曜卒子元嗣世世相傳獻帝初國絶(孔僖傳)
 禮六(軍禮)
  講武(校獵)
公元26年
立秋之日郊禮畢始揚威武斬牲於郊東門以薦陵廟其儀乗輿御戎白馬朱鬛躬執弩射牲牲鹿麛太宰謁者一人獲車馳駟陵廟還宫遣使者束帛以賜武官武官肄兵習戰陣之儀斬牲之禮名曰貙劉兵官皆肄孫吴兵法六十四陣名曰乗之立春使者束帛以賜文官貙劉禮祠虞執事告先虞已烹鮮時有司告乃逡巡射牲獲車有司告事畢(禮儀志)
漢承秦制三時不講唯十月車駕長安水南門㑹五營士為八陣進退名曰乗之(志注)
公元58年
永平元年六月乙卯初令百官貙膢白幕皆霜(志注)
車駕數幸廣成鍾離意以為從禽廢政常當車陳諫般樂遊田事天即時還宫(傳)
公元73年
十六年冬車騎校上林苑(紀)
公元74年
明年校獵河内東平王蒼上書諫曰臣聞時令盛春農事聚衆興功傳曰田獵不宿食飲不享出入不節則木不曲直此失春令者也臣知車駕出事從約省所過吏人諷誦甘棠之徳雖然不以非所以示四方也惟陛下行田巡視稼穡逍遥仿徉弭節而旋至秋冬振威靈整法駕周衛設羽旄詩云抑抑威儀惟徳之隅臣不勝憤懣伏自手書乞詣行在所極陳至誠帝覽奏即還宫(東平王傳)
公元115年
安帝鄧太后臨朝俗儒世士以為文徳可興武功宜廢遂寢蒐狩之禮息戰陣之法故猾賊縱横乗此無備馬融以為文武之道聖賢不墜五材之用無或可廢元初二年廣成頌以諷諫依舊文章蒐狩義作一篇并封上(馬融傳)
公元123年
延光二年十一月校獵上林苑
公元139年
順帝永和四年十月校獵上林苑函谷闗而還(紀)
公元158年
桓帝延熹元年校獵廣成遂幸上林苑(並紀)
公元163年
六年十月校獵廣成遂幸函谷闗上林苑陳蕃上疏諫曰臣聞人有事苑囿仲秋西郊順時講武殺禽助祭崇孝如或違此則為肆縱臯陶戒舜無教逸遊周公成王無槃于遊田虞舜成王猶有此戒况徳不及二主者乎夫安平時尚有節當今之世有三空之戹哉田野朝廷倉庫空是謂三空加兵未戢四方離散陛下焦心毁顔坐以待旦之時也豈宜揚旗耀武騁心輿馬之觀乎又前秋多雨民始種麥今失其勸種時而令給驅禽除路之役非聖恤民之意也齊景公欲觀于海放乎琅邪晏子為陳百姓惡聞旌旗輿馬之音舉首顰眉之感景公為之不行周穆王欲肆車轍馬跡祭公謀父祈招之詩以止其心誠惡逸逰害人書奏不納(傳)
公元182年
靈帝光和五年校獵上林苑函谷闗巡狩廣成苑(紀)
公元188年
靈帝中平五年望氣者言以京師當有大兵兩宫流血大将軍司馬許涼假司馬宕說大将軍何進太公六韜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厭四方以為然入言之於帝于是乃詔大發四方講武平樂觀下起大壇上建十二重五華葢十丈壇東北為小壇復建九重華葢九丈步兵騎士數萬人結營為陳天子出臨軍駐大華葢下進駐華葢下禮畢帝躬擐甲介馬稱無上将軍行陳三匝而還詔使領兵屯于觀下是時西園校尉小黄門蹇碩上軍校尉虎賁中郎将袁紹中軍校尉騎都尉鮑鴻為下校尉議郎曹操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校尉淳于瓊為佐軍校尉又有左右校尉帝以蹇碩壮健而有武畧親任以為元帥督司𨽻校尉以下大将軍領屬焉(何進傳)
東都若廼順時節而蒐狩車徒講武則必臨之以王制考之以風雅騶虞駟鐵車攻吉日禮官正儀乗輿廼出于是鯨魚華鍾玉輅乗時龍鳳颯灑和鸞玲瓏天官景從祲威盛容山靈䕶野屬御方神雨師汎灑風伯清塵千乘雷起萬騎紛紜元戎竟野戈鋋彗雲羽旄掃電旌旗拂天焱焱炎炎揚光飛文吐爓生風野燎山日月為之奪明丘陵為之揺震遂集乎中囿陳師案屯部曲列校隊勒三軍将帥然後舉烽伐鼓以命三驅(班固傳)
東京賦維嵗仲冬大閱西園(上林苑也)虞人掌焉先期戒事悉率百禽鳩諸靈囿獸之所同是謂告備乃御小戎輕軒中田四牡既健且閑戈矛林牙繽紛迄于上林結徒為營叙和植表司鐸授鉦坐作進退節以軍聲三令五申示戮斬牲陳師鞫旅教達禁成火烈具舉武士星敷鵝鸛魚麗張翼舒軌陳掩迒匪疾匪徐馭不詭遇不翦升獻六禽時膳四膏馬足未極輿徒不勞成禮三驅解罘放麟不窮樂以訓儉不殫物以昭仁(文選)
  饗遣衛士
饗遣故衛士百官㑹位定謁者持節引故衛士入自端門衛司馬執幡䕶行行定侍御史持節慰勞詔恩問所疾苦其章奏所欲言畢饗賜作樂觀以角抵樂闋罷遣勸以農桑(志)
 禮七(凶禮)
  帝陵
公元318年
建武二年皇祖考墓為昌陵令守視後置改為章陵因以舂陵章陵縣(城陽恭王傳)
光武原陵山方三百二十三步髙六丈六尺四出司馬門寝殿鍾虡皆在周垣隄封田十二頃五十七畝八十五步帝王世紀曰在臨平亭之南西望平隂東南雒陽十五里(古今注下同)
明帝節陵山方三百步髙八丈周垣為行四出司馬門石殿鐘虡在行馬内寝殿園省在東園吏舍在殿北隄田七十四頃五畝帝王世紀曰故富夀亭也西北雒陽三十七里
章帝陵山方三百步髙六丈二尺周垣為行四出司馬門石殿鍾虡在行馬内寝殿園省在東園吏舍在殿北隄封田二十五頃五十五畝帝王世紀曰在雒陽東南雒陽三十九里
和帝陵山方三百八十步髙十丈周垣為行四出司馬門石殿鍾虡在行馬内寝殿園省在東園吏舎在殿北隄封田三十一頃二十畝二百步帝王世紀曰在雒陽四十一里
殤帝陵山周二百八步髙五丈五尺行馬四出司馬門寝殿鍾虡在行馬中因寝殿為廟園吏寺舎在殿北隄封田十三頃十九畝二百五十步帝王世紀曰髙五丈四尺雒陽四十八里
安帝陵山周二百六十步髙十五丈無周垣為行四出司馬門石殿鍾虡在行馬内寝殿園吏寺舎在殿北隄封田一十四頃五十六畝帝王世紀曰髙十二丈在雒陽西北雒陽十五里
順帝陵山方三百步髙八丈四尺周垣為行四出司馬門石殿鍾虡司馬門内寝殿園省寺吏舎殿東隄封田十八頃十九畝三十步帝王世紀曰在雒陽西北雒陽十五里
沖帝陵山方百八十三步髙四丈六尺寝殿行馬四出門園寺吏舎殿東隄封五頃八十畝帝王世紀西北雒陽十五里
質帝陵山方百三十六步髙五丈五尺為行四出寝殿鍾虡在行中園吏舎在殿北隄封田十二頃五十四畝因寝為廟帝王世紀曰在雒陽東去雒陽三十二里
帝宣帝王世紀曰山方三百步髙十二丈在雒陽東南雒陽三十里
靈帝文陵帝王世紀曰山方三百步髙十二丈在雒陽西北雒陽二十里
獻帝禪陵帝王世紀曰在河内山陽之濁城南雒陽三百一十里
  雜録
先帝陵每陵園令一人守陵案行掃除丞及校長一人校長主兵盜賊事(百官志)
先帝陵每陵食官令一人掌朢晦祭祀(同上)
公元319年
建武三年西京園陵(紀)
公元50年
二十六年光武初作夀陵制地不過二三頃無為山陵陂池纔令流水而已
公元71年
永平十四年明帝初作夀陵制令流水而已吏卒數人供給灑掃勿開修道敢有所興作者以擅議宗廟法從事(本紀)
章帝欲為原陵節陵縣邑東平王蒼上疏諫曰竊見光武皇帝躬履儉約行營建陵地具稱古典詔曰無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孝明皇帝奉承無違至于自所營創尤為儉省古者丘隴且不欲其著明豈况郭邑建都郛哉又以吉凶俗數言之亦不欲無故繕修丘墓從而止(東平王傳)
  園寝(更衣)
古不墓祭漢諸陵皆有園寝承秦所為也說者以為宗廟前制廟後制寝以象人之居前有朝後有寝也月令有先薦寝詩稱寝廟奕奕相通也廟以藏主四時祭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以薦新物秦始出寝起于墓側漢因而弗改故陵上寝殿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寝之意也建武以來闗西諸陵以轉久逺四時特牲祠帝每幸長安謁諸陵乃太牢祠自雒陽諸陵至靈帝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伏臘四時祠廟日上太官用物園令食監典省其親陵所宫人鼓漏被枕具盥水陳嚴具(志)
更衣别室(明紀注云更衣者非正處也園中有有便殿寝陵上正殿便殿寝側之别殿更衣也)
  上陵
正月五供以次上陵西都舊有上陵東都之儀百官四姓親家婦女公主王大夫外國朝者侍子郡國計吏㑹陵晝漏上水鴻臚九賓随立寝殿鐘鳴謁者治禮引客羣臣就位如儀乗輿東廂太常導出西向拜止旋升阼階拜神坐退坐東廂西向侍中尚書陛者神坐公卿羣臣謁神坐太官上食太常樂奏食舉文始五行之舞禮樂君臣賜食郡國上計吏以次前當神軒占其郡穀價民所疾苦神知動静孝子事親盡禮敬愛之心也周徧如禮最後親陵遣計吏賜之帶佩八月飲酎上陵禮亦如之(志)
公元340年
建武六年四月丙子長安始髙廟遂有事于十一陵(紀下同)
公元344年
十年八月己亥長安髙廟遂有事于十一
公元345年
十一年二月幸章陵祠園陵
公元75年
十八年二月長安三月壬午髙廟遂有事于十一
公元56年
二十二年閏月丙戌幸長安髙廟遂有事于十一中元元年三月行幸長安戊子祀長陵
公元58年
明帝永平元年正月帝率公卿已下朝于原陵如元㑹儀
公元59年
二年長安髙廟遂有事于十一
公元82年
章帝建初七年十月長安丙辰髙廟遂有事于十一陵遣使者太上皇于萬年
公元91年
和帝永元三年十月長安十一月癸卯髙廟遂有事于十一
公元137年
順帝永和二年十月行幸長安十一月丙午髙廟遂有事于十一
公元160年
桓帝延熹三年十月乙酉長安甲午髙廟十一月庚子遂有事于十一
公元172年
靈帝熹平元年正月車駕原陵諸侯王公及外戚家婦郡國計吏匈奴單于西域三十六國侍子皆㑹焉如㑹殿之儀禮樂闋百官賜爵計吏以次上嚮殿前先帝御坐具言善惡疾苦司徒掾蔡邕慨然歎曰吾聞古不墓祭朝廷上陵之禮如此其備也察其本意乃知孝明至孝惻隠不易奪也或曰本意云何對曰西京之時其禮不可得而聞也光武帝始葬于此明帝嗣位逾年羣臣朝正先帝不復見此禮乃率公卿百僚就陵而朝焉瓜葛之親男女畢㑹郡計吏各向神坐而言庶幾先帝魂神聞聴之也(袁紀及蔡邕本傳)
  大喪(詳見禮儀志下卷文多不載)
  服制
公元116年
舊制公卿二千石刺史不得三年喪由是内外衆職並廢喪安帝元初三年鄧太后長史以下不為行服不得典城選舉時有上言牧守宜同此制詔下公卿議者以為不便司徒劉愷獨議曰詔書所以制服之科者葢崇化勵俗以弘孝道也今刺史一州之表二千石千里之師職在辯章百姓宣美風俗尤宜尊重典禮以身先之而議者不尋其端至于牧守則云不宜是猶濁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直不可得太后從之十一月丙戌詔聴大臣二千石刺史三年喪(劉愷傳)
公元172年
安帝初令大臣得行三年喪尚書陳忠因此上孝宣皇帝令人從軍屯及給事縣官大父母死未滿三月皆勿徭令得葬送請依此制太后從之至建光中尚書令祝諷尚書孟布等奏以為孝文皇帝定約禮之制光武皇帝告寧之典貽則萬世不可改宜復建武故事上疏曰臣聞之孝經始于愛親終于哀戚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尊卑貴賤其義一也是春秋臣有大喪三年不呼其門閔子要絰服事以赴公難退而致位以究私恩故稱君使之非也臣行之禮也髙祖受命蕭何創制大臣寧告之科合于致憂之義建武之初新承大亂凡諸國政多趨簡易大臣不得告寧羣司營禄念私鮮循三年之喪以報顧復之恩臣願陛下登髙北望甘陵之思揆度臣子之心則海内得其所宦䜿不便之竟寝奏而從布議遂著于令(陳忠傳)
公元121年
建光元年十一月復斷大臣二千石以上三年喪
公元154年
桓帝永興二年初聴刺史二千石三年喪
公元155年
永夀元年初聴中官得行三年
公元159年
延熹二年三月復斷刺史二千石三年喪(並紀)
公元166年
九年至孝荀爽對策曰夫喪親自盡孝之終也今之公卿二千石三年之喪不得即去非所以増崇孝道而克稱火徳者也往者孝文勞謙行過乎儉故有遺詔以日易月當時之宜不可貫之萬世公卿羣僚政教所瞻而父母之喪不得奔赴夫人仁義之行自上而始昔翟方進以身備宰相不敢逾制至遭母憂三十六日而除夫失禮源自上而始古者大喪三年不呼其門所以崇國厚俗篤化之道也事失宜過勿憚改天下通喪如舊禮(荀爽傳)
桓榮越騎校尉母憂乞身詔聴以侍中行服
韋彪父母哀毁三年不出廬寝
鮑徳子昂處喪毁瘠三年抱負乃行
銚期父卒服喪三年鄉里稱之(並傳)
 袁夢麒曰記言父母之喪三年從政齊衰大功之喪三月從政公羊傳古者臣有大喪則君三年不呼其門閔子要絰服事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孔子善之漢興因此意以立法大臣告寧之科所以崇孝道厚風俗也自文帝遺詔以日易月于是以為薛宣丞相母死弟脩去官持服謂脩三年少有之者兄弟相駁不可脩遂竟服由是兄弟不和翟方進繼為丞相母死既葬三十六日除服視事以為身備漢相不敢國家之制方進位大臣而所行若此其俗可以見矣然考之地節四年民有父母父母喪者勿繇事使送終盡其子道博士弟子父母予寧三年揚雄傳注云漢不為親行三年喪不得選舉凡此皆詳于士民而畧于百官公卿何意光武中興遂絶告寧之典二千石公卿刺史不得三年喪由是内外衆職並廢喪禮至安帝元初中鄧太后長史以下不為行服不得典城選舉時有上言牧守宜同此制詔下公卿議者以為不便司徒劉愷言刺史一州之表二千石千里之師尤宜尊重典禮尚書陳忠亦言孝宣皇帝令人從軍屯及給事縣官大父母死未滿三月皆勿繇令得葬送請依此太后皆從之而尚書令祝諷等奏以為孝文定約禮之制光武告寧之典貽則萬世不可上疏之而宦䜿不便卒寝桓帝時荀爽又言漢為火徳火生木木盛于火故其性為孝今以公卿二千石三年之喪不得即去非所以増崇孝道而克稱火徳天下通喪如舊禮夫三子之言如此而卒不能三年之制也
 臣天麟兩漢喪服之制雖不合古禮士大夫至孝出于天性未嘗不服三年之喪西都公孫弘原涉河間王良在東京桓榮韋彪銚期鮑昂東平王東海王兄弟事親盡愛送終竭哀二史書之以為罕見所以時俗不能盡其通喪
  奪服
耿恭母先卒追行喪制有詔使五官中郎牛酒釋服(本傳注云奪情不令追服)
桓焉太傅母憂自乞聴以大夫行喪踰年詔使者賜牛奪服(本傳)
太尉張酺父卒既葬遣使牛酒釋服(傳)
 
 
 
 
 
 
 
 
 東漢㑹要卷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