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1037-006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后山谈丛卷一
            宋 陈师道 撰
契丹侵澶渊莱公相真宗北伐临河未渡是夕内人相
泣明日参知政事王钦若请幸金陵枢密副使陈文忠
公尧叟请幸蜀真宗以问公公曰此与昨暮泣者何异
议数日不决出遇高烈武王琼谓之曰子为上将视国
之危不一言何也王谢之乃复入请召问从官至皆默
卷一 第 1b 页 WYG1037-0062d.png
然杨文公独与公同其说数千言真宗以一言折之曰
儒不知兵又请召问诸将王曰蜀远钦若之议是也上
与后宫御楼船浮汴而下数日可至殿上皆以为然公
大惊色脱王又曰臣言亦死不言亦死与其事至而死
不若言而死今陛下去都城一步则城中别有主矣吏
卒皆北人家在都下将归事其主谁肯送陛下者金陵
可到邪公又喜过望曰琼知此何不为上驾邪王乃大
呼逍遥子公掖真宗以升遂渡河而成功钦若愧其议
卷一 第 2a 页 WYG1037-0063a.png
谗于真宗曰寇准孤注子尔博者谓穷而尽所有以幸
胜为孤注言以人主而一决也澶渊之役真宗欲南下
莱公不可曰是弃中原也又欲断桥因河而守曰是弃
河北也国之存亡在河北不可弃也
澶渊之役所下一纸书尔州县坚壁乡村入保金币自
随榖不可徙随在瘗藏敌至勿战故敌虽深入而无得
方破德清一城而得不补失未战而困
真宗既渡河遂幸澶渊之北门望见黄盖士气百倍欢声
卷一 第 2b 页 WYG1037-0063b.png
动地兵既接射杀其帅顺国王达兰敌惧遂请和
澶渊之役诏诸道会兵而合击既和纵其去又诏诸将
按兵遣使监杨延朗时敌使在馆既谕旨遽曰请遣中
官贵诸将取信也而敌亦请使送款遂以全归怀之至

澶渊之役真宗使候莱公曰相公饮酒矣唱曲子矣掷
骰子矣鼾睡矣
莱公既逐死家无遗文嘉祐中始得奏章一纸忧其复
卷一 第 3a 页 WYG1037-0063c.png
失而并记之使后者有考焉曰臣奉圣旨擘画河北边
事及驾起与不起如起至何处者一近边奏契丹游骑
已至深祁窃缘三路大军见在定州魏能张凝杨延朗
田敏等又在威虏军等处东路深赵贝冀沧德等州别
无大军驻泊必虑契丹渐近东南下寨轻骑打劫不惟
老小惊骇便恐乘势长驱直至大名府以来人户惊移
若不早张军势窃恐转启敌心臣乞先那起天雄军马
万人令周营杜彦钿孙金照将领往贝州驻泊或恐天
卷一 第 3b 页 WYG1037-0063d.png
雄军少且起五千只令孙金照部辖若敌骑在近即近
城觅使袭击兼令问将文字与石普图承输照会掩杀
及召募强壮入敌界绕荡乡村仍照管南北道多差人
探挨契丹次第闻奏及报大名一则贵安人心二则张
军势以疑敌谋三则边将闻三师北来军威益壮四则
与邢洛不远成犄角之势一随驾诸军扈卫宸居不可
与大敌交锋原野以争胜负天雄至贝军卒不过三万
人万一契丹过贝下寨游骑益南朗须那起定州军马
卷一 第 4a 页 WYG1037-0064a.png
三万以上令桑赞守结阵南来镇州及令河东雷有终
将兵出土门路与赞会合相度事势𦂳慢那至邢洛方
可圣驾顺动且幸大名假万乘之天声合数路之兵势
更令王超等于定州近城排布照应魏能张凝杨延朗
田敏等作会合次第及依前来累降指挥牵拽一恐契
丹置寨于镇定之间则定州军马抽那不起邢洛之北
游骑侵掠大名东北县分老小大段惊移须分定州三
路精兵令在彼将帅会合及令魏能张凝杨延朗田敏
卷一 第 4b 页 WYG1037-0064b.png
等渐那向东傍城寨牵拽如此则契丹必有后顾之忧
未敢轻议悬军深入若车驾不起转恐契丹残害生灵
如蒙允许亦须过大河且幸澶渊就近易为制置会合
兼控扼津梁右臣叨列宰司素无奇略既陈清问合罄
鄙诚伏惟皇帝陛下睿知渊深圣猷宏远固已坐筹而
决胜尚能虚已以论谋兼彼大敌颇乏粮糗虽恃雄锐
之众必怀苟且之忧岂敢不顾大军但图深入然亦虑
其难测须至过有防虞烦黩天威伏增战慄
卷一 第 5a 页 WYG1037-0064c.png
始讲和敌使韩祀匿其善饮曰两国初好数杯之后一
言有失所误非细后使姚东之既去而顾手颡再三是
以知敌之情也姚东之曰守之事力契丹之士马皆盛
然此军用于阻隘不能敌南平原驰突南军亦不能支
也庆历二年西羌盗边战未解契丹保境使请关南十
县之地及昏丞相申公使其党御史中丞贾文元公馆
之许昏与加赐使择焉而遣知制诰富韩公谕意既见
问故契丹曰宋塞雁门广塘水缮城隍藉民兵非违约
卷一 第 5b 页 WYG1037-0064d.png
群臣亟请用兵孤谓不若求地也公曰契丹忘章圣之
大德乎澶渊之役使从众契丹无还者宁有今日耶且
契丹之所欲战尔战非契丹之利也从古至今契丹因
战而利者惟晋氏尔方是时主弱而愚国小而贫政刑
不修命令不行百姓内溃诸将外叛故契丹能得志然
土地不守子女玉帛归于臣民契丹盖无得也人畜械
器亡者大半故德光死其母怒不肯葬曰待我国中人
马如故然后葬汝战而胜其害如此况不胜邪今契丹
卷一 第 6a 页 WYG1037-0065a.png
与宋好岁得金缯数十万入于府库国之利也故和则
上得其利战则下得其利上受其弊故契丹之臣皆愿
解和而搆战与国争利奈何舍己之利以利人邪主大
悟点首久之公复曰塞雁门以备羌塘始于何承矩事
在约前地卑水聚岁久则广城隍完故民兵补缺非违
约也晋遗卢龙周取关南皆异代事若按图而求旧岂
契丹之利也哉皇帝以兼爱为心守祖宗之约不愿用
兵顾兄弟之义不欲违惰而为天保民为先保土不得
卷一 第 6b 页 WYG1037-0065b.png
以与人谓契丹乏金币岁遗以永誓好古者敌国有无
相通必皆欲背约绝好而加兵宋安得而避哉且澶渊
之盟天地临之岂可欺乎乃请昏公曰兄弟之国礼不
通昏男女之际易以生隙且命修短不可期不若岁币
之久也始契丹请昏欲因以多求及公固拒群议未决
而难其久又谓空言无实使归取誓书及再至定增岁
币二十万始契丹一请宰相遽塞以二事且使自择遂
以为怯有轻宋心欲以增币为献与纳公不可曰此下
卷一 第 7a 页 WYG1037-0065c.png
事上臣事君非敌国之礼也且章圣已有岁遗不为此
名货非国之轻重鄙而失国古虽小亦不为也主曰古
有之何独吝邪公曰古惟唐高祖臣事突厥假其兵而
取隋则或有之及太宗擒颉利突利两可汗宁复有邪
主不语其臣刘四知侍退数少公又曰石晋亦因契丹
而得国不惟称臣亦父事之或可用此今宋与契丹无
唐晋之援而为敌国岂有此邪将退主曰卿谓孤故作
此一节必不可事岂非不欲保和邪孤实无此意卿归
卷一 第 7b 页 WYG1037-0065d.png
勿为此言恐误宋大事耳于是留誓书而使以誓书来
且求献纳公上奏曰臣既以死拒之敌气折矣可勿复
许敌无能为也仁宗从之
韩公再使将见契丹曰主将为使不能久有言可即道
公恐敌使来使遂以为例数请对曰吾不敢也当与君
议于馆尔契丹刘六符贵用事建议割地及馆客怒谓
韩公曰公为主言诸臣利于用兵不为国计六符岂欲
间两国邪公曰君宁出此顾馀人为之耳如宋不过弼
卷一 第 8a 页 WYG1037-0066a.png
数辈不欲战尔其以战说者何限六符既喜且惧然终
以此得罪也
契丹犯澶渊急书日至一夕凡五至莱公不发封谈笑
自如明日见同列以闻真宗大骇取而发之皆告急也
又大惧以问公曰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其说请幸
澶渊真宗不语同列惧欲退公曰士庶等止候驾起从
驾而北真宗难之欲还内公曰陛下既入则臣不得到
又不得见则大事去矣请无还内而行也遂行六军百
卷一 第 8b 页 WYG1037-0066b.png
司追而及之
东都曹生言范右相既贵接亲旧情礼如故他亦不改
世未有也然体面肥白洁泽岂其胸中亦以为乐邪惟
司马温公枯瘦自如岂非不以富贵动其心邪
王荆公改科举暮年乃觉其失曰欲变学究为秀才不
谓变秀才为学究也盖举子专诵王氏章句而不解义
正如学究诵注疏尔教坊杂戏亦曰学诗于陆农师学
(以豉/切)于龚(古勇/切)深之盖讥士之寡闻也王无咎黎宗
卷一 第 9a 页 WYG1037-0066c.png
孟皆为王氏学世谓黎为摸画手一点一画不出前人
王为转般仓致无嬴馀但有所欠以其因人成能无自
得也
杨内翰会云庄遵以易传扬雄雄传侯芭自芭而下世
不绝传至沛周郯郯传乐安任奉古奉古传广凯凯传
绘所著索蕴乃其学也
张某公以御史为执政包孝肃公代之建言台官不迁
二府无所幸望则尽言矣张文定公方平为三司使孝
卷一 第 9b 页 WYG1037-0066d.png
肃极言其失遂罢归院宋景文公代为使文公亦为上
言故事执政惟三司使知开封府与御史中丞耳包拯
自府入台又言台官不为执政所可假以进者惟三司
耳极力攻臣冀得其处而用宋祁其势必复攻祁不遂
与之则三司使无其人矣孝肃逐景文公而代之遂迁
西府孙文节公抃自西府迁右省御史韩绩言其不可
仁宗曰御史谓谁可参知政事者韩素不经意卒然对
曰包拯可仁宗熟视而笑曰包拯非昔之包拯矣
卷一 第 10a 页 WYG1037-0067a.png
延帅阙李诚之以幕府行使方下国宥州牒保安军故
事岁赐尽明年六月乃毕缓不及方请以岁终为限幕
府以闻枢密院牒草报如纳李易其草报如故与遂上
奏曰敌人之欲无厌许之不足为恩而长其贪且示之
弱而人不堪其转输之劳矣枢密使夏竦劾李擅改制
书遣吏部郎讯李曰改保安军牒非制书也竦不能屈
敌亦不敢复请
某公恶韩富范三公欲废之而不能军兴以韩范为西
卷一 第 10b 页 WYG1037-0067b.png
帅遣当使北名用仇而寔间之又不克军罢而请老尽
用三公及宋莒公夏英公于二府皆其仇也又以其党
贾文元公陈恭公间焉犹欲因以倾之誉范富皆王佐
可致太平于是天子再赐手诏又开天章阁而命之坐
出纸笔使疏时政所当因革诸公皆推范富乃请退而
具草使二宦者更往督之且命领西北边事既而各条
上十数事而易监司接群吏罢磨勘减任子众不利而
谤兴又使范公日献二事以用之而请城京师人始笑
卷一 第 11a 页 WYG1037-0067c.png
之初某公每求以俟主意常未厌而去故能三入及罢
大事犹问西北相攻请出大臣行三边于是范公使河
东陜西富公使河北初某既建议乃数出道者院宿焉
范公既奉使宿道者院而某在焉兵退使人致问范公
往见之某佯曰参政求去也范公以对某曰大臣岂可
一日去君侧去则不复还矣今万里奉使故疑求去耳
范公私笑之久而觉报缓而请不获召堂吏而问曰吾
为西帅每奏即下而请辄得今以执政奉使而请报不
卷一 第 11b 页 WYG1037-0067d.png
迨何也曰某别置司专行鄜延事故速而必得耳范公
始以前言为然乃请守边矣而富公亦不还韩又罢去
而贾陈相矣及某薨范公自为祭文归重而自讼云
苏黄两公皆喜书不能悬手逸少非好鹅效其腕颈尔
正谓悬手转腕而苏公论书以手抵案使腕不动为法
此其异也
善书不择纸笔妙在心手不在物也古之至人耳目更
用惟心而已
卷一 第 12a 页 WYG1037-0068a.png
王屋天坛道书云黄帝礼天处也坛之方隅陈入玉镜
而儒者疑焉元丰中有登天坛得方玉如镜濮阳杜毅
主王屋簿亲见之云
余与贵人语偶当其心明日使人来求异书士不知有
自智专谓出于卷册之间良可悲也
张长史见担夫争道而得笔法观曹将军舞剑又得其
神造物岂能与人巧乃自悟之尔
边人猎而不渔熙宁中官军复熙河洮水之鱼浮取之
卷一 第 12b 页 WYG1037-0068b.png
如拾久而鱼潜治世可俯鸟巢惟不暴尔至人入鸟兽
不乱群行之著也
龙图燕学士肃悟木理造指南车不成出见车驰门动
而得其法
蜀人王冕(一本/作晃)为举子诗义左之右之君子宜之而悟
针法规矩可得其法不可得其巧舍规矩则无所求其
巧矣法在人故必学巧在已故必悟今人学书而拟其
点画已失其法况其巧乎
卷一 第 13a 页 WYG1037-0068c.png
寇昌龄嗜砚墨得名晚居徐守问之曰墨贵黑砚贵发
墨守不解以为轻已嗟乎世士可与语邪
欧阳公像公家与苏眉山皆有之而各自是也盖苏本
韵胜而失形家本形似而失韵夫形而不韵乃所画影
尔非传神也
唐令民年二十为丁其下为推宋次道曰推者稚也避
高宗讳阙而为推邑缙叔曰推者椎也独髻为椎传者
误尔盖唐人不讳嫌梁氏之父茂始以戊为武温嗜杀
卷一 第 13b 页 WYG1037-0068d.png
人畏之并讳其嫌耳夫人少而分髻长则合而未冠今
人犹然缙叔是也
道士王太初受天心法治鬼神有功于人常谓为室当
使户牖疏达若四壁𨼆密终为鬼所据耳
唐魏郑公狄梁公张燕公墓棘直而不岐世以为异而
孔林无枳棘也
秦少游有李廷圭墨半锭不为文理质如金石潘谷见
之而拜曰真李氏故物也我生再见矣王四学士有之
卷一 第 14a 页 WYG1037-0069a.png
与此为二也墨乃平甫之所宝谷所见者其子游以遗
少游也又有张遇墨一团面为盘龙鳞鬣悉具其妙如
画其背皆有张遇麝香墨字潘墨之龙略有大都耳亦
妍妙有纹如盘系二物世未有也语曰良玉不琢谓其
不借美于外也
张又后子供备使李唐卿嘉祐中以书待诏者也喜墨
常谓余曰和墨用麝欲其香有损于墨而竟亦不能香
也不若并藏以熏之潘谷之墨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
卷一 第 14b 页 WYG1037-0069b.png
香不衰陈惟达(一作/进)之墨一箧十年而麝气不入但自
作松香耳盖陈墨肤理坚密不受外熏潘墨外虽美而
中疏尔
南唐于饶置墨务歙置砚务扬置纸务各有官岁贡有
数求墨工于海求纸工于蜀中主好蜀纸既得蜀工使
行境内而六合之水与蜀同李本奚氏以达赐国姓世
为墨官云唐之问质肃公之子有墨曰饶州供进墨务
官李仲宣造世莫知其何子颇有家法唐以遗黄鲁直
卷一 第 15a 页 WYG1037-0069c.png
鲁直以为不迨孙氏所有而予谓过之陈留孙待制家
有墨半锭号称廷圭但色重尔非古制也
蔡新州确黄大夫好谦为陈诸生闻杨山人之善相人
也过使相之曰蔡君宰相也似丁晋公然丁还而君死
也黄君一散郡尔然家口四十则蔡贬矣元丰之末蔡
为相黄由尚书郎出为蔡州过蔡而别问其家曰四十
口矣蔡大骇曰杨生之言验矣其后有新州之祸
外大夫颍公初为黄州参军谒夏英公公喜相人谓颍
卷一 第 15b 页 WYG1037-0069d.png
公曰吾使相尔而君真相也视其手曰虽贵而贫不如
吾也出其子突如堆阜曰此大富之相也
墅处潞之异人也金卿李生将赴试问得失焉曰两贯
四贯巡辖马递铺皆莫测也李有田子萃过之及门息
于厩置壁下有钱二千以二百为陌有榜曰巡辖马递
铺问之方困者所纳课也李始悟其言而果黜焉
花之名天下者洛阳牡丹广陵芍药耳红叶而黄腰号
金带围而无种有时而出则城中当有宰相韩魏公为
卷一 第 16a 页 WYG1037-0070a.png
守一出四枝公自当其一选客具乐以当之是时王岐
公以高科为倅王荆公以名士为属皆在选而阙其一
莫有当者数日不决而花已盛公命戒客而私自念今
日有过客不问如何召使当之及暮高水门报陈太博
来亟使召之乃秀公也明日酒半折花歌以插之其后
四公皆为首相
蜀人勾龙爽作名画记以范琼赵承祐为神品孙位为
逸品谓琼与承祐𩔖吴生而设色过之位虽工不中绳
卷一 第 16b 页 WYG1037-0070b.png
墨苏长公谓彩色非吴生所为二子规模吴生故长于
设色尔孙位方不用矩圆不用规乃吴生之流也余谓
二子学吴生而能设色不得其本故用意于末其巧者

 
 
 
 后山谈丛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