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1a 页 WYG0942-052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古今源流至论别集卷二 宋 黄履翁 撰
   勇(论血气理义之勇/)
闻之师曰有血气之勇有理义之勇(南轩孟子解有血/气之勇有理义之)
(勇/)血气之勇不可一日不克理义之勇不可一日不存
也夫发于志气之动而非出于理义之安局于器质之
偏而非得于学问之粹冯河不悔按剑疾视而外示虚
骄之气者血气之勇也泰然于自克之境而变故不能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1b 页 WYG0942-0525b.png
动释然于不校之地而威武不能加气塞天地志夺三
军而内得存养之实者理义之勇也此圣人历历乎君
子小人之别南方北方之异者正恐学者知有血气而
不知有理义所以深致其辨欤甚矣理义之勇学者不
可不存也为学不勇则始勤终辍而有一暴十寒之累
进道不勇则旦圣暮狂而有半涂中废之失改过不勇
也则处心自吝必不更日月之蚀立志不勇也则用心
太弱必不立中流之砥勇之于人大矣虽然亦未易言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2a 页 WYG0942-0526a.png
也学未至于自反则其力不全于己无以克其私则其
中索然而无所恃是必以诚敬为入门以践履为实地
以屋漏隐微为谨独之所以夜气清明为养性之天忿
欲诚之贼也吾则窒之恐有以沮吾勇富贵性之蠹也
吾则忘之恐有以汨吾勇意必固我心之翳也吾则无
之恐有以累吾勇天者定人者胜非念不足以丧其所
养外物不足以败其所守则遇坎而莫为之陷处困而
莫为之诎正大之理可质鬼神刚毅之志不渝燥湿雷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2b 页 WYG0942-0526b.png
震于侧而色不变太山压于前而目不瞬此岂坚忍虚
骄者所能勉哉抑亦平日克己之学也吾观洙泗门弟
如子贡之俊敏子夏之谨严子路之勇果皆平日之升
堂入室者而所以传夫子之道乃付之曾子夫曾子之
鲁退然而若怯歉然而若朴默然而似不能言意未足
以任道统然观其力量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也则天地
同其大金石同其坚曰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则祸福一
其心夷险一其行此其气象太山岩岩壁立万仞之壮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3a 页 WYG0942-0526c.png
可望而不可近者参果何以臻此哉盖涵养于忠恕一
唯之时操存于一日三省之顷而固非挟诸外以为重
也参之勇愚意自鲁中得之则其任道统之传者非幸
也宜也一传而子思再传而孟子由其存诚于暗室而
患难之可行由其致严于妻子而威武之莫屈师友渊
源之学有自来矣是学也寥寥千载谁其嗣之吾幸得
诸关洛之门伊川谓不难于感慨杀身而难于从容就
义则伊川以理义为勇矣(遗书感慨杀身者/易从容就义者难)横渠谓不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3b 页 WYG0942-0526d.png
贵冒死之有为而贵义理之已明则横渠亦以理义为
勇矣(横渠语录若气节之士冒死以有为于义未必中/然非有志槩者莫能况吾于义理已明何故不为)
噫非苟知之亦允蹈之吾观涪州之行慨然勇往而穷
塞祸难举不足以婴其心以霜节雪操处事变以虚舟
飘瓦视世故盖百变不磨而屹立者何勇哉(年谱元祐/七年除直)
(秘阁判西京监先生再辞极论儒者进退之道御史董/敦逸以为怨望改授崇福宫九年哲宗亲政申西监之)
(命先生再辞不就绍圣间以党论放归田里四年送涪/州编管门人谢良佐曰是行也乃族子公孙与邢恕之)
(为尔先生曰族子至愚不足责故人情/厚不敢疑孟子既知天焉用尤臧氏)皋比之彻毅然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4a 页 WYG0942-0527a.png
勇为而孙吴佛老跃然而尽脱囊绽矢发不足喻其决
火烈湍奔不足言其果盖一念顿悟至道者何勇哉(晦/翁)
(赞横渠早说孙吴晚逃佛老勇彻皋比一变至/道精思力践妙契疾书订顽之训示我广居)呜呼伊
川之勇于处变横渠之勇于求道是岂自外入哉持敬
主一而伪心之已化乐天知命而妄心之已释夫惟伪
妄之心不凝也则贫贱莫之戚危难莫之动是伊川之
勇皆顺乎天也(语/录)德盛貌严而骄心之已忘心广体胖
而吝心之已去夫惟骄吝之不留也则见善若不及闻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4b 页 WYG0942-0527b.png
道惟恐失是横渠之勇皆造乎天也(吕与叔撰横渠/行状及语录)
夫已私尽克蟊贼不生仁之勇也刚直自守客气不容
义之勇也动必以天无妄之健也顺必以礼大壮之壮
也此洙泗之本原伊洛之功用学者所当体认其说欤
昔明道有诗曰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英雄愚
谓以此书诸绅(明道诗曰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云云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
(此是/英雄)
   义利(当辨于疑似之间/)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5a 页 WYG0942-0527c.png
学问之道无他明乎义利而已矣为人君而不明乎义
利则其弊至于不仁为人臣而不明乎义利则其弊至
于不忠为人子而不明乎义利则其弊至于不孝虽然
是未可以易言也苟不致谨于疑似之微力辨于界分
之严其是非得失盖有毫釐之差而千里之谬者可不
畏哉窃尝疑之易之文言曰利者义之和又曰利物足
以和义是言也盖合义利而论之轲之七篇曰先利后
义以为不夺不餍去义怀利则以为必亡是言也盖别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5b 页 WYG0942-0527d.png
义利而论之夫孟子一书前辈以为得易之用顾乃背
而驰者何哉及观程夫子之论谓古者以利为本苟不
利则害性后人皆趍利故孟子拔本塞源不敢言利孟
子与易所言则一然后知孟子之言盖激于战国之时
(伊川/语录)何者三代以前习俗纯厚天理素明不以利为
利而以义为利故义利不容于不合三代而下人欲横
流私心日炽以仁义为土苴以功利为标的故义利不
容于不别世之不信孟子者既非其不当去利其信孟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6a 页 WYG0942-0528a.png
子者又直言不可近利世无伊洛先生之论则孟子之
本旨微矣大抵义之说行则利固己存乎其间利而不
以义亦祗见其为害耳故言善利之间者而其间不能
以发言善恶之几者而其几为甚微(通/书)此君子戒谨恐
惧审思明辨于疑似之微界分之严也且鸡鸣为利利
也而徒近名不务实者亦利也(程氏外书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方是有意)
(近名则是伪也大本已失更学何事为也/名与为利清浊虽不同然其利心则一)龙断罔利利也
而纳交要誉恶其声者亦利也(南轩孟子序如内交要/誉恶其声之类者有为)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6b 页 WYG0942-0528b.png
(而为皆/利也)枉寻直尺诡遇获禽者利也而不知先难而后
获者亦利也(外书仁者先难而后获有为而作皆先获/也古人唯知为仁而已今人皆先获也)
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至微事也而
圣人以为儒者之美谈恐其利心之求便也未可以言
而言可以言而不言至末事也而君子以比穿窬之小
人戒其利心之求得也必有事焉而勿正惧利心之害
吾学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言语必信非以正行虑利
心之害吾德也圣贤之所以致辨甚严者盖天下之理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7a 页 WYG0942-0528c.png
非难明于白黑之易分而难辨于形迹之相似非难察
于天渊之相辽而难知于毫芒之一间噫可畏哉是理
也我朝伊洛讲之详矣载之遗书笔之目录寓之经解
溯其言究其味切切乎为人为己之别昭昭乎天理人
欲之辨近世大儒如朱如张又相与䌷绎之尤其亲切
著明也义固所以利之此子思语也而晦翁则谓义固
有利若行义之时先言有利则此心已邪又发子思未
言之蕴矣(晦翁语录说义利处曰圣贤之言所以要辨/别教分晓但只要向义边一直去更不通思)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7b 页 WYG0942-0528d.png
(量第二着才说义固所以为利固是义有大利存焉若/行义时便说道有利则此心已倾邪向那边去圣贤直)
(要止向一/路做去)先义后利此孟子语也而南轩则别其有所
为无所为又推孟子未露之旨矣(南轩孟子序凡有所/为而为者皆利也)
二君子者其论明其旨切无非自伊洛中来也昔太史
公读孟子书至利国之对而为之废卷太息流涕而言
之彼盖有感当时功利之徒而深信孟子塞原之论也
虽然迁之学盖有自来也董子尝有正谊不谋利之一
言诚得孔孟之馀论而迁之史记有予闻之董生云者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8a 页 WYG0942-0529a.png
意迁从仲舒游而得是言欤呜呼知迁之有得于董子
之言则知朱张有得于伊洛之学信矣夫天下不可一
日无儒者之论亦不可一日无师友之学也尝谓义利
之说不明于天下久矣自孔孟而后而董子知其味自
董子而后伊洛探其源自伊洛而后朱张辨其分于是
学者知有吾道之的人欲之蠹也昔廖公问学于龟山
先生答以舜蹠善利之分公犹请益不已盖以为此无
难也而先生一言以警之曰吾惧子之不察以利为善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8b 页 WYG0942-0529b.png
耳公于是悚然知善之为难愚方戒惧于此敢不请事
斯语
   刚柔(赖师道作成之力/)
尝观通书之论刚柔也详矣其曰刚善则为义为勇为
断反是而恶则猛隘强梁耳其曰柔善则为慈为顺为
巽反是而恶则懦弱邪佞耳此言刚柔善恶之异也然
所以易其恶至其中则拳拳于师道之立焉(通书师第/七篇或问)
(曰曷为天下善曰师曰何谓也曰性者刚柔善恶中/已矣不达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9a 页 WYG0942-0529c.png
(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
(之事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故先觉觉后觉闼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道立则善)
(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甚矣师道不可一日不立于天下也
古者有君师司主张吾道之权故人才有曲成之善后
世有宗师任维持吾道之责故人才亦无偏尚之习又
其后也上无君师以司其权下无宗师以任其责而世
之人才不流于懦弱则流于高亢耳夫人涵二五之精
抱纲常之正其本然之性固善矣然才品不能无优劣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9b 页 WYG0942-0529d.png
气质不能无厚薄气之不同不能无清浊力之不同不
能无强弱自非圣人未有不局于气质之性者古之任
师道者知之以为是阴阳之运五气之不齐也顺性情
而立其教阐义理以开其迷明中和以会其归涵养其
德性和平其心术矫揉其血气裁其过而合之中约其
偏而归之全去其恶而纳之善使一世长短小大之材
而会之于浑庞纯全之域故中者不倚正者不矫淑者
不为懦固者不为僻此人材所以易就而理性情所以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10a 页 WYG0942-0530a.png
为王道之毕也昔者䖒周圣人任君师之道也作乐教
胄直宽刚简其别有四建极示人刚柔正直其分有三
考虞书之所命与箕畴之所训未尝不叹古人于师道
如此其备也直不专于直而必以温则和顺矣宽不专
于宽则弘毅矣刚不近虐简不近傲则无弃材矣此舜之
命官有曲就之功而无直施之术刚克非暴也去血气
之刚而已矣柔克非懦也去血气之柔而已矣刚而非
暴柔而非懦则归于正直而已矣此周之训民无偏党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10b 页 WYG0942-0530b.png
之私而有正直之道呜呼人有是性君有是教相与发
跃以成就之此上世所以多全才而虞周之君所以有
功于人物也故曰古者有君师司主张吾道之权而人
才有曲成之善者是也昔者夫子圣人任宗师之道也
无皇极之位而有皇极之德设教杏坛开聋启瞆随器
成就因材发育奖劝其器质之粹者以勉其馀裁抑其
性质之过者以警其失诱进其一二仅可称者以要其
成故当时诸子濡染吾夫子之教领悟吾夫子之训莫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11a 页 WYG0942-0530c.png
不悉为中和之归颜氏怒不迁犯不校粹然春风和气
似近于柔矣而为邦一问毅然以王者之事为己任一
日克己天下归仁非刚孰能之乎曾子得一大勇之说
发而为弘毅之语似专于刚矣而一贯之语悠然领会
于一唯之间此时此意气象从容略无凝滞又非得于
柔乎刚柔必归于木讷多欲不足以言刚謦咳之下儆
省有馀故曰宗师任维持吾道之责而人才无偏尚之
习者是也自后世以来上无皇极之主为之会归下无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11b 页 WYG0942-0530d.png
先觉之儒为之发钥腐唇句读皓首经传间有驰神圣
贤于千载之上则亦伥伥然岂知所适或诡随䛕佞以
为利或矫亢沽激以为高尚何望其气质之变化哉且
宽厚长者耻言人过西汉之淳厚美矣而其弊至有龌
龊自守引经误国厥角稽首争献符命坐视汉鼎之移
而目不瞬此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何有乎柔之善
大学横议壁立万仞东都之名节高矣而其弊至有视
死如归甘戮如饴根连株系恬不为怪而汉之宗社亦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12a 页 WYG0942-0531a.png
随以亡此其为猛为隘为强梁何有乎刚之善盖惟未
知师道作成之教故持心虽厚特移于气习之陋非得
于性情之正执节虽高特发于志气之动非出于义理
之安故曰上无君师以司其权下无宗师以任其责而
人才流于懦弱高亢者是也盖尝论之立天之道曰阴
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三才之
所以立者固不外乎阴阳刚柔仁义之道而已然阴阳
仁义即刚柔之别名也亦刚柔之迭相为用也何者折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12b 页 WYG0942-0531b.png
胶堕指天下之至阴本柔也而一阳生焉流金烁石天
下之至阳本刚也而一阴生焉则阴阳未尝不互为其
根仁有流动发越之意本刚也然其用则慈柔义有合
权从宜之意本柔也然其用则决裂(晦翁语录先生答/叔重疑问曰仁体)
(刚而用柔义体柔而用刚又问门人曰仁便有个流动/发越之意然其用则慈柔义便有个商量从宜之义然)
(其用则/决裂)仁义亦未尝不迭为其用鸣呼天地且不违而
况于人乎此晦翁释太极之图所谓阴阳成象刚柔成
质仁义成德固有体用之分其实则一太极也(晦翁太/极图解)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13a 页 WYG0942-0531c.png
(阴阳成象天道之所以立也刚柔成质地道之所以立/也仁义成德人道之所以立也道一而已随事著见故)
(有三才之别而于其中又各有/体用之分焉其实则一太极也)自虞周之教不明孔孟
之书不作而世之言刚柔者偏矣幸而濂溪浚其源程
张朱氏道其流而学者始知有中和之德其辨刚欲也
则曰有欲则无刚刚则不屈于欲是戒夫人血气之偏
(遗书人有欲则无/刚刚则不屈于欲)其辨仁义刚柔也则曰仁体刚而
用柔义体柔而用刚是明夫人理义之全矣(见/上)其论颜
孟之气象则曰和风庆云太山岩岩也(明道语录仲尼/天地也颜子和)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13b 页 WYG0942-0531d.png
(风庆云也孟子太/山岩岩气象也)所以形容圣贤刚柔之善其论夷惠
之清和则曰和而不流中而不倚也所以推明圣贤刚
柔之中(晦翁语录门人问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下惠/夷齐正是如此曰是又曰柳下惠和而不流处)
(甚分晓但夷齐如何是中立而不倚处曰武王伐纣夷/齐扣马而谏不从却终身不食周粟此见得他中立不)
(倚处曰如此恐倚做一边去曰他虽如此又不念旧恶/曰亦不相似文王善养老他便盍归乎来后武王伐纣)
(他又自不从而去此便/见他中立而不倚处)是说也正源流通书之遗旨也
噫丽日祥云和风甘雨此晦翁赞明道之和学者欲为
柔则当以明道为标准(晦翁赞明道曰山立扬休玉质/金声元气之会浑然天成丽日)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14a 页 WYG0942-0532a.png
(祥云和风甘雨龙/德正中厥施斯普)规圆矩方绳直准平此晦翁赞伊川
之肃学者欲为刚则当以伊川为模楷(同上赞伊川曰/规圆矩方绳直)
(准平允矣君子展也大成布帛之/文菽粟之味知德者希孰识其贵)是必想舜乐之遗音
遵箕畴之正路玩洙泗謦欬之训味濂溪善恶之论挹
明道座上之春风侍伊川门外之深雪归而求之有馀
师孰谓师道之不立者虽然士以一身任纲常之责宁
过乎刚毋宁过乎弱宁为狂狷毋宁为诡随此孔子思
得狂士孟子善养至刚横渠谓刚则守而不回柔则入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14b 页 WYG0942-0532b.png
而不立(横渠孟子说人又要得刚太柔则入于不立亦/有人生无喜怒者则又要得刚刚则守得定不)
(回进道勇敢载则比/它人自是勇处多)晦翁谓刚果方能传道柔弱不能
济事也(晦翁语录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看来这个道理须是刚便立得脚住方能有)
(所成只观孔子晚年方得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看来此语圣贤都是如此刚果决裂方能传道若慈)
(善柔弱终/不济事)夫刚非士之累也守而精之金石可通发而
充之天地可塞循而达之天下国家可治世言太刚则
折士患不刚耳折不折天也吾闻东坡之言矣(苏东坡/论刚德)
抑犹有未尽然者使其果出于义理何折之忧使其为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15a 页 WYG0942-0532c.png
血气之刚则折也宜哉是则刚非士之累而柔乃士之
累也处心太柔必无植立必无建明必不果于从政必
不直于立朝必不克己之严重必不徙义之勇敢必不
任道之弘毅士君子将何所择哉每观绍圣以来君子
之得祸而惨伊川先生之流落涪州艰关困踬之馀濒
于一死使柔懦者处此未必不上柳河东之书也而先
生怡然自乐昼夜生死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刚心勇志
万折不磨至今言之犹有生气彼邪佞得志炎炎然今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15b 页 WYG0942-0532d.png
皆安在哉吾未见刚者如先生之卓然有定力也昔韩
退之平生倔强慷慨言事一见蛮烟瘴雨之悽怆而甘
上功德之表其诗曰自从牙齿折始信舌为柔平生刚
气折辱殆尽君子视韩退之之揉刚为柔安得不三叹
三咏程夫子之刚
   君权(揽权不必亲细务/)
以天下之责任大臣以天下之平委台谏以天下之论
付士夫则人主之权重矣夫权出于人主则臣下禀国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16a 页 WYG0942-0533a.png
家之命而不敢欺藩镇惮京师之势而不敢慢夷狄畏
中国之威而不敢侮然人主之所谓总权者岂必屑屑
然亲事务之细哉夫苟屑屑然亲之则其聪明必有所
遗而威福必有所寄聪明有所遗者乃生患之原而威
福之所寄者即弄权之渐也是故权不可以不归于人
主而必重庙堂之柄以总之政不可以不在庙堂而必
择台谏之臣以察之言不可以不从台谏而必通天下
之情以广之如是则万世无弊矣愚观汉唐以来其事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16b 页 WYG0942-0533b.png
权分散四出或在宫闱或在戚畹或在貂珰或在权臣
其弊往往不一者大抵庙堂之责不重台谏之言不听
士夫之论不明耳且汉自孝惠以来白马寒盟诸吕争
王是时也权出于房闱元成以后黄雾四塞司马辅政
是时也权出于戚畹然使平勃之欢早交(本/传)王陵之诤
得行(本传太后欲立诸吕为王王陵曰高帝刑白马帝/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陈平周勃曰高)
(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若称制王诸吕无所不可及退/陵让平勃曰始与高帝啑血盟诸君不在耶今欲阿意)
(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乎平勃曰面折庭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于是太后阳迁陵)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17a 页 WYG0942-0533c.png
(为太傅实/夺之相权)虽百吕产其何施王商之言不屈(本传琅琊/太守杨彤)
(与王凤连昏其郡有灾害商按问之凤以为请商不听/竟奏免彤奏寝不下凤以是怨商阴求其短使人告商)
(闺门/事)杨兴之谏见闻(本传诏博问公卿大夫无/有所讳杨兴谏曰云云)虽百王
凤其何损夫惟廷臣沮气公论闭口此汉之人主之势孤
矣唐自中睿之世斜封四出纪纲紊乱是时也权出于
内庭德顺之时北衙势横废置自己是时也权出于阉
宦然使彦范之表弗沮(本传桓彦范上表伏见陛下每/临朝皇后必施帷幔坐殿上豫)
(闻政事臣切观自古帝王未有与妇人共政而不破国/亡身者也伏愿陛下览古今之戒令皇后专居中宫治)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17b 页 WYG0942-0533d.png
(阴教勿出外朝/干国政上不听)宋璟之言见容(本传处士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潜通宫掖上)
(怒令斩之宋璟曰必欲斩月诏/将请先斩臣不然臣终不奉)则宫掖安敢窃其柄萧复
之谋见听(本传复言艰难以来始用宦者监军权望太/重是曹止可委宫掖事兵要政机勿使参预)
(帝不/听)柳伉之疏早入(宦者程元振传柳伉上疏曰云云/天下之心乃恨陛下远贤良任宦)
(寺离间将相必欲存宗庙社稷独斩元振首驰告天下悉/出内使𨽻诸州以神策兵付大臣疏闻帝顾公议不与)
(乃下诏尽削/元振官爵)则阉宦安敢弄其权夫惟甘言易入忠论
难从此唐之人主之位虚矣不然宣帝初年霍氏用事
犹前日也一旦赫然综核名实以魏相为丞相以丙吉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18a 页 WYG0942-0534a.png
为御史朝廷尊严凛然太阿之出匣非任大臣之力欤
(本/传)宪宗初元藩镇陆梁犹前日也神断天造振举纪纲
以杜黄裳总相权以李绛任言责强藩屏息豁然大明
之当天非任忠贤之功欤(本/传)大抵人主之权不寄于下
者大臣委任之专也大臣不能窃其权者言路风采
之振也言路不至蔽其私者士大夫议论之公也祖宗
所以为宰相置参贰分兵民为二府以给舍司两省以
台谏察大臣盖为是也是故政事归于庙堂而言路通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18b 页 WYG0942-0534b.png
于天下庙堂之有所失给舍得言给舍之有所不及台
谏得言台谏之有所不能言天下能言之矣天下能言
而人主能赏罚废置岂得不谓之权不由己而何必亲
屑屑之事为人主之私哉五季以来藩臣窃权根据瓜
裂不知几年或废或置彼得专之朝廷不知也或叛
或服彼得为之朝廷不问也我艺祖英武自天雄断如
神杯酒雍容颠倒掌股(本朝事实雷德骧为御史中丞/奏赵中令普强市人第宅上怒)
(叱之后德骧子有邻复讼其/庇吏受赇上怒按问罢相)分其支郡在此无疑心(同/上)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19a 页 WYG0942-0534c.png
(五代节镇所领皆有支郡如剑南节度则凡剑南州军/皆为支郡魏博节度则凡河北州军皆为支郡太祖乃)
(令潭朗数军直属京师长吏得自奏/事其后大县屯兵亦有直属京师者)留之邸第在彼
无觖望(蔡氏官制皇朝革方镇之患召诸镇于京师/款陪游宴各赐邸第以留之分命朝士大夫)
(出守/诸郡)而权始归君上呜呼艺祖岂切切自亲其末哉
以政事之柄任中书以参贰之职分政权以台谏之
官纠大臣故收节镇之兵则问赵普决征伐之议则
问赵普其任重矣然参政薛居正得以分其柄(时赵普/为相甚)
(专艺祖遂置参知政事命薛/居正吕馀庆为之以分其权)御史雷德骧得以纠其失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19b 页 WYG0942-0534d.png
此艺祖善于揽权也天圣之间政在东朝行法既宽推
恩益广宋绶以总揽威柄之说进(长编明道三年宋绶/言帝王御天下在总)
(揽威柄顷太后朝议者谓恩出太后今恩宠/虽行又谓自大臣出非大臣罔上何以致此)余靖以自
揽威权之说进(增释余靖言当今为陛下计但能天子/自揽威权大臣公行赏罚沮蛮夷之气)
(塞盗贼/之源)我仁宗始亲政事稍肃纪纲宫中之有请谒
者斥(长编仁宗曰人皆知杜衍封还内降不知朕/宫中以杜衍不可而止者多于所封还也)
臣之有罪戾者绌(长编明道二年帝始亲揽庶政裁抑/侥倖初皇太后辅政江德明等交通)
(请谒薛奎言不斥逐恐稽以为乱/上不欲㬥其罪状止绌之于外)而权始归君上呜呼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20a 页 WYG0942-0535a.png
仁宗岂区区自任其繁哉责股肱之任于大臣而君
道常佚委耳目之寄于言者而上听无壅(长编吕希纯/言仁宗责股)
(肱之任于大臣而君道常佚委耳目之寄于之/言者而上听无壅享国之日长人至于今思)故始则委
夷简终则委文富宰相之任重矣然范谏官得论夷简
之非(长编明道二年郭皇后见疏吕夷简以前罢相怨/后范讽言后无子当废夷简赞其言先敕有司无)
(得受章疏范仲淹同孔道辅数人诣垂拱殿门/伏奏门者阖扉道辅叩铜镮大呼乃逐仲淹等)唐御史
得纠文潞之失(长编唐介论文/彦博灯笼锦)此仁宗公于揽权也
愚故曰以天下之责任大臣以天下之平委台谏以天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20b 页 WYG0942-0535b.png
下之论付士夫则人主之权重者此也
   内外重轻(内外无失于偏重/)
天下之势当重于内乎抑重于外乎曰内重则为内忧
外重则为外患必使内外相制轻重相权则天下之势
均矣古者外有重兵内无强臣呼吸于谈笑之间而奔
走于藩维之外错布于州郡之远而顺从于指顾之顷
当此之时内非不重而其乱不起于左右之大臣则生
于山林之奸民故天下之重不可使专在内也古者外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21a 页 WYG0942-0535c.png
封侯国内翰王室其兵足以征伐其食足以守卫其权
足以生杀当此之时外非不重而其极诸侯有拥兵之
强国势有倒垂之柄故天下之重尤不可使专在外也
尝论自古外重之弊莫如周内重之弊莫如秦西汉之
势类乎周东汉之势类乎秦皆非善持天下之势也其
善持天下之势者惟唐之太宗我朝之列圣耳周自
得天下之后大封同姓星罗棋布犬牙相制维藩维翰
意亦善矣厥后赏罚不归于王室征伐不出于天子下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21b 页 WYG0942-0535d.png
堂见诸侯而名分微强臣问周鼎而事权紊是内轻无
以制之秦自并六国之馀销锋铸镝外无寸铁形势建
瓴坐制六合谋亦远矣未几权臣内擅而无所忌匹夫
横行而莫之禁赵高肆指鹿之奸陈胜起揭竿之祸是
外轻无以防之西汉惩曩秦孤立之势今日割某城以
益吴楚明日割某地以封燕赵僭上者不之问不朝者
不之责至使七国唱乱几危社稷西汉之势何以异于
周哉厥后建分封之策(汉武帝用主父偃/分封诸侯王子弟)下削地之令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22a 页 WYG0942-0536a.png
(诸候王/子表)公族微弱几不自立至使斗筲之莽谈笑得汉
鼎玺而刘氏无一人以唱其义又何吹齑之过耶东汉
鉴季年都试之弊(翟义讨王莽因东郡都试勒车骑因/发莽命移檄郡县共行天罚诛莽)
(又李通劝光武起兵因请以材官都试骑士曰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归舂陵举兵)
(相/应)六年省郡国都尉(百官志中兴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省阕都)
(尉/)七年罢车骑材官(光武纪建武七年诏曰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且罢轻车骑士及材)
(官楼船士及军/假吏还民伍)九年省关中都尉(同上建武九年省关/都尉复置护羌校尉)
(官/)二十二年复罢诸边亭候吏卒(同上建武二十二年/诏罢诸边亭候吏卒)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22b 页 WYG0942-0536b.png
至使北胡有变南蛮叛命(明帝纪永平八年北胡有变/置度辽官又和帝纪永平十)
(四年南蛮叛/置象林兵)羌犯三辅(百官志安帝以羌犯/三辅置右扶风都尉)鲜卑寇居
(安帝纪建光元/年鲜卑寇居庸)东汉之势何以异于秦哉厥后改刺
史置州牧(灵帝纪中平五年/改刺史新置牧)至籍外兵以除阉宦之根
(何进/传)群牧争政汉遂三分又何改弦之甚耶大抵天下
之势内无重则无以威外之强臣外无重则无以服内
之大臣而绝奸民之心此二者其势并立若持衡然不
可使此首重而彼尾轻也唐之太宗其审天下之势熟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23a 页 WYG0942-0536c.png
矣既平宇内分四方之地尽以沿边为节度府而范阳
朔方之军皆𢃄甲十万(地里志河北一道曰平卢曰范/阳陇右一道曰陇右曰安西曰)
(北庭曰/河西)远足以制夷狄之难近足以备匹夫之乱内足
以禁大臣之变而将帅之臣常不至于叛者内有重兵
之势以豫制之也贞观之际天下之兵八百馀府而在
关中者五百举天下之众而后能当关中之半而朝廷
之臣亦不至于乘隙伺间以邀大利者外有节度之权
以破其心也(陆贽传太宗列置府兵八百馀所而关中/五百举天下不敌关中则居重驭轻之意)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23b 页 WYG0942-0536d.png
故外之节度有周之诸侯外重之势而易置从命得以
择其贤不肖之才是以人君无征伐之劳而天下无世
臣暴虐之患内府之兵有秦之关中内重之势而左右
谨饬莫敢为不义之行是以上无逼夺之危下无诛绝
之祸有周秦之利而无周秦之害形格势禁内外相制
未有如唐太宗之善为制也恭惟艺祖立国神谋睿
算中令谋国深虑远计强藩为患几年于兹杯酒雍容
颠倒掌股收其兵权无疑心也(艺祖召王审琦等曰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24a 页 WYG0942-0537a.png
(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久永之业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不亦善乎明日乞解军权以散官就第)分其支
郡无觖望也(本朝事实五代节镇皆有支郡如剑南/节度等太祖乃令潭朗数军直达京师)
规模远矣哉是故以大梁为天下之枢而聚诸道精锐
之兵甲卒数十万众战马数十万匹(太宗语及北兵利/害长自言国家以)
(大梁为天下之枢故定/都焉今天下甲卒云云)其兵之强未有如我朝也以
三司掌财计之权而总中外出纳之用内则收禁藏之
金帛外则总漕运之财赋(蔡官制本朝转运使副判官/督集财赋悉𨽻三司凡经费)
(羡馀献之三司积于左藏库及分贮/内库者皆三司总之立劝沮之法)其财之饶未有如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24b 页 WYG0942-0537b.png
我朝也此为重内之谋深矣然收天下之精兵聚之
京师州郡之兵若不足也而犹足以自卫聚天下之财
榖入于京师州郡之财若不足也而犹足以自给大郡
十数指挥中郡五七指挥小郡三五指挥军储饷给属
之运司统制军马𨽻之守倅一旦有警可以使之犯难
而忘死外兵不减于内也二税分数𨽻属州县地利赢
馀归之本州经费职之军资库犒宴职之公使库而又
使之回易收其息利外赋不减于内也(蔡氏官制一路/赋税榷酤茶盐)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25a 页 WYG0942-0537c.png
(坑冶之利转运得以裒多益寡以给逐郡其二税定例/分数𨽻属州县及系官房杂以地利坊场河渡支酬犹)
(前不尽者尽归本州其系官钱经省钱帛贮之军资库/转运总之其属州县之财赋别有州府库贮藏听知通)
(备用非常其馈燕则有公使库仍许回易收其利息以/助赏用其旨远哉逐州置军招营兵大郡有十数指挥)
(中郡有五七指挥下郡有三五指挥每指挥率以四五/百人为额其军储馈饷悉在运司其统制军马乃𨽻守)
(倅一方有所警州郡有兵有财足以取人率/兵屏卫王室平时储戎器备城隍皆有其资)内不偏重
外不过轻此国朝之制又超越唐太宗居重驭轻之意
中兴以来燕谋不远江上诸屯老熊当道殿岩禁旅虎
豹守关兵足以相制四总错峙鞭算军储农寺中居山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二 第 25b 页 WYG0942-0537d.png
积国用财足以相维其为千万年之计深矣然日者卫
兵单弱尺籍多虚军马一司远戍金陵为根本虑宜熟
筹之
 
 
 
 
 古今源流至论别集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