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0934-005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群书会元截江网卷五
  储积(附常平仓/ 丰储仓) (义仓仓社仓/广惠)
   历代事实
尧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国亡捐瘠者蓄积多而
备先具也(前晁/错传)公刘乃积乃仓乃裹糇粮(诗公/刘)武王发
钜桥之粟(书武/臣)成王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
之委积以恤民之艰阨关市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
卷五 第 1b 页 WYG0934-0059b.png
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
待凶荒 仓人掌粟之藏以待邦用若不足则止馀法
用有馀则藏之以待凶而颁之(礼/)宣王王命召伯彻申
伯土疆以峙其粻(诗/)管仲曰市有新成田者二家君请
式壁而聘之行令半年万民为囷以藏粟者过半(通/典)
高祖筑甬道属河以取敖仓粟(本/纪)天下既定民无盖藏
文帝躬修节俭思安百姓贾谊说上曰古之人曰一夫
不耕或受之饥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卷五 第 2a 页 WYG0934-0060a.png
今背本而趍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
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
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蹙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
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夫积贮者天下
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馀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
则胜今驱民而归之农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
蓄积足而人乐得其所矣上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
卷五 第 2b 页 WYG0934-0060b.png
劝百姓 晁错说上令民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复言
边食足支五岁令民入粟郡县可时赦勿收民租至武
帝初都鄙庾廪尽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
外腐败而不可食末年乃徇征伐之事以赵过为搜粟
都尉(前汉/志) 显宗永平五年常满仓立粟市于城东粟
斛直钱三十(晋/志)隋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
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陜寺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
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陜州置常平仓
卷五 第 3a 页 WYG0934-0060c.png
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
(隋/志)唐马周上疏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蓄多少
在百姓苦乐也隋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积布帛东都
而王世充因之而都府库以为国家之用积贮者要当
人有馀力岂人劳而强敛之以资寇邪(本/传) 太宗亦云
务蓄积而不恤人甚非国家计(陆贽/奏议) 元宗时牛仙客
为相广关辅之籴京师益羡自是元宗不复幸东都(唐/志)
 天宝中诸道输京师者百馀万斛 文宗时刘蕡对
卷五 第 3b 页 WYG0934-0060d.png
策愿斥游惰之人以笃其耕植省不急之费以赡其黎
元则廪蓄不乏矣(同/上)
常平齐管仲相桓公通轻重之权曰岁有凶穰故谷有
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民有馀则轻之故人君敛
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魏李悝曰籴
甚贵伤民甚贱伤农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是
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熟上熟其收自四馀
四百石中熟自三馀三百石下熟自倍馀百石小饥则
卷五 第 4a 页 WYG0934-0061a.png
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大熟则上籴三而
舍一中熟则籴二下熟则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小
饥则发小熟之所敛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
大熟之所敛而粜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
散行之魏国日以富强 汉宣帝时耿寿昌曰令边郡
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价而
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 元帝时诸儒多言常平可罢
毋与民争利遂废(并前/志) 明帝欲复置公卿多以为便
卷五 第 4b 页 WYG0934-0061b.png
刘般以为外有优民之名内实侵刻不便帝乃止  晋
武帝立常平仓丰则籴俭则粜以利百姓(晋/志)隋漕关东汾
晋之粟以给京师伊洛相幽徐齐并秦蒲州又置常平
仓以备凶荒粟藏九年米藏五年(隋/志)肃宗时第五琦请
天下常平皆置库以蓄本钱 元宗天宝中岁以钱赋诸
道和籴贱则少府加倍而籴贵则贱价而粜 德宗时赵
赞言陛下于京城置常平官虽频年少雨米不腾贵宜
阅商钱税竹木以充本钱属军用迫蹙亦随而耗竭不
卷五 第 5a 页 WYG0934-0061c.png
能备常平之积(通典及/本纪)
义仓自北齐河清中有垦租义租垦租送台义租送郡
以备水旱隋开皇五年长孙平奏令诸州百姓及军人
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穫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
麦熟当社造仓窖贮之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馑者即
以此谷赈给自是诸州储峙委积(隋志/) 唐太宗时凶
荒则有社仓赈给不足则徙民就食诸州戴胄廷议自
王公以下计垦田秋熟所在为义仓岁凶以给民太宗
卷五 第 5b 页 WYG0934-0061d.png
善之乃诏亩税二升粟麦粳稻随土地所宜宽乡敛以
所种狭乡据青苗簿而督之田耗十四者免其半耗十
七者皆免之商贾无田者以其户为九等出粟自五石
至于五斗为差岁不登则以赈饥民或贷为种子至秋
而偿(唐志/)则天以后货义仓支用神龙以后义仓费用
向尽(通典/) 德宗时陆贽奏宜计诸道户口均之谷麦
熟则平籴亦以义仓为名时稔则优价而广籴谷贵而
止歉则借贷循环敛散疏入不报(唐志/)
卷五 第 6a 页 WYG0934-0062a.png
   偶句
仓积于豳粮峙于申
黎阳置卫常平置陜
寿昌常平之法行于汉
戴胄义仓之法举于唐
尧汤备水旱而蓄积之具修
成周待凶荒而委积之惠举
馀三年九年之食则捐瘠何足忧
卷五 第 6b 页 WYG0934-0062b.png
谨上熟中熟之收则饥馑不足虑
令民出粟以赈饥馑隋人义仓之实惠也
计田出粟以备凶年唐人义仓之实惠也
门关道路之委积是上之所有散而储于下也
钜桥鹿台之财粟是下之所有聚而储于上也
   皇朝事实
太宗淳化中尝曰古人所谓有九年之蓄者盖三代以
前禁军无多今六军尽在都下江淮岁漕不下数千万
卷五 第 7a 页 WYG0934-0062c.png
若比分屯之秋何啻九年之蓄矣(五朝/宝训)上尝谓廷臣曰
国家以民为本百姓以食为命则知储蓄最为急务当
谕诸路转运常为计度省察仓储毋使损败 真宗祥
符三年上阅元和国计簿三司使丁谓曰唐江淮岁运
米四十万今乃五百馀万仓库盈溢上曰国储有备
亦自计臣宣力也曰上五年并州上刍粟之数可给
四五年上曰河东仍岁丰穰储峙尤广自今诸路稔
岁宜以时积谷为凶年之备(长编/) 高宗建炎四年
卷五 第 7b 页 WYG0934-0062d.png
中书奏秋成可期宜及时储蓄诏广东福建以所部年
额为上供本钱(圣政/) 孝宗乾道八年上曰今岁再得
一稔想见粒米狼戾更积得二年经常米便有三年
之蓄(长编/)
常平仓太宗淳化三年京畿大穰京城四门置场增
价以籴令有司虚近仓以贮命曰常平遂为永制(长/)
(编/) 真宗景德三年始置常平仓言事者以为水旱
灾沴有备无患江淮两浙计户口多少量留上供钱
卷五 第 8a 页 WYG0934-0063a.png
每岁夏秋准市估加钱收籴贵则减价出粜于是置
常平仓案大率万户岁馀万石或三年不经粜则充
粮廪别以新粟补之 仁宗嘉祐七年诏天下常平
仓多所移用而不足以支凶年其令内藏库与三司
共支缗钱一百万下诸路助茶 神宗熙宁三年诏
诸路常平广惠仓给散青苗钱本并取民情愿(并同/上)
 高宗建炎元年臣寮言伏见神宗讲常平之政置
提举官钱谷充斥不可胜数迩来罢提举官而常平
卷五 第 8b 页 WYG0934-0063b.png
之财所存一二欲望复常平官讲补助之政广储蓄
之具从之 二年臣寮言常平和籴之法州县视为
文具以新易陈此成法也间有积岁食腐而未尝问
不许借贷此成法也问有悉充它用而实无储愿委
官遍行省按从之(并会/要) 绍兴元年诏以米价踊贵
细民阙食令诸路州军以常平仓粟量度出粜(圣政/)
九年郑鬲奏和籴上曰常平法不许他用惟待赈荒
恤饥取于民者还以与民也(小历/)二十一年上曰国家
卷五 第 9a 页 WYG0934-0063c.png
设常平仓宜令有司以陈易新不得妄有侵移 孝宗
乾道六年上曰若一州得二十万石常平米虽有水旱
不足忧矣 淳熙二年诏诸路常平司每岁于秋成之
际取见所部郡县丰歉及见管米斛于九月初旬条具
闻奏(并圣/政)常平苗役之政自熙宁始建炎初罢之二年
置诸路主管官追还籴米然自军兴后常平窠名往往
掇以赡军无复如曩时之封桩矣(杂/记) 宁宗开禧元年
正月辛未申严生子弃杀之禁仍令诸路主管常平官
卷五 第 9b 页 WYG0934-0063d.png
月给钱米收养之
义仓太宗乾德元年令州县置义仓所收二税每石输
一斗以备凶荒(长/编)四年以重叠供给遂成劳费诏罢之
(会/要) 咸平二年成肃请复置义仓张齐贤对曰义仓本
为丰年与民聚蓄然给纳之际民以为患上曰民之利
病故在官吏能否(通/典) 仁宗庆历元年诏天下立义仓
自乾德初置义仓未久而罢明道二年诏议复之不果
景祐中集贤校理王琪上疏引隋唐故事请复置上纳
卷五 第 10a 页 WYG0934-0064a.png
之已而众论纷然以为不便遂诏第令三等户输粟寻
复罢(长/编)五年韩琦言近诏罢义仓若便拨入官仓恐未
副朝廷示民以信之意乞拨与常平仓别作桩管或遇
水旱灾伤即赈济贫民从之(会/要) 神宗熙宁二年尝欲
复之王介甫主青苗因言人有馀粟藏之家何害乃止
熙宁末复之仍听就县仓输然义仓当留乡今入县仓
悉为官吏移用后又令上三等户输郡仓转充军仓失
立法之意(杂/记) 哲宗元祐八年黄庆基言义仓者良法
卷五 第 10b 页 WYG0934-0064b.png
也元丰间先帝复行其法以为隋唐取民太重虑民不
堪其求于是纳苗米一石者输义仓米五升可谓至薄
矣望自今岁复行诏令户部详度 绍圣元年诏复置
义仓专充赈济(并会/要) 高宗绍兴十三年浙西米贵义
仓米各一万五千石减价出粜务要惠及细民十八年
上曰义仓所以备凶荒水旱比年州县或侵支盗用或
赈济无术僻远穷困之民不得均被其惠可令户部措
置二十年上曰祖宗置义仓最为良法令监司检视实
卷五 第 11a 页 WYG0934-0064c.png
数补还侵失 淳熙八年上曰义仓米本是民间寄纳
在官以备水旱既遇荒岁自合还以与民(并会/要)八年二
月诏今虽米价低平其间鳏寡孤独无钱收籴可令抄
籍姓名将义仓米赈济务要实惠及民十一年诏诸路
提举行下所部随乡丰歉收纳入仓不得侵隐他用候
岁终具旧管及新收数目申尚书省(并圣/政)
丰储仓绍兴二十六年夏始置先是王公明为司农寺
丞请令诸路以见管钱籴米赴行在钟侍郎世明因奏
卷五 第 11b 页 WYG0934-0064d.png
令诸州岁发常平陈米十五万斛赴省仓赡军言者以
其坏常平法奏绌之韩仲通在版曹乃请别储粟百万
斛于行都以备水旱号丰储其后又储二百万斛于镇
江建康然颇有借兑者(杂/记)
广惠仓仁宗嘉祐二年置天下广惠仓初韩琦请罢税
诸路户绝田募人承佃以夏秋所输之课给在城老幼
贫乏不能自存者既建仓乃诏提刑领之岁终具所支
上三司(长/编)四年诏广惠仓𨽻司农寺逐州选官专监每
卷五 第 12a 页 WYG0934-0065a.png
岁十月便差官检视老病之人籍定姓名日给米一升
(同上/) 宁宗时四川制置广惠仓乃丘宗卿所创岁凶
颇赖其用(朝野/杂记)
社仓神宗熙宁二年上论社仓法行之未得其方王安
石曰隋文帝时风俗法度岂能胜今日则社仓输给安
能无扰但当时谷贱百姓不为苦尔且人有馀藏藏之
于家有何所害而固欲使之输官非良法也至是御史
钱顗言齐州义仓取数太多乃诏罢之(通/略) 乾道四年
卷五 第 12b 页 WYG0934-0065b.png
建人大饥某请于官始作社仓于崇安县使贫者岁以
中夏受粟于仓冬则加息二分以偿岁少不收则弛其
息之半大侵则尽弛之期以数年子什其母则惠足以
广而息可遂捐以予民矣行之累年人以为便淳熙辛
丑某以事入奏因得条上其说 孝宗皇帝幸不以为
不可即诏颁其法于四方德意甚厚而吏惰不恭不能
奉承以布于下是以至今几二十年而江浙近郡田野
之民犹有不与知者其能慕而从之者仅可一二数也
卷五 第 13a 页 WYG0934-0065c.png
(晦庵建昌南/城社仓记)
   偶句
提举置于熙宁而常平坏
提举复于绍兴而常平修
常平之法行于淳祐之元年
常平之仓置于景德之三年
乾德元年始令州县置义仓
元丰元年复诏畿县立义仓
卷五 第 13b 页 WYG0934-0065d.png
依实发米赈民高宗绍兴之诏也
务要实惠及民孝宗淳熙之诏也
太祖以京畿大穰而令置场增价以籴义仓
哲宗以河北麦熟而令比价添钱收籴常平
   经传格言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
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
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
卷五 第 14a 页 WYG0934-0066a.png
(记王/制)三载考绩馀三年食进业曰登再登曰平馀六
年食三登曰太平二十七岁遗九年食(前/制)足国之道节
用裕民而善藏其馀垣窌仓廪者财之末也(荀/子)夫人待
君子而后化理国待蓄积乃无忧患君子非自农桑以
衣食者也蓄积非横赋敛以取优饶者也(仲长/统云)
   偶句
粟多财馀晁错谓之大命
理兵足食陆贽谓之大经
卷五 第 14b 页 WYG0934-0066b.png
   名臣奏议
常平无救恤之实仁宗朝范仲淹言常平仓司农寺管
辖官小权轻提刑多不举职尽被州县借出钱本使用
致不及时聚籴每有灾沴无所振发徒有安抚之名且
无救恤之实请选辅臣一员兼领司农寺
常平不当变青苗神宗时范镇言常平始于汉之盛时
贱则贵而敛之恐伤农也贵则贱而散之恐伤民也犹
为近古虽唐虞之政无以易也而青苗者唐衰乱之世
卷五 第 15a 页 WYG0934-0066c.png
所为青苗在田贱估其直收敛未毕而必其偿是盗蹠
之法也今以盗蹠之法而变唐虞不易之政此人情所
以不安
常平所及者广神宗朝苏轼言常平之为法也可谓至
矣所守者约而所及者广借使万家之邑上有千斛而
谷贵之际千斛在市物价自平一市之价既平一邦之
食自足无专㪷乞丐之弊无里正催驱之劳今若变为
青苗家贷一斛则千户之外谁救其饥
卷五 第 15b 页 WYG0934-0066d.png
乞置社仓仁宗朝贾黯言水灾之灾虽尧汤所不能免
今不思所以备灾之术而岁幸年谷之熟则是求出于
尧汤之所不可必者也臣尝读隋史见所谓立民社义
仓者取之以时而藏之于民下足以备凶灾而上实无
所利焉愿仿隋制诏天下州军遇年丰谷熟立法劝课
广蓄积以备灾
义仓支移之弊孝宗朝杨炎上言义仓之法唯充赈急
不许他用诸路州县岁收苗米六百馀万石其合收义
卷五 第 16a 页 WYG0934-0067a.png
仓米斛数目不少年来虽间有灾伤去处支给不多访
闻诸路州军往往将递年所收米数更不依条逐项桩
管皆是擅行侵用从来未曾稽察乞下诸路委逐州主
管常平官取索五年的实收支数目仍开说逐年有无
灾伤检放稽察施行
乞天下置义仓神宗朝熙宁九年钱顗乞于天下州县
逐乡村各令依旧置社仓当丰年秋成之时只于上三
等有田人户量出斛斗以备赈济若遇荒旱即尽数俵
卷五 第 16b 页 WYG0934-0067b.png
借于下等贫民听将来岁稔日官为索还依前入社仓
收贮候及三年或无水旱即具数存留所积有二年备
   诸儒至论
均田务农为储粟之法程明道曰古者民必有九年之
食无三年之食者以为国非其国臣观天下耕之者少
食之者众地力不尽人功不勤虽富室强宗鲜有馀积
况其贫弱者乎或一州一县有年岁之凶即盗贼纵横
饥死满路如不幸有纵方二千里之灾或连年之歉则
卷五 第 17a 页 WYG0934-0067c.png
未知朝廷何道以处之则其患有不可胜言矣岂可曰
昔何久不至是因以幸为可恃也哉固宜渐从古制均
田务农公私交为储粟之法为之备此亦无古今之异
者也(十事/劄子)
保民以食为本伊川曰保民之道以食为本今自京师
以至于天下计平时之用率无三年之蓄民间空匮则
又甚焉以万室之邑观之有厚蓄者百无一二困衣食
者十居六七统而较之天下虚竭可知矣丰年乐岁饥
卷五 第 17b 页 WYG0934-0067d.png
寒见于道路一谷不稔便致流离卒有方数千里连数
年之水旱不知何以待之
义仓寄留之法李太伯曰古制之宜于时莫若义仓之
为愈也唐太宗曰既为百姓先作储贮官为举掌以备
凶年非朕所须然太宗用心固善矣敛散之法则未尽
得宜出此而入彼有丧而无得奚以异于厚敛乎今莫
若以农末之民各分户等每于秋成以次入粟谓之寄
留至于凶年则下户之乏食者准数给还其上户则以
卷五 第 18a 页 WYG0934-0068a.png
转给穷民书其转给之数积以岁年数登若干者拜以
爵级以宠异之则富人乐输穷人受赐矣
古无发粟之令陈季雅曰古者国有九年之蓄率土臣
庶通为之计非独富公庾也故荒政十有二不闻有发
粟之令是岁藏富于民上之人不操其权如战国时李
悝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平籴之法此意已与古异盖当
时富藏在官而敛散在上汉自贾谊晁错劝文帝教民
务本皆未知此意民既务本农有馀粟一以归之于公
卷五 第 18b 页 WYG0934-0068b.png
上内郡之民仅足而无馀名为富足实与贫困无异武
帝即位初年河内人伤水旱汲黯以便宜发粟归伏矫
制罪则当时仓廪在郡县者有司不得擅发明矣宣帝
时耿寿昌行常平仓于边郡亦非郡县之所专汉时内
郡边郡不曾使民自为蓄积虽小有备具皆出于朝廷
留寄于郡县是以无可观者
舒散赒救之说陈亮曰井法既废而敛散之权兼并用
以乘时而射利赒救之法兼并用以谋息而取嬴魏之
卷五 第 19a 页 WYG0934-0068c.png
平籴唐之常平所以制敛散之权于公上也隋之社仓
唐义仓所以公赒救之法于天下也及其衰也常平可
以牟出入之利义仓可以应缓急之须取兼并之法而
自用之则亦无怪乎人心之不和而水旱之随至也本
朝神宗皇帝立为定制专置一司以掌之分𨽻户部右
曹不使参之经用郡县则属之丞贰移用擅发皆有常
禁故常平义仓之积盈天下其后从事于西北而用度
之不给固已不免时发而用之渡江以来诸司郡县又
卷五 第 19b 页 WYG0934-0068d.png
皆不免贷用而常平之法几于废矣
广济广惠罢置余亮曰仁宗之世韩琦请以没官之田
募人耕佃为广惠仓散与孤寡幼独庆历嘉祐间既有
常平仓又有广济仓广惠仓仁宗德泽洋溢三仓力也
王安石用事常平广济量以支给馀皆尽粜转而为钱
变而为青苗取二分之息广惠之田转易皆尽虽济一
时为祸不细元祐间三仓虽复未几而章子厚继之而
三仓遂坏
卷五 第 20a 页 WYG0934-0069a.png
义仓在郡之弊胡致堂曰赈济莫要乎近其人隋义仓
取之于民不厚而置仓于当社饥民之得食也其庶矣
乎储备如此犹曰关中大旱民犹不免食粟糠豆屑帝
躬帅之如洛阳就食况素无备乎百姓知挤于沟壑而
已矣后世义仓之名固在而置仓于州郡一有凶饥无
状有司固不以上闻也良有司敢以上闻矣比及报可
委属吏出而施之文移反覆给散艰阻往往监官胥吏
相与侵没
卷五 第 20b 页 WYG0934-0069b.png
   主意
有馀不足之异古之蓄积也常有馀后之蓄积也常不
足岂天之生物不如古之多人之谋事不如古之智盖
古之费给也为有限后之费给也为无穷以有限之生
植充无穷之费给无怪乎有馀不足之不同也古者兵
即农也农即兵也无事则袯襫耒耜尽力南亩而为耕
耨之农有事则弓矢戈矛效力行阵而为战守之备居
有积仓固未尝仰给于公家行有裹囊亦未尝仰给于
卷五 第 21a 页 WYG0934-0069c.png
公家故蓄积不期于有馀而自然有馀也后世为兵者
不农为农者不兵一人为兵一家仰食于县官一人征
行一家又有以廪给男子疾耕不足以供其馈饷女子
疾织不足以供其衣褐平居无事一岁仅可以支一岁
一旦有急一岁岂足以支一岁哉故蓄积不期于不足
而自然不足也
敛散不可失初意因民之有馀而敛之以时初意也其
后徒见以能敛而疾民矣因民之不足而散之以时初
卷五 第 21b 页 WYG0934-0069d.png
意也其后则未见以能散而裕民矣夫敛者官为藏其
所有待其无而赒之散者官为察其所无推其有以济
之此君民一体之义也盖立法创制必贵于通设官分
职必贵乎严通者所以待民故常平义仓之政立焉严
者所以待吏故常平义仓之政行焉不然名美而实亡
规模困于积弊之馀上勤而下壅调度废于循习之后
徒知敛而藏者在有司不知散而用者在天下徒知聚
于斗升之诛求而不知行于勺合之赒恤愚见其弊未
卷五 第 22a 页 WYG0934-0070a.png
见其利也
官吏当有忧民之心郡县有忧民之吏则常平义仓之
法虽弊而犹可复行官吏无忧民之心则常平义仓之
法虽详而徒为文具盖近民之官莫州县若也心乎忧
民则无利不兴无害不除均为足食之计丰年而为饥
年之蓄无事而为有事之防靡所不用其力焉岂特常
平义仓而已哉故曰法虽弊而犹可复行者此也志不
在民则米不待实麦不待成已严追胥之令知剥民而
卷五 第 22b 页 WYG0934-0070b.png
不知裕民知聚利而不知散利何往而非弊焉叉岂特
常平义仓而已哉故曰法虽详而徒为文具者此也
贪吏不可不去朝廷有仁民之心而天下无仁民之政
者何也愚一言以弊之曰贪吏之罪也甚矣贪吏巧于
笼天下利以为已有也夫天时之丰凶难必而国家之
积贮当先其来尚矣且尧汤备具之事远矣后世如欲
祖周官之法以为积贮计亦必去贪吏而后可也周官
敛货之滞以待不时而买者汉踵其意如谷贱则籴谷
卷五 第 23a 页 WYG0934-0070c.png
贵则粜是也吁使当时皆贪吏而无一寿昌耶则心不
在民而增价减价之策无有矣周官以委积及民必以
其时唐彷其意如亩收二升赈贷饥民是也吁使当时
皆贪吏而无一戴胄耶则念不及民从使取给之策无
有矣
   警段
循名资吏之弊常平者所以均谷价也今粒米狼戾而
阙额不补囷窖尘朽而虚籍徒存贱未尝籴贵未尝粜
卷五 第 23b 页 WYG0934-0070d.png
而常平之置法祗有其名耳义仓所以为民储也今则
州县苛求殆成官物民户带钞不敢名言丰固尝输歉
何尝给而义仓之设法适以资吏耳甚至茶盐酒酤一
孔之利无不在官尺攘寸取殆类邦危之陋风津梁门
关国中之地莫不有禁手举足蹈无非罔民之陷阱也
民以食为先洪范八政食货为先子贡问政夫子告以
足食为首是则民食之在天下固不可一日阙而天地
之消息盈虚尤不能保岁无上下之异古者三年耕必
卷五 第 24a 页 WYG0934-0071a.png
冀其有一年之蓄而周官遗人之职所以必拳拳于委
积是计者凡以先事而忧虽尧汤亦为之备先具也或
者徒见论治之君子且有三十年通制国用而无以纾
忧于旦夕之言则其为食者天施地生之物固非可以
人力计而救艰食之民有不可待其储蓄而后济者然
不知管仲之富国李悝之平籴耿寿昌之常平君子犹
有取焉亦曷尝曰置储蓄于不论乎
当有足民之实常平义仓今所以裕民而谓之食者在
卷五 第 24b 页 WYG0934-0071b.png
是然美名徒存实惠何有乘轺车者非不严移贷之令
非不命搬运之官一遇水旱旋为影射昭昭然号于人
曰官以常平赈粜也不知槩量出入亏折万状吏胥旁
午巧为侵刻而民不受常平之赐矣每乡置局科抑都
保汲汲然告于人曰官以义仓赈济也不知深山穷谷
所予几何下户贫民反贻欺取而民不受义仓之赐矣
使至仁测怛真有以风动官寮真有以感率乡井则食
之裕民纵未足以拟神禹武王之盛而常平义仓犹髣
卷五 第 25a 页 WYG0934-0071c.png
髴汉隋之旧也何至坐视赤子之捐瘠哉
   偶句
古者藏富于民
后世藏富于国
不恃无凶荒之虞
惟恃有蓄积之素
无事而为有事之备
丰岁而为歉岁之忧
卷五 第 25b 页 WYG0934-0071d.png
有九年之食则天灾不足虑
无三年之蓄则君子以为忧
自成囷藏粟于齐而常平之意形
至筑仓籴谷于汉而常平之名立
   事證
其说有三唐虞盛际洪水汤汤害不细矣惟曰益奏庶
鲜食不闻其国有捐瘠也惟曰稷奏庶艰食不闻其民
有饥殍也意其平时必有为之平者及考典谟一书初
卷五 第 26a 页 WYG0934-0072a.png
未尝有实仓廪充府库之说不识果何以禦天灾耶果
何以救民饥耶得非国无横敛民有馀粟储峙盖藏充
满于畎亩之间故凶旱水溢不至为沟壑之转然则所
谓蓄积多而备先具者亦曰藏富于民至于汤旱七年
而民无菜色荀卿惟称其知本末源流不归之于实仓
廪府库参之唐虞亦一揆也是之谓因民以利民周官
委积之掌曰乡里曰门关曰野鄙曰县都悉皆有之王
制冢宰制国用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
卷五 第 26b 页 WYG0934-0072b.png
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水旱而民不病虽其斟酌之权
归于官而相赒相恤在民亦未尝无所蓄焉降及后世
以其谷贱伤农榖贵伤民也于是常平之法创于汉之
耿寿昌以其丰年则粒米狼戾凶岁则糟糠不厌也于
是义仓之法创于隋之长孙平其始者立法亦缘周官
委积之意王制国用之说耳其后虽或废或置变更不
一然推而行之实为有利古人谓上为百姓先作储贮
官为举掌以备凶年非横生赋敛而利人实深固英君
卷五 第 27a 页 WYG0934-0072c.png
谊辟往往修举焉是之谓以官而利民世变陵迟愈降
愈下前人之创法已不待古而后人之守法复不加前
将如之何哉常平良法也废于汉元而明帝复欲立之
善矣而外有利民之名内实侵刻百姓已见于刘般之
言义仓良法也废于武德而贞观侵立之善矣公私窘
迫贷用向尽遽见于再传之后
隋唐义仓之法隋之义仓民弊之者一其他则官弊之
唐以来皆官弊也民无与焉隋开皇五年百姓军人共
卷五 第 27b 页 WYG0934-0072d.png
立义仓收获之日贮粟及麦社司执帐随时检校当社
饥歉即行赈给自是诸州储峙在在相望此岂非善意
乎因仍既久以义仓贮在人间而百姓轻于费捐遂至
乏绝所谓民弊者此特一节耳其后灵夏日瓜等义仓
则纳于州渭河绥银等义仓则置于县至大业而杂费
之是其弊在官不在民也唐之义仓法非不善王公众
庶亩税二升取之之均也高宗武后十数年间不许杂
用禁之又严也永徽新格出粟各有其差开元之式商
卷五 第 28a 页 WYG0934-0073a.png
贾不收其税及其盛也天宝八年通天下诸州米数独
义仓六千三百一十七万七千石有奇比之常年几十
五倍兹其所储亦富矣然以义仓与常平同籍于官义
乎公私窘迫皆贷义仓义乎神龙之后费用殆尽义乎
或以为天子外庾或以资后世军兴是则民以义而储
官以非义而用抑其过在官不在民矣
祖宗义仓始末义仓之置自乾德而始亦自乾德而止
夫仓以义名赈民良法也我太祖以仁义开国凡仁民
卷五 第 28b 页 WYG0934-0073b.png
之政盖终其身行之至于千万世不易顾于此法亟行
而亟罢何也太抵常平义仓均之为荒政良法然常平
出于官义仓出于民出于官者官自敛之官自出之其
弊也虽不足以利民亦不至于病民出于民者民实出
之官实敛之其弊也不惟民无利而官且从而病之矣
我太祖之亟行亟罢非为一时虑也为异日虑也是法
王琪尝言于景祐矣而言之不果行贾黯尝言于皇
祐矣而言不果行钱顗又于熙宁言之言不行于熙宁
卷五 第 29a 页 WYG0934-0073c.png
而行于元丰黄庆基又于元祐言之言不行于元祐而
行于绍圣迨今大观增定数额至于今用之
祖宗常平之法国家常平之法行于淳化之二年常平
之置置于景德之三年四路常平虽罢于康定而又行
于庆历或八场或十四场减价以籴或出内藏钱或取
绝户钱添助以籴或令三司拨还借支或诏三司毋得
擅支其在县则监以知县其在州则监以通判又镇之
以司农总之以转运主之以辅臣有月帐有季帐有三
卷五 第 29b 页 WYG0934-0073d.png
司条贯出纳之平司存之谨其惠大矣
祖宗常平兴废提举置于熙宁而常平坏提举复于绍
兴而常平修常平之修废其不系于提举之废置乎曰
盖熙宁之提举为青苗设也建炎之提举为常平设也
使熙宁果为常平而置也则敛散以时必无稽滞出纳
有人必无移用而何有荒政不修之虑也夫惟以盗蹠
之法变唐虞之政苗青在田贱估其直此为何意屠牛
伐桑输钱于官此为何法恤民之制转为厉民或者得
卷五 第 30a 页 WYG0934-0074a.png
以有辞矣中兴之制则异于是三司钱榖提举主之无
陷失也常平敛散提举主之无愆滞也若是而置提举
又何议耶
   偶句
义仓立于太祖之建隆
常平建于太宗之淳化
太祖诏贮义仓之米以备凶歉
真宗诏留部内之米以备水旱
卷五 第 30b 页 WYG0934-0074b.png
乾德立别输之制而义仓始立
熙宁行预支之令而义仓始明
韩琦请以官田为广惠而仓法以立
王安石变常平为青苗而仓法以坏
   时政
常平义仓之弊常平义仓之法自昔行之久矣我朝祖
宗尤切加意义仓建于太祖之建隆常平立于太宗之
淳化中虽暂废旋即复旧逮高宗中兴其于常平也则
卷五 第 31a 页 WYG0934-0074c.png
职以通晓世务习知民事之人其于义仓也则禁其州
县侵支贩济无术之弊利固宏矣然而法久则弊愈生
弊积则法愈坏因仍至今几不可救常平有名而无其
具义仓有人而无其所平者变为不平之地义者流为
不义之资一逢水旱饿殍填委吁尚忍言哉
今日贪吏之弊本朝以仁得天下以仁守天下如积贮
一事尤为介念然其法往往成于仁人之心而坏于贪
吏之手 祖宗盛时或留上供以收籴非见于景德乎
卷五 第 31b 页 WYG0934-0074d.png
或支内帑以助籴非见于嘉祐乎其后或输一斗或输
五升丰年寄之官凶岁给之民盖诚如执事所谓循环
无穷而民赖其利也此无他祖宗为民父母一念所到
惟恐赤子失所仰耳愚所谓积贮之法往往成于仁人
之心者此也数十年来气象顿异夫籴本所以为丰年
积贮计也今问诸籴本则贪吏为之羽化矣民输所以
为凶年赈给计也今问诸民输则贪吏为之乾没矣借
使义租送郡之法尚在亦秪以助此辈席卷耳借使拘
卷五 第 32a 页 WYG0934-0075a.png
收谷麦之策尚行亦秪以饱此辈溪壑耳执事谓有籴
无粜有敛无散斯言尽之矣此无他贪吏厌忽民命何
啻弃梗侵移公廪何啻穿窬于是朝廷有仁心州县无
仁政愚所谓积贮之法往往坏于贪吏之手者此也
今日科抑折纳今日常平之籴本朝廷之给降也不知
岁籴之数果有定额乎义仓之敷科苗米之带纳也不
知科敷之数果有常入乎夫秋成毕矣岁事稔矣因狼
戾之馀而官为出本以收之敛滞货之淹而官为薄征
卷五 第 32b 页 WYG0934-0075b.png
以积之意者于有馀之中而为不足之备也岂料和籴
一转而为科抑乎带纳一转而为强市乎夫科抑者非
其所乐矣亦以官之与民非真有以交相付也特强市
之尔使遇适然之变尚能发廪以赈之犹可也而民有
饥道有馑问之有司则持空簿以相授而已抑纳者非
其所便矣亦以官之与民非真有以交相通也特重敛
之尔使值偶然之虞尚能倾囷以裕之犹可也而旱有
魃水有沴问之有司则指空橐以相视而已
卷五 第 33a 页 WYG0934-0075c.png
今日奸吏病民今也监司以前赋责之守令守令惧其
责也而责之民文移急于星火推剥及于肌肤蚕未浴
茧已科夏税禾未登场已催秋苗稍不如期则暴吏登
门鸡犬为之一空故今为之民者百亩所收输县官者
十一输富室者十二三而输暴吏者又十五六锄扰未
收而仓无馀粒机轴方停而身无全丝丰年乐岁且不
足以为仰事俯育之计不幸一遇水旱而必欲持公家
有限之储活嗷嗷之民正恐难继而况平日奸吏又百
卷五 第 33b 页 WYG0934-0075d.png
蠹于其间其所积者岂不耗哉故互用有禁非不严也
而借贷之侵移者自若登载有籍非不详也而数目之
虚伪者莫考申严戒敕前后不知其几矣而积弊愈甚
不可得而刬革有如执事之所云者此诚今日之实患

今日无及民之实惠且向者常平之法曰贱而入贵而
出所以使物价之平而民无困乏也今闻其为公而入
未闻其为民而出也闻其拥虚数以资吏奸未闻其有
卷五 第 34a 页 WYG0934-0076a.png
实惠以为民利也向者义仓之立曰亩税二升或二税
之外则输米所以公敛散之权也今闻其病民而已末
闻其济民也闻其侵支移用敢于冒禁而取矣未闻其
赈恤施惠敢于冒禁而发也积弊至此岂非名之徒存
也哉
   偶句
既耗于官吏之科拨
又耗于胥吏之并缘
卷五 第 34b 页 WYG0934-0076b.png
移用不禁文书徒存
腐败不蠲虚籍徒存
太仓之粟未必多于汉
洛口之仓未必富于隋
互用之禁非不严而借兑侵移者自若
登载之籍非不详而数目虚伪者莫考
   结尾
吏蠹不可不惩愚谓为今之计将欲循名责实使有司
卷五 第 35a 页 WYG0934-0076c.png
奉行者不狃于具文取赢散滞而斯民养生者不至于
匮阙夫岂无道是则敛散之道固不可弛而吏之蠹者
亦不可以不惩也监司之精察必责以劝守令之赈济
必责以均截上供之钱以与之为籴本必申明乎景祐
之诏留岁漕之米使豫为之备必举行乎祥符之令使
官吏奉行各体实惠不为虚文则必有出米以活饥民
有如陈尧佐之以身率人者矣发有馀之财以拯贫者
有如范文正之条叙荒政者矣受粮以活流民之十五
卷五 第 35b 页 WYG0934-0076d.png
万有如富郑公之劝贮官廪者矣上有实政下有实惠
又何法之弊哉班固尝曰吏良而令行是则必有任其
责者
当藏富于天下人皆曰敛民可以富国愚则曰与民所
以富国夫百物生于民者也生于民而积于民则百姓
足而君足矣敛于民而积于国国则富矣民竭而物穷
吾恐一旦有所求于民而不能继也是故谓将以取之
必有以与之人君之储蓄何以异于是哉若然则鬻爵
卷五 第 36a 页 WYG0934-0077a.png
度僧不必为矣头会箕敛不必施矣将见君有馀财民
有馀力粟之仓腐钱之贯朽民犹君也君犹民也嘻此
不储蓄之储蓄也此亦万世长久通行之大计也为国
计者所当详议而熟筹之执事其然之乎
察官吏之弊虽然今日百费繁兴廪庾赤立经常之赋
固不可弛官吏之扰可不禁乎使州县之吏不敢茧丝
宁为尹铎毋愿为矫制擅发之汲黯催科政拙宁为阳
城毋愿为发廪赈饥之韩韶则常平义仓之储法存而
卷五 第 36b 页 WYG0934-0077b.png
意亦存矣不然今日出一令曰吾忧民之食也明日出
一令曰吾虑民之饥也是徒拜其名而未拜其实民何
赖焉
 
 
 
 
 群书会元截江网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