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七
卷二十七 第 1a 页 WYG0866-022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隐居通议卷二十七
             元 刘埙 撰
 礼乐
  雩祭
周制月令建巳月大雩五方上帝其坛名曰雩禜于南
郊之傍以太昊青炎帝赤轩帝黄少昊白颛帝黑配五
帝左传龙见而雩乃角亢星见时周之六月阳气盛恒
卷二十七 第 1b 页 WYG0866-0228b.png
旱故雩雩之为言远也远为百谷以祈膏雨若国大旱
则司巫帅巫而舞雩若旱暵则女巫舞雩世人常言舞
雩未知其义始此
  灵星
周制仲秋之月祭灵星于国之东南汉高帝八年令郡
国县邑立灵星祠常以岁时祠以牛祠后稷以羊彘祠
后稷而谓之灵星者以后稷又配食星也旧说星谓天
田星也一曰龙左角为天田主谷乃于壬辰位祠之壬
卷二十七 第 2a 页 WYG0866-0229a.png
为水辰为龙就其义也东晋灵星配飨南郊不置祠唐
以立秋后祀灵星于国城东南又诗丝衣序高子曰灵
星之尸则祠灵星亦立尸后世学宫门谓之灵星门者
或谓灵星之祭宾尸于此故名然今之灵星门于义实
所未喻又淮南子主术训君人之道其犹灵星之尸也
俨然玄默而吉祥受福○详见后学宫制
  封禅义
帝王易姓必封泰山所以告成功也礼云因名山升中
卷二十七 第 2b 页 WYG0866-0229b.png
于天而必于泰山者万物交代之处封增其高顺其类
也升上也中成也刻石纪号以著功绩封讫而禅梁父
者亦因天以及地也说者谓封禅取高厚之义封土于
山而禅祭于地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也增泰山之
高以报天附梁父之厚以报地梁父者泰山之支山卑
下者也能以其成功相禅代故封禅以告太平
  墓祭
世谓三代以前无墓祭而朝陵拜扫起于秦时古宗庙
卷二十七 第 3a 页 WYG0866-0229c.png
前制庙后制寝秦始出寝起于墓侧汉因秦上陵皆有
园寝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寝之意也唐开元二十
年四月制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
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埽礼
不得作乐仍编入五礼永为恒制故议者以为墓祭始
于唐也
  学校配享
州县学祀文宣王以兖国公颜子邹国公孟子配享文
卷二十七 第 3b 页 WYG0866-0229d.png
庙后宋咸淳中议者以本朝崇尚四书宜并祀曾思配
享于是以郕国公(曾/子)沂国公(子思/子)升配文宣王与颜孟
为四其意盖以颜主论语孟主孟子而大学则曾之所
述中庸则思之所作是因四书而尊四贤可谓备一代
之盛典其后见北人云北方文庙惟以颜孟配而曾思
不与焉盖移跸东南曾思并配之令不及北方故中原
惟守旧制也初制配享之礼颜孟东西相对其后熙丰
奸党以私意追尊王安石因妄比王安石为颜子遂迁
卷二十七 第 4a 页 WYG0866-0230a.png
孟子位西面东与颜子对者退处于位东面西与颜子
并既而朝廷更化国论维新乃罢王安石配享亟毁其
塑像一时因循不复釐正孟子仍旧位东面西咸淳增
配承袭讹缪亦以曾思并列于颜孟之下俱位东面西
竟成虚右遂谓配位俱当左列其实不然
  大行
古者君亡未有谥皆以大行称之往而不反之义也始
皇崩于沙丘䑚亥曰今大行未发丧礼未终见李斯传
卷二十七 第 4b 页 WYG0866-0230b.png
愚谓行字可作去声盖谥未定则德未名姑总称为德
行之大者
  墓旐书例
古人题旐及题墓必加国号如曰唐故宋故所以表其
为何代之人后将有考也曹孟德自谓愿题汉故征西
将军曹侯之墓者亦以汉国号加于故字之上此其凡
例也德祐以前题墓俱曰宋故不以为嫌归附以来皆
不书国号惟书故字甚无义理近见北人皆书元故南
卷二十七 第 5a 页 WYG0866-0230c.png
人乃不然由今思之若不书元故则题旐题墓惟曰某
官灵柩曰某人之墓此理为长予有友人不书国号予
并去其故字识者咸以为当盖既不书国号则故字之
义无所承若必欲书则必加国号乃可
  卤簿字义
鬼谷子曰车驾行羽仪导从谓之卤簿自秦汉始有其
名后汉胡广作天子行卤大楯也所以捍敌部伍之次
皆著之簿仪其五兵独以盾为名者行道之时甲楯居
卷二十七 第 5b 页 WYG0866-0230d.png
外馀兵在内故但言卤簿而五经精义亦曰卤大盾也
以大盾领一部之人故名之曰卤簿其义如此
  社稷之名
予于前卷尝纪今世并称稷契为非盖稷乃官名契乃
臣名也按国语载展禽曰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
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
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水土故祀以为
社注云烈山氏炎帝之号也(即神/农)起于烈山祭法以烈
卷二十七 第 6a 页 WYG0866-0231a.png
山为厉山是也柱为后稷自夏以上祀之夏禹之兴弃
能继柱之功自商以来祀之共工氏伯者在羲农之间
其子句龙在黄帝时为土官九土九州之土也后君也
使君土官故曰后土社后土之神也又弃勤播百谷死
于黑水之山故曰稷勤百谷而山死由是观之则柱与
弃俱号后稷氏共工句龙号后土氏称后稷后土则各
以其官于理甚宜若以稷契并称则官名臣名杂述矣
杜氏通典云颛顼祀共工氏子句龙为社烈山氏子柱
卷二十七 第 6b 页 WYG0866-0231b.png
为稷高辛氏唐虞夏皆因之殷汤为旱迁柱而以周弃
代之欲迁句龙无可继者故止又曰凡社皆以句龙配
凡稷皆以弃配社者五土之神稷者于五土之中特指
原隰之祗援神契云稷者原隰之中能生五谷之祗是

  汉酎
汉制正月旦作酒八月成三重酿醇酒也味厚故以荐
宗庙八月尝酎会诸侯王于庙中出金助祭谓之酎金
卷二十七 第 7a 页 WYG0866-0231c.png
皇帝斋宿献金金不如斤两或色恶王削县侯免国今
南方所谓一宿酒者只一重而已今至三重则其味醇
厚可知矣
  九族
九族之说具载礼经(见丧服/小记)然诸家议论不同按夏侯
欧阳等则以为父族有四母族有三妻族有二与孔安
国尚书注上自高祖下至玄孙之说异然郑康成孔颖
达则谓由一而三由三而五由五而九故列图于后以
卷二十七 第 7b 页 WYG0866-0231d.png
俟知者
父族四
 己姊妹适人者及子   父五服内亲族
 父姊妹适人者及子   己女适人者及子
母族三
 母之姊妹及其女    母之父姓舅族
 母之母姓
妻族二
卷二十七 第 8a 页 WYG0866-0232a.png
 妻之父姓       妻之母姓
三族
 高曾祖父己子孙曾玄
 由一而三(父/子) (己身/)由三而五(祖/子) (父/孙)
 由五而九(高/曾) (曾/玄)
  学宫灵星门制
州县学宫旧制外门曰灵星未详其义余叔父秋麓先
生博学多能洞究古谊尝著其说云汉祭祀志曰龙左
卷二十七 第 8b 页 WYG0866-0232b.png
角为天田天田号灵星见则为农祥故春藉田而祈社
稷祭之祠后稷又祭之祭之皆有尸天子诸侯卿大夫
名以配先祖食不忍辄忘祭罢不容遽使之出门而就
臣位故其退尸必寻绎复祭但天子诸侯祭之明日又
祭曰绎卿大夫祭之当日又祭曰宾尸士曰宴尸皆退
尸也故于庙门外又一门曰灵星门汉郊祀志或言曰
周兴而邑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于是高祖制诏
御史其令天下立灵星祠今无存者不可复考良耜诗
卷二十七 第 9a 页 WYG0866-0232c.png
序秋报社稷也与丝衣篇次相属亦可考见丝衣诗序
又载高子曰灵星之尸也旨意甚明近世儒者不知何
故刋去此语殆由不知灵星之尸为祈报社稷之尸也
夫子释奠祭之略无其义间尝深思其制抑昌黎先生
谓夫子生民之功与社稷之功固自有次第者欤故作
灵星门于庙门外而释奠皆出揖之欤书此以俟后人
博采以上皆叔父所著说叔父尝以明经两试天子之
廷退而博考经史百家多所论著尤于孔门诸子之学
卷二十七 第 9b 页 WYG0866-0232d.png
多所发明著圣门言行录若干卷盖勤苦考订凡数十
年而后成又自类所作曰山鸡爱影集近得而读之笔
力超绝虽老师宿儒不敢望其籓也念昔垂髫从叔父
学辱承奖掖今叔父八十有一余亦六十有六矣老冉
冉将至怀旧凄然予社门隐处尘土枯槁海内知己贵
人零落殆尽非复畴昔故虽勉自造就力昭其苦心使
得峥嵘略慰平生而有不能也付之浩叹而已然叔父
虽高年诗笔弥劲而愚乃志气日惰几于进寸而退尺
卷二十七 第 10a 页 WYG0866-0233a.png
尝自笑曰岂江淹才尽邪友人谭伯玉酷嗜叔父之文
欲先刋其所作诗果成予当附数语其后
  从祀之目
按史记及唐会要弟子凡七十七人而(阙/)
  宋宰相王文正公旦尝言会要所录七十七人当
(阙/) 所载七十二人于是琴张申枨林放陈亢蘧瑗
以其俱见论语取此五人而削去公夏首等十人大观
四年并子思从祀凡七十七人东庑则金乡侯澹台灭
卷二十七 第 10b 页 WYG0866-0233b.png
明其首而西庑则单父侯宓不齐其首也历数之至考
城伯戴圣而止其间如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荀况伏
胜戴圣俱非圣门弟子除颜曾子思当时圣门弟子固
惟止七十而已戴圣诸人并莱芜伯高堂生至晋司徒
杜预凡十有七人入宋续增唐昌黎伯韩愈至宋华阳
伯张栻凡十人今元朝又新增左丞许衡一人通古今
为九十八人顷余于闽从邵武诣学瞻敬时郡侯廉公
命立塑像装绘一新像设严整绝胜诸郡予因计其数
卷二十七 第 11a 页 WYG0866-0233c.png
目与旧载文字相同如右廉公问予数目是否予答曰

  六艺目
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其目或不能详今载于后
五礼吉凶军宾嘉
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卷二十七 第 11b 页 WYG0866-0233d.png
六书指事象形谐声会意转注假借
九数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嬴不足旁要
  乐府诸调之始
乐府有殷涉调双调水调之类其来远矣虽隋郑译律
有七音音立一调故成七调然不著其名及考唐杜(阙/)
   诀载唐诸乐名
大蔟宫 时号娑陀调如万国欢之类
大簇商 时号大石调如升平乐破齐陈之类
卷二十七 第 12a 页 WYG0866-0234a.png
大簇羽 时号殷涉调如太和万寿乐之类
林钟宫 时号道调如垂拱乐之类
林钟羽 时号平调如舞媚娘之类
黄钟商 时号一越调如绿沈杯之类
黄钟羽 时号黄钟调如春杨柳之类
中吕商 时号双调如倾杯乐之类
南吕宫 时号水调如五更转之类
(阙/)   时号金风调如苏幕遮之类
卷二十七 第 12b 页 WYG0866-0234b.png
  律管候气
北齐神武霸府田曹参军信都芳世号知音能以管候
气仰观云色常与人对语则指天曰孟春之气至矣人
往验管而飞灰已应每月所候言皆无爽又为轮扇二
十四面薶地中测二十四气每一气感则一扇自动佗
扇并住与管灰相应若合符契隋文帝开皇二年遣
及蔡子元于普明等候节气依古于三重密屋内以
木为案十有二具每取律吕之管随十二辰置案上以
卷二十七 第 13a 页 WYG0866-0234c.png
土薶之上平于地中实葭莩之灰以轻缇素覆律口每
地气至与律冥符则灰飞冲素散出于外而气应有早
晚灰飞有多少或初入月其气即应或至中下旬间气
始应者或灰飞出三五夜而尽或终一月才飞少许者
帝异之问牛弘弘对曰灰飞半出为和气灰全出为猛
气吹灰不能出为衰气和气应者其政平猛气应者其
臣纵衰气应者其君暴帝駮之曰臣纵君暴其政不平
非月别而有异也今十二月律于一岁内应不同安得
卷二十七 第 13b 页 WYG0866-0234d.png
暴君纵臣若斯之甚弘不能对夫天地之气隐微深妙
而数子者能以智巧相窥何其神也
  音乐应验
传曰声音之道与政通从古而然殆不可晓隋万宝常
听太常所奏乐泫然而泣人问其故对曰乐淫厉而哀
天下不久相杀当时四海全盛皆谓不然大业末其言
卒验而宝常贫困无人赡遗饥馁将死取所著书焚之
曰何用此为见者于火中探得仅数卷行世又炀帝将
卷二十七 第 14a 页 WYG0866-0235a.png
幸江都有乐工王令言妙达音律令言子当从于户外
弹胡琵琶作翻安公子曲令言卧室中闻而惊起急呼
其子曰此曲兴自早晚对曰顷来有之令言欷歔流涕
谓子曰汝慎无从行帝必不反此曲宫声往而不反宫
君也吾以是知之帝果被弑于江都
  西域人知音
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后入中国善胡
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问之则曰父在西域
卷二十七 第 14b 页 WYG0866-0235b.png
称为知音代相传习调有七种于是以其七调勘校七
声冥若合符乃知人性聪明无分畦畛讵可谓绝域有
逊于中国也况所善胡琵琶者又其国俗所素习者邪
  埙制篪制
世本云埙乃暴辛公所造不知何代人周畿内有暴
国岂其时之人乎尔雅注曰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
上平底形如称锤六孔小者如鸡子大者曰嘂(音/叫)
(○毛诗何人斯苏公何/人斯苏公刺暴公也)篪世本云苏成公所造旧制
卷二十七 第 15a 页 WYG0866-0235c.png
云一曰管非也虽不知其为何代人然非舜前之人明矣
舜时西王母献琯则是舜时有之成公安得造篪乎尔
雅曰大篪谓之沂注云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
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广雅云八
孔今有胡吹非雅器也蔡邕月令章句云篪竹也六孔
有距横吹之诗云仲氏吹篪是也今人常言埙篪而不
识其制谩著于此尝见宾退录言埙篪之篪则竹虎二
字之中犹加二撇今写者多只从竹下继之以虎即非
卷二十七 第 15b 页 WYG0866-0235d.png
字矣考之说文信然
  挽歌之由
鲁哀公十一年吴子伐齐将战齐将公孙夏命其徒歌
虞殡孔颖达曰虞殡者谓启殡将虞之歌也今人言挽
歌之由止言汉高帝时齐王田横自杀其故吏不敢大
哭为歌以寄哀而后代相承以为挽歌不知其起于春
秋也由来久矣
  乐歌
卷二十七 第 16a 页 WYG0866-0236a.png
六朝乐歌有丁督护二章亦曰丁都护宋武帝长女妻
徐逵之为彭城内史被鲁轨所杀武帝使内直督护丁
旿殡殓之逵妻呼旿至阁下自问殡送之事每问辄叹
息曰丁都护其声甚哀后人因其声广其曲焉其辞二
首一曰督护初征时侬亦恶闻许愿作石尤风四面断
行旅二曰黄河流无极洛阳数千里坎轲戎旅间何由
见欢子○又有(阙/)
 
卷二十七 第 16b 页 WYG0866-0236b.png
 
 
 
 
 
 
 
 隐居通议卷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