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174-034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稗疏卷一
             岳州王夫之撰
 隐公
春王正月 以夏时冠周月之说朱子辨胡氏之非详
 矣且以经文求之言正月而系之王则明此正月乃
 周天子所颁之正月公羊氏言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说虽迂谬亦以明改正授时惟革命之王定其名实
卷一 第 1b 页 WYG0174-0343b.png
 而正月之文自周颁矣若夫子以已意欲行夏时则
 但当言春正月不可称王王不以为正月即不得天
 亦不能矫诬以泯乱一代之制又岂夫子所欲垂法
 之正月可自称王乎不敢自专又岂敢假冒王章以
 欺天下邪春秋之义微而显此言王者其义不一周
 既东迁诸侯僭擅盖有不遵其正朔者故称王以见
 鲁所秉者周礼公羊氏所谓大一统此一义也王为
 今王以王冠月明三统递建正月之号不一而此之
卷一 第 2a 页 WYG0174-0343c.png
 正月乃今王之正月非夏商之正月此又一义也然
 以建子之月为正月惟周之王天下以革命不相沿
 之故立沓茫之天统而异乎天之显道则此正月乃
 王之正月非天之正月以寓周正之差夏时得天之
 意此又一义也经文化工之笔游夏不能赞于此见
 矣三统之说曰夏正建寅商正建丑周正建子云正
 建者以所建为正月也故曰王者改正朔若仍前王
 之正月为正月则正未尝改明言周正建子而谓周
卷一 第 2b 页 WYG0174-0343d.png
 称建子之月为冬十有一月则何改之有乎周礼有
 正月有正岁正岁建寅之月也正月建子之月也或
 以正月之吉始和为疑言建子之月冬气觱发不得
 言和不知古人之候气于微故三统谓之三微冬至
 日回北陆一阳生于地下故从其微而谓之曰和如
 于其著而言之则建寅之月方在月吉朔旦正冬春
 之交严寒方冽亦不得谓之曰和何疑始和非建子
 之月乎豳风言一之日二之日者乃追赋太王以前
卷一 第 3a 页 WYG0174-0344a.png
 事不足为据而其曰七月流火则公刘以来自用夏
 正也建寅者以立春为岁首建子者以冬至为岁首
 不以大雪自冬至至春分阳气始发可谓之春春者
 蠢也蠢动微动也春分以后百昌怒生其动不蠢矣
 建子非春之说不可执也何得以臆见立夏时冠周
 月之说使圣人矫立王制而乱一代之成宪哉
向 杜解谯国龙亢县有向城龙亢地在今怀远县境
 汉书沛郡有向县注云故向国炎帝后姜姓地近萧
卷一 第 3b 页 WYG0174-0344b.png
 县言谯国龙亢者晋并入龙亢为谯王国邑也后汉
 书注云地道记曰左传隐二年入向城在龙亢县东南
 而阚骃十三州志曰轵县南山西曲有故向城即周
 向国传谓向姜不安莒而归者此也今按轵县之向
 邑也非国也传所谓王以苏忿生田向与郑者也在
 轵县西北地名向上且其地去莒千里而遥莒以小
 国偏师安能越齐鲁宋郑而入其国都则班书为是
 阚说非也地之以向名者不一轵县有向矣扶沟亦
卷一 第 4a 页 WYG0174-0344c.png
 有向会吴之向也长葛有向襄十一年诸侯师于向
 者也皆如字唯此龙亢之向国音式亮反颜师古注
 云肰
赗 传曰车马曰赗赗以赠葬而用车马者疑为遣车
 但遣车涂马为物甚微而丧礼葬有容车列生时所
 乘者于柩以为容观不以殉也仲子僭夫人之礼其
 翟厌与仲子之卒不见于春秋盖在隐公未立之前
 至是始归赗者与秦人归襚不及大敛同皆周末文
卷一 第 4b 页 WYG0174-0344d.png
 胜之陋也
纪履繻 左传作裂繻裂与厉同礼记所谓裂鞶也小
 囊盛帨巾者加繻以缘饰之郑康成内则注引此经
 文为释繻采色缯也名必有义字必从名裂繻字子
 帛故当从左上读如裂下相俞反
戎 杜氏何氏皆以为氐羌之别种按氐乃有扈氏之
 苗裔子孙迁流逾陇而西羌乃三苗姜姓之别舜迁
 之于三危后渐入内地居陇蜀间是氐羌种类皆居
卷一 第 5a 页 WYG0174-0345a.png
 西南内则武都外则河湟去山东悬隔春秋时戎狄
 杂处不闻氐羌东徙可云如后世氐羌之类不可竟
 指为氐羌传注家泥东夷西戎之说而不知通耳杜
 氏谓陈留济阳东有戎城似矣然费誓称徐戎并兴
 东郊不开鲁所亟与会盟者必此戎也孔氏谓徐州
 之戎帝王羁縻统驭秦始皇后此戎当在鲁之东南
 安东赣榆之閒若济阳乃豫州之域地在鲁西今曹
 县地盖曹卫之境未闻有戎居此则杜解固未确也
卷一 第 5b 页 WYG0174-0345b.png
日有食之 月之朔望必以日月之食为准非合朔则
 日何由食非正望则月何由食此历法一定不易之
 理也春秋所书有言日不言朔者有言朔不言日者
 有但书月而日朔皆不言者杜氏以为史失之谷梁
 氏则曰言日不言朔日晦食也言朔不言日食既朔
 也不言日不言朔夜食也专家之学事理迷谬焉有
 日食而可谓之晦日可谓之既朔乎其言夜食尤为
 舛妄食限在夜夜即朔也所恶于日食者以日光受
卷一 第 6a 页 WYG0174-0345c.png
 蔽人所不得见故为灾眚若食限在夜无所蔽于人
 閒不足为灾故历家可无夜食之法又云王者朝日
 日出而有亏伤之象故知其食于夜尤足令人姗笑
 不禁日食者月正在日下蔽日人不见耳于日何伤
 乃既复而犹有伤乎王者朝日春分之礼非旦旦而
 朝日即令旦旦朝日偶有阴云何从得见唯算入食
 限则虽京师云翳而千里之外阴晴既异自见其食
 岂藉一王者之目击而始知哉专家之学闻不多而
卷一 第 6b 页 WYG0174-0345d.png
 疑不阙不知而作如此类者众矣其不言日不言朔
 者公羊谓或失之前或失之后其说较是所谓失者
 朔失也非日食之失也周用天统历为法远而多疏
 不能审定定朔则所谓朔者非朔故夫子曰行夏之
 时言周历违天不可行也其不言日又不言朔者则
 所置朔失之愈远盖有差至三四日者矣春秋因其
 谬而分别书之以显周历之谬以定百王敬授民时
 之大法抑不待贬而大义自见谷梁固不足以知之
卷一 第 7a 页 WYG0174-0346a.png
把 杜氏云杞本都陈留雍邱县桓六年淳于公亡国
 把似并之迁都淳于乃以地理考證经文雍邱去淳
 于地且千里淳于即亡把安能越郑宋鲁齐而远并
 之遽舍其故国而为千里之迁则杜说固属未详汉
 书注雍邱故把国武王封东楼公于此先春秋时徙
 鲁东北淳于之亡入春秋后十七年则把初不因并
 淳于而始东迁也莒取牟娄牟娄把邑杜氏亦云城
 阳诸县东北有娄乡后汉书平昌侯国有娄亭注谓
卷一 第 7b 页 WYG0174-0346b.png
 是牟娄地属北海诸县今诸城也则把之国在青州
 齐之南鲁之东春秋前已不都雍邱明矣雍邱今杞
 县春秋时为宋郑二国之争地盖王子友迁于新郑
 之时把已去雍邱而迁北海其后或都淳于或都缘
 陵皆在青州之南境特未都淳于之时未考其地果
 何在要其在安邱诸城之间与莒为邻已久离雍邱
 之故封则无疑也
翚帅师 翚不称公子四传皆以贬词左胡以其固请
卷一 第 8a 页 WYG0174-0346c.png
 彊君不义犹为近理公谷谓以弑君故贬则会师之
 日尚未成弑及其逆女大恶已成不贬之于罪已彰
 著之后而逆亿之于弑械未成之先何说邪无骇亦
 公族也不称公子公孙传以为春秋之始犹为近古
 故大夫不得赐族而但书名挟也柔也溺也皆犹之
 翚也至翚以弑成桓公之篡故与联族属以宠之称
 公子以乱国法自翚始也若益师彄之称公子则于
 其死而加以殊宠非生者之可徼也称公子之与否
卷一 第 8b 页 WYG0174-0346d.png
 固无关于褒贬不肰庆父之恶岂在翚下而始终以
 公子称抑又何也
濮 地以水名则凡水之滨皆可名也而亦必于其水
 之滨按水经河水至酸枣县濮水出焉又曰瓠子水
 东过廪邱为濮水酸枣今延津廪邱今范县盖西自
 延津东至濮州皆濮水之滨可名为濮特地在河北
 与陈国之境既限以大河而中间宋地陈之封壤不
 得有濮名也卫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卫人自于
卷一 第 9a 页 WYG0174-0347a.png
 卫地杀之若杀石厚则传言涖杀于陈亦以明濮非
 陈境矣杜解云濮陈地非也此时卫未东徙尚都卫
 辉而延津在其东南为边境自陈至卫之孔道杀州
 吁于境上亦戮于甸人之遗意若后汉郡国志言东
 郡濮阳春秋时曰濮则迂道而东非陈至卫之途盖
 亦未审
观鱼于棠 棠在今鱼台县济水东流过之河济合流
 以来河径其南出庙道口周定王以前河方北流独
卷一 第 9b 页 WYG0174-0347b.png
 临济水故公羊传曰棠济上之邑也隐公盖临济上
 而观之观左氏作矢矢陈也济亦大渎也虽有鱼非
 可陈而观者盖鱼之为言渔也陈其取鱼之具而观
 其获也北方唯冬可以取鱼故周颂潜有多鱼咏季
 冬荐鱼之事周正之春夏正仲冬以后也于时乘冰
 合鱼聚于渊而多设罧梁罾罟以取之此谓陈鱼而
 观也又按杜氏于此及会戎于唐皆云方与之武唐
 亭一地二名者古者侯国封疆小而人民聚故栉比
卷一 第 10a 页 WYG0174-0347c.png
 置邑各为之名子曰十室之邑十室可名为邑犹今
 之乡图耳则棠唐密迩而邑名异无足疑矣
艾 杜解泰山牟县有艾山而桑钦水经云沂山出泰
 山盖县之艾山南过琅邪临沂临沂今沂州也郦道
 玄说地近莒之浮来后汉郡国志琅邪临沂县注隐
 六年盟于艾杜预曰县东南有艾山又与左传解云
 牟县者异按沂水有二一则浴乎沂之沂在曲阜汉
 晋以下曲阜并入盖县其水南流入泗一则𤼵源琅
卷一 第 10b 页 WYG0174-0347d.png
 邪东流入海盖县亦有二一在曲阜读如字古拜反
 一音古盖反齐邑也地近于莒后为王驩食邑是以
 互相淆讹艾山自在琅邪之盖杜云泰山者非也曲
 阜之盖(古拜/反)乃鲁国都郊关内地齐方彊盛其肯至
 鲁都而受盟乎则艾在齐南鲁东近浮来而属琅邪
 明矣吴齐战于艾陵其即此艾与
垂 左传云遇于犬邱杜解犬邱垂也地有两名则杜既
 知垂之即犬邱矣而又曰济阴句阳县东有垂亭岂不自相
卷一 第 11a 页 WYG0174-0348a.png
 背戾邪犬邱于汉为敬邱汉书注云明帝改曰犬邱
 应劭曰春秋遇于犬邱在此水经注云睢水侧有犬
 邱王莽改曰敬邱县属沛郡而句阳县属济阴一临
 睢水为宋地一近济水为卫地传称宋公以币请先
 见修主道也则垂为宋地审矣睢阳有□水字从犬
 而音同垂然则垂本□也尤知其非垂亭也
郎 杜解详于纪地唯郎阙焉今按后汉郡国志高平
 侯国注有云隐九年费伯城郎在此高平于西汉为
卷一 第 11b 页 WYG0174-0348b.png
 橐县在金乡钜野之间地近于宋隐公于时方将与
 宋为难故非时亟城之
防 郜防 邑名有地相近而名同者考證之所以难
 也会防之防在汉华县属泰山郡其地当在齐鲁之
 间故文姜会齐侯亦于此取防之防杜云在高平昌
 邑间西南与成武东南之郜城同在鲁西而为宋地
 鲁既取之于宋庄二十九年因城之为臧氏食邑观
 臧纥自防奔邾则其为昌邑之防在鲁西南可见矣
卷一 第 12a 页 WYG0174-0348c.png
 桓公
孔父 杜氏既云孔父嘉孔子六世祖则知孔父之名
 嘉矣又曰孔父称名者内不能治其闺门外取怨于
 民何其自相刺谬也名嘉而字孔以孔为乳子于玄
 鸟至之时于时为吉于事为亨也故郑公孙嘉亦字
 子孔孙以祖字为氏孔子之姓由孔父而称若谓孔
 为名岂孔子以祖名为氏乎若谓孔姓名父则古今
 未有以父为名者父与甫异颜之推谓凡系字于父
卷一 第 12b 页 WYG0174-0348d.png
 之父并读如父母之父是也谷梁谓孔子为祖讳义
 亦得伸父者尊称也孔其字也盖亦宋之公族故孔
 子曰丘殷人也
郜大鼎 有郜邑有郜国隐十年鲁取郜于宋故久为
 宋邑若郜国为文王之子所封至僖二十年郜子尚
 见于经非宋于此时能有其地也杜氏于取郜注云
 济阴成武东南有郜城于取郜大鼎注亦云济阴成
 武县东南有郜城又曰郜国所造器也则混而为一
卷一 第 13a 页 WYG0174-0349a.png
 矣成武之郜为宋鲁犬牙相入之壤是宋邑也非郜
 子之国也郜未亡地不得入宋宝器亦不得迁于宋
 要此大鼎乃宋于郜邑铸之者非郜国所造也郜子
 之封未详所在而成武之郜必非其国都杜解淆乱
 不足从
邓 杜氏解云颍川召陵县西南有邓城召陵于汉属
 汝南郡在西华郾城之间今属开封陈州盖陈地也
 按桓九年邓南鄙鄾人攻巴客而夺其币杜云鄾在
卷一 第 13b 页 WYG0174-0349b.png
 今邓县南沔水之北则今襄阳樊城之地在汉江北
 者是也为邓之南鄙杜氏以邓为邓县明乎其为今
 邓州矣巴人从夔州径郧阳循邓州之南由襄入郜
 若邓国在颍川相去甚远安得南鄙在鄾为巴人之
 借径乎又庄六年楚伐申过邓亦取道襄阳至邓州
 遂东向申(今信/阳州)若邓在颍川则中隔陈蔡相去亦远
 伐申安得过邓邪邓州之为邓国古今不易汉书注
 应邵曰邓县故邓侯国后汉书亦言邓有鄾聚皆属
卷一 第 14a 页 WYG0174-0349c.png
 南阳郡若召陵之有邓城在郑之东蔡之北二国谋
 禦楚虽不应东北向而谋之胡氏曰其地以国邓亦
 与焉郑蔡南至邓而会谋斯为得之
会于郕 左氏公羊皆作成胡氏独从谷梁作郕按郕
 国也庄八年齐鲁围之文十二年郕伯来奔其国在
 济南西北齐卫之间杜氏所谓东平刚父县西南郕
 乡也成则鲁邑也在汉泰山郡钜平县后为孟氏之
 食邑在齐之南故曰无成则齐人必至于北门纪会
卷一 第 14b 页 WYG0174-0349d.png
 鲁以谋齐难自就鲁以谋安敢越齐而西会于济北
 哉且地以国者其国亦与郕近齐而微弱亦岂敢为
 纪主以亢齐谷梁成傍加邑自传写之讹耳
祭 杜解云祭郑邑长垣县东北有祭城封人守其封
 疆因以为氏胡氏则以为周之命大夫按祭城之祭
 读如字命于周者则祭公谋父之后与祭伯祭公祭
 叔同族音债其国邑在王畿内非长垣之祭也左传
 称祭封人仲足足其名也仲其字也故胡氏以与单
卷一 第 15a 页 WYG0174-0350a.png
 伯同为命卿封人之官秩卑而权轻安能操废立之
 权然则封人者昔于王室为封人非郑之封人也天
 子之元士视子男封人出为命卿正相当矣祭仲执
 郑之柄使食邑于祭城而以为氏则当有后于郑而
 终春秋之世郑无祭氏之族又足以见其同于单伯
 仍归于周无后于鲁也又长垣地临濮水于春秋为
 蒲所谓卫有蒲戚也而陈留志言长垣祭城有蘧伯玉
 墓则蔡城为卫邑而非郑地郑安得有封人于祭乎以
卷一 第 15b 页 WYG0174-0350b.png
 此考之胡氏之说为是
燕 谷邱 燕南燕也字或作郑姞姓之国在河南胙
 城县其召公之后封于蓟者春秋称北燕谷邱左传
 谓之句渎(音钩/豆)之邱济阴句阳县应邵曰左傅句渎
 之邱也郦道玄亦云在济阴句阳县东南其地当属
 曹卫杜云宋地未是
八月壬辰陈侯跃卒 杜云壬辰七月二十三日以是
 年六月有壬寅十一月有丙戌推之知壬辰为七月
卷一 第 16a 页 WYG0174-0350c.png
 二十三日壬寅为六月二日丙戌为十一月十七日
 或十八日但杜云从赴则未是岂有日不误赴而月
 误者益传授相承之有讹耳
葛 杜解葛在梁国宁陵县东北此则与亳为邻之国
 夏之伯国汤已灭之不得阅殷周而仍在邾牟葛皆
 称人而鲁旅见之则皆鲁之附庸牟在泰山郡邾在
 鲁南鄙葛亦应附近于鲁宁陵当春秋时为宋地去
 鲁远矣此葛盖所谓葛峄也今兖州之峄县与邹接
卷一 第 16b 页 WYG0174-0350d.png
 壤当鲁之南为鲁附庸其后不再见于经传固无从
 考尔
 庄公
单伯逆王姫 二传作逆王姫左传作送言逆则单伯
 为鲁大夫言送则单伯为王臣考经之言单伯者不
 一皆鲁事则命大夫之说为长而自此年书单伯至
 文十三年凡八十二年书单伯至自齐明非一人若
 彼毕伯为此单伯之子姓苟非鲁人何为世为鲁卿
卷一 第 17a 页 WYG0174-0351a.png
 则又不容不疑但言自周而送则必至鲁而后书夏
 已至鲁何为秋乃归齐故二传定为鲁使往逆乃鲁
 主王姫之昏则逆之者齐事也若鲁逆之来鲁亦当
 使鲁人不宜还使周之命卿盖既使逆之以来因定
 遣送之于齐则可云逆亦可云送三传未尝不相通
 也而单伯之阅八十馀年无异称则终不可解
公次于滑 左传作滑二传作郎滑杜云郑地在陈留
 襄邑县西北盖今大名之滑县言次则公帅师以往
卷一 第 17b 页 WYG0174-0351b.png
 纪在鲁东南今欲救纪而其君轻去国都帅师以西
 次于曹郑之间独不畏齐之乘虚以致难于鲁乎如
 云约郑鄫之东向纪也亦不北径于滑唯郎则按后
 汉书注在山阳高平县今兖州之金乡也既不出鲁
 封内又为郑纪之孔道固宜以二传为正
大水无麦苗 周历自夏至起至秋分为秋麦熟于夏
 夏正之夏也大小二麦至小满而尽穫安得夏至以
 后尚有未穫之麦为水所漂乎杜云漂杀熟麦非也
卷一 第 18a 页 WYG0174-0351c.png
 春秋纪灾每于公家赋敛之日书之四月收麦五月
 末乃登之公廪故庄二十八年于冬书无麦盖是年
 积雨败麦至夏至后大水淹五稼之苗故汇记之耳
 此时河尚北流鲁无决堤之患唯汶泗诸泉积雨坌
 涌以知无麦者雨败之也无苗者水没之也
子纠 杜氏谓子纠为桓公庶兄程子则曰桓公兄而
 子纠弟史记谓二子皆僖公子程子则谓皆襄公子
 程子所据者薄昭与淮南王书桓公杀其弟之文也
卷一 第 18b 页 WYG0174-0351d.png
 杜氏所云则荀卿言桓公杀兄争国已先薄昭言之
 矣乃以经传考之则二说皆未得其实胡氏于纳纠
 从公谷不称子于取纠杀之又从左氏称子胡氏杂
 用三传惟其意以为去取则是屈古文以殉己意往
 往有此淆乱之病圣人立法必无一人而顷刻变易
 之文既称纠为子则纳与杀皆称子矣必如左氏而
 后径有定论称子者从乎襄公而言犹之乎子般为
 庄公之子以未即位而称名实则在丧之孤也韩宣
卷一 第 19a 页 WYG0174-0352a.png
 子谓齐桓卫姫之子有宠于僖确有明證而传云襄
 公立无常鲍叔知乱将作奉公子小白奔莒当襄公
 初立之日使小白为其子则尚在幼冲且未尝有申
 生之衅鲍叔何为遽奉其子背父而逃其为襄公之
 弟明甚若管召奉纠奔鲁传云乱作乃奔则畏无知
 而出纠固襄公之子也纠为襄公之子有继襄之义
 故在丧而称子小白襄公弟也于分不当立故但以
 名书盖襄公既弑无知又诛纠以父死子继之义因
卷一 第 19b 页 WYG0174-0352b.png
 鲁求入而襄公使民慢虐为国人所不与故大夫虽
 受盟于鲁而不愿戴暴君之裔故桓公入而众助之
 以败鲁而杀纠是纠非小白之兄抑非其弟乃其从
 子也于分当立而桓公夺之耳若夫子称管仲之仁
 则自以具功在天下后世初不以纠之不当有齐而
 以徙义予之一能徙义而遂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
 衽乎
乘邱 杜解但云鲁地未得委悉一统志曹县有乘邱
卷一 第 20a 页 WYG0174-0352c.png
 城谓鲁庄败宋师于此乃据应邵说以济阳郡之乘
 氏县为乘邱也乘氏曹地非鲁地按传公子偃自雩
 门窃出而犯之是宋师已深入鲁地不当西南远在
 曹境史记正义曰乘邱在兖州瑕邱县西北三十五
 里瑕邱在今滋阳县为兖州府治去曲阜为近乘邱
 自当在此
荆 楚曰荆者二传皆谓州举狄之也夫州大而国小
 楚未能全有荆州之地而举一州以与之是纵之也
卷一 第 20b 页 WYG0174-0352d.png
 岂狄之邪狄吴不名之为扬赤狄在潞不名冀何独
 以一州授楚乎书称荆及衡阳惟荆州荆自荆也荆
 州自荆州也楚封于丹阳依荆山以为国荆山在今
 南漳县为荆州之北境故因以名州耳其或称荆或
 称楚者荆楚一也皆木名也黄荆本名楚以之为刑
 杖则名荆楚国木名荆至其后始改曰楚杜氏曰荆
 楚本号后改为楚是也其地产楚因以名山而名国
 或亦恶刑杖之名改从其木之本号耳非春秋故抑
卷一 第 21a 页 WYG0174-0353a.png
 之诗称奋伐荆楚又云裒荆之旅荆国之为荆旧矣
莘 地名莘者不一晋文登有莘之墟乃伊尹所耕之
 野在河濮之间汉为阳平县今东昌之莘县是缵女
 维莘之莘姒姓之国字或作侁在合阳渭涘今同州
 合阳县有故莘城是也左传神降于莘之莘虢邑也
 在大河之北此莘乃蔡地字或作新汉为新阳县应
 邵曰在新水之阳今汝宁真阳县是也楚深入蔡地
 蔡侯出禦而败之
卷一 第 21b 页 WYG0174-0353b.png
扈 杜云扈郑地在荥阳卷县西北卷县今修武此文
 宣二公时晋会诸侯之扈去齐且千里去鲁亦远齐
 鲁接壤之国会盟以讲姻好非有事于西方何为远
 涉千里以结盟地固有名同而实异者足知此扈非
 荥阳之扈傅称夏有观扈其地在今东昌之观城邻
 于卫而为齐鲁之西界孙氏曰扈齐地得之
郭公 杜氏曰盖经阙误胡氏曰义不可晓是已乂据
 刘氏以为郭亡汪氏谓亡字从人从与公字相近
卷一 第 22a 页 WYG0174-0353c.png
 乃公字篆文与亡字迥异不可彊通大要郭公为失
 地之君与州公虞公一例其下或有出奔见执之事
 旧史阙之耳其称公者所谓寓公也寓公不论侯伯
 子男皆曰公盖已失其故爵而所寓之国必以诸侯
 之礼接之为之名曰公与本国之君敌体耳胡氏于
 州公则言天子三公王者之后称公州非三恪抑非
 入相于周僻在东夷之小国耳义既不立于虞公则
 又曰从下执之之词曹伯郑伯皆下执之而不称公
卷一 第 22b 页 WYG0174-0353d.png
 何独于虞而云然
洮 旧注洮音他刀反非也水之以洮名者不一其音
 亦异水出陇西过临洮东入渭者则音他刀反水出
 零陵东入湘者音徒到反此洮在济水之西濮水之南
 传所谓自洮以南东傅于济是也音推小反观传所
 言则洮南故属鲁而僖公以前为曹所侵夺庄公之
 时为曹地若洮以北则终始为曹地定公四年齐宋
 会洮杜云曹地是已而此云鲁地疏矣
卷一 第 23a 页 WYG0174-0354a.png
郿 公羊作微京相璠曰东平寿张县西北三十里有
 故微乡王氏曰殷王元子启所封其地正在鲁西杜
 云鲁下邑则公羊之说为长按尔雅水草交曰郿通
 谷者微微之为地下临济水盖泽薮也则微郿互称
 有自来矣春秋筑城皆曰城有堞闉也囿则曰筑围
 堑而已然则微囿之筑围其泽薮而已故谷梁传曰
 虞之非正也于义亦通胡氏以完旧为城筑为创始
 未是
卷一 第 23b 页 WYG0174-0354b.png
新延厩 左传云新作延厩赵氏谓若新作但当云作
 不当云新其说良是左氏似以延为厩名厩偶为之
 佳名无当于典故何足纪录以实求之延者增益而
 使广袤之谓厩增则马增马增故厩必加广在礼诸
 侯之马六闲闲为一厩一闲良马田马驽马二百一
 十六疋其畜马一千二百九十六疋今鲁增其闲数
 广其厩以庌之故至僖公之世盛称其马之富如駉
 颂所云盖自庄公时畜牧已夙矣
卷一 第 24a 页 WYG0174-0354c.png
蜚 蜚音芳味切刘歆曰负蠜是也尔雅谓之蠦蜰广
 雅谓之蝲□(音戚/觅)小虫也形圆而薄气臭每缘稻茎
 上食稻花令不成实以其害谷故左传曰为灾也刘
 向乃谓男女同川淫风所生则是𧌒也非蜚也刘歆
 引山海经白首一目行水则竭行草则死音非之蜚
 为此蜚则古今不再见为怪而已汪克宽以负蠜常
 有不当言有为疑不知此虫唯水田种稻则多有之
 鲁地平衍麦稷之乡固不宜有有之安得不为灾异
卷一 第 24b 页 WYG0174-0354d.png
鄣 公谷皆云纪之遗邑杜氏则云纪附庸国乃杜又
 云东平无盐县东北有鄣城按纪国在齐莒东南今
 日照安东之间无盐在今东平州相去悬绝纪安得
 遥有属邑在东平即云附庸亦必相邻附如鲁之于
 邾牟宋之于萧郳何容远隔齐鲁而附于纪足知杜
 说非矣按傅称齐伐莒莒子奔纪鄣纪鄣者纪之鄣
 也地属琅邪在今淮安之赣榆此则固为纪邑矣纪
 亡而纪季犹保酅兼有鄣邑齐复降而有之杜氏以
卷一 第 25a 页 WYG0174-0355a.png
 次成之师相连而书疑鲁以降鄣故设备而东平之
 鄣去成为近乃于时齐鲁方睦齐之降鄣将卑师少
 何足为防盖次成之师自有他故其事不成徒劳师
 久驻故书以示讥非缘鄣而次也
山戎 狄 西方曰戎北方曰狄礼有此文以春秋考
 之则不尽然山戎在北犯鲁之戎与徐近在东潞氏
 之狄在西要此戎狄皆非塞外史称桓公救燕遂伐
 山戎至于孤竹孤竹乃墨胎氏之封汉曰令支今为
卷一 第 25b 页 WYG0174-0355b.png
 永平之迁安县固幽州之东境在榆关之内戎而曰
 山依山而居则蓟州密云东联喜峰口一𢃄高山峻
 谷自为国邑与燕杂处者也狄之病中国也伐邢入
 卫又尝伐凡伯于楚邱固非绝燕赵而猝至顺德卫
 辉东昌之内地盖大行东麓下属井陉南迤顺德之
 黑山据险为国者其山之西则赤狄白狄倚泽潞辽
 沁之山以居要此戎狄皆受子爵于王廷以时享贡
 特阻险弄兵不纯乎臣仆犹六代之义阳蛮仇池杨
卷一 第 26a 页 WYG0174-0355c.png
 氏及今川湖贵广之土司与生熟苗猺曰戎曰狄者
 其族种之旧号不必定以西为戎北为狄也若杜氏
 云山戎北狄则又失之狄而系之曰北乃极北塞外
 之狄周为獯鬻汉为匈奴不通中国不受王爵者也
 三代有附塞而居控禦塞外故中国不守边而自固
 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也
 闵公
闵公 公名启方而史记云名开者汉景帝讳启故易
卷一 第 26b 页 WYG0174-0355d.png
 开为启去方而但言开则沿公羊氏之琐说谓春秋
 讥二名也史记桓公名允宣公名俀亦林尧叟所传
 异未闻孰是
季子 仲孙 高子 三子皆不名非春秋之通例三
 传以为贤之嘉之贵之或曰外之义皆未安大夫之
 称犹侯伯子男之称公皆假尊号以面谀之春秋时
 习俗则然而书之史册固不可以五等之爵加之列
 国之臣况仲湫曰孙尤非名之正盖鲁国之乱于闵
卷一 第 27a 页 WYG0174-0356a.png
 公之世为已极闵公虽立幼稚无知唯国人之所为
 故仲湫高徯之来皆不以礼见主君故湫与徯不言
 使无所致命也湫不言聘不成礼于庙也季友不言
 至自无所告至也国人接之国人纳之从国人之尊
 称而书之所以著鲁乱之甚也故曰齐桓存三亡国
 鲁无君无异于亡也
阳 杜但云阳国名不详其地按汉书东海郡都阳县
 注云应劭曰春秋齐人迁阳是其地当在郯沂滨海
卷一 第 27b 页 WYG0174-0356b.png
 之间杜未考耳
禘于庄公 言庄公者杜氏谓时别立庙庙成而吉祭
 然言公而不言宫则非庙也故胡氏汪氏以为于寝
 乃丧唯在殡则寝为先君之殡宫既葬卒哭则主祔
 于祖寝为新君之寝矣不得仍系于先君维时庄公
 葬已踰年主祔于惠公之庙鲁人屈其祖以从庄公
 之主于惠公之庙庙未迁不得言庄宫为升庄公于
 禘祭之列初行吉祭又不得言惠宫于庄公者以主
卷一 第 28a 页 WYG0174-0356c.png
 之所在而言之实则惠公之庙也失礼之尤名不能
 正益于此而见传注皆属未悉
 僖公
聂北 夷仪 杜解但云邢地未详其处按后汉郡国
 志东郡聊城县有夷仪聚有聂戚注云左传聊摄以
 东即此则二邑皆在今东昌府治邢本都顺德于时
 河水北流邢本都河西东渡河而都聊城则阻大河
 以禦狄故齐宋曹师次于聂北以待其迁聂北夷仪
卷一 第 28b 页 WYG0174-0356d.png
 地相密迩次聂北时已为经营夷仪矣但聊摄为齐
 之东境去邢远而去卫近夷仪当是齐卫之閒地桓
 公割以为邢都杜云邢地未是其后邢卫交恶至于
 相灭盖由此也聂与摄通音尝涉反
夫人姜氏薨于夷 杜云夷鲁地按哀姜已奔邾不敢
 复入鲁境杜云邾人送之还亦无所据按隐元年纪
 人伐夷注云夷在城阳壮武县于汉属胶东盖哀姜
 自邾径莒欲沿海以归齐而齐拒杀之也高密有夷
卷一 第 29a 页 WYG0174-0357a.png
 安故县盖其地与
下阳 胡氏谓下阳邑尔而书灭以下阳举而虞虢亡
 故经无此例灭者必其国也虢有三荥泽之虢亭东
 虢也下阳在平陆县大阳之南滨河之北北虢也陜
 州之上南虢也东虢虢叔所封南北二虢皆虢仲地
 北虢为其故都逼近于虞后或渡河南迁而宗庙社
 稷故在下阳晋侯后再举伐虢兼取南虢耳虢国之
 亡实亡于下阳下阳濒河南虢亡下阳而未失大河
卷一 第 29b 页 WYG0174-0357b.png
 之险晋在虞北下阳在南亦不可云虞虢之塞地特
 以包虞而逼南虢尔
江 黄 贯 江国杜解在汝南安阳县东坡图在蕲
 州界汝南地接黄陂蕲州而国以江名必近江水蕲
 州东滨大江有故江夏城于汉晋或属汝南东坡图
 非无据已黄嬴姓国杜云在弋阳县今光州也地接
 黄梅黄之为州名肇于此贯杜氏以为字误是蒙县
 西北之贳城按蒙县之有贳城他无所考独闻杜说
卷一 第 30a 页 WYG0174-0357c.png
 汉有贳县自属钜鹿贳侯吕之国也贯之非贳三传
 无异范宁注音古乱反明非音世之贳按史记田齐
 世家齐伐卫取毌邱索隐曰毌同贯古国名卫邑盖
 今东昌之冠县毌贯冠音义相通地与阳谷近江黄
 北来受盟于齐自应至齐卫之境不当屈齐宋南来
 杜于此破文以仲已说非是
陉 杜云颍川召陵南有陉亭按齐桓自蔡伐楚师进
 而南召陵在今郾城县直蔡西而稍北既言伐楚则
卷一 第 30b 页 WYG0174-0357d.png
 已扣楚境故楚曰涉吾地召陵之盟传曰师退次于
 召陵与上言师进次于陉相应则陉不在召陵明矣
 山径曰陉自冥阨而北千里无山苏秦说韩曰南有
 陉山则陉为楚塞之山其地应在应山之北山径微
 通光山固始之閒非召陵之境矣后汉书言召陵有
 陉亭亦范晔沿杜氏之误也
弦 晋书地道记西阳郡治弦子之国西阳右对鄂城
 今黄州府治也杜解在弋阳[轪]县于汉属江夏与弋
卷一 第 31a 页 WYG0174-0358a.png
 阳有楚塞之隔不得云在弋阳江黄弦皆滨江之国
 杜尽系之汝南皆属未审
天王崩 经志天王崩者此时系以曰尤为详确而左
 傅谓惠王以前年闰月崩襄王畏叔带之难惧不得
 立不𤼵丧夫襄王已为诸侯所翼戴齐桓且坚勿易树
 子之誓惠王一崩即当速讣以召诸侯援已弗容迟缓
 叔带近在宫闱岂能秘至经年则左氏之说诬矣史本
 纪年表俱载惠王在位二十五年竹书纪年惠王阆二十五
卷一 第 31b 页 WYG0174-0358b.png
 年己巳岁陟唯皇甫谧作二十四年当亦雷同左杜耳
缘陵 缘陵营陵也而薛瓒曰营邱即临淄营陵非是
 营邱今临淄县太公所封为齐之都会何容迁把于
 此营陵今昌乐县也把迁都淳于在齐南郯莒之间
 淮夷沿海而病之齐桓迁之近齐以避其患乃营陵
 近齐而去把远杜云把地亦非盖亦齐邑桓公以易
 把而使安既迁以后乃为把地耳
沙鹿 杜氏云在晋地盖据卜偃之言谓灾应其国则
卷一 第 32a 页 WYG0174-0358c.png
 山其境内尔沙鹿在今大名府元城县而晋在河南
 当献惠之世晋未尝越大行王屋而东有尺寸之土
 及文公受赐启南阳始有今怀庆地赤狄既灭乃出
 井陉而东有鸡泽邯郸朝歌然亦止此而已大名在
 东昌封邱之閒郑卫之界中隔卫邢及狄晋安得遥
 而有之实卫地也若卜偃之言则山崩之变大天下
 皆受其灾而无德者当之晋惠失信妄争以人事言
 应受其咎乃自是十年之内齐桓卒国内大乱宋襄
卷一 第 32b 页 WYG0174-0358d.png
 被执兵败身伤中国无霸兵争复起周室愈衰则灾
 应抑不独晋也
厉 古与赖通公羊注音赖是已此所伐之厉即楚围
 所灭之赖也老子生于苦县之厉乡一曰赖乡地在考城
 鹿邑亳州之间齐移救徐之师西向伐厉厉与楚而病徐
 也杜氏乃谓义阳随县北之厉乡随州之厉乃神农
 所生之厉山亦曰烈山非国也齐桓帅八国之兵以
 伐楚尚次陉而不深入安能轻率一曹越江汉之北
卷一 第 33a 页 WYG0174-0359a.png
 而向随乎且随为随侯之国非厉国明矣于时随方
 率汉东诸侯叛楚齐所宜招徕者何为远涉以伐之邪
鹢 古无鹢字许慎曰春秋六鹢退飞其字从儿从鸟
 入声五历反读如雌霓连蜷之霓水鸟也雌雄相视
 而孕亦谓之青雀船首画之以辟水灾飞不能高故
 其退飞人得而见之
项 项今项城县去鲁远鲁不能越曹宋陈而有其地
 左传谓鲁师灭之未是二传谓齐灭之盖齐方伐英
卷一 第 33b 页 WYG0174-0359b.png
 氏英氏者今之英山自英旋师而北因灭项以与徐
 胡氏谓未有外灭而不书国者灭赖不言吴非外灭
 乎
梁 梁国所在杜氏失注小司马谓在冯翊夏阳夏阳
 之梁以梁山得名谓之少梁旧为韩侯之封居秦晋
 之间梁山为晋望未闻有梁伯之封此梁国者乃汉
 中西乡县古曰梁州是也在秦之南故梁亡而秦有
 之又河南汝州亦为故梁国后汉书言柏翳后所封
卷一 第 34a 页 WYG0174-0359c.png
 然去秦远秦不得有其地与传不合
鹿上 杜云鹿上宋地汝阴有原鹿县水南曰阴汝水
 自汝阳上蔡西平东流入淮原鹿在其南则蔡之南
 鄙申息光黄之境宋地安得在彼杜之不审甚矣汉
 志原鹿属汝南郡楚于时已有申息故史记索隐以
 为楚地然宋齐不应远即楚而受盟京相璠郦道玄
 皆以济阴乘氏县之鹿城乡为鹿上其地在今曹县
 乃曹宋之境以为宋地斯得之矣
卷一 第 34b 页 WYG0174-0359d.png
践土 杜云践土郑地按傅云晋师还至于衡雍作王
 宫于践土衡雍在汉卷县今并入修武县地在河内
 大河之北晋败楚于城濮卫地也其还师归国即从
 卫辉入怀庆取道王屋天井而归天子要于中道而
 劳之渡河而北以至衡雍郑都新郑地尽于虎牢皆
 河南也何得衡雍复为郑地至衡雍而作宫于践土
 二地相为密迩不出修武之境衡雍本文王子雍叔
 封地雍国绝地入于王畿始终非郑之有传云晋郑
卷一 第 35a 页 WYG0174-0360a.png
 盟于衡雍则郑渡河以北而会也传又曰郑使子人
 九行成于晋亦越疆之辞衡雍践土非郑地亦见矣
 天子劳晋已毕自温反于河阳而行狩礼河阳今孟
 县也其南岸孟津也从此归雒未尝一涉郑地杜于
 公子遂盟于衡雍亦曰郑地其不审久矣
翟泉 杜云雒阳城内太仓西南池水也其云雒阳城
 内者据杜所见晋世之城而言非周之旧也而胡氏
 云近在雒阳王城之内则失之矣后汉书注云本在
卷一 第 35b 页 WYG0174-0360b.png
 城外定元年城成周乃绕之皇览则曰太仓旧在雒
 阳城外秦封吕不韦雒阳十万户故大其城围入城
 中二说未知孰是要当盟翟泉时不在城内审矣且
 胡氏以雒阳王城合并而言尤为疏谬雒阳自雒阳
 王城自王城周公营雒时分建二城所云乃卜涧水
 东瀍水西惟雒食者是谓王城孔氏注云今河南城
 是也其云又卜瀍水东亦惟雒食是谓成周孔氏注
 云今雒阳也王城在西成周在东中隔瀍水地道记
卷一 第 36a 页 WYG0174-0360c.png
 云王城去雒城四十里至汉犹分雒阳河南二县不
 同一城平王东迁居王城乃汉之河阳县迨子朝之
 乱王猛入王城而不能固其位敬王立自狄泉入成
 周晋帅诸侯城之遂为王都盖王城经乱庙社宫室
 想已残燬故东迁雒阳从此至宋皆以雒阳为东都
 (宋曰/西都)而王城为属邑然在汉王城犹存为河南县一
 乱于董卓再乱于永嘉至拓拔氏南迁而王城废并
 入雒阳无河南县矣若盟于翟泉之日天子固在王
卷一 第 36b 页 WYG0174-0360d.png
 城去雒阳四十里也而翟泉又在雒阳城外故春秋
 书天王居于狄(狄翟/通)泉又书入于成周明初在郊而
 后乃入城也晋孝廉董养谓翟泉在步广里杨衒之
 伽蓝记谓在建春门内御道南郦道玄谓天渊池所
 注晋惠帝问虾蟆之地皆据敬王已迁都吕不韦已
 扩城之后而言后世知有雒阳而不知有河南知周
 之都成周而不知先都王城见翟泉在城内而不知
 故在城外胡氏之误所由起也古今沿革不一类如
卷一 第 37a 页 WYG0174-0361a.png
 此其可据所见以疑所闻乎
四卜郊 公羊言三卜礼也四卜非礼者月有三旬旬
 卜一日四卜则踰月故非礼又云禘尝不卜卜郊非
 礼何休谓天子不卜郊鲁郊非正故卜尤为曲说使
 鲁知其不正则不郊矣何卜之有洪范言作内吉作
 外凶禘尝内事郊外事卜者不敢自专听命于神而
 后敢祭曾事天事亲而敢以已意行乎
败狄于箕 杜云太原阳邑县有箕城又云故西河郡
卷一 第 37b 页 WYG0174-0361b.png
 有白狄胡杜详于考地而不能审于折中往往有此
 阳邑故阳处父之食邑今为太谷县在太原府南西
 河则今汾州夷狄杂处乃其濒河之北壤晋都故绛
 在其中间狄在汾州安能掠晋而东晋抑不禦之于
 汾西纵使深入而后败之盖此狄亦泽潞依山之狄
 西掠晋地而迎败之也非西河之胡也
陨霜不杀草李梅实 杜氏以长历定僖公薨之乙已
 为十一月十二日乃谓陨霜亦在建戌之月霜当微
卷一 第 38a 页 WYG0174-0361c.png
 而重重而不能杀草所以为灾此可谓学而不思矣
 陨霜系于乙巳之后安见其非建亥之月且陨霜不
 系以月盖通一冬而言之若一日乍霜而草不杀亦
 其恒尔安得遽言不杀况李梅之实尤非一日而成
 春秋书此记自霜降至冬至恒燠耳何事曲为之说
 哉
 
 
卷一 第 38b 页 WYG0174-0361d.png
 
 
 
 
 
 
 
 春秋稗疏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