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863-040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懒真子卷一      宋 马永卿 撰
温公之任崇福春夏多在洛秋冬在夏县每日与本县
 从学者十许人讲书用一大竹筒筒中贮竹签上书
 学生姓名讲后一日即抽签令讲讲不通则公微数
 责之公每五日作一暖讲一杯一饭一面一肉一菜
 而已温公先垄在鸣条山坟所有馀庆寺公一日省
 坟止寺中有父老五六辈上谒云欲献薄礼乃用瓦
卷一 第 1b 页 WYG0863-0403b.png
 盆盛粟米饭瓦罐盛菜羹真饭土簋啜土铏也公享
 之如太牢既毕复前启曰某等闻端明在县日为诸
 生讲书村人不及往听今幸略说公即取纸笔书庶
 人章讲之既已复前白曰自天子章以下各有毛诗
 两句此独无有何也公默然少许谢曰某平生虑不
 及此当思其所以奉答村父笑而去每见人曰我讲
 书曾难倒司马端明公闻之不介意
庐州东林寺有画须菩提像如人许大梵相奇古笔法
卷一 第 2a 页 WYG0863-0403c.png
 简易真奇画也题曰戊辰岁樵人王翰作此乃本朝
 开宝四年画也南唐自显德五年用中原正朔然南
 唐士大夫以为耻故江南寺观中碑多不题年号后
 但书甲子而已后戊辰七年岁次乙亥遂收江南
仆友人陈师黯子直尝谓仆云汉诸儒所传六经与今
 所行六经不同互有得失不可以偏辞论也王嘉奏
 封事曰臣闻咎繇戒帝舜曰亡敖佚欲有国兢兢业
 业一日二日万几师古曰虞书咎繇谟之辞也言有
卷一 第 2b 页 WYG0863-0403d.png
 国之人不可敖慢佚欲但当戒慎危惧以理万事之
 几也敖音傲今尚书乃作无教逸欲有邦恐敖字转
 写作教字耳若谓天子教诸侯逸欲恐非是也仆曰
 书序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为隶古更定以
 竹简写之所写讹或有此理
自唐以来呼太常卿为乐卿或云太常礼乐之司故有
 此名然不呼为礼卿何也然此二字古有之前汉食
 货志武帝置赏官名曰武功爵第八级曰乐卿故后
卷一 第 3a 页 WYG0863-0404a.png
 之文人因取二字用之亦自无害耳
元城先生有言魏徵传称帝仆所为碑停叔玉昏顾其
 家衰矣此言非也郑公之德国史可传何赖于碑而
 停叔玉昏乃天以佑魏氏也且房杜何如人也以子
 尚主遂败其家仆后考魏氏之谱郑公四子叔玉叔
 瑜叔琬叔圭而叔瑜生华华生商商生明明生冯冯
 生谟至此五世矣使其家尚主而其祸或若房杜岂
 有再振之理故先生曰停叔玉昏乃天以佑魏氏也
卷一 第 3b 页 WYG0863-0404b.png
 信哉
杜牧传称牧仕宦不合意而从兄悰位将相怏怏不平
 卒年五十仆以杜氏家谱考之襄阳杜氏出自当阳
 侯预而佑盖其后也佑生三子师损式方从郁师损
 三子诠愉羔式方五子惮惠悰恂怕从郁二子牧颛
 群从中悰官最高而牧名最著岂以富贵声名不可
 兼乎杜氏凡五房一京兆杜氏二杜陵杜氏三襄阳
 杜氏四洹水杜氏五濮阳杜氏而杜甫一𣲖不在五
卷一 第 4a 页 WYG0863-0404c.png
 𣲖之中岂以其仕官不达而诸杜不通谱系乎何家
 谱之见遗也唐史称杜不通襄州襄阳人晋征南将
 军预远裔审言生闲闲生甫由此言之则甫佑同出
 于预而家谱不载未详
陜府平陆主簿张贻孙子训尝问仆鱼袋制度仆曰今
 之鱼袋乃古之鱼符也必以鱼者盖分左右可以合
 符而唐人用袋盛此鱼今人乃以鱼为袋之饰非古
 制也唐车服志曰随身鱼符左一右一左者进内右
卷一 第 4b 页 WYG0863-0404d.png
 者随身皆盛以袋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
 银景云中诏衣紫者以金饰之衣绯者以银饰之谓
 之章服盖有据也
天道远矣汉再受天命其兆见于孝景程姬之事然长
 沙定王发凡十有五子并载于王子诸侯年表元光
 六年七月乙巳受封者四人元朔四年三月乙丑受
 封者六人元朔五年三月癸丑受封者一人其年六
 月壬子受封者四人内舂陵侯买乃其一也而舂陵
卷一 第 5a 页 WYG0863-0405a.png
 侯者乃光武之祖也舂陵节侯买卒戴侯熊渠嗣卒
 孝侯仁嗣卒侯敞嗣建武二年立敞子祉为城阳王
 盖以祉者舂陵之正统也故光武立为王然则国之
 兴废岂偶然哉仆以光武出于舂陵买之后而长沙
 定王发本传中不载其详因备载之
张子训尝问仆曰蒙恬造笔然则古无笔乎仆曰非也
 古非无笔但用兔毛自恬始耳尔雅曰不律谓之笔
 史载笔诗云贻我彤管夫子绝笔获麟庄子云舐笔
卷一 第 5b 页 WYG0863-0405b.png
 和墨是知其来远矣但古笔多以竹如今木匠所用
 木斗竹笔故其字从竹又或以毛但能染墨成字即
 谓之笔至蒙恬乃以兔毛故毛颖传备载之
田敬仲田稚孟田湣田须无田无宇田开田乞田常五
 世之后并为正卿谓田无宇也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谓田常也自齐桓公十四年陈公子完来奔岁在己
 酉至简公四年田常弑其君凡一百九十二年其事
 始验史记但云旧敬仲完世家不谓之齐不与其篡
卷一 第 6a 页 WYG0863-0405c.png
 也与庄子胠箧篇同义
元城先生尝言古之史出于一人之手故寓意深远且
 如前汉书每同列传者亦各有意杨王孙武帝时人
 胡建昭帝时人朱云元帝时人梅福成帝时人云敞
 平帝时人为一列传盖五人者皆不得其中然其用
 意则皆可取王孙裸葬虽非圣人之道然其意在于
 矫厚葬也胡建为军正丞不上请而擅斩御史然其
 意在于明军法也朱云以区区口舌斩师傅然其意
卷一 第 6b 页 WYG0863-0405d.png
 在于去佞臣也梅福以疏远小臣而言及于骨肉权
 臣之间然其意在于尊王室也云敞犯死救师虽非
 中道然忠义所激耳稍近其中故叙传云王孙裸葬
 建乃斩将云廷讦禹福逾(注云/远也)刺凤是谓狂狷敞近
 其衷(注云/中也)言此五人皆狂狷不得中道独敞近于中
 耳此其所以为一列传
世言五角六张此古语也尝记开元中有人献俳文于
 明皇其略云说甚三皇五帝不如来告三郎既是千
卷一 第 7a 页 WYG0863-0406a.png
 年一遇且莫五角六张三郎谓明皇也明皇兄弟六
 人一人早亡故明皇为太子时号五王宅宁王薛王
 明皇兄也申王岐王明皇弟也故谓之三郎五角六
 张谓五日遇角宿六日遇张宿此两日作事多不成
 然一年之中不过三四日绍兴癸丑岁只三日四月
 五日角七月二十六日张十月二十五日角多不过
 四日他皆仿此
王禹玉年二十许就扬州秋解试瑚琏赋官韵端木赐
卷一 第 7b 页 WYG0863-0406b.png
 为宗庙之器满场中多第二韵用木字云唯彼圣人
 粤有端木而禹玉独于第六韵用之上睎颜氏愿为
 可铸之金下笑宰予耻作不雕之木则其奇巧亦异
 矣哉
世所传五柳集数本不同谨按渊明乙丑生至乙巳岁
 赋归去来是时四十一矣今游斜川诗或云辛丑岁
 则方三十七岁或云辛酉岁则已五十七而诗云开
 岁倏五十皆非也若云开岁倏五日则正序所谓正
卷一 第 8a 页 WYG0863-0406c.png
 月五日言开岁倏忽五日耳近得庐山东林旧本作
 五日宜以为正又旧气和天象澄作此象讹耳集中
 如此类极多今特举此一篇
诗书之序旧同在一处不与本篇相连如尧典舜典以
 下关雎葛覃以下并一简牍而书之至孔安国乃移
 之故曰书序序所以作者之意昭然易见宜相附近
 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后毛公为诗传亦复如是故逸
 书逸诗之名可以见者缘与今所存之序同此一处
卷一 第 8b 页 WYG0863-0406d.png
 故也若各冠其篇者则亡之矣盖其馀则简编众多
 故或逸之今之逸书逸诗是也
成汤既没太甲元年注云太甲太丁之子汤之孙也太
 丁未立而卒及汤没而太甲立称元年惟元祀十有
 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注云成汤崩踰月太甲即
 位奠殡而告据此文意则成汤之后中间别无君也
 然孟子云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
 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据此则中间又有两
卷一 第 9a 页 WYG0863-0407a.png
 君矣史记汤崩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
 外丙是为帝外丙外丙即位二年崩立外丙之弟仲
 壬是为帝仲壬帝仲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
 之子太甲太甲成汤适长孙也以此考之然则书所
 谓成汤既没太甲元年者盖为伊尹欲明言成汤之
 德以训嗣王故须先言成汤既没非谓中间无二君
 也而注误认此语遂失之当以孟子史记为正
五柳与殷晋安别诗旧本十韵第九韵云才华不隐世
卷一 第 9b 页 WYG0863-0407b.png
 江湖多贱贫第十韵云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今
 世有本无第十韵故东坡诗送张中亦止于贫字云
 不救归装贫又今本云游好非久长一遇尽因勤而
 旧本云游好非少长一遇定因勤盖其意云吾与子
 非少时长时游从也但今一相遇故定交耳此语最
 妙识者自知之
唐秘书省吏凡六十七人典书四人楷书十人令史四
 人书令史九人亭长六人掌故八人熟纸匠十人装
卷一 第 10a 页 WYG0863-0407c.png
 潢匠六人笔匠六人且世但知乡村之吏谓之亭长
 殊不知唐诸司多有之尚书省志云以亭长启闭传
 禁约则知三省亦有也然装潢恐是今之表背匠然
 谓之潢其义未详
元祐中东坡知贡举日并行诗赋经义书题中出而难
 任人蛮夷率服注云任佞也难者拒之使不得进也
 难任人则忠信昭而四夷服东坡习大科日曾作忠
 信昭而四夷服论而新经与注意同当时举子谓东
卷一 第 10b 页 WYG0863-0407d.png
 坡故与金陵异说以为难于任人则得贤者故四夷
 服及东坡见说怒曰举子至不识字辄以难(去/声)为难
 (平/声)尽黜之惟作难(去/声)字者皆得盖东坡原不曾见新
 经而举子未尝读注故也闻之于柴慎微
古今之事有可资一笑者太公八十遇文王世所知也
 然宋玉楚词云太公九十乃显荣兮诚未遇其匡合
 东方朔云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
 噫太公老矣方得东方朔减了八岁却被宋玉展了
卷一 第 11a 页 WYG0863-0408a.png
 十岁此事真可绝倒
古人吟诗绝不草草至于命题各有深意老杜独酌诗
 云步屧深林晚开樽独酌迟仰蜂粘落絮行蚁上枯
 梨徐步诗云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芹泥随燕嘴
 花蕊上蜂须且独酌则无献酬也徐步则非奔走也
 以故蜂蚁之类微细之物皆能见之若夫与客对谈
 急趋而过则何睱视详至于是哉仆尝以此理问仆
 舅氏舅氏曰东山之诗盖尝言之伊威在室蟏蛸在
卷一 第 11b 页 WYG0863-0408b.png
 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此物寻常亦有之但人独居
 閒时乃见之耳杜诗之源出于此
吴兴老释子野雪盖精庐诗名徒自振道心常晏如想
 子栖禅夜见月东峰初清磬落岩谷焚香满空虚夙
 慕端成旧未识岂为疏愿以碧云思方君怨别馀茂
 苑繁华地流水野僧居何当一游咏倚阁吟踌蹰右
 苏州招昼公诗昼公即皎然也居于湖旧说皎然欲
 见韦苏州恐诗体不合遂作古诗投之苏州一见大
卷一 第 12a 页 WYG0863-0408c.png
 不满意继而皎然复献旧诗苏州大称赏曰几误失
 大名何不止以所长见示而辄希老夫之意且苏州
 诗格如此高古而皎然卒然效之宜乎不逮也士欲
 迎合者以此少戒
同州澄城县有九龙庙然只一妃耳土人云冯瀛王
 女也夏县司马才仲戏题诗云身既事十主女亦妃
 九龙过客读之无不一笑才仲名棫兄才叔名槱皆
 温公之侄孙豪杰之士咸未四十而卒文季每言及
卷一 第 12b 页 WYG0863-0408d.png
 之必惨然也
圣人之言何其远哉虽弟子皆可与闻而又择其中尤
 可与言者言之仲尼之弟子皆孝也而曾子为上首
 故孔子与之言孝经佛之弟子皆解空也而须菩提
 为上首故佛与之言金刚经馀弟子不与也
楚辞山鬼曰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
 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仆读至此始悟庄子
 之言曰西施捧心而嚬邻人效之皆弃而走且美人
卷一 第 13a 页 WYG0863-0409a.png
 之容或笑或嚬无不佳者如屈子以笑为宜而庄子
 以嚬为美也若丑人则嚬固增丑状而笑亦不宜矣
 屈庄皆方外人而言世间事曲尽其妙然亦不害为
 道人也
襄邓之间多隐君子仆为淅川令日与一老士人郑正
 字楚老往还楚老之言可取者极多今但记其论天
 一说楚老之言曰古今言天者多矣皆无所考据独
 一说简易可信列子之言曰终日在天中行止张湛
卷一 第 13b 页 WYG0863-0409b.png
 注曰自地以上皆天也此言可信仆初未信其言俄
 被差为金州考试官行金房道中过外朝鸡鸣马息
 女娲诸岭高至十里或二十里然则自下望之岂不
 在天中行乎后又观抱朴子言自地以上四十里则
 乘刚气而行盖自此以上愈高愈清则为神灵之所
 居三光之所县盖天积气耳非若形质而有拘碍但
 愈高则愈远耳若曰自地至天凡若干里仆不信也
杜工部送重表侄王砯评事诗云秦王时在坐真气惊
卷一 第 14a 页 WYG0863-0409c.png
 户牖又云次问最少年虬须十八九然十八九三字
 乃出于丙吉传云武帝曾孙在掖庭外家者至今十
 八九矣其语盖出于此始信老杜用事若出天成其
 大略如此今特举此一篇
县尉呼为少府者古官名也汉百官表云大司农供军
 国之用少府则奉养天子名曰禁钱府是别藏少者
 小也故称少府以亚大司农也盖国朝之初县多惟
 令尉令既呼明府故尉呼少府以亚于县令
卷一 第 14b 页 WYG0863-0409d.png
东坡至黄州邀一隐士相见但视传舍不言而去东坡
 曰岂非以身世为传舍相戒乎因赠以诗末云士廉
 岂识桃椎妙妄意称量未必然此盖用朱桃椎故事
 也高士廉备礼请见与之语不答瞪目而去士廉再
 拜曰祭酒其使我以无事治蜀耶乃简条目州遂大
 治东坡用事之切当如此皆取隐士相见不言之意
 也
今之契丹谓中国为汉者盖有说也西域传载武帝轮
卷一 第 15a 页 WYG0863-0410a.png
 台诏曰匈奴縳马前后足言秦人我丐若马注谓中
 国人为秦人习故言也故今契丹谓中国为汉亦由
 是也
郑吉传云威振西域并护西北道故号都护中西域而
 立幕府治乌垒城镇抚诸国诛伐怀集之汉之号令
 班西域矣始自张直成于郑吉仆以西域传考之乌
 垒去龟兹国三百五十里而乌垒去阳关二千七百三
 十八里于西域为中然乌垒户百一十口千二百胜
卷一 第 15b 页 WYG0863-0410b.png
 兵三百人而西域五十馀国咸听指挥盖汉积威之
 所致也始信女骞以三五胡人守中国一大郡而人
 不敢图者良有以夫
沈传师游岳郁寺诗云承明年老辄自论乞得湘守东
 南奔盖用严助故事也严助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
 问赐书曰制诏会稽太守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
 事今以传师传考之穆宗时召入翰林为学士改中
 书舍人翰林阙承旨次当传师穆宗欲面命辞曰学
卷一 第 16a 页 WYG0863-0410c.png
 士院长参天子密议次为宰相臣自知必不能愿治
 人一方为陛下长养之因称疾出遂以本官兼史职
 俄出为湖南观察使故传师于诗以见其志
元城先生曰某之北归与东坡同途两舟相衔未尝一
 日不相见尝记东坡自言少年时与其父并弟同读
 富郑公使北语录至于说大辽国主云用兵则士马
 物故国家受其害爵赏日加人臣受其利故凡北朝
 之臣劝用兵者乃自为计非为北朝计也辽主明知
卷一 第 16b 页 WYG0863-0410d.png
 利害所在故不用兵三人皆叹其言以为明白而切
 中事机时老苏谓二子曰古人有此意否东坡对曰
 严安亦有此意但不如此明白老苏笑以为然
 
 
 
 
 懒真子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