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鬻子 鬻子
鬻子 鬻子 第 1a 页 WYG0848-000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鬻子         唐 逄行圭 注
  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五
   撰具也吏者为政之具也又撰博也言王者布
   政施令其在博求于良吏也贤者举之不贤者
   不预言五帝三王政道可以百代传行者乙次
   于甲以此明政之次也
政曰
鬻子 鬻子 第 1b 页 WYG0848-0005b.png
 政者法教也此明帝王之政事以为法教可称也
君子不与人谋之则已矣
 言君子修于内理于外端其形正其影体真德之安
 守冲妙之机言出以成教方谋事必为法则苟于政
 而不预岂安为之哉所以止也
若与人谋之则非道无由也
 君子不与人谋则已矣若与人谋务存大道而言之
 不以违道饰非不以苟命求王由用也
鬻子 鬻子 第 2a 页 WYG0848-0005c.png
故君子之谋能必用道
 君子终日言之而不离体要谋于政事而咸由于道
 故同于道者道亦得之非道之言君子不用也
而不能必见受
 众目视于伪不留视于真众心耀于名不能察于实
 夫庸主必惑于众岂能受于道教哉故君子之道不
 必见纳也
能必忠
鬻子 鬻子 第 2b 页 WYG0848-0005d.png
 尽心论道而必竭忠尽道言不邪谲也
而不能必入
 尽忠论道圣君必纳庸主所难故有道之君上下亲
 爱忠谠进用智术无隐以石投水何龃龉哉而不明
 之主君臣疏忌小人侍侧端正弃遗谄佞是亲忠信
 不用掩目而视岂不惑欤必忠言之不入也
能必信
 言君子不苟合不妄言正色端辞澄清真实必存之
鬻子 鬻子 第 3a 页 WYG0848-0006a.png
 于信也
而不能必见信
 信言不美而合于道庸主惑于众邪岂信用君子之
 言乎言不以见信也
君子非人者不出之于辞而施之于行
 言君子但为善将以攻恶善不自是恶不非人施之
 于行不显之于言说
故非非者行是
鬻子 鬻子 第 3b 页 WYG0848-0006b.png
 言是非于人是所同也非于人者人亦非之君子将
 非于人终不以非非人自行是道以论彼之非
恶恶者行善
 善恶在身是所共也君子务善以攻恶不以恶恶于
 人所以彰恶于行善道也
而道论人
 谋事必忠出言必信行善以攻恶显是而明非不苟
 求所以知而道德自明也
鬻子 鬻子 第 4a 页 WYG0848-0006c.png
  大道文王问第八
   夫道者覆天地廓四方斥八极高而无际深不
   可测绵六合横四维不可以言象尽不可以指
   示说应无间之迹终政教之端包万物之形彰
   三光之外为而不有行而不见有道之王动而
   同之妙用无穷故谓之大文王因用无穷故谓
   之大师闻道可为永则因以名篇也
政曰昔者文王问于鬻子
鬻子 鬻子 第 4b 页 WYG0848-0006d.png
 昔者言往日也虽临驭亿兆而不独专从师问道以
 求政术之门
敢问人有大忘乎
 尊师道故曰敢问文王思存大道以终政事心迹在
 于经远所以先问于大忘也
对曰有
 鬻子前答文王言有大忘也
文王曰敢问大忘奈何
鬻子 鬻子 第 5a 页 WYG0848-0007a.png
 鬻子前不即以指答者故引成文王之问文王欲熊
 终大忘之理故曰其事奈何矣
鬻子曰知其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
 过则勿惮改终日不为恶恶去于身也岂但墨面髡
 发是为形食哉故其蚩尤见诛四凶就戮夏癸绝祀
 商辛覆宗贼身害躯破家失国其行如此是为大忘也
其行如此是谓之大忘
 终成所答之事
鬻子 鬻子 第 5b 页 WYG0848-0007b.png
  贵道五帝三王周政乙第五
   夫为政以德必贵于道为化国之福焉当文王
   之时而通称三王者据近以及远明道以同也
   周者合也备也言五帝三王贵道其政能合若
   一也而无所不备也
昔之帝王
 昔者在昔贵道德之帝王称昔者以远喻近为之劝
 也
鬻子 鬻子 第 6a 页 WYG0848-0007c.png
所以为明者以其吏也
 言帝王而有圣明之称者皆委贤吏在显职故道化
 兴而万国宁明圣不独运也
昔之君子其所以为功者以其民也
 民惟邦本得众斯昌建极乘时必资兆庶人效其力
 以成其功也
力生于神
 生者有国必先灵祐皇天上帝社稷山川神迹玄符
鬻子 鬻子 第 6b 页 WYG0848-0007d.png
 无不来会成汤降神受夏大命武王梦神遂大戡殷
 夫冥运两仪鼓动万物岂有使之然哉莫不大化于
 自然玄应而义用造之非我理自相符故曰力生于
 神者也
而功最于吏
 王者发政施令而不自为必属贤能以任使之故天
 下和平人知所保此贤吏善最之功也
福归于君
鬻子 鬻子 第 7a 页 WYG0848-0008a.png
 俊德在官尽心竭力人敦其道俗顺其教上下相亲
 而德交归焉国士平康而为君之福者也
昔者五帝之治天下也
 五帝谓黄帝颛顼高辛唐虞也
其道昭昭若日月之明然若以昼代夜然
 日月运明明不私照必须幽显始终不息故昭昭然
 所不舍也夫圣人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道大不沦
 可以耑远也
鬻子 鬻子 第 7b 页 WYG0848-0008b.png
故其道若首然万世为福万世为教者唯从黄帝以下
舜禹以上而已矣
 首者始也言五帝之道常为万代之始后之不能加
 也夫黄帝始垂衣裳造书契置史官为舟楫以济不
 通服牛乘马立栋宇重门击柝以待暴客为杵臼以
 利万姓作弧矢以威天下造律管兴封禅颛顼平九
 黎之乱人神不杂万物有序高辛氏作鼗鞞钟鼓莞
 席帝尧茅茨不剪土阶三尺夏日葛衣冬日鹿裘荡
鬻子 鬻子 第 8a 页 WYG0848-0008c.png
 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帝舜少而至
 孝尧闻聪明而用之舜乃举禹为司空以平水土弃
 为后稷以播百谷卨为司徒以教百姓皋陶为士师
 以理狱讼垂为共工以典众作伯益作朕虞以育草木伯
 夷为秩宗以典三礼夔为乐正以和神人舜弹五弦
 之琴歌南风之诗夏禹栉风沐雨冠履不顾敷九土
 乘四载凿龙门辟伊阙道百川建万国微禹之功人
 皆鱼矣帝王之功莫此为盛故百代不易为福为教
鬻子 鬻子 第 8b 页 WYG0848-0008d.png
 也
君王欲缘五帝之道而不失则可以长久
 言君王但因循五帝之道而常行用无所为替则可
 以长保宗庙社稷以为人始也
  守道五帝三王周政甲第四
   执大象而天下往明道不往则道不可暂离所
   也
圣人在上贤士百里而有一人则犹无有也
鬻子 鬻子 第 9a 页 WYG0848-0009a.png
 言圣王在上化被苍生德周万物虽百里而有一贤
 士以圣道广宣贤迹不见其贤虽多则若无有也
王道衰微暴乱在上贤士千里而有一人则犹比肩也
 王道衰微暴虐乱政人皆思德虽千里有一贤士
 其若比肩言贤人不可得也
  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三
   帝王所以安国家行政教其在良吏乎言必博
   广以取也
鬻子 鬻子 第 9b 页 WYG0848-0009b.png
政曰民者贤不肖之杖也贤不肖皆具焉
 贤者德行之名不肖者顽嚚之谓夫贤与不肖见于
 行此二者同出于性而异名皆杖于最灵各有定分
 矣天下之广黎庶之众贤与不肖自皆具焉
故贤人得贤不肖人休焉
 言贤者不自求进而材为时须王者必任贤人所以
 得也不肖者非自求退而行无所取不登政事是以
 休废也
鬻子 鬻子 第 10a 页 WYG0848-0009c.png
杖能侧焉
 有过人之智必矜其能恃能矜智必违道轻躁所至
 危僻故曰杖能侧焉
忠信饰焉
 怀尽忠之节必修于道脩身贵真履行务实由于正
 路礼义仁信以文饰其身也故曰忠信饰焉
民者积愚也
 冥然无知愚之谓也
鬻子 鬻子 第 10b 页 WYG0848-0009d.png
虽愚明主撰吏焉必使民兴焉
 言明主推心于人以取良吏而不独任也
士民与之明上举之
 得于众心善于政事上所以举用之也
士民苦之明上去之
 如苦人者贤愚之间政既不与所以斥去之也
故王者取吏不忘必使民唱然后和
 人主总群谋以观众知明以探风声察于下言以求
鬻子 鬻子 第 11a 页 WYG0848-0010a.png
 得失取贤人以宣政化推已取贤唯圣者能之
民者吏之程也
 程法式也知之在下是故取吏之法式察之于众庶
 人者若之也
察吏于民然后随
 人与之主举之人若之主去之此随之也
政曰民者至卑也
 极卑下也
鬻子 鬻子 第 11b 页 WYG0848-0010b.png
而使之取吏焉必取所爱
 圣主不违人以独用也
故十人爱之则十人之吏也百人爱之则百人之吏也
千人爱之则千人之吏也万人爱之则万人之吏也
 自此已上皆言人之情好之德行各有所爱乐之多
 少殊别也
故万人之吏撰卿相矣
 人爱之多则必堪为政事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主之
鬻子 鬻子 第 12a 页 WYG0848-0010c.png
 所拔不可失贤也
卿相者诸侯之丞也
 卿相者人主之杖故为诸侯之丞也
故封侯之土秩出焉
 贤者得之列土封疆得自家臣故曰秩出焉
卿相者侯之本也
 政之兴亡在于卿相得贤者和辑失贤者妒散故为
 侯之职在卿相也
鬻子 鬻子 第 12b 页 WYG0848-0010d.png
  曲阜鲁周公政甲第十四
   曲阜之地方七百里少昊之墟是鲁周公所封
   之邑以周公裨益政礼故称之以为篇耳
政曰昔者鲁周公曰吾闻之于政也
 称周公之言以明政者也
知善不行者谓之狂
 善者体道怀德也人主行善于上百姓变善于下尧
 之日比屋可封知善道之为善而不行用者是狂悖
鬻子 鬻子 第 13a 页 WYG0848-0011a.png
 之人也
知恶不改者谓之惑
 恶者贼以丧躯人主为恶于上则百姓为恶而不悛
 者是昏惑之人也
夫狂与惑者圣王之戒也
 知善而不行知恶而不改必至狂惑者此圣王之明
 戒也
  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二
鬻子 鬻子 第 13b 页 WYG0848-0011b.png
   夫开国崇基必先于道道既符合无往不真影
   响相同自然合应甲者先于乙也
不肖者不自谓不肖也
 肖者类也言不类不似也自知贤不肖是为明也不
 似之人岂自称哉言不知也
而不肖见于行
 丹朱傲虐无舍昼夜额额肆恶曾无休息此则见于
 外不以隐微者也
鬻子 鬻子 第 14a 页 WYG0848-0011c.png
虽自谓贤人犹谓之不肖也
 不肖者岂自谓不肖哉以贤者视之不肖之迹见矣
 虽以彼贤以自贤人岂以为贤乎
愚者不自谓愚而愚见于言
 昧道不德之人岂自称其愚蒙哉而愚迹见于辞说
 也
虽自谓智人犹谓之愚
 愚者岂自以为愚哉以智视之愚迹见矣虽以彼智
鬻子 鬻子 第 14b 页 WYG0848-0011d.png
 以自智人岂以为智乎
  数始五帝治天下第七
   言帝者年数之始以记其佐帝及升位之年数
   也天下者岂可忘理哉亦由积德累业以有之
   也言五帝之道相缘为政故同称之也
昔者帝颛顼
 黄帝正妃曰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颛顼为高阳氏在
 位七十八年
鬻子 鬻子 第 15a 页 WYG0848-0012a.png
年十五而佐黄帝
 轩辕氏少昊次子父曰帝鸿氏母曰附宝见大电光
 绕北斗枢星照野感而孕二十四月生以土德王故
 曰黄帝在位百年颛顼自幼年以翼佐黄帝也
二十而治天下
 升为天子也
其治天下也上缘黄帝之道而行之
 因修黄帝之道而行其政令不改革也
鬻子 鬻子 第 15b 页 WYG0848-0012b.png
学黄帝之道而常之
 比迹不及所以效也效其通道而常用之
昔者帝喾
 黄帝正妃生玄嚣玄嚣之子生帝喾德日新故曰高
 辛在位七十上宾
年十五而佐帝颛顼三十而治天下
 佐颛顼以理天下三十而升为帝也
其治天下也上缘黄帝之道而明之
鬻子 鬻子 第 16a 页 WYG0848-0012c.png
 言德稍下不能尽行黄帝之道但明之而已矣
学帝颛顼之道而行之
 政教所为效颛顼而行其言不能常习之也
  禹政第六
   伯禹夏后氏言禹功锡玄圭德谐元始仁贤立
   政以致太平可为法则故以名篇矣
禹之治天下也
 黄帝玄孙祖颛顼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在位九年受
鬻子 鬻子 第 16b 页 WYG0848-0012d.png
 禅成功曰禹受舜禅以临天下
得皋陶得杜子业得既子得施子黯得季子宁得然子
堪得轻子玉
 此以上七大夫之姓名也
得七大夫以佐其身以治天下而天下治
 言帝王独治天下虽则圣德皆俟贤佐以辅之故得
 天下乂安也
  汤政天下至纣第七
鬻子 鬻子 第 17a 页 WYG0848-0013a.png
   言成汤放无道之桀以统万机而理天下得贤
   大夫赞佐而致太平至纣昏惑以失国故终始
   书之以名篇
汤之治天下也
 汤姓子名履字天乙除虐去残曰汤征葛伯放桀顺
 取天下以理也
得庆辅伊尹湟里且东门蠕南门蜧西门痹北门侧
 伊尹有莘氏媵臣以为相东门等并姓名也
鬻子 鬻子 第 17b 页 WYG0848-0013b.png
得七大夫佐以治天下而天下治
 七大夫皆有贤行斥救弼谐故得天下咸乂也
二十七世
 自汤至纣父子兄弟相承二十七代也
积岁五百七十六岁至纣
 夏曰岁此除即位之年也
  上禹政第六
   以五声听政克勤于邦可以为上也
鬻子 鬻子 第 18a 页 WYG0848-0013c.png
禹之治天下也以五声听
 九重幽深下言难达所欲百姓反斥救之事故悬置
 五声招之以听政也
门悬钟鼓铎磬
 悬之于簨簴也
而置鼗
 置于地也
以得四海之士
鬻子 鬻子 第 18b 页 WYG0848-0013d.png
 四海之士有进其言者必造五声以挥击传闻也
为铭于簨簴
 悬乐器之具刻铭于其上也
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
 鼓以动物故动合于道也
教寡人以义者击钟
 钟金声也以合于义故教义者击钟也
教寡人以事者振铎
鬻子 鬻子 第 19a 页 WYG0848-0014a.png
 铎金铃木舌也所以事务有可行为所欲言者以振
 铎也
语寡人以忧者击磬
 忧者声悲磬声消燥而近于悲故忧而击磬也
教寡人以狱讼者挥鼗此之谓五声
 狱讼之事务于疾速故挥鼗以陈之此以上并铭于
 簨簴之大也
是以禹尝据一馈而七十起日中而不暇饱食
鬻子 鬻子 第 19b 页 WYG0848-0014b.png
 急于政事无暇安于一食所以示接士之急也
曰吾犹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
 常行之处非所宜留也
是以四海之士皆至
 事必得道必合上下应会无不至也
是以禹当朝廷间也可以罗爵
 不暇饱食听政不疲朝廷閒静然后无事也
  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五
鬻子 鬻子 第 20a 页 WYG0848-0014c.png
   夫君子将入其职旭旭然如日初出光昭昭然人
   保其福既去暗暗然人失其教此得政典符合
   之谓也
夫国者卿相世贤者有之
 有国则有卿相贤德者卿相之具人与之王用之不
 贤者岂能用之哉
有国无国智者治之
 夫有国者岂自宁岂自乱也所以安者智谋之力也
鬻子 鬻子 第 20b 页 WYG0848-0014d.png
智者非一日之志
 积功累业行道不倦以成其志
治者非一日之谋
 谋者心思也树德以为尚宽重道修政作教以至诚
 平之咨谋非一日之所能致也
治志治谋在于帝王然后民知所保
 夫君上有道化行于下远近慕义四境无虞百姓淳
 和盗贼屏息故人知所安也
鬻子 鬻子 第 21a 页 WYG0848-0015a.png
而知所避
 富贵贫贱不相犯仁义礼智由其门无违政教下民
 为福是知所避也
发教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
 先之以博爱陈之以德义先之以敬让道之以礼乐
 不夺民时不干民利故得祸乱不作为福之道此之
 谓欤
上下相亲谓之和
鬻子 鬻子 第 21b 页 WYG0848-0015b.png
 至德以教之要道以治之上下同心是谓和矣
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
 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不劳于事不苦烦苛甘其食安
 其居乐其业此岂外求之哉上有行道之君是所致
 者可谓之大信矣
除去天下之害谓之仁
 兼爱万物慈恻外施至若成汤征葛伯放桀于南巢
 夏禹之别导山川置立州国故得天下免于暴乱百
鬻子 鬻子 第 22a 页 WYG0848-0015c.png
 姓宅其所居仁远乎哉斯仁至也
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
 此四者帝王有天下之器所以乐用也苟有违之而
 天下离叛非其所有也
凡万物皆有器
 所用利之是以为器而违其用岂得其器哉
故欲有为不行其器者虽欲有为不成
 惟名与器不可假人其所营为必以其器用得其用
鬻子 鬻子 第 22b 页 WYG0848-0015d.png
 也故违之不行其器于利远矣岂有成哉
诸侯之欲王者亦然不用帝王之器者不成
 言天下之大神器之重非其王者难以处王之器而
 未可以宰割必行仁与信和与道然后可招怀万姓
 奄有四维西伯以敬让兴邦南阳以仁道得政非其
 人也岂妄成之哉
  汤政汤治天下理第七
   天地设而万物生阴阳化而四时定分则统理
鬻子 鬻子 第 23a 页 WYG0848-0016a.png
   为政之方极于始终可成法则也
天地辟而万物生
 乾其静也专一其动也正直坤其静也翕敛其动也开
 辟是以广大而生万物也
万物生而人为政焉
 政也者所以正于天地也言天地生万物不能相使
 不能相制须人以为政以正之无其政也则万物不
 理也
鬻子 鬻子 第 23b 页 WYG0848-0016b.png
物不能生而无杀也
 言天地能生而不能无杀
唯天地之所以杀人不能生
 天之能生唯天杀之可也夫唯天杀之人岂生之哉
 是不能生之也
人化而为善
 万物之中人其为贵化而为善理亦天常也
兽化而为恶
鬻子 鬻子 第 24a 页 WYG0848-0016c.png
 禀气以生不有知识非人之类岂不恶哉
人而不善者谓之兽
 人化而为善是为天常今为不善者与彼飞虚渡实
 亦何以异矣
有天然后有地
 天在于上地在于下先天后地理亦自然
有地然后有别
 三才克定万物区别
鬻子 鬻子 第 24b 页 WYG0848-0016d.png
有别然后有义
 夫妇之义著君臣之义彰也
有义然后有教
 百官立政教行父子存家设教所以效达于上也
有教然后有道
 教迹既彰约之以道苛乖其道物无以安
有道然后有理
 事名各立而理自存
鬻子 鬻子 第 25a 页 WYG0848-0017a.png
有理然后有数
 名理既彰数统之矣夫数以一终十乃至千万九九
 之数天之运度亦数之义也
日有冥有旦有昼有夜然后以为数
 天有三百六十度一日一度三百六十日一周天一
 日之中昼夜百刻以定之为数也
月一盈一亏月合月离以数纪
 一岁之中有十二月一月有盈有亏日月或合于次
鬻子 鬻子 第 25b 页 WYG0848-0017b.png
 或离于次终于一岁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
 数将几终此则日月星辰运行至十二月皆周匝于
 故处纪犹会者也
四者皆陈以为数治
 春夏秋冬各统于一岁之日月也此以上为政之道
 当法则也
政者卫也始终之谓卫
 政者正也所以正理天下以为之天周卫始化之终
鬻子 鬻子 第 26a 页 WYG0848-0017c.png
 安之无得之也
  慎诛鲁周公第六
   刑法有伦宜于时政好生之德理适典章故明
   圣之资辅成周室诫劝之道所得称言国之大
   经在于赏罚二者或替将何训焉可为政先故
   纪之为篇目矣
昔者
 此昔者往日之辞也
鬻子 鬻子 第 26b 页 WYG0848-0017d.png
鲁周公使康叔往守于殷
 康叔周公母弟也卫三监之地殷人数叛故使贤以
 弟往也
戒之曰与杀不辜宁失有罪
 人命所悬理须详正夫刑或滥其何则焉故不可轻
 杀不辜宁可失于有罪此亦宽仁之道也
无有无罪而见诛
 罚而不明虽刑不禁言罚必施于有罪也
鬻子 鬻子 第 27a 页 WYG0848-0018a.png
无有有功而不赏
 赏而不明虽赏不劝言赏必加于有功也
戒之封
 重称戒者所以示于殷勤封康叔名也
诛赏之慎焉
 诛赏者国之柄也怒而加诛未必当罪喜而行赏未
 必当功赏僭则惧及于淫诛滥则惧及于善赏得其
 功则贤人以劝罚得其辜则奸人以息此不可不审
鬻子 鬻子 第 27b 页 WYG0848-0018b.png
 慎之
 
 
 
 
 
 
 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