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东溪试茶录 东溪试茶录
东溪试茶录 东溪试茶录 第 1a 页
土决地茶味甲于诸焙丁谓亦云凤山高不百丈无危
峰绝崦而岗阜环抱气势柔秀宜乎嘉植灵卉之所发
也又以建安茶品甲于天下疑山川至灵之卉天地始
和之气尽此茶矣又论石乳出壑岭断崖缺石之间盖
草木之仙骨丁谓之记录建溪茶事详备矣至于品载
止云北苑壑源岭及总记官私诸焙千三百三十六耳
近蔡公亦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故
四方以建茶为目皆曰北苑建人以近山所得故谓之
东溪试茶录 东溪试茶录 第 1b 页
壑源好者亦取壑源口南诸叶皆云弥珍绝传致之间
识者以色味品第反以壑源为疑今书所异者从二公
纪土地胜绝之目具疏园陇百名之异香味精粗之别
庶知茶于草木为灵最矣去亩步之间别移其性又以
佛岭叶源沙溪附见以质二焙之美故曰东溪试茶录
自东宫西溪南焙北苑皆不足品第今略而不论
  总叙焙名(北苑诸焙或还民间或𨽻北/苑前书未尽今始终其事)
旧记建安郡官焙三十有八自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
东溪试茶录 东溪试茶录 第 2a 页
大为民间所苦我宋建隆已来环北苑近焙岁取上供
外焙俱还民间而裁税之至道年中始分游坑临江汾
常西濛洲西小丰大熟六焙𨽻南剑又免五县茶民专
以建安一县民力裁足之而除其口率泉庆历中取苏
口曾坑石坑重院还属北苑焉又丁氏旧录云官私之
焙千三百三十有六而独记官焙三十二东山之焙十
有四北苑龙焙一乳橘内焙二乳橘外焙三重院四壑
岭五谓源六范源七苏口八东宫九石坑十建溪十一
东溪试茶录 东溪试茶录 第 2b 页
香口十二火梨十三开山十四南溪之焙十有二下瞿
一濛洲东二汾东三南溪四斯源五小香六际会七谢
坑八沙龙九南乡十中瞿十一黄熟十二西溪之焙四
慈善西一慈善东二慈惠三船坑四北山之焙二慈善
东一丰乐二
  北苑(曾坑石/坑附)
建溪之焙三十有二北苑首其一而园别为二十五苦
竹园头甲之鼯鼠窠次之张坑头又次之苦竹园头连
东溪试茶录 东溪试茶录 第 3a 页
属窠坑在大山之北园植北山之阳大山多修木丛林
郁荫相及自焙口达源头五里地远而益高以园多苦
竹故名曰苦竹以高远居众山之首故曰园头直西定
山之隈土石回向如窠然南挟泉流积阴之处而多飞
鼠故曰鼯鼠窠其下曰小苦竹园又西至于大园绝山
尾疏竹蓊翳昔多飞雉故曰鸡薮窠又南出壤园麦园
言其土壤沃宜麰麦也自青山曲折而北岭势属如贯
鱼凡十有二又隈曲如窠巢者九其地利为九窠十二
东溪试茶录 东溪试茶录 第 3b 页
垄隈深绝数里曰庙坑坑有山神祠焉又焙南直东岭
极高峻曰教练垄东入张坑南距苦竹带北冈势横直
故曰坑坑又北出凤凰山其势中跱如凤之首两山相
向如凤之翼因取象焉凤凰山东南至于袁云垄又南
至于张坑又南最高处曰张坑头言昔有袁氏张氏居
于此因名其地焉出袁云之北平下故曰平园绝岭之
表曰西际其东为东际焙东之山萦纡如带故曰带园
其中曰中历坑东又曰马鞍山又东黄淡窠谓山多黄
东溪试茶录 东溪试茶录 第 4a 页
淡也绝东为林园又南曰柢园又有苏口焙与北苑不
相属昔有苏氏居之其园别为四其最高处曰曾坑际
上又曰尼园又北曰官坑上园下坑园庆历中始入北
苑岁贡有曾坑上品一斤丛出于此曾坑山浅土薄苗
发多紫复不肥乳气味殊薄今岁贡以苦竹园茶充之
而蔡公茶录亦不云曾坑者佳又石坑者涉溪东北距
焙仅一舍诸焙绝下庆历中分属北苑园之别有十一
曰大二曰石鸡望三曰黄园四曰石坑古焙五曰重
东溪试茶录 东溪试茶录 第 4b 页
院六曰彭坑七曰莲湖八曰严历九曰乌石高十曰高
尾山多古木修林今为本焙取材之所园焙岁久今废
不开二焙非产茶之所今附见之
  壑源(叶源/附)
建安郡东望北苑之南山丛然而秀高峙数百丈如郛
郭焉(民间所谓/捍火山也)其绝顶西南下视建之地邑(民间谓之/望州山)
山起壑源口而西周抱北苑之群山迤逦南绝其尾岿
然山阜高者为壑源头言壑源岭山自此首也大山南
东溪试茶录 东溪试茶录 第 5a 页
北以限沙溪其东曰壑水之所出水出山之南东北合
为建溪壑源口者在北苑之东北南径数里有僧居曰
承天有园陇北税官山其茶甘香特胜近焙受水则浑
然色重粥面无泽道山之南又西至于章历章历西曰
后坑西曰连焙南曰焙山又南曰新宅又西曰岭根言
北山之根也茶多植山之阳其土赤埴其茶香少而黄
白岭根有流泉清浅可涉涉泉而南山势回曲东去如
钩故其地谓之壑岭坑头茶为胜绝处又东别为大窠
东溪试茶录 东溪试茶录 第 5b 页
坑头至大窠为正壑岭实为南山土皆黑埴茶生山阴
厥味甘香厥色青白及受水则淳淳光泽(民间谓之/冷粥面)
其面涣散如粟虽去社芽叶过老色益青明气益郁然
其止则苦去而甘至(民间谓之草木/大而味大是也)他焙芽叶遇老色
益青浊气益勃然甘至则味去而苦留为异矣大窠之
东山势平尽曰壑岭尾茶生其间色黄而味多土气绝
大窠南山其阳曰林坑又西南曰壑岭根其西曰壑岭
头道南山而东曰穿栏焙又东曰黄际其北曰李坑山
东溪试茶录 东溪试茶录 第 6a 页
渐平下茶色黄而味短自壑岭尾之东南溪流缭绕冈
阜不相连附极南坞中曰长坑踰岭为叶源又东为梁
坑而尽于下湖叶源者土赤多石茶生其中色多黄青
无粥面粟纹而颇明爽复性重喜沉为次也
  佛岭
佛岭连接叶源下湖之东而在北苑之东南隔壑源溪
水道自章阪东际为丘坑坑口西对壑源亦曰壑口其
茶黄白而味短东南曰曾坑(今属/北苑)其正东曰后历曾坑
东溪试茶录 东溪试茶录 第 6b 页
之阳曰佛岭又东至于张坑又东曰李坑又有硬头后
洋苏池苏源郭源南源毕源苦竹坑岐头槎头皆周环
佛岭之东南茶少甘而多苦色亦重浊又有篢源(篢音/胆未)
(详此/字)石门江源白沙皆在佛岭之东北茶泛然缥尘色
而不鲜明味短而香少为劣耳
  沙溪
沙溪去北苑西十里山浅土薄茶生则叶细芽不肥乳
自溪口诸焙色黄而土气自龚漈南曰挺头又西曰章
东溪试茶录 东溪试茶录 第 7a 页
坑又南曰永安西南曰南坑漈其西曰砰溪又有周坑
范源温汤漈厄源黄坑石龟李坑章坑章村小梨皆属
沙溪茶大率气味全薄其轻而浮浡浡如土色制造亦
殊壑源者不多留膏盖以去膏尽则味少而无泽也(茶/之)
(面无光/泽也)故多苦而少甘
  茶名(茶之名类殊/别故录之)
茶之名有七一曰白叶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焙时
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先后芽叶如纸民
东溪试茶录 东溪试茶录 第 7b 页
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者为斗茶而气味殊薄非食茶
之比今出壑源之大窠者六(叶仲元叶世万叶世/荣叶勇叶世积叶相)壑源
岩下一(叶务/滋)源头二(叶团/叶肱)壑源后坑(叶/久)壑源岭根三(叶/公)
(叶品/叶居)林坑黄漈一(游/容)丘坑一(游用/章)毕源一(王大/照)佛岭尾
(游道/生)沙溪之大梨漈上一(谢/汀)高石岩一(云摖/院)大梨一
(吕/演)砰溪岭根一(任道/者)次有柑叶茶树高丈馀径头七八
寸叶厚而圆状类柑橘之叶其芽发即肥乳长二寸许
为食茶之上品三曰早茶亦类柑叶发常先春民间采
东溪试茶录 东溪试茶录 第 8a 页
制为试焙者四曰细叶茶叶比柑叶细薄树高者五六
尺芽短而不乳今生沙溪山中盖土薄而不茂也五曰
稽茶叶细而厚密芽晚而青黄六曰晚茶盖稽茶之类
发比诸茶晚生于社后七曰丛茶亦曰蘖茶丛生高不
数尺一岁之间发者数四贫民取以为利
  采茶(辨茶须知制/造之始故次)
建溪茶比他郡最先北苑壑源者尤早岁多暖则先惊
蛰十日即芽岁多寒则后惊蛰五日始发先芽者气味
东溪试茶录 东溪试茶录 第 8b 页
俱不佳惟过惊蛰者最为第一民间常以惊蛰为候诸
焙后北苑者半月去远则益晚凡采茶必以晨兴不以
日出日出露晞为阳所薄则使芽之膏腴立耗于内茶
反受水而不鲜明故常以早为最凡断芽必以甲不以
指以甲则速断不柔以指则多温易损择之必精濯之
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一失其度俱为茶病(民间常/以春阴)
(为采茶得时日出而采则芽叶/易损建人谓之采摘不鲜是也)
  茶病(试茶辨味必须知/茶之病故又次之)
东溪试茶录 东溪试茶录 第 9a 页
芽择肥乳则甘香而粥面着盏而不散土瘠而芽短则
云脚涣乱去盏而易散叶梗半则受水鲜白叶梗短则
色黄而泛(梗谓芽之身除去白合处茶/民以茶之色味俱在梗中)乌蒂白合茶之
大病不去乌蒂则色黄黑而恶不去白合则味苦涩(丁/谓)
(之论/备矣)蒸芽必熟去膏必尽蒸芽未熟则草木气存(适口/则知)
去膏未尽则色浊而味重受烟则香夺压黄则味失此
皆茶之病也(受烟谓过黄时火中有烟使茶香尽而烟/臭不去也压去膏之时久留茶黄未造使)
(黄经宿香味俱失弇/然气如假鸡卵臭也)
东溪试茶录 东溪试茶录 第 9b 页
 
 
 
 
 
 
 
 东溪试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