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春秋集义 卷六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1a 页 WYG0155-0285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集义卷六
              宋 李明复 撰
  桓公
 程颐曰桓公名允惠公子隐公弟桓王九年即位桓
 谥也辟土服远曰桓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程颐曰桓公弑君而立不天无王之极也而书春王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1b 页 WYG0155-0285d.png
 正月公即位以天道王法正其罪也
 谢湜曰君为国之大夲即位君之始事位不正不可以守国
 故春秋元年必书公即位所以正大夲谨始事也诸侯爵位皆
 先王度其祖考功德而畀之也故子孙继世必请命于王颁
 政施教考礼修乐必受命于王所以尊王命而正邦国也
 自隐公以降列国盟会自专法令自出其即位皆受之先
 君而请命之礼不修君臣之大义废矣故春秋之初以王法
 首夺隐公即位而正其恶也夺隐公即位以正其恶而诸侯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2a 页 WYG0155-0286a.png
 擅命传国之罪皆见矣此隐公所以不书即位也文
 公成公襄公昭公哀公书即位者以明继正也庄公
 闵公僖公不书即位者以明继故也桓公以害隐而
 立宣公以公子遂害世子而立定公以季氏背昭而
 立三公书即位者著其自立之罪也然则春秋之法
 书即位者以继正也不书即位者以继故也隐公继
 世正也宜书即位而不书者以罪诸侯不臣桓公宣
 公定公继世非正也不宜书即位而书者以责臣子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2b 页 WYG0155-0286b.png
 不能讨逆也
 胡安国曰元年即位之始年也自是累数虽久而不
 易此前古人君记事之例春秋祖述为编年法及汉
 文帝惑方士之言改后元年始乱古制夫在位十有
 六载矣复称元年可乎孝武又因事别建年号历代
 因之或五六年或四三年或一岁再更使记注繁芜
 莫之胜载夫历世无穷而美名有尽岂记久明远可
 行之法也必欲传久当以春秋编年为正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3a 页 WYG0155-0286c.png
 又曰桓公与闻乎弑而书即位著其弑立之罪深绝
 之也美恶不嫌同词或问桓非惠公之嫡子乎当立
 而未能自立是故隐公摄焉以俟其长而授之位久
 摄而不归疑其遂有之也是以至于见弑而恶亦有
 所分矣春秋曷为深绝桓也曰古者诸侯不再娶于
 礼无二嫡惠公妃既卒继室以声子则是摄行内主
 之事矣仲子安得为夫人母非夫人则桓乃隐之庶
 弟安得为嫡子谓当立乎桓不当立则国乃隐公之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3b 页 WYG0155-0286d.png
 国其欲授桓乃实让之非摄也摄让异乎曰非其有
 而居之者摄也故周公即政而谓之摄推已所有以
 与人者让也故尧舜禅授而谓之让惠无嫡嗣隐公
 继室之子于次居长礼当嗣世其欲授桓所谓推已
 所有以与人者也岂曰摄之云乎以其实让而桓乃
 弑之春秋所以恶桓深绝之也然则公羊所谓桓幼
 而贵隐长而卑子以母贵者其说非与曰此徇惠公
 失礼而为之词非春秋法也仲子有宠惠公欲以为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4a 页 WYG0155-0287a.png
 夫人母爱者子抱惠公欲以桓为适嗣礼之所不得
 为也礼不得为而惠公纵其邪心而为之隐公又探
 其邪志而成之公羊又肆为邪说而传之汉朝又引
 为邪议而周之夫妇之大伦乱矣春秋明著桓罪深
 加贬绝备书终始讨贼之义以示王法正人伦存天
 理训后世不可以邪汨之也
 朱熹曰书即位者是鲁君行即位之礼继故不书即
 位者是不行即位之礼若桓公之书即位则是桓公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4b 页 WYG0155-0287b.png
 自正其即位之礼耳
三月公会郑伯于垂郑伯以璧假许田
 程颐曰隐公八年郑伯使宛来归祊盖欲易许田鲁
 受祊而未与许及桓弑立故为会而求之复假以璧
 朝宿之邑先祖受之于先王岂可相易也故讳之曰
 假讳国恶礼也
 程氏学曰郑伯以璧假许田左氏以为易祊田黎淳
 以隐十一年易许之事破左氏谓田是许之田如何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5a 页 WYG0155-0287c.png
 曰左氏说是也既是许之田如何却假之鲁隐十一
 年虽入许许未尝灭许叔已奉祀也
 杨时曰宋督弑其君而公成其乱取郜大鼎以归公
 弑隐公而郑伯会公于垂以璧假许田则鲁之乱郑
 伯成之也不书为内讳也夫郑伯之假田与公之取
 鼎其求赂一也而书之异辞内外之分然也
 谢湜曰君薨百官总已以听于冢宰三年孝子疾痛
 在心思虑未能接事故也国有大故然后以义胜恩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5b 页 WYG0155-0287d.png
 故三年之丧金革之事有不辟者隐公即位三月而
 盟于蔑桓即位三月而会于垂春秋诸侯无三年哀
 戚可知也春秋于即位三月书盟书会而恶自见矣
 左氏谓修好于郑
 又曰许田鲁朝宿之邑也郑庄公欲易许田其志已
 见于归祊矣祊小许田大故归祊之后五年然后得
 许田其会于垂也又以璧遗鲁而请之祊非鲁有也
 许田郑易而得之也祊非鲁有然而于鲁称归者罪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6a 页 WYG0155-0288a.png
 郑专天子之邑也许田郑易而得之然而于郑称假
 者不与庄公变天子之封也假暂辞称假以明复当
 归鲁
 胡安国曰许田所以易祊也郑既归祊矣又加璧者
 祊薄于许故也鲁山东之国与祊为邻郑畿内之邦
 许田近地也以此易彼各利于国而圣人乃以为恶
 而隐之独何欤曰利者人欲之私放于利必至夺攘
 而后厌义者天理之公正其义则推之天下国家而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6b 页 WYG0155-0288b.png
 可行春秋恶易许田孟子极陈利国之害皆拔夲塞
 源杜篡弑之渐也汤沐之邑朝宿之地先王所锡先
 祖所受私相贸易而莫之顾是有无君之心而废朝
 觐之礼矣是有无亲之心而擅弃先祖之地矣故圣
 人以是为国恶而隐之也其不曰以璧易田而谓之
 假者夫易则已矣言假则有归道焉又以见许人改
 过迁善自新之意非止隐国恶而已也其垂训之义
 大矣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7a 页 WYG0155-0288c.png
 吕祖谦曰元年郑伯以璧假许田朝宿汤沐皆天子
 所赐诸侯之邑然天子诸侯其朝会之时如此之众
 安得许多邑以与之盖天子所赐非其大勋劳即王
 之懿亲却非人人而与之如五服之诸侯其来亦自
 有时耳朝宿之邑在畿内汤沐之邑在方岳之下想
 一邑之内亦不多要不过数十家耳又须看郑人卒
 易祊田之意初间尚惧王法未敢遽易故以假为言
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7b 页 WYG0155-0288d.png
 程颐曰桓公欲纳郑好以自安故既与许田又为盟
 也弑君之人凡民罔弗憝而郑与之盟以定之其罪
 大矣
 谢湜曰公立不正与郑会受郑璧遗郑许田及郑盟
 以亲郑也
 胡安国曰垂之会郑为主也故称会越之盟鲁志也
 故称及郑人欲得许田以自广是以为垂之会桓公
 欲结郑好以自安是以为越之盟夫弑逆之人凡民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8a 页 WYG0155-0289a.png
 罔弗憝即孟子所谓不待教命人得而诛之者也而
 郑与之盟以定其位是肆人欲灭天理大义遂以澌
 灭天讨无复共行圣人所为惧春秋所以作无俟于
 贬绝而恶自见矣
秋大水
 程颐曰君修德则和气应而雨旸若桓行逆德而
 致阴沴乃其宜也
 谢湜曰水汎滥异常为大水大水阳气胜而溢也其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8b 页 WYG0155-0289b.png
 损伤民物为害大故书
 胡安国曰大水者阴逆而与怨气并之所致也桓行
 逆德而致阴沴宜矣或问尧之时岂有致之者而曰
 洚水警予何也曰尧之水非有以致之开辟已来水
 之行未能得其所归故尧有忧焉使禹治之然后人
 得平土而居尔若曰洪水者积雨之所成时晹而熄
 矣奚待乎九年十有三载之治也山谷之所泄欤自
 禹功既疏凿决排以至于今而其流不灭何也是知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9a 页 WYG0155-0289c.png
 天非为尧有洪水之灾至禹而后水由地中行尔后
 世有人为不善感动天变召水溢之灾者必引尧为
 解误矣
冬十月
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

 程颐曰桓公无王而书王正月正宋督之罪也弑逆
 之罪不以王法正之天理灭矣督虽无王而天理术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9b 页 WYG0155-0289d.png
 尝亡也人臣死君难书及以著其节父名也称大夫
 不失其官也
 谢湜曰宋督宋万不氏未赐族也虽赐族不当书氏
 逆恶在所诛绝故也孔氏父名孔父死君之难临大
 节而不可夺者也可谓忠于其君矣故殇公之被害
 也书及以显其忠书大夫以示能死职宋殇公立十
 年外事攻讨兵连不息内有逆臣而不加察外有怨
 仇而不加虑此督之难所以发于萧墙也弃内事外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10a 页 WYG0155-0290a.png
 者可不戒耶桓月皆不书王二年书王者以王法正
 督之罪也
 胡安国曰桓无王而元年书春王正月以天道王法
 正桓公之罪也桓无王而二年书春王正月以天道
 王法正宋督之罪也程氏曰弑逆者不以王法正之
 天理灭矣督虽无王而天理未尝亡也其说是矣
 谷梁子以二年书王正与夷之卒其义一尔以为诸
 侯之卒无所隐痛故书王以正之误矣按左氏宋殇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10b 页 WYG0155-0290b.png
 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为司马无能改于
 其德非所谓格君心之非者然君弑死于其难处命
 不渝亦可以无婗矣父者名也著其节而书及不失
 官而书大夫是春秋之所贤也贤而名之何也故侍
 读刘敞以谓既名其君于上则不字其臣于下此君
 前臣名礼之大节也督将弑殇公孔父生而存则不
 可得弑于是乎先攻孔父而后及其君能为有无亦
 庶几焉凡乱臣贼子蓄无君之心者必先剪其所忌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11a 页 WYG0155-0290c.png
 而后动于恶不能剪其所忌则有终其身而不动也
 华督欲弑君而惮孔父刘安欲叛汉而惮汲直曹操
 欲禅位而惮孔融此数君子者义形于色皆足卫宗
 社而忤邪心奸臣之所以惮也不有君子其能国乎
 春秋贤孔父示后世人主崇奖节义之臣乃天下之
 大闲有国之急务也
 吕祖谦曰左氏序宋督事极好观其论督有无君之
 心而后动于恶此左氏识见高远处盖人心各有所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11b 页 WYG0155-0290d.png
 主使宋督有尊君之心决不敢为弑逆之事惟此心
 荡则纵横放肆无所忌惮盖督之杀孔父与弑殇公
 乃为恶之末流其有无君之心乃为恶之根夲圣人
 所以过位变色入门鞠躬夫岂繁文末节哉盖所以
 养其尊君之心也
滕子来朝
 程颐曰滕夲侯爵后服属于楚故降称子夷狄之也
 首朝桓之罪自见也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12a 页 WYG0155-0291a.png
 谢湜曰滕侯爵称子以其臣属于楚也四夷君长爵
 不过子滕侯臣属于楚称子黜之也先义后利上贤
 下力贵信贱诈中国之道也禽兽惟利是嗜而不知
 义之在所先也惟力是务而不知贤之在所上也惟
 诈是用而不知信之在所贵也春秋之所以贱楚者
 以此而已故中国诸侯臣属于楚则黜之
 胡安国曰隐末年滕称侯爵距此三岁尔乃降而称
 子者先儒谓为时王所黜也使时王能黜诸侯春秋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12b 页 WYG0155-0291b.png
 岂复作乎又有言其在丧者终春秋之世不复称侯
 无是说矣然则云何春秋为诛乱臣讨贼子而作法
 尤严于乱贼之党使人人知乱臣贼子之为大恶而
 莫之与则无以立于世而莫敢动于恶而篡弑之祸
 止矣桓公弟弑兄臣弑君天下之大恶凡民罔弗憝
 也已不能讨又先邻国而朝之是反天理肆人欲与
 禽兽无异而春秋之所深恶也故降而称子以正其
 罪四夷虽大皆曰子其降而称子外之也或曰非天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13a 页 WYG0155-0291c.png
 子不制度不议礼不考文仲尼岂以匹夫专进退诸
 侯乱名实哉则将应之曰仲尼固不以匹夫专进退
 诸侯乱名实矣不曰春秋天子之事乎知我罪我者
 其惟春秋乎世衰道微暴行交作仲尼有圣德无其
 位不得如黄帝舜禹周公之伐蚩尤诛四凶戮防风
 杀管蔡行天子之法于当年也故假鲁史用五刑奉
 天讨诛乱贼垂天子之法于后世其事虽殊其理一
 尔何疑于不敢专进退诸侯以为乱名实哉夫奉天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13b 页 WYG0155-0291d.png
 讨举王法以黜诸侯之灭天理废人伦者此名实所
 由定也故曰春秋成而乱臣贼子惧
 李侗语录朱熹问按滕夲侯称伊川程氏谓服属于
 楚故贬称子熹按是时楚未与中国通滕又远楚终
 春秋之世未尝事楚但为宋役尔不知伊川程氏别
 有何据又陈蔡诸国后来属楚者亦未尝贬爵也胡
 文定以为为朝桓而贬之以讨乱贼之党此义似胜
 然滕自此不复称侯至定公之丧来会丧犹称子夫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14a 页 WYG0155-0292a.png
 岂以祖世有罪而并贬其子孙乎然则胡氏之说亦
 有可疑者不知当以何说为正胡氏又谓凡朝桓者
 皆贬独纪侯以咨谋齐难而来志不在于朝桓故再
 朝皆无贬焉熹窃以为果如此则是义理之正可以
 危急而弃之也不知春秋之法果如此否二年纪侯
 来朝左氏作杞字后有入杞会成事传皆有说可据
 伊川程氏与胡氏依公谷作纪字延平李侗答曰滕
 子来朝考之春秋夫子凡所书诸侯来朝皆不与其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14b 页 WYG0155-0292b.png
 朝也胡文定谓春秋之时诸侯之朝皆无有合于先
 王之时诸侯之朝皆无有世朝之礼者故书此讥之
 也滕夲侯称桓二年来朝称子者以讨乱贼之党贬
 于诸家之说义为精先儒又以为时王所黜者胡氏
 以为果如此则春秋不作矣恐先儒之说非来谕以
 谓自此终春秋之世不复称侯岂以祖世有罪而并
 贬其子孙乎若如此言大段害理春秋与人改过迁
 善又善善长恶恶短不应如此是可疑也侗窃以从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15a 页 WYG0155-0292c.png
 胡之说于道理为长观夫子所书讨乱之法甚严滕
 不以桓之不义而朝之只在于合党缔交此夷狄也
 既已贬矣后世子孙碌碌无闻无以自见于时又壤
 地𥚹小夲一子男之国宋之盟左传于宋人请滕欲
 以为私属则不自强而碌碌于时者久矣自一贬之
 后夫子再书各沿一义而发遽又以侯称之无乃纷
 纷然殽乱春秋之旨不明其夲意乎盖圣人之心必
 有其善然后进之若无所因是私意也岂圣人之心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15b 页 WYG0155-0292d.png
 哉若如此看似于后世之疑不碍道理为通又不知
 如何春秋所以难看者盖以常人之心推测圣人未
 到圣人洒然处岂能无失耶诸俟他日反复面难庶
 几或得其旨又曰伊川程氏之说考之诸处未见春
 秋之前服属于楚事迹更俟寻考之来喻以谓纪侯
 来咨谋齐难志不在于朝桓故再朝无贬则是义理
 之正可以危急而弃之若果如此尤害义理春秋有
 诛意之说纪侯志不在于朝桓则非滕子之类也列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16a 页 WYG0155-0293a.png
 国有急难以义而动又何贬耶
 朱熹曰向见程沙随作春秋解只有说滕子来朝一
 处最好如隐十一年方书滕侯薛侯来朝如何到桓
 二年便书滕子来朝先辈为说甚多或以为时王所
 黜故降而书子不知是时时王已不能行黜陟之典
 就使能黜陟诸侯当时亦不止一滕之可黜或以春
 秋恶其朝桓特削而书子自此之后滕一向书子岂
 春秋恶其朝桓而并后代子孙削之乎或以为当丧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16b 页 WYG0155-0293b.png
 未君前又不见滕侯卒皆不通之论程沙随则谓此
 见得春秋时小国事大国其朝聘贡赋之多寡随其
 爵之崇卑滕子之事鲁以侯礼见则所共者多故自
 贬降而以子礼见庶得贡赋省少易供说却恐是如
 此何故缘后面郑朝晋云郑国男也而使从公侯之
 赋见得郑夲是男爵后袭用侯伯之礼以交于大国
 初焉不觉其贡赋之难办后来益困于此方说出此
 等话非独是郑想当时小国多是如此今程氏春秋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17a 页 WYG0155-0293c.png
 亦如此说滕子程是绍兴以前文字不知沙随见此
 而为之说还是见得此意
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
 程颐曰宋弑君而四国共成定之天下大恶也
 谢湜曰宋有弑逆之乱为之讨贼而肆诸市朝
 立殇公之后以承社稷诸侯之职也四国之会
 于稷也乃从逆臣华督之谋召公子冯以君其
 国而以督相之是四国释宋之乱弗治而反以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17b 页 WYG0155-0293d.png
 成之也天下之乱未有大于弑逆者也四国不
 能讨乱而反以成乱恶之大也春秋书成宋乱而
 四国之恶不待贬黜而见矣去其乱之谓平遂其
 事之谓成
 胡安国曰三纲军国政事之夲人道所由立也三纲
 正则基于治以兴三纲沦则习于乱以亡按春秋华
 督有不赦之恶鲁郑齐陈同会于稷以成其乱受赂
 而归而天子不讨方伯不征咸自以为利也不知百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18a 页 WYG0155-0294a.png
 官象之有大不利焉未几陈有五父之乱齐有无知
 之乱郑有祭仲子突亹仪之乱鲁有叔牙庆父般闵
 之乱数十年间四国舛逆几至丧亡则以昩于履霜
 坚冰之戒不能辨之于早也春秋备书于策明三纲
 之重为后世鉴深切著明矣
 又曰按左氏为赂故立华氏也尝考之传当邾定公
 之时盖有弑其父者而定公矍然失席曰是寡人之
 罪也尝学断斯狱矣臣弑君凡在官者杀无赦子弑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18b 页 WYG0155-0294b.png
 父凡在官者杀无赦杀其人坏其室洿其宫而猪焉
 盖君踰月而后举爵华督弑君之贼凡民罔不憝也
 而桓与诸侯会而受赂以立华氏使相宋公甚矣故
 特书其所为而曰成宋乱夫臣为君隐子为父隐礼
 也此其自言之何桓恶极矣臣子欲尽隐之而不可
 以欺后世其曰成宋乱而不书立华氏犹为有隐乎
 耳春秋列会未有言其所为者独此与襄公末年会
 于澶渊各书其事者桓弑隐督弑殇般弑景皆天下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19a 页 WYG0155-0294c.png
 大恶圣人所为惧春秋所以作也一则受宋赂而立
 华氏一则谋宋灾而不能讨故特书其事以示贬焉
 然澶渊之会既不书鲁卿又贬诸国之大夫而称人
 此则书公又序诸侯之爵何也澶渊之会欲谋宋灾
 而不讨弑君之贼虽书曰宋灾故而未能表其诛责
 之意也必深讳鲁卿而重贬诸国之大夫然后足以
 启问者见是非也稷之会前有宋督弑君后有取宋
 鼎之事书曰成宋乱则其责己明不必讳公与贬诸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19b 页 WYG0155-0294d.png
 侯爵次然后见其罪矣
 张栻曰春秋会于稷以成宋乱或训成为平不必如
 此说这般公事如何便结绝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
 程颐曰四国既成宋乱而宋以鼎赂鲁齐陈郑皆有
 赂鲁以为功而受之故书取以成乱之赂器置于周
 公之庙周公其飨之乎故书纳纳者弗受而强致也
 程氏杂说曰宋有弑君之乱诸侯之义所宜共恤督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20a 页 WYG0155-0295a.png
 有弑君之恶且凡民罔弗憝况诸侯哉成者平也公
 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平之而遂乱受赂纳于太
 庙所谓不待贬绝而恶见者也
 谢湜曰王镇大宝器天下所共贵惟圣王能以德服
 天下而有之故古者藏之于庙以示祖宗能受其献
 也郜鼎之赂明则人所恶幽则神所恶内不可以示
 子孙外不可以示神民凶莫大焉桓公视弑逆大恶
 安以为常故以得宋大鼎为功而纳之祖庙也春秋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20b 页 WYG0155-0295b.png
 书取宋大鼎书纳于太庙其恶不待贬黜而见矣故
 臧哀伯曰今灭德立违而寘其赂器于太庙百官象
 之其又何诛焉大鼎取之宋也书曰郜大鼎者郜不
 能守而宋取之宋不能守而鲁取之然则大鼎无常
 能守则存不能守则迁故大鼎书主名以为有国者戒
 也纳大鼎书日谨其事也璧大鼎皆保国之器也桓
 公受郑璧取宋大鼎皆以得保国之器为荣也无保
 国之德而恃以保其国失之大也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21a 页 WYG0155-0295c.png
 胡安国曰取者得非其有之称纳者不受而强致之
 谓弑逆之贼不能致讨而受其赂器寘于太庙以明
 示百官是教之习为弑逆悖乱之行也公子牙庆父
 仲遂意如之恶又何诛焉圣人为此惧而作春秋故
 直载其事谨书其日垂训后世使知宠赂之行保邪
 废正能败人之国家也亦示之戒矣
 吕祖谦曰哀伯之谏取郜鼎其中所言周家宗庙制
 度固当考然桓公于弑逆之事犹忍为之哀伯乃谏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21b 页 WYG0155-0295d.png
 其取叛臣之鼎是犹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
 者也哀伯亦可谓习而不察矣然看哀伯之谏周内
 史之言须看得天下之人皆习而不察哀伯鲁之贤
 大夫也周内史周之良史也尚不知君臣之大义区
 区然唯纳赂之是谏文辞之是取在贤者犹不知而
 况下贤者数等而为众人者乎以此知当时天下之
 人视弑君杀父以为常矣
秋七月杞侯来朝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22a 页 WYG0155-0296a.png
 程颐曰凡杞称侯皆当为纪杞爵非侯文误也及纪
 侯大去其国之后纪不复称侯矣
 胡安国曰公谷程氏皆以杞为纪弟弑兄臣弑君天
 下之大恶王与诸侯不奉天讨反行朝聘之礼则皆
 有贬焉所以存天理正人伦也纪侯来朝何独无贬
 乎当是时齐欲灭纪纪侯求鲁为之援非为桓立而
 朝之也
蔡侯郑伯会于邓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22b 页 WYG0155-0296b.png
 程颐曰始惧楚也
 谢湜曰左氏谓始惧楚
 胡安国曰左氏曰始惧楚也其地以国邓亦与焉楚
 自西周已为中国患宣王盖尝命将南征矣及周东
 迁僭号称王凭陵江汉此三国者与之邻是以惧也
 后卒灭邓虏蔡侯而郑以王室懿亲为之服役终春
 秋之世圣人盖伤之也夫天下莫大于理莫强于信
 义循天理惇信义以自守其国家荆楚虽大何惧焉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23a 页 WYG0155-0296c.png
 不知夲此地丑德齐莫能相尚则以地之小大力之
 强弱分胜负矣观诸侯会盟离合之迹而夷夏盛衰
 之由可考也观春秋进退予夺抑扬之旨则知安中
 夏待四夷之道矣
九月入杞
 程颐曰将卑师少外则称人内则止云入某伐某
 谢湜曰杞侯奔走以事大国而不得免故鲁人入杞
公及戎盟于唐冬公至自唐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23b 页 WYG0155-0296d.png
 程颐曰君出而书至者有三告庙也过时也危之也
 桓公弑立尝与郑齐陈会矣皆同为不义及远与戎
 盟故危之而书至戎若不如三国之党恶则讨之矣
 居夷浮海之意也中国既不知义夷狄或能知也
 又语录或问书至如何曰告庙而书亦有不缘告庙
 而书者又问隐皆不书至曰告庙之礼不行
 谢湜曰君行其至必书谨之也古者国君以事而出
 返必告庙示不敢专也春秋诸侯出入无时会盟征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24a 页 WYG0155-0297a.png
 伐继踵不息其至也不复告庙者众矣春秋因其告
 庙则书其不告则不书以示不敬也诸侯宗庙社稷
 之主也政治不以时修祭祀不以时举臣民不以时
 省则国事隳矣故鲁侯之出春秋谨其至而书之所
 以为之戒也凡书至八十二观其所至时月而诸侯
 委社稷弃人民般乐自纵而久荒于外其失见矣
 胡安国曰凡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事亡如事存故
 君行必告庙反必奠而后入礼也出必告行反而告
春秋集义 卷六 第 24b 页 WYG0155-0297b.png
 至常何以书或志其去国踰时之久也或录其会盟
 侵伐之危也或著其党恶附奸之罪也桓公弑君而
 立尝列于中国诸侯之会而不书至同恶也今远与
 戎盟而书至者危之也程氏所谓居夷浮海之意是
 矣语不云乎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春秋集义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