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1a 页 WYG0153-032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左传要义卷七
            宋 魏了翁 撰
 桓公三年至六年
  (一/)桓于春不书王言十四失不班历
三年注经之至嬴县正义曰桓公元年二年十年十八
年凡四年于春有王九年春无王无月其馀十三年虽
春有月悉皆无王谷梁传曰桓无王其曰王何也谨始
卷七 第 1b 页 WYG0153-0325b.png
也桓弟弑兄臣弑君天子不能定诸侯不能救百姓不
能去以为无王之道遂可以至焉尔元年有王所以治
桓也二年有王正与夷之卒也十年有王正终生之卒
也十八年书王范宁注云此年书王以王法终治桓之
事先儒多用谷梁之说贾逵云不书王弑君易祊田成
宋乱无王也元年治桓二年治督十年正曹伯十八年
终始治桓杜以正是王正历从王出故以为王者班历
史乃书王明此历天王之所班也其或废法违常失不
卷七 第 2a 页 WYG0153-0326a.png
班历则诸侯之史不得书王言此十三年无王皆王不
班历故也
  (二/)刘炫规杜周不班历鲁不改历自矛楯
刘炫规过云天王失不班历经不书王乃是国之大事
何得传无异文又昭二十二年以后王室有子朝之乱
经皆书王岂是王室犹能班历又襄二十七年再失闰
杜云鲁之司历顿置两闰又哀十三年十二月螽杜云
季孙虽闻仲尼之言而不正历如杜所注历既天王所
卷七 第 2b 页 WYG0153-0326b.png
班鲁人何得擅改又子朝奔楚其年王室方定王位犹
且未定诸侯不知所奉复有何人尚能班历昭二十三
年秋乃书天王居于狄泉则其春未有王矣时未有王
历无所出何故其年亦书王也若春秋之历必是天王
所班则周之错失不关于鲁鲁人虽或知之无由辄得
改正襄二十七年传称司历过再失闰者是周司历也
鲁司历也而杜释例云鲁之司历始觉其谬顿置两闰
以应天正若历为王班当一论王命宁敢专置闰月改
卷七 第 3a 页 WYG0153-0326c.png
易岁年哀十二年十二月螽仲尼曰火犹西流司历过
也杜于释例又云季孙虽闻此言犹不即改明年复螽
于是始悟十四年春乃置闰欲以补正时历既言历为
王班又称鲁人辄改改之不惮于王亦复何须王历杜之
此言自相矛楯以此立说难得而通又案春秋经之阙
文甚多其事非一亦如夫人有氏无姜有姜无氏及
大雨霖廧咎如溃之类也此无王者正是阙文耳今删
定知此不书王非是经之阙文必以为失不班历者杜
卷七 第 3b 页 WYG0153-0326d.png
之所据虽无明文若必阙文止应一事两事而已不应
一公之内十四年并阙王字杜以周礼有颁告朔于邦
国都鄙以有成文故为此说但齐桓晋文以前翼戴天
子王室虽微犹能班历至灵王景王以后王室卑微历
或诸侯所为亦遥禀天子正朔所以有子朝之乱经仍
称王不责所不得也犹如大夫之疾卒公疾在外虽不
与小敛亦同书日之限然则司历之过鲁史所改据此
而言有何可责刘君不寻此旨横生异同以规杜过恐
卷七 第 4a 页 WYG0153-0327a.png
非其义也
  (三/)闇虚当月月必灭光
食既者谓日光尽也故云既尽也月体无光得日照而
生光半照即为弦全照乃成望望为日光所照反得夺
月光者历家之说当日之冲有大如日者谓之闇虚闇
虚当月则月必灭光故为月食张衡灵宪曰当日之冲
光常不合是谓闇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是言日
夺月光故月食也若是日夺月光则应每望常食而望
卷七 第 4b 页 WYG0153-0327b.png
亦有不食者由其道度异也
  (四/)日月一百七十馀日一交有正不正
日月异道有时而交交则相犯故日月递食交在望前
朔则日食望则月食交在望后望则月食后月朔
则日食交正在朔则日食既前后望不食交正在望则
月食既前后朔不食大率一百七十三日冇馀而道始
一交非交则不相侵犯故朔望不常有食也道不正交
则日斜照月故月光更盛道若正交则日冲当月故月
卷七 第 5a 页 WYG0153-0327c.png
光即灭譬如火斜照水日斜照镜则水镜之光旁照他
物若使镜正当日水正当火则水镜之光不能有照日
之夺月亦犹是也日月同会道度相交月掩日光故日
食日夺月光故月食言月食是日光所冲日食是月体
所映故日食常在朔月食常在望也
  (五/)月在日南日北故食有上下
食有上下者行有高下谓月在日南从南入食南下北
高则食起于下月在日北从北入食则食发于高是其
卷七 第 5b 页 WYG0153-0327d.png
行有高下故食不同也故异义云月高则其食亏于上
月下其食亏于下也日月之体大小正同相掩密者二
体相近正映其形故光得溢出而中食也相掩疏者二
体相远月近而日远自人望之则月之所映者广故日
光不复能见而日食既也日食者实是月映之也但日
之所在月体不见圣人不言月来食日而云有物食之
以自食为文阙于所不见也
  (六/)天子不亲逆女诸侯有故得使卿
卷七 第 6a 页 WYG0153-0328a.png
注礼君至卿逆正义曰天子尊无与敌不自亲逆使卿
逆而上公临之诸侯则亲逆有故得使卿八年祭公逆
王后于纪传曰礼也是当使人天子不亲逆也襄十五
年传曰官师从单靖公逆王后于齐卿不行非礼也是
知天子之礼当使卿逆而上公临之也礼记哀公问曰
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对曰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
之后以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乎此对哀
公指言鲁事是诸侯正礼当亲逆也庄二十四年公如
卷七 第 6b 页 WYG0153-0328b.png
齐逆女丘明不为之传以其得礼故也文四年逆妇姜
于齐传曰卿不行非礼也以卿不行为非礼知君有故
得使卿逆也
  (七/)桓恶而有年异之
宣十六年书大有年谷梁传曰五榖皆熟为有年五榖
大熟为大有年杜取榖梁为说其义亦当然也周礼疾
医以五榖养病郑玄云五榖麻黍稷麦豆即月令五时
所食榖也贾云桓恶而有年丰异之也言有非其所宜
卷七 第 7a 页 WYG0153-0328c.png
有案昭元年传曰国无道而年榖和熟天赞之也是言
岁丰为佐助之非妖异之物也君行既恶泽不下流遇
有丰年辄以为异是则无道之世唯宜有大饥不宜有
丰年非上天祐民之本意也
  (八/)两服为主以渐参之故为骖驷
注骖騑马正义曰说文云騑骖旁马是騑骖为一也初
驾马者以二马夹辕而已又驾一马与两服为参故谓
之骖又驾一马乃谓之驷故说文云骖驾三马也驷一
卷七 第 7b 页 WYG0153-0328d.png
乘也两服为主以渐参之两旁二马遂名为骖故总举
一乘则谓之驷指其騑马则谓之骖诗称两骖如舞二
马皆称骖礼记称说骖以赙之一马亦称骖是本其初
参遂以为名也骖马在衡外挽靷每絓于木由颈不当
衡故也名騑者以驷马冇騑騑之容故少仪云騑騑翼
翼是也
  (九/)翚遂逆女传文各言其一
公子遂逆女传言尊君命是奉时君之命也此言脩先
卷七 第 8a 页 WYG0153-0329a.png
君之好是称先君为辞也翚遂俱是逆女传文各言其
一是互举其义昏礼纳采辞曰某有先人之礼使某也
请纳采其纳徵辞曰某有先人之礼使某也请纳徵是
男家辞也主人醴宾辞曰子为事故至于某之室某有
先人之礼请醴从者是女家辞也彼士礼也故称先人
若诸侯则称先君
  (十/)凡公嫁女卿大夫送之
凡公至送之正义曰昏以相敌为耦先以敌国为文然
卷七 第 8b 页 WYG0153-0329b.png
后于大国小国辨其所异姊妹于敌国犹上卿送之于
大国则上卿必矣且姊妹礼于先君不以所嫁轻重虽
则小国亦使上卿送也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文承公
子送之下谓送公子非送姊妹也周礼班官唯有中大
夫无上大夫也
  (十/一)三卿五大夫五人中又分上下
礼记王制曰诸侯之上大夫卿郑玄云上大夫曰卿则
上大夫即卿也又无上大夫矣而此云上大夫者诸侯
卷七 第 9a 页 WYG0153-0329c.png
之制三卿五大夫五人之中又复分为上下成三年传
曰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
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
大夫是分大夫为上下也
  (十/二)芮伯万出居魏释芮魏本末
地理志云冯翊临晋县芮卿故芮国也河东郡河北县
诗魏国也世本芮魏皆姬姓尚书顾命成王将崩有芮
伯为卿士名谥不见魏之初封不知何人闵元年晋献
卷七 第 9b 页 WYG0153-0329d.png
公灭魏芮则不知谁灭之
  (十/三)虽周正建子言时皆据夏正
周之春正月建子即是夏之仲冬也周礼大司马中冬
教大阅遂以狩田是田狩从夏时也释例曰三王异正
朔而夏数为得天虽在周代于言时举事皆据夏正故
公以春狩而传曰书时礼也
  (十/四)诸国各有狩地非常故书
哀十四年传曰西狩于大野经不书大野明其得常地
卷七 第 10a 页 WYG0153-0330a.png
故不书耳由此而言则狩于禚蒐于红及此蒲昌间皆
非常地故书地也田狩之地须有常者古者民多地狭
唯在山泽之间乃有不殖之地故天子诸侯必于其封
内择隙地而为之僖三十三年传曰郑之有原圃犹秦
之有具囿也是其诸国各有常狩之处违其常处则犯
害居民故书地以讥之
  (十/五)宰渠伯纠摄父职以出聘故讥
注宰官至放此正义曰周礼天官有大宰小宰宰夫知
卷七 第 10b 页 WYG0153-0330b.png
宰是官也传言父在故名知伯纠是名自然渠为氏矣
周礼大宰卿小宰中大夫宰夫下大夫未知伯纠是何
宰也贬之乃书名则于法当书字但中下大夫例皆书
字则此宰高下犹未可量故注直言王官之宰不指小
宰宰夫慎疑故也诗称济济多士书戒无旷庶官为政
有三择人为急王官之宰当以才授位今其父居官而
使子摄职是王者轻侮爵位遭人则可故书名以讥之
纠之出聘事由于王而贬纠者王不应授纠纠不应受
卷七 第 11a 页 WYG0153-0330c.png
使二者俱有其过贬纠亦所以责王如宰咺之比也
  (十/六)州公虞公皆以小国称
州公如曹正义曰周礼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侯四百
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一百里隐五年公羊传曰天
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馀大国称侯小国称伯
子男然则三公之外爵称公者唯二王之后杞与宋耳
此州公及僖五年晋人执虞公并是小国而得称公者
郑玄王制注以为殷地三等百里七十里五十里武王
卷七 第 11b 页 WYG0153-0330d.png
克殷虽制五等之爵而因殷三等之地及周公制礼大
国五百里小国百里所因殷之诸侯亦以功黜陟之其
不满者皆益之地为百里焉是以周世有爵尊而国小
爵卑而国大者言爵尊国小盖指此州公虞公也案虞
是克啇始封非为殷之馀国郑玄之言不可通于此矣
杜之所解亦无明言唯世族谱云虞姬姓武王克商封
虞仲之庶孙以为虞仲之后处中国为西吴后世谓之
虞公服虔云春秋前以黜陟之法进爵为公未知孰是
卷七 第 12a 页 WYG0153-0331a.png
或者尝为三公之官若虢公之属故称公也以其无文
故备言之刘炫难服云周法二王之后乃得称公虽复
周公大公之勋齐桓晋文之霸位止通侯未升上等州
有何功得迁公爵若其爵得称公土亦应广安得爵为
上公地仍小国若地被兼黜爵亦宜减安得地既削小
爵尚尊崇此则理之不通也
  (十/七)始贰于虢至是全夺郑伯政
隐三年传称王贰于虢谓欲分政于虢不复专任郑伯
卷七 第 12b 页 WYG0153-0331b.png
也及平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即周郑交恶未得与之
八年传曰虢公忌父始作卿士于周于是始与之政共
郑伯分王政矣九年传曰郑伯为王左卿士然则虢公
为右卿士与郑伯夹辅王也此年王夺郑伯政全夺与
虢不使郑伯复知王政郑伯积恨不复朝王
  (十/八)田穰苴司马法
史记称齐景公之时有田穰苴善用兵景公尊之位为
大司马六国时齐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乃使
卷七 第 13a 页 WYG0153-0331c.png
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其中凡一百五十
篇号曰司马法
  (十/九)注以旝为旃或谓以大木发石
贾逵以旝为发石一曰飞石引范蠡兵法作飞石之事
以證之说文亦云建大木置石其上发以机以磓敌与
贾同也案范蠡兵法虽有飞石之事不言名为旝也发
石非旌旗之比说文载之㫃部而以飞石解之为不类
矣且三军之众人多路远发石之动何以可见而使二
卷七 第 13b 页 WYG0153-0331d.png
拒准之为击鼓候也注以旃说为长故从之
  (二/十)祭仲是名公羊以为字因善其行权
隐元年传称祭仲上云祭仲足此云祭足十一年传云
祭封人仲足此人虽名字互见而不知孰字孰名公羊
以仲为字左氏先儒亦以为字但春秋之例诸侯之卿
嘉之乃书字十一年经书祭仲而事无可嘉注意以仲
为名故云名仲字仲足释例曰伯仲叔季固人字之常
然古今亦有以为名者而公羊守株专谓祭氏以仲为
卷七 第 14a 页 WYG0153-0332a.png
字既谓之字无辞以善之因托以行权人臣而善其行
权逐君是乱人伦坏大教也说左氏者知其不可更云
郑人嘉之以字告故书字此为因有告命之例欲以苟
免未是春秋之实也宰渠伯纠萧叔大心皆以伯叔为
名则仲亦名也
  (二十/一)仍叔之子以童子将命而久留
注仍叔至末秋正义曰此子来聘传虽不言聘意盖为
将伐郑而遣告鲁也经在伐郑之上传在伐郑之下明
卷七 第 14b 页 WYG0153-0332b.png
其必有深意故注者原之以为童子将命无速反之心
久留在鲁故经书夏聘传释之于末秋讥其夏至而秋
末反也
  (二十/二)鲁不祭地而注总言天地之祭
注言凡至南郊正义曰下三句谓雩尝烝也雩是祭天
尝烝祭宗庙此无祭地而言祭地者因天连言地耳周
礼天神曰祀地祇曰祭人鬼曰享对则别为三名散则
总为一号礼诸侯不得祭天鲁以周公之故得郊祀上
卷七 第 15a 页 WYG0153-0332c.png
帝故雩亦祀帝书传皆不言鲁得祭地盖不祭地也鲁
不祭地而注言天地者以发凡言例虽因鲁史经文然
凡之所论总包天地及诸国
  (二十/三)传有启蛰之文故注引汉初气名
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其传曰始发蛰也故汉氏之始以
启蛰为正月中雨水为二月节及太初以后更改气名
以雨水为正月中惊蛰为二月节以迄于今踵而不改
今历正月雨水中四月小满中八月秋分中十月小雪
卷七 第 15b 页 WYG0153-0332d.png
中注皆以此四句为建寅建巳建酉建亥之月则启蛰
当雨水龙见当小满始杀当秋分闭蛰当小雪晋世之
历亦以雨水为正月中而释例云历法正月节立春启
蛰为中气者因传有启蛰之文故远取汉初气名欲令
传与历合其馀三者不可强同其名虽则不同其法理
亦不异故释例云案历法有启蛰惊蛰而无龙见始杀
闭蛰此古人所名不同然其法推不得有异传曰火伏
而后蛰者毕此谓十月始蛰也至十一月则遂闭之犹
卷七 第 16a 页 WYG0153-0333a.png
二月之惊蛰既启之后遂惊而后出始蛰之后又自闭
塞也是言启蛰为正月中闭蛰为十月中也
  (二十/四)凡候天时不以月惟周礼以月
释例曰凡十二月而节气有二十四气通三百六十六
日分为四时间之以闰月故节未必恒在其月初而中
气亦不得恒在其月之半是以传举天宿气节为文而
不以月为正也土功作者不必月日故亦言龙见而毕
务戒事也火见而致用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此其大
卷七 第 16b 页 WYG0153-0333b.png
准也是言凡候天时皆不以月为其节有参差故也若
周礼不举天象故以月为正大司马职曰中夏献禽以
享礿中冬献禽以享烝言四时之祭不得后仲月非谓
孟月不得祭也释例曰周礼祭宗庙以四仲盖言其下
限也下限至于仲月则上限起于孟月烝起建亥之月
则尝起建申之月此言始杀而尝谓建酉之月亦是下
限也若仲是下限则周之正月得为烝祭春秋之例得
常不书而八年书正月烝者释例曰经书正月烝得仲
卷七 第 17a 页 WYG0153-0333c.png
月之时也其夏五月复烝此为过烝若但书夏五月烝
则唯可知其非时故先发正月之烝而继书五月烝以
示非时并明再烝渎也然仲月虽不过时而月节有前有
郤若使节前月郤即为非礼
  (二十/五)鲁郊以启蛰记言周之孟春不可信
如此传注必是建寅之月方始郊天周之孟春未得郊
也礼记明堂位曰鲁君孟春乘大辂载弧韣以祀帝于
郊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季夏周之六月即
卷七 第 17b 页 WYG0153-0333d.png
孟春周之正月矣又杂记云孟献子曰正月日至可以
有事于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事于祖七月而禘献子
为之如彼记文则鲁郊以周之孟春而传言启蛰而郊
者礼记后人所录其言或中或否未必所言皆是正礼
襄七年传孟献子曰启蛰而郊礼记左传俱称献子而
记言日至传言启蛰一人两说必有谬者若七月而禘
献子为之时应有七月禘矣烝尝过则书禘过亦应书
何以献子之时不书七月禘也是知献子本无此言不
卷七 第 18a 页 WYG0153-0334a.png
得云礼记是而左传非也明堂位言正月郊盖春秋之
末鲁稍僣侈见天子冬至祭天便以正月祀帝记者不
察其本遂谓正月为常明堂位后世之书其末章云鲁
君臣未尝相弑也礼乐刑法政俗未尝相变也春秋之
世三君见弑髽而吊士有诔俗变多矣尚云无之此言
既诬则郊亦难信以此知记言孟春非正礼也
  (二十/六)此祀天南郊与郑玄六天说异
  (二十/七)杜遵王说刘炫谓冬夏祭配不同
卷七 第 18b 页 WYG0153-0334b.png
郑玄注书多用谶纬言天神有六地祇有二天有天皇
大帝又有五方之帝地有昆崙之山神又有神州之神
大司乐冬至祭于圜丘者祭天皇大帝北辰之星也月
令四时迎气于四郊所祭者祭五德之帝太微宫中五
帝坐星也春秋纬文耀钩云太微宫中有五帝坐星苍
帝其名曰灵威仰赤帝曰赤熛怒黄帝曰含枢纽白帝
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五德之帝谓此也其夏正郊
天祭其所感之帝焉周人木德祭灵威仰也鲁无冬至
卷七 第 19a 页 WYG0153-0334c.png
之祭唯祭灵威仰耳唯郑玄立此为义而先儒悉不然
故王肃作圣證论引群书以證之言郊则圜丘圜丘即
郊天体唯一安得有六天也晋武帝王肃之外孙也泰
始之初定南北郊祭一地一天用王肃之义杜君身处
晋朝共遵王说集解释例都不言有二天然则杜意天
子冬至所祭鲁人启蛰而郊犹是一天但异时祭耳此
注直云祀天南郊不言灵威仰明与郑异也刘炫云夏
正郊天后稷配也冬至祭天圜丘以帝喾配也
卷七 第 19b 页 WYG0153-0334d.png
  (二十/八)鲁得雩上帝称大
传直言雩而经书大雩者贾逵云言大别山川之雩盖
以诸侯雩山川鲁得雩上帝故称大月令云大雩帝用
盛乐是雩帝称大雩也
  (二十/九)郑玄四月正雩颍氏龙见即五月
龙见而雩定在建已之月而月令记于仲夏章者郑玄
云雩之正当以四月凡周之秋五月之中而旱亦修雩
祀而求雨因著正雩于此月失之矣杜君以为月令秦
卷七 第 20a 页 WYG0153-0335a.png
法非是周典颍氏子严以龙见即是五月释例曰月令
之书出自吕不韦其意欲为秦制非古典也颍氏因之
以为龙见五月五月之时龙星已过于见此为强牵天
宿以附会不韦之月令非所以据而据既以不安且又
自违左氏传称秋大雩书不时此秋即颍氏之五月而
忘其不时之文而欲以雩祭是言月令不得与传合也
郑玄礼注云雩之言吁也言吁嗟哭泣以求雨也郊雩
俱是祈祷何独雩为吁嗟旱而修雩言吁嗟可矣四月
卷七 第 20b 页 WYG0153-0335b.png
常雩于时未旱何当言吁嗟也贾服以雩为远故杜从

  (三/十)始杀而尝实起建申月而云酉
注建酉至宗庙正义曰尝者荐于宗庙以尝新为名知
必待嘉榖熟乃为之也诗称八月其穫穫刈嘉榖在于
八月知始杀为建酉之月阴气始杀也释例引诗蒹葭
苍苍白露为霜以證始杀百草也月令孟秋白露降季
秋霜始降然则七月有白露八月白露结九月乃成霜
卷七 第 21a 页 WYG0153-0335c.png
时寒有渐岁事稍成八月嘉榖熟所荐之物备故以建
酉之月荐尝于宗庙案月令孟秋农乃登榖天子尝新
先荐寝庙则似七月榖熟矣七月当尝祭而云建酉之
月乃尝祭者以上下准之始杀尝祭实起于建申之月
今云建酉者言其下限然杜独于尝祭举下限者以秋
物初熟孝子之祭必待新物故特举下限而言之哀十
三年子服景伯谓吴大宰曰鲁将十月上辛有事于上
帝先公季辛而毕彼虽恐吴之辞亦是八月尝祭之验
卷七 第 21b 页 WYG0153-0335d.png
也何则于时会吴在夏公至在秋景伯言然之时秋之
初也若尝在建申当言九月不应远指十月知十月是
尝祭之常期周之十月是建酉之月也建酉是下限耳
若节前月郤孟秋物成亦可以孟秋尝祭十四年八月
乙亥(尝乃是建未月故/注云先时亦过也)
  (三十/一)闭蛰是亥月昆虫得阴而藏
传称火伏而后蛰者毕周礼季秋内火则火以季秋入
而孟冬伏是虫以孟冬蛰故知闭蛰是建亥之月也王
卷七 第 22a 页 WYG0153-0336a.png
制云昆虫未蛰不以火田郑玄云昆明也明虫者得阳
而生得阴而藏阴阳即寒温也祭统注云昆虫谓温生
寒死之虫也是蛰虫谓之昆虫也
  (三十/二)卜祭日不过三涉次节则书讥慢
卜日至慢也正义曰祭必当卜卜有吉否不吉则当改
卜次旬故不可期以一日卜不过三故限以一月过涉
次月之节则书之以讥其慢
  (三十/三)适妻长子以大子举之故书始生
卷七 第 22b 页 WYG0153-0336b.png
注桓公至生也正义曰适妻长子于法当为大子故以
大子之礼举之由举以正礼故史书于策古人之立大
子其礼虽则无文盖亦待其长大特加礼命如今之临
轩策拜始生之时未得即为大子也以其备用正礼故
书其生未得命故不言大子也杜云十二公唯子同是
适夫人之长子又云文公哀公其母并无明文未知其
母是适与否盖其父未为君之前已生纵令是适亦不
书也释例云据公衡之年成公又非穆姜所生杜此注
卷七 第 23a 页 WYG0153-0336c.png
云子同是适夫人之长子备用大子之礼故书之然则
虽适夫人之长子不用大子之礼亦不书也
  (三十/四)忠于民而信于神
于文中心为忠言中心爱物也人言为信谓言不虚妄
也在上位者思利于民欲民之安饱是其忠也祝官史
官正其言辞不欺诳鬼神是其信也今随国民皆饥馁
而君快情欲是不思利民是不忠也祝史诈称功德以
祭鬼神是不正言辞是不信也无忠无信不可谓道
卷七 第 23b 页 WYG0153-0336d.png
  (三十/五)奉牲食酒告神总以民德馨香
夫民至于难正义曰鬼神之情依人而行故云夫民神
之主也以民和乃神说故圣王先成其民而后致力于
神言养民使成就然后致孝享由是告神之辞各有成
百姓之意祭之所用有牲有食有酒耳圣人文饰辞义
为立嘉名以告神季梁举其告辞解其告意故奉牲以
告神曰博硕肥腯者非谓所祭之牲广大肥充而已乃
言民之畜产尽肥充皆所以得博硕肥腯者由四种之
卷七 第 24a 页 WYG0153-0337a.png
谓故又申说四种之事四谓者第一谓民力普遍安存
故致第二畜之硕大滋息民力普存所以致之者由民
无劳役养畜以时故六畜硕大蕃多滋息民力普存又
致第三不有疾病疥癣所以然者由民力普存身无疲
苦故所养六畜饮食以理埽刷依法故皮毛身体无疥
癣疾病民力普存又致第四备腯咸有所以然者由民
力普存人皆逸乐种种养畜群牲备有也奉盛以告神
曰洁粢丰盛者非谓所祭之食洁净丰多而已乃言民
卷七 第 24b 页 WYG0153-0337b.png
之粮食尽丰多也言丰洁者谓其春夏秋三时农之要
节为政不害于民得使尽力耕耘自事生产故百姓和
而年岁丰也奉酒醴以告神曰嘉栗旨酒者非谓所祭
之酒栗善味美而已乃言百姓之情上下皆善美也言
嘉旨者谓其国内上下群臣及民皆有善德而无违上
之心若民心不和则酒食腥秽由上下皆善故酒食馨
香非言酒食馨香无腥膻臭秽乃谓民德馨香无谗谀
邪恶也所谓馨香总上三者由是玉者将说神心先和
卷七 第 25a 页 WYG0153-0337c.png
民志故务其三时使农无废业修其五教使家道协和
亲其九族使内外无怨然后致其洁敬之祀于神明矣
于是民俗大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战无不克今
民各有心或欲从主或欲叛君不得谓为无违上之心
而鬼神乏主百姓饥馁民力彫竭不得为年岁丰也民
既不和则神心不说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神所不福
民所不与以此敌大必丧其师君且修政抚其民人而
亲兄弟之国以为外援如是则庶几可以免于祸难也
卷七 第 25b 页 WYG0153-0337d.png
告牲肥硕言民畜多告粢丰洁言民食多告酒嘉旨不
言民酒多而言民德善者酒之与食俱以米粟为之于
盛已言年丰故于酒变言嘉德重明民和之意
  (三十/六)杜以九族为外亲有服异族与郑异
汉世儒者说九族有二异义今礼戴尚书欧阳说九族
乃异姓有属者父族四五属之内为一族父女昆弟适
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已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
已之女子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母族三母之父姓为
卷七 第 26a 页 WYG0153-0338a.png
一族母之母姓为一族母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
族妻族二妻之父姓为一族妻之母姓为一族古尚书
说九族者从高祖至玄孙凡九皆同姓谨案礼缌麻三
月以上恩之所及礼为妻父母有服明在九族中九族
不得但施于同姓郑駮云玄之闻也妇人归宗女子虽
适人字犹系姓明不得与父兄为异族其子则然昏礼
请期辞曰唯是三族之不虞欲及今三族未有不亿度
之事而迎妇也如此所云三族不当有异姓异姓其服
卷七 第 26b 页 WYG0153-0338b.png
皆缌礼杂记下缌麻之服不禁嫁女取妇是为异姓不
在族中明矣周礼小宗伯掌三族之列名丧服小记说
服之义曰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以此言之知高祖
至玄孙昭然察矣是郑从古尚书说以九族为高祖至
玄孙也此注所云犹是礼戴欧阳等说以郑玄駮云女
子不得与父兄为异族故简去其母惟取其子以服重
者为先耳其意亦不异也不从古学与郑说者此言亲
其九族诗刺不亲九族必以九族者疏远恩情已薄故
卷七 第 27a 页 WYG0153-0338c.png
刺其不亲而美其能亲耳高祖至父已之所禀承也子
至玄孙已之所生育也人之于此谁或不亲而美其能
亲也诗刺弃其九族岂复上遗父母下弃子孙哉若言
弃其九族谓弃其出高祖出曾祖者然则岂亦弃其出
曾孙出玄孙者乎又郑玄为昏必三十而娶则人年九
十始有曾孙其高祖玄孙无相及之理则是族终无九
安得九族而亲之三族九族族名虽同而三九数异引
三族以难九族为不相值矣若缘三及九则三九不异
卷七 第 27b 页 WYG0153-0338d.png
设使高祖丧玄孙死亦应不得为昏礼何不言九族之
不虞也以此知九族皆外亲有服而异族者也
  (三十/七)释大牢少牢名义
大牢牢之大者三牲牛羊豕具为大牢仪礼少牢馈食
之礼以羊豕为少牢以牲多少称大少也诗公刘曰执
豕于牢周礼充人掌系祭祀之牲牷祀五帝则系于牢
刍之三月是牢者养牲之处故因以为名郑玄诗笺云
系养曰牢
卷七 第 28a 页 WYG0153-0339a.png
  (三十/八)接以大牢谓以礼接夫人与郑异
礼记内则曰国君世子生告于君接以大牢文在三日
负子之上则三日之内接之矣记云凡接子择日郑云
虽三日之内必选其吉焉是三日之内择日接之为子
接母故记称接子此传举之之下即云接以大牢亦以
接子为文其寔接母故云以礼接夫人重适也郑玄云
接读为捷捷胜也谓食其母使补虚强气也此言以礼
接之则与郑异也
卷七 第 28b 页 WYG0153-0339b.png
  (三十/九)宗妇谓同宗之妇
襄二年葬齐姜传曰齐侯使诸姜宗妇来送葬诸姜是
同姓之女知宗妇是同宗之妇也公与夫人共命之故
使宗妇待夫人
  (四/十)以德命为义如名昌发
注若文至名发正义曰周本纪称大王见季历生昌有
圣瑞乃言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则是大王见其
有瑞度其当兴故名之曰昌欲令昌盛周也其度德命
卷七 第 29a 页 WYG0153-0339c.png
发则无以言之服虔云谓若大王度德命文王曰昌文
王命武王曰发似其有旧说也旧说以为文王见武王
之生以为必发兵诛暴故名曰发
  (四十/一)不以国谓本国诸言不以通臣民
下云以国则废名以国不可易须废名不讳若以他国
为名则不须自废名也且春秋之世晋侯周卫侯郑陈
侯吴卫侯晋之徒皆以他国为名以此知不以国者谓
国君之子不得自以本国为名不以山川者亦谓国内
卷七 第 29b 页 WYG0153-0339d.png
之山川下云以山川则废主谓废国内所祭之主也若
他国山川则非其主不须废也此虽因公之问而对以
此法曲礼亦云名子者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
则诸言不以者臣民亦不得以也
  (四十/二)不以隐疾非黑臀黑肱之类
案周语单襄公曰吾闻成公之生也其母梦神规其臀
以黑白使有晋国故命之曰黑臀此与叔虞季友复何
以异而云不得名也且黑臀黑肱本非疾病以證隐疾
卷七 第 30a 页 WYG0153-0340a.png
非其类矣诗称如有隐忧是隐为痛也以痛疾为名则
不祥之甚故以为辟不祥
  (四十/三)君父名生不斥言死卒哭乃讳
  (四十/四)未为讳前君臣得同名
注君父至斥言正义曰君父之名固非臣子所斥谓君
父生存之时臣子不得指斥其名也礼称父前子名君
前臣名郑玄云对至尊无大小皆相名是对父则弟可
以名兄对君则子可以名父非此则不可也文十四年
卷七 第 30b 页 WYG0153-0340b.png
传曰齐公子元不顺懿公之为政也终不曰公曰夫已
氏注云犹言某甲是斥君名也彼以不顺故斥其名知
平常不斥君也成十六年传曰栾书将载晋侯针曰书
退国有大任焉得专之注云在君前故子名其父彼以
对君故名其父知平常不斥父也虽不斥其名犹未是
为讳曲礼曰卒哭乃讳郑玄云敬鬼神之名也讳辟也
生者不相辟名卫侯名恶大夫有石恶君臣同名春秋
不非是其未为之讳故得与君同名但言及于君则不
卷七 第 31a 页 WYG0153-0340c.png
斥君名耳既言生巳不斥死复为之加讳欲表为讳之
节故言然以形之礼既卒哭以木铎徇曰舍故而讳新
自寝门至于库门皆礼记檀弓文也既引其文更解其
意谓舍亲尽之祖而讳新死者也亲尽谓高祖之父服
绝庙毁而亲情尽也卒哭之后则以鬼神事之故言以
讳事神又解终将讳之所讳世数自父上至高祖皆不
敢斥言此谓天子诸侯礼也曲礼曰逮事父母则讳王
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郑玄云此谓庶人适
卷七 第 31b 页 WYG0153-0340d.png
士以上庙事祖虽不逮事父母犹讳祖以其立庙事之
无容不为之讳也天子诸侯立亲庙四故高祖以下皆
为讳亲尽乃舍之既言以讳事神则是神名必讳文王
名昌武王名发诗雍禘大祖祭文王之庙也其经曰克
昌厥后周公制礼醢人有昌本之菹七月之诗周公所
作经曰一之日觱发烝民诗曰四方爰发皆不以为讳
而得言之者古人讳者临时言语有所辟耳至于制作
经典则直言不讳曲礼曰诗书不讳临文不讳是为诗
卷七 第 32a 页 WYG0153-0341a.png
为书不辟讳也由作诗不讳故祭得歌之尚书牧誓云
今予发武成云周王发武王称名告众史官录而不讳
知于法不当讳也金縢云元孙某独讳者成王启金縢
之书亲自读之讳其父名口改为某既读之后史官始
录依王所读遂即云某武成牧誓则宣诸众人宣讫即
录故因而不改也古者讳名而不讳字礼以王父字为
氏明其不得讳也屈原云朕皇考曰伯庸是不讳之验

卷七 第 32b 页 WYG0153-0341b.png
  (四十/五)晋以唐叔改称晋盖王命
国名受之天子不可辄易若以国为名终卒之后则废
名不讳若未卒之前误以本国为名则改其所名晋之
先君唐叔封唐燮父称晋若国不可易而晋得改者盖
王命使改之
  (四十/六)山川废主谓改其名
注改其山川之名正义曰废主谓废其所主山川之名
不废其所主之祭之者汉文帝讳恒改北岳为常山讳
卷七 第 33a 页 WYG0153-0341c.png
名不废岳是也刘炫云废主谓废其所主山川不复更
得其祀故须改其山川之名鲁改二山是其事也
  (四十/七)鲁虽亲尽犹讳具敖献子失问
晋语云范献子聘于鲁问具敖之山鲁人以其乡对献
子曰不为具敖乎对曰先君献武之讳也是其以乡名
山也礼称舍故而讳新亲尽不复更讳计献子聘鲁在
昭公之世献武之讳久已舍矣而尚以乡对者当讳之
时改其山号讳虽已舍山不复名故依本改名以其乡
卷七 第 33b 页 WYG0153-0341d.png
对犹司徒司空虽历世多而不复故名也然献子言之
不为失礼而云名其二讳以自尤者礼入国而问禁入
门而问讳献子入鲁不问故以之为惭耳
  (四十/八)晋宋以讳废司徒司空
晋以僖侯讳司徒废为中军宋以武公讳司空废为司

  (四十/九)桓公昏不由媒传注与诗异
会于嬴成昏于齐也注公不由媒介自与齐侯会而成
卷七 第 34a 页 WYG0153-0342a.png
昏非礼也正义曰此成昏谓聘文姜也诗刺鲁桓公不
能禁制文姜云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
极止言桓公以媒得文姜此云不由媒者公亲会齐侯
必无媒也诗举正法以刺上传据实事以解经故不同

  (五/十)书甲戌已丑谨疑审事
五年春正月甲戌已丑陈侯鲍卒注未同盟而书名者
来赴以名故也甲戌前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已丑此年
卷七 第 34b 页 WYG0153-0342b.png
正月六日陈乱故再赴赴虽日异而皆以正月起文故
但书正月慎疑审事故从赴两书
  (五十/一)书仍叔之子讥弱
天子大夫例皆书字仍氏叔字知是天子大夫也公羊
榖梁皆以仍叔之子为父老代父从政左氏直云弱也
言其幼弱不言父在则是代父嗣位非父在也伯纠身
未居官摄行父事故称名以贬之此子虽已嗣位而未
堪从政故系父以讥之讥王使童子出聘也苏氏用公
卷七 第 35a 页 WYG0153-0342c.png
羊榖梁之义以为父老来聘非父没义或当然
  (五十/二)鱼丽陈法以后伍承先偏
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
为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注司马法车战二十
五乘为偏以车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弥缝阙漏
也五人为伍此盖鱼丽陈法
  (五十/三)经书两秋者三
秋大雩书不时也注十二公传唯此年及襄二十六年
卷七 第 35b 页 WYG0153-0342d.png
有两秋此发雩祭之例欲显天时以指事故重言秋异
于凡事
  (五十/四)楚自此始盛终于抗衡中国
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注言季梁之谏不过
一见从随侯卒当以少师为计故云以为后图二年蔡
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楚子自此遂盛终于抗衡中国
故传备言其事以终始之
 春秋左传要义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