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153-0280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左传要义卷三
           宋 魏了翁 撰
 隐公二年至四年
  (一/)会戎据公往故随戎俗为礼
曲礼云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然则四者是九州之外别
名也诗商颂曰自彼氐羌氐羌西戎之国名也杜欲明
其在远无以相形故曰氐羌之别种谓是相类之物耳
卷三 第 1b 页 WYG0153-0280d.png
非谓四者是羌内之别也其实氐羌乃是戎内之别耳
戎子驹支云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
语不达计应不堪会盟故解云言顺其俗以为礼也沈
氏云会据公往戎为主人故得随主人之俗以为会礼
朝据戎来鲁为主人戎不得从主人之俗故朝礼不成
戎是西方之夷必不远来会鲁故知谓居中国若戎子
驹支者也驹支事见襄十四年
  (二/)春秋卿乃见经注云大夫者亦是卿
卷三 第 2a 页 WYG0153-0281a.png
注无骇至八年正义曰春秋之例卿乃见经今名书于
经传言司空故知无骇是鲁卿诸名书于经皆是卿也
故于此一注以下不复言之又王制云上大夫卿则卿
亦大夫也故注多以大夫言卿下注云裂繻纪大夫如
此之类皆是卿也其名见于传而注云大夫者则其爵
真大夫也
  (三/)昏礼不称主人亦有辞穷而称
释例曰天子娶则称逆王后卿为君逆则称逆女其自
卷三 第 2b 页 WYG0153-0281b.png
为逆则称所逆之字尊卑之别也此不言纪侯使裂繻
而成八年经书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俱是昏礼而立
文不同故解之也公羊传曰何以不称使昏礼不称主
人然则曷称称诸父兄师友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则
其称主人何辞穷也辞穷者何无母也然则纪有母乎
曰有有则何以不称母母不通也是妇人之言不通外
国故不言君使亦不言母命作自来之文也公羊言无
母者称父兄师友宋公不称父兄者诸侯臣其父兄故
卷三 第 3a 页 WYG0153-0281c.png
不得称也昏礼记曰宗子无父母命之亲皆没己躬命
之以宗子之尊尚不称父兄况诸侯也其称父兄师友
谓大夫以下非宗子者耳昏礼记所云支子则称其宗
弟称其兄是也
  (四/)隐成仲子为夫人有赴故称薨
注桓未至三年正义曰妾子为君其母成为夫人敬嬴
齐归是也仲子实妾桓未为君故仲子不应称夫人也
今称夫人薨是隐成之让桓为太子成其母丧传例曰
卷三 第 3b 页 WYG0153-0281d.png
不赴则不曰薨故知称薨是赴于诸侯故经于此称夫
人也五年考仲子之宫公羊传曰桓未君则曷为祭仲
子隐为桓立故为桓祭其母也然则何言尔成公意也
是言隐公成仲子为夫人也
  (五/)日月动物不能不小有盈缩
三年注日行至七年正义曰古今之言历者大率皆以
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行比月为迟每
日行一度故一岁乃行一周天月行比日为疾每日行
卷三 第 4a 页 WYG0153-0282a.png
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故一月内则行一周天又行二
十九度过半乃逐及日言一月一周天者略言之耳其
实及日之时不啻一周天也日月虽共行于天而各有
道每积二十九日过半行道交错而相与会集以其一
会谓之一月每一岁之间凡有十二会故一岁为十二
月日食者月掩之也日月之道互相出入或月在日表
从外而入内或月在日里从内而出外道有交错故日
食也二十九日过半月及日者以历家一日分为九百
卷三 第 4b 页 WYG0153-0282b.png
四十分则四百七十分为半今月来及日凡二十九日
又四百九十九分是过半校二十九分也日有食之言
有物来食之也日月同处则日被月映而形魄不见圣
人不言日被月食而云日有食之者以其月不可见作
不知之辞
  (六/)日月有虽交不食有频交而食
榖梁传曰其不言食之者何也知其不可知也是言可
疑故不言月也朔则交会故食必在朔然而每朔皆会
卷三 第 5a 页 WYG0153-0282c.png
应每月常食故解之言日月动物虽行度有大量不能
不小有盈缩故有虽交会而不食者或有频交而食者
自隐之元年尽哀二十七年积二百五十五年凡三千
一百五十四月惟三十七食是虽交而不食也襄二十
一年九月十月频食二十四年七月八月频食是频交
而食也
  (七/)汉末刘洪推日食加时但无频月法
食无常月惟正阳之月君子忌之以日食者阴侵阳也
卷三 第 5b 页 WYG0153-0282d.png
当阳盛之月不宜为弱阴所侵故有伐鼓用币之事馀
月则否其日食例皆书朔巳已之下经无朔字长历推
此己巳实是朔日而不书朔史失之也此注作大判言
耳战国及秦历纪全差汉来渐候天时始造其术刘歆
三统以为五月二十三分月之二十而日一食空得食
日而不得加时汉末会稽都尉刘洪作乾象历始推月
行迟疾来日食加时后代修之渐益微密今为历者推
步日食莫不符合但无频月食法故汉初以来殆将千
卷三 第 6a 页 WYG0153-0283a.png
岁为历者皆一百七十三日有馀而始一交会未有频
月食者今频月而食乃是正经不可谓之错误也考之
历术事无不验不可谓之疏失由是注不能定故未言
之也
  (八/)汉史晦频食及榖梁书日食例
又汉书高祖本纪高祖即位三年十月十一月晦日频
食则日有频食之理其解在襄二十四年榖梁传曰言
日不言朔食晦日也朔日并不言食晦夜也朔日并言
卷三 第 6b 页 WYG0153-0283b.png
食正朔也言朔不言日食既朔也
  (九/)君氏犹言母氏舅氏
君氏卒正义曰君氏者隐公之母声子也谓之君氏者
言是君之母氏也母之与子氏族必异故经典通呼母
舅为母氏舅氏言其与已异氏也
  (十/)书武氏子父丧未终王未命
注武氏至释也正义曰武氏者天子大夫之姓直云武
氏子不书其字则其人未成为大夫也此人父丧已终
卷三 第 7a 页 WYG0153-0283c.png
宜嗣父位但平王未命而崩新王居丧未得行其爵命
政事听于冢宰冢宰使之适鲁冢宰不得专命故作自
来之文传言王未葬者意兼两事王丧在殡新王不得
加臣爵位故此人仍系父族王又不得命臣出行故此
人不称王使以未葬之故阙此二事
  (十/一)会他国葬大夫得正而卿过礼
释例曰先王之制诸侯之丧士吊大夫送葬及其失也
礼过于重文襄之伯因而抑之诸侯之丧大夫吊卿共
卷三 第 7b 页 WYG0153-0283d.png
葬事夫人之丧士吊大夫送葬犹过古制故公子遂如
晋葬襄公传不言礼葬秦景公传曰大夫如秦葬景公
特称礼也一以示古制二以示书他国之葬必须鲁会
三以示奉使非卿则不书于经此丘明之微文也是言
大夫得正而卿过礼也
  (十/二)不祔赴反哭不称薨夫人葬
礼檀弓记葬礼云既封有司以几筵舍奠于墓左及日
中而虞士丧礼既葬乃反哭于庙遂适殡宫而虞是既
卷三 第 8a 页 WYG0153-0284a.png
葬日中自墓反虞于正寝正寝即殡宫也僖三十三年
传与檀弓记皆云卒哭而祔丧服小记曰妇祔祖姑杂
 曰妾祔于妾祖姑是祔于姑者祔于祖姑也夫人与
君同体死必赴于邻国若不以赴告于邻国则夫人之
礼不成尊成以否义由赴告成尊之状在于书薨故赴
则称薨不赴则不称薨也礼适祔于适祖姑妾祔于妾
祖姑亦既不祔于姑便是适妾莫辩故祔则称夫人不
祔则不称夫人也既葬于墓反哭于寝哀之尤极情之
卷三 第 8b 页 WYG0153-0284b.png
最切既葬而不反哭全是不念其亲葬与不葬殆无以
异故不反哭则不书葬也皆所以惩臣子责其不行礼

  (十/三)仲子未必祔姑以赴称夫人薨
赴同祔姑皆是夫人之礼故赴而不祔祔而不赴则皆
曰夫人某氏薨惠公自有元妃别为仲子立庙则仲子
未必祔姑盖以赴同之故得称夫人薨也
  (十/四)隐以摄不成礼于声子故称君氏
卷三 第 9a 页 WYG0153-0284c.png
释例曰凡妾子为君其母犹为夫人虽先君不命其母
母以子贵其适夫人薨则尊得加于臣子外内之礼皆
如夫人矣故姒氏之丧责以小君不成成风之丧王使
会葬传曰礼也隐以让桓摄位故不成礼于声子假称
君氏以别凡妾媵盖是一时之宜隐之至义也是其辟
仲子之意也
  (十/五)公羊以宋祸罪宣公此传善之
公羊传言宋之祸宣公为之尤其舍子立弟果令冯有
卷三 第 9b 页 WYG0153-0284d.png
争心以冯之争为宣公之过今此传善宣公故申明其
事若使帅义而行则殇公宜受此命宜荷此禄但公子
冯不帅父义失其咸宜故知人之称惟在宣公止善宣
公知穆公耳冯自争国非宣公之罪故善之传言使公
子冯出居于郑则是父使之出注言忿而出奔者四年
传曰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又卫告宋曰君若伐
郑以除君害是冯出奔郑求入欲害宋国也父使居郑
欲以辟殇公冯乃因郑欲以害殇公故据父言之则云
卷三 第 10a 页 WYG0153-0285a.png
使之出居据冯言之则云忿而出奔各从其实而为之
文也
  (卜/六)齐始封及田氏夺齐始末
卫庄至庄姜正义曰齐国侯爵谱云姜姓太公望之后
其先四岳佐禹有功或封于吕或封于申故太公曰吕
望也太公股肱周室成王封之于营丘今临淄是也僖
公九年鲁隐公之元年也简公四年获麟之岁也简公
弟平公十三年春秋之传终矣平公二十五年卒后二
卷三 第 10b 页 WYG0153-0285b.png
世七十年而田氏夺齐太公之后灭矣
  (十/七)君在西北太子处东宫取乾震
得臣为太子云常处东宫者四时东为春万物生长在
东西为秋万物成就在西以此君在西宫太子当处东
宫也或可据易象西北为乾乾为君父故君在西东方
震震为长男故太子在东也
  (十/八)赋硕人是自作诗亦曰赋
所为赋硕人也正义曰此赋谓自作诗也班周曰不歌
卷三 第 11a 页 WYG0153-0285c.png
而诵亦曰赋郑玄云赋者或造篇或诵古然则赋有二义
此与闵二年郑人赋清人许穆夫人赋载驰皆初造篇
也其馀言赋者则皆诵古诗也
  (十/九)陈始封及楚灭陈始末
又娶于陈正义曰陈国侯爵谱云妫姓虞舜之后当周
之兴有虞遏父者为周陶正武王赖其利器用与其先
圣之后以元女大姬妃遏父之子满封于陈赐姓曰妫
号胡公桓公二十三年鲁隐公之元年也湣公二十一
卷三 第 11b 页 WYG0153-0285d.png
年获麟之岁也二十四年楚灭陈此当桓公时二妫盖
桓公姊妹也
  (二/十)服以骄奢淫泆从邪起刘谓所以自邢
骄谓恃已陵物奢谓夸矜僣上淫谓嗜欲过度泆谓放
恣无艺此四者之来从邪而起故服虔云言此四者过
从邪起是也刘炫云此四者所以自邪己身言为之不
已将至于邪邪谓恶逆之事刘又难服云邪是何事能
起四过若从邪起何须云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卷三 第 12a 页 WYG0153-0286a.png
  (二十/一)引传事以释六逆
楚公子申多受小国之赂以偪子重子辛是贱人而妨
贵人也邾捷菑以弟而欲夺兄位是年少而陵年长也
齐东郭偃棠无咎专崔氏之政而侮崔成崔疆是疏远
而间亲戚也晋胥童夷羊五得君宠而去三郤是新臣
而间旧臣也息伐郑曹奸宋是小国而加大国也陈灵
蔡景奸秽无度是邪淫而破正义也
  (二十/二)东楼公封杞至楚灭杞始末
卷三 第 12b 页 WYG0153-0286b.png
四年莒人至牟娄正义曰谱云杞姒姓夏禹之苗裔武
王克殷求禹之后得东楼公而封之于杞今陈留雍丘
县是也九世及成公迁缘陵文公居淳于成公始见春
秋湣公六年获麟之岁也湣公弟哀公三年春秋之传
终矣哀公十年卒自哀公以下二世十三年而楚灭杞
  (二十/三)公子晋法当书入变文书立
成十八年传例曰凡去其国国逆而立之曰入此公子
晋去卫居邢卫人迎而立之于法正当书入宜与齐小
卷三 第 13a 页 WYG0153-0286c.png
白同文传言书曰卫人立晋众也是仲尼善其得众故
改常例变文以示义也
  (二十/四)杞迁淳于缘陵始末
襄二十九年晋帅诸侯城杞昭元年祁午数赵文子之
功云城淳于是知淳于即杞国之都也僖十四年诸侯
城缘陵而迁杞不知从何而迁故云淳于公亡国杞似
并之而迁居其地僖十四年又从淳于而迁于缘陵襄
二十九年又从缘陵而迁于淳于以无明文疑不敢质
卷三 第 13b 页 WYG0153-0286d.png
故言推寻事迹似当然也虽然淳于为杞所并定似不
虚而迁都淳于未有事迹自雍丘而迁缘陵亦可知矣
而杜必言迁都淳于又从淳于迁缘陵者以桓六年淳
于公亡国襄二十九年又杞都淳于始末是杞之所有
又杞之所都故疑未都缘陵之前亦都淳于也
  (二十/五)春秋书氏族例多不合则云未赐族
释例曰寻案春秋诸氏族之称甚多参差而先儒皆以
为例欲托之于外赴则患有人身自来者例不可合因
卷三 第 14a 页 WYG0153-0287a.png
以辟陋未赐族为说弑君不书族者四事州吁无知不
称公子公孙贾氏以为弑君取国故以国言之案公子
商人亦弑君取国而独称公子宋督贾氏以为督有无
君之心故去氏案传自以先书弑君见义不在于氏也
宋万贾氏以为未赐族案传称南宫长万则为已氏南
宫不得为未赐族也执杀大夫不书族者二事楚杀得
臣与宜申贾氏皆以为陋案楚杀大夫公子侧大夫成
熊之等六七人皆称氏族无为独于此二人陋也欲以
卷三 第 14b 页 WYG0153-0287b.png
为通例则有若此之错欲以为无义例则传曰嘉之故
不名书曰仲孙嘉之书曰崔氏非其罪翚溺帅师皆曰
疾之称族尊君命舍族尊夫人尊晋罪已之文炳然著
明以此推之知亦非仲尼所遗也斯盖非史策旧法故
无凡例当时诸国以意而赴其或自来聘使者辞有详
略仲尼修春秋因采以示义义之所起则刋而定之不
者即因而示之不皆刋正也故蔡人嘉赴而经从称季
传曰蔡人嘉之书崔氏传亦曰且告以族明皆从其本
卷三 第 15a 页 WYG0153-0287c.png
也书司马华孙来盟亦无他比知非大例也然则总而
推之春秋之义诸侯之卿当以名氏备书于经其加贬
损则直称人若有褒异则或称官或称氏若内卿有贬
则特称名文不宜言鲁人故异于外也若无褒无贬传
所不发者则皆就旧文或未赐族或时有详略也
  (二十/六)庄以上弑君不书氏闵以下书氏
推寻经文自庄公以上诸弑君者皆不书氏闵公以下
皆书氏亦足明时史之异同非仲尼所皆刋也是杜解
卷三 第 15b 页 WYG0153-0287d.png
州吁不称公子之意杜知然者正以经之所书无常比

  (二十/七)弑君者列于会则不复讨
春秋之世王政不行赏罚之柄不在天子弑君取国为
罪虽大若已列于诸侯会者则不复讨也其有臣子杀
之即与弑君无异未必礼法当然要其时俗如此宣公
杀恶取国纳贿于齐以请会传曰会于平州以定公位
杜云篡立者诸侯既与之会则不得复讨臣子杀之与
卷三 第 16a 页 WYG0153-0288a.png
弑君同故公与齐会而位定是其义也释例又云诸侯
篡立虽以会诸侯为正此列国之制也至于国内策名
委质即君臣之分已定故诸杀不成君者亦与成君同
义然杜前注云篡立者诸侯既与之会臣子杀之与弑
君同则若未会诸侯臣子杀之不与弑君同似与释例
违者释例所云诸弑不成君亦与成君同义者即庄九
年齐人杀无知及此年卫人杀州吁以其未会诸侯故
不书爵犹不从两下相杀之例故云亦与成君同义若
卷三 第 16b 页 WYG0153-0288b.png
既会诸侯则臣弑称爵则文十八年齐人弑其君商人
是也曹伯负刍杀其太子而自立成十五年诸侯同盟
于戚曹伯既列于会然后晋人执之十六年传称曹人
请于晋曰若有罪则君列诸会矣是列会即成君矣此
州吁未列于会故不称君
 
 
 春秋左传要义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