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四 (自动笺注)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十四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住持華亭念常
(一癸卯)代宗豫改年廣德(肅宗長子
玄皇諸孫百餘人代居長為嫡孫即位
後用元
載為相。
而黜李泌
及誅元載復用楊綰
年五十三崩紫宸內殿
元陵
在位十七年)。
(乙巳)改年永泰○九月鑄銅佛於光
門。
百僚拜祀之。
十月吐蕃寇逼京師
出仁王經
輦送西明諸寺
百尺高座
之。
寇平○帝夢六祖惠能大師衣鉢
曹溪
翌日中使送還
是時寇難屢逼。
帝寖以為憂。
宰相王縉曰。
國家慶祚靈長
福報所憑。
多難無足道者。
祿山思明
流方煽而皆有子禍。
僕固懷恩臨敵而踣。
群戎來寇未及戰輒去。
非人事也。
由是
篤意佛道修祠祀。
天下官司箠辱
尼。
禁中講誦仁王國經
詔命不空三藏
(二)重譯舊本。
帝親為之序。
不空特進
臚卿。
是年法師良賁
大明宮桃園
造新仁王經疏成。
以表進呈
略曰。
洗心
滌慮扣寂求音。
發明啟自天宮
加被仰憑
佛力
咸約經論演暢真宗
亦猶集群玉於
荊山
百川溟海
火生於木。
兩曜
而俱明。
識轉於如。
一相而等照。
道者
法也。
載法者經也。
廣度群有同於大通
菩提心如陛下意。
帝覽之稱善。
大曆
年。
(三丙午)道義禪師
是年金閣寺
勅十節使
之以二稅
七月
始作盂蘭盆會禁中
高祖太宗已下七聖位。
鑾輿建巨旛。
各以帝號標其上。
太廟迎入內道場
鼓舞旌幢燭天
是日立仗百僚於光
迎拜導從
自是以為癸未太廟
宮生靈芝
賦詩美之
百僚屬和
(四丁未)○大教東被七百年矣。
七月
宰相杜鴻漸
出撫巴蜀
益州
使詣白崖山請禪師無住入城問法曰。
子聞今和上說無憶無念莫妄三句法門
未審三句一是三。
無住曰。
無憶名戒。
無念名定。
無妄名慧。
一心不生則具戒
定惠。
非一非三也。
後句妄字莫非從心
否。
無住曰。
從女者是。
曰有據否。
無住曰。
法句經云。
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
若能
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又問。
師還以三句
人否。
對曰。
初心學人還令息念澄停識浪
清水影現。
無念寂滅現前
無念亦不
立也。
庭樹鵶鳴
公曰。
師還聞否。
曰聞。
鵶去矣。
又問。
師今聞否。
曰聞。
公曰。
鵶去
無聲
云何言聞。
無住四眾曰。
正法
聞。
各宜諦聽
聞與不聞非關聞性。
本來
不生今亦不滅
有聲之時。
聲塵自生。
聲之時。
聲塵自滅。
而此聞性不隨聲生
不隨聲滅。
悟此聞性則免聲塵流轉
乃至
香味亦復如之。
知聞無生滅聞無
去來
公與僚屬喜躍稱善。
又問。
弟子
起信論疏二卷
得名佛法否。
曰夫造
疏皆用心思量分別
但可著成傳益初學
據論云。
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相離
文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
一心名真如
相公言說著名
字相著心緣相。
既著種種相。
何由體解
法。
公稽首曰。
師今從理確論
合心法門
實不思議
何由不生不滅解脫
答曰。
見境心不起名不生。
不生即不滅
無生滅即不被前塵所縛。
當處解脫
公曰。
何謂識心見性
答曰。
一切學道人隨念流
浪。
蓋為不識真心不見本性
真心者。
念生
不順生。
念滅亦不依寂。
不來不去不定
不亂
不取不舍不沈不浮
無為無相活鱍
平常自在
此心體畢竟不可得
可知
覺。
觸目皆如。
無非見性也。
鴻漸由是棲心
禪悅
嘗有詩云。
長願禪理安能化源
晚以疾辭宰相
釋位三日而薨。
臨終沐浴
朝服僧伽黎剃鬚髮而逝。
遺命依沙
門法葬。
論曰。
無住說法簡當明妙。
雅合首楞嚴所
謂聞無生滅之旨。
宜乎聞者悟悅信解
也。
鴻漸靈武策立功臣
家世奉佛。
其臨
剔髮鬚服僧衣
遂與宋朝文王公
肖焉。
文正公德元完名高節卓冠
名臣之表非鴻漸所能彷彿
暮年付囑
諸子及其友楊文公大年
丁寧曲折
文公
談苑著之甚詳。
茲可想見知佛之深而見
道之明也。
嗚呼吾宗直指當人見聞覺知
一段大事本爾現成
何人自棄往往
終身役役為他間事長無明者。
天下碌碌
皆是
二公能自回頭存心後世打徹大
事。
夫豈易得也哉。
(五戊申)清涼國師澄觀
字大休
會稽人
姓夏侯
公元738年
氏。
生於開元戊寅
身長九尺四寸
垂手
膝。
口四十齒。
目光夜發
晝乃不眴。
天寶
公元757年
七年出家
至肅宗二年丁酉受具
是年
入內勅譯華嚴
至德中即以十事
勵曰。
體不捐沙門之表。
不違如來之制。
坐不背法界之經。
性不染情礙之境。
足不
尼寺之塵。
脇不觸居土之榻。
目不視非
儀之綵。
不味過午之餚。
手不釋圓明
珠。
宿不離衣鉢之側。
從牛頭忠徑山欽
西來宗旨
華嚴圓教京都詵禪師
公元768年
是大曆三年代宗入內
與大辯正三藏
譯經
潤文大德
既而辭入五臺華嚴
覃思華嚴
五地聖人栖身佛境心體
真如
猶於後得智起世俗心學世間解。
博覽六藝圖史九流異學華夏訓詁竺經
梵字四圍五明聖教世典等書。
不該
公元783年
洽。
至建中四年下筆著疏。
先求瑞應
一夕
金容當陽山峙
光相顒顒
因以手捧咽
面門
既覺而喜以謂光明遍照之徵。
落筆無停思。
乃以信解行證。
華嚴
四科
無不包。
觀每慨舊疏未盡經旨。
賢首國師頗涉淵源
宗承之製疏。
凡歷
四年文成
又夢身為龍。
矯首南臺
北臺
宛轉凌虛鱗鬣耀日
須臾變百千
數蜿蜓青冥
分散四方而去。
識者以為
通之像也。
初為眾講之。
景雲凝停講堂
庭前空中
又為僧叡等著隨疏演義
十卷隨文手鏡一百卷云。
(六)是年帝召國師惠忠入內
太白山人
之。
帝曰。
此人頗有見解
請師驗之。
曰。
蘊何能。
山人曰。
忝識山識地識字善算。
山人所居之山。
是雄山是雌山。
山人茫然
不能對。
忠曰。
地否
曰識。
忠指殿上地問
曰。
此是何地。
答曰。
弟子方知
曰。
識字否。
曰識。
忠於地上畫一畫曰。
此甚
字。
山人曰。
一字
忠曰。
土上一畫是王
字。
何謂一字耶
又問。
能算否。
曰能。
忠曰。
三七是多少
山人曰。
國師弟子
三七豈
非二十一。
忠曰。
却是山人貧道
三七
是十。
何謂二十一。
復問。
更有何能。
答曰。
弟子縱有不敢向國師開口
忠曰。
縱汝
有能。
亦俱未是。
師却謂帝曰。
問山不識山。
問地不識地。
問字識字
問算不解算。
何處得此懵漢來。
帝謂山人曰。
朕有
國位不足為寶。
師乃國寶也。
山人曰。
陛下
真識寶者矣。
(七)是歲詔徑山道欽禪師闕下
帝親加瞻
禮。
一日在內庭。
見帝起立
帝曰。
何以
起。
欽曰。
檀越何得四威儀中見貧道
悅謂忠國師曰。
朕欲賜欽師一名
欣然
奉詔
賜號國一禪師
辭歸本山
馬祖
大師門人智藏十二時中以何為境。
師曰。
待汝回去時有信。
藏曰。
只今便回。
師曰。
傳語却須問取曹溪
又僧問。
如何
祖師西來意。
師曰。
汝問不當
如何
公元792年
當。
師曰。
待吾滅後却向汝說。
至貞元八年
示寂
賜謚大覺禪師
(八己酉)牛頭惠忠禪師示寂
得法於威師。
牛頭宗第六祖
平生一衲不易器用唯一
鐺。
嘗有供僧穀二廩。
盜者窺伺虎為守。
張遜入山頂謁
問師有何徒弟
曰有
三五人
曰。
可得見否。
師敲床三下有
哮吼而出。
驚怖而退。
移居莊嚴寺
建法堂。
有古樹群鵲巢其上。
師謂巢曰。
此地建堂女可速去。
言訖群鵲遷巢他樹。
及築基有二神人定四角
潛資夜役不
日而成。
由是學徒雲集
師有安心偈曰。
法雙淨。
善惡兩妄。
直心真實
菩提道場
至是將終。
石室前掛鐺樹掛無故
死。
師集眾布薩淨髮浴身。
是夕有瑞
雲覆其院。
空中復有天樂之聲。
詰旦怡然
坐化
俄頃風雨暴作震折林木
白虹貫
岩壑云。
(九庚戌)師。
自云得他心慧眼
帝令入光宅寺
國師惠忠試驗
問。
汝得他心通耶。
對曰。
不敢
曰。
汝道老僧即今什麼處。
藏云。
和上一國之師。
何得天津橋
弄猢孫。
又問。
老僧即今什麼處。
三藏曰。
和上一國之師。
何得西川競渡
第三問語亦如前三良久罔知去處
叱曰。
野狐精
他心通什麼處。
三藏
無對
論曰。
四祖融大師橫說竪說
未知
關棙子
黃蘗運公語也。
黃蘗大機
大用逸格手段
如是說則其然異時
學人相似語言以為道者
貶剝諸方
往往不止於此
嗚呼世謂學不躐等
吾宗單傳心印用以了生死者。
可以
等乎。
牛頭諸祖道盛一時
死生之際
感驗昭著
有生百鳥䘖花虎狼侍者
有滅而鳥獸哀鳴逾月乃止者。
異香
旬而歇者。
山林變白溪㵎絕流者。
有空
中神旛從西而來遶山數匝者。
所居
林木變白七日而復者。
及是忠禪師
感。
不思議事
出於造化之表。
自非神德
行蔽天地不恥百聖不慚者曷以
臻此邪。
大耳三藏
分證小果得五神通
及見國師初二度國師以有所緣心則灼見
其處。
及第三度國師入甚深祕大寂
門。
大耳於是茫然不知
然則證果有階級
大道淺深
不誣矣。
或謂巫咸壺子
揕擬國師者。
自性圓通與夫區區術數
同年而語哉。
(十)是年廣智三藏不空示疾
門人曰。
賢行願出無邊法門
汝等勤而行之。
宜觀
菩提心本尊大印直詮阿字。
了法無生
大覺身。
又命弟子趙遷執筆
授所撰涅槃
軌範以貽後世
使準此送終
以表辭帝。
內使賜。
湯藥勞問
就加開府儀同三司
肅國公食邑三千戶。
辭讓數四不允
不空
歎曰。
吾以法濟世。
不意垂死濫污封爵
以先金剛智付法物。
中使李憲
進之。
沐浴更衣
吉祥安臥而寂。
闍維
骨不壞。
中含舍利光彩奪目
御史嚴郢
紀德碑。
太常徐浩書之于石。
其辭曰。
和上諱不空
西域人也。
氏族不聞於中夏
不書
玄宗燭知至道
特見高仰
迄肅
代宗三朝
皆為灌頂國師
玄言
祥開至尊
代宗初以特進大鴻臚褒表
之。
示疾不起
又就臥內開府儀同
肅國公
牢讓不允
特賜法號曰大廣
公元770年
三藏
大曆五年夏六月癸未
滅度于京
大興善寺
代宗為之廢朝三日
司空
追謚辯正廣智三藏
和上荼毘日。
詔遣
中謁者祝文祖祭
如在之敬。
睿詞
公元771年
切加薦令芳
禮冠群倫無與比。
明年
月。
詔以舍利起塔舊居寺院
和上性聰
博觀前佛法藏要旨
緇門獨立蕩蕩
無雙
稽夫真言儀之憲度
灌頂升壇
軌迹
即時成佛之速。
應聲儲祉之妙。
且彌地普而深。
固非未學所能詳也。
概見序其大歸
昔金薩埵親於毘盧
遮那佛前受瑜伽最上乘義。
後數百年
龍猛菩薩
龍猛又數百年傳於龍智
闍黎
龍智金剛智阿闍黎
金剛智東來
傳於和上
和上西遊天竺師子等國。
龍智阿闍黎
揚搉十八會法
法化相承
毘盧遮那如來至於和上
凡六棄矣。
齋戒留中導迎善氣
登禮皆答福應較然
溫樹不言莫可紀已。
西域隘巷狂象奔突
慈眼視之
不旋踵而象伏不起
南海
天吳鼓駭
以定力對之。
移晷海靜
無浪。
其生也。
母氏毫光照燭之瑞。
其沒
公元770年
也。
精舍池水竭涸之異。
凡僧夏五十享
年七十。
自成童至于晚暮。
常飾供具坐道
浴蘭焚香入佛知見
五十餘年晨夜
未嘗傾欹懈倦之色。
過人絕遠乃如
是者後學陞堂誦說
師法非一
而沙
門惠朗受補處之記。
傳燈之旨。
繼明
日紹六為七。
矣哉
於戲
法子永懷梁木
將絕本行
託予勒崇
昔承微言今見几杖
光儀眇漢壇宇清愴。
綦書昭銘小子何讓。
銘曰。
嗚呼大士
起我三宗
道為帝師
儀同
昔在廣成軒后順風
歲逾三千。
有肅公。
瑜伽上乘
真語密契
六葉授受
相繼
述者牒之。
爛然有第。
陸伏狂象
天吳
慈心制暴。
慧力降愚。
寂然感通
可測乎。
兩楹夢奠。
雙樹變色
司空寵終。
旌德
天使祖祭
宸衷悽惻
詔起寶塔
庭之隅。
下藏舍利
上飾浮圖
跡殊生滅
有無
刊石為碣。
傳之大都
(十一辛亥)越州律師曇一卒。
補𨵈梁肅製其碑曰。
釋氏律師
曇一字覺胤
報年八十。
六十一。
大曆六年十二月七日
滅度
越州開元寺
遷座起塔秦望山之陽。
製縗會葬者以千百數。
大師南陽張氏。
太常恒。
始家會稽山陰
大師誕鍾
粹氣聰悟夙發。
幼學五經禹穴
至雲
門寺遂依沙門公出家。
景龍中剃度
受具戒。
天縱慧益軌儀
翕然為人
望矣。
開元初西遊長安
觀音律師見而
奇之。
授以毘尼之學。
又依崇聖寺子法
師。
學俱舍唯識
印度沙門無畏
受菩
薩戒。
探道覩奧出類拔萃
期月之間名動
京師
大師崖岸峻峙機神坦邁。
體識詳雅
應用虛明
得三藏之隱賾。
諸宗之源底。
加以素解玄儒旁總曆緯。
長老聞風而悅
服。
公卿下榻賓禮
由是少保兗國
陸公象先賀賓客知章李北海邕徐中書
安貞褚諫議庭誨
為儒釋之遊莫逆之友
其導世皆先之以文行
弘之戒定
室而馨香自發
臨水鏡而毫髮必鑑。
不知
公元738年
其所由然矣。
開元二十六年
復歸會稽
人曰。
三世佛法戒根本
本之不修道遠
乎哉
設教尸羅為主
鄴郡律疏
終南事鈔。
括其同異詳發正義
學徒賴焉。
大凡北際河朔南越荊閩。
四分之宗自我
而盛。
烈炬破昏黑。
群流之赴㵎澤。
適來
時行化也如彼。
有為而生乘化而息。
潛潤慈雲無心
適去之時處順如此
人世遷轉道存運往。
瞻望不見寂寥空山
哀哉
銘曰。
水漫漫。
崇山回合
大師
滅。
式建靈塔
緬慕上士
誕修淨法。
有威有
儀。
不窪不雜
德溥化洽
雲從海納
勒銘
垂後。
千萬億劫
(十二)是歲淮南節度使楊州御史大夫張延
賞狀舒州三祖行實
謚于朝
夏四月
賜謚曰鏡智禪師
刺史獨孤及賜謚
碑曰。
前志
禪師號僧粲
不知何許人
出見于周隋間。
傳教於惠可大師
摳衣
中。
得道司空山
身相非真。
故示有
瘡疾
謂法無我
故居擇地
眾生病為
病。
故所至必說法
度人以一相
不在內外
中間
故必言不以文字
其教大略以寂照
妙用
群品流注生滅
四維上下
不見
不見不見心。
乃至心離名字身等空
界。
同夢無得無證。
然後謂之解脫
師率是道也。
上膺付屬下拯昏疑。
雲垂
國土皆化。
南方教所未至。
是以
羅浮之行。
其來不來也。
其去無去也。
既而
袈裟與法。
俱付悟者。
道存影謝遺骨此
公元743年
山。
今二百歲矣。
皇帝即位後五年
歲次
戌。
剖符是州登禪師遺居
周覽塵跡
公元146年
故事
荼毘起塔之制。
天寶景戌中。
別駕河南尹趙郡李公常經始之。
碑版
之文隋內史侍郎河東公道唐相國
房公琯繼論撰之。
尊道之典易名
禮。
朝廷方以多故未遑也。
長老比丘
釋湛然
誦經靈塔之下。
㵎松俱老。
先師名氏未經邦國焉。
禪眾大律師
澄俊。
同寅叶恭亟以為請。
會是歲嵩山
比丘釋惠融至自廣陵
勝業寺比丘
開悟至自廬江
俱慕我禪師七葉之遺
訓。
日相與歎塔之不命號之不崇
象法
根本墜于地也。
願申無邊眾生之弘。
以紓罔極楊。
州牧御史大夫張公延賞
狀聞
於是六年夏四月
霈然興廢
絕之詔。
謚禪師曰鏡智
塔曰覺寂。
以大
德僧七人掃灑供養
天書錫命煇煥崖谷
眾庶踴躍大乘中興
是以大比丘眾
立石于塔東南隅
心法興廢所以然
某以初中國之有佛教
漢孝明始也。
魏晉宋齊及梁武
第一義諦不過
布施持戒
天下惑於報應而人未知禪。
與道交相喪。
菩提達磨大師
示人
佛心要。
人疑而未思。
可大師傳而持
之。
人思而未修。
迨禪師三葉其風寖廣
如法日漸月漬。
萬木根莖枝葉悉沐
我雨。
然後空王密藏
二祖微言
始行
世間浹於人心
當時聞道禪師者。
淺者知有為無非妄想
深者見佛性於言
下。
燈照物。
朝為凡夫夕為聖賢
雙峯
師道信其人道
其後信公以傳弘忍
惠能神秀
秀公普寂
寂公門徒萬人
陞堂者六十有三。
自在惠者一。
弘正
正公廊廡
龍象又倍焉。
或化嵩洛
或之
荊吳
自是心教之被於世也。
六籍侔盛。
於戲微禪師吾其二乘矣。
後代何迷焉。
知禪師下生不為諸佛故現比丘身以
濁劫乎。
亦猶堯舜既往公制禮。
仲尼
述之游夏弘之
使高堂后蒼徐孟戴慶之
徒可得而祖焉。
夫以聖賢所振為木鐸
揆一也。
諸公以為司馬子長夫子世家
謝臨川惠遠法師碑銘
將令千載
後知先師全身禪門權輿王命追崇
在此山也。
則揚其風紀其時宜在法流
嘗味禪師之道也久。
不讓
其銘曰。
人之
靜性。
與生偕植。
智誘於外。
染為妄識。
浪斯鼓。
風動息。
淫駭貪怒。
為刃為賊。
有涯
起無極
如來憫之。
為闢度門。
妄了真。
以證覺源。
啟迪心印
貽我後昆
生禪師
俾以教尊。
二十八世。
迭付微言
如禪師
應期弘宣。
世溷法滅。
獨與道全
來求
我以意傳。
攝相歸性。
法身乃圓。
身本空我為說焉。
如禪師
道既棄世
二十紀。
朝經乃屆。
皇明昭賁。
億兆摸拜。
今後學。
佛境界。
於取非取。
誰縛誰解
千歲
此法無壞。
(十三壬子)魯郡公顏真卿
撫州寶應寺律藏
戒壇記曰。
如來身口意業調伏也。
尸羅以息其內
行住坐臥四威儀善心
也。
布薩以昭其外
故曰。
波羅提木叉
汝之師。
則憍陳如之善來
迦葉波之尚法。
聲聞三歸約眾。
十四年以八敬度尼羯
公元168年
相承
致一也。
漢靈帝建寧元年
有北
天竺五葉門支法領等。
始於長安譯出四
分戒本兼羯磨
大僧受戒
曹魏有天
竺十尼自遠而來為尼受具
後秦姚興
始十一年。
梵僧佛陀耶舍
釋出四分律
本。
關中先行僧祇
江南盛行十誦
至元
魏法聰律師
始闡四分之宗。
傳道覆。
惠光
傳雲暉願。
願傳隱樂洪雲。
雲傳
遵。
遵傳知首。
首傳道宣
傳法滿意
傳法成。
成傳大亮道省。
亮傳雲一道岸
惠澄。
澄傳惠欽。
皆口相授受臻於壺奧。
俗姓徐
洪州建昌人也。
漢孺子之後
公元173年
年二十二尋師臨川楮山
後五歲削髮
隸于高安龍崗寺。
受戒唐義淨
則譯
上足洪州之靈傑。
其秉宣羯磨者曰
兩京滌法銳欽。
智度冲深神用高爽
無權實身絕開遮
律藏日月光明
辯才龍象蹴踏
江嶺之外凜然風生
元末北游京師
福先大德
常誦涅槃經
而講之。
兼明俱舍論維摩金剛經
登講
座。
其下日有二三千人
由是名動輦轂
祿山作亂杖錫南歸
居于西山洪井雙嶺
之間。
高僧顯之遺蹤
於寺比剏置
若。
山泉之美頗極幽絕
欽雖堅持律儀
志在弘濟
好讀周易左傳下筆成章
著律
儀輔演十卷
甞撰本州龍興寺戒壇碑。
見稱作者
三年真卿添刺撫州
東南
有宋侍中臨川內史謝靈運涅槃經
臺。
基局儼然軒陛摧𡉏。
高行頭陀僧智清
公元174年
者。
首事修葺安居住持
明年秋七月
真卿
績秩將滿。
觀察使尚書御史大夫趙國
魏公。
願以我皇帝降誕之辰奏為寶應寺
仍請山林高行三七人
冬十月二十三
日。
聖恩允許
於是鼎新輪奐
其興也勃
焉。
請止觀大師法源法泉襄陽乘覺清
涼善弘羅浮圓覺佛跡本喻餘杭惠達洎常
州海通海岸等。
同住熏修以資景福
僉以
公元175年
為學徒雖增毘尼未立。
明年三月乃請欽
登壇而董木鐸焉。
仍俾龍崗道𠏉天台
招提智融白馬法胤衡嶽智覺同德義盈
香城藏選龍興智開元明等同秉法
事。
於是遠近駿奔
道場側塞
聖像放光
龍王不雨者四旬
僧尼三百五十七人
文士正議大夫衛尉少卿張延臯脫俗
歸真
法名曰壞網
稱首焉。
又欽此年
已來受具凡一萬餘人
江嶺湖海
幅員千里
像法於變。
欽化道之力
焉。
臨川在嶺隅。
未嘗弘律。
於是二眾三百
餘人。
請法裔敷演依止之。
後有上都
聖寺高德
還本律主。
偉茲能辯嗟嘆
讚美之。
謂於寺東南普通無礙禪院
內立鎮國觀音道場
請善弘居之。
開悟
心要
一上足曰。
智融精持本事如會尊
眾。
乃命智晃等。
於普通道東置律藏
剏立戒壇
以行欽公來儀
且施肇紀之
不朽
經營未幾
壇殿欝興肅乎。
渡海浮囊
分毫羅剎之請。
嚴身瓔珞照耀摩尼
之光。
則入佛位而披伽黎者。
名香普熏神
無極
半月可勝紀而無絕乎。
唐大曆
公元171年
辛亥歲
撫州刺史魯郡開國公顏真卿
書而志之。
公元174年
(十四十五甲寅)九年
道士史華以術得幸
因請立刃梯
沙門角法。
有旨兩街選僧剋日校勝負
沙門崇惠者。
不知何許人
常誦首楞嚴呪。
表請挫之。
帝率百僚臨觀。
史華履刃梯而
上。
命惠登之
惠躡刃而昇。
往復無傷
承勝命聚薪于庭舉烈焰
入火聚呼史
華令入。
華漸汗不敢正視
大悅而罷。
崇惠號護國三藏
不知終。
沙門圓澤者。
東都惠林寺。
隱士李源厚善
惠林
舊第也。
父憕守東都
祿山所害。
以故不仕常居寺中與澤談噱終日
相率峨嵋山
欲自荊州泝峽以往
欲由長安斜谷
以為絕人事。
不欲
復入京師
不能強。
遂自荊州舟次南浦
婦人錦襠負甖而汲者。
澤望而泣曰所
不欲由此為是
源驚問故。
澤曰。
婦人
三稔矣。
遲吾為之子
不逢則已。
今既見
之。
無可逃者。
公當符呪助我令速生。
公元184年
日浴見願公臨顧一笑為信。
後十三年
杭州天竺寺外。
當與公相見。
悲哀
浴。
至暮而澤亡。
婦乳三日
往視之。
兒見
源果軒渠而笑。
即具以語其家。
葬訖源返
寺中。
如期自洛之吳赴其約。
至期於
洪井畔聞有牧童扣牛角而歌曰。
三生石
上舊精魂
賞月吟風莫要論。
慚愧情人
相訪。
此身雖異性常存
源曰。
澤公健否。
曰。
李君真信
士然世緣未盡
且勿相近
勤修不惰乃復相見
又歌曰。
身前身後事
茫茫
欲話因緣斷腸
吳越江山尋已遍。
却回煙棹瞿塘
遂隱不見
源復歸惠林。
至長慶初年八十矣。
御史中丞李德裕
薦曰。
天與至孝絕心祿仕
五十餘年常
沈默理契深要
一辭開析百慮洗然
真節棄於清世
臣竊為陛下惜之。
穆宗
下詔以源守諫議大夫
不赴以壽終
公元715年
(十六乙卯)國師惠忠將終。
耽源問。
百年有人
極則作麼生
曰。
幸自可憐生須要
身符子作麼
入辭代宗
代宗曰。
滅度
後。
子將何所記。
忠曰。
檀越造取一所
無縫塔
帝曰。
師塔樣。
忠良久曰。
會麼。
帝曰。
不會
忠曰。
貧道去後侍者應真
公元184年
知此事。
十二月九日右脇而寂。
門弟子
全身於黨子谷建塔
賜謚大證禪師
尋召應真入內
前語問之。
良久曰。
上會麼。
帝曰。
不會
真述偈曰。
湘之南潭
北。
中有黃金一國
無影樹下合同船。
殿上無知識。
代宗嘗在便殿
指天下觀
軍容使魚朝恩
謂忠曰。
朝恩亦解些子
朝恩即問忠曰。
何者無明
無明從何
而起。
忠曰。
佛法衰相今現。
帝曰。
何也。
曰。
奴也解問佛法
豈非衰相今現。
朝恩
大怒
忠曰。
即此無明
無明從此起。
恩復抗聲曰。
有人言師今是佛得否。
忠曰。
朝廷有人言汝是天子果否
朝恩伏地曰。
死罪死罪
朝恩實非天子
忠曰。
不是
佛。
所以二尊不並化。
朝恩曰。
師長凡夫
無成佛時耶。
恩曰。
向後當作佛。
姓什麼
朝恩曰。
姓魚
忠曰。
向後作佛不
名惠忠
向後若作天子
改却姓莫不
魚否。
朝恩伏地曰。
死罪死罪
朝恩此去實
不敢向師論佛法
忠謂帝曰。
幾帕殺此奴。
公元717年
(丁巳)十二年。
宰相元載王縉有罪
伏誅
其家鍾乳五百兩。
胡椒八百斛
他物稱是
縉貶括州刺史
縉素奉佛不茹葷
晚節
謹。
妻死以第為佛祠
初帝未知重佛。
每從
容問縉所以然
縉必開陳福業報應
帝意
向之。
由是宮中祀佛。
梵唄齋熏少懈
承風旨言死生報應
故人事置而不修
議者以縉與杜鴻漸泥佛太過云。
公元718年
(戊午)○米斗三文猫鼠同乳
公元719年
(十七己未)三月上崩太子即位
十四年。
天柱山崇惠禪師示寂
彭州人
得法牛頭威禪師
後居天柱寺
僧問達
未來此土。
還有佛法也無。
師曰。
未來時
且置。
即今作麼生
某甲不會
師曰。
萬古長空
一朝風月
良久又曰。
闍黎
麼。
自己分上作麼生
干他達磨來與未來
作麼
他家來太似賣卜相似
見汝不會
為汝錐破。
卦文才生吉凶在汝分上一切
自看。
僧問。
如何是解卜底人。
曰汝才出門
便不中也。
宗門中請師舉唱。
答曰。
牛長吼真空外。
木馬時月隱山
如何
西來意。
白猿抱子青嶂
蜂蝶䘖花
綠蘂間。
及是遷化
肉身不壞。
百年
在。
公元780年
(十八庚申)德宗适改年建中(代宗長子
天下勿上祥瑞
馴象宮女
用盧𣏌
為相。
朱泚之亂。
奉天
壽六十四崩。
崇陵
在位二十五年○立誦為皇太子○始定秋夏二稅)。
(十九)沙門惠超
五臺乾明寺錄出大廣智
三藏不空所譯大乘瑜伽剛性曼殊
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
經其序文
曰。
大唐
公元733年
開元二十一年歲次癸酉正月一日
於薦
福寺道場內。
金剛三藏僧惠超大乘
瑜伽金剛五頂五智尊千臂千手千鉢千佛
釋迦曼殊室利菩薩祕密菩提三摩地法。
遂於其後受是法已。
不空三藏奉事經于
公元740年
八載
至開元二十八載歲次庚辰四月十
五日
聞奏開元聖上於薦御道場內
至五月五日
奉詔譯經
即時焚燒香火
飜譯
三藏演梵惠超筆授。
大乘瑜伽
千臂千鉢曼殊室利經法教。
十二月十五
公元742年
日才訖。
天寶元年二月十九日
三藏
梵本五天竺阿闍黎書。
並付梵僧
目叉難陀婆伽。
令送此經梵本并書。
將與
五印南天竺國師國本師寶覺阿闍
公元774年
黎。
經今不回
後於大曆九年十月至大
興善寺大師廣智三藏和上邊。
復伸咨
大教瑜伽心地祕密法門
復將千鉢曼
公元780年
殊經本。
至建中元年四月十五日
五臺
乾元菩提寺
遂將舊飜唐言梵音經本。
於寺校證。
至五月五日惠超重與抄寫出。
一切如來大教王經瑜伽祕密金剛三摩地
三密聖教法門祕義佛出世應物
隨意志求者智鏡玄通
之者無憂不入
根緣感赴必籍此經。
菩提山除去邪執
契傳二密得究瑜伽祕法窮理微妙
身口意業用智修持
戒定慧顯現通達
如來地以信為首
般若舟速超彼岸
今述曼殊之德。
靈迹殑伽聖覺無方
神力
潛運以多塵劫
悲願不住菩提
一主無二
尊現為菩薩
自茲金色世界
來其忍士清
涼之山。
導引群品而即現燈現雲。
及萬菩
薩信生奇特
現光現相人皆發明正智。
利益三世蒼生有趣
悉證菩提也。
公元782年
(壬戌)○括富商錢出萬緡者官借其餘以供軍。
公元783年
(癸亥)○稅閒架。
(二十甲子五八)改興元是年壽州毛罕妻生子
債。
猪頭象耳騾足魚腮人身
鐵杖自鞭金
掃地
償盜常住錢債也。
南嶽明瓚禪師者。
不知何許人也。
宰相
李泌
乾元中辭入衡嶽
隱居上封
謁之。
誦經其聲先悲悽而後悅豫
知音
因謂曰。
將非避隱者有雲霄意乎。
唾之曰。
相賊相賊
泌色不為動。
之。
見泌立候不懈
乃曰。
飯未。
泌曰。
未也。
撥火芋食與語。
久之辭去
瓚撫其背
公元775年
曰。
好做十年宰相
至是泌感事為帝言其
高行
有詔徵之。
使者石窟宣麻命曰。
起謝恩。
瓚寒涕垂頤凝坐不以介意
使者歎其淳正不之迫。
回奏其事。
咨美
數四不已
瓚著歌一篇
其辭曰。
兀然
事無改換
無事何須一段
直心無散
亂。
他事不須斷。
過去已過去。
未來猶莫算
兀然無事坐。
何曾有人喚。
內外功夫
癡頑漢。
糧不蓄一粒
逢飯但知𡁉。
多事人。
相趁渾不及。
不樂生天
亦不
福田
饑來喫飯
困來即眠。
愚人笑我。
乃知焉。
不是癡鈍本體如然。
要去即去
住即住。
身披一破衲。
脚著娘生袴。
多言
多語。
由來轉相誤。
若欲度眾生
無過且自
度。
莫謗天真佛。
真佛可見
妙性及靈臺
何曾受熏鍊。
心是無事心。
面是娘生面
石可移動
箇中改變
無事本無事。
須讀文字
削除人我本。
冥合箇中意。
種種
筋骨
不如林下睡兀兀。
舉頭日高
從頭𢫫。
功用展轉昏蒙
取即不
得不取自通。
吾有一言絕慮忘緣。
巧說
得只用心傳。
更有一語無過真與。
細如毫
末大方所
本自圓成不勞機抒。
世事
不如山丘
青松蔽日碧㵎長流
山雲
夜月為鉤。
藤蘿下塊石枕頭。
奉天
子豈羡王侯
生死無慮更復何憂。
水月
形我常只寧。
萬法皆爾本自無生
兀然
事坐。
春來草自青。
(二十一)荊溪湛然禪師
臨終告其徒曰。
大道
無方無體
生歟死歟。
旨一貫。
歸骨
山。
報盡今夕
聊與汝等談道而決。
一念
無相謂之空。
無法不備謂之假。
不一不異
謂之中。
在凡為三因
在聖為三德
爇炷則
初後同相。
涉海淺深異流
自利利人在
而已
爾其志之。
言訖而化。
翰林梁肅
碑陰曰。
聖人不興
有命世者出焉。
智者以法付灌頂
再世而至左溪朗
若昧待公而發。
乘此寶乘煥然中興
其受
業身通者三十有九人
縉紳先生高位
崇名屈體受教數十
師嚴道尊遐邇
仁。
自非命世亞聖
曷以臻此。
公元785年
(乙丑)改貞元
公元786年
(丙寅二十二)二年翰林梁肅
天台止觀論成。
止觀統例曰。
止觀何為也。
萬化之理
而復於實際者也。
實際者何也。
性之本也。
物之所以不能復者。
昏與動使之然也。
昏者謂之明。
動者謂之靜。
明與靜止觀
之體也。
在因謂之止觀
在果謂之智定。
謂之行。
果謂之成。
行者此者也。
成者證
此者也。
原夫聖人有以見惑足以喪志
足以失方。
於是乎止而觀之靜而明之。
使
其動而能靜
靜而能明。
相待成法
絕待以照本。
大車以禦正。
大事而總
權。
消息不二之場。
鼓舞於說三之域。
微以盡性
至頤而體神。
語其近則一毫
善可通也。
語其遠則重玄之門可𨶳也。
至圓以圓之。
無偏也。
用至實以實之。
無妄也。
聖人舉其言所以示也。
廣其目所
以告也。
優而柔之使自求之。
擬而議之使
至之
止觀所由作也。
三諦者何也。
一之謂也。
空假中者何也。
一之目也。
空假
也者相對之義。
中道也者得一之名。
此思
議之說。
至一之旨也。
至一三至三即
一。
非相含而然也。
非相生而然也。
非數義
也。
強名也。
自然之理也。
言而傳之者
也。
理謂之本。
迹謂之末。
也者聖人所至
之地也。
也者聖人所示之教也。
由本
垂迹
則為小為大。
為通為別
為頓為漸。
為顯為祕。
為權為實
為定為不定
循迹以
返本
則為一為大。
為圓為實
無住為中。
為妙為第一義
是一三之蘊也。
所謂空也
者通萬法為言者也。
也者萬法
為言者也。
也者萬法為言者也。
一切惑莫盛乎空。
一切法莫盛乎假。
一切莫大乎中。
中則無法非中自假
則何法非假。
舉空則無法不空
成之謂之
三德
修之謂之三觀
舉其要則聖人極深
研幾窮理盡性之說乎。
昧者使明。
塞者使
通。
通則悟。
悟則至。
至則常。
常則盡矣。
則照。
照則化。
化則成。
成則一矣。
聖人有以
彌綸萬法不差
旁礴萬劫不違
恒沙不有
復歸無物不無
寓名
曰佛。
強號之曰覺。
究其旨解脫自在
莫大
極妙之德乎。
三觀成功如此
所謂
頓者。
漸次非不定。
指論十章之義也。
章者恢演始末通道之關也。
五略者舉其
弘綱截流之津也。
十境發動之機立觀
之諦也。
十乘妙用所修發行之門也。
於正觀而終於見境者。
義備故也。
闕其餘
者。
修之要也。
乘者何也。
載物運者也。
者何也。
成載之事也。
知其境之妙。
不行
而至者德之上也。
乘一而已
豈藉夫九哉。
九者非他相生之說。
未至者之所踐也。
發心者發無所發。
安心者安無所安。
遍破
者遍無所破。
爰至餘乘皆不得已而說也。
至於別其義例為章目。
推而廣之不為
繁。
統而簡之不為少。
連環不可解也。
貫珠不可雜也。
懸鏡不可揜也。
通川
不可遏也。
議家多門諍論也。
按經正義
虛說也。
四教淺深事有源也。
一事
因緣無遺也。
止觀救世明道之書
乎。
非夫聖智超絕卓爾獨立
其孰能為
非夫聰明深達得意思象。
其孰能知乎。
之人乃專用章句文字
從而釋之。
又何疎
漏耶。
或稱不思議境與不思
議事皆極聖
之域。
等覺至人猶所未盡
凡夫生滅
行三浩然
言說之中推上妙之理。
醯雞而說大鵬
夏虫之議層氷
其不
可見明矣。
止觀說文萬數
廣尋果
無益初學
豈如暗然自修功至自至。
必以早計為事乎。
是大不然
所謂上聖
之域。
隔闊遼敻凡境杳絕與。
惟一
而已
得之謂悟。
失之謂迷。
一理而已
而為凡。
悟而為聖。
迷者自隔理不隔也。
自失不失也。
止觀作所以離異同
而究聖神
使群生正性順理者也。
正性
順理所以行覺路而至妙境也。
不知此教
者。
則學何所入。
何所施。
何所發。
如無目昧于日月之光行於重險之處顛踣
墮落可勝己乎。
噫去聖久遠賢人不出
昏之徒含識而已
致使魔邪詭惑諸黨並
熾。
空有云云為坑為阱。
有膠於文句不敢
動者
有流於漭浪不能住者有。
太遠而
甘心不至者有。
太近而我身即是者。
有枯
木而稱定者
有竅號而稱慧者。
奔走
道而言權者。
有假於鬼神言通者。
有放
心而言廣者。
有罕言而為密者。
有齒舌潛
傳而為口訣者。
凡此之類自立為祖。
繼祖
為家。
反經非聖
昧者不覺
仲尼有言
不明也。
我知之矣。
物累也。
悲夫
公元598年
開皇十八年智者去世
皇朝建中垂二
百載
斯文相傳五家師。
其始曰灌頂
其次縉雲威。
其次東陽小威
又其
次曰左溪朗公
其五曰荊溪然公。
須於同
門中慧解第一
能奉師訓集成此書。
蓋不
文辭本故也。
或失則繁。
或得則野。
二威之際緘授而已
其道不行。
天寶中
溪始弘解說
知者蓋寡。
荊溪廣以傳記
數十萬言網羅遺法
勤矣備矣
荊溪滅後
知其說者適三四人
古人云。
生而知之
上也。
學而之者次也。
困而不學其次
也。
生而知之者。
蓋性德者也學而知之
者。
天機深者也。
若其嗜欲耳目塞。
學而不知
為下矣。
今夫學者內病於蔽
外役於煩。
沒世不能通其文。
數年不能
其益。
是則業文為之屨校梏足也。
棼句
為之簸糠眯目也。
以不能之師。
教不領之
弟子
止觀所以光大於時也。
予常戚戚
於是整其宏綱撮其機要
其理之所存
所急
易置之或引伸之。
其義之迂其
辭之鄙。
或薙除之或潤色之。
大凡浮疎
患。
十愈其九。
廣略之宜三存其一。
於是
鄙滯蒙童
貽諸他人則吾豈敢
若同
同行不以止觀罪我。
亦無隱乎爾
公元604年
上元甲子首事筆削
三年歲在析木之
津功畢云爾
公元608年
(二十三戊辰)般若三藏新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
成。
代宗皇帝親製敘文曰。
大朴既散有為
遂作。
名利牽乎德。
巧智喪乎真。
愛惡攻乎
性情
因緣堅其染習
內則百慮無節
六根競誘。
天理滅而莫知。
道源迷而忘
返。
淪溺苦海劫盡還初
至人了萬物之
宗。
三界之表。
獨立不改
諸有
常然
能開群迷濟拔流品
六波羅蜜
經者。
眾法之津梁度門之圓極也。
日月
燈明如來菩薩說。
歷劫曠遠真偈寂寥
文殊師利耆闍會中與彌勒菩薩語及其
事。
一切種智無量義因。
唯佛能知。
佛能說。
教必有主
其在茲乎。
是以釋迦
如來為法而生俟時而現。
三身不異
故處
代而常離。
萬行無修。
隨方自在
運慈
悲之力。
攝護之門。
因其六塵示之六度
導於法分全證法身
結習紛綸乘理而悟。
是真般若之旨也。
故有慈氏善問大音
言。
天垂寶華雲集仙蓋
甘露流液光明
燭幽
使迷方淺深皆得自然之慧。
恒沙
眾能通般若之知。
嘗試論之。
先儒有言
者自成而道自導也。
夫誠己於內。
則不
而中不思而得。
誠物於外。
則不言而應不
為而成。
其內者證法之身。
其外大悲
力。
德產之致密化育之功也。
春風吹發
萬類咸滋。
旭日升畫群陰盡釋。
乾坤易簡
之道。
是則大同神明幽贊之情。
云區別。
殊途一致其理固然
虔奉丕圖保又烝
庶。
思建皇極以升。
大猷遐想靈蹤期於叶
契。
舍城妙說久祕梵文
徒懷瀉瓶未啟遺
夾。
微言不昧將或起予
於是罽賓沙門
若受旨宣揚
光宅沙門利言為之飜譯
大德資聖寺道液。
醴泉寺超悟
慈恩寺
應真
莊嚴寺圓照
光宅寺道岸等。
法門
領袖人中龍象。
證明正義輝潤玄文
知釋
公元1156年
迦之寶城
識眾尊之滿字
貞元四年
公元608年
戊辰十二月二十八日
西明寺譯成
上進
一部十卷
龍翊衛
如從金口
之傳。
梵眾護持
無異毫光之現。
齋心
滌慮仰味宗源
聞所未聞寔為希有
聊因
暇日三復斯經。
法海甚深波流不讓
梗概昭悟將來
(二十四)二月江西馬祖大師道一示寂
漢州
什邡人
姓馬氏
容貌豐偉
牛行虎視
舌過準。
足有二輪文。
懷讓禪師密契
法。
始自建陽臨川南康
所至聚徒
剏建禪林
大曆中始居豫章開元寺
示眾曰。
汝等諸人各信。
自心是佛此心即
佛。
達磨大師南天竺國來此中華。
傳上
一心之法。
令汝等開悟
又引楞伽經
以印眾生心地
恐汝顛倒自信
一心
之法各各有之。
楞伽經云。
語心為宗。
無門為法門。
又云。
夫求法者應無所求。
無別佛。
佛外無別心。
不取善不取惡。
兩邊都不依怙
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
自性故。
故云。
三界唯心森羅及萬像一
法之所印。
所見即是見心。
心不自心。
因色故有
隨時言說即事即理無所
礙。
菩提道果亦復如是
心所生即名為
色。
色空故生即無生。
若了此意。
乃可
隨時著衣喫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
復有
何事
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心地隨時說。
提亦只寧。
事理俱無礙。
當生即不生。
師於
開元示寂
先是師甞經由豫章󱒗潭之石
門。
愛其山水奇勝洞壑平坦
顧謂其從曰。
朽質日歸于此
至是門弟子奉靈
舍利
道場石門
相國權德輿為之
碑。
宣宗賜謚大寂禪師
得法弟子凡百
十有九人
一為一方宗主轉化無窮
至此大盛于世。
(二十五)大珠海禪師者。
建州人
初參馬祖
祖問。
何處來。
越州大雲寺來。
祖曰。
此擬須何事
來求佛法
祖曰。
自家寶藏
不顧
拋家散走什麼
這裏一物也無。
什麼佛法
師遂禮拜問。
那箇是惠海自
家寶藏。
祖曰。
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
一切
具足更無欠少。
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
師於言下自識本心不由知覺
禮謝畢服
勞。
久之後以受業年老歸奉養。
晦迹
藏用外現癡訥。
頓悟入道要門一卷
好事竊出。
馬祖見之。
即告眾曰。
越州
大珠
圓明光透自在
無遮障處也。
眾中
有知本姓朱者
遂共尋訪
由是道望
顯著
說法翻海浩然無礙
頓悟
及廣語。
行于世。
公元610年
(二十六庚午)○迎佛骨
六年石頭希遷禪師示寂
得法清原
天寶中衡山南寺
寺東有石其狀如臺
乃結菴其上。
時號石頭和尚
南嶽鬼神
見身聽法
師皆與之授戒。
大曆中江西
大寂
湖南石頭
往來憧憧並湊二大
之門。
示眾曰。
吾之法門先佛傳授
論禪精進
唯達佛之知見
即心即佛
眾生菩提煩惱異體一。
等當知自
心靈
體離斷常性非垢淨。
湛然圓滿
齊同
應用無方離心意識
三界六道
自心現。
水月鏡像豈有生滅
汝等知之無
所不備。
師初閱肇論云。
會萬物為己者。
聖人乎。
豁然曰。
聖人無已所不已。
因著參同契
其辭曰。
竺土大仙心。
東西
密相付。
人根有利鈍。
無南北祖
靈源
皎潔
枝派暗流注。
執事元是迷。
契理亦非
悟。
門門一切境。
回互回互
回而更相
涉。
不爾依位住。
色本殊質像。
聲元無樂
苦。
暗合上中言。
明明清濁句。
四大性自
復。
如子得其母。
火熱風動搖。
水濕地堅固。
眼色耳音聲。
鼻香舌醎醋。
然依一一法。
根葉分布
本末歸宗
尊卑用其語。
當明
中有暗。
勿以暗相遇。
暗中有明
勿以明
相覩。
明暗各相對。
比如前後步。
萬物自有
功。
當言用及處。
事存函蓋合。
理應箭鋒
拄。
承言須會宗
勿自立規矩
觸目不會道。
運足焉知路。
進步遠近
迷隔山河固。
白參玄人
光陰虛度
公元613年
(癸酉)○張滂請稅
得錢四十萬緡。
茶稅
始也。
公元616年
(二十七丙子)十二年。
河東節度使禮部尚書
詵。
備禮迎法師澄觀
觀至。
有旨命同
罽賓三藏般若
翻譯烏茶國所進華嚴
梵夾
帝親預譯場一日不至
即差僧寂
依僧欲云。
皇帝國事因緣如法僧事與
清淨
觀承叡旨
翻宣既就進之帝命
華嚴宗旨。
群臣大集
陞高座曰。
我皇
御宇德合乾坤
光宅萬方重譯來貢
東風
入律
西天輸越海之誠。
南印御書
北闕
朝宗之敬。
特回明詔再譯真詮
光闡大猷
增輝新理。
澄觀顧多天幸
欽屬盛明
奉詔
譯場
承旨幽贊
抃躍競惕三復竭愚
天池
喜含百川之味。
塵培華岳
無增萬
仞之高。
虛空之可度。
無邊大也
滄溟而可飲。
法門無盡方也。
塵剎而可
數。
無能測廣也。
離覺所覺朗萬法之幽
邃佛也。
芬敷萬行榮耀德華也。
圓茲行
德飾彼十身嚴也。
貫攝玄微成真光之
彩經也。
總斯七字一部宏綱
將契本
非行莫階。
故說普賢無邊勝行
起解
絕智證圓明
無礙融通現前受用
大悅
賜觀紫方袍
號教授和尚
其後相國齊抗
鄭餘慶高郢
請撰華嚴綱要三卷
相國
李吉甫侍郎歸登駙馬杜琮。
請述正要
卷。
又為南康王韋皐相國武元衡
法界
玄鏡一卷
僕射高崇文
請著鏡燈說文
一卷
司徒嚴綬司空鄭元刺史陸長源
三聖圓融一卷
節度使華觀察使
孟簡中書錢徽拾遺白居易給事杜羔等。
請製七處九會華藏界圖心鏡說文十卷
又與僧錄邃大師十八首十寺三學
流。
華嚴圓覺四分中觀等經律論關脈
三十餘部。
古錦純金隨器任用云。
公元679年
(二十八己卯)十五年。
清涼鎮國大師號
進加天
公元608年
下大僧錄
四月誕節
有司備儀贊迎
教授和上澄觀
入內殿闡揚華嚴宗旨。
陞高座曰。
大哉真界萬法資始
空有
絕相。
言象無迹
妙有得之不有
得之不空
生滅得之真常
緣起
之而交映
我佛得之妙踐真覺廓淨塵習
寂寥萬化之域。
動用一虛之中。
融身
剎以相含。
流聲光而遐燭
我皇得之靈鑒
虛極保合大和
聖文掩於百王
淳風扇於
萬國
玄化以覺夢。
垂天真以性情
不有太虛
曷展無涯之照。
不有真界
淨等空之心。
華嚴教者。
即窮斯旨趣盡其
源流
恢廓宏遠包納冲邃
不可得而思
議矣。
指其源也。
情塵有經智海無外
惑非取重不空
四句之火莫焚。
萬法
門皆入。
二際不一
千變而非多。
交涉兩忘
性相融通無盡
秦鏡
之互照。
猶帝珠之相含。
重重交光歷歷
現。
故得圓至功於頃刻
佛境於塵毛。
佛心眾生新新作佛。
眾生心中諸佛念
念證真。
一字法門
墨書不盡
一毫
善。
空界盡而無窮
語其定也。
冥一心於無
心。
即萬動而常寂
海湛真智光性空
法身影落心水
圓音非叩而長演。
果海
離念心傳
萬行忘照而齊修。
漸頓無得
雙入
四心廣被八難頓超。
一極
二乘絕聽。
當其器也。
百城詢友一道
神。
明正南方盡南矣。
益我為友人皆友
焉遇三毒而三德圓
一塵一心淨。
不變其慮。
萬境順通于道。
契文殊之妙
智。
宛是初心普賢玄門曾無別體
其旨也。
徒修因於曠劫
得其門也。
等諸佛
一朝
諦觀一塵法界在掌。
深智遠識
昧辭單。
塵黷聖聰退座而已
帝時默湛
海印朗然大覺
顧謂群臣曰。
朕之師言
而簡。
辭典而富。
真風第一義天。
聖法清涼朕心。
仍以清涼賜為國師
號。
朕思從來
身心我人及諸法定相斯
為甚倒。
群臣再拜稽首奉明命。
由是
台輔重臣
咸以八戒禮而師之。
(二十九)是歲廬山東林大德熙怡卒。
許堯
佐製其碑曰。
大師熙姓曹氏。
桂陽人也。
前烈垂休積慶
史氏詳之矣。
真如
遠。
其要在乎無垢
妙理不深
其要在乎
見性
本於真實暢其虛無
俾聆芳咀潤孜
請益
則大師之教也。
大師體識靜風
端敏
受具戒於南嶽
律儀東林
趺坐一室
四方學者差肩繼踵
發此柔
軟納其歸依
堯言玉振微文氷釋
崇德
雅美臨壇持法垂五十年。
嘗以至德初
東林寺居耶舍塔院
數逾二紀信心
者懷甘奉贄紛然並進
監厨守藏不遑
受。
既而悉歸精舍頒于眾僧。
大師同門
布衣糲食而已
故推己以見相。
因相而
歸空。
搜閱精微鑽研旨要
甞苦背悶。
而針
不能及也。
故於中夜累歎。
有神撫背
殊形駭物。
斯須乃去。
自茲窮討經論切磋
心要
加以律儀
端靜受持勤至。
感通之應
故難盡書。
至於山鹿歸仁林鳥効祉
大師
公元770年
之室不足駭也。
大曆五年五老峯望彭
蠡臨瀑布
乃剏凌雲精舍
經行之地。
旁引泉竇以滌塵迷
近躡松壑以求清涼
丹崖雲岫勢若屏牖
趨風望景攀危輦
重。
翼如而至者難以數記。
積十餘年乃至
大林精廬
淬法刃然惠炬。
俾夫恂恂
繞者割其縛導其迷洗然自得
貞元中
歸東戒壇院。
吾道已成吾教已行。
五年秋七月門弟子曰。
隨化還。
寂滅
僧臘五十。
報齡七十一。
大師精貫
六藝旁達百氏
甞與故太師魯國公顏真
卿。
丞相趙公憬。
御史大夫公群
吏部侍郎楊公於陵
參禪之侶。
幽鍵
玄言兩得
門人法粲等十餘人傳其教
焉。
高僧傳熙怡異迹尤多
堯佐之文
美雅。
故錄其文而不載其傳。
公元860年
(三十庚辰)十六年逸士劉軻
廬山黃石岩。
高僧異之。
因為記曰。
古老有言
太極
氣積成山嶽洩為川瀆
然則匡阜之境。
大者乎。
庚辰歲山客劉軻來拾怪異
自麓
至頂却下半里餘。
次于黃石岩。
岩中有棲
禪子
不知其幾臘。
乃蹟其輕重頗見其宅
心之地。
及問其住年。
但以手指曰。
髮我植今環人臂。
烏飛兔走吾復何齒。
卯戌之昏旦
霜炎之凍灰。
生落榮顇
留之沿泝
雖云云自彼。
而於我蔑如也。
戲句非岩房峭絕僧行孤峙
人境兩失
宜也
復何言哉。
觀夫雲煙雜乎履舄
靄生於襟袖
群形浩擾併人眸子
煙雨
初霽山光澄練
泠泠仙語如在耳右。
況又
凌競冥冥
焉知不能洪崖接袂浮
連駕
盈縮造化吐納顥氣
慚顏於厚
面。
喧卑臊穢乎。
不得而然者蓋鉤
也餌也。
為利鉤。
利為名餌。
吞鉤食餌
羈鎖
焉得跳躍於此乎。
禪子脫去
桎梏四支宣展
動與雲無心
靜將石何機
物我一致邪徑塞。
所謂斯人不能
住斯境也。
禪師宜春
姓黃氏名常進
久住
遂以其姓易其岩名焉。
公元861年
(三十一辛巳)南嶽雲峯律師法證示寂
師族郭氏。
色厲而仁。
行峻而周。
道廣而不尤
功高
不有
毅然居山之北峯
以為儀表
世之所
賢人大臣者。
南方咸用嚴事
其內
者。
聞大師之言律儀
莫不震動悼懼如聽
誓命
其外者。
聞大師稱道要。
莫不
悽欷忻踴如獲肆宥
故時推人師則專其
首。
詔求教宗則冠其位。
凡度學者五萬人
壽七十有八。
僧臘五十七。
河東柳子厚
公元758年
其塔。
復為之碑曰。
乾元元年月日
皇帝
曰。
予欲俾慈仁怡愈洽于生人
浮圖
允迪
乃命五嶽求厥元德以儀于下。
惟茲
嶽上尚書
其首曰。
雲峯大師法證。
凡蒞
公元801年
事五十年。
貞元十七年乃沒。
其徒曰詮。
遠。
曰振。
曰巽。
曰素。
凡三千餘人
長老
咸來言曰。
吾師軌行峻特器宇弘大
有來
受律者。
吾師示以尊嚴整齊
明列義類
人知其所不為
有來道者
吾師示以高
廣通達一其空有
而人知其所必至
元臣
碩老稽首受教
髫童毀齒踴躍執役
從吾師之命而度者凡五萬人
吾師
燠裘飢不豐食。
歲會其類讀群經
俾聖
言必出。
有以見其大。
又率其伍伐木輦土
佛塔廟洎經典
像法益廣。
有以見其
用。
將沒告門人曰。
吾自始學至去世
嘗有作焉。
然後知其動無不虛靜無不為。
生而知未始來。
沒而知未始往也
其道備
矣。
願刻山石知教之所以大。
其詞曰。
師之
尊嚴有耀。
夫子之詔。
大中以告後
學是効。
師之德簡淵默柔惠以直。
渙焉
而不積。
同焉而皆得。
茲道惟則
師之功勤
勞以庸。
奧祕必通。
以興祠宮
遐邇攸從。
師之族由號而郭。
世德有奕。
從佛於釋。
之壽七十有八。
終始罔闕
丕冐遺烈
蒸蒸
大教是膺。
憲言是懲。
愽愽
恢弘
如川之增。
如雲之興。
如嶽之不崩。
終古其承之。
公元802年
(三十二壬午)○雪下一丈丹霞出家
年六十四矣。
公元803年
(癸未)隱士陸羽卒。
字鴻漸
初為沙門得之
水濱畜之
既長以易自筮得蹇之漸。
曰鴻
于陸
其羽可用以為儀。
乃以陸為姓氏。
名而字之。
師教旁行書
答曰。
終鮮兄弟
絕後嗣。
得為孝乎。
逃去為優人
天寶
中。
太守李齊物異之授以書。
侻陋
吃而辨。
上元中苕溪
沙門道標皎然
善。
自號桑苧翁
闔門著書
召拜太子
學。
不就
茶經三卷
之原之法
之具尤備。
天下益知飲茶矣。
時鬻者至
陶羽形置突間祀之為茶神
開元中
公元801年
逸人王休者。
太白山
每至取溪氷敲
精瑩者煮。
茗共客飲之。
覺林寺僧志
崇取三等
驚雷自奉
萱草帶供
佛。
紫茸待客
赴茶者至以油囊盛餘
滴以歸。
復有常伯熊者。
因慮仝詩。
飲茶之益。
乃取羽之論。
復廣著功。
李季卿宣慰江南
伯熊善煮茶召之。
伯熊執器而前。
季卿再舉杯。
時又有舉
羽者召之。
羽野服挈具而入。
季卿不為禮。
羽愧之更著毀論。
其後成風
致回
入朝驅馬焉。
(三十三)是歲東都聖善大師公卒
翰林
白居易作八漸偈弔之。
其序曰。
居易甞求
心要於師。
賜教焉。
曰觀。
曰覺。
曰定。
慧。
曰明。
曰通。
曰濟。
曰捨。
由是入於耳貫
於心。
嗚呼今師之報身則化。
師之八言
化。
至哉八言
無生忍觀之漸門也。
自觀至捨次而贊之。
一言一偈
謂之
八漸偈。
欲以發揮師之心教。
且明居易
不敢失墜也。
既而升于堂禮于床。
跪而唱
泣而去。
偈曰觀以心中眼。
觀心外相
從何而有。
從何而喪。
觀之又觀。
則辨真
妄覺惟真常在。
為妄所蒙。
真妄苟辨
覺生其中
不離妄有。
得真空定真
若不滅。
妄即不起
六根之源。
湛如止水
是為禪定
脫生死慧專之以定
猶有繫。
濟之以慧。
慧則無滯
如珠在盤。
走珠慧明定慧相合
而後明。
萬物
無遺形。
大圓鏡。
有應無情
 通慧至乃明。
則不昧。
至乃通。
無礙
無礙者何。
變化自在通力
不常
應念而變。
二相非有。
隨求而見。
慈悲
一濟萬捨眾苦既濟
大悲
亦捨。
苦既非真。
悲亦是假。
是故眾生
實無
度者。
(三十四)幽州盤山寶積禪師
僧問。
如何是道。
師曰出。
僧曰。
學人領旨在。
師曰去。
師上
示眾曰。
心若無事萬象不生。
意絕玄機
纖塵何立。
道本無體
因道而立名。
道本
無名
因名而得號。
若言即心即佛
今時
入玄微。
若言非心非佛。
猶是指蹤極則
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學者勞形如猿捉影
大道無中復誰先後
長空絕際何用
量。
空既如斯道復何說。
心月孤圓光吞
萬象
光非照境境亦非存。
光境俱亡復是
何物
禪德譬如擲劍揮空。
論及不及
斯乃空輪無迹劍刃無虧
若能如是
心心
無知
全心即佛。
全佛即人。
人佛無異
為道矣。
禪德
可中學道似地擎山不知
孤峻
石含不知之無瑕。
如此
者。
是名出家
導師云。
法本不相礙。
亦復然。
無為無事人。
猶是金鎖難。
所以
靈源獨耀道絕無生。
大智明真空無迹。
真如凡聖皆是夢言
佛及涅槃並為增語。
禪德
且須自看無人替代
三界無法何處
求心
四大本空佛依何住。
璿機不動寂爾
無言。
覿面相呈更無餘事。
珍重
將順
世。
告眾曰。
有人貌得吾真否。
眾皆將寫得
真呈師。
師皆打之。
弟子普化出曰。
某甲
貌得。
師曰。
何不呈似老僧
普化乃打筋
斗而出。
師曰。
這漢向後風狂接人去在。
師既奄化
勅謚凝寂大師真際之塔。
(三十五)是歲監察御史柳宗元送𤀹上人
淮南
序曰。
金仙氏之道蓋本於孝敬
後積以眾德歸於空無
敷演教戒於中
國者離為異門。
曰禪。
曰法。
曰律。
誘掖
迷濁
世用宗奉
其有修整觀行尊嚴法容
儀範後學者。
以為持律之宗焉。
上人
窮討祕義發明上乘
威儀三千。
造次
必備
以此道宣江湖之人。
江湖之人
悅其風而受賜。
慈航彼岸者蓋千百
計。
天子聞之。
徵至闕下
大明祕殿以問
焉。
道揚本教頗甚稱旨
京師士眾方且
然。
大雲之澤以植德本。
而上不勝
復之恩。
退懷省侍之禮。
懇迫上乞。
遂無
以奪。
由是杖錫東顧振衣晨往
右司員外
郎劉公。
深明世典通達釋教
上人為方
外游。
始榮其至今惜其去。
於是郎署
友。
詩以貺之。
退使孺子執簡而序之。
因繫
其詞曰。
上人專於律行
恒久彌固。
儀形
後學者歟。
誨於生靈觸類蒙福。
積眾
者歟。
覲于高堂視遠如邇
其本孝敬者歟。
若然者是將心歸空無捨筏登地
何從
而識之乎。
古之贈禮必以輕先重。
鄭商
之犒先乘韋
魯侯之贈後吳鼎
今餞詩之
重皆眾吳鼎也。
乘韋之比得序而先之。
且曰。
由禮不敢讓焉。
公元804年
(三十六甲申)南嶽般舟和上卒。
柳子厚第二碑。
其詞曰。
佛法至于衡山
津大師修起
律教。
由其壇場而出者為得正法。
大弟
子曰日悟和上
得師之道以補其處。
浮圖者宗。
世家零陵
蔣姓也。
上心
大而行密。
體卑而道尊
以為由定發慧。
毘尼為之室字。
執業東林恩大師
究觀祕義
乃歸傳教
不覩文字
懸判深
登壇蒞事度比丘眾凡千人者。
三十
有七而道不慁。
以為去凡即聖必以三昧
為之軌道
遂服勤於紫霄遠大師
修明
得以觀佛。
活入性海洞開真源
道場
長跪右遶
不衡不倚凡七日者
百有二
十而志不衰
開元中定制度。
師乃居
本郡龍興寺
肅宗天下名山
大德
人。
茲嶽尤重。
推擇居首
師乃即崇嶺是作
精室。
林莽岩巒
殿舍宏大廊廡修直
不命而𢼹力。
不祈而薦貨。
凡南方人顓念
三昧者。
由於是。
命曰般舟臺焉。
和上
生十三年而始出家
九年受具戒。
十年而處壇場
又三十七年而當貞元二
公元794年
十年正月二十七日于茲室。
嗚呼無得
而修。
故念為實相。
不取於法。
故律為大
乘。
壞衣不飾。
揣食不味
覆薦服役
凡出於
生物者擯而勿用
不自知其慈。
攝取調御
歸於正真者動而成群
不自知其教。
行方一性恒如。
寂用之涯不可得也。
弟子曰景秀。
嗣居法會
欲廣其師之德延
罔極
申明陳辭俾刊之茲碑。
銘曰。
南被
及津而尊。
威儀有嚴。
載闢其門。
吾師是嗣。
增𤀹道源
度眾逾廣。
大明群昏
乃興毘尼
微密是論。
八萬總結
彰於一言
聲聞熙熙
遐邇來奔
如木既拔。
有植其根。
乃法般舟。
奧妙斯存。
百億冥會
觀于化元
同道祈祈
功庸以敦。
如水期壅。
之無垠。
求人師。
登我先覺
赫矣明命
表茲靈嶽
于彼南阜
齋宮爰作。
負揭致貨。
時靡要約
袒奮程力。
不呼而諾。
是刈是鑿。
既塗既
斲。
層架孔碩
延後學。
出不牛馬
服不
絮帛
匪安其躬。
亦菲其食。
勤而不勞
用恒寂。
縱而不傲。
在捨恒得。
融混合。
究其跡。
懿茲遺光
式是嘉則
容貌往矣。
無極
其徒追思
𢋫薦茲石。
公元769年
(三十七己酉)順宗誦永貞(德宗長子
好浮圖教。
清涼國師
性寬仁愛
尤善
公元6年
隸。
壽四十六崩咸寧殿
葬豊陵。
居攝一年)。
公元794年
(三十八)是歲九月太尉中書令韋臯薨。
生。
厥父飯僧祈福
忽有應真尊者至。
齋畢
乳媼抱兒求呪願
尊者起謂眾曰。
此兒諸
武侯也。
他日美政於蜀。
宜以武字之。
言訖恍然不見
其後臯游官出處節義
公元805年
名。
大概武侯相類
蜀二十有一年
南康群王。
有德在民。
四川至今奉祀之。
釋氏法。
嘉州石像初成。
臯為之記。
曰。
頭圍千尺目廣二丈
其餘相好一一稱
是。
世美其簡而雅。
又甞訓鸚鵡念佛
鵡斃以桑門故事闍維之。
舍利
臯為之
記曰。
元精五氣萬類
鱗介毛羽
有感清英純粹者矣。
炳耀離火。
或稟其
蒼精
皆應乎人文以奉若時政。
則有革彼
禽類習乎能言
空相不念
真骨
已斃。
殆非元聖示現感於人心
同夫異緣
一真化。
前歲有獻鸚鵡鳥者曰。
鳥聲
容可觀。
中華
河東裴氏者。
志樂金
仙之道。
西方珍禽
嬉和演暢
音。
以此鳥名梵經殊常類。
意佛身所
化。
常狎而敬之
始告以六齋之禁。
比及
非時之食。
終夕不視。
可以矯激流俗
端嚴梵倫。
或教持佛名號曰。
當由有念
以至無念
仰首奮翅若承善聽
其後
俾之念佛
默然而不答。
或謂不念
唱言阿彌陀
歷試如一曾無爽異
余謂其
以有念為緣生
無念為真際。
緣生不答以
緣起也。
真際言言本空也。
虛室
發和雅音
穆如笙篁靜鼓天風
下上
其音念念相續
之者莫不洗然嘉善
矣。
嗚呼有辰乎。
緣其盡乎。
今年七月
悴爾不懌
七日而甚。
馴養者知將盡。
乃鳴
磬而告曰。
西歸乎。
為爾擊磬。
爾其
念。
一擊一稱彌陀佛。
洎十擊磬而十
念成。
斂翼委足不震不仆。
然而絕。
按釋
典。
十念往生西方
又云。
得佛惠者歿有
舍利
知其說者固不隔殊類哉。
遂命以闍
維之法焚之。
餘燼之末果有舍利十餘粒。
炯爾耀目瑩然在掌。
識者驚視聞者駭聽
咸曰。
可以誘迷利世。
安往而非菩薩
化歟。
時有高僧惠觀。
甞詣三學山巡禮
迹。
聞說此鳥涕淚悲泣
請以舍利靈山
陶甓建塔旌異之。
余謂此禽存而有道
歿而有徵
古之所以通聖賢階至化者。
蛇軀以嗣帝中。
鳥身建侯
紀乎冊
書。
其誰曰語怪
而況此鳥有弘於道流
昭昭
胡可默已。
是用不愧
直書于辭。
是歲八月
順宗遜于位。
皇太子立。
是為憲
宗。
順宗甞在東宮
佛光如滿禪師
曰。
佛從何方來。
滅向何方去。
既言常住世。
今佛在何處
答曰。
佛從無為來。
滅向無為
去。
法身虛空
常住無心處。
有念歸無
念。
有住無住
來為眾生來。
去為眾生
去。
清淨真如海。
湛然常住
智者善思惟。
更勿生疑慮。
帝又問曰。
佛向王宮生。
滅向
雙林滅。
住世四十九。
又言無法說。
山河
大海
天地日月
時至歸盡
誰言不生
滅。
疑情猶若斯。
智者分別
滿復答曰。
本無為。
迷情分別
法身虛空
未曾
有生滅。
有緣佛出世
無緣入滅
處處
眾生
猶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斷。
非生亦非
滅。
生亦未曾生。
滅亦未曾滅。
了見無心
處。
自然無法說。
帝聞大悅
又甞問心要
清涼國師
國師答之。
其略曰。
至道本乎
其心。
心法本乎無住
無住心體靈知不昧
性相寂然包含德用
該攝內外能深能廣
非有非空。
不生不滅
無終無始
之而
得。
之而不離
現量則惑苦紛然
真性空明廓徹。
即心即佛
唯證者方
知。
然有證有知
慧日沈沒於有地。
無照無悟。
則昏雲掩蔽於空門
一念
生。
前後際斷照體獨立
物我皆如直造
心源
無智無得
不取不捨
無對無修。
然迷
相依真妄相待
若求真去妄。
如棄影勞
形。
若體妄即真
似處陰影滅。
若無心妄
照。
萬慮都捐。
任運寂知。
眾行
啟。
放曠任其去住
靜鑑覺其源流
語默
玄微
動靜未離法界
言止則雙亡知寂。
觀則雙照寂知。
語證則不示人
說理
則非證不了
是以悟寂無寂真知無知
知寂不二一心
空有雙亡中道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十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