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 第 563b 页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一
嘉兴路大中祥符禅寺
住持华亭念常集
唐(姓李氏王土德都二京)雷氏曰(神太高则中睿玄肃代德顺宪穆景文武宣懿僖昭哀濮亡。
唐主二十二。二百九十二年)。
(戊寅) 高祖神尧皇帝渊改武德(字叔德。陇西成纪人。其先武昭王李
皓之后。李歆弘农太守重耳金门镇将熙李天锡周八柱虎。西魏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与李弼等八人佐
周有功。皆为柱国号八柱也。虎卒周追其功封唐国公。公生炳。袭封唐公。高祖父也。仕隋为安州总管。
生高祖于长安。紫气充庭。体有三乳。性宽仁厚。又袭唐公。隋恭帝进封唐王。既太宗世。民知隋必亡。谋举
卷十一 第 563c 页 T49-0563.png
大事。祖从之。秋七月举义兵。冬十一月克京城。明年夏五月恭逊位于高祖。即位于长安。改国号唐。在位
九年。寿七十一崩。葬献陵内禅太宗太宗。佛心天子也。创基定业廊清方维。传世二十二。凡二百九十二
年。自开辟以来。有天下者俱未若唐甚盛也。吾教盛衰常与帝道相望。由是内外护圣贤之多典章之备。亦
无出此朝。故于唐颇称全书幸名教君子。与夫吾属后之来者有以稽考焉)。
七庙制(东西直排皆面阳明。始祖居中。三昭居左三穆居右次序如是)。
(二) 帝受隋禅百官拜舞。僧但山呼拱立一面。
鄂国公尉迟敬德金吾卫将军刘文靖奏
曰。僧未登圣。俱是凡夫。何乃高揖王侯父
母反拜。孰可忍也。帝令定儒释优劣编入
朝典议讫表闻。不合拜上。
(己卯) 定租税法。
(甲申) 七年二月丁巳。高祖释奠于国学召名
儒僧道论义。道士刘进喜问沙门惠乘曰。
悉达太子六年苦行求證道果。是则道能生
佛。佛由道成。故经曰。求无上道又曰体解
大道发无上心。以此验之。道宜先佛。乘曰。
震旦之于天竺。犹环海之比鳞洲。老君与
佛先后三百馀年。岂昭王时佛而求敬王之
道哉。进喜曰。太上大道先天地生。郁勃洞
灵之中。炜烨玉清之上。是佛之师也。乘曰。
按七籍九流。经国之典宗本周易。五运相
生二仪斯辟。妙万物之谓神。一阴一阳之
谓道。宁云别有大道先天地生乎。道既无
名。曷由生佛。中庸曰。率性之谓道车胤曰。
在己为德。及物为道。岂有顶戴金冠身披
黄褐鬓垂素发手执玉璋居大罗之上独称
大道。何其谬哉。进喜无对。已而太学博士
陆德明随方立义。遍析其要。帝悦曰。三人
九年。寿七十一崩。葬献陵内禅太宗太宗。佛心天子也。创基定业廊清方维。传世二十二。凡二百九十二
年。自开辟以来。有天下者俱未若唐甚盛也。吾教盛衰常与帝道相望。由是内外护圣贤之多典章之备。亦
无出此朝。故于唐颇称全书幸名教君子。与夫吾属后之来者有以稽考焉)。
七庙制(东西直排皆面阳明。始祖居中。三昭居左三穆居右次序如是)。
(二) 帝受隋禅百官拜舞。僧但山呼拱立一面。
鄂国公尉迟敬德金吾卫将军刘文靖奏
曰。僧未登圣。俱是凡夫。何乃高揖王侯父
母反拜。孰可忍也。帝令定儒释优劣编入
朝典议讫表闻。不合拜上。
(己卯) 定租税法。
(甲申) 七年二月丁巳。高祖释奠于国学召名
儒僧道论义。道士刘进喜问沙门惠乘曰。
悉达太子六年苦行求證道果。是则道能生
佛。佛由道成。故经曰。求无上道又曰体解
大道发无上心。以此验之。道宜先佛。乘曰。
震旦之于天竺。犹环海之比鳞洲。老君与
佛先后三百馀年。岂昭王时佛而求敬王之
道哉。进喜曰。太上大道先天地生。郁勃洞
灵之中。炜烨玉清之上。是佛之师也。乘曰。
按七籍九流。经国之典宗本周易。五运相
生二仪斯辟。妙万物之谓神。一阴一阳之
谓道。宁云别有大道先天地生乎。道既无
名。曷由生佛。中庸曰。率性之谓道车胤曰。
在己为德。及物为道。岂有顶戴金冠身披
黄褐鬓垂素发手执玉璋居大罗之上独称
大道。何其谬哉。进喜无对。已而太学博士
陆德明随方立义。遍析其要。帝悦曰。三人
卷十一 第 564a 页 T49-0564.png
皆勍敌也。然德明一举辄蔽之。可谓贤矣。
遂各赐之帛。
(三 乙酉) 太史令庾俭。耻以术官。荐傅奕自代。奕
在隋为黄冠。甚不得志。既承革政得志朝
廷。及为令有道士傅仁均者。颇闲历学。
奕举为太史丞遂与之附合。上疏请除罢
释教事。十有一条其略曰。佛在西域言妖
路远。汉译胡经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
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而逃租赋。
演其妖书述其邪法伪启三途谬彰六道。
恐訹愚夫诈欺庸品。凡百黎庶通识者稀。
不究根源信其矫妄。仍追既往之罪。虚拟
将来之福。至有躬造恶逆触法抵刑。方乃
狱中礼佛口诵梵言。晓夕忘疲视免其罪。
且死生寿夭本于自然。刑德威福关之人
君。而愚僧矫托皆言由佛。窃人主权攘造
化理。其为害政良可悲也书曰。惟辟作福。
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
食。害于而家。凶于而国。自五帝三王。皆未
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长久。至汉明始立
胡祠。令西域乘门自传其法西晋已前不
许中国之人髡发出家。洎符石乱华。乃弭
厥禁政虐祚短。皆由佛教致灾。梁武齐宣
尤足为戒。昔褒姒一女荧惑幽王致亡其
国。况今僧尼十万。刻绘泥像以耗天下者
乎。陛下以十万之众。自相夫妇。十年滋产。
十年教训。自可足食足兵四海免蚕食之
患。百姓知威福所自。则妖妄之风息而淳
朴之化还也。且古今忠谏鲜不逮祸。近北
遂各赐之帛。
(三 乙酉) 太史令庾俭。耻以术官。荐傅奕自代。奕
在隋为黄冠。甚不得志。既承革政得志朝
廷。及为令有道士傅仁均者。颇闲历学。
奕举为太史丞遂与之附合。上疏请除罢
释教事。十有一条其略曰。佛在西域言妖
路远。汉译胡经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
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而逃租赋。
演其妖书述其邪法伪启三途谬彰六道。
恐訹愚夫诈欺庸品。凡百黎庶通识者稀。
不究根源信其矫妄。仍追既往之罪。虚拟
将来之福。至有躬造恶逆触法抵刑。方乃
狱中礼佛口诵梵言。晓夕忘疲视免其罪。
且死生寿夭本于自然。刑德威福关之人
君。而愚僧矫托皆言由佛。窃人主权攘造
化理。其为害政良可悲也书曰。惟辟作福。
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
食。害于而家。凶于而国。自五帝三王。皆未
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长久。至汉明始立
胡祠。令西域乘门自传其法西晋已前不
许中国之人髡发出家。洎符石乱华。乃弭
厥禁政虐祚短。皆由佛教致灾。梁武齐宣
尤足为戒。昔褒姒一女荧惑幽王致亡其
国。况今僧尼十万。刻绘泥像以耗天下者
乎。陛下以十万之众。自相夫妇。十年滋产。
十年教训。自可足食足兵四海免蚕食之
患。百姓知威福所自。则妖妄之风息而淳
朴之化还也。且古今忠谏鲜不逮祸。近北
卷十一 第 564b 页 T49-0564.png
齐章仇子他献言。僧尼縻损国家。塔寺虚
费金帛。为诸僧尼附会宰相依托妃主阳
谗阴谤。子他卒死都市。及周武入齐首封
其墓。臣虽不敏窃希其踪。疏奏。不报。
(丙戌) 九年太史令傅奕。前后七上疏请除罢
释氏。词皆激切。帝春秋高而优柔无断。颇
信之。以其疏付群臣杂议。大臣皆言佛法
兴自累朝。弘善遏恶冥助国家。理无废弃。
独太仆卿张道源。附奕称其奏合理。宰相
萧瑀廷斥奕曰。佛圣人也。奕为此议非圣
人者无法。请寘严刑。奕曰。礼本于事亲。
终于事君。此则忠孝之礼著。臣子之道成。
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抗天子。以
继体悖所亲。瑀非出于空桑。而反尊无父
之教。臣闻非孝者无亲。瑀之谓矣。瑀曰。
地狱正为此人设也(已上见旧唐史)。
(四) 帝复以奕疏。颁示诸僧问。出家于国何
益。时法师法琳者。姓陈氏。颖川人。祖因从
宦寓襄阳。后住长安齐法寺。作破邪论二
卷。博引图史及道教经籍。大略申明佛教。
彻万法之源。而孔老立言。特域中之治。未
阳远涂。非尽究竟之理。凡出家者。守志
明道。弘善兴福。启迪昏迷利国非浅。法师
明概作决对奕谤佛僧事八条。法师惠乘
作辩正论。十喻九箴。破道士李仲卿十异
九迷之谬。琳等奉表奏上。并致启秦王。而
门下典仪李师政。著内德论三篇。开陈
佛化之益。仍自序而进之。其词曰。若夫十
力调御。运法舟于苦海。三乘汲引。坦夷途
费金帛。为诸僧尼附会宰相依托妃主阳
谗阴谤。子他卒死都市。及周武入齐首封
其墓。臣虽不敏窃希其踪。疏奏。不报。
(丙戌) 九年太史令傅奕。前后七上疏请除罢
释氏。词皆激切。帝春秋高而优柔无断。颇
信之。以其疏付群臣杂议。大臣皆言佛法
兴自累朝。弘善遏恶冥助国家。理无废弃。
独太仆卿张道源。附奕称其奏合理。宰相
萧瑀廷斥奕曰。佛圣人也。奕为此议非圣
人者无法。请寘严刑。奕曰。礼本于事亲。
终于事君。此则忠孝之礼著。臣子之道成。
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抗天子。以
继体悖所亲。瑀非出于空桑。而反尊无父
之教。臣闻非孝者无亲。瑀之谓矣。瑀曰。
地狱正为此人设也(已上见旧唐史)。
(四) 帝复以奕疏。颁示诸僧问。出家于国何
益。时法师法琳者。姓陈氏。颖川人。祖因从
宦寓襄阳。后住长安齐法寺。作破邪论二
卷。博引图史及道教经籍。大略申明佛教。
彻万法之源。而孔老立言。特域中之治。未
阳远涂。非尽究竟之理。凡出家者。守志
明道。弘善兴福。启迪昏迷利国非浅。法师
明概作决对奕谤佛僧事八条。法师惠乘
作辩正论。十喻九箴。破道士李仲卿十异
九迷之谬。琳等奉表奏上。并致启秦王。而
门下典仪李师政。著内德论三篇。开陈
佛化之益。仍自序而进之。其词曰。若夫十
力调御。运法舟于苦海。三乘汲引。坦夷途
卷十一 第 564c 页 T49-0564.png
于火宅。劝善进德之广。七经所不逮。戒恶
防患之深。九流莫之比。但穷神知化。其言
宏大而可惊。去惑绝尘厥轨清邈而难蹈。
华夷仕庶朝野文儒。各附所安鲜味斯道。
自非研精以考真妄。沈思而察苦空。无以
立匪石之信根。去若亡之疑。盖远则净名
妙德。弘道胜而服勤。近则天亲龙树。悟理
真而敦悦。罗什道安之笃学。究玄宗而益
敬。僧睿惠远之归信。迄皓首而弥坚。迈士
安之淫书。甚宣尼之玩易。千金未足惊其
视。八音不能改其听闻之博而乐愈深。思
之深而信弥笃。皆欲罢而不能。则其非妄
也必矣。我皇诞膺天命弘济区宇。覆等苍
旻载均厚地扫氛祲清八表救涂炭宁兆
民。五教惟敷九功惟叙。总万古之徽猷。改
百王之馀弊。网罗庶善。崇三宝以津梁芟
夷群恶。迸四部之稊莠。遵付嘱之遗旨。弘
绍隆之要术。功德崇高昊天罔喻。但缙绅
之士祖述多途。各师所学异论蜂起。或谓
三王无佛而年永。二石有僧而政虐。损化
由于奉佛。益国在于废僧。苟明偏见未申
通理。博考兴王足證浮伪。何则亡秦者胡
亥。时无佛而土崩。兴佛者汉明。世有僧而
国治。周除佛寺。而天元之祚未永。隋弘释
教。而开皇之令无虐盛衰由布政。治乱
在庶官。归咎佛僧实非通论。且佛唯弘善。
不长恶于臣民。戒本防非何损治于家国。
若人人守善家家奉戒。则刑罚何得而广。
祸福无由而作。骐骥虽骏不乘无以致远。
防患之深。九流莫之比。但穷神知化。其言
宏大而可惊。去惑绝尘厥轨清邈而难蹈。
华夷仕庶朝野文儒。各附所安鲜味斯道。
自非研精以考真妄。沈思而察苦空。无以
立匪石之信根。去若亡之疑。盖远则净名
妙德。弘道胜而服勤。近则天亲龙树。悟理
真而敦悦。罗什道安之笃学。究玄宗而益
敬。僧睿惠远之归信。迄皓首而弥坚。迈士
安之淫书。甚宣尼之玩易。千金未足惊其
视。八音不能改其听闻之博而乐愈深。思
之深而信弥笃。皆欲罢而不能。则其非妄
也必矣。我皇诞膺天命弘济区宇。覆等苍
旻载均厚地扫氛祲清八表救涂炭宁兆
民。五教惟敷九功惟叙。总万古之徽猷。改
百王之馀弊。网罗庶善。崇三宝以津梁芟
夷群恶。迸四部之稊莠。遵付嘱之遗旨。弘
绍隆之要术。功德崇高昊天罔喻。但缙绅
之士祖述多途。各师所学异论蜂起。或谓
三王无佛而年永。二石有僧而政虐。损化
由于奉佛。益国在于废僧。苟明偏见未申
通理。博考兴王足證浮伪。何则亡秦者胡
亥。时无佛而土崩。兴佛者汉明。世有僧而
国治。周除佛寺。而天元之祚未永。隋弘释
教。而开皇之令无虐盛衰由布政。治乱
在庶官。归咎佛僧实非通论。且佛唯弘善。
不长恶于臣民。戒本防非何损治于家国。
若人人守善家家奉戒。则刑罚何得而广。
祸福无由而作。骐骥虽骏不乘无以致远。
卷十一 第 565a 页 T49-0565.png
药石徒丰未饵焉能愈疾。项籍丧师。非范
增之无算。石氏兴虐。岂浮图之不仁。但为
违之而暴乱。未有遵之而凶虐。由此观之。
亦足明矣。复有谓正觉为妖神。比净居于
淫祀。訾而谤之。无所不至。圣朝劝善。立伽
蓝以崇福。迷民兴谤。反功德以为尤。此深
讪上。非徒毁佛。愚窃抚心而太息。所以发
愤而含毫者也。忝赖皇恩预沾法雨。切磋
所惑积稔于兹。信随闻起。疑因解灭。昔尝
苟訾而不信。今则笃信而无毁。近推诸己
广以量人。凡百轻毁而弗钦。皆为讨论之
未究。若令探赜索隐。功齐于澄什。必皆深
信笃敬。志均于名僧矣。师政学匪钩深识
不臻妙。少有所闻微去其惑。谨课庸短著
论三篇。辨惑第一明邪正之通蔽。通命第二
辨殃庆之倚伏。空有第三破断常之执见。
覈之以群言。考之以众善。上显圣朝之净
福。下析淫祀之虚非。徒有斯意实乏其材。
属词鄙陋援證肤浅。虽竭愚勤何宣圣德。
庶同病于未愈者。闻浅譬而深悟也。如藩
篱之卉。或蠲疾于腹心。藜藿之餐。傥救馁
于沟壑。若金丹在目玉馔盈。桉顾瞻菲薄
良足陋矣。内德论辨惑篇第一。其略曰。有
辨聪书生。谓忠正君子曰。盖闻释迦生于
天竺。修多出自西胡。名号无俦于周孔。功
德靡称于典谟寔远夷所尊若。非中夏之
师儒。逮摄摩腾之入汉。及康僧会之游吴。
显舍利于南国。起招提于东都。自兹厥后乃
尚浮图。沙门盛洙泗之众。精舍类王侯之
居。既营之于[塽-(爻*爻)+((人/人)*(人/人))]垲。又资之以膏腴。擢修幢
增之无算。石氏兴虐。岂浮图之不仁。但为
违之而暴乱。未有遵之而凶虐。由此观之。
亦足明矣。复有谓正觉为妖神。比净居于
淫祀。訾而谤之。无所不至。圣朝劝善。立伽
蓝以崇福。迷民兴谤。反功德以为尤。此深
讪上。非徒毁佛。愚窃抚心而太息。所以发
愤而含毫者也。忝赖皇恩预沾法雨。切磋
所惑积稔于兹。信随闻起。疑因解灭。昔尝
苟訾而不信。今则笃信而无毁。近推诸己
广以量人。凡百轻毁而弗钦。皆为讨论之
未究。若令探赜索隐。功齐于澄什。必皆深
信笃敬。志均于名僧矣。师政学匪钩深识
不臻妙。少有所闻微去其惑。谨课庸短著
论三篇。辨惑第一明邪正之通蔽。通命第二
辨殃庆之倚伏。空有第三破断常之执见。
覈之以群言。考之以众善。上显圣朝之净
福。下析淫祀之虚非。徒有斯意实乏其材。
属词鄙陋援證肤浅。虽竭愚勤何宣圣德。
庶同病于未愈者。闻浅譬而深悟也。如藩
篱之卉。或蠲疾于腹心。藜藿之餐。傥救馁
于沟壑。若金丹在目玉馔盈。桉顾瞻菲薄
良足陋矣。内德论辨惑篇第一。其略曰。有
辨聪书生。谓忠正君子曰。盖闻释迦生于
天竺。修多出自西胡。名号无俦于周孔。功
德靡称于典谟寔远夷所尊若。非中夏之
师儒。逮摄摩腾之入汉。及康僧会之游吴。
显舍利于南国。起招提于东都。自兹厥后乃
尚浮图。沙门盛洙泗之众。精舍类王侯之
居。既营之于[塽-(爻*爻)+((人/人)*(人/人))]垲。又资之以膏腴。擢修幢
卷十一 第 565b 页 T49-0565.png
而曜日。拟甲第而当衢。王公大臣助之以
金帛。农商富族施之以田庐。其福利之焉
在。何遵崇之有馀也。未若销像而绝鑴铸。
货泉可以无费。毁经以禁缮写。笔纸不为
之贵。废僧以从编户。益黍稷之馀税。坏塔
以补不足。广赈恤之仁惠。欲诣阙而效愚
忠。上书而献斯计。窃谓可以益国而利民
矣。吾子以为何如乎。忠正君子曰。是何言
之过欤。余昔笃志于儒林。又措心于文苑。
颇同吾子之言论。良由闻法之迟晚。赖指
南以去惑。幸失途之未远。每省过而责躬。
则临餐而忘饭。子若博考而深计。亦将悔
迷而知返矣。窃闻有太史令傅君者。又甚
于曩日之惑焉。内自省于昔迷。则十同其
五矣。请辩傅君之惑言。以释吾子之邪执。
傅谓佛法本出于西胡。不应奉之于中国。
余昔同此惑焉。今则悟其不然矣。夫由余
出自西戎。辅秦穆而开伯业。日磾生于北
狄。侍汉武而除危害。臣既有之。师亦宜尔。
何必取其同俗而舍于异方乎。师以道大
为尊。无论于彼此。法以善高为胜。不计于
遐迩。若夫尚仁为美去欲称高。戒积恶之
馀殃。劝为善以邀福。百家之所同。七经无
以易。但褊浅而未深至。龌龊而不周广。
其恕己及物。孰与佛之弘乎。其睹未知本。
孰与佛之远乎。其劝善惩恶。孰与佛之
广乎。其明空析有。孰与佛之深乎。由此
观之。其道妙矣。圣人之德。何以加焉。岂
得生于异域而贱其道。出于远方而弃其
宝。夫绝群之骏。非唯中邑之产。旷世之
金帛。农商富族施之以田庐。其福利之焉
在。何遵崇之有馀也。未若销像而绝鑴铸。
货泉可以无费。毁经以禁缮写。笔纸不为
之贵。废僧以从编户。益黍稷之馀税。坏塔
以补不足。广赈恤之仁惠。欲诣阙而效愚
忠。上书而献斯计。窃谓可以益国而利民
矣。吾子以为何如乎。忠正君子曰。是何言
之过欤。余昔笃志于儒林。又措心于文苑。
颇同吾子之言论。良由闻法之迟晚。赖指
南以去惑。幸失途之未远。每省过而责躬。
则临餐而忘饭。子若博考而深计。亦将悔
迷而知返矣。窃闻有太史令傅君者。又甚
于曩日之惑焉。内自省于昔迷。则十同其
五矣。请辩傅君之惑言。以释吾子之邪执。
傅谓佛法本出于西胡。不应奉之于中国。
余昔同此惑焉。今则悟其不然矣。夫由余
出自西戎。辅秦穆而开伯业。日磾生于北
狄。侍汉武而除危害。臣既有之。师亦宜尔。
何必取其同俗而舍于异方乎。师以道大
为尊。无论于彼此。法以善高为胜。不计于
遐迩。若夫尚仁为美去欲称高。戒积恶之
馀殃。劝为善以邀福。百家之所同。七经无
以易。但褊浅而未深至。龌龊而不周广。
其恕己及物。孰与佛之弘乎。其睹未知本。
孰与佛之远乎。其劝善惩恶。孰与佛之
广乎。其明空析有。孰与佛之深乎。由此
观之。其道妙矣。圣人之德。何以加焉。岂
得生于异域而贱其道。出于远方而弃其
宝。夫绝群之骏。非唯中邑之产。旷世之
卷十一 第 565c 页 T49-0565.png
珍。不必诸华之物。汉求西域之名马。魏
收南海之明珠。贡犀象之牙角。采翡翠
之毛羽。物生远域尚于此而为珍。道出
遐方独奈何而可弃。若药物出于戎夷。禁
咒起于胡越。苟可以蠲邪而去疾。岂以远
来而不用之哉。夫灭三毒以證无为。其
蠲邪也大矣。除八苦而致常乐。其去疾也
深矣。何得拘夷夏而计亲疏乎。况百亿日
月之下。三千世界之内。则中在于彼域。不
在此方矣。传计诗书所未言。以为修多不
足尚。余昔同此惑焉。今又悟其不然矣。夫
天文历象之秘奥。地理山川之卓诡。经脉
孔穴之诊候。针药符咒之方术。诗书有所
不载。周孔未之明言。然考之吉凶有时而
徵矣。察其行用而多效矣。且又周孔未言
之物。蠢蠢无穷。诗书不载之法。茫茫何限。
信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何得拘六经之
局教。而背三乘之通旨哉。夫能事未兴于
上古。圣人开务于后世。故栋宇易橧巢之
居。文字代结绳之制。饮血茹毛之馔。则先
用而未珍。火化粒食之功。虽后作而非弊。
彼用舍之先后。非理教之通蔽。岂得以诗
书早播而得隆。修多晚至而当替。人有幼
啖藜藿长饭粱肉。少为布衣老遇侯服。岂
得以藜藿先获谓胜粱肉之味。侯服晚遇
不如布衣之贵乎。万物有迁三宝常住。寂
然不动感而遂通。化身示隐显之迹。法体
绝兴亡之数。非初诞于王宫。不长逝于双
树。何得论生灭于赴感。计修促于来去乎。
收南海之明珠。贡犀象之牙角。采翡翠
之毛羽。物生远域尚于此而为珍。道出
遐方独奈何而可弃。若药物出于戎夷。禁
咒起于胡越。苟可以蠲邪而去疾。岂以远
来而不用之哉。夫灭三毒以證无为。其
蠲邪也大矣。除八苦而致常乐。其去疾也
深矣。何得拘夷夏而计亲疏乎。况百亿日
月之下。三千世界之内。则中在于彼域。不
在此方矣。传计诗书所未言。以为修多不
足尚。余昔同此惑焉。今又悟其不然矣。夫
天文历象之秘奥。地理山川之卓诡。经脉
孔穴之诊候。针药符咒之方术。诗书有所
不载。周孔未之明言。然考之吉凶有时而
徵矣。察其行用而多效矣。且又周孔未言
之物。蠢蠢无穷。诗书不载之法。茫茫何限。
信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何得拘六经之
局教。而背三乘之通旨哉。夫能事未兴于
上古。圣人开务于后世。故栋宇易橧巢之
居。文字代结绳之制。饮血茹毛之馔。则先
用而未珍。火化粒食之功。虽后作而非弊。
彼用舍之先后。非理教之通蔽。岂得以诗
书早播而得隆。修多晚至而当替。人有幼
啖藜藿长饭粱肉。少为布衣老遇侯服。岂
得以藜藿先获谓胜粱肉之味。侯服晚遇
不如布衣之贵乎。万物有迁三宝常住。寂
然不动感而遂通。化身示隐显之迹。法体
绝兴亡之数。非初诞于王宫。不长逝于双
树。何得论生灭于赴感。计修促于来去乎。
卷十一 第 566a 页 T49-0566.png
傅氏誉老子而毁释迦。赞道书而非佛教。
余昔同此惑焉。今又悟其不然矣。夫释老
之为体。一而不二矣。同蠲有欲之累。俱显
无为之宗。老氏明而未融。释典言臻其极。
道若果是佛。固同是而无非。佛若果非道。
亦可非而无是。理非矛盾之异。人怀向背
之殊。既同众狙之喜怒。又似叶公之爱畏。
至如柱下道德之旨。漆园内外之篇。雅奥
而难加。清高而可尚。窃尝读之。无间然矣。
岂以信奉释典而苟訾之哉。抑又论夫死生
无穷之缘。报应不朽之旨。释氏之所创明。
黄老未之言及。不知今之道书何因类于佛
典。论三世以劝刑。出九流之轨躅。若目睹
而言之。则同佛而等其照。若耳闻而放之。
则师佛而遵其说。同照则同不当非。相师
则师不可毁。誉道而非佛。何谬之甚哉。傅
云。佛是妖魅之气寺为淫邪之祀。此其未
思之甚也。妖唯作㜸。岂弘十善之化。魅必
凭邪。宁兴八正之道。妖犹畏狗。魅亦惧猫。
何以降帝释之高心。摧天魔之神力。又如
图澄罗什之侣。道安惠远之俦。高德高名。
非醉非狂。岂容舍爱辞荣求魑魅之邪道。
勤身苦节事魍魉之妖神。又自昔东汉至
我大唐。代代而禁妖言处处而断淫祀。岂
容舍其财力放其士民。营魑魅之堂塔。入
魍魉之徒众。又有宰辅冠盖人伦羽仪王
导庾亮之徒。戴逵许询之辈。置情天人之
际。抗迹烟霞之表。并禀教而归依。皆厝心
以崇信。岂容尊妖奉魅以自屈乎。良由睹
余昔同此惑焉。今又悟其不然矣。夫释老
之为体。一而不二矣。同蠲有欲之累。俱显
无为之宗。老氏明而未融。释典言臻其极。
道若果是佛。固同是而无非。佛若果非道。
亦可非而无是。理非矛盾之异。人怀向背
之殊。既同众狙之喜怒。又似叶公之爱畏。
至如柱下道德之旨。漆园内外之篇。雅奥
而难加。清高而可尚。窃尝读之。无间然矣。
岂以信奉释典而苟訾之哉。抑又论夫死生
无穷之缘。报应不朽之旨。释氏之所创明。
黄老未之言及。不知今之道书何因类于佛
典。论三世以劝刑。出九流之轨躅。若目睹
而言之。则同佛而等其照。若耳闻而放之。
则师佛而遵其说。同照则同不当非。相师
则师不可毁。誉道而非佛。何谬之甚哉。傅
云。佛是妖魅之气寺为淫邪之祀。此其未
思之甚也。妖唯作㜸。岂弘十善之化。魅必
凭邪。宁兴八正之道。妖犹畏狗。魅亦惧猫。
何以降帝释之高心。摧天魔之神力。又如
图澄罗什之侣。道安惠远之俦。高德高名。
非醉非狂。岂容舍爱辞荣求魑魅之邪道。
勤身苦节事魍魉之妖神。又自昔东汉至
我大唐。代代而禁妖言处处而断淫祀。岂
容舍其财力放其士民。营魑魅之堂塔。入
魍魉之徒众。又有宰辅冠盖人伦羽仪王
导庾亮之徒。戴逵许询之辈。置情天人之
际。抗迹烟霞之表。并禀教而归依。皆厝心
以崇信。岂容尊妖奉魅以自屈乎。良由睹
卷十一 第 566b 页 T49-0566.png
妙知真使之然耳。又傅氏之先。毅字武仲。
高才硕学世号通人。辩显宗之祥梦。證金
人之冥感。释道东被毅有功焉。窃揆傅令
之才识。未可齐于武仲也。何为毁佛谤法。
与其先之反乎。吴尚书令阚泽对吴主孙权
曰。孔老二家比方佛法优劣远矣。何以言
之。孔老设教。法天以制用。不敢违天。诸佛
说法。天奉而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实非
比对。愚谓阚子斯论知优劣之一隅矣。凡
百君子可不思其言乎。夫大士高僧。观于
理也深矣。明主贤臣。谋于国也忠矣。而
历代宝之以为大训何哉。知其穷理尽性道
莫之加故也。傅氏观不深于名僧。思未精
于前哲。独师心而背法。轻绝福而兴咎。何
其为国谋而不忠乎。为身虑而不远乎。大
觉穷神而知化。深观过患而豫防。惟可龄
之易尽嗟五福而难常。命川流而电逝。业
地久而天长。三涂极迍而杳杳。四流无际
而茫茫。凭法舟而利济。藉信翮以翱翔。宜
转咎而为福。何罔念而作狂也。傅云赵时
梁时皆有僧反。况今天下僧尼二十万众。
此又不思之言也。若以昔有反僧而废今
之法众。岂得以古有叛臣而弃今之名士。
邻有逆儿而逐己之顺子。皆有乱民而不
养今之黎庶乎。夫普天之下出家之众。非
云集于一邑。实星分于九土。摄之以州县。
限之以关河。无徵发之威权。有宪章之禁
约。纵令三五凶险一二阐提。既无缘于乌
合。亦何忧于蚁聚。且又沙门入道。岂怀亡
高才硕学世号通人。辩显宗之祥梦。證金
人之冥感。释道东被毅有功焉。窃揆傅令
之才识。未可齐于武仲也。何为毁佛谤法。
与其先之反乎。吴尚书令阚泽对吴主孙权
曰。孔老二家比方佛法优劣远矣。何以言
之。孔老设教。法天以制用。不敢违天。诸佛
说法。天奉而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实非
比对。愚谓阚子斯论知优劣之一隅矣。凡
百君子可不思其言乎。夫大士高僧。观于
理也深矣。明主贤臣。谋于国也忠矣。而
历代宝之以为大训何哉。知其穷理尽性道
莫之加故也。傅氏观不深于名僧。思未精
于前哲。独师心而背法。轻绝福而兴咎。何
其为国谋而不忠乎。为身虑而不远乎。大
觉穷神而知化。深观过患而豫防。惟可龄
之易尽嗟五福而难常。命川流而电逝。业
地久而天长。三涂极迍而杳杳。四流无际
而茫茫。凭法舟而利济。藉信翮以翱翔。宜
转咎而为福。何罔念而作狂也。傅云赵时
梁时皆有僧反。况今天下僧尼二十万众。
此又不思之言也。若以昔有反僧而废今
之法众。岂得以古有叛臣而弃今之名士。
邻有逆儿而逐己之顺子。皆有乱民而不
养今之黎庶乎。夫普天之下出家之众。非
云集于一邑。实星分于九土。摄之以州县。
限之以关河。无徵发之威权。有宪章之禁
约。纵令三五凶险一二阐提。既无缘于乌
合。亦何忧于蚁聚。且又沙门入道。岂怀亡
卷十一 第 566c 页 T49-0566.png
命之谋。女子出家。宁求带甲之用。何乃
混计僧尼之数。当同枭镜之党架虚以乱
真。蔽善而称恶。君子有三畏。岂当如是乎。
夫青衿有罪。非关尼父之失。皂服为非。岂
是释尊之咎。僧干朝宪。尼犯俗刑。譬诵律
而穿窬。如读礼而骄倨。但以人禀顽嚚之
性而不迁于善。非是经开逆乱之源而令染
于恶。人不皆贤。法实惟善。何因怒恶而反
善。咎人而弃法。若夫口谈夷惠而身行桀
蹠。耳听桀蹠而口废诗礼。然则人有可诛
之罪。法无可废之过。但应禁非以弘法。不
可以人而贱道。窃笃信于妙法。不苟党于
沙门。至于耘稊稗以殖嘉苗。肃奸危以清
大教。所深愿矣。所深愿矣。傅云。道人土枭
皆是贪逆之恶种。此又不思之言也。夫
以舍俗修道。故称道人。学道离贪逆。若云
贪菩提道逆生死流。则僖子兴言未及斯
旨。观沙门之律行也。行人所不能行。止人
所不能止。具诸释典可得而究。蠕动之
物犹不加害。况为枭镜之事乎。嫁娶之礼
尚舍不为。况为禽兽之心乎。何乃引离欲
之上人。匹聚尘之下物。援有道之贤俊。比
无知之庶类。毁大慈之善众。媲不祥之恶
鸟。谓道人为逆种。以梵行比兽心。害善一
何甚乎。反正顿如此乎。余昔每引孝经之
不毁伤。以讥沙门之法去须发谓其反先
王之道。失忠孝之义。今则悟其不然矣。若
夫事君亲而尽节虽杀身而称仁。亏忠孝
而偷存。徒全肤而非义。论美见危而致命。
混计僧尼之数。当同枭镜之党架虚以乱
真。蔽善而称恶。君子有三畏。岂当如是乎。
夫青衿有罪。非关尼父之失。皂服为非。岂
是释尊之咎。僧干朝宪。尼犯俗刑。譬诵律
而穿窬。如读礼而骄倨。但以人禀顽嚚之
性而不迁于善。非是经开逆乱之源而令染
于恶。人不皆贤。法实惟善。何因怒恶而反
善。咎人而弃法。若夫口谈夷惠而身行桀
蹠。耳听桀蹠而口废诗礼。然则人有可诛
之罪。法无可废之过。但应禁非以弘法。不
可以人而贱道。窃笃信于妙法。不苟党于
沙门。至于耘稊稗以殖嘉苗。肃奸危以清
大教。所深愿矣。所深愿矣。傅云。道人土枭
皆是贪逆之恶种。此又不思之言也。夫
以舍俗修道。故称道人。学道离贪逆。若云
贪菩提道逆生死流。则僖子兴言未及斯
旨。观沙门之律行也。行人所不能行。止人
所不能止。具诸释典可得而究。蠕动之
物犹不加害。况为枭镜之事乎。嫁娶之礼
尚舍不为。况为禽兽之心乎。何乃引离欲
之上人。匹聚尘之下物。援有道之贤俊。比
无知之庶类。毁大慈之善众。媲不祥之恶
鸟。谓道人为逆种。以梵行比兽心。害善一
何甚乎。反正顿如此乎。余昔每引孝经之
不毁伤。以讥沙门之法去须发谓其反先
王之道。失忠孝之义。今则悟其不然矣。若
夫事君亲而尽节虽杀身而称仁。亏忠孝
而偷存。徒全肤而非义。论美见危而致命。
卷十一 第 567a 页 T49-0567.png
礼防临难而苟免。何得一概而诃毁伤雷同
而顾肤发。割股纳肝伤则甚矣。剔须落发
损乃微焉。立忠不顾其命。论者莫知咎。求
道不爱其毛。何独以为过。汤恤烝民。尚焚
躯以祈泽。墨敦兼爱欲磨足而至顶况夫
上为君父深求相利。须发之毁何足顾哉。
夫圣人之教。有殊途而同归君子之道。或
反经而合义。则泰伯其人也。废在家之就
养。托采药而不归。弃中国之服章。依剪发
以为饰。反经悖礼莫甚于斯。然而仲尼称
之曰。泰伯可谓至德矣。其故何也。虽迹背
君亲。而心忠于家国。形亏百越。布德全乎
三让。故泰伯弃衣冠之制。而无损于至德。
则沙门舍缙绅之容。亦何伤乎妙道。虽易
服改貌。违臣子之常仪。而信道归心。愿君
亲之多福。苦其身意。修出家之众善。遗其
君父。延历劫之深庆。其为忠孝不亦多乎。
浪谓沙门为不忠。未之信矣。傅又云。西域
胡人因泥而生。是以便事泥瓦。此又未思
之言也。夫崇立灵像摸写尊形。所用多涂。
非独泥瓦。或彫或铸。则以铁木金铜。图之
绣之。亦在丹青缣素。复谓西域士女遍从
此物而生乎。且又中国之庙以木为主。则
谓制礼君子皆从木而育邪。亲不可忘。故
为之宗庙。佛不可忘。故立其形像。以表罔
极之心。用申如在之敬。钦圣仰德何失之
有哉。夫以善为过者。故亦以恶为功矣。傅
又云。帝王无佛则国治年长。有佛则政虐
祚短。此又未思之言也。则谓能仁设教。皆
而顾肤发。割股纳肝伤则甚矣。剔须落发
损乃微焉。立忠不顾其命。论者莫知咎。求
道不爱其毛。何独以为过。汤恤烝民。尚焚
躯以祈泽。墨敦兼爱欲磨足而至顶况夫
上为君父深求相利。须发之毁何足顾哉。
夫圣人之教。有殊途而同归君子之道。或
反经而合义。则泰伯其人也。废在家之就
养。托采药而不归。弃中国之服章。依剪发
以为饰。反经悖礼莫甚于斯。然而仲尼称
之曰。泰伯可谓至德矣。其故何也。虽迹背
君亲。而心忠于家国。形亏百越。布德全乎
三让。故泰伯弃衣冠之制。而无损于至德。
则沙门舍缙绅之容。亦何伤乎妙道。虽易
服改貌。违臣子之常仪。而信道归心。愿君
亲之多福。苦其身意。修出家之众善。遗其
君父。延历劫之深庆。其为忠孝不亦多乎。
浪谓沙门为不忠。未之信矣。傅又云。西域
胡人因泥而生。是以便事泥瓦。此又未思
之言也。夫崇立灵像摸写尊形。所用多涂。
非独泥瓦。或彫或铸。则以铁木金铜。图之
绣之。亦在丹青缣素。复谓西域士女遍从
此物而生乎。且又中国之庙以木为主。则
谓制礼君子皆从木而育邪。亲不可忘。故
为之宗庙。佛不可忘。故立其形像。以表罔
极之心。用申如在之敬。钦圣仰德何失之
有哉。夫以善为过者。故亦以恶为功矣。傅
又云。帝王无佛则国治年长。有佛则政虐
祚短。此又未思之言也。则谓能仁设教。皆
卷十一 第 567b 页 T49-0567.png
阐淫虐之风。菩萨立言。专弘桀纣之事。以
实论之。殊不然矣。夫殷丧大宝。灾兴姐已
之言。周失诸侯祸由褒姒之笑。三代之亡。
皆此物也。三乘之教。岂斯尚乎。佛之为
道慈悲喜舍。齐物而等怨亲。与安乐而救
危苦。古之所以得其民者。佛既弘之矣民
之所以逃其上者。经甚戒之矣。羲轩舜禹
之德。在六度而苞笼。羿浞癸辛之咎。总
十恶以防禁。向使桀遵少欲之教。纣顺大
慈之道。伊吕无以用其谋。汤武焉得行其
计。可使鸣条免去国之祸。牧野息倒戈之
乱。夏后从洛汭之歌。楚子违乾溪之难。然
则释氏之化。为益非小。延福祚于无穷。遏
危亡于未兆。傅谓有之为损。无之为益。是
何言与。是何言与。佛何雠而诬之至此。佛
何负而疾之若雠乎。傅又云。未有佛法之
前。人皆淳和世无篡逆。此又未思之言也。
夫九黎乱德。岂非无佛之年。三苗逆命。非
当有法之后。夏殷之季何有淳和。春秋之
时宁无篡逆。寇贼奸宄。作士命于皋陶。
猃狁孔炽。荡伐劳于吉甫。而傅谓佛兴
篡逆。盗法佛犹戒之。岂长篡逆之乱乎。一
言之竞佛亦防之。何败淳和之道乎。惟佛
之为教也。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
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惩非显地狱
之苦。不唯一字以为褒。岂止五刑而作戒。
乃谓伤和而长乱。不亦诬谤之甚哉。亦何
伤于佛日乎。但自沦于苦海矣。轻而不避。
良可悲夫。于是书生心伏而色愧。避席而
实论之。殊不然矣。夫殷丧大宝。灾兴姐已
之言。周失诸侯祸由褒姒之笑。三代之亡。
皆此物也。三乘之教。岂斯尚乎。佛之为
道慈悲喜舍。齐物而等怨亲。与安乐而救
危苦。古之所以得其民者。佛既弘之矣民
之所以逃其上者。经甚戒之矣。羲轩舜禹
之德。在六度而苞笼。羿浞癸辛之咎。总
十恶以防禁。向使桀遵少欲之教。纣顺大
慈之道。伊吕无以用其谋。汤武焉得行其
计。可使鸣条免去国之祸。牧野息倒戈之
乱。夏后从洛汭之歌。楚子违乾溪之难。然
则释氏之化。为益非小。延福祚于无穷。遏
危亡于未兆。傅谓有之为损。无之为益。是
何言与。是何言与。佛何雠而诬之至此。佛
何负而疾之若雠乎。傅又云。未有佛法之
前。人皆淳和世无篡逆。此又未思之言也。
夫九黎乱德。岂非无佛之年。三苗逆命。非
当有法之后。夏殷之季何有淳和。春秋之
时宁无篡逆。寇贼奸宄。作士命于皋陶。
猃狁孔炽。荡伐劳于吉甫。而傅谓佛兴
篡逆。盗法佛犹戒之。岂长篡逆之乱乎。一
言之竞佛亦防之。何败淳和之道乎。惟佛
之为教也。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
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惩非显地狱
之苦。不唯一字以为褒。岂止五刑而作戒。
乃谓伤和而长乱。不亦诬谤之甚哉。亦何
伤于佛日乎。但自沦于苦海矣。轻而不避。
良可悲夫。于是书生心伏而色愧。避席而
卷十一 第 567c 页 T49-0567.png
谢曰。仆以习俗生常违道自佚。忽于所未
究。玩其所先述。背正法而异论。受邪言以
同失。今闻佛智之玄邃。乃知释教之忠质。
豁然神悟而理摅。足以荡迷而祛疾。虽从
邪于昔岁。请归正于兹日。谨诵来戒以为
口实矣。
论曰。昔司马文正公。讥元魏崔浩昧于择
术。若傅令者。不善择术尤可数也。方天意
大启唐祚。而太宗以大权圣人示现出世。
为千载道德盛明之主。岂易遇哉。有文中
子者。身任百世师儒。出河汾间。凡太宗一
时宰辅。若凌烟阁上诸公。皆北面称师。受
王佐之道。当是时使傅令稍知向方。预出
王氏之门。则其施设纵非公台之任。亦不
失为名卿才大夫。徒以卜史占候下技。位
貌既卑无以自逞。乃以夙昔私憾。谤黩大
教。规窃声誉。及太宗登位。天下文明诸公
雍容庙堂。论道经邦制礼作乐。虽尧舜之
运。亡以加也。此时奕之学素荒而伎且索
矣。拘惭自废于家。其无聊而毙也可知矣。
妙哉李君内德论。熟览之盖天下精识谠
论也。其通命一篇。以儒所谓命释所谓业。
原始要终合而通之。尤为警绝。惜辞多未
能具载云。
是岁夏四月。太子建成秦王世民。怨隙已
成将兴内难。而又边境屡优军国务殷。傅
奕妄生毁佛。乞行废教之请复云云未决。
及法琳等诸僧著论辨之。合李黄门内德
论。同进之于朝。帝由是悟奕等誉道毁佛
究。玩其所先述。背正法而异论。受邪言以
同失。今闻佛智之玄邃。乃知释教之忠质。
豁然神悟而理摅。足以荡迷而祛疾。虽从
邪于昔岁。请归正于兹日。谨诵来戒以为
口实矣。
论曰。昔司马文正公。讥元魏崔浩昧于择
术。若傅令者。不善择术尤可数也。方天意
大启唐祚。而太宗以大权圣人示现出世。
为千载道德盛明之主。岂易遇哉。有文中
子者。身任百世师儒。出河汾间。凡太宗一
时宰辅。若凌烟阁上诸公。皆北面称师。受
王佐之道。当是时使傅令稍知向方。预出
王氏之门。则其施设纵非公台之任。亦不
失为名卿才大夫。徒以卜史占候下技。位
貌既卑无以自逞。乃以夙昔私憾。谤黩大
教。规窃声誉。及太宗登位。天下文明诸公
雍容庙堂。论道经邦制礼作乐。虽尧舜之
运。亡以加也。此时奕之学素荒而伎且索
矣。拘惭自废于家。其无聊而毙也可知矣。
妙哉李君内德论。熟览之盖天下精识谠
论也。其通命一篇。以儒所谓命释所谓业。
原始要终合而通之。尤为警绝。惜辞多未
能具载云。
是岁夏四月。太子建成秦王世民。怨隙已
成将兴内难。而又边境屡优军国务殷。傅
奕妄生毁佛。乞行废教之请复云云未决。
及法琳等诸僧著论辨之。合李黄门内德
论。同进之于朝。帝由是悟奕等誉道毁佛
卷十一 第 568a 页 T49-0568.png
为协私。大臣不获已。遂兼汰二教而施行
焉。五月辛巳。诏曰。
(五) 释迦阐教清净为先。远尘离垢除去贪
欲。所以弘宣胜业修植善根。开导愚迷津
梁庶品。是以敷演经教检括学徒。调忏身
心舍诸染著。衣服饮食咸资四辈。自大觉
迁谢道法流行。末代陵迟渐以亏损。乃有
猥残之侣规自尊高。游堕之民苟辟徭役。
妄为剃落托号出家。嗜欲无厌营求不已。
致有出入闾里周旋阛阓。驱策畜产聚积货
财。耕织为生沽贩为业。事同偏户迹等齐
人。进违戒律之文。退无礼典之训。或有躬
行劫掠身自穿窬。造作奸讹交通豪猾。每
罹宪网自蹈重刑。渎玷真如亏损妙法。譬
夫稂莠有秽嘉苗。类若淤泥混乎清水。又
伽蓝之地本曰净居。栖心之所理尚幽清。
近代以来多立寺舍。不求间旷之地。唯趋
諠杂之方。缮䌽崎岖甍宇殊错。拓舛隐慝
诱纳奸邪。或有接延廛邸邻近屠沽。尘埃
满室腥膻盈路。徒长轻薄之心。有亏崇敬
之义。且老氏垂化本实冲虚。养志无为违
情外物。全真守一是谓玄门。驱驰世务尤
乖宗旨。朕应期御宇兴隆教法。志思利益
情在护持。欲使玉石区分薰莸有辨。长存
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沙汰。诸僧
尼道士女冠。有精勤练行守戒律者。并令
就大寺观居止。供给衣食不令乏短。其不
能精进无行业。弗堪供养者。并令罢道各
还桑梓。所司明为条式务依教法。违制之
焉。五月辛巳。诏曰。
(五) 释迦阐教清净为先。远尘离垢除去贪
欲。所以弘宣胜业修植善根。开导愚迷津
梁庶品。是以敷演经教检括学徒。调忏身
心舍诸染著。衣服饮食咸资四辈。自大觉
迁谢道法流行。末代陵迟渐以亏损。乃有
猥残之侣规自尊高。游堕之民苟辟徭役。
妄为剃落托号出家。嗜欲无厌营求不已。
致有出入闾里周旋阛阓。驱策畜产聚积货
财。耕织为生沽贩为业。事同偏户迹等齐
人。进违戒律之文。退无礼典之训。或有躬
行劫掠身自穿窬。造作奸讹交通豪猾。每
罹宪网自蹈重刑。渎玷真如亏损妙法。譬
夫稂莠有秽嘉苗。类若淤泥混乎清水。又
伽蓝之地本曰净居。栖心之所理尚幽清。
近代以来多立寺舍。不求间旷之地。唯趋
諠杂之方。缮䌽崎岖甍宇殊错。拓舛隐慝
诱纳奸邪。或有接延廛邸邻近屠沽。尘埃
满室腥膻盈路。徒长轻薄之心。有亏崇敬
之义。且老氏垂化本实冲虚。养志无为违
情外物。全真守一是谓玄门。驱驰世务尤
乖宗旨。朕应期御宇兴隆教法。志思利益
情在护持。欲使玉石区分薰莸有辨。长存
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沙汰。诸僧
尼道士女冠。有精勤练行守戒律者。并令
就大寺观居止。供给衣食不令乏短。其不
能精进无行业。弗堪供养者。并令罢道各
还桑梓。所司明为条式务依教法。违制之
卷十一 第 568b 页 T49-0568.png
坐悉宜停断。京城留寺三所观二所。其馀
天下诸州各留一所。馀悉毁之。六月四日。
秦王以府兵平内难。高祖以秦王为皇太
子。付以军国政事是月癸亥大赦天下。停
前沙汰二教诏。甲子高祖逊于位。称太上
皇。太子即位于东宫。是为太宗。
(六 丁亥) 太宗文皇帝世民改贞观(高祖次子。厥性仁贤。轻财重义。隋
末起义兵。高祖谓之曰。破家亡躯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焉。肇兴唐室。皆太宗之功也。武德九年太子建
成齐王元吉死。八月受禅即位。制体作乐选贤任良。与公卿大臣论议政事。吞蝗以整年谷之凶。其睿德如
此。用魏徵李靖房玄龄杜如晦等诸贤为相。慰迟敬德刘文靖为将。在位二十三年)。
(七) 帝对群臣太息曰。今大乱之后。其难治
乎。魏徵对曰。大乱之治譬饥人之易食。帝
曰。古不云乎。善人为邦百年而后胜残去
杀。徵曰。此不为圣哲之论。圣哲之治其应
如响。盖不其难。仆射封德彝曰。不然。三代
之浇诡日滋。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皆欲治
而不能。非能治而不欲。徵书生好虚论徒
乱国家不足听。徵曰。五帝三王不易民而
教。行帝道而帝。行王道而王。顾所行何如
耳。黄帝战蚩尤。七十而战胜其乱。因致无
为。九黎害德。颛顼征之。既克而治。桀为乱。
汤放之。纣无道。武伐之。汤武身及太平。若
人渐浇诡不复扑。今当为鬼为魅。尚安得
而化之哉。德彝不能对。然复以为不可。帝
雅以徵对为然。他日帝尝召傅奕。赐之食
而谓曰。佛道微妙圣迹可师。且报应显然
屡有徵验。汝独不悟其理何也。奕曰。佛是
西方桀黠欺谜夷狄。及流入中国。尊尚其
天下诸州各留一所。馀悉毁之。六月四日。
秦王以府兵平内难。高祖以秦王为皇太
子。付以军国政事是月癸亥大赦天下。停
前沙汰二教诏。甲子高祖逊于位。称太上
皇。太子即位于东宫。是为太宗。
(六 丁亥) 太宗文皇帝世民改贞观(高祖次子。厥性仁贤。轻财重义。隋
末起义兵。高祖谓之曰。破家亡躯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焉。肇兴唐室。皆太宗之功也。武德九年太子建
成齐王元吉死。八月受禅即位。制体作乐选贤任良。与公卿大臣论议政事。吞蝗以整年谷之凶。其睿德如
此。用魏徵李靖房玄龄杜如晦等诸贤为相。慰迟敬德刘文靖为将。在位二十三年)。
(七) 帝对群臣太息曰。今大乱之后。其难治
乎。魏徵对曰。大乱之治譬饥人之易食。帝
曰。古不云乎。善人为邦百年而后胜残去
杀。徵曰。此不为圣哲之论。圣哲之治其应
如响。盖不其难。仆射封德彝曰。不然。三代
之浇诡日滋。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皆欲治
而不能。非能治而不欲。徵书生好虚论徒
乱国家不足听。徵曰。五帝三王不易民而
教。行帝道而帝。行王道而王。顾所行何如
耳。黄帝战蚩尤。七十而战胜其乱。因致无
为。九黎害德。颛顼征之。既克而治。桀为乱。
汤放之。纣无道。武伐之。汤武身及太平。若
人渐浇诡不复扑。今当为鬼为魅。尚安得
而化之哉。德彝不能对。然复以为不可。帝
雅以徵对为然。他日帝尝召傅奕。赐之食
而谓曰。佛道微妙圣迹可师。且报应显然
屡有徵验。汝独不悟其理何也。奕曰。佛是
西方桀黠欺谜夷狄。及流入中国。尊尚其
卷十一 第 568c 页 T49-0568.png
教皆邪僻纤人。摸写庄老玄言饰其妖妄。
无补于国家。有害于百姓。帝恶其言不
答。自是终身不齿。
(己丑) ○放宫女三千。
(八) 七月蝗害稼。帝在苑中掇蝗而言曰。民
以谷为命。而汝害之。是害吾民也。百姓有
过在予一人。汝而有灵。当食朕身无害吾
民。将吞之。左右恐致疾遽求代。帝曰。所贵
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由是终帝世
蝗不为害。冬十二月癸酉。诏曰。有隋失道
九服沸腾。朕亲总见戎致兹明罚。其有桀
犬婴此汤罗。衔须义愤终乎握节。各徇所
奉咸有可嘉。日往月来逝川斯远。切恐九
泉之下向沦鼎镬。八难之间永缠冰炭。愀
然疚怀无忘兴寝。所以树立福田济其营
魄。可于建义以来交兵之处为义士凶徒
殒身戎阵者各建寺刹招延胜侣。望法鼓
所振。变灾火于青莲。清梵所闻。易苦海于
甘露。所司量定处所。并立寺名支配僧
徒。及修院宇。具于事条以闻。称朕矜哀之
意。仍命虞世南李伯乐褚遂良颜师古岑
文本许敬宗朱子奢等。为碑铭以纪功业
(已上见旧史)。
(庚寅) ○禁笞背法。
十月天下断狱。死罪二十有九人。东南薄
海。西极于岭。北穷玄塞。户不夜闭。旅不赍
粮。取给于路。米斗三钱。天下大治。蛮
夷君长衣冠带刀宿卫。帝喜谓群臣曰。此
魏徵劝朕仁义之效也。惜不令封德彝见
无补于国家。有害于百姓。帝恶其言不
答。自是终身不齿。
(己丑) ○放宫女三千。
(八) 七月蝗害稼。帝在苑中掇蝗而言曰。民
以谷为命。而汝害之。是害吾民也。百姓有
过在予一人。汝而有灵。当食朕身无害吾
民。将吞之。左右恐致疾遽求代。帝曰。所贵
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由是终帝世
蝗不为害。冬十二月癸酉。诏曰。有隋失道
九服沸腾。朕亲总见戎致兹明罚。其有桀
犬婴此汤罗。衔须义愤终乎握节。各徇所
奉咸有可嘉。日往月来逝川斯远。切恐九
泉之下向沦鼎镬。八难之间永缠冰炭。愀
然疚怀无忘兴寝。所以树立福田济其营
魄。可于建义以来交兵之处为义士凶徒
殒身戎阵者各建寺刹招延胜侣。望法鼓
所振。变灾火于青莲。清梵所闻。易苦海于
甘露。所司量定处所。并立寺名支配僧
徒。及修院宇。具于事条以闻。称朕矜哀之
意。仍命虞世南李伯乐褚遂良颜师古岑
文本许敬宗朱子奢等。为碑铭以纪功业
(已上见旧史)。
(庚寅) ○禁笞背法。
十月天下断狱。死罪二十有九人。东南薄
海。西极于岭。北穷玄塞。户不夜闭。旅不赍
粮。取给于路。米斗三钱。天下大治。蛮
夷君长衣冠带刀宿卫。帝喜谓群臣曰。此
魏徵劝朕仁义之效也。惜不令封德彝见
卷十一 第 569a 页 T49-0569.png
之。因追念初平天下时。手诛千馀人不
及享太平。即以御服施诸寺。命僧礼忏荐
擢焉。
(辛卯) 诏僧尼拜父母。
(壬辰) ○纵死囚四百还家。
(九 癸巳) 七年。三藏法师玄奘。游天竺求法。达于
王舍城。奘生洛州偃师陈氏。隋季出家具
戒。博贯经籍。每慨前代译经多所讹略。志
游西土访求异本以参订焉。以三年冬抗
表辞帝。制不许。即私遁自原州出玉关抵
高昌。高昌王曲文泰奉奘行资。护送达于
罽宾。从僧伽论师决俱舍因明。大毗婆沙
等论。至大林国。从婆罗门学中论及异道
典籍。时婆罗门七百馀岁。至仆底国。从伏
光法师学对法宗显理门等论。至那伽罗
国。从月胄论师学众事分毗婆沙。至禄勒
那国从阇那屈多三藏学经部毗婆沙及萨
婆多部辨真等论。至曲阇国从毗邪犀那
三藏学二毗婆沙。王有胜兵十万雄冠西
域。奘与胡商八十许人渡殑伽河。彼俗以
人祀天。奘与诸商被执。以奘风度特异。将
戮以祭。俄大风作尘沙涨天昼日晦暝。彼
众震惧。以奘为圣人。遂释之。至中天竺。遇
大乘居士。为奘开瑜伽师地。即入王舍城。
彼预闻奘至。具礼郊迎之。安置那兰陀寺。
寺七宝所成。僧以万数。奘见上方戒贤论
师。时春秋一百有六。道德为西土宗师。号
正法藏。国主以十城租赋奉之。奘启以求
法意。贤咨嗟流涕曰。吾顷疾病且死。忽梦
及享太平。即以御服施诸寺。命僧礼忏荐
擢焉。
(辛卯) 诏僧尼拜父母。
(壬辰) ○纵死囚四百还家。
(九 癸巳) 七年。三藏法师玄奘。游天竺求法。达于
王舍城。奘生洛州偃师陈氏。隋季出家具
戒。博贯经籍。每慨前代译经多所讹略。志
游西土访求异本以参订焉。以三年冬抗
表辞帝。制不许。即私遁自原州出玉关抵
高昌。高昌王曲文泰奉奘行资。护送达于
罽宾。从僧伽论师决俱舍因明。大毗婆沙
等论。至大林国。从婆罗门学中论及异道
典籍。时婆罗门七百馀岁。至仆底国。从伏
光法师学对法宗显理门等论。至那伽罗
国。从月胄论师学众事分毗婆沙。至禄勒
那国从阇那屈多三藏学经部毗婆沙及萨
婆多部辨真等论。至曲阇国从毗邪犀那
三藏学二毗婆沙。王有胜兵十万雄冠西
域。奘与胡商八十许人渡殑伽河。彼俗以
人祀天。奘与诸商被执。以奘风度特异。将
戮以祭。俄大风作尘沙涨天昼日晦暝。彼
众震惧。以奘为圣人。遂释之。至中天竺。遇
大乘居士。为奘开瑜伽师地。即入王舍城。
彼预闻奘至。具礼郊迎之。安置那兰陀寺。
寺七宝所成。僧以万数。奘见上方戒贤论
师。时春秋一百有六。道德为西土宗师。号
正法藏。国主以十城租赋奉之。奘启以求
法意。贤咨嗟流涕曰。吾顷疾病且死。忽梦
卷十一 第 569b 页 T49-0569.png
文殊大士谓吾曰。汝未应厌世。后三年震
旦有大沙门。从女受道。自尔已来今三稔
矣。于是慰喜交集。有同宿契焉。奘见王。王
给象车从者三十辈。日供上馔。馔有龙脑
香乳苏蜜及大人米。米香闻百步。然国产
不多。唯君长与后。及主法上德与焉。奘寓
其国。从正法藏穷探大乘秘奥。日益智證
云。
(十 乙未) 九年十月法师玄琬卒于延兴寺。遗表
陈。圣帝明王赏罚三宝不滥痛悯。沙门犯
法不应与民同科。乞付所属以僧律治之。
并上安养论三德论各一卷。帝嘉纳。有诏
伤悼。遣皇太子临吊。敕有司给葬具。唐
敕葬沙门由琬而始。
(十一) 十一月。诏曰。三乘结辙济度为先。八正
归依慈悲为主。流智慧之海膏泽群生。剪
烦恼之林津梁品物。任真体道理叶至仁。
妙果胜因事符积善。朕钦若金轮恭膺宝
命。至德之训无远不思。大圣之规无幽不
察。欲使人免盖缠。家臻仁寿。比缘丧乱僧
徒减少。华台宝塔窥户无人。绀发青莲栉
风沐雨。眷言凋毁良用怃然。其天下诸州
有寺之处宜度僧尼。数以三千为限。其州
有大小地有华夷。当处所度多少有司详
定务取德业精明。其往因减省还俗。及私
度白衣之徒。若行业可称通在取限。必无
人可取。亦任其开数。比闻多有僧徒溺于
流俗。或假托鬼神妄传妖怪。或谬称医巫
左道求利。或灼钻肤体骇俗惊愚。或造诣
旦有大沙门。从女受道。自尔已来今三稔
矣。于是慰喜交集。有同宿契焉。奘见王。王
给象车从者三十辈。日供上馔。馔有龙脑
香乳苏蜜及大人米。米香闻百步。然国产
不多。唯君长与后。及主法上德与焉。奘寓
其国。从正法藏穷探大乘秘奥。日益智證
云。
(十 乙未) 九年十月法师玄琬卒于延兴寺。遗表
陈。圣帝明王赏罚三宝不滥痛悯。沙门犯
法不应与民同科。乞付所属以僧律治之。
并上安养论三德论各一卷。帝嘉纳。有诏
伤悼。遣皇太子临吊。敕有司给葬具。唐
敕葬沙门由琬而始。
(十一) 十一月。诏曰。三乘结辙济度为先。八正
归依慈悲为主。流智慧之海膏泽群生。剪
烦恼之林津梁品物。任真体道理叶至仁。
妙果胜因事符积善。朕钦若金轮恭膺宝
命。至德之训无远不思。大圣之规无幽不
察。欲使人免盖缠。家臻仁寿。比缘丧乱僧
徒减少。华台宝塔窥户无人。绀发青莲栉
风沐雨。眷言凋毁良用怃然。其天下诸州
有寺之处宜度僧尼。数以三千为限。其州
有大小地有华夷。当处所度多少有司详
定务取德业精明。其往因减省还俗。及私
度白衣之徒。若行业可称通在取限。必无
人可取。亦任其开数。比闻多有僧徒溺于
流俗。或假托鬼神妄传妖怪。或谬称医巫
左道求利。或灼钻肤体骇俗惊愚。或造诣
卷十一 第 569c 页 T49-0569.png
官曹嘱致赃贿。凡此等类大亏圣教。朕情
在护持。必无宽贷。自今宜令所司依附六
律。
(十二 丙申) 参以金科明为条制。十年皇太子问张
士衡曰。事佛营福其应如何。对曰事佛在
清净仁恕。如贪惏骄虐。虽倾财事之无损
于祸。且善恶必报若影赴形。圣人之言备
矣。为君明。为臣忠。为子孝。则福祚永。反
是则祸至矣。时太子有逆志。故士衡因对
以箴之。
(十三 丁酉) 帝幸洛京下诏曰。老君垂范义在清虚。
释迦贻则理存因果。求其教也。汲引之迹
殊途。论其宗也。弘益之风各致。然大道之
兴肇于遂古。源出无名之始。事高有形之
外。况是国家先宗。宜居释氏之右。自今
已后斋供行位至于称谓。道士女冠可在
僧尼之前。庶敦返本之俗。畅于九有。贻于
万叶。京邑沙门各陈极谏。有司不纳。时有
沙门智实者。洛下贤僧也。丰度隽颖内外
兼明。携诸宿德随驾表奏于关口。其略曰。
僧某等言。年迫桑榆。始逢太平之世。貌同
蒲柳。方值圣明之君。窃闻父有诤子。君有
诤臣实等虽在出家。仍在臣子之列有犯
无隐。敢不陈之。伏见诏书。国家本系出自
柱下。宗祖之风形于前典。颁告天下无德
而称。今道士在僧尼之上。奉以周旋。岂敢
拒诏。寻其老君垂范治国治家。所佩服章
初无改易。不立观宇不领门人。处柱下以
全真。隐龙德而养性。今道士等不遵其法。
在护持。必无宽贷。自今宜令所司依附六
律。
(十二 丙申) 参以金科明为条制。十年皇太子问张
士衡曰。事佛营福其应如何。对曰事佛在
清净仁恕。如贪惏骄虐。虽倾财事之无损
于祸。且善恶必报若影赴形。圣人之言备
矣。为君明。为臣忠。为子孝。则福祚永。反
是则祸至矣。时太子有逆志。故士衡因对
以箴之。
(十三 丁酉) 帝幸洛京下诏曰。老君垂范义在清虚。
释迦贻则理存因果。求其教也。汲引之迹
殊途。论其宗也。弘益之风各致。然大道之
兴肇于遂古。源出无名之始。事高有形之
外。况是国家先宗。宜居释氏之右。自今
已后斋供行位至于称谓。道士女冠可在
僧尼之前。庶敦返本之俗。畅于九有。贻于
万叶。京邑沙门各陈极谏。有司不纳。时有
沙门智实者。洛下贤僧也。丰度隽颖内外
兼明。携诸宿德随驾表奏于关口。其略曰。
僧某等言。年迫桑榆。始逢太平之世。貌同
蒲柳。方值圣明之君。窃闻父有诤子。君有
诤臣实等虽在出家。仍在臣子之列有犯
无隐。敢不陈之。伏见诏书。国家本系出自
柱下。宗祖之风形于前典。颁告天下无德
而称。今道士在僧尼之上。奉以周旋。岂敢
拒诏。寻其老君垂范治国治家。所佩服章
初无改易。不立观宇不领门人。处柱下以
全真。隐龙德而养性。今道士等不遵其法。
卷十一 第 570a 页 T49-0570.png
所著冠服并是黄巾之徒。实非老子之裔。
行三张之鬼术。弃五千之玄言。反同张陵。
谩行章醮。从汉以来常以鬼道化于浮俗。
妄托老君之后。即是左道之苗。若在僧尼
之上。诚恐国家同流有损国化。遂以道经
及汉魏诸史佛先道后之事。具陈如左。帝
壮其志于教。遣宰相岑文本谕旨遣之。实
固执不奉诏。帝震怒。杖实于朝堂。民其服
流之岭表。而卒。年三十有八。初实得罪。有
讥其不量进退者。实曰。吾固知已行之诏
不可易。所以争者。欲后世知大唐有僧耳。
闻者莫不叹惜。
(十四 戊戌) 十二年尚书虞世南卒。帝手敕魏王
泰曰。虞世南与我犹一体也。拾遗补过无
日暂忘。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吾有小失。必
犯颜而诤之。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之中。无
复人矣痛惜岂可言耶。未几帝赋往代兴
亡诗一篇。辄叹惜曰。钟子期死伯牙不复
鼓琴。朕此诗将何所示。令褚遂良持诣世
南灵帐读毕焚之。冀其神识感悟焉。明年
梦世南进谠言有如平生。因下诏曰。故礼
部尚书文懿公虞世南。德行纯备文为辞
宗。夙夜尽心志存忠益。奄从物化忽移时
序。昨因夜梦倏睹斯人。兼进谠言有若平
生之日。追怀遗美良用悲悼。宜资冥福申
朕思旧之情。可即其家斋五百僧造佛像
一躯(出旧唐史本纪)。
(十五) 秋八月。诏三学秀异。于弘文殿论议。
道士蔡子晃问法师惠净曰。法华称序品
行三张之鬼术。弃五千之玄言。反同张陵。
谩行章醮。从汉以来常以鬼道化于浮俗。
妄托老君之后。即是左道之苗。若在僧尼
之上。诚恐国家同流有损国化。遂以道经
及汉魏诸史佛先道后之事。具陈如左。帝
壮其志于教。遣宰相岑文本谕旨遣之。实
固执不奉诏。帝震怒。杖实于朝堂。民其服
流之岭表。而卒。年三十有八。初实得罪。有
讥其不量进退者。实曰。吾固知已行之诏
不可易。所以争者。欲后世知大唐有僧耳。
闻者莫不叹惜。
(十四 戊戌) 十二年尚书虞世南卒。帝手敕魏王
泰曰。虞世南与我犹一体也。拾遗补过无
日暂忘。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吾有小失。必
犯颜而诤之。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之中。无
复人矣痛惜岂可言耶。未几帝赋往代兴
亡诗一篇。辄叹惜曰。钟子期死伯牙不复
鼓琴。朕此诗将何所示。令褚遂良持诣世
南灵帐读毕焚之。冀其神识感悟焉。明年
梦世南进谠言有如平生。因下诏曰。故礼
部尚书文懿公虞世南。德行纯备文为辞
宗。夙夜尽心志存忠益。奄从物化忽移时
序。昨因夜梦倏睹斯人。兼进谠言有若平
生之日。追怀遗美良用悲悼。宜资冥福申
朕思旧之情。可即其家斋五百僧造佛像
一躯(出旧唐史本纪)。
(十五) 秋八月。诏三学秀异。于弘文殿论议。
道士蔡子晃问法师惠净曰。法华称序品
卷十一 第 570b 页 T49-0570.png
第一。未审序第何分。净曰。如来入定放光
现瑞假远开近。为破二之鸿基。启一真之
由致。此其序也。第者为居。一者为始。故曰
序品第一。晃难曰。第者弟也。为弟则不宜
称一。言一则不应称弟。两言矛盾。何以会
通净曰。向不云。第者为居。一者为始。先
生不省名义。安能难人。晃忙乱曲为之词。
净乘胜剉折。遂蒙惭而退。净雅与房玄龄
厚善尤为太常褚亮所敬。亮尝谓人曰。净
俯视安远顾蔑生肇。真当世独步也。及天
竺三藏波颇那罗译大庄严论。诏净笔授。
并敕赵郡王孝恭詹事杜正伦同监护。
(十六 己亥) 十三年。方士秦世英谮法师惠琳著论
讪毁皇宗。有旨捕琳。琳知之变服自系诣
阙请谴。制旨曰。据尔论。有念观世音者临
刑不伤。今详罪犯当坐大辟。赐假七日。尔
可勤念之。贵临刑自免。琳奉制一无所念。
至期诏问所念观音感应如何对曰。隋季
失德四海沸腾。陛下廓清寰宇道洽生灵。
琳自七日已来。不念观音唯念陛下。帝讶
其言。遣御史韦琮问琳所以念朕之状。对
曰。观音至圣垂形六道。上天下地皆为师
救。陛下御临宸极万国欢心。文治至平灵
鉴无外。圣与观音齐等。所以唯念陛下。且
琳挺志盖弘宣释氏之法以助皇化。冀民惧
报应。畏刑罚而远恶也。琳何求而敢讪谤
哉。陛下察琳忠于所事。则所谓临刑自免
若唯谗是信。则琳伏尸无地。琮奏其语。有
旨免刑流于益州(法师著辨正论八卷。为诸死于蜀百牢关。未几秦世英被诛矣)。
现瑞假远开近。为破二之鸿基。启一真之
由致。此其序也。第者为居。一者为始。故曰
序品第一。晃难曰。第者弟也。为弟则不宜
称一。言一则不应称弟。两言矛盾。何以会
通净曰。向不云。第者为居。一者为始。先
生不省名义。安能难人。晃忙乱曲为之词。
净乘胜剉折。遂蒙惭而退。净雅与房玄龄
厚善尤为太常褚亮所敬。亮尝谓人曰。净
俯视安远顾蔑生肇。真当世独步也。及天
竺三藏波颇那罗译大庄严论。诏净笔授。
并敕赵郡王孝恭詹事杜正伦同监护。
(十六 己亥) 十三年。方士秦世英谮法师惠琳著论
讪毁皇宗。有旨捕琳。琳知之变服自系诣
阙请谴。制旨曰。据尔论。有念观世音者临
刑不伤。今详罪犯当坐大辟。赐假七日。尔
可勤念之。贵临刑自免。琳奉制一无所念。
至期诏问所念观音感应如何对曰。隋季
失德四海沸腾。陛下廓清寰宇道洽生灵。
琳自七日已来。不念观音唯念陛下。帝讶
其言。遣御史韦琮问琳所以念朕之状。对
曰。观音至圣垂形六道。上天下地皆为师
救。陛下御临宸极万国欢心。文治至平灵
鉴无外。圣与观音齐等。所以唯念陛下。且
琳挺志盖弘宣释氏之法以助皇化。冀民惧
报应。畏刑罚而远恶也。琳何求而敢讪谤
哉。陛下察琳忠于所事。则所谓临刑自免
若唯谗是信。则琳伏尸无地。琮奏其语。有
旨免刑流于益州(法师著辨正论八卷。为诸死于蜀百牢关。未几秦世英被诛矣)。
卷十一 第 570c 页 T49-0570.png
(十七 庚子) ○定嫂叔甥舅服。
华严法师法顺卒。顺生杜氏。亦称杜顺。如
晦族长也。长安万年人。以陈永定二年生。
少为隋文帝所重。给月俸供之。有病者。师
对之危坐少顷即愈。或生而聋者。顺召之
与言耳即聪。或生而哑者。顺就与之悟即
能言。或狂而颠者。顺使人领住向之禅定
少选。彼即拜谢而去。又尝临溪随侍者惧
不可济。顺率同涉。水即断流。其神迹类如
此。而顺隤然初不以介意。尤邃华严宗旨。
帝素敬重之。尝引入宫禁。导迎善气妃主。
戚里诸贵奉之有如生佛。集华严法界观
门弟子智俨尊者传其教。
(十八) 傅奕感报。于十四年秋卒暴而亡冥报
记曰。奕初与傅仁均薛迹同司太史。仁均
先死。迹昔欠仁均钱五千未偿。后梦仁均
索讨。迹问先所欠钱当付与谁。仁均曰。付
与泥人。又问。泥人者谁。曰傅奕也。是夕
溤长命少府亦梦同焉。又多见先亡者。问
佛经之虚实。彼曰。实也。曰傅奕毁法当受
何报。彼曰。配越州泥人。长命入殿庭告迹。
迹亦言如之。时有唐临在侧迹送钱与奕。
及告其梦。不数日奕果暴亡。或为泥犁中
人也。
(十九) 相国萧瑀字时文。梁明帝子也。九岁封
新安王。国除入隋晋王妃实瑀姊。官右千
牛。尝疾。不肯呼医。自信天命。叹曰。吾更
馀年则从此遁矣。及晋王践祚姊为后。闻
其言。召责之以其不安小官。后病损拜内
卷十一 第 571a 页 T49-0571.png
史侍郎。以直言事颇为炀帝憎。隋乱瑀出
为河池郡守。唐高祖入关以书招之。因挈
郡归。封宋公。委以枢要。帝不名。呼为萧
郎。瑀家世贵胄。自武帝以来。皆奉佛清修。
瑀及其孙勉精严尤甚。太宗即位屡入相。
既而房杜得君事任稍分。瑀不能无少望。
尝乞度为僧。帝许之。瑀寻度不能而止。事
两朝凡五入相位。年七十四薨。瑀性忠鲠
雅薄福贵。善属文。通儒柳顾辈皆高其才。
唐史称之曰。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
厥终无大恶。以寖微而亡。故馀祉及其后
裔。自瑀逮遘。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
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二十 辛丑) 十五年五月戊辰。帝幸宏福寺。召大德
道懿等五人赐座。谕以创寺为专一追崇穆
太后。言发涕零。懿及左右皆哽咽逡巡。自
制疏施绢二百疋。自称皇帝菩萨戒弟子。
令回向罢。顾谓道懿等曰。顷以老子是朕
先宗。故令名位在前。卿等应恨恨也。道懿
曰。陛下尊祖宗降成式。懿等蒙荷国恩安
闲学道。诏旨初下咸皆欢悦。讵敢有恨。帝
曰。尊祖重亲有生之大本。故先老子以别
亲疏之序。非不留心于佛也。自有国以来。
未尝创立道观。凡有功德并归僧舍。虽往
日操戈临阵。亦未始纵威滥杀。今所在战
场皆立佛寺。至于太原旧第亦以奉佛。朕
存心如此。卿等想未谕也。道懿等遽起趋
谢。帝曰。少坐。此是朕意。不述则人不知。
天时向热。寺宇未备。今所施可别造经寮
为河池郡守。唐高祖入关以书招之。因挈
郡归。封宋公。委以枢要。帝不名。呼为萧
郎。瑀家世贵胄。自武帝以来。皆奉佛清修。
瑀及其孙勉精严尤甚。太宗即位屡入相。
既而房杜得君事任稍分。瑀不能无少望。
尝乞度为僧。帝许之。瑀寻度不能而止。事
两朝凡五入相位。年七十四薨。瑀性忠鲠
雅薄福贵。善属文。通儒柳顾辈皆高其才。
唐史称之曰。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
厥终无大恶。以寖微而亡。故馀祉及其后
裔。自瑀逮遘。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
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二十 辛丑) 十五年五月戊辰。帝幸宏福寺。召大德
道懿等五人赐座。谕以创寺为专一追崇穆
太后。言发涕零。懿及左右皆哽咽逡巡。自
制疏施绢二百疋。自称皇帝菩萨戒弟子。
令回向罢。顾谓道懿等曰。顷以老子是朕
先宗。故令名位在前。卿等应恨恨也。道懿
曰。陛下尊祖宗降成式。懿等蒙荷国恩安
闲学道。诏旨初下咸皆欢悦。讵敢有恨。帝
曰。尊祖重亲有生之大本。故先老子以别
亲疏之序。非不留心于佛也。自有国以来。
未尝创立道观。凡有功德并归僧舍。虽往
日操戈临阵。亦未始纵威滥杀。今所在战
场皆立佛寺。至于太原旧第亦以奉佛。朕
存心如此。卿等想未谕也。道懿等遽起趋
谢。帝曰。少坐。此是朕意。不述则人不知。
天时向热。寺宇未备。今所施可别造经寮
卷十一 第 571b 页 T49-0571.png
令僧众宽展行道。
(二十一 壬寅) 十六年。三藏玄奘法师。发王舍城入
祇罗国国主郊迎之。已而问曰。而国有圣
人出世。作小秦王破阵乐试为我言其为
人。奘粗陈帝神武削平天下躬行尧舜之
治。其王大惊。东向稽首曰我当朝觐与师
偕行也。奘因出所撰制恶见论似之。王钦
叹曰。此论一出。可谓日光既升萤火夺明
矣。即以青象名马助奘驮经而还。
(二十二 癸卯) ○图功臣于凌烟阁。
八月四日。原州松昌鸿池谷忽有五石。皆
青质白文。成字曰。高皇海出多子李元王
八十年太平天子李世民千年太子李治书
燕山人士乐大国主尚汪谭奖文仁迈千古
大王五王六王七王十风毛才子七佛八菩
萨及上果佛田天子文武贞观昌大圣延四
方上不治示孝仙戈八为善。原州奏于朝。
字初若不甚显。及群公拟定。遂粲然明著。
十一月辛卯。有事于南郊。诏遣使以玉帛
诣原州鸿池谷祭之曰。嗣天子讳祚继鸿
业君临宇县。宿兴旰食无忘于政。道德齐
礼愧于前修。天有成命表瑞徵符。文字粲
然历数惟永。既旌高庙之业。又锡眇身之
祚。迨于皇太子治。亦降贞符。具纪李氏于
石言。仰瞻宵汉空名大造。甫惟寡薄弥增
寅惧。敢因大礼重荐玉帛。上谢冥灵之贶。
以伸祗慄之诚。
(二十三 乙巳) 十九年正月丙子。法师玄奘赍经像归
于京师。留守房玄龄馆于宏福寺。以表闻
(二十一 壬寅) 十六年。三藏玄奘法师。发王舍城入
祇罗国国主郊迎之。已而问曰。而国有圣
人出世。作小秦王破阵乐试为我言其为
人。奘粗陈帝神武削平天下躬行尧舜之
治。其王大惊。东向稽首曰我当朝觐与师
偕行也。奘因出所撰制恶见论似之。王钦
叹曰。此论一出。可谓日光既升萤火夺明
矣。即以青象名马助奘驮经而还。
(二十二 癸卯) ○图功臣于凌烟阁。
八月四日。原州松昌鸿池谷忽有五石。皆
青质白文。成字曰。高皇海出多子李元王
八十年太平天子李世民千年太子李治书
燕山人士乐大国主尚汪谭奖文仁迈千古
大王五王六王七王十风毛才子七佛八菩
萨及上果佛田天子文武贞观昌大圣延四
方上不治示孝仙戈八为善。原州奏于朝。
字初若不甚显。及群公拟定。遂粲然明著。
十一月辛卯。有事于南郊。诏遣使以玉帛
诣原州鸿池谷祭之曰。嗣天子讳祚继鸿
业君临宇县。宿兴旰食无忘于政。道德齐
礼愧于前修。天有成命表瑞徵符。文字粲
然历数惟永。既旌高庙之业。又锡眇身之
祚。迨于皇太子治。亦降贞符。具纪李氏于
石言。仰瞻宵汉空名大造。甫惟寡薄弥增
寅惧。敢因大礼重荐玉帛。上谢冥灵之贶。
以伸祗慄之诚。
(二十三 乙巳) 十九年正月丙子。法师玄奘赍经像归
于京师。留守房玄龄馆于宏福寺。以表闻
卷十一 第 571c 页 T49-0571.png
帝。壬辰奘如东都。二月己亥见于仪鸾殿。
帝曰师去何不相报。对曰。当去时表三上。
以诚愿微浅。不蒙谅许。无任慕道之至。乃
辍私行。专擅之罪惟深愧惧。帝曰。师出
家与俗殊隔。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朕甚
嘉焉固不烦为愧。但念山川阻远方俗异
心。怪师能达也。对曰。奘闻乘疾风者造天
地而非远驭龙舟者涉江海而不难。自陛
下握乾符清四海。德笼九域仁被八区。淳
风扇炎景之南。圣威震葱岭之外。所以戎
夷君长。每见翔云之鸟自东来者。犹疑发
于上国。敛衽而敬之。况玄奘圆顶方亲承
化育者耶。既赖天威。故得往还无难。帝曰。
此长者之言。朕何敢当。因广问雪岭以西
印度之境玉烛和气物产风俗八王故迹七
佛遗踪。并博望之所不传。班马无得而载
者。奘既亲游其地。记忆无遗。随问而对。皆
有条理。帝大悦曰。师所经一百馀国。可尽
掇其山川风俗。撰大唐西域记以遗后来。
不亦美乎奘奉诏将罢。帝谓侍臣曰。昔符
坚称道安为神器。举国遵敬朕观法师。词
吐温雅风节贞峻。非徒不愧古人。实过之
远甚。司徒长孙无忌曰。诚如明诏。道安虽
高行博识。然弘法之功。固不如法师躬趋
圣域讨论众妙究探宗极者矣。时车驾将问
罪高丽。闻法师之还。期暂引见。及对谈论
不觉日莫。帝曰。匇匇言不尽怀。欲共法师
东行。省方观俗。指挥之暇。别更谈叙可
乎。对曰玄奘远归。兼有病疾。不堪陪驾。帝
帝曰师去何不相报。对曰。当去时表三上。
以诚愿微浅。不蒙谅许。无任慕道之至。乃
辍私行。专擅之罪惟深愧惧。帝曰。师出
家与俗殊隔。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朕甚
嘉焉固不烦为愧。但念山川阻远方俗异
心。怪师能达也。对曰。奘闻乘疾风者造天
地而非远驭龙舟者涉江海而不难。自陛
下握乾符清四海。德笼九域仁被八区。淳
风扇炎景之南。圣威震葱岭之外。所以戎
夷君长。每见翔云之鸟自东来者。犹疑发
于上国。敛衽而敬之。况玄奘圆顶方亲承
化育者耶。既赖天威。故得往还无难。帝曰。
此长者之言。朕何敢当。因广问雪岭以西
印度之境玉烛和气物产风俗八王故迹七
佛遗踪。并博望之所不传。班马无得而载
者。奘既亲游其地。记忆无遗。随问而对。皆
有条理。帝大悦曰。师所经一百馀国。可尽
掇其山川风俗。撰大唐西域记以遗后来。
不亦美乎奘奉诏将罢。帝谓侍臣曰。昔符
坚称道安为神器。举国遵敬朕观法师。词
吐温雅风节贞峻。非徒不愧古人。实过之
远甚。司徒长孙无忌曰。诚如明诏。道安虽
高行博识。然弘法之功。固不如法师躬趋
圣域讨论众妙究探宗极者矣。时车驾将问
罪高丽。闻法师之还。期暂引见。及对谈论
不觉日莫。帝曰。匇匇言不尽怀。欲共法师
东行。省方观俗。指挥之暇。别更谈叙可
乎。对曰玄奘远归。兼有病疾。不堪陪驾。帝
卷十一 第 572a 页 T49-0572.png
曰。师向能孤游绝域。今此行如跬步耳。尚
何辞。对曰。陛下东征六军奉卫。伐乱诛奸
必有牧野之功昆阳之捷。玄奘无所裨助。
虚负道路之费。且兵刃交战。佛制沙门不
得观视。惟陛下矜察。帝嘉纳而止。奘因奏
西域所获梵本经论凡六百五十七部。乞
就嵩山少林寺为国宣释。帝曰。朕顷为穆
太后创宏福寺。极为虚静。可就彼翻译。所
须并与玄龄平章。奘因进曰。百姓无知见
奘远归妄有窥看。不徒妨废法务。兼虑不
测之患。愿得监门官以防衅隙。帝悦曰。此
言可谓保身之计当为处分。及罢即别。有
旨差官监护。
(二十四 丙午) 二十年七月辛卯。法师玄奘表上新译
菩萨藏经六门陀罗尼经显杨圣教论大乘
杂集论凡五部五十八卷。请帝为圣教序。
降手敕曰。省书具悉雅意。法师夙标高行
早出尘表。泛宝舟而登彼岸。搜妙道而辟
度门。弘阐大猷荡除众罪。朕学浅心拙。在
物犹迷。况佛道幽微。岂能仰赞。侧请为序。
非己所闻。奘重表请曰。伏奉墨敕猥垂奖
谕。祗奉纶言精守振越。玄奘行业空疏谬
参缁侣幸属九瀛有截四海无虞凭皇灵以
远征。恃国威而访道。穷遐冒险虽励愚诚。
纂异怀荒实资朝化所获经论蒙遣翻译。见
成卷轴志有铨序。伏惟陛下睿思云敷。天
华景烂。理苞系表调逸咸英。跨千古以飞
声。掩百王而腾实。切以神力无方。非神思
不足铨其理。圣教玄远。非圣藻何以序其
何辞。对曰。陛下东征六军奉卫。伐乱诛奸
必有牧野之功昆阳之捷。玄奘无所裨助。
虚负道路之费。且兵刃交战。佛制沙门不
得观视。惟陛下矜察。帝嘉纳而止。奘因奏
西域所获梵本经论凡六百五十七部。乞
就嵩山少林寺为国宣释。帝曰。朕顷为穆
太后创宏福寺。极为虚静。可就彼翻译。所
须并与玄龄平章。奘因进曰。百姓无知见
奘远归妄有窥看。不徒妨废法务。兼虑不
测之患。愿得监门官以防衅隙。帝悦曰。此
言可谓保身之计当为处分。及罢即别。有
旨差官监护。
(二十四 丙午) 二十年七月辛卯。法师玄奘表上新译
菩萨藏经六门陀罗尼经显杨圣教论大乘
杂集论凡五部五十八卷。请帝为圣教序。
降手敕曰。省书具悉雅意。法师夙标高行
早出尘表。泛宝舟而登彼岸。搜妙道而辟
度门。弘阐大猷荡除众罪。朕学浅心拙。在
物犹迷。况佛道幽微。岂能仰赞。侧请为序。
非己所闻。奘重表请曰。伏奉墨敕猥垂奖
谕。祗奉纶言精守振越。玄奘行业空疏谬
参缁侣幸属九瀛有截四海无虞凭皇灵以
远征。恃国威而访道。穷遐冒险虽励愚诚。
纂异怀荒实资朝化所获经论蒙遣翻译。见
成卷轴志有铨序。伏惟陛下睿思云敷。天
华景烂。理苞系表调逸咸英。跨千古以飞
声。掩百王而腾实。切以神力无方。非神思
不足铨其理。圣教玄远。非圣藻何以序其
卷十一 第 572b 页 T49-0572.png
源。故乃冒犯威严敢希题目。宸眷冲邈不
蒙矜许。抚躬累息相顾失图。奘闻。日月丽
天。既分辉于户牖。江河纪地。亦流润于岩
崖。云和广乐。不秘响于聋瞆。金玉奇珍。岂
韬彩于愚瞽。敢缘此理重有干祈。伏乞雷
雨曲垂天文俯照。配两仪而同久。与二曜
而俱县。然则鹫岭微言。假神笔而弘远。鸡
园奥典。托英词而宣扬。岂止区区梵众独
荷恩荣。蠢蠢迷生方超尘累而已。制许之。
(二十五 丁未) ○作翠微宫于终南山。
是岁帝得秘谶云。唐三世而后女主武王
代有天下。遂密召太史令李淳风访其事。
对曰。臣据术推之。其兆已成。今在陛下宫
中矣。逾三十年当有天下。诛唐子孙殆尽。
帝曰。疑似者杀之何如。对曰。天命不可易。
且真王者不死。徒使疑似之戮淫及无辜。
今既在宫。已是陛下眷属。更三十年又当
衰老。老则心慈。虽受终易姓。于陛下子孙
或不甚损。今若戮之。即当复生少庄严毒。
况又立雠则陛下子孙必无遗类。帝善其
言而止。
(二十六 戊申) 二十二年六月。帝在玉华宫。召法师
玄奘至。乃曰。朕在京苦暑。故就此宫。泉石
既凉气力稍佳。然忆法师故兹相屈。涉涂
当大劳也奘谢曰。四海黎庶。依陛下而生。
圣躬不安。则率土煌灼。伏闻。銮舆至此御
膳顺宜。凡预含灵孰不无蹈。愿陛下永保
崇高。与天地无极。玄奘庸薄猥蒙齿召。衔
荷而来。不觉为劳。帝以法师德业冲博仪
蒙矜许。抚躬累息相顾失图。奘闻。日月丽
天。既分辉于户牖。江河纪地。亦流润于岩
崖。云和广乐。不秘响于聋瞆。金玉奇珍。岂
韬彩于愚瞽。敢缘此理重有干祈。伏乞雷
雨曲垂天文俯照。配两仪而同久。与二曜
而俱县。然则鹫岭微言。假神笔而弘远。鸡
园奥典。托英词而宣扬。岂止区区梵众独
荷恩荣。蠢蠢迷生方超尘累而已。制许之。
(二十五 丁未) ○作翠微宫于终南山。
是岁帝得秘谶云。唐三世而后女主武王
代有天下。遂密召太史令李淳风访其事。
对曰。臣据术推之。其兆已成。今在陛下宫
中矣。逾三十年当有天下。诛唐子孙殆尽。
帝曰。疑似者杀之何如。对曰。天命不可易。
且真王者不死。徒使疑似之戮淫及无辜。
今既在宫。已是陛下眷属。更三十年又当
衰老。老则心慈。虽受终易姓。于陛下子孙
或不甚损。今若戮之。即当复生少庄严毒。
况又立雠则陛下子孙必无遗类。帝善其
言而止。
(二十六 戊申) 二十二年六月。帝在玉华宫。召法师
玄奘至。乃曰。朕在京苦暑。故就此宫。泉石
既凉气力稍佳。然忆法师故兹相屈。涉涂
当大劳也奘谢曰。四海黎庶。依陛下而生。
圣躬不安。则率土煌灼。伏闻。銮舆至此御
膳顺宜。凡预含灵孰不无蹈。愿陛下永保
崇高。与天地无极。玄奘庸薄猥蒙齿召。衔
荷而来。不觉为劳。帝以法师德业冲博仪
卷十一 第 572c 页 T49-0572.png
表绝伦。欲令罢道共康庶政。因曰。昔三五
帝王。靡不以六合务广万机事殷。不能遍
理。故周凭十乱。舜托五臣。翼亮朝猷弼谐
邦国。彼盛明之后且尔。况朕寡昧而不寄
众哲哉。意欲法师脱缁服挂纁衣。升铉路
以陈谋坐槐庭而论道。师意何如。对曰。玄
奘微生伏奉明诏。称三五之君不能独治。
寄诸贤哲共而成之。此陛下盛德含光谦
让之词。在理则不尔也。何哉。使臣能至治。
桀纣柏灵之君岂无臣耶。以此而言不必
由也。伏惟陛下圣哲之治。一人纪纲万事
咸得其绪。况抚运已来。天地休平中外宁
晏。皆陛下不荒不矜不丽不侈。兢兢业虽
休勿休居安思危。为善承天之所致也。馀
何预焉。请粗陈其梗概。陛下经纬八纮驱
驾豪杰。戡定祸乱崇阐雍熙。聪明文思之
德。体元合极之姿。皆天之所授。无假于人。
一也。敦本弃末崇儒尚德。移浇风于季俗。
反淳政于上古。赋遵薄制刑用轻典。九州
四海禀识怀生。俱沐恩波咸遂安逸。此又
圣心自化。无假于人。二也。至道旁通深仁
远洽。东逾日域西迈昆丘。南尽炎州北穷
玄塞。彫题鼻饮之俗。卉服左衽之人。靡不
候风瞻雨稽颡屈膝。献琛贡宝充委夷邸。
此又天威所感。无假于人。三也猃狁为患
其来自久。五帝所不止。三王莫能制遂使
渭河为被发之野。酆鄗为鸣镝之场。中国
陵迟匈奴得逞。殷周已来不能攘弭至汉
武穷兵卫霍尽力。虽收枝叶根本犹存。自
帝王。靡不以六合务广万机事殷。不能遍
理。故周凭十乱。舜托五臣。翼亮朝猷弼谐
邦国。彼盛明之后且尔。况朕寡昧而不寄
众哲哉。意欲法师脱缁服挂纁衣。升铉路
以陈谋坐槐庭而论道。师意何如。对曰。玄
奘微生伏奉明诏。称三五之君不能独治。
寄诸贤哲共而成之。此陛下盛德含光谦
让之词。在理则不尔也。何哉。使臣能至治。
桀纣柏灵之君岂无臣耶。以此而言不必
由也。伏惟陛下圣哲之治。一人纪纲万事
咸得其绪。况抚运已来。天地休平中外宁
晏。皆陛下不荒不矜不丽不侈。兢兢业虽
休勿休居安思危。为善承天之所致也。馀
何预焉。请粗陈其梗概。陛下经纬八纮驱
驾豪杰。戡定祸乱崇阐雍熙。聪明文思之
德。体元合极之姿。皆天之所授。无假于人。
一也。敦本弃末崇儒尚德。移浇风于季俗。
反淳政于上古。赋遵薄制刑用轻典。九州
四海禀识怀生。俱沐恩波咸遂安逸。此又
圣心自化。无假于人。二也。至道旁通深仁
远洽。东逾日域西迈昆丘。南尽炎州北穷
玄塞。彫题鼻饮之俗。卉服左衽之人。靡不
候风瞻雨稽颡屈膝。献琛贡宝充委夷邸。
此又天威所感。无假于人。三也猃狁为患
其来自久。五帝所不止。三王莫能制遂使
渭河为被发之野。酆鄗为鸣镝之场。中国
陵迟匈奴得逞。殷周已来不能攘弭至汉
武穷兵卫霍尽力。虽收枝叶根本犹存。自
卷十一 第 573a 页 T49-0573.png
是而后无闻良策。陛下御图一征斯殄倾
巢倒穴无复孑遗。浣海燕然之域。尽入提
封。单于弓骑之人。俱充臣妾。若言由人。则
虞舜已来贤辅多矣。何因不获。故知有道
斯得。无假于人。四也。高丽小蕃失礼上国。
炀帝总天下之师三自征伐。攻城无伤半
堞。掠卒不获一人。虚丧六军狼狈而返。陛
下暂行提数万骑。摧驻跸之强阵。破辽盖
之坚城。振旅凯旋俘馘三十馀万。用兵御
将其道不殊。隋以之亡。唐以之得。故知由
主无假于人。五也。天地交泰日月光华。和
气氤氲庆云纷郁。五灵见质一角呈奇。白
狼白狐朱雁朱草。昭章杂沓无量亿千不
可遍举。皆应德而至。无假于人。六也。明诏
乃欲比喻前王寄功十乱。切为陛下不取。
总复须才。今亦伊吕多矣。
(二十七) 玄奘庸陋何足以预之。至于守戒缁
门阐扬遗法。此其诚愿。伏乞天慈终而不
夺。帝大悦曰。师所陈并上玄垂祐。及宗庙
之灵卿士之力。朕安能自致哉。师既欲敷
扬妙道。亦不固违高志。中书令褚遂良曰。
今四海廓清九域宁晏。皆陛下圣德。实如
法师之言。帝笑曰。不如此。珍裘岂一狐之
腋。大厦必众材共成。何有君能独济。法师
欲自全雅操。故滥相光饰耳。因问比译何
经。对曰。瑜伽师地论。帝曰。明何等此。对
曰。此弥勒大士所造明十七地义。曰何
谓十七地。奘曰。六识相应地。有寻有伺地。
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有
巢倒穴无复孑遗。浣海燕然之域。尽入提
封。单于弓骑之人。俱充臣妾。若言由人。则
虞舜已来贤辅多矣。何因不获。故知有道
斯得。无假于人。四也。高丽小蕃失礼上国。
炀帝总天下之师三自征伐。攻城无伤半
堞。掠卒不获一人。虚丧六军狼狈而返。陛
下暂行提数万骑。摧驻跸之强阵。破辽盖
之坚城。振旅凯旋俘馘三十馀万。用兵御
将其道不殊。隋以之亡。唐以之得。故知由
主无假于人。五也。天地交泰日月光华。和
气氤氲庆云纷郁。五灵见质一角呈奇。白
狼白狐朱雁朱草。昭章杂沓无量亿千不
可遍举。皆应德而至。无假于人。六也。明诏
乃欲比喻前王寄功十乱。切为陛下不取。
总复须才。今亦伊吕多矣。
(二十七) 玄奘庸陋何足以预之。至于守戒缁
门阐扬遗法。此其诚愿。伏乞天慈终而不
夺。帝大悦曰。师所陈并上玄垂祐。及宗庙
之灵卿士之力。朕安能自致哉。师既欲敷
扬妙道。亦不固违高志。中书令褚遂良曰。
今四海廓清九域宁晏。皆陛下圣德。实如
法师之言。帝笑曰。不如此。珍裘岂一狐之
腋。大厦必众材共成。何有君能独济。法师
欲自全雅操。故滥相光饰耳。因问比译何
经。对曰。瑜伽师地论。帝曰。明何等此。对
曰。此弥勒大士所造明十七地义。曰何
谓十七地。奘曰。六识相应地。有寻有伺地。
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有
卷十一 第 573b 页 T49-0573.png
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
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馀依地。无
馀依地是为十七。及标举纲目陈列大义。
帝深爱焉。遣使取论入宫凡一百卷。帝自
详览睹其词义宏奥。非向所闻。谓侍臣曰。
朕观法师新译经论。犹瞻天啖海莫极高
深顷既军国务殷。未暇委寻。今而后知
宗源杳旷。顾儒道九流犹汀滢之方溟渤
耳。因敕有司拣秘书手写新译经论各九
部。令宣赐九道总管展转流布。冀率土之
内同禀未闻之法。
司徒长孙无忌。中书令褚遂良。奏曰。佛教
冲玄天人莫测。言本则甚深。语门则难入。
伏惟陛下至道照明辉光昱日。泽沾遐界
化溢中区。拥护五乘建立三宝。致法师当
叔叶而秀质。閒千载而挺生。陟重险以求
经。履危涂而访道。见珍异俗具获真文。归
国翻宣。若庵摩之始说。精文奥义。犹金口
之新开。皆陛下圣德所感。臣等愚瞽预此
见闻。苦海波澜舟航有寄。况天慈广远使
布之九州。蠢蠢黔黎俱餐妙法。臣等亿劫
忻逢。不胜庆幸。
(二十八) 六月。帝撰大唐三藏圣教序成。御庆
福殿百官倍位。宣法师玄奘升殿赐座。敕
弘文馆学士上官仪。以序对群臣宣读。霞
焕锦舒极褒扬之美。其辞曰。盖闻。二仪
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
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
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包乎阴阳
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馀依地。无
馀依地是为十七。及标举纲目陈列大义。
帝深爱焉。遣使取论入宫凡一百卷。帝自
详览睹其词义宏奥。非向所闻。谓侍臣曰。
朕观法师新译经论。犹瞻天啖海莫极高
深顷既军国务殷。未暇委寻。今而后知
宗源杳旷。顾儒道九流犹汀滢之方溟渤
耳。因敕有司拣秘书手写新译经论各九
部。令宣赐九道总管展转流布。冀率土之
内同禀未闻之法。
司徒长孙无忌。中书令褚遂良。奏曰。佛教
冲玄天人莫测。言本则甚深。语门则难入。
伏惟陛下至道照明辉光昱日。泽沾遐界
化溢中区。拥护五乘建立三宝。致法师当
叔叶而秀质。閒千载而挺生。陟重险以求
经。履危涂而访道。见珍异俗具获真文。归
国翻宣。若庵摩之始说。精文奥义。犹金口
之新开。皆陛下圣德所感。臣等愚瞽预此
见闻。苦海波澜舟航有寄。况天慈广远使
布之九州。蠢蠢黔黎俱餐妙法。臣等亿劫
忻逢。不胜庆幸。
(二十八) 六月。帝撰大唐三藏圣教序成。御庆
福殿百官倍位。宣法师玄奘升殿赐座。敕
弘文馆学士上官仪。以序对群臣宣读。霞
焕锦舒极褒扬之美。其辞曰。盖闻。二仪
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
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
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包乎阴阳
卷十一 第 573c 页 T49-0573.png
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阴阳处乎天地而
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徵。虽愚
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冲虚
乘幽控寂。宏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
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则弥于宇宙。细则
摄于毫釐。无灭无生。历万劫而不古若隐
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
其际。法流湛寂。揖之莫测其原固知蠢
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
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于西土。腾汉庭而皎
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
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
遵。及乎晦迹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
镜三千之光。丽像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
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
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
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所以空有之
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
替。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
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
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
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
六尘而迥出。夐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
悲正法以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阙。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
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
仗策孤征。积雪晨飞涂閒失地。惊沙夕起
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泼烟霞而进影。百重
寒暑。蹑霜露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徵。虽愚
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冲虚
乘幽控寂。宏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
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则弥于宇宙。细则
摄于毫釐。无灭无生。历万劫而不古若隐
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
其际。法流湛寂。揖之莫测其原固知蠢
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
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于西土。腾汉庭而皎
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
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
遵。及乎晦迹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
镜三千之光。丽像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
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
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
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所以空有之
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
替。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
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
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
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
六尘而迥出。夐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
悲正法以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阙。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
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
仗策孤征。积雪晨飞涂閒失地。惊沙夕起
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泼烟霞而进影。百重
寒暑。蹑霜露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卷十一 第 574a 页 T49-0574.png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异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
精穷奥义。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
藏三箧之文。波腾于口海爰自所历之国。
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
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
垂。圣教阙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
宅之乾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
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
唯人所记。譬夫桂生高岭。零露方得泫其
华莲出绿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
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
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
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
庆而求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
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于是御笔亲书。
缀于新经之首。法师奉表。谢曰。六爻探
赜。局于生灭之场。百物正名。未涉真如之
境。远惟羲册睹奥不测其神遐想轩图历
选普归其美。恭惟陛下玉毫降质金轮御
天。廓先王之九州。掩百千之日月。广利代
之区域。纳恒沙之法界。遂使给孤精舍尽
入提封。贝叶灵文咸归册府。玄奘往因振
锡聊谒崛山。经途万里。怙天威如咫步。
匪乘千叶。诣双树如食顷。搜扬三藏。尽龙
宫之所储。研究一乘。穷鹫岭之遗旨。并已
载于白马还献紫宸。寻蒙下诏敕使翻译。
玄奘识乖龙树。谬忝传灯之荣。才异马鸣。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
精穷奥义。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
藏三箧之文。波腾于口海爰自所历之国。
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
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
垂。圣教阙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
宅之乾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
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
唯人所记。譬夫桂生高岭。零露方得泫其
华莲出绿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
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
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
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
庆而求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
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于是御笔亲书。
缀于新经之首。法师奉表。谢曰。六爻探
赜。局于生灭之场。百物正名。未涉真如之
境。远惟羲册睹奥不测其神遐想轩图历
选普归其美。恭惟陛下玉毫降质金轮御
天。廓先王之九州。掩百千之日月。广利代
之区域。纳恒沙之法界。遂使给孤精舍尽
入提封。贝叶灵文咸归册府。玄奘往因振
锡聊谒崛山。经途万里。怙天威如咫步。
匪乘千叶。诣双树如食顷。搜扬三藏。尽龙
宫之所储。研究一乘。穷鹫岭之遗旨。并已
载于白马还献紫宸。寻蒙下诏敕使翻译。
玄奘识乖龙树。谬忝传灯之荣。才异马鸣。
卷十一 第 574b 页 T49-0574.png
深愧泻瓶之敏。所译经论纰舛尤多。遂荷
天威留神制序。文超象系之表。理括众妙
之门。忽以微生亲闻梵响。踊跃欢喜如闻
授记。无任感荷之极。手敕答曰。朕才谢圭
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闻昨制序
文深惭鄙拙。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珠
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益厚
颜。善不足称虚劳致谢。
(二十九) 时皇太子睹圣序遂撰述圣记。法师进
启奉谢。帝复览新译菩萨藏经。爱其辞旨
微妙。因诏皇太子撰菩萨藏经后序。其辞
曰。盖闻。羲皇至赜。精粹止于龟文。轩后幽
通。雅奥穷于鸟篆。考丹书而索隐。殊昧实
际之源。徵录错以研几。盖非常乐之道犹
且事光图史。振薰风于八埏德洽生灵。激
尧波于万代。伏惟陛下转轮垂拱而化渐
鸡园。胜殿凝旒而神交鹫岭。总调御于徽
号。匪文思之所窥。极般若于纶言。岂象系
之所拟。由是教覃溟表。咸传八解之音。训
浃寰中。皆践四禅之轨。遂使三千世界。尽
怀生而可封百亿须弥。入提封而作镇。尼
莲德水。迩帝里之沧池。舍卫庵园。接上林
之茂苑。虽复法性空寂。随感必通。真乘深
妙无幽不阐。所以大权御极。导法流而靡
穷。能仁抚运。拂劫石而无尽。体均相具不
可思议。校美前王。焉可同年而语矣。爰自
开阐地限流沙。震旦未融灵文尚隐。汉皇
精感。托梦想于玄宵。晋后翘诚。降修多于
白马。有同蠡酌。岂达四海之涯。取譬管窥。
天威留神制序。文超象系之表。理括众妙
之门。忽以微生亲闻梵响。踊跃欢喜如闻
授记。无任感荷之极。手敕答曰。朕才谢圭
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闻昨制序
文深惭鄙拙。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珠
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益厚
颜。善不足称虚劳致谢。
(二十九) 时皇太子睹圣序遂撰述圣记。法师进
启奉谢。帝复览新译菩萨藏经。爱其辞旨
微妙。因诏皇太子撰菩萨藏经后序。其辞
曰。盖闻。羲皇至赜。精粹止于龟文。轩后幽
通。雅奥穷于鸟篆。考丹书而索隐。殊昧实
际之源。徵录错以研几。盖非常乐之道犹
且事光图史。振薰风于八埏德洽生灵。激
尧波于万代。伏惟陛下转轮垂拱而化渐
鸡园。胜殿凝旒而神交鹫岭。总调御于徽
号。匪文思之所窥。极般若于纶言。岂象系
之所拟。由是教覃溟表。咸传八解之音。训
浃寰中。皆践四禅之轨。遂使三千世界。尽
怀生而可封百亿须弥。入提封而作镇。尼
莲德水。迩帝里之沧池。舍卫庵园。接上林
之茂苑。虽复法性空寂。随感必通。真乘深
妙无幽不阐。所以大权御极。导法流而靡
穷。能仁抚运。拂劫石而无尽。体均相具不
可思议。校美前王。焉可同年而语矣。爰自
开阐地限流沙。震旦未融灵文尚隐。汉皇
精感。托梦想于玄宵。晋后翘诚。降修多于
白马。有同蠡酌。岂达四海之涯。取譬管窥。
卷十一 第 574c 页 T49-0574.png
宁穷七曜之奥。洎乎皇灵遐畅。威加铁围
之表。至圣发明德被金刚之际。恒沙国土
普袭衣冠开解脱门践真实路。龙宫梵说
之偈。毕萃清室。猊吼贝叶之文。咸归册
府。洒兹甘露普润芽茎。乘此惠云遍沾翾
走岂非归依之胜业。圣政之灵感者乎。菩
萨藏经者。大觉义宗之要旨也。佛修此道
已證无生。菩萨受持咸登不退。六波罗蜜
关键所资。四无量心根力斯备。盖彼岸之
津涉。正觉之梯航者焉。贞观年中身毒归
化。越热坡而颁朔跨悬渡而输琛。文轨既
同道路无壅。法师玄奘振锡寻真。出自玉
关长驱奈苑。于天竺力士生处。访获此经。
归而奏上。降旨翻译。于是毕功。余以问安
之暇。澄心妙法之宝奉述天旨微表赞扬。
式命有司缀于卷末。帝自是情信日笃平
章法义不辍于口。与法师相得之深。无时
暂閒。凡衣服卧具频诏换易。如家人焉。
(三十) 八月丙申。赐奘百金磨衲并宝剃刀。奘
奉表谢。略曰。忍辱之服。彩合流霞智惠之
刀。铦逾切玉。谨当衣以降烦恼之魔。佩以
断尘劳之网。帝自伐辽而还。气力不逮平
昔有忧生之虑。既遇法师留神大教稍遂
平复。因问欲植法门之益何所宜先。奘对
曰。众生寝惑非惠莫启。惠芽抽植法为之
资。弘法须人即度僧为最帝悦。
九月乙卯。诏曰。隋季失御天下分崩。四海
涂炭八埏鼎沸。朕属当戡乱亲履兵锋。亟
犯风霜宿于马上。顷加药饵犹未痊除。比
之表。至圣发明德被金刚之际。恒沙国土
普袭衣冠开解脱门践真实路。龙宫梵说
之偈。毕萃清室。猊吼贝叶之文。咸归册
府。洒兹甘露普润芽茎。乘此惠云遍沾翾
走岂非归依之胜业。圣政之灵感者乎。菩
萨藏经者。大觉义宗之要旨也。佛修此道
已證无生。菩萨受持咸登不退。六波罗蜜
关键所资。四无量心根力斯备。盖彼岸之
津涉。正觉之梯航者焉。贞观年中身毒归
化。越热坡而颁朔跨悬渡而输琛。文轨既
同道路无壅。法师玄奘振锡寻真。出自玉
关长驱奈苑。于天竺力士生处。访获此经。
归而奏上。降旨翻译。于是毕功。余以问安
之暇。澄心妙法之宝奉述天旨微表赞扬。
式命有司缀于卷末。帝自是情信日笃平
章法义不辍于口。与法师相得之深。无时
暂閒。凡衣服卧具频诏换易。如家人焉。
(三十) 八月丙申。赐奘百金磨衲并宝剃刀。奘
奉表谢。略曰。忍辱之服。彩合流霞智惠之
刀。铦逾切玉。谨当衣以降烦恼之魔。佩以
断尘劳之网。帝自伐辽而还。气力不逮平
昔有忧生之虑。既遇法师留神大教稍遂
平复。因问欲植法门之益何所宜先。奘对
曰。众生寝惑非惠莫启。惠芽抽植法为之
资。弘法须人即度僧为最帝悦。
九月乙卯。诏曰。隋季失御天下分崩。四海
涂炭八埏鼎沸。朕属当戡乱亲履兵锋。亟
犯风霜宿于马上。顷加药饵犹未痊除。比
卷十一 第 575a 页 T49-0575.png
日以来方遂平复。岂非福善之致耶。京城
及天下诸州寺。各度僧五人(时天下寺三千七百馀所。度僧凡一
万七千馀人)。
(三十一) 十月车驾还京师。敕有司于北阙紫微
殿西南创弘法院。留奘居禁中。昼则陪御
谈论夜分就院译经。
(三十二) 十二月。皇太子为文德皇后创大慈恩
寺成。诏选京城宿望五十大德。各度侍者
六人。入居新寺。是月丙辰。太子备宝车五
十乘。迎诸大德。并䌽亭宝刹数百具奉安
新获梵夹诸经及瑞像舍利等。敕太常九
部乐及长安万年音乐京城诸寺。花幡导
引入寺。帝御安福门楼。执炉致敬。经像过
尽始罢。皇情大悦。
(己酉 三十三) 二十三年四月。帝幸翠微宫。法师玄
奘陪驾。每谈叙渊奥。帝必攘袂曰。与法师
相值恨晚耳。未尽弘法之意。夏五月不
豫。诏太尉长孙无忌中书令褚遂良入卧
内。嘱曰公等忠烈著在朕心。昔汉武托霍
光。刘备嘱诸葛亮。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
子仁孝。必须尽诚辅导永保社稷。无忌等
叩头流涕。帝复执太子手曰。无忌遂良在。
国家事汝无忧矣。是年崩于含风殿年五
十有三。
(三十四) 唐史赞曰。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
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
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
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
之治与宣之功。其馀无所称焉。虽诗书所
及天下诸州寺。各度僧五人(时天下寺三千七百馀所。度僧凡一
万七千馀人)。
(三十一) 十月车驾还京师。敕有司于北阙紫微
殿西南创弘法院。留奘居禁中。昼则陪御
谈论夜分就院译经。
(三十二) 十二月。皇太子为文德皇后创大慈恩
寺成。诏选京城宿望五十大德。各度侍者
六人。入居新寺。是月丙辰。太子备宝车五
十乘。迎诸大德。并䌽亭宝刹数百具奉安
新获梵夹诸经及瑞像舍利等。敕太常九
部乐及长安万年音乐京城诸寺。花幡导
引入寺。帝御安福门楼。执炉致敬。经像过
尽始罢。皇情大悦。
(己酉 三十三) 二十三年四月。帝幸翠微宫。法师玄
奘陪驾。每谈叙渊奥。帝必攘袂曰。与法师
相值恨晚耳。未尽弘法之意。夏五月不
豫。诏太尉长孙无忌中书令褚遂良入卧
内。嘱曰公等忠烈著在朕心。昔汉武托霍
光。刘备嘱诸葛亮。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
子仁孝。必须尽诚辅导永保社稷。无忌等
叩头流涕。帝复执太子手曰。无忌遂良在。
国家事汝无忧矣。是年崩于含风殿年五
十有三。
(三十四) 唐史赞曰。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
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
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
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
之治与宣之功。其馀无所称焉。虽诗书所
卷十一 第 575b 页 T49-0575.png
载有时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馀年。传七
十馀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
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唐有天下传世二
十。其可称者三君。玄宗宪宗皆不克其终。
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
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
以来未之有也。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图。
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
为。然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是以后世
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莫不叹息于斯焉。
论曰。君子谓立言之难其实非难。特为好
恶所欺耳。如欧阳文忠公作太宗本纪赞。
虽笔高语奇杰出诸史。至贬太宗复立浮
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类中材庸主所为而
不取。予谓文忠责备之深。而为好恶所欺
也。方贞观之世。天下昆虫草木咸被其泽。
至于日月霜露所至之国。皆款关而修职
直。独高丽莫离支叛逆阻命。太宗身任
千载道德英雄之主。其肯坐视之。留为子
孙忧。而不少假经略乎。盖其威德之盛。其
势之必然。非好大喜功之谓也。昔黄帝平
蚩尤。七十战而胜其乱。高宗伐鬼方。三年
而后克。太宗举偏师而阴山平。临驻跸而
高丽服。然黄帝高宗。经孔子而未尝少贬。
文忠特以为太宗之疵。庸讵非责备之过
与。以太宗盛德大业如此。犹曲贬之将恐
后之君子。怀免贬之难而无意于功名也。
文忠徒欲高尚其事。而不知此亦自蹈好
大之失。矣至于复立浮。图乃所以和顺道
十馀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
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唐有天下传世二
十。其可称者三君。玄宗宪宗皆不克其终。
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
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
以来未之有也。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图。
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
为。然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是以后世
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莫不叹息于斯焉。
论曰。君子谓立言之难其实非难。特为好
恶所欺耳。如欧阳文忠公作太宗本纪赞。
虽笔高语奇杰出诸史。至贬太宗复立浮
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类中材庸主所为而
不取。予谓文忠责备之深。而为好恶所欺
也。方贞观之世。天下昆虫草木咸被其泽。
至于日月霜露所至之国。皆款关而修职
直。独高丽莫离支叛逆阻命。太宗身任
千载道德英雄之主。其肯坐视之。留为子
孙忧。而不少假经略乎。盖其威德之盛。其
势之必然。非好大喜功之谓也。昔黄帝平
蚩尤。七十战而胜其乱。高宗伐鬼方。三年
而后克。太宗举偏师而阴山平。临驻跸而
高丽服。然黄帝高宗。经孔子而未尝少贬。
文忠特以为太宗之疵。庸讵非责备之过
与。以太宗盛德大业如此。犹曲贬之将恐
后之君子。怀免贬之难而无意于功名也。
文忠徒欲高尚其事。而不知此亦自蹈好
大之失。矣至于复立浮。图乃所以和顺道
卷十一 第 575c 页 T49-0575.png
德。而齐天地鬼神之心。以开济天下后世
之人。为无穷之益也。文忠以为不当。则是
太宗暗于取舍矣。使太宗果暗于此。则当
时房杜王魏之流。亦因循户禄而暗于取
舍者耶。或曰。文忠慕韩愈为人。故不得
不尔。呜呼文忠何忍哉。慕人毁佛而兼弃
太宗之道德。是不为好恶所欺耶。孔子立
名教者也。老氏则非毁之。及孔子删礼。则
曰。吾闻诸老聃云。然孔子亦以人而废言
乎。亦若世情之好恶耶。况真佛也者耶。圣
凡本有之体。毁之乃所以自毁之也。讵伤
于真佛哉。尝闻文忠一昔梦。为勇士数
辈摄至太宗之庭。太宗怒而责曰。吾文武
勋烈如此。不能逃子之贬何也。文忠震惧
而寤。后欲追改之。而业已进书颁行矣。遂
不克改。尝慨然曰。平怀最难。此殆非偶然
而云耳。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一
之人。为无穷之益也。文忠以为不当。则是
太宗暗于取舍矣。使太宗果暗于此。则当
时房杜王魏之流。亦因循户禄而暗于取
舍者耶。或曰。文忠慕韩愈为人。故不得
不尔。呜呼文忠何忍哉。慕人毁佛而兼弃
太宗之道德。是不为好恶所欺耶。孔子立
名教者也。老氏则非毁之。及孔子删礼。则
曰。吾闻诸老聃云。然孔子亦以人而废言
乎。亦若世情之好恶耶。况真佛也者耶。圣
凡本有之体。毁之乃所以自毁之也。讵伤
于真佛哉。尝闻文忠一昔梦。为勇士数
辈摄至太宗之庭。太宗怒而责曰。吾文武
勋烈如此。不能逃子之贬何也。文忠震惧
而寤。后欲追改之。而业已进书颁行矣。遂
不克改。尝慨然曰。平怀最难。此殆非偶然
而云耳。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