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
卷九 第 544b 页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九

嘉兴路大中祥符禅寺
住持华亭念常集

(一) 梁(姓萧氏四主都建康)○雷氏曰(高太世敬梁朝四主五十七年)

(壬午) 高祖武皇帝衍改天监(字叔达。南兰陵都里人。与齐同出。亦汉
相何二十四代孙。父顺之为丹阳尹。母曰张氏。生帝状貌奇伟日角龙颜项有圆光身不映日。受齐禅后
酷好佛法。降将侯景反叛举兵围帝于台城。断食而崩于净居殿。寿八十六。在位四十八年○或问曰。梁武
终身奉佛。然困殍于台城。佛法之验其在何也。答之曰。有是疑乎。有是诮也。且夫人之性命业性定焉。苟
往世之业会矣。岂今生之善革哉。故文中子曰。斋戒修而梁国危非释迦之罪也。缘行齐废帝之愆。值侯景
台城之困业理既昭。惑疑遣矣)。

(二) 道家太清经。及众醮仪十卷。乃梁时陶弘
景妄造(出珠林)

(三 癸未) 武帝诏曰。大士宝志迹拘尘垢神游冥
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
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沦则遁仙高者。岂
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便
宣化。帝一日问志曰。弟子烦惑未除。何以
治之。答曰。十二。帝问。其旨云何。答曰。在
书字时节刻漏中。帝益不晓。他日更问国
祚有留难否志指其颈示之。帝曰。朕享国
几何。答曰。元嘉。元嘉。帝喜以为倍宋文之
年。时革命之初帝临政刻急。志假帝神力。
令见先君受极苦于地下。由是恤刑。尝诏
画工张僧繇寒志像。僧繇下笔辄不自定。
既而以指釐面门分披。出十二面观音。妙
相殊丽或慈或威。僧繇竟不能写。他日与
卷九 第 544c 页 T49-0544.png
帝临江纵望。有物溯流而上。志以杖引之。
随杖而至。乃紫旃檀也。即以属供奉官俞
绍雕志像。顷刻而成。神采如生。帝悦以安
内庭时法云云光二师俱有重望。每讲法
天辄雨华。帝疑其證圣。夜于便殿焚疏请
志偕光云三大士斋。翌日志独赴。而光云
俱未知。帝由是益异其礼。又尝与帝登钟
山之定林寺。指前独龙冈阜曰。此为阴宅
则永其后。帝曰。谁当得之。曰先行者得之。
至十三年。大士示寂。帝忆其言。以金二十
万易其地。建浮图五级其上。镇以无价宝
珠。敕王筠勒碑。葬日车驾亲临致奠大士
忽现于云间。万众欢呼声震山谷。自是道
俗奉祀。奇瑞显应为天下万一。凡大士所
为秘谶偈句多著南史。为学者述大乘赞
十篇科诵十四篇并十二时歌。皆畅道幽
致。其旨与宗门冥合。今盛传于世。

(四) 是岁帝妃郤氏者。初生有赤光照室。器皿
尽明。及长性明惠。善隶书读史传女工之
事靡不闲习。宋齐间诸王求婚。父晔皆不
许后以适帝。生三女。帝为雍州刺史而妃
薨。其性酷妒。及是化为巨蟒入于后宫。通
梦于帝。帝体将不安蟒辄激水腾涌。或现
龙形光彩照灼。因于露井上为殿衣服委
积。置银辘轳金瓶灌百味以祀之。帝毕世
不复议立皇后云。

(五 甲申) 天监三年四月八日。帝率道俗二万馀
人升重云殿。亲制文发愿。乞凭佛力永弃
道教。不在崇奉。略曰。经云。发菩提心者即
卷九 第 545a 页 T49-0545.png
是佛心。一切散善不得为喻。弟子萧衍比
经荒逆耽事老君。累叶相承深此邪法。今
舍弃奋习归仗正因。愿使未来世童男出
家广弘经教化度含识。共證菩提。宁在正
法中长沦恶道。不乐归依老子暂得神仙。
陟大乘心永离邪见。正愿诸佛證明菩萨
摄受。弟子萧衍和南。

十一日敕门下曰。大经中说。九十六种唯
一佛道是其正道。馀皆邪也。朕舍道以事
诸佛正内之道。公卿能入此誓者各可发
菩提心。老君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
化迹既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
(具载如弘明集)

(六) 是岁诏隐士何点。点以巾褐入见帝。帝赐
之酒。特除侍中。点前席将帝须曰。乃欲
臣老子耶。固辞不受。复诏何胤。胤谓使者
曰。吾年五十七矣。月食四斗米不尽。那复
有宦情耶。帝知不可致。有旨给白衣尚书
禄。胤苦辞。晚入虎丘之西寺讲维摩经。及
将终梦天女六十馀人列于前。及寤犹见
之如故。即具浴俨衣冠。少顷而卒。何氏自
晋司徒充宋司徒尚之。并建大义伸明佛
法。累叶遵承至胤侄侍中敬容而止。

(七 丙戌) 五年帝注大品。臣僚命法师法云讲之。
云辞疾不赴。帝遣使强起之曰。将冀流通。
非高德无以凭也。云始从之。云最有誉当
世。雅为昭明太子所敬。儒释两优。为天下
第一。

(戊子) 魏改永平。
卷九 第 545b 页 T49-0545.png

(八 己丑) 八年。魏主于式乾殿。为诸僧及朝臣讲
维摩诘经。时魏朝专尚释氏不事经籍。中
书侍郎裴延隽上疏。以为汉光武魏武帝
虽在戎马间未尝废书。先帝行师还都。手
不释卷。良以学问多益不可辍故也。陛下
升法座亲讲大觉。凡在瞻听尘蔽俱开。然
五经治世之楷模。应务之所先。伏愿经书
互览孔释兼存。则内外俱周真俗斯畅。时
洛阳中国沙门之外。自西域来者三千馀
人。魏主别立永明寺千馀间。以处之远近
承风无不事佛。比及延昌州郡凡一万三
千馀寺。僧至二百万。

(九 辛卯) 十年诏法师僧旻。入惠轮殿讲胜鬘经。
帝临听。公卿毕集。有旨于庄严寺建八座
法轮。妙选奇杰番次主之。时以旻为第一。
当讲日听者倾都。堂无容足。名士刘叶尝
谓旻曰。法师佛学有馀。何故弘义多伸
儒旨。旻曰。昔生公以顿悟通经。次公以毗
昙发论。若贫道初不以儒释限。但据文义
所向耳。沙门道超者频年力学。慕旻公之
讲。誓欲齐之。夜梦神告之曰。旻公毗婆尸
佛时预宣法化。君新发意者何能类之。第
自求成名。不必苟齐也。旻性谦冲不恃能
矜物。一时公卿道俗咸推仰之。

(壬辰) 魏改延昌。

(十) 十一年有旨。命宝亮法师授涅槃义疏。帝
为之序。略曰。离文字以设教。忌心相以通
道。欲使珉玉异价泾渭分流。制六师而正
四倒返八邪而归一味。则法雨降而燋种
卷九 第 545c 页 T49-0545.png
受荣。慧日升而长夜蒙晓。发迦叶之悱愤。
吐真实之诚言。虽复三施等于前。五大陈
于后。三十四问参差异辩。方便劝发各随
意答。举要论经不出两途。佛性开其有本
之源。涅槃明其归极之旨。非因非果不起
不作。义高万善事绝百非。空空不能测其
真际。玄玄不能穷其妙门。自非德均平等
心合无生。则金墙玉室岂易入哉。

(癸巳 十一) 下诏曰。夫宗庙牺牲修行佛戒。蔬食断
肉省贪绝欲。天下水陆不令蒐捕。又敕太
医不使肉药。公家织官锦帛并断。又造断
酒肉文。及著净业赋。

(甲午) 天监十三年志公和尚示寂。

(十二) 是年特进沈约卒。约字休文。婺州东阳
人。左目重瞳。腰有紫志。少为书生。名闻
一时。以风流见称。而肌体清癯。时谓沈郎
瘦。甚为武帝所重。官业具南史。尝出意撰
声律以革古诗。后世取则。号曰四声。约甚
精佛理。著中食论。理趣甚高。其略曰。人所
以不得道者。由于心神昏惑。心神所以昏
惑。由于外物扰之。扰之大者其事有三。一
则势利荣名。二则妖妍靡曼。三则甘旨肥
醲。荣名难日用于心。要无晷刻之累。妖妍
靡曼方之已深。甘旨肥醲为累甚切。万事
纭纭皆三者之枝叶耳。圣人知不断此三
事求道无从可得。乃为之法使简而易从。
若也直云。三事惑本并宜禁绝。而此三事。
是人情所甚惑。念虑所难遣。虽有禁之之
旨。而事难卒从。譬如方舟济河。岂不欲直
卷九 第 546a 页 T49-0546.png
至彼岸。河流湍急。会无直济之理。不得不
从流。靡久而获至。非不愿速。事难故也。禁
此三事。事宜有端。何则食之于人不可顿
息。其于情性三累莫甚。故推此晚食并置
中前。自中之后清虚无事。因此无事念
虑得简。在始未专。在久自习。于是束以八
支纡以禁戒。靡曼之欲无由得前。荣名众
累稍随事遣。故云。往古诸佛过中不餐。
此盖是遣累之筌罤。适道之捷径。而惑者
咸谓止于不食。此乃迷于向方。不知厥路
者也。又尝著设会谓意谓如来在日。众居
伽蓝不置食具。时至则分卫持钵以福众
生。今之僧徒一皆违废。不止不持中食。甚
者甘腴厨膳丰美饮食。或遇请召得蔬蔌
之具。莫不颦蹙以为不能甘也。此岂有志
于道哉。其论略曰。出家之人本资行乞。戒
律炳然。不许立厨帐并蓄净人。今既取足
官寺。行乞事废。或有持钵登门。便呼为僧
徒鄙事。既为众所鄙耻。不复行乞。悠悠后
进求理者寡。将谓乞食之业不可复行。由
净饭王子转轮之贵。持钵行乞以福施者。
岂不及千载之外凡庸沙门躬命仆竖自营
口腹者乎。行乞受请二事不殊。今不复行
乞。又不赴请。则行乞之法于此永冥。此法
既冥则僧非佛种。佛种既离则三宝坠地
矣。约有文集百馀卷。行于世。

(十三 乙未) 是年魏胡太后。作永宁石窟二寺。极土
木之美。而永宁尤盛。有金像高丈八尺如
中人者又十躯。为浮图九级。筑基下及
卷九 第 546b 页 T49-0546.png
黄泉。其高九十丈。上立刹复高十丈。每
夜静铃铎声闻十馀里。佛殿如太极殿。三
门如端门。僧房千楹。玉珠锦绣。骇人心
目。未几雷电火爇其塔。远近咸见烟焰
中有塔升空而没。后月馀有自东州来者
云。此日见塔乘空飞海上。而望海者时亦
见之。

(丙申) 魏孝明帝诩(宣武次子。六岁即位。胡太后临朝。在位十二年。十九
岁崩。葬定陵。改熙平)。

(戊戌) 魏改神龟。

(十四 己亥) 会稽沙门惠皎。以宝唱所撰名僧传颇
多浮汎。因著高僧传十四卷。始元汉永平
十年终于是岁。凡四百五十三载。二百五
十有七人。附见者二百馀人。开其德业大
略为十例。其自叙曰。前古撰集多曰名僧。
然名者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
名。若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兹焉用纪。高
而不名则备今录。世以为确论。

(十五) 释僧朗者。常诵法华。风度凝远饮啖不
常。每出一狗一猴随之。日循乞得饮膳。即
置木盂中。食毕举其馀以饲猴狗。善作龟
藏。或时手足头颈俱缩不见。又尝登舟初
无篙力。朗坐其中猴狗驯侧。舟自溯流而
上。法师道英。初隐太行山禅宴。树枝萦结
如盖覆之。居久之弃去。行龙台泽。观游鱼
爱之。即解衣入水。宴坐深渊七日而出。又
尝隆冬睹严冰爱其莹澈。就卧其上信宿
而起。晚居蒲州普济寺。一日讲起信。至真
如门奄尔气绝。众意其逝矣。有都讲识之。
卷九 第 546c 页 T49-0546.png
即谓众曰。此入灭尽想耳。三日乃苏矣。

(庚子) 改普通○魏改正光。

(十六) 普通元年。帝于禁中筑圆坛。将禀受归
戒。妙选德行尤异者为之师。朝议以惠约
法师望高。诏至。约以礼逊让不许。夏四月
丁巳。帝行问道。礼禀约为师授具足戒。方
羯磨次甘露降于庭。有三足乌二孔雀。历
阶驯伏。帝大悦。赐约别号智者。自是入朝
必设特榻处之。而帝座其侧。凡太子诸王
公卿道俗从约授戒者。四万八千人。沙门
虽在耆艾。亦重禀授。独法云公曰。吾既戒
矣。其可以佛法为人事耶。于是议者高之。

(十七) 时有达禅师者。得水观三昧。每入此定。
有窥之者。唯见清水凝渟满室。沙门道仙
从达游。得火光三昧。所居之室玄夜大明
焉。

(十八) 帝留神法门。时释子多纵率。主僧懦不
能制。帝患之。欲自以律行僧正事。诏下京
城大德。无敢议者。独藏法师以为佛法渊
博非一人能尽之。执不奉诏。帝讶之。召入
光华殿问状。藏面陈大旨。秉执有据。帝不
能夺。遂从之。藏退谓诸僧曰。上以佛法为
己任诚当推顺。然衣冠家子弟十辈。犹不
能俱称父意。今糅杂五方之众而以一己
好恶绳之。戒律将废矣。诸君不虑此何也。
法云公叹曰。教理深致未能多谢。一日之
事良可愧服。

(十九) 帝自受具。寝处略同沙门。虽宫禁每亦
恣僧游览。独禁御座而已。藏公一日升殿
卷九 第 547a 页 T49-0547.png
登之。左右呵止之。藏曰。贫道定光金轮之
裔。宁愧此座。倘见杀不虑无受生处。帝闻
置之弗罪。藏少时遇相者曰。法师寿不过
三十一藏。岁惧日诵金刚般若。至期梦前
人复来告曰。法师以般若力故。寿倍僧矣。
又尝梦维摩诘降其房与语。临别以素麈
尾遗之而去。藏自是玄辩日新矣。

(二十) 魏正光元年孝明帝加元服。命沙门道
士讲道于禁中。时道士姜斌沙门昙谟最
对论。帝曰。佛与老子同时否。姜斌曰。按开
天经云。老子西入化胡。佛充侍者。明是同
时。昙谟最曰。老子当周何年而生。斌曰。定
王三年生。简王四年仕于周。敬王四年年
八十五西入化胡。最曰。吾佛以周昭王二
十四年诞生。穆王五十二年灭度。自世尊
灭度至定王三年。凡三百四十五年。老子
方生。及敬王元年老子西游。则世尊示寂
已四百二十五年矣。据此相去悬远。而言
化胡。无乃谬乎。斌曰。佛生周昭之世。有
何文记。最曰。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并有
明文。斌曰。孔子制法。于佛迥无文记何也。
最曰。孔子有三备十经。谓天地人也。佛之
文言出于中备。斌曰。孔子圣人何假十乎。
最曰。佛是众圣之王。达一切含识先后际。
吉凶终始不假卜筮。自馀小圣虽晓未然。
必藉蓍龟方通休咎。时侍中刘腾宣敕曰。
姜斌论无宗旨。宜退席。又问。开天经何从
而得。是谁所说。可疾取来。及取经至。帝
命群臣详定真伪。时太尉萧综太傅李寔
卷九 第 547b 页 T49-0547.png
洎公卿大夫百六十馀人。览毕劾奏曰。老
子止著五千文。更无他说。今姜斌所据。文
词鄙俚宗旨乖谬。既渎先师又罔圣德。罪
当惑众。制可。将抵以刑。三藏菩提流支
奏解。斌特流马邑。昙谟最善大小乘有律
行。初在邯郸说律。感异比丘六十馀辈降
席听戒。流支每见称为东方开士焉。

(二十一) 魏书佛老志曰。道家之源出于老子。
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
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
万化有德不德。随机应物厥迹无常。授轩
辕于峨嵋。教帝喾于牧德。大禹闻长生之
诀。尹喜受道德之旨。至于丹书紫字升玄
飞步之经。五石金光妙有灵洞之说。不可
胜纪。其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精神。积
行树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
上。是以秦皇汉武甘心不息。劳心竭思所
在追求。终莫之致。退恨于后。故有栾大徐
氏之诛。然其道惑人效学非一。灵帝置华
盖于濯龙。设坛场而为礼。及张陵授道于
鹤鸣。因传天宫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
其事大行。斋祠跪拜各有成法。于是三元
九府百二十宫。一切诸神咸所统摄。又称
劫数颇窃佛经。及其劫终称天地俱坏。其
书多有禁秘。非其徒不得辄观。至于化金
销王行符敕水奇方妙术万等千条。上
云羽化飞天。次称消灾减祸。故好异者往
往而尊事之。初文帝入宾于晋。从者云登
仙伊阙。太祖好老子之言。诵咏不倦。天兴
中仪曹郎董谧上服食仙经数十篇。乃置
卷九 第 547c 页 T49-0547.png
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炼百药。封西山以供
其薪蒸。令死罪者服之。多死无验。久之太
祖意少懈乃止。

(壬寅) 魏用正光历。

(癸卯) 铸铁钱。民盗铸者多。物价腾踊。

(乙巳) 魏改孝昌。

(丁未) 改大通。上幸同泰寺舍身。

(二十二)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天竺南印度国香
至王第三子也。王薨师出家。遇二十七祖
般若多罗付以大法。因问。我既得法。宜化
何国。多罗曰。汝得法已。俟吾灭度六十馀
年。当往震旦国阐化。曰彼有法器堪继吾
宗。千载之下有留难否。多罗曰。汝所化方。
得菩提者不可胜数。吾灭度后彼有劫难。
水中文布善自降之。汝至时南方不可久
留。听吾偈曰。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悽悽
暗度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
昌。复演八偈。皆预为谶。至多罗示寂。师演
化本国。会其侄异见王者轻毁三宝。师
遣其徒波罗提。微现神力摄化归正。师以
震旦缘熟即别其众。而异见王枉驾见师。
曰告之曰。当勤修福行护持三宝。吾去非
晚一九即回。王泣曰。叔既有缘在彼。非吾
所留。唯愿不忘父母之国。事毕早回。遂具
大舟实以众宝。王躬率臣僚送至海滨。师
同商驭舟达于南海。广州刺史萧昂馆之。
以表闻奏。有诏迎见。师入朝。帝问。朕即
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
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并无。师曰。
卷九 第 548a 页 T49-0548.png
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帝曰。何谓
真功德。师曰。净智妙明体自空寂。如是功
德不于世求。帝曰。何为圣谛第一义。曰廓
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曰不识。帝不省玄
旨。师迟留数日。遂度江之魏。止于嵩山
少林寺。终日壁观而已。有僧神光者。因神
人发起来见师。师端坐不顾。会天大雪。光
立雪中。至积雪过膝。师悯而问曰。汝久立
雪中。求何事耶。光曰。唯愿大慈开甘露
门广度群品。师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难
逢。岂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
勤苦。光闻诲励喜不自胜。即以利刀自断
左臂置于师前。师曰。诸佛最初求道重法
忘身。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矣。光承其言
即易名惠可。复问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师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曰。我心未宁。乞
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可曰。觅心了
不可得。师曰。与汝安心竟。久之为可等略
辨大乘入道四行。其辞曰。

夫入道多云。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理入。
二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
同一直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
若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一
等。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则与理冥
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者。
有四。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
称法行。谓报冤行者。凡修道人若受苦时。
当念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逐末流浪
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
卷九 第 548b 页 T49-0548.png
夙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
忍受都无怨恨。作是观时与理相应。体冤
进道。故名报冤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
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
荣誉等事。皆是过去夙因所感。缘尽还无
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
冥顺于道。名随缘行。无所求行者。世人长
迷处处贪著。智者悟真安心无为。万有皆
空无所希冀。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
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息念无求。故经云。
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是则无求真为道行。
故名无所求行。称法行者。性净之理因之
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
经云。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信解此理。
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
舍施。心无悭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
无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亦复
利人。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馀五亦然。
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名称法
行。

大同元年十月。师将示寂。道副尼总持道
育惠可等。侍侧。曰时将至矣。汝等盖各言
所得乎。时道副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
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吾肉。尼总持
曰。我今所见。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
不再见。师曰。汝得吾皮。道育禅师曰。四大
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师
曰。汝得吾骨。大师惠可即礼三拜复依位
而立。师曰。汝得吾髓。即顾谓可曰。世尊
卷九 第 548c 页 T49-0548.png
以正法眼藏付嘱大迦叶。展转传授以至
于吾。吾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
为法信。可跪受其衣。愿闻指示。师曰。内
传法印以契真心。外付法衣以定宗旨。后
代浇薄疑虑竞生。谓吾西土汝乃此方。凭
何得法以何为證。或遇难缘。但出此衣用
以表信。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馀年。衣
止不传。法周沙界。潜符密契千万有馀。汝
当阐化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有。听
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
五叶。结果自然成。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
亦付与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吾自离南
印来此东土。见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遂
逾海越漠为法求人。际会未谐如愚若讷。
今得汝传授。吾意已终。乃与其徒往禹门
千圣寺。有期城太守杨衒之。问曰。西天五
印师承为祖。其道云何。师曰。明佛心宗行
解相应。名之曰祖。衒之曰。弟子素奉三宝
而智慧昏蒙。愿师慈悲开示宗旨。师以偈
答之曰。不睹恶而生嫌。不观善而勤措。不
舍智而近愚。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
量。明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缠超然。名
之曰祖。衒之闻偈乃稽首曰。愿师慈忍久
住世间。师曰。吾化缘已毕传法得人。吾即
逝矣。是日端坐而寂。门人奉全身葬熊耳
山定林寺。明年魏使宋云西域回。遇师于
葱岭。手携只履翩翩独迈。云问。师今何往。
曰西天去。及云归朝具言其事。门人启圹
唯空棺只履存焉。梁武帝闻师显化始末
卷九 第 549a 页 T49-0549.png
如此。遂亲撰碑。刻石于钟山。

论曰。昔嵩明教著传法正宗记。称达磨住
世凡数百年。谅其已登圣果得意生身。非
分段生死所拘。及来此土示终葬毕。乃复
全身以归则其住寿固不可以世情测也。
传灯录云。师以九月二十一日至广州。刺
史以表闻奏。帝遣使赍诏迎之。师以十月
一日至金陵。然自广至金陵亡虑三千馀
里。将命者往而复。师方启行。岂以十日之
间能历三千里乎。又谓魏孝明帝钦师异
迹三屈诏命。师竟不下少林。及师示寂。宋
云自西域还遇师于葱岭。孝庄帝有旨令
启圹。如南史普通八年即大通元年也。孝
明以是岁四月癸丑殂。师以十月至梁。盖
师未至魏时。孝明已去世。及其子即位未
几。为尔朱荣所弑。乃立孝庄帝。由是魏国
大乱。越三年而孝庄殂。又五年而分割为
东西魏。然则吾祖在少林时。正值其乱。及
宋云之还则孝庄去世。亦五六年。其国至
于分割久矣。乌有孝庄令启圹之说乎。奋
唐史云。后魏末有僧达磨。航海而来。既卒。
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回见之。门徒发其
墓但有只履而已。此乃实录也。又谓光统
律师菩提流支数下毒害师。师遂不救。呜
呼甚哉。光统流支法门龙象。讵能尔乎。是
皆立言者误也。虽然吾宗从上来事。昭昭
若揭日月而行。故二祖礼三拜后依位而
立。当尔之际。印尘劫于睡息。洞刹海于毫
端。直下承当全身负荷。正所谓通玄峰顶
卷九 第 549b 页 T49-0549.png
不是人间。入此门来不存知解者也。抑乌
有动静去来彼此时分而可辩哉。

(戊申) 魏庄帝子攸(献文之孙。彭城王第三子。是年二月孝明为胡太后鸩
之。时尔朱荣立帝即位。二年改元建义。永安二号后复欲篡逆求九锡。九月入朝。帝知召荣手杀之。其弟
尔朱兆举兵向洛。立东海王晔。改元建明。十二月杀子攸。空宫百日。兆又以晔疏远杀之。而更立孝文之
侄广陵王恭。是为节闵帝)。

(己酉) 改中大通。

九月上幸同泰寺舍身。群臣以钱一亿万
奉赎回宫。

(庚戌辛亥) 十月上幸同泰寺。升座讲涅槃经。十一
月讲般若经。

(二十三) 是年四月。昭明太子薨。太子讳统字
维摩。天监元年生于霸府。三日而建康平。
识者以为天命所集。幼聪睿。三岁受孝经
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八岁于寿
光殿讲孝经。名儒重臣毕集座侧。太子词
吐华畅渊源无滞。皆钦服以为圣童。年十
二于内省决狱。剖断平允。自是数使听讼。
赖活者不可胜数。性慈孝美容止。读书数
行俱下。过目忆诵无违。帝既留心内典躬
自讲说。太子亦天性好佛。凡释部经论披
览略遍。于东宫别立惠义殿。专为法集之
所。招引名僧。撰次法事仪注。及立三谛等
义。世咨美之。母薨每哭辄动绝水浆不入
口。帝敕左右宣旨曰。毁不灭性圣人所制。
不胜哀比于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毁如此。
即可强进饮粥。太子奉旨始进粥。体素肥
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帝寻委以军国
政事。太子处决无留滞。引纳天下奇材赏
卷九 第 549c 页 T49-0549.png
爱无倦。东宫有书凡二万馀卷。群贤毕集。
文雅之盛由晋已来未之有也。尝游后池
乘䌽文舸。摘芙蕖以嬉。姬人荡舟没溺而
出。感疾动股。恐贻帝忧。不以闻。遂薨。天
下哭之如丧其亲焉。

(二十四) 刘协者名士也。雅为太子所重。撰文
心雕龙五十篇。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裕
遂博通经论。区别部类而为之序。定林寺
藏经即其铨次也。中书令沈约绝重其文。
常置几桉间。凡都下寺塔及名僧碑碣皆
出其手。累官通事舍人。表求出家。先燔须
自誓。帝嘉之。赐法名惠地。

安定王朗改中兴(十月高欢起兵言都。讨尔朱氏。乃奉太武玄孙朗。行至芒山。既
平尔朱兆。以朗疏远。又以恭英毅难制。乃幽之。假安定王诏奉之。文曰孙修即位)。

节闵帝恭改普泰(是年安定王节闵帝皆为高欢所杀)

右魏自太祖(登国丙戌凡十二主。百四十九年。至梁中大通而分东西之焉)

(壬子) 西魏孝武修改永熙(字孝则。孝文之孙。广平武穆王怀之
子。高欢废节闵而立帝。欢有不臣之迹。帝欲除之。欲觉举兵内发。帝恐奔长安。依关西大都督字文
泰。在位三年。寿二十五)。

(癸丑) 大通五年。义乌双林大士者。姓傅氏名
翕法号善惠。年十六纳刘氏女妙光为室。
生二子普建普愿。尝有西域沙门嵩头陀
者。见大士曰。吾与汝毗婆尸佛所同发誓。
今兜率宫衣钵现在。何日当归。因命临水
观其影见圆光宝盖。大士笑谓之曰。炉鞴
之所多纯钱。良医之门足病人。度生为急
何思彼乐乎。居无几常见释迦金粟定光
三如来放光袭其身。大士喜曰。吾得首楞
卷九 第 550a 页 T49-0550.png
严三昧。即舍田宅及卖妻子。得钱五万以
设法施会。遂于松山之顶。因双梼树创寺
而居。故名双林。日自营作夜则行道。有偈
云。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复一日于山顶。绕连理双树
行道。感七佛相随。释迦前引维摩接后。唯
释尊频顾大士共语。由是异迹日显。是年
正月十五日。遣弟子傅暀致书于朝。其辞
曰。

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惠大士。白国主救
世菩萨。今欲修上中下善悉能受持。其上
善略以虚怀为本。不著为宗。无相为因。涅
槃为果。其中善略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
天上人间果报安乐。其下善略以护养众
生胜残去杀普令百姓皆禀六斋。今闻皇
帝崇法欲申论义未遂襟怀。故遣弟子傅
暀告白。暀投书太乐令何昌。昌曰。约法师
犹置启。翕是国民。又非长老。殊无谦卑。岂
敢进达。暀烧手御路。昌乃驰往同泰寺询
皓法师。劝速呈。二月十一日进书。帝览之。
遽遣诏迎。既至。帝问曰。从来师事何人。
答曰。从无所从。来无所来。师事亦尔。昭明
太子问大士。何不论义。答曰。菩萨所说非
长非短非广非狭非有边非无边如如正
理。复有何言。帝曰。何为真谛。答曰。息而
不灭。帝曰。息而不灭。此则有色。有色故钝。
如此则居士未免流俗。答曰。临财无苟得。
临难无苟免。帝曰。居士大识礼。答曰。一切
诸法不有不无。大千世界所有色像莫不
卷九 第 550b 页 T49-0550.png
皆空。百川丛注不过于海。无量如法不出
真如。如来何故于三界九十六道中独超
其最。视一切众生有若赤子。天下非道不
安非礼不乐。帝默然。大士辞退。异日帝于
寿光殿讲金刚经。圣师云。大士能耳。帝即
召大士。大士对帝执拍板讲经。唱成四十
九颂。遂还双林。至陈太建元年四月将示
寂。谓其徒曰。此身甚可厌恶。众苦所集。要
在护持三业精勤六度。若堕地狱卒难得
脱。常须忏悔。又曰。吾灭已不得移寝床。七
日当有法猛上人持像及钟来镇于此。弟
子问。既归寂后形体如何。曰山顶焚之。问
若不遂复何如。曰勿用棺敛。但累甓为坛
移尸于上。屏风周绕绛纱覆之。上建浮图
随意安立。又问诸佛灭度时皆说功德。师
之发迹可得闻乎。曰。我从第四天来为度
汝等次补释迦。故大品云。有菩萨从兜率
天来。诸根猛利疾与般若相应。即吾身是
也。言讫跏趺而逝。寿七十有三。至七日上
人法猛果持织成弥勒像及九乳钟来镇龛
所。须臾不见。大士道具十馀事。晋天福中
钱王发塔取灵骨十有六片。皆紫金色。并
道具。就府城南建龙华寺。塑像安置。大士
尝著心王铭一篇。其辞曰。

观心空王。玄妙难测。无名无相。大有神力。
能灭千灾。成就万德。体性虽空。能施法则。
观之无形。呼之有声。为大法将。心戒传经。
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
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
卷九 第 550c 页 T49-0550.png
自在无碍。所作皆成。了本识心。识心见佛。
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
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律净心。心即是佛。
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心性虽空。贪瞋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
到彼岸已。得波罗蜜。慕道真士。自观自心。
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心明识佛。晓了识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
非佛莫测。无所堪任。执空滞寂。于此漂沈。
诸佛菩萨。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
身心性妙。用无能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
莫言心王。空无体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
非有非无。隐显不定。心性虽空。能凡能圣。
是故相劝。好自防慎。刹那造作。还复漂沈。
清净心智。如世黄金。般若法藏。尽在身心。
无为法宝。皆浅非深。诸佛菩萨。了此本
心。有缘遇者。非去来今。

(甲寅) 东魏孝静善见改天平(孝文之孙。清河宣王亶之子。
高欢迎立都洛迁邺。年十一即位。十七年。寿二十八岁)。

(二十六 乙卯) 改大同○惠约法师垂诫门人。言讫合
掌而逝。帝辍朝三日。素服哭之。葬志公塔
之左方。尝从约授戒者四万八千人。皆服
缌麻哭送至塔。约尝所乘青牛垂泪悲鸣。
及双鹤绕塔哀唳。弥月而去。

(丙辰) 作皇基寺○陶弘景号山中宰相。

(二十七 丁巳) 东魏定州孙敬德。虔事观音。为贼横
引坐罪。临刑念救苦观音。刀三斫不伤。三
换刀俱折。有司以闻高欢。欢为表请免死。
敬德还家。事像项有三痕。今世谓高王经
卷九 第 551a 页 T49-0551.png
出此也。

(戊午) 李胤之得佛舍利遂大赦○东魏改元象
东魏元象元年。有使西域。回至葱岭。见达
磨只履单己而西还。门徒启圹礼之唯存
只履。

(己未) 东魏改兴和。

(二十八 庚申) 佛祖传法偈。按禹门太守杨衒之铭
系记云。东魏静帝兴和二年庚申。西魏文
帝大统六年。梁武大同六年。高僧云启往
西域求法。至龟兹国。遇天竺三藏那连耶
舍欲来东土传法。云启曰。佛法未兴且同
止此。遂将梵本译为华言。云启去游印土。
那连亲将至西魏。值时多故乃入高齐。以
宣帝礼遇甚厚廷居石窟寺。以齐方受禅。
未暇翻译别经。乃将龟兹与之合所译祖
偈因缘。传居士万天懿。乃殷勤扣问深悟
玄旨。遂将校勘昭玄沙门昙曜同天竺三
藏吉迦夜所译付法藏。失于次序兼无偈
谶。写本进去魏朝證其差谬付法藏传乃魏
武真君年中。崔浩寇谦之邪说毁灭佛法。
至文成帝和平中重兴故缺。梁简文帝闻
魏有本。遣使刘玄运往彼传写。归建康流
布江表。唐贞元中金陵沙门惠炬将此祖偈
往曹溪。同西天胜持三藏。重共参校。并唐
初以来传法宗师机缘集成宝林传。光化中
华岳玄伟禅师集贞元以来出世宗师机缘。
将此祖偈作其基绪。编为圣胄集。开平南
岳三生藏惟劲头陀又录光化以后出世宗
匠机缘。亦以祖偈为由。集成续宝林传。宋
卷九 第 551b 页 T49-0551.png
景德中吴僧道原集传灯录进于真宗。敕
翰林学土杨亿工部员外李淮太常丞王曙
同议校勘具奏。诏作序编入大藏颁行。天
圣中附马都尉李遵勖参石门聪禅师发明
因缘。聚禅学僧列此祖偈世系事缘。成广
灯录上仁宗。御制序文。敕入大藏流通。建
中靖国元年沙门惟白将此祖偈以为标本。
成续灯录进上(云云)。他宗不知其原。谓七佛
偈无译。寡闻浅识一至妄谬。良可笑也。

(二十九) 时隐士阮孝绪。陈留人也。家世仕宦。
父彦大尉从事中郎。孝绪年十三通五经
大旨。十六丁家难。终丧入钟山。听讲久之。
母有疾。绪在席心惊而归。合药须生人参。
躬入钟山采求未获。忽一鹿在前。心异之
至鹿息处。果得人参。药成母疾得愈。齐尚
书令王晏来候之。绪恶其人穿篱而遁。及
晏被诛以非党获免。尝以鹿林为精舍。环
以林池杜绝交游。世罕得而见之。御史中
丞任昉欲访焉而不敢进。乃指鹿林谓其
兄曰。其室则迩。其人甚远。繇是朝贵绝于
造请。唯与裴子野交好。天监末累召不赴。
天子以为苟立虚名以要显誉。故二何孝
绪并得遂其高焉。南平元襄谓曰。昔君大
父举不以来游取累。吾弟独执其志何也。
绪曰。若麇麚尽可参驭。何以异乎騄骥哉。
鄱阳忠烈王其姊夫也。岁时之馈。一无所
受。与刘著作同年。刘卒。绪曰。吾其几何。
即辨后事数日而亡。寿五十八。孝绪博极
群书。无一不善。精力强记为学者所宗。既
卷九 第 551c 页 T49-0551.png
卒。门人谥曰文贞处士。初汉刘歆著七略。
齐王俭著七志。孝绪普通四年著七录。前
五曰内篇。六曰佛法录七曰仙道录。谓之
外篇。刘歆七略则以道家为诸子。以神仙
为方技。王俭七志则先道而后佛。孝绪七
录则先佛而后道。盖所宗有不同。亦由其
教有浅深也。

(三十) 七录内外图书。总四万四千五百二十
六卷。凡天下之遗书秘记尽于此矣。内佛
法录经律论等五部。凡五千四百卷。至隋
文帝仁寿间。嘉则殿书凡三十七万卷。及
唐开元中秘府以甲乙丙丁四部为次。列
经史集四库。并唐之学者所著之书。共八
万二千三百七十四卷。今唐书艺文志。四
部著录者。凡五万二千一百卷。不著录者
二万七千六百三十卷。共七万九千八百
三十卷。其间释部特载僧俗二十五家所
著之书。凡三百九十五卷而已。此古今书
籍之数也。

(癸亥) 东魏改武定。

沙门尚圆为武陵王。遣宫中鬼怪。一称南
无佛陀。鬼皆失所。自尔安静○是年黄门
侍郎顾野王玉篇成。

(甲子 五四) 上自天监以来事佛长斋。日止一食。惟
菜羹粝饭。

(丙寅) 改中大同。

(丁卯) 改太清。

(三十一 己巳) 太清三年夏四月。逆贼侯景陷台城。
以甲士五百人自卫。带剑上殿拜讫。帝神
卷九 第 552a 页 T49-0552.png
色自若。使引向三公坐榻。谓曰。卿在戎日
久。无乃为劳。景惶惧不能对。出谓左右曰。
吾每据鞍临敌。矢石交下了无所怖。今见
萧公使人畏慑。岂非天威难犯。吾不复见
之矣。及景自称大丞相而徵求无已。帝愤
之。遂寝疾。然斋戒不衰。日夕念佛不绝于
口。独皇子侍侧。五月丙辰大测。不能进膳。
久而口苦。索蜜未至。而举手曰荷荷。遂崩
于净居殿。年八十有六。帝日角龙颜舌文
八字。项有浮光身映日无影。右手文成武
字。幼尝蹈空而行。所居之室常若云气。人
或遇者体辄肃慄。前后受命符端凡六十
馀事。及即位太极殿常有六龙。各守一柱。
其神奇异瑞自书契以来人君皆所未有。
幼而好学。六艺备閒棋登逸品。至于阴阳
纬候卜筮占决草隶尺牍骑射。并洞精微。
虽登大位万机多务。犹手不释卷。然烛测
光常至戊夜。撰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
五经义注讲疏等合二百馀卷。赞序诏诰
铭诔箴颂笺奏诸文凡一百二十卷。晚奉
佛道日止一食。膳无鲜腴唯豆羹粝饭而
已。或遇事拥不暇就食日才过中。便嗽口
而坐。制涅槃大品净名三惠诸经义记数
百卷。听览馀暇即于重云殿同泰寺讲说。
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馀。衣布衣木绵
皂帐。一冠三载一被二年。自五十外便断
房室不饮酒不取音乐。非宗庙祭祀大会
飨宴及诸法事。未尝举乐。勤于政事。每冬
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
卷九 第 552b 页 T49-0552.png
皴裂。然仁爱不断。亲亲及所近倖愆犯多
纵舍。坐是政刑珥紊。每决死罪常矜哀流
涕然后可奏。性方正为居小殿暗室常理
衣冠小坐。暑月未尝褰袒。虽见内竖小臣
如遇严宾焉。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出南史)

(三十二) 史官魏徵曰。高祖固天攸纵聪明稽
古。道亚生知学为博物。允文允武多艺多
才。爰自诸生不羁之度。属昏凶肆虐天伦
及祸。纠合义旅将雪家冤。曰纣可伐。不期
而会。龙跃樊汉电击湘郢。剪离德如振槁。
取独夫如拾遗。其雄才大略固不可得而
称矣。既悬白旗之首。方应皇天之眷。而布
泽施仁悦近来远。开荡荡之王道。革靡靡
之商俗。大修文学盛饰礼容。鼓扇玄风阐
扬儒业。介胃仁义折冲樽俎。声振寰区泽
周遐裔。干戈载戢凡数十年。济济焉洋洋
焉。魏晋以来未有若斯之盛也。然不能息
末敦本斲雕为朴。慕名好事崇尚浮华。抑
扬孔墨流连释老。或终夜不寐。或日旰不
食。非弘道以利物。唯饰智以惊愚。且心未
遗荣。虚厕苍头之位。高谈脱屣。终恋黄屋
之尊。夫人之大欲在乎饮食男女。至于轩
冕殿堂。非有切身之慈。高祖屏除嗜欲眷
恋轩冕。得其所难而滞其所易。可谓神有
所不达。智有所不通矣。

论曰。魏郑公论梁武帝。可谓天下仁人之
言也。而新唐史萧瑀传赞。亦曰。梁萧氏兴
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以浸微而
已。故馀祉及其后裔。以此验郑公之论。
卷九 第 552c 页 T49-0552.png
益可详矣。然韩退之尝曰。梁武饿死台城。
盖谓其屏嗜欲绝午后食至临终斋戒不
衰。在恣情丰美享用者视之。近乎饿死
耳。犹孔子称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其微
意乃所以成其美焉。岂谓不得食而饿死
哉。凡谓得失成败。如魏郑公之言。乃春
秋责备贤者之旨。得不为万世之公道哉。

(三十二 庚午) 简文纲改大安(字世赞。小字六通。武帝第三子。侯景破台城立帝。大安二
年景又废之)。

右东魏十六年(而高洋篡之)

北齐(姓高氏五主都于邺)雷氏曰(神武文襄文宣孝昭武成后主。北齐五帝。二十九年)

高祖神武帝欢(字贺六。浑渤海蓨人。崩于晋阳。葬漳水矣)

文襄帝澄(字子惠。高祖长子。为梁将所害。寿二十九岁也)

文宣帝洋(字子进。高祖次子。承父相位。朝臣使受禅。使中张亮谓孝静曰。五行递运有始有
终。愿陛下远法尧舜。孝静敛容避逊而出。齐王洋入即位。降封孝静为中山王。洋恶过桀纣。复鸩静帝在
位十年。改元天保。寿三十一)。

(三十四) 沙门慧文禅师。当齐高之世独步河
淮。法门非世所知。履地戴天莫知高厚。阅
中论发明。论是龙树所说。故遥禀焉。是为
台宗二祖北齐尊者(九祖传)

(辛未) 侯景(怀朔镇人。初仕高欢为将。拥兵十万专制河南十三州。欢死降梁祖。后反
改梁祖立简。是年弑简自立称汉。改年太始。登太极殿御床脚陷。借立百日。陈霸先杀之)。

(三十五 壬申) 元帝绎改承圣(字世诚。小字七符。武帝第七子。初父梦僧眇一目执香炉
云。托生王宫。已而母梦月坠怀中。后生帝也。首封湘东王。统义兵于江陵。既台城失守。即位于江陵。复命
陈霸先王僧辨破侯景。又为诗四绝。西魏进士襄弑之。寿四十七。在位三年)。

西魏废帝钦(受帝太子。字文泰立之。虽在位而制由泰。帝不胜愤。欲除之。泰觉遂废帝
立恭帝即位。二年不改号)。
卷九 第 553a 页 T49-0553.png

(三十六) 世尊示灭一千五百年矣。

承圣元年。三藏真谛将归天竺。至广州。刺
史欧阳颜延之。制止寺沙门东恺等请译
起信俱舍等论。谛有气宇风神爽迈。颜之
子纥居别墅。在河渚间。谛每访纥。以坐
具敷水面跏趺其上飘然往还。坐具略不
沾润。或不敷具。即折荷叶而济。时好事多
图画而奉祀之。

(三十七) 荆山居士陆法和。少隐江陵清溪山。
服勤沙门执弟子礼。及长出游。语音巴楚。
容色异常。以操行绝等为梁湘东王所重。
即以间散甚为诸公钦敬。初侯景始降。法
和知其必叛。以语朱元英。元英不了其意。
未久景围京城。元英求策。和曰。取果宜待
熟。景遣将任约击湘东王。法和就乞军禦
之。对垒赤沙湖。贼因风纵火烧庐。法和以
白羽挥风。风即返。约军大溃。士卒求约不
获。法和曰。洲际有水刹。约在其下也。可往
擒之。果得约。抱刹仰头出鼻。法和舍之。谓
王曰。他日当得力。约后果立效。法和所至
江湖必立放生池。切戒杀生。湘东王即位。
是为元帝。以法和为郢州刺史。始法和欲
大举定魏。帝不许。法和笑曰。吾尝不希释
梵天王坐处。岂窥人王位耶。但于空王佛
所与王有因缘。如不能用则奈业何。帝败
归齐。齐宣帝喜其来。封太尉赐甲第。法和
乞为佛寺。身居偏室。日手持香炉行道体
佛烧香凝坐预期死日。时至坐去。尸缩三
尺许。题壁曰。十年天子为尚可。百日天子
卷九 第 553b 页 T49-0553.png
急如火。周年天子递代坐。又曰二母生三
天。两天共五年。指娄太后也。人惧涂削之。
终不能去。其神异如此。

(三十八) 承圣二年。北齐高帝。诏僧稠禅师。稠
将启行。而峰峦振响飞走悲鸣。如是者三
日而止。稠至京师降跸迎候。命入宫授菩
萨戒。尽停五坊鹰犬及伤生之具。禁境内
屠杀。稠留禁中四十日。出居外寺。寻有旨
罢讲席。俾沙门尽习禅观。稠入谏帝。以为
弘通教理渐诱童蒙正赖讲授。愿勿禁也。
从之。及宣帝即位。尝谒稠。稠床坐不迎。其
徒有劝迎者。稠曰。昔宾头卢尊者迎阿育
王起行七步。致王失国七年。贫道虽寡德。
冀帝获福耳。俄以此被谮。帝衔之。将复入
寺按其不敬诛之。稠已知之。及帝入寺预
出十里许候之。帝怪问。稠曰。恐身血污伽
蓝。故远来就刃耳。帝惧然悔谢。谓其臣杨
遵曰。朕不明几妄黩圣师。即奉之如故。因
从容启帝曰。陛下前身罗刹也。今好杀盖
馀习耳。帝问。何以知之。稠请以盆贮水自
咒之命帝临观。果自形正罗刹之状。仍有
群罗刹随之。帝大惊。自是绝荤终日坐禅
礼佛行道如旋风焉。

(三十九 甲戌) 敬帝方智(字惠相。小字法真。元第九子。元被西魏破江陵杀之。陈霸先杀王僧辨
而立帝即位。以霸先为相。进封陈王。明年受禅。帝十六岁终。在位二年)。

西魏恭帝廓(文帝第四子。字文泰以柳刺之言。废钦立帝。泰卒其子。觉袭相位进封周
公。时年十有五岁。其叔宇文护逼帝禅位于觉。封帝为宋公。帝在政三年)。

(乙亥) 改绍泰。

后梁(姓萧氏都江陵)雷氏曰(宣察岿琮西魏附庸。后梁三主三十四终)
卷九 第 553c 页 T49-0553.png

宣帝察(字理孙。兰陵人。武帝孙。昭明太子统第二子也。字文泰立之于江陵。在位八年。改元大
定。寿四十四矣)。

(四十) 北齐敕二教角试。天保六年九月。下诏。
敕诸沙门与道士达者十人亲自对校。于
时金陵道士陆修静等初为梁武所弃。遂
奔入魏。至是颇盛。而齐文帝复事佛。静等
忌之。诣阙请与释子角法。有旨令上统法
师剋日较胜负。至期大集公卿。修静等以
术咒僧衣钵及宫殿梁柱。皆举震动。诸僧
相顾缺然无对。于是万众諠哗得以道流
为胜。修静等雀跃鱼视高自矜誇。以己为
神仙辈也。又言。沙门现一我即现二。今以
小术诱之耳。帝顾谓上统曰。佛门岂无人
哉。统曰。方术小技儒俗鄙之。况出家人也。
既承天命令拒。可令最下座僧对之。于时
有法师昙显。不知何许人。居下位被酒昂
兀而坐。统令二人扶上高座。登而笑曰。向
咒衣柱而飞动者。我故开门试卿术耳。令
取稠禅师衣钵置地使咒之。静徒并力作
法。逾时不能动。帝敕取衣一加十辈并不
能举。显即自取置诸梁上使咒梁柱。亦不
能动。显又曰。我先醉耳有所闻云。沙门现
一我当现二。果尔否。静曰然。显乃翘一足
曰。我正现一。请卿现二。静徒默无所为。相
顾惭缩失色。独修静更欲以颊舌胜之。即
曰。尔佛自言为内。内即小也。以道家为外。
外即大也。显应声曰。然则天子居九重之
内。亦应小于百官耶。静气咽无对。群臣皆
呼万岁。忻跃而罢。显风度弘旷趣向叵测。
卷九 第 554a 页 T49-0554.png
后不知终。帝亲鉴臧否于十月乙卯朔日
也。是月丙辰文帝诏曰。法门不二真法在
一。求之正路寂泊为本。祭酒道者中世假
妄。俗人未悟乃有祗崇。曲[麦*薛]是味丧昧虚
宗。既乖仁祀之源。复违祭典之式。宜从禁
止。无或遵风应。道士自谓得神仙者可上
三爵台飞腾远举。不能尔者并宜改迷归
正。诣昭玄上统剃度出家。繇是齐境道流
遂绝矣。

(四十一) 杜弼字辅言。中山曲阳人。年十三进
士。甄琛问策。下笔如流。王澄见所答。叹
曰。王佐才也。仕高欢甚见敬。使魏帝知
弼深于佛理。问经中佛性法性何异。弼曰。
正是一理。帝曰。说者言法性宽佛性狭如
何。弼曰。在宽成宽在狭成狭。若论性体非
宽非狭。帝曰。既言成宽成狭。何得非狭非
宽。弼曰。若定是宽则不能成狭。若定是狭
亦不能为宽。以非宽非狭故能宽能狭。所
成虽异能成常一。帝曰善。奉使称旨既还。
文襄问政要。弼曰。天下大务莫过刑赏二
端。赏一人而天下喜。罚一人而天下服。二
事得中自然尽善。文襄悦曰。言虽不多于
理甚要。

(丙子) 改太平○右西魏二十五年(而禅于宇文周)

后齐。

(四十二) 叙曰。元魏将季其祚分崩。肃宗孝明
帝崇尚佛法。胡太后亲临国政。一纪之内
天下晏然。及帝崩太后死。高欢诛贼尔朱
荣于邺烧洛阳宫室。奉清河郡王立于邺。
卷九 第 554b 页 T49-0554.png
凡一十七载扶翼魏朝。至太清三年武帝
崩。欢亦先殒。世子澄袭相王位。未几而殂。
魏静帝乃逊位于高洋。即欢之第三子也。
世族武川。仍都邺下。神用卓诡智愚混兼。
十馀年间教法中兴。僧至二百馀万。寺院
凡四万馀所。六主相承二十有八年。为周
所灭。齐书。著作王劭述佛曰。释氏非管窥
所及。率尔妄言之。又引列禦寇书。述商太
宰问孔子圣人事。又黄帝游华胥氏之国。
华胥氏之国在佛游神而已。此之所言髣髴
于佛。石符姚世经译遂广。盖欲柔伏人
心。故多寓言以方便。不知是何神异。浩荡
之甚乎。其说人身心善恶世事因缘。以慈
悲喜舍常乐我净。书辨至精明如日月。非
正觉孰能證之。凡在顺首莫不归念。达人
则谨其身口修其定慧。平等解脱究竟菩
提。及僻者为之。不能通理。徒务费竭财力
功利烦浊。犹六经皆有所失。未之深也已
矣。

(丁丑) 右梁五十七年(而禅于陈)

后周(宇文氏。王木德。共五主都长安)雷氏曰(太祖闵明武宣静帝后周五主二十
五年)。

(四十三) 叙曰。周之艺祖宇文觉者。即魏大丞
相泰之世子也。泰举高阳王为帝。迁都长
安号西魏。凡一十八年。废帝更立齐王为
帝。四年而泰薨。觉承魏禅当年被废。立弟
毓为帝。四年而殂。乃立弟邕。邕即周武帝
也。阅十馀年至建德初。惑于道士张宾等
妖言。恶黑衣之谶除废释氏。毁寺院四万
卷九 第 554c 页 T49-0554.png
馀所。僧三百万悉令还俗。洎灭齐未几改
元宣政。五月而殂。太子赟立。自称天元皇
帝。大象二年五月崩。太子衍立。明年二月
禅位于隋。周五主凡二十五年国除。初宇
文泰及大冢宰字文护。并崇重佛法。与西
域三藏十馀人宣译经论天文等。凡百馀
卷云。

周太祖文皇帝(小字黑獭。郡代武川人。其先出于炎帝之后。炎为黄帝[日*式]。子孙遁居
朔野。有裔孙普回。狩得玉玺三细。文曰。皇帝玺。回以为天授。俗谓天文曰宇。乃遂以国号宇文并以为
姓。后废齐即位焉)。

孝闵帝觉(小字陀罗尼。文帝第二子。泰卒帝受魏恭帝禅。不改年号。王木德。在位二年)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