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535a 页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八

嘉兴路大中祥符禅寺
住持华亭念常集

(一 庚申) 宋(姓刘氏都建康)雷氏曰(高少文武前明后顺宋朝八主合六十年)高祖武
皇帝。裕改永初(字德舆。小字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汉高弟。楚元王交二十世
孙。彭城楚都。故苗裔家焉。帝仕晋为太尉。有雄才大略而清简寡欲。晋氏东迁。刘氏移居晋陵。受禅晋
室。幸建康宫。六十七岁崩于西殿。葬建康县蒋山初宁陵。治三年)。

西秦改建弘。

西凉冠军恂。改永建。

(壬戌) 四月上殂。

(癸亥) 营阳王义符。改景平(小字车兵。武帝长子。所为多乘失。皇太后令废
为营阳王。年十九终。治一年)。
卷八 第 535b 页 T49-0535.png

(甲子 五一) 文帝义隆。改元嘉(小字车儿武帝第三子。身长七尺五寸。聪明仁
厚躬勤政事。江左之政未尝有也。寿四十七。为张超之杀于合殿。葬长宁陵。在位三十年)。

魏世祖太武帝焘。改始光(明元长子。寿四十五崩于永安宫。在
位二十九年)。

(乙丑) 夏赫连昌改承光。

北燕有女人化男子○魏崔浩自比张良。

(二 丙寅) 元嘉三年。神僧杯渡初出冀州。如清狂
者。挈十木杯。渡水必乘之。因号焉。尝自
孟津乘杯绝岸至金陵。时年四十许。状寒
窭喜怒不常。遇盛寒辄穴冰而浴或著屐
登山。或跣足市中行。荷一芦圈。时造延贤
寺。沙门法意遇之尤勤。忽弃去行瓜步欲
登舟。舟人不即应。遂乘杯绝北岸。广陵村
有李氏。方饭僧。渡径入以芦圈置庭中坐
席上。众环目之。渡自若座有怒者。见芦圈
碍道移之。饶力不能动。渡食毕挈之而去。
笑曰。四天王。时有童子。窃见圈中。有四小
儿。皆长数寸。眉目如画。及追之失所在。由
此显迹。及卒后复时时有人见之云。

(戊辰) 西秦慕末改永弘。二年夏灭之。

夏赫连定立二年改胜光。次年魏灭之(昌之弟也)
北凉改丞玄○魏改神麚。

(三 己巳) 天竺求那跋陀罗至金陵。文帝遣使郊
迎。跋陀神情爽迈。帝见之大悦。命居祇桓
寺。屡延入内供养。仆射何尚之彭城王义
康。南谯王义宣。并师事之。请讲华严。跋陀
以未通华言。乞观音为增智力。夜梦神力
士易其头。旦起犹觉痛甚。遂遍晓华言。即
为众讲之。时以跋陀妙大乘宗旨。因号摩
卷八 第 535c 页 T49-0535.png
诃衍。

(辛未) 北凉改义和。

北燕冯弘。改大兴(跋之弟。杀跋之子翼。自立七年)

(壬申) 魏改延和。

(四) 九年文帝幸大庄严寺设大会。亲同四众
地坐。及斋众疑日过午。不敢下箸。帝曰。
日才午耳。法师道生在席。即曰。白日丽
天。今天言方中。何谓过耶。举钵便食。一众
从之。帝大悦。下诏。留生止都下。一时巨公
王弘范泰颜延之等。皆造门结友。生每以
经文未能达诸佛之旨而学者多滞闻见因
著善不报论。顿悟成佛论。二谛论。佛性有
常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
皆网罗旧说发其渊奥皎如日星。又明年
正月庚子升法座。词音朗润听者悟悦。俄
麈尾堕地隐几而化。

(癸酉) 北凉牧虔(蒙逊子立六年改永和)

(五) 是岁谢灵运以谋叛弃市。初灵运与颜
延之齐名。其文纵横俊发过于延之。深邃
则弗及。袭封康乐侯。居会稽与隐士王弘
之孔淳之。放荡为娱。太守孟顗事佛精恳。
为灵运所轻。尝谓顗曰。得道须惠业。文
人生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顗
深恨此语。及顗入朝。屡为裁抑不得召用。
晚为临川内史。在郡游放不法。为有司所
纠。司徒遣随州从事郑望生收之。运即兴
兵叛逸。遂有逆志。望生追擒之送廷尉。帝
怜其才减死徙广州。既而复叛。有旨弃市。
年四十九。
卷八 第 536a 页 T49-0536.png

(六 甲戌) 十一年。天竺三藏求那跋摩。初让国出
家。解四阿含。精贯三藏诵数百万言。属国
诸王皆从之禀受归戒。每谓诸王曰。道在
精通。遇缘即应但依慈悲。勿故发害意足
矣。游阇婆国。其王欲出家事跋摩。群臣固
请不可。乃令国中曰。若率土奉大和尚归
戒。勿杀害赈给贫乏。即从尔请。于是群臣
士民稽首遵命。朝廷雅闻其名。沙门惠观
等白于文帝。请遣使致之。有诏交州刺史
津遣。沙门道冲等航海邀之。冲至跋摩欣
然附舶抵广。诏听乘驿诣阙。道由始兴。爱
其山类灵鹫。为留周期。寺有宝月殿。跋摩
于东壁戏作定光儒童布发像。极妙。夜辄
有光。尝在定累日不出寺僧遣沙弥候之。
见白狮子仰蹑柱而戏弥空皆青莲花沙弥
惊走大呼。寺僧争至。豁无所有。至金陵引
对。帝迓劳殊勤。因从容问曰。寡人每欲
持斋。以身应物不获所愿。法师远来。陋邦
之幸。何以教寡人。对曰。道在心不在事。法
由己不由人。且帝王所修与匹夫异。匹夫
身贱名微。言今不威。倘不克己苦节。何以
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
言则士庶咸悦。布一善政则人臣以和。刑不
夭命。役不劳力。则风雨时若寒暑应节。百
谷滋繁桑柘郁茂。以此为持斋。不杀亦大
矣。安在辄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后为
弘济耶。帝抚几叹曰。俗迷远理。僧滞近教。
如法师之言。可与论天人际矣。命居祇桓
寺。讲法华并十地品。帝率公卿日集座下。
卷八 第 536b 页 T49-0536.png
法席之盛前此未闻也。摩即于寺译菩萨
善戒经等十八卷。

(乙亥) 魏改太延。

(七) 十二年京尹萧谟之请制建寺铸像。帝
以问侍中何尚之吏部羊玄保曰。朕少读
经不多。比日弥复无暇。因果之事昧然未
究。所以不敢立异者。以卿辈时秀率皆信
敬耳。范泰谢灵运皆言。六经法度本任济
世。必求妙道。当以佛经为指南。比见颜延
之析达性论。宗炳难白黑论。其说汪洋大
明至理。若使率土之民皆敦此化。则朕坐
致太平矣。夫复何事。昨萧谟之请制。即以
相示。委卿增损。必有以戒遏浮[泳-永+(炙-火+(午/一))]。无伤弘
奖者。以当著尔。尚之对曰。横目之俗闻
不敬信。以臣庸陋独有愚勤。实惧缺薄上
玷大法。更蒙奖论重有愧耳。然前代群英
则不负明诏。自渡江而来。王导周顗庾亮
王蒙谢安郗超王坦之王恭王谧郭文谢尚
戴逵许询及亡祖兄弟王元琳昆季范汪孙
绰张玄殷凯。或宰辅冠冕。或人伦羽仪。或
致情天人之际。或抗迹云霞之表。靡不倒
心归依。其閒比对如兰护开潜渊遁崇邃。
并亚迹黄中。或不测人也。近世道俗较论
便尔。若悉举者。夷夏汉魏奇杰辈出不可
胜数。惠远云。释迦之化无所不可。适道固
自教源。齐物亦为要务窃味此言。有契至
理。何则百家之乡千人持五戒则十人淳
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
此风教以周寰区。编户亿千则仁人百万。
卷八 第 536c 页 T49-0536.png
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
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此明诏所谓坐
致太平者是也。故图澄适赵二石减暴。灵
塔放光符健损虐。神道助化昭然可观。谟
之请制不谓全非。但伤蠹道俗本在无行
僧尼。然而情伪难分。去取未易耳。至土木
之工。虽若靡费。且植福报恩不可顿绝。臣
比斟酌进退未安。今日面奉德音实用忻
抃。羊玄保进曰。此谈盖天人之学。非臣愚
所宜预闻。切恐秦楚论强兵之术。孙吴尽
吞并之计。无取于此。帝曰。此非战国之具。
良如卿言。尚之曰。夫礼隐逸则战士息。
贵仁德则兵气消。尚以孙吴为志。动期吞
并。则将无取于尧舜之道。岂特释教而已
哉。帝悦。谓尚之曰。释门之有卿。犹孔氏之
有季路也。自是帝留神释典益重玄化。及
颜延之著离识论及论检。敕法师惠严辨
其同异。酬酢终日。帝笑曰。卿等殆不愧支
许矣。

(八 丙子) 文帝幸曲水。公卿毕集。帝命赋诗。沙门
惠观诗先成奏之。句有奇胜之韵。帝悦以
示百官。皆叹服其才。观与惠严谢灵运
等。详定大涅槃经。颇增损其辞因梦为神
人呵之曰。乃敢妄以凡情轻渎圣典。观等
惶惧而止。

(九) 时有僧惠琳者。以才学得幸于帝与决政
事。时号黑衣宰相。致门下车盖常不容迹。
琳妄自骄蹇。见公卿才寒暄而已。著白黑
论。毁佛叛教遂感现报。肤肉糜烂历年而
卷八 第 537a 页 T49-0537.png
死。

论曰。世智辩聪人情所歆慕以为英灵者
也。佛世尊则以为八难之一。何哉。灵运恃
才傲世。以谋叛伏诛。惠琳毁形衣僧伽黎
而窃与朝政。既叛教矣。复从而毁佛。遂蒙
恶报以死。呜呼盖世智之为难也明矣。观
严二人妄以凡情轻议圣典。向使不遇神
人呵之。则世智之难亦几不免。大哉跋摩
尚之对制之言。可谓旨穷大体而识尽精
微。真天下之通论也。

是岁文帝。诏求沙门能述生法师顿悟义
者。刺史庾登之以释法瑗闻召对顾问瑗
伸辩详明。何尚之叹曰。意谓生公之殁微
言永绝。今复闻象外之谈。所谓天未丧斯
文也。未几天保寺成。诏瑗主之。王景文至。
值其讲叹曰。所举皆所未闻。所指皆出意
表。真法中龙也。湘宫寺成。复移瑗居之。帝
临幸听法。时以为荣。

(庚辰) 魏太武焘即位改太平真君。

(壬午) 真君三年。上诣道坛受箓。

(十 甲申) 是年。北魏太武以戊寅平荡中原。江北
尽臣伏。又为寇谦之倚崔皓为天师。故改
真君之号。迨今五年。崔信寇术憎释愈甚。
太子晃师事法师玄高。崔皓妒晃谗于太
武。疑之令幽死晃求哀于高。高为作金光
明忏。太武梦其先祖让之曰。不当以谗疑
太子。既寤以所梦语群臣。臣下皆称。太子
无过待之如初。其相崔皓惧太子将不利
于己。白太武曰。太子前实有谋。仍结玄高
卷八 第 537b 页 T49-0537.png
以术致先帝。恐陛下耳。若不早诛必为大
害。太武大怒。收玄高惠崇害之。高弟子玄
畅居云中。闻高遇害。日驰六百里。至魏阙
泣曰。和上神力当为我起。于是高开眸曰。
大法应化随缘盛衰。盛衰在迹理恒亘然。
但惜汝等行如我耳。或恐过之矣。唯玄畅
南渡。汝等死后法当更兴。善自修心毋令
中悔。言讫即化。沙门法进号呼曰。圣人去
世。我何用生。应声见高于云中。进顶礼乞
救高曰。不忘一切。宁独弃汝耶。曰和尚与
崇公并生何所。高曰。我往恶处。救护众生。
崇已归安养矣。言讫不见。

(十一) 世祖时。道士寇谦之字辅真。雍州人。早
好仙道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亡效。
有仙人成公兴。求谦为之弟子。相与入华
山居石室。兴采药与谦之服。能不饥。又共
入嵩山石室。寻有异人。将药与谦之。皆毒
虫臭物。谦之惧走。兴叹息曰。先生未仙。正
可为帝王师耳。未几兴仙去谦守志嵩山
忽遇大神。乘云驾龙导从百灵。集于山顶
称太上老君。谓谦之曰。自天师张陵去世
以来。地上旷职。汝文身直理。吾故授汝天
师之位。锡汝云中新科二十卷。自开辟以
来。不传于世。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
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子合气之术。大
道清虚宁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加之以
服食闭练。使玉女九疑十二人授谦之导
引口诀。遂得辟谷气盛颜色鲜丽云。

(十三 丙戌) 是岁即元嘉二十三年。魏太武三月西
卷八 第 537c 页 T49-0537.png
伐长安。与崔皓皆信重寇谦之而奉其道。
皓特不喜佛。每言于魏主。以为佛法虚诞
为世费害。宜悉除之。及魏主讨盖吴。至长
安入佛寺。沙门饮从官酒。从入其室。见大
有兵器出白太武。武怒曰。此非沙门所用。
必与盖吴同谋欲为乱耳。命有司按诛合
寺僧。阅其财产大有酿具。及州郡牧守富
人所寄物以万计。又为窟室以匿妇人。皓
因说帝。将诛天下沙门毁诸经像帝从之。
寇谦之切谏以为不可。皓不从。先尽诛长
安沙门焚烧经像。还宫敕台下四方命一
依长安法。诏曰。昔后汉荒君信惑邪伪以
乱天常。自古九州之中未尝有此。誇诞大
言不本人情。叔季之世莫不眩焉。由是政
化不行礼仪大坏。九服之内掬为丘墟。朕
承天绪欲除伪定真复羲农之治。其馀一
切荡除灭其踪迹。自今已后敢有事胡神
及造形像泥人铜人者门诛。自王公已下。
有私养沙门者。限今年三月十五日。过斯
不首身死有司。宣告征镇将军刺史。诸有
浮图形像及一切经。皆击破焚烧。沙门无
少长悉坑之。太子素好佛法。屡谏不听乃
缓宣诏书。使远近预闻之。得各为计。沙门
多亡匿获免收藏经像。唯塔庙在魏境者。
无复孑遗。

魏真君九年。天师寇氏勉帝以京之东南
地建靓轮天宫。奏曰。陛下以真君御世开
古未有。应受符命。帝然之。遂受符录。建
靓轮天宫令极高大。不闻鸡犬之音。要与
卷八 第 538a 页 T49-0538.png
天神交接。工力万计。经年不成。其寇谦之
恶疾死。功遂止。

(十五 庚寅) 真君十一年。崔皓尝见妻郭氏读金刚
经。乃夺之火焚弃厕。初崔皓为魏司徒。自
恃才略。及魏主所宠任专制朝权。太武以
皓监秘书。其党闵湛者。劝皓刊所撰国史
于石以彰直笔。皓从之。于是刊石立于郊
坛。书魏先世事皆详实。往来见者咸以为
言。北人无不忿恚。相与谮皓于帝。以为暴
阳国恶。帝大怒。使有司按皓罪状。皓惶惑
不能对。执皓槛车置于城南道侧。使卫士
路人行溲其面。呼声嗷嗷彻于道曰。此吾
投经溺像之报也。凌迟而死。时年七十矣。
崔寇二家悉夷五族。坐及僚属凡百二十
人。皓既劝魏主除荡释氏。及经像毁废。皓
行路见遗像必停车溺之。及族诛尸无收
者。又积怨在人。于是竞溺皓尸。至糜溃乃
(已上见北史)

论曰。崔皓之不智。司马温公论详矣。大抵
拓跋氏起自沙塞未迁都时。性残忍杀人
如甘美饮食。其俗习然也。初太子晃被谗。
而玄高等数僧受诛颇见其无辜矣。及罢
释氏沙门诛而坑之者。岂胜道哉。此虽虏
人性凶。亦崔皓当权用法如此。既而皓被
谗。迹其所坐。盖作史之失。在唐世不过黜
官荣投之荒裔而已。假令诛之亦不过一
已。乃遂夷灭五族何哉。盖以无辜而施于
人也。深则其报之于己也必厚。此天道常
数而不易者也。至于吾释之经像。于皓庸
卷八 第 538b 页 T49-0538.png
有伤害哉。而皓每见必停车而溺之。及皓
未旋踵而尸亦为人溺之。至糜溃而止。呜
呼皓不畏圣人之言而欺天也又如此。故
天复为之速报以警动乎人世也。可不戒
哉。可不戒哉。

(辛卯) 魏改正平。

世尊示灭一千四百年矣。

(十六) 魏朝元会。沙门昙始振锡至宫门。吏白
太武曰。趣斩之。刃下无伤。又白。临殿陛
矣。太武抽佩剑自斩之。亦不能伤。剑微有
痕如线。令收捕投虎槛中。虎皆怖伏不敢
瞬。左右请以天师试之。虎即虓吼太武大
惊。延始上殿。再拜悔谢。魏书佛老志云。
沙门惠始清河张氏子。初闻罗什出经。诣
长安见之。学习禅定于白渠北。昼入城听
讲。夕还处静。三辅识者高之。武帝灭姚氏
留子义真镇长安。及义真为赫连屈局所
败。始身被刃而无伤。屈局怒召始于前。以
所佩剑自击之。又不能害。乃惧而谢。后至
魏多所化导。自初习定至卒。五十馀年。未
尝寝卧。跣行足不沾泥。愈加鲜白。世号白
足阿练若。太武深加敬礼。始预知终期。斋
洁端坐。僧徒满侧。泊然而寂。停尸十日
容色不变。阅十馀年改葬貌亦如存。举世
叹异。及葬日送者万馀人。皆号慕哭之恸。
中书监高允。为传颂其德云。

魏太武以疠作二月五日卒矣。

(壬辰) 魏文成帝𤀹改兴安(景穆帝长子。先太子晃被害。立吴王。改元正平。十
月一日吴王亦崩。立太孙。浚晃之子也。既立有人君之度。视前昏失复弘圣道。在位十二年。寿二十六崩
卷八 第 538c 页 T49-0538.png
太华殿也)。

(十七) 二十九年魏太武帝殂。吴王立。未几而
薨。

高宗文成帝即位。乃太武之孙也。群臣劝
请兴复释氏。下诏曰。夫为帝王者。必祇奉
明灵显彰仁道。其能惠著生民济益群品
虽在往古犹序其风烈。是以春秋喜崇明
之礼。祭典载功施之族。况释教如来功济
大千惠流尘境。寻生死者叹其达观。览文
义者贵其妙门。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
善性。排拨群邪开演正觉。故前代已来莫
不崇尚。亦我国家常所尊事。世祖太武皇
帝开广边荒德泽遐被。沙门道士善行纯
诚。如惠始之伦。无远不至。风义相感往往
如林。夫山海之深。宁免奸淫之俦得容假
托。讲寺之中。致有凶党。是以先朝因按假
亹戮其有罪。所司失旨一切禁断。景穆皇帝
每为慨然。值军国多事未遑修腹。朕承鸿
绪君临万邦。思述先志以隆斯道。今制诸
州郡。众居之所各听建佛图一区。其有好
乐道法欲为沙门。性行素笃乡里所明者。
听出家。于是天下承风朝不及夕。往时所
毁图寺经像。并还修复。有罽宾王种沙门
师贤者。东游凉城。至魏值罢教。权假药术
守道不改。于复教日即为沙门。同辈五人。
高宗亲为下发。命师贤为僧统。明年有旨。
于五级大寺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释迦文像
五尊。各长丈有六尺。用赤金二十五万斤
(出魏书佛老志)
卷八 第 539a 页 T49-0539.png

(十八 甲午) 武帝骏改孝建(字休龙。小字道人。文帝第一子。聪明颖悟。文武所全。寿三
十五崩玉烛殿。在位十年)。

魏改兴光。

(十九)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者。东印土人也。
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
奉佛乘尊重供养度越伦等。又施无价宝
珠。时王有三子。其季开士也。尊者欲试其
所得。乃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
有能及此否。第一子月净多罗。第二子功
德多罗。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踰化。非
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三子菩提多罗曰。
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
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
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
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于此。
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
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
珠不自珠音。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宝不自
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
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尊者叹其
辨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曰于
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
高。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于诸物中
何物最大。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尊者知
是法嗣。以时尚未至。且默而混之。及香至
王厌世众皆号绝。唯第三子菩提多罗。于
柩前入定。经七日而出。乃求出家。既受具
戒。尊者告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如
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嘱汝。听吾偈曰。心
卷八 第 539b 页 T49-0539.png
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
世界起。尊者付法已。即于座上起立。舒左
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人踊
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化火自焚。空中舍利
如雨。收以建塔。当宋孝武帝孝建元年甲
午岁也(正宗记云。宋孝武之世也。注云。以达磨六十七年计之。当在宋孝武孝建元年。传灯作丁
酉非)。

(二十) 孝建元年。宋孝武帝举兵诛元凶。而求
那跋陀罗逃民间。其后王玄谟军梁山。孝
武令军中。得跋陀者驿驰至台。俄得之。送
金陵引见。帝曰。企德日久。乃今始遇。间关
来归亦有恨乎。曰亡所恨。但念夙缘遇此
遂成熟耳。帝慰之且戏曰。尚念谯王乎。对
曰。古人不忘一饭。王饭我十年。乃敢遽忘
耶。念当从陛下求为王长修冥福。帝悽然
改容。中兴寺成。有旨命住持。帝宴东府。公
卿毕集。召跋陀至。皤然清癯孝武望见谓
谢庄曰。摩诃衍有机辩当戏之。必能悟人
情。跋陀趋升陛。帝曰。摩诃衍不负远来。唯
有一在。即应声曰。贫道客食圣朝三十载。
恩德厚矣。所欠者一死耳。帝大悦移席相
促。一座尽倾。

(乙未) 魏改大安。

(二十一) 孝武诏沙门道猷。为新安寺镇寺法
主。初文帝间惠观。顿悟之理孰精。观以猷
对。有旨召入大内。盛集名流。猷敷宣有绪
法义粲然。闻者开悟。有攻难者猷必挫以
释之。帝拊髀称善。至是为天下法主。甚允
时望。
卷八 第 539c 页 T49-0539.png

(二十二 丙申) 法师宝亮居中兴寺。中书袁粲见而
异之。以书抵其师道。明略曰。比见亮公。非
常人也。日闻所未闻。不知岁之将暮。然
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乘。玉在邯郸。秦人
请以华国。天下之宝不可自专。当与同之
也。自是亮名益重。晚居灵味寺。讲席冠京
邑。弟子三千馀。亮英气骎骎逼人。辞锋错
逸。议者或蔽于理。亮释之莫不涣然。

(丁酉) 改大明。

(二十三) 是岁有羌人高阇反。累及沙门。昙标
乃下诏付所司。精加沙汰。遂设诸条。自非
戒行精苦之者。并令还俗。诏虽严重竟不
施行。

(庚子) 魏改和平。

(二十四 壬寅) 大明六年九月右司陈言。臣闻邃拱
凝居非期弘峻。拳跪盘伏岂止恭敬。将以
昭彰四维缔制六寓。故虽儒法支派名墨
条流。至于崇亲严上。厥繇靡爽。唯浮图教
特异于此。凌灭礼度偃居尊戚。失随方之
妙迹。迷至化之渊美。臣闻佛以谦俭自牧。
以忠顺为道。不轻比丘逢人必拜。目连大
士遇长则礼。宁有屈膝四辈而閒礼二亲。
稽颡耆臈而直骸万乘者耶。故咸康创议
元兴再述。而事屈于偏党。道剉于馀分。今
鸿源远洗群流仰镜。九仙赆宝百神[芝/耳]职。
而畿辇之内含弗臣之民。阶席之间延抗
礼之客。惧非所以澄一风轨详示景则者
也。臣等参议以为沙门接见皆当尽礼敬
之容。依其本俗则朝徽有序。乘方兼遂矣。
卷八 第 540a 页 T49-0540.png
制可。法师僧远闻而叹曰。我剃头为沙门。
本出家求道。何关于帝王。即日拂衣归于
林壑。

(二十五) 是岁吴郡朱灵期者。自高丽还舶为
风携至一洲。洲有山因意登之十馀里闻午
梵知有寺。寺七宝所成。见僧数辈皆石像。
欲返有呼灵期再拜得食。食味香美非世
间有也。有人云。此去金陵二万馀里。尝识
杯渡道人否。灵期曰。识之。其人指北壁一
囊并瓶锡曰。乃其钵具耳。今取附君并书。
又以青竹杖授之曰。见杯渡即付之。令一
沙弥送至舶。沙弥命灵期以竹杖置前水
中。三日而至石头淮。遂失竹杖。有须渡来。
得钵大笑曰。我不见此钵且四千年矣。以
掷云中。又接之乃去。渡屡示寂。已而复游
于世。复至齐谐家。同吕道惠杜天期水丘
熙。三大士在焉。谐大惊即再拜。渡曰。年
大凶。无忘修福业。法意道人德高。可亲
之以禳灾。俄门楣上一僧呼渡。仰见之即
辞去。后不复见。

(二十六 癸卯) 释僧导。京兆人也。十岁从师所学弘
大。为王者之敬。初姚兴钦重出入同辇。后
帝悦其贤。躬为寿春立光山寺敕开讲。首
曰。昔王宫托生双林见灭。自尔已来岁逾
千载。淳源永谢浇风不追。给苑丘墟鹿园
芜秽。九十五种。以趣下为升高。三界群生。
以火宅为净土。岂知上圣流涕大上悽惶
者哉因即涕泗四众为之改容。

(二十七 乙巳) 废帝业改景和(小字法师。孝武长子。不仁不孝。淫虐无度。其嬖臣寿寂之
卷八 第 540b 页 T49-0540.png
投之。年十七崩光华殿。在位一年)。

(二十八) 魏文成帝末年。疏勒国王遣使送佛袈
裟一顶。长二丈馀。帝审是佛衣。应有灵
异。置之猛火经日不然。于是骇然心形俱
肃信乎(出北史)

(二十九) 明帝或改太始(字休炳。小字荣期。文帝第十一子。好事鬼神。严酷暴
虐。寿三十四崩于景福殿。在位七年)。

魏献文帝弘(文成长子。即位治六年。禅位与太子。自号太上皇。二十三岁崩)

(丙午) 改永光。

魏改天安。

(丁未) 大教东被四百年矣 ○魏改皇兴。

魏是年建永宁寺浮图。七级高三百馀尺。
为天下第一。又铸释迦文像。高四十三。
尺用赤金十万斤黄金六百斤。又造三级
石浮图。

(三十) 宝志大士于是年往来皖山剑水之下。
发而徒跣著锦袍。俗呼为志公。面方而莹
彻如镜。手足皆鸟爪。初金陵东阳民朱氏
之妇。上巳日闻儿啼鹰巢中。梯树得之。举
以为子。七岁依钟山大沙门僧俭出家。专
修禅观。至是显迹。以剪尺拂子挂杖头。负
之而行。经聚落儿童哗逐之。或微索酒。或
累日不食。尝遇食鲙者从求之。食者分啖
之。而有轻薄心。志即吐水中。皆成活鱼。时
时题诗。初若不可解。后皆有验。

(三十一) 邵硕者。本康居国人。大口丑目状如
狂。小儿得侮慢。时时从酒徒入肆酣饮。后
为沙门号硕公。与志最善。出入经行不问
夜旦。意欲为之则去游益州诸县。皆以滑
卷八 第 540c 页 T49-0540.png
稽言事。能发人欢笑。因劝以善。家家喜之。
将亡谓沙门法进曰愿露骸松下。然两脚
须著屐。进诺之。已而化。舁其尸露之。明
日往视失所在。俄有自[郫-卑+((白-日+田)/拱)]县来者曰。昨日
见硕公著一屐行市中曰。为我语进公。小
儿见欺。止与我只履。进惊问沙弥。答曰。舁
尸时。一履堕。行急不及系也。

(三十二 戊申) 明帝诏僧瑾。为天下僧正。止灵根寺。
帝多讳忌。犯者必杀之瑾每匡谏。赖免者
甚众。时京邑诸师立二谛义。有三宗。宗各
不同。于是汝南周颙。作三宗论以通其异。
然畏讥不敢传。法师智林者。最有时望。以
书抵颙。略曰。切闻三宗论。钩深索隐。尽众
生之情。廓而通之。尽诸佛之意。使法灯有
种胜利无穷。借使国城妻子之施。何以逮
此哉。传者以为公畏讥评故欲中辍。讵可
特缠疑障。自发现行乎。颙得书戄然悟。此
论遂行于世矣。

(辛亥) 元魏文皇帝宏改延兴(献文长子。生多详感。五岁受禅。有人君之
度。马太后临朝称制。十七始亲政。改姓元氏。迁都洛阳。断胡服番语。在位二十九年。寿三十三崩。葬长陵)。

(三十三) 释老志曰。有魏孝文者。圣天子也。五
岁受禅十岁服冕。太和十八年迁都于洛。
二十年改姓元氏。文章百篇。冠绝今古。初
登诏诰假手有司。太和以后并自运笔。前
后诸帝不能及之。凡下七诏大兴三宝。帝
建鹿野鹿苑二浮图。岩房禅室无不严丽。

(壬子) 改泰豫。四月上殂。太子昱立。十岁。

(癸丑) 后废帝昱改元徽(字德融。明帝长子。淫虐不道。废为苍梧王。寿十五
岁。为扬王夫弑之。在位四年)。
卷八 第 541a 页 T49-0541.png

(丙辰) 魏改承明。

(丁巳) 顺帝准改升明(字仲谟。小字智观。明帝第三子。萧道成为司空总军国事。戊午
三月以太傅为相国。又加丸锡。遂禅位于道成在位八年)。

魏改太和。

右宋八主六十年(而禅于齐)

(三十四 己未) 齐 雷氏曰(高武郁林海陵明帝东昏及和。斋朝七主二十四年)

太祖高皇帝道成(姓萧氏。字绍伯。小字闻将。汉相国何二十四代孙。祖整过江
居晋陵。遂为兰陵人。皇考承之。仕宋为汉中太守。生帝龙颡钟声。亦仕宋立功。苍梧王屡欲害之。遂生猜
衅而伐宋为斋王。寿五十四岁。崩临光殿。在位四年。顺帝之禅位也。泣而弹指曰。愿后身世世勿生天王家)。

改建元。

(三十五 庚申) 是年高祖有事于钟山。因幸沙门僧远
所居。远床坐辞以老病不能出迎。高祖将
诣床下见之。左右以房閤狭不容舆盖。遂
驻跸遣使劳问卧起而去。远居山凡五十
馀年。初犹有食。食不继涧饮二十馀年。
天下仰其高行。及终武帝致书沙门法献
曰。承远上无常。弟子夜中已知。远去此
玄甚得好处。诸佳非一。不复增悲也。一
二迟见法师方可叙瑞梦耳。今为作功德。
所须可具疏来。

(三十六 癸亥) 武帝颐改永明(字宣远。高帝长子。性俭约好积储库。至八亿万。金银布帛
不可称计。寿五十四崩延昌殿在位十一年)。

(三十七 三十八 甲子 五二) 敕沙门法献玄畅。为天下僧
主。他日会于帝前。对制称名而不坐。中
兴寺僧钟对帝称贫道。武帝讶之。以问中
书王俭。俭曰。汉魏佛法未盛。传记无载者。
独宋魏始盛。而沙门多称贫道而预坐。晋
庾冰桓玄皆欲屈之。然竟不可行。今亦称
卷八 第 541b 页 T49-0541.png
贫道。帝曰。献畅二师道行如此犹称名。朕
以称名乃得宜。可著令以为定式。初献公
慕法猛西游。自巴蜀出河南。经芮芮国到
于阗欲度葱岭。会栈道绝不得往。获佛牙
一枝。舍利十有五粒。并经论梵夹而还。畅
公精究经律博贯子史百氏之言。初华严
未有疏。畅首为之。学者得以祖述焉。风诣
高简弘道辅世有功国。家莫年特听肩舆
入殿。时称黑衣二杰焉。

明教嵩禅师论曰。近古高僧见天子不名。
预制书则曰师曰公。钟山僧远銮舆及门
而床坐不迎 虎溪惠远天子临浔阳而诏
不出山。当时待其人尊其德。是故圣人之
道振其徒尚德。儒曰。贵德何如。以其近于
道也。后世之慕其高僧者。交卿大夫尚不
得预下士之礼。其出其处不若庸人之自
得。况如惠远之见天子乎。僧远之自若乎。
望吾道之兴吾人之修。其可得乎。存其教
而不须其人。存诸何以益乎。惟此未尝不
涕下也。

(丙寅) 魏始服衮冕乘御辇。

(己巳) 魏祀员丘方泽作孔子祠。

(三十九) 永明七年。帝怒大士宝志惑众。收逮
建康狱。是日国人咸见大士游行市井。既
而检校仍在狱中。其夕语吏曰。门外有两
舆食。金钵盛饭。汝可取之。果文惠太子竟
陵王送供至。建康令吕文显以闻。帝悔谢
迎至禁中。俄有旨屏除后宫为家人宴。志
例与众暂出。已而犹见行道于显阳。殿比
卷八 第 541c 页 T49-0541.png
丘七辈徒其后。帝惊遣吏至。问吏。白志久
出在省中及视之身如涂墨焉。帝益神敬
之。后在华林园忽重著三顶布帽。亦不知
自何而得之。未几而帝崩。文惠太子豫章
王相继而殂。果如其谶。灵味寺沙门宝亮
者。欲以衲帔遗之。未及有言。志忽来牵帔
而去。王仲熊问。仕何所至。不答直解杖头
左索与之。仲熊初不晓。后果至尚书左丞
焉。建武末。平旦出门。忽褰裳走过曰。门
上血腥。及明帝遇害。果以犊车载尸自此
门出。舍阉人徐龙驹宅。而帝颈血流被门
限。初郁林多害宗室。高士江必忧南康王
问志。志覆香炉灰示之曰都尽无馀。徐陵
儿时父携之谒志。志拊曰。天上石麒麟也。
陵后果显于世。

沙门昙超者。居钱塘灵苑山。一夕有异人
至曰。此邦蒙师留。苍生之福。然富阳民无
故凿山麓。断坏群龙之室。龙忿不致雨。今
二百日矣。欲法师一往诲龙为苍生请福。
岂有意乎。超曰。此檀越事。吾何能为哉。神
曰。弟子力能吐云。不能致雨。超诺之。至赤
庭山为龙说法。俄大雨。因止临溪。县令闻
超在。办舟迎之。超即日遁还灵苑。

(辛未) 逸士顾欢。隐居不仕。尚黄老。南史云。
欢以佛道二家教异学者。互相非毁乃著
夷夏论。其略曰。辨是与非宜据圣典。道经
云。老子入关之天竺。维卫国王夫人曰净
妙。老子因其昼寝乘日精入净妙口。后年
四月八日剖右腋而生。堕地即行七步。于
卷八 第 542a 页 T49-0542.png
是佛道兴焉。此出玄妙内篇。佛经曰。释迦
成佛有尘沙之数。或为国师道士儒林之
宗。出瑞应本起。试论之。曰五帝三皇未闻
有佛。国师道士无过老庄。儒林之宗孰出
周孔右。孔老非圣谁或当之。然二经所说
若合符契。道则佛也。佛则道也。其圣则符。
其迹则反。或和光以明近或耀灵以示远。
道济天下。故无方而不入。智周万物。故无
物而不为。其入不同。其为必异。各成其性。
不易其事。是以端委缙绅诸华之容。剪发
旷衣群戎之服。全形守礼继善之风。毁貌
易形绝恶之学。岂伊同人爰及异物。无尽
世界圣人代兴。或昭五典。或布三乘。在鸟
而鸟鸣。在兽而兽吼。教华而华言。化夷而
夷语。虽舟车均于致远。而有川陆之节。佛
道齐乎达化。而有夷夏之别。若谓其致既
均其法可换者。是车可涉川而舟可行陆
乎。屡见刻有。沙门守株道士互争。小大
交相弹射。或域道以为两。或混俗以为一。
是牵异以为同。破同以为异。则乖争之由
淆乱之本也。寻夫圣道虽同而法有左右。
始乎无端。终乎无末。泥洹仙化各是一术。
佛号正真。道称正一。一归无死。真会无生。
在名则返。在实则合。但无生之教赊。无死
之化切。切法可以进谦弱。赊法可以退夸
强。佛教文而博。道教质而精。精非粗人可
信。博非精人所能。佛言华而引。道言实而
抑。抑则明者独进。引则昧者竞前。佛经繁
而显。道经简而幽。幽则妙门难见。显则正
卷八 第 542b 页 T49-0542.png
路易遵。此二法之辨也。圣匠无方。方圆有
体。器既殊用。教亦异施。佛是破恶之方。道
是兴善之术。兴善则自然为高。破恶则勇
猛为贵。佛迹光大宜以化物。道迹密微宜
用为己。优劣之分大略在兹。欢虽同二法
而意党道教。

(四十二) 司徒袁粲托为沙门通公驳之。略曰。
白日停光恒星隐照。诞降之应事在老先。
固非入关方昭斯瑞。又西域之记佛经之
说。俗以膝行为礼。不慕蹲坐为恭。道以三
绕为虔。不尚踞傲为肃。岂专戎土爰及兹
方。襄童谒帝膝行而前。赵王见周三环而
上。今佛法乘化或因或革。清信之士容衣
不改。息心之人服貌必变。变本从道不遵
彼俗。俗风自殊无患其乱。孔老释迦其人
或同。观其设教其道必异。孔老教俗为本。
释氏出世为宗。发轸既殊。其归亦异。又仙
化以变形为尚。泥洹以陶神为先。变形者
白首为缁。而未能无死。陶神者使尘惑日
损。而湛然常住。泥洹之道无死之地。陶神
若此。何谓其同。时何常侍镇之。睹顾欢和
同二教大不平之。以书抵欢。剧言道教不
足以拟释氏。欢答其书固自封执。镇之重
与之书。猥辱返释究详渊况。既和光道佛
而泾渭释李。触类长之爰至棋弈。然敷佛
弥过精旨愈昧。所谓驰走灭迹跳动息影。
焉可免乎。辄复略诸近要以标大归。夫太
极剖判两仪妄立。五阴合兴形识谬彰。识
以流染因结。形以爱滞缘生。三皇之前民
卷八 第 542c 页 T49-0542.png
多颛愚。专愚则巢居穴处饮血茹毛。君臣
父子自相胡越。犹如禽兽。又比童蒙。道教
所不入。仁义所未移。及其沈欲沦波。触涯
思济。思济则祈善。祈善则圣应。夫圣者何
耶。感物而遂通者也。夫通不自通感不自
感。常在此通每自彼。自彼而言悬镜高堂。
自此而言万像斯归。故知天竺者居娑婆
之正域。处淳善之嘉会。故能感通于至圣。
中土于大千。圣应既彼声被则此。睹日
月之明。何假离朱之察。闻雷霆之音。奚事
子野之听。故卑高殊物不嫌同道。左右两
仪无害天均。无害天均则云行法教。不嫌
同道则雨施夷夏。夫道者一也。形者二也。
道者真也。形者俗也。真既犹一。俗亦犹
二。尽二得一。宜一其法。灭俗归真。必其违
俗。是以如来制轨玄劫同风。假令孔老是
佛。则为韬光潜导。匡救褊心立仁树义将
近顺情。是以全形守祀恩接六亲。摄生养
性自我外物乃为尽善。不为尽美。盖是有
涯之制。未鞭其后也。何得拟道菩提比圣
牟尼哉。且佛教敷明要而能博。要而能博
则精疏两级。精疏两级则刚柔一致。是以
清津幽畅诚视易。准夫以视为员者易。以
手为员者难。将不舍其所难从其所易耶。
道家经籍简陋多生穿凿。至如灵宝妙真
采撮法华。制用尤拙。如上清黄庭。所尚服
食。咀石餐霞。非徒法不可效。道亦难同。其
中可长唯在五千之文。全无为用。全无为。
用未能违有。违有为怀。灵芝何养。佛家三
卷八 第 543a 页 T49-0543.png
乘所引九流均接。九流均接则动静斯得。
禅通之理是三中之一耳。非其极也。禅经
微妙境相精深。以此缔真尚未能至。今云
道在无为得一而已。无为得一是则弃契
千载。弃契千载不俟高唱。夫明宗引会导
达风流者。若当废学精思不亦怠哉。岂道
教之筌耶。敬寻所辨。非徒不解佛。亦不解
道也。反乱一首。聊酬启齿。

乱曰。运往兮韬韬明。玄圣兮幽幽翳。长夜
兮悠悠。众星兮晰晰。太晖灼兮升曜。列宿
奄兮消蔽。夫轮桷兮殊材。归敷绳兮一制。
苟专迷兮不悟。增上惊兮远逝。卞和恸兮
荆侧。岂偏尤兮楚厉。良筝蔑兮诐若。焉相
责兮智慧。时复有朱常侍昭之。因何镇之
书。乃作难夷夏论。而朱广之作咨夷夏论。
并章分句解。以破顾欢之蔽于浅也。汝南
周颙高僧惠通。并著驳夷夏论。欢之作遂
不胜其谬矣。复有法师绍正者。著二教论
其略曰。佛明其宗道全其生。守生者蔽。明
宗者通。今道名长生不死。名补天曹。大乖
老庄立言之旨。

(四十三) 齐文惠太子及竟陵王子良。并酷好
佛。竟陵著净住子四部二十卷。阐扬佛教。
有吴兴道士孟景翼者。颇有时誉。太子召
入玄圃。众僧大会。子良使景翼礼佛。景翼
弗礼。子良送十地经与之。景翼造正一论。
略曰。佛以一音演说法。老子抱一以为天
下式。一之为妙。空玄绝于有境。神化赡于
无穷。为万物而无为。处一数而无数。莫之
卷八 第 543b 页 T49-0543.png
名。而强号为一。在佛为实相。在道为玄牝。
道之大象。即佛之法身。以不守之守守法
身。以不执之执执大象。但物有八万四千
行。说有八万四千法。法乃至于无数。行亦
达于无央。等级随缘须道归一。归一即回
向。向正即无邪。邪观既遣亿善日新。三
五四六随用而施。独立不改绝学无忧。旷
劫诸圣共遵斯一。老释未始于常分。迷者
分之而未合。亿善遍修。遍修成圣。虽十号
千称。终不能尽。终不能尽。岂思议哉。

(四十四) 司徒中郎张融作门律云。道之与佛逗
极无二。吾见道士与道人战儒墨。道人与
道士辨是非。昔有鸿飞天。首积远难亮。越
人以为凫。楚人以为乙。人自楚越鸿常一
耳。以示汝南周颙。颙难之曰。虚无法性其
寂虽同。位寂之方其旨则别。论所谓逗极
无二。为逗极于虚无。为无二于法性耶。足
下所宗本一物而为鸿乙耳。驱驰佛道无
免二未。未知高鉴缘何识本。轻而宗之。其
有旨乎(已上出南史)

论曰。自汉西域传范晔论释氏大概。陈寿
三国志则置而勿言。唐太宗晋书则班班
纪著沙门神异之迹。未始辄有一言訾佛。
况佛化自晋抵南北朝始大振于天下。贤
哉魏收李延寿之作。当世帝王公卿从事
吾佛者。未尝讳之而不书。书之亦未尝以
人事议佛也。及顾欢传则假乎当时群公。
评议二教而罪欢曰。欢虽同二法。而意党道
教。呜呼可谓良史矣。陋哉欢翼之论。犹昔
卷八 第 543c 页 T49-0543.png
人宝燕石者。渠信有真玉哉。

(四十五 壬申) 元魏太和十六年。下诏。每四月八日。
七月十五日。听大州一百人为僧尼。中州
五十人。下州二十人。著之制令。以为常准
○祀孔子于中书省。

(甲戌) 郁林王照业。改隆昌(文惠长子。武帝之孙。初上淫虐。鸾伐之而立其
太子之子昭文。改延兴。奢佚无度。废先君储积数月而尽。西昌侯鸾以太后令废之而自立)。

明帝鸾改建武(字景栖。太祖兄安贞王道之子。小字玄庆。性多情忌。好占吉凶利
害。寿四十七崩正福殿。在位五年○立太子宝卷)。

(丙子) 魏改国姓元。

(戊寅) 改永泰。

(四十六 己卯) 东昏侯宝卷改永元(字正严。明帝次子。自即位不与臣下相接。奢
佚后宫。一年之中府库匮乏。民间倍价市金。与潘妃作金步莲花。和帝刺于制州。举萧衍伐之。遂废为东
昏侯。寿十九而终。在位二年)。

(庚辰) 元魏宣武恪改景明(孝文第五子。即位深好佛法。百二十三。葬景平陵。
在位十六年)。

(四十七) 道士陈显明。妄造道真步虚品经六十
四篇(出珠林)

(辛巳) 和帝宝融改中兴(字智昭。明帝第八子萧衍迎立于江陵。明年三月禅位于
梁。梁武奉帝为巴陵王。年十五崩。在位一年)。

齐高帝萧道成。自戊午升明二年四月受
宋禅。相袭七主。二十四年。传译华戎道俗
二十人。所出经律论传录等四十七部。凡
三百五十卷。

外国有所谓天竺沙门僧伽跋陀罗者。师
资相传云。佛涅槃后优波离结集律藏讫。
即于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恣竟。以香花
供养律藏。便下一点置律藏前。年年如是。
卷八 第 544a 页 T49-0544.png
优波欲涅槃时。付弟子陀写俱。陀写俱付
弟子须俱。须俱付弟子悉伽婆。悉伽婆付
弟子目犍连子帝须。帝须付弟子旃陀跋
阇。如是师师相付。至今三藏法师。法师将
律藏至广州。临上舶还本国。时以律藏付
弟子僧伽跋陀罗。罗以永明六年共沙门
僧猗于广州竹林寺译出善见毗婆沙一部
十八卷。即共安居。以七年庚午岁七月望。
受自恣竟。如前师法以香花供养律藏。即
下一点。当其年凡得九百七十五点。点是
一年也。至梁大同元年。有隐士赵伯休。于
庐山遇苦行律师弘度。得此点记年月。伯
休因问度曰。自永明七年后云何。不复
见点。度云。自彼已前皆得道圣贤手自下
点。度乃凡夫止可奉持顶戴而已。故不复
点也。伯休因旧点推至大同元年。凡一千
二十年。今以此究参诸家传记。佛世尊诞
生入灭之年并不相类。大抵西域山川之
广。国土之多佛化之盛。各承一宗。此亦一
家之说不可废。故附著于此。

(壬午) ○(四月宝融禅位于萧衍寻后之)

右萧齐七主二十四年(而禅于萧梁)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八
卷八 第 544b 页 T49-054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