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 BR3.1a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1a 页 KR3f0057_TZH_003-01a.png KR3f0057_KGH_003-01a.png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平安东森隐士无外子释圆通 撰
云阳      空谷子释智毂 校
地形第三之二 凡十六条
论后世地动之说应佛悬记
西洋新说奇儿尼通骨百耳尼得逸骨等诸人皆主
张地动谓地球一旋是为一昼夜转三百六十是名
一年即一周天也其说最奇(西洋古说家亦不肯取之如历象考成所排)
而其新说亦不一准或曰太阳是天之最中或曰地
球是中心异说沸腾支泒益滥使人无所止焉按地
% BR3.1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1b 页 KR3f0057_TZH_003-01b.png KR3f0057_KGH_003-01b.png
动之说不独今日汉末亦已有之考灵耀曰地有四
游冬至上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南而东三万里
春秋二分其中矣地常动不止譬如人在舟而坐舟
行而人不觉虽如西说不甚奇人犹不取之要秖不
出臆谭故也今西儒所立地动之说而诡异更甚近
人好奇溺而不自知也而夫佛陀者天眼穷三际将
来之事早已知之豫为防之以垂之慈悲立世阿毗
昙一云有诸外道作如是说是大地恒去不息是言
应答此事不然若实尔者如向上掷应不全地又诸
外道作如是说日月星辰恒住不移大地自转疑是
% BR3.2a
%
天回是言应答此事不然若如是者射不至堋又诸
外道作如是说大地恒浮随风来去应如是答此事
不然若实尔者地恒并动若不尔者地作何相地住
不动佛悬知邪说之起豫记如是新说地动家种种
奇说皆不能出此三说范围也(佛之悬记其类甚多果有厥徵皆如地动
可见通明不徒然)
据佛记立现量以駮新说地动及太阴为地之副
星之非
西儒新说曰水金火木土五星与地球合为六大曜
又名六惑星(言此六曜恒动其居而无所在焉使人惑故名)各旋转不齐如
% BR3.2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2b 页 KR3f0057_TZH_003-02b.png KR3f0057_KGH_003-02b.png
地球转一周是为一昼夜转三百六十五回是名一
岁如土星转一万零七百五十九回馀是为一周天
馀之四星准之又岁星周围有小星四镇星周围有
小星五以望远镜测之并有亏盈是以并之大阴名
为副惑十星原其说所由据以望远镜窥得土木二
星傍有小星而时陵犯遽以为太阴之于地球犹如
是遂搆造此一大诡异以煽惑人今请准佛说立现
量以辨其非彼曰地转一周为一昼夜夫地球九万
里一昼一夜而一周地则其行非速于箭大凡二十
四倍则不能也岂有此理哉(试测箭行量人息一呼箭行几不过五十步一
% BR3.3a
%
吸亦然凡人息一昼夜而一万三千五百故呼吸合成二万七千故知箭行一昼夜而得百三十五万步
乘以二十四恰成三千二百四十万步九万里则亦三千二百四十万步故得两数正适当故云速于箭
凡二十四倍)若尔则如人向东射者其箭当后于堋二十
四倍盖箭在于空而人与堋着地箭行迟于地旋而
地旋速于箭则当比箭及百步人与堋随地俱转先
于箭凡二千四百步也论所谓射不至堋是已如其
向东射者终必不得至侯如其向西射者箭离弦未
过于空倏尔及侯而如其南北射者亦终不得中侯
也飞鸟行云皆类之其违现量如此且也太极分为
两仪万物以化醇生生之理确乎不可秡也在天则
% BR3.3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3b 页 KR3f0057_TZH_003-03b.png KR3f0057_KGH_003-03b.png
为日月在地则为水火在人则为男女是其昭乎若
观火无可以疑者也况其馀亿万无数之物皆莫不
系两仪作用者 皇国神教支那印度圣藉皆不外
于此而今外藩奇说使地转速于电光以为一大惑
星以太阴为小惑星抱地旋转愚弄三国神圣以纵
其狂黠吾曹焉得不务辟斯邪说哉若果使之横行
方域之内则东方君子之风扫地而销歇蛮夷奸险
之俗必浸瑶民心岂非大可惧乎有心之人其思之
论印度所说天地体状及其舆地与西儒所言五
大洲大略吻合且西儒所言印度地界与圣教
% BR3.4a
%
等所载大不同是不蹈其地而妄推者
印度所说天地者大异西洋之说所言天者乃是果
报依处而非谓如卵■碧瓈者所谓六欲天色无色 =士÷冖÷卵+殳
等诸天是也此事甚广虽非可尽于此今且略言之
若其详见于俱舍婆娑等诸论所谓地者俱舍世品
曰诸有情业增上力先于最下依止虚空有风轮生
广无数厚十六亿由旬(由旬新曰踰缮那此云合谓法合应尔由旬有大小或八
十里或四十里或十六里也)如是风轮其体坚密假设有一大诺
健那神(乃大金刚神也此云露形神)以金刚轮奋威悬击金刚有
碎风轮无损又诸有情业增上力起大云雨澍风轮
% BR3.4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4b 页 KR3f0057_TZH_003-04b.png KR3f0057_KGH_003-04b.png
上滴如车轮积水成轮如是水轮于未凝结位深十
一亿二万由旬间如何水轮不傍流散答有馀师说
一切有情业力所持令不流散如所饮食未熟变时
终不流移堕于熟藏有馀师说由风力持令不流散
如篅持谷(竹圜盛谷曰篅)有情业力风别风起搏击此水上
结成金如熟乳停止凝成瞙故水轮减唯厚八洛叉
馀转成金轮厚三亿二万二轮广量其数是同谓径
十二亿三千四百半周围其边数成三倍谓周围量
成三十六亿一万三百五十踰缮那是名风水金三
轮也三轮上又有地轮地轮有九山八海以为六趣
% BR3.5a
%
依止处也俱舍曰于金轮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梵云
须弥)处中而住馀八周匝绕妙高山于八山中前七名
内第七山外有大洲等此外复有铁轮围周匝如轮
围一世界持双等七唯金所成妙高山王四宝为体
谓如次四面北东南西金银吠琉璃颇胝迦宝随宝
威德色显于空故瞻浮洲空似吠琉璃色如是宝等
从何而生亦诸有情业增上力复大云起雨金轮上
滴如车轴积水奔涛其水即为众宝种藏由具威德
猛风钻击变生众宝类等如是变生金宝等已复由
业力引起别风简别宝等摄令聚集成山成洲分水
% BR3.5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5b 页 KR3f0057_TZH_003-05b.png KR3f0057_KGH_003-05b.png
甘咸令别成立内海外海如九山住金轮上入水量
皆等八万踰缮那苏迷卢山(旧曰须弥此云妙高)出水亦尔馀
八出水半半渐卑谓初持双山出水四万乃至最后
铁论围山出水三百一十半如是九山一一广量各
各自与出水量同天龙神鬼等八部种族人非人等
地居有情皆依于此而住也次八海者俱舍曰妙高
为初轮围为后中间有八海前七名为内七中皆具
八功德水如是七海初广八万约持双山内边周围
量于其四面数各三倍谓各成二亿四万喻缮那(乃二
十四万由旬也)其馀六海量半半狭谓第二海量广四万乃
% BR3.6a
%
至第七量广一千二百五十此等不说周围量者以
烦多故第八名外咸水盈满量广三十二万二千踰
缮那次四大洲是乃人趣所居也俱舍曰于外海中
大洲有四谓于四面对妙高山南瞻浮洲北广南狭
三边量等其相如车南边唯广三踰缮那半三边各
有二千踰缮那东胜身洲东狭西广三边量等形如
半月东三百五十其三边各二千西牛货洲圆如满
月径二千五百周围七千半北俱卢洲形如方座四
边量等面各二千复有八中洲是大洲眷属谓四大
洲侧各有二中洲瞻部洲边二中洲者一遮未罗洲
% BR3.6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6b 页 KR3f0057_TZH_003-06b.png KR3f0057_KGH_003-06b.png
此云猫牛二筏罗遮末罗此云胜猫牛婆娑一百七
十二云此八中洲一一复有五百小洲以为眷属于
中或有人住或非人住或有空者立世阿毗昙云尔
时佛告比丘迦楼罗鸟所住四洲其东弗毗提南阎
浮提二洲中间有迦楼罗洲南阎浮提西瞿耶尼二
洲中间有迦楼罗洲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二洲中间
有迦楼罗洲是鸟洲者围一千由旬洲形团圆一切
皆是深浮留林迦楼罗鸟住在林中洲外水下并龙
住处龙居此地按西人赍来地球图亚细亚欧逻巴
亚弗利加三州者乃印度所言瞻部洲是也彼分疆
% BR3.7a
%
以为三大洲者甚广大故也印度总为一大洲者一
壤地故也而今西洋地球图与圣教所言甚合俱舍
曰瞻部州北广南狭其相如车(印度车者前狭后广形近三角)三边
各二千由旬(一边之葇当八万里)南边唯广三由旬半(即百四十里)
形颇三角彼之地球所图亚细亚等之三大洲元一
壤地而其形东西北三边广葇大约各等独南边狭
而甚尖与诸经论所说其象大合盖西人所传贾舶
杬海所亲见者故亦如此伹西图则其形斜三角圣
说则似正三角盖西图则虽亲见而图广远之境目
力之所不及亦唯取其全形于臆想中非如天眼所
% BR3.7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7b 页 KR3f0057_TZH_003-07b.png KR3f0057_KGH_003-07b.png
照独可信者也又圣教所明二中洲遮末罗者即墨
瓦腊泥加其筏罗遮末罗者亚墨利加是也此二中
洲西人曰近世有人始知海内有此地故用其人名
以名其国然圣教具明其国则天眼所睹徵信如白
日可知吾党非逞偏执也又俱舍曰此八中洲皆人
所住人形短小如此方侏儒西域记曰南海那罗稽
罗洲人卑小长馀三尺又梁书诸夷传倭其南有侏
儒国人长三四尺又唐书南蛮传云室利佛逝国咸
亨至开元遣使又献侏儒僧祗女各二并皆出于南
海是乃似俱舍及婆娑所言遮末罗人即当南方墨
% BR3.8a
%
瓦罗泥加又俱舍曰此二中洲又各有五百小洲属
焉今之所引那罗稽罗及侏儒国等盖皆亦其小洲
耳利玛窦所著万国图并近年兰人将来地球图三
四种其所注甚多杜撰又其所图多不合诸典籍如
灵鹫山置于南海普陀落图于东洋又如须达长者
之居趾在于暹罗非一读印度之书者之所可信按
其锡兰岛者(彼谬为灵鹫山)恐是楞伽山又彼地球所图五
印度之疆多不合西域记慈恩传南海传及所有大
藏之说西域记云五印度之境周九万馀里三垂大
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千馀
% BR3.8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8b 页 KR3f0057_TZH_003-08b.png KR3f0057_KGH_003-08b.png
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丘陵潟卤东
则川野沃润畴垄膏瘦南方草木荣荗西方土地硗
确斯大概也然彼地球所图广葇俱不过三十度约
之鸟道则东西为七千五百里南北亦尔按地理志
支那之广约鸟道经纬并三千里支那尚尔况五印
度则在昆崙之南阎浮中心而沃野万里天府之地
也经说阎浮提十六大国皆在印度玄奘三藏西域
记曰周九万馀里义净三藏南海传所言粗亦同盖
此二师躬自历览所记及当时王玄策等数千人身
至其地而所闻见西域南海岂叙记虚诞以自欺欺
% BR3.9a
%
人耶由是观之则彼地球所图但举大概者而不必
精选也且归化西儒所著职方外记万国管窥等亦
不能无疑大约目所未见语多矛盾例如六朝已后
历代诸史明一统志清广舆记等记吾皇国之事不
堪捧腹者甚多盖皆是记其传闻者而与玄奘义净
等三藏久住彼土记所亲闻见者大异者断可知也
辨北地有夜极短之国
有人疑曰若实有须弥山而日月绕其半腰则万国
昼夜自当齐同无甚长短之差也然历史纲鉴二十
云骨利干于铁勒诸部为最远昼长夜短日没后天
% BR3.9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9b 页 KR3f0057_TZH_003-09b.png KR3f0057_KGH_003-09b.png
色正曛煮羊髀适熟日已复出矣又唐书天文志云
铁勒回讫在薛延陀之北去京师六千九百里其北
又有骨利干居浣海之北北距大海昼长而夜短既
如曛不暝夕胹羊髀才熟而曙盖近口出没之所今
按此事甚易晓盖以其地高也泰山日观峰鸡鸣日
既升可知骨利浣则高于泰岭矣朱子语类曰唐太
宗用兵至极北处夜亦不曾太暗少顷即天明谓在
地尖处去天地上下不相远掩日光甚不得盖详日
行有高卑须弥及七山有广狭高卑瞻浮洲地有高
低差降是故受日光不侔致令处处昼夜有长短按
% BR3.10a
%
元史天文志四海测验铁勒北极出地五十五度夏
至晷景长五尺一分昼七十刻夜三十刻唐书天文
志曰北至铁勒之地挍其里数已在回纥(又曰回回)之北
又南距洛阳九千八百一十五里则极长之昼其夕
常明然则骨利干犹在其南矣(元史曰铁勒夏至夜三十刻似与唐书所
言不合而铁勒广数千里山岳崄峻而高低极甚故测验当随地而多差例始泰山山上山下日出大有
迟速)可知其地愈高其夜愈短其地益卑其夜益长昼
之长短反之是无他北边金山有高卑故障于日光
亦有差降南洲地亦以有高低故其日光射照■有  =至+攴
早晚也耳
% BR3.10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10b 页 KR3f0057_TZH_003-10b.png KR3f0057_KGH_003-10b.png
證北极下有一年为一昼夜国竺汉古昔已有其

西说北极左右各二十五度之地半年为夜半年为
昼昼亦不甚明犹正带地申时日傍地平而绕是名
夜国界此说非肇西说先圣既已言之周髀算经云
春分夜以至秋分夜极下常有日光秋分夜以至春
分夜极下常无日光又云凡北极之左右物有朝生
暮获赵君卿注云北极之下从春分至秋分为昼从
秋分至春分为夜物有朝生暮获者亦有春刍而秋
熟又曰北极左右夏有不释之冰(左右者指璿玑二十万里之外)古
% BR3.11a
%
昔远西未通于支那圣人唯由理以推之于数千岁
之下果有徵信岂不伟哉又涅槃经曰日月光明不
至处之众生因佛光所照迭初得相见又立世阿毗
昙论曰时有一人曰长胫生有神境通因欲见阎浮
树往问佛佛教以方处长胫从教踰于六大山登第
七金边山顶转面向北耸身远望唯见黑暗怖畏而
反阎浮树者在于阎浮提极北(此洲因有此树故名阎浮提)而此
所言长胫之见黑暗者其时盖当极下之夜间也何
者长胫如遇极下之昼则必见此树而不见其黑暗
矣而其夜国亦非常夜也半年为昼半年为夜而从
% BR3.11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11b 页 KR3f0057_TZH_003-11b.png KR3f0057_KGH_003-11b.png
其夜得名也所以是地然者大阳每从春分向赤道
北日渐高于北近于北及夏至北至是极而高亦极
焉太阳自此还向南行日卑日远至秋分复在赤道
此限百有八十日日照恒及于北极下乃是夜国之
昼也故周髀云春分以至秋分昼之象注曰北极下
见日光也日永主物生故象昼也自秋分太阳向赤
道南日渐卑于南及冬至南至是极而卑亦极焉(最卑
与冬至时有小差今且从大约)太阳自此还向北行日高日近至春
分复在赤道此限百有八十日恒不见日光者周髀
云秋分夜以至春分日外远极故日光不及也
% BR3.12a
%
论须弥半腰所以下碍日光之理
夜国半年为昼半年为夜之义已粗得闻之然若据
印度说则此义似最难晓何者及日绕坎位须弥遮
日光故不得日日无夜人皆苦其难会谓是自不达
耳立世阿毗昙云从阎浮路内至郁单越内路相去
四亿八万八百由旬周回十四亿四万二千四百由
旬其外路者相去四亿八万一千三百八十由旬周
回十四亿四万四千四百四十由旬而其日月回照
轮者径四亿八万一千九十由旬周回十四亿四万
三千二百七十由旬(此中皆以十万为亿)以昼夜百刻除之一
% BR3.12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12b 页 KR3f0057_TZH_003-12b.png KR3f0057_KGH_003-12b.png
刻日行正当一万四千四百三十二由旬七分(即一由旬
十分之七)则须弥半腰二万由旬之障日光者才当一刻
三十八分五十七秒四微据历法黎明旭晖先发日
出前二刻半馀晖照日没后二刻半而须弥半腰障
日不见日体仅可一刻强而其前后旭晖馀晖相挟
照故虽其少障间犹齐月中桂影而其山腰亦极远
人不能见也是姑准人间土石之山以为言而况须
弥是胜果天宝非人间所有也经曰由须弥宝光四
天下虚空各异厥色及日既没于南洲而中西洲有
时空色如红者须弥西面赤颇底迦宝光映虚空馀
% BR3.13a
%
晖延及我南洲之所为也又阎浮提虚空常青色者
以须弥南面琉璃宝光映于虚空故也(起世经云须弥山王北面
天金所成照郁单越洲乃至南面天青琉璃所成照阎浮提洲)如西域记曰狮子国
佛牙塔上宝珠光明如明炬悬烛隔二万馀里而犹
能见于乌荼国尝闻其宝者即颇底迦也则太阳过
于须弥时宝光必大助日光矣自夜国至于须弥凡
二十万由旬而宝光助日光则其必无翳障可知也
(又金光明一叹佛身金色之光明曰金色晃曜犹如须弥又证宝山光明者立世二曰北边有山名曰修
槃那般娑此译云金边山秋月天晴不雨最放光明有人至大黑山顶仰观北面遥见彼山光明照曜因
相谓曰是须弥山我今已见天上是金边山阎浮北边宝山光明尚已如是况须弥是天宝其光明何啻
% BR3.13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13b 页 KR3f0057_TZH_003-13b.png KR3f0057_KGH_003-13b.png
金边之类乎哉)
辨日光不及夜国限分
须弥半腰不甚碍日光故自春分至秋分日光及于
夜国则不俟辨可知而自秋分至春分日光不及夜
国者其南边之障有二缘谓由太阳卑行与阎浮地
形其北边之障亦有二缘谓由太阳高行与须弥掩
蔽今详北边日障者谓南洲冬至则北洲夏至南洲
夏至则北洲冬至故日躔高卑亦互易时彼最高则
此最卑彼最卑则此最高是以秋分后南边日躔益
卑且为地顶所碍其照不及焉其北边则斯时日躔
% BR3.14a
%
益高而须弥上半碍之其照不至焉起世经云须弥
山王上出海水八万四千由旬下狭上阔渐渐宽大
端正殊特盖南洲秋分则北洲春分而北洲日躔日
日高故日光为须弥山顶宽广处(横八万四千由旬)所碍而
其左右(此东西日道在中规已下)又为诸高岳所含其照不能及
夜国也次审其南边日障者谓秋分后日在北天则
最高行在南天则最卑行而渐远于北渐下于南是
故日光为地顶所障地顶者昆崙是也地顶高凡二
万五千九百馀里(地顶者详之下篇)加之北边地势崄而甚
祟且修槃那鸡罗婆等北边峻岳重叠隐蔽以阻南
% BR3.14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14b 页 KR3f0057_TZH_003-14b.png KR3f0057_KGH_003-14b.png
天日光若日出东下规时东海高岳碍日照若日没
西下规时西海峻岭掩日光正法念经身念处品说
阎浮提西方山海曰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此大海
过五分已有大轮山真金所成高千由旬广五百由
旬复过轮山已见大海有大山名曰白山多有林树
其色白净水沫围绕高一千由旬纵广五百由旬复
过此山已见有大山名曰善云高百由旬广六十四
由旬空无人住过此山已有玻瓈山高三千由旬广
千由旬乃至须弥西面名曰没山日至此山阎浮提
人谓之日没故名没山又同经说东方山海曰海中
% BR3.15a
%
有山名光明鬘高一百由旬纵广三百由旬白银所
成复见大波海北有一大山名阿奴摩那广十四由
旬白银庄严复见有大山名曰善慧一切阎浮檀金
广千由旬高五百由旬是名阎浮提东方山海(经说四大
洲山海文甚广故今略举东西之一二耳)又同经观天品曰须弥山持诸
世间处于六万众山之中六万众山以为围绕高峻
广大峻岳藩围其东西可以见是故秋分已后日道
以距北日远且卑故南为地顶所碍东西为众峰所
掩日光不能及极北之地也春分已后日道日高且
日近于北故日光踰越三边地顶高峰直得照临夜
% BR3.15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15b 页 KR3f0057_TZH_003-15b.png KR3f0057_KGH_003-15b.png
% BR3.16a
%
以一万由旬为一分九厘五毛法之□图
% BR3.16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16b 页 KR3f0057_TZH_003-16b.png KR3f0057_KGH_003-16b.png
% BR3.17a
%
须弥七金山及四大洲半面略图
% BR3.17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17b 页 KR3f0057_TZH_003-17b.png KR3f0057_KGH_003-17b.png
% BR3.18a
%
南阎浮洲图
% BR3.18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18b 页 KR3f0057_TZH_003-18b.png KR3f0057_KGH_003-18b.png
国也虽然自非详七金山之体状及阎浮提之地形
深捡昼夜之历理等不胜分晓疑难故别广考广證
以附编后请往而捡焉今才图少分以彰焉耳
论日光经度
阎须弥及与地顶等开掩日光之所为则既得闻之
然周髀为日光所及左右各十六万七千里今佛说
为日光自北洲及于南洲北极下则理非甚乖乎曰
不然也自北洲回照轮至于南洲北极下径度恰当
四十八万零五百四十五由旬据立世阿毗昙回照
轮径度四十八万一千零九十由旬也是故其照尚
% BR3.19a
%
能及极之南五百四十五由旬所谓泰山峰鸡鸣日
既升其言足信矣(泰山者距北极凡三百十二由旬馀)问立世阿毗昙
曰日光经度七十二万一千二百由旬是合左右数
也折半之则三十六万零六百由旬故知日光从北
天不可及南方之极下也曰所言日光经度则折半
日行内路数而日光方及三洲之量也是就常照三
洲平陆以立限者而其义与今异也若尔者何由得
知日光及四十八万一千九百由旬耶曰日光恒由
开覆月宫故令月亏盈而日若在北方外路而月在
南天外路则相距几及四十八万一千三百八十由
% BR3.19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19b 页 KR3f0057_TZH_003-19b.png KR3f0057_KGH_003-19b.png
旬(日光开覆月宫日日三由旬三分三十三秒)今之所据是也然今以理
推之夜国从其坎位受日光者甚幽渺而可类自高
峰才见夕日日虽在午之时犹当类此方申时况日
在子位乎
论阎浮提地形
问前篇往往言日光为阎浮提地顶所碍故其照不
及极下地而未明其理请闻其详答欲知此义者须
先知地顶有三处其一朱子语类曰唐太宗用兵至
极北处夜亦不曾太暗少顷即天明谓在地尖处去
天地不相远掩日光不甚得周髀曰北极下人所居
% BR3.20a
%
高六万里西域闻见录载回疆风土曰一日则见月
如线而钩地势高星光灿烂如垂(回回其地近于极北)博物志
曰北太行(山名)而北去不知山所限极处亦如东海不
知所穷尽盖地势渐高于北故云尔也是此诸文并
皆以极下为地顶也想阎浮提地势准须弥及七金
山渐高于北渐下于南也如皇国壤地虽不甚大北
方多崄南方渐平即四州皆中心须弥而准之势也
理岂不然乎其二昆崙是也理学类编云大抵地形
如馒头其撚尖则昆崙也(朱子语类据周髀以极北为地尖而类编则又昆崙
为地顶其言矛盾何从乎自昆崙至极下相距数万里)山海经云昆崙之墟方
% BR3.20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20b 页 KR3f0057_TZH_003-20b.png KR3f0057_KGH_003-20b.png
八百里高万仞(郭璞注曰皆谓墟基高轮高庳耳自此已上二千五百里去嵩高五万里
盖天地之中也)禹本纪言昆崙其高二千五百馀里日月所
相避隐为光明也(准上注是墟基已上之里数也)河图括地象曰地
南北三亿三万五千五百里地部之位起形广大者
有昆崙山广万里高一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
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泉南流入
中国名曰河也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城布绕
之中国东南隅居其一分是奸城也博雅曰昆崙墟
有三山阆风板桐玄圃其高万一千一百十里馀水
经曰昆崙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高万一
% BR3.21a
%
千里(水经括地象等书其所言遽见则虽似诞深捡则皆有徵信是必神圣之遗传矣今如西说遽
见则虽似是再捡则其义多与实乖不可不择也)楼炭经曰昆崙山者阎浮
提地之中心也起世经曰雪山(此云昆崙)高五百由旬(即二
万里也)阔厚亦尔其山殊妙四宝所成其四面有四金
峰挺出山外各高二十由旬复有高峰众宝间杂迥
然秀出高百由旬(即四千里)于山顶上有池名曰阿耨达
多(此云无热池)其池纵广五十由旬从无热池流出四河
以注四维兴起行经曰昆崙者则阎浮提地之中心
也山皆宝石周匝有五百窟窟皆黄金常有五百罗
汉居之印度支那昆崙为地之中其义并同矣按从
% BR3.21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21b 页 KR3f0057_TZH_003-21b.png KR3f0057_KGH_003-21b.png
阎浮南际金地国迄于昆崙麓凡十一万六千里准
导水六十分一之法(出于昆崙水经金地国而入南海故)度之昆崙之
麓从南海高大约可一千九百三十三里馀而昆崙
高二万里其中峰高四千里故对之南海而言则昆
崙高都当二万五千九百三十馀里由是观之北极
下之地高当不及昆崙而其地势回连续昆崙之北
陆地尚崄峻况崇山峻岭乎故诸文以北极下为地
顶者多矣今据佛说以义断三之地顶则阎浮提地
纵广二千由旬而其北极以南七百六十由旬是此
人之所住其分限之其北极以北千二百四十由旬
% BR3.22a
%
则皆神仙龙鬼之所住也若就人之所住而言则昆
崙是地之最高处而且地之中也若就南方一天下
阎浮一洲而言则北极下地是地之中心而周髀所
言是也须弥是四天下之中央而人天八部之依处
也其义散蔓大藏中故不烦辨
论佛说与周髀有异同
问周髀以北极为天地中心故与佛教龃龉悬矣如
何会之曰是甚有由致盖周髀者定天地高广皆测
晷景所得于圭表非偶然者又非毫出臆断者也如
理法自然者何则北辰位于南方之处中而赤道以
% BR3.22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22b 页 KR3f0057_TZH_003-22b.png KR3f0057_KGH_003-22b.png
北之众星悉皆拱之恰如盖笠适于阎浮之最中而
轮环焉回照轮以北众星者秪转南洲一天之上不
通四洲也如日东平安城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则左
右合七十二度如盖笠而绕见昼夜无没也若北极
出地五十五度之地则左右合百十度其见界昼夜
无没是分位之众星岂有转四洲乎其转四洲者翅
所丽回照轮内外众星曜宿等也由是观之周髀以
北极为天地之中心者是亦出乎理自然也且周髀
则如非啻测得南洲一天下又髣髴摸象得四天下
者既测地高为六万里不如是则三光隐映理不当
% BR3.23a
%
故也然昆崙高尚不过二万五千九百馀里况极下
之地高犹不及昆崙焉当六万里之高若尔者周髀
所测抑将寄何地若欲由是舍之而是元所得圭表
质测而圣智之所推非徒然何得为之不是哉但以
北极为中心故似独测南洲一天下者支那圣教惟
言人趣而不言有天趣等是故理不可谓一天下之
外也而其至测地高则日月虽邈远有晷景无所遁
者遂由三光隐映之理以测地高为六万里圣智之
所推几称其实岂可不瞻仰乎而周髀中心北极而
外立四极佛说四天下各立北极又各立南极是为
% BR3.23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23b 页 KR3f0057_TZH_003-23b.png KR3f0057_KGH_003-23b.png
异已夫为天眼之用也上极非想下彻阿鼻其至论
天地则以须弥四天下是名依报谈天人龙鬼等八
部以为正报是犹天眼见之万一耳至其广论三有
二十五有高远博大非可尽于此吾家犹名之小乘
藏况其大乘藏乎问印度亦有南极之说耶曰如南
印度几逼赤道下故恒亲见南极也南海传云若欲
取正方宜于夜揆北辰直望南极定其邪正的辨禺
中可见直正对二极以植表而质晷景之邪正(传言持律
者质时非时非为天文等设也)是佗邦所不可得而企也仍如详之
下文
% BR3.24a
%
论定北辰之所处
汉西并皆以极星为天之最中虽学佛徒间亦有谓
极星为须弥顶者然皇明通纪云成祖四月次长清
塞夜南望北斗明志云成祖北征出塞三千馀里南
望北斗想自非顶北极不得南望北斗若由是言北
辰非天最中者众星何枢北辰以拱之盖是一大节
目不可不审详今据经论捡北极之所处赤道以南
百四十五由旬是名外路即当二十三度半赤道以
北亦百四十五由旬名曰内路一度则当六由旬十
七分零二一三一度为二百五十里则一由旬恰当
% BR3.24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24b 页 KR3f0057_TZH_003-24b.png KR3f0057_KGH_003-24b.png
四十里零五一七一五故自日月回照轮(此曰赤道)至于
北极当五百五十五由旬三十一分九一七即二万
二千五百里而与九十度适当经说为阎浮提南北
广二千由旬从阎浮提地南际至北极相距七百六
十由旬零三十一分九一七须知阎浮提北际过北
极下之北尚有千二百三十九由旬二十八分零八
三由是观之明成祖北征出塞三千里南望北斗亦
不足为异阎浮提之地赤道以南纵广二百五由旬
(即八千三百零六里零一五七五)赤道以北纵广一千七百九十五
由旬也(即七万二千七百一十八里二八四二五)考西洋万国图亚弗利
% BR3.25a
%
加南际过于赤道三十五度乃是八千七百五十里
经说为二百五由旬乃八千三百里馀则两数依稀
相近又万国图为亚弗利加之地际过冬至界十度
奇(即二千五百里奇)经说为六十由旬(乃二千四百三十一里奇)亦两数
髣髴相类至言其极北则荒荡孟浪无所凭盖南边
则西舶能得亲到故其所言合实如极下之地人得
而到者少矣况如极下之北则非凡人得而所踵暗
算妄推何庶几其实哉虽然今古以北辰为天地之
中亦甚有所以也是适于阎浮之最中故也人之所
测焉出此外哉是所以称其自然也与印度之天仙
% BR3.25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25b 页 KR3f0057_TZH_003-25b.png KR3f0057_KGH_003-25b.png
及佛陀广明三有二十五趣者岂全同哉
辨由旬量
由旬新译家曰踰缮那西域记云自古圣王一日军
行旧传一踰缮那四十里矣印度国俗乃三十里圣
教所载唯十六里新旧异说不易辨然旧译皆以由
旬为四十里如长阿含楼炭等经日宫之量直为二
千四十里阎浮树高为四千里类西域记曰圣教所
载唯十六里何从乎今幸得厥据天文家测赤道南
北纬度以为四十七度一度则当二百五十里是测
北极之高低而得故最足为据也(以皇国里法则一度当二十八里四
% BR3.26a
%
百二十步)立世阿毗昙曰从极南路至极北路二百九十
由旬日月于是中行无有减长置四十七度乘二百
五十则得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以如二百九十由
旬而一得四十里零百八十六步奇(零里已下得五一七二四以里
法三百六十乘之得百八十六步奇)是即一由旬之量也旧译所言与
佛说适合(论者即是佛直说故)旧译师皆非聊尔人必当有所
禀𣴎而有百八十六步之馀分者必是度量之差矣
详阎浮提北边有七林七河
原夫阎浮提地出北极下之北尚过其半盖自古无
人能到极下是以未曾有详极北之事者然周髀等
% BR3.26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26b 页 KR3f0057_TZH_003-26b.png KR3f0057_KGH_003-26b.png
并皆北极为天地之中固无异说若尔者极北有万
里之地亦奚疑矣而与西洋地球以亚墨利加为在
北极之北者义大别是编处处散说可知也极北之
地则皆神仙之居而非庸流之境也立世阿毗昙曰
是阎浮树外有二林形如半月围绕此树其内有林
名呵梨勒外名阿摩勒乃至是二林广五十由旬东
西达海其南复有七林七河相间其最北林名曰庵
罗次名阎浮三名婆罗四名多罗五名人林六名石
榴林七名劫毕多林其一一林河广五十由旬东西
达海林河相次互相间错阎浮地林河所覆七百由
% BR3.27a
%
旬其劫毕多林南有六大国其最南国曰高流次曰
俱臈婆三名毗提诃四名摩诃毗提诃五名郁多罗
曼陀六名舍喜摩罗是六大国人皆贞善又经开是
七林为三十其七中五林各开四以为二十林其二
林各开五以为十林都成三十重林起世经一云于
大海北有大树王名曰阎浮树身周围有七由旬根
下入地二十一由旬高百由旬乃至枝叶四面垂覆
五十由旬边有空地青草遍布○次有庵婆罗树林
阎浮树林多罗树林那多树林亦各纵广五十由旬
间有空地生诸青草○次有男名树林女名树林删
% BR3.27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27b 页 KR3f0057_TZH_003-27b.png KR3f0057_KGH_003-27b.png
陀那林真陀那林亦各纵广五十由旬边有空地青
草弥覆○次有诃黎勒果林鞞酼勒果林阿摩勒果
林庵婆罗多迦果林亦各纵广五十由旬边有空地
青草弥覆○次有可殊罗树林毗罗果林婆那娑果
林石榴果林亦各纵广五十由旬边有空地青草弥
覆○次有乌勃树林柰树林甘蔗林细竹林大竹林
亦各纵广五十五由旬边有空地青草弥覆○次有
萩林苇林割罗林大割罗林迦奢文陀林亦各纵广
五十由旬边有空地青草弥覆○次有阿提目多迦
华林瞻波华林波吒罗华林蔷薇华林亦各纵广五
% BR3.28a
%
十由旬边有空地青草遍覆复有诸池优钵罗华
头摩华拘牟陀华奔荼利迦华等弥覆池上复有诸
池毒蛇充满亦各纵广五十由旬间有空地青草遍
覆次复有海名乌禅那迦阔十二由旬其水清冷味
甚甘美轻软澄净此海中有转轮圣王所行之道亦
阔十二由旬阎浮提中转轮圣王出现世时此中海
道自然涌现与水齐平(此经阎浮提为七千由旬盖从小由旬量又小林三十□
各五十由旬及诸池各五十由旬七池合三百五十由旬及乌禅那迦海等通计近二千由旬亦从小由
旬也又经文略说七河曰诸池各五十由旬以河为池随译人意乐也)经与论互有影
略相映可以详焉论曰七林七河所覆七百由旬(林河
% BR3.28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28b 页 KR3f0057_TZH_003-28b.png KR3f0057_KGH_003-28b.png
广各五十由旬故林河合七百由旬也)又阎浮树外有二林围绕此树
其内林名呵黎勒外名阿摩勒二林围绕阎浮树广
各五十由旬故前后合成二百由旬阎浮树枝叶所
荫覆百由旬其墟基高八百里其地准前后概论之
广可三百二十八由旬谁知极北之外有如是神仙
广大之境
阎浮提日行纬度及林河等量(附冰海所处)
六十由旬(从阎浮提地南际至日行外路)○百四十五由旬(从外路至赤道)
○百四十五由旬(从赤道至内路)○四百一十由旬(从日行内路至
北极下)○七百由旬(七林七河之地)○合百由旬(阎浮树南边二林广各五
% BR3.29a
%
十由旬)○三百二十八由旬(阎浮树墟基之广也)○合百由旬(阎浮
树北边二林广各五十由旬)○十二由旬(乌禅那迦海此一者准起世经)
阎浮提地南北广总计二千由旬
西洋万国图所言冰海者即是劫毕多河也此河南
北二千里东西八万里直达海其所以常冻之理非
止由在寒带之地非纯潮故也(又北地冰山之事见楼炭经等又见补正
记之二及资持记等)论所谓六大国者不知指何国未得详之
今西洋书虽言万国者多此外未相知者甚多此之
华严大集月藏等诸经所说之国数犹不足其十⼀一

% BR3.29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29b 页 KR3f0057_TZH_003-29b.png KR3f0057_KGH_003-29b.png
南阎浮洲图
% BR3.30a
%
论南北二极异义
西儒谓天者以南北极为环转之枢故名为极如轮
之毂如麿之脐天之最中有不转之地以为之枢非
星也盖指其近极之星而名耳印度说者为曜宿心
于须弥而绕焉若尔者二极不动似难通晓然印度
汉西厥义固不同何可以此规彼耶夫森罗曜宿其
行不同者多岂可概而齐乎赫赫二曜既异其行五
星运转伏退参差不定或转一洲或转四洲或一年
一周或数年一周既有种种之动何异二之不动正
法念经云风轮所持北方众星轮转不没既日轮转
% BR3.30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30b 页 KR3f0057_TZH_003-30b.png KR3f0057_KGH_003-30b.png
不没则其处中如轮毂麿脐可知也南极亦可准知
而浑天家及西儒等为天有尅实之质而二极则环
转之枢者理甚不然曜宿之行既不全齐一轴之所
环转如何能得一时应顺逆迟疾耶若天果有质者
体是何也其不可知必矣西洋新说天为静地为动
则彼犹不取枢轴可以知其无必然之理也
辨西儒地球不同支那浑天
西洋旧说以南北二极为天枢轴而地为正圆令日
月转于地下与支那浑天相似而不同也(其义详于前)汉
立浑天之称者盖天地为体内地而水里之天围其
% BR3.31a
%
外水地合一浑浑然状象鸡卵故曰浑天如西说固
非浑亦非盖也归化西儒附顺支那以西说天地枉
亦名浑天者影傍以诱时人耳古者岂有使人倒立
地下说哉彼谓大地圆球而所戴皆天所覆皆地无
有常之地顶地下是殆非也今观天南北二极其位
常定矣而众星拱之天既有常位地岂无定位耶厥
说使天地倾于南北如将僵仆者夫寥廓天地大气
载而安立焉有何所碍使之欹侧耶莫非所谓头触
不周之山拆天柱绝地维之类据大藏经及周髀之
说天地至正无毫欹侧之理况有人着地下之义邪
% BR3.31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31b 页 KR3f0057_TZH_003-31b.png KR3f0057_KGH_003-31b.png
请深思旃
历法第四之一  凡六条
论梵历大概
汉西二历者多有其书而存焉今之所不论也独梵
历无有传于世者是吾党之阙典也梵历之名见于
史册者其别五其四出前其一名孝威见旧唐书并
当时秘在台阁故其书一不落世间故不传也今取
散在经论者以举梗概学者由是修之则推知梵历
亦不甚难且汉西二历原出梵历故其纲领不甚异
以末推本参考彼此则亦非难通晓况厥节目出于
% BR3.32a
%
经论乎又明史所载回回历是即梵历之一也又都
利聿斯经五卷出宗睿请来录未得之是西印度之
历书而书目载唐宋史志又梵天火罗(一行之撰)引用之
夫历术者以交食为喉紧验其历与天合不合者偏
唯系之也然回西支那并皆传其术于印度则彼土
历法备而久可知矣如迦叶氏其先感灵龟负图而
应从德命族故言龟氏荆溪曰如此方河图此族世
善天文故有迦叶氏历婆罗门种也(是印度四姓之一也彼土执政
大臣并皆出于此姓)此姓专业学经典及天文星历阴阳谶纬
又刹利种(是四姓中之王种也)亦能学天文星历等故有瞿昙
% BR3.32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32b 页 KR3f0057_TZH_003-32b.png KR3f0057_KGH_003-32b.png
氏历(瞿昙氏亦曰释氏)是以其学大盛于佗那又彼土沙懑
如善星比丘善星历者多矣且三明俱解之人莫不
皆该明之律有厥制者禁邪命故非制为法者也大
藏中往往说天文星历是岂徒■者哉又西域记曰  =方+色
外道杂居处处研穷天文历术其学炽可知也
今考梵历凡造历者必求起算之端谓之历元立元
有二其一远溯上古求七曜齐元之甲子以为历元
谓古昔当甲子日有七曜同度如连珠谓之齐元之
甲子自汉太初至金大明历皆遵用之其一直立表
测晷揆元即今不用积年日法授时历是也然远求
% BR3.33a
%
亿万之演积者不若近断取目前也回西并皆验气
栽元而不取推求演纪上元甲子而其不用演积者
梵历为之魁唐书曰九执历者断取近距以开元二
年二月朔为历首其不用积年可见高僧传慧严曰
天竺者讨覈分至顾步光影其法甚详是言直测验
于天以取元也大集月藏摩登伽经等详明测影印
度立历元本于验气昭著矣今从皇国节气而造梵
历则如今岁文化六年之春分距冬至日数九十四
日二百九十二分九十五秒二十四微七十二纤三
十一忽也(若为日周一万之法则九十四日三千二百五十八分七十四秒五十二微也)乃
% BR3.33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33b 页 KR3f0057_TZH_003-33b.png KR3f0057_KGH_003-33b.png
当二月八日辰初三刻四二零七是日梵历正月第
一日(回疆以是日为岁首正旦)日躔在白羊宫是太阳年节气之
一日也二十四节七十二候从而可得也以六十分
为一度以六十秒为一分递拆之以至微亦以九百
罗婆为一日(如此方刻)按印度之疆壤地渺邈故历亦不
一且时改易经论所载立法多异而梵历亦必古疏
后密胡梵诸历法虽有出入以子丑等属纪年以十
二宫配月以七曜二十八宿纪日等西域诸国其揆
一也盖梵历虽多大概不出四种一大阳历二太阴
历三阴阳合历四恒星历而推五星罗计者诸历并
% BR3.34a
%
同其阴阳二历者如回历恒星历者如西洋历(历算全书
虽以恒星年为西洋之创法是法原本梵历如前辨之)阴阳合历者合太阴太
阳之二历以闰月定四时而纪年则从月节气则从
日者是也大藏中多言月闰由是观之昔在所行于
印度历者乃阴阳合历而全无异日东及与支那也
回回诸部纪年则用太阴历节气则用太阳历以分
用二历故不立闰月也历学疑问补云今回历之太
阳年既以春分为岁首则是以仲春之后半月为正
旦而割其前半个月以益孟春共四十五日奇遂一
并移之岁终孟春之前半改为十一月之后半孟春
% BR3.34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34b 页 KR3f0057_TZH_003-34b.png KR3f0057_KGH_003-34b.png
之后半合仲春之前半共三十日改为十二月故遂
借白羊等十二宫以名其太阳年之月宿曜经曰上
古二月白博叉二月春分朔于时曜躔娄宿道齐景
正月中气和庶物渐荣梵天命为历元景风注云天
竺以二月为岁首以其道齐景正日夜停分拆为历
元又曰天竺建卯为岁首回疆历日其所由出可以
见经曰梵天命为故梵历其来尚矣今经曰春分朔
曜躔娄是乃太阳历而主日行纬度也又日藏经宿
曜经并以二十八宿纪日是主月行经度即太阴历
也又地度合考一云按西洋法以白羊宫初度为测
% BR3.35a
%
算之端而纪月又首麿竭是知西洋历术起算则取
白羊宫初度纪月则首麿竭以太阳躔斗四度为麿
羯宫初度又为岁首正旦等一皆本印度宿曜经云
斗三足女四足虚二足镇星位焉其神如麿羯故名
麿羯宫(足犹度也西洋亦有呼度为足者)其所从而来可见斗第二
足当其四度如上已辨之其麿羯宫为岁首者俱舍
宝疏曰印度以建子为正可见西洋始与印度同历
日按不空三藏译出宿曜经在唐乾元二年宝法师
当大宗贞观中而名于世其间可百二十年而宝师
云印度建子为正不空译曰建卯为正并梵天命为
% BR3.35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35b 页 KR3f0057_TZH_003-35b.png KR3f0057_KGH_003-35b.png
历元又隋译日藏经亦同宿曜经盖五印度境壤广
故别当有建子为正之国犹如支那有三统建正之
异义推宝师所言必是当西印度历广舆记曰西洋
皆用麻哈马之经典历数等故也而测周岁之晷影
推晨前宿度夜半中星步太阴宿度求日躔定气五
星段目详十二宫及十二辰之主当等日藏经及摩
登伽经等粗说其梗概推以求之则其法亦非难知
为遮那业人别将考梵历以遗后学非可悉于此焉
又印度别有一法步月离推宿度经论多以昴为先
首即秋分月值昴之辰故日藏经言宿度皆昴为首
% BR3.36a
%
(日藏经八曰月合诸星起昴终胃月行宿讫一月将满八月黑初月合在胃如是轮转不息)又宿
曜经序宿直所生品摩登伽经星图品等以昴为首
谓此宿吉祥而东门第一宿故也(配当与支那小异)其义出
日藏经季秋月值昴满所以印度以是月名昴月(自此
方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印度俗以此辰祭祀昴宿以祈吉祥
历算全书曰回回俗以九月节人各相贺如此方岁
首一仿印度可见又顾步日影有自秋分至秋分者
如日藏经时非时经春秋二分则日至赤道正中故
宜为测影之端又有自夏至至夏至者如摩登伽经
明时品中印度至夏至日午无影亦便取端而起节
% BR3.36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36b 页 KR3f0057_TZH_003-36b.png KR3f0057_KGH_003-36b.png
气立历首者春分为最摩登伽经曰月朔起初月一
日其月起于二月一日节气起春(出明时品)宿曜经同之
日东正月十六日则彼正月第一日也
探大藏中出梵历立法不同者十二
若夫印度之境画野区分七千馀国而历世最久故
历法改易岂止什佰哉况五印度时异历者多乎是
故经论说历法者多不同是由说经之地不同或所
传之人异故也今探经论言历法者略择立法不同
者十二立世阿毗昙云若世间中三十牟休多(此翻曰时)
决定恒为一日夜其一牟休多有三十分是一一分
% BR3.37a
%
名曰罗婆(罗婆犹刻)日若增时日一罗婆日若减时亦一
罗婆若日最长十八牟休多是时最短十二牟休多
若夜最长十八牟休多是时日最短十二牟休多若
日夜等时(春秋二分)日十五牟休多夜十五牟休多又曰
日夜等分并十五牟休多其六牟休多恒动二十四
牟休多不动印度俗以一昼夜为六时即昼夜各三
而又分一昼夜以为三十时其二十四时恒不动谓
日极短不过十二时夜短亦尔而昼增极六时夜增
极六时故曰六时恒动而分一时为三十刻故六时
乃有百八十刻自冬至至夏至日增一刻故成百八
% BR3.37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37b 页 KR3f0057_TZH_003-37b.png KR3f0057_KGH_003-37b.png
十刻又自夏至至冬至日减一刻夜增一刻昼夜增
减各百八十刻是故一月而积三十刻合为一时之
差六月而成六时之增减其法甚著明○复次日藏
经云一千六百刹那一迦罗(迦罗犹刻)六十迦罗名摸
呼律多(义翻曰时)三十摸呼律多为一昼夜此经所说辰
法同前而刻法益一倍也其法粗同前而分一时为
六十刻故恒动六时总为三百六十刻则日夜加减
退亦二刻进亦二刻其法䆮精已○复次摩登伽经
曰妇人纺线得长一寻是则名为刹那时也六十刹
那名一罗婆(刹那如秒罗婆犹刻)三十罗婆名为一时此一时
% BR3.38a
%
者日一分也凡三十分为一日夜此三十分各有名
字日初出分名曰四用二月一日(是节气之一日也)日初出
时人影长于九十六寻第二影长六十寻第三名富
影长十二寻第四名星影长六十寻五名大富影长
五寻六名三围影长四寻七名对面影长三寻第八
名共于日正中影共人等第九名尺影长三寻第十
名势影长四寻十一名胜影长五寻十二大坚影长
六寻十三婆修影十二寻十四端正影六十寻十五
凶恶九十六寻此是一日十五分名日没名恶二名
星现三名收摄四名安稳五名无边第六名忽七名
% BR3.38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38b 页 KR3f0057_TZH_003-38b.png KR3f0057_KGH_003-38b.png
罗利第八名眠第九名梵第十名地提十一鸟鸣十
二名才十三名大十四影足十五丘聚此是昼夜三
十分名此经说刹那量(此方微忽也)与日藏不同刻法亦
与前异矣以三十罗婆为一时故三十时则当九百
刻而其恒动六时恰百八十刻故日夜增减各一刻
而微秒之布算二经大不同日藏经则以一千六百
刹那为一迦罗六十迦罗为一时故三十时有二百
八十八万刹那摩登伽经则一昼夜为九百刻故有
五万四千刹那是布算有精粗可知也日藏之刹那
犹如此方微纤摩登伽之刹那犹如此方分秒授时
% BR3.39a
%
历之小馀多止秒故一昼夜百刻则有百万秒若西
历则步小馀至纤忽故一昼夜九十六刻而有九十
六亿忽其究精细如是○复次大毗婆娑百三十六
云此中举粗以显细以细难知不可显故谓百二十
刹那(刹那者犹秒)成一怛刹那(是犹分)六十怛刹那成一腊
婆(是犹刻)此有七千二百刹那三十腊婆成一牟呼栗
多(此云时)此有二百一十六千刹那(即二十一万六千也)三十牟
呼栗多成一昼夜此有少二十不满六千五百千刹
那(即六百四十八万也)是亦立法与前稍异矣(婆娑次下云一昼夜六百四十
八万刹那此粗非刹那量如我义者如壮士一弹指顷经六十五刹那尚说刹那量文甚广往捡余尝见
% BR3.39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39b 页 KR3f0057_TZH_003-39b.png KR3f0057_KGH_003-39b.png
经中有如是说以为是唯示无常迅速之理耳今考历数天度恒如是岂不戚戚乎仁王经云一念中有
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较之天度敢非虚设也西历既步一昼夜以为
九十六亿忽若步忽下系毫则理实如仁王婆娑所言)○复次舍头諌经云十
五瞬名曰卒(瞬犹秒卒犹分)二十卒则为一时(时犹刻)三十时
名曰须曳(须曳犹时)三十须曳为昼夜是立法时与刻不
异日藏等而分秒之积不同故知历法异前三十须
曳为一昼夜一须曳为三十时故恒动六须曳则有
百八十时昼夜增减以一时为进退冬至已后昼进
一时夜退一时至夏至昼长百八十时其增方极焉
夏至已后夜进一时昼退一时至冬至夜长百八十
% BR3.40a
%
时其增减亦方极焉此立法同立世阿毗昙等而十
五瞬为一卒二十卒为一时则一时有三百瞬三十
时有九千瞬三十时为一须曳三十须曳为一昼夜
则一昼夜有二十七万瞬故积数既异于前其历别
可知○复次西域记云百二十刹那为一咀刹那六
十咀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
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为一日一夜(夜三昼三)此中刹那
犹微咀刹那犹秒腊婆犹分牟呼栗多犹刻是故一
咀杀那有百二十微一腊缚有七千二百微一牟呼
栗多有二十一万六千微一时有百八万微六时则
% BR3.40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40b 页 KR3f0057_TZH_003-40b.png KR3f0057_KGH_003-40b.png
有六百四十八万微辰刻等法粗同日藏等而微秒
积稍异于前历法不同可知○复次舍头谏经曰问
何所是节何所是限何所是须曳摩登王曰譬如有
人切三尺缕不长不短是号为节(节犹刹那)计六十节名
之曰限(节犹分限犹刻)二十限名须曳如斯计之昼夜流过
有三十须曳此布算则恒动六须曳有百二十限分
配六月则一月有二十限二十限有千二百节分配
三十日以增减昼夜进亦四十节退亦四十节○复
次摩诃僧祗律十七云二十念(念犹微)名一瞬(瞬犹秒)二
十瞬名一弹指(弹指犹分)二十弹指名一罗豫(罗豫犹刻)二十
% BR3.41a
%
罗豫名一须曳日极长有十八须曳夜极短时有十
二须曳夜极长时有十八须曳日极短时有十二须
曳此历法虽稍同始积法不同恒动六须曳有百二
十罗豫(罗豫犹刻)以配六月则昼夜增减每月一须曳一
须曳有二十罗豫二十罗豫有四百弹指四百弹指
有八千瞬八千瞬有十六万念以配一月则分四百
弹指为三十分故日日增十三弹指六瞬六念奇日
日减亦然此日周分似法月平行约分可谓甚奇○
复次一昼夜为二十四时每时为六十分乃合二十
四时为日周分一千四百四十分又分一昼夜为九
% BR3.41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41b 页 KR3f0057_TZH_003-41b.png KR3f0057_KGH_003-41b.png
十六刻每刻十五分命时起午正(初四刻属前日)是回回历
法而原取法于瞿昙氏历(其义如后辨之)○复次出曜经曰
百二十时谓之一昼夜是亦一种历法以一昼夜为
百二十刻几类此方十二时之法○复次大方广文
殊仪䡄经十云今说时分之量自一弹指至一百弹
指为一初分时四初分时为一中分时四中分时为
一移分四移分时为一日倍此为一昼夜分此历日
亦是一种之别法也○复次同经次下云我今复说
时分之量入灭眴息最为疾速以十入息为一灭分
十灭为一刹那十刹那为一须曳分一百须曳为一
% BR3.42a
%
昼夜此历法与授时历日周分几相类即一昼夜百
刻之法也如上历法不同者十二大藏中所举之历
法岂止是哉今才出近所闻见耳又印度与支那相
去五万八千里里差亦不少故大毗婆娑百三十六
云一岁有十二月昼夜增减为二时由减及增(日北
行为一时日南行为一时)各六月故然昼与夜增减相违虽各二
时而立四位(二至二分之四象限也)昼夜增减各一腊缚(日增百八
十腊婆夜减亦尔夜增百八十腊缚日减亦尔)月则各一牟呼栗多(牟呼栗多者乃
时也三十日而差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昼夜于中昼夜
多少四类不同(指四象限也)增位极长不过十八减位极
% BR3.42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42b 页 KR3f0057_TZH_003-42b.png KR3f0057_KGH_003-42b.png
短惟有十二昼夜停位各有十五羯栗底迦月白半
第八日昼夜各十五牟呼栗多从此以后昼减夜增
各一腊缚(羯栗底迦月者从此方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至末伽始罗月
(从九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六牟呼栗多昼
十四至报沙月(自十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白半第八日(即上弦也)
夜有十七昼有十三至摩伽月白半第八日夜十八
昼十二从此已后夜减昼增各一腊缚至颇勒寠那
月白半第八日夜(自十二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夜十七昼十三
至制怛罗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六昼十四至吠舍
祛月白半第八日昼夜各十五(即是春分)从此以后夜减
% BR3.43a
%
昼增各一腊缚至誓瑟搋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四
昼十六至阿沙荼月白半第八日夜十三昼十七至
室罗筏拿月白半第八日(自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即是夏至)从此
以后昼减夜增各一腊缚至婆达罗钵陀月白半第
八日(自六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夜有十三昼十七至阿湿缚廋
阇月白半第八日(自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夜有十四昼十六
如是复至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昼夜停等是名
略说时之分齐由此观则似印度之境与支那及日
本节气差七日此方冬夏等皆在其月中气印度则
冬至夏至等并在上弦故也俱舍宝疏举婆娑今文
% BR3.43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43b 页 KR3f0057_TZH_003-43b.png KR3f0057_KGH_003-43b.png
释曰昼夜增减月日亦是节气月日非是月生月尽
之月日此月生月尽昼夜增减不定故准轮围山径
一百二十万八百七十五踰缮那略计西洲南洲相
去三十万踰缮那南洲节气不同计有九十日异(立世
亦同之)此国(支那)去彼国(印度)五万里节气七日不同(按宝师之
说恐不是若准四天下节气差九十日义则阎浮提春分即西瞿耶尼冬至若据此义印度者自支那西
南去五万馀里故比支那则节气当迟七日而节气反疾七日故知宝师之说恐非节气则关太阳纬度
殆近赤道故寒暑与此方大不同故似节气与支那差七日余又别有考)按立世阿毗昙
始说日躔定气以二至二分皆配中气十五日是全
同支那而次标有别时以二至二分配白半第九日
% BR3.44a
%
而出闰月法须知五印度之境藩国最多是以时有
不同历国是故魏晋已后隋唐之间言印度岁首者
见有三别曰建辰曰建卯曰建子其中十而九皆言
建卯为岁首而建子为正者必是西印度之地矣其
义如前出之
辨历之启闭起于印度
支那日本阴阳家所用启闭亦起于印度其说出于
七佛所说神咒经第四曰建者生气萠芽阴阳亦长
除者代谢移易之体满者神祗受供无复盈平者阳
气凝澍无增减定者鬼神交会恶气不行执者阴气
% BR3.44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44b 页 KR3f0057_TZH_003-44b.png KR3f0057_KGH_003-44b.png
偏多阳气少破者阴阳交解说破之义危者天窗开
地户闭成者阳气足阴气并故名成收者阳气流阴
气平萠芽生故言收开者阴性开阳气出故名开闭
者天窗地户俨然闭塞万神不行故名闭是皇和之
俗称中段者也支那回回俗遵用之同于皇国彼经
翻译附东晋录故知启闭之义由来亦久矣
论十二支兽之本据
纪历所专用十二支亦名为十二支兽其说亦起印
度十二缘生祥瑞经下云若复有人审谛观察十二
缘生了达善恶忧喜得失应画转轮图写分别谓从
% BR3.45a
%
无明乃至老死月日分位次第罗列鼠牛虎兔龙蛇
马羊猴鸡犬豕十二相状本形转轮凡如来教法托
事显真是出世本旨以十二辰谕十二缘生可谓事
理冥合者也又月藏经星宿摄受品演七曜列宿已
复说十二辰云所言辰者有十二种一名弥沙二名
毗利沙三名弥偷那四名羯迦吒迦五名■阿六名 =糸+台÷木
迦若七名兜罗八名毗梨支迦九名檀尼毗十名摩
伽罗十一名鸠槃十二名弥那又大集经虚空目分
净目品第五说行化贤圣为十二兽住四天下海中
曰东方海中有琉璃山名曰潮其山有三窟一名种
% BR3.45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45b 页 KR3f0057_TZH_003-45b.png KR3f0057_KGH_003-45b.png
种色二名无死三名善住处广各一由旬高各六由
旬有一毒蛇住于第一窟有一马住于第二窟有一
羊住于第三窟各皆修声闻慈又南海中有玻瓈山
亦有三窟(各有名号又说其高广下例知)有三兽而住有一猕猴住
第一窟有一鸡住第二窟有一犬住第三窟亦各修
声闻慈又西海中有银山又有三窟有三兽而住有
一猪住第一窟有一鼠住第二窟有一牛住第三窟
又北俱卢洲海中有金山名功德相有三窟有一狮
子住第一窟有一兔住第二窟有一龙住第三窟各
修声闻慈是十二兽常行阎浮提内发深重愿一日
% BR3.46a
%
一夜常令一兽游行教化馀十一兽安住修慈周而
复始七月一日鼠初游行以声闻乘教化鼠身众生
令离恶业劝修善事如是次第至十三日鼠复还行
如是乃至尽十二月至十二岁亦复如是(文广故略出以十二
兽名纪日纪月纪岁今日尽十二月至十二岁岂非其义乎)七佛所说神咒经十
二兽名体与支那全同此经有狮子而无虎虽然义
全合十二支故其一兽是传闻之异耳不惟以十二
支纪年月日纪时亦与此方同故大方广文殊仪䡄
经云若木星直日卯时生者及得日月星宿于昼夜
分合其本位乃是贤圣生处故知彼土亦有以十二
% BR3.46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46b 页 KR3f0057_TZH_003-46b.png KR3f0057_KGH_003-46b.png
支名十二时义回回历亦用十二支见彼历而用十
干唯限支那梵书中未曾见用十干者余窃疑支那
古昔雅有子丑寅卯等十二支而无有十二支兽之
义按以是为十二兽者似佛教东渐之后汉人以其
数适相合遵用之者若不尔者十二兽名义何由得
彼此■合耶例如二十八宿虽其义相合星象不同 =月+忽
故十二支字字皆与兽名异非可以知乎事物纪原
云事始曰黄帝立子丑十二辰以名月又以十二名
兽属之是无其据非出汉明已前书不足深论矣嘉
祥仁王疏由并举子丑寅卯等与鼠牛虎兔等观则
% BR3.47a
%
用十二支兽在阵隋已前其始必是魏晋之间矣又
以七曜纪日以月合列宿纪日并起印度而回回支
那神洲等咸遵用之其法详出日藏经及宿曜经等
论皇国历首三镜及八将神等本梵历
皇国历首揭岁德八将神等者原本印度故梵天火
罗九曜及七曜攘灾诀并罗睺名黄幡计都名豹尾
安倍晴明撰述簠簋内传专述天竺传来之兴起殊
摽三镜于历首以显吾显密之深致可谓深信大士
簠簋五卷章章该罗佛乘包括支那阴阳运气雅贯
摄神道亡论今详国历用梵历过半且簠簋内传元
% BR3.47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47b 页 KR3f0057_TZH_003-47b.png KR3f0057_KGH_003-47b.png
因注宣明历以輨辖吾内传而宣明历者纯本大衍
历嵩阳深穷梵历而参之易大衍数以造之故名大
衍今历则七曜推步交食节气并据西法其述精妙
堪可叹称而其原由咸莫非同根矣近闻有言簠簋
内传盖伪书而非安氏真撰者甚为忘说若果然者
今时所颁行历首出三镜及岁德八将神金神等复
其纪日用十二支兽及与启闭等是为从何处传耶
况时历则国家大典若有载诬妄以奏者则县官岂
敢茫然颁布诸天下甘以受其欺哉顾从安公奏历
已来率由旧章千载不改者复何所疑矣且也簠簋
% BR3.48a
%
内传贯三国所传之深旨朝野巨益公私明鉴非出
庸人之手者安公之撰明矣谓之为伪撰者亦何所
考弃玉为瓦砾岂不惜哉
辨印度辰法
印度者分一岁以为六时或为四时或为三时西域
记曰分一岁以为六时谓然热(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盛热
(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雨时(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荗时(七月十六日至九月
十五日)渐寒(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盛寒(十一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五日)也
如来圣教岁为三时谓热时(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雨时(五月
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寒时(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或为四时春夏秋
% BR3.48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48b 页 KR3f0057_TZH_003-48b.png KR3f0057_KGH_003-48b.png
冬也又最胜王经除病品曰三月是春时三月名为
夏三月名秋分三月谓冬时此据一年中三三别说
(言四时各有孟仲季故云三三)二二为一节便成岁六时初二是华
时三四名热际五六名两际七八谓秋时九十是寒
时后二名冰雪又提谓经明八王日谓立春春分立
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谓八王日天地诸神
阴阳交代故名八王日又金光明经喜祥疏曰六时
者正月二月是木王现时四月五月是火王现时七
八月是金王现时十月十一月是水王现时十二月
三月是阳土寄王六月九月是阴土寄王王名为现
% BR3.49a
%
又见同经天台疏等文广故姑置之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终
% BR3.49b
佛国历象编卷之三 第 49b 页 KR3f0057_TZH_003-49b.png KR3f0057_KGH_003-49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