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 BR2.1a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1a 页 KR3f0057_TZH_002-01a.png KR3f0057_KGH_002-01a.png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平安东森隐士无外子释圆通 撰
云阳   空谷子释智毂 校
天体第二 凡八条
问西洋旧说曰天体浑圆透映如碧瓈半见地上半
隐地下其两端曰南北极周旋无端名曰浑天其新
说曰太阳常在天之中心运转地球即以太阳为中
心而旋环其外与大藏经所说大反通之如何答天
地之义高远博大岂可容易测定乎故自古议者纷
纷竞起端绪以探虚远甚难折衷今当举诸家异说
% BR2.1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1b 页 KR3f0057_TZH_002-01b.png KR3f0057_KGH_002-01b.png
而后示大藏之明说以覈论之
论支那古来所传天体三家四说之异
在昔支那言天者三家后世更有四说三家者曰盖
天曰宣夜曰浑天是也盖天即周髀之说也其本起
乎庖■氏(周髀算经云古者庖■立周天历度)周公受之商高(商高殷大夫见  =忄+义
周髀)周人志之故曰周髀(髀股也股者表也得之股表之谓也)其言曰天
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
之中其地最高滂沱四隤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
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
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
% BR2.2a
%
隆高相从(北极下地则地顶也外衡下地则地之最卑处也故云天地隆高相从又周髀云天
离地八万里冬至之日虽在外衡常出极下地上二万里故日兆月月光乃出故成明月星辰乃得行列
是故秋分以往到冬至三光之精微以成其道远此阴阳之性自然也)日距地常八万
里丽天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前行道以为七衡六
间每衡周径里数各依算术用勾股里差推晷影极
游以为远近之数皆得于表股者也是髀之名之所
由出也又晋宋历志论盖天并与之同夫盖天之为
说较诸佛氏之须弥则事之精粗量之广■虽非无  =阝+医
小异而其相状髣髴大同乃信圣智所测被此冥契
非凡见之所能企及矣佛氏所说须弥卓立地心其
% BR2.2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2b 页 KR3f0057_TZH_002-02b.png KR3f0057_KGH_002-02b.png
高八万由旬而日月众星上下以绕其半腰焉周髀
曰北极下地穹隆而高六万里三光隐映以为昼夜
可见其相大同周髀又曰日月运行四极之道(四极犹如
须弥四洲)故日运行处极北北方日中南方夜半日在极
东东方日中西方夜半日在极西西方日中东方夜
半凡此四方昼夜易处起世经十曰若南洲日正中
时东洲日则始没西洲日则初出北洲正当夜半若
西洲日正中时此南洲日则始没北洲日则初出东
洲正当夜半若北洲日正中时西洲日则始没东洲
日则初出南洲正当夜半若东洲日正中时北洲日
% BR2.3a
%
则始没南洲日则初出西洲正当夜半(略出文)立世阿
毗昙俱舍论等并皆同之印度支那圣说暗符大体
既合故至于节气推步分至筹运等其法亦皆相类
岂可不奉信哉今为蒙士因其图以详焉周髀算经
曰凡日月运行四极之道故日光外所照径八十一
万里周二百四十三万里以日光外所及之际为四
极外衡之外日光所及十六万七千里衡外所照左
右合为三十三万四千里合外衡日道径四十七万
六千里四极之径都为八十一万里是皆测影而所
得于表股之数也
% BR2.3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3b 页 KR3f0057_TZH_002-03b.png KR3f0057_KGH_002-03b.png
% BR2.4a
%
% BR2.4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4b 页 KR3f0057_TZH_002-04b.png KR3f0057_KGH_002-04b.png
七衡六间图
% BR2.5a
%
周髀曰七衡周而六间以当六月节六月为百八十
二日八分日之五故日夏至在东井极内衡日冬至
在牵牛(尧时冬至日在虚周公时在牛今在箕)极外衡也衡复更终冬
至一岁一内极一外极月则三十日十六分日之七
而一外极一内极又曰人望所见远近宜如日光所
照君卿注曰近我一十六万七千里之内及我我自
见日故为日出日远我十六万七千里之外日则不
见我我亦不见日故为日入是为日与目见于十六
万七千里之中故曰远近宜如日光之所照盖天之
说梗概如是若欲悉知者当就本书而研论语曰譬
% BR2.5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5b 页 KR3f0057_TZH_002-05b.png KR3f0057_KGH_002-05b.png
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若夫浑天则不可言众
星拱之由之观之宣尼盖亦从盖天尝见参宿出没
夕出东方其两肩正向北辰至半夜则在于正南两
肩亦正向北至晓则自正西亦却向北以是观之众
% BR2.6a
%
星拱于北辰之象甚著矣元史天文志一四海测验
曰铁勒北极出地五十五度昼七十刻夜三十刻北
海北极出地六十五度昼八十二刻夜一十八刻若
到北极出地六十五度之地则极之左右合而百三
十度常见不没如伞盖尔周髀曰凡北极之左右物
有朝生暮获注曰北极之下从春分至秋分为昼从
秋分至春分为夜又曰北辰之下六月见日六月不
见日一岁者即北辰之下一昼一夜如此则北极下
地者其见界左右合百八十馀度众星常见不隐其
半岁则太阳常绕而不没则盖天之象皎然见焉若
% BR2.6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6b 页 KR3f0057_TZH_002-06b.png KR3f0057_KGH_002-06b.png
在此地则虽欲不盖天得哉古者杨雄郑玄蔡邕葛
洪之徒自执浑天而不信周髀圣说反为之僻难其
说曰天如鸡子地如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
天表里有水天地乘气而立载水而行周天之度中
分之则半覆地上半绕地下天之出入行于水中为
必然矣而引之證曰易晋卦坤下离上以證日出于
地也又明夷之卦离下坤上以證日入于地也又需
卦乾下坎上此亦天入水中象也(见隋书等)按是说甚妄
岂有天入水中日月行地中之理哉惑之甚也今得
万国交通粗知寰宇形状故闻极下有日月半岁不
% BR2.7a
%
没之地而不复疑周髀所言始徵矣倘使杨雄葛洪
起于九原则何颜得对今日之人哉周髀曰或知者
或疑其可知或疑其难知此言上圣不学而知之赵
君卿注云上圣者智无不至明无不见是岂君卿虚
搆哉周髀算经今幸存焉请详研之昔在三代能言
天文者甘石巫咸并皆从盖天隋书天文志曰三国
时吴太史令陈卓始列甘氏石氏巫咸三家星宦著
于图录又曰参校周齐梁陈及祖■孙僧化宦私旧  =日+恒
图刊其大小正其疏密依准三家星位以为盖图三
家既如此况周公孔子论天以为盖天后世孰有得
% BR2.7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7b 页 KR3f0057_TZH_002-07b.png KR3f0057_KGH_002-07b.png
而尚焉者哉梁武帝会诸儒于长春殿审测天体撰
天地义隋书曰其文全同周髀(又出涅槃经疏等)惜哉不传
又汉王仲任深排浑天而述盖天详于其所著论衡
中(隋书十九载王生驳浑仪说云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堀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
然也◯按西学浑天大与之异见于后今不赘)汉季诸儒多駮王仲任而张
浑文皆骋胸臆于视听之外夫浑盖之异圣凡真伪
相隔何啻霄壤而犹千岁不辨者独何也嗟乎紫朱
淆乱维昔而然岂止天文乎哉至于近世天下皆信
日月乾象不当行于水中王生之后千七百有馀年
浑盖之金鍮至于今日灼乎始分盖事之隐显亦有
% BR2.8a
%
时然也
宣夜者宋书隋书及尔雅释天疏并曰其学绝无师
法唯晋书天文志云宣夜之书云惟汉秘书郎郤萠
记先师相传云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
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
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
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正皆须气焉
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
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故辰极常居其所而北斗
不与众星西没也摄提填星皆东行日行一度月行
% BR2.8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8b 页 KR3f0057_TZH_002-08b.png KR3f0057_KGH_002-08b.png
十三度迟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
不可尔也由此言观之其梗概可见其言天固无体
行止须气者最是确论胜夫言天体如碧瓈以为有
坚实之体者远矣又以曰虞喜安天本因宣夜考之
宣夜亦以日月众星为平转者也据安天说曰地深
测于不测今文曰日月众星浮生虚空行止皆须气
宣夜之为横旋可以知矣如其曰天无尅实之体唯
气之须者粗与吾圣教之说合盖此说亦非出凡见
者与后世言天者大不同
浑天者晋书天文志丹阳葛洪曰浑天仪注云天如
% BR2.9a
%
鸡子地如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
水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
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
十八宿半见半隐天转如车毂之运也(浑仪注当是郑玄之说)
又曰吴时中常侍王蕃传刘洪乾象历依其法而制
浑仪立论考度曰前儒旧说(指郑玄张衡等)天地体状如鸟
卵天包地外犹■之里黄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然 =士÷冖÷卵+殳
故曰浑天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度
之百四十五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二端谓之南极
北极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三十六度两极
% BR2.9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9b 页 KR3f0057_TZH_002-09b.png KR3f0057_KGH_002-09b.png
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疆绕北极径七十二度常见
不隐谓之上规绕南极七十二度谓之下规赤道带
天之纮去两极各九十一度少疆黄道日之所行也
(文广往捡上规下规者随地各异是盖从阳城者乎)宋书天文志曰御史中丞
何𣴎天论浑象体曰详寻前说因观浑仪研求其意
有以悟天形正圆而水周其下言四方者东旸谷日
之所出西至濛汜日之所入庄子又云北溟之鱼化
而为鸟将徒于南溟斯亦古遗记四方皆水證也四
方皆水谓之四海凡五行相生水生于金是故百川
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趣下归注于海日为阳精光曜
% BR2.10a
%
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焦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
不为减浸不为益隋书天文志葛洪释王生之难浑
仪文曰日随天而入地若天果如浑者则天之出入
行于水中为必然矣故黄帝书曰天在地外水在天
外水浮天而载地者也又易曰时乘六龙夫阳爻称
龙龙者居水之物以喻天天阳物也又出入水中与
龙相似故比以龙也又晋需二卦(如前引)此亦天入水
中之象也然则天之出入水中无复疑矣先儒多据
浑天而斥盖天搆造传会惑乱时人以今观之殆不
堪捧腹又按西汉已后始有浑天之器而无浑天之
% BR2.10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10b 页 KR3f0057_TZH_002-10b.png KR3f0057_KGH_002-10b.png
书宋书天文志云天之正体经无前说宣夜则绝无
师法周髀术数具存天状多所违失(惑浑天以斥盖天祗是妄为失
耳)惟浑天仅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台铜仪则其法
也官有器而无本书前史亦阙而不论(是蔡邕上书之文今节略
之)蔡沈书经集传云浑仪此必古有其法遭秦而灭
明史历算全书等亦往往遁事秦火晋书天文志云
其巫咸甘石之说后代所宗奉暴秦燔书六经残灭
而天官星占存而不毁可见灭于秦火之言其造辞
也夫汉去三代不远而马书班志并不论浑天以蔡
邕之博而曰浑天官有器而无本书六经诸子亦不
% BR2.11a
%
见其说则知浑天其非圣说出后人之手也而其制
作亦诸说纷纭盖前汉武帝大初中落下闳始经营
浑仪鲜于妄人量度之然素法未备后暨宣帝世耿
寿昌铸铜始造圆仪以考历度又至东汉和帝时贾
逵系作更加黄道又暨顺帝时张衡制浑象具内外
规南北极黄赤道列二十四气二十八宿中外星官
及日月五纬以漏水转之殿上室内星宿出没与天
相应衡所浩浑仪或为衡创制或为古器由乱亡失
衡复之厥说纷纭难决吴陆绩亦造浑象王蕃又依
刘洪乾象历之法以制之立论考度晋末五胡滑夏
% BR2.11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11b 页 KR3f0057_TZH_002-11b.png KR3f0057_KGH_002-11b.png
于戈糜沸陆王旧器散落销亡宋高祖平长安得衡
旧器仪状虽举不缀经星七曜文帝(宋第三主)诏太史钱
乐之更铸浑仪径六尺八分少周一丈八尺二寸六
分少地在天内立黄赤二道南北二极规二十八宿
北斗极星五分为一度置日月五星于黄道之上立
漏刻以水转仪昏明中星与天相应(以上抄取晋宋隋等历史及书
经集传之意)由此观之则浑仪之制所出非一或存或亡
或增修或改作而今之所传盖是刘宋浑仪耳旧浑
仪者欲其贵则曰是乃书所谓璇玑玉衡也此说本
起于郑玄宋书天文志曰郑玄说动运为玑持正为
% BR2.12a
%
衡皆以玉为之视其行度观受禅是非也浑仪和氏
之旧器历代相传谓之玑衡是以玑衡为器名也王
蕃未深考遽据其说曰浑天遭秦之乱师徒丧绝而
失其文惟浑天仪尚在候台然张衡传则云张作浑
天仪考步阴阳最为详密据此则自衡以前未有斯
仪焉得为和氏旧器又为在秦候台乎宋徐爰立义
以駮郑玄之说云夫候审七曜当以运行为体(言应从先
儒以玑衡为七星之义不可以为器名也)设器拟象焉得定其盈缩推斯
而言未为通论设使唐虞之世已有浑仪涉历三代
以为定准后世聿遵孰敢非革夫琁玉贵义之称玑
% BR2.12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12b 页 KR3f0057_TZH_002-12b.png KR3f0057_KGH_002-12b.png
衡详细之目所以先儒为北斗七星天纲运转圣人
仰观俯察以审时变焉史臣案设器象定其恒度合
之则吉失之则凶以之占察有何不可浑文癈绝徐
爰此说甚有至理况尚古物皆质素何以玑玉造乎
此器其非益见焉史记天官书曰北斗七星所谓旋
玑玉衡以齐七政说苑辨物篇曰夫天文地理则圣
智之府古者圣王定律历考天文登灵台以望气氛
故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书曰在
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璿玑谓北辰勾陈枢星也以其
魁杓之所指二十八宿为吉凶祸福盈缩之占各以
% BR2.13a
%
类为验马班及刘向去古并未远而三氏咸善天文
顾必有所传又周髀算经云欲知北极枢璿玑周四
极常以夏至夜半时北极南游所极冬至夜半时北
游所极冬至日加酉之时西游所极夏至日加卯之
时东游所极此北极璿玑四游又曰璿玑径二万三
千里周六万九千里又定太阳行度为七衡六间极
辰之所在谓之内衡三氏之言与周髀甚相近必是
古之遗传矣盖圣人法象天地以审时变直当就于
天象以论之安得以为器之名哉
后世四家者安穹昕平四天是也安天者晋成帝咸
% BR2.13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13b 页 KR3f0057_TZH_002-13b.png KR3f0057_KGH_002-13b.png
庚中会稽虞喜因宣夜之说作安天论以为天高穷
无穷地深测于不测天确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
焉在下有居静之体当相覆冒方则俱方圆则俱圆
无方圆不同之义也其光曜布列各自运行犹江海
之有朝汐万品之有行藏也(晋书天文志)是以三光为平
转其说粗同盖天
穹天者虞族祖河间太守耸之所立其论云天形穹
隆如鸡子幕其际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气之上譬
如覆奁以抑水而不没者气充其中故也日绕辰极
没西而还东不出入地中天之有极犹盖之有斗也
% BR2.14a
%
天北方下于地三十度极之倾在地卯酉之北亦三
十度人在卯酉之南十馀万里故斗极之下不为地
中当对天地卯酉之位耳日行黄道绕极极北去黄
道百一十五度南去黄道六十七度二至之所舍以
为长短也(出晋书天文志)是亦三光平转与盖天不甚异
昕天者吴太常姚信所造其言云人为灵虫形最似
天今人颐前多临胸而项不能覆背近取诸身故知
天之体南低入地北则偏高又冬至极低而运近南
故日去人远而斗去人近北天气至故冰寒也夏至
极起而天运近北而斗去人远日去人近南天气至
% BR2.14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14b 页 KR3f0057_TZH_002-14b.png KR3f0057_KGH_002-14b.png
故蒸热也极之立时日行地中浅故夜短天去地高
故昼长也极之低时日行地中深故夜长天去地下
浅故昼短也(出晋宋天文志昕音轩)此说尤为诡异
平天者其形体事义未见所出隋书天文志云浑盖
及宣夜三说并驱平昕安穹四天腾沸至当不二理
唯一揆岂容天体七种殊说王充论衡云天平正与
地无异然而日出上日入下者随天转运视天若覆
盆之状故视日上下然似若出入地中矣然则日之
出近也其入远不复见故谓之入运见于东方近故
谓之出诸史皆曰王仲任据盖天之说以驳浑仪今
% BR2.15a
%
按文意仲任虽率据盖天而与盖仪不全同仲任意
谓人目不及远故见四边垂下如覆盆其实则天平
正与地无异故论衡曰夫视天之居近者则高远则
下焉实者平正四方中央高下皆同今望天之四边
若下者非也远也非徒下若合矣又曰天不若倚盖
之状日之出入不随天高下明矣由是观之平天者
似指仲任之说以上诸说皆好奇徇异可谓自任之
甚德非圣人才非天授强骋无稽之谈于视听之所
不及非君子阙疑之义也今姑举其说以广异闻耳
  总论七说
% BR2.15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15b 页 KR3f0057_TZH_002-15b.png KR3f0057_KGH_002-15b.png
今古殊说虽紫朱混今也真已有验伪自见焉是故
如后世四说不复烦论而古之三家宣夜不传惟浑
盖传迄于今也而浑盖亦相矛盾故王仲任驳浑天
云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堀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
从水中行乎日随天而转非入地夫人目所望不过
十里天地合矣实非合也远使然耳今视日入非入
也亦远耳当日入西方时其下之人亦将谓之为中
也四方之人各以其近者为出远者为入矣今试使
一人把大炬火夜半行于平地去人十里火光灭矣
非灭也远使然耳今日西转不复见是火灭之类也
% BR2.16a
%
(出晋书天文志等)此论专据盖天而立焉而今立西洋地球
者亦不能易斯说也仲任之后梁武敕学士撰天地
义以通盖驳浑又有浑盖双用而取厥衷者故唐书
天文志云盖天之说李淳风以为天地中高而四隤
日月相隐蔽以为昼夜绕北极常见者谓之上规南
极常隐者谓之下规赤道横络者谓之中规淳风又
别注周髀以通之又嵩阳双用浑盖以两审焉师奉
玄宗敕制浑天仪圆天之象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
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昼夜而天运周外络二轮
缀以日月令得运行每天西旋一周日东行一度月
% BR2.16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16b 页 KR3f0057_TZH_002-16b.png KR3f0057_KGH_002-16b.png
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二十九转有馀而日月会
三百六十五转而日周转以木匮为地平令仪半在
地下晦明朔望迟速有准立木人二于地平上其一
前置鼓以候刻至一刻则自击之其一前置钟以候
辰至一辰亦自撞之皆于匮中各■轮轴钩键关锁  =方+色
交错(出唐书及师诸传)其奇巧可见非深体浑天者何能至
于此也其锐意于盖天亦甚至矣唐书天文志云及
一行考月行出入黄道为图三十六究九道之增损
而盖天之状见焉削篾为度径一分其厚半之长与
图等穴其正中植针为枢令可环运自中枢之外均
% BR2.17a
%
刻百四十七度全度之末旋为外规规外太半度再
旋为重规以均赋周天度分又去极枢九十一度少
半旋为赤道带天之纮距极三十五度旋为内规乃
步冬至日躔所在以正辰次之中以立宿距按浑仪
所测甘石巫咸众星明者皆以篾横考入宿距纵考
去极度而后图之其赤道外众星疏密之状与仰视
小殊者由浑仪去南极渐近其度益狭而盖图渐远
其度益广虽然若考其去极入宿度数移之于浑天
则一也余窃惟至当不二天体曷烦二说嵩阳双用
盖浑必有微意盖师体真出俗无造次乖法其造历
% BR2.17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17b 页 KR3f0057_TZH_002-17b.png KR3f0057_KGH_002-17b.png
运数意莫非宣通佛乘何必缘饰俗见以淆乱真理
哉阅师之大毗庐遮那经疏而可知也按浑盖二仪
盖为测历象设之而不为明天地体状而二仪之于
测量各有宜于形验者苟有其所宜则何不取耶若
夫偏论天地体状则吾家有专说在浑盖岂足尽之
乎又旧唐书十五云凡日晷差冬夏不同南北亦异
而先儒一以里数齐之丧其事实沙门一行因脩大
衍图更为覆矩图自丹穴以暨幽都之地凡为图二
十四以考日蚀之分数知夜漏之短长今载诸州测
景尺寸覆矩想亦应是盖图之类师之于天文殚其
% BR2.18a
%
精微无复伦匹(唐书天文志一行尤称精博后世未能过也)虽然师之所
为只是姑充时情而已其实则犹绰乎有馀裕也师
如论其实则必应当造须弥仪盖师在世才不惑故
不及于此而止岂不惜哉又自宋已后暨于明周髀
之书人皆与山海经十洲记等诸书同类并观聊备
奇闻耳明末西儒入于支那而赍万国图籍人见之
果知有极下以一岁为一昼夜之国而西洋寒煖五
带之说亦与周髀七衡吻合又赤道下有二穫之言
今皆徵矣于是人始信此书周公之真撰而知乎先
圣制作之精神千载不可易是故清儒梅勿庵谓今
% BR2.18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18b 页 KR3f0057_TZH_002-18b.png KR3f0057_KGH_002-18b.png
有瓯逻巴实测之算与之相应然后知所述周公受
学商高其说亦非无本而自苦周髀西说不合则遂
搆造私意以谓盖天即浑天曰天体浑圆故惟浑天
仪适为能肖然欲详求其测算之事写记平面是为
盖天故浑天如塑像盖天如绘像总一天也吁梅子
何不自思之甚也夫汉王仲任葛洪已下暨于李唐
诸大家论浑盖是非其义纷纭未决汉去古不甚远
而群贤富于闻见其犹病诸盖是坐浑盖之异故也
杨雄郑玄蔡邕葛洪等岂不能辨其同异者哉况周
髀之与浑天龃龉悬绝后世何由得辄言浑盖是一
% BR2.19a
%
明史及历算全书见周髀有徵信以为支那浑盖之
义往古流传西土也今印度西洋之天说是其遗意
耳矣何其诬之甚广读异方之书者自知之矣
须弥盖天异同
浑天仪虽于测量最便而及立厥天说一无圣典可
徵况如日月转于地下出入水中等之说卤莽殊甚
周髀一经今幸存焉其书虽残缺梗概殆备支那古
昔天说可观者独存此书与大藏中之说大概合符
夫厥义千载不可易而万里之外与千圣所言所测
冥契与努誇奇创朝夕递易者岂可同床而论哉今
% BR2.19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19b 页 KR3f0057_TZH_002-19b.png KR3f0057_KGH_002-19b.png
略竺汉对映则周髀曰地之中穹隆渐高六万里滂
沲四隤三光隐映以为昼夜是全同说须弥在地中
央巍巍乎高八万由旬其佗三光隐映而四洲易昼
夜异节气等大率相似独有九山八海大小精粗以
为异耳即是理之当然当同而同当异而异者也夫
大荒之外寥廓天壤有日月众星可以法有四时节
气可以考是以仰观俯察测晷影推筹运遂验天地
之体状创规矩勾股之术定七衡六间之数审三光
之度以垂法于万世是唯圣者之所能知而凡愚之
所不可企及也夫百世不刊之典而千载不能易谓
% BR2.20a
%
之常理常理则数之本然者也印度天说亦不出理
数之外而千载不易非常理而何也所谓当同而同
者盖是也其九山八海等体状非可任数而测者非
可推理以窥者是支那圣人所阙而不言而印度圣
贤能言之所谓当异而异者也夫支那圣人阙而不
言而印度圣贤何以能言之是无他彼土圣者依禅
定力能起天眼通及世间诸净行梵志能起胜加行
以得通果故虽说理百端而于须弥器界毫不疑夫
太古圣人佛出世前已垂教以取五通法天眼即其
一也天眼也者能彻视远境不为山岳壁障等所碍
% BR2.20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20b 页 KR3f0057_TZH_002-20b.png KR3f0057_KGH_002-20b.png
其得之浅者或能视千里或至万里依未到禅而修
者能得之若得其深者彻见数亿万里之外乃至无
边之境其见远境犹■掌中庵摩罗果依根本禅而  =目+示
修者能得之不止能视障外远境以能视至微矣故
婆娑一百三十六日七极微成一微尘七微尘成一
铜尘七铜尘成一水尘其最细色者此惟三眼能得
见之一天眼二转轮王眼三住后有菩萨眼凡印度
圣者诸佛子得天眼者不遑论之支那僧伽得其浅
处者不为不多如玄高使僧印见十方无极世界则
甚深境界能及于他且佛图澄单道开佛调耆域等
% BR2.21a
%
诸士大权示化者固亡论其馀自玄畅昙谛等僧传
所载逮得天眼者甚多虽然不知者疑知之者未见
者疑见之者人情自古尔如汉武不信弦胶魏人不
信火布盖是类矣屈见者忽闻天眼之说辄处之荒
唐不经岂非不信弦胶火布者哉又西域闻见录云
阿拉克控喝尔西北一大国也人多巧思冬能使之
炎热夏能使之飞霜以金木制为人形为之服役然
非邪诡之术皆人力为之古者行令变候吹律回阳
物之感为然则何疑彼夏霜冬炎出于巧思耶夫天
眼者人人天性之固有修力之所发而非巧思之所
% BR2.21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21b 页 KR3f0057_TZH_002-21b.png KR3f0057_KGH_002-21b.png
能得非奇伎之所能为鬼神弗能与之人又其本具
虽毫不减神圣不依其法修习则其用不独显譬如
荆璞虽本自具连乘之明不假追琢则不异顽石如
人惟知有肉眼而不知自具天眼嗟乎安得无卞氏
之叹哉佛出世己前印度修梵行者甚众得天眼者
既已不鲜而九山八海等固无异说佛出世后得天
眼者最多其说天地者亦全同而终无异论近世元
之帝师发思巴(印度人也)著彰所知论明九山八海等全
同俱舍等说因循不易其说可谓知所守非如支那
西洋谈天有种种异说夫人情所向往大率皆同岂
% BR2.22a
%
印度独贤而其他皆愚哉而印度不变其恒者何也
是无他盖有天眼之法故也天眼者直见实境以定
其事是故无异说也若夫由数而测者唯止知于其
数而已岂得以寻常人事所为决察宇宙之外以详
其体状乎是印度之所以独有九山八海之说也西
学者曰其邦巧制望远镜以测其体故无纤毫违其
实而不知远镜亦不足依凭何者近视西儒十有馀
家各以远镜测定太阳等皆差天隔一无有定准远
镜岂足凭哉如详诸后
西洋旧说
% BR2.22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22b 页 KR3f0057_TZH_002-22b.png KR3f0057_KGH_002-22b.png
西洋谈天者甚多异说彼土初专依印度之法以用
梵历当元明之间彼土天学滋兴豪杰并出异说沸
腾争奇竞巧各张一家各互诋排汤若望罗雅谷利
玛实艾儒略等说曰天体浑圆恒运旋而以里地地
如弹丸永静不动适于天中而四面人居焉以天或
为十重或为十二重最上一层名之常静天为诸天
主宰其次为宗动天带转下诸重天也此天之运依
南北二极从东而西左旋十二时历一周其各天皆
为此一动所制而运焉其次为恒星天此天之本动
也南北一近一距之动七千年而行一周东西正行
% BR2.23a
%
约二万五千馀年而行一周其次土星天二十九年
一百五十五日零二十五刻行一周其次木星天约
十一年三百十三日七十刻行一周其次火星天约
一年三百二十一日九十三刻行一周其次大阳天
照映世界万象取光故在七曜之中也约三百六十
五日二十三刻五分行一周其次金水二星之天皆
从大阳天行其次大阴天最近地是其旧说大概也
明熊坛石游子六等诸家并皆依之与支那所谈浑
天仪状颇同而但其言地形者更殊西说不言三光
行水中支那不言地径三万里又无常静宗动等说
% BR2.23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23b 页 KR3f0057_TZH_002-23b.png KR3f0057_KGH_002-23b.png
此其异也
西洋新说
西洋新说亦有数家其古说者天为动地为静新法
者反之其义益巧益奇历象新书曰其学原起欧逻
巴比太古剌私者传之于亚弗利加州然而时人不
信之故其学不传(是当元太宗时)其后西洋热尔马泥亚国
人古伯尔喜须者深穷天学专通彼新法(是当明宪宗时)尼
通氏奇儿氏等大家继兴并述此说时人咸服从(奇儿
全书行于时当皇国元文五年至今仅七十年)古伯尔之说云日在天中心
而运旋焉月则地为心而旋地之与月一旋大阳为
% BR2.24a
%
之一昼夜金水二星日为心而旋火木土三星如次
三天重叠而日地为心而旋焉又土木火金水五星
加地球是为六星名之大惑星此外木星周围有小
星四又绕于土星有小星五合有九星加太阴为十
是名十惑星也又得逸骨说云月则地为心旋之日
则地与月为心旋之金水二星日为心旋之火木土
三星如次三天重叠日及地球为内绕于其外而以
谓太阴五星等皆是人居而与此地球无异矣若从
太阴等睹此地球则海水由为太阳所照故光明远
照无异星月奇说百端不知其所止駮之如第五卷
% BR2.24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24b 页 KR3f0057_TZH_002-24b.png KR3f0057_KGH_002-24b.png
古伯尔之说
% BR2.25a
%
得逸骨之说
% BR2.25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25b 页 KR3f0057_TZH_002-25b.png KR3f0057_KGH_002-25b.png
又黄石斋云地在天中而地动天静其地转天运者
犹舟行岸移非岸移矣实舟行也耳又一说云地在
天之中心从西而东一旋转以为昼夜月一日旋转
十三度有奇大阳一日旋转一度并皆右旋异说纷
纭终无一定历学疑问云西人象数之学各有授受
师说故其法亦多不同此两岁差之天利西泰言之
徐文定公作历书时汤罗及诸西士弃不复用厥后
穆氏(宇尼阁西洋之人也)著天步真原北海薜氏本之著天学
会通则又用之(见西说无一定)故知其授受非一家也梅氏
唯就西洋古义而言之尚见其授受非一况新法益
% BR2.26a
%
多异说争巧竞端是非递起故游子六非地动之说
云舟行千里人乃寝食不安矣地之一周旋转不经
九万里则不为昼夜倘如此则人焉能安寝食哉必
天动于外而旋地静于内乃确然也又历学疑问云
问五星天皆以日为心然乎西人旧说以七政天各
重相里厥后测得金星有弦望之形故新图皆以日
为心但上三星轮大而能包地金水轮小不能包地
故有经天不经天之殊然以实数考之惟金水抱日
为轮确然可信(今谓是亦何得必乎)若木火土亦以日为心者
乃其次轮上星行距日之迹非真形也互不相容如
% BR2.26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26b 页 KR3f0057_TZH_002-26b.png KR3f0057_KGH_002-26b.png
此夫仰观俯察穷厥无穷测厥不测以达天地之情
是唯圣者所得能而非凡庸之所得窥定也
论西学偏纵臆度颠倒常理
近世西学士矜其测器之巧恃其筹运之精偏谓天
体可凭器而窥大块可任数而测故纵其臆度或为
动或为静忽以天为地(诸星悉为人界是也)忽以地天(大地为星
是也)人人百计惟情是度不知圣庸之分耶抑定不测
之事于大荒之外孰能信其无徵圣者不言无徵良
有以也
论西洋精器不足凭
% BR2.27a
%
西学者云吾天学非敢臆谭有象限仪百游仪地平
仪弩仪天环天球纪限仪浑盖简平仪黄赤全仪等
妙器及其馀种种精巧奇绝具审测量精测算且诸
器之中远镜最妙而颇察其实诚非荒唐之言揣摩
之见今此言多足见厥谬何者大阳离地利西泰之
取测得一千六百零五万五千六百九十里馀(天经或问
一之四十九号)又飞把救数之所测日大于地球(取半中径以为积)
一千五百八十倍得逸骨之所测一千六百八十二
倍古伯尔所测一千七百七十九倍闻迭而立牛数
之所测一万四千九百零五倍迭剌飞列之所测三
% BR2.27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27b 页 KR3f0057_TZH_002-27b.png KR3f0057_KGH_002-27b.png
万四千九百九十六倍其异大抵如是自馀数家烦
故略之得逸骨迭剌飞列两家之违天渊匪比(出大阳穷
理了解说)必竟戏论何精算之有又天经或问云彗孛皆
火也火气从下挟土上升不遇阴云不成雷电凌空
直突至于火际结聚不散附于晶宇即成彗孛游艺
搆造巧辞瞒盱当时彼托言远镜以为实测人惑为
信然西洋新法并皆谓彗星是一经星也和兰名之
数佗耳铎数蹋耳■此译尻尾星其说曰此星惟透  =扌+四÷方
体而受日光于厥表白影现于厥后(亦是巧说何足为准)其说
纷纷其谁是凭天经或问即曰各有测算之法测量
% BR2.28a
%
之器实非荒唐揣摩之谓直是一毫不爽者而人人
测量乖违不啻空壤世未曾闻推数有数百万是违
而犹尚称精者也荒唐莫甚焉夫经常也百世不能
得而易之谓也游艺今题其书称天经或间而其书
今悉为人所易者何也且夫言新法者焉能保百年
不为人所易其义耶今设百州有百豪杰而更论天
象则其说必皆不齐何者以寻常之智测不测之事
于视听之表谁得而知其正故圣门之徒阙不言寔
有由也经曰日有食之不曰月食日内其辞者圣者
述其所见而阙其所不见是所以立言正大而万世
% BR2.28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28b 页 KR3f0057_TZH_002-28b.png KR3f0057_KGH_002-28b.png
不能易之也若有言则必有所稽而果徵矣故为万
世所法如周髀是也近所将来西洋新法之天学厥
义益新奇如以宿曜悉为世界以地为星臆断不经
无有底极然而其书篇篇新闻事事极巧故泥者甚
众矣夫释氏之道则慈悲为根实相为体以达万法
之元而极流转还源之本末也孔门则仁义为宗天
理为极盖真则阐迷情俗则维彝伦并务厥急好奇
务博君子之所不取也况无己智分求事于大荒之
外岂贤哲之所为哉
印度天说
% BR2.29a
%
印度天说大异汉西两土印度从大古至于佛世大
仙出兴相继不绝各有所说并得深禅而发五通天
眼不昧故上极非想下至阿鼻其于考覈历象推步
薄触等术精而详矣发宿命通粗知三有之因果以
天眼神境审二十五类之依正所以与汉西两土偏
就人趣说于天地者异也人能味之则足知彼此之
说各其所以然之理也印度所说之天者乃是果报
依处而非谓如卵■碧瓈者也所谓六欲天色无色 =士÷冖÷卵+殳
等诸天是也六欲中初二天在于须弥中诸曜宿名
空居天并属初天亡关今所论故略之俱舍婆娑等
% BR2.29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29b 页 KR3f0057_TZH_002-29b.png KR3f0057_KGH_002-29b.png
诸论详具其说夫印度内外经典并皆分器界为三
诸天随为三部所谓欲色无色是也如是者法尔自
然而不可不然之理也其知所以然者必由修禅是
名九次第禅也盖修习禅定者必先发欲界定此定
有粗住细住之浅深可以知欲界六天果报差别于
是加行进修者发根本四禅乃色界净妙四大(地水火风
也)直入此身定中发种种妙触此四禅一一有重重
粗妙于是识得色天有十八差别发天眼等六通必
依此定而修之故名之依地复进修无色四禅其言
广在经论非可尽于此也则印度之明器界非任数
% BR2.30a
%
推理以言之者也按彼地在于上世如得四禅等者
才是世禅之一分人无称之者其为世所知识者皆
优游深禅莫不自在五神通等印度经论所载不遑
枚举支那亦至汉已后及唐宋发四禅及深禅者比
比见于僧传吾皇国得道者不甚多而如神变泰澄
法道等深浅难测者亦不一而足也若得九次第禅
者欲色及无色诸天自现定中皎然如对明镜天地
之相无复可疑非啻不疑之当此时豁然洞了天地
吾人元是一识一精明今时浇季虽无得深境者然
日月丽焉星辰列焉岂修之而无应哉舆薪之不见
% BR2.30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30b 页 KR3f0057_TZH_002-30b.png KR3f0057_KGH_002-30b.png
一羽之不举其责果将谁归若其发欲界及未到等
浅定者未能得天眼而于其法无毫所疑譬如临渤
海者未渡而不疑深广瞻泰山者未登而信高广如
得深禅者直彻视尽天地独自明了与夫器测筹运
之所摸索不可同日而论也
地形第三之一 凡八条
辨地体有三曰支那曰西洋曰印度支那又有诸说
今略明浑盖之二浑天家曰天地如鸟卵天包地外
犹■之里黄周旋无端其形浑浑然故曰浑天天表 =士÷冖÷卵+殳
里有水两仪转运各乘气而浮载水而行(晋宋魏等历史大抵
% BR2.31a
%
若同)如此说则天如卵之■而地其黄海即其清故言 =士÷冖÷卵+殳
日月转地下出入海中实卤奔之甚何足深议马融
郑玄扬雄等强立理引證排盖张浑时人服其博而
不疑今世谁亦肯之岂可不谓不经哉论周髀大概
则谓地法覆槃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
地穹隆而高六万里滂■四隤三光隐映以为昼夜 =汔-乙+巴
其义髣髴不异须弥圣者所测其义冥契谁不俯信
盖周髀者实支那天文历数之祖法也后世虽多异
说皆莫不私依仿之自非上圣其孰垂法于万世也
哉故如周髀所言七衡六间日道之高卑等率与印
% BR2.31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31b 页 KR3f0057_TZH_002-31b.png KR3f0057_KGH_002-31b.png
度西洋之说合夜国等之义数千载之下果见厥徵
信与浑天使日月行于水中者岂同日而论之耶又
如西说或为地如弹丸或地为星或星为地或使天
地无动静在可谓不经之甚矣与周髀之万世不能
易之者其将孰取其佗虞喜姚信等异说纷纷何足
劳笔哉知地之高六万里者盖以三光隐映而为昼
夜故也其他大抵前已具之故今略之若欲详知者
周髀算经幸见行于世可就以捡然近人据历算全
书加注牵强浑盖以混之妄作图解画蛇添足见者
请勿惑误焉
% BR2.32a
%
周髀大地图
% BR2.32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32b 页 KR3f0057_TZH_002-32b.png KR3f0057_KGH_002-32b.png
论西洋所说地体
西洋说者汤若望罗雅谷利玛窦艾儒略等数人所
论而名之古说明末始入于支那者也其说谓水地
合一圆球而在天之最中天虚而恒旋于外地实而
永静于内而四面洼者为河海突者为山岳平者为
原田而地球之量周围九万里直径二万八千六百
四十七里一百五十九丈七尺一寸何由知然曰随
地有极星高低故历学疑问一云地之正圆无疑也
是故南行二百五十里则南星多见一度而北极低
一度北行二百五十里则北极高一度而南星少见
% BR2.33a
%
一度若地非正圆何以能然至于水之为物其性就
下四面皆天则地居中央为最下水以海为壑而以
地为根水之附地又何疑焉所疑者地既浑圆则人
居地上不能平立也然吾以近事徵之江南北极高
三十二度浙江高三十度相去二度则其所戴之天
顶即差二度各以所居之方为正则遥看异地皆成
斜立又况京师极高四十度琼海极高二十度若自
京师而观琼海其人立处皆当倾跌而今不然岂非
首戴皆天足履皆地初无欹侧不忧环立欤然则南
行而过赤道之表北游而至戴极之下亦若是已矣
% BR2.33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33b 页 KR3f0057_TZH_002-33b.png KR3f0057_KGH_002-33b.png
按地球之说原元西域(指回回)札马鲁丁所造元史天
文志云昔来亦阿子汉言地理志也其制以木为圆
毬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
海脉络贯串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圆之广袤
道里之远近今地球是也西儒盖又从加精耳而确
执以为天地体状彼以随地有二极高低为地圆之
證是大不然二极有高低者由其远近故尔非由地
圆而有高低也请以近事谕之今树两表南北相距
十有八里(拟百八十度)其崇三丈六尺(拟三十六度)置大炬火
于两表之端(拟南北二极)而人立两表之中间以视炬火
% BR2.34a
%
其炬当如委地(拟见南北二极于赤道下)人行少北则北则北炬少高
而南炬少低益北则北炬益高南炬愈卑而其穷竟
失矣非失远而令然也其南行亦复如是二极之从
地高低隐显何因地圆之有哉
论西洋所定地球经纬之里数甚非
西洋定地球经纬之里数法曰测北极高低二百五
十里而南北俱差一度故二百五十乘三百六十则
得九万里也是既实测非揣摩之说然是此测验未
可遽以为的證也何则以二极高低测南北纬度者
唯可得知二极距离之度而不可得知周地之度也
% BR2.34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34b 页 KR3f0057_TZH_002-34b.png KR3f0057_KGH_002-34b.png
况于因是以定东西周地之度耶是固执二极出没
全因地高低遂以为标准以定经纬而限周地为九
万里也噫寰宇之内岂如是小隘者乎其于周髀说
四极周围二百四十三万里殊为天渊而于印度之
说则不当其万一遂令人怀疑于佛教是不可不辨
也广舆记二十四云西洋古里国去中国十万里又
云祖法儿自古里西北海行十昼夜而可至是亦必
不下数千里而亚墨利加者远于此为益遥要之从
吾皇国迄亚墨利加西海其道程依稀将二十万里
假令水陆曲折减其半犹当不下十万里若使地周
% BR2.35a
%
九万里则亚墨利加洲当在何地翻译名义集云成
光子曰中天竺国东至震旦五万八千里南至金地
国西至阿拘遮国北至小香山阿耨达亦各五万八
千里夫自香山至南海十一万六千里而自香山至
于北海过十馀万里则阎浮南北亦将当二十馀万
里平陆有土之地既如此况复溟海倍苁之者乎是
知今所行地球图与诸载籍不合者多按西域记云
乌茶国东南境临大海滨南去僧伽罗国二万馀里
静天遥望见彼国佛牙窣堵婆上宝珠光明离离然
如明炬悬烛乌茶南印度之境而直过海上二万馀
% BR2.35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35b 页 KR3f0057_TZH_002-35b.png KR3f0057_KGH_002-35b.png
里北距香山当十四万馀里况对之北际之地则殆
近二十五万里又云僧伽罗国南浮海数千里至那
罗稽罗州州人卑少长馀三尺则其益远亦更加矣
南海传室利佛逝国日中人立并皆无影正是赤道
下之地也据玄奘义净传僧伽罗去室利佛逝不及
二万里是犹非极南之地而北铁勒等之地亦非极
北之境而其路程几已将二十五万里焉彼之所谓
地球全径不足今所引之半径者何也果知地球九
万里之说谬妄不足据也
论支那西洋以北辰为天最中其义多所塞
% BR2.36a
%
支那西洋并以北辰为天之最中厥义者难通者皇
明通纪云永乐八年四月成祖北征次长清塞夜南
望北斗五杂俎亦云成祖北征出塞三千馀里南望
北斗成祖北征之地者鞑靼清水源是也出一统志
第九十广舆记外译余尝闻但州估舶曰至于北海
大洋中见北辰在天顶当时甚疑之后■通纪始知  =门 免
有此理通纪所云虽与元史所记四海测验甚不合
然六军所俱视岂其全妄哉则不知北斗正中之地
果在何地若据印度之说则北辰当于阎浮提中央
与通纪所言其义适合又西域闻见录云京师望北
% BR2.36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36b 页 KR3f0057_TZH_002-36b.png KR3f0057_KGH_002-36b.png
斗偏直北西域望北斗转少北而偏西若西说则此
义难通何者若地形圆球而北极当乎其正顶则从
地球四面望紫微垣内外当无有偏直不同譬如百
尺竿头悬大炬火人圆绕而望之因人远近成炬之
高卑则有之然必无有偏直不同之理兹知地球之
说其非也若据印度之说则闻见录所言甚易知紫
微垣者当阎浮提之正中而由厥地中边望之故如
是耳
论地球周九万里之说理甚非
地球之说甚不合现量若夫地周九万里则从地平
% BR2.37a
%
至地顶其道二万二千五百里(地周四分之一)以地平对于
地顶高一万四千三百二十四里弱(地周之半径)若斯则
姑十分之以计之则二千二百五十里而其高低千
四百三十二里百二十步亦百分之二里九十步而
其高低一里百五十五步半强如此则从地平至于
地顶如登崄崖从地顶至于地平急于下断峰若海
上则其水之落几当如瀑布今观大洋一目瞭然万
里平坦宛如碧盘其违于现见如是谁其许之曰地
面阎勾故不可如所论甚急曰殆非也今从其阎勾
所算犹如此若从其弦则其急又益甚矣夫从地平
% BR2.37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37b 页 KR3f0057_TZH_002-37b.png KR3f0057_KGH_002-37b.png
至于地顶其弦二万零二百五十六里二百二十三
步弱而其高低一万四千三百二十四里弱勾之与
弦差二千二百四十三里馀则其急更如何哉曰泰
西所立非如子之所论地体团圆人因其所居以为
上下之谓耳故随处皆地顶随处皆地平而无常地
顶常地平上下亦从而然则何有如登崖下峰哉曰
不然请试徵其非从昆崙出四大河其一者支那黄
河(印度名司陀河司陀岂支那之转)从昆崙无热池流五万八千馀
里入于东海其二名曰恒伽河同出无热池流十万
馀里而澍东南海其三名曰辛头河流亦五万八千
% BR2.38a
%
馀里渐于西海其四名曰缚刍河流五万八千馀里
而入西北海(出婆裟等诸论)此四大河源出阎浮最中最高
之处各流数万里而渐四维之海地若无常高下则
四大河何各自四方流乎若准西说以言之则赤道
下高于昆崙当乎万馀里(言若从居赤道下人言之则昆崙殆近地平故也)
然反恒伽河从昆崙流殆至赤道下者何也水岂使
得逆流哉其违于现量如此朱子曰大抵地形如馒
头此言甚得之又西域闻见录曰回疆地势高星光
灿烂如垂又朱子语类曰骨利干其地天地相距不
甚远是故夜甚短而不亦太暗可见地非无常最高
% BR2.38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38b 页 KR3f0057_TZH_002-38b.png KR3f0057_KGH_002-38b.png
处岂得谓随处为地顶耶今且当以小拟大物倘有
如此高低则物奚得安立其上哉地球可随而知耳
地球一分千里之图
% BR2.39a
%
西域记云自南印度乌茶国海滨静夜遥望见僧伽
罗国佛牙塔上宝珠光明离离然如明炬悬烛也而
其相距已二万馀里则僧伽罗卑于乌茶当一万四
千里若彼西说理当如临渊底星影安得望之离离
然如明炬悬烛哉且晋书天文志云凡候气之法气
初出时若云非云若雾非雾髣髴若可见初出时森
森然若桑榆上五六尺者是千五百里平睨则千里
举目望即五百里仰瞻中天即百里内平望桑榆间
二千里登高而望下属地者三千里既曰高瞻中天
者阻三千里则登高望下属地况其远二万馀里非
% BR2.39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39b 页 KR3f0057_TZH_002-39b.png KR3f0057_KGH_002-39b.png
彼塔大高于我则理必不可见而反下于我殆一万
四千里则安得望之离离其非灼乎明矣
论西儒谓物附地不坠大气压之义违现量
西儒谓地球正圆元无上下人自为上下之谓耳物
着地不坠者大气压之故也而其意亦有不充于是
故近别搆造新意谓物皆有引力重力其所以着地
而不坠者由地球心力能引之令不坠故也西人测
游气力以造气船载人行空功智即如是然而遂酖
瑶厥术恢张险僻蒙骗天下之人令壤地运转令人
倒立诡异玩弄无所不至是因以地为圆随为臆断
% BR2.40a
%
不知所止耳今谓大气压故令物不坠则物皆悉可
尔然能压磐石河海之重而不能压云烟埃雾之轻
者何也且专辨诸力以解物附地之理而有甚自塞
既曰地转一昼夜一周然则一周九万里疾过电光
其旋运之势当飞盘石逆河海岑岭飞腾五岳反覆
而寰宇体状大不然风息太虚则寂寂寥寥云烟飞
鸟卷舒无心东西随情且未见晨霭夕雾腾空而为
动气所引其纰缪可见耳
论日月转于地下之说违现量
如西儒说地圆而日月转于地下则有甚难会者造
% BR2.40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40b 页 KR3f0057_TZH_002-40b.png KR3f0057_KGH_002-40b.png
化论云泰山有日观峰鸡鸣日既升又唐书天文志
云十三年南至岱宗礼毕自上传呼万岁声闻于下
时山下夜漏未尽自日观东望日已渐高又登皇国
富士者曰于山顶寅初刻既睹日方升若日升于地
下则不问地之高下日未踰地平其光当不照地上
由地平障之故其光不能及我虽曰高山为地平所
障同平地则山上山下日出不可有如是甚不同今
以比例喻之西儒云月在地影之上日在地球之下
日光不能照之故失其光而谓之食渐出地影之外
日能照之则渐复元光食悉由地影之蔽又西儒测
% BR2.41a
%
曰月离地心四十八万二千五百二十里馀而月之
大地球之三十八分一弱夫以三十八分之大与数
十万里之高而尚或有为地影所掩殆及二时者(约皆
既之食以言之)泰山虽大不足月量万分之一富士虽高孰
与月之高夫渺茫之高万里之大犹为地影所掩不
受日光十有馀刻然今以地上之卑与孤峰之小(泰山
犹对月以为小)日未踰地平反先蒙日光者何也故知为日
月转于地下则不合现量就图而以捡焉
今且从西儒月蚀之理以比例之若日在地下
则日光不得及地上踰于地平而始及地上图
% BR2.41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41b 页 KR3f0057_TZH_002-41b.png KR3f0057_KGH_002-41b.png
月入暗虚而食图
论日月横旋能合现量
浑盖是非聚讼久矣何徵决之如北极下地半岁日
常不没曜宿轮环若伞盖然是即盖天之明据乌得
% BR2.42a
%
非之若言地定正圆故从极下左右之地则为盖天
固亡论若从赤道前后之地则谓浑天而日月转于
地下亦可是亦不然今见验日月不绕于地下夫天
将晓云气叆叇宛如横■布帛极目千里延漫敷濩  =方+色
岂非横旋之徵哉凡云烟为象气为之宰云元轻虚
内无制其动者太阳横旋之气射之以成是象太虚
无物惟有大气存耳曜宿之运载也职由之若夫曜
宿出人地下则晓云之象恰当如喷于下然未曾一
见其象如是唯常睹阵云千里如■布已岂非横旋  =方+色
之象确乎而明哉登于高峰而见日出甚蚤者以虽
% BR2.42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42b 页 KR3f0057_TZH_002-42b.png KR3f0057_KGH_002-42b.png
极远横旋而不在地下也今登高瞻望则目力能及
乎远可以验耳又夏至前后日将出时发于寅位云
气横叠如曳尾暾晖远映滚转北指子位日没后霞
彩明赩挟带馀晖横沈北天屡验恒尔横旋之象岂
不明哉若准极北半年日常不没地则日月横旋固
亡论若尔者横旋则见有其徵竖旋则无一有其徵
谁有舍有其徵而从无其徵者哉虽西儒搆造地圆
之说而言从正带之地则日月竖转于地下地圆者
非所共许人焉取汝之家丑今复徵地圆之非广舆
记一统志等并曰泰山其峰曰日观鸡鸣日既升泰
% BR2.43a
%
先照高山图
% BR2.43b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 第 43b 页 KR3f0057_TZH_002-43b.png KR3f0057_KGH_002-43b.png
山在济南厥平陆北极出地不过三十七八度然山
头观日已于四更则日出理在丑位(何由知然日之出没若卯酉若
寅戌则行度与时刻不合故也)日没亦应当于亥位日出已甚蚤则
日没亦甚晚出没理均故也如是则十分而已见九
分圆绕虽其馀一分理当不止观日体而馀晖在于
子位所谓正带地犹见日月横旋(见日已然则月亦可准知)已如
是则天下为盖天皎如白日又极北之地极短夜则
少顷而天明日观峰亦粗同是俱因地之高故也耳
非因地圆日行有横竖灼然明也
佛国历象编卷之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