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0100-063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礼纂训卷五
             安溪李钟伦撰
 地官司徒第二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
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
教官之属大司徒卿一人小司徒中大夫二人乡师下
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
卷五 第 1b 页 WYG0100-0638b.png
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乡老二乡则公一人乡大夫每乡卿一人州长每州中
大夫一人党正每党下大夫一人族师每族上士一人
闾胥每闾中士一人比长五家下士一人(比毗/志反)
封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六人徒六
十人
鼓人中士六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舞师下士二人胥四人舞徒四十人
卷五 第 2a 页 WYG0100-0639a.png
牧人下士六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六十人
牛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十人徒
二百人
充人下士二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载师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六人徒六
十人
闾师中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县师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
卷五 第 2b 页 WYG0100-0639b.png
十人
遗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
十人
均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
十人
师氏中大夫一人上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十有二
人徒百有二十人
保氏下大夫一人中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六人徒
卷五 第 3a 页 WYG0100-0639c.png
六十人
司谏中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司救中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调人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
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
司市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
府四人史八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质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
卷五 第 3b 页 WYG0100-0639d.png
十人
廛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
十人
胥师二十肆则一人皆二史贾师二十肆则一人皆二
史司暴十肆则一人司稽五肆则一人胥二肆则一人
肆长每肆则一人(贾音/古)
泉府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
人贾八人徒八十人
卷五 第 4a 页 WYG0100-0640a.png
司门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
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每门下士二人府一
人史二人徒四人
司关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
十人每关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
掌节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
十人
遂人中大夫二人遂师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
卷五 第 4b 页 WYG0100-0640b.png
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四人史十有二人胥十
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遂大夫每遂中大夫一人县正每县下大夫一人鄙师
每鄙上士一人酂长每酂中士一人里宰每里下士一
人邻长五家则一人(酂作/管反)
旅师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
八十人
稍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
卷五 第 5a 页 WYG0100-0640c.png
委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土均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
四人徒四十人
草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
稻人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
十人徒百人
土训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
诵训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
卷五 第 5b 页 WYG0100-0640d.png
山虞每大山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
人徒八十人中山下士六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小山下士二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林衡每大林麓下士十有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
百有二十人中林麓如中山之虞小林麓如小山之虞
川衡每大川下士十有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
有二十人中川下士六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小
川下士二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卷五 第 6a 页 WYG0100-0641a.png
泽虞每大泽大薮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
胥八人徒八十人中泽中薮如中川之衡小泽小薮如
小川之衡
迹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史二人徒四十人
卝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
十人(卝音矿虢猛反刘侯猛/反广韵音澋呼䁝切)
角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徒八人
羽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徒八人
卷五 第 6b 页 WYG0100-0641b.png
掌葛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掌染草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八人
掌炭下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荼音徒徐音/馀广韵音徒)
(同都/切)
掌蜃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八人(蜃上/忍反)
囿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场人每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
卷五 第 7a 页 WYG0100-0641c.png
廪人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
府八人史十有六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舍人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
十人
仓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
十人
司禄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司稼下士八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卷五 第 7b 页 WYG0100-0641d.png
舂人奄二人女舂抌二人奚五人(奄于检反刘于验反抌/音由又音揄或羊笑反)
饎人奄二人女饎八人奚四十人(饎音炽/昌志切)
稿人奄八人女稿每奄二人奚五人
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
王安扰邦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
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
 注九州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也积石曰山竹木曰
 林注渎曰川水钟曰泽土高曰丘大阜曰陵水崖曰
卷五 第 8a 页 WYG0100-0642a.png
 坟下平曰衍高平曰原下湿曰隰名物者十等之名
 与所生之物
  疏马融云东西为广南北为轮训此节承上土地
  之图下土会土宜土均皆辨土地名物之事也
而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设其社稷
之𧔥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
其野
 注社稷后土及田正之神壝坛与堳埒也田主田神
卷五 第 8b 页 WYG0100-0642b.png
 后土田正之所依也
  疏辨邦国之数者谓分别畿外诸侯邦国多少之
  数辨都鄙之数者谓分别畿内三等采地之数制
  其畿疆者王畿千里中置王城面有五百里其邦
  国都鄙亦皆有畿界也沟封之者谓于疆界之上
  设沟沟为封树以为阻固也设其社稷之壝者谓
  于中门之外右边设大社大稷王社王稷又于庙
  门之屏设胜国之社稷其社稷外皆有壝埒于四
卷五 第 9a 页 WYG0100-0642c.png
  面也树之田主者谓籍田之内依树木而为田主
  各以其野之所宜木云各者总据邦国都鄙并王
  者而言也遂以名其社与其野者假令以松为社
  则名松社之野馀皆放此又云社者五土之总神
  以句龙为后土官有功于土死配社而食稷是原
  隰之神原隰宜五谷稷者五谷之长立稷以表神
  名弃为稷官有功于民死乃配稷而食名为田正
  也注云田主田神者谓郊特牲云先啬神农是也
卷五 第 9b 页 WYG0100-0642d.png
  田正则司啬是也直以神农为主祭尊可以及卑
  故使后土田正二神凭依之同坛共位耳训土圭
  以下皆所以辨邦国都鄙而制其畿疆者也
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
其植物宜皂物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
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动物宜羽物
其植物宜覈物其民专而长四曰坟衍其动物宜介物
其植物宜荚物其民晰而瘠五曰原隰其动物宜裸物
卷五 第 10a 页 WYG0100-0643a.png
其植物宜丛物其民丰肉而庳(会古外反皂音早本或/作早覈音核专徒丸反)
(荚音颊古协反晰音锡白/色也裸力果反庳音婢)
 注会计也以土计贡税之法因别此五者也毛物貂
 狐貒貉之属缛毛者也皂物柞栗之属膏物当为櫜
 字之误莲芡之实有櫜韬津润也覈物李梅之属专
 圜也荚物荠荚王棘之属裸物虎豹之属浅毛者丛
 物萑苇之属庳犹短也
  疏五地之内以民之资生取于动植之物故先言
卷五 第 10b 页 WYG0100-0643b.png
  动植后言民也训家君子曰山林积草故其物毛
  川泽积水故其物鳞丘陵多树故其物羽坟衍多
  石故其物介原隰积土故其物裸毛肖草之茎鳞
  肖水之文羽肖木之叶介肖石之体裸肖土之形
  各感其气而成其类盖毛物生于山林者金生于
  土也鳞物生于川泽者木生于水也羽物生于丘
  陵者火生于木也介物生于坟衍者水生于金也
  裸物生于原隰者原隰备燥湿高下土寄旺于四
卷五 第 11a 页 WYG0100-0643c.png
  行也皂物覈物刚之属也膏物荚物柔之属也丛
  物和气之属也亦各感其气而生也毛而方者得
  金土之气黑而津者得水木之气专而长者得木
  火之气晰而瘠者得金水之气丰肉而庳者得土
  之气也盖五地应乎五行而民物之生不离五行
  之化形体既异性情亦殊先王因物以施教盖由
  乎此矣 下文十有一教是教之事土宜之法是
  养之事先言教后言养者承上文五地之物生而
卷五 第 11b 页 WYG0100-0643d.png
  遂及施教之条所谓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
  易其宜者也然则随俗施教既得以类相从而下
  文任土作贡亦得以类相从矣
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一曰以祀礼教
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曰以阴礼
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五曰以仪
辨等则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愉七曰以刑教
中则民不暴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九曰以度教节
卷五 第 12a 页 WYG0100-0644a.png
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十有一曰以
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愉音/偷暴)
(薄报/反)
 注阳礼谓乡射饮酒之礼阴礼谓男女之礼昏礼以
 时则男不旷女不怨仪谓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
 之属俗谓土地所生习也偷谓朝不谋夕恤谓灾危
 相忧民有凶患忧之则民不解怠度谓宫室车服之
 制世事谓士农工商之事少而习焉其心安焉因教
卷五 第 12b 页 WYG0100-0644b.png
 以能不易其业慎德谓矜其善德劝为善也庸功也
 爵以显贤禄以赏功
  疏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者父祖所为之
  业子孙述而行之不失本职训以刑教中凡教皆
  中道而民或不从刑者所以防其过不及而纳之
  于中道故曰刑以防之教中之说也十有二教所
  以范天下之智愚贤否而齐五方之民敬让和亲
  教之所以起此人治之大者故必以此为先焉知
卷五 第 13a 页 WYG0100-0644c.png
  敬让而后等可辨知和亲而后俗可安以刑教中
  所以纠其不敬让和亲之失也以誓教恤所以固
  其敬让和亲之情也以度教节则贫富不得相耀
  而等威益以不越矣以世事教能则四民各世其
  业而习俗益以不偷矣至于以爵劝德以禄劝功
  则民皆兴起于贤能此教之终也以度教节如食
  之以时用之以礼誓教恤者约结其民使相救恤
  也 临川吴氏曰唐虞司徒所敷者五教而周司
卷五 第 13b 页 WYG0100-0644d.png
  徒施十有二教盖五教举其纲十有二教则详其
  目自一至六是德礼之属也自七至十二是刑政
  之属也 爵禄亦刑政之事
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
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辨十有二
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蓺(相上声/毓音育)
 注十二土分野十二邦任谓就地所生因民所能
  疏知其利害者十二土之中利处居之害处远之
卷五 第 14a 页 WYG0100-0645a.png
  以阜盛人民以蕃息鸟兽以毓生草木者皆由知
  利害使之然也十二壤即十二土上经既欲居民
  不必皆须树蓺故曰土取万物自生为名此经据
  树蓺而言故变云壤训家君子曰五地者经也十
  二土者纬也十二土各有五地焉故以土宜之法
  辨之任土事者即稼穑树蓺之事也以其事重必
  察其物而知其种故又特言之
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职以
卷五 第 14b 页 WYG0100-0645b.png
令地贡以敛财赋以均齐天下之政
 注五物五地所生之物也九等骍刚赤缇之属
  疏言天下则并畿外邦国所税入天子而言也此
  地征与下为目也训郎氏曰九等上中下各三等
  也民职即九职地贡即九贡财赋即九赋 家君
  子曰均平也土地有肥硗之异而贡赋有多寡之
  殊所以均之也 此节承上土宜之法为任土以
  作贡也(骍虽荣反/缇音纸)
卷五 第 15a 页 WYG0100-0645c.png
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曰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
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

 注土圭所以致四时日月之景也测犹度也不知广
 深故曰测测土深谓南北东西之深也日南谓立表
 处太南近日也日北谓立表处太北远日也景夕谓
 日趺景乃中立表之处太东近日也景朝谓日未中
 而景中立表处太西远日也昼漏半而置土圭表阴
卷五 第 15b 页 WYG0100-0645d.png
 阳审其南北景短于土圭谓之日南是地于日为近
 南也景长于土圭谓之日北是地于日为近北也东
 于土圭谓之日东是地于日为近东也西于土圭谓
 之日西是地于日为近西也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
 一寸
  疏郑云不知广深故曰测者广深喻远近云日南
  谓立表处太南近日云云者日于地中而在南故
  以南表为近日北表为远日日出东方而西流故
卷五 第 16a 页 WYG0100-0646a.png
  以东表为近日西表为远日云表阴阳者东方西
  方是阴阳故别云审其南北也云日景于地千里
  而差一寸者三光考灵耀云四游升降于三万里
  中下云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则是半三
  万里而万五千里与土圭等周公度日景之时置
  五表五表者于颍川阳城置一表为中表中表南
  千里又置一表北千里又置一表东千里又置一
  表西千里又置一表日南景短多暑者据中表之
卷五 第 16b 页 WYG0100-0646b.png
  南而言昼漏半立八尺之表表北得尺四寸景不
  满尺五寸日北者据中表之北而言亦昼漏半表
  北得景尺六寸日东据中表之东昼漏半中表景
  得正时东表日已趺是昼漏半已得夕景日西为
  中表之西昼漏半中表景得正时西表日未中仍
  得朝时之景此经皆未得所求耳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
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
卷五 第 17a 页 WYG0100-0646c.png
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
 注景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万五千里地与星辰四
 游升降于三万里之中是以半之得地之中也畿方
 千里取象于日一寸为正司农云土圭之长尺有五
 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
 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为然
  疏然则百物阜安者总结上句所合已下然犹如
  是训家君子曰此所谓地中及东西南北之偏就
卷五 第 17b 页 WYG0100-0646d.png
  九州以内言之耳如今南方多暑北方多寒近海
  处多风近山处多阴故惟中州气候为得其正而
  其日景则夏至之日与土圭齐故取以为准是日
  景以土中而定非土中因日景而得也经云正日
  景以求地中者求之为言犹标识之义耳景短多
  暑谓景短时多暑也景长多寒言景长时多寒也
  景夕多风言景夕时多风也景朝多阴言景朝时
  多阴也景短谓夏景长谓冬景夕谓午后景朝谓
卷五 第 18a 页 WYG0100-0647a.png
  午前 自古天地道理日月晷景之说多矣至于
  今日西历之家其说弥详盖以为地在天中止一
  弹丸四方上下去天之数皆均其四表极处非能
  与天相际也所谓天圆地方者言其动静之性耳
  实则地亦圆体如卵裹黄上下周围与天度相应
  其地气寒暑则以去日远近为差赤道之下正与
  日对其地最热其景则四时常均无冬夏短永两
  极之下取日最远其地最寒其景则短者极短长
卷五 第 18b 页 WYG0100-0647b.png
  者极长正当两极之处常以半年为昼半年为夜
  惟二极与赤道相去之间当日南北轨之外起二
  十三度至四十度许其地不寒不热温和可居其
  景则与冬夏进退长短之极皆无过十之七此气
  之平而数之中也环地上下皆有国土人居各以
  戴天为上履地为下南北东西随处改观午夜晨
  昏每每相反盖皆负气而生丽阳而明周游环匝
  初无定位其名有亚细亚欧罗巴利末亚亚墨利
卷五 第 19a 页 WYG0100-0647c.png
  如四大洲今之九州及四夷之地皆亚细亚国土
  也其所记亲历各洲风土山川寥廓荒忽虽不可
  尽信然其实测道里晷景见诸施行者颇为信而
  有徵其理盖不可诬今以其说考之则中国九州
  正当黄道北轨距赤道二十四度之外起于广州
  夏至戴日之下迤逦而北至于夏至去日十六度
  许则今直𨽻也自此复出塞而北风气渐寒昼夜
  短永渐踰其度自广州越海而南则气渐酷热而
卷五 第 19b 页 WYG0100-0647d.png
  昼夜之刻渐无短永矣故惟九州之内风气和时
  刻平而洛又其中之中也是以天地四时之所交
  合阴阳风雨之所会和昔之达者其知之矣而周
  公岂欺我哉或曰此以言南北寒暑则可矣东西
  风阴之理亦可得闻与曰由前之说则环处于地
  者迭为东西未可以先儒日出日入午前午后之
  说拘之也盖九州之域西则多山而东际海近山
  则多阴滨海则多风验之闽蜀之地可见然则周
卷五 第 20a 页 WYG0100-0648a.png
  礼之风阴亦就九州言之明洛邑之为中耳其所
  以风所以阴恐山水之为而非日出入朝暮之故
   家茂夫叔父申言之曰夏至日道下直衡岳晷
  无景北距嵩高弦径九度馀阳城衡岳地平鸟道
  相去约二千五百里去止二千五百里一则尺五
  寸一无景是百六十馀里景已差一寸矣况晷景
  之移视日斜竖以为迟速非可以平率定乎则郑
  注所云千里而差一寸恐未然也又云景夕者东
卷五 第 20b 页 WYG0100-0648b.png
  表日跌中表景乃中景朝者西表日未中而中表
  景已中如此则极东之地日出方及三五寻丈日
  景已中极西之地日昃将及三五寻丈日景方中
  夫地在天中不过成形之大耳弹丸浮寄四际距
  天之远若一虽日之出也极东先见及其入也极
  东先昏然南北有常东西无定各随其处自为晓
  午昏暮安知日东者不以吾为景朝乎日西者不
  以吾为景夕乎且此尺有五寸东西直此一带中
卷五 第 21a 页 WYG0100-0648c.png
  日景皆然又何以定其为东西之中乎愚谓日南
  谓从此中表而南日北谓从此中表而北东西皆
  然景短即夏至非短于尺有五寸也景长即冬至
  非长于尺有五寸也东地滨海则多风而风起于
  夕故以景夕言之西地多山则云气盛故多阴而
  阴霾于朝则以景朝言之惟洛邑天地之所合也
  四时之所交也则无多寒多暑之患风雨之所会
  也则无多风阴阳之所和也则无多阴何以定之
卷五 第 21b 页 WYG0100-0648d.png
  以验寒暑阴风于五土而惟此为不偏也然特就
  中国九州而奠其四方之中耳若论大地之中当
  在南戴赤道下之国则未知其何如也日至之景
  尺有五寸谓之地中者非谓日景尺有五寸乃为
  地中也是言地中之处其景尺有五寸也 夏至
  日道北距嵩高十二度而家茂夫叔父言九度馀
  者十二度以天体之圜言之九度馀以径直言之
  四分之而得三分有奇也晷景之移视日斜竖以
卷五 第 22a 页 WYG0100-0649a.png
  为迟速者日斜照则晷景移速日直照则晷景移
  迟晷景移速者地相去不甚远而景长景短之差
  至多也晷景移迟者地相去有至远而景长景短
  之差不多也皆以日之斜竖有异故也言此者明
  晷景之移既有迟速则不可以千里而差一寸之
  定例律之也 此建王国之事
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诸公之地封疆方
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参
卷五 第 22b 页 WYG0100-0649b.png
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参之一诸子之
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
里其食者四之一(疆居良/切下同)
 注土其地犹言度其地司农云土其地但为正四方
 耳其食者半公所食租税得其半耳其半皆附庸小
 国属天子参之一亦然玄谓食者半参之一四之一
 者土均均邦国地贡轻重之等大国贡重正之也小
 国贡轻字之也凡诸侯为牧正帅长及有德者乃有
卷五 第 23a 页 WYG0100-0649c.png
 附庸为其有禄者当取焉公无附庸侯附庸九同伯
 附庸七同子附庸五同男附庸三同进则取焉退则
 归焉鲁于周法不得有附庸故言锡之也地方七百
 里者包附庸以大言之也附庸二十四言得兼此四
 等矣
  疏注言诸侯为牧正帅长及有德者乃有附庸案
  王制云州有伯伯即牧也牧正帅长皆是有功诸
  侯乃得为之有功即有附庸又诸侯有德虽不为
卷五 第 23b 页 WYG0100-0649d.png
  牧正帅长亦得有附庸云谓其有禄者当取焉谓
  取閒田为附庸以为禄也云公无附庸者以其天
  子畿方千里上公五百里地极故无附庸侯附庸
  九同者以侯有功进受公地盖公方五百里开方
  之方百里者五五二十五侯四百里开方之四四
  十六加九同则为二十五同与公等伯地三百里
  三三而九加七同则为十六同与侯等子有功进
  受伯地加五同与伯等男有功受子地男本一同
卷五 第 24a 页 WYG0100-0650a.png
  加三同与子等云进则取焉谓附庸者退则归焉
  谓为閒田者也云鲁不得有附庸者鲁虽侯爵以
  其王子母弟画服如上公受五百里之地成王以
  周公制典法之勋赐鲁以侯伯子男四等附庸故
  云方七百里包附庸以大言之也凡言同者皆百
  里地百里则为国周法不满百里乃为附庸今皆
  名附庸为同者积集附庸成同并数之矣训朱子
  曰先儒说封建古者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
卷五 第 24b 页 WYG0100-0650b.png
  十里至周公则斥大疆界始大封侯国公五百里
  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此则将那
  小底移动添封为大国岂有此理禹涂山之会执
  玉帛者万国当时所谓国者如今溪洞之类或
  五六十家或百十家各立个长后来到夏商衰时
  皆相吞并渐渐大了至周时只有千八百国便是
  万国吞并为千八百国不及五分之一矣可见其
  又大了周毕竟是因而封之岂有移去许多小国
卷五 第 25a 页 WYG0100-0650c.png
  却封为大国然圣人立法亦自有低昂不如此截
  然如封五百里这一段四面大山如大行却有六
  百里不成又挑出那百里外加封四百里这一段
  却有三百五十里不成又去别处讨一段五十里
  来添都不如此杀定盖孟子时去周已七八百年
  如今去隋时既无人记得又无载籍可考所以难
  见得端的又周封齐鲁之地是诛纣伐奄灭国者
  五十所以封齐鲁之地极广如鲁地方千里如齐
卷五 第 25b 页 WYG0100-0650d.png
  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是多少广阔
   朱子所谓欲封五百里适有一段地方六百里
  者馀一百里当即是附庸閒田矣或有不满五百
  里四百里之数当亦有绝长补短之法要之所谓
  自有低昂不截然杀定知此者可以言周礼矣
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沟之以其室数制之不易之
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亩/古)
(文亩/字)
卷五 第 26a 页 WYG0100-0651a.png
 注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也
 王制曰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
 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此盖夏时采地之数
 周未闻矣城郭之宅曰室以其室数制之谓制丘甸
 之属郑司农云不易之地岁种之地美一易之地休
 一岁乃复种再易之地休二岁乃复种
  疏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家邑二十五里
  小都五十里大都百里是造都鄙制其地域也以其
卷五 第 26b 页 WYG0100-0651b.png
  室数制之者室在都邑之内三等采地皆有城郭依
  其城内室数于四野之中制地与之训谢氏曰邦
  国主分地故度地制域都鄙主治民故地域大小
  除山川邑居等虚数以居民实数计之又知受田
  之数知室家之数也
乃分地职奠地守制地贡而颁职事焉以为地法而待
政令
 注分地职分其九职所宜也定地守谓衡麓虞候之
卷五 第 27a 页 WYG0100-0651c.png
 属制地贡谓九职所税也颁职事者分命使各为其
 所职之事地职农圃地守虞衡地贡如载师任地法
 园廛二十而一以下
  训自土圭以下至此皆承辨其邦国都鄙之数而
  言先王国次畿外诸侯次都鄙采地
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
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眚礼八曰哀杀九
曰蕃乐十曰多昏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
卷五 第 27b 页 WYG0100-0651d.png
(弛式氏反舍音舍杀所界/反除所例反蕃力袁反)
 注散利贷种食也薄征轻租税也弛力息繇役也舍
 禁若公无禁利去几去其税𤯝礼杀吉礼杀哀省凶
 礼蕃乐闭藏乐器而不作多昏不备礼而娶昏者多
 也索鬼神求废祀而修之除盗贼饥馑则盗贼多急
 其刑以除之
  疏贷种食者谓丰时敛之凶时散之民无者从公
  贷之或为种子或为食用至秋熟还公据公家为
卷五 第 28a 页 WYG0100-0652a.png
  散据民往取为贷荒政据大凶年为义五谷不升
  谓之大饥一谷不升谓之嗛二谷不升谓之饥三
  谷不升谓之馑四谷不升谓之康五谷不升谓之
  大侵即大饥也案均人云凶札则无力征财赋此
  既据大饥犹云薄征者此经虽主大饥兼记一谷
  二谷不熟之岁故有轻税也舍禁山泽所遮禁者
  舍去其禁使民取蔬食去饥案司关云国凶札则
  无门关之征犹几多昏使有女之家得减口数有
卷五 第 28b 页 WYG0100-0652b.png
  男之家易得其妻训索鬼神固是求废祀而修之
  然亦有祷祠诸神以求禦灾捍患之事焉散利薄
  征以君养民也缓刑弛力使民得自养也五至六
  与民通财也七至十与民省用也索鬼神以祈其
  福除盗贼以去其害
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
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注保息谓安之使蕃息也慈幼如十四以下不从征
卷五 第 29a 页 WYG0100-0652c.png
 养老七十养于乡五十异粻之属振穷抍救天民之
 穷者也穷者有四曰矜曰寡曰孤曰独恤贫贫无财
 业禀贷之宽疾若今癃不可事不算卒可事者半之
 也安富平其繇役不专取
  疏上经既陈凶荒不安之事故此经陈安养万民
  之道注云养老七十养于乡案王制云五十养于
  乡彼谓大夫士也王制又云凡三王养老皆引年
  注云已而引户校年当行复除也老人众多非贤
卷五 第 29b 页 WYG0100-0652d.png
  者不可皆养故食货志云七十已上所养也此云
  七十养于乡亦谓有贤行者也(抍音拯本亦作拯/救音救卒子忽反)
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美宫室二曰族坟墓三曰联兄
弟四曰联师儒五曰联朋友六曰同衣服(美音美联兄弟/一本作聚兄弟)
 注本犹旧也美善也谓约椓攻坚风雨攸除各有攸
 宇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联犹合也兄弟
 昏姻嫁娶也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同师曰朋同志
 曰友同犹齐也民虽有富者衣服不得独异
卷五 第 30a 页 WYG0100-0653a.png
  疏经云美宫室明不使华美故以攻坚解之云兄
  弟是昏姻嫁娶者案尔雅释亲云父之党为宗族
  母与妻党为兄弟又案丧服记兄弟皆有外邦及
  与兄弟居彼皆据同宗小功以下知此兄弟是昏
  姻非同宗者上云族坟墓是同宗明此兄弟施于
  外姓昏姻尔雅又云妇之党为昏兄弟夫妇相名
  亦为兄弟故曾子问曰不得嗣为兄弟是以知兄
  弟是昏姻也云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以其乡立
卷五 第 30b 页 WYG0100-0653b.png
  庠州党及遂皆立序致仕贤者使教乡闾子弟乡
  闾子弟皆相联合同就师儒保息者养其人也本
  俗者安其俗也此二者养民之经荒政者救民之
  权
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国都鄙乃县教象之法于象
魏使万民观教象挟日而敛之乃施教法于邦国都鄙
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县音玄挟/于协反)
  疏据邦国则使诸侯教所治民据都鄙则使公卿
卷五 第 31a 页 WYG0100-0653c.png
  大夫教所治民训教法十二教以下皆是十二教
  其纲也以下详其目也
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
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
州为乡使之相宾(比毗志反下/同赒音周)
 注使之者皆谓立其长而教令使之保犹任也受者
 宅舍有故相受寄托也
  疏五家相保不为过恶训郎氏曰五家为比使之
卷五 第 31b 页 WYG0100-0653d.png
  相保群相亲近则易相督察也 注谓相受为受
  寄托者如托其妻子于其友之类盖一乡之中其
  情意有亲疏之殊焉其服容音声有生熟之别焉
  此所以因地而教不同至于乡人之聚则其论公
  矣故使之相与宾贤能而进之也
颁职事十有二于邦国都鄙使以登万民一曰稼穑二
曰树艺三曰作材四曰阜蕃五曰饬材六曰通财七曰
化材八曰敛材九曰生材十曰学艺十有一曰世事十
卷五 第 32a 页 WYG0100-0654a.png
有二曰服事(饬音/敕)
 注司农云生材即閒民无常职转移执事学艺谓学
 道艺世事谓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玄谓生材谓
 养竹木者
  疏大司徒主天下人民之数故颁下民之职事十
  有二条于天下使以登成万民不言乡遂及公邑
  者举外以包内一曰稼穑以下八曰敛材以上即
  太宰九职中八者也此又重掌者以大宰尊官总
卷五 第 32b 页 WYG0100-0654b.png
  知其事此司徒是主民之官亲自颁行服事谓若
  府史胥徒庶人在官者是公家服事者也注云生
  材谓閒民无常职转移执事此颁职事不可颁无
  常职使民行之故后郑易之以为养竹木解之
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知/音)
(智行下孟/反姻音因)
 注物犹事也兴犹举也民三事教成乡大夫举其贤
卷五 第 33a 页 WYG0100-0654c.png
 者能者以饮酒之礼宾客之既而献其书于王矣睦
 亲于九族姻亲于外亲任信于友道恤振忧贫者
  疏注云睦亲于九族者尧典云九族既睦是睦亲
  于九族也九族者上自高祖下至玄孙旁及缌麻
  之内此姻对睦施于外亲不对睦亦施于内亲五
  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御鸣和鸾逐水曲
  过军表舞交衢逐禽左六书象形会意指事转注
  假借谐声九数方田粟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
卷五 第 33b 页 WYG0100-0654d.png
  程赢不足旁要
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
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
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刑(弟音/悌)
 注不弟不敬师长造言讹言惑众乱民乱名改作执
 左道以乱政
  疏上言友专施于兄弟此变言弟兼施于师长故
  退在睦姻之下训吴氏曰造言乱民害其六行之
卷五 第 34a 页 WYG0100-0655a.png
  教也六行与此二者相为消长以二者之刑而列
  于八刑之后则六行之教修矣 德与艺皆学士
  大夫之事惟士为能故不可设刑而六行有刑也
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
教之和
 注礼所以节止民之侈伪使其行得中乐所以荡正
 民之情思使其心应和
  疏案乐记云礼者著诚去伪故以礼防万民之伪
卷五 第 34b 页 WYG0100-0655b.png
  而教之使得中正也不覆申射御书数而独申礼
  乐二事但化民以礼乐为急
凡万民之不服教而有狱讼者与有地治者听而断之
其附于刑者归于士(治直吏反/断丁乱反)
 注争罪曰狱争财曰讼有地治者谓乡州及治都鄙
 者也士司寇士师之属司农云与有地治者听而断
 之与其地部界所属吏共听断之
  疏附于五刑则归于士若有小罪则司徒决之训
卷五 第 35a 页 WYG0100-0655c.png
  不服教不服于礼乐之教也
祀五帝奉牛牲羞其肆(肆托历反/司农音四)
 注牛能任载地类也肆进所肆解骨体士丧礼曰肆
 解去蹄
  训奉牛牲谓初牵入时羞其肆豚解也案国语禘
  郊之事则有全烝若然则禘郊之事先全烝始后
  豚解若宗庙之祭则无全烝先豚解次体解也
享先王亦如之
卷五 第 35b 页 WYG0100-0655d.png
  疏享先王不辨祭之大小彼大宗伯四时及禘祫
  六者皆称享亦如之者亦如上祀五帝奉牛牲羞
  其肆不言祭地者祭地之礼与天同
大宾客令野修道委积大丧帅六乡之众庶属其六引
而治其政令大军旅大田役以旗致万民而治其徒庶
之政令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令无节者不行
于天下大荒大札则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征
缓刑(札侧/八反)
卷五 第 36a 页 WYG0100-0656a.png
 注少曰委多曰积皆所以给宾客令遗人使为之也
 众庶所致役也司农云六引谓引丧车索也六乡主
 六引六遂主六绋旗画熊虎者徵众刻日树旗期于
 其下大故谓王崩及寇兵也大荒大凶年大札大疫
 病移民辟灾就贱其有守不可移者则输之榖
  疏大宾客据诸侯来朝大丧谓王丧致万民于王
  门者以待任用也移民通财此谓两事移民谓分
  口往就贱财是米谷也其有留守不得去者贱处
卷五 第 36b 页 WYG0100-0656b.png
  通谷米与之
岁终则令教官正治而致事
 注岁终周季冬也教官其属六十正治明处其文书
 致事上其计簿
正岁令于教官曰各共尔职修乃事以听王命其有不
正则国有常刑
  疏不正谓文书不正直而有滥失训或曰司徒以
  教名官而兼言养何也曰此其所以为教也故于
卷五 第 37a 页 WYG0100-0656c.png
  篇端即以十二教言之而其后法制品节之详莫
  能外焉是故十二教首言礼乐之事则所谓以五
  礼防民伪而教之中以六乐防民情而教之和者
  也以仪辨等则封国立家之制也以俗教安则本
  俗安民之事也以刑教中则八刑纠民之条也以
  誓教恤则荒政保息及相保相受之属也(荒政保/息者君)
  (恤民也相保相/受者民相恤也)以度教节以世事教能则职事之
  颁也(民有职事则因勤苦而爱/惜物力矣故曰以度教节)以贤制爵以庸制
卷五 第 37b 页 WYG0100-0656d.png
  禄则宾兴作人之盛也十二教举其纲以下详其
  目举其纲者以礼乐始详其目者以礼乐终始乎
  礼乐者以教化之本末言之则先本而后末终乎
  礼乐者以功效之浅深言之则由浅而入深礼乐
  据其两端而政以行之刑以防之莫不经纬条理
  于其中焉要之莫非教也曰既有十二教矣又有
  三物何也曰一也得此教之大原而心知其意者
  谓之德务此教之实行而身履其事者谓之行习
卷五 第 38a 页 WYG0100-0657a.png
  此教之文章而通其器数者谓之艺此其所以为
  一也且夫十有二教王者所以觉悟黎蒸三物者
  天子所以登进髦士其用则不同矣曰三物之有
  行与艺也固所以成教化育人材若夫智仁圣义
  忠和则安得而教之而安得而取之曰三代之世
  所以陶淑斯人之事详矣于是有气质清明者出
  于其间故设是科以待之耳固非如行与艺之得
  以即事而考者也曰经言教养之事参差不齐若
卷五 第 38b 页 WYG0100-0657b.png
  前后重复者何也曰王道之始终具矣是故首于
  用天因地之宜中于建国立家之事终于宜民善
  俗之功用天因地则民有资生之利而善心复矣
  建国立家则君知理民之责而政有经矣宜民善
  俗则天下皆得其所人有士人君子之行而教化
  洽矣何为其重复哉若乃其间之或养或教参伍
  错综则因立言之次第设施之先后以求之莫不
  有序存焉故曰司徒一篇教养并行而教即寓于
卷五 第 39a 页 WYG0100-0657c.png
  养者也
小司徒之职掌建邦之教法以稽国中及四郊都鄙之
夫家九比之数以辨其贵贱老幼废疾凡征役之施舍
与其祭祀饮食丧纪之禁令
 注夫家犹言男女也九比者冢宰职出九赋者之人
 数也施当为弛
  疏并言都鄙者司徒是主土地之官故亦兼主采
  地之法辨其贵贱老幼废疾谓别其贵贱老幼废
卷五 第 39b 页 WYG0100-0657d.png
  疾合科役者科役之施舍者贵与老幼废疾不科
  役故言弛也祭祀者谓乡中州祭社党祭禜族祭
  酺饮食者谓若行乡饮酒及族食丧纪者谓若四
  闾为族使之相葬之等禁令者祭祀以下皆有禁
  令不使失礼法训家茂夫叔父云贱谓服公事者
   稽其夫家者总言之也辨其贵贱老幼废疾者
  别言之也疏于祭祀饮食丧纪独举州祭社及乡
  饮酒之属言之者寻常民间之祭祀饮食丧纪礼
卷五 第 40a 页 WYG0100-0658a.png
  法简不须小司徒掌其禁令如疏所言三事其礼
  法多故掌其禁令也
乃颁比法于六乡之大夫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
辇辨其物以岁时入其数以施政教行徵令(畜许六反后/六畜皆同)
  疏比法谓若下经五人为伍五伍为两是也众寡
  据人民六畜马牛羊豕犬鸡车谓革车及大车辇
  人挽行以岁之四时具录其数入小司徒以施政
  教者小司徒所施政教依其数而施行之以行徵
卷五 第 40b 页 WYG0100-0658b.png
  令者以徵索于民及所施政令亦据民物等数而
  行之训家茂夫叔父云施政教者祭祀三者是也
  行徵令者征役与其施舍是也然颁六乡则六遂
  至邦国皆颁之矣故县师职云掌邦国都鄙稍甸
  郊里而辨其夫家人民田莱之数及其六畜车辇
  之稽 辨其物谓辨其可征役者与其施舍者也
及三年则大比大比则受邦国之比要
 注大比谓使天下更简阅民数及其财物也受邦国
卷五 第 41a 页 WYG0100-0658c.png
 之比要亦受乡遂矣要谓其簿
  疏上经颁比法每岁之四时简阅众寡及其物等
  此经三年大比则并天下邦国而言训比要亦谓
  众寡六畜车辇之计簿也乡遂之计簿则岁时入
  之邦国之计簿则三年大比时受之上文言小司
  徒主稽人民之数自乃颁比法至此二条言六乡
  邦国之吏以时各登其数而入之此所谓比也下
  文五人为伍以五相乘即所谓比法也小司徒之
卷五 第 41b 页 WYG0100-0658d.png
  所以稽其数者以欲施政役行禁令不得其数则
  政役必不均禁令必不遍而壅蔽之患起然而其
  数至繁故欲稽之者必以五五纪之而后居为族
  党出为军师人户无隐匿之弊财产有一定之籍
  贫富贵贱不相为病于是案之以施政役则政役
  得其平按之以行禁令则禁令得其治此小司徒
  所以稽其数而辨之六乡邦国之属所以登其数
  而入之也
卷五 第 42a 页 WYG0100-0659a.png
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
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军旅以作田役
以比追胥以令贡职
 注此皆先王所因农事而定军令者也追逐寇也胥
 伺捕盗贼也乡之田制与遂同
  训问都鄙四丘为甸甸六十四井出车一乘甲士
  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不审乡遂车赋则何如曰乡
  遂亦有车但不可见其制六乡一家出一人排门
卷五 第 42b 页 WYG0100-0659b.png
  是兵都鄙七家而出一兵在内者役重而赋轻在
  外者役轻而赋重六军只是六乡之众六遂不与
  六遂亦有军但不可见其数侯国三军亦只是三
  郊之众三遂不与大国三郊次国二郊小国一郊
  蔡季通说车一乘不止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此是轻车用马驰者更有二十五人将重车在后
  用牛载糗粮戈甲衣装见七书如鲁颂公徒三万
  亦具其说矣 又曰遂所以必为沟洫不为井者
卷五 第 43a 页 WYG0100-0659c.png
  以欲起兵数故也五比五邻五伍之后变五为四
  闾四里四两者用四则成百之数复用五则自此
  奇零不齐整矣 丘氏曰司马法曰兵车一乘甲
  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是则一乘七十五人也约
  而言之兵车一乘则三两之数四乘则三卒之数
  百乘则三师之所合五百乘则三军之所合积而
  至于千乘则六军聚焉是则六军之数适足以容
  千乘乃天子宿卫之兵其馀六遂都鄙之兵悉天
卷五 第 43b 页 WYG0100-0659d.png
  子之畿内则为万乘矣诸侯大国则有千乘而三
  乡三军则仅止于五百乘耳
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上地家七人可任
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
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
 注一家男女七人以上则授之以上地所养者众也
 男女五人以下则授之以下地所养者寡也正以七
 人六人五人为率者有夫有妇然后为家自二人以
卷五 第 44a 页 WYG0100-0660a.png
 至于十为九等七五六者为其中可任谓丁强任力
 役之事者出老者一人其馀男女强弱相半其大数
  疏均土地者制上地下地使得均平稽其人民者
  既给土地则据土地计考其人民可任不可任之
  事训上文五伍之法每家只出一人乃正卒也此
  条悉数人民户口而总计其可任者乃羡卒也羡
  卒正卒皆可任者也其贵仕老幼废疾而施舍者
  即通寓于七人六人五人之中盖必先立正卒而
卷五 第 44b 页 WYG0100-0660b.png
  后有以定五伍之制必周知人民然后有以辨可
  任不可任之事此制一定则政役可均禁令可行
  矣
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其馀为羡唯田与追胥竭作
(毋音无羡/钱面反)
  疏六乡以上剂致民一人正卒其馀为羡六遂以
  下剂致民一人正卒一人为羡卒其馀为馀夫
  饶远故也训家一人即五人为伍节其馀为羡即
卷五 第 45a 页 WYG0100-0660c.png
  可任节
凡用众庶则掌其政教与其戒禁听其辞讼施其赏罚
诛其犯命者
  疏凡用众庶则上经所云是也犯命谓若大司马
  群吏听誓于陈前司徒北面以誓之小子斩牲以
  左右徇陈训此条凡用众庶兼正卒羡卒言也
凡国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馀子
 注大事谓戎事大故谓寇灾郑司农云国有大事当
卷五 第 45b 页 WYG0100-0660d.png
 徵召会聚百姓则小司徒召聚之馀子谓羡也
  训此条分正卒羡卒言也
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
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
凡税敛之事
 注此谓造都鄙也采地制井田异于乡遂重立国小
 司徒为经之立其五沟五涂之界井牧者春秋傅所
 谓井衍沃牧隰皋者也隰皋之地九夫为牧二牧而
卷五 第 46a 页 WYG0100-0661a.png
 当一井今造都鄙授民田有不易有一易有再易通
 率二而当一是之谓井牧昔夏小康在虞思有田一
 成有众一旅一旅之众而田一成则井牧之法先古
 然矣九夫为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此制小
 司徒经之匠人为之沟洫相包乃成耳邑丘之属相
 连比以出田税沟洫为除水害四井为邑方二里四
 邑为丘方四里四丘为甸甸之言乘也读如衷甸之
 甸甸方八里旁加一里则方十里为一成积百井九
卷五 第 46b 页 WYG0100-0661b.png
 百夫其中六十四井五百七十六夫出田税三十六
 井三百二十四夫治洫四甸为县方二十里四县为
 都方四十里四都方八十里旁加十里乃得方百里
 为一同也积万井九万夫其四千九十六井三万六
 千八百六十四夫出田税二千三百四井二万七百
 三十六夫治洫三千六百井三万二千四百夫治浍
 井田之法备于一同今止于都者采地食者皆四之
 一其制三等百里之国凡四都一都之田税入于王
卷五 第 47a 页 WYG0100-0661c.png
 五十里之国凡四县一县之田税入于王二十五里
 之国凡四甸一甸之田税入于王地事谓农牧衡虞
 也贡谓九榖山泽之材也赋谓出车徒给繇役也司
 马法曰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
 三为井井十为通通为匹马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
 通十为成成百井三百家革车一乘士十人徒二十
 人十成为终终千井三千家革车十乘士百人徒二
 百人十终为同同方百里万井三万家革车百乘士
卷五 第 47b 页 WYG0100-0661d.png
 千人徒二千人
  疏井牧其田野者次田二牧当上地一井授民田
  之时上地不易家百亩中地一易家二百亩下地
  再易家三百亩通率三家受六夫之地一家受二
  夫与牧地同故云井牧其田野郑知此谓造都鄙
  者乡遂公邑之中皆为沟洫之法此经为井田之
  法故知谓造都鄙也云采地制井田异于乡遂虽
  不言异于公邑公邑亦与遂同云九夫为井方一
卷五 第 48a 页 WYG0100-0662a.png
  里九夫所治之田者郑据地有九夫而言非谓有九家也
  治沟洫者皆不出税独言治洫者据外而言其实治沟亦
  不出税总在六十四井之内以洫言之矣云甸之言乘者
  欲见甸中出长毂一乘云采地食者皆四之一者案上诸
  男之地亦四之一故云采地食者皆四之一也云其制三
  等者谓家邑小都大都云赋谓出车徒给繇役者以采
  地无赋入天子之法故以赋为军赋解之太宰九赋有
  家稍邦县邦都之赋者谓三等采地外有公邑赋入王
卷五 第 48b 页 WYG0100-0662b.png
  家但公邑无名故举三等之号以表之耳司马法
  云井十为通通为匹马者井有九夫十井为九十
  夫之地宫室涂巷三分去一唯有六十夫地在不
  易一易再易通率三夫受六夫之地三十夫受六
  十夫之地唯三十家使出马一匹也云士一人徒
  二人者三十家出三人士谓甲士徒谓步卒此谓
  天子畿内采地法郑注论语道千乘之国亦引司
  马法革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彼是畿
卷五 第 49a 页 WYG0100-0662c.png
  外邦国法也凡出军之法先六乡赋不止次出六
  遂赋犹不止徵兵于公邑及三等采赋犹不止乃
  徵兵于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此军
  等皆出于乡遂赋犹不止则诸侯有遍境出之法
  则千乘之赋是也训问古以百步为亩今如何曰
  今以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当今四十一亩 丰
  镐去洛邑三百里长安所管六百里王畿千里亦
  有横长处非若今世之为图画方也恐井田之制
卷五 第 49b 页 WYG0100-0662d.png
  亦是类此不可执画方之图以定之 丘氏曰甸
  方八里旁加一里则方十里为一成积百井其中
  六十四井为田其三十六井则山川城郭方八十
  里旁加十里则方百里为一同积万井其中六千
  四百井为田而三千六百井为山川城郭以四数
  之言田之实数司马法以十数之兼山川城池而
  言也 附录畿内大夫采地二十五里三分去一
  除八里有奇为山川城郭馀十六里为实田正合
卷五 第 50a 页 WYG0100-0663a.png
  此经一县之里数卿采地五十里三分去一除十
  七里为山川城郭馀三十里为实田正合此经小
  都之里数公采地百里除山川城郭三十馀里馀
  六十四里合大都实田之里数盖周公造都鄙惟
  计实田不通言封域大小故大司徒造都鄙而曰
  以其室数制之也
乃分地域而辨其守施其职而平其政(政依注/音征)
 注分地域谓建邦国造都鄙制乡遂也
卷五 第 50b 页 WYG0100-0663b.png
  训附录此条属上文皆是造都鄙之事即都鄙夫
  家之比法也分地域即大司徒之制其地域而封
  沟之也辨其守施其职平其政即大司徒之分地
  职奠地守制地贡也大司徒以立家为义故先言
  制地而后及授田小司徒以比法为重故先言田
  野而后及分地也
凡小祭祀奉牛牲羞其肆(肆托/历反)
 注小祭祀王玄冕所祭
卷五 第 51a 页 WYG0100-0663c.png
  疏案司服职云群小祀则玄冕彼注云小祭祀林
  泽百物其于天神亦有小祀则风师雨师之等小
  祭祀既用牛则王之祭祀无不用牛者
小宾客令野修道委积
 注小宾客诸侯之使臣
  疏大司徒注令令遗人此虽无注亦与彼同
大军旅帅其众庶小军旅巡役治其政令
 注帅帅而致于大司徒巡役小力役之事则巡行之
卷五 第 51b 页 WYG0100-0663d.png
大丧帅邦役治其政教
 注丧役正棺引窆复土
  疏注解经丧役不据初死以其初死所役无多故
  据葬时而言正棺谓七月而葬朝庙之时正棺于
  庙引谓葬时引柩窆谓下棺于坎天子六绋四碑
  背碑挽引而下棺复土者掘坎之时掘土向外下
  棺之后反覆此土以为丘陵
凡建邦国立其社稷正其畿疆之封
卷五 第 52a 页 WYG0100-0664a.png
  疏邦国谓畿外诸侯邦国立其社稷者诸侯亦有
  三社三稷谓国社侯社胜国之社皆有稷配之言
  立其社稷谓以文书法度与之不可国国身往也
  正其畿疆者谓九畿畿上皆有疆界封树以为阻
  固
凡民讼以地比正之地讼以图正之
 注郑司农云以田畔所与比正断其讼地讼争疆界
 者图谓邦国本图
卷五 第 52b 页 WYG0100-0664b.png
  疏民讼谓六乡之民有争讼者是非难辨故以地
  之比邻知其是非者共正断其讼言图为邦国本
  图者凡量地以制邑初封量之时即有地图在于
  官府民有讼者即以此图正之训建国次在小祭
  祀以下之后者小祭祀以下皆所以令乡遂者也
  故因言之
岁终则考其属官之治成而诛赏令群吏正要会而致
(治直吏反/下文同)
卷五 第 53a 页 WYG0100-0664c.png
 注治成治事之计
正岁则帅其属而观教法之象徇以木铎曰不用法者
国有常刑令群吏宪禁令脩法纠职以待邦治
  疏待邦治者待国家有治则供之
及大比六乡四郊之吏平教治正政事考夫屋及其众
寡六畜兵器以待政令
  疏言及大比者亦是三年大校比户口训附录夫
  屋即夫家也注疏以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三三相
卷五 第 53b 页 WYG0100-0664d.png
  保不得隐误解之然六乡无九夫之制难以相通
  上文颁比法于六卿使各登其数而岁入之此则
  三年大比受其比要而平之正之考之也大比六
  乡则甸稍县都邦国亦大比之矣故县师职云三
  年大比则以考群吏而以诏废置
 
 
 周礼纂训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