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十七
卷八十七 第 1a 页 WYG0789-0298b.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新法算书卷八十七  明 徐光启等 撰
  测量全义叙目
   测量全义十卷前九卷属法原后一卷属法器法
   原者法之所以然也凡事不明于所以然则其已
   然者茫茫不知所来其当然者昧昧不知所往即
   使沿其流齐其末穷智极虑求法之确然不易弗
   可得已况天之高星辰之远历数之赜且隐也而
   不究其原可乎旋观往代如二十一史所载汉以
卷八十七 第 1b 页 WYG0789-0298c.png
   后诸家之历详矣大都专求法数罕言名理即才
   士间出亦各窥一二莫睹大全杂以易卦乐律益
   增迷瞀何怪乎千八百年而未有定法也夫历法
   之原有二其一则象纬之原也天事也其一则推
   测之原也人事也象纬之原如测天约说所论百
   中之一二耳其他散见于七政本论会而通之聊
   足著明矣此书所论则推测之原也古今言推测
   者又有二其可以形察可以度审者谓之叀术不
   可以形察不可以度审者谓之缀术此所论者又
卷八十七 第 2a 页 WYG0789-0298d.png
   缀术也缀术之用又有二其一总物以为度论其
   几何大曰量法也其一截物以为数论其几何众
   曰算法也历象之家兼用二法如鸟之傅两翼也
   则无所不可之矣凡几何之属有四曰点曰线曰
   面曰体点引为线线展为面面积为体究此四者
   诸有形有质之物细若纤芥钜若大圜悉可极其
   数而尽其变所以能范围不过曲成不遗也点不
   可为度线不可为形必三线交始成三角形焉凡
   度与数不用此形即巧历无从布算故三角者虽
卷八十七 第 2b 页 WYG0789-0299a.png
   形体之始基实测量之纲要诸卷中当首论者此
   也凡言度数必通大小通近远者也三角形繇两
   视线一径线径线者所测物之广也径之两端出
   两直线入交于目睛之最中而成形如分寸咫尺
   为近小之形乃至大圜七政为远大之形形绝不
   等然其为三角等则比例必等因而用小推大用
   近推远亡不合者故曰通大小通远近也夫学难
   者必自近也学微者必自显也最难且微莫如天
   之三光最易且显莫如地之百物次卷所测测地
卷八十七 第 3a 页 WYG0789-0299b.png
   与物以此故也然而测一物之高一山之高与测
   日月星辰去地之高也无以异则亦通大小通远
   近者也其次进而测面面者平方平圆之类其变
   不可胜穷也然而测物之面与测地景之面测日
   月星之面其理一也又进而测体体者立方立圆
   之类其变不可胜穷也然而测物之容与测地之
   容日月星之容其理一也是皆远近大小通焉者
   也既曰通焉而不言远大先言近小者则所以习
   之也习之奈何习手与目以求其贯也习心与意
卷八十七 第 3b 页 WYG0789-0299c.png
   以求其信也不习不贯未有能信者也习且贯未
   有不信者也故习小习近言远大者之所求也夫
   论度数至于测体深矣微矣然而皆平面直线也
   天则圆体其面圆面其线曲线也测圆面之难十
   倍平面测曲线之难十倍直线盖圆与曲谓之弧
   而测弧无法于无法中求有法其势不得不难世
   有传弧矢算术测圆术者皆非术也其本术稍见
   于大测其为数则割圆八线表而此书第七至第
   九则言其理与法也盖以弧背求弦矢用测曲线
卷八十七 第 4a 页 WYG0789-0299d.png
   三角形展转推求展转变易凡周天众规相交
   相距所以经纬七政运行四时推迁运会者上
   下百千万年可知也诸天诸曜种种运行悉无
   一定之法其为纷赜莫可胜原此弧弦诸法则
   何以能追求至尽乎盖所论者非诸曜自行之
   度数而宗动天之度数也宗动者不依七政而
   能为七政之准则历家谓之天元道天元极天
   元分至终古无变易也因此推步是以有恒御
   无恒历家之立法最难在此其用法最易亦在
卷八十七 第 4b 页 WYG0789-0300a.png
   此矣终之以法器何也曰器之用大矣智者非
   器不作明者非器不述差者非器不改合者非
   器不验教者非器无以措其辞学者非器莫能
   领其意巧者非器未繇见其长拙者非器有所
   匿其短是以唐虞钦若首在玑衡历代以还屡
   更其制据今所有则浑天仪简仪立运仪浑天
   象四器也而年逾数百久阙缮治地址倾垫枢
   轴锈蚀浑天一仪不复运动简仪立运犹似堪
   用复少黄道规环且测候多端止凭一器架柱
卷八十七 第 5a 页 WYG0789-0300b.png
   森列多成映蔽均赋辰度尚未精密刻定宿度
   则又元时所测非今测也此卷中分列诸器择
   其最急略有五种曰测高仪曰距度仪曰地平
   经纬仪曰赤道经纬仪曰黄道经纬仪有此诸
   仪相袭并用彼碍则此通可以无求不得矣更
   求密测责以分秒无差则一式又须三器三器
   俱列用相参较三测并合则制器精工安置如
   式测验得法灼然具见矣有不合者可以推究
   病源更求釐正釐正之后测复参差则择其同
卷八十七 第 5b 页 WYG0789-0300c.png
   者用之若止据一器有得即真乌从知其然不
   然可不可乎且旧仪大环径止五尺二寸度止
   十分今拟新式用半径者六尺则三倍大也度
   得百分则十倍细也用全径亦六尺度可六十
   分亦六倍细也夫今之改宪欲求倍胜于古非
   倍胜之器谅无从得之矣或疑法器重大取数
   复多即用物必奢是又不然今之旧仪不能揣
   知轻重大都唐宋以来考诸史志约略相等宋
   史言东都浑仪四座每座约铜二万馀斤今拟
卷八十七 第 6a 页 WYG0789-0300d.png
   诸式槩从轻省若得宋元一仪之费足以尽
   造诸器有馀矣且每式三器诚不可少若宛
   转相就则经纬仪可以得距地平仪可以得
   高一倍本数亦能通用或五大既全稍从狭
   小以为副贰兼用精铁以省铜材固无不可
   则所计一仪之费尚可损其半也惟是旧仪
   欲将脩改则一器止堪一用其脩改之费恐
   过于造作计不当为之耳惟浑天象止以测
   到度分量度经纬在于施用未为关切今体
卷八十七 第 6b 页 WYG0789-0301a.png
   制完美无烦再造矣
 界说二十三则
 第一界
正弧全圈四分之一或大焉或小焉
     如图甲乙丁为全圈之半乙丙丁为四分之
     一是名一象限九十度正弧之大无过于此
     若甲乙丙则大于象限丙丁则小于象限但
 小者皆名正弧而大者则名过弧
 第二界
卷八十七 第 7a 页 WYG0789-0301b.png
馀弧正弧之剩分
       如庚己正弧庚乙为馀弧是正小于己
       乙也如庚丁过弧则大于丁乙而庚乙
       为过弧之馀弧也
 第三界
通弦者通弧之相当线分圈为两分(相当线亦/名对线)
 如庚丙线与庚乙丙弧相当又与庚己子丙弧相当
 第四界
圈内线极大过心者为圈径
卷八十七 第 7b 页 WYG0789-0301c.png
 如己戊丁是
 第五界
正弦弦之半
 如丙甲庚弦半之为丙甲正弦当丙乙弧又丙辛子弦
 半之为丙辛正弦当丙丁弧或曰正弦者从圈上一点
 作垂线至己丁径上则丙辛为丙丁弧相当之正弦
 第六界
馀弦馀弧之正弦
 如丁丙正弧则丙乙其馀弧丙甲为丙乙之正弦丙丁
卷八十七 第 8a 页 WYG0789-0301d.png
 之馀弦
 第七界
倒弦者馀弦与半径之较亦名矢
       如丙甲馀弦与辛戊线等以辛戊减丁
       戊半径存辛丁为丙丁弧之倒弦亦为
       丙丁弧之矢
 第八界
全弦径之半象限弧之正弦
 第九界
卷八十七 第 8b 页 WYG0789-0302a.png
直线角在圈心或大或小皆居对弧两腰间(相当弧亦/曰对弧)
     如丙戊丁角在戊心向丙丁正弧则角生于
     丙戊丁戊两腰间
 
 第十界
馀角者馀弧之正角(对角亦名正角/亦名相当角)
 如丙戊乙角为丙丁正弧之馀角即丙乙馀弧之正角
 第十一界
切线者圈径界之垂线亦名切圈线在圈外(如下界之/丙甲线)
卷八十七 第 9a 页 WYG0789-0302b.png
 第十二界
割线者直角之对线亦名交线亦名截线在圈之内外
      如甲戊丙形甲直角(凡言甲角当九/十度弧之直角)戊为
      心丙戊交圈于乙割线也此线限心上角
 限甲乙弧则角与弧胥生于甲戊戊丙两腰间又曰正
 割线者正弧之割线如甲乙正弧则戊丙正割线也
 第十三界
馀切线者馀弧之切线
 第十四界
卷八十七 第 9b 页 WYG0789-0302c.png
馀割线者馀弧之割线
      如戊丁馀弧乙己为割线是甲戊弧之馀
      割线
 第十五界
全圈三百六十度半径之全数十万平分(或用一万或用/百万千万皆可)
 第十六界
设弧者任取全圈之一分(凡言设者先有定数/也或称有或称得)
      如甲戊丙角形戊为心甲乙丁其象限弧
      也取甲乙一分四十度则甲乙为设弧也
卷八十七 第 10a 页 WYG0789-0302d.png
 第十七界
设角者设弧之角
      如戊心甲戊戊乙两腰弧甲乙则因弧而
      称甲戊乙角言角之度分即对弧之度分
 第十八界
设正弦
      如丁戊半径十万分先言丙辛若干分则
      所设丙丁弧之正弦
 
卷八十七 第 10b 页 WYG0789-0303a.png
 第十九界
设切线
      如甲乙全数先言甲丙若干数则所设切
      线
 第二十界
设割线
      如甲乙全数先言乙丙若干数则所设割
      线
 第二十一界
卷八十七 第 11a 页 WYG0789-0303b.png
设边线
      如甲乙丙角形先言甲乙四丈或乙丙五
      丈或甲丙三丈俱所设边线
 第二十二界
方数者方形边自乘之数
 如正方边四自之得一十六方之各边俱等
 方形根者开方所得方形一边之数
 第二十三界
平形有方有矩(方者直角方形矩/者矩内直角形)
卷八十七 第 11b 页 WYG0789-0303c.png
 矩形边两两自相等有一边有实用算得所求他边开
 方法有本论本书今别撮为图欲求根一简即得省布
 算焉简法见筹算
  测量全义卷一
 第一题
通弦与通弧正弦与正弧比例等(比例等后/省曰若)
      解曰有己庚乙丙丁圈其通径己戊丁戊
      上作乙戊垂线别作庚甲丙线与己丁平
      行则庚甲丙为庚乙丙通弧之对弦题言
卷八十七 第 12a 页 WYG0789-0303d.png
 庚甲丙通弦与庚乙丙通弧之比例若丙甲正弦与乙
 丙正弧
 论曰戊心上垂线作直角平分庚乙丙弧则庚甲戊丙
 甲戊两角形等何者庚戊丙戊从心至界等甲两旁直
 角等甲戊同边则两形必等两角之对弧亦等(几何三/卷二十)
 (六/)故庚甲丙偕庚乙丙两全与丙甲偕丙乙两半比例
 等
 第二题
圈内正弧等正弦亦等反之正弦等正弧亦等
卷八十七 第 12b 页 WYG0789-0304a.png
      解曰有全圈丁丙乙寅己丁寅为径设丁
      丙乙寅两正弧等从丙从乙作丙戊乙己
      两垂线截径于辛于壬作直角平分两弦
 (三卷/第三)亦平分丙丁戊乙寅己两弧(三卷/三十)是丙丁丁戊偕
 乙寅寅己之各两半与丙丁戊偕乙寅己之两全比例
 等则其弦丙辛戊乙壬己之两全与丙辛辛戊偕乙壬
 壬己之各两半比例亦等题言丁丙乙寅两正弧既等
 则丙辛乙壬两正弦必等
 论曰丙丁与乙寅两弧既等则作丙庚乙庚自心至界
卷八十七 第 13a 页 WYG0789-0304b.png
 之两等线得丙庚丁角与乙庚寅角等(三卷二/十七)丙辛庚
 与乙壬庚两直角亦等而丙辛庚乙壬庚两三角形必
 等故丙辛乙壬两正弦必等反之丙辛与乙壬丙庚与
      乙庚各等丙辛庚乙壬庚两直角等则丙
      庚辛乙庚壬两角亦等(一卷/第八)而丙丁乙寅
      两对弧必等(三卷第/二十六)
 第三题
圈之内大弧大弦小弧小弦反之大弦大弧小弦小弧各
 相对
卷八十七 第 13b 页 WYG0789-0304c.png
      解曰甲乙丙丁圈甲己大弧丙庚小弧题言己
      卯弦大于庚寅弦
      论曰试取甲辛弧与丙庚弧等从庚乙己辛各
 作垂线过甲丙径至于丑于丁于癸于子其庚寅辛壬两半
 等(本卷/二)即庚丑辛子两全亦等(三卷/第三)己癸近心大于辛子(三/卷)
 (十/五)是全大于其全也(五卷/十五)己卯视辛壬半不大于其半乎
 次论曰试截卯己于午与庚寅等午上作垂线至辛与
 丙甲径平行午卯庚寅既等自与辛壬等(皆在两平/行线内)
 辛丙庚两弧亦等己甲全弧大于辛甲分弧己卯大弦
卷八十七 第 14a 页 WYG0789-0304d.png
 必大于辛壬小弦是大弦对大弧小弦对小弧也
 第四题
圈径截弦亦截弧任分弦之两分与两弧之正弦各相似
      解曰有圈径乙辛截丙丁通弦于己截丙
      乙丁通弧于乙其丙乙乙丁两分弧之各
      正弦为丙甲戊丁题言丙己己丁两分弦
 与甲丙戊丁两正弦比例等
 论曰丙甲己丁戊己两角形相似何者两形有相等之
 己交角有相等之两直角即丁角与丙角必等(一卷三/十二)
卷八十七 第 14b 页 WYG0789-0305a.png
 是形与形边与边俱相似而丙己己丁两分弦之比例
 与丙甲丁戊两正弦自相似
 第五题(三支/)
三不等角形作垂线任分底为二其大分依大边大边上
 方大于小边上方其较为底全线偕分馀线矩内形
      先解曰丁乙丙角形三边不等丁乙小丁
      丙次之乙丙大为底(凡边大/者为底)从丁角作垂
      线至底题言分底为二者谓垂线之甲点
      在形内盖乙丙边大即对角之乙丁丙角
卷八十七 第 15a 页 WYG0789-0305b.png
 亦大乙丙两角必小如谓点在形外即以乙丙边引长
 于己而令己作直角将丁己乙三角形内有丁乙己钝
 角(甲乙丁为/锐角故也)又有己直角是两角大于两直角也可乎
 次解曰丁甲垂线任分乙丙底题言甲丙大分依丁丙
 大边
      论曰丁丙边既大于丁乙边即其上方形
      亦大而丁丙上方与甲丁甲丙上两方并
      等(一卷四/十七)则甲丁甲丙两边并亦大于甲
      丁甲乙两边并试减同用之甲丁则所存
卷八十七 第 15b 页 WYG0789-0305c.png
 甲丙亦大于甲乙是甲丙大分依丁丙大边也
 三解曰丁丙方大于丁乙方其较乙丙偕戊丙矩内形
 论曰试截甲戊与甲乙等其乙戊线平分于甲有引增
 戊丙线则乙丙偕戊丙矩内形及甲戊上方形并与甲
 丙上方形等(二卷/第六)次各加一甲丁上方形则乙丙偕戊
 丙矩内形及乙甲(即甲/戊也)甲丁上两方形或丁乙上方形
 (乙甲甲丁两方并与/丁乙方等一卷四七)与甲丙甲丁上两方并或丁丙上
 方形俱等夫丁乙上方形内有甲乙甲丁上两方形独
 少乙丙偕戊丙矩内形则丁丙上方大于丁乙上方形
卷八十七 第 16a 页 WYG0789-0305d.png
 之较为乙丙偕戊丙矩内形
 第六题(四支/)
三不等角形从角作垂线任分底为二知其边数即知各
 分数
     解曰同前图乙甲甲戊等戊丙为任分之较
     法曰丁乙丁丙上两方之实相减馀者以底
     数而一得戊丙以减底数馀者半之得乙甲
 小分如丁丙十五丁乙十乙丙底十八丁丙自之得二百二
 十五丁乙自之得一百相减存一百二十五以底十八为法
卷八十七 第 16b 页 WYG0789-0306a.png
 而一得六又十八之十七戊丙也以减十八存十一又十八之
 一乙戊也半之得五又三十六之十九乙甲也
 次解曰依二卷十三题乙丙为两锐角则丁丙上方小于
 丁乙乙丙上两方其较为乙丙偕乙甲矩内形二
 法曰用前数乙丁一百乙丙三百二十四两方形并为
 四百二十四减去丁丙方形之数二百二十五存一百
 九十九为实底数一十八为法而一得乙甲之数约之
 为五又三十六之十九者二
 三解曰以丁大角为心丁乙小边为界作全圈截丁丙
卷八十七 第 17a 页 WYG0789-0306b.png
 于己乙丙于戊丁丙引长于辛丁乙丁辛两半径等则
 辛丙偕己丙与乙丙偕戊丙两矩内形等(三卷三/十六)乙甲
 甲戊又等(三卷/三)丙乙大边有戊丙分在圈外
      法曰用前数丁丙十五加丁乙十或丁辛
      得辛丙二十五丁己与丁乙等则辛己径
      为二十以己丙五乘辛丙得一百二十五
      为实乙丙十八为法而一得六又十八之
 十七为戊丙有戊丙得乙戊平分乙戊得乙甲
 四解曰以丁大角为心丁丙大边为界作全圈乙丙底引
卷八十七 第 17b 页 WYG0789-0306c.png
 长于戊丁乙边引长于庚于己即庚乙乙己矩内形与丙
      乙乙戊矩内形等(三卷三/十五)丙甲甲戊既等庚丁
      丁丙亦等庚乙边二十五丁丙丁乙两边并亦
      二十五丁己丁丙各十五减丁乙十存乙己五
 与庚乙相乘得一百二十五为实乙丙十八为法而一得六
 有奇为戊乙以加乙丙十八得戊丙平分得丙甲
 第七题
断比例之四率以三推一名三率法
 解曰四几何为两比例等先有三推得第四或同类或
卷八十七 第 18a 页 WYG0789-0306d.png
 异类其前其后不得更易用反理亦用转理列第一第
 二第三率即可推第四率依七卷十九题中率相乘与
 首尾两率相乘得数等故二三相乘为实第一为法而
 一得四率也昔人因其用大算家必需称为全法焉(同/类)
 (异类反理转理/俱见几何四卷)
 第八题
三边直角形锐角为心底为界作象限圈半径为全数在
 心角对边为其弧之正弦其旁为正弧之馀馀弧之正
 解曰如前图甲乙丙直角形乙锐角为心乙丙底为界
卷八十七 第 18b 页 WYG0789-0307a.png
      作丁己象限圈引乙甲边于丁从心作乙
      己垂线题言甲直角乙丙为对边作全数
      (本界/说八)丙甲边为在心角之对边即丁丙弧
 之正弦(本界/说五)而甲乙边为丁丙正弧之馀弦为丙己馀
 弧之正弦所以然者试从丙作丙戊与甲乙平行甲直
 角丙戊乙亦直角则丙戊甲乙两线等(一卷三/十四)丙己弧
      为丁丙正弧之馀弧丙戊为丙己馀弧之
      正弦为丁丙正弧之馀弦(甲乙/同)
      又如后图用锐角丙为心乙为界则乙甲
卷八十七 第 19a 页 WYG0789-0307b.png
 为丙角之对边为乙丁正弧之正弦甲丙其馀弦(乙戊/同)
 第九题
三角形边与边之比例若各对角之正弦
      解曰题一言直角形依前论各边为对角
      之正弦在心角与正弧与正弦俱同理则
      弧与弧弦与弦角与角其比例俱等二言
      三边等即三角俱等(一卷/五)角之正弦亦等
      则边与边皆若角与角三言己乙丙杂角
 形三边形不等则以己乙小边引长于丁为乙丁与己
卷八十七 第 19b 页 WYG0789-0307c.png
 丙等丙为心己为界作己庚弧又乙为心丁为界作丁
 戊弧末作丁辛甲己两垂线至乙丙底
 论曰丁辛乙甲己乙两直角形之丁辛甲己平行同用
 乙角即各边俱相似(六卷/四)则乙丁与乙辛若乙己与乙
 甲又先设乙丁己丙等是丙己边与丁辛若己乙边与
 甲己也夫丁辛为乙角之正弦甲己为丙角之正弦更
 之则丙己边与己乙边若乙角正弦之丁辛与丙角正
 弦之甲己也
 第十题
卷八十七 第 20a 页 WYG0789-0307d.png
有三角即有三边之比例
 解曰直角形设一锐角自有其二(一卷三/十二)三边等形设
 一边自有其三两边等形有腰间角以减两直角平分
 其较自得底上角杂角形有两角并以减两直角其较
 为第三角(杂角者总直钝锐也/下文以直角为例)如乙角四十二度查正
      弦得六六九一三丙角四十八度得七四
      三一四则丙甲边与乙甲边若六六九一
      三与七四三一四约之为三十三与三十
 七有奇也其乙丙与丙甲若全数与乙角之正弦六六
卷八十七 第 20b 页 WYG0789-0308a.png
 九一三也钝角同理
 第十一题
三角形有设角之比例即有各角之几何
 解曰乙丙丁角形丁角与乙角若三与四乙角与丙角
 若四与六题言可得各角之几何
      论曰三几何分之有比例并之亦有比例
      (五卷/十八)乙丙丁三角并得十三其与丙若十
      三与六与丁若十三与三与乙若十三与
 四
卷八十七 第 21a 页 WYG0789-0308b.png
 如求每角几度则用三率法三角并为第一两直角并
 一百八十为第二每角之分数为第三推之得第四
 
 
 或用四卷八题之法三与四四与六四数横列之以第
 一第三相乘所得为第一率以第二第三相乘所得为
 第二以第三第四相乘所得为第三(再用/前法)又如乙与丙
 若三与四丙与丁若五与六列数如图
卷八十七 第 21b 页 WYG0789-0308c.png
 
 
 
 第十二题 论直角三边 (四支/)
三角形有锐角及直角之对边求馀边
      一法曰置弦(三角形之弦直/角之对边也)如乙丙二丈
      五尺乙角三十六度五十二分丙角必五
      十三度○八分求丙甲边以乙角为心作
卷八十七 第 22a 页 WYG0789-0308d.png
 丁丙戊象限弧则乙丙全数也丙甲边乙角之正弦也
  一率甲直角之全数十万
  二率丙乙边外数二十五尺(言内者八线表数言外者/今所求得数如丈尺等)
  三率乙角(三十/六)一度五十二分  或用丙角五十三度
   正弦内数五九九九五    其正弦内数八○○○三
  四率得一四九九约得一丈四尺  四率得二丈
   为甲丙边外数     为甲乙边外数
 用加减法
  凡全数为第一率如置十万即第二第三率之数进
卷八十七 第 22b 页 WYG0789-0309a.png
  为万加○若过万则退位两率各当正弦向各表上
  取其弧两弧并而相减求总存两弧之各馀弦若总
  数过九十者两馀弦相加其半为第四率总数不过
  九十者两馀弦相减所存半之为第四率
  如全数与二十五若五九九九五与所求数法二十
  五作二万五千正弦表取其弧得十四度二十九分
  查第三率得三十六度五十二分两弧并得五十度
  二十分其馀弦为六三八三三相减存二十二度二
  十四分其馀弦九二四五五两馀弦之较二八六二
卷八十七 第 23a 页 WYG0789-0309b.png
  三半之得一四三一为第四率与三率乘除所得同
 用切割两线
       二法曰丙乙角为心甲为界作甲戊己
       弧截乙丙于戊则乙甲边全数也甲丙
       乙角之切线也乙丙乙角之割线也有
  乙设角即有其切线与割线而求甲乙边则乙角之
  割线与乙丙(外/)若乙甲全数与乙甲(外/)又求甲丙边
  则乙角之割线与乙角之切线若乙丙(外/)与丙甲(外/)
 一乙角三十六度五十二分之割线三四九九五
卷八十七 第 23b 页 WYG0789-0309c.png
 二乙丙外边二十五  或二乙角之切线七四九九一
 三全数十万     ○三乙丙外边二十五
 四得二十为外甲乙边  四得十五为外甲丙边
       三法曰设直角傍之一边如乙丙甲角
       五十三度八分用正弦则乙丙为全数
       其法为丙角之正弦与乙甲外数若甲
  直角之全数与乙丙底外数
  丙角五十三度八分之正弦八○○○三
  乙甲边外数二十
卷八十七 第 24a 页 WYG0789-0309d.png
  乙丙全数十万    乙角之正弦五九九九五
  得二十五强即乙丙底外数  得一十五强乃甲丙边外数
 用割切二线
       四法曰设乙甲边与乙角则甲乙全(内/数)
       与其外数若乙丙割线(内/数)与其外数或
       若甲丙切线(内/数)与其外数底与边俱得
  乙甲全数十万
  乙甲边数二十
  乙角割线内数一二四九九五  乙角切线内数七四九九一
卷八十七 第 24b 页 WYG0789-0310a.png
  得二十五强即乙丙外数  得一十五强即甲丙外数
 第十三题(三支/)
有两边求馀边又求其角
      一支两边在直角之傍
      一法曰先求边用勾股法两边数自之并
 而开方得直角之对边(一卷四/十七)次以边求其角因角与
 角之比例若边与边用正弦数为丙乙边之外数与甲
 角之全数若丙甲边外数与乙角之正弦亦若甲乙边
 外数与丙角之正弦
卷八十七 第 25a 页 WYG0789-0310b.png
  丙乙外数五
  全十万
  甲乙外数三    甲丙边外数四
 
 用剖切线
      二法曰丙锐角为心丙甲为全数甲乙
      其切线丙乙割线也先求角则甲丙边
  外数与全数若甲乙边外数与丙角之切线
  丙甲外数四
卷八十七 第 25b 页 WYG0789-0310c.png
  全十万
  甲乙边外数三
  得七五○○○为丙角之切线查得三十六度五十二分
 有丙角自有乙角而求丙乙边则全数与甲丙外数若
 丙角之交线与丙乙外数
  全十万
  甲丙外数四
  丙角交线一二五○二二
  得五为丙乙边外数
卷八十七 第 26a 页 WYG0789-0310d.png
 二支一边为直角之对一边在直角之傍
 三法曰先用勾股法两设边各自之相减馀开方得所
 求边有边求角则角与角之比例若边与边
      四法曰不用开方用第一支求角法有二
      边即有对角之数次求边则丙乙全数与
      丙乙外数若乙角之正弦与丙甲外数
  全数十万
  乙丙外数五
  乙角之正弦八○○○三
卷八十七 第 26b 页 WYG0789-0311a.png
  得四为甲丙边外数
 用割切两线
       五法曰求角用乙角之割线则乙甲外
       数与全数若乙丙外数与乙丙内数内
       乙丙者乙角之割线也
  乙甲边外数三
  全数十万
  乙丙外数五
  得一六六六六六为乙角之割线查得五十三度五十二分(丙角三十六/度○八分)
卷八十七 第 27a 页 WYG0789-0311b.png
 六法曰求边用乙角之切线则乙甲内全数与乙甲外
 数若乙角之切线与甲丙外数
  乙甲内全数十万  或乙角之割线一六六六七九
  甲乙外数三     乙角之切线一三三三四九
  乙角之切线一三三三四九   乙丙边外数五
  得四为甲丙边外数  得四为甲丙边外数
 又问有一边及两边之比例馀边几何
     法曰设一边与第二边有比例或大或小则
     以大比例为前数为第一率设边数为二率
卷八十七 第 27b 页 WYG0789-0311c.png
 比例之后数为三率用三率法得四率为第三边之数
 次用勾股法求第三边如乙甲一丈乙甲与甲丙若二
 十与二十五得甲丙一丈二尺五寸次用开方求之
 又问设两边总之较问各边若干此测量不常用见勾
 股索隐
     又增题 三边直角形设两腰以求角
     法曰设甲乙七十五甲丙百则以乙丙底平
     分于丁作丁戊垂线交丙甲腰于戊从戊至
     乙角作戊乙线是与戊丙等(一卷/十)次以戊为
卷八十七 第 28a 页 WYG0789-0311d.png
     心乙为界作丙乙己半圈丙甲腰引长至己
     即乙甲为丙甲甲己之中比例线(六卷/十三)是乙
     甲上方形与丙甲甲己矩内形等次以乙甲
     边自之以丙甲边而一得甲己知丙己径之
 数即知丙戊及戊乙半径之数用三率法外戊乙与全
 数若外乙甲与乙戊甲角之正弦夫乙戊甲在心角也
 丙在弧角也弧角半于心角则因乙(戊/甲)角得丙角(三卷/二十)
 (题/)
 甲乙七十五自之五千六百二十五甲丙百而一得五
卷八十七 第 28b 页 WYG0789-0312a.png
 十六又四之一与丙甲并得一百五十六又四之一即
 丙己半之得七十八又八之一即丙戊半径
  戊丙七八又八之一
  全十万
  甲乙七五
  乙己弧正弦九六○○○
  查得七十三度二十二分半之得三十六度四十一
  分用切线甲丙全数也丙甲为丙乙甲角之切线则
  甲丙一率也全数二率也甲乙三率也所得丙角之
卷八十七 第 29a 页 WYG0789-0312b.png
  切线也
 第十四题(论杂角三边形/)
有三角及一边求第二第三边
 解曰依前论边与边若角与角如设乙角六十○度丁
     角三十六度丙角八十四度乙丙边一十○
     步
     法曰所有边其对角之正弦为第一率边数
 为二率所求边对角之正弦为三率得四率即所求边
 数
卷八十七 第 29b 页 WYG0789-0312c.png
  丁角之正弦五八七七九
  乙丙边数一十
  丙角之正弦九九四五二  乙角之正弦八六六○○一
  得十七为丁乙边  得十五为丙丁边
 若三角形有钝角当借用其馀角之正弦
 第十五题(三支/)
有角及其旁两腰求馀边馀角
 一支不论角之体势 如丁乙丙角形乙丁边一十二
 步丁丙一十五步丁角二十四度三十七分而求乙丙
卷八十七 第 30a 页 WYG0789-0312d.png
     边乙角丙角先以丙丁边引长之丁为心乙
     为界作乙壬辛戊弧截引长边于戊次作戊
     乙通弦从丁作丁庚辛线与丙乙平行末平
     分戊乙弦作丁甲壬线
     解曰乙丁丙角二十四度半强则乙丁戊角
 必一百五十五度半弱庚丁戊角与丙角等(在平行/线内)
 丁乙角亦与丁乙丙角等盖丁乙线交两平行线故其
 相对两内角等则乙丁边与丙角之正弦或庚丁戊角
 之正弦若丁丙与乙角之正弦或庚丁乙角之正弦依
卷八十七 第 30b 页 WYG0789-0313a.png
 显戊庚弦与庚乙弦若庚丁戊角之正弦与乙丁庚角
 之正弦亦若乙丁(一十/二)与丁丙(一十/五)(本卷/四题)次以乙丁
 丁丙同比例之戊庚庚乙并得戊乙二十七半之得甲
 戊一十三又半为外一率甲丁戊角之切线为内二率
 甲戊内减比例之小数戊庚存甲庚一有半为外三率
 求得甲丁庚角之切线为内四率查得本角之度知甲
 丁戊角则亦知甲戊切线知甲庚庚戊之比例则亦知
 甲丁庚角之切线甲庚也甲丁庚为乙丙两角之较以
 加减得各角之数
卷八十七 第 31a 页 WYG0789-0313b.png
 乙丁边十二丁丙边十五总二十七代以乙戊也半之
 得十三半甲戊也减比例小数即十二馀一半甲庚也
 丁角二十四度三十七分乙丙两角并得一百五十五
 度二十三分即戊丁乙也其半七十七度四十一分甲
 丁戊也
 法曰乙丁丁丙两边数并半之为第一率乙丁戊角之
 数半之为甲丁戊其切线为二率甲戊内减去比例之
 小数十二所存甲庚为三率得甲丁庚角之切线查度
 以减甲丁戊外角所存为庚丁戊角之度即丙角之度
卷八十七 第 31b 页 WYG0789-0313c.png
 既得角则用前法求边(或两腰总数作第一/率两腰较作第三率)
  甲戊十三有半
  甲丁戊角之切线四五八○○一
  甲庚有一半
  得五○八一五为甲丁庚角之切线查得二十六度五十六分
 甲丁乙角七十七度四十一分加甲丁庚角二十六度
 五十六分共一百○四度三十七分即丁乙丙角也又
 甲戊丁角七十七度四十一分减甲丁庚角二十六度
 五十六分馀五十度四十五分为丙角则乙丁边与丁
卷八十七 第 32a 页 WYG0789-0313d.png
 丙边若丙角与乙角
      二支所设为钝角解曰如丁乙丙角形丙
      钝角一百三十度丁丙边一十二步丙乙
      边一十五步用设边如乙丙引长之从丁
      作垂线至引长边得甲点在形外何者甲
      乙丁角形有甲直角丁丙乙角形有丙钝
 角则丙丁乙丙乙丁两角小于甲丁乙丁乙甲两角盖
 每角形之三角并等两直角钝大于直则所馀两角并
 必小于直角之两馀并矣故丁甲线在丙丁之外丁丙
卷八十七 第 32b 页 WYG0789-0314a.png
 乙角既一百三十度甲丙丁其馀角也必五十度丙丁
 甲角必四十度一法用正弦用开方丁角为心丁乙边
 为界作戊乙辛圈分又丁丙为界作午丙子象限圈即
 甲丁丙直角形有丁丙边十二步甲丙丁角五十度丙
 丁甲角必四十度而求甲丁甲丙两边其法全数与丁
 丙若甲丙丁角之正弦与甲丁甲丙亦如之既得两边
 开方求丁乙边(甲丙丙乙并之得/勾丁甲为股故也)
  全数十万
  丁丙边外数十二
卷八十七 第 33a 页 WYG0789-0314b.png
  甲丙丁五十度角之正弦七六六○四 甲丁丙四十度角之正弦六四二七九
  得九又一百之十九为甲丁边外数 得七又一百之七十一为甲丙边外数
  (甲乙二十二又一百之七十一/甲丁九又一百之十九)自之并得一万之六
  ○○二四三五开方得一百之二四四九即丁乙边
  约之得二十五不足有三边以求角则丁乙边与全
  数若丁丙边与乙角之正弦查得二十二度有奇
 用割切两线丁为心作甲己象限圈即丙丁为丙丁甲
 角之割线甲丙其切线也乙丁为乙丁甲角之割线甲
 乙其切线也甲丙丁角有五十度其形内有丁丙两锐
卷八十七 第 33b 页 WYG0789-0314c.png
      角有丁丙边十二步而求甲丁甲丙两腰
      得甲丁九步又一百之一十九甲丙七步
      又一百之七十一以丙乙丙甲并为甲乙
      边二十二步有奇则甲丁乙三角形有甲
      丁甲乙两边开方求丁乙底得二十四步
 半有奇
  甲丁丙角割线一三○五四
  丁丙边外数十二
  全数十万      甲丁边角切线八三九一○
卷八十七 第 34a 页 WYG0789-0314d.png
  得九又一百之十九为甲丁边外数
 有三边以求角则甲丁边外数与全数若甲乙边外数
 与乙丁甲角之切线
  甲丁边数九步一十九分
  全数十万
  甲乙边之数二十二步七十一分
  得二四七一一六为乙甲丁角之切线查得六十度五十分
 三支所设为锐角解曰如丁乙丙角形乙锐角二十四
 度二十七分丁乙边三十六步乙丙边五十二步十五
卷八十七 第 34b 页 WYG0789-0315a.png
 之十一一法用正弦数亦用开方从乙丙底之对角丁
 作垂线分元形为甲乙丁甲丙丁两形次以丁为心丙
      为界作寅丙壬弧又以乙为界作辛乙庚
      弧夫甲乙丁角形丁乙为全数设乙角则
      甲丁为正弦甲乙又丁角之正弦用法求
      甲丁为一十五步求甲乙为二十二步又
      一十五之一十一则以甲乙减丙乙存甲
 丙线二十步依显丁甲丙角形有丁甲一十五步甲丙
 二十步用开方法求丁丙得五步末以三边求甲丙丁
卷八十七 第 35a 页 WYG0789-0315b.png
 角得三十六度五十○分
  全数十万
  丁乙边外数三十六
  乙角之正弦四六六七 乙角之馀弦九○九○六
  得十五为丁甲边外数 得二十三又十五之十一为乙甲边外数
  丁丙边二十五
  甲丁边十五
  全十万
  得六○○○○为丙角之正弦查得三十六度五十五分
卷八十七 第 35b 页 WYG0789-0315c.png
 用割切两线丁为心丁甲垂线为界作己甲午半圈丁
       甲乙角形丁甲为全数丁乙边为乙丁
       甲角之割线甲乙其切线也又丁甲丙
       角形丁甲为全数丁丙边为丙丁甲角
       之割线甲丙其切线也丁乙甲角形有
       丁乙边三十六步有丁角为乙之馀角
  六十五度二十二分用法求丁甲甲乙两边于丙乙
  减甲乙存二十为甲丙边又丁甲丙角形有丁甲甲
  丙两边用法求丙角亦求丁丙边
卷八十七 第 36a 页 WYG0789-0315d.png
  乙丁甲角之割线二三九九九九
  丁乙外边三十六
  全数十万     乙丁甲角之切线二一八一七三
  得十五为所求外丁甲 得三十二又十五之十一为外甲乙
  求角甲丁边十五
  全数十万
  甲丙边二十
  得一三三三三三为甲乙丙角之切线查得五十三度○七分
  求边全数十万
卷八十七 第 36b 页 WYG0789-0316a.png
  甲丁丙角之割线一六六六六五
  丁丙边十五
  得二十五弱为丁丙边
 甲丙甲丁两边之正方实并而开方得丁丙二十五弱
 第十六题(四支/)
杂角形设两边及一边之对角求馀边馀角
     一支不论角之体势依边与边若角与角比
     例之法
     先求乙角则丁乙为外一率其对角(即丙/角)
卷八十七 第 37a 页 WYG0789-0316b.png
 正弦为二率丁丙为外三率所得为乙角之正弦以丁
  二十五步弱丁丙十二步丙角百三十度列数得之
  丁乙边二十五步弱
  丙一百三十度用五十度角之正弦七六六○四(为/一)
  (弦当大/小两弧)
  丁丙边十二
  得三七五○○为乙角之正弦查得二十二度○二分
 并乙丙两角之度以减一百八十馀二十七度五十八
 分得丁角
卷八十七 第 37b 页 WYG0789-0316c.png
 次有角求丙乙边则乙角之正弦与外丁丙若丁角之
 正弦与外丙乙
  乙角之正弦三七五○○
  丁丙边十二
  丁角之正弦四七○○○
  得十五为丙乙边
 二支所设为钝角(数如/前)用所设两腰间之丁角为心以
 丙以乙为界各作弧用正弦数如十四题第一图丁丙
 乙钝角一百三十度则甲丙丁角必五十度丙丁甲角
卷八十七 第 38a 页 WYG0789-0316d.png
      必四十度(甲直/角故)求甲丁边用前法(如一/图)
      又甲丁乙角形有甲丁边九步又百分之
      一十九分丁乙边二十四步求甲乙丁角
      (如二/图) 又丁丙乙角形有乙角有丁丙乙
 角依前法求丙乙边(如三/图)
  全数十万
  丁丙边十二
  甲丙丁五十度角之正弦七六六○四
  得九又一百之十九为甲丁边数
卷八十七 第 38b 页 WYG0789-0317a.png
  丁乙边二十四步半 乙角之正弦三七五○
  全十万      丁丙边十二
  甲丁边九步又一百之十九 丙甲乙角之正弦四六八九六
  得三七五一为甲乙丁角之正弦 得十五为乙丙边
 用割切两线甲丁为全数丁丙为甲丁丙角之割线甲
       丙其切线也丁乙为甲丁乙角之割线
       甲乙其切线也今有丁丙乙角一百三
       十度馀角甲丙丁必五十度则甲丁丙
       直角形有两角有丁丙对直角之边而
卷八十七 第 39a 页 WYG0789-0317b.png
  求甲丁边
  一图
  甲丁丙四十度之割线一三○五四一
  丁丙边十二
  全数十万
  得九又一百之十九为甲丁边外数
  二图
  或甲丁丙角之切线八三九一○为三率
  得七又半不尽为甲丙边外数
卷八十七 第 39b 页 WYG0789-0317c.png
  三图
  甲丁边九有奇
  丁乙二四半
  全数
  得二六六五九四为甲丁乙割线查得六十七度二十三分(乙角之度二十/二度○十○分)
  四图
  全数
  甲丁边九有奇
  丙切线之较一六一三五
卷八十七 第 40a 页 WYG0789-0317d.png
  得十五为丙乙边
     又甲乙为甲丁乙角之切线甲丙为甲丁丙
     角之切线丙乙为两切线之较则全数与甲
     丁边若切线之较与丙乙(如四/图)
 三支三角形有两边及锐角其二亦锐角如丁乙丙形
      有丁乙边三十六步丁丙边二十五步丁
      乙丙锐角二十四度三十七分丁丙为其
      对边法用所设两腰间之丁角作甲丁垂
      线至丙乙边用正弦数丁为心丙为界作
卷八十七 第 40b 页 WYG0789-0318a.png
 戊丙弧乙为界作己乙弧即甲丁乙角形有丁乙边有
 乙角可求甲(丁甲/乙两)(如一/二图)甲丁丙角形有甲丁丁丙两边
 可求丙角(如三/图)可求丙甲边(如四/图)
  一图
  全数十万
  丁乙边三十六
  乙角之正弦四六六七
  得十五为甲丁边外数
  二图
卷八十七 第 41a 页 WYG0789-0318b.png
  或乙丁甲角之正弦九○九○六为三率
  得三十二又十五之十一为甲乙边外数
  三图
  丁丙边二十五
  全数十万
  甲丁边十五
  得六○○○○为甲丙丁角之正弦查得三十六度五十○分
  四图
  全数十万
卷八十七 第 41b 页 WYG0789-0318c.png
  丁丙边二十五○○○○
  甲丁丙角正弦八○○○○
  得十五为甲丙边外数
 用割切两线丁乙为乙丁甲角之割线甲乙其切线也
      即甲丁乙角形有丁乙六十三步乙角二
      十四度三十七分可求丁甲甲乙两边(如/一)
      (二/图)又甲丙丁角形有甲丁丁丙两边可求
  甲丁丙角甲丙边(如三/四图)
  一图
卷八十七 第 42a 页 WYG0789-0318d.png
  乙丁甲角之割线二三九九九九
  全数十万
  丁乙边三十六
  得十五为甲丁边外数
  二图
  或乙丁甲角之切线二一八二五一
  得三十二又十五之十一为乙甲边外数
  三图
  甲丁边十五
卷八十七 第 42b 页 WYG0789-0319a.png
  全数十万
  丙丁边二十五
  得一六六六七九为甲丁丙角之割线查得五十三度八分
  四图
  全数十万
  甲丁丙角之切线一三三四九
  甲丁边十五
  得二十七又十五之四为甲丙边外数
 四支所设为锐角有两边其旁为钝角
卷八十七 第 43a 页 WYG0789-0319b.png
      一法用正弦数如丁乙边二十四步半丁
      丙边一十二步乙锐角二十二度○二分
      丙为钝角用第二支图作丁甲垂线即甲
      丁乙直角形丁乙二十四步可求甲丁甲
 乙两边(如一/二图)甲丁丙直角形有甲丁丁丙两边可求甲
 丁丙角(如三/图)甲丙边(如四/图)
  一图
  全数十万
  乙丁边二十四步半
卷八十七 第 43b 页 WYG0789-0319c.png
  乙角之正弦三七五一五
  得九步又一百之十九为甲丁边
  二图
  或甲丁乙角之正弦九二六九七为三率
  得二十二又一百之七十一为甲乙边
  三图
  丁丙边十二
  全数
  甲丁边九又一百之十九
卷八十七 第 44a 页 WYG0789-0319d.png
  得七六六○一为甲丁丙角之正弦查得五十度
  四图
  全数
  丙丁甲角之正弦六四三○一
  丁丙边十二
  得七又一百之七十五为甲丙边外数
 用割切两线法与前同
 第十七题
三角形有三边求三角
卷八十七 第 44b 页 WYG0789-0320a.png
      三边等则三角亦等各角皆六十度于一
      百八十度为三分之一或两边等如丁乙
      丁丙法从丁作丁甲垂线至乙丙底分本
 形为甲丁乙甲丁丙两角形而等何者丁乙丁丙两腰
 等乙甲甲丙又等丁甲同腰则两形必等(一卷/八)即甲乙
 丁角形有丁乙腰乙甲半底依角与角若边与边用三
 率法求之先置各腰五步乙丙六半之为乙甲三推得
 乙丁甲角倍之得乙丁丙角以减两直角馀为乙丙两
 角并之数半之得两角数为两角等故
卷八十七 第 45a 页 WYG0789-0320b.png
  丁乙边五
  全数
  乙丙边三
  得六○○○○为乙丁甲之正弦查得三十六度五十二分
 甲丁乙三十六度五十二分即所倍乙丁丙为七十三
 度四十四分以减一百八十存一百○六度一十六分
 为乙丙两角之并数半之得五十三度○八分为乙丙
 两角之各本数
 或各边不等如丁乙丙角形丁乙一十步丁丙一十五
卷八十七 第 45b 页 WYG0789-0320c.png
      步丙乙一十八步用丁角为心(此角在两/小腰间)
      丁乙为界作戊乙己辛圈而以丙丁边引
      长至戊依五题求甲乙得五步半甲丙得
      一十二步半即甲丙丁直角形有丁丙甲
 丙两边求得丙丁甲角(如一/图)因得甲丙丁角又甲丁乙
 直角形有丁乙甲乙求得甲丁乙角(如二/图)因得甲乙角
 又并两角得丙丁乙角亦得丙乙两角为是丁上两角
 之馀故
  一图
卷八十七 第 46a 页 WYG0789-0320d.png
  丁丙边十五
  甲丙边十二半
  全数
  得八三三三三为丙丁甲角之正弦查得五十六度二十六分
  二图
  丁乙边十
  乙甲五半
  全数
卷八十七 第 46b 页 WYG0789-0321a.png
  得五五○○○为甲丁乙角之正弦查得三十三度二十
   二分即丙角
 
 
 
 
 
 
 
卷八十七 第 47a 页 WYG0789-0321b.png
 新法算书卷八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