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十三
卷六十三 第 1a 页 WYG0787-0670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古今律历考卷六十三  明 邢云路 撰
  历议四
   历议
验气
程子曰历法主于日日一事正则其馀可推此格言也
故古之造历者惟候日晷进退以验阴阳消息之机是
为历本旧法择地平衍设水准绳墨植表其中以度中
卷六十三 第 1b 页 WYG0787-0670d.png
晷然表短促尺寸之下所为分秒太少之数未易分别
表长则分寸稍长所不便者景虚而淡难得实景前人
欲就虚景之中考求真实或设望筒或置小表或以木
为规皆取表端日光下彻圭面元郭守敬以铜为表高
三十六尺端挟以二龙举一横梁下至圭面共四十尺
是为八尺之表五圭表刻为尺寸旧寸一至是申而为
五釐毫差易分别创为景符以取实景其制以铜叶博
二寸长加博之二中穿一窍若针芥然以方为趺一
卷六十三 第 2a 页 WYG0787-0671a.png
端设为机轴令可开阖榰其一端使其势斜倚北高南
下往来迁就于虚景之中窍达日光仅如米许隐然见
横梁于其中旧法以表端测晷所得者日体上边之景
兹以横梁取之实得中景不容有毫末之差地中八尺
表景冬至长一丈三尺有奇夏至尺有五寸元京师长
表冬至之景七丈九尺八寸有奇在八尺表则一丈五
尺九寸六分夏至之景一丈一尺七寸有奇在八尺表
则二尺三寸四分虽晷景长短所在不同而其景长为
卷六十三 第 2b 页 WYG0787-0671b.png
冬至景短为夏至则一也惟是气至时刻考求不易盖
至日气正则一岁气节从而正矣刘宋祖冲之尝取至
前后二十三四日间晷景折取其中定为冬至且以日
差比课推定时刻宋皇祐间周琮则取立冬立春二日
之景以为去至既远日差颇多易为推考纪元以后诸
历为法加详大抵不出冲之之法守敬积日累月实测
中晷自远日以及近日取前后日率相埒者参考同异
以取数多者日差分寸定拟二至时刻最为详密
卷六十三 第 3a 页 WYG0787-0671c.png
岁馀岁差
天周之度岁周之日皆三百六十有五而又有馀分自
今岁冬至距来岁冬至历三百六十五日而日行一周
凡四周积千四百六十则馀一日析而四之则四分之
一也然天之分常有馀岁之分常不足其数有不能齐
者惟其所差至微前人初未觉知迨汉末刘洪始觉冬
至后天谓岁周馀分太强乃作乾象历以岁馀二十五
刻命为二千五百分而减为二千四百六十一分有奇
卷六十三 第 3b 页 WYG0787-0671d.png
至晋虞喜宋何承天祖冲之谓岁当有差因立岁差之
法其法损岁馀益天周其损益大率在二千四百四十
分上下强弱相减因得日躔岁退之差授时自刘宋大
明壬寅以来凡测景验气得冬至时刻真数者有六取
相距积日时刻以相距之年除之各得其时所用岁馀
复自大明壬寅距至元戊寅积日时刻以相距之年除
之得每岁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二十五秒比大明
历减去一十一秒定为方今所用岁馀馀七十五秒用
卷六十三 第 4a 页 WYG0787-0672a.png
益所谓四分之一共为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七十
五秒定为天周馀分强弱相减馀一分五十秒用除全
度得六十六年有奇日却一度以六十六年除全度适
得一分五十秒定为岁差复以尧典中星考之其时冬
至日在女虚之交及考之前史汉元和二年冬至日在
斗二十一度晋太元九年退在斗十七度宋元嘉十年
在斗十四度末梁大同十年在斗十二度隋开皇十八
年犹在斗十二度唐开元十二年在斗九度半今退在
卷六十三 第 4b 页 WYG0787-0672b.png
箕十度取其距今之年距今之度较之多者七十馀年
少者不下五十年辄差一度宋庆元间改统天历取大
衍岁差率八十二年及开元所距之差五十五年折取
其中得六十七年为日却行一度之差然古今历法合
于今则不能通于古密于古又不能验于今惟授时历
以之考古则增岁馀而损岁差以之推来则增岁差而
损岁馀上推春秋以来冬至往往皆合仍以大衍宣
纪元
统天大明并授时六历考验春秋以来冬至疏密
卷六十三 第 5a 页 WYG0787-0672c.png
凡四十九事独授时合十之七八其中有不合者或前
代史官依时历以书者多非候景所得并间有日度失
行之故也我国初洪武十七年钦天监博士元统上言
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历今历虽以大统为名而积分
犹踵授时之数非所以重始敬正也况授时历法以至
元辛巳为历元至洪武甲子积一百四年以历法推之
得三亿七千六百一十九万九千七百七十五分经云
大约七十年而差一度每岁差一分五十秒辛巳至今
卷六十三 第 5b 页 WYG0787-0672d.png
年远数盈渐差天度拟合修改臣今以洪武甲子岁前
冬至为大统历历元推演得授时历辛巳闰准分二十
四万二千五十分洪武甲子闰准分一十八万二千七
十分一十八秒授时历辛巳气准分五十五万六百分
洪武甲子气准分五十五万三百七十五分授时历辛
巳转准分一十三万二百五分洪武甲子转准分二十
万九千六百九十分授时历辛巳交准分二十六万二
百八十八分洪武甲子交准分一十一万五千一百五
卷六十三 第 6a 页 WYG0787-0673a.png
分八秒上考下推不用消长之法以合天道盖天道无
端惟数可以推其机天道至妙因数可以明其理是理
因数显数从理出故理数可相倚而不可相违也书奏
擢统为监正而监副李德芳上疏驳之言至元辛巳为
历元上推往古每百年长一日下验将来每百年消一
日永久不可易也今监正元统改作洪武甲子历元不
用消长之法考得春秋鲁献公十五年戊寅岁距至元
辛巳二千一百六十三年以辛巳为历元依授时法推
卷六十三 第 6b 页 WYG0787-0673b.png
得天正冬至在甲寅日夜子初三刻与当时实测数相
合若以洪武甲子元上距献公戊寅岁二千二百六十
一年依大统法推得天正冬至在丁巳日午正三刻比
辛巳为元差四日六时五刻当用至元辛巳为元及消
长之法方合天道疏奏元统复上疏争言臣所推甲子
历元实与旧法相合略无差谬上曰二统皆难凭只验
七政交会行度无差者为是自是钦天监造历以元统
洪武甲子为历元仍依旧法推算不用捷法夫二统之
卷六十三 第 7a 页 WYG0787-0673c.png
论不同如此以余推之献公在春秋之前非春秋时也
其十五年戊寅岁正月朔甲寅日冬至以授时法推冬
至分五十日九十九刻得甲寅日夜子初三刻冬至以
大统法推冬至分五十五日五十三刻得己未日午正
三刻冬至计甲寅时刻与己未时刻相较大统后天四
日五十四刻是差四日六时李德芳之言为是但查记
载李德芳言上下每百年消长一日又言大统推献公
丁巳日冬至夫以余推献公己未冬至非丁巳百年消
卷六十三 第 7b 页 WYG0787-0673d.png
长一分非一日何德芳之异也曰德芳以消长法推二
统时刻皆合岂不辩丁巳与日字之误此必修史者误
书己未为丁巳并分字为日字也夫元统上言昭代之
历不宜袭旧宜修改敬正明理推数以合天道且上疏
复争自谓略无差谬乃其所改之历所推之数闰气转
交四准则皆授时之数接年续之一无所改者也但去
其消长之法而一无所改乃谓随时修改以合天道将
谁欺乎甚矣元统之谬妄也
卷六十三 第 8a 页 WYG0787-0674a.png
考古历代岁差之数晋虞喜以天体为三百六十五度
二十六分乃四分之一有馀岁策为三百六十五日二
十四分乃四分之一不足五十年差一度宋何承天以
岁差太速改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半周岁
为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半百年差一度祖冲之以
四十五年差一度隋刘焯以七十五年差一度唐傅仁
均以五十五年差一度僧一行以八十三年差一度自
后诸历各不同宋历多在七十五年上下元授时以周
卷六十三 第 8b 页 WYG0787-0674b.png
天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七十五秒周岁三百六十
五日二十四分二十五秒百年差一度半然则授时之
法乃六十六年三分年之二差一度元统谓授时七十
年差一度亦非
日躔
日一丽天列宿俱熄古人欲测躔度所在必以昏旦夜
半中星衡考其所距从考其所当然昏旦夜半时刻未
易得真晋姜岌首以月食衡检知日度所在纪元历复
卷六十三 第 9a 页 WYG0787-0674c.png
以太白志其相距远近于昏后明前验定星度因得日
躔授时用至元丁丑四月癸酉望月食既推求得冬至
日躔赤道箕宿十度黄道九度有奇仍自其年正月至
己卯岁终三年之间日测太阴及岁星太白相距度定
验参考皆躔箕宿适与月食所冲允合以金赵知微所
修大明历法推之冬至犹躔斗初度三十六分六十四
秒比新测实差七十六分六十四秒盖箕本度十度四
十分箕末接斗初分数日躔乃自斗而退于箕者在大
卷六十三 第 9b 页 WYG0787-0674d.png
明犹躔斗初度三十六分六十四秒在至元丁丑则退
在箕十度巳过箕之所零四十分矣以箕四十分合斗
初度三十六分六十四秒共七十六分六十四秒是大
明历较至元丁丑新测实差之数也
日行盈缩
天本无度以日行一度为天一度然日虽日行一度而
往来于黄道狭阔之间损益有不同者则盈缩生焉冬
至日行一度强出赤道二十四度弱自此日轨渐北积
卷六十三 第 10a 页 WYG0787-0675a.png
八十八日九十一分当春分前三日交在赤道实行九
十一度三十一分而适平自后其盈日损复行九十三
日七十一分当夏至之日入赤道内二十四度弱实行
九十一度三十一分日行一度弱向之盈分尽损而无
馀自此日轨渐南积九十三日七十一分当秋分后三
日交在赤道实行九十一度三十一分而复平自后其
缩日损行八十八日九十一分出赤道外二十四度弱
实行九十一度三十一分复当冬至向之缩分尽损而
卷六十三 第 10b 页 WYG0787-0675b.png
无馀盈缩均有损益初为益末为损自冬至以及春分
春分以及夏至日躔自北陆转而西西而南于盈为益
益极而损损至于无馀而缩自夏至以及秋分秋分以
及冬至日躔自南陆转而东东而北于缩为益益极而
损损至于无馀而复盈盈初缩末俱八十八日九十一
分而行一象缩初盈末俱九十三日七十一分而行一
象盈缩极差皆二度四十分斯乃大都测晷所得之数
也若在天中则无极差矣
卷六十三 第 11a 页 WYG0787-0675c.png
昼夜刻
日昼夜百刻以十二辰分之每辰得八刻三分刻之一
无间南北所在皆同春秋二分日当赤道出入之中昼
夜各五十刻自春分以及夏至日入赤道内去极近夜
短而昼长自秋分以及冬至日出赤道外去极远昼短
而夜长以地中揆之长不过六十刻短不过四十刻地
中以南夏至去日出入之所为远其长有不及六十刻
者冬至去日出入之所为近其短有不止四十刻者地
卷六十三 第 11b 页 WYG0787-0675d.png
中以北夏至去日出入之所为近其长有不止六十刻
者冬至去日出入之所为远其短有不及四十刻者授
时大都偏北冬至日出辰初二刻日入申正二刻故昼
刻三十八夜刻六十二夏至日出寅正二刻日入戌初
二刻故昼刻六十二夜刻三十八盖地有南北极有高
下日出入有早晏所以九服皆不同耳漏刻之法挈壶
氏掌之其法以百刻分于昼夜置箭壶内刻以为节而
浮之水水漏而刻下以纪昼夜昏明之数日未出二刻
卷六十三 第 12a 页 WYG0787-0676a.png
半天先明为晨分日巳入二刻半天方暗为昏分昼有
朝有禺有中有晡有夕夜有甲乙丙丁戊昏旦有星中
每箭各有其数所以分时代守各随其时而易其箭刻
乃定焉若子半之交则前四刻三分刻之一属前日后
四刻三分刻之一属当日旧每时以初刻三分刻之一
为初初刻而初一初二初三初四之四整刻继之以正
刻三分刻之一为正初初刻而正一正二正三正四之
整刻继之至授时则百刻总分为九十六刻凡八刻为
卷六十三 第 12b 页 WYG0787-0676b.png
一时而初初正初虽有其名乃在空界有无间亦觉简
便
月行迟疾
日大月小日上月下而以下小掩上大圆径适相同故
日大月小皆一度日日行一度月日行十三度有奇然
月之行道有远近出入之异于此得疾徐之理则迟疾
生焉历法以入转一周之日为迟疾二历各立初末二
限初为益末为损在疾初迟末其行度率过于平行迟
卷六十三 第 13a 页 WYG0787-0676c.png
初疾末率不及于平行自入转初日行十四度半强从
是渐杀历七日适及平行度谓之疾初限其积度比平
行馀五度四十二分自是其疾日损又历七日行十二
度微强向之益者尽损而无馀谓之疾末限自是复行
迟度又历七日适及平行度谓之迟初限其积度比平
行不及五度四十二分自此其迟日损行度渐增又历
七日复行十四度半强向之益者亦损而无馀谓之迟
末限入转一周实二十七日五十五刻四十六分迟疾
卷六十三 第 13b 页 WYG0787-0676d.png
极差皆五度四十二分旧历日为一限皆用二十八限
授时定验得转分进退时各不同分日为十二共三百
三十六限半之为半周限析而四之为象限亦大都实
测之数也考尔雅邢炳疏引历象之说则月一日至于
四日行最疾日行十四度馀自五日至八日行次疾日
行十三度馀自九日至十九日行则迟日行十二度馀
自二十日至二十三日又小疾日行十三度馀自二十
四日至于晦行又最疾日行十四度馀此谓近日而疾
卷六十三 第 14a 页 WYG0787-0677a.png
远日而迟之说然而非也盖月道不系于朔其入朔之
初非月之初一乃转之初日也月二十七日有奇一周
天无日不可入转者与月策二十九日有奇何相关故
初日至三日疾行十四度馀四日至七日疾行十三度
馀八日至十八日疾而又迟皆行十二度馀十九日至
二十二日迟行十三度馀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迟行
十四度馀为一周此其数也邢疏所论近日疾远日迟
之数而且谓为月一日至晦日谬也甚矣
卷六十三 第 14b 页 WYG0787-0677b.png
定朔
日平行一度月平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一昼夜之
间月先日十二度有奇历二十九日五十三刻有奇复
追及日与之同度是谓经朔经朔云者谓经行泛常之
数也日有盈缩月有迟疾以盈缩迟疾之数损益之始
为定朔古人立法未密初用平朔一大一小故日食有
在晦及朔二月食有在望前后者汉张衡以月行迟疾
分为九道宋何承天以日行盈缩推定小馀故月有三
卷六十三 第 15a 页 WYG0787-0677c.png
大二小隋刘孝孙刘焯欲遵用其法时议排抵以为迂
怪卒不能行唐傅仁均始采用之至贞观十九年九月
后四月频大复用平朔李淳风麟德甲子元历方行定
朔之法淳风又以晦月频见故立进朔之法谓朔日小
馀在日法四分之三已上者虚进一日后代皆循用之
然虞𠠎尝曰朔在会同苟躔次既合何疑于频大日月
相离何拘于间小一行亦曰天事诚密但取辰集时刻
所在之日以为定朔朔虽小馀在进限亦不可进其言
卷六十三 第 15b 页 WYG0787-0677d.png
皆是也盖盈加而定朔在经朔后名曰朒缩减而定朔
在经朔前名曰朓定弦定望亦如之即今历求盈缩迟
疾加减差之谓也然朔不复进而弦望犹退凡月带食
于日出时虽属次日只以其夜言望故日出分之前应
退一日以其便于推步耳
 
 
 古今律历考卷六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