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十一
卷六十一 第 1a 页 WYG0787-066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古今律历考卷六十一  明 邢云路 撰
  历议二
   历议
周天宿度
在天二十八宿为度三百六十五度有奇非日躔无以
校其度非列舍无以纪其度盖天本无度因日行一度
历以纪之度从生焉此日月五星所由以出入于二十
卷六十一 第 1b 页 WYG0787-0660b.png
八舍者也然列舍相距度数历代所测不同汉唐宋止
用窥管或有未密元郭守敬测用二线遂及分焉今历
因之校天为密若考往古则仍依当时宿度命之其时
无宿度者壹准前人宿度惟推密率日躔无论古今并
依今历有分宿度为准前代宿度并至元所测今用之
者并列于左
卷六十一 第 2a 页 WYG0787-0660c.png

卷六十一 第 3a 页 WYG0787-0661a.png
 
 
 
 
 
 
 
 
卷六十一 第 3b 页 WYG0787-0661b.png
 
 
 
 
 
 
 
度里之差
卷六十一 第 4a 页 WYG0787-0661c.png
考灵耀云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每度二千
九百三十二里千四百六十一分里之三百四十八圆
周一百七万一千里以围三径一言之直径三十五万
七千里此为二十八宿周围直径之数又二十八宿以
外上下东西各有万五千里是为四游之极谓之四表
据四表之内并星宿内总有三十八万七千里天径中
央正半之处则一十九万三千五百里地在于中厚三
万里春分之时地正当中自此地渐渐而下至夏至地
卷六十一 第 4b 页 WYG0787-0661d.png
下游万五千里地之上畔与天中平夏至之后地渐渐
向上至秋分地正当天之中自此地渐渐而上至冬至
上游万五千里地之下畔与天中平自冬至后地渐渐
而下地常升降于三万里之中日中立竿测景以句股
量之夏至立八尺表景一尺六寸表景千里而差一寸
是则天上一寸地下千里是言本于周髀之文髀者股
也以表为股相传本伏羲氏立法自周公受之于大夫
商高周人志之故曰周髀考周礼日至之景尺有五寸
卷六十一 第 5a 页 WYG0787-0662a.png
谓之地中郑众说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
八尺之表其景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也
郑玄云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景尺有五寸者南
戴日下万五千里也以此推之日当去其下地八万里
日邪射阳城则天径之半也以句股法言之旁万五千
里句也立八极万里股也从日邪射阳城弦也以句股
求弦法入之得八万一千三百九十四里天径之半而
地上去天之数也倍之得十六万二千七百八十八里
卷六十一 第 5b 页 WYG0787-0662b.png
天径之数也以周率乘之径率约之得五十一万三千
六百八十七里周天之数也案宋元嘉十九年壬午使
使往交州测影夏至之日影出表南三寸二分何承天
遥取阳城夏至一尺五寸计阳城去交州路当万里而
影实差一尺八寸二分是六百里而差一寸也又梁大
同中二至所测以八尺表率取之夏至当一尺一寸七
分后魏信都芳注周髀四术称永平元年戊子当梁天
监之七年见洛阳测景又见公孙崇集诸朝士共观秘
卷六十一 第 6a 页 WYG0787-0662c.png
书影同是夏至日其中影皆长一尺五寸八分以此推
之金陵去洛南北略当千里而影差四寸则二百五十
里而影差一寸也唐开元间命僧一行更造新历遣太
史监南宫说等于河南北平地测日晷及极星夏至日
中立八尺之表同时候之阳城晷长一尺四寸八分弱
夜视北极出地高三十四度十分度之四浚仪岳台晷
长一尺五寸微强极高三十四度八分南至朗州晷长
一尺七寸七分极高二十九度半北至蔚州晷长二尺
卷六十一 第 6b 页 WYG0787-0662d.png
二寸九分极高四十度南北相距三千六百八十八里
九十步晷差一尺五寸三分极差十度半又南至交州
晷出表南三寸三分八月海中南望老人星下众星粲
然皆古所未见大率去南极二十度以上皆见夫三千
六百馀里晷差一尺五寸三分是约二百四十里差一
寸以南北地里计南戴日下去嵩高仅五千里在天则
为十二度以此较之一度之广四百馀里郑玄等所谓
千里而差一寸南戴日下万五千里者非也又自汉至
卷六十一 第 7a 页 WYG0787-0663a.png
齐梁先儒谈天者皆谓纽星即不动处惟祖暅之以仪
测知不动处犹去纽星一度有馀自唐至宋又测纽星
去不动处三度有馀南宋在临安测纽星去极约有四
度半元志但从三度之说盖纽星去极尚未有定说也
唐开元间测浚仪岳台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八分宋志
元志皆云三十五度或云三十五度弱大都北极出地
四十度太强唐志云北极去地虽秒分微有盈缩难以
目校大率三百五十馀里而差一度极之远近既异则
卷六十一 第 7b 页 WYG0787-0663b.png
黄道轨景亦随而变宋志沈括议云旧说谓今中国于
地为东南当偏西北望极星置极不当正北又谓天常
倾西北极星不得居中夫谓中国观之天常北倚可也
谓极星偏西则不然所谓东西南北者何从而得之岂
不以日之所出者为东日之所入者为西乎古人候天
自安南至浚仪才六千里而北极差十五度稍北不巳
庸讵知极星之不直人上也今南北才五百里则北极
辄差一度已上而东西南北数千里间日分之时候之
卷六十一 第 8a 页 WYG0787-0663c.png
日未尝不出于卯半而入于酉半则又知天枢既中则
日之所出者定为东日之所入者定为西天枢则常为
北无疑矣以衡窥之日分之时以浑仪抵极星以候日
之出没则常在卯酉之半少北此殆放乎四海而同者
何从而知中国之为东南也彼徒见中国东南皆际海
而为是说也彼北极之出地六千里之间所差者已如
是又安知其茫昧几千万里之外耶今直当据建邦之
地人目之所及者裁以为法不足为法者宜置而勿议
卷六十一 第 8b 页 WYG0787-0663d.png
可也赵友钦曰地中有子午卯酉四向四向既正则轮
盘二十四向皆正矣然而八方之地各有偏向若世所
用指南针要亦可准试即偏地用之验其所指者正午
欤偏午欤使偏地而指偏午则二十四向皆随偏午而
定一向既差则馀向俱差矣曾三异因话录地螺或用
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天地南北之正当用
子午或谓今江南地偏难用子午之正故以丙壬参之
古者测日景于洛阳以其天地之中然外阳城之地少
卷六十一 第 9a 页 WYG0787-0664a.png
偏则难以正用矣至于广雅则云天周六百一十万馀
里天去地一百一万五千馀里淮南子论天去地五亿
万里禹使大章竖亥步自东极至西极南极至北极各
二亿三万馀里又丘处机论北斗斡旋与星河在天皆
不入地日亦不入地若日入地则与箕斗坼破人强称
星日入地者非是而杨升庵深信之夫自昔之论星度
里差方向出入各有不同如此余据授时所测天度以
句股密率较之得冬至日下去地二万六千二百馀里
卷六十一 第 9b 页 WYG0787-0664b.png
夏至日下去地五万九千二百馀里约千里差一度约
天径十二万馀里天周三十七万馀里是其数也纵授
时所测或少有不的不过里数中小差于大约固不远
也如求其真则惟执句股之密率再于南北二三千里
以准绳一量之即定矣然总不出千里上下差一度而
诸论之异同可勿疑也若以测北辰则惟取玑衡正其
北面即于纽星近处设管以目力圆转求之昼夜一周
于圆转中自得不动之处出地度若干乃以正方案各
卷六十一 第 10a 页 WYG0787-0664c.png
于九服所在以景规之凡出入一规之交识以墨度以
线屈其半以为中即所识与臬相当且其景最短则日
南定矣极星正其北日景正其南将随处各有子午卯
酉之中而七政之出入因之指南针可勿用也至如沈
括所疑人至偏北安知北极不直入人上不知人纵偏
北北极直入人上然浑天斜倚之体自若日行之斜络
天腰与极星去赤黄道之数自若不见极南之夏至日
景转而之南乎景虽转南而其日之自东北出西北没
卷六十一 第 10b 页 WYG0787-0664d.png
自若耳此又不待辨而明者也大约地形原不过数万
里无数十万里之说即元时北海测景夏至夜止二十
刻不见地形之有涯耶人动称西域去中国几十万里
然印度宝瓶等十二宫与中华大略相同彼土人视正
北亦在虚宿其步历月策止少四刻馀交终止多十刻
馀以此见中西之远不过万馀里在天不过差十馀度
非太悬绝也其云若远者山川迂曲之故耳闻宣德中
有邓老下西洋回为人言历数国至极远处仰视三光
卷六十一 第 11a 页 WYG0787-0665a.png
大小次第一切与中国不异是其證也夫天体至圆可
以浑仪而测以此知其半覆地上半覆地下不出句股
之率自得度里之周乃实际而非象罔者若广雅淮南
所论天度皆荒远不经之谈而丘处机所论星日不入
地则尚不识天浑日度为何状而浅言梦言者也
 
 
 
卷六十一 第 11b 页 WYG0787-0665b.png
 
 
 
 
 
 
 
 古今律历考卷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