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1a 页 WYG0787-012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古今律历考卷十    明 邢云路 撰
  历代二
   历代考
史记律书
史云六律为万事根本而于兵械尤所重卒归于汉文
之无议军天下和乐言律本也又言律历通五行八正
之气不周风居西北东东壁又东营室至危十月也律
卷十 第 1b 页 WYG0787-0123b.png
中应钟其于十二子为亥广莫风居北方东至虚至须
女十一月律中黄钟其于十二子为子十母为壬癸东
至牵牛至建星(在/斗)十二月律中大吕其于十二子为丑
条风居东北南至箕为正月泰蔟为寅南至尾至心至
房明庶风居东方二月夹钟为卯为甲乙南至氐至亢
至角三月姑洗辰清明风居东南维西至轸至翼四月
仲吕已西至七星西至张(星在张/西史误)至注(咮也柳鸟/咮西近鬼)五月
蕤宾景风居南午丙丁西至弧狼(在/井)凉风居西南维六
卷十 第 2a 页 WYG0787-0123c.png
月林钟未北至伐参(觜在/参上)七月夷则申北至浊(浊谓/之毕)至留(留即/昴)
月南吕酉阊阖风居西方庚辛北至胃至娄至奎九月无射戌各
有名义焉皆古法也数则黄钟既云八十一为宫又云八寸七分为
宫既又云九寸为黄钟之宫何自相悖也不知黄钟之九寸乃九
分之寸也九九八十一之九寸为是而八寸七分之说为非黄钟
且然它可知矣其损益相生法数正变之实详见别简
史记历书
按史记历书云在古历作于孟春鸡三号鸣(三号鸣寅/时也谓黄)
卷十 第 2b 页 WYG0787-0123d.png
(帝调历以前有上元太初历等皆以寅为正及颛/顼夏后氏亦然惟黄帝及殷周鲁历并以子为正)秦用
亥正汉兴张苍等虽明习历论著不成今改夏正其更
以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年名焉逢(甲/)摄提格(寅/)月名
毕聚日得甲子十一月夜半朔旦冬至(谓以夜/半为旦)正北十
二无大馀无小馀无大馀无小馀焉逢摄提格太初元
年十二大馀五十四小馀三百四十八大馀五小馀八
何也太史公谓月名毕聚毕甲聚子甲子月也日得甲
子十一月甲子日夜半甲子时冬至子日为冬至故云
卷十 第 3a 页 WYG0787-0124a.png
正北子位北也谓每岁行周天全度外馀四分度之一
以十二辰分之则子年在子丑年在卯寅年在午卯年
在酉也十二者岁有十二月若有闰则云十三也无大
馀无小馀者甲子朔旦冬至满甲子除尽朔旦以前无
奇日分故无朔之大小馀也又云无大馀无小馀者谓
冬至与朔同日时亦无奇日分故无气之大小馀也曰
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大馀五十四者甲寅至乙卯十
二月每月二十九日共三百四十八日日下馀分每年
卷十 第 3b 页 WYG0787-0124b.png
盈六日共合三百五十四日故云大馀五十四小馀三
百四十八者每月二十九日下馀分四百九十九以岁
十二乘之以日法九百四十而一盈六日馀三百四十
八故每岁加小馀三百四十八为朔之馀也曰大馀五
小馀八者以三十二岁之积日一万一千六百八十八
以日法三十二而一得三百六十五日○八满甲子去
之馀五故曰大馀五馀八故曰小馀八为气之馀也后
仿此如端蒙单阏为太初二年乙卯岁大馀四十八小
卷十 第 4a 页 WYG0787-0124c.png
馀六百九十六者每岁大馀五十四倍之为一百八满
甲子去之馀四十八每岁小馀三百四十八倍之为六
百九十六为朔之馀也大馀十小馀十六者每岁大馀
五倍之为十每岁小馀八倍之为十六为气之馀也
如游兆执徐为太初三年丙辰岁大馀十二小馀
六百三者谓丙辰前乙卯岁月十三有闰大馀于四十
八内应加二十三共为七十一小馀每年三百四十八
因有闰加四百九十九为八百四十七以加于六百九
卷十 第 4b 页 WYG0787-0124d.png
十六内共为一千五百四十三满法九百四十收之盈
一日加于大馀七十一内为七十二日满甲子去之馀
十二日仍馀六百三为小馀故曰大馀十二小馀六百
三为朔之馀也大馀十五小馀二十四者大馀十加五
为十五小馀十六加八为二十四为气之馀也以步气
甲寅至丁巳凡四年小馀每年二十五刻四年积百刻
成一日故太初四年彊梧大荒落丁巳岁无小馀甲寅
至丙子凡二十三年置岁馀五日二十五刻以积年二
卷十 第 5a 页 WYG0787-0125a.png
十三乘之得一百二十日七十五刻满甲子去之无大
馀仍馀七十五刻以日法三十二因之得二十四为小
馀故昭帝始元五年距太初元年积二十三年游兆困
敦丙子岁无大馀小馀二十四以斯步至元帝建始四
年祝犁大荒落之己巳岁莫不皆然此史记步历之大
较也以授时推太初元年丁丑岁十一月壬子定朔分
二十九日七十二刻得癸巳日酉时合朔冬至分五十
七日六十四刻得十一月二十九日辛酉申时冬至史
卷十 第 5b 页 WYG0787-0125b.png
云甲寅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合朔冬至法推丁丑
年壬子月癸巳日辛酉时合朔丁丑年壬子月辛酉日
丙申时冬至固非至朔同日亦非其年月日时气既非
子则非正北史云气朔俱无大小馀法推是月朔大馀
二十九小馀七十二二十九日气大馀五十七小馀六
十四史云四年无大馀二十三年无小馀者以斗分之
四分所累皆非也或解之曰史迁所谓以元封七年为
太初元年者谓七年十一月朔旦冬至无馀分如上古
卷十 第 6a 页 WYG0787-0125c.png
甲寅年甲子月朔旦冬至为起历之元非谓七年即甲
寅也其以太初天汉太始征和以至六十年后建始各
年号分配年名之下乃后人以此历谱附入太史公历
述内非太史公自注也不然太史出于武帝时安能预
知六十年后年号而先书于历述年名之下哉此必后
人增益之无疑也斯言诚是矣然汉太初元年十一月
朔非子时气非朔日非至朔同日无馀分以此为得上
元则何以解焉班固志太初元年岁在丙子天正后丁
卷十 第 6b 页 WYG0787-0125d.png
丑今以史汉历年附注于后
         史记  汉书
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甲寅  丁丑
端蒙单阏二年   乙卯  戊寅
游兆执徐三年   丙辰  己卯
彊梧大荒落四年  丁巳  庚辰
徒维敦牂天汉元年 戊午  辛巳
祝犁协洽二年   己未  壬午
卷十 第 7a 页 WYG0787-0126a.png
商横涒滩三年   庚申  癸未
昭阳作噩四年   辛酉  甲申
横艾淹茂太始元年 壬戌  乙酉
尚章大渊献二年  癸亥  丙戌
焉逢困敦三年   甲子  丁亥
端蒙赤奋若四年  乙丑  戊子
游兆摄提格征和元年丙寅  己丑
彊梧单阏三年   丁卯  庚寅
卷十 第 7b 页 WYG0787-0126b.png
徒维执徐三年   戊辰  辛卯
祝犁大荒落四年  己巳  壬辰
商横敦牂后元元年 庚午  癸巳
昭阳协洽二年   辛未  甲午
横艾涒滩始元元年 壬申  乙未
尚章作噩二年   癸酉  丙申
焉逢淹茂三年   甲戌  丁酉
端蒙大渊献四年  乙亥  戊戌
卷十 第 8a 页 WYG0787-0126c.png
游兆困敦五年   丙子  己亥
彊梧赤奋若六年  丁丑  庚子
徒维摄提格元凤元年戊寅  辛丑
祝犁单阏二年   己卯  壬寅
商横执徐三年   庚辰  癸卯
昭阳大荒落四年  辛巳  甲辰
横艾敦牂五年   壬午  乙巳
尚章协洽六年   癸未  丙午
卷十 第 8b 页 WYG0787-0126d.png
焉逢涒滩元平元年 甲申  丁未
端蒙作噩本始元年 乙酉  戊申
游兆阉茂二年   丙戌  己酉
彊梧大渊献三年  丁亥  庚戌
徒维困敦四年   戊子  辛亥
祝犁赤奋若地节元年己丑  壬子
商横摄提格二年  庚寅  癸丑
昭阳单阏三年   辛卯  甲寅
卷十 第 9a 页 WYG0787-0127a.png
横艾执徐四年   壬辰  乙卯
尚章大荒落元康元年癸巳  丙辰
焉逢敦牂二年   甲午  丁巳
端蒙协洽三年   乙未  戊午
游兆涒滩四年   丙申  己未
彊梧作噩神雀元年 丁酉  庚申
徒维淹茂二年   戊戌  辛酉
祝犁大渊献三年  己亥  壬戌
卷十 第 9b 页 WYG0787-0127b.png
商横困敦四年   庚子  癸亥
昭阳赤奋若五凤元年辛丑  甲子
横艾摄提格二年  壬寅  乙丑
尚章单阏三年   癸卯  丙寅
焉逢执徐四年   甲辰  丁卯
端蒙大荒落甘露元年乙巳  戊辰
游兆敦牂二年   丙午  己巳
彊梧协洽三年   丁未  庚午
卷十 第 10a 页 WYG0787-0127c.png
徒维涒滩四年   戊申  辛未
祝犁作噩黄龙元年 己酉  壬申
商横淹茂初元元年 庚戌  癸酉
昭阳大渊献二年  辛亥  甲戌
横艾困敦三年   壬子  乙亥
尚章赤奋若四平  癸丑  丙子
焉逢摄提格五年  甲寅  丁丑
端蒙单阏永光元年 乙卯  戊寅
卷十 第 10b 页 WYG0787-0127d.png
游兆执徐二年   丙辰  己卯
彊梧大荒落三年  丁巳  庚辰
徒维敦牂四年   戊午  辛巳
祝犁协洽五年   己未  壬午
商横涒滩建昭元年 庚申  癸未
昭阳作噩二年   辛酉  甲申
横艾阉茂三年   壬戌  乙酉
尚章大渊献四年  癸亥  丙戌
卷十 第 11a 页 WYG0787-0128a.png
焉逢困敦五年   甲子  丁亥
端蒙赤奋若竟宁元年乙丑  戊子
游兆摄提格建始元年丙寅  己丑
彊梧单阏二年   丁卯  庚寅
徒维执徐三年   戊辰  辛卯
祝犁大荒落四年  己巳  壬辰
史记天官书云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用昏建
者杓夜半建者衡平旦建者魁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
卷十 第 11b 页 WYG0787-0128b.png
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
斗大角者其两旁各有三星鼎足句之曰摄提摄提者
直斗杓所指以建时节故曰摄提格注云龙角东方宿
为天三门携连殷中也杓北斗之第七星衡第五星魁
第一星言昏建用杓指寅夜半建用衡指寅平旦建用
魁指寅也帝车乃大帝乘车无所不纪句曲提携也夫
曰斗杓携龙角直摄提以建时节而寅月之昏杓指寅
方若以为定焉者以故日官定为斗分斗历历代因之
卷十 第 12a 页 WYG0787-0128c.png
多失其真不知昏杓指寅汉世则然嗣后天星渐移十
二辰昏之杓皆可指非一定也
又云织女天女孙也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注谓
晋灼云太岁在四仲则岁行三宿太岁在四孟四季则
岁行二宿二八十六三四十二而行二十八宿十二岁
而周天考周天宿井多至三十三度觜少不及一度岁
星之岁行三度二度岂能尽合以故史记步五纬之率
奇零悉差
卷十 第 12b 页 WYG0787-0128d.png
史记封禅书云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
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策后率二十岁
复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今
上戊辰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是
日昧爽天子乃郊拜太乙坛其赞飨曰天始以宝鼎神
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终而复始皇帝敬拜见焉而衣上
黄公卿言皇帝郊见是夜有美光及昼黄气上烛天太
史公祠官宽舒等曰神灵之休福祐兆祥宜因此地光
卷十 第 13a 页 WYG0787-0129a.png
域立大畤坛三岁天子一郊见其秋伐南越告太乙画
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天一三星为大一锋命曰灵旗
为兵祷则太史奉以指所伐国次年南越平审如是则
气朔分齐莫神斯日兵家之胜算协帝之灵筴也然以
法步元鼎五年己巳岁十一月定朔分一十五日八十
刻得己卯日戌时合朔冬至分一十五日五十五刻得
己卯日未时冬至气朔同日乃己卯日其辛巳则月三
日非冬至亦非朔也汉历止用一斗分步平朔而盈缩
卷十 第 13b 页 WYG0787-0129b.png
迟疾俱无所以晦朔常差二日此之类也汉历云先藉
半日名阳历不藉名阴历阳历先朔月生阴历朔后月
生今以初三为朔是朔日月真可生矣彼昏不知则实
并至与朔而同步之三日也吁嗟步历之舛亡论已独
柰何汉武以此事天感黄气之祥协平蛮之吉然则太
乙之神非至朔同日亦可降祥而南旗之指即用月三
日亦能效灵乎则不可得而解矣
 古今律历考卷十